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交通规划

2024-09-17

宁波市交通规划(共8篇)

宁波市交通规划 篇1

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

(2011年10月28日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5次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25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批准 2011年12月8日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2号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的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有关城乡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各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设立派出机构,负责指定区域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规划工作需要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

城乡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协调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重大事项,为本级人民政府提供城乡规划决策的参考依据。

第五条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并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涉及海洋功能区划的,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加大交通、水利、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消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共建共享,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均衡化配置,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六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尊重历史和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使用工作。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带、森林公园、水域、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以及耕地、海岸带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妥善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规划研究,建立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地理信息和各类城乡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促进上下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有关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创新规划方法和管理手段,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第九条 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检查,应当建立健全社会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应及时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查询;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

第十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按照计划进行。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使用坐标系、高程系统一的地形图。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

(一)本市行政区域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各县(市)行政区域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跨县(市)区或者跨镇(乡)行政区域的特定区域编制次区域规划;

(二)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以外区域编制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乡规划以及村庄规划;

(三)市、县(市)行政区域根据需要编制各类专项规划;

(四)城市、镇重要地段可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后,可以不单独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或者县级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二条 城市(镇)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本市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规划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开发区(园区)管委会组织编制,并按有关规定程序审批。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县(市)域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市)区的次区域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区和县(市)行政区域内跨镇(乡)的次区域规划分别由市或者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跨县(市)区的次区域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并符合县(市)域总体规划,跨镇(乡)的次区域规划应当在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经批准后作为该区域其他相关城乡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十五条 市、县(市)和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经市、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与总体规划同时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与总体规划一并依法报批。

第十六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在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用以指导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分区规划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 市、县(市)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涉及城乡空间安排的基础设施、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网点、水系、绿化、防灾减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旧城改造与更新、村庄布局、户外广告设置等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各类专项规划之间应当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落实各类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

各区可以根据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的实施方案,经区人民政府和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法律、行政法规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应当对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形态、布局和景观各要素进行规定。

第十九条 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村庄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体现乡、村特色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一定时期内乡、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治理等各项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二十条 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定期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依法修改、补充和完善城乡规划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一条 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应当通过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在深化和完善中需要对强制性内容进行变更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修改、报批。

第二十二条 因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的修改,或者经评估确定,需要对专项规划总体布局、层级体系、建设标准等系统性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由组织编制机关报原审批机关同意后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专项规划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前款规定之外的专项规划的局部调整,由组织编制机关采取论证会、座谈会、公示等形式,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局部调整方案报原审批机关同意。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三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批准、核准或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依照《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其他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经审查认为符合城乡规划的,应当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并提出规划条件;认为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选址意见书后一年内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且应当在取得选址意见书后两年内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申请延续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续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逾期未申请延续、延续申请未获批准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选址意见书失效。

第二十五条 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规划条件分为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强制性内容一般包括:用地位置、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要求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求等;引导性内容一般包括:建筑形式、色彩、风格要求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规划的要求和建设用地的性质将引导性内容调整为强制性内容;涉及地下设施与周边地区设施相互联通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六条 在原有土地上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单独申请规划条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规划条件。

按照前款规定单独提出规划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设定规划条件的有效期,规划条件的有效期不超过两年。建设单位可以在期限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申请延续的次数不得超过一次,延续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逾期未申请延续或者延续申请未获批准的,规划条件失效。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出让前提出规划条件。规划条件应当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七条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应当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住宅、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因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调整或者修编造成地块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或者因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规划条件,但不得改变规划条件确定的用地性质,提高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高度或者建筑密度,降低规划条件确定的绿地率,或者减少规划条件确定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第二十九条 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应当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其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城市建成区的改建,应当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自然景观敏感区域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要求。

第三十条 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与综合利用,遵循统一规划、分层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等需要,与地面设施建设相结合。

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建设的项目,应当符合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涉及军事、文物保护、人民防空、市政基础设施、河道和环境保护的地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地下建设项目应当在地下空间规划确定的层次空间进行建设,不得占用其他层次空间进行建设。

第三十一条 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城乡小型市政公用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停车场等建设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用地进行安排。城乡规划已改变用地性质但近期建设规划中暂不实施改造的工业、仓储类地块,在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且不改变工业、仓储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改建、扩建申请。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依照规定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除外: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以及符合国家和省等有关设计标准、规划条件、规划管理有关规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中涉及城乡规划的内容依据规划条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审查;

(三)经审查同意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实地放线,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初验合格;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初验合格后十五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零星、小型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程序可以适当简化。

属应急抢险工程的,建设单位可以先行施工,同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并在其确定的期限内补办各项手续。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第三十三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位置,建设规模;

(二)建筑使用性质,建筑布局的总平面图,建筑单体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面积;

(三)建设用地出入口、绿地、停车场(库)的布局及规模,用地内主要道路及管线布局,场地竖向标高;

(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总体布局、规模及道路、管线控制标高等;

(五)规划条件确定的其他相关内容。

零星、小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内容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

第三十四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厂房、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以及村民住宅建设的,按照《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应当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许可内容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条件对变更的内容进行审查;

(三)申请变更的内容涉及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公示,并可以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允许变更许可内容的,出具同意的书面意见。

变更许可内容违反规划条件的,不得批准。

已领取预售许可证的房地产建设项目,不得申请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内容。

建设单位和个人申请建设单位名称变更的,应当提供有关合同和发改、土地、工商行政管理等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

第三十六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大中型户外广告固定设施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大中型户外广告固定设施的尺寸、规格等涉及城乡规划的内容进行审查;经审查同意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确需变更许可内容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七条 土地使用权人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因施工需要进行的临时建设和已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临时建设除外。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筑不得超过两层,高度不得超过八米,确因公共利益需要的除外。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两年。有效期届满确需延期,且不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可以在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每次延续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临时建筑应当在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届满前自行拆除,并清理场地。

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途,不得转让。

第三十八条 城市、镇规划区内,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城镇居民住宅所有权人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在原址上重建、改建,但不得改变原建筑使用性质、突破原建筑基底、扩大原建筑面积、增加原建筑高度,并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九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定以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建设工程设计。

建设项目可能对相邻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噪音、粉尘、光污染等不利影响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公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公示期限不得少于十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考虑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公示和意见反馈时间不计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时限。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对住宅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有影响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日照要求综合确定建筑间距。

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建筑间距达不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日照标准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取得受影响建筑所有权人的同意,达成日照补偿协议,并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经公证的建筑所有权人放弃权利主张的有效证明。

第四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设工程验线管理。

建设工程验线包括建筑工程验线和市政工程验线。建筑工程验线实行初验和复验;市政工程项目和零星、小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实行初验,不需要复验。

需要实行复验的建筑工程在完成基础施工、开始地面建筑施工之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通知原放线单位进行平面和高程坐标复测,在取得复测资料后,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四十一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

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四十二条 建筑工程交付使用后,房屋所有权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得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房屋用途。确需改变房屋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和《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执行。

房屋权属证书载明的房屋用途应当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使用性质一致;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与房屋用途相关的行政许可证件时,应当与房屋权属证书载明的房屋用途一致。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和各类建设活动的监督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四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并组成规划督察组,对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各类城乡规划、实施城乡规划许可和违法建设查处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对违法建设的查处,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效能。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相关部门在城乡规划监督检查中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加强对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工作的统筹协调。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协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的建设项目,产权登记机关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对未取得合法房屋使用证明的建筑物申请作为企业住所或者经营场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

第四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主要内容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发现违法建设的,应当及时制止、查处。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接受公众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及时处理单位和个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城乡规划违法行为举报或者控告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在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三十日内无法作出处理决定的,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举报、控告的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由其他行政机关查处的,收到举报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移交,并告知举报人、控告人。

接受举报、控告或者受理移交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控告人保密。

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第四十八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拆除违法建筑工作,完善、落实拆除违法建筑责任制,监督、检查、考核并协调拆除违法建筑工作。

相关部门以及违法建设所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相互配合和支持,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拆除违法建筑工作。

第四十九条 司法机关在依法处置规划区内无合法权益来源证明的房屋、土地权益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了解有关规划情况,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

依法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区域,按照有关规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需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供。

第五十一条 在规划区范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违法建设行为:

(一)未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而进行建设的;

(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许可的规定进行建设的;

(三)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满既未申请延期或者虽提出延期申请未获批准又不自行拆除的;

(四)建设工程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验线或者验线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前款规定的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以及违法收入和建设工程造价,依照《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确定。

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不能拆除:

(一)拆除违法建设工程将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违法建筑与合法建筑整体施工并在建筑结构上具有整体性,拆除违法建筑将严重影响合法建筑结构安全的;

(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前款规定的不能拆除的违法建设的具体标准,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十三条 违法建设工程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后,当事人应当在三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第五十四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申请验线擅自施工,或者验线不合格擅自施工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补办相关手续,可以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建设工程移位的,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处理。第五十六条 施工图审图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违反城乡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规定,出具错误的成果文件(图纸)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合同约定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无合同约定收费的,按国家行业收费标准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发证机关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

第五十七条 房屋使用人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房屋用途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五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相关城乡规划,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相关城乡规划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和各类规划许可证,或者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和各类规划许可证的;

(三)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以及其他应当公开的规划材料和信息予以公布的;

(四)发现违法建设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控告后不依法处理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次区域规划是指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原则,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以跨县(市)、区或者跨镇(乡)行政区域界线的某一特定区域为对象,为实现该区域的保护利用或者开发建设目标而编制的总体层面的规划。

(二)分区规划是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内各分区的规划,其目标是进一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内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提出的要求,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

