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

2024-07-11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精选10篇)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 篇1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黄浦江路小学高丽绪

在这清风送爽泉水叮咚的初夏时节,我们有幸在区教研室领导的带领下来到省城济南的东郊饭店,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本次会议日程两天,会议安排了三项内容: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核心成员朱宁波教授做学术报告;参加全国小学语文会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的青年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场评课。

本次会议展示了来自山东、江苏、浙江、吉林、四川、山西等不同省份的优秀青年教师的不同版本、不同年级、不同授课艺术的八节课,可谓“万紫千红满园春”。纵观这代表新课程改革成果的八节课,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到课堂模式,都渗透了这几年课程改革的理念。首先这些课显示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教与学的和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教师准确了解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课,采取恰当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惑。例如山西省的李秀英老师讲授的人教版六年级的《将相和》一课:课文很长,但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大胆处理教材,渗透抓住人物典型事例来了解人物品质以及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的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另如浙江奉化的郭昶老师执教的浙江版五年级课文《布衣元帅》,教师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在解读中让学生既了解了相关知识,又受到了文中人物品质的熏陶。教师重视学法指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读议结合,注重了方法与目标的和谐,对学情的把握非常到位,例如对文中重点词语“丰功伟绩”的处理,教师没有去直接问这个词语的意思,而是直接出示课件:徐向前元帅的大事年表,教师寥寥数语介绍了这个词语的同时,还让学生进一步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了徐帅一生的赫赫战功,对了解人物的品质做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山东济南的王煦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晏子使楚》,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也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管贯穿全文的两个词语“尊重”和“侮辱”后,重点引导学生生疑,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读书自行解决医问,帮助学生理请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另外对于课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品读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式,并调动了各种手段,渲染情境,通过朗读让学生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思想感情。不过对于这一课我也有一点各人的不同意见,课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段落结构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指导朗读的时候是否不该平均用力?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我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体会和感受:

体会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体会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体会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摆脱“填鸭式”的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2007年5月15日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 篇2

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学习心得

重新镇沙坝小学杨文俊

黔西县教育局于2012年7月10至12日在县城东山影剧院举办了历时三天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研讨会,前来主持教学、讲座的有江志伟、高林生、张学伟和李卫东老师,他们分别教学了六年级《伯牙绝弦》、五年级《景阳冈》、三年级《陶罐和铁罐》,讲座分别为《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回顾 沉思 前行——新课标下的思考》及《把握年段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他们丰富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学习、钻研的,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颇多,让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言文字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几位名师的精彩讲座,总萦绕在吾耳旁,具体表现在:

第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即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第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不能脱离根本。反之,就是没有目的。

第三,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每一个年级段的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落实,不能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各段目标,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四,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也体会到:要做好语文教学,真得去下工夫。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教读中理解且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进行心灵的碰撞,这样才算完成本次教与学的目标。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得到了一些解决的途径。第一、端正的教学态度;第二、娴熟的教学技能;第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四、精当的教学内容;第五、优化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篇3

孙伯镇刘庄小学

辛显才

2016年2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来自乐陵市实验小学孟凡香校长所作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策略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行为。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 篇4

一、新课标强调读书与背诵。

1.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强调读书与背诵。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2.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读书与背诵。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这是新课标里关于阅读评价的建议。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诵读兴趣,让语文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尺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重视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的规定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这一板块的重视。1.增加有关“识字、写字”的两个字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要求不变,但“会写”的字在各学段的数字有变化。概括地讲,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量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2.调整识字量。新课标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课标建议,在低年级阶段“先认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在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当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3.对识字教学的认识有变化。在课标(实验稿)“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提法。4.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在课标(实验稿)里,仅是第一学段有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而新课标里每一学段都有这一条。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增加一段了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求每一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在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5.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 篇5

灰汤中心小学罗清华

今天,彭老师带领我们认真解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在今天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彭老师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收益颇丰。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书写的姿势对于学生练习写字是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我多年来虽一直跟低年级孩子相处,在教学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从下学期一开学,我在写字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的要求。如:常常吟诵正确坐姿与握笔姿势的儿歌;及时表扬坐姿和握笔姿势端正的学生,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请家长配合,学生在家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提醒和监督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要倡议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外,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关阅读课外读物兴趣活动,促使他们自觉读书,爱好读书。还利用班会时间专门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使学生们认识到爱护和珍惜图书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部分。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具体化了。低年级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实使他们终身受益。

以上是我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几点粗浅认识。总之,通过学习使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 篇6

武东电力小学:吴日高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假期里我又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虽然是又一次的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体会 篇7

接通知,2004年11月26日至28日到杭州参加“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研讨观摩会议,会议在浙江师大举行。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公开课和讲座。我觉得公开课讲得最好的是上海建平中学的特级教师马骉老师(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他仪表堂堂,言语风趣,善于“哄”(引导)学生,以孩子喜欢的“玩”为切入点,引出课文《风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言,与学生的对话中常有妙语,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直到下课起立的时候,学生脸上还挂着笑容。马老师没有老教师身上常有的“迂”和“酸”,我料想,他应是一个社会阅历丰富、多有生活情趣的人。其次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郑桂华老师(也是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博士生、上海中学二期试验教材的编审),她的特点是有底蕴、有亲和力,课上得亲切自然,让人感到一种忘我的投入,师生平等对话,环环相扣,学生兴趣盎然。

