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村

2024-07-03

宁波农村(通用10篇)

宁波农村 篇1

摘要:通过对宁波地区几处较为典型的农村宗教建筑调研、分析, 提出了其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如正确处理农村宗教建筑与新农村建设间关系、多方面争取修缮和保护经费、部分优秀宗教建筑可申请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 从而使宗教建筑与新农村建设共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氛围。

关键词:农村宗教建筑,保护,发展,新农村建设

1 概述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 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 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都在宁波落脚生根, 宗教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徒众多, 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宗教建筑。根据宁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 宁波市登录在册的宗教建筑196处, 著名的宗教建筑如保国寺、天童寺、庆安会馆、江北天主教堂、清真寺等。这些为研究宁波的建筑、人文、历史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 成为宁波这座文化历史名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象征[1]。

近几年来, 各地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尤其是宁波地区, 新农村建设较为全面, 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 我们也看到, 在已登录的196处宗教建筑中, 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40多处, 其他150处属于未定级别, 大部分处于农村, 并且还有许多农村宗教建筑因数量大、规模较小而没有登录在册。这些农村宗教建筑单凭农村集体经济或个人捐赠, 缺乏资金保障, 有的甚至作为居住场所或者工农业生产场所, 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发展, 在自然作用下, 日益破损。另一方面, 村民在物质基础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有很大的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现象的存在, 在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空白, 这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相悖。

为此, 本文通过调查和走访几处较为典型案例, 对宁波农村地区宗教建筑现状做调研、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2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案例情况

2.1 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南山寺、盘龙庵

东吴镇三塘村位于宁波三大古寺中的两大古寺天童寺 (国保单位) 、弥陀禅寺之间, 四面环山, 交通便捷, 距宁波市20余千米, 由4个自然村组成, 现常住600余户、1 300余人。该村历史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 三塘陈氏自始祖实贵于明隆庆与万历年间 (公元1572年—1573年) 自明州 (宁波) 姜山迁至本村, 定居发展, 繁衍子孙, 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近代有宁波帮名人陈哲尧等。天童十景之一的南山晚翠就坐落其中, 天童大岭古道穿村而过。

据史实记载该村有盘龙庵、伏翠庵、幻智庵、云举庵、大云庵等等佛教文化遗产, 现有顺娘庙、南山寺、盘龙庵等宗教建筑, 具体如下。

2.1.1 顺娘庙

民国《象山县志·唐代人物传》首篇记载杜雍生于唐咸通元年 (公元860年) , 途遇强盗, 负母抱子逃到天童太白山麓, 紧急间, 不得已置子于路旁岩石上, 等将老母掩藏于山洞中, 儿子却已遭虎狼所害, 悲伤之余, 遂隐此躬耕奉母。乡人感其孝, 杜雍死后, 建庙纪念, 即邻村天童村的太白庙 (祭祀杜雍) 和三塘村的顺娘庙 (祭祀杜雍的母亲) , 两庙相距约8 km。清初, 三塘村、天童村等人民为纪念杜孝子而兴起庙会, 既是传扬杜孝子的高尚风格又作为农村的文化娱乐, 号称江南民间“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于2012年被列入鄞州区非遗名录, 每到农历九月十六, 从太白庙出发, 一直到顺娘庙及杜雍放儿子的大岩石———相子岩, 人们每年抬着杜孝子尊神去拜见老母和祭奠儿子, 以期国泰民安、家和子孝。

通过“迎神赛会”等活动, 加上顺娘庙传扬杜孝子的高尚风格, 顺娘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2014年年底该庙进行了部分修缮, 大部分是附近村民自发捐款。

2.1.2 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下三塘自然村。早在1000多年前天童寺的开山祖师义兴和尚以及400多年前天童寺的中兴祖师密云和尚对南山的风水情有独钟, 亲自选定了南山为各自的身后塔园, 从而使南山具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南山寺主要由祖师殿、大雄宝殿组成。祖师殿存在已有800多年,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2000年前后按原样进行了恢复, 祭祀开山祖师义兴和尚和中兴祖师密云和尚。大雄宝殿里有根雕500罗汉宫、根雕108观音阁等等。

南山寺及“南山老寿星”巨型雕塑等组成了南山风景区, 成立了宁波天童南山景区开发有限公司, 以公司的模式来运营。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底蕴为依托, 整个景区融长寿文化、佛教文化、根雕艺术、休闲野趣为一体, 如参观祖师殿可了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历史, 重现过去南山的辉煌, 净化心灵, 达到修身养心之目的。自南山风景区建成以来, 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以上,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1.3 盘龙庵

盘龙庵位于大盘山山脚下, 2007年经过修缮。目前盘龙庵除了偶尔村民做佛事外, 基本上是闲置。而历史上三塘村存在着盘龙庵、伏翠庵、幻智庵等佛教文化遗存等, 佛教文化遗存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有望进一步开发利用。

2.2 余姚市马渚镇渚山寺

马渚镇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 据史料记载, 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舜”出生于诸冯, 即现在的马渚。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第五次南巡, 屯兵渚山, 饮马于潭, 故此得名马渚。全镇总面积62.6 km2, 辖22个行政村, 4个居委会, 人口5.1万人。

马渚寺位于渚山公园的山顶, 即整个马渚镇的最高处, 大殿东侧存一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 之“圣母会序”碑记。该庙于2006年进行大面积重修和扩建, 资金大部分来自民间集资和寺庙卖香烛收入。2013年辅助用房曾发生过火灾, 几乎烧毁房屋内所有东西, 后重新修缮辅助用房, 为防止火灾再次发生, 该寺庙配置了一些灭火器, 一些信佛的老人主动轮流管理。

该寺庙供奉“高庙山娘娘”, 来源有3种说法:1) 宋真宗时的宫女寇承御 (寇珠) ;2) 从临近乡镇临山迎来的天后宫圣母娘娘妈祖;3) 西岳华山三圣母娘娘, 以第一种说法为多。不管是哪种说法, 寄托着当地村民祈求世间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愿望, 这从香烛收入里可以看得出来。据管理人员介绍, 他们从来没有对香烛买卖进行定价, 都是靠人们自愿出钱, 有这份诚心在就好, 一般村民也不会在乎这点小钱, 都会很自觉地投5元、10元或者更多 (市场价一对蜡烛4元左右) 。因而一年一度的“高庙山娘娘”祭祀活动都很隆重, 于“高庙娘娘”的诞辰日———农历四月十七进行, 每年都有近1 000人参加, 当地政府都组织进行安全管理, 并倡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

2.3 余姚市黄家埠镇上塘村东岳庙

东岳庙坐北朝南, 附近是一大片田地。在庙的东侧是普通的一栋居民房, 西侧有两间小房子, 为管理者所居住。

东岳庙于2013年经过整修, 和之前的老的东岳庙有很大的区别。之前供奉的东岳大帝 (黄飞虎) 等道教, 整修后把原寺庙旁边的一排房屋买了下来, 和正屋连在一起, 供奉观音菩萨等, 观音菩萨等的引进让原本一直是道教文化的东岳庙增添了一些佛教色彩, 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东岳庙属于公共型庙宇, 它的修建是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捐钱修造, 管理者说东岳庙确实比较冷清, 一年里很少有人登访, 只有到了东岳大帝生辰的那天才会有附近的人过来。

2.4 奉化市西坞街道税务场村基督教爱光堂

西坞街道税务场村是花木专业村, 全村170多户人家户户种花木, 不仅村里1 000多亩土地都种上了花木, 而且还向邻近村租了1 000多亩土地种花木。现在村里已经整理出连片的100多亩土地, 在造村民别墅的同时, 计划下一步开发旅游项目, 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原基督教爱光堂是建于1925年的民国著名外交家, 体育活动家王正廷旧居安光庐, 但因建筑面积小, 加上与税务场村的新农村建设布局格格不入, 故于2014年年底新建了新的基督教爱光堂, 位于西侧靠山脚处, 其建筑构造、色调等与周边新建的村民住宅几乎一致, 目前还没有投入使用。

3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措施分析

从上述案例来看,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有喜有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3.1 正确处理农村宗教建筑与新农村建设间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除了物质文明建设外, 还应强调人文生态建设。生态人文建设是综合、多层次的系统, 其中包括精神层面, 指具有文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内含于村民心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宗教文化信仰等。

对于农村宗教建筑而言, 其建筑本身首先是物质实体。农村宗教建筑作为一座建筑物, 既是广大宗教信徒集中的场所, 也是广大村民一起交流的地方。一些宗教活动, 不仅仅弘扬了传统的文化理念, 而且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来往。我们发现, 凡是新农村建设开展比较好的, 其宗教建筑大多都修缮的不错, 村庄的人文生态建设也做的比较好。这从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迎神赛会”、余姚市马渚镇渚山寺“高庙山娘娘”等等活动就可以看得出来。

同时, 我们应对宗教信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宗教建筑作为活动场所, 采用欺骗手段, 宣扬封建迷信等不良思想, 破坏社会稳定, 这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 应坚决反对。

