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2024-06-20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篇1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学生阅读生疑为引线,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阅读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 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我们应如何组织探究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

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 主题深刻、特色鲜明。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设法让学生沉浸其中, 然后让学生自主参悟, 会文悟道, 阐发观点, 形成智慧。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 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 实现“点”的突破。例如, 《雷雨》结尾部分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儿子?”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文中的“萍”是否编校错误?若非编校错误, 有何隐情?请联系课文说明理由。回答这个问题, 要准确把握鲁侍萍这个人物丰富的内涵, 要联系剧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话剧艺术的语言特点, 这便构成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反复揣摩, 因境悟道, 不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得到了文学熏陶。这种探究式阅读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对问题的感悟。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形成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使学生透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 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 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 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 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 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 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 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璧, 怎么又把璧送回家, 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 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先是一愣, 继而肯定的他的看法, 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最后大家得出: (1) 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2) 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 (3) 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 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现评价的民主性。

三、让学生抓住“留白”, 开展扩充阅读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扩充式阅读探究的重要内容。例如, 课文《祝福》多次使用了留白, 四叔反复说:“可恶!然而……”这可以作为一个训练的点, 让学生揣摩四叔的心理, 并补充“然而”后的内容, 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人物语言的积极性, 并真正探究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更好地体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再如, 挖掘必修四《雷雨》中人物对话潜台词的深层含义, 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交流探究中领会人物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多次以极其简单的“哦”“嗯”应答, 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味?鲁侍萍在见到阔别三十年的周萍后说“你是萍……”就未语凝噎, 这能表达出她此刻最想说的话吗?扩充式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取之于课本的已有资源, 还可灵活地凌驾于课本之上。不管是什么答案, 教师都能感受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以及自身所体会到的愉悦。

四、通过专题, 让学生“组团”探究

为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提高钻研的能力, 教师可在每一学期均以“组团”式阅读探究安排二至三个专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 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共享探究成果。如教学《荷花淀》时, 安排“战争”这一专题, 要求学生围绕“战争”探究阅读其他此类题材的作品。如探究阅读中学教材中的《七根火柴》《最后一课》等名篇, 甚至探究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太阳依旧升起》等巨著。这样, 围绕“战争”这一专题,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潜能, 使学生关注时事, 参悟人生, 对和平充满憧憬。

五、通过辩论式, 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辩论极能展现一名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语言技巧、旁征博引的能力。辩论式阅读探究,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 又能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009年江西省高考语文材料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要求学生用辩论的眼光来阅读社会现象, 蔡铭超参与拍卖当年八国联军侵占圆明圆时掠夺走的兽首并导致流拍, 这一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还是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是恶意地破坏游戏规则, 还是勇敢地挑战这本来就不合理的规则?笔者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全班同学, 要求他们谈谈对事件的看法, 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个个各抒己见。这一活动既提醒了学生要走出校园, 关注社会热点, 又让他们在阅读、探究、辩论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师要随机评价探究学习效果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致, 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七、探究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 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做通才教师, 而不是只懂语文,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 (2)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 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 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3) 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 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4) 教师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 (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 , 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是人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它将推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把语文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篇2

白远勤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堂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当然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从求知过程中去自主建构他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文本,发散思维。

对于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因此依靠有效地途径促使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尤其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潜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的阅读信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快速地摘录(录制)、方便地搜索。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晓世间理。如果可以将网络的资源和语文阅读练习起来,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探究阅读,这不但可以弥补现行学生阅读量有限,方法单一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而网络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仅仅依赖于“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些课文的背景材料为例。输入关键词通过有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便多达数百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材料,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

如教学《赤壁赋》时,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上网查找阅读关于苏轼一生文采风流的资料,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学生在利用网络查阅、搜集的时候,对《赤壁赋》的相关背景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在具体学习这篇文本时就事半功倍了。正所谓论世知人,知人论世。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苏轼在黄州的作品娓娓道来,对苏轼在作此篇赋的时候的心境描摹的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通过多媒体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哀愁的思绪,戴望舒用“丁香般的姑娘”等文字来表达,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如教授《边城》时就可以运用影视片段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再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完全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所折服,被朗诵者磁性的语言所吸引,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淡淡喜悦,淡淡的忧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学生无法通过平面媒介来体会文本,而多媒体可以直接立体的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等,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绘声绘景从而对情节和人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生语文课的兴趣,增添了教学效果。另外,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老师在网上搜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接着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有感情的诵读。继而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这样一番诵读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接下来的深层次的阅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自主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切磋,展示探究成果,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62-01