(三)中心城是指市、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确定。

(四)重要地段是指具有特定区位条件和重要功能的、能集中反映和体现城镇风貌的区块及节点,包括城市(镇)的核心区块、滨水地段、主要交通枢纽、历史文化街区等。重要地段由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五)零星、小型建设项目指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以下且高度十米以下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以及道路和管线开口、临时建筑、建筑立面装修、大中型户外广告固定设施等建设工程项目。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宁波市交通规划 篇2

1 鄞州区排污问题简介

近年来,鄞州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规模日益扩展,而鄞州区的排污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率偏低。

排水管网是一个系统,但在开发建设中特别是在前期建设条件论证中,对排污条件重视不够,在建设过程中为解决污水出路问题,往往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或迂回绕道,导致泵站等设施建设费用增加,使得整个排水系统的合理性、经济性降低。

排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城市的公共建设系统,涉及单位、部门较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制。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和行政上的条块分割,鄞州区的市政设施建设与老城区缺乏有机结合,在很长一段时期各自为政,出现排污设施建设缺乏全局观,使得鄞州区的排污管网难以与老城区的排污管网相接,造成排污设施规模偏小或重复建设,并造成建设资金浪费的现象。

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和城市规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鄞州区的排污系统不应局限在鄞州区范围内,而应在宁波市中心城排污系统的大背景下统筹规划,以实现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

2 规划范围、期限

规划范围为宁波市鄞州区行政区域范围内除去东钱湖镇与邱隘镇东部新城部分,总面积约1 200 km2。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

3 规划总目标

至2020年,鄞州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规划建设区污水收集率达到100%。完成新城区、各镇镇区和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农村的污水管网建设,分散处理的各行政村均建成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4 排水体制

4.1 城镇排水体制

根据《宁波市中心城排水体系专项规划》,中心城建设以雨、污分流制为主的排水体制,并结合鄞州区实际情况,规划城镇排水体制为三种形式:1)鄞州新城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2)除章水镇、龙观乡以外的各镇,新建区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各镇老镇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在老镇区合流污水接入城镇污水主干管前应先预以截流,截流倍数取1.5;3)章水镇、龙观乡采用不完全分流制。

4.2 农村排水体制

农村地区规划排水体制分为两种形式:1)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村庄,为减少收集、处理系统的规模,与城镇新区的排水系统一样采用雨污分流制,但必须加强管道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2)分散处理的村庄,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建议农村地区的截流倍数取1.0。

5 排污分区

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的污水分区,可以优化整个污水系统,合理布置污水处理厂、主干管网、泵站等设施,降低工程投资。根据现有管网、地形环境、空间布局等,结合宁波市中心城排污系统的情况,规划区划分为六个排污分区:1)新城分区:包括鄞州新城区西区、高桥镇部分。2)鄞西分区:包括高桥镇(局部)、集仕港镇、横街镇、古林镇、石街道部分、望春工业区、鄞江镇、洞桥镇、龙观乡。3)鄞南分区:包括鄞州工业园区、姜山镇、云龙镇、横溪镇。4)五乡分区:包括五乡镇、东吴镇、邱隘镇、鄞州新城区东区。5)滨海分区:包括塘溪镇、咸祥镇、瞻歧镇、滨海投资创业中心。6)章水分区:章水镇。

6 排污系统规划

规划从提高污水处理的规模效益和有利于各污水厂日后运行管理这两方面考虑,结合《宁波市中心城排水体系专项规划》进行鄞州区排污系统规划,并对原宁波市区相关排污系统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现有管网、设施,合理降低建设费用、管理运营费用。

鄞州区单独设置鄞南、鄞西、滨海、章水四座污水处理厂,部分污水接入宁波南区、江南污水处理厂。新城分区的污水排入宁波南区污水处理厂,鄞南分区的污水排入鄞南污水处理厂,滨海分区的污水排入滨海污水处理厂,章水分区的污水排入章水污水处理厂。

考虑老镇区的截流污水量和一定的未预计污水量,污水处理厂按照城镇的远景规划预留一定的规模:排入宁波南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为20万t/d,建议尽快建设宁波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排入江南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2020年为9万t/d,远景为11万t/d;鄞南污水处理厂2020年的规模为13万t/d,远景规模为15万t/d;鄞西污水处理厂2020年的规模为17万t/d,远景规模为23万t/d;滨海污水处理厂2020年的规模为6万t/d,远景规模为7万t/d;章水污水处理厂2020年的规模为0.7万t/d,远景规模为0.9万t/d。

7 排污管网规划

规划主干管主要由机场路、机场路南延、环城北路西延、通途路西延、徐家漕路西延、联丰路、石北路、甬金高速连接线、S214省道、洞桥—龙观的公路、广德湖路、明州大道、宁横公路、绕城高速、东外环路、G329国道、鄞县大道、S71省道、沿海中线等排污管道组成。鄞西分区污水管道主要工程量为269.2 km,新城分区污水管道主要工程量为85 km,鄞南分区污水管道主要工程量为121.2 km,五乡分区污水管道主要工程量为99.9 km,滨海分区污水管道主要工程量为68.8 km,章水分区污水管道主要工程量为7.2 km。

主干管管径400~2 200,长度约651.4 km,主干管沿途污水提升泵站23座。

8 投资估算

排污管网投资8.45亿元,污水处理厂投资6.35亿元,污水工程总投资14.8亿元。

9 结语

规划把鄞州区的排污放在宁波市中心城的范围内统一规划,根据宁波市中心城的排污系统规划提出鄞州区污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布局方案,尽量做到资源共享。做好鄞州区排污主干管与宁波市中心城排污主干管的衔接工作,做好各乡镇排污管道与鄞州区排污干管的衔接工作。

规划突破了城市排污的范围,独创性地把鄞州区的农村排水纳入规划范围。对于区域内的距城镇污水处理厂较近的村庄,污水收集后纳入处理厂集中处理;较为偏远、分散,难以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村庄,自建生态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在确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时,考虑了集中处理农村居民点的污水量,充分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

为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排污设施按照一次布局、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规划。充分考虑到远景年城市发展规模,污水处理厂按照远景预留建设用地,视城市建设情况分期实施。排污管网的管径按远期规模确定,适当考虑远景建设用地的污水量,排污管道的建设时序与道路建设的时序紧密结合,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摘要:鄞州区排污规划在宁波市中心城排污系统的大背景下,对区域排污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乡排水统筹规划的方法,以达到在充分利用现有管网、设施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建设费用、管理运营费用的效果。

关键词:排污系统优化,统筹建设,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朱晋华.谈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J].山西建筑,2004,30(6):81-83.

宁波市交通规划 篇3

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10月28日审议通过了《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现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就条例有关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城乡规划是完善城市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我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我市于1995年制定的《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所确立的规划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原有规划管理体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难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原有规定偏重于规划实施管理,而对规划编制、实施程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规定得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城乡建设的需要;原有规划编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不能满足规划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要求;有关上位法对于规划实施、违法建设查处等方面的规定还相对比较原则,迫切需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规范城乡规划管理,促进我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条例主要内容的说明

(一)关于适用范围和管理体制。条例第一章对城乡规划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则做了明确规定。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明确了适用范围。该条第二款对城乡规划的具体类型进行了规定,包括城市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次区域规划是我市特有的,是指以跨行政区域的某一特定区域为对象,为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而编制的总体层面的规划。第三条对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进行了规定,分别对市、县两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分工以及相关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作了明确。此外,为增强城乡规划工作科学性,第四条规定“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规划工作需要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城乡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协调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重大事项,为本级人民政府提供城乡规划决策的参考依据。”第五条、第六条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原则作了规定,并强调我市城乡规划要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第九条明确了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所具有的法律地位,同时对社会公众的城乡规划知情权、对规划违法行为的举报控告权进行了规定。

(二)关于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条例第十一条对城乡规划编制的不同层级、不同权限作了规定。为了加强特殊区域规划的编制,第十三条对本市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作了规定,明确其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县(市)域总体规划。第十四条至十九条,分别对次区域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地段城市设计、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作了规定,并对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予以明确。为了使规划的编制更加合理,第二十条还明确了“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定期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依法修改、补充和完善城乡规划的相关内容。”此外,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在《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基础上,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修改程序作了具体化的规定,使其更符合我市实际。

(三)关于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条例第三章对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作了规定。第二十四条对上位法中有关选址意见书的规定作了细化,明确了选址意见书的有效期,并将其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挂钩,保障了建设项目按照城乡规划顺利实施。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对规划条件的概念、申请程序作了规定,按照规划条件内容的不同,区分为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同时对单独申请规划条件的,设定了有效期,便于加强管理。第二十八条对申请变更规划条件的情况进行了规定,为了保持规划的严肃性,规定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住宅、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不得改变规划条件确定的相关强制性内容。此外,为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第三十条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第三十一条针对我市市区老的工业厂房、仓库多的现状,规定城乡规划中已改变用地性质但近期建设规划中暂不实施改造的工业、仓储类地块,在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且不改变工业、仓储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提出改建、扩建的申请。

(四)关于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五条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请程序、规划许可的内容以及变更许可的程序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增加其可操作性。针对本市大中型户外广告固定设施建设不规范的现状,第三十六条专门对设施建设的许可程序及许可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明确如确需变更许可内容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以加强管理。针对目前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居民对现有住房进行重建、改建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城镇居民住宅所有权人确需重建、改建的,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但不得改变原建筑使用性质、突破原建筑基底、扩大原建筑面积、增加原建筑高度,并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其他条件。日照、噪音、粉尘、光污染等因素对群众居住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也容易引起纠纷,第三十九条对因建设工程给相邻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各种不利影响的处理作了规定。第四十二条对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后,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用途作了规定。

(五)关于监督检查。条例第五章根据上位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分别从人大监督、政府监督、部门联动监督、公众监督等方面对违法建设监督检查制度作了细化和补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查处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合作,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对违法建设的查处。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分别对公众监督和举报投诉制度作了规定,并明确对举报人、控告人的信息予以保密。第四十八条对拆除违法建筑的领导机制做了规定,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违法建筑所在地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责。