3.2 多方面争取修缮和保护经费

我们对农村宗教建筑最近一次修缮资金来源 (多项选择题) 做过一项普查, 调查结果显示, 由几个召集人捐款占30.9%、普通村民自发捐款占54.1%、村集体经济 (村委会) 资助占47.9%、附近邻村人员资助占29.4%、乡镇或以上政府及上级宗教管理部门资助占41.7%、外地人员捐款占9.3%、门票收入占6.5%、香火等创收占28.8%, 还有一些是国内外宗教界高僧资助, 以及企事业单位捐赠、拆迁赔款等, 这说明农村宗教建筑修缮的资金来源十分广泛, 且不缺召集人, 主要以普通村民自发捐款和村集体经济 (村委会) 资助为主, 同时乡镇或以上政府及上级宗教管理部门和几个召集人也占了较大比例。从上述几个宗教建筑的重建和修缮资金来看, 也说明这点, 可多方面争取农村宗教建筑的修缮和保护经费。

同时, 也可以尝试以公司化的模式来运作, 如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南山寺, 既普及了佛教文化, 又促进了该寺庙的可持续发展。

3.3 部分优秀宗教建筑可申请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 从法律层面得以保护

当前, 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许多地方进行, 不少地方也涉及宗教建筑拆迁问题, 尤其是有一些优秀的、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宗教建筑, 拆除后十分可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许多地方法律法规等对其保护和利用做了规定[2,3]。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建设工程选址, 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 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 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 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建筑也有类似的规定。像上述的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已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南山寺将申报历史建筑, 从而可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傅亦民.宁波宗教建筑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15年修正) [S].

[3]国务院令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Z].

宁波农村 篇2

【发布日期】1994-09-01 【生效日期】1994-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1994年9月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保护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资产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本市镇(乡)、村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

镇(乡)集体资产由镇(乡)经济联合社负责管理,村集体资产由村经济合作社负责管理。

第三条 第三条 农村集体资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平调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集体经济组织有权拒绝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集资、收费、摊派和罚款。

第四条 第四条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保护集体资产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第五条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坚持勤俭办社方针,依法对集体资产实行民主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农村集体资产应当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鼓励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集体资产依法合理流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七条 第七条 市、县(市、区)农村经济委员会负责对本规定实施工作的指导。

市、县(市、区)农业、林业、农机、水利、水产、经委、乡镇企业、土地管理、财政税务、工商行政以及金融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

第二章 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

第八条 第八条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分别属于该社区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委员会依法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

第九条 第九条 农村集体资产范围:

(一)依法属于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自然资源;

(二)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形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机械、设备、电力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

(三)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办的农场、林场、牧场、渔场等;

(四)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办、出资兼并的企业;

(五)在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联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协议规定所占有的资产份额;

(六)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国家无偿资助以及单位、个人赠予的资产;

(七)国家对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减免税形成的资产;

(八)属于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专项基金、土地征用补偿费、统筹费和各项提留、上交款等货币资金或实物;

(九)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购买的股票、国库券、债券等有价证券;

(十)属于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无形资产;

(十一)依法属于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其他资产。

第十条 第十条 属于原生产队集体所有的资产,权属关系未改变的,一般可实行“队有村管”。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全部被国家征用、行政村建制依法撤销后,原集体资产和土地征用补偿费收入等权属不变,集体经济组织应继续保留和发展,行使生产服务、管理协调等职能。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集体资产所有权的争议,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三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章 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权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委员会依法决定集体资产的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包括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股份合作经营、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等。

确定承包经营、租赁经营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应当采取公开招聘、招标的方式。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集体资产经营,必须依法签订合同,明确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集体资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享受合同规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股份合作经营集体资产的集体和个人,必须按合同规定,承担保护集体资产的义务,并向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时交纳承包金、租金或股息、经利等。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承包或租赁的经营者,其债务责任按合同规定承担;合同没有规定的,由经营者的财产承担。

企业破产应当进行破产清算,法人以企业的财产对企业债权人清偿债务。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经营者有保护和按照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的义务。

鼓励和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允许上市交易。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互助、合作的原则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吸纳社区内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有资金入股。

鼓励农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入股或委托代管的形式参加合作基金会。

第四章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有权审议批准下列事项:

(一)财务预决算;

(二)集体资产经营方式确定和重大变更;

(三)重大项目投资;

(四)收益分配方案;

(五)主要资产处置和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实施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关于集体资产管理的决定;

(二)制定、执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三)检查所属经营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

(四)决定参加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董事会人选;

(五)聘任或解聘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六)集体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监察委员会(监察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监督同级管理委员会执行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关于集体资产管理决定的情况;

(二)检查同级管委会成员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职责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执行承包合同的情况;

(三)检查财务计划、收益分配方案、专项基金提取和使用等情况;

(四)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镇(乡)、村对集体资产管理必须建立下列制度:

(一)财务预决算制度;

(二)现金管理制度;

(三)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四)合同管理制度;

(五)财务管理制度;

(六)收益分配制度;

(七)专项基金管理制度;

(八)资产报告制度。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农村集体资产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一)资产上市交易、转让;

(二)企业兼并、拍卖或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三)与境外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四)联营企业的投资变动;

(五)企业歇业、破产清算;

(六)当事人认为有必要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农村集体资产评估应遵循“客观、真实、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程序包括:申请立项;资产清查、评定估算;验收确认。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农村集体资产的评估,由资产占有单位委托具有评估资格的机构承担。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所属经营单位的集体资产评估结果,应经镇(乡)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审查,报县(市、区)农村经济委员会确认。

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用土地使用权折价参股、联营、合资经营的地产评估工作,由市、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部分土地被国家征用的,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费,除被征用土地上属于个人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付给个人外,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移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建立镇(乡)农村集体资产的审计组织,健全监督制度。对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经营单位主要干部离任的经济责任、财务收支、年终收益分配以及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要求,或镇(乡)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时,应当对集体资产进行审计。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对模范执行本规定,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和集体资产经营者;对检举、揭发、控告违反本规定行为的人员;对保护集体资产有显著成绩的人员,由市、县(市、区)或镇(乡)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侵犯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集体资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或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将集体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无偿分给个人的,责令其纠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对侵占、私分集体财物的,应追回侵占、私分的财物并赔偿损失;对贪污、挪用集体资金的,应当追缴,没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违反本规定,以权谋私,或者玩忽职守,造成集体资产损失的,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对检举、揭发、控告违反本规定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县(市、区)或镇(乡)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违反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承担本规定的民事责任有争议的,可以向镇(乡)人民政府申请调解。有关承包、租赁经营集体资产引起的民事责任纠纷,可以向县(市、区)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仲裁机构的仲裁决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他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市、县(市、区)农村经济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对损害农村集体资产的行为,应当支持受损害的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在未建立镇(乡)经济联合社之前,可暂由镇(乡)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其他名称的集体资产管理组织行使镇(乡)集体资产管理职能。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本规定由宁波市农村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

宁波农村 篇3

创新产品 引领潮流

作为APP工业用纸事业部旗舰企业,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中华”)、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亚洲浆”)专业从事白卡纸、铜版卡纸、灰底白卡纸等包装用纸的生产。近年来,其在高松厚度纸张领域率先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成功研制出高松厚度白卡纸、高松厚度铜版卡纸等新产品。该系列产品符合包装减量化趋势,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包装市场的热烈欢迎。

相比一般卡纸,高松厚度纸张具有厚度高、挺度强、印刷适性佳等优势,可提升包装产品档次。例如,未来之星超高松厚度美奇白卡纸的松厚度是一般白卡纸的1.2~1.3倍,被誉为“松厚之王”,热销于欧洲市场,其使用高松厚浆料,适用于多种产品的包装;高白高松厚度双面涂布铜版卡纸比一般铜版卡纸的白度、松厚度高,定量

205g/m2的高白高松厚度双面涂布铜版卡纸可替代定量250g/m2的一般铜版卡纸,定量240g/m2的高白高松厚度双面涂布铜版卡纸可替代定量300g/m2的一般铜版卡纸,定量270g/m2的高白高松厚度双面涂布铜版卡纸可替代定量350g/m2的一般铜版卡纸,其是制作书刊类封面、广告DM插页、服装吊牌、台历和挂历的最佳选择。

高松厚度纸张以低定量代替高定量,纸质变轻,不仅在保持原有纸张挺度、品质的同时增加了厚度,还减少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环境污染负荷。

多项措施 成就环保纸张

为确保各项产品都能符合环保纸张的要求,并更好地满足包装印刷企业对环保纸张的需求,宁波中华、宁波亚洲浆在环保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努力,无论是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还是废纸回收再造,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宁波中华、宁波亚洲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已累计超过8亿元,目前吨纸耗水量平均小于11吨, 年平均回收利用废纸资源达70多万吨,是我国规模较大及技术先进的两家再生型工业造纸企业,并于2008年通过国际森林产业产销监管链体系认证(PEFC-COC)。

此外,宁波中华、宁波亚洲浆还获得了其他国内外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和荣誉,如ISO 9001、ISO 14001、ISO 14064、ISO 14025、OHSAS 18001、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中华是我国第一家获得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14064温室气体排放监管链认证(俗称“碳足迹认证”)的造纸企业,并于2005年12月荣获“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于2011年5月顺利通过ISO 14025(III型环境标志)认证,成为品质与环境双优的造纸企业。

