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年下学期重新分科、分班,我所带的两个物化普通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之重是令人担忧的,而他们现有的语文素养及对语文的兴趣更让人忧心忡忡,写作素材溃乏,而又鲜有人愿意静下心来阅读与积累,当然也因为没有时间。这一切都是现有的高一新分科、分班的理科普通班学生的知识状况。再者,普通班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弱,且理科班学生的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又相形见拙,可以说是“木桶理论”中最短的那根木板,长期以来中学教学对学生在这一学科地位上的不当指导,也给理科理科普通班学生语文素质的增强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教材简析
第一板块“祖国土”的学习,要注意欣赏散文语言的品味;第二板块杂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联系时代背景,领悟形象中蕴含的道理;第三板块“文明的对话”、第四板块“寻找文言津梁”议论文等的学习,重在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提取重要信息、提炼主要观点。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在反复诵读中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作文教学,重在从写作心理方面激活学生,要让学生时刻保持倾诉表达的强烈欲望,教给方法、明确要求,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写人叙事生动、说明条理清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三、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我校语文组的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形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四、本学期的主要任务
1.完成本学期教本和读本的教学任务;
2.加强基础练习,落实单元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3.加强备课工作,通过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促进本人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按照年级组和备课组要求与指示,我已经在开学初给学生作了“人生规划报告之赢在起跑线上”,以后还要作报告,以促进大批量学生的素质提高,为引导他们专注学习做铺垫。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语文素质将得到普遍增强!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基于这样的考查趋势, 我觉得高一语文现代文教学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真情感悟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老师, 亲近语文, 亲近文字。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思想与艺术的精品, 它们身上承载着人类最为真实朴素的情感, 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带着感情与学生沟通, 让学生带着情感与作品沟通, 只有这样, 才能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要以情感沟通贯穿教学的始终。然而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这些往往是模糊的, 朦胧的, 还需要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我们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精心设计提问, 二是鼓励学生提问。适当的提问, 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增长学生智力, 活跃课堂气氛。老师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提问, 其实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也都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2、鉴赏品味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高一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我们更多的是在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传授一些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做不好现代文阅读题, 失分较多, 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 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 指导不到位。因此我们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特点、结构特点等等, 当然相关的知识不是在一节课上全部都教给学生, 而是慢慢地渗透, 经常地巩固复习, 做到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收获。当然这与高三复习课不一样, 高三复习课重在归纳与应用, 而高一的课堂教学重在识别与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就可以穿插讲一讲小说的情节特点, 了解什么是伏笔, 怎样做到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次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比如说怎样整体阅读文章;怎样抓开头重结尾, 寻找关键语句, 从而领会文章主旨;怎样联系上下文思考某一语段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等等, 这些方法应该慢慢地教给学生, 并且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
3、探究意识与规范意识相结合
在课堂上, 我们要重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面对一个问题, 要能够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思考。从本质上说,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 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 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只要符合问题要求, 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就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尽管探究性问题注重开放性, 但探究性问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 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如果缺乏评价, 就会造成学生的认知目光迷失, 优劣境界混乱, 这样不利于准确理解文意,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所谓“规范”, 就是答案要符合题目要求, 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 答题要有针对性, 表达要有呼应性。题目有几问, 你就要有几答, 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 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条分缕析的习惯。
高一语文教学问题与教学方式解析 篇3
高一语文教学问题教学方式在高一阶段,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语言逻辑运用以及知识积累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不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严重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人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多角度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只运用单一的“灌输型”教学方式,长此以往,教师一直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会降低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从而对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造成影响。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已经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合作性等其他教学方式,但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从根本上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改变。
(二)现代化教学运用不准确
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中逐渐得以应用,合理对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运用,也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的认识到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导致其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只是为了体现华丽的课堂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结合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最后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从而影响高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主体缺失
在开展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知识即可,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也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高一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创新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影响颇深,在教学中没有认识到创新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要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體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掌握教学本质,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时,传统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带领学生翻译这篇文言文,而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但是这种方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也会有所下降。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务必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之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本课每一段的释义,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将自己做讨论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教学既体现了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对语文必修一中的《包身工》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随后教师在通过网络搜集当时“包身工”泛滥的年代,可以运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无奈,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课文中的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在课前预习时以及教学过程中,而教师则要全面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挑选出有价值的进行探讨。例如,教师在进行必修一《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针对课文中鲁迅描写的刘和珍提出自己的疑问,随后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再对课文进行研究,分析鲁迅笔下的刘和珍以及鲁迅先生对于刘和珍的怀念之情,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便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针对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人员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此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玉华.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1):39-42.
