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反思(共13篇)
高一语文反思 篇1
高一语文考试反思反思三:
语文月考下来,内心充满失望和无奈。辛辛苦苦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心里的感受可想而知。学生的基础不好,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基础不落实。从选择题的得分,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严重欠缺。没有任何语文积累,初中三年基本等于零。错别字、语病、排序、文言虚词等题目得分率很低,毫无基础,与高考相差十万八千里。
2、学习不用心。3班不及格人数5人,4班2人。有的同学坐在教室里心不在焉,一个单元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上课讲过好多遍的东西还是一问三不知,最突出的是文言翻译。几句简单的话,讲了无数遍,还在课件里把译文打出来了,可仍然翻不出来。6分只得1分或2分者大有人在。
3、学习不扎实。背诵很烂,当背诵的没有背,当默写的默不出来。不知道每天都在干些什么。
4、作文无材料。作文大都是空话连篇,记叙文不懂怎样记叙、抒情,议论文不懂怎样举例、议论,如同一张白张。
反思:切不可对学生估计太高,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教学要脚踏实地,少讲一点,多练一点,重点内容各个过关,不可好高骛远。有的可以让学生当堂做练习,就做在听课笔记上。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以及盲目的追求。我平时不上课不认真,地理竟然还没及格,为此,我想出了几个办法.1)在做题前,时刻要记得还有个"";2)解答题时,不要急于下笔,要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这道题的主要步骤,然后按照步骤一步步做下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尽量把每一道题都答得完整漂亮;3)平时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这样就会对大多数题型熟悉,拿到试卷心中就有把握;4)适当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练习,让自己不在计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这几眯,我一定能把考试中的失误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会尽力做到以上几点的.但我想仅靠以上几点还是不够的,我还就该拥有几点科学应试技巧.于是,我根据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出了几点.第一点:拿到考卷后,应把考卷整体审视一遍,看一看哪些题比较容易,哪些题比较难.第二点:先从简单的题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数全部拿过来.第三点:如果有选择题不会,乱蒙也要写上一个.因为如果你写了你就有的机会,总比没有机会好.第四点:遇到难题,实在写不出来的话,就过.不要死死地盯着那道题,而忽略了别的题.第五点:考完后,认真地检查,看
看自己有没有把题目看错或抄错.综上,我决心:
平时锻炼自己,强迫自己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把课堂学习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并学有余力地积极发展兴趣爱好;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悲壮彻底、问心无愧的战役
再接再励,继续努力,有一句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
高一语文反思 篇2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高一语文导学案的应用与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一语文;导学案;应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90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这样老师就能解放”。新课改也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起辅助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尝试运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导学案”模式的确可以解放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目前“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已逐渐体现。课前学生预习效率高了,课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课后学生更落实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与改良
语文导学案由我们集体研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构成。最初的设计只是遵照固有的模式,将每篇课文按课时分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和拓展练习五大块。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本学期必修三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因此,课型的灵活性就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语文组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小小的改良。课前有知识导学,课中有文本探究、有片段训练,课后有拓展迁移和学法指导,这样更加强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首先,对现代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我们的教学时间。
其次,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被学生称之为第二外语,而每一篇课文都很重要,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和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易少而精。我们将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集中简化,改成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学案。这样,既能及时督促学生落实,又便于教师检查,还能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最后,为了使导学案更美观,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页眉插入了相应课文作者的经典名言,如:在《苏轼词两首》导学案中插入苏轼的“发愤识遍天下学,立志读尽人间书”;在《师说》导学案中插入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是两课时的学案就在第二课时设置学生“自创名言”一栏,训练学生自创名言的能力。
二、导学案的课堂应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导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差。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
1. 把学习目标交代清楚,甚至用课件展示目标。2. 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3. 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4. 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5. 在学生互动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十分活跃,有些学生为了争取分数,由小组共同合作。这样就使部分学生不思考就有答案了,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2)强化多人次的板书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书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三、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在笔者所教的班级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即各小组内总会有一两个“南郭先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总还是平时学习较认真的那几个。“六个臭皮匠”能否合成一个“诸葛亮”,还是个问题。因此,语文组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编订学号,由小组长列成表格,对每个成员回答问题次数,背诵默写课文情况详细记载。笔者认为这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总体说来,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1. 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2. 语文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失去了语文味,在教学时间上有所滞后。3. 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4.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需要认真细致、全面把握、重点突出,整合资料,精心设计。5. 同一份导学案要适应不同的班级,因而就存在学生不能全面完成,教师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有选择地完成。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可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这个学期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5
1、在课堂上还要要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
2、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能力。
