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

2024-10-02

高中语文阅读(精选12篇)

高中语文阅读 篇1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的过程。阅读水平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食粮。阅读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丰满学生的血肉,使学生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我们祖先走过了的几千年的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得更快更好。文学作品饱含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人类智慧,充溢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应全身心地沉浸在文章之中,讲解绘声绘色,进行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促使学生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一、目前高中阅读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本末倒置,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行为,是个体主动、自发的行为,但是传统教学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几乎处于忽略状态,阅读这项主观行为也被演化为灌输形式,完全剥夺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形成恶性循环。

2. 阅读教学浮于表层,敷衍了事。

教师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跟着课件教学,整个阅读课堂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学习,节奏紧凑却大多都是教师在讲授,整个课堂像流水线一般,不仅缺少互动,教学内容也只是参照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做讲解,没有阅读的延伸引导,局限性很强。学生学完阅读课却仍然不懂怎样阅读,考试时遇到阅读题,不知如何作答。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于呆板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局限性太强,学生不会自己分析、提炼,不会抓住文章的主旨。一定要注意阅读教学不要浮于表层,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要领。

3.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低下。

由于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一般比较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灌输,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在内容上拘泥于课文,教学活动限于课堂,很少引导学生延展开来,课下拓展阅读,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这样的功利方式其实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将阅读拓展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如何做好阅读教学

1. 培养阅读个性。

要想做好高中阅读教学,那么从高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所谓阅读个性就是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尽量减少对学生在阅读范围、阅读观点、阅读思路等方面的干涉,尽量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阅读读物和阅读范围,这样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放手也要放开,给学生尽量多的空间自主选择。当然,教师也不能全部置之不理,在阅读的范围、读物的适配性上还要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避免阅读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2. 阅读指导研究。

高中毕竟要面临高考,所以这一阶段的阅读不得不带有“功利性”,即和高考紧密联系起来,毕竟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还是很高的,教师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收放自如,比如高一时基于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的培养,教师可以比较宽泛管理,但是到了高二,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都比较稳定后,还是要引导学生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到了高中二年级,教师对阅读划出范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将阅读变为自主、自觉的行为,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自觉地运用知识,并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3. 阅读应试对策。

高中学习主要还是为了高考,在当前教育机制下,高考还是筛选人才是一种主要选拔机制,阅读作为高考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特别注意总结一些阅读的应试策略。虽然目前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动,基本都是开放性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会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范文的主旨、含义、意义等,也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会欣赏和借鉴阅读教材内容,不局限于训练答题能力,不是让学生根据经验机械回答问题,这些死板的流程式的操作过程已经不适应现代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大纲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不单纯为考试而考试,为阅读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每一个环节,注意自我提高,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高中语文阅读 篇2

戴其文

摘要:本文从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加强阅读指导等三个方面探讨高中学生如

何阅读名著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

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名著 阅读 引导

文学名著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凝聚着先贤的思想和情感, 是经过读者

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是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莎

士比亚和哥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给人们以心灵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洗礼。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

度的审美作用。当前,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语文教师认可。正处

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高中生,如果放弃这一载体,必将导致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苏

州大学博导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

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加强阅读教学,引导高中生进行名著阅

读应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它不仅仅关系到考大学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代人的整体素质。2006年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名著阅读在语文新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明确指出高

中三年应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2010年福建高考考试

说明明确规定文化名著和文学名著考查占总分的10%。但名著范围宽,容量大,短时间内

难于掌握,所以我认为要达成此目标,名著阅读教学应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

课内教学同步进行。为了使课外的阅读有序有效,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利用课

堂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再结合名著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最终达到以教学指

导阅读,以阅读促进活动,以活动推动教学的效果。

一、明确阅读意义,培养阅读兴趣。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

易,毕竟学生目前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心态,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之后及时指导读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感受到阅读的乐

趣,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1、关注学生感兴趣、乐接受、易理解的生活热点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诱导学生“移

情别恋”自主地阅读有关书籍,满足学生积极 向上的心理、认知需求,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例如可以针对从学生热衷的影视、音像文化入手,如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易中天的《品三

国》,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战火纷飞三国鼎立汉末社会图景;利用于丹

讲《庄子》,引导学生读原著,先睹为快,适时举行讨论,畅所欲言,让他们谈心得,谈感

受,分享着读书的快乐喜悦。在时尚中体会古典文化文学名著的魅力,学生喜闻乐学。

2,制造悬念,培养好奇心。激起阅读热情。钱理群先生曾说:“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

