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共12篇)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 篇1
一、前言
文化素材,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的文化、文学、文段等内容,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材选编了一些经典、耐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大的丰富了高中语文内涵,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就如何利用高中语文素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深入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分析
1. 显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明显的汉语言文化内容,例如在 《滕王阁序》中,文章内容结构之美、语言组合之美,都将汉语言文化展现出来,而这些内容也正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含有很多民俗文化,如各种民间故事、 民间神话、民间歌谣等,鸿门宴、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民俗文化素材运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极大的丰富了高中语文教材,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以 《荆轲刺秦王》为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广为流传,学生对这个故事十分熟悉,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对故事进行详细讲述,而是开展不同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进行探析,要引导学生思考 “荆轲为什么对燕太子忠心耿耿”,进而引出中国文化中的 “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
2. 隐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显性文化素材外,还蕴含着很多隐形文化素材,也就是那些不被察觉,却会对文化内容造成影响的素材。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全面培养人的课程,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实质和道德认同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始终包含着 《孟子》、《论语》等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从孔孟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底蕴。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策略
1. 认知显性文化素材
显性文化素材,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容易被感官上认知的东西,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很多感性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例如在 《成语: 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中,详细的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在中国汉语成语中,古代经典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来源,而越是突出的作品,其成语也就越多,比如 《荆轲刺秦王》一课就出现了: 图穷匕见、悲歌击筑、切齿拊心、发上指冠、 无可奈何、变徵之声等几个成语。成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也是提高个体修养的重要素材,通过成语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全面促进个体的发展。
2. 认知隐性文化素材
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内容,更是要在感性素材的基础上,开展理性加工,要让学生将感性的知识转变成自我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素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隐形文化素材。例如在 《说 “木叶”》中,这类文章在高中语文素材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是一篇文艺随笔,文章通过美学触觉,对 “木叶”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展述,并细微的辨析了木叶与落叶、树叶的文学意象差别,从而指出 “木”的两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出木叶的相关古诗词材料,并让学生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深入分析诗歌意象,从而理解诗歌情感,懂得古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真正让学生学会通过感性认知来重组自身的学习方法。
3. 有机整合文化素材
各类文化素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体系,如民俗文化体系、社会历史文化体系、语言文化体系等,可以说汉语言的发展本身就是语言文化的一个发展历史,字形字音的改变、词语的更迭、成语的形成、修辞的发展等,这些内容使得高中语文素材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文化素材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4. 融合生活素材和教学
常言道: 文学就是人学,生活就是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化素材时,不仅要对文化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将文化素材和生活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学习 《赤壁赋》,就应让学生能体会到苏轼那种面对逆境那种忘怀得失,胸襟坦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体悟文化,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
四、总结
在高中教学中,注重文化素材的应用,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文化素材的运用,也要注意隐性文化素材的挖掘,将其合理的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语文教材,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对文化素材的利用能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有效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环境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就需要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文化素材,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国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3(24):118-119.
[2]潘瑾.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J].中学语文旬刊,2014(1):13-14.
[3]张万能.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112-113.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 篇2
据统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男女作者比例分别为83.33%和,16.67%,教材一共选编了 65 篇文章,其中女性作者只有3 人。仅仅出现的三位女性作家分别是第一册《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周婷、《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白瑞雪以及第五册中的李清照。
同时,教科书中的很多篇课文是由男性作者在写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经验等等,相比较女性作者笔下的女主角,女性作者描摹的情感经历更加细腻和贴近女性的生活,但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女性作者出现,女性真实的感觉被淹没,而男性作者也带着对女性有色眼镜的看法去写课本中的人物,这些对女性都是不公平的。在李清照的笔下,女人内心的悲凉,用女人细腻的情感去描摹,读完整首词,放佛感同身受。但是,由男人代言的琵琶女的同样心境的悲凉,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她一生的缩影,却无法真正去体会她内心的苦。再有,白居易与琵琶女是同构的关系,白居易写琵琶女是为了衬托自己仕途的不幸,可以说,琵琶女身世坎坷的悲痛被白居易仕途的不顺所掩盖。
综上所述,这套教材中男女作家的比例悬殊,女性作家不能够替自身说话,同时,男性作家用他们自身的感受去写男人的世界,也同样用他们的视角去写女性的感受,所有的话语权都笼罩在男性话语权之下,女性作家在这套教材中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教材中应适当增加女性作者数量。
不仅如此,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人物角色的设置方面也存在显而易见的性格偏见。据统计,在所有的人物角色数量中,女性角色占据大约三分之一的位置,而男性占据三分之二。在男女主角的分配上,五册书中女性作为主角也少于男性主角。
可见,这套教材中男性角色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而女性角色处于下风。课本中的内容
也同样的表现出了对女性角色的省略和忽视以及强调学生们对男性角色价值观和经验的认同,使女性成为男性的衬托。女学生无法了解自身,不能正视女性经验,不能形成健康的两性观念和人格。
第三、课本中女性角色身份主要集中在家庭领域,包括氓之妻、刘兰芝、林黛玉、祥林嫂、窦娥、李清照、翠翠。而在社会领域中的女性主要是劳苦大众,而且,这些女性主角几乎全部生活在古代,现代女性形象没有。
由此得出结论:在这套课本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将女性定位在家庭领域,并且在家庭领域中,教材中的女性全部生活在古代,没有现代女性的楷模。同时,女性在社会领域中能够选择的角色类型单一且处于社会的底层,男性在社会领域中的身份类型多元并几乎没有在家庭领域中的典范。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问题对高中生影响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看书看报,无不例外要用到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作为语文知识的载体——语文教材,更是对他的使用者和学习者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科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在我们前文的论述中已经看出,现在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存在着性别偏
见问题,即语文教材中重视男性的话语权而忽视女性,那么,教材在人文性的教育方面就会出现偏差,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性别角色选择,社会性别的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是对于高中生性别角色塑造重要的一环。确实,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的环境,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又都是在学校度过,高中时期也是青少年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过程,语文教材中树立的性别角色形象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语文教科书在微观上对高中生的性别观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性格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1、对女学生的影响。
(1)对女学生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习得的,尤其是榜样的力量,教科书中人物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传递出的语言和行为特征等都对学
