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长期规划

2024-11-27

宁波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长期规划

宁波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长期规划 篇1

5-RE 合金镀层渔用钢丝绳、电站网锅

炉膜式水冷壁精密扁钢(卷曲线式扁钢)、冷弯型钢、输送胶带钢丝绳、高铅稀土铜合金棒材 与线材的质量。

(5)研究提高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管线比、宽带比、合金比技术;大力开发银铜复

合带、电解铜箔、内肋空调管、铝 PS 板及 PS 涂复板,以及金、银、铝及

其合金精密铸件等有色金属新产品。

(6)以节能为中心,以降低工艺耗能为目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冶金炉,使

产品工艺能耗和综合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研究冶金生产自动化技术,实现冶炼、连铸、轧制、加工等环节的自动控制;

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企业管理,提高冶金企业现代化水平。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为取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全面实现现代化建

设的战略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国内外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也是使我市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选择。

1、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技术基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手段。“九

五”期间,重点发展微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建成国际性现代化信息港。

(1)微电子产品重点开展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研制,发展模块化技术,研制表面

安装元器

件与设备,推进电子元器件和整机产品的升级换代。

(2)利用我市显示装置的技术优势,开发高分辩率 VGA、LCD 等新型显示器;研制与

多媒体技

术配套的系列产品;努力开发磁光盘等新型存储设备,尽快建成磁光盘存储器和专

用微机生

产基地。

(3)现代通讯设备以系统和整机为龙头,开发各类为新业务配套的外围设备、接口

设备、基

础元器件和部件、用户终端、高速图文传真机、高速无线寻呼机、舰船内部综合通

信系统等

产品,为跟踪国际先进通信技术奠定基础。

(4)通信导航设备重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定位设备,从 SKD 起步,攻克解

决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关键技术,建成国产化 GPS 应用系统生产基地。

(5)广播电视产品重点研制为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声音广播配套的发射设备、接收

设备

及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发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线电视、电缆电视配套产品。

(6)加快实施“三金”工程。金桥工程完成进入国家金桥网的汇接点,建成包括数

字数据网

和公

共分组交换数字网在内并能覆盖全市的中速数字通讯网;金卡工程建成全市信用卡

清算、授权中心,实现异卡通用;金关工程包括海关、外

经贸、港务、银行、财税、商检、外贸公司和有外贸自主权的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无

纸贸易。

(7)加快通信网络建设,建成数字数据网(DDN)和公共分组交换数字网,扩大建设覆

盖全市的 中速数字通信网,加快发展用户网,并为建成光缆与卫星、无线(微波)结合,空地

一体,能

支持数据、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的建成做好技术储备。

(8)初步构筑成以市级政务信息系统为中心,经济、财税、金融信息系统为骨干,港务、科

技、公安、电业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城市信息系统框架,并与国家及省级信息中心联

网,与国

际联机接轨,为全市提供公共信息和专用信息。

(9)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数据为依托,采用国内外通用标准处理、储存并提供

类信息;发展各种专业性的信息服务机构,促使全市信息服务业

朝电子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10)开发应用计算机软件和系统软件,引进推广国内外优秀、成熟的软件产品、软

件工程

、方法和工具,促进软件开发规范化、标准化、工程化。

(11)大力推广 CAD/CAM 技术,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缩短新产品开发的设计研制周期,到 200

0 年全

市 CAD 技术的普及率和覆盖率达到 70%以上。机械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于汽车、拖拉

机、模具 CA

D/

CAM 系统;电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于 IC-CAD、PCB-CAD 系统;工程建筑重点推广建筑

设计、结

设计 CAD 系统;纺织、服装行业重点推广织物结构、印花图案、测色配色 CAD 系统。

(12)抓好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MIS)建设,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建成产供销为核

心的 生产计划、质量、物资供应、设备管理的 MIS 系统,并加快向决策、管理、操作控

制三个层

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2、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紧紧抓住数控装置、工