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

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上的现有材料,加以引申拓展,从感性上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有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因为教材上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的精华部分。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窗口,每一个窗

口后面都会是一座更加迷人的宫殿,只要教师能把窗叶推开得恰倒好处,学生将会因无法拒

绝诱惑而步入殿。例如讲授《曹操献刀》时,学生了解了曹操性格的两面性,可以引出《三

国演义》中的张飞,这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个主要人物,他也具有有两面性,从而让学生产

生疑问“这样一个人会有怎样的两面性”? 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3、可以结合电影电视或戏剧情景交融阅读等。

尽量将名著变深奥为通俗,化深刻为简明。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一些外国的作品,如《复活》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深奥难懂,难以记忆,学生兴趣不高,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表演名著中的片段。以这种广大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名著,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掌握主要人物和情节之后,然后再引导他们看原著,阅读起来也相对轻松,提高了阅读质量。从而使学生把读经典名著当作一种愉悦身心的快乐。

当然,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现实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兴趣。

二、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逐步形成鉴赏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注重精读。古人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朱熹的“三到”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等,都可以用作参考。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根据自己的爱好,涉猎范围,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名著必须精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行了,要读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才行,如能像茅盾先生背诵整部《红楼梦》那样就更好了。一般说来,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要能背诵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2、要注意交叉阅读。要把读名著和读报刊时文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善于把名著里的事例、思想、艺术等方面与报刊时文进行比较,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髓,弃其皮毛,跟着时代一起前进。任何一部名著,由于时代、阶级、地区等方面的局限,总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我们要善于用批判的头脑进行思考,广取长处,为我所用。

3、在读的基础上要写。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起到推动读书的作用。既然是一部名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读了某本书或某章节后,可以摘记其中优美的词句,就自己确有所感的内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能使表达水平不断提高。当然,做好读书笔记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几个同学还可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以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交流相当重要,交流即可以营造出读书氛围,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交流,有竞争,学生的读书热情就不会减退。交流活动的形式尽可能多样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也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增强了阅读效果。

三、加强阅读指导,注重自主阅读

要有科学的指导.学生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兴趣也上来了,但决不能盲目。因为我们必须正视高中生学习时间有限,对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也有限的现实,教师不应操纵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在书册选择上引导。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想象、幻想,他们可以选择想象瑰丽的科幻读物;有的学生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以选择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有的学生性格外向,他们可以选择豪放的诗词或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学生抱负远大,脚踏实地,他们可以关注那些能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主选择阅读的书册中,学生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2、在积累方式上引导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做摘抄,如在阅读过程中把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上点评或心得;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统一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积累方法,而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法或几种积累方法结合,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收获。

3、在合作交流上引导

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在小组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课外阅读中的合作与交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高中语文个性阅读初探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的一种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的阅读,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是走进作品、与文章的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也可以是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悟、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阅读。个性化阅读注重加强学生精神的修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个体的整体素质,它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好个性阅读呢?笔者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论述。

一、当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浅析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的重点内容,其原因是,首先,阅读是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其次,阅读也是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的体味、感悟、共鸣的情感活动,学生的阅读是听、说、写的前提,良好的阅读能力体现了学生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遗憾的是随着近几年来,高考及各类语文考试中阅读试题分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却表现的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生的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有效的发挥;2)部分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3)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从这几方面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要扫除健康发展的障碍,就要真正的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的权利,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的目标。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探究

1.张扬学生个性,以学生为阅读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改理念下,阅读教学要弘扬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进行自我的理解、自我的思考,在阅读中去激发自己对问题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使阅读升华为学生对课文独立的感悟、享受的一种境界,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最初的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来品味课文,让每个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任何对课文的讲解都是可以暂时停留的,只有学生首先经历了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才有基础,也才能通过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引导,获得个性化阅读的真正效果。

比如,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就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展开自己的思维,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学生原始阅读的基础上,评价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时,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比如,有的同学说,祥林嫂是个总是在春天里遭遇命运的悲惨折磨的女人,最早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又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春节来了,在新春的祝福声中,她又死在寒冷的雪地里,作者这样安排是暗示祥林嫂永远走不出命运的摧残;还有的同学说,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是对他极大的讽刺,他是假仁假义、无品缺德的……学生这些个性化的阅读的感悟,也是其独特的感悟,因此,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对学生对作品人物的个性化分析作出了鼓励。