为绿色印刷贡献力量

这些努力和成绩铸就了宁波中华、宁波亚洲浆环保纸张供应商的领袖地位。此外,在安全方面,宁波中华、宁波亚洲浆一直以来与第三方机构(如SGS)进行合作,依照客户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产品进行FDA、CPSIA、SVHC等产品安全方面的测试,并均符合要求。

宁波农村 篇4

一、农村土地利用的趋势

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尤其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依然处于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进程中时, 区域土地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宁波经济因借助于地理优势而发展较快, 但要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的利用是一个需要格外关注的话题。对此, 宁波农村土地利用在探索中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

1. 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 这种占有状态, 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农民养成了一种固有的排外心理。在改革开放初期, 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由集体化向自主化转变, 经营方式表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包产到户, 统分结合, 双层经营。农民在获得开发土地自主权时充满欢喜, 对未来充满希望, 每家每户都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对自己承包地的经营管理上, 而忽略了与外界经济形式的联系, 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成果主要用于自主消费, 只有家庭有多余的农产品时才会在留足口粮的基础上对外出售, 这种自给自足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至今。客观上讲, 这种利用农地的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种产业机构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方式, 作为保障作用的农业经济自然也面临新的选择, 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也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自给自足型, 逐步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开放型。

宁波农村土地利用当前呈现出三种开放型的模式: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给村内具有实力的农民家庭大面积种植农作物;本村农村集体土地转包给外村农民种植;农村集体土体转包给农业开发企业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这三种模式的出现对于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促动作用, 使得农村经济与外界经济相联系, 打破农村地区自顾封闭的发展态式, 利用外界经济资源高效开发农用地能提高农业产量, 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土地承包方面, 宁波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稳步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 发展各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位居浙江省前茅。到2009年6月底, 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92.53万亩, 比2006年增长244.7%, 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1]在这众多开放性土地利用中, 慈溪市周巷镇湖塘新村是个典型的例子, 它是第一个开展农业园田化建设和耕地集约化经营, 引进了全市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 规划建设了村级农贸市场和标准厂房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样板。

2. 从单一型走向多样型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农业, 农业的发展主要在于利用农地。传统农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就是种植农业经济作物。农业经济作物类型很多, 但农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其他经济作物如大豆、花生等都是少量种植。这种长期以来的单一型农业种植方式虽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但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确是杯水车薪。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经济也出现新的调整, 由过去的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在长期与外来经济模式交流的过程中, 宁波在农地利用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总结出多种多样型的发展道路, 具体体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农业专业户经营型, 由村里主要种粮大户承包大部分土地专营种植水稻小麦等主食类农作物, 雇请村民到专业化的种粮基地工作, 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村民的收入, 部分农民能够在获得土地种植利益的同时外出打工,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和农用地资源;第二种是种植经济型果树型, 农用地转为发展水果产业, 农村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经验适时对外开办水果节, 既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又吸引了消费的眼球, 一举两得;第三种是农家乐娱乐休闲型, 这种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结合地作为密切, 将农村作为一个类似企业的模式经营充分发挥农村的农作物优势, 抓住城乡发展时机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吸引外部对农村的关注, 充分调动农村的积极性。这些发展类型都有各自特色, 都是宁波推动农地利用的产物。在土地多样化经营中, 北仑区白峰镇小门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探索出“山上建银行, 平田建粮仓, 沿海低田改鱼塘”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山地优势, 大力发展经济林和优质小水果。十余年来, 村里先后开发了600亩速生杉木林、480亩茶叶、300亩杨梅、200亩毛竹、150亩花卉和120亩柑桔, 同时还利用沿海低田开发了120亩淡水养殖基地。

3. 从数量型走向经济型

农业发展自然要讲究效益和产量,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达不到温饱的低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低, 改革开放之后大大解放生产力,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极大提高农民积极性, 激活农村潜在的生产力, 再加之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业发展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 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只追求量的提高, 更要注重经济效率的提升。宁波农民抓住历史发展的好时机自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创造出多样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土地不再是追求粮食产量的载体, 而是农村提升经济发展层次的跳板。

宁波农民农用地利用由数量型走向经济型的趋势, 也是农民认识农用地价值的理性化, 这样更加有利于农用地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土地利用在从数量型转化为经济型中, 鄞州湾底村是一个典型例子, 该村“桑果种出富裕新农村”的经验曾被中央和省、市媒体广为宣传。1998年, 村根据市场调查和该村实际, 引进了果桑种植项目进行试种, 第二年就获得了成功, 亩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农民尝到了种植果桑的甜头, 种植面积也因此扩大, 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种果桑积极性。桑果产量上去了, 靠鲜果销售远不能解决问题, 他们请专家“会诊后决定搞桑果深加工, 发展循环经济, 拉长产业链。村投资2000万元从意大利、法国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酿酒技术, 加工成“宁波红”桑椹干红酒和优质桑果饮料, 形成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 他们在开发桑果加工系列产品的同时, 还把嫩桑叶加工成具有药用价值的桑叶茶;把夏天整枝下来的桑和嫩枝条经处理供动物园作为食草动物的饲料;桑园养殖土鸡, 既清除桑园虫害, 鸡粪又肥了桑园, 下半年在桑园还可套种蔬菜。良性的循环, 使桑园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旅游业是阳光产业, 被世界公认为久盛的可持续产业。湾底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桑园和桑果产品, 加上紧靠市郊的区位优势, 兴办了“天宫庄园”, 以桑果为媒以节搭台, 推出了“郊区踏春、采桑果喝桑叶茶、品桑果酒及桑果饮料, 看西江古村, 吃农家饭”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休闲旅游, 并成功举办了四届桑果节。此外, 湾底村还新增了“看梨花、赏牡丹”等为主要内容的“赏花活动, 吸引了大批宁波市民尤其是中

二、农村土地利用的问题

宁波农村土地利用尽管取得一系列的优异成绩, 但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在当前中国农村中非常普遍。但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问题, 仍由其发展下去, 势必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1. 土地流转的无序性

土地流转是农村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土地的所有权不变, 利用土地主体之间发生转变。农村人口结构自进入21世纪就发生巨大变化, 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外出打工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 留在农村懂得种地的人口大大减少, 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后的农村孩子都不懂得务农, 或因外出打工获得更为丰厚的收入而直接放弃对农用地的管理, 农村中出现大量荒废农用地和疏于经营管理的土地。这样对于农业经济自然是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农村出现土地流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农村流转土地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农民们之间达成的流转协议简单且多为口头协议, 土地承包权人随意将土地非法转租、私下转租等情况, 当下因土地流转发生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 对农村土地的利用造成恶劣影响。

宁波虽处在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但农村土流转依然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如在鄞州区姜山镇计家村和蔡朗桥村两村的土地利用考察中, 尽管两村不存在荒废的土地资源, 但70%的土地流转中, 都是种粮大户直接与村民协商, 承包他们的土地, 每年支付给村民一定的承包费用, 这种承包土地的方式没有书面的协议, 都是口头的, 承包商直接给钱, 就表示今年会继续种植你家的地, 费用也都是一次付清, 村民们也乐意接受, 因为村中很多村民都不会也不愿种田, 他们认为与其让其荒废着, 不如随意转包给别人去种植。

2. 土地使用的随意性

农村土地使用具有专属性, 即必须符合土地的农业利用价值, 不能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使用价值而转作他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 土地的形成相当不易, 它不仅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自然过程, 而且还需要人类持续的劳动和大量物质能量的投入, 从而保证土地肥沃。而将土地流转为非农用地则易如反掌, 一旦改变土地的专有农业属性, 再要逆转为耕地, 不仅要付出巨大代价, 而且效果甚微。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 短视的发展眼光使得土地使用权人在将其土地流转之后很少关注土地的实际利用方式, 流转后的使用权人往往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利用土地, 要么改为住宅用地, 要么改建为鱼塘, 这种随意利用对农用地地质的破坏具有根本性影响。

宁波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 没有充分认识农村土地的重要性, 致使土地的使用呈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先后出现过一系列重大破坏农村土地的案件, 如北仑小港街道五盟村经济合作社“以租代征”案、鄞州区塘溪镇管江村非法占用耕地案、镇海区庄市停车场非法占地案、奉化市新科精密铸造有限公司非法占地案、余姚市梁弄镇横路村经济合作社非法转让土地案、慈溪市小苗无氧铜材有限公司破坏耕地案等, 这些案件不仅给农村土地的使用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还极大地摧毁了宁波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土地经营的功利性

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土地的价值, 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粮食产量的保证, 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所以重视土地经营是极其重要的, 然在当前被“发展”冲昏头脑的社会里, 能理性看待土地经营的非常少, 更多的表现为功利性。具体表现为, 在农地经营时限上, 没有长期的生产计划, 多为短期承包;在农地经营投入上, 依旧延续着“土地刨食”的旧习, 没有对土地的肥力进行必要的培育, 多采取的“竭泽而渔”的破坏性经营方法;在农地经营方式上, 要么采取传统的耕作方法, 要么一哄而上都经营同类经济作物, 要么不分土地的用途一味地扩大养殖业;在农地经营规模上, 还依旧停留在“作坊式”的小而散的生产, 没有把类似的资源整合起来, 做大做强, 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更致命的是, 在当前“伪城市化”的进程中, 农民都已做好“洗脚上岸”的打算, 农地被大量的荒废, 更多的农村青年选择进城打工, 尽管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也不愿在农地的经营上花费更多的心思。

