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

2024-09-26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精选10篇)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 篇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发展的低碳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中不具有物质形态的非经济因素, 它包括思想与观念、政治与文化、法律与政策、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它与交通、资源、通信等硬件条件, 构成经济发展整体要素, 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其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政府是环境营造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 政府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软环境一般说来, 软环境建设上的问题, 往往出现在那些与基层、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经常打交道的公职人员身上。从这一意义上讲, 我们说社会诚信程度是软环境, 主要是指政府要讲诚信, 企业要讲诚信, 公民要讲诚信, 投资者也要讲诚信。事实上, 最讲诚信的地方, 就是对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地域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 也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并以其独特的优势, 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象征。如果有了这些, 就能构成强大的文化支撑, 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奠定定基础。其实, 社会治安实际状况如何, 对经济发展低碳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社会稳定和环境的净化程度要高, 为投资者的全力营造一个“安全、赚钱、舒心”的环境。

2 政府职能错位的影响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政府的职能还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而很好地转变过来, 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市场主体, 直接参与应由市场运作的事情, 使政府应有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这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软环境, 而且也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经济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的影响。本来, 经济管理部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理应是“纳税人”的“保姆”, 但是, 有些经济管理部门过分看重于手中的权力, 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乱检查、乱收费、乱推派, 甚至不顾企业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 随意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这不但伤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 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的影响。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是执法部门的重要职责, 执法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 是经济发展低碳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神”。然而, 有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 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秉公办事, 而是以情代法, 甚至把执法权力变成为部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使社会正义受到侵害。

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不高的影响。服务行业是直接为企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产品的部门, 这些部门, 特别是那些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的高低, 对经济发展低碳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 有些服务部门, 缺少“亲商”理念, 对服务对象不但态度生硬, 而且办事效率低下, 给人一种“出了这个门就不想再进”的感觉。这样的服务环境, 能引来大项目吗, 能招来大客商吗, 能实现大发展吗, 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

社会舆论“杂音:”太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来说, 一点舆论“杂音”没有是不现实的, 但是, “杂音”过大就会引偏舆论导向, 自己把自己的环境搞坏了。像那些无中生有的“告状风”、小题大做的新闻炒作风、茶余饭后的怪话议论风等, 都在潜移默化地消磨人们的斗志, 恶化人们的情贯, 使人“干也不是, 不干也不是, 干不好更不是”。试想, 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 又怎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

3 建设一个健康良好的低碳环境应当采取的基本对策

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要在理念上转变, 即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为我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服务。二是要在方针上转变, 即要坚持非歧视性原则, 公平地对待企业和公民, 保护和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是要在宗旨上转变, 即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 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上来。四是要在机制上转变, 即要坚持公开透明的运行方式,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1) 要规范行政行为。

从身边发生的一些破低碳环境的案件来看, 大都是由于行政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因此, 我们要把规范的重点放在经济管理部门、执法执纪部门和各服务“窗口”, 特别是要放在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有直接管理关系的公职人员身上, 使其既不能不作为, 又不能乱作为。一是要进一步清理审批项目, 缩小审批范围。二是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 降低投资运行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要进一步约束公职人员的管理行为, 执法行为和服务行为,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低碳软环境案件查处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低碳环境建设意识。

(2) 要提高服务水平。

要建设好经济发展低碳软环境,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就是提高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服务水平, 力争在“依法服务、诚信服务、创新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要变一变感情。要在思想上树立“亲商”理念, 在感情上贴近企业、贴近投资者, 在工作上要善待企业, 善待投资者, 将其视为自己的服务“上帝”。二是要变一变位置。在服务过程中, 要善于换位思考, 也就是说, 假如你是企业, 你是投资者, 你希望怎样为你服务?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来考虑问题, 相信一定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三是要变一变角度。在现实工作中, 我们有些做法, 或者企业和投资者的某些要求, 和现行的某些政策规定的符合,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应该按照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投资者的原则来调整一下角度, 既要体现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服务, 又不硬碰“高压线”。

(3) 要健全监督机制。

经济发展低碳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社会监督。从目前来看, 这方面的监督还不健全。因此, 一是各级人大、政协要把经济发展低碳环境建设作为视察、调研的重点, 不断拓宽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渠道。二是党委组织部门要把低碳环境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之中, 切实加强考核监督。三是企业、投资者以及广大群众也要参与到低碳环境建设中来, 组织开展好评议工作,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社会各界要密切关注低碳环境建设工作, 多提批评意见。新闻媒体也要充分发挥其宣传与监督作用。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低碳环境。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 篇2

林秋琴

以‚世界末日‛为背景的好莱坞大片《2012》,讲述2012年12月21日,全人类经历了灾难和逃亡后,一部分人和动物在‚诺亚方舟‛上活下来的故事,由此掀起了一股讨论‚灾难与地球末日‛的狂潮。‚末日‛的场景越触目惊心,人们对‚拯救‛的期望就越高。

从电影《2012》的地球末日预言,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从我国西南百年一遇的大旱到横扫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都给人类敲响拯救地球的警钟。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甚至极大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了‚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首次活动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30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地球一小时”活动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今年是3月26日,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短短5年时间,吸引了全球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参与,一股旨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潮流已经开始席卷全球。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这一问题,主要是了解四个问题:一是低碳经济兴起的时代背景;二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各国实践;三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四是积极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一、低碳经济兴起的时代背景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先是英国人提出来的。2003年,英国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低碳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尽量减少‚碳‛排放,是节能减排在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方面的具体化。

对低碳的内涵,有三种解读。

一是绝对低碳,即零碳或无碳。能源供给来源于碳中型的生物燃料和无碳的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零碳或无碳目标显然是理想的,但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是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例如,发达国家实现《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即可视为低碳。如果我们在2020年相对于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就是低碳的。

第三是相对低碳。如果某企业单位增加值的碳排放低于同行业世界先进水平或平均水平,这个企业可以称为是低碳的。参照值还可以某一基年照常排放水平,或其他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低碳应该是相对的,不应该成为约束发展的因子。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推动世界走向低碳社会。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具有共性,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但也有区别。

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能源的尽量利用、废物减量,从而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概念较为类似,强调生产过程的生态化设计和管理,从而减少外界的物质与能量输入,实现自我良性循环,避免对外界的不利影响;

绿色经济强调环境友善,污染得到控制,环境得到修复,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生活环境绿色。

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碳的约束,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要求削减碳排放。无碳的活动,不受约束。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一)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气候系统是构成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198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任务是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

IPCC于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现在已远远超过工业化时代之前数十万年间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

报告在详细计算了各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可以肯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北极熊为何要伪装成大熊猫?

