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

2024-07-25

高一语文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教案 篇1

高一语文诗歌教学集体备课记录

学校名称:东港市第三中学 备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授课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备课内容:诗歌教学

备课日期:2007年9月2日第七、八节课 学科及组别:高一语文备课组 参与备课领导:梁淑波

参与备课人员:石远琴 李晓荣 于忠滨 温长军 于春霞 张 羽 谭世珺

马锡永 徐青松 张晓娜 王秀丽 邵克昱 主 持 人:温长军 主讲教师:于春霞 记 录 人:张 羽

温长军:老师们,下午好!现在集备开始,第一单元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是高中文学鉴赏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诗歌鉴赏组织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前段时间,我们备课组针对诗歌教学作了一些有益探讨:

1.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怎样才能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

请大家发表看法。

张 羽:我想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谈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从中很明显地看出,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有效途径,所以诗歌教学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来看,第一单元入选的就是优秀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编写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和热情,养成积极主动鉴赏作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有效性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于春霞:诗歌的有效教学的确值得我们重视!关于我们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还是感兴趣的,尤其是对爱情诗。同时,调查问卷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可以启发我们的诗歌教学,例如,约有一半的同学在自读诗歌时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一大半的同学对主要意象把握不准。看来,我们坐下来一起研究一下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于忠滨:于老师的工作真是很细心啊,我觉得你的做法很实际,我很赞同。那么,关于诗歌阅读有效性,我也查阅了有关专家的看法。首先,何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那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这其中包含至少五个方面的要求: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评价标准。

其次,具体到高一诗歌教学,就是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抓住三个重点: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技巧。一堂诗歌教学课,学生能品出诗象、读出诗情、归出诗法,这便是有效的了。如果假以时日能悟出诗境、养出诗心,则更是诗歌教学的长效目标和我们由衷的期待了。

温长军:三位老师分别从新课标、学生学习状况、专家观点等几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诗歌教学很有启发意义。但我认为“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怎样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这两个问题,还是应该从课堂教学中寻求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教学。

李晓荣:《我愿意是急流》我教过许多遍。首先我觉得它的格式很特别,全篇共五节,每节8句,前4句采用的是“我愿意是„”,后4句采用的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种格式,形成了一种对应的节奏美,回环往复,整齐而富有韵律,形成了五幅热情洋溢的艺术画面;其次是意象美,“我”与“爱人”两列意向交替出现,形成了两列鲜明的意向,“我”用“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向自喻,这些意向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比喻爱人的意向相对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王秀丽:我在网上查阅此诗时,发现有的版本五节诗排列的次序与课本上不一致。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课本中的排列次序好,因为,其一,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几个意象基本上以从低到高的空间次序排列;其二„„(被抢断)

张晓娜:王老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觉得谈到诗歌意象的空间顺序,是不是可以将三四节调换一下,您看由深深谷底到峻峭山岩最后到广漠天空,这样安排不是更加合理么?

石远琴:你的看法有点偏颇,如果按照你的思路,云朵和破旗的位置是否也应互换呢?那许多地方都要换动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不是严格按照空间顺序,诗人是以情感为线索,情感层层递进,渐入高潮。

王秀丽:对,这正是我刚才要说的第二点。这几个意象的排列还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表现了我为了爱人,愿意忍受任何磨难、坎坷,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形象越来越荒凉、单薄、无力,而相对应的五个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在我的保护下、呵护中,由活泼可爱到天真欢快到有青春活力,再到火焰般亮丽,最后发出辉煌壮丽的美,爱人的形象逐渐成熟丰润。在这样一种反差中,我们看到诗人始终抱着为爱牺牲自我的精神。只要自己心爱的人能够幸福,哪怕自己已无力再为爱人挡风遮雨,只要能做一点陪衬也心甘情愿啊!诗人的爱是深沉而执著的。

张晓娜:王老师说得很激动啊,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你看,即使谈到情感的逻辑顺序,将三四节调换一下,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由与狂风作战的荒林到饱经风雨打击的草屋再到承受毁灭也决不懊丧的废墟,诗人那种为爱人无私奉献的炽烈悲壮的情感,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排列,诗人的感情脉络不是更加清晰么?

邵克昱:我还是比较认同于老师的观点,应该同时关照“我”与“爱人”形象的变化。“我”的形象主线凄惨、荒凉,草屋比废墟更加不堪一击,所以草屋放在后面;爱人的形象逐渐坚强、成熟,常春藤并不能给废墟什么,而可爱的火焰却能给草屋带来温暖,这才是诗歌意象排列的重要原因,所以教材上的顺序更合理。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关照整体,不能断章取义。

温长军:听了三位老师的发言,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俗话:三个女人一台戏啊!不过,这的确是一场好戏。其实,我认为准确把握意象(内涵)应该是这篇诗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观点。

谭世珺:温老师刚才说到意象的准确把握很重要。我认为准确地把握、理解意象的含义还应该结合中西方的审美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去解读,这是个难点。我认为西方人选取意象与中国有差异,诗中第五节把自己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年轻的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人老珠黄,谁会去爱呢?我们中国诗词善于借景抒情,注重的是以写景烘托、营造意境,追求言尽意远的效果。“夕阳西下”总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色彩,表达了无限的凄凉。而西方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带来的审美感受。如本诗中把我心中的爱人比作是“珊瑚似的夕阳”,不仅绚烂美丽,更见“鲜艳的辉煌”,一种极致的美,使人惊心动魄。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即意境,西方人注重再现,即典型。这就是中西方基本的美学思想。这种思维模式下的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徐青松:谭老师分析得很精彩!但是我不认同您的观点!我们在看这首外国诗歌的时候,能不能抛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仅仅就这首诗歌的意象而谈意象呢?

谭世珺:怎么能不提呢?在我们中国诗中提到夕阳,就是凄凉;提到月亮,就爱思乡。

徐青松:一定吗?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呢?诗中这样描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夕阳中的新娘正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啊!有悲凉吗?

