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2024-09-26

触摸语文新课改的春天(共8篇)

触摸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篇1

高中语文新课改, 给灰色枯燥的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那么, 一直以来让学生头疼的作文教学是否也可以借此“东风”得以复苏?针对这个问题, 我认识到:适时转变观念, 改变教法, 尤为重要。

一、教师多讲不如引导学生多写

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写8篇作文, 并以此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的依据。语文教师也会在课堂上精心指导这些作文的写作。其实, 学生的写作潜能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引导学生多写, 可以变换方式, 多角度进行。比如, 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进行一些作文片段练习;或者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练习;或者定期让学生给同学、朋友、家人写信。这些训练看似与大作文有一段距离, 其实, 这正是提高大作文的有效方法。

二、精批细改不如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从学生的角度说, 教师精批细改是对个性的扼杀问题。因为在精批细改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无疑会以成人的心理体验和价值观来修正学生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尝试学生自改, 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从语感上发现问题以检查语句是否通畅和修改错别字;以客观的评语肯定成功, 指出不足,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互改作文, 采用组组交换, 让学生对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并做出评语, 然后同桌交换相互检查, 最后把意见反馈给作者本人。这样, 一个学生实际上读了两篇文章。

三、强调方法不如兴趣激发

新课改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回归生活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发掘, 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首先, 应是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因此, 应鼓励学生关心生活, 亲近自然, 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巧妇有米, 作文自然轻松自如。

其次, 激发学生再现生活的欲望。可以创设一些情景, 诱发学生的个体体验,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然后鼓励他们“说”出来。怦然心动才会有文思泉涌, 笔随心舞才会有真情流露。

在作文教学中, 还是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作文的主人, 乐写、善写, 而不是在老师的安排布置下写正规作文, 他们自然就会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了。让学生轻松地拿下高考的“半壁江山”, 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一朵鲜花灿烂了整个春天。

触摸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篇2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且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更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新课程主要包括的内容:

初中阶段学生应能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会规范书写;能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语言交流要文明得体;能够自主地参加一些活动,能够采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中华民主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课程的实践当中,有时还是单纯的知识性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是我努力地方向,还得继续摸索和研究。

新课程实践中进行的尝试及感受: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篇3

一、课改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的审美、探究、应用三大能力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这一任务在必修课程目标中已经得到强化。但由于必修课程学时有限, 只有处理好教材, 选择安排教学内容, 才能求得学生三种语文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因为倡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探讨的范围必然会延伸到文本以外。这时, 如何把握文本与外延之间的关系, 就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了。如果架空文本, 无节制的外延, 往往会导致教师过分追求知识的广度, 而忽视知识的深度。广度是可以通过外延的无限扩展 (只要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允许) 来实现的, 但是深度则必然要求对文本进行挖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不要抛弃教材无节制的延伸扩展, 新教材允许教师用同一教材达成不同的目标———目标虽然是不同的, 但是总还有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存在。

如果忽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片面强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而忽视教材的经典性、恒久性和经验的间接性、语言形成的新颖性, 学生就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 难以领会教材中在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材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书面语言及其表现形式, 从而与世界上更广大、更多样的人们实现跨时空结构的多层面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因此, 在对新教材的处理上, “增”不是随意的拓展延伸, 应该是立足于文本的、严谨的拓展。

二、课改下的教学情况

原有高中语文教材一册六个单元, 一学期上完。新教材一册四个单元, , 在高二上学期的前半段基本上就要结束必修课程五本教材的教学, 也就是半个学期教完一册。由此可以看出, 新课程实施后, 教学进度将从原有的半学期教完三个单元加快到半学期教完四个单元。

如果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 把新教材每个单元四篇课文一篇不拉地教过去, 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 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 。因此, 不敢大胆删掉、或略讲自读一些篇目, 必然造成平均用力, 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 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 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 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 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三、课改的几点反思

