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2024-11-22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精选15篇)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1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本文通过全面反思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矛盾,从伦理角度深刻剖析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给以充分肯定,进而论证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作 者:刘江翔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政治学与社会学系,福建,福州,350108刊 名:闽江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JIA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324(3)分类号:B82-058关键词: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观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2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管理,体制

引言

城乡发展的里程已经有了很长, 特别是在后期的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在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着非常高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对于城乡管理, 环境问题已经渐渐成了被重视的内容, 所以进一步加强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城乡企业发展的要求, 也是时下全社会的共同要求, 需要进一步完善, 实现管理提升。

一、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的管理也需要运用很多的手段, 其中有着教育和教学以及法律等等, 对于损害环境的行为, 都是需要进一步严格抵制的, 环保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关政策落实, 不仅仅是社会的宏观责任, 也是民众的责任, 需要进一步合作才能完善加强管理, 既要文化进步也要提升环境, 是一个大目标。

人们的意识行为是主导, 也就是说想要改变一种大的状态, 首先要从人的意识和行为上进行改变, 除了社会能够产生的一些宏观制约之外, 需要人们有自觉性去保护环境, 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二、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的发展非常迅速, 进一步能够实现经济调控的是民心所向, 但是现在的很多政策都不完善, 盲目性和发展的空间比较小原因进一步限制了政策的出台, 一般经济利益都是最被重视的, 所以忽略了对环境的考虑和建设, 决策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实现盲区的扫除, 对产品来说, 要加强经济效益的驱动, 实现环境的促进, 将污染的类型进行整合和讨论分析, 形成解决的方案, 减少相关的污染。

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地区出现的常见问题就是交通不方便, 布局是比较分散的, 所以很多的管理都没法进一步落实, 难以实施相关的政策, 碎玉企业来说需要加强管理, 加强落实相关的政策, 能够在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强, 对于相关的环境实施来说, 要实现制度和在实践的应用下展开的模式, 不断完善收费制度, 许多县、乡 (镇) 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 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过于拘泥, 不能够突破, 所以就会使得效益也不明显, 环境问题也就变得更加恶劣, 城乡的建设需要落实环境的到位才能够为发展打下基础, 也有着其必然性。

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社会要求法制经济, 但是也要求有着绿色的氛围, 健康的环境, 因此环境管理是一项发展的基础, 也是一种市场的必须状态, 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就要加大对环境的保护, 塑造绿色形象, 努力开发绿色产品。现在我国的人民环保意识也开始渐渐增强, 进一步需要将环保措施加大力度, 完善对企业发展的优化, 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 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要进一步用行动限制排放量, 实现对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作为生产目标来对待。

三、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主要表现在: (1) 环保意识不强, 很多的农村地区人们没有足够的素质, 因此对于环保的认知是十分匮乏的, 也就没有赌政策的合作态度和支持态度, 而只是被动应付; (2) 没有长期的稳定发展意识, 眼光不愿打, 对于环境效益的冲突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实现环境执法的要求, 完善执法力度。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 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对于农村来说, 虽然有着比较辽阔的面积, 但是生态系统并不完善, 也就说不能够实现环保的需要, 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决定了环保的状态不佳并且难以实施相关的改善, 对于范围的要求也进一步需要采取整合的政策, 完善保护的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环境意识, 增强社会监督

对于环境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解决矛盾, 促进人们对环保产生正确的认知, 完善法律法规, 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 尤其是针对企业的环保和环境教育的稳定性, 要加强带动广大人民去学习环保知识, 做好环保的宣传工作, 进一步实现社会团体的作用发挥, 积极鼓励支持环保工作, 将各种不良行为进行检举, 完善需求。

2、增加投资力度, 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 要解决财政上的问题, 使得环保能够受到相关的经济支撑, 才能够有发展的希望, 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尤其是针对城乡的转移支付情况。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

不断调整相关的企业布局, 实现相关城市的促进和发展, 完善对待进程中的问题, 加强集中化的治理模式, 实现城乡环境的提升, 进一步带动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 改善布局, 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五、总结

综上, 要进一步完善搞好环境工作, 必须做到:政府重视;加强领导;全面规划, 统筹安排;建立制度, 加强管理。只要能够受到相关的支持, 完善对环保的宣传, 加强对人们的环保意识教育, 就能够进一步解决污染问题, 为城乡的发展带来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 这也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整体上登上一个新台阶, 需要依靠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季永杰、徐晋涛:《环境政策与企业生产技术效率——以造纸企业为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02期。

[2]贾妍妍:《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02期。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3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污染防治

我国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乡镇企业普遍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资金投人不足,致使其原材料利用率低,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说,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二、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企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很多农民认为自然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明白有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很多农村干部只是应付环境治理问题,从个人意识上不会主动的对环境进行保护。乡镇企业也是只关心自己的效益,对于环境的破坏视而不见,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当经济效益与环境问题发生冲突时,往往偏向于经济效益。当前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只注重城市环境,这也是造成农村环境不断破坏的一个原因。

(二)乡镇企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就是管理体系不健全。广大的农村地域辽阔,对轻微的环境污染有降解的能力。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又显得很脆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这就要求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更要正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可再给环境保护施加压力。

三、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

(二)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 GDP 的比重达到 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 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三)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四)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五)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洪燕,汤鹏主.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

[2]徐光勇.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

[3]關永平.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与环境对策[J].科技信息,2006(02)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4

二十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生命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人体实验、人类基因组计划、脑死亡、安乐死等,这一系列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已远远超越了其本身所蕴含的固有价值,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伦理及法律观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及法律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医科大学生、研究生及医学研究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指导自己未来的实际工作,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讲生命科技的价值负载及其与伦理、法律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性?如:科学技术是“善”的、“恶”的还是“中性”的?生命科技的价值特性取决于人类的应用,还是取决于科技自身?