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材中的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是单一的,没有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是没有社会地位。这样看来,教科书中的女人在社会中是不能立足的。高中女生在课本中这些内容的影响下,会缺乏对职业选择的认识,对于职业的选择有限,从而,让高中女生失去了很多可供选择职业的机会,也失去了某些原有的天赋。国内外已经进行的很多研究表明:男女学生对文理科目的不同偏爱主要“并不来自于在一种特定知识方面男女间的生物赋性不同,而是来自长期不变的社会期望,这种期望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
比如,在文理分科时,大多数女生都选择了学习文科专业,因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同样认为复杂的理科专业不适合女生,由于高中生还没有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这时往往都会遵照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最后很多女生被迫选择学习文科。其实,女生选择学习文科还是理科,家长要多方面分析综合比较自己的孩子更适合哪一科,并不是要按照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传统去给孩子们定位。这些家长和老师们的意见代表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根深的性别偏见的理念,这样的理念存在我国文化的血液中,只能逐渐地一点点改变,改变就是要从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现象这样的细微之处做起
(2)最重要的影响是造成女生性格上的软弱,性格能够决定命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女生性格的软弱又能够决定她们怎样的命运。教科书中不但对女性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而且还弱化女性在教科书中出现的数量,无论是女作者的数量还是课文中女性角色的数量,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女高中生的性格造成了影响。
比如,女生在生活中少言寡语,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等等,这样性格的形成有些原因是女生天生性格就中静大于动的成分,但也有部分原因是课本中无形之中传递了这样的观念,逐渐地形成了她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如果女生是这样软弱的性格,就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婚姻中顺从,在工作中受人摆布,她们就不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教科书中的女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的束缚外,还有就是自身的不觉醒,她们普遍在课本中沉默,这种不觉醒导致教科书中人物发生了悲剧,我们分析课本时,看到了这样的悲剧,但是,我们却在实际生活中同样允许了学生们学习这样的课本,允许了同样悲剧在实际生活中再一次的发生。课本中出现的很少的反抗女性最终也是悲惨命运的下场,这样的情况是社会束缚的原因,如果在课本中增加一些反抗命运成功的例子,也许对于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女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
潜在的鼓励。
2、对男学生的影响。
(1)教科书中传递的男性必须勇敢、坚强的观念以及教科书中的一系列成功男士形象,给男生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比如,班级中有的男生们处处想法设法要强于别人,以至于对
同伴大打出手,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还有一些男孩子中性化倾向或者偏向女性气质,这样的男孩子就会被同龄人歧视和嘲笑。还有些男生们愿意埋头苦学,这样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样的男生性格偏于安静、听话和懂事,但他们同样会得到嘲笑,因为无论是社会这个大背景,还是教科书中传递出的观念,安静、听话和懂事似乎只应该属于女生,男生如果是这样的性格,同样是没有男子汉气质。教育,在男生中普遍失落,班级中成绩前茅的是女生,高考状元大部分是女生等等,男孩在教育中失落的现象有很多的原因,但教材中传递出的性别偏见无疑是其中原因之一,对男生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因此, 现行语文教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性别化的构建。
(一)加强教材编写的性别平等意识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教材编写者应该克服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 超越自身内隐的性别定势,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 强调社会性别平等意识。选文时多采用女性观点, 公平地呈现两性的活动和贡献,强调性别尊重的态度。(二)坚持公平、多元的选文原则
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分析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
一、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其中对于培养我们的世界意识,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明确要求。英语教材做为我们学习英语的重要媒介,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将影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和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可以用三圈理论来理解英语的传播与分层,内圈主要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圈指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扩展圈指英语以外语的国家,我国就属于扩展圈范畴。从微观角度,教材文化内容应覆盖社会认同、社会团体、社会交际、信仰行为、社会政治机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内容。
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合理配置首先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促进各种文化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达到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其次,英语教材文化合理配置有利于外圈和扩展圈的国家在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同时加强本国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也使得英语教学在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有效防止文化殖民情况的发生。再次,合理的教材文化内容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的每一步达成,在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这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
二、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
1.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都有文化内容的版面。主要有显性的文化专栏内容和隐性的文化内容两种,显性的文化专栏主要是专门介绍英语文化的板块,在本单元课文学习完之后会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和主题介绍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对文化意识的提高的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主要以外研社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代表,这种显性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体会英国文化。另外一种隐性的文化内容主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代表,此教材在文化内容设计中,文化内容并没有单独单列栏目进行介绍,而是通过课文中渗透讲述、注释内容以及补充材料进行一些英国及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这类的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学生对文化的掌握程度和要达到的目标,更多地需要我们自己去理解且需要教师的文化知识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两种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专栏的设计各具特色,显性的文化专栏更加明确目标和内容,更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文化内容,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而隐性文化专栏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性,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领悟以及教师的亲身体会讲述文化内容。
2.目前高中英语教材中都设有文化内容介绍的部分,也能够给我们揭示出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但在目前高中英语的教材中,文化内容只是教材中的补充部分,其地位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相比仍然处于次要地位,对于文化内容讲解和介绍以及学生学习掌握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样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因课时紧而优先讲述语言技能知识,而对文化内容少介绍或不介绍,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也会因课程要求和考试要求对文化内容有所忽视,进而影响到文化内容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影响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目前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设计的面相对较窄,其中文化介绍内容占比较大的有社会交际和行为、社会化和生活周期、民族文化、民族人物代表、信仰等内容,而对英国文化的社会政治机构、社会认同、民族历史等内容却很少涉及,影响我们对于文化了解的全面性。
三、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改进建议
1.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应增加显性板块和内容,明确说明学生对文化的掌握程度和要达到的目标,充分发挥我们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和教师讲授的全面性、趣味性。
2.要将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提升到与语言技能掌握同等重要的地位,防止出现由于教学时间紧和课业繁重而忽略文化内容的现象,同时也要在我们的英语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相关的内容,促使我们全面地掌握英语交流技能,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要在高中英语教材的设计时尽量增加文化内容的广度和多元化,增添社会政治机构、社会认同、民族历史等内容,使得我们的文化知识体系更加健全。
总之,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对我们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了解现行教材文化内容的现状,并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淑玲,郑志恋.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9(02).
[2]童鸿.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写作教学设計[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10(06).