在农地经营上, 宁波经过十几年发展, 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日益扩大。全市现有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8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38个。然时至至今, 宁波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规模小、分布散、特色不鲜明。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和点以村集体或村民的自发建设为主, 大部分经营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 开发的项目也以餐饮和观光为主, 有逐渐脱离主题的趋势;二是对农地经营认识不够, 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宁波不少农家乐休闲多为垂钓捕捞、花卉观赏和瓜果采摘上, 对农业产业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不足, 缺乏对农业包装开发的理念和能力, 不少农家乐休闲旅游出现一年火一次, 一活一个月的现象;三是没有整体规划, 随意性经营。农家乐休闲旅游多为未经批准许可的自行打着“农家乐”招牌的农家旅馆、农家饭店, 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相关部门疏于管理, 致使其经营处于一种极端随意性。

三、农村土地利用的规范

99年修宪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它意味着社会主导行为规范的转向, 即法律取代了道德的主导地位, 客观规范取代了主观感性的指引。有鉴于此, 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急需通过法律予以规范。

1. 土地流转的规范化

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同农业经营者之间的自由转让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趋势的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 实质是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渐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过程。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方式概括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 并对这五种主要的流转方式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具体的办理手续作出详尽的规定, 所以在生活中有不少法律不能涉及的方面, 但这并不能成为土地流转随意的源头, 因此宁波市应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出具体的法规和规章来指导土地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监督管理土地的流转。没有法律法规作为方向标, 就不能为土地有序合理流转作出保障, 从而导致违法流转的现象屡禁不止。土地流转要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 就必定要符合法律法规, 所以应坚持二者的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成为土地使用的合法受益者。

2. 土地使用的规范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耕地的建设占用必将呈现上升趋势, 而长期以来持续的耕地流失和破坏, 势必严重冲击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 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大局。因此, 宁波市应结合《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农用地的使用保护规定, 建立起健全的农村耕地保护性法律法规, 根据耕地的性质合理利用开发土地的使用价值, 因地制宜地可持续的利用土地, 不能随意改变农用地的原有用途, 若要改变原有土地的用途需要与相关部门协商, 并且报土地管理部门批准, 在结束承包期时尽量可能地恢复农用地的原有状态。农地使用期间擅自改变农用地的用途者, 责令能恢复者尽量恢复, 改正仍不能恢复者则进行处罚。只要是对农用地进行经营管理, 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农用地利用的规范化要求法律法规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土地资源。

3. 土地经营的规范化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而出现的。这是因为, 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民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供了经济动力, 又为扩大经营规模创造了条件。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宁波, 土地经营规模化已经是必然趋势, 但土地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却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土地经营的经济效益规范化主要体现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 通过科技等合理方式提高农用地亩产量, 实现农用地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土地经营的社会效益规范化主要体现在遵守国家关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良性竞争, 就农产品的产出而所作出的定价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又注重社会经济的稳定。土地经营的规范化要求法律法规为实现土地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支持和保障, 二者不可偏废, 只有这样才能为土地稳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地者万物之本源, 诸生之根苑也”。土地流转、使用和经营是涉及农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都有利益的博弈, 我们要兼顾利益和法律的双重要求, 力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为保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宁波作为经济和法治都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的城市, 理所当然应在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中, 由于资源禀赋的构成, 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也依然是农民、农业和农村最值得信赖的支撑。当前宁波农村土地利用呈现出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单一型向多样型、从数量型向经济型的发展趋势, 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暴露出农地流转的无序性、农地使用的随意性和农地经营的功利性等诸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 宁波理应高度关注农村土地的利用现状, 发现农村土地利用的问题, 结合现有法律制度予以规范, 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农村,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毛协铜:宁波市土地规模经营率居全省前列.宁波日报.2009-11-25

[2]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科学出版社, 2008:25

[3]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173

[4]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科学出版社, 2008:191

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5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使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使农村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举国上下对农村教育问题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

位于沿海的浙江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00亿元(RMB,下同),比上年增长1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973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1468.9亿元和70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在这种雄厚的经济实力下,浙江省启动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93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十分发达的城市。其经济特色主要包括八大产业:服装、港口、化工、机电、机械制造(汽车城)、电子信息(波导)、能源(钢铁)、造纸宁波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四明八百里,物产甲东南”之美誉。全市辖2县、3市、6区,全市农村辖96个镇(乡)、54个街道,有行政村3832个;农村人口426万,农村实有劳动力270万,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比为34.17:42.39:23.44;有耕地面积316万亩,宜林山地609万亩,浅海滩涂344万亩。2003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40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

在对宁波农村成人教育需求的调查中,我们采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法、资料统计等调查方法,掌握了大量而又翔实的一手资料。2004年8月17日上午,宁波的天空仍然十分炎热。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处处长林建国的办公室里,这位负责组织宁波农民技能培训的处长向我们介绍着迄今为止宁波成人教育的一些情况。同时我们实地走访了慈城成校和江北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与冯叶飞校长、张旭庆等同志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一、目前基本状况:

2002年8月15日,宁波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宁波市关于“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对“十五”期间的全市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目标和任务。2003年年初,市委发放市委4号文件,正式启动农民培训工程。2004年又发放了以农民素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市委2号文件。在这几个文件的指导下,市里专门成立了一个牵头部门--市农办和农科教综合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由三个部门一起进行分工与协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失土农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农业局负责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发放绿色证书;教育局负责组织文化素质教育的培训。其中具体的操作组织实施主体是各个县级部门,市级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财政划拨与宏观协调。同时规定培训经费由市和县级在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用于农民培训、转移就业、职业培训和山区移民。在宁波市看来,“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以培养农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营销大户为重点,以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产业带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富民工程。

2003年以来,各级、各地积极开展以农民学历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失地农民转岗、专业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根据各县(市)区上报,到2003年12月底,全市已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287882人次,占全年计划培训人数的109.5%,其中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36865人次,占实际培训人数的12.81%;农民转岗转业职业技能培训17635人次,占实际培训的6.13%;农民学历培训16663人次,占实际培训的5.79%;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15719人次,占实际培训的74.93%。

通过培训,失地农民再就业人数达到21725人,受训后的就业率为58.93%;培训后转岗转业人数达到13834人,就业率为78.45%。全市已建立农民培训基地135个,占计划建立数82.3%。目前宁波培训基地有这几种:农广校、乡镇成教基地,企业培训基地。

其中热门培训项目依次为排列:在宁波服装培训是主打,主要集中在江北区;其次是机械专业,如车工、钳工、装配工、计算机等的培训;再次是家政服务培训,如保姆、餐厅服务员等。各地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临海家政、余姚保姆等。

2004年由于基础工作扎实,总状况势头还可以,至今已经对4.2万农民进行了技能培训。目前的工作已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包括政策支持、组织机构建设、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流程。

二、培训典型总结:

1.由教育局负责的免费选送优秀农民进大学:

2003年8月下旬,宁波市公开选拔农村优秀青年赴高校培训工作全面启动,这在浙江省,甚至全国来说都属创举。

从2003年起的5年内,宁波计划选送1000名优秀青年农民上大学,此举目的是孵化一批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让他们掌握实用新科技、新知识和新技能。选送的农民青年要求是宁波市户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营销大户、农技信息员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他们的学费、资料费、住宿费、餐费和实习考察费将统一由市财政专项经费拨付,每年将给予35万元的补助。

2003年10月15日,经选拔出的36名来自市各地的瓜菜种植大户来到宁波市农科院,参加为期1个月的瓜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高级研修班,在高校集中学习,前半个月脱产集中面授,后半个月回乡生产实习,撰写社会调查或生产实习报告,合格者由市农办和市教育局发给“农业高级研修证书”。同时浙江万里学院的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培训班及宁波大学的淡水养殖、浅海围塘养殖培训班也将陆续开班。

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从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对培训认可程度高达89.06%。还有很多农民不断询问还会否再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明年培训班什么时候开班、能否现在预报等等相关问题。

2004年10月26日上午,在宁波大学锦绣活动中心举行了第二期的优秀农民赴高校进修开学典礼,宁波市委副书记郭正伟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

宁波优秀农民赴高校进修工作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引起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的极大兴趣。《人民日报》曾以“宁波:农民上大学,政府来买单”为题作了报道,《粤港信息日报》以“不能只培训政府官员”为题对宁波政府出资孵化一批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优秀农民是广大农业从业人员中的先进代表,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担负着振兴农业,发展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历史重任。选送优秀农民进高校培养,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没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

各高校在培养优秀农民工作的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加深对农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农民的需求进一步了解,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提供依据,为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明确方向。

这一举措从长期来看有这非凡的意义。它拥有很强的生命力,是继农民培训工程后的深化、总结、提炼,是农民培训的高级形式,它有效的克服了目前农民培训中的诸多缺陷,必将成为未来农民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