如何正确认识生命科技与伦理、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制定伦理准则、法律规范是否就是为了限制科技的发展?等等。

第二讲器官移植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2003年深圳市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这一条例出台的伦理背景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该条例的伦理及法律意义?器官移植应遵循哪些伦理、法律准则?等等。

第三讲 人工生殖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等辅助生殖技术,虽然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伦理、法律问题尚远未解决,为了规范人工生殖技术的实施,2001年8月卫生部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该办法颁布的伦理、法律背景是什么?在我国,对单身妇女可以进行人工生殖技术码?代理母亲合法吗?实施人工生殖技术需要遵循哪些伦理、法律原则?等等。

第四讲 基因工程及其伦理与法律问题

如何认识基因争夺战?基因应否申请专利?如何保护个人的基因隐私?如何评价基因的优劣、好坏?基因治疗存在哪些伦理、法律问题?等等。

第五讲 克隆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意味着什么?“人”能否克隆?克隆人是否为人?如何认识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人类应否克隆胚胎?克隆人是否应当成为科学的禁区?等等。

第六讲 脑死亡与安乐死伦理与法律问题

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一个医学概念还是一个文化范畴?脑死亡的伦理学分析;我国脑死亡立法的背景和现状;谁有宣布脑死亡的权利?安乐死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安乐死的司法实践及伦理争议,等等。第八讲 人体实验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形形色色的人体实验;在人体实验中如何做到有效的知情同意?实施治疗性实施应遵循哪些伦理要求?在人体实验中如何保护特殊人群的利益?等等。

第九章 行为控制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异常行为与道德责任;精神外科治疗中的社会伦理问题;药物控制中的社会伦理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对不正常的生理行为进行人为控制?如何认识行为控制与个人的自主权利?等等。

第十章 医学何为?

当前的医学困境与传统医学目的的冲突;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医学目的的确立对卫生政策有哪些影响?对于一个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医生有否放弃治疗的权利?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弃治疗?放弃治疗中存在哪些伦理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伦理考量 篇5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伦理考量

确立环境伦理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原则在政府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中的地位,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必要措施,也是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破坏的一个基本环节.环境伦理应当为决策提供环境伦理方面的要求,从道德的角度规范决策行为,为政府实现科学决策提供生态文化支撑.为此,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尊重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遵循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价值原则,实现科学决策,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永续发展.

作 者:田文富 TIAN Wen-fu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年,卷(期):26(3)分类号:X22关键词:环境伦理 综合决策 伦理观念 内在价值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6

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解读

本文从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的`必然性出发,阐述了科学技术决定论的哲学思潮-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对科学技术的负载价值及消极根源进行了逻辑分析.要实现人类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构建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良性互动体系.同时,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科学技术采取扬弃态度,确立环境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转型,提倡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作 者:汤萱 王威孚 李明星 Tang Xuan Wang Weifu Li Mingxing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6)分类号:B82-058关键词:科学技术决定论 负载价值 科技转型 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观

试论医学发展不能超越伦理 篇7

1 伦理关系的探讨

在目前的医学发展中, 最为常见的伦理关系是医患关系。在实际的医疗救助过程和医患关系中, 医生有责任而且必须对病人投入道德情感,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医疗的救助过程是在医患关系中开展的, 是在医患关系中实现其价值的, 只有肯定医患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 经济意义上的消费关系, 技术意义上的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 医生道德情感的产生才有其现实基础, 对医生道德情感的研究也才有价值。那么在现实的医疗救助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伦理问题呢?

首先, 作为医院的一方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院方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提升医生的道德情感。在深化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 加强对医生的道德情感的研究, 有利于培育医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 形成一种良好的医患情感氛围。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 而不是表面的。医患关系中最简单也最纯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一旦这一关系变成了人与物再与人的关系就会导致医生与患者的思想、感情交流由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所代替, 更为严重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距离被拉大了, 病人的人格尊严也会因此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一关系的改变同样会致使医疗行为的纯经济利益化。一旦追求经济利益成了医疗行为的惟一驱动力量, 医疗行为就成了赤裸裸的人与金钱的关系, 而导致一些经不起金钱诱惑的医生对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昂贵仪器设备的特殊检查、重复检查、全面检查等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在这些不必要的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对患者有危害的检查项目。

除此之外, 医生对患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同情心、相应的责任感和关怀感以及尊重感。同情心主要来源医生本身, 而与其资历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医生的道德同情心是产生仁慈、关怀、利他、助人等美德的道德心理基础。同情的道德情感不管在医学发展的哪一个时代都不应该被遗忘, 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理应跨越历史的时空, 在当代医疗实践活动中仍然应该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医生的道德责任感能促使医生积极地、自觉地去承担道德义务。医生的责任感是医生在医疗救助的过程中自觉的从维护患者利益, 从关心爱护患者出发, 推动自身为患者服务的一种内心体验, 并由此而产生的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 是对医疗职业和患者恪尽职守的情感。相对于以上两种, 关怀感则是医患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道德情感, 往往关怀感的缺失也会成为引发医患矛盾和医患冲突的一个因素。关怀感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情感交流以及心灵相通的桥梁。最后是医生对患者要有尊严感, 而这种尊严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自古以来, 人的生命一直被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 人的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尊严和价值。但是今天, 生命的这种神圣性遇到了危及, 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医学获得了改变自身的能力, 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控制下, 人的生命甚至可以无限制地被操作、移植、取代甚至复制。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成了目前医学上的焦点。第二, 尊重病人的独立人格。主要是要求医生尊重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的具有和医生一样平等的地位。