[3]罗递敏. 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NSEFC为例[J]. 文山学院学报. 2011(02).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 篇4
高中三年, 学生除了要学习五本必修, 还要学习三本选修。仅必修篇目就有约120篇, 加上选修就更多了。既然高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老师们也只好赶着先把教材上完了, 然后再按照《大纲》上的范围进行总复习, 这样一来, 总有一种“青黄不接”的趋势———前面的内容来不及仔细研究, 后面的复习内容又“铺天盖地”。不知一线的老师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针对以上情况, 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不应只在形式上, 而应该相应的加进去一些内容。比如, 《全国卷》中现在不考的字音、字形、标点的使用等可以再加进来, 而且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些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这样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我倒是很赞成将一些主观题改成客观题来考查的提议, 这样也可以避免阅卷时的“标准不统一”。
2.《大纲》一旦确定, 高中教材就应该围绕《大纲》编写, 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能“有章可循”, 而不是“大海捞针”;另外, 编写考试试卷的名师们, 也没有必要把考题搞得神神秘秘, 完全回避教材内容, 让学生产生一种“课本无用论”思想。今后, 《大纲》里可以明确考试篇目范围, 名师们出题时能够课内课外兼顾, 让学生平时也重视语文课堂学习。
3.无论《大纲》怎么变, 我们都应该恢复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实, 不只是在高中教材中应该重视, 早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语法与应用很好地结合, 才能快速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理由如下:
(1) 学生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常常让人难以看懂;病句连篇, 甚至还有自创的句子, 只有自己能看明白, 这样不利于学生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2)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分析阅读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就较容易, 能快速领会其主要意思。
(3)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就很容易了。
(4)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复习“修改病句”知识时, 就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5) 学生如果真正具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 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如政治、历史中的材料题分析, 数学中的应用题解答等;甚至还有助于将来的就业, 如一份好的自荐信、一份好的申请书等, 很可能会给一个人带来好运和机会。
4.随着语文高考分数的提高, 语文的教学任务也会相应的加重。我认为可以将语文的内容大体分成两部分———“基础知识和应用”“阅读和写作”, 并且由两位老师分开来代课, 正如数学可以分成“几何”和“代数”一样。这样老师在教学时, 责任明确且更有精力;学生学习时, 任务明确且更有效果。
在语文考试分值中, 尽管作文占了60分, 但在教学中根本没有重视起来,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 每个单元结束时, 只是轻描淡写点到, 选修的《写作》也是在高三才上, 有的学校干脆就不上了。如果单独拿出“写作”来教学, 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5.在作文的要求上, 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无论是“体裁不限” (除诗歌外) 还是“自选文体”, 都会让学生误以为写作时可以无所谓“体裁形式”或“文体形式”, 甚至写成“四不像”也无所谓。为了消除这些误会, 我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材中可以把作文分为三部分, 如实用文体 (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描写抒情类) 、文学体裁 (小说、散文, 诗歌、戏剧) 和应用文体 (日记、书信、演讲稿、调查报告、广告、说明书等) ,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分阶段地、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话题或材料, 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这样, 考试时, 学生就会“胸有成竹”, 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扬长避短, 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形式, 进行合乎规范的写作。
以上就是我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些想法。衷心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优秀载体, 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参考文献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篇5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发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当代散文家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三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 当代作家 哲学家 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四 边城(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等。风格特征: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样式。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五 合欢树(史铁生: 当代作家 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
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莫泊桑(法):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代表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契柯夫(俄):《变色龙》、《套中人》
八 邂逅霍金(葛剑雄)(霍金:《时间简史》)
九 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第四单元 诗歌及其欣赏
十 再别康桥(徐志摩: 现代诗人 新月派代表人物)
高一上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旷野》、《北方》等。“自由体诗”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
十二 双桅船(舒婷: 朦胧派代表人物(还有北岛、顾城))
十三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女神》、《屈原》)
十四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
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蒹葭(《诗经》)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诗经六义:按内容:风、雅、颂 按表现手法: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艺术特色:
1.《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2.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起到回旋跌宕、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3.语言上采用叠字来状物、拟声、穷貌。如“苍苍”、“萋萋”、“采采”。描写景物更形象,细致。
4.采用“兴”的手法,以秋景起兴,营造出朦胧意象。诗中对秋景的描述,这是赋的手法.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柳)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代表作:《永州八记》、《捕蛇者说》、《黔之驴》)
十七 病梅馆记(龚自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主张:人才解放 代表作:《己亥杂诗》
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十八 *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字太冲 西晋诗人)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东晋诗人
后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代表作:《桃花源记》、《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咏荆轲》)
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十九 促织(蒲松龄: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二十 香菱学诗(曹雪芹: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长篇名著《红楼梦》。)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明末元初小说家 号湖海散人)
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
二十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
高一下
第一单元平民生活
一 老王(杨绛: 剧作家、翻译家、散文家,代表作:散文《干校六记》、小说《洗澡》)
二 项链(莫泊桑: 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 *当炉女(臧克家)
第二单元 杰出人物
四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现代小说家,著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五 小溪巴赫(肖复兴:)
六 *春天的故事(叶旭全 蒋开儒)
第三单元 为理想而斗争
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八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九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立论之本:人人生而平等)
第四单元 小说及其评析
十 哦,香雪(铁凝: 不回避苦难,但能看到苦难背后作为底色的善)
十一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变形记》、《美国》、《审判》。)
十二 *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奥莱尔)
《走出沙漠》(沈宏)
十三 *《药》评点(原作 鲁迅 评点 吴中杰)
第五单元 亭台楼阁
十四 阿房宫赋(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十五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苏轼弟,字子由,自称颖滨野老,唐宋八大家之一)