\[2\]马月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30):356.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4
核心工作
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能力只能在言语活动中养成, 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保证、规范与促进学生的课内外的语文活动。本刊第四期“服务学生”所谈的四项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 就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四项工作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促进学生言语活动、言语能力提高的作用。所以本期的中心是探讨语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核心的关键性的工作任务— —言语技能训练。张纲等老师这一组文章的看法与做法方向是正确的。但从小一到高三到底应进行哪些言语技能训练、怎样做才是科学高效的训练, 有待语文教学界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本栏目还将逐步展开这一问题。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如《静夜思》《鸟鸣涧》等,古诗有什么特点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呢?
生:古诗很短,蕴含丰富的内容。
生:古诗句末押韵,朗朗上口。
生:学古诗多数是朗读、背诵。
师( 微笑):同学们答得很好,在我们所学过的诗歌里,古诗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运用朗读、背诵、默写等方法学习古诗,以体验诗歌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大家也已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的《雨巷》,同学们知道如何学习这首诗歌吗?
生( 齐声):读。
师( 笑):不错,读!,朱自清曾经说过读的方法有“ 背、读、诵、说”四种,学习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读法。《雨巷》是一首现代诗歌,我们需要通过读和诵两种方法品味其中的情感,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些“ 读”的知识和进行了“ 读”的训练,这节课重点讲解朗诵的知识,并进行训练。你们知道朗诵有哪些具体的技能呢?
( 生议论,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有些能说出停连、轻重等朗诵技能,有些神情显示并不清楚。)
师:好,大家的基础不一,这节课我们就着眼于朗诵基础技能的训练,为基础差的同学补课,让基础好的同学得到提高。在诵读诗歌时,首先要扫清字音上的障碍,请同学们找出生字并注音。
生:老师,彳、亍、颓圮怎么念?
师: 有同学会念吗?请作示范。
多个学生举手,请一位学生大声念出。
师:很好,很多同学都查了字典,读准了字音。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扫清语音上的障碍,能读准字音,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师:下面请大家先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自由朗读诗歌。
( 生小声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检查。)
师:下面请大家先说说品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没感觉,读不出。
生:读出来了,作者好像是失恋了。( 众生大笑,师亦笑)
师:这种感觉比较接近了,但说是失恋则过于具体而显得不够明确了。
生:忧伤、孤独的感情。( 部分学生附和)
师:何以见得呢?
生:感觉吧,说不出。
生:这首诗运用了“ 独自、彷徨、寂寥、忧愁、叹息”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诗中的主人公应该很不开心。
师( 点头):你说得很对,全诗弥漫着忧伤、惆怅的感情色彩。
师:那应该用什么样语调、语速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慢慢读才能读出忧伤的感情,读快了就不是这种感觉了。
生:朗读不是有四种语调吗,我觉得应该用降调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惆怅和忧伤。
师:好,部分同学在自由朗读时已经把握到此诗的基本情感,也初步懂得了该运用何种语调、语速等朗诵技巧。但是你们真的能正确运用朗诵技巧读出此诗的感情吗?我们来检查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 前面回答问题比较好的一位学生)朗读此诗,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 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众人留神倾听。)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是否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朗诵技巧?为什么?
生( 齐声):还没有。有些地方停顿得不够恰当,声调高了,语速快了,没有读出感情。
师:对,要想把诗歌的感情读出,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我们接下来分析这首诗在技巧上的读法。首先,朗读应该根据什么规律安排停连?