4、和学生多进行交流,特别是给学生强调一种意识,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要多读多记多写,切莫想一口吃个胖子。
传统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教学过程,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DD合作探究DD反思质疑DD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教学反思 篇6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爱心》一文中提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7
1.提示学生思想不要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 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 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 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 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 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北京市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 所以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显著的选拔性, 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 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还是属于精英教育, 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可以读大学, 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 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大学, 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
2.抓好学法指导,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学初的第一节课, 高一数学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初中阶段属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大大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深度与广度, 数学的研究多以常量为主。而高中阶段新课标的实施, 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较大的变革, 在学习内容上相比初中是一个大的飞跃, 研究的内容包含字母、变量等抽象的知识, 在计算、推理、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中数学注重培养提高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高中数学应具有四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 要自觉主动去学。
教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 (1) 预习:课前花点时间阅读数学教材, 了解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哪些地方有困难, 上课好集中注意力听讲。 (2) 听课:带着问题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讲, 并积极思考, 勤动手记笔记、做课堂练习。 (3) 作业: 作业一定要限时独立完成; 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过的内容及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 先模仿再创新;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吸取经验教训。 (4) 复习总结:每隔一定时间, 就将所学的知识方法及典型题目和解题思路方法归类复习总结, 形成完整体系结构, 避免遗忘, 便于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题。
3.尊重学生数学基础的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 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的主体的思维锻炼来实现。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 也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增强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 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 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做了如下题型设计, 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学生普遍 (包括基础差的学生) 热情高涨, 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 求出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大、最小值 :①y= (x- 1) 2 +1, ②y= (x+1) 2 +1, ③y= (x-4) 2 +1
(2) 求函数y=x2 -2ax+a2 +2, x∈[0, 3]时的最小值;
3) 求函数y=x2 -2x+2, x∈[t, t+1]时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 每做完一题, 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高一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的衔接。
刚开学时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教学实践, 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 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 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做得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 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 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 要不断练习, 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 学生才可能很好地理解。通过上述方法, 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5.作业设计要精细化、层次化。
(1) 作业的“精细化”。目前高中的学业非常繁重, 各门课给学生的压力非常大。作业的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尤其是数学作业, 当然也影响教师的工作。因此在题目的选择上尽量不易重复, 精选练习题, 针对当天所讲的知识点, 选择或者设计针对性很强的题目。在选择题型时则一定要依据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选择比较新颖和典型的, 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较好效果的题给学生做。作业题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 不应该全部都是解答题, 而应该小题与大题互相搭配, 突出重点、重视难点。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喜欢做, 有兴趣去做, 觉得有挑战性, 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 从而乐在其中。经典题型和重要知识点的考查题的训练,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就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找题, 也不必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和讲评作业, 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上, 使教学效果更好,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高一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一数学;翻转课堂;微课视频;函数
一、实施过程
本次我选用的课例是高一数学必修一1.3.1《函数的单调性》
1.课前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共享
微课程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软硬件设施,微课的内容要求精炼,能涵盖知识的重点,视频时间力求短小,控制在10分钟左右,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兴奋的时间内完成微课学习,当然,不同的学生理解力是不同的,鼓励理解慢的同学反复观看微视频,直到理解为止,这也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的图像求法,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力求学生能通过微课学习初步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
2.制作好学习清单,发放给学生
一.学习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二.学习资源:微视频,课本,《优化设计》
三.学习方法:先认真观看微视频,学会思考、归纳、质疑
四.学习任务:完成书本课后练习,《优化设计》随堂练习,找出疑难点,小组探讨,确实不会的留待课堂提问
五.提升拓展:
思考1:用定义证明函数在(0,1)上是单调递减的函数
思考2.你能总结以下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有哪些?