十六 项脊轩志(归有光: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唐宋派代表人之一。)
十七 *诗词四首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八声甘州(柳永: 字耆卿,北宋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稼轩长短句》)
登快阁(黄庭坚: 宋代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宋四家: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
第六单元 古诗及其赏析
十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壁。)
十九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二十 律诗三首
终南山(王维: 诗佛 山水田园诗派 世称王右丞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登高(杜甫: 诗圣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书愤(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 字务观 号放翁 本诗抒发壮志未酬的慨叹)
二十一 *绝句三首
塞下曲(卢纶: 唐朝 边塞诗人 字允言)
从军行(王昌龄: 字少伯 “七绝圣手”)
过华清宫(杜牧)
二十二 *诗赋论(袁行霈)
第一单元 读书生活
高二上
一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
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三 *幼学纪事(于是之)
第二单元 书话与书评
四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写作特点:
1、语言精炼
2、抒情浓郁
3、整散结合)
五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
六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
第三单元 科学与艺术
七 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八 说数(沈致远)
(主题:按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形象地说明了数学世界由创立到壮大的过程。
写作特点:大量的修辞手法、说明方法)
九 *自然笔记(杨文丰)
第四单元 散文及其赏析
十 想北平(老舍: 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主题:这是一篇怀乡之作,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
写作特点: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
十一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新原人》等
蔡孑民:思想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主题:作者回顾了自己与蔡元培先生的几件往事,用心体悟了蔡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兼容并包、春风化雨),塑造了一个亲切、自然而又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
写作特点:叙议结合、以小见大)
十二 *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十三 *漫谈散文(季羡林)
第五单元 山水情思
十四 诸子喻山水
文学常识: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截然相反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
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学说基础: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兼爱、非攻、非命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重要代表,有“亚圣”之称。
3.老子,即老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4.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5.《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战国人,兵家的代表人物。
6.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成立霸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7.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荀子的学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
十五 秋水(节选)(庄子)
十六 前赤壁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赋,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章
主旨:本文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写作手法:用散文的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发议论,但是中间主客对话又巧妙地运用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这种主客对答,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独白,表达出苏轼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同时造成了文意跌宕起伏。
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记,一种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的文体
主题思想: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六单元 词曲及其赏析
十八 宋词四首
雨霖铃(柳永: 原名三变字耆卿,人称柳七,柳屯田,北宋词人)
踏沙行(秦观: 字太虚,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
苏幕遮(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婉约派,北宋词人)
声声慢(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北宋婉约派词人)
十九 窦娥冤(关汉卿: 号已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共称“元曲四大家”,且居寺大家之首。主要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有散曲及元杂剧组成,其中散曲分为小令及套数两种。)
二十 元曲二首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 号东篱)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
二十一 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十二 词的起源与特点(夏承焘 吴熊和)
高二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一 故都的秋(郁达夫: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 晨昏诺日朗(赵丽宏)
三 *瓦尔登湖(节选)(梭罗: 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第二单元 名利内外
四 守财奴(巴尔扎克: 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泼留希金(果戈里《死灵魂》)、阿巴贡(莫里哀《悭吝人》)、老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
五 关汉卿(节选)(田汉: 现代戏剧家)
六 别了,哥哥(殷夫: 现代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现代“普罗诗歌”(无产阶级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血字》组诗。)
七 *告别权力的瞬间(李辉)
第三单元 文化的制约与创造
八 拿来主义(鲁迅)
九 胡同文化(汪曾祺: 现当代作家 代表作:《受戒》)
十 *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十一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
第四单元 说明文、应用文阅读
十二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十三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
十四 *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
第五单元 传统美德
十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四史”之一,“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用以记叙天子、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其他还有本纪、世家、书、表。
十六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疏”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十七 《新序》二则(刘向: 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十八 *训俭示康(司马光: 字君实,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
第六单元 古代散文及其赏析
十九 过秦论(贾谊: 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人称贾长沙,代表作《吊屈原赋》)
二十 师说(韩愈: 字退之,谥文,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韩吏部,“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十一 石钟山记(苏轼)
二十二 *劝学(荀子: 名况,战果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
二十三 *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
高三上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一 雨巷(戴望舒: “雨巷诗人”)
二 荷塘月色(朱自清: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三 *荷花淀(孙犁: “荷花淀派”创始人)
四 *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
第二单元 思想与精神的力量
五 《〈宽容〉序言》(房龙)
“序”分为书序、赠序,本文为书序。
六 《〈激流〉总序》(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著作有《灭亡》、《激流》三部曲、《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七 *新时期诗歌二首
相信未来(食指)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八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
人显然是因为思想而生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欧洲三大经典散文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蒙田《蒙田随笔集》、培根《培根论人生》
第三单元 品位与格调