气候变暖啦,北极熊移民来到了中国,所以伪装成大熊猫了。1.人口爆炸。气候变暖关键在人口爆炸。占世界7%人口的富国制造了全世界50%的温室气体,而最贫穷的50%人口仅仅制造了7%的温室气体。

2.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大量的历史数据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升温的罪魁祸首。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我们已经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化前的280ppm增加到了现在的387ppm。

因此,全球变暖的形势比原先预计的更加紧迫,目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达到危险值,临界点:350ppm(百万分比浓度),应采取必要行动使之回到350ppm或更低水平。

3.伐木毁林。由于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化二氧化碳的树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大升高。

4.破坏水循环。原油泄漏或破坏海洋生态等情况,改变了全球水循环和洋流走向,最终导致气候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影响

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气温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据IPCC第四次报告说,在本世纪结束之前,全球温度将有可能上升摄氏二度到六度。一般来说,气温只要上升2摄氏度,全球GDP的1/5将灰飞烟灭,就会对于全球环境造成伤害,除了冰帽融化,生物灭绝,上升的海平面更会淹没许多岛国或者临海土地,让无数个家庭无家可归。

‚冰川都化了,我们站在哪儿?‛(企鹅)1.海平面上升 众岛国被淹。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会升高1米以上。威尼斯—‚水正在成为‘水城’最大的敌人。‛倒计时:40年 印度洋上平均海拔只有约1.5米的马尔代夫将彻底消失。这个岛国上的人们将沦为气候难民,举国搬迁。倒计时:90年

2.冰川融化,淡水资源流失。通过筑坝等水利工程,人类目前已成 功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后其中有近3成已不能到达海洋,成为时涝时枯的季节河。水资源匮乏已开始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3.众多生物物种灭绝。2009年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显示,其评估的44838个物种中,有16928种达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鸟类、五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指数评估结果也同样让人痛心:1686种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仅在从1970年到2005年这30多年间就下滑了30%。

2009年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显示,其评估的44838个物种中,有16928种达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鸟类、五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指数评估结果也同样让人痛心:1686种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仅在从1970年到2005年这30多年间就下滑了30%。

从2006年起,欧盟生物多样性办公室和重庆市环保局等单位一起,开展了全面的重庆物种调查,目前第一阶段调查已经结束。调查认为,虎、狼、藏原羚这3种珍稀野兽,以及斑背潜鸭、黑海番鸭、黑鹳、秃鹳这4种珍稀鸟类,在重庆已经处于绝灭状态。

4.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近期中国灾难性气候频频发生:

(1)西南大旱——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对部分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统计数字显示,罕见旱情已导致中国西南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1800多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2)强沙尘暴—3月1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是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不仅对我国北方地区造成影响,还给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地区带来扬沙或浮尘天气。16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

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 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

漫天飞舞的黄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掠夺的抗议,就是对那种不计资源、能源和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惩戒。

(3)内蒙古9800万亩草原遭鼠害。进入5月份以来,气温回升,气候变化异常,内蒙古全区爆发大面积鼠害。在鼠害严重地区,一公顷土地上能有1400多只老鼠。草原上满地的鼠洞,让骏马难再奔驰。刚刚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让牧民们挠头不已。绿色的草原正在变成黄褐色的荒漠。

(4)南方水灾。6月27日8时-28日8时,广东西部、广西东部西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局地降了大暴雨。最大点雨量为广西藤县249毫米,广东阳东235毫米。受降雨影响,辖区内大部分河流超过警戒水位0.25米。6月28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分析,今年以来全国洪涝灾害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灾害损失偏重。二是山洪灾害致人员死亡比例高。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及其引发的房屋倒塌致死人数占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近九成。三是受灾区域集中损失重,局地重复受灾。6月13日以来,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浙江、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10省区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93亿元,死亡215人。广西、江西、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多次重复受灾。

5.农作物减产,饥民更多。受环境问题影响,全球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数字将在50年内增加到2亿。全球变暖对非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经有数百万人因气候变化沦为背井离乡的“环境难民”。

6.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特别是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地震、洪涝和强风暴,以及多次蔓延全球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疫情等灾害,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遭受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国际社会为减少“碳足迹”也签订了不少公约。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制度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气候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确立了 “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2.《京都议定书》。根据《气候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的授权,缔约国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确定《气候公约》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减排指标,工业化国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5.2%。同时,确立了三个实现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行(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3.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4.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和《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但事与愿违,由于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态度变得消极,在量化减排、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问题上缺乏诚意,有关各方分歧进一步拉大,最终各方代表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规定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幅度应控制在2摄氏度内,发达国家设立强制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展开自主减排行动。

尽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最终不尽人意,但会后各国都会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尽量减少和控制碳排放。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经济方面进一步采取重大措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以此主导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行新经济的变革。

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1.英国: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复苏。英国政府不久前出台了《英国低碳过渡计划》以及《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三个配套文件,目标是要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34%。该计划标志着英国正式确定了将低碳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突破口的战略,拟通过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从根本上提升英国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英国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5月,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右二)与车手亨德森、文宁和威尔敦合影。3名车手将骑着高科技太阳能动力自行车环游世界,全程约1.9万公里,以此向世界宣传太阳能的潜力。

2.美国:出台《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总量排放国之一和最大的人均排放国。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政府最近提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的目标,被广泛认为太过小气,与其超级大国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符。