2,优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过程和手段

个性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将阅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自己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感悟,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其形音画于一体的特点,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想象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手段的实施中,可以全面的形象的感知课文,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好多媒体,要做到适度,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独立感悟文本的空间,而那些画面、声音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在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幅“荷塘月色”的配乐图片,这些图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叫直观的感受,随着轻柔、曼妙的乐曲,他们仿佛置身在了月夜宁静而又美丽的荷塘边,那种艺术飞陶冶叫他们沉醉,叫他们在阅读中追逐到一种独特的体验。

3.教师要与文本对话

我们教师要通过个性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自己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教师的阅读也必须是个性化,而不是在一堆堆指导书中找出各类观点,要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找到更好的交流点,起到真正有效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為学习主体的实施策略之一,个性和阅读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和实施有效的个性化阅读策略,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我们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舒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2]薛胡.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阅读教学2009(5):35

[3]吴振华.浅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J].山西教育,2004(2).

[4] 冼戈.高中语文个性化[J].阅读教学研究教育艺术,2009(1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4

一、读

读, 是高语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教材课文的“练习”几乎都有此项内容设置。“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扫除课文障碍, 字句能读得准确、通顺, 文意能大体读懂、手法能基本理解。“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 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 要读出逻辑魅力, 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 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 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二、解

有了前面阅读的基础活动, 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 用明白、恰当的话解述出来。解述这一步教学, 为学生初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机会。教师对这些成果要给以充分肯定, 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有一点可取, 有一点价值, 就予以表扬鼓励, 以增强其成就感, 培养其自信心。成就感和自信心, 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教材“练习”中设计了不少考查学生解述能力的内容, 极便于这一教学层次的开展。

我在《读〈伊索寓言〉》一文的解述课上, 结合文后练习第一题, 就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 让学生发表己见。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课文中心意思是说,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 孩子们只有不断克服单纯、幼稚, 逐步成熟起来, 这才能更好地生活于社会。”第二位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不同意见:“本文中心意思是要说, 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纯朴、谦和、诚信、无私的社会, 这社会才是真正进步的社会。”全班学生多数同意第二种意见。我也给以充分肯定, 表扬了这第二位同学的善于思考, 解述语言也准确、明白。对于第一种意见, 我也同样给以赞赏说:“这个意见充分注意了改造社会任务之艰巨, 很有见地。若是没有对现实社会的这样的认识, 也提不出建造进步社会的要求来。”

对于学生的不够确当的解述, 教师能给以有分寸的引导式评赞, 既不挫伤其思维积极性, 还能启示其寻找欠确当的缘由。这样做, 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 也有利于引申教学层次。

三、写

“读”的层次, 用的是教材上的现成语言材料;解是“说”的层次, 须得自己组织较为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 训练档次高了一层;“写”是比“说”更高的层次, 它对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的要求, 准确、简洁之外, 还要进一步做到严谨、优美, 这就有了思维逻辑和语言艺术上的一些要求。所以, 教学中, “写”这一层步除了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大有益处外, 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更具实践意义。

教材中, 为“写”这一层次的教学需要设计的“练习”, 数量、内容也不算少, 但多只有二三百字的规模, 似嫌不足。当然, 教材于阅读单元之外, 另编排有写作单元, 但我们总觉得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 更易于入境和收效。例如写“读后感”, 因为教材刚刚学过, 钻研已有了深度, 感想便好生发。比如, 学了《游褒禅山记》之后, 写读后感《观?思?得》一文, 归纳起来就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学了《石钟山记》之后, 写读后感《获取真知的途径》一文, 亦不会感到迷途难辨。“仿写”也一样, 因为对教材结构特点, 语言风格正自心领口熟, 动笔便易得手。比如, 学了《黄鹂》, 仿写《燕子》, 落笔、收笔, 行文关节, 便易由“形仿”而达“神摩”。