谭世珺:不是悲凉。徐志摩正是来到了英国留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影响,所以才会把“自己的美好理想”比作是“夕阳中的新娘”。假如徐志摩没去留学,他会不会用“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去比喻“自己的美好理想”呢?这恰恰证明了中西方审美心理、文化的差异?

张 羽:不一定!

温长军:我补充一下!“夕阳”意象应有不同的解读:既承认中西方审美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夕阳”这个意象,不光在新诗中出现,古诗中也大量出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但“夕阳”的意象不等于“黄昏”的意象:一个温馨,一个悲凉;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积极进取,一个是消极颓废。在这首诗里,夕阳实际上是比喻象征,希望爱人像珊瑚般美丽辉煌可爱!

于春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写夕阳再好,可已接近黄昏时刻了,太短暂了,还是写忧伤惋惜之情。

于忠滨:刚才几位老师对《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意象作了非常深入的解读。对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以来就有多种解读方式。这首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在诗中,作者的爱情观体现为他的无私。其实在裴多菲的一生中,爱情并不是最重要的,有诗为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所以,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裴多菲也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他的人生信仰。

张 羽:这里有个问题,即意象的大小,本末的错位。那么崇高,那么伟大,诗人愿意为之献身的匈牙利民族解放事业(革命理想),变成了“浪花”中的一尾“小鱼”,“树枝”间的一只“小鸟”,“废墟”上的一根纤细的“常春藤”,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接受,我看即使裴多菲本人也不会这么想吧。再则,这首诗作于1847年6月,三个月之后,诗人就与他的心上人尤丽亚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所以说,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谭世珺:我查了资料的,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裴多菲为了匈牙利的民族独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且他也曾经说过:“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所以我认为,《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还可以解读为一首政治抒情诗。

于春霞: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赞同我的观点。这里还有一段花絮。《人到中年》里主人公女医生陆文婷在生命垂危之际,她爱人傅家杰反复诵读《我愿意是急流》,从死神的怀抱里把她的生命唤醒。由此看来,这首诗所表达的诚挚的爱情,也可谓人间的至爱真情。

张 羽: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啊!

温长军:说到个性化解读,我有一个想法,这首诗的标题能否换成“我愿意”?我是这样想的:1.诗歌的每一节都以“我愿意是”的句式开头,以“我愿意”做标题不是更有概括性吗?2.西方人在结婚时,都要以“我愿意”作为誓言的结束。那么“我愿意”不是更符合本诗的主题,还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吗?

谭世珺:全诗共5节,急流、荒林等意象之间都是平行并列的,用《我愿意是急流》做标题,那么也可以用《我愿意是草屋》做标题!

张 羽:这首诗歌我们不管是从爱情角度去欣赏,还是从爱国角度去认识,都饱含着作者炽热的真情!作者激情澎湃的情感就是要在标题、第一节中表现出来!可是,如果标题换成了《我愿意是草屋》,一开始就没有了激情,多么没劲啊!而且,我查了一下裴多菲诗集的中文译本,有2个版本这首诗歌的标题真的就是以《我愿意》为题,我发现裴多菲近百分之八十的诗歌都是以诗歌的第一句为题。这也许是诗人的创作特点,也许是个翻译的问题,我想,面对这首外国诗歌,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了?

谭世珺:我补充一句,如果说讲激情,那么标题换成“我愿意是瀑布”、“我愿意是宇宙”等,多有激情啊!但不符合本诗的语言风格!

温长军:通过争论,让我们对文本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深入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有效教学的实施还应落实在教法上、学法上。

谈到教学教法,我认为教学这首诗,首先要重视读。汉语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原本就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于漪老师说过:“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那么对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到底该怎么引导学生读呢?我们应该不拘一格、灵活机动地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比如配乐朗诵、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男女对读、竞赛读等,读中品、读后评,创设一座与诗人心灵情感沟通的桥梁,还诗歌本来面目,还诗歌真正的魅力。同时还要适当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的节奏、重音、语调、语速,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说到这里,我觉得教师生动、扎实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功的范读能带给学生充分的享受和丰富的收获。

张晓娜:那你给我们范读一下?(掌声)

温长军:好吧!以第五节为例,我认为可以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以爱情为主题,便要读出爱人间柔情、缠绵的情谊,将语速放慢,将“云朵、懒懒地、飘、荡、夕阳”这些词要读得轻柔、委婉。(朗读)(掌声)

如果以爱国为主题,便要读出为自由而战、为祖国而牺牲的豪迈、深沉、大气。(朗读)

于春霞:温老师都读得很好,我是无法超越的了!读,真的很重要,那么我想,怎样从读中去品去赏,老师的设问就显得非常关键了。例如,对于意象的欣赏分析,我分别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诗歌中有哪些意象?2.诗人分别将自己和爱人比喻成哪些意象?3.诗人对诗中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和破旗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问题都是针对赏析意象而设的,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问得比较泛、比较大;第二个问题问得比较精准,我们班这样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读应该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如果设计在意象分析的一开始,就显得难度比较大,这样的话我们班的学生可能一时间就陷入了思维的沼泽。所以,在读的基础上,如果要准确的赏、准确的品,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而进行设计,因材施教,我想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邵克昱:诗歌的有效教学,应该还要注重拓展、迁移,即注重写。那么怎么写?一提到写,我们马上就想到学生会不会写爱情诗呢?我想,不用怕,让他们去写,因为爱情诗上了我们的课本,就让学生走进情感大世界吧!关键是如何引导: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是幸福的。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爱、对国家民族的爱。当然,指导学生掌握写作诗歌的一些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感情等。可以仿写、扩写、自由创作等。

于春霞:刚才几位老师从诵读、设问、扩写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设想,这些对高一的学生都应该很重要。我觉得在高一的诗歌教学中,更要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象、象征、比喻、对比、排比、回环反复等这些手法在文中多次出现,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准确的赏析。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教会他们,让他们找到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我按以下四个步骤来设计这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教师示范鉴赏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学生学习基本方法。第二: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运用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具体写在草稿本上。