3.冰岛:计划到2050年成为不使用石油的国家。

4.丹麦:找不到垃圾的丹麦小岛。丹麦珊姆索岛所有的能源都是环保的,来自没有污染的土地,又回归于这片净土,永久性地循环下去,因此没有真正的垃圾。

5.挪威:拟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木质摩天大楼。挪威宣布将打造世界最高的木制摩天大楼。这一新建筑可望成为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集多种风格与知识进步象征意义的标志,以及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碳排放平衡的典范。(挪威木结构大厦效果图.)6.以色列:六十年不放松 全球应对水危机的领袖。在以色列城市特拉维夫,第五届国际水技术与环境控制展览会展会上,展示的海水淡化装臵和集水装臵。

7.德国:目标是最终建立起零垃圾的循环经济系统。德国是国际上公认的垃圾资源化做得较好、垃圾管理体系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克尔海姆县垃圾堆肥厂

8.日本:从世界最脏到环保第一。日本在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同时,同时也拥有着工业大国中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发达的环保产业,最完善的环境法规体系以及最显著的污染治理成果。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我国通过发展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化解能源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政策倡导、企业的低碳生产以及公民个人的低碳生活三个层面的互动。

(一)基本理念和目标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 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政府首度宣布中国的低碳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二)具体行动 1.政府举措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这些举措主要包括5个方面: 一是制订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二是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和行动,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根据4月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国近期要通过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执法处 罚力度,淘汰煤炭、焦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九大行业的落后产能。

三是将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建立了地方、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逐级进行考核。

四是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企业参与、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水能、核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低碳能源。

五是深化能源资源领域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行业政策

可再生能源: 2009年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通过,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电网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在立法上强制性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上网。

资料图片:风电近年来在中国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年均装机增速都在100%以上。这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的一处风力发电场。

建筑:通过政策大力推动建筑节能。2008年10月1日开始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到2009年底,全国新建建筑物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

汽车: 2009年3月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对采购新能源汽车实行了优惠政策,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步伐。(新能源汽车图)(三)未来展望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措施:

——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

——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中,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指出“前瞻部署气候变化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指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资源税改革”、“鼓励外资投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在外交工作中,指出新的一年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对外工作,在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些指明了今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和重点

上海世博会中的低碳元素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围绕着这样的理念,上海世博园区内的低碳元素比比皆是。

图为世博园区有几百辆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向游客提供服务。图为印度馆内竹制的世界最大穹顶,这个竹制穹顶上方是小型风力发电装臵和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场馆提供绿色清洁能源。

图为瑞士馆用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能发电,可天然降解。图为世界气象馆墙体外层如人的皮肤,防风、防雨、透气。图为由回收的可乐瓶制成的环保包。

图为世博伦敦零碳馆内由废旧轮胎、水管、瓶子组成的“零碳酒吧”。图为游客在丹麦馆内享受自行车带来的乐趣。图为西班牙馆外墙是用藤条材料组成,既环保又传统。图为世博伦敦零碳馆内由废旧纸箱做成的沙发。

四、积极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一)低碳生活—关爱自己也关爱地球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崇尚低碳生活,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追求健康生活,不仅要低脂、低盐、低糖,也要低碳!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环境更优美,开销更少,不仅减轻自身的压力,也减轻了地球的压力。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

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二)减少碳足迹

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产生、使用和消费这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1.碳足迹:是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碳足迹‛就大,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反之‚碳足迹‛就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计算。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2.‚碳足迹‛估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公里数×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至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55+0.105×(公里数-200)长途飞机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公里数×0.139(三)行动起来—此时、此地、此身

1.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

低碳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臵,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更取决于每一位公民的低碳理念。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我们的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作为生产者,企业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作为消费者,我们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以节能灯为例,曾有专家测算,到2010年,预计全国2.7万亿度用电量中照明用电量将超过3000亿度,如果全国有1/3的白炽灯换成LED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

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和消费中。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把减少二氧化的行动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小学生们在展示获赠的环保袋和省水阀

2.过快乐时尚的低碳生活。由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的全国“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2010年3月24日在北京召开。活动旨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推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家庭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贡献力量。我国有3.7亿个家庭,如果全国所有的家庭每节约1千瓦时电,就将减少2.9亿公斤碳排放,每节约1吨水就将减少0.72亿公斤碳排放,每少使用一个塑料袋就将减少37吨碳排放。活动在全国31个省区市同步启动。主题活动提出了“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

(1)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拔插头;(2)少用空调多开窗;

(3)使用节水型洁具,循环用水;(4)温水洗衣自然晾晒;

(5)随身自备饮水杯,不用一次性纸杯;(6)少喝瓶装饮料,多喝白开水;(7)外出用餐自备筷、勺等便携餐具;(8)购物使用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9)电梯少乘几层,楼梯多爬几层;(10)每周少开两天车,多坐地铁和公交车;(11)每周上班走路或骑自行车一到两次;(12)多在户外运动锻炼,少去健身房;(13)提倡减少荤食,合理健康饮食;(14)家里多养花种草,绿化居室环境;

(15)建立家庭低碳档案,核算每月家庭减少的碳排放量。广西“低碳家庭”科普传播进社区活动3月24日启动 3.此时、此地、此身,开始低碳生活!

2009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湖南大学时对广大学子提出六字希望——此时、此地、此身。这虽然是对大学生提出的希望,但我认为,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都是适用的。

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拖延到以后; 此地,就是从你所处的岗位做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不要等到别的地方;

此身,就是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要推给别人。

面对气候变暖的威胁,我们应牢记总理的寄语,努力承担起社会责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此地、此身,开始低碳生活!

