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经济发展(精选12篇)
环境与经济发展 篇1
笔者针对黄山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资源,结合黄山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及经济发展状况,在进行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发展方向与改进的对策。
在黄山‘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黄山市以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十大工程”为载体,以“四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壮大徽州旅游,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无烟工业,做强特色产品”,面对新的竞争与挑战。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黄山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黄山市贯彻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文件,全面启动安徽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黄山市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43.11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210%。
一、黄山市的资源状况
黄山市的资源可分为历史自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一)历史资源
黄山作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古今中外文人雅客的青睐古代就有诗云:“壑远潭清水亦香,黄山缥缈惹仙藏”来描绘黄山的仙境,更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来表达黄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1990年黄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黄山以“震荡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二)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
清代曹文值用“四月始知春,一岁竟无夏”来形容黄山天气可谓绝妙。黄山地处我国东部的季风区,有着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5-16摄氏度,降水多,云雾大,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形成了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由于水热条件充足适宜多种林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长。
2、地质资源
黄山为坚硬的花岗岩经冰川运动和地理风化而成,形成了垂直节理发育的峰林结构,其山体高大雄伟,主峰屹立于江南丘陵之中,是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水资源
由于黄山的河流水源主要是以降水作为补给,其典型的季风气候也就决定了河流的水文状况,即汛期集中在夏季时间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加之黄山特殊的山高谷深的特点,应运而生的是黄山著名的“四绝三瀑”——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三大瀑布,这也为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土壤资源
黄山市中低山地多为黄壤,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有利于茶树,林木,药材的生长;丘陵地带多为红壤,酸性很大,肥力较差,但水热条件充足,适合油茶,栎松等作物的生长;在河谷地带,由于河流冲击带来大量肥沃土壤,加之地势平坦,适合农业播种生产。
(三)人文资源
黄山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徽州古建筑,徽雕艺术,绘画以及诗词歌赋。徽州古文学,以及黄山画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山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二)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破坏严重
客流量过大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
(三)商业活动缺乏统筹规划
黄山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商业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缺乏种类齐全的商业街,没有发达的商业与旅游业相互协调,难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黄山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举措
分别从第一,二,三产业出发,进行具体说明。
(一)第一产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
1、农产品市场化
结合黄山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重点栽种适应市场需求的济作物,如黄山茶叶,贡菊,野生菌类等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下游产业,以提高农业生产价值。
2、进一步开发乡村观光旅游业
即‘农家乐’旅游,把乡村自然风光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
(二)走具有创新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开发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结合黄山自身条件与自然资源,贯彻落实黄山工业无污染化的方针,开发绿色无污染的环保工业,如黄山著名的龙头企业——黄山一品有机茶叶有限公司。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引进人才,区域合作,中外交流,与时俱进,发展例如聚酯树脂,高级粉末油墨等高科技产业,一定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并存,如黄山最大的工业企业永佳有限公司。
(三)重点开发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1、旅游营销方式创新
打通校园,企业,社区宣传渠道,采取旅游宣传途径多样化方式,加强景区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规范化建设,强化黄山旅游城市形象宣传,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2、文旅结合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广‘徽韵’,黄梅戏等特色歌舞演出,使游客领略徽文化的意蕴;深入开发徽文化的旅游产品,如著名的潜口民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西递宏村文化产业建设。
3、统筹区域规划
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加强区域内零散旅游景点的整体建设,制定紧密相连的旅游线路,发展多条线路,不同景点的区域系统旅游方案。
环境与经济发展 篇2
李百山
2012-10-10 13:57:36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2年10月09日
今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分别作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实业兴市”的战略部署。新一届富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高举“工业兴市”大旗不动摇,为描绘好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打牢产业基础。
作为富阳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工业兴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双重效应。
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环保部门要做工业兴市的推动者,必须正确领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首先,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富阳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富阳虽然是浙江省14个工业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县(市)之一,但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依然是富阳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工业兴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当前宏观形势的正确把握。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富阳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在工业,实点抓项目,难点在企业。富阳正处于经济企稳趋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强工业、兴实体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定在发展中保护不动摇。
第三,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打造杭州经济增长新蓝海的必由之路。现在的富阳正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巨大压力。如果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富阳毫无疑问应该在杭州的新一轮发展中首当其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关键要靠绿色产业的发展,靠先进制造业、现代工业的支撑。
第四,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目前,富阳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富阳工业经济的比重不到14。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区域环境敏感性的制约,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对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提升必然成为富阳市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
