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2024-10-27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共12篇)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1

目前, 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从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 转变为有利于创新的综合环境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1]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竞争, 则更多地体现为软环境的竞争。宁波市委、市政府近些年非常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在2013年12月提出了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 着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明确指出, 软环境治理就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 以此集聚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创新企业,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加速宁波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因此, 坚持创新驱动, 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对于宁波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基于创新驱动的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现状

1. 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

近些年, 宁波市政府一直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 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集聚。目前, 宁波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来自企业, 60%以上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来自企业, 新引进人才80%以上流向企业。[2]企业专利意识不断提高, 申请专利的意愿逐步增强, 并增强了对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2013年, 宁波市专利申请有83334件、授权58406件,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3]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 2010年, 宁波市建立了一个企业专利的检索、分析、预警、数据库定制、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4]2014年11月20日, 宁波“天一生水网”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平台启动, 它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参与, 网上网下联动”的模式运营, 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融资、产业化等服务于一体, 促成专利、商标、版权等主要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5]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2.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近些年, 宁波市政府以职能转变为核心,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不断深化改革, 努力打造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2014年4月18日召开的宁波市政府全体 (扩大) 会议上, 提出了打造“有限、有为、有效”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2014年10月17日, 涉及44个市级部门4189项行政权力的“权力清单”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也是宁波市首次对“权力清单”进行公开, 市级部门保留的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达到59.45%, [6]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3.系列创新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为了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宁波市近些年相继出台了针对创新活动的政策, 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诸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2006)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2011)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使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 (暂行) 》 (2012) 、《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2012)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 (2013) 、《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 (2013) 等一系列政策。在创新财税政策方面, 宁波市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创新, 给予各方面的税收减免优惠和财政扶持, 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创新导向, 推动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激活了区域创新资源。2013年, 全市共有762家高新技术企业 (约占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8.5%) 享受了所得税优惠政策, 总计减免所得税额19.21亿元。[3]

4.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 宁波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 宁波市三次产业之比为3.9:52.5:43.6,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 比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04.5亿元, 同比增长2.5%,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8%。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1%, 远高于全市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22.0%的平均水平。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装备行业, 其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111.6亿元、833.1亿元、405.1亿元、400.6亿元。[3]

5.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宽松

近些年来, 宁波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较好地支撑和引领了经济转型升级。2013年, 全市新增各类人才11.2万人, 全市人才总量达141.3万人, 比上年增长8.6%。[7]

(1) 人才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 宁波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为了储备高层次人才, 突破科技创新人才“瓶颈”, 2011年, 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人事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储备计划的意见》。

(2) 大力搭建人才平台。宁波每年举办以引才、育才为重点的人才科技周、“百校千企”活动。此外, 还重点推进“一城一园”两大平台建设:“一城”, 即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一园”, 即在余姚建设宁波“千人计划”产业园。通过市县联合, 开展人才工作“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 各地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高端创业创新、产学研合作等人才发展载体平台40多个, 有力地提升了宁波市创业创新承载能力。

(3) 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宁波市的人才服务, 从“保姆式”升级到“妈妈式”服务, 在2014年5月正式运行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 整合发改、经信、科技、人力资源和与社会保障等25家市级部门和重点社会群团、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资源,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 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引进人才及家属落户等政策, 组建了宁波海邦人才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人才银行、科技银行等, 推出银行授信贷款服务, 为人才创业创新解决“后顾之忧”。[8]

6.创业文化氛围较浓厚

宁波一直以来深受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和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熏陶, 形成了宁波人正统而叛逆、守旧而又纳新的独特区域创业文化。[9]这种浓厚的区域个人创业文化, 构成了宁波创业文化的重要因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致富欲望。由于资源贫乏, 早年很多宁波人就外出打工或者创业, 形成了强烈的创业致富欲望。

(2) 创业冲动。受区域文化的影响, 宁波人有创业的冲动, 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活动, 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创业模式。

(3) 吃苦精神。宁波市很多成功的创业者文化程度并不高, 带有草根色彩, 创业时条件非常艰苦, 养成了非常能吃苦的精神。

(4) 冒险精神。宁波人受海洋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敢为天下先, 勇争天下强”的创业精神, 喜欢冒险, 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发现市场潜在的需求, 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5) 合作意识。宁波人具有“帮带”的特点, 即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市场机会, 就会有亲朋好友尾随而来, 事业越做越大。

基于创新驱动的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1.区域内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不够

当前, 宁波市产学研结合程度还不高, 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高效的良性互动。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视角过分局限于学术、技术因素, 忽略市场需求对科研的驱动作用。与深圳、杭州相比, 宁波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深圳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途径、新机制,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技术研究院等有效协同了大学与政府、研发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等多种资源, 既解决了深圳市创新企业的技术源问题, 又加速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 真正实现“双赢”。[2]杭州市通过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的公平环境, 开拓新型公共服务模式, 向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 特别是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政策服务。[10]

2. 区域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2012年初, 深圳开全国政府职能体制改革先河, 不断深化地方政府科技计划与经费管理改革, 对研发经费计划进行了必要的统筹优化, 在内容取舍上, 特别强调以科技创新要素和链条为划分主线, 更加突出科技资金的整体性和前瞻性。[2]而宁波目前仅市本级财政经费而论, 除了科学技术局外,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科协等市级相关部门均拥有财政科技经费, 设有相对独立的科技计划。由于部门的条块分割, 缺乏有效的统筹及战略协同, 导致有限的科技资源分散使用, 从而出现对于单个项目资金投入强度相对不够和某些重复研究的现象, 各县 (市) 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没有建立, 创新资源有效整合的良性互动、多方共赢格局还未形成。

3. 区域创新活动投入有待加强

虽然近些年宁波市创新活动的投入不断加强, 但是与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城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3年, 深圳、杭州、宁波的R&D投入分别为560亿元、248.73亿元、160亿元, 分别占G D P的4%、2.98%、2.25% (见下表) 。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局网站, 杭州统计局网站, 宁波统计局网站)

可见, 宁波与深圳、杭州相比, R&D投入占G D P的比例明显偏低。说明宁波科技创新投入的强度还不够, 其直接结果是, 总体上宁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不少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虽然宁波的专利授权量最大, 但是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最低。说明宁波市自主核心的技术创新成果较少, 反映了其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也说明宁波的R&D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

4. 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 宁波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价值引导机制不完善。未形成有利于人才向企业集聚的价值引导机制。

(2) 企业人才激励措施不到位。未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 即使有激励措施, 也可能因为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导致人才流失。

(3) 人才评价机制导向失偏。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评价机制仍是重论文、专著、获奖成果等方面的考核, 而对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考核重视不够, 使得科技评价导向与市场需求导向出现偏差。

5. 政府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 宁波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正处在不断深化改革当中,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根据对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政府能力测评, 分别从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识别、服务供给能力, 以及政府学习成长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发布《城市政府能力蓝皮书中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估报告 (2013年) 》 (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显示, 宁波处于第三名。[11]但宁波市政府的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报告》显示, 一年内 (2011年6月~2012年6月) , 长春市领导热线铃响3声内接通的百分比达86.7%, 宁波、大连、西安等12城市铃响3声内接通比例在50%~70%;组织过民生问题听证会的政府部门百分比, 武汉、杭州、厦门、青岛比例大于90%, 宁波、广州等城市超过70%, [11]这两项指标反映了宁波市在对外界意见的处理反应速度和民生问题处理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6.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有待加强

与深圳、杭州相比, 宁波市的金融行业发展规模偏小, 如2013年, 深圳、杭州、宁波三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2008.16亿元、879.32亿元、496.43亿元 (见上表) 。宁波金融机构偏少, 特别是总部位于宁波的金融机构很少, 宁波的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属于分支机构,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宁波的金融服务创新。宁波市创业投资发展起步也较晚, 绝大部分创投机构成立于2010年以后。目前, 美国K 4、浙江蓝源等20余家天使投资机构已在宁波备案, 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跟投20家企业, 跟进投资总额为1720万元。[3]跟进投资与主动地选择投送标的, 其风险相对较小, 但金融服务创新水平也可能受到影响。

7.创新文化氛围不浓

创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 而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离不开区域的创新文化氛围, 如深圳等区域创新文化氛围都十分浓厚, 孕育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虽然宁波市具有浓厚的区域创业文化氛围, 但是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需要区域内更多主体之间的合作, 而宁波很多企业都带有很浓的家族色彩, 习惯了“单打独斗”, 与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不够频繁, 对某些高风险、高投入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有的企业不是很积极, 甚至还是有所畏惧的。

基于创新驱动的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的建议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1) 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载体。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 甚至大企业开展合作, 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推进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合, 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科研机构与产业全面合作。

(2) 努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 综合运用政府采购、金融、财税、知识产权及人才等方面的政策, 推动产学研结合相关制度的有效实施。

(3) 坚持以知识产权为导向,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12]找准解决问题的抓手, 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

2.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1) 大力推进宁波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 逐步引导高校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专利、技术转让、成果产业化等考核要素的比重。[2]

(2) 政府应稳定和加强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共性研究, 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搭建平台;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引导和资助, 集中创新资源, 利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 对若干重点产业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研究攻关。

3.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体系

(1)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政府财政补贴应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直接投入, 支持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 支持基础科学创新。

(2) 设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 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为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的筹集提供资金渠道。

(3) 积极推进税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以税收杠杆为主的创新激励机制。

4.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

(1) 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 应提取一定的比例奖励作出贡献的人员。

(2) 完善科研评估制度。形成透明的、可让公众监督的评估机制;扩大评估专家的范围;要从以往单纯对项目的评价, 转向重点对人的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综合评价。

(3) 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 从科研成果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 对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科研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5.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

(1) 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实现由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的转变。

(2) 精简审批环节, 提高行政效率, 很多事情要交给企业和行业协会去办。

(3) 以政务中心为载体, 大力推行审批“一条龙”服务, 形成规范的行政服务体系, 在各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密切联系和沟通的桥梁。[13]

(4) 加强对政府服务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它可扼制职能部门权力滥用, 发挥其教育功能, 激发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参政热情。[14]

6. 建立完善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1) 通过科技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 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依据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特点,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2) 探索多种担保方式, 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

(3) 加快发展风险投资, 做大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 鼓励有条件的县 (市) 区成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做好天使投资人 (机构) 培育工作, 扶持各类创投企业发展, 鼓励管理经验丰富的本地企业独立或联合建设创投公司, 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加大宁波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完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7. 营造良好的区域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1) 高校和全社会都应加强鼓励创新方面的教育, 培养高校学生和各类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

(2) 在政府的引导下, 组织与创新相关的培训课程的学习, 对各类人才进行创新理念、创新知识的再培训。

(3) 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媒体的积极性, 组织各种关于创新的活动, 增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

(4) 利用各种媒体, 宣传宁波市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 吸引更多创新主体的关注, 激励全社会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

摘要:笔者基于创新驱动理论, 分析了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 包括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体系、建立合理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以及政府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建立完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新驱动,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建议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2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工作任务,谋划“十三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大局,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70万吨和1.27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0.36万吨和15.52万吨,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5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4.85%、氨氮14.75%、二氧化硫26.84%、氮氧化物38.27%,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向好态势,辐射环境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为优。但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仍然较缓,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劣Ⅴ类水体还占一定比例,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环境空气中部分污染物仍存在超标现象,近岸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二、地表水环境

我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部分水源地有水华风险;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劣Ⅴ类水质断面还占一定比例,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5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重点监测饮用水源地34个,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2个,Ⅱ类水20个,Ⅲ类水12个,1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为主,80项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毒理指标均未检出。饮用水源水华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水华预警监测显示全市34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LR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均处于无毒状态。湖库型水源地营养状态总体以中营养为主,其中白溪水库、十字路水库为贫营养,其他水库均为中营养。

2、地表水

2015年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率45%,比2014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功能区达标率66.3%,比2014年提高8.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8.8%,比2014年下降2.5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3%、1%和15.6%。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石油类。