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用自制道具在校园内进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 公民的低碳生活应当从衣、食、住、用、行做起:

(1)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少穿化纤衣服,多穿棉质衣服。衣服洗净后,挂在衣绳上自然晾干。解下领带,应季穿衣。

(2)食:科学营养,合理搭配。提倡多吃绿色食品。少吃荤,多吃素;少喝酒,不抽烟。杜绝浪费粮食的现象。

(3)住: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净化室内空气;及时关掉电器的电源。注意安全。

(4)用:节约用水、用电、用纸。选用节能电器。少用一次性水杯、筷子等餐具、少用塑料袋,少饮用瓶装水。

(5)行:多乘公交车,少乘出租车 ;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多爬山运动,注意锻炼身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行为,大改变。“低碳”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责任。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严峻的形势催促着我们,重大的使命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永续发展,为了生活的和谐美好,为了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碧,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珍惜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入手,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引领者,以低碳生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名词解析

1.碳中和: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4.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6.森林碳汇(Forest Carbon 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

7.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征收。这完全可以视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延伸。‚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8.绿色保护主义:是指一种以保护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名义,对来自于国外的进口商品加以限制的手段和措施。其中以低碳名义征收的“碳关税”尤其值得警惕。按照《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条款,如果美国没有加入相关国际多边协议,自2020年起,美国总统将获权对来自未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纸张等进口产品采取“边境调节”措施,即可以对这些产品征收关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碳排放税多是国家内部征收,其目的是督促本国企业和民众节能减排。一些专家认为,将碳排放税变成“碳关税”,用于对外贸易,实质是保护本国企业竞争力,说到底这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联合履约机制(JI)就是指某一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另一发达国家实施的减排项目,该两国均需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

排放权贸易(ET)是指一个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义务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即俗称为碳贸易。目前,在北欧电力交易所已形成欧盟内部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每日挂牌交易。

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把帮助发展中国家削减的排放量算作本国的削减量,只有CDM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

(四)低碳经济发展呼唤低碳人才

根据联合国劳工署的统计,绿领人才到2030年将增加约2千万个工作机会,美国甚至每四个工作机会中就有一位为绿领,欧盟在绿色建筑产业工作机会也将增加350万人,约为目前职缺的三倍,显然,绿色产业相关人才正逆势成长,“绿领产业”方兴未艾。

据专家保守预测,2010年我国绿色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员将超过1000万人。

随着迈向“低碳时代”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企业纷纷进军低碳产业,环保型“绿色人才”成为进场企业的热招对象。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凸现,一些企业人士直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教育部网站2010年2月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说,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

通知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领域包括:①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等。②信息网络产业。传感网、物联网技术。③新材料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④农业和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⑤空 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 篇3

关键词: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电力 能源消费 可持续发展

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最主要原因。在温室气体引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效应中,CO2的作用高达77%。因此,减少CO2 的排放对于控制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至关重要 。

中国政府在2010年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首次宣布温室气体减排清晰量化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当前CO2 的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部门,而火电行业是总排放量的主体。因此,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CO2 减排的主力军。中国有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是我国电力行业所面临的时代议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 年统计公报显示,2008 年全国6000 kW 及以下电厂发电消耗原煤13.4亿t,火电耗煤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53%。因此燃煤锅炉排放废气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火电行业节能减排的措施

1. 1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逐步淘汰小火电机组,分期分批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各类生产设备和落后工艺作为减排的基础保障。通过淘汰小火电机组,可以提高煤炭利用率和热效率,使发电耗煤系数大大降低。力求用最少的煤生產出最多的电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可以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但随着火电装机总量的增加,煤炭用量也在增加,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碳减排的任务。

1. 2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实现工程减排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提高现役燃煤机组脱硫排放的比例,对新建项目要求全部上脱硫装置,实现工程减排。

1. 3扩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减少煤炭消耗总量。电力企业在“上大压小”、工程减排的同时,积极研究开发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扩大核电和水电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实现管理减排。

2 、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

由上述可知,目前的“节能减排”对策已经有效减少了SO2 的排放“, 上大压小”和SO2 工程减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SO2 减排的压力。随着GDP的增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的煤炭总量依然会增加,还解决不了NOx 和CO2 的减排问题,使火电能源利用的环境成本大大提高。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变革,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各国发展的共同选择,新能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各种形式的新能源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预计到2020 年,水电、核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合计将达到430GW(其中水电300GW、核电40GW) ,占当时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6%,尽快加大清洁能源占电力能源的比例。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严格控制能源消耗的煤炭总量,才能在减排SO2 的同时,减排NOx 和CO2 。

2. 1 核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核电成为低碳能源供应的支柱。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也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和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我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2008 年底,我国已建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3个核电基地。

2. 2风电产业进入大发展期在全球能源趋紧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风力发电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绿色能源之一。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目前全球排名第四,以目前发展势头来看,未来3~5 年,将有望达到世界第一。与太阳能相比,风力发电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发展风电产业符合国际能源发展大趋势。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尚有诸多瓶颈:风电零部件,特别是轴承、电控系统等受制于人,影响企业规模发展;缺乏风电设备制造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风电技术公共平台、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和质量保证控制体系。

2. 3水电产业潜力空间仍然很大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具有综合效益,且是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 ×1012 kWh/ a , 技术可利用量达2. 47 ×1012 kWh/ a ,特别是我国已完全掌握大型水电开发技术,且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保护生态的法规体系,使加快水电开发具有现实可行性。

3、低碳经济下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

为提高发电效率与环保效益,我国电力行业分阶段研究与引入各种清洁发电技术与CO2 排放技术,尤其是碳捕捉与储存技术,该计划将对低碳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清洁发展机制(CDM) 是当前发达国家实现CO2 减排义务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世界最大的CDM 项目减排国,核准减排量(CERs) 占全球的50 %,大力发展CDM 项目有利于获得大量的CO2 减排额度,并实现低碳技术与资金的引进。

4、结语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 篇4

(一) 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建立环境会计的依据

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 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推进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GNP) 及企业生产成本, 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 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 维护社会资源环境。此外, 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把成本放到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 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为:“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 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二) 借鉴传统会计理论和国外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原始社会会计萌芽, 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斯·巴斯勒提出的借贷记账法, 再到如今形成比较健全的会计体系, 可以说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虽然环境会计对信息核算、确认、报告等各方面与传统会计的有区别, 但环境会计仍然能够把传统会计的一些理论借鉴过来。20世纪90年代起, 在西方会计理论界, 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 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世行在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 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 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 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 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 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7月, 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 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 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 我们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 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 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 分析环境质量效益, 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 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的已有研究