业控制及

电力电子系统三类共性基础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机电一体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九五”

期间,重点应用自动控制等技术,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改造现有的传

统产业,开发一批高性能、集成化、小型化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的新产品和系统成套技术。

(1)根据我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点,研究单机控制、单元控制所需的有效方法

和装置;

以数控数显为起点,改造现有机械设备,提高设备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逐步向

机控制、分布式控制乃至过程控制过渡;设备先进、基础好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广应

计算机集散系统技术。

(2)研究电子技术与机电设备配套设计技术,开发直流电源、中频电源、变频调速

器等电

力电子产品,为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供先进适用的配套装置。

(3)研究、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进行嫁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

值;在 新产品开发中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全新设计的光机电结合的机电产品。

(4)具有本地特色的婴儿培养箱、渗析装置、高压氧舱等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要提

高机电

一体化程度,加速产品向高精度、智能化方向转移。

(5)采用模糊逻辑控制技术,研制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空调器等新型家用电

器,重振

我市家电产品,创建名牌。

(6)充分发挥我市低频、超低频仪器的技术优势,开发智能化的参数测量、数据记

录、信号

分析等仪器系列产品。

(7)引进先进技术,加速试制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

控制的新型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分析仪表等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发展工业自动

化仪表产

业。

(8)开展高性能、智能化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的开发研究。重点研制力、热、磁、湿、气

敏五大类传感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离子注入、等离子刻蚀、激光微调等微细

加工技

术,进行光纤传感器、薄膜应变网传感器、智能气体传感器、复合型传感器等高新

技术类传

感器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制备技术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材料的高质量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是材料工业

发展的方

向。“九五”期间,重点开发功能性的金属、非金属及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

(1)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开发特种功能材料。研制氧化铝、碳化硅纤维金属基复合材

料及制品

,突破铝基复合材料制造发动机、船舶零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加快铝合金控爆

材料商品

化开发进程;继续开展提高钕铁硼永磁合金性能的研究,开发研制钕铁硼〖HT5,6”〗钅〖KG-*2/5][HT5,6〗阑钴稀土永磁。

(2)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开发各种功能性陶瓷、结构陶瓷新产品和新型建筑材

料。同时

开发光学玻璃、光敏与热敏变色玻璃、微晶玻璃、载体玻璃及各类石英制品。

(3)有机高分子材料主要解决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脂的工程改性,制备

高性能的 结构材料和各种功能复合纤维,提高性能价格比;采用共聚、交联、助剂混配和增

韧等技术

,开发超韧、超润滑、超导电、可电镀、高流动等工程塑料和塑料合金新品种;研

究开发

各种功能的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组件及装置。

4、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或社会服务的综合性

科学技术。“九五”期间,重点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良种,基因诊断及基因工

程药物的 开发应用。

(1)进行农业生物遗传规律和育种新途径研究,及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调控技术研

究。开展光

、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法品种、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研究,重点研究粳三系亚种间杂

交组合,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2)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开展水稻外源基因导入及正、反向调控基因导入技术研

究,重点开

展把抗白叶枯病、抗稻热病基因导入本地当家品种的研究,培育出优质、抗病的中

间材料供

常规育种应用,建立起全过程的技术程序,进一步开展提高水稻蛋白质含量和超高

产研究。

(3)应用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实用化技术,研究猪水泡病、口蹄疫等单抗诊断

盒的工业

化生产技术及鸡瘟、猪瘟的探针、单抗诊断技术。

(4)研究草本及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种苗及弱毒苗的快速繁殖技术,扩大应

用范围;开展对优良林木、花卉、药用植物种苗的组织培养、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技