生( 议论纷纷):停顿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内容停顿..。
师:大家说得很正确。安排停连是要根据语法规律、逻辑规律、气息停顿等,根据标点符号的停顿最容易看出,其他两种相对难找。请大家讨论第一节停顿的处理,长停顿用∧表示,短停顿用▲表示,连接用)表示,请在诗中标注。
( 学生标注,教师检查。)
( 课件演示):
停连的原则
1. 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停连
2. 停连要考虑“ 听”和“ 读”的.需要
3. 参考标点符号安排停连
4. 句子长短、内容丰富与停顿的次数成正比( 长句停多,短句停少,感情凝重深沉时停顿较多,相反,感情欢快急切时连接较紧。)
5. 两个词以上相组合,就产生停连
6. 停连必须同重音、语气、语速一起发挥作用①
师明确:大家的标注,还存在着问题,一是长短的停顿区分不清,二是不能准确判断停顿,不能表达清晰、关键的语意,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句, “ 独自彷徨”需要短暂的停顿强调“ 独自”的意味,“ 寂寥的”这里也需要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这既是一个气息上的停顿,也是一个强调“ 寂寥”意义的停顿。这节正
确的停连标记应当如下(课件演示):
撑着▲油纸伞,独自▲
·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标注自由朗读一遍,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经过这次读以后,你们读出感情了吗?
生:根据标注慢慢读,脑海里好像浮现了诗人独自彷徨在雨巷的形象。
生:我觉得诗人好孤单,他很寂寞又带点希望。
师:这些感觉就对了,恰当的停连是朗读的基础,也是读出感情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家刚才说这首诗应该用慢速读,那要怎样读才是慢速呢?
生( 齐声):不清楚。
师: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2 个词和读3 个词相比,如“ ∣一个丁香一样地∣”与“ ∣丁香一样地∣”相比,哪个语速慢一点?
生:读2 个词的相对慢一点。
师:对,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的词越少,就表示词的密度越小,速度就越慢,这就好像歌曲一样,两个音构成的节拍比4 个音构成的节拍要慢,这就是慢速。在《雨巷》里,应该用两个词语作为一个节拍,用一条竖线作为语节的标记,如∣一个——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 ∣。朗读诗歌时,语速还需要结合停顿进行,如第一节的停顿和语节分析如下:
∣撑着▲油纸伞∣,∣独自▲
·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 巷- ∣,∣我
∪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 娘- ∣。
( 老师示范练读这一小节)
一个男生:老师, 《雨巷》其他小节的停连、语节、语速都是这样吗?
师( 微笑):大家认为呢?不如我们自由朗读第二、三小节,大家边读边分析这两个小节的停连、语节、语速,然后再解答这个问题。
( 生自由小声朗读,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
师:先请一位同学划分第二小节(课件演示)。
一生回答划分,其余学生对照。(划分如下)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 愁- ∣。
师:这位同学的划分是读作∣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 色- ∣,对吗?与第一小节的是否一样?为什么?
生( 齐声):对,都是一样的。好像歌曲一样,节奏不变的。
师:对,这位同学和大部分的同学都基本掌握了这首诗歌的停连、语节、语速的划分要求,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节、语速是基本固定的,就像歌曲的节奏一样,不变的。《雨巷》这首现代诗歌,它的首尾两节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在这两节中,停连、语节、语速都是一样的;其他五节语节、语速基本一样,停连的位置、时间也类似第一小节,但是因内容不同会略有不同。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这首诗,除了注意停连、语速,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注意哪方面的朗读技巧?
生:语调。
生:轻重还没有讲呢!
师:对,还有两个方面的技巧还没有说清楚。什么是轻重?
生:重读和轻读。
师:在一首诗歌里,哪里该重读?哪里该轻读?根据什么规律安排?