(六)关于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对有关违法行为已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依法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区域,按照有关规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条例第五十条对此作了特别规定,明确了城管执法部门的职责。同时,为了加强规划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的相互配合,该条还规定,城管执法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需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供。第五十一条根据实际情况对违法建设行为作了细化规定,便于实际操作。为了更好地对违法建设工程进行处理,第五十二条依据上位法的相关规定,对违法建设工程如何处理做了规定,依据不同情况分别规定了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限期拆除、没收实物或违法收入、并处罚款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并从实际出发明确了不能拆除的情形。为了规范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行为,保证行政权力不滥用,第五十九条对相关行政部门的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上说明和《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请予审议。

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 篇4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及建制镇可结合各地实际参照执行。

第二章 城市用地

第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和特殊用地等九大类,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详见附件一)。

第四条 在计算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建设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确需在未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建设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附件二)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凡附件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并超出附件二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申请,按规定程序,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重大调整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建筑容量

第七条 新建、扩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以及建筑性质,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应按表一规定的内容确定。

第八条 在满足自身的规划要求下,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等公共使用空间,又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空域等有关规定的,可在原详细规划或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酌情增加建筑面积,并按表二的规定换算。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原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五。

第九条 对未列入表一的体育场馆、幼托等设施,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一中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

居住面积 中心城(旧)区 规划新区 备?注

中心地段 一般地段

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

居住用地 别墅用地 20-250 40-0 618-280 30-0.5

低层住宅用地 30-400 8-1 025-350 60-1.0

多层住宅用地 28-32 1.6-1.8 26-30 1.5-1.7 24-30 1.4-1.6

高层住宅用地 25-28 2.5-6.0 20-25 2.0-5.5 18-24 1.8-5.0

公共设施用地 多层公共建筑多层综合楼 45-55 2.5-4.0 40-50 2.4-3.2 35-50 2.2-3.0

高层公共建筑高层综合楼 45-55 4.0-7.5 40-50 2.5-6.5 35-50 3.0-5.5

工业用地 低层厂房建筑用地 45-55 0.8-1.6 40-50 0.6-1.5 1-3层一般通用厂房

多层厂房建筑用地 40-50 1.2-3.0 35-50 1.5-2.5 4层及4层以上一般通用厂房

仓储用地 低层仓库建筑用地 50-60 1.0-1.8 45-55 0.8-1.6 1-3层普通仓库

多层仓库建筑用地 40-50 1.5-3.0 35-50 2.0-3.0 4层及4层以上普通仓库

注:

1、有关指标在规定的幅度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考虑有关规定及实际情况后确定,原则上较高的容积率适用较低的建筑密度。

2、本表规定的上限控制指标,对于大范围的新建、改建工程加开发区、居住小区等,应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计算。

3、幼儿园、托儿所、大中小学教育楼、医院、体育场馆等建筑的指标,不论其具体位置,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4、地下室、停车库等附属设施时,其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

5、中心地段与一般地段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合理界定。

6、特殊情况下,指标可作适当调整。

〈表二〉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换算表

建设项目容积率 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空间面积,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

<1.2 1.5

1.2─2.5 1.8

2.5─3.5 2.2

3.5─4.5 2.6

4.5以上 3.0

第四章 建筑绿地

第十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绿地率)应当符合表三规定的要求。

第十一条 居住区内应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中心绿地、小区中心绿地、组团中心绿地等,其最小规模应符合表四的规定。

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应不小于0.5平方米/人;小区级(含组团级公共绿地)应不小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含小区、组团级公共绿地)应不小于1.5平方米/人。上述指标在旧城改造地段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公共绿地内绿地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总绿地面积的70%。

〈表三〉绿地率一览表

项目类别 代号 绿地率

工业、仓库 M1 应不小于30%,产生污染工厂应不小于35%

行政办公 C1 应不小于35%

金融、商业 C2 应不小于20%,新建商业网点应不小于15%

文化娱乐、宾馆 C3 应不小于35%

体育 C4 应不小于35%

学校、科研 C5 应不小于35%

一类居住区 R1 应不小于40%

二类居住区 R 应不小于32%,旧城改造应不小于25%

其他新建工程应不小于30%,扩建、改建工程应不小于15%。

〈表四〉公共绿地的规模要求?

公共绿地 名称 最小规模 (公顷) 规 划 要 求

居住区中心绿地 1.0 明确功能划分,以绿为主兼有体育活动、晨练及休闲功能。辅以铺装小品,建筑密度控制在5%以下。

小区中心绿地 0.4

组团中心绿地 0.04 可灵活布置,以绿为主,兼搞儿童活动设施。

块状、带状绿地 宽度应不小于8米

第十二条 城区范围内三江六岸沿岸每侧应保证宽度不小于30米的绿化带。

沿市区内河两岸改建、新建低层、多层建筑或中高层住宅时必须保证每侧宽度不小于8米的绿化带,当内河宽度为二十米以上时,绿化带宽度每侧不小于15米。

建筑物为高层时,沿河绿化带最小宽度应相应增加。当河流宽度小于20米时,则沿河绿化带宽度每侧应不小于12米;当河流宽度大于或等于20米时,则沿河绿化带宽度应不小于18米。

改建、新建时,河岸宜保持自然曲线。

第十三条 为美化环境,有条件的可发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的坡岸绿化等。在城市的高架桥等市政基础设施上应进行垂直与平面相结合的绿化。

第五章 建筑间距

第十四条 建筑间距(为正向垂直最小净距,下同)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要求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日照、通风的基本要求和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一般规定为:

1、平行布置的条式(长度超过30米)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L),朝向为南北向的,其间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在新区不小于1.25倍;在旧城改造地段确有困难时,其相应间距最小不得小于1.0倍。

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则应采用表五规定的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表五〉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

方位 0°─15° 15°-45°

折减系数 1.0L 0.95L

2、相互垂直布置的条式(长度超过30米)居住建筑,其间距控制应符合表六的规定:?

〈表六〉垂直布置间距控制表

布局形式 间距 备注

当北侧为南北向布置的居住建筑,南侧为东西向布置的建筑时。 其间距L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在新区不小于0.8倍;在旧城改造地段确有困难时,经核准,其最小间距不小于0.6倍 建筑面宽(a)为12-30米时,按点式建筑间距控制。

当北侧为东西向布置的居住建筑,南侧为南北向布置的建筑时。 其间距L不小于8米 其间距L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当南侧建筑为高层建筑时,其间距应不小于18米当南北向布置的居住建筑的东侧为东西向布置的建筑时。 其间距L不小于8米间距L应不小于东西向布置的建筑高度的0.6倍 当东侧建筑为高层建筑时,其间距应不小于18米东西向布置的居住建筑的东侧为南北向布置的建筑时。 其间距L应不小于南北向布置的建筑高度的0.6倍 南北向建筑面宽a为12-30米时,按点式建筑间距控制。

备注:凡其中一幢建筑为高层建筑时,应同时按消防要求予以控制,多、低层建筑间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8米。中高层住宅间距参照多层住宅间距要求控制,并须同时满足消防要求。

3、居住建筑一般不宜采用东西向(方位角大于45°的建筑)布置,确实无法避免时,其间距为东侧建筑高度的0.9倍。

4、多层点式建筑长度超过30米的,其正向间距按条式建筑控制。当长度小于、等于30米时,其正向间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新区不小于1.1倍。?

5、特殊情况可根据日照阴影分析等确定。

(二)多层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其他非居住建筑的,其间距计算应包括底层高度,但在旧城改造地段内间距可调整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在新区不小于1.0倍;当两侧或一侧有裙房时,裙房与裙房或裙房与多层住宅之间的净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在新区不小于1.0倍。并同时保证北侧建筑住宅部分的间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扣除北侧建筑裙房等高度后)的1.1倍,新区不小于1.25倍。同一裙房之上的居住建筑,其间距计算可扣除裙房高度。

(三)砖混结构住宅底层均布置有层高2.4米以下或框架结构住宅底层均布置有层高2.5米以下的车库等附属设施的,以及北侧住宅底层布置有车库等附属设施的,其间距计算可扣除车库的高度,反之则不能扣除。

(四)高层建筑(含中高层住宅,下同)与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规定确定:

1、居住建筑的朝向为南北向的,面宽大于30米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的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1.0倍,并且其最小间距应大于24米。

2、面宽小于和等于30米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6倍,并且其最小间距应大于24米。

(五)在符合本条(一)至(四)项间距规定的前提下,低层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8米;多、低层建筑与北侧高层建筑、中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3米。

(六)当低层居住建筑南侧建筑为一、二层时,其最小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倍;当南侧建筑为三层时,其最小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倍;新建一类低层住宅,其间距为南侧低层建筑高度的2倍以上。

(七)多层建筑的山墙端距,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当较高一幢建筑为六层时,端距应不小于6米;六层带车库时,端距应不小于6.5米。当较高一幢建筑为七层时,端距应不小于7米;七层带车库时,端距应不小于7.5米。低层与低层的山墙端距应不小于5米;低层与多层的山墙端距按多层层数予以控制。遇小区道路通过的,其端距按批准的小区规划道路宽度执行。当与消防等有关规定有矛盾时,以二者的较大值控制。

新建、改建的居住建筑,均应在前款规定的条件下,通过改进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积极改善居室日照条件、自然通风条件和环境质量。

第十五条 医院病房大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的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及声廊等规定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南侧为多层建筑或中高层住宅的,其间距在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倍,在旧城改造地段,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倍。

(二)南侧为高层建筑的,其间距应通过日照分析来确定,保证被遮挡的前述建筑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日照有效时数。