首先, 要深入钻研文本,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解读文本, 钻研教材应该说是讲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 但是疏于工作的繁忙, 有些时候往往不重视这个环节, 常常是直接看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 对文本很少有自己的思考, 所以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止步不前。作为教者, 要站在教学者的角度对文本中的每个词语、句子、段落细细地读, 确定哪些是文本中重点的语言文字, 领悟这些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所起到的作用, 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文本画面。之后要跳出教材, 理性地分析文本。从教学的角度根据文本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后思考练习等。要考虑学生对文本会理解到什么程度?哪儿是难懂的地方?哪儿是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的?从中选择出学生学习文本可能产生的困惑, 作为教学地切入点, 这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步。如果我们这样钻研每一篇文本, 相信定能出色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其次, 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真心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作为一名教师, 要熟悉学生的需要, 明确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 开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 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一些在学习方面还有困难的学生, 更应该细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帮助和关心他们的生活, 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 鼓足克服困难的勇气, 要让他们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关键是通过高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发现自己的长处, 将来能有所发展就是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最后, 教师在育人过程中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各位专家的言传身教使我们深深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如今天, 我们的国家更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教师则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没有一批创新人才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教师, 始终把培养合格人才和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教好学生, 努力让每位学生成才。

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篇4

一、教师体现自身的教学主导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语文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借助自身的语文实践。并且,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个性化,不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实践。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充足的看书、写字、交流、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注重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充当引导者、组织者。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法后,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自身的主导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沟通交流;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组织全班沟通,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得以发展和提升,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根本的是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放弃教师的引导。这是因为教师的引导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一方面要应当具备清楚的和真正能够实施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针对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较为重要的知识,教师需要加以引导。

二、在灵活应用教材文本的同时适当地引用其他教学资源

在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视教材为经典,仅仅是照本宣科,不能调整教材内容和增删教材知识。这样以教材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造成教学知识的狭窄、缺乏。而新的教材观提出,教师不应当仅仅教好教材,也应当用好教材,即灵活地应用教材,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地增删和调整教材内容。当然,教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教材依旧是最为基础的教学资源。语文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标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根据,务必有效地应用语文教材。当今仍然存在避开教材、过早和过多地应用其他方面教学知识的问题。像是学生还没有认好字、写好字,还未曾读明白教材文章,就引入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与语言文字。并且,在学生未曾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教师就提问学生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励学生脱离教材发表观点。例如,在教授《珍珠鸟》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没有启发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学习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就激励学生探讨鹦鹉、狗等,这显然跟教学的目的相悖。而较为理想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启发学生把握写作的背景与作者的信息资料,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完善有关的信息资料与语言文字,在教学后激励学生收集与阅读有关的文章。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而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中心环节。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在涵盖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语言交际、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夯实学生的这种基础不但是持续进行的,而且也应当确保扎实有效。与此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之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不被重视。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呢?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字形和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激励学生发现亮点,倡导写作的个性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励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并非人云亦云等。

总之,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影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握新课改的内涵,注重积累教学经验,积极地完善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开拓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终打造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胡荣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语文新课改中的教师定位 篇5

一、课前, 教师要像一块海绵, 做一个“杂家”

当前的社会信息更替速度之快, 令人瞠目结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外沿的扩大使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一点使我意识到原有知识的贫乏, 所以我必须要像海绵一样, 不断地吸取“营养”, 使自己成为什么都略晓一二的“杂家”。

记得有一回上琦君的《春酒》, 教学用书中关于这个作者的介绍非常简略, 而在这之前, 我对这个作家的作品也一无所知, 但在网页浏览中我诧异地发现, 琦君就是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于是, 上课时当我把这个信息传给学生的时候, 他们对这个作者的印象就深刻了许多, 我也顺水推舟讲了琦君这个作者的写作特点, 由于当时看那部电视剧的学生不少, 他们自然就很容易接受我所介绍的知识点了。