2.创业培训:

上海有着良好的创业项目平台,宁波也在不断地向上海学习先进的经验。余姚、临海、慈溪等地从上海请来老师,举行讲座进行培训,并采用逐步淘汰模式为失地农民进行创业辅导。

宁波市兴港职业进修学校受市劳动局委托,在上海伟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协助下,举办了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旨在落实市政府扶贫帮困工程,让失业工人自己创业做“小老板”,并带动其他人员就业。

第一次办班是2001年12月中旬。招生广告一发出,第二天报名就超过了100人,后经劳动局批准最后追加到210人。

这个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用半天培训时间,由创业成功典型人士现身说法,使广大失业人员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强化创业意愿,鼓励大家“只有自己创业,永远不会失业”。第二阶段是创业实务培训阶段,学习商务谈判、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有关法规,时间长达二个月,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填写可行性报告,形成创业计划书,评估帮助指导创业的具体策划工作,目前已有20人确定投资项目,准备做房产中介,有的人准备开烤鸭店、水饺店的等等;第三阶段为辅助阶段:进行跟踪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实行动态档案,主要帮助落实开业,并进行业务指导。

2002年4月23日晚,首期创业培训班举创创业项目交流会。17名学员在会上展示了自己的项目和产品,一个名叫桑维勇当场在课堂上分发资料,推荐他承销的塑胶地板产品;周山宝则拿来了20只烤鸭,请大家品尝,为他的“周氏烤鸭”打品牌。现在17名学员均已领取了营业执照,28名学员实现了再就业,另有一批学员正在着手创业。同时第二期“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也如期开始。此次共招收了220名学员。其中40岁以上的占40%,具有高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分别有110人和37人。

2003年2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处和观海卫成校联合举办的慈溪市首期下岗失业职工创业培训班,经过五个月的创业培训,学员的就业观念、理念知识、创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培训班邀请了上海伟业、宁波、慈溪有关专家,创业成功者上课,使学员懂得了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方法。

学员沈钟发明了专利,在观海卫成校的帮助下,先后八次面谈以寻找合作伙伴。学员何劲松要办峰磊彩砖厂,在各个部门的协调下,第二天就得以验收放行。目前峰磊彩砖厂的产品已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目前19位学员都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他们自筹资金办起了服装店、饭店、快餐、干洗店、修理店等,实现了做“小老板”的理想。

象山县技工学校于2004年8月7日举办了创业培训班,8月29日结业,共30人参加,学校为学员提供免费培训。学员们重点学习了创业入门及融资知识等。学校特聘请宁波市摩士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师、县财政局、劳动局等有关人员来校授课,并由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专门负责培训班的管理,使培训班的举办非常成功,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培训结束后,已有18人提交了创业计划书。

为进一步促进创业培训的发展和深入,宁波市教育局举办了由上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首期创业、再就业师资培训班。全市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50名管理者和教师参加了首期培训。培训班根据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集中授课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课内训练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在互动中掌握课堂组织、培训指导的技巧。

其中一个典型就是香山爱心编织站。这里是有许多失业的中老年妇女组成的制作手工艺品的小厂。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首先选4个人到宁波参加简单培训,然后他们再回到村里培训其他人。其中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到外贸处拿定单出口,再根据需求进行制作。目前这个地方做的红红火火。

3.慈城成校:

2004年5月25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原秘书长于富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专家Darunee女士视察了慈城成校,对该校的培训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9月14日,浙江省妇联金副主席、省妇联发展部秦部长来到此校进行调研。

慈城成校缘何引起了这麽多的关注目光?2004年8月17日,我们在慈城成校和冯叶飞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并了解、参观了部分项目。

冯叶飞校长介绍说,江北地区有农村劳力6万,其中女性占了49.5%,富余劳动力有2.7万,未就业的有8000人,失业率为30%,其中城镇居民仅占6.7%。

在开展农民培训以前,他们首先进行了一次市场调研。发现企业对手受良好培训员工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宁波位居前30名的大中型企业。江北区每年有一到两次会大量招募农村劳动力。同时农民也十分欢迎这种形式。

作为慈城镇妇女技能培训中心,由于培训质量过硬,并着力打造“入学-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崭新培训模式,为下岗、失地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技能的环境,深受欢迎,慈城成校迅速成为宁波农民培训的六大培训基地之一。该校工作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开办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班37个。

慈城成校以实用性很强的两大培训项目为龙头:服装和中式面点制作,同时还开设了电焊、电工、家政(母婴护理)、电脑、驾驶等的培训项目,而其他没有实用性的项目全部停掉。其中艺术插花、面点的培训效果最好。

为鼓励广大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实现自主创业,慈城成校从有限的培训补贴中设立了“创业基金”,资助在该校参加再就业培训的、有创业意愿而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员。2004年5月份,慈城镇庞亚琴等四人获得了首批“创业基金”。这种方式不仅帮助他们获得技能,顺利走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而且对其进行跟踪服务,帮着他们创业并进行跟踪服务,他们学成后创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冯叶飞校长认为慈城成校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专业的前提是进行市场调查,设置项目要与老百姓的需求一致;

2.要狠抓培训质量、抓师资力量。对农民培训的很多都是兼职教师,而慈城成校对骨干项目配备专业教师;

3.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要配备足够力量抓这项工作。慈城成校根据实际设置了宣传、咨询、监督、就业(创业)、追踪五大环节的岗位;

4.要抓学员的出勤率。大部分人都是真正想学技术的,但不排除通过培训领补贴的。慈城成校规定过多缺课就取消考试。一般而言,常规的到课率在严时为80%,宽松时为75%-60%;

5.培训基地要口碑好,能够产生一种就业效应,就是愿就业的能够给他们全部安排,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6.要十分注重宣传。慈城成校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在2002年、2003年刚开始实施时,老百姓都不相信。慈城成校就大量张贴宣传广告实践证明效果还是很好的。整个宁波市也走过了相同的道路。通过报纸、公告、大海报张贴到每个村,同时在网上及时发布各种信息;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服务周,发放宣传资料21万份。

三、问题与思索:

1.地区越发达,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越低。

通过我们对衢州、义乌、舟山、台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调查与对比,愈发感觉到这种现象具有普遍规律性。总体上宁波的培训组织较难,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目前有一种培训形式:送培上门。如把缝纫机送到村里进行培训,但没有人愿去。有一个企业,计划培训、招收工人80人,月薪700,但是只有不到10人来报名。其中原因也许是复杂的,但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较高是一个重要因素。

宁波有一老太太,土地被征用以后,每年分红8千元,加上每月房租不抵于1千元,她的收入不需要参加培训技能也能够很好的生活。很多的农民在土地征用后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土地补偿金可以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这部分足够生活很长时间了,因此对于培训也就淡漠下来。

2.政府补助的培训费用问题

客观地说,财政资金拨出来供农民免费培训,对政府来说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已是一个很大的创举和牺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

很多地方一般是按照300元/人的标准进行的,但这只是培训费用而已。农民出来培训,其住宿费、就餐费谁来解决?财政拨付应不应该包括住宿费、就餐费?并且培训费用是因不同职业而不同的,如保安和电焊工的培训费用是相差很大的。统一培训费用标准是不是不太符合实际?

在宁波,高山移民才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下山以后政府除了解决培训费用外,还要解决其住宿问题。目前宁波市规定要适当地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生活费补助。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是冲着“免费”二字来参加培训的,“反正都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但是,越是免费的,其培训效果就越差。很多人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下步跳槽作准备。

我们能不能转换一下机制来进行:先由农民自费参加培训,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后,再由政府一次性补助农民500-600元。林建国处长认为,这种方式应该更能够增加农民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个问题是在这种培训体制下,企业很巧妙地把培训成本转移给了政府。我们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培训把大多数农民变成企业里合格的员工。培训员工是企业的义务,目前的状况是政府出钱培训完了后还要找企业进行推销。

这种做法把经济活动变成了政府的行政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是不正常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负责此项工作的政府官员都对此牢骚满腹。

在目前的国情下,如何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很多中小企业目前没有意识到培训员工的重要性,认为培训费用是一项巨大的支出和成本。如何加强企业对拟吸纳的人员的责任?刚开始可能需要政府的行政引导与法律强制,并最终逐步转化为企业自发的经济行为。

专业性技能培训应由企业全部承担下来,同时政府要建立起一种有效地激励企业组织培训的机制,做到使企业用工与培训相结合。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者良性互动,共同承担经费的格局。

3.培训次数是一个深层矛盾

对农民培训是一次还是多次?我们现在制定的都是一次培训,但很多职业要求是一次不行的。现在的农名培训一般都是几天时间,长的也不过三个月,要使农民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是不太现实的。那末,这样的培训是不是与我们的培训目的是不是背道而驰了?