第十六条 除十五条规定的建筑之外的其他非居住建筑(不包括零星附属设施,如配电房、门卫、围墙等)的建筑间距除应满足城市设计、景观环境、消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管线、人防疏散、建筑保护和施工安全等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建筑(含多层居住建筑)的北侧为非居住建筑时,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

(二)高层建筑(含高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北侧为除十五条规定的建筑之外的非居住建筑时,其与北侧建筑的最小间距为18米。

第十七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线布置的各类建筑,应与边界线保持适当的间距,并同时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

(一)当界外是空地,建设项目性质未明确时,南北向布置的低层或多层建筑与基地边界的南北向的间距按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6倍控制,与基地边界的东西向的端距多层不小于5米、低层不小于4米;东西向布置低层或多层建筑与基地东西向的间距为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45倍,与基地南北向的端距多层不小于5米、低层不小于4米。面宽小于和等于30米的高层建筑或中高层住宅与基地边界线的正向间距按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3倍控制,且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2米;面宽大于30米的高层建筑或中高层住宅与基地边界线的正向间距按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5倍控制,且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2米。侧向端距按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15~0.2倍控制。

(二)在旧城改造地段,当界外是旧民居的且在规划中又属需改造地段的,可按本条第(一)项的要求执行。

(三)当界外是河流、道路、绿地、桥梁、高压线走廊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控制。

第六章 建筑退让

第十八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城市道路、公路、河道、山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十九条 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展览馆、大型旅馆、办公楼及大型商场等重要建筑物,其主要出入口面向城市道路的,在符合道路后退规定后,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分别再退6-10米,并应妥善安排好出入口位置和停车场地,不得影响城市交通。

第二十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其后退距离应视规划道路红线的宽度、道路的性质和视距三角形的要求确定。视距三角形的后退,宽路与窄路相交的交叉口按窄路控制(窄路的宽度为24米及24米以下),宽路与宽路相交的交叉口按较宽路控制,具体按表七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七〉后 退 道 路 红 线 表

道路红线?宽度(米)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米)

高层建筑多 低层建筑或裙层 交叉口

12 8 3 8

16、18 10 4 10

20、24、28 12 5 12

32、34 14 6 14

42、44 16 8 16

50、64 18 12 18

注:

1.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与第三十条第(一)项综合考虑。

2.交叉口后退距离已经包括视距三角形要求后退距离和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含不规则的交叉口)。交叉口后退距离如遇立交时,按立交用地控制。

3.中高层住宅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或裙层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平均值控制。?

4.宁波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江片、北仑片及镇海片之间的联系道路沿线两侧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一般为20米,特殊情况除外,如遇快速路、轻轨交通另定。

5.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后退距离是按照主要道路车速 50公里/小时、次要道路车速40公里/小时计算的。

6.当与公路、高速公路等后退距离有矛盾时,按高限控制。

第二十一条 在旧城改造地段执行本规定第 十八条至第 二十条有困难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退让距离。但建筑物的地下构筑物如化粪池、净化池、地下油罐、地下水池等一般不得逾越退后的边界线。

第二十二条 沿铁路线布置建筑物时,除按有关专业规范规定执行外,建筑物与最外侧铁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5米。

第二十三条 建筑物沿城市道路的围墙、基础、地下室、化粪池、台阶、管线、外挑部分垂直投影、附属设施和地下构筑物等一般不得超过建筑不可逾越线。

第二十四条 当建筑物旁有电力线时,建筑物最外侧边缘与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满足表八的要求。?

〈表八〉电力线边线与建筑物最外侧?边缘的最小水平距离 单位:米

电压等级(千伏) 一般地区 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

最大风偏时 一般情况

10 50 1.5 3.5

35 10 3 7.5

110 12 4 12

220 15 5 15

500 20 8.5 20

第二十五条 凡在城市重要道路两侧及重要广场四周建设的建筑物,应按经批准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确定的规划道路红线以及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要求执行。

第七章 建筑高度

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新建、改建建筑物的,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规定。

第二十八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地段周围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建筑物的,其高度应符合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宁波市交通规划 篇5

理清思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不仅是一项事关我市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宁波市建设委员会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编制工作是在我委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借鉴国家、省和有关城市的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经验,依据《浙江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纲要(2006—2010)》、《宁波市信息化发展规划(2003-2007)》、《宁波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和省市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充分把握我委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我委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

本《纲要》是我委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相关信息化建设计划、方案的重要依据,适用范围为各机关处(室)及委属事业单位。2 信息化建设现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委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加快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有利的基础。2.1 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我委已建成的信息中心机房位于房产大厦12楼,建筑面积约690平方米。中心机房分基本办公区域和机房设备区域(占地325平方米),其中基本办公区域包括接待室、联合办公区、中心办公室、培训室、储藏室;机房设备区域包括消防室、精密空调与配电室、信息中心主机房、住房公积金分机房、房产交易与权籍中心分机房。

信息中心机房的建设为实现设备集中存放、数据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心机房的主要设备有:内网与外网核心交换机、内网与外网防火墙、办公自动化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网站服务器、病毒服务器、FTP服务器、NAS服务器等设备,主要用于外网与办公自动化建设。各处(室)和委属事业单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设施须另外购置,并统一放在中心机房运行管理。

我委已初步建立内、外网,并实现与市政府专网互联。机关各处(室)和部分委属事业单位已实现网络联通。目前已联网的单位有: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经济适用房管理办公室、建委企改办、市房地产交易与权籍中心、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四自”工程结算中心、市装饰协会。2.2 信息化应用建设初见成效

我委已建立了面向公众的对外服务网站——“宁波建设网”。依托委信息中心管理的软件系统有: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办公事务系统、宁波市勘察设计协会网站、宁波城建档案馆网站、建委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统筹管理系统。

目前机关部分处(室)正在开发的应用系统有:

1、市场处的“宁波市建筑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2、城建处的“城建管理信息系统”。

委属事业单位已经建成或正在开发的应用系统有:

1、档案馆的“城建档案管理”和“城市建设工程照片档案管理”系统。

2、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宁波市住房公积金综合管理系统”。

3、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备案卡管理系统”、“网上透明售房系统”。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委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因未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所以我委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多头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除了科技处外,部分委属事业单位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给信息化的协调、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重复建设。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机关各处(室)及委属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现象,资源利用率不高。

3、资源共享困难。机关及属委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较少考虑资源共享的要求,导致建成的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施、应用开发技术架构等自成体系,资源共享困难,制约了我委综合利用资源能力的发展。

4、信息孤岛。机关及属委事业单位的业务系统建设时,未考虑互联互通的要求,信息共享的困难较大,形成了“信息孤岛”,不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资源的作用。

5、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单位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我委整体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培训现象。

6、缺乏统一标准。缺少与网络平台、安全系统、运行保障、标准体系等相关配套工作的协调发展,尚待制定统一规划下的整体和优先推进策略。

暴露出来的问题,制约着我委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如何转变思路,提出构建完善、高效的管理信息体系新战略,切实提高我委行政管理和公众服务效率,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委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数字宁波”战略方针为指导,贯彻落实建设部、省建设厅关于 “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验收,促进资源共享”的精神,切实推进我委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制定我委今后信息化建设框架方案,实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推动数字城市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3.2 建设原则

我委的信息化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必须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做好统筹规划,构建信息化整体框架。在统筹规划基础上,找准各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突破口,有重点、分步骤地予以推进。

(2)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必须着眼未来,用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强调“统一规范、统一接口”。采用和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调控机制和验收体制。

(3)应用主导,务求实效。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信息化发展首要任务,狠抓应用和服务,努力提高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发展。从解决我委当前信息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典型业务应用系统优先开发,确定有限目标。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4)资源共享、安全可靠。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业务系统等资源基础,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入,避免“信息孤岛”,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强制度建设,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3.3 建设目标

我委信息化建设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效益明显。

1、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主体框架和运行体系,实现信息传递、业务管理、业务流程电子化、标准化、网络化,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为公众与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大幅提高。

2、初步建立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适应的体制和环境,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体系和资源开放的良性机制,实现全市建设系统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应用,使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我市城市现代化进程相同步。3.4 主要任务

我委信息化建设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建设时要求牢牢围绕我委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4.1 加强管理,成立信息中心实体机构

为解决我委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成立实体化的信息中心机构,负责制订宁波市建设系统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贯彻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标准,组织协调应用系统信息共享平台与数据库的建设、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化建设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实现建委信息网和设备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及综合开发利用。新建的信息中心应牢固树立为各部门服务的思想,定位于网络与通信中心、数据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四大职责,切实做好各项技术保障和服务工作,成为我委信息化坚实的技术支持后盾。

3.4.2 整合资源,构筑适应建设事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采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努力构筑适应建设事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使之成为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汇集、发布、交流、处理和共享业务信息的平台。围绕信息化基础环境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调整完善政务网

依据宁波市政务内外网建设规范和要求,完善我委的网络建设,改造我委局域网,进一步扩大网络规模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性能,建成安全、稳定的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网,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扩大网络的覆盖面,构建覆盖各处(室)、各委属事业单位的网络体系。

2、加强运行保障平台的建设

加强信息处理和存储系统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存储、查询、交换以及各类应用系统访问、管理、维护的服务,完成信息资源从分布到集中的战略转变;建立数据备份系统,实现所有业务数据实时存储与备份。建立异地容灾系统,制定容灾机制,确保在各种灾难损害发生后,最大限度地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正常应用服务。

3、建成应用支撑平台

以信息交换和共享为目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源头、信息网络为载体。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做好各项工作。通过采用公共资源配置系统,使各个应用系统在管理上采用一致的界面,进行集中的管理,使用共同的安全机制和用户管理,提高基于网络的系统和应用的可靠性,并使管理任务自动化,同时减少重复建设。使用户能够以一种身份登录后直接使用其权限所规定的相应功能。3.4.3 理顺流程,建立高效的综合业务管理主线