环境会计对象的重要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 孟凡利 (1997) 和安庆钊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 (李心合等, 2002) 提出, 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 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提法。大多学者 (李祥义, 1998;李宏英, 1999;方文辉, 1999;肖维平, 1999;王辛平等, 2000;等等) 认同“二元论”, 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 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大多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不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 还具有其独特性。项国闯 (1997) 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等原则;孟凡利 (1999) 和方文辉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等方面。

(四) 有关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已有研究

学者们认为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是, 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 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 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耿建新等 (2002) 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 (1999) 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 (1999) 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二、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 环境会计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西方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 无节制地在自然环境下开采, 掠夺各类资源, 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以来, 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到二战以后, 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世界人口剧增,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 (1971) 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 (1973) 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 拉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新序幕。20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会计理论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环境问题结合会计理论研究, 其核心思想是用会计来反映社会环境资源, 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和改善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199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重要会议上直接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快构建环境会计, 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 通过运用基础科学的方式方法, 以货币与实物单位计量, 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 并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 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它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可寓于企业财务报告之中, 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内容可直接列于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 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 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 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 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 并据此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管理当局可利用这些信息, 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社会公众可以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 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 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 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 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 如要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 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

(二)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 之后, 欧盟在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 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 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发, 以达成此前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7年7月11日,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开始执政后, 又提出新能源政策, 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并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2008年6月, 日本政府提出著名的“福田蓝图”, 成为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 涵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变革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2008年12月, 欧盟终于就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统一决议, 包括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 最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2009年3月31日, 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此外, 联合国也大力呼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 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开始正式生效,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首次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2月~11月,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不同角度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预估、影响、适应和减缓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评估;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 并于当月15日正式通过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 虽未达成切实可行的决议, 但仍涉及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转型。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尽力研发低碳技术, 并对能源、产业、技术等政策进行调整, 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人类已经慢慢意识到减少CO2排放的重要性, 经济的“低碳化”开始从普通百姓的自愿行动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 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法律、规划, 为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 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挑战面前, 也给了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的机遇, 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毋庸质疑, 低碳经济既是人类社会通过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创建和谐世界的一个机遇, 也是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挑战。首先,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 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就必须走新型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非片面的经济增长, 而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实施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基于可持续与科学发展观, 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企业, 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此, 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经营等一系列“绿色低碳革命”, 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再次, 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 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 准确核算相关投入与产出指标, 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 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二) 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表面上看, 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 但实质上,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 (能源) 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 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首先, 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须措施, 以此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及生态补偿, 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 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需要低碳经济来推进, 中央、国务院已经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低碳经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再次,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 削减CO2排放量, 己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 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 但它从各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活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显著成果包括建立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响应机制, 促进了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 创建了全球碳市场和新的减排机制, 为未来的减缓努力奠定了基础。

(三) 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计算“绿色GDP”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般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指标。随着各国对低碳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 加之传统GDP未曾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会计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产物, 它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 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 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 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 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 分析环境质量效益, 从而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来说, “绿色GDP”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剩余的才是科学、真实的“可衡量GDP”。笔者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社会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所在, 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 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 实行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核算出“绿色GDP”。

(四) 环境会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 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 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及其规则重视不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弱势.有继续被边缘化的风险。首先, 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 就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 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次, 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发展品质。低碳经济被人称之崭新的金矿, 它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它包括参与全球碳市场, 加强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建筑节能, 重新循环使用废物, 推动公共交通系统节能技术等。碳基金将是未来庞大的产业, 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前景。杭州应当把握机遇, 抢占先机, 规划建立碳交易市埸, 以碳权换技术换资本, 实现经济新的跨越发展。再次, 美欧日汽车产业竞相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动力车。日本早已实施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成为21世纪领先的环保国家, 丰田推出8款油电混合动力车通用计划4年内推出16款混合动力车。欧盟积极支持发展氢能动力车, 美欧能源产业也在加大对低碳能源及技术的开发, 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生物能、清洁煤等替代能源的开发比重, 积极研发碳捕获及埋存技术。

(五) 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一直沿用粗放型、简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过度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进行, 不顾及下一代的生存发展, 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与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 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首先, 实施环境会计, 推行低碳经济, 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 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 国内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 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 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必然要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其次, 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 提升环境生活品质。低碳经济在控制减排的基础上, 提出减碳要求。企业在推销自身和产品时, 都应注重其环保追求和环保性能, 而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环保控制。

四、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会计对策

(一) 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

政府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手段、金融手段、价格手段、产业手段, 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 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首先, 在我国建立对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保监督与控制的环境会计体系, 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 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 需建立新的、更合理的环境会计体系。其次, 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 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再次, 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与规章制度。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监测和计量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 建立环境会计。

(二) 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

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建立环境会计, 推进我国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 因此, 应加强监督, 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 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相关法律,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其次, 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 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 进而全面保证环境会计行为的规范和实施。再次, 要制订环境会计审计法规, 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由政府审计或有关社会机构, 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 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推广工作。此外, 还要加强环境审计, 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 其审计重点可以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合规性;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关于有害物质的贮存与处理;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等。

(三) 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 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 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首先, 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存在, 应该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 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其次, 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 选择好地点, 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逐步积累成功经验, 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由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单位牵头, 可以适时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参加, 积极开展环境资源的监测、评价与计量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四) 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使之顺利实行环境会计, 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业的自主选择。首先, 要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因为他们的生产行为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的最直接因素。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保举动的重要性, 才会在经济行为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同时, 环保意识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中体现出, 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他们才会考虑真正推行环境会计。其次, 通过充分的报道宣传, 让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使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 不从环境保护不力 (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 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再次, 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 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 否则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只能是想象。为此, 有必要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摘要:环境会计是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以自然或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的会计。而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 又是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的一个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有利于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基于此, 本文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钟卫稼:《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 《财会通讯》2010年第5期。

[2]徐兰:《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实施发展的思考》,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保护环境与低碳生活作文 篇5

Nowadays ,many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low carbon living. I think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greenhouse gases we emit in our daily actions and choices. Therefore,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is going to take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everyone on the planet.