思考3.写出以下几个常见函数的单调区间:
思考4.所有的函数都有单调性吗?列举出没有单调性的函数
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任务清单进行学习
注意发扬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对于疑难点鼓励多思考、探究、甚至可以查阅资料逐一进行突破,既能对知识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坚韧的性格品质,确实不会的地方留待课堂老师的讲解。
4.课堂学习,答疑解惑,提升知识的整体性
由于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课堂的环节设计成:首先是小组提问,师生共同解答、然后是课前思考题解答,提升深度、接着是设置易错易混点,提醒注意、最后是分层次探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这样一节翻转课堂中,第一第二个环节教师更多的是引领学生解决课前学习所遇见的各种问题,把各小组的作业解答用实物投影展出,同学们分别指出其优缺点;第三个环节是易错易混点的设置,挑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是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提醒;第四个环节分层次探究,主要是教师设置易中难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节课我设置的题目是:
(1)写出函数f(x)=x2+a的单调增区间;
(2)若函数f(x)=x2+ax+1在区间(1,+∞)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3)写出函数f(x)=x2+|x|单调区间;
(4)研究函数f(x)=x+的单调区间.
二、对翻转课堂的思考
经过大量翻转课堂理论的学习,经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较多的体会,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长期进行填鸭式教学的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更是教师角色的翻转,过去教师课堂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其次是学生学习时间的翻转,过去学生在家做作业在学校听课,现在是在家听课在课堂上做作业;另外是教学内容的翻转,过去教师备一节完整的课,现在可能被砍成几个小段,分步学习。总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还有以下几个思考:
1.翻转课堂需要存在的条件
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需要微课程视频制作,而且要有网络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授课备课,还需要熟练录屏软件的使用与视频的制作,还需要一口流利的较为标准的好听的普通话,这样录出来视频效果才会好;其次是需要师生共同拥有的网络平台;再者是学生要拥有手机电脑等设备。这些都需要系统的组织才能得以完成。
2.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当大网络时代造就一夜暴富的电商时,人们在思考,它能给教育带来什么,真的是翻转课堂吗?人们探究的翻转课堂固然有他的存在意义,首先,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这件事交给学生自己,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也是近年来国家课改和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其次,它给学习上理解力稍慢的学生带来了福音,他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让自己尽快理解,甚至还可以换不同老师的视频加深印象理解;另外,它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带来了能动性,学生可以在状态最好的时候听课;还有,它给课堂注入了生机,课堂是问题探究式为主,充满着乐趣。
3.翻转课堂实施的注意点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包括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其二要把以讲授为主的注重知识传递转化为以学生应用为主的知识获得;其次,我们强调课前自主学习,课前通过视频及其他形式的资料进行学习,是基础性的知识,要有高度概括性、浓缩性,以及对课堂后续教学活动的指向性;另外,我们强调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以少量强化型讲解后,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包括一对一辅导、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小组协作、案例解析、方案设计、讨论、头脑风暴等等,让学生加深对前期学习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技能;还有,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这就要求需要有翻转学习平台系统的辅助,如可汗学院中对于学生学习进展、观看频次、暂停和回放的部分,都有清晰记载,教师可以查看这些数据,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图表,清晰的了解课前学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集中于哪些问题?落后者纠结于什么问题?如此,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策略,开展分组式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个人认为,这才是翻转的灵魂所在,如果只是课前学习视频,可能又会导致部分师生落入熟知的“预习”的窠臼。