术的 研究。

(5)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对各种传染病、癌症、遗传病的研究,特别是从分子

生物学的 角度研究病毒、细菌的分布、扩散及基因组成的变化。在通过基因扩增反应直接诊

断的基础

上,开发基因工程药物。

(6)应用现代医药技术,在现有单克隆抗体建株的基础上,加快研制在临床上有实

用诊断价

值的单克隆抗体,并开展独特性抗体的研究。同时研究开发酶联诊断试剂、超氧化

岐化酶、药用 HCG 以及新型疫苗、血液制品等生物药剂。

(7)加快大输液新产品开发,重点研制高附加值、高档次的氨基酸系列大输液、氟

嗪酸等抗

素系列大输液,积极开发非离子造影剂、碱离子抗剂、抗心血管药、老年保健药、抗精神病

药和控释缓释制剂等新药物。

(8)利用我市石化优势,以合成药为主,重点研究开发治疗性国家级新药和合成原

料药物,如胞拉定、枢丹原料等;采取“中药西提”方法,开发高档次治疗类和滋补类中

药,如银杏

叶、贝母、麦冬等系列产品。

(9)开发利用海洋药用动植物资源,提取抗癌、抗菌、抗病毒、抗衰老物质,研制治疗和保健类药物。

(10)研究推广酶制剂在食品、造纸、日用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

;开展生物技术在资源、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5、精细化工技术

“九五”期间,精细化工要依托大型石化工程,重点研究开发

药、涂料、染料、化学助剂、添加剂及电子化学品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工产品,促

使

全市化工产品结构优化。

(1)研制开发为镇海炼化总公司、浙江化工厂、浙江腈纶厂、中华纸业总公司四大

工程配套

的 38 类助剂、催化剂,以及为东海油田开发建设服务的破乳剂、堵水剂、防蜡剂、降凝剂、钻井液、压裂液等油田化学助剂。

(2)研究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经济、方便的杀虫、杀螨、杀菌、杀地下害虫的 新农药,以及农药中间体;研究提高药效的农药复配技术,开发复配品种;研究开

发新

型高效的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3)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染料进口替代品种。以色谱配套为主,开发酸性染料、直

接染料、分散染料三大系列产品。

(4)研究开发船用、车用、航空用、集装箱用及包装材料用的各种专用涂料和特种

涂料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现有化学合成漆和天然漆的质量。

(5)提高氨基酸系列产品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食用级复合氨基酸的纯度

和质

量,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四)支柱产业

机械、电子、石化、轻纺、建材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其中石化又是我 市

的主导产业(注:有关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部分已列入高新

技术产业

发展

领域)。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支柱产业,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积累资金,提高城

市地位至

关重要。

1、机械工业技术

除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外,重点发展关键的机械基础零部件、电工产品和大型成套

备,采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一批原有主要工艺装备,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

,到“九五”期末,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重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机械基础件。粉末冶金重点开发为家电、汽车工业服务的高精度、高强度、异