第三: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第四:学生全班交流,展示成果,老师点拨。

第一个步骤我准备这样教学:

鉴赏排比、反复的手法。表述如下: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样一种句式,结构整齐,形成排比,反复咏唱,富有韵律美。这种表现形式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都有一种主旋律。如《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同一意思,反复咏唱,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而且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旋律美„„

温长军:时间有限,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的发言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大家从单元教学到具体的篇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受到很多启发。我现在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和修改我上课的基本框架,尽量在本课中体现大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及先进的教学策略,力求有效备课,完成有效教案,形成有效课堂。

高一语文教案 篇2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结合水平五学生的特点, 进一步开发耐久跑教材, 通过游戏、比赛、探究体验等方式组织教学, 以“寻宝”、“赏宝”、“6分钟折返跑”等活动为载体, 在互动交流中学会锻炼方法, 掌握运动技能, 获得成功, 让每一名学生“笑着流汗, 超越自我”。在技能教学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树立团结互助、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材分析

耐久跑是田径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能有效发展体能, 为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习和开展奠定基础。其技术相对简单, 但持续时间较长, 能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意志品质, 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耐久跑也一直被列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必测内容。同时, 耐久跑也是“学生最怕上, 教师最怕教”的课,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研究教材与教法, 最大化地激发学生耐久跑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地奔跑中学会监控运动强度, 体验各种跑的方法, 有效发展体能。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水平五的高一田径必修班的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已基本掌握耐久跑的技术动作, 但学生抗挫折的意志品质较弱, 对正确运用耐久跑技术及合理分配体能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对耐久跑相对枯燥的运动常常敬而远之。本课教学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入手, 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 达成靠努力和奋斗赢得成功的目标, 实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流程

身体总动员:热身运动→螺旋跑、徒手操、跑的辅助练习→“听数抱团”游戏→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测试脉搏→团队“寻宝” (寻找16个卡片) →集体“赏宝” (探讨锻炼方法) →“6分钟折返跑” (进一步改进动作, 挑战自我) →意念放松:拉伸肌肉, 恢复身心→总结点评:回放精彩学练片段、游戏情境, 分享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试教感受:

研读教学设计实践高效课堂—试教水平五《耐久跑》体会

经认真研读本教案并通过课堂教学, 发现教案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 将耐久跑技术教学与适宜运动强度相结合, 将体能练习与学生兴趣的激发相结合, 将安全预设、情感教育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真正地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交还给了学生, 是一例务实有效的课堂教案。下面基于本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研读教学设计, 领悟教学意图

拿到教学设计后, 在认真学习、研磨的基础上, 组织区内高中体育学科基地的核心小组成员认真研读教学设计, 加以分析研讨, 对课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以及课的流程等方面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与分析。本教学设计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 紧紧抓住主教材-耐久跑的技术及运用, 无论是准备部分, 还是基本部分主教材的学习、“课课练”以及最后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等, 都充分考虑了与主教材的关联性。通过团队“寻宝”中的跑姿及跑速的变化、定时往返跑中速度与距离等方面的不同要求, 在保证跑动距离、时间及运动强度的前提下, 注重耐久跑技术的学习及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在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上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团队“寻宝”是以定向越野跑的组织形式, 通过任务单的变化要求, 控制运动量的同时, 注意学生体能的分配及安全的有效监控。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者通过教材的自身功能、教学手段及过程性的评价与激励, 将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耐久跑的技能教学过程中。从教材的功能、作用及前后逻辑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教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得当, 从教学对象的现有技能储备、应有的学习基础,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教案力求做到充分了解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在努力学习后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手段实之有效,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让学生通过练习有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依照教学流程, 体会教学效果

笔者与团队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 为了力求教学设计的常态效果, 先后选用了4个高一自然班级进行了课堂教学实验, 通过观摩及数据测试, 得出了如下的结果。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练习密度及运动负荷等检测, 本课的练习密度在组织有序的情况下, 练习密度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测脉搏来调整自己的运动强度。

2.让学生“笑着流汗、超越自我”的指导思想在练习过程中得到充分验证。无论是哪个班级, 学生的参与率都较高、兴趣都较浓, 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积极按照任务单中的要求来进行练习, 能够运用教师传授的测试脉搏的方法, 适时监控自己的运动强度, 保证个体运动的安全。学生始终如一地以团体为单位, 通过加油、击掌等有效的激励方式来为同伴加油、为自己鼓劲。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每名学生都体现了永不言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 特别是在最后的定时折返跑中, 学生能尽可能地向更远的距离目标跑动, 并保证不掉队, 提高长距离跑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是通过活动任务单及教师的适时提醒与指导来完成练习的,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完成学习任务, 体现了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所要求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将耐久跑技术及相关的知识融入到相关的练习当中,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力求真实有效。

4.慢跑、快速跑、弯道跑接直道跑、追逐跑等跑姿及方式的变化, 一是将耐久跑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二是改变传统耐久跑教学的单调、枯燥、匀速无技术含量的学习方式, 通过任务的变化, 有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减轻疲劳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练习的激情;三是通过跑速、跑步节奏等方面的变化, 明确任务单的要求, 以及结合学生自测脉搏的测试, 有效地将体能在耐久跑中的合理分配落实到学生的练习当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极点现象经课前的教学预设, 通过跑的节奏的变化, 将克服极点的知识与方法渗透到具体的练习中, 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极点, 更能合理利用跑的技术的变化去克服极点现象。

5.课课练习有实效。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主动迈向更高的目标, 不断提高长距离跑的能力。最后的放松练习以《父亲》配乐, 通过深呼吸及肌肉的拉伸, 有效地使学生的心率等指标得以恢复, 做到了真放松。以《父亲》音乐伴奏, 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个感染过程。