生:要突出、强调之处要重读。
师:不错,在我们的课本中,有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感情重音之分,但是这些还是难以区分和寻找的,现在给大家讲解从位置和表达上寻找重音的规律。( 课件演示):
重音的规律
(1)并列性重音(存在并列关系的词读重音)
(2)对比性重音( 存在对比关系的词读重音)
(3)呼应性重音( 前后呼应的词读重音)
(4))递进性重音( 存在递进、连续关系的词读重音)
(5)转折性重音( 存在转折关系的词读重音)
(6)强调性重音( 突出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读重音)
(7)比喻性重音( 比喻句中的喻体读重音)
(8)拟声性重音( 拟声词读重音)
(9)肯定性重音( 表示判断的词读重音)
(10)反义性重音(表示反语的词读重音)②
生:老师, “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这句中, “ 丁香一样”是否是一个比喻性重音?“ 颜色”是否是一个强调性重音?
师:大家说呢?
( 生讨论后大部分表示赞同)
师:对, “ 丁香一样”是一个比喻性重音, “ 颜色”是一个强调性重音。为了强调,这句还有一个词要读出重音,是哪一个词呢?
生:老师,是不是要强调“ 她”,所以要读重音?
生:当然强调是“ 她”,要不谁有“ 丁香一样”的“ 颜色”呢!
师:好,大家已经在思考问题了,根据重音出现的10 种情况,下面请你们找出第一小节的重音。
生: “ 油纸伞” “ 独自” “ 丁香一样” “ 雨巷” “ 愁怨” “ 姑娘”。
生: “ 悠长”和“ 寂寥”表示递进,应该重读。还有“ 我” “ 一个” “ 希望”。
师:大家找得不错,这些词语根据上述10 种情况都应该读重音。但是,在同一句诗里或同一句话里,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增加感染力,重音还须分为重音、次重音,重音的读法也有重读、轻读、延长读等读法,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下节课再学习。现在请大家先找出全诗各节里的重音。
学生讨论交流,在书中做笔记。
( 师检查后,课件演示全诗的重音)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先读一遍整首诗歌,然后请第二组的同学读,请注意停连、重音、语速的运用。大家作评判,看看哪组读得好。( 另两组学生议论后,表示第一组运用技巧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说得不错,下面请说说怎样读才能读出降调?
生:声音低一点就可以读出降调。
生:表示沉重、哀伤的感情时用降调。
师:说得还不够恰当,在实际运用中,升、降调主要都体现在句尾,因此,在朗读时,升和降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句末集中体现出来,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句,语调在句中慢慢下降到句末集中体现出来。把握语调,必须体现在停连、轻重、语速当中。
师: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小节的诗句,请注意按要求读出语调。大家仔细听听有否读出要求和感情,并比较哪位同学读得好。
( 一女生二男生分别朗读。其中一人朗读水平较高,读时按照要求慢慢地读,轻重、停连、语调都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孤独、忧伤的情感,众生深受感染。另外两人水平一般,在随后读的过程中因受到第一人的影响,注意了朗读技能的运用,基本达到要求。
众人一致认为第一人读得好,因为她的朗读技能运用比较自如,能力比后二人强,体现了本节课所教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雨巷》,进一步掌握了诵读的技巧要领。请注意在现代诗歌朗诵过程中,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出诗意,第一遍是粗读,在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读出感情的基调和节奏;第二遍是细读,读出诗歌的停连、轻重;第三遍是精读,运用朗诵技巧读出诗歌的韵味。下一节课还要在掌握朗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运用重音和语调的技巧。下面请听名家录音示范朗读,感受朗读的魅力,领会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 在倾听著名配音演员乔榛配乐朗读《雨巷》后,结束学习。)
注释:
高一体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一、现在就本人在课改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述:
1、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努力学习,积极钻研,互相探讨业务技术,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2、转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造空间。
3、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深入学习《新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应郑重围绕《新教材》进行改革。
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
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身受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等。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如让学生一起喊口令,既整齐,又使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为学好下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本学期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爱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探究中长跑训练方法,努力提高学生中长跑成绩。根据本学期特点,利用好冬天大好时光,加大学生中长跑训练量,努力在动作技术,训练方法,辅助练习等方面下手展开教学。利用全班集体抓拔河绳限时跑1500米的办法促进后进生的耐力素质,整体提升班级奔跑能力。利用定距定步跑的办法训练学生步幅,提升跑速。经过一学期的探索练习,在学期末的达标测试中,学生成绩普遍较好,有70%学生优良,相比较以往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训练足球社团,备战全县中小学生足球联赛。我校足球社团有30人,每周二三四课外活动训练。学生参与积极,训练刻苦,虽然我们指导教师都是非专业,但客服多重障碍,现学现教,大家的技术水平进步很快。在9月30日的全县比赛中,我校代表队经过多伦拼杀,有幸闯进八强。这也是我校足球运动首次进入全县前八,位学校争得了荣誉。
3、迎接全县中小学生体质抽测。根据通知要求,我校在初二、初一年级做了针对性的训练指导,特别是借助县足球联赛的机会,学生对足球运动 热情高涨的时机,在课上做了专门普及性练习。通过反馈,我校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4、成功组织召开的冬季趣味运动会。本次运动会相比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创新,把我校教师外出拓展训练的一些集体项目安排进来,目的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不倒森林》、《能量传递》《贪吃蛇》以及《绕8字跳长绳》等,深受学生喜欢。通过游戏,笑声多起来了,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集体和谐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加强了。可以说本次运动会的圆满举行,给我校师生注入了一支激情飞扬的强心剂,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习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二、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法、描述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示: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