阅读是融合了语言、文化与心理等复杂情绪活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探究和理解作者对于世界某一个方面的观察与感悟,并以之作为基础构建客人对于文本及世界的感受。教育部提出,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发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既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现状的重大契机。

一、高中语文应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及特点

1.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是提高学生表达技巧与艺术写作手法的途径,更是提升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阅读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够组织学生对不同风格与情境的阅读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为目的性,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带着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深入探究文本,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例如文章主旨是什么、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必须有鲜明的教学主题,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第二个特点为自主性,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第三是开放性特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文本、思维方式都是开放的,从而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阅读知识、吸收阅读技巧。

二、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1.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工作能否顺利关键在于学生,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求反复阅读,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完整把握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反复进行阅读。高中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产生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对文本缺乏理解,因此需充分应用反复阅读策略,重复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加工,从而促成理解;第二则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章大意的感知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要求学生以大局入手,掌握文章的大意与中心主旨,把握文章基调,在感知作家心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意味的词语和段落,进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并充分体味到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同时,学生还应当充分与文本及作者对话,在阅读过程中调东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积极主动的构建个人对于作品的解释,从而补足作品中空白结构以及想象方面的内容。

2.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发挥教师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文章内容,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充分展现出平等的理念,坚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原则,创造性的对教学过程予以引导。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性学习情境中来。教师在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之前,首先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感知与品味过程中来,进而构建其自身的理解。通过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增强阅读教学课堂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感觉到语言艺术、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共鸣、促进探究思维的形成。

3.发掘文本的空白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能够提供多层次的框架供学生学习,但是其中有很多空白处以及未定点需要发挥出读者的想象给予具体化,才能够实现作品的意义。学生对作品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实现作品空白处具体化的过程。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的学习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中满含着多种意象与景色,其共同构成一幅满含情感与诗意的景象。伴随着孤帆逐渐远去,影子渐渐湮没在长江天际尽头,作者的心绪也如同滔滔的江水一般起伏不定。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意如果不依托意象或者实物则无法进行表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的空白,抓住文中的重点,例如关键词句与段落等,并由此产生联想。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实现语言富含与鲜活意象之间的转换。这样的移情体验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文中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崭新的呈现。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4

一、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青少年的天性, 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他们的这一天性,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主题深刻、特色鲜明,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通过肢解教材,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往往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力。因此, 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和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 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 做到学生自明目标, 自寻学路, 教师以学定教。同时, 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 自问自答, 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 独立试读, 自问自答。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 如《谭墀嗣同》一文中“‘定国是之诏’是指什么?”“为什么‘皇上有所询问’却让‘总理衙门传旨’?”等等,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资料;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议的观点, 完成“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的课题研究报告, 如《药》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 教师应大加赞扬, 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 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 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 边学边想, 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给予表扬。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更有创造性。

二、珍视学生阅读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展示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主题,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也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 “各以其情而自得”。

鉴于此, 我在阅读教学探究性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 实现“点”的突破。同时, 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 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亮点, 粗看平淡无奇, 细读则如饮甘醇。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有人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形象;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形象, 因为从她丢项链、赔项链的经历显出玛蒂尔德刚强的性格和诚实、天真的品质;有人认为, 她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挫折的坚毅顽强的性格;也有人认为她爱慕虚荣, 是一个值得批判的形象……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文本, 自我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意图, 领悟文本的深刻意蕴, 这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带向更高的层面, 激发学生创造和批判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 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 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封闭性的思考题, 表达形式程式化, 答案都能从教师的讲授或教材中找到, 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使学生会思、善想, 以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深化探究, 解读文章的主题。例如, 在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 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拓展题:2013年10月3日, 日本、美国17年来首次修改防卫指针, 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 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干涉钓鱼岛的野心。假如你是一名外交官, 请运用今天学到的烛之武的外交技巧, 根据美日历史矛盾和现实的利害冲突, 思考怎样打开钓鱼岛问题的新局面。由于这样的问题新颖且贴近生活, 学生听后探究热情高, 不少学生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拓展探究题, 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篇5

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课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专题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专题研究性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将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阅读和公务性阅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切实抓好专题研究性阅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靠短时间的突击教学是不能奏效的。我们提倡的专题研究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

浅议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6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读为主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仅要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在苏教版《离骚》的教学中,我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向学生强调自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自读意识,淡化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其次,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各自整理成三点,提出来共同讨论。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就会主动开动脑筋、主动质疑,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环节营造一种集体探求知识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可见,学生在自读实践中,既认识到了读书的规律,又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自读,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读习惯,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构建。