“读后感”、“仿写”之外, 还可以尝试“创写”, 即从教材中跳出来, 进入现实社会生活, 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识, 而又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所以, “创写”是“写”这一教学层步的高境界。例如, 《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作者由“第一”想到人类社会历史富有开创性的一个一个的“最先”。学了这一课, 学生以《说“一”》为题作文。学生不满足于循着教材思路走, 而另辟蹊径, 由“一”想到常被人忽略的“最小”。不再从“创造之开启”构思, 而新从“毁坏之发端”立意, 注意到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乃由“一滴水的浪费”、“一棵树的砍伐”而肇始的现象, 由此确立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一’做起”这样的有别于教材课文的主题, 即有现实意义, 还颇富创意尝试。

总之,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 就像是趁热打铁,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三百字自不在话下, 七八百字也可一气呵成。

四、悟

悟性是学人的极高境界, 教出有悟性的学生, 是教学难得的成果。社会人生中, 知识和道理是无穷无尽的, 单靠教师、课堂是无法教完传尽的。学生也没有必要一一都求教得、学得。教学达到一定层次, 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都有了长进, 教师就能够引领他们进到“悟”的领域, 让学生凭着悟性去探求教材深层的和教材以外的知识和道理。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阅读教学中, “悟”的天地是异常广阔的, 可以是对教材知识独到的发掘, 可以是对教材内容创意的新解, 可以是对教材主旨新颖的见地, 当然, 还可以大胆跳出教材, 提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全新的见解。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篇5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针对以上要求进行复习,同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与思路。

阅读方法指导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我们拿到一篇现代文,应该怎么办呢?阅读,首先当然是读。

读文章,做到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边读边圈画你觉得重要的词、句;

(2)把握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表达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一、认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有所提高,语文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使学生具备终身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告诉他们怎么才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不是教师控制着场面,由自己代替学生完成阅读实践。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阅读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们语文教育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自从孔子把学在官府,推广为学在民间,平民教育便如火如荼地延续至今,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呆板,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开了,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学习的课文也是不胜枚举了,要背诵的也不在少数,笔记更是写了一本又一本,有时候连自己都会被自己当时的认真所感动,但是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一些内容,只要我们花时间就可以了,但是更强一点的能力,我们却是没有的,比如独立阅读与分析文章的能力。由于在高中的时候,老师不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的教学过程的,在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的限制下,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些老师都是争分夺秒地填鸭式的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子里,在讲述课文时,通常都是老师读一遍,再把重要的地方,讲解一下,一篇课文就教完了,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自己思考和阅读的机会,使得学生对文章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对文章的主旨也是一知半解的。正是由于对阅读能力锻炼方面的忽视,很多学生的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

三、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当我们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是毫无目的地阅读,那么我们有时会感到茫然,而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阅读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积极、努力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都应该让学生进行预习,把文章读一遍,让学生对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大致有个了解,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得多了,说不定就可以与作者心意相同,可以感受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那分或悲或喜的情绪。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于文章不够理解,这并不是说明文章有多么的晦涩难懂,而是学生没有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当学生对于通篇文章有了大体的把握后,我们就要让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精雕细琢地分析,细致到对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在此处有什么独特意味,以此达到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掌握,把文章分析得细致入微,不差丝毫。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讲授一篇课文前,老师可以事先针对文章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学生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自己自主地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善意鼓励,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不像数学、物理这些学科一般严谨细致,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除去一些基础的知识,很多时候,语文问题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而且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的,如果有学生向老师质疑时,说明这个学生是的经过认真地思考,對于这些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老师要持着鼓励的态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我们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进行思考,对于不懂的知识点要善于提问,勇于质疑也是一种能力。有的时候,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文章的理解有误,但是他自己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当他发现别人的想法和他的有异时,他就大胆地对别人的思想提出了质疑。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批评他,要对他积极的思考,勇敢的质疑进行表扬,还要鼓励他以后还要保持这样的学习热情,然后再来纠正他的思想误差。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摆脱稚气,很多时候年少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很成熟的,而且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自尊心特别的强,所以我们必须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当他们的思想出错时,要及时地纠正,但是口气要委婉,而且还要积极鼓励他们不断思考,要勇于推翻老师的观点,老师讲的有时候也是会有误差的,要有质疑的勇气。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自己肩负的责任,重视阅读教学,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打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打基础,培养出有用之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7

一、读文字,积累词汇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积累字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其语言能力和水平。学习外语时,我们都很注重词汇积累,而对于母语(汉语)的学习,却常常忽略了词汇的积累。其实,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检验学生词汇积累和学习新词的过程。