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
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10}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习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是接受、记忆、模仿、练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动手操作、阅读自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必修1,第一章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是数学的基本和重要语言之一,在数学以及其他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用集合及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因此集合语言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它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内容主要是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类比实数间的关系,来进行探究,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它也是后续学习集合运算的知识储备,因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龄特点】:
假设本次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一学生,高一的学生求知欲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能够很好的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认知优点】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初步掌握了集合的三种表示法,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一定的认知基础。
【学习难点】
但是,本节课这种类比实数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这种类比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子集、V图、真子集、空集的概念。
2. 掌握用数学符号语言以及V图语言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3. 能够区分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与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观察、
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形、符号所带来的魅力。
2.感悟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数学品质。
重点:
集合间基本关系。
难点:
类比实数间的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
PPT辅助教学
? 教法:
探究式教学、讲练式教学
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类比实数间关系,来研究集合间的关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 学法:
自主探究、类比学习、合作交流
教师的“教”其本质是为了“不教”,教师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类比学习,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集合的知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详细过程
1..回顾就知,引出新知
问题一:实数间有相等、不等的关系,例如5=5,3﹤7,那么集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二:大家来仔细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集合间的关系吗?
(1)A={1,2,3},B={1,2,3,4,5};
(2)设A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女生的全体组成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集合;
(3)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例子后,得出结论,在(1)中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教师总结,这时我们说集合A与集合B 有包含关系。(2)中的集合也是这种关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B(B?A),读作A含于B或者B包含A.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的曲线内部代表集合,这样上述集合A与集合B的包含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问题三:你能举出几个集合,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举出些例子,并加以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问题四:对于题目中的第3小题中的集合,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生活动1】:在(3)由于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集合C,D都是所有等腰三角形的集合,集合C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的元素 ,同时集合D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C的元素,因此集合C与集合D相等,记作:C=D。
用集合的概念对相等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果集合A是集合B 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 相等,记作A=B。
强调: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 且x?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师生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以(1)为例,指出A?B,但4∈B, 4?A,教师总结所以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师生活动】?,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
4.思维拓展,讨论新知
问题六: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a∈A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具体例子来说明
【师生活动1】:学生以(1)为例{1,2}?A,2∈A,说明前者是集合之间的关系,后者是
问题七:经过以上集合之间关系的学习,你有什么结论?