20xx World Expo was held in Shanghai. Shanghai Expo theme is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As a student, we should do something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example, plant trees, save water and less your car.

中国经济模式与低碳经济 篇6

一、传统经济模式与低碳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 人们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是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和理论概括。传统经济是指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的高耗能、污染严重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存在很多弊病, 因存在时间久远, 所以日益发展的经济问题与环境能源问题的矛盾不断加深, 经济模式的转型成为必然。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 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 (碳足印指个人或者一个系统日常所释放的温室气体) 接近于或等于零。它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 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 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能源上低碳能源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在国际经济环境下, 我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因为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 往往就会使得自身在环境保护上的意识有所忽略。当将环境保护, 低碳行动提上日程的时候, 就会很明显地发现, 我们的经济发展发展会有所局限。此时, 低碳发展将成为一种主流的经济发展。为此, 逐渐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故此, 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在全国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发展低碳经济, 这不仅是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更是加速经济转型发展之必须。低能耗、低碳强度”模式是最理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 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 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一直不是很乐观。一方面是技术手段仍以中低端为主, 低碳上的能源替代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另一方面是融资机制匮乏。资金的有限度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相应的科技创新。产业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 产业竞争的无序, 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技术产业的应用推广力不够等等因素, 都限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低碳经济处于初级的入门阶段, 国家和企业开始接受低碳的理论, 并且打算应用于实践中, 只是在实施的问题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导致实行过程受阻。而这些问题不是短期就能够解决的, 所以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就是不断摸索、试着从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手段以及资金制度等方面开始变革, 为低碳经济模式的真正实行做铺垫, 低碳经济发展在此条件下将有顺利发展的可能性。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决定了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不适应性。现有能源结构所带来的资源能源问题与低碳经济不符合的现象等都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和企业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措施手段, 才能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 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全局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等, 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 减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

同时制定战略规划, 开拓低碳经济发展新格局。调整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平台。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转变消费观念, 推广低碳生活。开发低碳技术,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不断完善我国低碳发展体系。

四、结语

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缓慢前行。需要积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 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从各方面着手, 为低碳发展的可能提供可行性的基础。即使我们的任务很艰巨, 我国所要面临的情况比较严肃, 但是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的持续进行低碳环境下的经济发展任务。低碳下的经济模式适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 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各行各业共同的努力下, 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也能十分完善, 并且能达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佟立志, 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 2010 (01) .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篇7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英国于2003年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低碳经济内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

何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着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它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和追求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掌握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有人称之为是“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中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趋势。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房地产业也掀起了一场低碳地产运动。低碳地产就是房地产业对低碳经济的最好诠释。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说,高能耗、低产出的行业生产模式不可永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从供应链、建造、使用和拆除再利用的角度整合产业链,共同推进低碳地产的发展。

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根据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我国城乡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商品能源总量的25.5%,而如果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则建筑行业相关能耗比例将更高。因此,发展低碳地产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显得势在必行。

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地球和生活时,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以“绿色建筑、生态住宅”践行着自己的责任。房地产业日前在上海召开了“低碳地产 绿色生活”为主旨的中国低碳地产高峰论坛。从建筑节能,再到低碳地产,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界在不断地努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本质上看,低碳地产、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房地产界一直在努力倡导低碳理念,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努力贯彻低碳理念,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化”进程,促进更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地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与资源,所以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或节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绿化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采用节水设施和节能环保建材;合理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将环保、生态和节能理念融于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去。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是,减少空调采暖和制冷的使用。绿色建筑还必须节约资源。在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中,均应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2008年建设部颁布文件,强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预计到今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建筑节能标准;到2020年,所有建筑节能标准将得到全面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节能率为65%的建筑节能标准,大中城市基本完成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地产是低碳经济在房地产业的具体要求,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

2 低碳地产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至今已取得较大成绩,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新型节能墙体和供热采暖系统等节能技术也取得很大发展,并有相当规模的实际应用。

房地产业的开发活动占用土地,且消耗各种资源,对资源和能源需求以及周边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建筑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根据有关研究得知,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都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房地产开发建造及使用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房地产界一直在努力践行低碳理念。房地产研究机构和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品牌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第一支低碳发展联盟。联盟倡议在房地产开发中贯彻低碳理念,推动中国房地产业“绿色化”进程,促进更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万科集团在业界是行业的领跑者,也是住宅产业化领军者,低碳生活倡导者。万科集团率先在行业内开创业住宅产业化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从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来看,住宅产业化就是绿色建筑的实践。住宅产业化能显著降低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能耗、水耗和材料的消耗,仅能源一项就比传统施工方式降低20%—30%。住宅产业化除了能降低住宅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噪音污染和二次装修污染等,还使得建筑钢模板等材料能重复利用,建筑垃圾约减少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从而建筑节能达50%以上。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的“低碳建筑”成为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积极参与了绿色建筑的开发,比如朗诗地产、中鹰集团等。

我国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广泛使用雨洪利用、地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突出体现了“绿色奥运”的要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安装了1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日均发电量超过200千瓦时,可为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提供充足的照明电力;国家游泳中心的“水立方”采用的国际首创的空心多面体结构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ETFE膜结构,每天自然光照明可达10小时,节能效果显著。马上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工程也都是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建设。这些绿色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大阳能利用等和绿色建材等高新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就是低碳地产的具体实践。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低碳地产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现有存量建筑总面积约为430亿平方米,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建筑只有29.3亿平方米。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8成以上都是高能耗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且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就将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每拆除1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