对于已学词汇,学生易犯一些音、形、义等方面的错误,甚至望文生义,胡乱造字。比如,有人会把“冗长”读作“沉长”;还有人错把“差强人意”(大致上能够让人满意)理解为“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其实,只要勤学、善学,就不会弄错这些简单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只要态度严谨,不懂就查就问,杜绝不懂装懂,就完全能避免类似错误。

二、读文意,陶冶情操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经典名篇之所以能流芳千古、脍炙人口,是因为它们形式美、内涵美,能激浊扬清、陶冶情操,会使我们审事、益情、通理,体验人生的高境界。文意即文章的灵魂。文意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字面意和引申意。字面意就是文章所涉及的人、事、理等,而引申意则是这些人、事、理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中所蕴藏的作者的态度。文意从表现范围上有总体意和局部意之说。总体意指的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与认识,局部意则是作者在表达过程中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的与主题有偏差或不太相关的文意。阅读中,我们要能够发散思维,寻味文意,从而享受无穷乐趣。文意从表现对象上有公益意、个人意与模糊意之分。公益意顾名思义就是文章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个人意则是文章所蕴含的与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认识和看法;而文章所蕴含的多元的、含蓄的、立体的、流动的思想和认识则是模糊意。读文意要求认真研读,才能占有相关材料。力求做到由微至著,由显至含,必要时可与他人探讨和沟通,从而全面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与底蕴。

三、读要句,洞悉逻辑

每篇文章总有一些提纲挈领的句子,或是一些总结性的以及具有独创性、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文章的要句。阅读时,先通过快读略通文意。然后细读,认真寻找要句,洞悉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一幅全文的逻辑结构图,进而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并理解文章的要句来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使整篇文章牢记于心。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式,洞悉文章的逻辑结构。

四、读是非,明辨真理

通过阅读比较全面地理解文章后,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其长短优劣。当学生能够俯视文章、挑剔文章,读懂是非,明辨真理时,其阅读水平自然提升。首先,要研读主题。现实主义作品一般都有鲜明的主题,而且,其主题常会因为时代的限制或政治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比较今日,它们的现实意义自然弱化,甚至丧失。但是其历史意义是深远的。因此,我们不可盲目崇拜,也不要一棒打死,全盘否定。务必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了解其文学历史。其次,要品读字句。文言文中,有时会因为作者语言特点的影响,或印刷原因,内容出现错误。有些现代作品也可能出现类似现象。另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自然常识或社会知识的错误。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弄清这些错误,尽管它们可能并不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在阅读时,力求究因求底,及时纠错,读懂是非,明辨真理。

五、读社会,体验情感

文章通常是社会的写照。阅读后,学生应能透过文字表面领悟其背后的社会生活内容。因为同一时期的作品有其相似的社会背景,所以我们可以选取同一历史时期的若干文章比较阅读。这样,还会拓展我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阅读时,要读懂作品中的社会,因为它代表作者的认识与观点,尽管会有一些局限性。要辩证地看待和接受。其次,我们要拜读相关史料中的“社会”。毕竟文史不分家,借助历史阅读文章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和评价文章。我们还要研读当今社会。一般说来,阅读教学就是要学习作品的文学创作的方式方法及其表现历史的方式方法。我们要以文为镜,求得社会之长短、人生之好恶以及人情之冷暖。

六、读人生,磨炼精神

好的作品通常含有人生的内容,甚至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它不会因社会的更替或历史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反而会越来越流溢出动人的光彩。因此,我们要读懂文章所表现的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层面。名作佳作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展现了人生的新境界。

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知识化为能力,将学到的词语、句子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阅读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 广泛阅读是基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使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 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 但相对于化学课上新奇的实验、物理课上奇妙的现象, 语文阅读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毕竟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 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之前, 针对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的特点, 我先有选择地放了一些歌曲给大家听, 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毛宁的《涛声依旧》、小刚的《寂寞沙洲冷》,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跟着旋律哼唱几句。我把歌词抄在黑板上, 对里面与古诗词有关的精彩语句进行讲解, 并引出原诗, 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原来他们所欣赏的优美词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 于是都迫不急待地打开课本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当然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课下阅读的积极性, 我还有意识地督促学生每周读几篇优美散文, 做好读书笔记, 然后找一个固定时间供同学们交流、体会。交流课上, 大家往往能把这一周读来的好文章、语段, 作文材料进行简单的分析, 我也适时进行一些点评, 有时也把自己读到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这既增进了师生感情, 也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平等对话”为平台, 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因文会意的理解过程, 也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文章的读者, 都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 这是一种全方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就是一种“共享”, 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的体验, 共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应该说, 观看的每一节课例都是师生间的一次精彩对话。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提出问题, 增强了对话的价值;教者深厚的学养和精心的准备, 确保了对话的顺畅;教师机敏的点拨和多角度的拓展, 促使了对话的深入;师生和谐的关系和默契的心理, 提高了对话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其次,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而非单方面或一厢情愿的。这是一种双向交流, 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 要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充满期待与耐心, 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灵活、迅速而理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最后,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价值重新构建的活动过程, 在对话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