【师生活动】: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1)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5.练习反馈,培养能力
例1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真子集
例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a_{a,b,c}
(2){0,1}_N
(3){2,1}_{X∣X2-3X+2=0}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 知识上:
能力上:
情感上:
作业:必做题:P8,3
思考题:实数间有运算,那集合呢?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五、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一、指导思想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学情分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高考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三、具体措施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本学期担任高一5、6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1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还可以;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 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 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 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 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 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数字化教学平台,优点,思考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 无论与传统课相比, 还是与仅是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相比, 都具有鲜明的优势。
(一) 从教学的角度看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课上,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1]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变“要我学”而为“我要学”, 学习效果当然得到了增强。
首先, 网络课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而不是传统课上单一由教师提供学习的信息。在网络这一浩瀚的资源库里, 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 而不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一项内容。事实上, 课堂上除了需要共性的学习外, 更应该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个性化学习。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 把这一可能性转变成了事实。
其次, 平台创设了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学习与活动中, 较好地融入课堂。在这样的氛围里, 借助网络平台, 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 学生的参与面较广。比如在《琵琶行》这堂课中, 学生们能够聆听到梦幻一般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在深深沉醉于其中时, 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写下属于自己的美的文字。
第三, 能够及时与多位同学同步交流, 能够借鉴其他同学思考的优缺点, 转而活跃自己的思维, 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记得上《诗情飞扬》这堂课时, 有一个环节是以“夏”为题来写一首诗。有一个男生最早上传了他的打油诗, 结果看到其他同学有模有样的诗歌后, 受到启发, 又重新写了一首诗, 许多同学都发帖子称赞他写得有进步。
第四, 相比较传统课而言, 通过讲台上的主控制台, 教师能够较快较全面地得到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 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 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第五, 教学形式多样化, 学生可看、可听、可说, 可动手操作, 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总之, 学生对网络课有积极参与的意愿,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 学生就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激发自己学习的潜能。比如《诗情飞扬》这堂课, 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时, 学生在“大展拳脚”这一学习环节, 即以“夏”为题, 写属于自己的诗歌, 在较短的时间内, 热情投入, 创作出了很多很有意蕴的诗歌。当教师利用主控制台, 带领学生一起品评交流, 并且请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构思时, 学生们连连赞叹, 说才发现班级里居然有很多诗人, 另一方面没想到自己也能写诗, 有了写作的自信。
(二) 从教师的角度看
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开设的网络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
首先, 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备课时备“要教给学生什么”, 转变为备“学生需要什么”。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总之,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制定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其次, 促进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培训, 提高运用计算机尤其是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 因为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再次, 促进教师积极拓宽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 牵涉到如何能更好地把课程资源与学科进行融合的问题, 选择哪些课程资源, 怎样使用, 都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比如在备《琵琶行》这篇课文时, 为学生挑选哪一首乐曲, 什么时候播发音乐等问题, 都需要好好构思设计。
最后, 促进教师积极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网络课与常规课有相同处, 更有不同处,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加强学习, 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 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能促进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学习, 始终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 做一名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我的教育工作者。
(三) 从学生的角度看
网络课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首先, 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操作电脑的能力。打字、上网搜索相关学习资料, 既需要速度, 也需要准确率。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操作电脑水平低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时, 学生会有意识地勤加练习。
其次, 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思考, 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上网搜索信息时, 要求学生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参与问题讨论时, 要求学生积极思考, 把自己的看法及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创作文段时, 要求学生用心思考、写作, 尽力把自己最好的文笔展现给同学们;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时, 更需要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写文段还是评价其他同学, 每位同学的所思所感都能通过网络一一呈现。
再次,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增强。调查问卷显示, 学生在喜欢网络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而事实上, 当通知学生准备上网络课, 并预先布置一些思考题时, 学生都认真记录, 并做好准备。比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心灵感悟”的谈论版块, 要求分析“眼泪”的丰富含义, 写下你感悟到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思考题是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提出来的, 等到下一节课开始,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输入电脑时, 不少学生都拿出预先写好的内容直接往电脑里输入, 可见他们事先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最后,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 也就是教师承认学生具有个体差异, 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满足感, 使学生在宽容、支持、和谐的环境中获得个性的调适与完善。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拥有诸多优势, 能够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但有一些问题, 仍值得我们思考。
问题一:网络课的设计中, 一定要加入动画或视频吗?