九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十 老人与海(海明威: 美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硬汉精神”:处于困境、绝望、危险、死亡面前时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永不低头的无畏的可贵精神。桑提亚哥:勇敢、自信的化身
十一 *谈白菜(李锐)
十二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
第四单元 论说文及其解读
十三 未有天才之前(鲁迅)
十四 简笔与繁笔(周先慎)
十五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
十六 *漫谈说理文(朱光潜)
第五单元 家园亲情
十七 小雅•采薇(《诗经》)
《诗经》:305篇,又称《诗》、《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风雅颂(内容)、赋比兴(表现手法)
十八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十九 陈情表(李密: 字令伯,一名虔)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
语言特色: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多用四字连用、排比句,语势连贯,节奏紧凑,将作者对祖母的感情、忠孝两难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十 *诗词三首
月夜(杜甫: 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诗圣)
夜雨寄北(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谿生)
水调歌头(苏轼)
第六单元 史传作品及其赏析
二十一 秦晋殽之战(《左传》)
《左转》:即《左氏春秋传》简称。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人物形象:
二十二 鸿门宴(司马迁)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二十三 *《苏武传》(节选)(《汉书》)
《汉书》 纪传体 断代史
二十四 * 伶官传序(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十五 *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郭丹)
高三下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一 阿Q正传(节选)(鲁迅)
二 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三 *套中人(契诃夫: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四 *典型(傅道彬)
第二单元 艺术与审美
五 画说(张大千: 中国画家。其画风三十岁前求“清新俊逸”,五十岁左右取“瑰丽雄奇”,六十岁后臻“苍浑渊穆”之境。)
六 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七 *昆剧的故事(刘厚生)
八 *音乐短章(纪伯伦)
第三单元 走向社会
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十 生命的节日(季栋梁)
十一 *《傅雷家书》两篇(傅雷)
第四单元 戏剧及其赏析
十二 《雷雨》(节选)(曹禺: 现代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著有《雷雨》、《日出》、《原野》、《蜕变》等剧本)
十三 曹操与杨修(陈亚先)
十四 *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戏剧文学(谭霈生)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黄会林 陈刚)
第五单元 浩然正气
十五 《论语》七则(《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十六 《孟子》二章(《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奉为“亚圣”。
十七 *国殇(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是楚辞代表作家,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
十八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十九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字灵皋,号望溪。清代桐城人。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一,作品《望溪先生文集》。)
第六单元 人生与艺术境界
二十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论语》)
二十一 兰亭集序(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后人辑有《王右军集》)
二十二 *琵琶行(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篇作品:《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卖炭翁》等。)
二十三 *《秋声赋》(欧阳修: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名篇作品:《伶官传序》、《醉翁亭记》、《卖油翁》等。)
二十四 *文论十则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 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占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国学大师。作品有《静安文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等。内容概要:七则词话阐说了诗词创作的境界说和诗人修养说。)
高中语文教材处理的艺术 篇6
一、点面结合的处理艺术
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这种处理艺术适合较长课文的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运用这种处理艺术,能达到长文短教省时增效的作用。我们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面”上了解大意,在“点”上落实目标。这些课文的“面”就是情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选择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关键内容、突出手法作为教学重点组织教学。
例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首先让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情节:①林黛玉初进荣国府,②见贾母,③见熙凤,④见两舅,⑤见宝玉。然后抓住两处精彩点来赏析人物形象。一是赏析王熙凤的形象(5、6段):①写人物出场(语言描写,泼辣);②写服饰容貌(肖像描写,刁钻狡诈);③见林黛玉(动作描写,随机应变,虚伪逢迎);④回王夫人话(语言描写,机变精明)。二是赏析贾宝玉的形象(13、14段):①王夫人介绍(侧面描写);②肖像描写(衬托性格);③《西江月》词(概括性格);④宝玉摔玉(突出性格)。又如教《陈奂生上城》一文,首先让学生欣赏情节,感受陈奂生上城的行路与心路历程:①从乡下进城——自卑;②在车站生病——惶惑;③到宾馆住下——懊恼;④由城里回村——神气。然后选择陈奂生住宾馆前后的人物心理与行为描写作为教学重点来赏析陈奂生的善良质朴而又自私狭隘的性格,准确把握新时期初中国农民的心态。这样的处理艺术能收到节约时间,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效果。
二、理思路与抓基点两步走的处理艺术
每篇文章都有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层次之中。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文章的层意是最传统的教法也是最有效的教法,尽管目前有人否定这种处理方法。如果一个学生学了一篇文章,不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不知道文章前面说了什么,中间说了什么,后面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说这些,能叫读懂了文章吗?我认为,阅读教学就要从理思路入手。理清文章思路,不但对提高理解能力有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用。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前提下,教师要抓住两个基点去组织教学。两个基点指的是知识点与能力点。知识点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能力点指的是读写听说能力,具体指朗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基点的教学是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导向,是训练语文能力的一种规范,是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我们应该选择课文以下地方来落实基点教学:①精彩词语,②关键句子,③重点语段,④典型层次,⑤突出手法,⑥难点内容,⑦主要知识,等等。把理思路与抓基点结合起来,教学一定会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
例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先让学生赏析全文,理清文章思路:①想起荷塘(不宁静),②夜游荷塘(宁静),③荷塘归来(不宁静)。然后抓住4—6段进行基点教学。知识点:①比喻——特点、作用、神韵,②描写——景物描写(角度、顺序)。能力点:①朗读——美文美读,感受画面美和音乐美;②理解——精彩词“泻”“浮”“洗”等,叠词,比喻句;③分析综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写月色——月光、月影,写树——树色、树姿、树梢、树缝;④鉴赏评价——借轻淡恬静之景寄托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情,情景交融,这些情感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处理艺术
这种教材处理方法是一种课文整体教学艺术,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得较多的一种处理方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精选课文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地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这种处理艺术的关键是要准确确定“一发”,即带动全篇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一发”在以下方面确定:①抓住文章的“文眼”来设计问题,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提问:为什么不宁静?怎样才能宁静?宁静了没有?②抓住文章中心来设计问题,如教《灯下漫笔》,扣住“中国人做了奴隶反而高兴”来发问:做了奴隶为什么高兴?不做奴隶怎么样?是不是永远做奴隶?③抓住文章的线索来设计问题,如教《项链》,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项链,不赔项链怎么样?为什么会借假项链?④抓住主要人物设计问题,如教《祝福》,紧扣“祥林嫂”发问:祥林嫂为什么要二次来鲁镇?祥林嫂死在谁手里?⑤抓住主要事物设计问题,如教《内蒙访古》中“一段最古的长城”,扣住“长城”发问:文章为什么在第八自然段才出现长城?为何还要写秦始皇修长城?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设计问题,如教《故都的秋》,扣住“秋”发问:写了故都哪几种秋景?⑦抓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如教《我的空中楼阁》,紧扣“楼阁为什么会建在空中”来发问,等等。下面以教《拿来主义》为例,具体说明。我教此文时,运用“中间开花,两头并进”的教法。首先对文中三个含有“拿来”的句子进行讨论:①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节,说道:拿来!②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问:这三个句子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启发思维,讨论交流。从讨论第一句中引出“送出主义”的三种表现及危害,从讨论第三句中概括“拿来”主义的正反几种做法,从讨论第二句得出答案。这种处理方法真正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读、创、评一条龙的处理艺术