全市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

全市水质优良及功能达标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甬江水系各支流源头及宁海、象山境内入海溪流。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水域主要位于平原河网,劣Ⅴ类断面主要集中在慈溪河网、鄞州河网。总磷、氨氮、石油类等指标浓度过高仍是造成平原河网水质普遍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各水系水质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奉化内河、宁海内河水质优,甬江水系、象山内河水质良好,市三区内河、余姚河网、镇海河网、北仑河网为轻度污染,鄞州河网为中度污染,慈溪河网为重度污染。

2015年宁波市地表水功能达标断面年际比较

(1)甬江水系

甬江水系由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两条一级支流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县江、东江、鄞江四条二级支流组成。甬江水系水质总体为良好,优良断面比例75%,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95%。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与2014年比较,水质由轻度污染好转为良好。

(2)市三区内河

市三区内河主要由月湖、西郊河、北斗河、南塘河、大河、梅墟大河、甬新河、庄桥河、江北大河和慈江等10条河流组成。市三区内河水质为轻度污染,无优良水质断面,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90%。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氨氮。与2014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3)鄞州河网

鄞州河网主要由鄞西河网与鄞东河网组成。鄞州河网水质为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37.5%,劣V类断面比例37.5%,功能达标断面比例37.5%。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与2014年比较,水质由重度污染转为中度污染,有所好转。

(4)镇海河网

镇海河网主要由中大河水系和蟹浦大河组成。镇海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以Ⅳ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20%,功能达标率10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生化需氧量。与2014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5)北仑河网

北仑河网主要由毗邻小港的小浃江、流经新碶的岩河与泰河及途经柴桥的芦江组成。北仑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均为5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50%。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与2014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6)余姚河网

余姚河网主要位于姚西北平原(不包括姚江)。余姚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以Ⅳ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2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与2014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7)慈溪河网

慈溪河网主要由郑家浦、四灶浦、潮塘江、三塘江、八塘江等组成,水系纵横交叉,网状特点明显,水体流动甚微,自净能力较差。慈溪河网为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0,功能达标率为20%,劣Ⅴ类的重度污染断面比例40%。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与2014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8)奉化内河

奉化内河主要包括甬江水系奉化江上游的剡江、县江、东江三条支流。奉化内河水质优,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10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与2014比较,水质好转。

(9)宁海内河

宁海内河主要包括白溪、凫溪和清溪,大部分为山溪性河流,源近流短,自净能力较强。宁海内河水质优,以Ⅱ~Ⅲ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100%,功能达标率为77.8%,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与2014年比较,水质好转。

(10)象山内河

象山内河主要包括大塘港和南大河,源近流短,入海溪流特征明显。象山内河水质为良好,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8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与2014年比较,水质好转。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5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6.5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61亿吨,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25%。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5.6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41万吨;氨氮排放1.2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0.07万吨;石油类排放32.79吨。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住建、城管、环保多部门密切协调,合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90公里,提高乡镇污水纳管比例,实现污水处理厂规模效益。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投运各类污水处理厂36座,处理能力201.3万吨/日,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8座,处理能力179.5万吨/日,镇级污水处理厂8座,处理能力9.7万吨/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0座,处理能力12.1万吨/日。各类污水处理厂总处理水量5.58亿吨,其中生活污水处理量4.61亿吨,工业污水处理量0.97亿吨,日均处理量153万吨,平均运行负荷为86%。

2、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贯彻落实全省饮用水源保护规划,持续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全面实施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短信工程,全市102个水源地全部创建成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东钱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13-2015年先后3次累计获得中央专项资金1.45亿元。

3、积极推进“五水共治”水环境整治。制定下发《宁波市2015年治污水工作实施计划》,规划工程项目50个,投资总额59.13亿元。深入推进“清三河”工作,2015年投入资金3.56亿元,完成计划投资188%,完成黑臭河道常规整治43条、110.9公里,提升治理27条、46.56公里。

4、深化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提升。继续开展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等十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完成3家化工企业搬迁入园,144家企业整治提升。杭州湾新区印染园区和鄞州电镀园区89家企业整体关停、余慈地区2195家废塑料企业或经营户取缔整合、余姚38家榨菜企业及余慈铜熔炼194家企业或经营户关停整合,印染、制革、造纸、化工等四大重污染行业共计淘汰落后产能48万吨,削减废水量1996万吨,COD3542吨,氨氮204吨。开展重点行业整治提升示范创建工作,LG甬兴等一批行业整治典型企业和镇海化工区创建省级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

5、强化环保制度创新。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出台《宁波市排污权回购管理暂行办法》和《宁波市排污权出租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排污权二级市场的形成,全市建设项目排污权交易率达到100%,排污权交易笔数累计211笔,交易金额为1.75亿元。开征现有排污企业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累计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1244笔,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4.19亿万元。建立区域总量量化管理体系,核发A类排污许可证795家。继续推进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二期建设,完善运维制度,拓展应用范围,新建刷卡排污系统60套,293家市控以上企业全面安装刷卡排污系统。

6、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开展以“亮剑”、“绿剑”系列、环境保护大检查、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环保执法月、世界互联网大会环境保障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2015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61961人次,检查企业34182家次,立案查处1244件,处罚金额6493.75万元。不断深化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处理环境信访件1.4万余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行政拘留18件,行政拘留20人,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66件,刑事拘留113人,继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震慑违法排污行为。

三、海洋环境

(一)基本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共划分8个环境功能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个;二类环境功能区3个;四类环境功能区4个。2015年宁波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较高,海水均为劣四类水质,不能满足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按照海域水质营养等级划分,杭州湾南岸二类区、镇海-北仑-大榭为严重富营养,其余海域为重度富营养。与2014年比较,杭州湾南岸富营养程度保持高位并有所加重,梅山保税港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减轻一个等级,其他近岸海域水质无明显变化。

(二)措施与行动

1、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实施展象山石浦港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工程,预算投资12655万元,计划疏浚面积84万平方米。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划分工作,初步划定《象山港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方案》。

2、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加强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出台《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保护和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渔山列岛登礁海钓船登记制度。开展韭山列岛海洋生态环境宣教展览馆和码头改造工程招标,南韭山本岛树立宣传警示牌27块。

3、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2015年,全市渔政、海监继续开展“海盾”、“碧海”、“护岛”等专项执法行动,海监执法614次,立案查处海洋违法10件。开展“一打三整治”涉渔“三无”船舶取缔任务,整治渔船2603艘,收缴禁用网具19万顶(张)。

4、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设置海水水质监测站位216个,继续开展颜公河入海口、小曹娥排污口等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按月常规污染物监测,完成7个航次象山港周边海域陆源入海口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继续开展近岸海域浮标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完成3个海上自动监测浮标投放工作,累计完成10个近岸海域浮标投放工作,浮标数据接收率达到90%以上。

5、实施海洋生物资源恢复。继续开展东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15年象山港、韭山列岛及檀头山以东海域人工增殖放流大黄鱼、黄姑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毛蚶、梭子蟹、对虾等苗种6.78亿尾(颗)。实施海洋牧场建设,渔山列岛海域投放“三无”船舶改造人工鱼礁85座,渔山列岛海域获评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碳汇渔业建设(浅海贝藻养殖),完成浅海贝藻养殖约5.7万亩,其中藻类养殖约1.1万亩,贝类养殖约4.6万亩。妥善处理水生野生动物事件85起,及时救助、饲养和放生江豚、鲸鱼、海豚、海龟水生等野生动物205头(尾)。

四、大气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5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趋好。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灰霾日比例下降,酸雨污染程度略有减轻,酸雨率持续下降,全市消除重酸雨区。但是复合污染趋势明显,PM2.5和二氧化氮浓度仍超出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污染较重,部分区域秋冬季节空气质量形势依然严峻,冬季灰霾影响明显。

1、环境空气质量

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在全国74个新标准先行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4位;在长三角地区25个重要城市排名第6位,优于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在省内11个地市排名第6位。各污染物浓度变化区域性、季节性非常明显,秋冬季节污染天气持续出现,灰霾现象相对严重。

(1)市区空气质量

2015年,市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8个国控站点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92,达标天数比例82.7%,霾日74天,相比2014年综合指数上升0.04,达标天数持平,霾日减少44天。全年空气质量达标302天,超标63天,其中轻度污染49天,中度污染10天,重度污染4天。市区环境空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首要污染物为PM2.5,主要污染物中PM2.5和NO2年平均浓度超标。

2015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2)县(市)空气质量

2015年各县(市)10个省控站点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达标天数比例范围68.5-89.0%。各县(市)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PM2.5年平均浓度均超标,余姚、慈溪PM10年均浓度超标。与2014年比较,象山、宁海达标天数比例有所上升,余姚、慈溪、奉化达标天数有所下降。

2015年各县(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2015年各县(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范围为3.85~5.24,按污染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

2015年宁波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状况

(3)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

a.二氧化硫

2015年市区二氧化硫日均浓度范围6μg/m3~57μg/m3,年平均浓度15μg/m3,比2014年下降11.8%,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全年无超标天。

各县(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范围9μg/m3~20μg/m3,年平均浓度15μg/m3。慈溪市、余姚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20μg/m3、17μg/m3;奉化市年均浓度同同全市平均持平,为15μg/m3;宁海县、象山县年均浓度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14μg/m3、9μg/m3。各县(市)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超标率均为0。

b.二氧化氮

2015年市区二氧化氮日均浓度范围6μg/m3~118μg/m3,年平均浓度43μg/m3,比2014年上升4.9%,年均值超标0.08倍,日均值超标9天,超标率2.5%。

各县(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范围223μg/m3~37μg/m3,年平均浓度30.8μg/m3。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37μg/m3、35μg/m3、31μg/m3;宁海县、象山县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29μg/m3、22μg/m3。各县(市)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1.6%、0.8%、0.3%、0.5%。

c.可吸入颗粒物(PM10)

2015年市区PM10日均浓度范围9μg/m3~278μg/m3,年平均浓度69μg/m3,比2014年下降5.5%,年均值达标,日均值超标17天,超标率4.7%。

各县(市)PM10年均浓度范围54μg/m3~74μg/m3,年平均浓度为63.6μg/m3。余姚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71μg/m3、74μg/m3,超过二级标准;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年均浓度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61μg/m3、58μg/m3、54μg/m3,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均有超标,超标率在2.2%~5.5%之间。

d.细颗粒物(PM2.5)

2015年市区PM2.5日均浓度范围3μg/m3~192μg/m3,年平均浓度45μg/m3,比2014年下降2.2%,年均值超标0.29倍,日均值超标40天,超标率11.0%。

各县(市)PM2.5年均浓度范围37μg/m3~51μg/m3,年平均浓度为44μg/m3。余姚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49μg/m3、51μg/m3;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42μg/m3、41μg/m3、37μg/m3。各县(市)年均值超过二级标准,日均值超标率在6.0%~15.1%之间。

e.一氧化碳(CO)

2015年市区一氧化碳日均浓度范围0.5mg/m3~2.0mg/m3,全年平均浓度1.4mg/m3,与2014年持平,日均值全年无超标天。

各县(市)一氧化碳日均浓度范围1.2mg/m3~1.6mg/m3,日均值全年无超标天。

f.臭氧(O3)

2015年市区臭氧日平均浓度范围8~232μg/m3,比2014年上升9.3%。日平均浓度超标25天,超标率6.8%。

各县(市)臭氧日平均范围146~181μg/m3之间。超标率在4.7%~17.5%之间,最低宁海4.7%,最高慈溪17.5%。

2、灰霾

2015年灰霾日共74天,比例20.3%,比2014年减少了44天,下降12个百分点。

3、酸雨

2015年全市酸雨污染程度继续减轻,消除重酸雨区,余姚、慈溪、北仑为轻酸雨区,奉化、宁海、象山、老三区、鄞州、镇海为中酸雨区。与2014年相比,酸雨率有所下降,降水酸性程度有所减弱。

(1)酸雨频率

2015年全市酸雨发生频率77.3%,比2014年下降6.5个百分点。老三区、奉化、宁海、象山、镇海酸雨频率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86.4%、87.6%、89.7%、86.8%、92.9%;余姚、慈溪、鄞州、北仑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59.4%、46.6%、74.2%、68.7%。与2014年相比,镇海、宁海酸雨率有所上升,其它县(市)区酸雨率均有所下降。