高一语文教学总结及反思 篇9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教学经验,下面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小结和反思。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显得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除了老师的教学艺术性之外,主要存在两个差别。一是因人而异,学生对语言、对文学的理解感悟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语文缺乏敏感;二是因内容而异,对于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兴趣浓厚,而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则兴味索然。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复杂性,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较为统一的规律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不高,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老师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主观努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却非一件易事。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靠自己的个人魅力,靠精彩的课堂发挥,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过这种激发作用还是有限的。就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言,这种作用就显得非常苍白了。再者,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把任何一部内容都处理得生动活泼,不免有些幻想的成分。我以为,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语文方面尚未入门。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一听就懂,一看就会,没有多少未知的东西值得探讨,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思考。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殿堂的大门,从而改变他们对语文的肤浅认识,使他们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进而在语文学习方面升堂入室。
这学期的单元教学我比较注重能力训练。在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训练如何结合的问题上,本学期经过了痛苦地探索。从实践到理论,我苦苦地求索,最后得以形成的认识是:高中教学应该以能力训练为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为辅。依据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慢慢由以前的重人文轻训练的思路过渡到二者并重,并略倾向于能力训练的思路上来。这样的教学也许少了些热闹,去了些华丽,缺了些表演,但多了些思辨,添了些朴实,有了些训练。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继续探索。
作文教学中我尝试思维训练。本学期,我们借鉴了上海程红兵老师的“作文与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了训练,在原点思维、多元化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六方面全面训练。除了课堂作文,每周的周记一篇,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一定效果。
文言文教学中我注重了翻译。以前,我的文言教学没有章法,教学的随意性较强,经过总结后,形成了这样的的结论:文言教学必须在翻译上下功夫,否则学生的基础不会很扎实。因此,我的教学思路是:每文必译。或预习时翻译,或课堂上翻译,或课后翻译,总之是一定要把翻译落实。学生能够翻译文言,那其它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本期的文言讲学,除了课文外,补讲的《秦晋崤之战》,学生也全文翻译了。从实施的结果看,学生的文言学习是很有效果的。
本学期所存在的问题是:
一、作文训练太少,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
二、课外时间被大量挤占,学生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小,语文学习时间在后半期基本被剥夺。
三、学生的优劣分别开始拉大,语文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逐渐显露。
四、语文读本的处理比较草率,没有系统指导。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小狗包弟》 篇10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小狗包弟》
上完《小狗包弟》,我长舒口气“我的熬煎终于结束了。”可是从上周三以来,我每天都会想起备课上课的点滴,想起老师们恳切细致的评课议课。想起刚刚开始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我明白了其实我只是战战兢兢地迈出了第一步。现将《小狗包弟》教后反思的几个方面整理如下。
1、关于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初中教学时,我曾有过一个困惑:为什么每一届的教学中,我都做了一定的反思、调整,有的课文已经能够“摆脱”教参的束缚,讲出自己的特色了,而学生的掌握和落实,反而不如上一届讲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呢?回忆《小狗包弟》的备课过程,我不是不知道“反思”“悲悯情怀”“对自己的深刻解剖”“良知”是本文的情感落脚点,可我幼稚地认为这样的经典篇目,应该上出点“新意”。而课堂结束后,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初中教学时学生给我“一届不如一届”的感觉,其实和我这次课赛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同一个原因,我关注的是“与别人不同”、“与上一届不同”,却忘了对于每一届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课文,甚至有可能是他唯一一次接触这一篇课文,那么,我怎么能为了枝叶的一点“创新”,砍斫了最重要的“根本”呢?核心价值是每一篇课文设计的着力点。
2、教师的情感投入
教学时,肢体语言的欠缺单一和语调的过分平稳是我工作以来很多老师都给我提出过的问题,我也一直有意提醒自己,“投入再投入一些”,甚至“夸张再夸张一点”,说实话,和从前的自己相比,还是有一定进步的。这节课堂上,反思我自己的情感,还是处于投入和抽离的反复中。在对文字内容的解读中,我能够进入到课文和课堂上,可是抬头一看到听课老师举起的相机,心里又会“咯噔”一下跳脱出来。自己的情绪不能自始至终沉浸在文本和课堂本身,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意”的心情应该放在课前,课后,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忘怀”。
3、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的取舍