目前宁波发放的是培训卡。培训卡与流行全国的培训券一样,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培训次数和培训项目。

4.二个培训网络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对农民的培训要有二个网络:组织机构网络-是负责培训的管理机构;培训基地-是培训的实施机构。

管理机制形成相互协调沟通,形成合力,还需一段时间,在宁波的个别县市这种协调还远没有形成。

现有的管理部门,如农办、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还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与交流。如何充分发挥女联、共青团的作用?如何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这些管理机构在农民培训中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起来,使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其作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宁波的农村指导员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派出的。

目前上级对下级的农民培训考核指标由上而下制定的,如宁波今年规定要培训6万人次。许多下级负责人员都是苦不堪言,认为这样是极不合理的考核办法。因为其考核指标极其单一--这个月、这一年你培训了多少人。这种考核对于建立一个长效的农民培训机制是很有害的。

宁波的培训基地已经覆盖到乡镇、社区。目前政策是按照培训人头拨付经费的,但是没有培训基地的建设经费。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意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这是当时实施这一政策没有考虑到的一个失误。政府应加强公共培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这是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5.统筹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大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目前对于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的政策是不同的,但这种人为地规定应该尽快打破。理想的格局应为:打破城乡格局,城乡应无差异,政策平等,培训资源共享。

在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占16%,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3%,其素质并不比当地人员差。但是他们却享受不到当地的优惠政策。目前已形成了恶性循环:宁波县区不招当地的富余劳动力,而当地的却跑到江西等地区打工。来宁波打工的外来员工,技术都是自己在劳动中自发学成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从而导致事故频发。我们应该把当地的外来员工纳入培训体系中,做到就地、就厂(公司)培训,从而建立起统筹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大格局

6.技术性的操作问题:

目前农民培训要求全省统一教材、一个步调进行,这样做不太好。每个地方所要培训的侧重点不一样,企业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教材应该有较大的灵活性,否则将会逐步走向僵化。

目前培训以面授为主,远程教育、网上教育的很少。这是由于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其基础都不同,实施此授课方式基础还不成熟。但从长期来看,运用电脑和高科技进行培训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如何把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引入到农民培训中去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四、结束语:

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是随着我们调查的日益深入,感到暴露出的问题就越多。目前的农民培训完全是粗放型的方式,对农民的实际影响在有些地方是微乎其微的。而宁波的农民培训却走得很快,它应该代表着未来农民培训的发展方向,尤其是选送优秀农民上大学和进行创业培训。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都是低层次的培训,包括舆论呼声很高的衢州也是如此。

衢州经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全国没有普遍的实用价值。在和许多负责此项工作的政府官员交谈后,他们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如何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如何把农民培训工作尽快的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宁波农村 篇6

本文以宁波余姚农村污水项目为例, 分析余姚农村污水治理模式现状, 使得农村环境建设中有私营部门的参与成为可能。

1 余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近年来, 余姚市通过新农村、生态市、美丽乡村建设, 工农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已逐步完善, 各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 正逐步开展各项农村水环境治理。

2 余姚市农村生活污水项目存在问题

2.1 污水收集率相对较低

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而言, 对污水进行有效收集是整个工程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但对于农村地区, 污水收集问题是共性问题, 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已建工程污水收集率相对较低。同时, 余姚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化粪池使用多年已破损且建于房屋底下, 改造难度大, 污水外漏现象十分普遍, 加大了接管难度。

2.2 缺乏运营、管理、维护长效机制

目前, 余姚市对已经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缺乏良好的运营、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竣工后缺乏明确的职能单位和管理部门, 这给污水处理设施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也降低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

2.3 部分工程设计不够详细, 工程施工质量较差

早先的生活污水治理已建项目工程设计简单、随意性较大, 导致施工过程中变更过多。同时早期已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工程监理, 使得施工质量较差, 农户厕所污水接入率低、污水管道破损、处理设施渗漏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直接影响污水治理的效果。

2.4 资金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 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 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地方财政困难以及农村集体经济较薄弱, 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 尚不能全面开展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因此, 资金问题已成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首要问题。

3 余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BOT模式的引入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批示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要求, 余姚市计划在三年内新增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村184 个、扩面改造村81 个, 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户受益率达到80%以上。2015 年4 月, 余姚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余姚首创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协议》, 标志着浙江余姚市以BOT模式推进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正式落地。

项目建成后, 全市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规模将达到8.6×104/d, 服务余姚2040 个自然村, 约23 万户农户65.67 万人。本项目作为首创股份公司的第一个农村污水治理打包项目, 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为进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创一个可以复制的投资模式。

4 余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BOT项目实施总结

自余姚在农村生活污水项目上引入BOT模式以来, 该模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5 年4 月至12 月期间新建成81 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项目, 涉及5.6 万农户, 实质性地推动了余姚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的快速实施, BOT模式在余姚农村污水项目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5 结语

将BOT/PPP模式引入农村环境治理, 可弥补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到农村污水处理项目之中。运用多渠道融资的方式为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筹集资金, 改变以往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资的状况, 利用私营企业的企业资本, 使其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加快发展进程。此外, PPP模式的引入使原本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承担的风险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不仅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债务风险, 有效引入私人部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而且也为私人部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结合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项目实施的特点, 针对目前基于DBB模式下的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在设计、招投标、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对余姚农村污水PPP项目进行了初步总结,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项目管理模式,DBB,BOT

参考文献

[1]赵丽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评价与创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9.

[2]杨守彬.浙江省农村水污染管制政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3.

[3]窦兵兵.DBO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1.

宁波农村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辖八个乡镇参加体检居民共34 522名;男性15 569名, 女性18 953名;年龄15~91岁。按年龄分为6组:15~19岁816名, 20~29岁1 110名, 30~39岁4 825名, 40~49岁7 733名, 50~59岁9 742名, 60岁以上10 296名。

1.2 方法

以村为单位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体检, 每日上午分批进行。体检项目有内科、外科、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血尿常规、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抗原、彩色B超肝胆肾检查, 40岁以上加检空腹血糖和血脂, 育龄妇女自愿参加子宫B超检查、白带常规、宫颈刮片检查。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以2003年JNC7建议的成人血压分类标准;糖尿病以1997年ADD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脂血症以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美国.ATPⅢ.2001年) [1]1524。体重指数是W H 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脂肪肝、胆囊疾病以B超检测作为诊断依据, 泌尿系疾病以尿常规异常和B超检测作为诊断依据。妇科疾病的诊断标准采用《妇产科学》 (第7版) 关于宫颈糜烂程度和分类诊断标准分度、分型;宫颈糜烂≥Ⅱ度或白带清洁度≥Ⅲ度或宫颈刮片以CIN≥一级为异常, 或B超发现子宫肌瘤囊肿≥1 0 m m×1 0 m m作为疾病诊断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χ2检验,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居民体检结果分布情况

根据体检结果不同性别排名前9种异常见表1。女性中, 妇科疾病患病率最高, 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次之, 超重患病率为第三位, 血压异常居第四位;除外妇科疾病, 患病率均明显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报道一致[2]。胆囊疾病、脂肪肝的患病率男、女性相同。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血糖异常发生率女性均高于男性, 泌尿系疾病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2不同年龄女性妇科疾病体检结果分布情况共18 953名女性中减去未婚和60岁以上女性5542名剩余13 411名, 有7162名参加了妇科疾病体检只占应检人数的53.4%。妇科疾病中, 宫颈糜烂Ⅱ度以上发病率为30.6%, 白带异常为22.6%, 子宫肌瘤为19.3%, 分别位于前三位, 高于文献[3], 可能与农村妇女更缺乏卫生知识有关。子宫切除术者原因未作进一步调查。详见表2。

2.3 不同年龄居民体检结果分布情况

以血脂异常、超重、血压异常为例说明。中、老年血脂增高现象已非常普遍, 60岁以上为65.5%,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5]。超重患病率40~4 9岁为2 4.8%, 5 0~5 9岁为2 6.0%, 6 0岁以上为2 7.5%, 30岁以后患病率增加, 呈现年轻化趋势。血压异常的患病率40~49岁为15.8%, 50~59岁为27.7%, 60岁以上为30.0%, 60岁以上患病率最高。详见表3。

注:受检人数为7162人 (<60岁已婚)

注:15~39岁居民未检测血糖及血脂

3 讨论

据W H O资料表明, 慢性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与致残原因, 已威胁个人、家庭、社会。本次体检发现:女性体检异常中妇科疾病居第一位, 高血脂第二位;男性体检异常高血脂居第一位, 超重第二位。

妇科检查受检率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小受检率越高, 说明年轻女性更关心自己的生理健康, 妇科疾病占女性受检人数的57.5%, 40岁以上子宫切除者明显增多;提示广大社区医生和政府部门更应关爱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引导妇女通过自觉、定期地进行健康体检, 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那些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

高血脂可能与膳食中高热量、胆固醇或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 运动过少及生活方式改变有密切关系[1]1031。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都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和相关因素, 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以及某些癌的危险因素;超重则是发生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次体检中血压异常的患病率22.9%, 低于文献报道[6], 但高血压低龄化倾向问题非常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作方式的改变, 糖尿病大多数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多, 常无“三多一少”症状, 在体检中发现血糖检测结果偏高。因此, 社区医生应指导社区居民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结构, 积极锻炼身体, 减轻体重, 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很有必要。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 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晶, 中年以后患病率逐年上升[7]。胆囊结石与饮食、肥胖及节食有关;而泌尿系疾病以肾结石、肾囊肿和尿路感染多见,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雄激素增加草酸形成有关。结石患病率老年人高于年轻人, 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 肾排泄功能也逐渐下降, 代谢物体内积聚, 结石发生率增加。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营养过剩, 脂肪在肝脏中堆积, 早期患者往往没有症状。体检中脂肪肝在低龄人群中发现已是屡见不鲜, 5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 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与岑国珍[7]报道不一致。由于脂肪肝是可逆的[1]1094, 所以应加强健康宣教, 控制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 积极锻炼, 控制体重。

本次体检结果HBsAg阳性30岁以下随着年龄的降低逐步下降, 这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居民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提高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体检发现, 农村居民疾病“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致残率高”现象比较突出。因此, 我们认为在农村尽快建立慢性病防治基地, 针对社区居民, 进行强化干预, 加强对居民的健康宣教, 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意识, 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 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质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高博文, 户会兰, 周岩.保定市农村地区60岁以上农民体检结果分析[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17-18.