(2)降水酸度

2015年全市降水pH年均值在4.70~5.38之间,年平均值为4.89,比2014年上升2.9%。与2014年比较,慈溪、北仑降水酸性程度减轻一级,由中酸雨区好转为轻酸雨区,其它区域降水酸性程度不变。

4、其他大气污染情况

(1)挥发性有机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处于同等污染水平,但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季节分布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征,VOCs种类和浓度空间分布上宁波市区、北仑和镇海VOCs种类和浓度普遍高于其他区域。由于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苯系物浓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的主要来源。

(2)交通干线两侧空气质量。交通干线两侧空气质量SO2、CO年均浓度未超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O2、PM10、PM2.5年均浓度均超二级标准。NO2与PM10明显高于环境浓度,PM2.5基本持平。

(3)秸秆焚烧。2015年卫星遥感监测火点70个,其中4、5月份、7、8月份为秸秆焚烧的高发期,占全年火点数的70%。焚烧火点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余姚、慈溪、奉化、鄞州和镇海,五个县市区火点数量约占全市82.9%。

5、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10.3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0.2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5.5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3.16万吨,机动车排放2.32万吨;烟(粉)尘排放量3.2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81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稳步推进大气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贯彻落实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燃煤火电(热电)机组实施烟气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北仑电厂、国华电厂和大唐乌沙山电厂6台6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完成清洁化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达到“天然气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宁波钢铁厂2台430平米的烧结机脱硫工程、宁波科环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水泥窑脱硝工程、康力玻璃脱硫脱硝工程、镇海炼化一催化和二催化设施的脱硫脱硝工程等一批钢铁、水泥、玻璃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相继建成投运。

2、持续推行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实施《宁波市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方案(2014-2017)》,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战略,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锅炉,临港工业区淘汰分散供热设施,推广大型电厂富余蒸汽集中供热,实现能源循环利用。2015年GDP综合能耗下降2.5%,“十二五”累计GDP能耗下降18.7%,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5年和“十二五”能耗总量考核目标。深化禁燃区建设,累计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使用设备1439台,建成“禁燃区”1083平方公里。继续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继续严格执行铸造、不锈钢熔炼行业差别电价政策,130家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征收差别电价资金1688万元。加大“低小散”行业整治,重点整治杭州湾印染园、鄞州电镀城内、镇海紧固件酸洗行业、慈溪小服装小鞋帽、宁海铝压铸等高耗能行业,505家企业完成淘汰任务,232家落后企业整体关停。

3、不断深化大气联防联控工作。工业烟粉尘治理稳步推进,9家水泥企业完成提标改造工作,粉尘排放达到新标准要求,宁波港、镇海后海塘煤场通过建设防风网、高空喷淋系统和人工降雾等措施减少煤粉尘污染。化工行业全面开展VOCs治理,列入“浙江省第一批VOCs治理项目”的48家企业中,40家企业完成治理提升任务。75家企业开展新一轮“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共检测点位29.79万个,发现泄漏点位1350个,修复点位615个,每年可削减有机废气排放超100吨。所有加油站、油库、油罐车均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废塑料行业专项整治取缔2195家非法加工户和3500家不规范经销户,关闭持证加工户437家。中心城区基本完成干洗、汽修行业的治理工作。

4、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11月1日起全市行政区域内全面实施“黄标车”禁行,加强限行执法工作。2015年全市处罚黄标车违反限行30457起,两年累计处罚42101起;继续实施“黄标车”淘汰政策,2015年淘汰“黄标车”50808辆,发放补贴资金4.96亿元,累计淘汰“黄标车”110574辆,发放补贴资金8.42亿元;加强集卡和危化品运输车环保治理,2015年提前淘汰重污染集卡和重型危化车3575辆,累计淘汰4973辆。

5、不断加强环境空气监测能力。继续加大投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多模式数值预报系统,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能力。2015年发布大气重污染黄色预警3次,启动应急行动方案,减少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保障公众健康。

五、声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功能区噪声

2015年居民文教区、混合区、工业集中区昼间噪声和夜间噪声全部达标,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噪声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全部超标。与2014年相比,各地夜间功能区噪声质量明显改善。

2、区域环境噪声

2015年宁波市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7.1分贝,声环境质量属一般。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均属较好,分别为54.2分贝、54.1分贝、54.9分贝、54.7分贝。宁海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属一般,为55.2分贝。与2014年相比,宁海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变差一个等级,其他区域保持相对稳定。

3.交通噪声

2015年宁波市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8.2分贝,声质量属较好;余姚、宁海、象山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属好,分别为67.6分贝、67.9分贝、67.4分贝;慈溪、奉化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属较好,分别为69.1分贝、69.3分贝。与2014年相比,市区及各县(市)交通噪声质量保持相对稳定。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噪声达标区管理。主要加强酒吧等娱乐行业污染控制监管,重点查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安静适宜的人居环境。

2、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定位,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噪声污染严重的化工、机械等企业陆续迁出市区,集中入园,减少城区工业噪声污染。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全市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260.21平方公里。

六、固体废物

(一)基本状况

1、一般工业固废

201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155.41万吨,综合利用1117.89万吨(其中往年1.1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6.66%;处置28.65万吨(其中往年0.18万吨),贮存10.17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9.12%。固废种类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和废水处理污泥。

2、危险废物

2015年,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63.51万吨,综合利用38.73万吨(其中往年0.0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93%;处置24.57万吨(其中往年0.92万吨),贮存量1.18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处置利用率为98.17%。危废种类主要是:废酸、化工废物、表面处理污泥,其中废酸、化工废物主要为产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表面处理污泥全部为集中利用处置。

2015年,全市产生医疗废物10956吨,集中处置10956吨,处置率100%。

3、进口废物

2015年受理限制类进口废物12批,环保部许可进口278.0万吨,实际进口加工利用163.7万吨,其中废塑料59.9万吨,废五金类58.6万吨,废纸45.1万吨。

4、生活垃圾

全市垃圾处理厂10家,垃圾处理量318.88万吨。其中填埋处理141.26万吨,焚烧177.62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明显。

5、处置能力

危险废物和污泥无害化处置体系日益完善。全市现有危险废物经营处置企业15家,处置能力43万吨/年,集中处置危险废物15.43万吨,审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3500家次。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10座,日处置能力2865吨。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快构建固废处置体系。相继建成慈溪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扩建项目、宁海废酸综合利用项目、宁波北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泥干化项目等一批危险废物、固体废物设施建设,全市共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企业14家,形成危险废物处置能力27.6万吨/年、污泥处置能力70万吨/年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体系,保障工业固废安全规范处置。

2、不断完善危废监管体系。建设“宁波市固废综合信息监控系统”,逐步推进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处置全程信息化监控,开展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处置全程信息化监控,12家危废处置企业安装视频监控设施20台(套),12台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监控设施。

3、加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推广江东区庆丰热电地块的修复试点工程的经验,规范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治理的程序,推动原宁波硫酸厂等6家企业污染场地开展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完成2个地块风险评估备案工作。

4、强化医疗废物全程监管。完善医疗废物收集环保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292个,覆盖全市所有40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医疗废物48小时内收集到指定暂存点,实现医疗废物管理无缝化。

5、加强持久性有机污染防治。全市32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生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7家废弃物焚烧企业开展二监督性监测工作。全市17家废弃物焚烧企业均安装厂区外信息公开显示屏,实时公开焚烧炉环境信息数据,接受社会监督。

6、创新进口固废管理工作。规范进口废物利用企业许可证管理,实行企业经营情况记录簿制度。

七、辐射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5年宁波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电离、电磁辐射水平保持稳定。与2014年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

1、放射源及射线装置

2015年全市涉源单位160家,申报登记密封性放射源1314枚,比上年增加12枚。射线装置应用单位408家,申报登记各类射线装置1263台(套),比上年增加42台(套)。所有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均处于严格监控之下,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2、电离辐射

2015年瞬时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59.4~69.8nGy/h,累积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102~109nGy/h,处于正常环境本底水平范围内。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及土壤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锶-90、铯-137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与历年均值相比无明显变化,处于天然辐射本底水平范围内,未出现异常。

3、电磁辐射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环境本底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且集中在较低辐射水平范围。在公众正常活动区域内,移动通讯基站、高压输变电设施以及广播电视发射装置等电磁污染点源的电磁辐射均符合国家标准。高压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和磁感应强度,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的环境敏感点电磁辐射水平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相关标准。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辐射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严把审批关口,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完成市级辐射项目环评审批14个,竣工环保验收项目9个,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56份,全市辐射工作单位实现100%持证运营。

2、强化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开展2015年度电离和电磁辐射环境监管检查及监督性监测工作,完成125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和金属熔炼企业市级电离辐射环境监管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对全市输变电、移动通信基站、广电等电磁辐射项目进行了电磁辐射环境市级监管检查和监督性监测。组织各县(市)区完成电离和电磁辐射环境县级监管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工作。实施全市500多家核技术利用单位核安全文化宣贯专项行动。

3、加强废旧放射源辐射安全监管工作。2015年全市21家涉源单位48枚废旧放射源及时得到安全合法收贮,收贮率达到100%,慈溪辐照中心全部1类废旧放射源完成退役工作,有效维护辐射环境安全。

八、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0.8,等级为优(EI≥75),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6。与2014年相比,排名上升了3位。余姚、奉化、宁海、象山、鄞州、北仑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慈溪市、镇海区、海曙区、江北区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江东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一般。与2014年相比,余姚、慈溪、宁海、海曙生态环境质量变好,江东区改善明显,其他区域无明显变化。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敏感区域生态保护。划定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四明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细则》,规范四明山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2、深入实施河道水环境建设。全市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52公里,河道疏浚302公里;开工建设6个镇(乡)、38个市级村庄水环境治理项目。实现河道生态调水10000万方,主要河道保持正常水位,水域环境总体良好。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封育治理、植树种草、生态小流域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措施,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5.2方公里,完成喷微灌面积4万亩和3个市级智能化喷微灌示范基地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

4、开展水库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横山水库大堰镇谢界山、车岙港水库九江村龙潭溪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周公宅水库大岚镇大俞村水环境示范村建设等水库库区饮用水源保护项目15个。

5、开展绿色矿山、“四边三化”、“两路两侧”专项行动。完成7家绿色矿山建设,全市绿色矿山总数达到50家。完成河道绿化(植物护岸)长度62公里,建成森林通道462公里,拆除铁路沿线违章建筑4.1万平方米,“四边”区域基本实现无明显垃圾、无违法广告、无违章搭建。“两路两侧”省定467个问题点完成整治458个,整治完成比例98%,两路两侧美丽风景线初步建立。

6、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整治畜禽养殖场1518家,建成标准化水禽场16家,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家,新增生态消纳地31.2万亩。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虫害生物防治,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1.2万亩,商品有机肥9.05万吨,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140万亩,农药“减量”示范面积200亩,农药减量451.12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循环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04%,新增沼液利用量25.2万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

7、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212个,累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784个,完成接入户数2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比例达70%。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3

“无线电是信息化无处不在的唯一载体”,不仅如此,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该唯一性不断凸显,正在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扩展。而在区域无线电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管好资源、用好频率,确保发挥并进一步挖掘无线电频谱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拥有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无线电监测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周期较长,所以无线电监测网络的规划应适度超前于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当前无线电管理部门管理资源普遍不足的现状,科学、合理、全面地分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管理目标分级,摸清不同区域无线电管理需求的轻重缓急,实现资源分配因地制宜,而且可以为监测网络布局提供宏观依据,实现管理核心区无线电监测的率先覆盖。

基于以上考量,宁波无线电管理机构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建立了全市无线电监测网络宏观布局。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宁波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两翼中的南翼,与上海跨杭州湾相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洋产业经济发达。从2003年到2008年,海洋产业总产值由1040.3亿元增长到2309.15亿元,年均增长17.35%,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50.1%上升到58.3%,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经济的支柱。