二.淡化教师讲课成分,增强引导功能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功能要淡化,引导功能要增强,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确定阅读目标。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首先确立学习目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确定自读目标,让学生进行定向思考,不能把自读引导成漫无目的的消遣式读书。二是指导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结合自身读书经验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让他们能够迅速抓住重点,对于不重要的内容要泛读,对于重要的内容要精读,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最有用和数量最多的信息。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描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其中涉及了众多的人物、景物和心理描写。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抓住阅读重点需要较深的阅读功力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于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及其描写进行标号,最后概括出一共几类人,每类人有哪些特征,最后概括出贾府的人共同的特征,这样就把贾府的显赫地位和奢华生活给勾画了出来。教师在方法上的指导除了包括一般性方法,还包括具体问题的解答,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闭门造车,而应该采取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往往能表达学生的真实想法,暴露其在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集体讨论不仅能拓展思维空间,还能使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这一单元的讨论中,我让学生思考“生命为什么值得珍爱”这一话题,就采取了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些生活阅历比较平顺的同学与生命中有过坎坷或者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的同学思考的深度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生活美满的同学对生命的感悟较浅,在他们听到那些生活不幸的同学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完美人生的向往之后,也感同身受地理解了生命是何等宝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融自主性、开放性、活动性、创造性和快乐性于一体的全新形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快乐。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状况,使学生获得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和阅读的主动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还能拓展思维空间,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篇7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 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做通才教师, 而不是只懂语文。 (2)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 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 还要有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3) 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 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4) 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 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学生个体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生, 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 自己选择阅读范围、阅读角度, 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 即由着学生的“性子”进行阅读对象选择。在这一阶段, 需要教师做的就是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要敢于放手, 又能引导正确阅读方向, 能收回来。

当然, 由着“性子”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等要由教师精心策划, 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的要求。否则, 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 高兴而起, 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只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 必须建立更高层次的阅读序列。所以, 高二学年教师的指导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第一学年学生已经形成的自我探究习惯和方法, 让自觉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 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 尽量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统一。

三、高考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 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 要求学生把已学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 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 但仍然有很大限制, 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因人而异的, 探究性学习只有根据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和指导老师特点展开, 才能取得成效。

新课程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篇8

1. 探究性阅读的价值

1.1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探究性阅读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本所有的只言片语,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有所感悟, 让自身的心灵受到震撼, 情感受到升华, 达到内化生成的效果。

1.2 适应语文开放发展性的学习需要。

“语文即生活”告诉我们,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综合发展,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阅读形式来说,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文本的意义才更加丰富。

1.3 发展语文人文性的需要。

任何文学首先是人的文学, 具有丰富的人性, 学生在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 感受特有的思想灵魂。探究性阅读正是倡导运用人类自身的思维去审视一切, 定会有所不同。

2. 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2.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创新生成。

语文阅读应在自主阅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 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 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 感受作家的心境,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 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 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反复揣摩文本精彩之处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 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 尤其是文本的精彩之处。对于文本的精彩之处, 应好好揣摩。例如, 语文读本 (必修五) 中的“人生的境界”有一篇叫《庸人》, 提到了“被平凡的日常生活压倒的人是庸人”和“自感庸碌、缺乏精神的人也是庸人”。这里的含义应该值得细细揣摩。这里举庸人之例, 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让人觉得压抑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为了好让学生理解“庸俗、平庸”和“僵化或保守”是庸人的突出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要求学生一方面, 仔细地阅读文中的点睛之处;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用发展创新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内涵。

2.2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提高阅读有效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 感知文本、品味文本, 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 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知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 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 因势利导, 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暴露他们的阅读理解思维过程,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3 依据文本内容, 挖掘文本的“探究处”。

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 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 作品的意义才能得以表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 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就包含着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几个意象, 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 从“意”中看是思情。随着特有景物的再现, 让人倍觉伤感。可谓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因此,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 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 通过移情体验, 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 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3.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注意点

3.1 注意探究的目标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 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原目标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 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 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

3.2 注意探究的深度。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 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 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就连最起码的理解深度也难以达标。

3.3 注意探究的全面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文本的独立思考, 得出自己的看法。所以学生的阅读需要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

探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 篇9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 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要求。因而,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 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 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第一, 语文本身就是语言工具的一种, 不光是人用以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态, 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学习其他科目所必备的。语言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 因此语文的人文性也能够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从整体上讲, 语文作为工具能够呈现人的思维理念, 价值观与追求, 最终实现对人的重视与尊重。

第二, 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还要明确语文知识在语文活动中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与态度。语文的人文性不能脱离语文的工具性, 教师不能脱离语文知识而对人文性进行单独教学。