这种处理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以课堂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线索开展教学活动。语文能力来源于语文实践,语文课应是活动课,应是训练课。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语文教师要把一节节语文课设计成形式多样的、饶有兴趣的听说读写活动课。活了才有动力,动了才有活力。把读、创、评结合起来,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读”是前提,读就是感受文本,体验语言,领会内容。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再读,读出语境,读出内容,读出情感;三读,读出美感,读出风格,读出个性。“创”,指的是学生的创造活动,包括改写、表演、演讲、创作等语文活动。“创”要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既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评”就是在读与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评议,这是深化文本理解,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通过学生的评议,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基点落实到位。例如教戏剧单元,首先让学生研读,然后分小组表演,选出优胜者课堂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评议,最后把戏剧改写成记叙文。例如教《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美文,以读为重点,反复读,多形式地读,在读的基础上议一议,评一评就可以了。教《巴尔扎克葬词》,可模仿“挑战主持人”栏目,先改写,后挑战,然后再评议。教《门槛》,可把文章改为剧本,模仿“梦幻剧场”栏目,进行表演,然后再评议。教现代诗歌,首先读,再举行诗歌朗诵竞赛活动,然后评议,等等。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变语文课堂为语文活动场所,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全方位激活课堂。
五、文言与文意并重的处理艺术
这种处理方法主要适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语言隔阂,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弄懂字词句。语言没疏通,就在那里大讲“微言大义”,大讲文化底蕴,这只是隔靴抓痒,囫囵吞枣,得不偿失。文言文先学语言,不是说要大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而是要把学语言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语言一般要求学生弄懂以下几点: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又较难的词;古今异义的词;典型的活用的词;突出的通假字;突出的偏义词;常用的又容易混淆的重点虚词;古今不同的句式;难句的理解,等等。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意,把握基本内容和突出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情感,积累语感,积淀文化,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处理方法:一是支离破碎地只在语言上纠缠,甚至一句一句地串讲,不赏析内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是丢掉语言,只在内容上求深求透,开拓创新。
高中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研究 篇7
一.选文的总量“多—少—多”, 波状起伏, 曲线变化。
经过对1950、1952、1958、1959、1960、1963、1964、1978、1985、1996、1997、2000、2002年的“统编”教材和2004、2005年“新课标”“分编”教材 (1) 的选文量进行统计, 不难发现:60年来, 教材中外国作品的选文总量大约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952年“多”, 第二阶段是1958-1964年“少”, 第三阶段是1978-1996年稍“多”, 第四阶段是1997-2002年较“多”, 第五个阶段是2004-2005年“多”的特点。这5个阶段显示出外国作品的选文总量是由“多到少再到多”的变化状态, 即波状起伏式曲线发展轨迹。
如:国家“统编”教材“阅读鉴赏” (必修) 部分, 1950-1952年选文127-124篇 (2) , 外国作品有17-13篇, 占选文总数的13%-11%。1958-1964年选文83-126篇, 外国作品只有4-8篇, 占5%-6%。1978-1996年选文117-156篇, 外国作品选文12-10篇, 约占10%-6%。1997-2002年选文166-145篇, 外国作品选文20-24篇, 约占12%-15%。
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2005年通过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 (新课标教材) 选文626篇, 外国作品118篇, 外国作品占选文的19%。其中, 江苏版最多, 约26%;其次是山东版, 约24%;广东版最少, 约占12%。人教版约18%;语文版约16%;师大版约19%。
由此可见, 从选文总量和比率的角度审视: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确实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再到“多”的波状起伏, 曲线变化过程。
二.选文的视野逐渐拓宽, 由“单向单极到多向多极”, 辐射式选择。
60年来, 高中语文教材选了俄苏、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捷克、奥地利、匈牙利、日本、西班牙、哥伦比亚、希腊、智利、挪威、爱尔兰、瑞士、波兰、澳大利亚、印度、圣卢西亚、意大利等21个国家的作品。
如:1950年-2002年国家统编教材几乎都选了苏俄的作品, 最多的是1950和1952年的版本, 外国作品选文分别是17篇和12篇, 苏俄作品就有15篇和11篇。而1959-1964年外国作品选文是8-7篇, 苏俄作品也有7-5篇, 1978-1996年外国作品选文是13-10篇, 苏俄有7-4篇。1997-2002年选文有20-22篇, 苏俄作品只有3-1篇。2004年-2005年新课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总量是119篇, 苏俄作品是10篇。除了江苏版和师大版各选了3篇外, 其他版本都各选了1篇。
外国作品的选用量大幅度增加, 而苏俄作品的选用量却在急剧减少。与此同时, 美国、英国、法国的作品却大幅度增加。如1950-2002年各版本只有美国作品2-5篇, 新课标教材的各版本却是4-10篇。最多的是人教版10篇, 其次是江苏版8篇。英国作品从1978年选用2篇后, 2000年选入最多, 达到7篇, 其他版本也有3-4篇;新课标教材的江苏版和语文版分别达到8篇和6篇。法国作品也是1978年开始选入2篇, 2000和2002年多达6篇;新课标教材山东版最多是7篇, 师大版没选, 其他版本是2-3篇。
当然, 德国作品的选文数量变化不大。从1960年选入2篇, 1997年增加到3篇外, 一直都是1-2篇;新课标最多是江苏版, 选入4篇, 其次是山东版3篇, 其他各版本也是1-2篇。
从国别 (地域) 的角度来审视: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国别约可以分为4个阶段:1950—1964年的“苏俄主流”, 1978—1996年的俄、英、法、德“四国争锋”, 1997—2002年“多国繁荣”, 2004—2005年“美英主流+多国繁荣”。一些国家的文本交替领军, 苏俄作品由“雄霸”到凋零, 美国作品由“萧落”到繁盛, 英、法、德国的作品从“无”到“有”到“多”篇, 其他一些国家的作品也有一到两篇进入教材。领衔选文主流的国家交替变化、动态发展, 选文的视野逐渐开阔, 呈现出个别国家独领到多国并存, 单向集中到“多向多元”的价值取向, 即辐射多元式发展。
三.选文的体裁从“政治讲话”转向文学和实用文本, 多元文化共生并存, 文学趣味逐渐增强。
60年来, 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品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除小说作品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外, 政论文逐渐淡出教材的视野, 诗歌、散文、科普类作品尽现风姿, 与小说一起成为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主体。演讲词替代了讲话稿, 传记、新闻等实用文体也有了一席领地。
从1950—2005年所有版本都选择了小说, 1950年是5篇, 1059、1978年各选入6篇;1985-2002年几乎是7篇。新课标教材师大版、江苏版分别是7篇和5篇, 其他各版是2-3篇不等。散文1950-1952年是4-3篇, 1958年-1978年间没有选文;1978年选了1篇, 到1997年才增加到5-6篇;新课标教材江苏版最多是8篇, 其他各版也有3-5篇。诗歌1996年才开始选入2篇, 2002年达到5篇;新课标教材语文版9篇, 其他各版2-5篇不等。
从1950版开始, 戏剧选入1-2篇, 没有大得变化, 但从2002年开始, 各版本都加大了科普、传记和新闻类作品, 几乎各有2-3篇。
值得一提的是讲话和议论性文章。从1950年到2005年, 这种体裁一直都在选用。1950-1952年, 讲话各1篇, 政论文5-3篇;1960-1964年讲话是3篇, 政论也有3篇左右;1997-2002年讲话是4-3篇, 政论文没有了增加了科普作品3-4篇。新课标教材江苏版讲话4篇, 议论3篇, 人教、语文、山东版各有2-3篇讲话, 广东、师大版没有选用讲话和议论文。
从体裁的角度审视:60年来高中语文教材外国作品的选文有两个不同的阶段:1950—1978年“政治言论”主流和1985—2005年的多元文化共生。1950—1964年的选文, 大多都是政论文体和讲话稿 (3) 。自1985年开始, 特别是1996年以后, 选文风格骤然大变, 一改以往“政治挂帅”的前辙, 将选文的目光投向了更广、更宽的领域。政治说教的文论、讲稿从教材中淡出, 富有异国情调和民族风情的文学、文化作品步入教材殿堂, 诗歌、散文、科普作品的数量也在增加, 语文教材的选文呈现出由单一文体向多元文体的急速转变, 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文学情趣和文化特色成为新课标教材选文的最大亮点。
结束语:60年来, 高中语文教材外国作品的选文, 无论从选文的总量、国别还是体裁的变化, 都可以窥见教材所经历的诸如领袖语录集萃、作家作品选集、文体单元组合和主题+文体等模式的变迁的历程, 也可以从中透视出教育改革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变化过程。纵观高中语文教材选文60年的变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目光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社会进步身形投向了更宽广的全球视域。世界窗口已经打开, 异国的奇葩已摇曳生长, 人们将会以更高的需求和更新期待注目教材中外国作品的选文。悄声酝酿的更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 将会使其选文更科学、典范、丰富多样、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语文能力, 更能够涵养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语文》1-5册, 人教、语文、山东、江苏、广东、北师大版, 2004-2005年。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5、1956、1964、1978、1 986、1 996、1 997、2000、2002年版。
《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 张红苓, 语文出版社, 2001年2月1版,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 顾黄初,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1版。
对高中语文教材的两点疑问 篇8
一.是否应将“坚韧不拔”改为“坚忍不拔”?