这次上的公开课基本上是较好的,一个共同点是提问式、对话式的,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其中一个叫胡明道的女老师(湖北武汉六中的特级教师)课我听后却觉得不太舒服,我觉得她上课有点像打拳卖膏药的,有点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但应该说,她的课,由于很有鼓动性、煽动性,对低年级(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还是很吸引力的,这样的课,比那些毫无激情、上得让人恹恹欲睡的课要好得多。

这次活动,比公开课更重要的内容是专家的讲座。开讲座的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大教授巢宗祺,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程红兵,中语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陈钟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商友敬以及钱梦龙、顾之川等名师、专家。讲座内容零碎记录如下:

商友敬:语文教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丰富的文学底蕴、文化底蕴的人怎能挥洒自如的驾驭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有旅游的专项经费,多读还要多看。读书要不带功利心才能享受到读书的真正乐趣,别看有的人文凭那么大,未必就是很有文化的人。“硕士满街走,博士多如狗”,“硕士”“博士”有些是速成班得来的,有些是花钱买来的,或者说,有些人也读了不少书,但读的许多是没用的东西。读自己喜欢的书、读有用书,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现代一些学生,书读的少,他们不会背泰戈尔的“不管影子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他们只会唱“我们的距离有多远,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我爱你”;他们会唱“不能没有你、不能没有你”,他们体会不了元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正寒;寄与不寄间,妾心万分难”的缠绵牵挂之情。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失去自我,要多用点时间来读书,来享受生活的乐趣。作为校长,你要帮助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为老师多读书、多进修创造条件,校长根本不应该检查老师的教案,教书是一种特殊的工作,不是写了教案就能做好的事,相反的,语文教师如果有了丰厚的文化素养,有广泛的兴趣专长,有生活情趣,你还怕他书不能教好!我总以为,检查教师的教案,很像超市的搜身。一个整天忙忙碌碌为教书批改作业疲于奔命又缺乏创意的老师,只能算是教书匠。

程红兵: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是不够的。我们

年轻的一代,可以说是快餐文化泡大的一代,通常表现为缺乏文学素养、文化内涵,所以年轻的语文教师要多一些阅读、多一些阅历,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要经常地跑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山南海北,人间百态,人情世事,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这些人,早期虽然书读得多,但知识不断老化,如果不抓紧读书,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是重点中学的校长,我不仅在抓紧时间读书,而且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书。我感到,校长如果脱离教学第一线,他常会找些事儿来干扰老师的教学(讲到这的时候,台下掌声骤起),校长亲临第一线,才能保持对教学的新鲜感和敏感性,才能更好地为教学、为教师服务。

教师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见识社会。学生也是如此。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老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多与人沟通,多看看山川风景,是很有裨益的。我每年都要带老师学生出去,从上海乘船逆流而上,一路的民情风俗、水光山色、传说典故都是生动的教材。有一年,正要带学生出去的时候,由于江苏连续出现了几次春游事故,死伤了一些人,上级紧急下文禁止带学生春游,老师怎么办,我权衡利弊,决定改在5月8日出发。5月8日是夏天,不算“春游”(又是掌声),——打了个擦边球,有事情,我担起来。当领导不能怕担责任,怕担责任就只能缩手缩脚、畏葸不前。这么有益的事,怎能因一纸通知而中止,我们为什么要因噎废食呢?

语文教师要做有生活情趣的人,一个古板单调的人学生是不会欢迎的,有阅历、有生活情趣的人才会使语文课上得更有生气。语文课如果不能让学生怡情悦色的话,这样的语文课就不算成功的课。一个外教说,他的课都要让学生至少大笑三次。

巢宗祺:课程改革是世界的潮流。社会改革要求多样化的人才,需要有个性、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才,从这点说,以前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不合格的人才,包括我自己(谦虚了,就我的感觉,巢教授还是很有个性、很有见解的人)。比如有人钢琴过八级了,如果没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弹琴中,那么他也不能成为钢琴家,他只能算是钢琴工罢了。(是的,盛中国和小泽征尔都曾深深地感动过我这个门外汉,除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感情的投入使他们的演奏、指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我们的一些观念和一些先进开放的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位著名的教师上一堂公开课上得中规中矩,似乎完美无缺,但一个老外听后说,这课那么浅显,有必要上吗?我们以教到没问题为好,老外却认为教到问题越多越好!