近年来,富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上持续深化、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必须看到,富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转变、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富阳提出,未来5年工业投入要超600个亿,到“十二五”末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并提出工业经济发展上“学萧山、赶余杭,建强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突破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刚性制约。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工作方针。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时,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使环保成为“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要素和环境容量。同时要算好环境这笔账,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与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路径相比,富阳现在的“工业兴市”新路径所创造的亩产GDP更高、单位GDP能耗更少,对环境的伤害更小、对环境的保护更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工业兴市是推动富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环保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主动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服务与监管一体、环保与经济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助力工业兴市、推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坚持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介入项目的前置评估,从源头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引入。强化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指导作用,作为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准入基本依据,把有限的环境资源留给更好的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
坚持绿色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腾出环境容量,增大发展空间。在实施前5轮造纸企业淘汰关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造纸、电镀、化工等高污染产业的淘汰、整合、提升工作。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为工业兴市、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大生态市创建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快重点区域环境整治进度,以“三江两岸”整治为契机,加快大源溪、苋浦河等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区、江南片工业、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的纳管率、处理率和达标率,确保富春江良好的水环境质量。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恶意排污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大污染防治设施监管力度,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
环境与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 经济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1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19
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环境是经济的基础和制约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更使得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下降,甚至制约了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争论由此而展开。
1 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起源及演变
1.1 国外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国外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1950年前后相继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质量下降[2],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了农药对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长期性和严重性,使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环境经济学产生及其思想基础。1970年,环境经济学在西方兴起,其根本思想和理论是源于福利经济学派的“资源稀缺论”和“效用价值论”[1]。Pigou引申出最优资源配置。1973年,Mishan提出满足(Satiation)论点[4],认为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国民实质性的福利增加。却可能导致人类健康的负效应。Daly[5]认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将会耗尽自然资源,对环境产生污染。Roegen[6]认为解决经济与环境矛盾的出路在于使用清洁技术。
1980年,酸雨和温室效应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控制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Beckmann[7]认为如果采取适当的手段可减缓或者消除污染的影响。Sibert[8]认为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容纳能力是一常量,仅当污染物积累量超过某一阈值时,才可能制约经济发展。
一系列的文件出台,积极保护环境。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3]。
1.2 我国经济与环境关系发展研究
我国国内学者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理论研究始于1970年,目前基本上还处于跟踪国外研究阶段。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诞生了第一篇环境经济论文——《应当迅速开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1979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从1980-1987年,举行了10次以上的环境经济学术会议,就环境经济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及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大大推动了我国环境经济学的建立、研究和发展。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译著[1, 9]。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一批环境经济学教科书[10-11],2000年之后,出版的著作不断增加,研究角度日益多样化。
2 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发展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主要有3个:①协调发展目标具有相对性[12],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②协调发展具有可控性,在遵循协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各种经济措施和宏观手段等,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调控。③协调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当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内外的条件变化超过系统承载力时,原有的协调状态被打破,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主要有4种结构:①结构协调[13],指使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②层次协调,指经济子系统内部与环境子系统内部在微观层次上及二者组成的大系统在宏观层次上的协调统一。③时间协调,指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从协调、不协调到协调的周期过程。④空间协调,指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有机组合[14],要注重各个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现象。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形式有3种:①
单独研究经济系统,即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只考虑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这种观点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影响。
②从环境学角度研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此观点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零经济增长,有些学者甚至提出“环境保护第一主义”等观点。③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前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认为两个子系统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 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
3.1 多种经典模型的应用研究
第一,投入产出模型。1960s后期,一些学者将Leontief的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经济行为和环境相关性的研究[15]。1970年初期,Leontief[16]发展了投入产出的应用。1974年,Hartog与Houweling[17]第一次在投入产出模型中考虑了所有工业污染物。1980年,Hetteling[18]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分析了电力、石油、煤等能源组成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影响。Yuan等[19]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第二,非线性的扩展型生产函数。1970年,能源危机推动了对生产函数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开展。1980年,Depotakis与Fisher[20]依据所代表的工业结构,提出通用平衡模型,Oliveira等[21]建立了经济—能源—环境复合模型。
第三,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多种改进。①1970年出现了包含污染环境因素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其中以Keeler等[22]研究最为典型。②1990年之后,一些学者逐渐将环境作为主要要素。如Lopez[23]发现只有确保私人对环境存量投资时,森林砍伐或更一般的环境恶化才会随经济增长而下降。③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内生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以Romer[24]等为代表。Gradus与Smulders[25]通过扩展Barro的简单AK模型来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持续增长问题。④John与Pecchenino建立了一个跨期叠代模型[26],明确考虑了代际公平问题。
nlc202309030901