在我委信息化发展规划框架内,建设和完善“项目库”、“人员库”、“企业库”三大信息资源库,进一步增加数据库的容量、涵盖面和更新频率,方便查询各类信息。增强数据集成度,实现建设数据的交换和集成。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为基础,以整理业务和管理流程为核心,从信息孤岛模式向系统集成模式转变,建设和完善综合办公系统、五条业务管理主线(即“数字城建”、“数字房产”、“建筑业管理”、“建设行政管理”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建成高效的建委综合业务管理体系。3.4.4 重视人才,启动信息化队伍培训计划

启动信息化队伍培训计划,培养一支信息化专业队伍,即要突出应用、强化培训、加大培训投入,尽快培养一支能胜任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工作的新型队伍,为我委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在加强信息中心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力争使每个机关处(室)、委属事业单位至少1人成为我委信息化方面的行家。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与信息化技术装备建设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专项培训,提高应用水平,提高系统运行、管理和服务的能力。3.4.5 规范指标,制订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

认真执行国家、省有关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制定我委统一的信息化应用规范标准体系,加速资源整合、系统整合和业务整合,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共享提供保障。并充分利用委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机构合协调能力,积极推行标准体系的实施,使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结合国家和省相关安全规范,参照ISO17790标准,在我委建立完整、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推广网络安全软硬件技术,对各数据库、应用系统制定硬件技术应用标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建立集多种安全系统为一体的网络安全服务系统,基本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快速反应处置机制,提供杀毒、病毒防御、网络安全监测维护、网络安全咨询等一系列安全防护服务;形成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4 建设框架

我委信息化建设系统众多,涉及面广,必须根据我委的信息化总体定位,发挥优势,统一协调,突出重点。我委信息化的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1、我委信息化建设框架示意图

建委信息化建设框架可分为五个层次和三大保障体系。

1、五个层次

五个层次包括接入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库层、基础设施层,各个层次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独立,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支持和服务。

(1)接入层包括办公系统接入、宁波建设网及建设事业服务热线接入;

(2)应用层包括综合办公系统(OA)、决策分析系统两套系统,“数字城建”、“数字房产”、“建筑业管理”、“建设行政管理”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五条主线;

(3)应用支撑层包括公共资源配置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和数据共享系统;

(4)数据库层包括项目库、人员库、企业库等数据库;

(5)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系统、服务器和存储系统、应用系统基础设施。

2、三大保障体系

三大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1)安全保障体系为各层次提供安全措施和安全技术手段;

(2)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提供标准化依据;

(3)运行保障机制为网络和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保障。

上述五个层次和三大保障体系构成了建委信息化系统这个整体,在我委信息化建设中,上述各部分必须同等看待,统一建设,缺一不可。5 建设重点

我委信息化建设重点归纳起来为“二三三五”,即重点建设“两套系统、三个平台、三大数据库、五条主线”。

1、两套系统:即建委综合办公系统(OA)、领导决策分析系统;

2、三个平台:软硬件基础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统一接入平台;

3、三大数据库:项目信息数据库、人员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信息数据库;

4、五条主线:“数字城建”业务主线、“数字房产”主线、“建筑业管理”主线、“建设行政管理”主线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主线。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运作,构建起我委信息化综合体系,推动建设事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5.1 两套系统

两套系统包括建委综合办公系统(OA)和领导决策分析系统。5.1.1 建委综合办公系统(OA)

建委综合办公系统(OA)主要面向委机关及各委属事业单位,提供完整统一的综合办公平台,实现以下功能:

1、实现办公自动化,包括公文管理、日程安排、电子邮件收发、档案管理、信息发布与管理、信访管理、人事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等功能,并提供与市政府和省建设厅的办公系统接口;

2、建立应用接入标准,为五条主线的业务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入口;

3、根据各类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使各层级工作人员方便地获取各种必要的信息,接受各种系统服务。5.1.2 领导决策分析系统

以我委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库为基础,建立领导决策分析系统,依托应用支撑系统,根据支持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强化信息的后台处理、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加强数据综合分析,分析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研究决定我委工作的重点、方针,更好地指导工作,提高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共享水平。

利用丰富的统计分析工具,采用各种多维图形分析功能,直观地展示一定条件下的工作成绩、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参照工作计划,对工作完成比率、工作完成进展情况进行统计,客观评估各业务处室、委属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实施具有我委特色的效绩评价系统,实现对工作评价的量化。通过查询功能模块,领导可以全面查询各业务处室工作开展和计划完成情况;通过一定条件下的组合查询功能,能查询出一定时期、一定数量的统计资料,多角度多维度掌握全局的工作情况。5.2 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包括软硬件基础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统一接入平台。5.2.1 软硬件基础平台

软硬件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网络系统、主机及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基础设施。

1、网络系统。遵循国家和省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与宁波市政务内外网调整改造保持步调一致、标准统一,在我委现有的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建成结构合理、符合国家保密要求的网络,实现与宁波市政务外网的联网,连接我委各职能部门系统,以及因工作需要接入的企事业单位,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传输性能满足业务需求,具备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等完善的功能。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整体优势,为全市建设系统各业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提供一个功能完备、稳定可靠、高度安全的网络通信环境。

2、主机及信息存储系统。为了确保各应用系统的运行,必须建设主机及信息存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如各主机的操作系统、系统所需的数据库软件、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措施等。

3、网络安全系统。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为各部门提供包括咨询、管理、维护在内的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并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安全管理平台,实现简化操作、集合功能,统一配置,提高对于网络安全的快速应对机制,极大地方便安全管理和网络管理。

4、数据安全系统。实现所有业务数据实时存储与备份;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为信息存储平台提供业务数据的灾难备份服务。5.2.2 应用支撑平台

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公共资源配置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和数据共享系统。5.2.2.1 公共资源配置系统

公共信息资源是指在整个系统各个业务系统中共同使用到的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是适用于系统中所有的业务系统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协议必须是其他系统所能使用的,它的管理方式和所提供的服务协议必须相对稳定。

通过采用公共资源配置系统,各个应用系统采用一致的集中管理界面,使用共同的安全机制和用户管理,提高基于网络的系统和应用的可靠性,并使管理任务自动化,同时减少重复建设。

公共资源配置系统主要提供如下的功能。

1、统一用户身份管理

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身份管理:对网络中所有的有关身份标识的信息统一管理,包括用户信息、服务器信息、应用系统等信息的管理。

(2)集中认证:确认用户的身份,同时为我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身份标识。认证的方式可以采用用户名和密码方式,也可以结合数字证书的方式。

(3)分级授权:满足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多部门的需要,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将权限范围内的信息资源授权给相应的用户。授权控制可以基于用户、角色、访问类型来进行。既可应用于内部软件系统的授权保护,也可以应用于外部的控制如防火墙等。

(4)单点登录:用户在整个建委信息系统只需登录一次,当用户进入其他应用系统时不需要重复登录。

2、资源管理

公共资源配置系统中的业务系统管理集中对系统中的各个功能及各个服务栏目进行授权控制,并提供完整的系统功能信息。应用系统管理服务将各个应用系统的具体功能作为可以被授权的对象实体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监控和统一授权。

3、授权管理

授权过程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即被授权的实体、被保护的实体和权限类型。系统通过这三个要素的组合和继承过滤等机制,利用灵活方便的授权规则来实现复杂的授权管理要求。5.2.2.2 数据交换系统

为实现资源共享,构筑一个信息全面、数据共享、条块互通的建委数据交换系统:

1、对内,为建委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服务;

2、对外,提供与市数据交换中心的数据交换接口,依托市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市建委与宁波市其它如国土、规划、城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

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减少人工干预,做到信息的自动收集、自动分类、集中处理和统一发布。加快行政管理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管理的转变,最大限度实现各部门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逐步实现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5.2.2.3 数据共享系统

数据共享系统主要针对共享性数据资源,如三大基础数据库,以及面向一些专题应用的专业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平台的信息共享体系应提供数据描述、注册、发布、目录、汇总、分发、同步、上/下载、组装等功能模块,以支持多种模式的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系统的共享模式包括:

1、共享数据库模式:实现从业务系统中及时自动提取数据的功能。

2、虚拟数据库模式:基于元数据和Web Services的方式,实现分布式查询的功能

5.2.3 统一接入平台

面向使用人员提供统一接入功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宁波市建设网” 网站、“建设事业服务热线”系统。办公系统的接入为机关处(室)、委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综合办公系统(OA)的登录界面,通过OA系统中实现统一接入。5.2.3.1 “宁波市建设网” 网站

“宁波市建设网”对五条业务主线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以统一的、人性化的界面,为社会公众发布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开发、城建以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及各种相关从业人员的各种信息,并提供我市建设系统各种行政审批业务的网上入口,实现网上申报和受理。

通过“宁波市建设网站”建设,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我委及各属委事业单位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5.2.3.2 “建设事业服务热线”系统

根据省建设厅《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纲要(2006—2010)》的要求,利用最新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的呼叫中心——“建设事业服务热线”系统,集中受理与城市供水、市政、拆迁、房屋交易、招标投标、房产管理、建筑工程交易、建筑质量和安全监督等城市建设管理方面有关的咨询、投诉、建议、批评、意见等。该系统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市我市供水、市政工程、房产交易、房屋拆迁等相关企业和部门实现多点、多部门联网联动。5.3 三大数据库

我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围绕各处(室)、委属事业单位共用数据库的建设和运维着手。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先期重点建设三个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三大数据库”),即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信息数据库(简称“项目库”)、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简称“企业库”)和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简称“人员库”)。

另外,各条业务主线均有与该主线有关的专业数据,也需建设相应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作为“三大数据库”的重要补充,与“三大数据库”共同支撑起我委整体的信息应用系统。5.3.1 项目库