我们的新课程把人文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什么是人文?人文含有人和文两个方面,是人的个性和文化素养的结合。这次新课程又作了适当修改,主要是增加了两个内容:一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一是强调减负。不仅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要减轻教师的负担,要让老师有发展业余爱好的时间,让教师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上面的人还要求增加诸如环境教育、反腐败、反邪教以及禁毒、防爱滋病等内容,对此我是不能苟同的,不是因为这些内容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有背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性。重要的内容还有很多,怎能把它们都塞到纲要性的语文课程标准里呢?如果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里面出现这些内容,绝不是我的意见。

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传统是:重视积累和语感,强调感情和熏陶。重视朗读,注重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有人归纳为以下几种:填鸭式、牵牛式、放养式、喂养式。

语文教师要朝专业化发展。

顾之川:有人把高中课改比成抗日战争。有人作了如下概括:

速胜论——不可能失败论——无根据持久论——很可能

上面一再强调要减负。一个部长说了:什么时候我那孙子说读书轻松了,就说明你们减负有成绩了。(顾先生照本宣科,不值一记。)

钱梦龙:我实践多,不懂多少理论。有人说,哲学就是把大家都懂的东西说得让大家都不懂,这我不会。现在有些语文论文故作高深,我都看不懂:什么工具性、社会性、人文性、实践性„„这性那性的,都到了性泛滥的地步。我只知道,作为教师,你要去热爱你的工作和你的学生,没有热情、没有爱心是当不了一个称职的教师的。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我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的爱心所给予的。我原是一个差生——很差的一个学生,许多老师都觉得我不可救药,后来来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他没歧视我,有一天,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厅,对我说,我看你并不笨,为什么成绩会不好。今天我就检查一下你究竟笨不笨,我教你查字典(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等一下你马上查查字,看能不能使用字典。老师看我听懂并很快查出他要求的几个字,大大的夸奖我,并分派一个任务给我,要我将每天上课的生字查好并写到黑板上。从此我信心百倍,一改前非,终于成了一名教师,得到了许多荣誉。

王松泉:对学生要多鼓励。一个教育专家到某学校,某老师说他的学生如何笨、如何像一块木头疙瘩,专家想见识一下这些学生,正好有一个“笨”学生在操场打球,这个老师把他叫过来,专家拿了两毛钱叫他去买两个本子和一支铅笔,他很高兴地跑去买来,将本子、笔和找剩的四分钱给了专家,专家故意说:不是还剩五分钱吗?这个学生很委屈地算给专家听:本子一本六分钱,两本一毛二,加上一支铅笔四分钱,总共一毛六角,不是要找四分钱吗?专家夸了他:你看,你挺会算的,怎么说提问你都答不出来呢?

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案的体会 篇8

解放路小学

孙美红

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为此,我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学习领悟中去。下面就我学习新课程方案,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谈点体会。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同行合作观。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2、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以考查学生能力、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4、终身学习观。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往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3)学习新技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5、大语文教育观。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二、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2、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3、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讲稿 篇9

东苑学校 王丽萍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过程乏味,缺乏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出现了“虚”、“闹”、“杂”、“碎”、“偏”的问题。究其原因,源头在备课,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力气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纵观我们备课的过程,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2、照本宣科,课文处理得比较碎,问题设计的太多。

3、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缺少对目标的整体把握。

“基于标准”应当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的一个核心特征,或者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应当是一种基于标准的备课,“基于标准”的备课是让新课程的话语从理念话语走向实践话语,从专家层面转向教师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标准”的备课是必然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备课是新课程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关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分析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

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包括:查字典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积累运用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高声朗读的习惯,背诵诗文的习惯,观察生活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三、基于《标准》的备课要求

(一)目标优先

关于目标,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失败的课堂教学恐怕没有人不曾经历过,有的教师为什么自认为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在众多的原因中,目标的把握是主要原因。在传统的备课中,往往先考虑我第一课时教什么,第二课时教什么,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存在,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占据着一个核心的地位,通常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而且决定着教学的目标,所以,传统的备课中,首先看的就是教材,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目标是抄教参的,很少考虑到实际情景中学生学习的前提知识和技能。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通常只列举教师应当教的主题或者学生应当学习的主题,是学习内容的一些“样例”,而不是学生应知道的和能做的事,即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学的目标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而是源于课程标准;而教学内容又是由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决定的。因此,在基于标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存在,而课程标准又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课程标准反映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是课时教学目标累积起来达成的,那么,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如何转化呢?我们的做法是:

1、把握标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2、了解阶段目标,明确单元目标。

既然是“学习”,老师就要教给方法,进行示范,安排训练;既然是两年的时间都在学习,那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所要安排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就应该有所不同,层层递进:教师全文领读——教师领读

重点段落——教师领读难读的句子——学生领读全文——跟录音朗读,读的遍数由多到少,要求由低到高;默读词语——默读短句——默读长句——默读段落——默读课文,检查默读效果的问题也要由易到难。千万不能认为在家里提前预习就能代替在课堂上的训练,在家里读上三五遍也可能是错误百出,有口无心。尤其是有感情朗读这个目标,课文要读出什么感情、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要潜移默化地传授朗读技巧,教师与学生反复地朗读必不可少,指导与评价也要及时到位。

六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0

针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的特点,我再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上一篇:同享一片蓝天,共建和谐校园作文450字下一篇:2024届九年级二模语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