3 我国发展低碳地产和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节能住宅的接受程度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而这一方针政策体现在房地产业则具体表现为低碳地产。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公众购买节能住宅的热情,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按照我国科学技术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因此,要宣扬低碳地产的节能作用,增强大众低碳消费的观念,自觉购买低碳地产。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在于我国还未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如果能在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对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等对绿色建筑的优点、绿色建筑于购房者健康等切身利益的关系进行大力宣传,让社会公众认可并接受绿色建筑,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低碳地产发展的效果。

(2)加快住宅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住宅低碳技术是低碳地产的技术支撑,没有住宅低碳技术的创新,低碳地产就没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前住宅低碳技术虽获得一些发展,但成本较高,应开发“节能、经济”的环保技术。比如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相对来说还算“节能、经济”,但还有挖掘的潜力。只有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产品才能得到推广和普及。

(3)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体系,为低碳地产的推广创造条件

低碳地产的发展可以减少建设项目给环境、资源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也可以增加社会综合效益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任何政府都有义务从政策和管理上加以引导。目前来说,住宅低碳技术相对来说成本较高,全面普及经济上还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一是对住宅低碳技术加以扶持,科研投入上政府也可以支持一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二是加强住宅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在土地招投标和房地产企业税收等环节,可以适当优惠。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量运用成熟的低碳技术。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对购买低碳地产的消费者实行购房的税收优惠,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低碳地产;三是政府部门应作表率,绿色建筑的推广首先可以从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项目开始。

(4)加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住宅能耗标识体系的运行机制

在推行低碳地产的过程中,要防止某些开发商假借“低碳地产”之名而获利,要防止伪低碳地产。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完善的住宅能耗标识体系,该体系的运行应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成立一个独立的能耗标识事务所,根据开发商提供的建筑信息,提供能耗数据指标,由开发商标识于售楼书上,供购房者参考。政府相关部门则是住宅能耗标识体系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包括制定一整套标准和运行机

制。目前我国对节能住宅也有相关的技术指标体系。甚至还可以引入保险公司,当标识数据与实际能耗不相符而产生纠纷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使政府部门、标识机构、开发商、保险公司及购房者之间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凯.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晶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5]于一凡,田达睿.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上海环境科学,2009(1).

[6]曹申,董聪.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0(1).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 篇8

1 低碳经济

1.1 内涵

对低碳经济进行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 大体上是从社会资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等方向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而实际上, 低碳经济就是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在发展进程中结合的产物, 在物质循环与碳平衡理念的辅佐下, 对人类碳排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以后, 提出标准, 那么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取得的情况, 而且极关注“环境—社会—人”之间发展的协调性。

1.2 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善气候, 管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十二五”期间,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号角吹得愈发响亮, 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控气候变化的趋势, 改善地球生存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转型, 践行“科学发展观”路线,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结目标;维护生态平衡, 降低能耗量, 最终完成小康社会的构建工作, 为社会、人类创造财富。

例如, 浙江省杭州华辰国际酒店, 其在经营方面践行了“低碳”的路线, 例如变频器在每个机房中都有安装, 保证了酒店时刻处于恒温的模式中。这样的经营达到了低碳经济的效果, 不仅仅使华辰国际酒店省电率高达30%, 同时也给客人带去了舒适的感觉。目前浙江省绿色饭店有328家, 在全国居于首位, 达到了节约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尤其是华辰旅业中水泵变频节电、照明智能节电、太阳能等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 低碳农业

在2008年, 《中国农业信息》 (第8期) 有“低碳农业经济略论”, 该论文也因此成为“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一文中也做出这样的表示:只有增强我国农业应对多变气候的能力, 这样农业总产值才不会受到影响, 也会落实持久、平稳发展的战略计划。其实无论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是“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还是普通刊物上, “低碳农业”的论文占有很高的比例, 可见“低碳农业”一词的提出是广泛性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衍生出的产物, 实质上就是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 在多样化高端技术的辅助下, 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 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为人们谋福造利。其特征可以总结为, 低能损、低物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效率、大效益。

低碳农业模式并非单一化的, 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较为常见且有较高的应用率。对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在多变的气候面前也不会慌乱, 有效的解决资源紧张问题;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保护生态平衡;使农产品安全性能更高, 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此外使人体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综合提升。

3 低碳作物生产

目前研发出的“低排品种”Disang与Liut可以达到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 这是因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CH4排放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有研究资料显示, 后者比前者降低30%的CH4。对Disang品种特征进行描述, 叶面积指数高、根系体积大, 而Liut自身具有高产量植株的形态特点。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存在差异性, 内在原因是其基因存在差别。此外绿色超级水稻品种的推广使用发挥了“三节”的功效, 即节约氮肥、节约水资源、节约农药。

低碳栽培技术, 主要用于填间管理进程中, 其应用原理就是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 为了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可行手段。实践表明, 间接灌溉应用于水稻生长阶段, 使CH4排放量为20.04g/m2, 比长期淹灌降低45%, N2O排放量也比长期增加四成有余。通过计算, CH4与N2O产生温室效应的总量为4651.70kg/hm2 (CO2) , 比长期淹灌降低43%左右。低碳栽培技术水稻田间管理中的应用, 不仅仅缓解了温室效应, 而且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4 结语

碳交易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篇9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开发清洁能源技术, 优化产业结构, 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之后得到了联合国的大力支持。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上台之后把清洁能源经济列为振兴美国经济, 提升美国领导地位的重要手段。2009年6月,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 该法案的核心有2个, a)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b) 建立起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系统, 发展出新型的碳金融市场, 这一市场的规模可与石油期货市场相媲美。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 篇10