6.在整个教学中, 通过脉搏的自我测试、跑的速度、节奏的变化、跑姿与方式的转变、男女生的不同要求等有效方式, 将安全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四个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 没有发现一例学生出现明显的不适情况。

三、务实教学反思, 构建实效课堂

笔者经反思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 认为本教学设计在以下几点上还有提升与改进的空间。

1.教学场地设置太大, 从课堂的整体教学气氛与效果来说, 还有改进的空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当学生分成四组在整个足球场上进行“寻宝”时, 总体上感觉场面很空, 组与组之间的对抗呈现不明显, 缺少“火药味”, 与团队“寻宝”预设的竞争激烈程度有出入, 导致运动强度因压力的减小而降低。

2.在教学过程中, 考虑到了学生的性别差异, 但对同组内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还不够, 尽管在练习中学生通过自测脉搏来自我监测运动强度, 但在实践中, 学生可能碍于面子或者在集体荣誉感的影响下, 超量地投入造成运动量偏大, 存在安全隐患;个别学生速度的下降造成整组学生跑速下降, 导致本组的运动负荷量的不足。在制订任务单时可以对个体学生做个说明, 以便保证课的整体效果。

3.练习团队“寻宝”的时间与设计的时间有出入, 通过多次教学实践发现有学生对规则的了解程度及参与的态度, 教学中对学生练习的观察及调控不足。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将“寻宝”的每个活动或者某段活动的时间在任务单中做个提示, 那么教师与学生都能把握时间与练习的节奏,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黄继东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

点评:

“笑着流汗”—试教水平五《耐久跑》体会

王明峰老师的水平五《耐久跑》这节课, 让笔者深深体会到, 原来“学生最怕上, 教师最怕教”的耐久跑还可以这样上, 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和感触。在拿到教学设计的第一时间, 通读几遍后感慨万千—新颖、独特、知识量大, 王老师以定向越野跑为依托, 改变形式使其变为课堂练习主体, 说明王老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能够从多角度客观地分析,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让“跑”贯穿始终, 并且在学生“跑”的前、中、后期对学生的身体负荷进行跟踪,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难能可贵。下面谈谈本人试课后的几点体会, 分享给大家:

一、试教亮点

1.教学设计、组织巧妙、到位。本课试教, 严格按照王老师的教案执行, 效果颇佳, 尤其从教学流程的推进方面, 感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就是个“引路人”, 学生会很自觉地跟随着事先设计好的内容向着教学目标完成的可行性方向发展,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只是在学生稍微“迷失”时, 适时“点拨”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 课前、课中、课后的引导测脉搏, 教师只做1次学生就很容易上手, 学以致用;“寻宝”的巧妙设计, 把“宝物”分散到操场的边缘, 既保证了学生的奔跑距离, 又强调了安全、实效, 学生很容易领悟, 能够看到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笑着流汗”, 看着他们为了自己的“宝物”奔跑着、交流着、追逐着, 也是一种享受;“赏宝”的教学安排很有特色, 在学生跑累的情况下, 进行适时休息, 用“赏宝”来分享, 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 并能够在大脑中建立科学运动的表象, 这是课的亮点所在, 学生在分享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最终形成概念性整合;课的最后设计折返跑, 可以说是“分层教学”, 亮点突出, 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并且挑战自我, 学生参与度高, 强度也很大。

2.负荷适中。从开始部分的脉搏测试—准备部分的开口螺旋跑、徒手操、辅助练习—基本部分的“寻宝”、“赏宝”、折返跑—结束部分的放松, 试教过程中任意选择2名男生和2名女生进行跟踪测试, 表现结果如下 (以20s为单位时测试) :男生平均—开始72次/分钟、“寻宝”前95次/分钟、寻宝后138次/分钟 (试教者加测:折返跑前108次/分钟、折返跑后150次/分钟、课结束后90次/分钟) ;女生平均—开始75次/分钟、“寻宝”前98次/分钟、寻宝后130次/分钟 (试教者加测:折返跑前115次/分钟、折返跑后136次/分钟、课结束后94次/分钟) 。经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男生平均心率约109次/分钟, 最大心率150次/分钟;女生平均心率约108次/分钟, 最大心率136次/分钟。课后观察所有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状态, 除了流汗和面部较红之外, 其他状况良好, 说明本课耐久跑的负荷适中, 值得推荐, 适合高中阶段教学。

3.学生情况。整节课学生基本都在动态中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内容, 学生在流着汗、跑着、笑着、探讨着……看他们的表现, 可以体会到, 这样的“耐久跑课”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上好课后, 笔者找了几名学生进行了谈话。教师:“同学们, 这节课累不累?”学生:“累, 看看这汗流的, 哈哈, 不过很快乐, 好久没这么快乐地跑了!”教师:“各位谈谈体会吧, 如, 如果耐久跑单纯地跑800m或1000m等, 你们觉得和这样的跑有什么区别?”学生:“可别那样跑, 跑完会很难受的, 还不如让我去死”;“这样上耐久跑真好, 让我得到了锻炼, 也拉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平常和我不怎么说话的同学今天都对我笑了。”“以后就这样上跑的课吧, 再多点花样就更好了, 这样跑, 我愿意, 累也值得。”“老师, 感谢你能这样来上跑的课, 原来锻炼也不是很辛苦嘛”……从学生的言语中, 我感觉到了他们的热情, 他们的向往, 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很感谢王老师给了笔者试教这节课的机会。

二、试教建议与探讨

1.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应该更加明确, 如, 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多少张卡片、16个标志筒下面应该放相应的纸张, 分成4大组就应该明确出, 1个标志筒下面放4张卡片 (我是在王老师的场地器材准备中摸索的) 。

2.测试脉搏应该是让学生和教师清楚测量目的和效果, 要有始有终, 既然是1节课, 在折返跑前和折返跑后以及整节课结束后也应该进行测试, 这样才能更好地计算出学生的平均心率, 才能更加明确负荷的侧重点。