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九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 第七段第四行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此句中的“坚韧不拔”一词虽然早在苏轼《晁错论》一文中出现, 如:“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但其中的“韧”字, 是“又柔软又结实”之意, 与“坚”字组成词语“坚韧”, 形容物体坚固而有韧性。“韧”字似乎只能形容物体的质地特性, 不能形容人的思想品质。况且, 在现代各类语文考试中, 凡是相关的试题, 都已将“坚韧不拔”中的“韧”作为错别字来评判。所以, 是否应将“坚韧不拔”改为“坚忍不拔”?“坚忍不拔”之意, 即 (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而忍受, 不动摇, 不改变。
二.是否应将“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改为“开除校中学生自治会六个职员”?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九课《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 第三部分第二段开头有这样一个句子:“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 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我认为, 其中的“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有歧义。由于句内停顿的不同, 便会有不同的理解, 请看分析:
(1) 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2) 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第一种理解:开除了校中学生自治会的六个职员 (此种理解应该是正确的) 。
第二种理解:校内有六个学生自治会, 开除了所有职员 (一般情况下, 一间学校只有一个学生自治会, 此种理解应该是错误的) 。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内容,选择与呈现
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开始愈加重视国际化发展,不仅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教育,同时还注重学生英语文化素质的养成,提高学生理解英语文化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
(一)突出基础性
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其文化内容的选择必然就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具有基础性。例如,必修1 教材第四单元Earthquakes中对基础语言语法、句法知识的介绍和训练就通过Who/whom/whose/which/that等大量关系代词和定语从句的使用进行训练。同样必修1教材第五单元Travelling abroad中也有大量以关系词作为载体开展的基本语法和句法基础知识训练。从这两个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的选取上,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困难和习惯,在突出文化意识的同时注重突出基础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以基础知识学习为载体,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为日后文化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科学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入了一些国内外奇闻轶事和科普元素。此外,从高中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角度出发,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还加入了国际化元素。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既有本土化体现,又有必要的国际文化内容引入,实现了科学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文化的同步提升。
(三)体现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基于这一课改精神,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也注重突出创新性,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素材。教材的内容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切入的角度和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如何展开话题,将教学引向深入,需要教师自己去把握和创新。
二、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
(一)基于内部维度结构的文化内容呈现
在地域文化的呈现方面,以必修1-选修11为例,对其中呈现的不同地域文化的比例进行统计发现,其中的目的语文化所占比例最高,为68.66%,母语文化所占比例最低,为14.47%,而国际文化以16.87%的比例居中。从这一统计数据来看,母语文化和国际文化比例大致一致,而目的语文化则高出了母语文化三倍的比例。我们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以语言作为载体,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和有用信息,以及进行跨语言文化的交流,但是,我们也强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然而,从目前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地域文化内容呈现的比例来看,目的语文化和国际文化比例的设置显然符合语言学习中的第七、八级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但是其中母语文化内容的呈现明显偏低,显然不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一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外部维度结构的文化内容呈现
从外部维度结构视角来看,人教版高中教材的模块设计比较合理,教材分为11个模块,其中的第一至第五模块为必修内容,第六至第十一模块为选修模块。这种模块化设计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个性。模块内容既关注社会需求,同时给予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以相应的照顾,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实现。从教材中文化的分类来看,目前高中教材总体上缺乏对制度文化的呈现,总体分析必修1到必修5的文化内容呈现,涉及了历史地理、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方面,但是对制度文化却没有涉及,家庭、社会、生活、政治等制度文化完全缺失。如果从文化整体论的视角来看,这种缺失是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系统性的不足,在教材内容反映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间缺少制度文化这一过渡的纽带。一定程度上造成高中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不完整性,给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带来脱节的潜在风险。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材的编排者在今后的教材文化内容的呈现中要注意弥补这一缺陷。
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 篇10
中国新闻网消息,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 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 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新学期伊始, 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发现, 这篇《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八股文将是他们接下去要学习的内容。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教研室组长周伟告诉记者, 当前中国的孩子在写作上“想法好, 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 会出现新闻报道写成散文, 散文写成议论文的情况, 学习八股文则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有“体”。面对社会各界的热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胡勤认为不能只看到两篇八股文, 而是要看到杭高课程改革和学校课程体系:“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否系统化和选择性。任何的教材和篇目, 是用它来学习并了解思想、文化、样式的, 而不能囫囵吞枣地学习。”
高中语文教材的新探索 篇11
关键词:语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90-01
语文教学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劳动,它肩负着教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语文教材的好坏对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材安排的合理对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和探索,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铺垫。
教材特别是教科书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其作用非同寻常,他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他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我们有必要给以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教科书问题,应是我们今天给与最大关注的问题之一,影视学术界、教育界共同重视的学问之一,不但要参与去编写,还要给他以足够的研究。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几次创新性变更
在我国现代教材史上几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教材,在建国后前二十年中,不以教材质量的高低和使用效果的好差为标准,而是着重指明其历史地位。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和大跃进时期根据《全曰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但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注重了教材质量和使用效果。比如2000年发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影响现有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条件
从现在的高中教材分析可以得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1、语文的教材发展的历史轨迹。
2、科学文化的飞快发展。
3、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4、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
5、编写队伍的水平不高。
三、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面背景条件,高中的语文教材的发展呈现以下的趋势。
1、根据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情况,未来的高中语文教材应该更具有现代性的语言一一思维教材
这种教材的思维能力结构和语言能力结构应该更富有效益;这种教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进行思考。如高语文的第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再别康桥》等文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上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2、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情操教育的教材
根据现代高中生的特点,更应该加强爱国的思想教育、团结友爱教育、尊重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和新大纲。这一举动改变了过去语文教材中强调政治教育,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性美、人情美,片面夸大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等弊病,使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注重文化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教材的内柔和形式的更新
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有不小的更新,使之与现有教材有些不同。比如现有的高中课本就加入了一些小说和电影的节选。同时,一些影响力较大的通俗作品也进入语文教科书,比较典型的就要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和《卧虎藏龙》的节选。
4、教材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材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编辑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编辑观念,制订合理的编辑体例。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来说,爱情这词语已经不再敏感。有些爱情题材已经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如新的人民教育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增选的《边城》。对此,中南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陈军表示该文对学生在民俗、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
5、教材能够更好的突出时代精神
如2004年,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被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收录;2006年,辽宁省秋季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语文教材中节选收入了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
6、字像音完美结合的教材