在网络课件中加入动画或视频, 肯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但是不一定非加不可。首先, 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比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性格, 就需要再现课本中的剧情。其次, 即使加了, 也不能滥用。比如, 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应太长, 次数不能太多, 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问题二:网络课中, 除了主要利用计算机外, 是否就不需要传统媒体的加入了?
看到不少的网络课, 包括我自己上的网络课, 基本上都把原本需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放到了电脑上, 这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但是有些内容的展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并不一定会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 等到最后集中展示, 反而不利于内容的及时生成与归纳。那么, 把传统媒体, 如黑板、幻灯等与计算机有机结合, 应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理论告诉我们,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 二是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怎样让学生保持注意呢?“在学习活动中, 为了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 就必须明确某一学习活动的目的, 以及为了达到这一总目的所安排的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2]那么, 如果能够利用黑板, 学生边归纳, 教师边板书, 则既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成果, 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促使其他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 边想边听边记, 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 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怎样处理好完成教学内容与充分给予学生以互动时间之间的矛盾?
网络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 网络课的互动性很强, 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在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 学生思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打字速度慢又会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堂课的时间就比较紧, 只能压缩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那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的看法是: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紧凑。每堂课安排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问题数量不能太多, 学生的文字输入量尽可能少一点, 采用选择题与讨论题相结合的方式会比较好。如果文字的输入量较多, 则可以考虑单独安排一堂课。
问题四:计算机在网络课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语文网络课。上课前, 教师抛出了讨论的问题, 然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讨论, 同时对其他同学的评论给予再评论。全体学生埋首于电脑前, 手指翻飞, 飞快地输入文字。教师在主控制台前浏览学生的文字, 通过加星的方式不断给予评价, 偶尔会提醒学生关注一下某一位同学的观点。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盯着电脑屏幕打字, 很少抬头看一看老师。整节课中除了听到噼噼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外, 几乎没有其他声音。通过学生的屏幕, 当然能看到学生火花四溅的活跃的思维, 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困惑:没有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这样的课能算是一堂好课吗?我认为, 网络课中, 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 像传统课中教师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这样的方式在网络课中也应该适用, 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问题五:语文学科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于上网络课?
在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我比较多地采用了“自主式设计”中的“资料展示模块”、“课堂交流模块”、“作品展示模块”, 有时也会采用“在线测试模块”、“在线调查模块”, 此外, 还利用网络,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但是其中真正能体现网络课的优势的, 而且使用率较高的, 主要还是“课堂交流模块”和“作品展示模块”, 以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所以我认为, 最适合于上网络课的内容应该是跟这些相关的。
首先是写作教学。网络写作能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能够使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更为充分;能够改变作文终结性的评价方式, 形成在互动交流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 减少了教师作后评改一锤定音的压力,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我在《琵琶行》一课中要求学生描写音乐的环节就是一种作文教学。
其次是研究性学习。针对某一个研究课题,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如果课题比较大, 就可以组成小组, 由成员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如我在《雷雨》一课中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最后是探讨交流性的内容。针对某一个问题, 通过网络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问题带有思辨的特点, 则更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如我曾经开设过一堂名为《魅力汉字》的网络课, 提出的问题是“你对网络语言大量进入生活的情况赞成吗?为什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再如《雷雨》一课中对周朴园是否爱梅侍萍, 是否对梅侍萍有真感情的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非常投入。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使得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密切联系, 构建了人—人、人—机、机—机的立体三维网络, 大大增强了三方的互动性。这样, 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并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与创造力。而教师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取得进步, 提高了教学水平。对于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逐步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0 (1) .