三、以“情感体验”为手段, 点亮学生情感的灵性

“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陈诉, 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 把情感透射出来, 打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

教师应该用作品优秀的语言和自己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体验, 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 走进生活, 走近语文。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永葆一颗童心,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会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和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 真正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完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地学习中自主成长、自主提高。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语文的任务, 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 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 写作能更好地促进阅读。这里笔者所说的写作是指浅层次上的, 即在结构或语言上的仿写, 或在阅读的文本后进行的续写。这种仿写和续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讲课外的一篇小小说《永远的门》时, 我就要求学生对人们看到墙上的门是假的时的反应和心里的想法进行合理的续写。学生的续写作品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 不仅写出了小镇的人们既渴望沟通, 又心存惧怕的心理, 而且还联系现实进行了批判。对整篇小说的理解十分的深刻, 我只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一些点拨, 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高中语文阅读 篇9

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源于20世纪前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在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 被频繁地引入英语教育研究中, 并在世界各国教育研究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 钟启泉等人是较早开始研究“有效教学”理念的学者, 他认为,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1]从钟启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效益, 尤指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效益。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 高中学生学习经验继续发展的要求

高中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已经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但是随着身心的日益成熟和学习经验的不断增加,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进而, 学生在高中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 对语文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使他们的学习经验不断增长, 帮助他们获得更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 实施有效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甚为重要。

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要获得的语文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有效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3. 高考语文训练效率的要求

高考是高中学习不能绕开的一道门槛。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是我们最好的选择。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及评价考试, 一直被认为头绪繁杂、涉及面广、方向不清, 教师和学生投入多、任务量大, 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提高, 考试成绩提高也不明显。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过分强调“题海战术”, 忽略语文教学的人文熏陶;对语文知识的分析归纳不到位, 没有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教学措施选择不恰当, 课堂枯燥乏味, 能力训练缺少针对性。有效教学从关注教学效益出发,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要在合理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 要想使学生获得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效益, 在高考时能踢好临门一脚, 教师就要重视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有效教学的巨大力量, 将投入及时有效地转化成效益。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观摩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的语文阅读课以及参阅郑老师的教学研究资料, 我们认为, 实现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教学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有效备课, 用内心体验挖掘文本价值

教师有效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郑桂华老师曾指出, “有效备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确定与阐述教学目标、处理与准备教学材料、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形成教学方案”。[3]郑晓龙老师备课时充分将这几个方面落实到实处。他强调, 教师备课要投入真情实感, 使备课过程扎实有效。确定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精心研究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及要求, 深入分析教材文本预设的教学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处理教学材料的重点是解读教材文本。首先, 教师应在不参阅其他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的前提下, 立足于文本, 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精细阅读, 以善感的心灵与文本对话, 避免因循守旧, 力求从真实的阅读中获得有效教学内容的启悟。其次, 教师在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解读后, 应查阅与文本及文本作者有关的资料信息, 研究、整合、选择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教师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 就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并选择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学行为, 确立最有利于教学开展、能够获得最大效果的教学方法, 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郑晓龙老师虽然已经是一位享誉全国、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优秀特级教师, 但他的语文阅读课不论已经教过多少遍都坚持重新备课, 认真研读教材, 多元解读文本, 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并在已有的解读基础上挖掘新的教学生长点和闪光点, 仔细打磨教学设计, 一丝不苟地务实备课。我想, 正因如此, 郑晓龙老师的语文阅读课才能越讲越有深度, 越听越精彩。