形结构的 铁基构件;液压、气动元件重点研究高性能、集成化、小型化的机电液(气)一体产

品和系统

成套技术;提高碳化硅、氮化硅、膨胀石墨制品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

性能;标准件要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开发大型高强度的紧固件,为出口和大型工程

设服务。

(2)电工产品重点研制为 50 万伏交流输变电和 60 万千瓦大电流变电系统服务的 成套设备和元器件。

(3)电机产品重点是研究提高效率、降低噪音、缩小体积等关键技术,利用我市钕

铁硼永磁

合金的优势,研制家电、汽车、仪表用的各类微型电机和专用电机。

(4)研制为港口、交通、石油、基建和东海油田服务的港口机械、化工机械、工程

机械

,逐步形成大型成套机械设备设计和生产能力。

(5)汽车工业要利用依维柯轻型车总装条件,开发为引进技术生产的汽车或

口汽车配套的国产化零部件;摩托车重点研究主机制造、整机装配等关键技术,开

发高品位

的新型摩托车,推进摩托车生产的规模化、集团化。

(6)微机控制注塑机向大型化和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

艺积极发

展塑料模具制造业。

2、化学工业技术

除精细化工外,重点提高石油化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深度加工技术,改善产品结

构。

(1)围绕镇海炼化总公司从 900 万吨扩大到 1600 万吨的炼油装置、60 万吨对二甲苯、万吨丙

烯腈等大型工程,开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深度加工的关键技术攻关。

(2)引进意大利的氟丙烯法和日本的醋酸丙烯酯法生产技术,开发环氧氯丙烷产品

;引进韩国 LG 化学公司技术,生产 ABS 树脂;引进美

国的光及生物降

解母料及功能添加剂技术,生产降解农用地膜和包装袋,制止塑料垃圾环境污染。

(3)农药及医药化工原料,重点研制无水哌嗪、磷酸氯喹,开发高浓度氯乙酸、甲

基丙烯酸

乙二酯等产品。

(4)加大力度推广离子膜烧碱科技成果,使国产化率达到 90%以上;应用水合肼省碱

生产技术

,降低碱耗,推广乙烯苯胺路线生产二氯苯胺技术,提高产品的纯度。

(5)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工艺优化、高效低耗,提高企

业生

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3、轻纺工业技术

纺织和轻工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九五”期间重点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

(1)化学纤维重点研究仿真纤维、功能纤维等差别化纤生产技术。涤纶产品主要开

发细旦丝

、超细旦丝及异形、复合、有色、中空、变形等新型纤维;粘胶产品以开发仿毛及

仿棉类短

纤和仿丝类长丝为主;丙纶产品侧重开发研制高强低伸丝、烟丝束等产业用化纤。

(2)棉纺重点开发细支及特细支纱、粗支及特粗支纱两极产品;研究用非棉天然纤

维生产纺

织品技术;推广应用短片段自调匀整、电子清纱、自动络筒等技术。

(3)织

造方面,要尽快扩大无梭织机的比重,提高织物质量和生产效率,侧重开发高密织

物和稀疏

织物两极产品。

(4)针织重点开发全棉高支精疏、丝光、烧毛针织品,研究针织胚布烧毛、圆筒丝

光等新技

术,采用石磨、水洗

、轧花、拷花、印花等先进的染整工艺,开发超细旦纤维针织系列产品;组织对针

织品

时装化工艺的技术攻关。

(5)毛纺织重点开发高支轻薄化、原料多样化及多功能化的羊毛产品。

(6)染整重点研究解决织物缩水、色差、纬斜三大质量关键,开展化纤仿真整理和

功能整理

的研究。

(7)以开发汽车用纺织品为突破口,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不断提高医用纺织品的档

次,增加

品种;装饰用纺织品以提高设计水平和功能整理为重点。

(8)提高服装的设计水平与装备自动化程度;研究服装辅料无(少)醛衬及薄型衬的生产技术

;形成里子布、线带类制品系列产品。

(9)造纸业要调整原料结构,提高木浆、废纸浆使用比

例,开发长纤维浆;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涂布白板纸、涂布牛皮箱版纸、低定量

涂布卡纸

、食用包装专用纸、生活用纸及高档办公用纸;继续进行废纸脱墨除杂技术的研究。

(10)食品业要不断开发新的原料源,重点开发儿童、老年、营养、旅游、疗效等

特需食品和

功能性食品;提高食品加工深度,开展食品工业废液、废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11)包装印刷业要为提高出口产品外观质量服务,实现印前处理电子激光化、彩色

印刷高速

多色化、印后加工整饰联动化;研究应用整页拼版、彩色桌面组版、激光全息防伪

印刷等新

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12)组织力量重点攻克模具设计加工、产品包装、表面处理及装饰、原材料开发与