2 伦理问题

随着器官移植、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克隆、基因技术等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 谁都不能否认, 今天的医学科学己经全面跨进了一个相当程度的技术时代, 而致使这一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古老职业, 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代里备受大众关注的一个伦理评价焦点。下面就两个相关的例子说明这一伦理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安乐死是医学与伦理争端中的一个最为常见的例子。特别是在已就安乐死立法的荷兰, 就有人提出, “对自愿安乐死的任何合法化将导致对非自愿安乐死的认可,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荷兰确实已经发生了。第二个就是关于基因组科学发展所引发的争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对夫妇怀了一个胎儿, 生物信息分析显示这个胎儿属于遗传缺陷儿, 在这一前提下, 医院是否应该告知这对夫妇呢?如果告知, 可能会出现夫妇终止妊娠。但是不告知的话, 则又违反了知情权的原则。

3 伦理原则

相关的伦理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医学应以民主、人道的伦理发展观指导自身的发展。所以无论今天的医学发展观是什么, 其最核心、最原始的观点来自于最朴素的伦理发展观, 即医学的发展应牢记医学是一种“人扶助人”的科学, 是一门以提倡民主与人道精神的科学。第二, 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一个用于指导医学发展的统一的伦理指导规范。国家发展历史的不同、民族不同, 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不同、文化的多样等等现实性因素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统一的伦理规范。第三, 医学的公共责任是医学必须承担伦理评价的前提。对这一原则的简单概括可以归纳为:先有了人对某具体技术的发展, 前景的预期, 其后才有社会对实在技术的成效评价, 实在评价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人们对生物医学的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 在目前我国医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严谨的看待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关系和问题, 同时必须遵循在“尊重人的权利, 医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公共责任”的医学伦理原则下, 我国的医学发展才能更好、更快。我们医学工作人员要谨记伦理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琼书, 李灵杰, 宋华.法制环境下的现代医学——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J].医学与哲学, 2004, 25 (8) :63-64.

[2]徐天民.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雾霾问题的环境伦理原则分析 篇8

关键词:雾霾天气;环境伦理原则;保护环境

近几年,严重的雾霾天气在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任何人都逃不了大气污染的迫害,它比非典更让人惧怕,非典是可以隔离的,但是大气污染却不行。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断地用先进的伦理道德准则推动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改造我们的世界观。因此,从环境伦理的视角分析雾霾天气,对于缓解雾霾天气,让人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雾霾天气的和环境伦理的介绍

(一)雾霾天气的概述和影响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雾霾”——原本生僻的词,“PM 2.5”——原本陌生的学术名词,都成了家喻户晓的词语。2014年国家减灾办、民政部更是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的重要自然灾害中。2015年,中国多地也常常在盼着“等风来,雾霾散”。但是很多人对雾霾天气并不了解,常常把雾和霾混为一谈。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二者之间的区别十分大,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湿度上。霾是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霾就转化为雾。介于80%-90%之间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其主要成分是霾。最近几年,每到秋冬时节,我国中东部地区常常会出现雾霾天气。这样的雾霾天气对居民生活和身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活。雾霾天气时能见度低,使交通和物流受到了影响,不单单是人们的出行,更严重的是波及了多个经济产业链条,在农业、旅游业、运输业和医药业等多个产业均受到影响。在农业方面,由于中国农产品具有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等特点,大雾天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及时供应,也影响了价格,致使餐饮产业的价格也上涨;在旅游业方面,能见度下降给游客出行带来不便,旅游业受影响,购物、客运等经济链条也受牵连;在交通方面,車辆、航班受天气因素的限制,行使困难,影响人们出行,而且车祸的发生概率也因此大大增长。这些都说明了雾霾天气影响的行业,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人们生活的不便。2.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首先,雾霾天气时,空气含有大量的颗粒物,颗粒物本身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可以刺激和腐蚀肺泡壁,造成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下降,人们易患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据调查显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呼吸道疾病增加9倍,这是因为人肺细胞面积为人体表面的25倍,且每天都要呼吸10-20㎡空气。因此,被污染的大气对人的呼吸道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其次,颗粒物污染还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而且,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和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例如扁桃腺炎)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因为颗粒物吸收和散射了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面紫外线的强度,减少了紫外线杀菌和抗佝偻病的作用。最后,颗粒物降落在皮肤或眼内的,会引起皮脂腺和汗腺阻塞,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二)环境伦理的概述和原则

环境伦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一门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范畴,它实现了伦理学领域的扩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生活环境也是日益恶化,在工业革命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有不少人开始关注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人发起了环境保护运动。环境伦理所蕴含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们评价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提供价值标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最新的、正确的道德理念,从而不断地调节自己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环境伦理中提出人们在处理环境问题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1.保护环境原则。保护环境原则是指人和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是息息相关的,在面对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保护好地球,维护好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避免环境的破坏。2.代际平等原则。代际平等原则是指当代人所享有的一些权力,例如自由、平等、生存等基本权力,后人也享有这些权力,也就是人人平等原则。当代人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基本权力时,不应当是以损害后人的这些基本权力为前提。3.环境正义原则。环境正义原则是指在处理人与环境问题中,要实现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平衡,不仅要享受一定的权利,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环境正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配的环境正义,另一方面是参与的环境正义。分配的环境正义是指我们即要公平地分配由公共环境提供的好处,也要共同去承担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与代价,进而形成社会“谁污染谁治理”的风气。参与的环境正义是指我们要参与、遵守哪些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制定。