项目库以项目信息为基本元素,存储项目申报、审批、监管的基本信息。项目库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关系到多个部门。通过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各类项目基础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处室、各委属事业单位之间在项目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保证项目质量,强化监管力度。

项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和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部、建设厅、市政府以及我委的有关规划;项目建议书的有关内容等;与项目审批、建设有关的信息等。

项目入库应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原则,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确保我市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3.2 企业库

企业库以企业信息为基本元素,包括我市建设行业各类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市场活动各环节中的业绩、违法违规和不良行为情况等,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在建设领域的动态状况。

通过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企业的基础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企业的真实状态信息,实现对建设行业各类企业的全方位监管,促进我市建设行业良性、健康的发展。5.3.3 人员库

人员库以人员信息为基本元素,存储宁波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市场活动各环节(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工程监理、质量安全监督、合同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等)中的业绩、违法违规和不良行为情况等。

通过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人员的基础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真实反映从业人员在建设领域的动态状况,使我市建设行业管理更加公开、透明。5.3.4 其它专业数据库

根据各业务系统的要求,建设其它专业数据库,作为“三大数据库”的重要补充。5.4 五条主线

根据《浙江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纲要(2006—2010)》及我委行政管理职能和业务发展要求,按照“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我委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五条主线:“数字城建”、“数字房产”、“建筑业管理”、“建设行政管理”和“住房公积金管理”。

2、五条主线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5.4.1 “数字城建”主线

“数字城建”主线依托现有各行业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以GIS为基础的,CAD为应用的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对市政工程立项、招投标、拆迁、前期管理、图审、施工监管、综合验收、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的管理。

3、“数字城建”主线结构示意图

5.4.1.1 城建管理信息系统

城建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城建处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城建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项目报批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1.2 市政工程前期管理信息系统

市政工程前期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前期办的管理职能,对工程计划、工程三算、工程管理、世行项目管理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1.3 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部分)

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部分):根据招标办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市政工程的招标投标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1.4 拆迁管理系统(市政基础设施部分)

拆迁管理系统(市政基础设施部分):根据拆迁办的管理职能,对市政工程涉及的拆迁费用预测及预算编制、拆迁调查登记、拆迁协议签订及政策咨询、拆迁安置、建设用地土地报批及征用、拆房管理、拆迁善后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1.5 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部分)

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部分):根据科技处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5.4.1.6 数字城建档案馆

数字城建档案馆:根据城建档案馆的职能,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数字城建档案馆”。充分发掘城建档案信息的价值,更好的为社会各界服务。城建包括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和缩微档案。5.4.2 “数字房产”主线

“数字房产”主线围绕房地产业务,基于GIS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房地产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房屋拆迁管理、白蚁防治和信息发布等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4、“数字房产”主线结构示意图

5.4.2.1 房地产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房地产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房地产开发处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房地产开发计划、房地产开发项目论证、项目初步设计会审和竣工验收、商品房预售管理、房地产市场监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审核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2.2 拆迁管理信息系统(民用部分)

拆迁管理信息系统(民用部分):根据拆迁办的管理职能,对民用建筑和住房安置资金管理涉及的政策调研、拆迁纠纷调解、拆房施工管理、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

5.4.2.3 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民用部分)

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民用部分):根据科技处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5.4.2.4 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民用部分)

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民用部分):根据宁波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房地产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2.5 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宁波市白蚁防治所的职能,对全市新建房屋涉及的白蚁预防工程质量管理、白蚁预防合同管理、药物管理、档案管理、回访复查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2.6 房地产交易与权籍管理系统

房地产交易与权籍管理系统:根据宁波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职能,对有关房产交易、产权产籍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2.7 房产档案管理系统

房产档案管理系统:根据宁波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职能,对地籍图档、房屋拆迁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建设用地档案、产籍卡、房地产登记清册、土地房产登记清册等档案资料进行管理,并利用各种形式为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单位、购租房消费者等各种用户提供查询咨询服务。5.4.2.8 经济房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房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宁波经济适用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对经济适用房的发展规划、项目储备、经济适用房销售及出租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

5.4.2.9 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房屋综合管理处的行政职能,对房地产项目的物业管理、维修专项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3 “建筑业管理”主线

“建筑业管理”主线实现对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重点实施内容为建设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建筑工程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等。

5、“建筑业管理”主线结构示意图

5.4.3.1 建筑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建筑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市场处和质量安全与行业发展处的行政职能,对建筑业有关各类单位资质及资格审查和管理、建设工程人工工资支付担保、建设工程质量及安全检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建设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3.2 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科技处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5.4.3.3 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

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根据宁波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职能,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等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3.4 建筑工程检测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检测管理系统:根据宁波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职能,对工程质量检测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4 “建设行政管理”主线

“建设行政管理”主线包括行政执法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6、“建设行政管理”主线结构示意图

5.4.4.1 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

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法规处的行政职能,对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和执法流程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管理、房屋拆迁法规的实施、调解和裁决、拆迁许可证和拆房单位资格审核、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应诉等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4.2 信访管理信息系统

信访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法规处的行政职能,对信访登记、信访事项交办、督办等方面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4.3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系统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组人处的行政职能,对建设系统各类专业人员实现信息化管理。

5.4.4.4 建设培训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培训中心的职能,对建设系统人员实现培训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

5.4.4.5 建设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科技处的行政职能,对建设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受理、审核、项目执行情况跟踪、项目成果验收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以宁波市建设系统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提高科研部门的办公效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强化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信息平台,以提高科研系统的科研开发能力,为建设系统科技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4.5 “住房公积金管理”主线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我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将从管理型逐步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下设若干分中心。中心和分中心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财务核算和统一的业务管理。分中心受中心委托,具体负责所在县(市)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运作。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理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运作流程,归纳“住房公积金管理”主线,主要包括归集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计财管理系统和行政执法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公积金监管系统。

7、“住房公积金管理”主线结构示意图

5.4.5.1 归集管理系统

归集管理系统:根据宁波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对全市范围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支取、转移、变更、对帐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5.2 信贷管理系统

信贷管理系统:根据宁波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对全市范围的职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申请、受理、申批、贷款发放及贷后跟踪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

5.4.5.3 计财管理系统

计财管理系统:根据宁波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对全市范围的资金使用计划编制、资金运用、资金核算,单位行政经费核算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5.4 行政执法管理系统

行政执法管理系统:根据宁波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对住房公积金管理的行政执法、验审、公积金缴交扩面、执法指导、政策咨询以及有关贷款咨询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5.4.5.5 统计分析系统

统计分析系统:根据宁波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对公积金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生成文字、图形、报表等形式,及时反映住房资金变化的信息,监控各项业务运行情况。5.4.5.6 公积金监管系统

为贯彻落实《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2号)关于“建设部要充分依托现有网络系统基础,建立健全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与各省(区)住房公积金监督机构联网,对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实施监督”的要求,根据建设部《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实施方案》的规范标准,在省建设厅统一部署下,部署公积金监管系统运行所必须的运行环境,安装公积金监管系统软件。建立完成基于公积金监管系统数据接口标准的数据对应关系,实现向部级、省级公积金监管系统的数据传输。6 保障措施

我委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确保建委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各项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组织、人才、资金、文化、安全、制度等保障,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理顺领导管理体制,建立以委主管领导为首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定期研究、部署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我委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协调。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各处(室)和委属事业单位的主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落实相关的任务,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加强信息化建设考核,把信息化工作列入对各处(室)和单位领导考核的内容。

2、完善规范,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信息系统硬软件管理规定、规章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内容,是建委信息系统主要应用、重点资源建设以及网络平台等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建委信息化建设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适时制订我委的信息硬软件管理规定等规章和相应的技术规范,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保护软件知识产权。加大对规章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强化对我委信息化发展监督管理。保证我委信息化建设的依法有序健康发展。

3、健全机制,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把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预算,并保持每年有一定比例增长,切实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统筹安排建设项目的资金安排,注重对软件开发、系统应用与示范工程的投资力度。规范和完善市场融资方式,鼓励特许开发等方式开发和经营,推动建设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化动作。

4、强化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施保障

要加强我委信息化项目建设立项、论证、经费安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验收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现代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信息建设项目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建立条块结合、层层分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系统、规范的信息项目建设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要积极贯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快有关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扩大现行标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从单纯的技术标准向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工作规范等多个层面拓展,不断完善标准化技术体系。

要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依法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设施。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依法对信息安全进行管理,从监管和威慑两个方面加强信息安全,切实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5、引进外力,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引进外力,聘请相关专家,建立统一评审、统一验收的机制。在各子系统建设前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建设方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统一评审,使方案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开放性。各子系统分步骤建设,各子系统建成后,我委组织专家进行统一的验收。

引入咨询和监理机制,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模式。项目建设应采用工程管理国际通行的模式,即由投资建设部门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咨询商、开发商和监理机构,形成咨询商、开发商和监理机构相互制约机制,共同对建设项目负责。

监理公司在项目中受业主单位委托,代表业主方的利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化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监理方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公正地对待承建方,通过控制项目质量、投资、进度和变更,管理工程合同、工程信息和工程安全,协调项目建设各方的关系,来确保最终圆满地完成建设目标。

6、吸纳人才,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有关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结构合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大力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我委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的能力,以适应我委信息化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7 效益分析

我委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融合建委业务工作,使之发生整体性的进步。因此,我委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1、通过我委信息化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我委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实现我委各处(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电算化。并将会为我委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2、降低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促进建委业务的深入开展和宏观决策,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

3、增加我委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促进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

4、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起集中的数据库,并发挥数据库巨大的使用价值,通过信息的流动和利用,拓展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5、公共服务网站的建立,促进了政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与公众和企业的联系。并将加大建设事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极大地方便公众和企业的查询及办理事件。