节材等轻

工行业的共性技术,为发展轻工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4、建材工业技术

重点利用我市重化工原料、电力工业粉煤灰及我市特有的矿产资源,开发新型建筑

材料。

(1)研究开发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及砌块,以及“三 D 板”、GRC

板、石膏

、聚氯乙稀为主体的新型轻质墙体材料,扩大应用面;研究粉煤灰在混凝土拌和筑路工程中的应用技

术。

(2)研究水泥生产均化技术、粉磨技术、烧成技术、环保技术,推广计算机自控配

料等先进技术,增加水泥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产量。

(3)研究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安全玻璃、幕墙玻璃、镀膜玻璃、汽车玻璃及玻璃

空心砖等特种玻璃系列产品。

(4)研究开发荧石、瓷土、花岗岩、膨润土、山砂等非金属矿产开采应用技术和深

加工技术,生产多种建材新产品。

(5)大力推广利用江、湖、河泥和海涂泥、工业废渣制作砖瓦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制止毁田制砖,保护良田。

(6)开发高档防水材料;配合全市给排水工程,开展大口径玻璃钢输、排水管道的工艺研究。

(五)社会发展

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素质,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科技工

作促进社

会发展的主

要任务。“九五”期间要组织力量解决一批与医疗保健、资源利用、海洋开发、环

境保护及

住宅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产业,以促进科技、经

济、社会协

调发展。

1、医疗卫生保健技术

坚持以预防为主,研

究和应用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重点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症的防治措施。

(1)以防病治疾,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重点研究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技术,控制病毒

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大力推广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建立完整的病毒

性肝炎检

测体系,开展病理学研究。

(2)开展胎儿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疾病产前基因探针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胎儿生长

发育监护

水平,普及优生检查,杜绝小儿麻痹症的发生,提高婴儿身体素质。

(3)加强对恶性肿瘤和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非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施行心脑血管搭桥术,提高心电导管检查和电生理检查技术水平;开展心脑血管

疾病防治

药理学研究和对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诊断技术研究。

(4)开展脏器移植、显微外科、整复外科等多种高难度外科手术的技术研究,力争

又有新的 突破。

(5)从输血技术、“三衰”病人抢救、临床检验手段等着手,提高急救医学技术水

平;研究

解决一血多用、浓缩红细胞、浓缩白细胞、Ⅷ因子、洗涤红细胞、新鲜血浆等技

术。

(6)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老年医学保健、老年心理及康复学研究。

(7)开展中医学研究,提高中医对常见急重疾病的防治能力,重点研究急性热和痛

症、中风

、原发性高血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毒蛇毒虫咬伤等中医防治技术;应用现代科

学技术,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规律。

(8)医学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物及其应用于海洛因成瘾戒毒等临床

研究;

逐步开展对爱滋病、性病等监测和防治技术研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2、海洋开发技术

我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上宁波”是振兴宁波经济的一项跨

世纪宏伟工程。“九五”期间重点是采用高新技术,加速建立一批海洋科技产业,形成经济

增长新的生长点。

(1)实施“4158”工程,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具体是:积极开发港口、渔业、滩

涂、岛屿四

大优势

,建设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以北仑港为核心的大型港口群体,分别形成杭

州湾南岸

滩涂开发利用、象山港海洋资源开发、三门湾、大目涂开发等五个开发区域;搞好

海域环境

染防治、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海水增养殖和苗种基地等八大整治工程。

(2)以耕海牧渔、围海造地、海岛开发、海洋天然物质开发利用和水产增殖及深加

工为发展

重点,用高新技术改

造传统海洋产业、培植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

化程度和经济效益,使全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保持在 25

%左右,明显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3)开发利用海洋天然物质,研究提取抗癌、抗菌、抗衰老物质,制造海洋药物和

海洋保健

食品技术,形成产业化。

(4)研究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利用膜技术和海洋能源转化技术进行海水淡化的研

究;利用海

水制

盐后的残余母液苦卤提取钾、镁、溴等化学物质,进行化学资源深加工,抓紧工业

化试验,实现产业化。

(5)开展海岛、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及开发远景评价,重点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和保护;