二、雾霾日益严重的环境伦理原则分析

中国未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尽管在雾霾天气尚未如此严重之时,有的地区就对大气污染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但都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与欧美国家最初应对雾霾时的情况差不多。为什么雾霾天气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从环境伦理原则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对保护环境原则教育的薄弱。当西方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时候,中国人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因此,我国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少,从事环境伦理研究的学者也极少,这就使环境伦理的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境伦理学科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现成的师资和教材的局限,环境伦理学科的教育不够系统,课程体系建设欠缺,学校环境伦理教育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多学生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而且,人们对环境伦理的教育仅限于学校,缩小了环境伦理教育的范围。这些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人们对环境伦理的认识肤浅,环境伦理意识淡薄。

nlc202309090946

(二)人们对代际平等原则的认识不足。在历史上,曾繁荣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为了实现良好的收成,进行不合理的灌溉,最终衰落;在现实中,黄河断流也是由于人们有水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长江流域洪灾频繁。从种种的历史与现实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人类不但面临生态危机,还面临着精神危机。人们通常只追求当前的利益,没有认识到环境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当前的人们有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去改造和破坏自然,而这些行为对下一代的人类造成深远的影响。以往,人类常常是持着“先污染后治理”的态度来对待环境的,错误的生产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了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现在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人们不当地进行煤燃烧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这将对后代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中环境正义原则的缺乏。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就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规,强制推行政策,组织教育群众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虽然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公平的制度,不能使社会各阶层都能有机会表达他们的观点。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缺乏了人民的推动力,容易忽视公民的环境效益。立法时,部门之间又互相扯皮,导致一些环境法律规定所起的作用不大。这就大大地违背了环境伦理所提倡的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与环境有关的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的参与的环境正义。再者,在立法时,相关的法律政策不能对环境所提出的好处作出合理的分配规定,不能及时规定人类对破坏环境而带来环境风险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从环境伦理原则视角提出的对策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存条件的破坏,在雾霾天气严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今天,人们才深深体会到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治霾”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环境伦理原则不单单只是理论探讨,目的是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道德准则。为了帮人们遵守这些原则,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保护环境原则的教育力度,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在高校中,中国在环境伦理教育方面发展较晚,就必须不懈努力地完善环境伦理学教育体系,缩小与西方之间的差距。针对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象,学校要多组织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好的树立环境伦理意识,讲保护环境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根本原则。在环境伦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可以采用渗透式方法,把保护环境原则的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方面。高校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形象直观或学生可直接参与的知识教育。在考研、公务员、大小学考试中,必须加大涉及环境伦理教育的比重,突显这门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保护环境原则的重要性。

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教育中,也要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企业要减少有毒气体地排放,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企业能认知合理的生产方式,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勇于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总之,保护环境原则教育要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年龄、各个阶层。

(二)提高对环境伦理的代际平等原则的认识。要提高对环境伦理的代际平等原则的认识,民众首先就是要遵守代际平等原则所蕴含的道德规范。我们要认识到世世代代都有享受自然多样性的权利。人类要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作为当代人,我们只是受托为下一代去保护和管理地球,我们是自然资源的受益人,当然也需要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政府和地方要加强对环境伦理的代际平等原则的相关内容的宣传,宣传各地频频爆发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如果再不为后代生存考虑,雾霾天气,地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就会向更多的地区蔓延。还要让公众意识到,随着雾霾侵袭日益严重,治理雾霾天气,不仅仅是政府与地方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责任,我们应借鉴欧美国家在治霾上的经验.推进全民治霾的进程。

(三)制定和执行环境法律、政策时要充分体现环境公平原则。为了实现制定和执行环境法律、政策时要充分体现环境公平原则,在立法中要明确公民的环境权,虽然对于治理雾霾,司法部门和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大那是都没有明确的环境权规定,只有让公民明白自己的环境权,才能使这个权利真正的落到实处。决策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提取民众的意见,完善公民参与法律法规、政策的程序。政府在环境管理中可以采用听证会、讨论会等民主的形式,确保公民的参与权。企业的负责人,要提高自身的环境伦理意识,遵循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靠法律的约束、道德约束其辅助作,政府或有关部门对于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要严厉进行管理和惩罚。民众要积极参与有关雾霾天气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参与监督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执法行为,举报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和参加改善环境质量的具体行动。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9

后现代主义宽容理想促使我们卸下的.沉重历史负担,在今天看来实际上主要就是我们的头脑,它让我们的头脑自觉处于失重的状态之下,无非是想将我们的身体从头脑的监禁中解放出来,使其最大限度地去穷尽极乐世界的可能性空间.

作 者:路文彬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刊 名:文艺评论  PKU英文刊名: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年,卷(期): “”(1)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第四讲:工程事故中的伦理问题 篇10

1、课程介绍、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四讲包括工程事故中的伦理问题的讲授与讨论。

在这一讲中,在总论部分,首先通过“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和“温州动车组追尾”事件这两个典型案例及其他工程事故案例,介绍了什么是工程事故中的伦理问题。然后介绍了“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工程的历史和基本特征,中国文化语境对“工程”的理解,工程师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工程伦理的含义。

接下来,通过一些案例,专门讨论了工程事故中的伦理责任问题,包括工程事故与工程风险的关系、为什么会有工程风险、对工程风险的感知、工程事故中的个体伦理责任和工程事故中的共同伦理责任。

在分论部分,分别介绍了工程设计中的伦理问题、工程实施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使用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事故带来的环境伦理问题、工程事故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