新教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所涵盖的面很广, 我发现仅靠我一人来完成资料的搜集往往力不从心, 所以我常常把这一部分内容分成几个小方块, 然后再把它交给班里的学习小组来完成。学生们对此也是乐在其中。

二、授课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导演, 也是主角, 换

言之, 教师应该是点拨者、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 教师就只能是配角了吗?其实不然,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不可替代的。

语文本身就被赋予了思想教育的任务, 在课堂上, 学生能各抒己见自然会好, 但教师还应是一个重要的点拨者, 因为学生所受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 教师应帮助他们去除糟粕, 留存精华。

记得上黄蓓佳的《心声》这课时, 文中的场景和我们的课堂是如此的接近, 以至于在讨论课后思考题的时候几乎每一题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其中有一题问道:“你上过这样的公开课吗?”学生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上过。”紧接着我问学生对这种公开课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个学生说, 文中的教师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那关系到他们学校的声誉, 把课上得完美些这很重要, 只要能达到目的, 文中教师那样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个学生补充到, 他上小学的时候也上过这样的公开课, 授课的教师是他最喜欢的一位教师, 他觉得那位教师平时上课就很成功, 事先安排课堂教学的行为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学生们对教师的这种体谅着实让我吃惊, 我有些严肃了, 我说:“你们的懂事让我担心, 这样的‘完美’能叫做‘完美’吗?弄虚作假无论有什么理由它也依然是弄虚作假。我是个教师, 我想所谓的公开课的本意就是要发现问题。那么如果一堂课完美得无懈可击, 还有意义吗?其实本就没有必要弄虚作假, 就像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老师上课本就很成功, 那么又何必如此呢?一个弄虚作假的老师是算不上真正成功的。这正是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真正心声。文中的老师最后有没有像原计划一样来完成她的教学呢?没有。而正是因为没有才促成了这堂课的真正成功。所以记住吧:真实才是最完美的。”我不知道我这番话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但我看到了很多学生眼睛里闪出了光芒, 我想他们是懂得的。

三、课后,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 更多的还是对学生情感的教育, 思想的启迪。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 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深深体会到, 在课后, 教师的角色依然很重要。而周记就是我和学生之间课后沟通的桥梁。

有个学生曾经在周记里写道:“老师, 除了你的课, 其他老师的课我都不喜欢上, 我觉得他们都不喜欢我。”这是个常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的学生。其实, 即使在我的课堂上他有时候也会控制不住自己常常讲话, 而往往都是在我的目光下才会停止动作。我给他的评语是:“你必须原谅那些没有耐心的老师, 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止是你一个学生。喜欢是相互的, 你先学会喜欢老师, 我相信他们也将会喜欢你。”还有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没有人知道我是个多么自卑的女孩子。我常常设想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或者出门时被车撞死, 又或者吃下一整瓶的安眠药, 这是我最想要的三种死亡方式, 而平常的生老病死对我来说, 太漫长了。”我震惊不已, 这才想起这段时间以来她已经很少举手发言了, 她是个表面看起来乐观向上的女生, 以至于我对她相当放心。我在她的周记本里写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种理由自卑, 我也常常有这种情绪, 但我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而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这世界上的我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我无论有多少种自卑的理由, 我都有一个最值得骄傲的理由———我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爱我自己, 我爱给我生命的父母, 我也因此爱这个世界。”我相信她看懂了, 因为她又在我的课堂上举起了手。

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篇6

一、自主学习的问题

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方面很不尽人意, 布置的自主性的, 探究性的作业很少有人完成, 一个班连十个人都不到。除了学生的态度之外, 我认为还有几个特别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的问题,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 老师教什么, 学生记什么, 没有人怀疑老师的权威性, 没有人怀疑课本的正确性, 也就没有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的传统。上了高中, 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 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一个问题, 只要不是在课本中找现成的答案, 要求做开放性的回答时, 很多学生就不知所云。事后跟学生谈话交流, 他们反映的情况是面对这样的探究式的开放性的问题, 不知该如何作答, 大脑一片空白。以前从来没有这种问题。所以学生的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过程中至关重要, 否则就是拔苗助长。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要从小学、初中着手, 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学会确定自己的观点立场, 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