6、电子政务系统和各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我委的办公效率,促进各级机关的信息交流。推动政府电子政务延伸。

总之,随着我委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应用层次的不断深入,既提高了建委系统工作本身的效益,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8 附件、我委“东部新城”建委机房和网络建设构想 8.1 概述

根据宁波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宁波市建设委员机关和委属事业单位将搬迁至宁波市东部新城。为了使“东部新城”建委机房和网络系统能够满足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同时也为新大楼设计时能充分考虑机房的特殊需求,新大楼设计中涉及信息化建设部分如机房、大楼综合布线等,应由我委信息化主管部门参与论证。以下各节为“东部新城”建委机房和网络建设的构想。8.2 建委机房建设构想 8.2.1 关于机房选址

根据规划,东部新城建委大楼由主楼、附楼和裙楼组成。主楼高约90米,附楼高约60米。机房是新大楼的网络中心和数据中心,考虑到网络布线、设备放置等要求,将机房选在主楼。

根据《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的建议,“电子计算机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同时考虑到新大楼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机房选择在第2 ~ 6层。

在新大楼设计时,应保证大楼的货梯能够到达机房区所在楼层,否则应具备室外吊装条件,以方便大型设备进入机房。货梯的高度及宽度等均应考虑到大型设备进出的要求。8.2.2 关于机房总体布局

机房包括办公区和机房区两部分。

一、机房区

机房区参考国标A类机房标准进行设计。机房区主要用于放置各种机房重要设施,实现对各种设施的集中管理和维护。机房区主要包括主机房、值班室、操作及监控室、空调及配电间、消防间、介质存储间、备用房间等。各房间位置要适当,面积要留足,要考虑扩展余地。机房区面积应不低于1200平方米。

二、办公区

办公区是信息中心的主要办公场所,按国标机房辅类机房标准设计。包括办公室、小会议室、接待室、储藏室、维修间、配件间等,面积应不低于1200平方米。

8.2.3 关于机房的设计规范标准

一、机房场地条件要求

在新大楼设计时,根据国家A级机房标准和《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机房场地满足应如下要求:

1、机房区的主体结构采用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内隔墙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2、机房区层高不低于3.6m,梁下高不低于3.1m。

3、主机房的楼板荷载按5.0~7.5kN/m2设计。空调及配电间的楼板设计荷载不得低于10 kN/m2,并应能根据电池数量和摆放位置,按需另行加固。

4、空调及配电间应设计给排水管道,且该管道不得经过主机房。

5、要避开强电磁场干扰,远离嗓声源,不能与卫生间等贴邻。

6、在空调及配电间附近预留合适的室外平台,用于安放机房专用空调的室外机。空调外机会释放噪音和热量,故新大楼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以免与其它单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二、机房区动力供电系统

主机房动力供电系统包括不间断电源系统(UPS)、辅助设备供电系统、照明供电系统。新大楼设计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1、考虑到主机房供电安全,大楼应专为主机房提供2路足够容量的供电线路。

2、主机房配置2台UPS组成冗余系统,保证供电安全。

3、大楼应专为辅助设备提供供电线路。辅助设备主要包括主机房的精密空调、新风机、维修插座等。

4、机房配置单独的配电柜,大楼提供的专门供电线路敷设进入该配电柜。

5、照明供电分为正常照明供电和应急照明供电,其中应急照明供电由UPS提供。

三、主机房精密空调和新风系统

主机房采用专用的精密空调和新风系统,设计时应主要考虑如下的因素。

1、根据机房的设备数量、摆放位置选择合适的空调容量。

2、合理安排精密空调的进水和出水位置,保证进出水管不经过主机房区域。

3、合理选择精密空调的室外机摆放位置,避免室外机距离过远。

4、主机房新风系统设计时,采风口的设计位置,需考虑是否与大楼的新风系统相结合。

5、大楼设计时,应为气体灭火区域预留排风口,用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烟雾及灭火后出现的气体。

四、防雷接地系统

主机房防雷和接地系统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的因素:

1、在大楼动力室电源线总配电盘上安装并联式专用避雷器构成第一级防雷系统;

2、在机房配电柜进线处,安装并联式电源避雷器构成第二级防雷系统;

3、在UPS输入端安装第三级防雷系统;

4、大楼应提供联合接地体端子,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Ω;

5、主机房所有的桥架、金属管等需进行跨接,并连同活动地板支架一起,与主机房内接地铜排相连,组成接地系统。

五、设备环境监控系统

设备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将压配电设备、UPS、精密空调、消防设备、安防系统等统一监控、统一管理。

2、合理设置漏水检测线布置,保证对漏水检测的准确性。

3、合理设置多种报警方式,保证报警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六、主机房消防系统

主机房消防系统采用七氟丙烷气体全淹没灭火方式。消防系统设计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1、消防系统设计方案应符合相关消防标准规范,并报市消防部门批准。消防系统需通过消防部门的验收。

2、方案设计时应考虑与大楼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

七、主机房安防系统

主机房安防系统包括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安防系统设计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1、安防的监控可以整合到环境监控系统中,进行集中监控。

2、设计时应考虑与大楼的安防进行互联,将部分监控信号传送给大楼的监控中心。

8.3 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构想

由于我委涉及的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尤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责任重大,而且具有数据庞杂、业务众多、开放度高等特点,给我委信息化规划、建设以及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万无一失,进一步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委应有异地容灾备份解决方案。

异地容灾备份解决方案是在主信息中心发生事故或灾难时由异地设备提供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容灾恢复。异地容灾中心具有主信息中心的相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两个中心的数据是同步的。在无大灾难时,主信息中心正常运行。在有大灾难时,即以最快速度将系统从主信息中心切换到异地容灾中心,而异地备份中心提供已同步的数据,保证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确保切换接管过程迅速、平滑、稳定。

新大楼建成后,我委网络系统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迁移到新机房,成为主信息中心。老机房非但不会因此废弃,而且适时地定位于远程灾难备份中心。这样既提升了我委信息化建设层次,又达到了充分保护原有投资目的。8.4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主要包括大楼综合布线和主机房内综合布线。线缆采用多模光纤和全六类双绞线。

大楼综合布线系统包括在大楼的智能化工程中,各楼层的接入光纤引至主机房的配线机柜内。大楼智能化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线路冗余及扩展性,以适应将来中心机房各种不同的要求。

机房综合布线主要在活动地板下通过弱电桥架敷设。

大楼综合布线属于楼宇智能化工程一部分,无论设计还是实施阶段都有严格国家标准规范,因此大楼综合布线方案应由建委信息化主管部门参与论证。

以下为我委大楼综合布线设计的几个重要规范。

一、弱电间的设置要求: 为建设大楼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新大楼每个楼层应设计一间弱电间,用于摆放机柜及楼层接入交换机等设备。弱电间不小于6平方米。楼层弱电间之间通过弱电井贯通。弱电间位置要能保证至该楼层任一计算机信息点线缆长度不超过90m。弱电间向外开启,并朝向公共通道,采用防火门。桥架进出弱电间留洞必须提供,内部楼板留洞一般宽度250mm,长度根据实际需要。

了解层高、吊顶情况,特别是通道吊顶高度。提供弱电桥架安装位置及标高。

向结构专业提供进出建筑物管线穿越地下层剪力墙孔洞大小、数量及位置。有的建筑物如果进出管线多,则要出管线剖面图,注明管子间距,行距及标高。

二、平面布置位置: 详细部署计算机信息点、电话点、电视终端、电视前端放大器、分配器箱平面布置位置,并要求电气专业设置相应的单相电源插座。一般电源插座与计算机信息插座外沿间距200mm。并告知每层平面计算机信息点的计算负荷(考虑同时系数),由电气专业提供电源。

三、信息点供电要求

一般工程中计算机终端不由机房UPS供电,办公楼计算机电源最好有单独的配电箱,不与普通照明共用配电箱。8.5 网络系统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通知》(浙政办函〔2003〕88号)和《浙江省人们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5号)的要求和规范,进行新大楼的网络系统建设。

网络系统的设计,应主要考虑如下的因素:

1、网络设计应符合省、市有关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要求和技术规范;

2、总体网络平台的设计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组网,包括核心、汇聚和接入三个层次;

3、核心层包括2个核心节点,位于主机房,组成冗余系统;

4、汇聚层为1个汇聚节点,位于附楼,通过1000M光纤双归上连到2个核心节点;

5、接入层包括各楼层接入节点,位于各楼层(或几个楼层一个)的弱电间内,通过1000M接入汇聚节点(附楼)或核心节点。为端终PC提供10/100M的桌面接入服务,同时应具备划分VLAN的功能。

6、网络系统应考虑安全体系的设计,包括:访问控制、病毒防治、入侵防护、日至审计、安全评估、安全修复等。8.6 视频会议室

新大楼设计时,应考虑预留视频会议室位置。在该会议室中将建设一套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市建委上级机关、各县(市)、区的建委,视频会议终端的数量按16个设计。

视频会议主会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我委领导及各业务处室工作的便利性,放置在适当的楼层。主会场可召开160人的会议,并在该会议室中将配备必要的大屏幕显示系统、扩音系统、会议系统及控制系统等。8.7 电子培训室

为促进我委的人才培训工作,新大楼还应设计电子培训教室。放置在适当的楼层。可容纳至少50台终端的规模,并在培训室中将配备必要的投影系统、扩音系统、发言系统等。8.8 小结

宁波市交通规划 篇6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宁波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城市,拥有我国四大国际深水良港之一的北仑港。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系国家建设部核准的甲级规划设计、乙级市政工程设计资质和乙级建筑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院下设总师办、办公室、计划经营室、规划一所、规划二所、规划研究所、市政工程设计所、城市交通研究所、建筑设计所。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31人,并有45%的技术人员拥有各类专业的注册执业资格,其中注册规划师30人。院专业配置齐全,装备先进。