3.本节课是高一 (水平五) 的课时, 现在全国各校在课时时间的安排上可能有出入, 如, 我们学校是40分钟1节课, 但王老师给出的课是45分钟1节课, 所以, 在完成基本部分的“量”的问题上会有所不同, 按教学设计, 只能在“寻宝”中进行时间上的调整。

4.本课练习密度是学生全员参与其中, 王老师给出的教学密度是50%, 而笔者实际测出的密度在65%以上。

《中国学校体育》优秀通讯员、QQ群管理员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 篇3

【关键词】 语文;兴趣;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新学期,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迈入高中大门。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新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成为初中、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点,若不能给予及时调整,将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我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学生表示对高中生活不适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主要表现为:

1、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

我校的假日,学生两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寄宿生特别是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想家和有点想家的人数分别占55.38%和21.54%;怀恋初中旧友的心情强烈,面对新环境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到不知所措,有67.69%的学生认为高中里的同学关系没有初中时融洽,甚至是关系冷淡。

2、难以很快完成由初中生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

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高中的学习量大,开设课程多,共12科,自学课少,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片。另一方面难以适应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据同学反映,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不仅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更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复习,很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当然,刚入高中同学们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你也许不再是老师最关注的人物,你也许不再是班级里的最优秀的人物,你开始遇到了不会的题,你感觉好似别人都比你强,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和其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虚度,明天我要做得更好,这已足够,相信这样很快就会适应高中生活。

要学好高中语文,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兴趣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学生如对某种学科有浓厚兴趣,常常就会推动他孜孜不倦地进行钻研,从而使兴趣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语文教师只有做到新《大纲》要求的那样,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放到教法问题的首位,才有可能改变语文教学令人生厌的现状,并使语文成为备受欢迎的学科,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该学科的成绩。而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兴趣中理解、领会所学知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俯首称臣”,服贴在你在教鞭之下,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谩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

二、语言要顿挫,情感要投入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三、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電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认为只要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充分把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

四、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设计教法,据此,我改变那种以教师串讲课文为主的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感知能力。实践证明,根据教材特点,不断更换教法,容易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要我们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总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十则有关谈学习态度的章节

2、《掌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高一语文教案 篇4

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二、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而自己没能解决的各种疑问。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领悟,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习

这个环节不作固定不变的预设,拟根据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场梳理出一个合理的步骤。预计要重点探讨如下内容(按文本先后顺序,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顺序):

1、题目

标题可以引发三个具体问题: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导同学寻找点题句--第九节的“他(按:指猎杀狼以保护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和全文末句“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解决,明确题意是作者希望人类用山那样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隐藏的内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和对文本开头三节的研读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开始解决,不必求深,某些含义可以在后面涉及相关内容时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节重点写了狼的一声嗥叫。这几节在全文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写到的那一声“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题目中“思考”的对象,同时,山的“思考”方式也隐含其中。吃透这几节,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钥匙。而作者采用了诗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内涵,其中微妙之处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因此值得在课堂上重点加以突破。文本的语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虑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各个突破:

A.这一声嗥叫有什么特征?“骄傲”“不驯服”“对抗性”“蔑视”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山的反应与其他的反应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是关键问题,题目“山那样”中“那样”的内涵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让他们放眼全文,从人原来如何思考这个反面角度了认识山如何思考)

C.“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秘密”具体指什么?

小结:在作者笔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都是平等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巧妙地维持着一种平衡。但是,人类以万物的主人自居,从短暂的眼前利益出发把万物区分为好的和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一声嗥叫,是对自己的生存权利的宣示,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抗议。

3、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节。这部分内容,写了作者怎样从一个资源保护运动(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确信资源分为“有用”“无用”,“有利”“无利”)的追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的心路历程。施教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能表明作者对狼的态度认识前后变化的关键语句,重点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没有人”“一秒钟之内”说明了什么?)

②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说明了什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是这样?后一问题带起对第七节的理解)

③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指什么?)

4.结尾

结尾几段文字饱含激情,只是这种激情是以一种有节制的文辞表达的,表面看起来相当地平静。这里作者含蓄地表明了他的“土地伦理学”的重要观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细心的咀嚼品读方能会意。领会隐性内涵是学生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功夫。

重点研读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语必要吗?)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指导学生从什么是与“荒野”相对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征,进而理解“启示”内涵,最后理解与文题的联系)

四、简要总结

1.作者写本文,意在弘扬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一种对土地、对万物的应有态度。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你对这种观念、态度的理解说出来。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观的句子,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保护生态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有关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你觉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要点:大多数同类文章用的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却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读来诗意盎然。这就使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优美的形式溶为一体,使他的著作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五、课外拓展

介绍作者利奥波德,并推荐阅读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是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1887年,梭罗去世二十年后,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由于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的利奥波德就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兴趣。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十三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几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土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正如梭罗把他在瓦尔登湖畔的躬耕与沉思写进了《瓦尔登湖》一样,利奥波德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为《沙乡年鉴》一书。1948年4月,利奥波往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扑救邻居农场大火的途中,他没有能够看见《沙乡年鉴》的问世。

设计这一步是因为,利奥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态保护先行者,诞生于60年前的《沙乡年鉴》早已成为生态保护运动的“圣经”。身处当今世界,生态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阅读这本文质兼美的著作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益处。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人的思考狭隘主观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观共同体

[教学反思]

借班上课是很容易上成一节遗憾的`课的。因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你所面对的“材”的学习情况。在备课的时候,我只笼统地、想当然地知道梁丰中学的学生相当优秀,但优秀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刚进高一的同学语文学科优秀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家常的课,尽量摒弃公开课中比较容易见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从结果来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预期。

梁丰的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这样一篇看起来并不艰深的文章理应、事实上也的确能大体读懂。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手头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伦理学”这样的思想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学生一样,他们中至少相当一部分人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没有疑问”未必是真正的没有疑问。由此我设定本节课以同学们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果然,课前和几个同学个别交流时,他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容易看懂。经过鼓励之后,“新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诸如此类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含量的问题便纷纷提出来了。