1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1.1 低碳经济概念的产生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在人类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发展弊端,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布了《增长的极限》一文, 在文章中第一次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随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延伸和推广,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文中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提出, 这标志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式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同时, 英国政府为了有效的控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不断采取有效措施, 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英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本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 到2050年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60%, 真正实现低碳模式。要不断的优化当前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可再生性能源, 加大对各类新能源、低污染的资源加大利用程度;要不断对当前的能源政策进行调整, 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 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 积极发展低碳能源新技术, 通过各方面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在各项有利政策的推动下, 推动家庭节能减排, 在家庭建筑中推广使用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 推广节能灯, 采用LED绿色照明, 淘汰传统照明方式, 实现照能节能, 各个家庭也要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购买节能家电、使用混合燃料汽车的形式, 尽量短距离出行使用自行车, 真正实现低碳交通, 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2 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 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谓低碳经济, 就是通过人们的低碳行为,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大力推动下,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 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 形成一系列明确、稳定和期的引导及鼓励,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运用和加强,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彻底转变原来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建立社会新的发展模式。

2 低碳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这样, 碳排放量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指标。碳排放量从表层意义上来看, 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但从本质上来讲, 更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标识, 在社会发展的稳步推进过程中, 要改变人类对于传统资源的利用程度, 通过发展新的技术来实现社会二氧化碳低排放, 真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同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人们生活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如何在社会发展变化环境中做好低碳工作, 是各国首先要考虑的重要任务, 因此, 各个国家必须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来降低碳排放量, 真正做到低碳社会。

3 低碳旅游对生态经济的诠释

当前,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社会各方面都以低碳发展为标准, 真正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近年来, 旅游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旅游的人数与旅游消费总量逐年增长, 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许多力量。生态旅游成为了近年来流行的新名词,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也希望能够以自身的力量来换取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如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当前, 对于生态的解释也有多种定义, 但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发展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而大多数学者对于生态旅游的解释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 难以对生态旅游进行标准的认定, 导致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生态旅游定义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 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决策和管理产生一定的误解, 这对于生态旅游的要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1 对生态旅游对象的质疑

在各种生态旅游的定义过程中可以发现, 生态旅游的对象一般被认为是自然资源, 特别是一些生态保护较好, 受污染程度较低或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风景保护区, 如果将生态旅游的范围仅仅这样定义的话, 那就缩小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 使得其发展内涵被误解, 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 生态旅游只是旅游的一部分, 因此, 将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定义为生态旅游的话,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为旅游业包括的范围和资源要更广泛一些。

3.2 对生态旅游者的质疑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者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景区所有的游客, 这类界定具有统计上的可操作性, 但他只能指到景区旅游的游客数量, 而无法对游客的具体行为进行监测, 难以体现出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游客的区别;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应为生态旅游者, 狭义的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的对环保和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部分游客, 他们从真正意义来讲才可以称为是真正的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者自身的目的来看, 游客来旅游的目的, 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 使身心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 而不是一种责任性的学习, 生态旅游只能达到提高旅游者的这个目标, 而无法规定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不单独存在的概念, 它需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3.3 对生态旅游过程的质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有了生态旅游资源, 相应的才会出现生态旅游者, 还必须要同时具备生态旅游的实现过程, 才能够算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过程, 要想使生态旅游的过程得以实现, 必须要通过相关的交通工具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生态旅游的实现过程必须要以生态交通才可以, 但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的交通工具呢?任何人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到整个旅游过程当中, 在实际的过程中, 侧重于对目标的关注, 使旅游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分解到了全过程, 它的理念和目标都非常清楚, 那就是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享受健康快乐的自然环境, 而且也有义务对当前的旅游环境健康承担相应的义务与承担, 只有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 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4 低碳经济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同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种措施, 它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它涉及的主要方面有食、住、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低碳旅游也要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 在旅游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4.1 低碳饮食

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构成比例中, 由饮食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比例也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在食物链中, 并非处于最高端, 属于杂食, 但随着现代人类盲目提升在食物链上的占位, 在饮食方面侧重于动物食品, 这样一方面直接导致了现代人身材体健康和超重, 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使得肉类食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食用过多的肉类食品, 必须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 因此, 人们在饮食过程中, 要合理控制饮食结构, 增加非动物类食品的引入量, 做到合理饮食, 通过旅游的形式, 不断调整人类的饮食结构, 促进人类身体健康, 同时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2 建筑节能

我国建筑及居民生活占用能量很大, 建筑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 人们在当前对于传统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同时许多旅游景区在建筑上也追求质量高的建筑物, 这就使得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明显增加。因此, 在当前低碳旅游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降低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 开发新的资源与技术, 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人们的建筑过程中, 各类旅游景区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尽量体现低碳发展的理念, 使碳排放量不断降低,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4.3 出行节能

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构成比例中, 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由于许多旅游景区大多位于农村地区, 人们在乘座交通工具的过程中, 必然会造成尾气排放, 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这就很难体现旅游低碳的交通节能意义。因此, 在人们出行的过程中, 要做到低碳出行, 通过低碳的方式来维护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对于出行距离在五公里以下的, 尽量采取自行车行, 在旅游的表现形式上, 也可能采用自行车旅游的方式, 减少碳排放量, 在旅游景区, 尽量不要组织一些篝火晚会的形式, 防止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害, 在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上, 要通过拼车、组团的形式, 以减少碳排放量, 在景区游远中, 要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 保持景区内的自然和谐, 给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当前, 在社会发展高速发达的今天,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显得非常重要, 在低碳经济的促生下, 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并形成一定的共识,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者相互补充, 互为依赖, 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同时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亦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 要做好二者的协调处理关系, 牢固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在实际的社会和生活中时刻执行。同时, 国家的各级管理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鼓励旅游景区进行低碳发展, 将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牢固结合, 真正发挥最大作用, 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越来越严峻,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人类保护地球提出了新口号, 而且为后工业化时代人类追求新的健康生活,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终目标。低碳旅游就是为了充分迎合这种发展理念, 以低消耗、低污染等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对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通过低碳旅游的形式实现社会文明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

参考文献

[1]王杰.基于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研究[J].中外建筑, 2011 (01) .

[2]王伟.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03) .

[3]林君暖.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特区经济, 2011 (01) .

上一篇:触摸语文新课改的春天下一篇:仪表着陆系统监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