建立海洋环境和资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

3、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这

对促进我 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

市,改善投

资环境尤为重要。

(1)针对我市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引进、推广投资

少、见效快、环境效益好、综合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的环保科技成果,提高我市

环境污染

防治水平,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2)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研究,建成铜盆浦垃圾场

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和垃圾无害处理试验示范工程,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开展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水治理技术、饮用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技术、城市

污水资源

化技术、入海河流与近海水域污染物稀释扩散规律及纳污能力等课题研究,提出水

污染防治

系统的优化方案。

(4)进行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规律的研究,建立大气扩散规律模式,提出大气污染

控制优化

方案;积极组建市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研究。

(5)开展对我市环境噪声源强度分析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提出综合治理的有效方

法和途径。

(6)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重点抓好奉化滕头村和鄞县上李家村的生

态农业研

究和推广,推动全市农业生态村的建设。

(7)研究防止和治理海洋环境污染技术;制定改善沿海及港口环境质量的基本方

案,提出控

制污染排放,特别是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和防治海上油污染的方案;同时开展对海

上突发性

溢油应急系统技术研究。

4、住宅建设技术

以形成住宅产业为目标,重点研究新式住宅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体系和产品体系,发

展小

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

(1)引进先进的住宅小区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提高住

宅小区的规划质量、环境质量、配套水平和建筑的科技含量,改善住宅的功能,推

进住宅产

化。

(2)建设好宁波住宅产业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小康住宅示范区和建成住宅产业科技

工业区。

(3)改革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采用大开间住宅体系,大力推广新型轻质墙体材

料。

(4)针对宁波软土地基的特点,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遥测技术、静压振拨沉管灌注

、CFG 桩复合地基、深层水泥搅拌桩等新桩基技术,研究深厚软土地基浅层加固和

软土地基

房屋纠偏技术。

(5)提高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研究深地基挖土、地下连续墙、锚杆技术、逆

作法等施

工新技术。

(6)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到“九五”期末,甲乙级建筑设计单位 CAD 应用

出图率达

到 90%以上。

五、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HT5H〗(一)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市的战略思想,

及科技

知识教

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真正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

会环境,为科技发展计划及规则的实施提供一个内在的动力。

2、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领导干部带头学好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政策水平

决策能力。市委、市府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门研究科技工作。各级领导干

部抓好面上科技进步工作的同时,抓好一、二个关键项目,当好科技进步的后勤部

。把对科技投入的多少和科技对经济

增长贡献率的大小,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

3、健全市科技领导小组和专门办事机构,加强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宏观决策和管

理。

建立由

专家组成的市科技咨询委员会(智囊团),充分发挥其参谋作用。各县(市、区)、镇

(乡)都要

配备好主管科技的副县(市、区)、镇(乡)长,并设立相应的科技咨询委员会。

4、加强软科学研究,重点面向政府领导决策层,抓好带有综合性的重大疑难问

题和应急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研究,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抓好城市发展和

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重视经济社会的中长期研究

和社会科

学理论研究,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1、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基本保证

。各级政

府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

科技投入

,尽快扭转目前我市科技投入过低的局面。到 2000 年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内

生产总值

的 比例达到%,并力争超过这个比例。

2、“九五”期间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确保每年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

幅度高于

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 2000 年,市(含县级市)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

重分别达到 3%,县、区达到 2%,其中科技三项经费不低于 50%。在建设资金安

排中,要

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应用基础

研究机构、高新技术园区、重点实验室、中试(工试)基议、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

心等基础

设施建

设。各级政府在用于

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经费中,应提留 10%用于技术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和创

新。

3、采取各种鼓励政策,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

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但不得少于企业上产品销售总额的 1%,大中

型企业应

超过同年产品销售总额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按 3%提取

。企业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中应有不少于设备总额 10%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到