关于工程设计中的伦理问题,通过“三门峡工程”这一典型案例,说明工程设计中单纯功利主义的方针和不民主的决策造成的严重后果,揭示其中体现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关于工程实施中的伦理问题,通过分析“凤凰沱江大桥垮塌”和“綦县虹桥垮塌”典型案例,说明工程实施中的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随意更改设计方案、在施工中偷工减料、降低质量、不合理地缩短工期等违背工程伦理的现象)。

关于工程使用中的伦理问题,通过分析“美国花旗银行大厦幸免于难”、“吉林化工厂爆炸事故”典型案例以及煤矿透水、瓦斯爆炸事故、尾矿溃坝事故等工程事故案例,说明工程使用中的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当发现工程使用中存在设备老化、违规操作、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时,如果揭发和制止可能招致企业主管和同事的排斥,可能有损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坚持伦理道德底线,采取必要的行动。

关于工程事故带来的环境伦理问题,通过分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典型案例,指出工程事故带来的环境伦理问题实质上是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在工程伦理中的具体体现。

关于工程事故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通过分析“华夏第一祖龙”事件、美国和印度局部电网瘫痪事件等典型案例,指出工程事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会引发社会资源如何公正分配的伦理问题,工程事故带来社会生活的局部意外瘫痪会引发风险社会中责任如何合理分担的伦理问题。

这一讲最后一部分讨论如何发挥工程伦理的作用问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他律、工程伦理的实践有效性(涉及工程伦理实践中的解释环节、操

作环节和对话环节)、工程人员道德行为的制度保障(涉及仲裁体制,表彰奖励和宣传、职业保障体制、经济救助和职业安排、建立工程人员的职业信誉登记咨询体系等措施),以及工程伦理在工程职业认证中的应有作用。

学习这一讲,首先要仔细收看网易视频公开课第四讲,然后根据PPT文档,收看辅助学习的电影和案例视频,阅读指定的拓展阅读文献,然后完成规定的测试题。之后进入“讨论区”,参与开放性讨论。对测试题的回答和参与开放式讨论的情况,作为这一讲作业考核的依据。

2、教学和辅助学习的案例视频:(1)网易视频公开课第四讲50分钟

http://open.163.com/movie/2013/5/9/4/M8UUVA33K_M8VHEPF94.html(2)工程事故中的伦理问题PPT文档(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件的相关视频 http://(4)“温州动车组”事件的相关视频

https://

3、拓展阅读文献:(1)技术决策伦理(阅读王前主编《技术伦理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212页);

(2)工程伦理和环境伦理问题及相关案例(阅读王前、杨慧民主编《科技伦理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36页,第137-206页);(3)工程中的责任、工程风险、工程师与环境(阅读查尔斯·E·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4页,第115-136页,第164-183页);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11

摘要:当下新闻媒体的角色存在着自身的冲突,其社会责任往往和经济利益相冲撞,报道对象涉及的社会伦理和新闻本身的客观性、真实性相矛盾,这一切都在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报道原则、职业道德水平。这样的矛盾在自杀事件报道当中尤为凸显,媒体应当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在业务操作中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自杀报道;新闻伦理;人文关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自杀问题成为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反映,也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新闻追求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的特点使得媒体对自杀事件格外偏好,媒体对自杀的再现成为新闻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把关人”、“嘹望者”,出于其求新、求异的天性必然会对这一反常的现象予以关注,并对之进行有目的的报道。当自杀事件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某种社会危机或是矛盾冲突,大众媒体有传播信息、报道事实、追问真相的责任,但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秉承人文关怀的新闻伦理。

相比较于西方的报道,我国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大篇幅的事件性报道上,长于详尽叙述自杀的细节,而且较少做深层次的原因挖掘,对当事人的心理、情感、人际交往的关注度在一篇报道中所占比例较小,报道存在比较大的煽情要素。从歌手陈琳的自杀报道,到富士康跳楼报道,媒体在自杀事件的报道中经常容易引发争议。

在社会学领域,对“传染性自杀”的研究里,最广为人知的理论是所谓的“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名字源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该作品出版后,模仿书中主人公的自杀在欧洲多国出现。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斯(Dave Phillips)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在语言传播的作用下,自我摧毁的行为会在人类中产生模仿效应。自杀新闻报道量与随之而来的自杀事件数量成正比,自杀者为名人、自杀新闻的曝光量越高,其诱导效应越明显。随着现代意义的媒介和信息革命,伴随着出版和媒体的普及,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以外,更多引发自杀的因素将通过各种更便捷的途径被传播。新媒体崛起后,发生的连环自杀事件和即将发生连环自杀事件的可能性都在增加。

一、目前我国媒体在自杀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细节过度披露

在自杀报道中,许多媒体为追求生动性,将自杀者的遗书、自杀准备细节、自杀地点等信息详细披露。在中南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报道失当问题。研究证明,刊出自杀者的生前照片、遗书、自杀地点、现场照片等对自杀高危人群有极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另一方面,对细节的过度披露有可能侵犯到自杀者的隐私权,容易对自杀者亲人造成二次伤害。

(二)渲染式、耸动式的报道方式

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以耸动式、渲染式的标题和语言报道自杀事件,采用耸人听闻、煽情的标题吸引眼球,如《万米高空割喉——揭开百万富翁自杀幕后新闻》、《富士康自杀倒计时》、《痴心男痛情断跳江表白》《夫妻被追债双双自杀老公上吊老婆喝药》、《妻子挨打索要“对不起”丈夫竟举刀自杀》等等。

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把这些悲剧新闻“闹剧化”甚至“娱乐化”处理,一再刺激、挑逗大众的“窥视欲”。有些媒体甚至对某地冠以“自杀圣地”的称号、在标题中使用“自杀魔咒”等字眼。