第三, 发掘人文性的内涵必须紧紧围绕着文本, 不能在脱离文本的基础上直接讨论文本中的思想内涵, 否则不能够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家庭环境与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必然会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很容易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因此,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文本对话中的情感。

第四, 解读人文性的内涵是不能被割裂的。尽管每篇课文中的人文性都是较为丰富的, 但从整体上看, 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内容都是不成体系的。如果将人文性作为割离的内容进行学习, 语文课就会成为政治课, 最后成为枯燥的说教。语文课的人文性内容的传达只有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互结合, 才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第五, 从教学方式看, 人文性的熏陶不能是单纯的说教, 抽象的说理与机械的灌输都不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阅读与赏析, 借助语言文字平台, 逐渐领悟文本。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互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坚持三个“回归”原则。

第一, 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回归。语言与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必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语感与能力。通过强调语言与思想的结合, 最终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例如在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一文中, 记叙了东汉末建安年间, 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而双双殉情的故事。学生进行阅读之前,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汉乐府诗歌形成的年代与历史背景, 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变化, 最后再分析当时的民众创作诗歌的情感基调 (以哀悼为主) 。除此以外, 也要让学生领会封建家长制对当时年轻人的伤害。学生要通过分析诗歌中出现的词语使用特点与文章的语序结构, 欣赏与领会汉乐府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

第二, 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回归。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分析课文的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利弊, 并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让其优势互补。如果片面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离开文章的整篇思想内容去孤立地讲句子结构, 做局部地训练, 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还无法把握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的局部训练越彻底, 越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体。只有大量地与灵活地进行局部训练,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三, 从语文到生活再到语文回归。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师与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已经形成共识。学生阅读课文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 要依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积累与文本进行对话, 从而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结语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语言能力, 阅读始终不应该离开自己的生活。要掌握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既要让学生重视词句训练中的积累, 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的感悟思索。

参考文献

[1]付翠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探索[J].中国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 (01) .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为本质,将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筛选出来,从而提升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目前,高中语文阅读多采用探究性阅读教学,但仍然存在着生搬硬套的情形,因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新课改阅读教学贡献一己之力。

一、对阅读主体——学生 的研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以及教学成果的取得, 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学生。

1.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体见解

首先,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传统的阅读教学喜欢让学生大概读一遍文章后即展开教学活动,还未形成独立思考前就进行思想的灌输,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思维懒惰还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和自主探究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与体会, 感受文中对荷塘景致的整体描绘,同时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心境,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深厚的哲学韵味。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阅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的对话和交融。在探究性阅读中,同样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悟作品构建的意义,去探究作品所隐含的深层意蕴。当然,学生缘于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在保证积极引导下也应该珍视这种独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背影》一课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浅层次中,对于作者在朴实的文字以及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所表达出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会并未理解。课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父母背影半个小 时,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背影所折射出来的浓浓亲情。通过这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及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及理解。最后,通过往回看的方式,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掌握往往需要精读和反复的阅读,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2. 探究性阅读贵在培养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

首先,注重文章关键词语等处的质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句子及用词都会反复推敲来达到文章要传达的意境。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品味这些关键词汇,才会理解文章的精华。其次,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比如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 “忘却”与“纪念”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词汇,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探究作品的主旨。再次,勇于对传统观点进行质疑。传统观点多属于众人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多具有局限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决不可用所谓权威的观点来禁锢学生。最后, 对文章无疑处生疑。比如在《智取生辰纲》一节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马车等方式进行运送,而是采取最费时费力的人工运送的方式”,问题一提出,老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说明杨志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对此次押运任务的重视。

二、对阅读导体——教师 的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但是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1. 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自由的情形下进行探究和学习。

另一方面,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并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渲染、创设问题、借用多媒体、引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引导。一是对学生的问题及理解予以引导,二是在学生思维活动及探究过程遇到障碍时进行引导。

3. 学生探究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延伸

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总结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阅读的结果,还要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进行鼓励。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自主研究能力

一、我国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观念上,老师基本都接受了使用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的新的理念,在現代的语文课堂上也都成为了热点。不过在具体实施这一教学方法中,仍然有许多的问题。

1.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的盲目性

新课程提倡教师使用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但是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对每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都需要组织安排探究性阅读的活动。无论是小说或者是科普文,都一定要经历了探究才称得上是“学习了这篇课文”,好像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尽力加一些“研究性”的东西,却不分辨这篇文章是哪种类型、“研究”应该要采取哪种形式,所以产生了一些很奇怪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的追求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带来的价值的实现,从而改变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与目标。由于改变了所教学内容,从而落后了“概括观点、选择信息、理解难句和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等等语文的基础教学目标,导致语文课程变味了,语文老师也变成了“杂家”让语文教材也变成了“杂货铺”。