[3]蒋文钧, 白秋云.妇女病普查3002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4) :56.

[4]邱胜丰, 王小燕.1050例老年农民体检结果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5) :320-322.

[5]徐静.1399名城郊农民血脂血糖检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6) :74.

[6]杨晓春.石碣镇18岁以上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 2008, 16 (27) :1431-1433.

宁波农村 篇8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宁波

“十一五”期间宁波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 已经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仍然存在。

一、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

(一)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宁波在新农村建设建设中要实现这一目标, 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宁波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必须自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差距。[1]

(二) 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扩大内需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长期以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支出等在相当程度上压缩了居民的即期消费空间。如果居民在这些方面的预期消费支出增加, 即使家庭总收入增加了, 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因此, 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增加宁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够增强农民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预期, 对于扩大内需有相当强的拉动作用。

二、宁波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现状

近年来, 宁波市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坚持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

2002年冬天, 宁波在全国首批出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办法, 并且在全市迅速推广。2007年11月, 宁波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目前, 全市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为55.8万人, 已有39.3万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 67.3万名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农民都已领取每月60元以上的基础养老金。2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提高。

截至6月底, 全市参合人数331.3万, 参合率96.71%, 人均筹资达342元, 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46.9%, 政策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达到29.7%, 住院最高支付限额均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3

3、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为化解农村劳动力就业中自身技能与用工需求、就业意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宁波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数控雕刻之乡”长街镇, 推出了“培训基地+创业”的模式。6年来, 宁波市累计投入培训经费4.51亿元, 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51万人, 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6.12万人。4同时, 建设完善了一批农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 引导农民在乡村旅游、来料加工等领域创业, 形成以创业带就业格局。

(二) 问题

目前, 宁波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涉及农民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相比依然不足、供给质量较低

十一五期间, 宁波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 但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农民在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2、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尚不健全, 资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主要依靠各级政府, 但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从目前情况来看, 财政投入虽不断增加, 仍跟不上与农村公共服务巨大的资金需要。尤其是边远镇乡落实上级支农项目配套资金的压力较大,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基本依靠上级财政投入, 支农资金长效性不够。[3]

3、现有的公共服务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十一五期间宁波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分割格局, 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各级农村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主体仍较单一, 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四、进一步提升宁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议

1、加快完善与农村民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要根据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一要充分运用好各级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 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队伍建设, 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创新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深入实施“种文化、送文化”活动。三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做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待遇标准。

2、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供给体制。

宁波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必须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充分发挥宁波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 努力拓宽农村公共服务的融资渠道, 构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3、建立民主参与的、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公共服务需求导向就是要以需求为导向, 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 是衡量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所采取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 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民主决策的要求, 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结构失调, 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且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使有限的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效益低下。[4]因此要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方式,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

参考文献

[1]韩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农村建设.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2]陈健生:城乡公共服务统筹治理的制度分析——以国家统筹城乡试验区成都市为例[J].财经科学, 2010 (2) :107-115

[3]金文耀, 江泳, 盈飞:鄞州区农村公共服务构建初探[J].宁波财税与会计, 2009 (1)

宁波农村 篇9

1 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现状

1.1 机构分布和举办模式

截止2009年底, 我市共设立卫生服务站1 126家、村卫生室1 753家, 分别分布在全市455个社区、2 588个行政村。农村平均每0.18万人口拥有1家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简称室, 下同) 基本实现了农村“20分钟服务圈”。

1.2 人员配备和结构情况

几年来, 通过大力引进和加快培养等措施, 全市农村卫生适宜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截止2009年底, 全市村级卫技人员共计3 412人, 其中卫生服务站内工作的卫技人员1 011人, 这部分人员队伍建设效果比较明显。但是, 占全市村级卫技人员总数约70%的主要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队伍发展不容乐观:他们中 50岁以上的占总数约60%;中专以下包括无学历的占30%, 中专学历占66.9%, 大专及以上学历不到4%;很少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象比较突出。

1.3 运行管理情况

1.3.1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2]

村级卫生工作主要分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基本医疗为主要工作。诊疗疾病以感冒、腹泻和体表创伤为主,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咨询配药为主。

公共卫生服务是村级卫生工作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各县、乡镇成立了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 镇、村分别配备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但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对较少, 除中心延伸下设卫生服务站能在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外, 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对有限。

1.3.2 一体化管理开展情况[3]

目标是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院) 与卫生服务站 (室) 实行 “标志标识、进药渠道、医疗处方、发票使用、人事培训、医政管理”等统一的一体化管理。目前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下设的服务站, 全面实行了人、财、物一体化管理;资产集体所有, 乡村医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村卫生室只实行药品配送、收费标准、业务范围、人员培训、考核评估等统一管理;资产私有、私人经营的村卫生室, 统一化管理程度更低、一体化实行难度也更大。

2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机构建设滞后

当前, 机构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仍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村级卫生机构规划不全面, 年度建设计划不落实;卫生服务站 (室) 建设标准偏低。

主要原因是:主观上个别地区对村级卫生网络规划和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思想上不重视;客观上个别地区规划不够合理, 资金保障力度不够, 建设标准过低等。

2.2 卫技队伍后继乏人[4]

虽然卫生服务站内工作的人员队伍建设这几年取得了显著进步, 但是占村级卫技人员总数70%的乡村医生, 年龄结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 卫技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峻。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现有相当一部分老村医已不适合继续从事卫生服务工作, 但目前全市尚未建立全面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 导致一些不再适合执业活动的老村医难以退出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苦、工作条件差、经济待遇低、人事编制不明确、基本社会保障未建立, 许多年轻卫技人员和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去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2.3 运行不规范与村医收入待遇不高并存[5]

当前, 个别村卫生室已偏离了“公益性”, 成了挂村卫生室牌子的个体诊所。他们受经济利益驱动, 超范围、超能力行医, 收费不合理、弄虚作假和医疗差错等时有发生, 损害了群众利益。虽然部分乡村医生参与了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但工作内容不多, 质量也不高。

运行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是现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政策未对村卫生室内的乡村医生开展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也无明确工作规范。

另一个原因是, 目前大部分乡村医生收入不高, 基本半医半农。部分乡村医生还担负着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对于这部分工作, 政府的考核补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影响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经济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各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创收保生存发展的机制还未明显转变,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仍以药品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根据国家新医改方案,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药品零差率销售,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若得不到有效补偿, 经济运营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 甚至难以为继。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 内涵的深化, 质量的提高, 工作量的加大, 服务成本也越来越高, 各项经费需求相应增加。基本公共卫生的经费投入, 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居民实际的基本需求, 因此必须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 建立可持续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3 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村级卫生服务站 (室) 建设

根据城乡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底建设。

3.1.1 科学规划卫生服务站 (室) 布局和实施年度计划

各地政府应以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状况和行政区划为指导, 因地制宜尽快完善县 (市) 区级卫生服务站 (室) 建设规划。按照居民出行20分钟或每个中心村都有一个站的要求, 由政府主导设置一家卫生服务站, 实行共建共享;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行政村政府支持设置一家村卫生室;对地处偏僻、人口稀少的行政村由村民委员会提供固定巡回医疗点。各地应依据对所编制的规划,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按计划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努力实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和全面完成的目标。

3.1.2 明确村级卫生服务站室点职责和任务

以区域规划为前提, 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依据,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进一步明确村级卫生站、室、点的职责、功能和任务。

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慢病管理、康复、计生服务和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及适宜的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村卫生室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疗, 辖区居民的一般健康管理及可以胜任的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巡回医疗服务点主要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保健管理、计生康复技术指导、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咨询、诊疗和转诊服务, 以及其他可以胜任的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站、室和点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功能和任务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等部门的指导下, 合理开展力所能及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3.2 强化建立以人为本队伍建设工作环境和制度

加快建立一支配置合理、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全科医学专业队伍已成为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当务之急, 也是解决当前村级卫技人员数量不足、存量不精的关键所在。