(三)止步于事件性描述,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缺乏对危机干预机构、危机救助措施的报道。[1]好的新闻报道除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事件外,还应该引起受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然而大部分的自杀报道聚焦于自杀过程,对自杀事件的呈现停留在事件本身的冲突性、异常性上,止步于事件性描述。既没有聚焦于自杀事件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也没有从自杀干预的角度对公众进行预防自杀教育。

二、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方式

媒体应该对自杀事件进行报道,但必须时刻谨记的是敬畏生命,思考怎样报道才能把带来的危害减至最小。媒体应主动地进行反思并警醒,怎样在报道的中把可能带来的危害减至最小,将正面价值发挥至最大。

(一)报道技术:图文视频使用当谨慎

记者在报道时应该参阅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自杀预防手册,还原事件的事实,但应淡化“自杀”的效应。首先,要谨慎设置标题,尽量避免使用“自杀”一词,以及详细描述自杀的方法和地点,杜绝模仿。其次,使用自杀的照片或现场视频时要慎重,尤其是当这些照片或视频会让受众清楚看到自杀的地点或方法时。另外,除非得到自杀死者家属的许可,否则不要刊发死者照片,也不要将其放在显著位置。同时报道名人自杀时要格外小心,因公众人物往往有其粉丝人群,容易造成消极影响。

(二)报道操作:注重对死者家属和求助机制报道的平衡

对自杀事件本身的报道不是全部,在实际操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避免让有潜在自杀倾向的人选择自杀,因此对自杀者的亲属进行深度访谈,强调自杀对其亲属心理方面的伤害很重要。当然采访家属时也要谨慎,要尊重隐私,也要注意其脆弱的心情。而这些无疑是能给自杀者最有力的生的牵挂。同时,要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无论何时何地,自杀报道的后面都应尽可能附上求助信息,包括心理健康热线、援助机构等。

(三)报道深度:对事实挖掘工作要深入

在自杀消息来源的选择上,媒体常依靠缺乏自杀预防与干预知识的警方、自杀者的家人和朋友,这就造成媒体只能采集到有关自杀过程和结果等表层事实,以及他们对自杀原因粗浅的、常识性的推测,这往往与自杀的真正原因相距甚远。因此媒体在采写过程中应及时请教、咨询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自杀研究方面的专家,对自杀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挖掘导致自杀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复杂原因。

(四)报道理念:构建健康传播议题

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注意从精神健康传播角度进行议题构建,主动引入自杀干预知识,尤其是在报道名人自杀和连续性自杀事件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时,应当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在公众与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在议题建构方面,从“自杀事件”引向“自杀问题”。不渲染、炒作自杀个案,谨慎报道理性剖析,以启迪受众、尊重生命。

媒体应当组织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重视、采用多种信息来源,凝聚、传递专业组织的力量。如果仅采访自杀者的亲朋好友、警方,则获知的是事件表面信息,议题狭窄且影响力有限。如果重视、咨询包括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等在内的专家、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则媒体可能在这些专业人士、机构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有利于组织、启迪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注释】

[1]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3):31-41.

环境伦理学发展理路探析 篇12

一、生物中心主义

生物中心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人所具有的感受,权利赋予到动物身上。通过论证动物具有感觉和权利来论证动物与人一样应当享有平等对待和保护的权利。

首先,辛格的“动物解放论”和雷根的“动物权利论”都是主张人应该将道德关怀的资格扩大到动物身上,因为动物具有感觉和天赋价值,因此应该具有平等对待和享有权利的资格。辛格依据边沁的功利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是指:“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痛苦和快乐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有利益,而他的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就意味着幸福,所以功利原理把追求最大幸福作为所追求的目标时,实际上也就是在求得最大的利益满足。”[1],辛格认为,动物由于具有感觉,因此有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能力,而快乐就是最大的善,痛苦就是最大的恶。凡带来快乐的就是道德的,凡带来痛苦的就是不道德的。而动物作为一个存在物能够感受到苦乐,因此就能够获得利益。动物具有感觉是其享有权利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人类的解放是逐步进行的,他从当代妇女和黑人以及同性恋者这类少数群体的权利的解放运动中看到了希望。他认为人类道德进化最终应当实现对拥有利益的非人类存在物的关怀。同时根据平等主义原则,他指出由于动物与人类一样具有感觉能力,因此都有获得道德关怀和道德主体的资格,应当平等地对待他们。辛格的这两个原则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雷根看到了功利主义和平等原则对论证动物的道德地位是不充分的。他不同意以感觉作为动物具有道德地位的依据和标准,而是在西方自由主义和目的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动物权利”这一基本概念。在他看来只有“动物的权利”被认可和尊重了,道德扩展的任务就能够完成。他依据康德的道义论指出由于人是生活的主体,人的价值是由自身确立的,人自身就是目的,人的价值意味着他们享有不能以否定这种价值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道德权利。由此雷根指出,具有这种固有价值的并不仅限于人类,动物由于是生活的主体,也同样具有道德权利。这样,他就树立起了动物权利论的旗帜。

生物中心主义隶属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主义派别。其关心的范围仅限于动物个体,忽视了对生态共同体和物种的关心,这种理论在具体的保护环境运动的实践中缺乏可行性。首先,辛格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功利主义和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把道德关怀扩展到动物个体,雷根则更为具体到一年以上心智正常的哺乳动物,这一方面与当时的现实状况,即动物活体实验和虐待小动物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西方注重个体利益传统的延续。