2.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形式化严重

在教师对学生使用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过程中,有许多老师都让探究性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课题的时尚来演绎,在教学中仅仅追求在表面上的探究,没有做到扎实的探究,更不用说可以产生有意义的探究结果了。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僵硬地把对课文的探究性活动简单装入某一个固定的程序中,所有的探究性教学活动都只是按照原先就设好的程序死板地套用。这就让原来生动且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很机械不变通,从而阻碍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最后就导致了学生对这一科目的学习没有了什么兴趣。

3.探究性阅读教学缺乏对差生的研究

教育部要求的语文课文研究性阅读的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更大的精力来关心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和那一部分语文基础较差和性格比较内向以及语文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拥有了更加多的口语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也就更加努力地去研究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有更好的表现。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展开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认为文章的生成和存在都不可以没有读者对它的解读创造,一定要通过读者的多种复杂的活动才能实现。由此可知,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否可以使用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就一定要全面的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1)使用倒回去看的方法,逐渐地深化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阅读是一个创造的且动态的和开放的组建过程,要全面的读透一部作品,就需要多次反复地阅读和理解。使用倒回去看的策略来仔细阅读有参考答案的部分内容,或者综合各个不同部分的内容来生产答案。因此,阅读的时候就一定要使用倒回去看的方法,重复的阅读和分析文章,并且重复地筛选和理解相关的信息,从而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整体地理解文本,调动各经验和文本两方面来交流。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对文字进行反复的诵读,从而了解本篇文章的整体构架,最后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调,用心感受作家写这篇文章的心境。

2.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看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但是也不能够忽略了教师的恳切指导。探究性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老师的首要的地位,适当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归纳。

3.掌握文章的客体的地位

学生用探究性的方法阅读文章,也是让文章具体化。比如李白的那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包含了孤帆、远影、碧空和长江、天际这几个意向,形成了一副拥有强烈的感情与诗意的画面。这一首诗的意义假如没有这些意象是很难表达的。所以,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来抓住文章的传神之笔和关键字句等在文章的交流和激荡中让它进入到学生的脑海里面,在好像复活的意象中让文本的情感得到全新的呈现。

参考文献:

[1]宋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延边大学.2010

[2]尹逊荣.新课程高中语文发现式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钱珏.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08

[4]王小涛.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

[5]郭婷婷.高中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6]王锦秀.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

[7]田琦.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D].西南大学.2010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篇12

一、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现状

第一,实施具有盲目性。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教师对其教学理念理解不足,在安排探究性阅读的学习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例如对小说和科技类等文章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或者过度重视内容的延伸性,不但使得学习效果不明显,还影响了整体的教学安排。

第二,偏重于形式教学。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追求教学表面形式,只重视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具体的探究过程进行了忽略,或者简单的将探究性阅读教学任务安排在教学方案当中,使得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际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第三,忽视学生个体间差异。探究性阅读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素养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一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案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营造探究环境,激发兴趣

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首先要重视营造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对问题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深入挖掘和实现多角度分析。例如,在对《沁园春·长沙》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实现自主阅读,书上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通过哪些语句和景物表现判断的,且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分别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使得学生对于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做到掌握,并将远近结合、情景交融、以乐写哀等表现手法与诗句实现一一对应。

2. 深入推动探究,创设情境

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开端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对阅读中的教学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以推动探究的深入。例如,在对《我与地坛》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对史铁生残疾之后在地坛的动植物景象中实现了对生命的新理解和新感悟的心理变化历程这一问题进行重点探究,使得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地坛肃穆宁静和生机盎然等;并让学生对史铁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现状实现切身的体会,其人物的心境进行探求,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之后进行探讨。

3. 体现学生地位,引导思考

新课改要求必须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探究性阅读方法,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变化进行时刻的关注,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古诗词中心思想的把握,在对柳永的《雨霖铃》一词进行教学的时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对作者的背景进行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诗词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4. 构建合作学习,加强互动

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去对问题进行解答,使得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实现了创新意识的提高。例如,在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文章的题目上设置疑问,让学生去探讨为什么题目中的“记念”是“记”,而不是“纪”,使得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从而自动形成无领导小组,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立意去探索。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使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多元交流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并且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保证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更加规范化,使其在实际的教学中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科学可行的改进方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顺.做探究的助推者—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点滴[J].中学教学参考,2015,25:11.

[2]陆荣.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有效生成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10:115-116.

[3]宋金环.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6:89+129.

[4]张素华.基于学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的探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5.

上一篇:机械球磨下一篇:盆腔炎还需综合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