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的同学还未必都能调动各种手段予以解决。我并不奢望一节课教会学生所有的方法,考虑到文本有许多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的特性,我选择了从关键词句入手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的路子。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点题句和与结尾处的联系来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思考与“荒野”对应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样含蓄的语句。从施教结果看,有一定效果。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篇5

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理解意象传达的情感及领悟诗的意蕴。

3、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教学重点]

1、诗歌诵读要领。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追求美好、进步的素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篱笆那边》。

(二)作者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狭小。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情景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2、交流,明确:诗歌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似浅近透明,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语调诵读,“草莓,真甜!”语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语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语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整首诗读出诗人崇尚自然、纯真的人生态度。

3、听范读。(多媒体播放)

4、把握感情基调,再次朗读全诗。

(四)理解意象、领悟诗歌意蕴

1、找出诗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动词。<集体问答>

点评:爬

2、孩子想爬到篱笆那边去做什么呢?

明确:摘草莓

3、对孩子、草莓这两个意象进行分析:

(1)、孩子:

①提问: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点评:天真无邪、单纯。

②再来看诗中这个“孩子”,诗的内容告诉我们: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这孩子想要爬过篱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对篱笆那边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追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归纳为一个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问:现实生活中的草莓,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样的,成熟后颜色是怎么样的呢?点评:是酸甜可口的,色泽鲜艳的。

②在诗中篱笆那边的草莓又是怎样的呢?

“草莓”在篱笆那边,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过“篱笆”去摘“草莓”=>这说明“草莓”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诱惑;“孩子”并未吃过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这说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事物。

4、对篱笆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篱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须得爬过这“篱笆”,但是“篱笆”会脏围裙,会受上帝责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篱笆”归纳为“孩子”与“草莓”间的一种障碍。

5,对上帝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①提问:是谁会责骂孩子,阻碍孩子去追求?明确:上帝。

②提问: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至高无上、万能、集正统思想于一身的等。

③在诗中的上帝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上帝:A.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它是万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们把上帝理解为篱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篱笆”这一切障碍来阻碍“孩子”,不允许孩子爬过篱笆,如果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上帝会责骂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会规范,它维护着一切原则。所以上帝不仅制造了这个“篱笆”,而且维护着这个“篱笆”。

6、对第2节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们知道,篱笆那边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着诱惑,是美好的。远远的看着它,就感觉那边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着,代表着理智,用它的思想约束着人们,认为为了“草莓”而脏围裙是不值的。这时,人们总想找个理由冲破阻碍欲望的“篱笆”。这时,孩子是怎样想的呢?点明:第2节最后两行。并且还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帝不仅束缚了别人,而且还禁锢了它自己。

7、讨论:这首诗歌寄寓了怎样一个意蕴了?

点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责备,往往被一些传统的思想所禁锢和扼杀。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陈旧的思想,做一个有进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维训练: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篱笆”这个障碍吗?那“上帝”又是什么?请自由讨论。

如:我此时的“草莓”是上体育课,但遇到“校级班规”这篱笆,上帝就是“校长、班主任”。

(六)、作业布置:

高一语文教案 篇6

教案-高一英语教案

Unit 13

Healthy eating 本单元重点单词

decision n.决定

n.垃圾;废物;毒品(俚语)

contain vt.包含;容纳

vitamin n.维生素

stomach n.胃

hurt v.疼痛;伤害

patient

n.病人

cough v.& n.咳嗽

pain n.& vt.疼

ripe adj.(水果)熟的

n.膝

exam n.检查;考试

energy n.能量

n.燃料

traditional adj.传统的 diet n.节食

calorie n.卡路思,卡(热量单位)

offer vt.提供;给予

protein n.蛋白质

muscle n.肌肉

calcium n.钙

carbohydrate n.碳水化合物 nutrient n.营养物

function n.作用;机能

fibre n.纤维

mineral n.矿物质

pills n.药丸

balanced adj.平衡的

include vt.包括

amount n.(数)量

supplement n.补充物

chage n.挑战

opportunity n.机会

snack n.小吃苦耐劳

equipment n.设备

fold vt.折叠 本单元重点短语

give advice on 就……提(意见)建议

make suggestions提建议

make a list of 列出一张……单子

have a fever发烧

make up 编(拟定);创设

all the time 一直

be car with 小心(留神)……

be all right正常;康复

in the re将来

lie down躺下 py of大量的 a bar of chocolate 一块巧克力糖

Unit 14 Festivals festival n.节日

custom n.风俗习惯 habit n.习惯

symbol n.象征

describe v.描述

favorite adj.喜欢的 fight n.战斗

crime n.犯罪

allow vt.允许

argument n.争辩

celebrate v.庆祝

major adj.主要的 create vt.创造

ancestor n.古人;前辈 characteristic n.特征

principle n.原则

community n.社区;团体

self-determination n.自我作决定

solve vt.解决

faith n.真诚

lit v.点燃(过去式)

theme n.主题 generation n.一代人

sa v.向……致敬 reminder n.提醒

occasion n.时机 fool vt.愚弄;捉弄

compare with 与……进行比较

make others happy 使他人幸福快乐

learn about 了解

spend on 在……方面花费

so that 以便

speak for 为……说话

the spirit of ……的精神

commercial activities 商业活动

by giving away 以放弃……的方式

have got to 必须

instead of 替代

get out of the car 下车 get off 下车

take off one’s hat 摘下礼帽

look into the eyes 直视(某人的)眼睛

shake hands with sb.与某人握手

make friends with 与……交朋友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生者和死者