展望未来的高申教材,应该是一种文字、图像和声音协调混合的统一体。我们今天的印制、绘画、摄像技术,已经为教材中的图像提供了条件。而录音这种教学手段早已进入高中语文课堂,近年来又成为了语文实验教材中的组成部分,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富有生机。今后,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语文教材的现代化、科学化程度都将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自己的教学工作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及状态,利用语文课的学科上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格。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尽管它不如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但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通过课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定能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道德、人格、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范式漫谈 篇12
一.学科特征突显对人文性的理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人教版教材加入了许多有关人文、人性的内容, 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特征的同时, 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的理解, 努力“挣脱功利主义和工具性的桎梏, 为语文教育走向其人文性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为便于研究, 仅以第一册内容为依据 (以下同) 。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花未眠》《我的空中楼阁》《〈宽容〉序言》等。人文性特质的增强, 对人性的尊重, 赋予了语文教育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 这是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怀的具体体现。人教版教材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进行了重新选择。比如:朦胧派诗人舒婷作品的不同取舍, 《致橡树》的回归取代了旧教材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怀。《致橡树》表达了对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爱的追求,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平等, 友爱, 团结的新型的人际关系。而《祖国》则更多表达的是热爱祖国的“政治”话题。
二.编排体系结构趋于整合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格乔伊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 而人教版教材显然注重了这一方面。其主要体现就是结构的日趋整合, 即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教材体系。这一体系, 不仅有机地融合了语文内部的读、写、说的要求, 而且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 多层次, 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 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 兼顾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配合, 合编为一本书。”[2]阅读教材部分, 仍按单元组合编写, 但人教版教材的独特之处, 就是改文体杂糅回归为文体统一, 每单元都按照文体组织, 每四课组成一单元, 共六单元, 每单元前均保持有单元说明, 并且每单元后都有知识短文的学习。课文共有24篇,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50%, 每篇课前删除了所谓的“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 单元说明更见详细。基本按照先介绍本单元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再说明其相关的特点, 最后强调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展开编写。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知识短文和综合性专题的学习内容。比如:第一册新增了《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散文的艺术魅力》《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等5篇文章。显然, 人教版教材不仅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贯通、衔接, 还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纵横联系, 而且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还注重学习过程。这样,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
在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 按照写作心理编排, 内容整合优化易于学生接受。比如, 教材第一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也分五个单元, 但内容更加紧凑, 如把“用心感受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整合为“感觉与思考”等。把单元外材料“自由写作实践”整合为一单元, 且新增了“个性与创新”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 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 人教版教材内容最出彩之处就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线索简明一目了然。既富有思想教育功能, 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有部分内容的图片、注释、表格、资料。精选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黑白和彩色图片, 具有较强的审美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北京清华园荷塘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课文下面都有准确简练的注释。练习题设计有清晰直观的表格, 显得更加清楚, 赏心悦目, 便于理解。如《荷塘月色》的表格设计等。课文后面提供有客观真实独具权威的相关资料。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配有《论语》的说明等。同时, 新增了大量的选作题, 激发学生动脑去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突出了创新和综合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说读写的能力。如:第一册第3课第4题“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新时期文学中‘朦胧诗’和‘后朦胧读’及重要作家作品, 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 第11课、第3题“就其中一点谈你的看法, 并写一二百字的短文”等等。新增了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第一册第18课第1题第3小题“讨论:今天看来,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这样, 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既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另外, 部分外国作品附加了英文原文, 如:《我有一个梦想》, 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中英文两种语文的异同, 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
三.选文内容文质兼美不断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 你要让他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 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笔者以为学习亦然。这样说来, 学习内容即教材选文也就极其重要了。总体说来,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 选择空间更加广阔, 有吸纳全人类最优秀文化遗产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课文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习难度。以第一册为例来说, 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突增。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两位和平奖得主: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法国白人医生史怀哲《我的呼吁》。选文主要涉及审美、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等领域, 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新鲜感和新奇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这些作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尽相同, 但是, “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 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4]它们的入选, 标志着教材体系的更加开放和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趋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中外诗歌内容, 删减文言文内容。人教版教材大幅度增加了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内容。高一上学期, 是初高中的衔接过渡阶段, 教材首先设置的是诗歌单元, 利于学生记诵和赏析;同时增加了诗歌的数量, 由13首上升为16首。新增了风格各异的诗作6首, 如: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等, 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 由背诵降低为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 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力。第一册文言文内容压缩, 仅两单元共8课, 所选文言文多篇幅较短, 对学生要求有所降低, 只《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这两篇要背诵, 8篇文言文只背诵2篇, 占25%。在衔接阶段, 在继承传统文化 (主要是文言文) 方面, 要求有所降低, 更侧重学生对语感的把握, 即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这种变化无疑是可取的, 当然, 随着年级的变化, 文言文的分量也有所递增。
2.课文教学难度增大, 课本练习难度降低。主要表现为自读课文《死水》《赞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胡同文化》提升为教读课文。相比较而言, 对同一选文的处理,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要求较高。但练习题难度相对应的却降低了, 把练习题第一题或最后一题设置难度较大, 学生不感兴趣, 练习效果不明显的题目删除,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荷塘月色》的练习一:“朗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然后联系景物描写, 说说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这道题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作家的家庭生活等因素, 对高一学生来说, 难度太大。而人教版教材的问题设计, 其角度更加灵活, 随之变化为:“讨论:对于本文中‘我’应该怎样认识?下面两种看法供参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人教版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同时, 改换了提问的角度, 即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得更新颖, 富有新意,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恕不赘述。
3.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搜索”、“讨论”和“探究”的要求。教材设计基本每一课都设计这类题型, 且题量较大, 可以说是教材课后练习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一尝试在当时无疑起到了课程改革风向标的作用。有的是培养找资料的能力, 如:教材第一册第9课第4题“课外搜集有关马克思的资料”等;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如:第一册第4课第3课“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朗诵你自己写的或你最喜欢的诗歌;第23课第4题“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等;有的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讨的学习方式, 如:第3课第3题“和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等。这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 值得教材编写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杰关怀人性与张扬理性:析2003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2003, 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 (第一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06-28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09-05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评析06-29
浙江高中语文教材目录09-11
高中语文教材与阅读10-06
高中语文教材作文素材01-02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09-06
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10-12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