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宁波海洋经济领域的三产比例为3.02:71.20:25.78。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宁波辖区目前共有水上(渔业)船舶电台约12870台;第二产业以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等临港工业为主,其中仅海洋油气业占海洋经济比例就高达36.05%,其台站频域密度非常高,龙头企业镇海炼化的台站频域密度更是高达38.9台/MHz,为宁波所有无线电用户之最;第三产业主要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主,宁波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为7.65%,是海洋经济无线电用户最多的产业,宁波港集团的台站频域密度为22.5台/MHz,2011年其专网设备每周利用总时间达到了262080小时,平均每台设备每天要使用19.2小时。

时至今日,宁波的海洋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经济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重大战略;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7月7日,国函〔2011〕77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一系列发展规划为宁波海洋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经济高地,就是信息高地。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密集区正是经济发展的活跃区。通过进一步分析宁波地区已登记无线电台站的空间分布情况,宁波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发现:首先,无线电台站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和海洋经济产业带上,这些区域的无线电台站数量占到全市总数量的80%。

其次是“一核两带”区域——未来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恰好囊括了所有的无线电台站分布密集区。因此,宁波的无线电监测网络应顺应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趋势,优先实现这些区域的无缝覆盖。

宁波地区无线电固定台站分布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

无线电监测网络布局

从“十五”计划至今,宁波地区已经建设完成“十站两车一搬移”的无线电监测网络。这样的监测网络规模在浙江省内名列前茅,但仍然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无线电监测覆盖的要求。分析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其中期监测网络覆盖的目标应是实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一核两带”地区的无缝覆盖。

核心区、北部产业带和南部产业带无线电监测网络布局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总体可概括为“一核两带”,即核心区、北部产业带、南部产业带。

核心区包括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部分地区。其中海曙区是所有县市区台站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为28.3台/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台站分布密度的9倍多;除鄞州外,其它区的台站分布密度也都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数。目前该地区已建设完成4座A级固定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区域内20MHz~3000MHz的无缝覆盖。

实现北部产业带的无缝覆盖是宁波地区监测网络宏观布局的近期目标。北部产业带南起北仑港区,经过镇海石油化工区,北至慈溪杭州湾开发区,带内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已趋于成熟,带内的北仑区、镇海区、慈溪市、余姚市,其台站分布密度均高于或持平于全市平均数。

目前,北部产业带已建设完成1座A级高山站(具备9kHz~8000MHz监测能力,20MHz~8000MHz测向能力),2座A级固定监测站,3座C级小型监测站。计划近期再建设1座A级固定监测站,2座C级小型监测站,即可实现北部产业带的无缝覆盖。

南部产业带沿象山湾直至宁波与台州交界,包括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带内山地丘陵众多,海岸绵长,地形复杂,目前是宁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各县市区台站分布密度均低于全市平均数。因此该地区的无缝覆盖是宁波地区监测网络宏观布局的中期目标。该地区目前规划建设3座A级固定监测站,从而实现县区中心城区的覆盖。

当前,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对于城市无线电管理者而言,无线电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目标,建设无线电监测网络是手段,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确保无线电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集中体现。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4

在全国力推环境保护的政策之际, 作为水污染较为严重的浙江省也高度重视水环境质量。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学院理学系“关于浙江省主要水系水环境的调查”的实践小队针对该问题, 在宁波市开展《甬江水质调查问卷》, 同时对位于宁波的甬江河段进行初步检测, 简单测量了温度、溶解氧以及PH值, 从而对水质有一个感性认识。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介绍及剖析

此次问卷均均按照个人信息、观点看法、意见方案三部分来设计的, 主要针对甬江近年来水质给人的总体感官以及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问卷总体质量可以, 内容广泛, 涵盖面广, 层次清晰, 受访者回答容易, 接受程度较高。此次问卷调查得到了宁波及丽水市民的大力配合。

53.95%的受访者认为甬江是轻微污染或基本无污染, 在市区一些汇入甬江的小河道水体也存在浑浊恶臭、水面较多植物、蚊虫滋生现象。所以综上所书述, 甬江流域整体水质良好, 但在部分支流以及水流较缓处还是存在一定污染的。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略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而且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及政策手段去完善污染治理。大多市民认为甬江的污染会给城市的总体形象带来不利影响, 尤其是甬江横穿宁波市区, 如果市区中央是一条严重污染的河流, 那么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就会很差, 河流中的垃圾以及污水都会影响视觉美观;其次人们认为河流的污染会孳生蚊子等害虫, 散发出来的气味也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

二、测量相关数据

测定水温用温度计法。测定溶解氧 (DO) 用溶解氧测定仪。测定PH值的方法用玻璃电极法, 它是以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 将二者与被测溶液组成原电池。测定COD用化学需氧量速测仪。如下表:

由上表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甬江被测河段属于Ⅰ、Ⅱ类水。

三、尝试性建议及设想

1、调整现有工业结构与工业布局

(1) 调整现有工业结构

(2) 引入先进科技, 鼓励环保行业

(3) 对于整体布局的调整

2、加强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 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

(2) 政府的环保宣传要加强

(3) 政府与广大群众沟通不够

3、甬江综合全面治理与防护

(1) 综合全面治理甬江

(2) 短期治理与维护

(3) 长期维护

4、对公众的宣传

四、结束语

这次调查使我们深入到普通市民和环保部门之中与他们尽情交流, 我们切实了解和体会了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以及相关部门对环保所做的一些努力。

五、附录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5

发布时间:2013-2-20 9:05:32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2013年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宏伟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继续围绕我市十二次党代会制定的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努力实现“两个基本”和“四好示范区”总体目标的重要建设年。为此,全市环保部门必须将牢牢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工作主题,按照我市今后五年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提出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在整体思路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考评体系的完善强化,将主要生态建设任务和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各地总体发展考核目标,真正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更加注重强化源头把控,不断优化区域生态功能和产业布局,严格实施项目、空间、总量、质量四为一体的准入机制,完善项目公众参与制度,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中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区域行业环境整治提升,通过综合治理,达到区域、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适度、布局优化、工艺改进等工作目标,努力实现区域行业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不断优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坚持履行区域重大环境问题协调和督查工作职责,努力实现各地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取得真正实效;更加注重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环境监察执法网格化责任体系,加快推进移动执法、溯源执法等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环境监管震慑违法行为的强大推动力;更加注重突出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推进重点企业加快环境信息公开、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等方式,努力实现企业自觉履行环境管理各项要求;更加注重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引入环境保护第三方监管机制,努力实现环境管理向市场化、社会化等多元模式转变;更加注重突出公众参与机制,拓展重点区域、行业环境信息发布内容,引导公众参与各类生态创建,努力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良性局面。

(一)以严格开展和落实环评制度为前提,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源头监管,着力实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管理新理念。以修编完善新一轮全市生态功能区划为龙头,切实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要求落实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行项目、空间、总量、质量四位一体的准入机制,严把项目审核关。引入重大敏感项目咨询评估决策制度,充分考虑项目产业结构、规划选址、污染物公众敏感程度等因素,力求通过前期专家咨询把关、公众广泛参与等工作,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和公众基础。强化项目过程监督、回顾性评价等工作制度,重点解决部分项目批建不一等突出问题,并对环境违法现象严重、区域或流域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突出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区域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和“区域限批”。

(二)以重点区域和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提升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和谐发展之路。在重点区域整治方面,切实落实国家、省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十二五”工作规划要求,制定出台我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临港、化工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加快实施一批涉及化工、煤场、码头等污染源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治理工程,重点消除恶臭、挥发性有机物、作业运输扬尘等公众反应强烈的污染源,切实改变当前我市临港、化工区域环境面貌。在重污染行业治理方面,在完成2012电镀、印染行业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基础上,2013年重点开展化工、造纸、铸造、再生金属熔炼、废塑料再生利用等行业环境治

理工作,通过强化项目提标改造、总量控制、节能减排指标约束等“组合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防止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和重复建设,助推区域转型发展。在危废整治和监管方面,继续加快危废产生和处置单位的“双达标”创建工作,提速完成“十二五”整治目标并通过省级验收,全面开展生产化学品环境情况调查工作,逐步建立危化监管和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在农村生态建设方面,通过优选并建立治理效果好、推广程度高的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库,逐步形成以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龙头、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并引导社会各方投入等为补充的建设投入格局,不断推进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三)以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为重点,着力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加快实施我市“十二五”第二批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包括新扩建污水处理厂工程4个(鄞州鄞西、滨海,北仑岩东、宁波杭州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万吨;新建污水主、支管网,全市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约5万吨;完成8台共计600万千瓦机组断旁路工程,11台共920万千瓦机组脱硝工程;并再次推动全市固废、医疗危废等处理设施扩容建设。持续加大监测监控工作力度,研究出台《宁波市电煤环保管理规定》,建立煤耗量月报分析制、硫份监督性监测制、电厂减排绩效公告制等措施,确保污染减排目标圆满完成。深入开展清洁空气、清洁水源等专项治理行动,并全面启动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完成三年三期城市“禁燃区”建设并向有关县(市)延伸,稳步推进“黄标车”鼓励淘汰政策制定及高污染车辆限行试点工作,加快落实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综合整治城乡结合部垃圾无序焚烧现象,着力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继续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和区域地表水保护工作,提高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巩固内河整治成效,实施水体调控和水质常态维护,提升内河水质和景观效果;出台全市清洁土壤行动方案,推进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工程,逐步提高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四)以建立高效、科学、公正的环境监察监控能力为基础,着力营造区域环境和谐安全的社会效应。深入贯彻全省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监管网格环境责任考核制度,以继续推进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和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为载体,上下联动,在实现我市环境监察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事件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完善“阳光执法”机制,推行环保系统内部处罚案件案前公告制度,推广使用电子处罚平台和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建立环境违法企业行政约谈制度,通过教育警示企业法人,督促企业及时改进环境违法行为;探索建立“溯源执法”机制,通过在污染源下游区域布设监测监控点位,上溯排查偷排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不断提高环境监察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完成省控大气站点新的空气质量监测设施和全市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复合污染监测设施改建任务,积极推动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增编、增配工作,不断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环境诉求的新的发展需要。

(五)以创新机制政策为手段,着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助推政府完善区域健康发展的咨询决策机制。开展大气复合污染防控专题研究,深入分析我市大气污染物来源及对区域环境影响,优化大气监测网络、质量预报及污染预警体系,提出政府和管理部门综合防控措施。二是健全重大环境问题工作推进机制。在继续深化现有生态建设目标考核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宁波市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制度》,在人口密集、产业集聚、信访集中等敏感区域开展定期环境质量监测,定期向辖区党委政府分析通报环境状况和主要环

境问题,采取约谈、督办等措施,推动各地有效防范环境隐患,加快区域整治。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创建机制。继续坚持以“十二五”末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市这个创建目标不动摇,科学制定生态建设工作目标任务书,并注重强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推进和考核机制,重点加快奉化、象山等自然生态条件佳、基层创建基础好的区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稳步推动江北等区域创建省级生态区。四是完善污染治理市场调控机制。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出台《宁波市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准入审核管理办法》、《宁波市刷卡排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以“十二五”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十一五”末基数为目标,通过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新建项目有偿使用费收取等方式,切实推动污染排放从浓度管理向总量管理全面转变。五是引入环境监管治理第三方推动机制。建立建设项目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运维商监理机制,结合全市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大力推行环境整治专业化、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有序促进相关环保服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企业范围,走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环境管理工作新道路。

诵宁波童谣,促幼儿发展 篇6

【关键词】童谣  语言能力  朗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201

童谣是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它代代相传,包罗万象,是过去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周围环境、自然规律等方面的总结,它一般格律优美,韵脚整齐,诵来朗朗上口。而宁波童谣作为宁波中老年人无法忘怀的记忆,挥之不去的情结,更是宁波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儿童游戏玩耍的脚本,也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启蒙;它记录着宁波的风土人情,闪烁着宁波人的聪明才智,蕴涵着宁波人的传统美德,寄托着宁波人的美好理想。因此把宁波童谣引入到幼儿园早期教育之中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意义。