the cycle of life 生命周期

play tricks on sb.捉弄某人

Unit15

The necklace scary adj.可怕的,吓人的 mysterious adj.神秘的,不可

议的necklace

n.项

scene n.场景;布景

recognize vt.vi.认出;认识;承认

diamond n.钻石;金刚石

government n.政府

ball n.舞会

palace n.宫;宫殿

ry n.(总称)珠宝 accept vt.接受

invitation n.邀请;请贴

franc n.法郎

continue vi.继续

pretty adj.漂亮的;俊俏的 happiness n.幸福;快乐

exactly adv.精确地

valuable adj.值钱的;贵重的

worth adj.值……的 author n.作者

character n.人物,角色;(汉)字

line n.(戏曲)台词

alien n.外侨

clone n.&v.克隆

rehearse v.排练(节目)

plot n.(小说的)情节 dormitory n.宿舍

fall asleep 人睡;睡着

a dark night in April 四月的一个黑夜

a scary place 一个恐怖的地方

create a short play 编一个短剧

on one’s way to school 在某人上学的路上 something unusual happened发生了异常的事 another normal day 又一个普通的日子

walk towards sb.朝某人走去

don’t look very 看上去气色不好

look older than one’s age看上去比年龄大

ten&nb sp;years of hard work 十年的辛劳 only a small cold room to live in只有寒舍一间

for the past ten years 在过去的十年里

[NextPage] in a government office在一下政府部门

accept an invitation接受邀请

after all 毕竟 a man with a lot of money 有钱人

continue to do sth.继续做某事

cal on访问;拜访

bring out 取出;拿出

a lovely diamond necklace可爱的钻石项链

try it on试戴

look wonderful on sb.戴在某人身上看上去很美 the last moment of happiness最后的快乐时光 look down 低头看 rush back to the palace 猛地跑回宫殿

without luck不幸运,不凑巧 day and night 日日夜夜 pay off 还清 write a scene写一个场景

precious stone钻石 take up several jobs找几份工作 wear a new ring 戴新戒指 animal products 动物制品

play different roles扮演不同的角色 lines wri like a dialogue写得像对话的台词

of one’s own某人自己的 come up with a very good story编成很好的故事

give it a try试一试 take sb.for a ride带某人去兜风 a thousand years from now从现在起一千年 be scared 害怕 do the same with照……做 rehearse a play排练话剧 Unit 16

Scientist at work instructions n.指令;指示 safety n.安全

glove n.手套

accident n.事故

earring n.耳环

flame n.火焰

advantage n.优点;优势

wheel n.轮;方向盘 engine n.引擎,发动机

technology n.技术

energy n.能量

nuclear n.原子 space n.太空;空间 economy n.经济

conduct n.指导;处理;传导

lighting n.闪电

realize vt.认识;意识

attract vt.吸引 condenser n.电容器;聚光器 last vi.持续

frame n.框架

enough adj.足够的

control n.& vt.控制

fix v.安装;确定 fasten vt.扎(捆)

sharp adj.尖锐的 charge n.& v.负责;充电

cross n.杂交;十字架

in one’s opinion 在某人看来 a waste of …(某方面)的浪费

make use of 利用 be famous for … 因……而闻名 all over 遍及 make discoveries 发现 a number of 一些 a great deal of 大量;许多

fasten(tie)… to …把……扎(捆)到……上面

take care 留神;小心

protect… from …保护……免受损害

stop…from doing… 阻止……不……

tear down 拆掉 be in tears 含着泪花 end in 以……告终;结束 such as 如;例如 at least 至少;起码 find out 查清楚;弄明白 go against 与……对抗 be made up of 由……组成.Unit 17 Famous women inspire vt.激励

explain v.解释

admire v.羡慕

smart

adj.机灵的;时髦的

cheerful adj.高兴的 general adj.大致的;总的 hard-working adj.努力的 weak adj.软弱的;不强壮的

stupid adj.愚蠢的 dishonest adj.不诚实的

mean v.&n.意味着;方式

tense v 紧张 miserable adj.可怕的 singer n.歌手

actress n.女演员

champion n.军

alone adj.单独的 penguin n.企鹅 Antarctica n.南极洲

提升高一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改变一种观念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就像砌房子一样, 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 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 嫌麻烦就不行。《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虽然, 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 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 但“教材是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语) ,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 正所谓“题目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另外, 高一阶段, 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 任务重, 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 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 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 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遵循一条规律

语文这门学科有她自身的规律, 要想学好她, 就应重视遵循这个规律。语文学习应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 我们的新大纲也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譬如, 你平时在某处花池里看见一朵鲜艳醉人的红玫瑰, 你要去认知她, 首先应是从色、香、味、状等方面进行外观感受, 欣赏完毕, 闭上双眼, 自然会联想起有关玫瑰的种种美妙情景。例如玫瑰被喻为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和信物, 又会想起被喻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足姑娘们的飒爽英姿, 还会想起与玫瑰有关的许多妙语佳句等等。试想你现在积累掌握了这些丰富的“玫瑰学问”, 一到用时, 便能厚积薄发、传情表意, 坐而揽之!

三、落实四个环节

1. 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对课文有初步的感受:作者的观点、情感是什么, 有什么表达特色等。

2. 听讲。

课堂上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勇跃参与, 要敢于表达自己独到有个性自感受, 看法和观点。同时要做好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3. 作业。

不管是基础训练, 还是作文训练都要认真独立、保质、保量地去完成。只有在作业中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不是, 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可以这样说, 作业是检测自己语文知识是否掌握, 掌握得好不好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老师发现学生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的环节。

4. 积累。

积累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环节。积累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高一学生时间紧、任务重, 要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 对于语文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积累需要花时间,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 高一是语文学习打基础的一年, 尤其是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读、去背、去积累, 逐步夯实语文基础。

四、养成七种习惯

1. 读。

语文学习不是一日之功, 不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读多写, 以读促写。

2. 摘。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对某些阅读内容做一些必要的摘录。描写精彩, 议论深刻, 见解新颖独到, 包含哲理的句段、篇章等都可以摘录。对读过的各类书籍、文章也可做内容提要。当然也可指导学生做剪报, 在新的学习条件下, 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 依然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3. 写。