二、生物平等主义

生物平等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从“生命“这一最具有神圣特征的价值出发,将道德扩展到所有具有生命的生物身上。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贝特·史怀泽的生命平等论和泰勒的“尊重自然”的伦理思想。史怀泽从生命存在的意义角度,泰勒从生命以自身为目的、自然存在物具有内在价值的角度,扩大了人们道德指向的对象,将道德关心拓展到整个自然界。

首先,史怀泽的生命平等论从“生命意志”这一人人敬畏的价值出发,指出生命是一种内在价值,生命自身就是善的。“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生命原理。”[2]既然自然生物都具有生命,人类就不能随便残害生命,这体现出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可见这里已经不再诉诸一种外在制度的约束,而是寻求内心道德情感的提升,即个体德性的培养,与从人类利己主义观点出发的理论相比具有进步意义。

史怀泽虽然提出了生命平等论但并没有详细地论证,这一工作是由泰勒完成的。泰勒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生命实体的利益,第二是生命实体具有内在价值。首先,他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物都是生命体,生命以自身为目的,每一个存在物都是自己生命的目的中心,人没有资格让其他生物的生命让位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第二,只要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就应当被承认具有价值。这一方面以前一方面为前提。在生命体的发展过程中,生命体以自身为目的,实现最高价值即“善”。正是由于生命体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就有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伤害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一义务的实现有赖于人类的理性,即人类对生命体的认识和感知。而由于人具有自律精神,这一转化是能够实现的。这样,泰勒就由人类中心论跨越到生命平等论,使其理论与人类利己主义区别开来。

生物平等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物中心主义视野上的狭隘,把理论视角扩大到整个地球上的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其理论支撑点:生命的目的中心,内在价值范畴是针对个体生命的,因此其理论指向仍然是个体主义的。同时对生命的过分推崇不符合自然界生存进化规律,因为有时保全生命反而破坏了生命目的的实现和价值追求。同时将人的道德关怀仅仅局限于对个体生命内在价值的体认上,而与人本身的情感爱好无关,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样其理论上的不足就被另一派别———生态整体主义所克服并完善。

三、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出发点来改造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因此其带有生态学的深刻烙印。与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不同,他不在拘泥于对传统伦理学的道德扩展,或者说他要根本背离传统伦理学的理论框架,而力图创建一套新的生态伦理学。因此很难把它归入到传统伦理学体系之内。在西方生态伦理思潮中坚持这种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和价值导向的代表人物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和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

首先,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一反西方个人主义的传统从整体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共同体。这里山川、河流、植物等无机物都被包括到共同体之中,这里的人已经不是凌架于共同体之上的主宰者而是融于其中的一员,这样人就没有权利随便处置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人应当维护共同体的和谐与稳定。他认为人对共同体本身负有道德义务。这种义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保护生物共同体在结构上的复杂性以及支撑这种复杂性的生物多样性。第二,生物共同体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人不应过多干预。他指出确立生态伦理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和伦理原则是:“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3]利奥波德还认为共同体的利益大于其中组成成员个体的利益,为了共同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利益。正是由于利奥波德对个体利益的忽视和抹杀,他被称为“环境法西斯主义”。克利考特主要从两方面对利奥波德进行了辩护。第一,他从情感主义角度对大地伦理遭遇“自然主义谬误”的批评进行了辩护,他指出情感是道德的源泉,利奥波德正是诉诸于情感才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包括土地和生活于其上的动物和植物的范围。通过情感就可以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第二,通过生态学相关知识为大地伦理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提拱支持。指出共同体中的每一个自然实体与整体之间都具有一种关系,他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性存在。每一个部分都要依赖于这个整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

其次,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从自然价值论契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强调自然价值是内在的,客观的。第二,强调人的参与性,即人要体验自然价值,分享自然价值,领悟自然价值。首先,罗尔斯顿依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指出自然的价值是生态系统本身赋予的,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价值就已经存在了,人类正是在自然这个价值源泉中才创造出价值。因此自然界具有崇高的道德意义。他还具体指出了大自然所创造出来的十四种价值,通过对这十四种价值的分析,他彻底颠覆了人本主义价值观,确立了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其次,他在自然价值的产生上表现出一种客观论立场。他反对从人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评价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的价值是一种与人无涉的、客观的、由自然物自身的属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性结构生成的。人对价值的感受是只能通过体验或评价来获得的。而且这种体验或评价也不能独立存在,他必须附着在自然价值之上。这样,人对自然的评价和体验只是一种标识自然价值的方式,没有人的体验活动,自然价值只是一种潜在的价值,通过人的评价和体验,价值才显现出来。“价值评价过程如同燃烧过程一样,是以自然本身的性能为基础的,而且要与客体的价值潜能保持一致。”[4]这样,罗尔斯顿就通过对自然价值客观性的论证推导出人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

最后,奈斯的深层生态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对生态危机的实质进行深层的追问和反思。其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在纯粹的道德领域中寻求答案,而应该从人所生活的现实基础上即人所生活的自然世界、文化世界中认识人的存在问题。深层生态学提出了最高准则“自我实现”和“生物圈平等主义”以及八条基本纲领。其中最高准则是深层结构,基本纲领是表层结构。

首先,自我实现准则里的“自我”不是狭隘的“自我”,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我。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扩展自我认同的对象范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缩小自我与其他存在物的疏离感,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看成是自我的利益的过程。

其次,生物圈平等主义是指“在深层生态学看来,生物圈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都拥有在较宽广的大我的范围内使自己的个体存在得到展现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其他存在物拥有这种权利的根据,是由于它们和我们具有同一性,它们是我们认同的对象;既然我们认为我们拥有内在价值,那么,作为我们认同对象的其他存在物也拥有内在价值。”[5]同时深层生态学还主张从实践层面来实现对价值观的根本变革。