一、利用宁波童谣学习口头朗诵,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指南》指出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幼儿进入到幼儿园进行集体生活,他们的同伴关系快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而宁波童谣作为一种口头文学,篇幅短小不一,格律优美,韵脚整齐特别适合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朗诵。另外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之中且年龄较小,因此他们对于地方方言的敏感度比较强,而《指南》中对于幼儿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也有明确要求,所以利用宁波话来朗诵的宁波童谣更是对本地方言的进一步学习。而且通过朗诵,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增强,语言表现能力也有所增加,因此利用宁波童谣来学习口头朗诵,对于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宁波童谣进行同伴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阶段,是孩子学习同伴交往和学会社会生活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如何发展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也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在宁波童谣之中就蕴藏着非常多的可以进行同伴互动和游戏的重要元素,例如:宁波童谣《斗斗虫虫飞》,两个孩子可以一边朗诵“斗斗虫虫飞,扣只麻雀剥剥皮”一边互相拿出食指点呀点,等朗诵到“凡吃嘟地飞气”时两手分开表示麻雀飞走了。另外还有像《踢踢扳扳》可以玩缩脚游戏,一群孩子坐成一长排,一个孩子边朗诵童谣边点在座孩子的脚,等念到最后一句点到谁,哪个孩子就把脚缩进,等到最后谁的脚没缩进就为胜利者。诸如此类的游戏童谣还有《一箩麦》《剪刀石头布》等,孩子们在边朗诵宁波童谣边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友谊还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三、利用宁波童谣扩展知识面,增加幼儿经验认知

宁波童谣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记录了过去人们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规律等,其中蕴含了非常多的知识,因此可以作为增加孩子认知经验,扩展知识面的重要元素。例如《岁时歌》这首宁波童谣,内容为“正月嘎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带银子,四月种田下秧子,五月白糖温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七月西瓜吃心子,八月月饼嵌馅子,九月钓红夹柿子,十月沙泥炒栗子,十一月落雪子,十二月冻煞叫花子”。通过解析幼儿了解到正月过年的时候,人们大家相聚一起磕瓜子谈天说地放松;二月春天来了适合放风筝;三月清明要上坟祭拜已故亲人;四月是播种插秧的季节;五月端午来临要吃粽子;六月夏天到了天气热了要扇扇子;七月进入盛夏是吃西瓜的好时节;八月中秋团圆吃月饼;九月秋天柿子成熟;十月栗子丰收,人们可以用沙泥来做糖炒栗子;十一月冬天来临开始下雪;十二月进入冬天十分寒冷,路边的叫花子都快冻死了。整首童谣中蕴含了自然发展规律和不同月份不同时节人们不同的民俗生活习惯等,极大丰富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扩展了孩子的知识经验。诸如此类的还有《十二月花名歌》“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千里,四月蔷薇靠矮墙。五月石榴红喷喷,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桂花满园香。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着艳装。十一月水仙桌上供,十二月腊梅雪里香。”幼儿可以了解到一年十二个月所开的不同的花。还有像《卖糖粥》这样的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咪小狗。”幼儿可以了解到宁波本地的风土人情。

四、利用宁波童谣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幼儿品格情怀

宁波童谣作为宁波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孩子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西方等外来文化正不断侵入孩子的视野,虽然世界是一体的,然而我们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热衷与热爱。因为一个孩子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根在哪,自己的文化是什么,他才能保持自我,拥有自己的民族脊梁骨,而且只有这样相信将来无论走到哪都能保持自己独有的民族品格和情怀,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宁波童谣作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很好的承担了这一使命。而且宁波童谣中也不乏带有强烈捍卫本民族意识色彩的歌谣。如这首《外国货》,“一双皮鞋外国货,两块洋钿买来哦,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鱼看罪过伐罪过,落气滑要重买过,七世勿买外国货,百样东西拆烂屙,究竟要买阿里货,实在要买中国老牌货。”这首歌谣以非常戏谑写实的方式表达了买了外国皮鞋后质量不过关的悲惨遭遇,最后总结到还是买我们自己国家的老牌货靠谱,教导孩子不要崇洋媚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这首歌谣也从另一层面教导孩子们做人做事不能欺骗,学会踏实做事,诚信待人。

五、利用宁波童谣调动家长教育积极性,实现家园共育

家庭作为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现代家长大多为工薪阶层,上班比较忙碌,平时显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而且就算陪伴质量也不高。而宁波童谣对于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就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纽带作用。在班级以召开“宁波童谣朗诵会”这样一个契机来号召全班孩子参与到学习宁波童谣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能够积极主动的询问,并与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并精心的帮助孩子进行准备与学习。有家长表示,为了孩子能够成功的朗诵展示,在家里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时间,而且从家长精心为孩子制作的PPT和准备的材料中,也可以看到这份用心细致和对自己孩子成长的关注。活动结束后,有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由平时的自信心不足、害怕羞怯、不愿意展示自己到最后能大方的展示,不禁深深感叹一定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关注多支持自己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那么利用宁波童谣来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家园共育这一目的也达到了。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7

一、环境审计用于政府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公共受托责任论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的特点, 主要表

现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人类总觉得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偿受益, 于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无节制的开发资源,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理性经济人”只愿意享受环保所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不愿为治理环境付出任何形式的代价, 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针对环境治理领域的市场失灵, 人们通常会委托政府环保部门和有关NGO组织来代理居民的环境权益, 这样就产生政府承担更多的受托责任来解决环保问题。环境绩效审计就是政府手中实施环境治理的有效控制手段。从委托受托责任角度看, 政府作为受托人, 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属于公共财政,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得到重视和提高, 受托人希望委托人公开解释、说明资金的使用方式。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环境公共支出是否经济有效进行审计监督, 利用透明的审计公告制度, 接受包括全体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监督, 达到努力提高环境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二) 公共财政理论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具有“负外部性”, 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政府成为环境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按照公共财政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列入政府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 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公共商品与服务。因此, 财政成为公共财政, 政府支出用于社会“公共”方面成为“公共财政”下政府支出的基本方向。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用于环境公共支出的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评价, 并进一步审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实践来看, 政府审计是接受公众委托对国家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公共受托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政府审计职责的目标层次递进, 传统的仅以保证公共资产真实、合法为内容的公共责任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 政府审计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 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相结合的多目标审计, 并逐步发展成为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模式。

二、宁波市针对环境治理难题的环境绩效审计

(一) 消纳建筑渣土成为城市成长中的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跟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 宁波市中心城区产生的建筑渣土持续增加, 这些建筑渣土 (淤泥) 如何处置成为新的环境难题。虽然通过制砖、基础回填、废弃山塘倾倒、绿化利用, 海涂围垦填埋等方式处置了部分建筑垃圾, 但仍有大量的建筑渣土无法消纳。按照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建筑垃圾“谁产生, 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建设单位首先应该负责对垃圾的处置。但事实上, 现在很多建设单位都将渣土处理交给了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又以承包的方式将垃圾交给运输单位, 谁也不过问渣土的去向, 任由运输单位处置, 于是一些人就把江河与海洋当成了垃圾厂, 使原本通畅的航道变得危险, 海洋安全受到威胁。一方面宁波市每年在航道清淤方面的投入达到两千多万。另一方面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建筑垃圾非法被倾倒在海洋里。所以, 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城市环境管理难题。

(二) 采用环境审计解决环境难题

宁波市采用的措施有: (1) 加大宣传, 积极作为。取得全社会对环境审计的认同和支持, 一要靠宣传, 二要靠作为。因此宁波审计机关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或在审计过程中广泛地宣传环境审计, 特别是取得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 为大力推进环境绩效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环境审计领域, 深化环境审计内容, 用显著的审计成果、令人信服的审计技术方法来证明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科学选项, 追踪热点。审计机关在选择审计项目时, 一般会锁定热点问题或重点资金及时跟进, 这是审计时效性和监督关口前移的要求。宁波市审计局配合宁波市政府环境治理要求, 在2010年开展了建筑渣土治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了宁波市建筑渣土、河道淤泥的主要处置方法是向海洋倾倒的不正确做法。宁波市审计机关没有简单采取批评的办法, 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妥善处置城市建筑渣土,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以达到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效益, 积极开展调查, 会同经委、城管部门, 走访科研院所, 探索消纳渣土、变废为宝的途径。他们协调各区, 寻找新型材料生产企业, 开辟新的消纳场所。提出了以下合理化方案:首先, 在源头控制建筑渣土, 就地吸收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既是产生建筑淤泥的源头, 也是建筑渣土处置的责任者, 因此, 加强对建筑企业源头管理, 采取必要措施制约或规范建筑企业的行为, 鼓励和引导施工企业采用静压桩或其他打桩方式, 以避免工程淤泥的产生。科学设置渣土消纳场地, 严格按指定路线行驶, 按指定渣土场倾倒。规范弃土场管理, 所有渣土消纳场、弃土场必须依法取得消纳渣土许可, 确保无污染、无安全隐患运行, 入场道路硬化, 并设置冲洗设施, 严禁带泥上路, 严禁乱倒渣土。参照污水处理厂模式成立集中处理废弃土点, 根据中心城区渣土产生量合理布局设点, 分区域接收并集中处理建筑渣土, 并运用科学检测手段对渣土材料进行组份、颗粒分布、塑性指数等系统分析, 根据渣土的不同组分和品质进行分类处置, 用于填埋、绿化、制建材等, 最大限度提高渣土利用效率, 同时也能解决一些中小型企业缺少渣土堆放场地、处理能力弱的不足。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强渣土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建设, 在渣土临时堆场附近建设渣土集中处理企业, 并就近规划陶粒、烧结砖等建材产品开发项目。其次, 实施运输建筑渣土的网络监管。经营建筑垃圾业务的渣土运输单位、车辆、建筑工地出土、渣土回填点 (卸点) 实现申报、受理、审批、发证、监管等步骤的统一管理。利用覆盖全宁波的GPS系统, 结合渣土营运证管理, 收费结算管理实现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监管, 减少建筑渣土垃圾偷倒乱倒现象的发生, 防止非法建筑垃圾业务车辆进入, 保证合法市场的正常运行。再次, 建立消纳场所, 资源化利用渣土。拓展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产品种类, 解决脱水、均化等渣土利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加大对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项目和技术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开发利用建筑渣土生产的烧结保温隔热砌块、烧结清水墙装饰砌块、烧结陶板、清水墙装饰砖、铺地砖、广场砖、水利护坡砖和砌块、陶粒和陶粒砌块等建材新品, 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渣土年利用量在5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 由项目属地政府落实优先供给土地, 市区二级给予设备投资20%的政府资金补助, 墙材产品仍可在发展新墙材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 非墙材产品由财政部门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列支渠道。以长效机制解决产业升级和渣土处置的好办法和出路。企业利用好了淤泥, 而且能把用淤泥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 让企业有利润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3) 明确目标, 提高效果。加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监督力度, 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简单地以速度论英雄, 而是将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形成当前结果付出的环境代价与生态代价进行对比分析, 以判断发展是否具有持续性。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 是受托责任不断加强和委托人需求提高的必然产物。宁波市审计机关深入一线搞调研, 在市墙改办、发改委、城管、环保局等部门的配合下, 收集了大量的建筑渣土材料, 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搞技术攻关, 对于建筑渣土的处理提出了切合可行的建议, 建筑渣土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审计结果上报后已引起宁波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改善宁波市的建筑渣土的治理状况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三、运用环境审计解决宁波市环境治理问题的特点

(一) 从战略前瞻性上认识环境审计工作, 改革考核机制

环境绩效审计是公共支出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计重点应当集中在对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效果上。为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效果和审计专业化的特长, 宁波市审计局在建筑渣土处置过程中, 积极厘清环保部门、城管部门等与审计部门之间的职责, 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有关环保的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环境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 定期向公众通报审计结果。这次建筑渣土处理结果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于发挥了各部门的力量和广泛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 审计团队以审计机关人员为主, 另外邀请了具有丰富建筑渣土处置经验的墙改办公室的人员, 积极深入到一线调研, 掌握渣土处理企业的实际情况, 向政府提交简报, 积极争取政府对渣土处理企业的扶持政策, 鼓励渣土处理良性发展。同时改革渣土处置当地政府管理者的考核机制, 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纳入考核范围, 并且实行任期后责任追溯追究制, 以避免任期内的短期行为,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二) 转变环境治理中政府审计的角色