《小狗包弟》教学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深度不够,厚度不够,和我所提的问题过于细碎,局部,解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再经典的课文,终究有一个课时安排的限制,更何况一个课时完成《小狗包弟》这样包容着语言、情感、思考极大张力和深度的经典篇目。课堂不是用来呈现我自己对课文解读多认真,多细致的过程,而是通过教师的思考和整合,推动学生感知和思考,激发课后进一步阅读和发现的智慧。认真阅读,那是一名好读者;陪伴学生发现和挖掘,才是一名教师更重要的职责。
4、真心地感激自己的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是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所期盼和呼唤的。没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合作沟通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为带动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并把它作为推进教学进程、解决课堂疑难的策略和方式。这本来是我设计时理想中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心感觉到罗老师评课时说到的“学生真的不容易”。学生的发言面是很广的,也看得出他们课前的预习仔细而充分。可是课后再梳理他们的发言,多数都是课前准备课堂呈现,他们努力地搜索自己的“库存”,从里面挑选出符合我的设问的答案,满足我这个上帝般的“顾客”。真正在这个课堂上的生成,不是没有,但是我为了环节的流畅,并没有很好地抓住,更缺乏相机的推进。真诚地感激这些孩子,十六岁的学生,课前的“威逼利诱”其实对他们是无用的,他们的努力配合,说肤浅些是“给我面子”,可我认为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面对这些我甚至还叫不全名字的新鲜的面孔,心里涌起的是深深的感动,语文,真的是学生和教师两个生命的相互成全。要对得起他们的真诚和良善,这是我最朴素和真实的心声。
高一语文反思 篇11
一、音乐教学课堂背景与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新课程标准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体验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蕴欢乐与知识于其中,让学习显得更轻松活泼。自主学习相当重要,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与其美好的童年记忆,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在课件辅助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表演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课间十分钟的快乐场面。通过器乐创编及拓展,体现新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的指导思想。
二、学情、教学课题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思想活跃,但是由于条件关系,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结合高一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特点,会对音乐课件中的课间活动非常感兴趣。
《欢乐颂》选自贝多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终曲合唱.作品以宏伟的构思,气壮山河的力量,颂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和欢乐、神圣的理想世界。《欢乐颂》是一部宏大的合唱作品,有领唱、重唱、合唱,通过多次主题的变奏来渲染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颂扬了和平、友爱的境界。
三、《欢乐颂》教学过程展示
1.导入
聆听两个音乐的片断,思考这两首作品的曲作者是谁.同学对这位音乐家生平的了解。(播放《命运》交响曲主题、《献给爱丽丝》片段)
2.作曲家、作品介绍
(1)说说这位音乐家是谁.以及对他的了解。
贝多芬,他被称为“乐圣”,他在青年时期耳朵失聪.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也是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名字跟莎士比亚、达·芬奇一样家户喻晓.贝多芬的交响音乐有着英雄史诗般的气质和不揭的动力,三、五、七、九交响曲与辉煌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如大江大河般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他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两个派流的大师。贝多芬用音乐与厄运抗争,用音乐抒发对大自然的爱,用音乐举起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憧憬人类友爱、力量和美好的理想,他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2)(出示贝多芬的图片),有没有听过他的《第九交响曲》?对它有多少了解?给你印象最深的旋律又是什么呢?
它带有些宗教色彩。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的作品。听过《欢乐颂》,而且会唱主旋律的部分。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3.欣赏《欢乐颂》
(1)聆听合唱作品《欢乐颂》,在聆听感受音乐时,思考里面含有哪几种演唱形式?(播放音乐)
领唱、独唱、重唱、合唱。
(2)这首曲子是1824年贝多芬耳聋时创作的,也是他精神和物质很困苦时所作的不朽之作。作品体现了他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首演时,他亲自指挥获得成功。
(3)学习《欢乐颂》的主题部分。
播放音乐,并出示歌谱
4.学唱《欢乐颂》
(1)分出两个声部的同学。给两分钟时间大家练习自己声部的歌谱。
师:好,先请高声部的同学来唱谱。
(2)在钢琴上弹奏高声部旋律
高声部的旋律是较熟悉且容易,低声部的同学唱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音5和7的音准。
(3)请低声部的同学来唱谱,注意音准和节奏。
(在钢琴上弹奏低声部旋律)
(4)一起来合唱谱子。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听另一个声部,并感受整个音乐的效果。同时,要用高位置演唱,精神饱满。(钢琴伴奏)
(5)老师指挥,学生唱
5.创作表演
(1)把四拍子看成二拍子演唱,缩短时值,使歌曲更具律动性。
(2)加上以前学过的声势作伴奏.跺脚、拍脚、捻指、拍手。一拍做一个动作,声音跟声势动作要一致.