2. 有效提问, 正确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对教师来说, 有效提问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及时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 被有效提问是一种查缺补漏的方式,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梳理和整理思路, 提高思考水平,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效提问还是一种重要的师生交流途径, 它能够调动积极的课堂气氛, 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郑晓龙老师极其善于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他指出,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之前要熟练地把握教材, 熟悉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流程, 这样设计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典型、更有价值, 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内驱力’, 诱导学生的探索意向, 尽快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 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 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4]

要想做到有效提问,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 预设的问题要小而实, 少而精。教师应从中学生具有的阅读感受的角度出发, 针对课文内容的某一具体点设计问题, 问题的取向要明确, 思考角度要具体, 避免设计内容概括、思维宏观的问题, 以免学生思考时难以把握, 不知如何回答。此外,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太过繁琐, 从头问到尾, 容易将学生带入迷宫, 效果不好。这里举郑晓龙老师设计的问题加以说明:考查学生对“老头身子一纵, 扑向梳妆匣”和“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的理解。郑老师提出, “为什么其他地方称葛朗台‘箍桶匠’, 这个地方却称‘老头’?”“七十六岁老头为什么好似老虎能纵能扑?”这样的问题就做到了小而实, 少而精。

其次,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在通过思考完成回答后, 进一步加深理解。若要做到提问有启发性, 教师就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形式、语气等, 提问时要措辞严谨、生动, 富有鼓动性和号召力,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郑晓龙老师设计的问题:“有人说王熙凤‘明是一把火, 暗是一把刀’‘恨凤姐, 骂凤姐, 不见凤姐想凤姐’。贾母称她‘凤辣子’, 只三个字便形神毕肖, 入木三分。你们能体会出王熙凤好在什么地方吗?”

再次, 及时评价和引导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迅速进行判断, 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及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公开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不要正面直接否定学生, 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认识不全面等问题,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郑晓龙老师指出, “学生毕竟是求知者, 他们的思考与理解难免片面、表面, 或与问题的核心擦边而过, 或者接近但还欠缺, 这时候正需要老师的相机诱导, 引向正确、全面、深入”。[5]在郑老师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 他让学生谈谈对焦仲卿“徘徊于树下”的看法。有学生回答这说明焦仲卿不想自杀, 因为他对刘兰芝的爱还不够深厚, 刘兰芝为了坚守爱情毅然殉情, 焦仲卿却犹豫不决。针对这样的回答, 郑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作点拨:焦仲卿作为焦家的独子, 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妹妹, 思考的事比较多, 经过一番思考后最终选择为爱情而死, 捍卫爱情, 这足以表现出焦仲卿实践誓言、捍卫爱情的至诚本性。经过郑老师的引导,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更加准确而深刻。

最后, 对重要的问题要做好亲身示范。教师在学生的答案正确却不够全面或逻辑不够连贯清楚时, 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梳理, 并在学生已有回答的基础上, 将该问题概括得更为正确、完整、清晰, 然后呈现给学生。当学生理解了问题的意思却一时不知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时, 教师要及时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作出陈述。教师做典型示范, 能够使学生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明了, 也使学生通过模仿, 学习和掌握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总之, 教师的有效示范, 是实现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3. 重视文本阅读,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阅读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得到展现。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 否则, 学生的阅读就可能仅仅停留在熟悉文本主要内容的浅层次上, 不能发现文本的思想灵魂, 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郑晓龙老师特别重视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他多次强调“读, 是语文学习的主线, 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读书, 就没有了感受、联想、想象、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 也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语文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鉴于此, 删繁就简, 把学生引导到读书上来, 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导读’, 还语文教学以本色, 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一节课保证不少于二十五分钟阅读时间, 以读为线, 内容在熟读中吸收理解, 结构思路在阅读中梳理, 技巧语言等在阅读中鉴赏”。[6]郑晓龙老师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时主要突出几点:首先, 阅读文学文本时要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能全面、准确地概述或复述课文。其次, 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先给学生做背诵示范, 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寻找记忆的线索标志,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背诵。再次, 对于经典段落篇章的阅读, 要求学生进行“美读”, 注意识别重音、节奏、韵律, 读出文字蕴含的感情, 领悟文字意境。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 帮助学生实现真实的阅读, 研究的阅读, 个性的阅读, 在阅读中消化吸收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4. 练习写作, 鼓励学生针对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郑晓龙老师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鼓励并指导学生就课文进行写作。学生通过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这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写作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相关知识以后,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真实体现;此外, 写作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写作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郑晓龙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不可须臾不写, 学生通过写, 可以学会模仿借鉴、梳理整合以及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原则”。[7]