2000 年力

争使企业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 50%左右。

4、金融系统要增大商业科技贷款规模,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贷款额度

,把支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重点,保证一定比

例的专项贷款。对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科技贷款项目,实行政策性优惠。

与此

同时,建立政府扶植的科技风险基金。

5、利用对外开放的优势,开拓和扩大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和海内外援助渠道。努力

办好城市

科技信用社,积极筹建科技银行,广泛吸收民间资金,支持科技开发。

6、市和各县(市、区)都要通过财政拨一点、部门出一点、社会集一点、海外捐一

点等多渠

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建立起科技发展基金或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继续办好市青

年科学

发展基金,基金的使用要做到规范化,主要用于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技术开发,支持科技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奖励科技进步突出贡献者和科技进步获奖项目。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

1、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努力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结合,

进一步

进科技系统组织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化,加速建立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体制。

2、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

原则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要求,搞好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的总体规划和优化配

置,通过

与国内大院大所及大企业的联合、兼并、进入企业集团转为科技型企业等形式,对

现有基础

好、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有发展前景的科研院所予以重点支持,保证重大科研活动开展。通过几年努力,使

之跨入省内同类科研机构先进行列。

3、集中优势力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方面必须加快建设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甬江新区的国家级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园区、农业高科技园区和大学科研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贯彻“放开、搞活、扶导、引导”的方针,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繁荣技术贸易和技术咨询。逐步形成以市为中心,县(市、区)为骨干,行业和企业为基础的技术市场体系。每年选择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优秀的科技成果和专利,进行推广,尽快产生规模效益。

4、支持一批科研机构转变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和行业性服务组织,开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技术培训、企业诊断等科技服务和技术标准、技术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同时鼓励科研院所发展自己的“一所一品”,凡科研院所开发并投入生产的产品和兴办的实业,免征所得税,返还地方留成的 25%增值税,暂缓征收营业税,集中用于技术开发。

5、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成一批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集团。鼓励民营

科技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以合作开发、技术入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开展协作联合,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共建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他们租赁、承包、兼并中小型企业,使民型科技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6、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抓紧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工试)基地。

7、不断扩大和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技术出口和技术合作,基本形成合作面广、联系紧密、信息灵通的国内外科技合作网络和经济技术信息网络。

8、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工作和普及工作,建立和健全科普工作的政策法规,增加对科普工作的投入,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不断壮大科技队伍,高度重视跨世纪人才培养 1、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的能力。为建设科学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壮大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根据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定向资金投入。

2、针对我市科技力量薄弱、断层现象严重的状况,要努力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及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及部分有条件的成人高校的改革、改制,调整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办出高等职业教育

特色。到 2000 年在甬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15000、2000 和 20000 人以上;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现有中、老年专家骨干作用和实施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较高业务水平,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青年专家队伍。

3、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增加全市人才总量。在 2000 年前继续实施每年“万名人才引进工程”;敞开大门,放宽政策,大批引进外地人才,尤其是获得国内外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具有特殊专长的科技人员,特别是大型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以及发展高新技术的急需人才,重点引进人才,安排住房、安家费、科研起动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外省流动来我市工作的科技人员,不迁户口的,实行《工作寄住证》制度,可凭证到公安部门办理暂住手续,享受常住人口的有关待遇;创造条件,吸引在国外学成的留学人员来我市工作,确保其来去自由;积极主动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人才。

4、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尽快形成以市人才市场为龙头,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人才市场网络;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人才管理制度,实现人才信息储存电脑化,进而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才市场的计算机联网,并扩大到与上海等区域性人才市场的横向联网;进一步拓宽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流动人员专业技术服务档案库和流动人员集体户口,增加人才集市次数和定期举办专业人才市场。

5、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加大奖励力度,除政府奖励外,凡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项目完成单位,可以从项目批量投产后一年内,在该项目的新增利润中提取 3-5%用于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者。凡获得国家、省、市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推广奖的主要人员,适当提高退休待遇,其专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比照同等级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先进工作者的待遇执行,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学校工作制度下一篇:劳动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