高一上册重点单词辨析(1) 篇8
但单词辨析一直散见于课本的各个角落,系统复习起来很不方便,故笔者将整个高中阶段可能成为和已经成为高考考点的易混词都做了总结与辨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期主要针对高一上册(人教版)的单词辨析。
1、academy, school, university & college
academy 指学习专门技艺的学校,如: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中央戏剧学院。
school则表示学校;学院;学派;鱼群。如:graduate school研究生院 / finish school完成学业 / a school of fish一群鱼 / a school of thoughts一个思想学派。
university特指综合性大学。如: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
而college则是综合大学中的学院或者独立学院。
2、accept & receive
accept接受,着重于主观。如:Peter accepted her gift readily. 彼得欣然接受了她的礼物。
receive收到,着重于客观。如:We don’t want to receive bad news. 我们不希望收到坏消息。
下面这个例句可以很好地显示这组词的不同:
I have received your gift, but I can’t accept it. 我已经收到你的礼物,但我不会收下它。
3、adapt & adopt
adapt适应。如:She has adapted to life in China easily. 她很容易就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adopt采用,收养。如:adopt a new technique采用新技术。
这组词就意义而言没有相似处,但因为其拼写接近,学生容易误写,故也是常考点之一。
4、adventure & risk
adventure冒险活动。如:Climbing the Everest is an exciting adventure. 攀登珠峰是令人兴奋的冒险活动。
risk风险,遭受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如:It does a great risk to argue with him. 跟他争论得冒很大风险。
5、apologize & sorry
apologize道歉,通常较正式。如:apologize / make an apology / be (feel) apologetic to sb. for sth. 因为某事向某人道歉。
sorry遗憾的,抱歉的,通常口语化。如:Sorry for interrupting you.对不起,打扰你了。
6、argue & quarrel
argue争论;主张(这个含义尤其重要)。如:Stephen argues that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glish. 史蒂芬认为学生们应当更加重视英语。
argument是argue的名词形式,表示“论点,意见”。如:I have never accepted the argument that if only we all understood each other better, there would be fewer wars. 我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我们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语言,战争就会减少。(NMET-2004 (北京春) 阅读理解D篇)
quarrel争吵。如:The newly-weds quarreled bitterly about money. 这对新婚夫妇为了钱大吵了一架。
7、board, aboard, broad & abroad
board木板。如blackboard黑板。引申为上飞机、轮船。如boarding pass登机牌;They are on board the ship. 他们上船了。(注意on board是一个复合介词,on board:到船上,在船上)
aboard相当于on board,可以作副词或者介词,在轮船、飞机上。如:She has gone aboard. 她已经登机了。
broad宽的(强调宽广)。如:broad shoulders宽厚的肩膀。而wide虽然也表示“宽的”,但更强调从一侧到另外一侧的距离,如:The road is 8 meters wide.路宽8米。
abroad到国外。如:go abroad出国;come back from abroad回国。
8、career, job, work, occupation & profession
career职业;生涯。The player is at the end of his long career. 这位运动员正迈向他漫长职业生涯的尽头。
job一件工作,在职业概念上指“事”。如:You誺e done a really good job.
work劳动,如:I am too tired to do any work. 在职业概念上指“工作”,如:I like my work as a hospital volunteer. 我喜欢做医院义工工作。
辨别 job和work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job可数而work不可数。
occupation职业。源自于“占有”这个词源,特指某人常规性的投入或自身喜好的工作,尤其是因为训练或经验累积的结果。如:It誷 very important to choose a good occupation. 择业非常重要。
profession职业,侧重于指需要大量训练和专门学习的行业。如:He is an expert in his profession.他是他所在行业的专家。
9、character &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性格。Character is destiny.性格即命运。(Hericleitus赫拉克里特的名言)
characteristic特点。如:A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culture that has almost become a tradition is to respect the self-made man. 美国文化中几乎已经成为传统的一个特点就是人们非常尊敬自力更生的人。
10、cloth, clothing & clothes
cloth指布料,clothing是服饰的总称,而clothes才是衣服的意思。
11、compare to & compare with
compare A to B:把A比作B。如:He compared his daughter to a sapphire.他把他的女儿比作一颗蓝宝石。
compare A with B:把A和B进行比较。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8-18
学校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文本08-14
高一语文教学总结.com10-20
高一语文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06-09
高一语文教学进度计划05-28
高一语文下教学计划08-20
高一语文个人教学计划12-11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05-20
高一语文教师学期教学反思07-29
高一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