(3)一个学生指挥,其他学生唱加上声势动作,老师弹琴
6.小结
(1)你认为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
A:对贝多芬以及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B:体会到了二声部合唱的魅力。
C:会唱《欢乐颂》的低声部。
师:在音乐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课得到一种锻炼。在学唱的同时也学到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趣。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学中有一下几点体会与反思: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音乐名曲的背景、人物故事、创作意境等,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领会与理解。
3、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参与表演体验,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
农村中学高一语文课改初探 篇12
课堂现象:语文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活泼自由愉悦, 简单的问题学生积极举手, 踊跃发言。有点难度真正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 学生一如既往的热情, 回答问题却还是简单的一句话, 尽管教师再三启发, 最少讲两层意思, 可是他们装作全然未听见样子, 一如既往的一句话, 课堂多的是讲话, 少的是思考, 多的是生活化的娱乐, 少的是对文本的思考和交流。可是课后检查学生上课的效果, 课堂没有做笔记, 课文很少做重难点的标记, 甚至有些学生将课文主人公的姓名读错, 更有甚者不知道课文主人公的姓名。
反思:学生基础差, 学习习惯差这是实情, 但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 如果学生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一无所获, 无论如何这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堂, 也不能说这位教师是合格的教师。
仔细想来, 才发现我们所谓的重点班也是中考成绩在380-480的学生, 而普通班就更差, 入学的分数线是320, 各班还有近乎一半的学生不到这个分数线, 一个班近70名学生, 可以说, 班大, 学生基础太差, 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太适应这样的学生。
怎么办?
课改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潜能。教学效果是第一位, 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都是好猫。无论采用哪种科学教学形式, 学生首先要有所收获。学生没有收获, 无论多么先进的形式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越是讲求形式, 越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
课改:将以前给自己定位的首先自己要扎实备课改为除了扎实备课还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 暂时不再高调地谈课堂的学习形式和课堂的艺术性, 而实际地谈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掌握了什么。
学情研究:高一学生的拼音写字一团糟, 别说写工整, 根本是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不分, 单词和汉语拼音不分, 更不用说错字别字了。这样基础的学生会课下主动预习, 课堂上可以讨论文本的深度解读吗?课改要从实际出发。
课堂做法:将教学的形式改为每天课前听写学生常常出错的字词拼音和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 希望学生先过拼音汉字关, 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难, 错误要面批面改, 有的学生当面说自己清楚, 可是再改正继续错, 教师就再批改错的学生, 如此三番五次直到改正确为止, 然后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教师提前先要找到大家的兴趣点, 在调动起他们积极性后再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 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出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 收集归类整理, 在第二节课前表扬提出问题较好的学生, 并让学生共同探究他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效果:从最近对课堂效果的调查来看, 学生在课堂和课下学习的东西明显增多, 拼音错别字也在迅速减少, 对课文的内容也较为熟悉, 甚至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有的学生议论:不好意思不学习, 学习很有趣。
教师交流:和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聊起这个话题, 教师都深有感慨:每届学生的基础不同, 所用的方法也不能相同, 每一个班的实际不同, 所用的方法也不能完全相同。随着招生制度的改变, 普通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急剧下降, 教师必须随着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方法, 放低起点, 走小步子, 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 而且, 基础差的学生大部分是厌学或者根本不思学习的, 这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成了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但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转变, 学生方才学有所获, 否则, 教师实施课改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学, 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
教后反思: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享受免费的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好学生自然有的, 既然面对的是基础差的学生, 自然不能用教好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教基础较差的学生, 我甚至认为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不同教材。这才是真正的课改。
无法选择适合我们教育方式的学生, 只能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一项事业, 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置身其间不好意思不这样做。
越是素质差的学生, 越是要实行素质教育, 要实行课改。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最优化组合, 就形成他们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高一语文反思 篇13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熟悉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