如果说阅读、摘录是输入, 那么写就是输出了。两者之间应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态势。平时除了写规定的作文外, 要大力提倡和指导写观察日记, 也可叫随笔, 这是学生写作的一方自留地。文体不限, 内容不限, 篇幅不限, 每周规定篇数, 定期检查。由于自由写作, 学生有事可记, 有情可抒, 有感可发。

4. 练。

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必要的练习是不能少、也不能拖延的。一般来说, 练习就是指做练习题。练的内容主要是指做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题目。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方方面面, 林林总总, 内容庞杂, 有的知识也比较细碎, 只有通过练习, 才能强化理解, 增强记忆, 巩固提高, 更查漏补缺, 形成体系。

5. 问。

知识是学问的集合。学问之道, 既学又问。历代学者大都重视解疑问难, 刘开的《问说》, 已将其道理阐发得非常详尽。前面讲的读、摘、写、练中都会碰到问题, “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因此, 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问, 又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对于这些问题, 师生可共同探讨, 养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风气。

6. 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语文知识似乎有些程式, 但语文学习主要面对的是内容丰富, 个性鲜明的活的文本, 所以学习一刻也不能离开思考。即使是较为稳定的语文知识, 内部规律, 相互关系也需要透彻理解, 这些更需要思考。

7. 结。

适时小结, 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认识, 发现规律。通过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形成相应的能力, 找到更好的方法, 以促进学习。

总之, 学习语文能使你发现美、欣赏美、升华美, 使你的品位、修养、境界得到提高。学好语文吧, 它能使你终身受益!

摘要:在生活中, 时时处处都讲究方法, 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一切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同样, 语文学习也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就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谈一点心得。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8

1. 下列词语中,加黑体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诚(qián)匙(yào)

首(qǐ)永(jùn)

B. 间(shùn)铿(qiāng)

羽扇巾(guān)跌(dàn)

C. 哮(páo)守(gè)

(bìn)废(tuí)

D. 人(huán)浑身数(xiè)

(yè)一(piē)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 一块珍藏多年的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了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 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的到了夙兴夜寐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迷样子”。

D. 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不但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

B. 具有创新思想,是能否发现新事物的关键。

C.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北平还差点事儿。

D. 获得教养,能改善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或改换词语)

(1) 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幸福是”开头,写一组排比句。(5分)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团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予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6.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靠近,接近

B. 予乃摄衣而上摄:整理,整顿

C.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危:危险

D.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使任意行动

7. 下列各句中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项的是()(3分)

A.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8. 下面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这篇文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两赋抒情写意,大体相同,而此篇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篇更为具体而深沉,末尾鹤化道士的幻觉幻境,更多具一层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B. 全文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逐步推出新境,显现出作者文思奔涌、奇想联翩、幽情妙趣、随文毕现的艺术特色。

C. 苏轼秋天刚写完《赤壁赋》,由于情犹未尽,又在隆冬写了这篇《后赤壁赋》。

D. 《后赤壁赋》写的是月夜之游,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鉴赏(8分)

10. 阅读下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古代士兵的头盔,诗中借指士兵。

(1) 上阕头两句一问一答,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的哪一个人物来暗讽什么?倾诉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 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师说》)

(3)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过秦论》)

(4)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5) 携来百侣重游,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 现代文文本阅读(28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10分)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它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正在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代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牛群也是如此”中的“此”指狼的消失导致鹿群的数目增加而使草场受到严重损害。

B. “正因为如此”中的“此”指牧牛人杀死狼,不懂得像山那样去思考。

C. “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的“这”指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D. “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中的“这”指这个世界启示人们不要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自然界的食物链,要回归田园,善待自然。

13. 选文末段末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这三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18分)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苏艾和琼珊——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看到窗外那片叶子掉落的时候,我也该走了——告诉了老贝尔曼。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删改)

15. “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而在前文已有多处伏笔。具体有哪几处伏笔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请依据这两处描写,分析贝尔曼这一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一文中写道:“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会?

请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张旭鸿顾卉宇)

参 考 答 案

1. D(A项“隽”应读juàn;B项“宕”应读dàng;C项“恪”应读kè)

2. A(B项“一文不名”指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此处应改为“一文不值”之类的成语。C项“夙兴夜寐”多形容做事很勤劳。此处写的是读书的勤奋和快乐,应改用“废寝忘食”。D项“安土重迁”指的是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此处应改用“叶落归根”之类的成语)

3. C(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将“知识渊博的人”和“不但”调换位置。B项一面词和两面词搭配不当,应在“具有”前加上“是否”。D项动宾搭配不当。宜将“改善”改为“提高”)

4. (1)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 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2)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 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5. 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6. C 危:高

7. A(A项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B项 时:名词用作状语,这时;C项 东:名词用作状语,从东方;D项 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8. C

9. (1)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了,为了等待您随时的(意外的/预料不到的)需要。(2)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10. (1) 神州在哪里?意思是说整个中原都沦陷敌手,已经非我所有。(2) 借三国时的英雄孙权来暗讽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屈辱求和,倾吐了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11. (1)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5)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2. D(此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与“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这”指代的内容相同,即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13. 由于狼的消失导致鹿的增加,从而使大山伤痕累累。维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山的愿望,但人类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人类悲哀之所在。

14. 层层递进:先写对狼的消失,鹿的增多导致后果的直接认识,以此推测到牧牛人杀死狼,再联想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长远的危险”,从而得出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发人深省。

15. (1) 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2)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3)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4) “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5)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16. 答: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它的存在将燃起琼珊与病魔抗争而勇敢地生存下去的希望。(2分)最后的藤叶之所以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是因为历经风雨的藤叶并未像琼珊想象的那样凋零,而是依然挂在窗外的藤枝上,这让琼珊找到了与病魔抗争的理由,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4分)

17. (1)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2分)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2分)(2) 再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让我们看到贝尔曼平凡得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他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2分)

上一篇:实验一基础网页制作下一篇:小区防汛安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