这里将郑晓龙老师指导学生仿写课文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给大家。 (1) 指导学生写读书札记。学习一篇课文后, 郑晓龙老师会安排学生就已学习的内容写读书札记, 促使学生积累间接经验和认识, 把思维引向更深入和广阔的地方。 (2) 指导学生以课文作为素材, 进行改写、扩写、补写、续写、评论等。郑晓龙老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诗歌改写成散文, 散文改写成诗歌, 小说改写成传记、剧本, 把道理变成形象, 把形象改成议论, 把白描改成铺排, 把一般叙述改成运用修辞手法的描写, 续写文章的结尾, 评点课文, 写鉴赏评论, 写读后感想等等, 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吸收和借鉴, 把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实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都不算是高难度的艰巨任务, 以此代替常规的字词抄写、做练习题等, 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也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写课文的内容梗概, 抄写、仿写优美的语句段落。模仿写作,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奏, 这在积累语言素材的同时, 训练了写作能力。从郑晓龙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 学生写的效果非常好, 有些学生仿写的文字甚至超过课文。郑晓龙老师在进行写的训练时, 注重教给学生写作规范和思考的角度, 并提出写作要求, 给学生做示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不惧写作, 有处下手, 从而把写的能力落实到实处, 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形式。郑晓龙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 每一个环节都力行扎实有效, 在朴素中尽展成效, 堪称是有效教学的典范,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5]郑晓龙.问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8)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 将养成阅读的习惯, 可获得各种知识, 对于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提高文化素养,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 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 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 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也是语文教育走上成功的机遇。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 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其次,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 提醒我们:阅读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 但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 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发挥, 读出个性来。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 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 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 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 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 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 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以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加深其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的性格是不同的, 人的情感爱好, 人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破除框框, 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 去张扬个性的善, 去探求人格的真, 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提高阅读能力, 发展智力, 性情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不同的读物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求,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就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批注阅读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也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他们说的就是强调读书要重视批注。许多老师在备课时, 在书上做了各种批注, 这是老师自己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好方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把这种方法也教给学生, 那么学生将会受益终身。在教学中, 圈批什么, 怎样圈批, 要明确告诉学生, 并让学生加以实践, 使之成为一种能力。

2、框架阅读法。

框架阅读法是将某一方面的知识, 根据其内容的特点和规律性, 经过归纳, 形成一个个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 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 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 更好地饱和记忆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果进行某一类题材的课文教学, 能依据其规律性的内容制定“框架”, 再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那么学生就能用“反三”的方法去阅读同类课文, 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3、猜读法, 又叫悬测读书法。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 篇11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努力创建情感熏陶氛围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三)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成人文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四)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实际教学中如何创建好的教学环境呢?

(一)教育观念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二)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评价标准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一)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二)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三)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的确,语言文字文学的分析设及到很多理论性的的东西。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教者充充实实地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殊不知,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新的方法: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者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中心,生动活泼的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才得到开发,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才逐步深厚。厚积薄发,考试时,学生自然地有料可用,自由发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篇12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 有效地将课文学习转变为若干课堂活动, 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如教学 《荷塘月色》时, 可先放小提琴曲 《夏夜》创造情境, 在音乐的渲染下, 配乐朗诵, 再出示相关图片, 给学生增加直观感受, 深入、真切地感受荷塘的宁静、月色的优美。视觉感受的是美的画面, 听觉感受的是美的乐曲, 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 受到感染和陶冶。

二、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分析的过程是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作为高中生, 分析概括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在语文学习中, 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义, 都需要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 其中有许多空白处和未定点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分析和推理才能具体化, 作品的意义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 就是将作品具体化的过程, 也是思辨能力提升的过程。如教学《兵车行》时, 学生对作者“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的观念产生了疑问: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里, 一直是重男轻女的, 这里作者为什么一反常态呢?学生通过讨论探究,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最后得出结论:反常观念都是由于战祸未已, 征兵不断, 作者这样写, 实际上表现了内心的激愤和对战争的控诉。“生女嫁比邻”, 只是一种安慰和无奈罢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三、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以读为主的课堂中, 可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再读课文, 理清层次;精读课文, 理解内容;品读课文, 领悟中心;朗读课文, 体会感情;熟读课文, 积累语言。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 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 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

上一篇:搜索系统下一篇:半工半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