其次是硬件的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离不了查阅资料。特别是对于语文, 课余知识的积累和扩充显得更加的重要, 但我们农村高中基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学校的图书藏有量太少, 从品种到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又没有藏书。一个班60%以上的学生没有藏书, 他们最大的藏书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没有网络, 学生不能利用它快速的查阅资料。

二、课堂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中还有一种理念就是“高效课堂”。这也是符合新课改教材的特点的。就拿语文来说, 新课改以后, 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课本为五本, 每本四个单元, 所有内容要在高二上学期完成。按要求还要完成四本选修教材, 需在高二一学年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三的高考复习进度。这么多的内容如果不精简不提高效率根本没办法真正落实。所以高效课堂的推行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农村高中, 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班将近八九十人, 要想保证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是很有难度的。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初中基础就没有打好, 到了高中老师上课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针对这一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 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课堂效率是学生汲取知识效果的重要保证, 若课堂效率低下必然会使得学生无法踏实的学习知识,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尝试地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改善教学氛围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逐渐培养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三、教师的素养的提高

本省是属于开展新课程改革活动较晚的一个省。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和宗旨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更没有办法真正的将理论落实到实践, 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 要想一下子做出改变实在是很难。而且就如何做出改变, 做出怎样的改变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是十分的茫然,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其他已经推行新课改多年的学校和省份学习, 借鉴别人的经验。但这也给农村高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能够去外省或者别校参加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 同时如果仅仅去几天, 听上几堂课, 几次讲座, 收获往往甚微。若要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学外, 同时也需要老师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得以顺利展开。这就需要老师彼此间加强沟通交流, 在授课的同时, 自身也要不断的充电, 善于总结并吸收他人的经验让自身技能得以强化。另外老师需要与学生加强沟通, 构建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并以此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参考。

继承中寻求发展的语文新课改 篇7

知识是否绝对权威?

“知识的绝对权威”强调了知识的静态特征, 这无疑违背了知识动态发展的规律。另外, 现在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 并不局限于课堂的学习, 教师的传授, 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径。学生接受知识的密度、广度, 有的都可能超过了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教师只有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 课堂教学才能旁征博引, 贯通古今, 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

教师是否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出明显的“重知倾向”。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灌输, 教师充当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的传授”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关键在于过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进而走向了极端。只要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原到其应有的位置, 再辅之以“精神情感的引领”, 实现两条腿走路, 语文教学就能起死回生, 生机盎然。

教师是否为课程资源的实施者?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物化比较严重, 教师只作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存在。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研究则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 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 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教师应自己行动起来, 学会教学研究, 去审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探究出现的问题, 总结积累的经验, 并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笔者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教师是否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课堂“管理者”、过程的“控制者”以及效果的“检验者”。语文课堂上, 教师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 纪律的执行者;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 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 应该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 而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 互相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要求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对话中体现平等, 在平等中体现自主, 在自主中实现交流, 在交流中实现合作, 在合作中实现探究, 从而为学生学习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学习平台。

初中语文新课改浅谈 篇8

一、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课堂上活动很多, 形式也丰富多样。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 并阐述为何选择它的原因, 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 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 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 进入盲目讨论的误区, 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 文章创作手法及特色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 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 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 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 因此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二、语文教改感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这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 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的平起平坐, 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 又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 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很多教师认为, 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 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 达成共识的最终目的。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 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 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 思考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才是真正的“动”。

三、课堂教学注意事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 “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 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 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需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 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 很多时候, 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 会更有收获。任何一种课堂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 这样的教学方式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 难免有作秀之嫌。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但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只有教师适时介入, 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 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 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

四、课堂教学建议

上一篇:水性丙烯酸树脂下一篇: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