我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科学、奋进、求精、守信”的办院方针,严格质量管理,打造设计精品。先后完成了1600多项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交通影响评估、市政设计、建筑设计在内的设计项目,以及各类科研专题研究项目。60余项设计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的优秀设计奖,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十佳勘察设计院、省建设系统信用建设先进单位和省级青年文明号,为宁波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现应业务需要,面向全国招聘实习生。

实习生要求:重点高校全日制本科大四及以上或者在读研究生,专业为城市规划、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交通、建筑、市政规划等,实习期最少2个月。

待遇:我院承担实习期间住宿费、午餐费、外地生来回宁波火车、汽车票。每月另外补助本科生1500元,研究生2000元。对参与项目较多、表现优秀的学生将给予额外奖励,并免试录用。

热忱欢迎优秀学生来我院实习,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以下地址,我院将择优选择并电话另行通知录用者。

联系人:章静电话:0574-87700463电子邮件:nbplanning@163.com

宁波市交通规划 篇7

一、工程概况

北环快速路位于宁波市区北部, 西起前洋立交收费站、东至世纪大道, 总长约15.78公里, 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连接线的入城段, 也是宁波“四横五纵五连”快速路网系统中重要的一条横向通道。轨道交通4号线起自城市西北部的慈城站, 止于城市东南部的东钱湖南站, 线路全长38.5公里, 是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内部填充线。

北环快速路工程按“高架快速路+轨道交通+地面辅道”布置, 全线设5座立交, 8对平行匝道。工程总投资54亿元, 其中建安费为42亿元。工程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 2014年10月竣工验收。

二、主要建设标准及规模

地面辅道为城市主干路, 设计车速50公里/小时, 采用四幅路形式, 双向6快2慢, 中央分隔带13米, 红线宽度50米。高架道路为城市快速路, 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双向6车道。汽车荷载均为城-A级。轨道交通4号线采用B型车, 6节编组, 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

三、工程方案

1. 总体方案

结合规划和沿线用地情况, 为集约利用土地, 减少拆迁, 减少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减少后期建设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降低工程投资, 经方案比选和技术论证, 采用轨道交通与北环路快速路一体化共建方案, 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先期实施, 并与北环路快速路同步建成。共建段从慈城连接线转入至江北大道转出, 长约6.88公里, 包含3座立交, 5对平行匝道, 4座高架车站。其中应加站、洪塘中路站为高架三层侧式车站, 广元路站为高架三层岛式车站, 设存车折返线, 广厦怡庭站为高架二层侧式车站, 见图1。

快速路高架桥和轨道交通高架桥共用下部桥墩和基础, 采用了H型立柱整体式桥梁结构, 地面辅道设置13米中央分隔带供高架桥立墩。轨道高架结构一般路段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整体箱梁 (跨度≤35米) ;在特殊节点、跨越横向道路、净空受限地段, 采用钢-混凝土叠合梁 (35米<跨度≤55米) 。高架道路上部结构采用预制小箱梁。首次采用了先简支后连续刚构组合盖梁, 降低了双层高架桥结构高度, 且施工便捷。在设存车折返线的路段, 利用存车线与正线间小间隙布置立柱, 合理解决了道岔区以及四线并行路段一体化双层高架布置难题。

2. 高架车站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结构均采用建-桥部分结合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车站站房结构采用“建、桥”基础、框架柱部分结合方案, 纵向柱间距7~10米, 框架柱下设承台及桩基。轨道梁采用简支箱梁, 跨径选择主要从车站对桥梁墩柱布置的要求, 桥下空间及车站桥梁与区间桥梁的形式整齐协调等方面进行考虑。站内桥墩墩柱与区间桥梁下部结构形式相统一, 均采用矩形独柱墩。设备及管理用房采用框架结构, 集中布置。该车站结构方案特点是节约用地, 减少车站体量, 增大车站使用空间;车站上部结构轻盈、通透。

3. 区间明挖段

受中央绿化带宽度的控制, 部分轨道交通明挖区间暗埋段与敞开段结构在平面上与道路高架桥承台有冲突, 为此, 考虑明挖结构与高架墩柱、承台合建的方案。明挖区间围护轮廓考虑了承台的轮廓尺寸, 利用承台作为敞开段结构底板, 承台范围内明挖区间侧墙与承台、墩柱整体浇注。同时, 为适应高架墩柱与两侧明挖隧道的差异沉降, 敞开段在道路高架承台两侧设置变形缝。通过上述措施, 结构使用状况良好, 同时路中绿化带宽度也满足了道路设计的要求,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设时序衔接

轨道交通4号线与北环快速路建设时序和建设主体均不一致, 为更好地推进项目的实施, 根据市发改委要求, 轨道交通4号线共建段土建工程列入北环快速路工程并同步实施, 由宁波通途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代建, 并预留线上结构、机电、车站附属等工程建设条件。同时, 因轨道交通4号线的建设计划相对滞后于快速路工程, 为确保两项目顺利衔接, 宁波轨道交通指挥部和宁波通途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协调, 明确了分期建设的内容、设计技术要求等。

五、结语

宁波市餐饮店名的词汇分析 篇8

内容摘要:店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结合了商家特色、时代气息和消费心理,是商家和顾客进行沟通的商业交际语言。不同地区的店名,其反映的语言特征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的餐饮店名为例,分析了店名词汇的构成及属名、通名的特点。

关键词:店名 词汇 属名 通名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说:“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之列,这意义就是它为整个社会服务。”店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结合了商家特色、时代气息和消费心理,是商家和顾客进行沟通的商业交际语言。不同地区的店名,其反映的语言特征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宁波市主要街区为例,试对搜集所得的1630个餐饮店名词汇展开分析。

一.店名词汇的构成

从对宁波市餐饮店名的调查来看,店名的构成方式趋向多样化。其中,纯汉字的店名在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89%,符合我国目前国内商家的命名规律。英语字母、词汇出现较多。纯英文店名多见于咖啡厅、日韩料理、酒吧等西式店铺,如Catnap Cafe、The Garden、My Way等。另有少量简易的日文、数字、符号等。店名中出现的日文符号,基本都是“の”,即日语中的“之”。在包含符号的混合型店名中,符号多为“·”或“&”,如“满记·鲜榨果汁”、“丁丁·传奇”、“U&I”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调查的一千多个店名中,英文类店名(包括含有英文字母的混合型店名)共计123个,占比高达7.5%,体现了宁波文化的多元包容性。

二.属名词汇分析

店名的组合是有规律的,一般由属名、业名和通名三部分组成。其中,业名和通名较为固定,也多是采用社会和大众约定俗成的词汇,而属名词汇则种类颇多,各具特色。属名来源广泛,也反映出了商家的不同心理。本次调查中属名词汇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物名称。这种类型的店名大多采用商家自己的姓名或某知名人士的姓名。用姓氏或人名来命名店铺,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命名方式,是人类思维共性的一种反映。其特点是方便好记,个人色彩鲜明。如“张阿姨奶茶”、“乾隆酥饼”、“赵大有”、“王鼎烤鸡店”等。

2.地名。这类店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店铺所在的城市、乡镇、区域命名。在调查所得的店名中,有一定数量的“宁波”、“甬”等要素出现。另一种情况是,因某地特产或盛产某物,会引发人们对于该商品的联想或认知,而以该地区名字命名。如“重庆麻辣烫”、“沙县小吃”、“奉化饭店”、“温州牛肉面”等。

3.寓意类词汇。这类店名主要采用一些包含美好愿望或吉祥寓意的词汇,寓意好彩头。像“顺”、“隆”、“兴”、“福”、“利”等字运用较多,如“天福茗茶”、“全德福小吃城”、“利得隆”等。

4.外来词。包括英文、日文及音译词。以外文翻译过来的音译词为店名,更能彰显时代特色。“麦当劳”、“肯德基”等都是由英文直接音译过来的,另如“哈根达斯”、“百滋百特”等店名,也属于音译类。另外,有些音译词因为自身传播度高,色彩鲜明,在特定经营范围内也广为使用,如“偶吧”、“思密达”等词多用于韩国料理店。

5.情调类词汇。主要以能勾起顾客某种情怀的词汇为主,更注重店名的整体情调,像“玫瑰缘”、“陌上花开”、“梦来茶饮”、“咖啡陪你”等店名,都是温馨浪漫,极富情趣,颇受青少年和具有小资情调者的推崇。

三.通名词汇分析

通名的词汇虽不及属名丰富,但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风格和地域特色。在本次搜集的1630个店名中,共有558个含有通名。从整体情况来看,通名具有多样性,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通名是“店”(占25.4%)、“馆”(占19.5%)、“厅”(占11.1%)等体现传统因素的通名。这说明,宁波市虽然开放程度高,但餐饮类的店名在通名使用方面还较为传统。在过去,我国的店铺通名都较为朴实、单一,大多为“铺”、“店”、“堂”等字眼。而如今随着商业开放度越来越高,商家的思维模式不再受限。通名的整体发展,呈现了一个多样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众多新型通名的涌现,例如“吧”、“厅”等通名的出现和普及。比如通名“吧”即源于英文单词“bar”,继而出现了“咖啡吧”、“酒吧”等店名,意为休闲娱乐并且提供餐饮的场所。又如“所”这个词,在通名中一般为“会所”,也是由西方传入,原意为身份不凡的人参加聚会的场所,现多指高档的休闲餐饮俱乐部。当然,也有一些店家为了营造古朴温馨的慢节奏氛围,刻意采用“堂”、“轩”、“斋”、“庄”等复古字眼作为通名。多样化的通名渗透着商家的微妙心理,既有对传统命名方式的继承,又有发展创新,饱含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上一篇:天使初中作文下一篇:元旦趣味游戏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