目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部门要从“警察”的角色转换到“法官”。“警察”意味着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完全的对立状态, 而“法官”则在对立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关合法措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良性引领。宁波市在开展建筑渣土环境治理审计中, 实现了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通力合作。审计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代表宁波市政府的角色, 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体恤被审计部门解决问题的实际困难, 告知其单位领导政府审计问责不是目的, 最终是确保建筑渣土的正确处理。在确保审计主体本身的执法力度和有效度的基础上, 达到审计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更好的履行属于政府的责任。

(三) 审计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 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环

境绩效审计监督涉及面广, 工作难度大。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 离不开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帮助, 离不开审计对象的理解配合。因此, 作为审计部门, 一方面要主动向宁波市政府请示汇报工作, 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审计工作, 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要积极与航运、城管、环保、水利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努力争取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配合。环境治理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所以本次审计纪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部分审计过程和审计事实等信息都向社会公众公开, 提升了审计执法的公信力, 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督。开发适合对外公布的审计结果载体, 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重视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局面。

在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同时, 还对环境治理相关负责人“责”作出明确的界定。如果环境治理举措不合格追查原因, 针对客观上的原因如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应提出改进建议。如果是主观上的原因如执行不力、管理疏忽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鉴于政府审计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这一实际情况可能对相关责任人威慑力不足的现象, 提出了采取审计、纪检、司法、公安等政府各部门联合建立联席办事处的建议, 执行监督和协调项目运行的问责和处罚情况。不但提高办事效率, 也会使政府审计部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充分行使职权。宁波市审计局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建筑渣土, 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将绩效审计切入到城市环境治理中, 联合各个行政部门,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作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榕冰:《环境审计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创新》,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3期。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8

作为新生代的年轻的经销商, 宁波乐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销售主管林炫圳对市场把控力强, 灵敏度高。“但是掌握市场动向不表示受牵制于市场, 而是根据市场的方向, 依据自身的特点, 找到自己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林炫圳这样告诉《中央空调市场》。

一直以来, 以工建项目为主的乐居环境工程在宁波市场收获的项目值得肯定, 同时在水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乐居环境工程在营销策略和渠道推广上也有所调整。但是, 林炫圳依然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 坚持发展水机。他表示, 目前多联机市场竞争激烈, 各品牌不断涌入市场, 并且多联机本身相对来说安装方便, 可控性较强, 市场这块大蛋糕毕竟份额有限, 不能盲目挤进去。在做出清晰的定位和分析后, 乐居环境依然决定坚持做水机市场。相对来说, 水机利润空间比较大, 多联机市场也难免会出现瓶颈期。工建项目主要以水机产品为主, 一些大的别墅区和高档小区也会采用水机产品。

从长远角度来看, 水机系统要更加节能环保, 这正照应着乐居环境工程的理念“致力节能减排, 创造绿色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 宁波乐居环境工程的发展定位也与此相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位客户服务好, 然后严把产品质量关, 静待市场的回暖。”林炫圳坚定地表示。

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浅析 篇9

宁波市的个体经济主要是从乡镇私营企业以及农村的集体企业演化改制发展起来的, 宁波市个体经济可以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就是因为上个世纪改革开放推动了一大批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 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兴起的阶段, 时间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 (1950-1980) ,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宁波市就开始探索发展农村工业, 当时主要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 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产队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后来在1966年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导致国内大型的工厂停工, 百废待兴, 日常商品十分匮乏, 那段时间宁波市的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得到了机会, 到改革开放之前, 宁波市乡镇企业已经达到了6.5亿的产值, 拥有接近五千四百家社队的企业。改革开放之后, 市场化经济快速发展, 宁波市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市的三分之一,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批评和质疑。

第二阶段是腾飞阶段 (1982-1992) , 这一段时间乡镇企业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宁波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先列, 到1985年, 宁波市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就已经接近全市的50%, 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也给农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促进了农村的工业化进程。

第三阶段 (1993-2000) ,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 宁波市开始乡镇企业的转型改革发展, 这段时间宁波市开始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 宁波市的乡镇企业通过拍卖、股份制改革等方式进行转制, 到了2000年左右, 大部分的乡镇企业都完成改革, 成为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

第四阶段 (2001-至今) , 中央政策正式将私营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使得宁波市的个体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也给广大个体经济私营业主提供更加积极的发展动力, 全心全意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

二、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 个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选取1996年以及2004年宁波市个体私营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对比, 可以看到宁波市个体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企业的户数、从业人员以及注册资金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个体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个体私营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出现了很多大型的企业, 促进了宁波市经济的发展。

(二) 个体私营企业逐渐树立品牌优势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拥有非常大的北仑港, 所以说宁波市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外向型为主的模式, 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近些年来, 宁波市个体私营企业充分利用了港口优势, 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这个过程中宁波市的个体私营企业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在目前我们国家商务部支持的一百多个名牌出口商品中, 宁波市个体私营企业占了十多个, 像比较著名的雅戈尔服装、杉杉服装等等, 这样的品牌优势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优势地位。

(三)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

块状经济这个概念有很多年的历史,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经过这些年的演化发展, 现在块状经济也可以被称作是区域特色经济, 主要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特色企业集聚发展, 互相协作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集体, 如今, 宁波市的块状经济就十分的明显。目前宁波市平均每个乡镇就有接近三个综合市场, 比如说慈溪的周巷食品批发市场、余姚的灯具之乡、慈溪横河镇的国际轴承超市和慈溪掌起镇的打火机工业园区等等, 这些都是特色产业的集聚, 形成了块状经济, 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 传统文化当中重视商业

中国整体传统思想是“重农抑商”, 但是宁波市很早开始就有着尊重商业的传统, 从古代的文化大家王阳明、黄宗羲开始就有“工商皆本、义利并重”的思想, 这样的思想传统对于近现代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宁波人经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鼓励宁波人积极参与商业活动, 从而形成了一群头脑精明、诚恳务实的商业巨头, 尤其像雅戈尔集团创办之初, 从最初的礼堂小加工到现在中国男装行业的巨头, 这样的实例都充分证明了重视商业传统文化对于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 政策灵活, 体制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发展初期, 宁波市地方政府对于当地个体私营企业的保护和扶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很多批评私营企业的声音, 宁波市政府给他们带了一个“红帽子”, 就是说有私人投资企业, 但是都是以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名义注册, 或者直接挂靠在国有企业之下的企业, 通过这样的手段保护个体经济的发展。到了1992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 宁波市就迅速开始了乡镇企业的转型发展, 这比其他地区早了好几年, 宁波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个体企业迅速转变成为个体私营企业, 成为了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来源。宁波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早期, 由于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不够, 而且生产规模不大, 就很难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后来在宁波市政府的引导支持下, 逐步形成产业的聚集。正是因为宁波市总体政策的宽松灵活, 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事情, 政府部门都予以鼓励, 不加以干涉, 这在一定程度上面免去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的政策比较灵活, 大大减少了行政审批环节, 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产业完全取消行政审批。这些灵活政策的运用, 促进了宁波市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 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

首先, 宁波市位于长三角地区, 与上海相近, 可以拥有整个长三角技术的支持, 而且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通过这些地方的技术、资本以及信息交流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提升宁波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其次, 宁波市拥有全国最好的港口资源, 港口的迅速发展, 给宁波市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为宁波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开辟了更大的市场, 同时加深了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互动, 促进了外向产业以及配套产业的发展。

最后, 宁波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起点很低, 技术含量很低, 大多是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这样在发展的初期可以充分利用宁波劳动力的丰富资源, 与此同时, 宁波市有一大批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通过准确的分析市场的形式, 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 并且逐步随着社会发展开展产业转型升级, 最后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四、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结论和启示

(一) 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的结论

1. 宁波个体经济的产业分布

宁波市个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呈以下特征:第一产业在个体私营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低,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个体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业、零售批发、社会服务等行业。在宁波个体经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第二产业中以制造业为主, 但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第三产业则呈上升趋势。在这个三个产业中, 第一产业虽然所占比例最低, 但发展速度却是最快的, 高于第二、第三产业。

2. 宁波个体经济的空间分布

传统而言, 宁波个体经营经济的重心集中于宁波的农村地区, 但是近年来,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缩小, 因此, 经济重心也开始发生转变。具体而言, 城镇的个体经营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而农村的个体经营经济则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核心城区的个体经营经济发展最为薄弱, 而城市的核心边缘区则是城市的个体经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虽然所占比重最大, 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宁波市的个体经济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集中的分布特点, “块状经济”是宁波市的特殊经济模式。

(二) 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的启示

1.目前, 很多地方的个体经营经济大多集中于第三产业, 这主要是由于, 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小, 实力弱所造成的, 第三产业能够较为容易地进入。虽然根据佩蒂克拉克定理, 较为成熟的产业分布都应该是第三产业最大。但是对于个体经济的发展却并非如此, 这是由于个体经营经济在第三产业中, 都集中在层次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中。基于此, 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第二、第一产业的个体私营经济, 通过竞争和整合, 提高第二产业的质量, 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生产性的个体经济。

2.根据对宁波市的个体经济进行探索和总结, 我们发展城市的核心边缘区相对于其它地区, 更有利于与个体经济的发展。核心边缘区相对于其它地区, 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数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发展个体经济。而核心边缘区相对于城市的郊区而言, 有着更靠近基础设施、技术和资金等优势。综上所述, 城市的核心边缘区比核心区和郊区, 在发展个体经济方面, 更具有优势, 可作为重点地区加以扶持培育。

参考文献

[1]蒋伏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涵的讨论与路径的选择——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的研究[J].经济学家, 2008 (3) .

[2]邢茂业.取消个体与私营经济属性划分之我见[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6) .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10

宁波港地处长三角区域, 区位优势明显, 但是港口物流发展却差强人意。因此,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和国家大力倡导“海洋经济”的时代契机下, 研究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势在必然。

宁波港物流和国际贸易现状

我国国际货运90%以上走的都是水路, 所以水运是我国与世界市场相连的重要桥梁和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 而港口在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国际贸易链上的重要节点。宁波港就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海上运输的中转站。

宁波港由北仑、镇海、宁波、大榭、穿山五大港区和梅山保税区构成, 在2006年又与舟山港强强联合组成了宁波——舟山港。这使得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一下子在2010年占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2010年, 宁波对外贸易和港口物流在世界经济的波动后, 恢复了以往强劲增长的势头, 全年全市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829.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6.3%。进出口差额210.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7.6%。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1613.4亿美元, 增长38.0%。全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 完成4.1亿吨, 比上年增长7.4%, 其中, 对外贸易货物吞吐量2.0亿吨, 增长11.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300.4万标准箱, 增长24.8%, 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3]

实证分析

1. 数据选取与处理

(1) 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指标选取及数据收集。港口物流是依托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综合物流服务, 其发展水平是评价这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地选取港口物流发展的指标, 对改善港口物流环境, 促进物流体系的完善, 提升竞争力, 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物流是个宽广的概念, 还没有系统解决其量化问题, 所以, 数据上没有专门的描述指标。根据相关文献对港口物流衡量指标的研究, 本文选取外贸货物吞吐量来代表宁波港物流水平。外贸货物吞吐量, 是一个地区国际物流的重要标志, 主要反映了物流业中运输业的发展水平。但物流业还包含了仓储、配送加工等其他多个环节。由于这些环节的数据难以量化和整合, 所以, 只选择外贸货物吞吐量来代表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又根据宁波市国际贸易以水路为主, 空运量所占比例很小, 所以不予以引入模型。