生态中心主义隶属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派别。其在理论进路上吸取了以上两种派别的不足,借助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另辟蹊径创建了生态伦理学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人的情感的扩展和移植,架起一座事实与价值的桥梁,将生态学事实直接等同于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取向,从而完成从“是”到“应该”的转化。这一理论架构同样在实践上遭遇困境。首先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开启了整体主义的转向。他在理论诉求上把生态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看作高于共同体成员的个体利益。这一转向由于与传统个体主义相悖并且在实践中无法实行被称为“环境法西斯主义”。其次,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为了摆脱主观主义的纠缠,刻意强调自然价值的客观性,认为主体人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是通过评价和体验活动感受价值,甚至把人的评价和体验活动看成是标识自然价值的方式,导致主体人的缺失,因为没有人就没有伦理学,伦理学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完成的。最后深层生态学提出了最高准则和八条纲领,并向实践提出了要求,但由于这种理论是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其在实践中也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应现实的要求应运而生,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形态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仅表现出独特性,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互补。首先个体主义对自然界生命个体的理解往往是把人际领域的原理和规范移植与扩展到动物个体身上,强调他们的生命是自身目的的结果,从而抹杀和混淆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由于其激进的立场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实行。而整体主义借助当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力图把伦理学改造建基于生态学之上。把整个地球上的生物看作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作为道德代理人只具有看管和保护道德顾客的权利。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更注重挖掘人内心的道德情感,重视对人贪欲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重要的。但仅仅从道德上要求人类对地球的生命作出让步,而在实践上人类是否会因为其它物种的存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整体主义生态伦理学同样表现得十分尴尬。尽管环境伦理学在其发展中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各种指责,但其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上所作出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放在人所生活的社会中才能得到妥善处理,深层生态学看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其观点和立场是建立在发达国家之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困难估计不够,因此在实践中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批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既要抵制发达国家借于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同时又要积极吸取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理论来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生态伦理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而凸显出来的, 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同时又是西方道德危机的反映。环境伦理学试图通过规范主体人的行为来规定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其所建立的一整套体系必然有别于传统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更多地与系统论, 有机论, 生态论联合起来作为其理论基础, 因此其发展是沿着一条反传统的思维路向, 但同时又是在借用传统的框架和运作模式。因此其发展从一开始就遭遇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的困扰。尽管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处于尴尬地位, 但它的进步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是不容忽视和不可阻止的。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有机论,生态论,道德进化

参考文献

[1]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2.

[2][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 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9.

[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候文蕙,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213.

[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86.

略论经济伦理中的经济调节机制 篇13

略论经济伦理中的经济调节机制

人的伦理行为的选择,就总体上说,总是受着行为的成本和效益的制约.经济活动中的利益赏罚机制是这样一种制度设置和安排:它能使选择道德行为的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使选择不道德行为的经济主体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其公平的竞争机制,对经济伦理的实现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 者:李承宗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410079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1)分类号:F0关键词:经济伦理 道德选择 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 公平竞争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14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对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重点探讨由不同原理的.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获取的COD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和不同原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获取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 者:王维德  作者单位:原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济南,250001 刊 名:中国仪器仪表 英文刊名:CHINA INSTRUMENT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监测   仪器   问题  

试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篇1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应用,对策,改善策略

1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局限性

首先, 我国各大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晚, 电算化的重要意义并未得到企业经营者的充分认可和重视。一方面部分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仍被传统的会计理论所禁锢, 肤浅地认为账本和算盘就是财务会计使用的所有工具。另一方面,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核算就是会计电算化的所有内容, 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部门的任务。如此片面的认识给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运用和推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仅仅侧重于对会计人员的减负, 只是将电算化简单地代替手工核算, 使得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其次, 相关部门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硬件投入和软件更新跟不上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1.2 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偏低

实践中, 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今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 同时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和从业人员在应用方面的能力, 也跟不上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问题表现为会计软件往往功能齐全, 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只是较少的部分功能得到了利用。部分企业能使用软件中的会计核算功能, 但对决策分析和财务管理功能的使用却很少, 致使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1.3 会计电算化应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目前在我国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 只有较少企业采用决策性财务软件和管理型财务软件, 而采用ERP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的阶段。因此, 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难以对企业管理产生实质性的改善。

1.4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尚不完善

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 然而在当前会计信息运用中存在着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的问题, 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软件系统把重心放在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 而忽视了数据的保密问题。会计档案管理作为会计电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保存、调阅、利用方面进行加强,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 我国会计电算化相关问题的改善策略

2.1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面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应从多方面采取应对措施。积极提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是首要任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引导人们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不可逆的, 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次, 要使人们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旨在发挥其数据管理中的强大功能, 而不是单纯代替手工劳动, 也并不是简单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再次, 要向人们强调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 数据共享是实现财务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也是向企业决策者提供正确而全面的信息的必要途径。提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解决主观方面的问题十分重要, 为企业真正采取行动、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2 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充分有效运用提供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 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 对会计电算化进行理论创新, 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第二, 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为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最后, 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 借鉴已有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另外, 要重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和数据保密工作, 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与此息息相关。

2.3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我国企业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目前在我国却面临着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窘境。因此我们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多层次有针对性的长期培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依据不同员工的特长和职能特点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训。其次, 培养兼备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这会在会计电算化软件设计方面发挥极大的优势。再次, 加强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积累,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最后, 应当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 激发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另外在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管理基础工作, 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序高效地运作, 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总结

上一篇:边城中学生读后感下一篇:我的牵牛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