3.2.1 积极招聘和培养村级卫技人员

一是制定队伍建设规划。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两级政府要编制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 科学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 所增编制重点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倾斜。二是制定实施招聘计划和免费定向委培计划。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制定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医学毕业生招聘和免费定向委培年度计划。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在职培训。市、县两级财政要设立城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专项基金, 规范建设全科医学人才培训实践基地, 深化实施城乡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四是继续采取综合提升基层卫技人员能力措施。如乡村医生培训考核、对口支援农村 (社区) 制度等。

3.2.2 健全建立以人为本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

对于在村级医疗机构工作的卫技人员, 在工作环境和政策上, 一是要有“行头”, 即创造尽可能好的工作环境, 使从业者在此工作能够心情舒畅, 安心工作;二是要有“衔头”, 即要组织从业者进行业务学习培训, 关心他们技术职称晋升, 使他们具备合法的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执业资格;三是要有“甜头”, 即要把从业者纳入到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范畴, 建立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的新型收入分配机制, 根据完成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来确定相应报酬, 使从业者优劳优得, 生活无后顾之忧;四是要有“盼头”, 即从业者工作若干年后, 工作表现好的人员在正式编制、公务员、职称晋升等能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还要有表彰和奖励制度, 在精神上给予一定鼓励和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

3.2.3 切实落实村级卫技人员基本待遇

根据我市村级卫技人员乡村医生占七成的实际, 各地要按照基本社会保障政策, 制定相对统一的乡村医生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同时要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参保和缴费补助办法。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可以通过“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扶持”方式, 参加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险, 享受最基本的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在服务站 (室) 工作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卫技人员, 其收入与当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院) 职工收入相衔接。

3.3 完善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

3.3.1 全面推行中心与站 (室) 一体化管理

为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站 (室) 推行人员、财务、物品、业务、信息和分配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对规划内暂时还未改建达到标准化的村卫生室也要实行人员培训、业务范围、药品配送、收费标准和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对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服务站 (室) 应享受财政补助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等政策。

3.3.2 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力度

在积极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同时, 不断加大日常管理力度。一是加强行业监管。各级卫生行政和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卫生服务站 (室) 进行全行业有效监管。二是定期发布服务质量信息。根据一定周期的服务质量监控和考核结果, 定期发布服务质量信息, 使卫生服务站 (室) 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3.3.3 加大保障力度, 建立可持续的投入补偿机制

在现有的基础上,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投入补偿机制, 是切实筑牢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关键。一是明确政府补助的项目内容。尤其要明确保障村级卫生服务站 (室) 的基本建设、设备改善、日常运行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专项经费。二是明确各级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结合我市实际, 要遵循乡镇村级组织负责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进行业务管理, 县 (市) 区级财政对正常运行进行补助的原则, 建立“村建、院管、政府补”的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建立以县乡财政投入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经费逐年增长机制, 并适当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相挂钩。四是对欠发达乡 (镇) 村卫生室进行补助。坚持以“县 (市) 区投入为主、市级补助为辅”的原则对我市欠发达乡 (镇) 村卫生室进行重点扶持, 大力开展市级重点扶持卫生服务站 (室) 标准化建设。

几年来, 我市农村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建设与发展本身是一个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既要着眼长远, 从长计议, 更要立足当前, 面对现实, 不断研究探索解决新矛盾, 解决新问题, 进一步推进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切实真正担负起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寿贵, 赵斌, 陈松娟.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3.

[2]张刚.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2.

[3]王禄生, 朱兆芳.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组织管理[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09, 4.

[4]毛国芬.宁波市江北区乡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现状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5, 2.

宁波农村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多级抽样的方法对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镇海区的6个农村社区,有常住户口、年龄≥60岁的老年居民,进行现况调查。共计调查1 287人。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标准,将筛查出的中重度抑郁者做为病例组。

病例组: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60 岁;②无意识障碍;③在样本社区居住≥5 年;④GDS得分≥21 分。入组病例共 81 例,其中男性 28 例,占 34.57%;女性53 例,占 65.43%,年龄 60~90 岁,平均 72.84岁。

对照组:为提高统计学效能,按照病例组:对照组1∶2配比的方法确定对照组,对照组和病例组前入组标准三项和病例组匹配,并GDS 得分≤10 分。对照组共162例,其中男性 56 例,女性 106例,年龄 60~91 岁,平均 73.12岁。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了解农村社区老年人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社会支持总体情况。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面访,向调查对象作统一说明后,请其自行填写。如因躯体原因、文化水平等限制无法自行填写,由调查员逐项询问完成。中重度抑郁的确诊由两名精神科医师作出联合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变量进行等级化编码,其中社会支持及生理功能两项指标以同期现况调查中整体人群相应均值为界分为好、差两个等级,进行重新赋值。用Epdate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5.0 统计软件,首先进行描述性分析,观察匹配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均衡性;然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各研究因素的 OR 值和 95%可信区间;对有显著性的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用后退法得出最终拟合模型。

(α=0.05)

P≤0.05,**P≤0.01。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对所有研究变量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水准,初步筛选出与老年抑郁有关的危险因素,按危险程度排列依次为:有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差、合并慢性病、生理功能差、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有精神病家族史、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开支不够、独居、吸烟、丧偶、自我健康评价差、无兴趣爱好、不读书看报、不体育锻炼、经济收入低、无社会保障、不参与社区活动、文盲、无娱乐活动;而是否饮酒、是否常食用海鲜等因素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配比分析中有显著性差异的研究因素为自变量,以逐步法建立条件logistic回归主效应模型。设定 Pin=0.05,Pout=0.10,在α=0.05 水平上,去除性别、年龄、居住地因素外,共有11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经济收入、体育锻炼、合并慢性病仍与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丧偶、独居及健康自评、兴趣爱好等5项因素虽进入回归方程,但 P值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3 讨论

老年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退休、亲友去世、健康恶化等负性生活事件不断出现,给老年人造成严重心理丧失感,如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压抑的心情得不到疏导,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生理功能、经济收入、体育锻炼、合并慢性病为沿海农村社区老年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是老年抑郁症的罪魁祸首[1]。ormel等[2] 发现50%以上老年抑郁病人和28%的正常对照组在3个月内至少有1次应激生活事件。陈若陵等[3]研究发现,随着负性生活事件数的增加,老年抑郁症及亚病例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中有负性事件者发生抑郁症状的相对危险度是无负性事件者的 18.735倍,且抑郁组曾经历负性生活事件者达 90%,再次证实负性生活事件与农村社区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研究表明[3,4],社会支持低下本身可导致个体产生不良心理体会,如孤独感、无助感,从而使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本研究中对照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高于病例组,显示正确认知和接受社会支持,可对应激起到缓冲作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疾病为老年抑郁的危险因素。其主要为因疾病,衰老等问题引起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使老年人丧失了对生活的兴趣,尤其在农村,慢性病的防治不如城市社区完善和规范,对老人的影响更大。

Knesebeck[5]等认为经济收入是代表社会经济地位的最好指标,低社会经济状态人群易产生慢性应激而导致抑郁。有无经济来源无论在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中均对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生有显著性影响,说明经济收入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体育锻炼与老年抑郁的关系已日益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体育活动与更好的精神健康有关[6]本研究显示,体育锻炼是老年抑郁的保护因素,被认为是一种天然抗抑郁剂,其原因可能与影响某些与情绪相关激素的分泌有关[7]。另外,多项研究[2,8]证实年龄、性别,居住地等情况与老年抑郁关系密切,本研究在设计中把这些因素作为了控制因素。

老年抑郁的防治要重点关注近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独居、缺少社会支持、合并慢性疾病、无兴趣爱好、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群。针对以上危险因素,结合沿海农村实际情况,在社区应开展非富多彩的老年活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社会支持体系、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努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减少其后顾之忧,从而减少老年抑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Peter de Jonge,Gertrudis I.J.M.Kempen,RobbertSanderman,etal.Depressive Symptoms in Elderly PatientsAfter a Somatic Illness Event:Prevalence,Persistence,and Risk Factors[J].Sychosomatics,2006;47:33-42.

[2]Ormel J,Oldehinkel AJ,Brilman EL.The interplay andetiological.Continuity of neurotieism,diffieulties,and lifeevents in the etiology of major and subsyndromal,firstand reeurrent depressive episodes in later life[J].Am JPsychiatry,2001,158(6):885-891.

[3]陈若陵,秦侠,徐晓超,等.农村社区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兴趣、生活能力与老年抑郁症患病率[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1):27-30.

[4]Wenjie Sun,C.Mary Schooling,Wai Man Chan,etal.The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MortalityAmong Chinese Elderly:A Hong Kong Cohort Study[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11,66A(4):459-466.

[5]Knesebeck OVD,Luschen G,Cockerham WC,et a1.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among the aged the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a compara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J].Social Sci Med,2003,57:1643.

[6]Eric B.Larson,Li Wang,James D.Bowen,etal.Exercise Is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for Incident Dementiaamong Persons 65 Years of Age and Older[J].Ann InternMed,2006;144:73-81.

[7]Milan Chang,Palmi V.Jonsson,Jon Snaedal,etal.TheEffect of Midlife Physical Activity on Cognitive FunctionAmong Older Adults:AGES--Reykjavik Study JGerontol[J].A Biol Sci Med Sci,2010 65A:1369-1374.

上一篇: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下一篇:沥青改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