(2) 宁波市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指标选取及数据收集。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理论可以看出, 国际贸易发展在“量”中的集中体现和结果, 就是商品交易总量与交易额的不断增加;在“质”方面就是贸易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本文仅研究国际贸易在“量”角度的发展, 所以选取宁波市自营进出口总额, 来反映宁波的国际贸易水平, 并剔除了部分外地贸易量的影响, 能更真实地反映宁波市的国际贸易水平。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存在物价变动的影响, 如果把价格因素考虑在内, 问题就会比较复杂, 所以, 将宁波市统计年鉴中的名义自营进出口总额除以CPI得到实际自营进出口总额, 以消除物价影响。具体数据如表1。

(数据来源:2003-2011年《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nbstats.gov.cn/)

分别设宁波港外贸吞吐量为x, 宁波市实际自营进出口总额为y。根据数据变化绘制变量y和x的趋势图 (见图1和图2) 。

通过图1和图2我们发现, 两组数据均呈现出非线性增长, 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影响协整关系, 并且能使其趋势线性化, 因此, 我们对两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分别用lnx和lny来表示自然对数形式的外贸货物吞吐量和实际进出口总额。

2.协整分析

(1) 变量平稳性检验。经济时间序列多数都是不平稳的, 而采用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做回归分析时, 很可能会出现虚假相关和“伪回归”现象, 造成错误结论。所以,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在进行建模分析前就先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是短记忆的, 只受近期值的影响, 以一个固定的振幅绕着均值上下波动的曲线;而非平稳序列是则会受很久前的某次冲击影响, 也不会返回某个均值。若随机游走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 (△Xt=Xt-Xt-1) 是平稳序列, 那么, 我们称原非平稳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表示为:Xt~I (1) 。同理, 如果非平稳序列必须要经过二阶差分 (△X2=△Xt-△Xt-1) 才能变为平稳序列, 则原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表示为:Xt~I (2) 。一般来讲, 一个非平稳序列若必须取d阶差分才能变为平稳序列, 那么, 原序列就是“n阶单整的”, 表示为:Xt~I (n) 。只有具有同样的单整阶数的时间序列才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所以, 在检验一组时间序列的协整性之前, 必须对序列的单整阶数进行检验。通常使用单位根检验。而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 定义合理的回归滞后阶数。通常采用AIC准则来确定给定时间序列模型的滞后阶数。二是, 如果检验回归中含有常数, 意味着所检验序列的均值不为0;如果检验回归中含线性趋势项, 则意味着原序列具有时间趋势。我们可以通过画出原序列的曲线图来观察是否要添加常数项和趋势项。通过eviews3软件, 我们可以得出变量的ADF检验结果 (如表2) 。

由表2可看出, 原变量序列是非平稳的, 在进行一阶差分后序列才是平稳的 (lnx在1%的临界值内是稳定的) 。即这些序列均是一阶单整的, lnx~I (1) , lny~I (1) , 所以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就是检测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如果存在, 就会表现在几个变量线性组合的平稳性上。这个方法是由Engle和Granger (1987) 正式提出来的。这种协整检验方法是先进行回归, 再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从协整理论的原理来看,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 也就是说, 被解释变量能用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表示, 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被解释变量不能被解释变量所表示的部分构成了一个残差序列, 这个残差序列也应该是平稳的。所以, 要检验一组变量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协整关系, 只要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即可。我们一般可以应用ADF来检验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 进而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建立如下回归方程:lny=α+β0lnx+ut。运用eviews3.1软件估计得:

方程中的系数1.550866表明, 每增加1%宁波港外贸货物吞吐量, 就会增加1.550866%的宁波市实际自营进出口总额。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可得, Ut=lnyt-1.550866lnxt-5.550949。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 不含常数和时间趋势项, 由ACI准则确定滞后阶数, 其结果见表3。

检验结果显示, Ut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 因此, 可以确定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 即Ut~I (0) 。上述结果表明, lnyt和lnx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 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 (Error Correction Model, ECM) 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它的主要形式是由大卫德森, 亨格瑞, 斯巴和耶在1978年提出的, 称为DHSY模型。因为实体经济中X和Y都很少处于均衡点上, 所以实际上只能观测X和Y的短期均衡或非均衡关系。对于一阶自回归滞后模型来说, Yt=α+δYt-1+β1xt+β2xt-1+μt (1)

公式 (1) 两边取期望得:

其中:度量了Yt与Xt的长期均衡关系, 也是Yt关于Xt的长期乘数。

公式 (4) 是一阶误差修正模型, ecm表示误差修正项。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如果变量X与变量Y是协整的, 则他们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解决方法是E-G两步法。

第一步, 是对模型的协整回归, 即普通最小二乘法, 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得出及残差序列:

第二步, 如果存在协整性, 那么, 以第一步求出的残差作为非均衡误差项加入到误差修正模型中, 并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相应参数。

本文的两组序列数据lnx~I (1) , lny~I (1) , 根据式 (4) 和E-G两步法推出其误差修正模型为:

由此可以看出上式中的T检验值均比较显著, 而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自营进出口总额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短期外贸货物吞吐量波动的影响, 另一部分是受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t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2.277071, 这说明长期的均衡对短期的波动影响较大, 且符合修正机制。当短期的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 则将以-2.277071的力度把非均衡状态调整回均衡状态。

(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只表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是此关系还要进一步验证才能是明确否真为因果关系。Granger (1969) 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对此进行检验。其基本原理是:如果在做Y对其他变量和自身过去值的回归时, 引入X的滞后值能明显改进对Y的预测, 那么, 可以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运用eviews3软件计算出lny和lnx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见表4 (选取变量滞后阶数为1) 。

从表4可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ny不是lnx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lnx是lny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从经济意义上来分析, 则是指宁波市港口物流的发展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结论

通过上面的经验分析并结合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长期来看, 宁波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和宁波自营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而且外贸货物吞吐量的变化对宁波自营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 对比短期情况, 外贸货物吞吐量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不如长期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了港口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不是简单的单项关系, 而是互相影响促进的因果关系, 只是影响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不一样。

虽然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市国际贸易水平, 但远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平, 还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

1.宏观层面

虽然我国很早就有类似物流的运输、仓储等行业发展, 但是对物流理论的研究却发展较晚, 所以, 对此项研究的人员短缺, 导致管理体制与法律政策的不完善;再者, 物流产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标准化建设滞后, 严重影响了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和运作成本;另外,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大多企业都各自负责包装、运输等物流服务, 没有形成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这些很大程度都严重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2. 微观层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 宁波市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范围都不够, 标准化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物流人才相对不足, 且现代物流意识缺乏;资源的发展利用度不够, 经济腹地联动不强;地区港口相互竞争, 没有形成协同效应, 秩序混乱, 物流服务功能也急待提高。

摘要:本文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 研究了宁波港近10年间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宁波港口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 而是互相影响促进的因果关系。港口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长期较短期更为明显。最后, 分析了造成此现象的宏观和微观原因。

关键词:宁波市,港口物流,国际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帝钦.论港口物流园区的合理建设[J].港口科技, 2009 (4) .

[2]王小平.我国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7) .

[3]胡圣.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钢铁行业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亚当·斯密.杨敬年译.国富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1.

[5]李景峰等.国际贸易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4 (2) .

[6]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业发展策略 篇11

1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业存在问题

目前,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的主要功能有以下3方面:(1)空箱分类、堆存、空箱检修及按船公司指令放箱的箱管功能;(2)外贸货物出口装箱、进口拆箱与分拨,即装拆箱功能;(3)配合口岸单位查验货物功能。据有关部门调查,宁波港区共有国际集装箱专业化堆场43家,70%以上的堆场兼有第1和第2方面的功能,约30%的堆场仅有第1方面功能,约8.7%的堆场兼有3方面功能。这些堆场主要集中在北仑港区范围内,堆场和仓库总面积达267万m2,其中仓库面积达33万m2。2007年共完成空箱进出场作业量39万TEU,进出口装拆箱量19.8万TEU。尽管宁波港区后方堆场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由于历史原因,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高效的物流运作方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布局欠合理

随着宁波市“以港兴市,以港促市”的“港桥海联动”战略的不断深入贯彻,宁波港区的建设与上海港等周边兄弟港口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宁波—舟山组合港的发展新思路被大胆提出并得到积极推动实施,宁波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然而,作为港口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堆场业,在发展规划过程中缺乏长期性和全局性的思考,布局不尽合理[1],主要表现在:

(1)北仑港区集装箱附近堆场大多集中于骆霞线两侧,一些老堆场规模小,功能单一,布局凌乱,设施落后,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及价格上的优势,长期处于超负荷经营的状态。

(2)近5 a内新建的堆场大多集中在珠江路、通途路两侧,这些堆场虽然投资规模较大,服务、设施也相对完善,但由于其土地、燃料成本相对高昂,加上离港区较远,经营成本偏高,投资回报率偏低。

(3)几乎所有堆场都需要数十辆集装箱卡车与之配套,由于生产的不平衡性,堆场的集卡半数以上采取业务外包,然而,整个北仑区没有一个专门供集卡使用的停车场和加油站,导致集卡乱停放现象比比皆是,而且造成燃油被盗、交通堵塞等问题。

(4)部分老堆场与居民区相邻,由于堵车及夜间噪音污染问题,与居民之间矛盾日益加剧。

1.2行业内无序竞争加剧

行业过度竞争和政府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行业竞争不规范,服务水平提高缓慢。特别是在2004—2005年,堆场业掀起两次涨价潮之后,一些民间资本看到这个行业的潜在利益及低风险、低门槛,纷纷投资其中,使堆场规模在近2~3 a内成倍增长。一些新建堆场由于其管理经验与服务水平相对处于劣势,只能采取降价促销手段,导致仓储、修箱价格不断下跌。一些堆场处于亏损经营状态,还有一些堆场为降低成本,采用简陋设施,导致服务水平低下。

1.3物流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堆场经营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笔者调查,在北仑的堆场中,除几家港务集团参股的堆场外,80%以上的堆场缺乏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一线操作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中初、高中学历人数占50%以上,初中学历以下人员占30%~40%,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不到20%。

1.4设施设备落后,服务不到位

相对于近几年宁波港区集装箱码头的扩建规模而言,堆场业的发展无论从速度和质量方面都相对滞后,一些早期建成的仓库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甚至因亏损而退出市场。在北仑堆场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应用无线终端和GPS运输调度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更没有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由于服务不到位而导致的货损货差现象时有发生。2007年,某家年利润上千万元的堆场仅因设备设施受损、货损货差事故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上百万元,发生理货差错数十次。更有企业在5 a内共发生2次死亡事故,2次损失上百万元的货损事故,令人触目惊心。

2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业发展策略

2.1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对堆场业进行合理布局,整合现有仓储资源、聚集用地需求、发挥规模效应,使集装箱堆场聚集成片,逐步建成若干大型集装箱堆场。北仑集装箱码头基本上呈东西向格局,针对这一特点,规划时应在港口集疏运通道两侧布置场站用地,形成树状结构的空间布局。在考虑规划方案时可综合以下几方面因素:

(1)面向国际高端物流是北仑港区集装箱场站发展的方向,也是提升宁波港区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和增强物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分拨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等高端物流在用地上有2个需求:靠近深水港;一定规模并连片、完整的用地。针对这些要求,应在港口附近预留国际集装箱场站用地。

(2)目前宁波保税区的东区与西区只是半工业、半物流中心,近期发展应主要以保税仓储为主,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与港口一体化的场站,但这种转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难以在近、中期承担起国际物流枢纽的功能。因此,应另找合适的集装箱场站用地,比如发展霞浦物流工业园区等。

(3)由于大榭岛岛上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连岛交通通道的制约,其物流配套基地放在宁波港区是比较合适的,在规划中也应一并考虑。

(4)宁波港自身的临港产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在近几年将会大大增加,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等,要考虑为生产服务的配送型场站的建设。

2.2发展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业的工作重点

(1)加大物流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是提高堆场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业应努力解决企业管理手工操作、业务效率低下、业务数据管理不完善和不安全的问题。针对堆场、船公司或租箱公司对日益增长的堆场信息的管理需要,经营者要尽快实现企业管理电子化和自动化,使堆场作业流程各环节间的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交换和传递,正确、及时地提供决策信息和决策支持,优化堆场作业流程,提高堆场作业效率。同时要应用先进的 EDI 技术同客户进行数据交换,提高客户服务的意识和质量,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堆场运作管理水平。堆场只有提高客服水平和顾客满意度,才能提高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能力。[3]

(2)提供货、船、储、运一条龙的第3方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企业竞争的焦点集中在服务成本与服务水平上。近几年,国内各个港口的码头公司为了吸引船公司开辟更多的航线,不断采取码头合资或合作经营等形式,主动让利给船公司。[4]堆场所面临的主要的客户是船公司和货代,从目前宁波港区集装箱堆场的投资回报情况看,船公司和货代的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堆场,但堆场的经营风险比船公司和货代低得多,船公司、货代和堆场携手合作共同拓展堆场业务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对宁波港区广大堆场经营者是个利好消息。马士基与宁波港区迅达物流公司合资组建龙星物流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马士基有大量空箱堆放、维修等业务,而迅达物流有20 a的仓储管理和车队经营经验,他们的合作必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双赢”利益。

(3)不断完善堆场功能。宁波港区要发展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就必须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与全国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连接的集装箱物流中心。这样的集装箱物流中心,不仅要具有集装箱堆存、拆装、运输的功能,更应具备货物的加工、分拨功能。[5]比如,拥有大容量的冷藏库,便于低温运输货物的集散、分拨;拥有适应不同要求的危险类别货物的仓储中心,满足各危险类别货物仓储、分拨的需要;还应有包装加工中心,便于无包装货物在此进行包装或更换包装后直接发往超市或工厂;拥有适应不同要求的大量仓储设施,让客户利用这些设施进行货物仓储,根据市场和客户的要求适时运往各地。[6]

(4)加快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堆场物流业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从现代物流企业实际运作要求来看,宁波港区现有堆场离现代物流企业尚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之一就在于缺乏一批具有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现代物流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也应看到,在目前的条件下,无论是培养人才或向社会招聘人才,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聚集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最为便捷的方式是宁波港区利用现有的仓储、运输企业与国际上较大型物流企业合资组建物流公司,这样,一方面能引进国际物流人才、经验和资金,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实现向物流企业的升级,同时能借助跨国物流企业的运作,迅速扩展业务。

总之,发展宁波港集装箱堆场业,有利于宁波港加快推进一流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建设,有利于推进北仑区域的物流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和谐港口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傅静芳.建立宁波西部大型集装箱场站 缓减场站与疏集运矛盾[J].中国港口,2007(1):10-11.

[2] 郭媚.集装箱码头堆场优化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11-20.

[3] 杨玫.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堆场管理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6-16.

[4] 马磊. 合作竞争:中国集装箱码头发展的“双赢”路[R].上海:上海海运学院,2004:9-11

[5] 孙丽.优化堆场管理 实现节能增效[J].集装箱化,2006,17(1):5-7.

[6] 沈平.港口物流场站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 集装箱化,2004,15(10):6-8.

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 篇12

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 制定实施发展海洋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宁波市属于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具有一般地级市没有的地方立法权。在发展海洋经济工作中, 宁波市应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 制定、完善、实施发展海洋经济所必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以保证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序推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需要尽快推动的立法项目包括几大项。

借助制定《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之机, 落实陆海统筹政策, 将围填海项目用海、海洋新兴城镇建设等内容纳入城乡规划管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所包括的海洋新兴城镇建设, 环杭州湾、象山港、大目洋、三门湾两个海洋经济产业带建设以及对十个海岛的开发等都涉及以前城乡规划管理所不能涵盖的新的大面积围填海用海, 涉及围填海形成的土地管理与原有土地管理的衔接问题、围填海形成的土地上建设项目的管理问题以及海岛开发利用中的专项规划等。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海洋经济的发展, 而“陆海统筹”的前提是将海域资源和陆地资源作为国家资源同样对待。对发展海洋经济来说, “陆海统筹”就是对陆地资源和海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就是要将可用于开发建设的海域与原有城市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同样管理, 就是要对传统城市建设项目和通过利用原有海域进行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宁波市目前正在制定《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 应当借助这一立法有利时机, 将发展海洋经济涉及的上述问题纳入《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立法内容之中。

利用海域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充分发挥海域使用权的财产性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 海域使用权是用益物权;根据民法原理, 用益物权可以转让和抵押。因此, 海域使用权可以转让、可以抵押。目前实践中银行已经承认并承办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项目 (到2010年底, 宁波市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额已达34亿) , 但由于缺少具体法律规定, 其程序还不是很规范, 尤其是在贷款过程中如何科学评估海域使用权的市场价格没有可供操作的办法, 如果贷款人到期不能按时归还借款, 抵押的海域使用权如何进行拍卖也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 因此实践中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更多体现的是政策性贷款。同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2010年国土资源部的规定, 围填海后进行经营性建设的, 海域使用权以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取得为原则, 但目前海域使用权如何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进入市场, 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程序。因此, 在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海域使用权的财产性功能, 完善海域使用权用益物权性质的有关立法, 制定有关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招标拍卖、抵押贷款等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以适应实践的迫切需要。

宁波市属于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具有一般地级市没有的地方立法权。在发展海洋经济工作中, 宁波市应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 制定、完善、实施发展海洋经济所必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以保证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序推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推进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有关立法, 有效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之一是加强临港产业带建设, 将宁波—舟山港由交通运输港发展成为贸易物流港。这样, 进出宁波港的船舶特别是外国籍大货轮必将大大增多, 使用海域进行项目建设的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 由此导致船舶污染尤其是船舶碰撞漏油事件发生几率升高, 以及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风险增大。2009年国家制定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该条例主要是从如何预防船舶污染海洋环境事故发生以及船舶污染海洋环境事故发生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如何进行行政调查处理和责任认定的角度进行立法, 而对污染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可以索赔内容、索赔程序尤其是船舶以外因素 (如项目工程建设造成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临港工业排污造成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海底油气开发过程中发生漏油事故造成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等) 造成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如何进行索赔缺乏规定。2008年宁波市启动了《宁波市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索赔办法》的立法工作, 在宁波市着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当下, 有必要尽快继续推进该项立法工作。

制定财政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海洋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需要政府财政扶持和金融业支持;从美国、日本等世界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看, 政府给予财政扶持和金融业大力支持是通行的做法。宁波市在发展海洋经济工作中, 有必要制定政府财政扶持 (包括政府投资、税收减免) 和金融业支持 (包括融资渠道、利息优惠、金融新业务等) 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明确政府扶持和金融业支持重点行业、主要措施、申请扶持的条件和程序等内容, 以确保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

健全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所需的各种法律制度。《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宁波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行动纲要 (2011—2015) 》中提出, “十二五”期间宁波—舟山港将加快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 将宁波—舟山港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为此, 目前宁波市已启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建设、国际金融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等工作。硬件设施建设已经启动, 使硬件有效发挥作用的软件建设必须跟上, 即必须出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如何运行、海陆集疏运网络如何联动、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如何有效运行等有关政策。如, 按照国际通常做法, 贸易物流港所在地的物流企业不仅应具备货物运输功能, 同时还可能承担货物仓储、代理货物交易等任务;要建设国际强港, 就必须要将宁波市目前规模小而分散、服务水平低且服务项目单一的物流企业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强、服务水平高、服务项目全的高规格高水平物流企业;而要使这样的物流企业顺利运转, 就必须保证海、铁、路、空各物流节点之间涉及的物流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相协调以及物流管理制度相统一 (包括票证、运价、损失补偿等) ;因此, 必须立法规定物流企业尤其是承担国际贸易多式联运的物流企业的准入条件、业务范围及政府的扶持措施, 并进行有关国际贸易多式联运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再如, 为适应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需要, 必须大力发展国际航运保险业务、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并运行宁波市国际贸易信息平台, 高规格设计并运行“宁波市港口物流信息平台”, 而发展这些业务的核心是引进并留住相关的高端人才;因此, 目前政府应研究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宁波市海洋经济人才发展规划, 实施海洋经济发展人才战略, 培育和引进国际强港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社科类管理人才, 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业务水平高、企业效益明显、服务质量优良的国际强港所必须的现代物流企业、现代国际航运企业和国际结算银行等各类经营服务主体。

启动海洋文化保护与发展立法, 夯实海洋经济发展软实力, 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载体。在全国各沿海城市热火朝天地发展海洋经济的今天, 海洋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宁波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无论是渔谚渔歌渔曲渔戏渔鼓渔灯等艺术形式, 造船、织网、雨具制作等传统技艺, 还是集聚和凝结海洋文化精髓的塔山文化遗址、“海上丝绸之路”的明州港、“宫馆合一”的、海防遗址群的“招宝山”、河海文化的发祥地——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等, 都显示了宁波市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 彰显了宁波市建设海洋经济特色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2008年以来, 宁波市相继举办了承载着海洋文化宣传功能的“开渔节”、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渔文化研究组织——宁波渔文化促进会、发行了宣传海洋文化的《渔文化》杂志, 2010年象山县被批准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 (象山) 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1年底国家水下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全国第一个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宁波国家将在宁波动工建设, 宁波市海洋文化建设已经起步并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着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大背景下, 宁波市应充分利用海洋文化资源, 挖掘海洋文化潜力, 对发展海洋文化进行高规格谋划和高水平设计, 制定《宁波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条例》, 规范海洋文化资源保护、海洋文化资源利用、海洋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等, 为将宁波市建设成海洋文化特色市提供立法保障, 从而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启动海洋文化保护与发展立法, 夯实海洋经济发展软实力, 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载体。在全国各沿海城市热火朝天地发展海洋经济的今天, 海洋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严格执法, 确保海洋经济发展依法有序稳步推进

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防止海洋经济发展盲目冒进。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纽带的跨行业跨产业的新兴经济形态, 涉及范围广、面积宽、新内容多, 这就要求深入调研、充分论证,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依法做出决策。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 要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冒进, 尤其是各有关行政部门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避免决策随意, 确保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有序稳步推进。

加强监督, 严格党纪政纪问责及刑事责任追究。发展海洋经济有许多新项目、大项目、重点项目上马, 涉及城镇规划、工程建设、财政资金扶持、海域及土地使用监管等, 这些都是高风险管理行业, 是贪污腐败容易滋生的土壤。为此, 要加强监督, 严格党纪政纪问责制度和刑事责任追究, 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律师队伍, 为建设国际强港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无论是国际强港还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舟山港都将不容置疑地走上更加国际化开放的道路, 而在国际贸易中, 贸易需要法律人才, 企业也需要法律人才, 而且需要法律业务水平高 (包括涉外法律水平) 、职业道德好、外语优势强的优秀法律人才。目前宁波市律师队伍的总体状况不能适应国际强港的发展需要;据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宁波市仅有律师1200多名、律师事务所119家, 119家律所中20人以上的仅有22家, 目前在宁波市海事法院审理的涉外海商事案件中, 大多数案件都是由上海或北京的律师提供服务。因此, 必须将加强高水平专业化律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国际强港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加强组织交流培训、引进人才、优化律师就业条件、净化律师执业环境等措施尽快提高律师执业的整体水平, 通过实行公职律师制度、推广并强化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等措施提高政府依法执政和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加强对司法机关支持, 发挥司法机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司法保障作用

加强对宁波海事法院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海事法院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司法保障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强港的建设必将大大提高宁波市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宁波市和国外政府以及民间经济往来必将大大加强, 有关海上航运、货代保险、临港产业、对外贸易、港口物流、渔业生产、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开发利用以及海洋新兴产业等纠纷数量将大大增加, 新的纠纷种类也将会陆续出现。这些案件专业性和涉外性强, 按照国家规定, 其管辖权专属于海事法院。宁波海事法院负责宁波市海商事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工作, 对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司法服务热情高、主动性强, 2011年1月制定了《关于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实施意见》, 4月制定了《关于实施海事海商审判精品战略的若干意见》, 这两个意见详细规定了为浙江省 (宁波市) 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司法服务的措施和途径。为了充分发挥海事法院对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司法保障作用, 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海事法院的专属司法职能, 最大程度发挥海事法院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障护航的作用。

上一篇:营销策略的差异化思考下一篇:瑞吉欧方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