第四,其他模型的具体实证研究。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应用模型在总结中不断发展,许多综合性模型不断涌现。主要有系统方法利用物质流分析(SFA)[27]、系统动力模型[28]、能量守恒模型[29]等。
3.2 经济与环境协调的主要研究形式
3.2.1 以协调发展指标进行的定量计算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主要有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发展指标3类;也有大众使用的高层指标、政策制定者使用的中层指标和科学研究者使用的基层指标[30]3类。
利用协调发展指标进行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案例主要有:①模型的建立与创新。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差别模型[31],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标准及辅助模型[32],灰色系统GM(1,1)模型[33],协调度模型[34],DEA聚类分析方法[35],动态耦合研究[36]、遥感与GIS技术[37]的利用等。②对于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进行研究。如吴玉萍对[38]北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水平进行了测度。
3.2.2 以环境承载力评判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研究具体包括2类:①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的环境承载力研究。Zhu等[39]研究了海河流域周边不同地区基于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谢高地等[40]证明了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严重超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略有剩余、石油能源承载力明显不足,总体上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还没有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限度。②根据环境承载力进行的拓展性研究。Brown等[41]认为马尔代夫和尼泊尔两国环境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可能远超过所谓的承载能力范围。Cao等[42]认为中国的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必须通过技术、社会制度等共同解决。
3.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直是研究热点
3.3.1 EKC的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EKC假设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EKC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或政策解释,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经济增长主要通过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影响环境质量。②环境质量需求具有弹性。经济增长会增加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从而引起结构变化,以提高环境质量。③国际贸易解释。其中替代假设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把重污染工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污染天堂假设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把较高污染经济活动转移到环境管制标准较低的欠发达国家[43]。④规制理论解释。包括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管理制度;或是对自然资源或能源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⑤市场机制解释。其中价格作用就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价格使得经济活动能自动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市场参与者作用就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环境意识增强,使得经济活动减排。
二是实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演进是否存在EKC假设。学者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环境与经济增长间存在EKC假设,但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西方发达国家及地区环境与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EKC假设,环境质量指标与收入间关系表现为其他形状曲线如S、N等,即使存在倒U曲线但转折点的位置也不相同[44]。我国学者也对多个研究区域进行了EKC的检测,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EKC的修正和经验分析。总体上,环境压力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收入)之间主要存有4种关系:倒U形关系、同步关系、U形关系和N形关系[45]。
3.3.2 EKC研究的指标与模型选取问题
EKC研究的指标选取存在计量经济研究的通病——主观性差异[46]。1997年,Ekins[47]指出:即使对同样的污染物指标选取应该尽量全面化、代表化和针对化。如“经济—环境—社会”大系统中,主张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拓展至“社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Society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SEKC)。再如,EKC涉及的收入指标为人均收入,Stern等认为收入不是平均分配的,因而应以中值收入水平作为变量,而非平均收入水平[47];EKC涉及的环境指标一般以污染指标显示,Tisdell提出污染密度比总污染更具有意义[48],因为其升降更能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变动的全面情况。
3.3.3 EKC模型的应用
在实证研究中以经济指标为自变量的环境指标函数称为EKC的拟合模型[49]。最早的EKC拟合模型是简单的二次多项式,还有三次函数模型。David stern基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收入弹性相同的假设,提出标准的EKC回归方程:
ln(E/P)it=ai+γt+βiln(GDP/P)it+β2(ln(GDP/P)it)2+εit
其中,E是排放量,P是人口数量,前两项参数是随着国家或地区i和年份变化的,这个方程一般用面板数据,但也可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在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中,用到最多的是三次函数的拟合模型。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不同,应用多种形式
对EKC曲线
进行回归分析。不同的计量模型的控制参数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EKC曲线的细节,具体表现在顶点的高低、顶点出现的早晚和长时期内的波动。
3.3.4 我国关于EKC的研究特点
我国国内对于EKC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50]:①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指标做了实证性研究,但较多只是从排放量上做了探讨,对生态破坏几乎没有做过研究。②对浓度的研究大部分可以服从倒U的结论,但是拐点相差较大;而对排放量的研究,除了城市垃圾在部分案例中能得到倒U的结论外,基本上都得不到EKC结论,而是处于上升阶段。③由于受到时间序列数据的限制,使用数据的时间段较短,最长23年,部分学者使用指数函数或内插函数来扩充样本数量。④早期研究案例使用的方法较单一,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使用国际上常用的对数模型(对数二次、三次多项式),并尝试性地加入个别的其他影响因素变量。⑤对空间样本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省份,对西部省份研究较少。
4 研究述评
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能够促进交叉学科内容的研究、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的研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避开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的限制。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始于1970s末期甚至更晚,缺乏比较完整的污染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数据。而对多个地区的截面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差异等问题,不具备可比性。所以使用数据之前,应该先对数据本身的时空差异性进行分析处理。另外,近年来研究的数据类型大部分是截面数据或典型调查数据,这就意味着把所有国家或地区看成同质的,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虽然用随机效果模型可减少误差,但还是会造成限制[48]。未来的研究在使用模型方面,应积极采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即非经典数据类型的平行数据模型[49]。
nlc202309030901
(2)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动态相互作用。我国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少考虑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演变应该从整个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待两者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注重现状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影响与反馈关系,并将人文因素或人类活动置于生态系统特征基础上进行评价,而非简单地感性认识。
(3)研究的深入讨论问题。积极对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在发生机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涉及到众多因素,同时,环境质量除受经济活动直接影响外,还受社会各因素的间接影响,如污染企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即使使用EKC证明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存在某种关系(如倒U关系),它向我们表明的只是一种既成的事后结果,并没有揭示这种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因此,探寻经济与环境背后作用机制才是更重要、更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4)关于EKC研究。①生态环境指标拓宽。注重采用不同经济分析方法,选取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指标进行EKC研究[49]。②模型改进。以往的实证研究模型较为单一,EKC横坐标所使用的是相对唯一的指标,而纵坐标所使用的指标有多个。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关系受到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尽量平衡横纵坐标的指标体系[45]。③注重EKC的内生缺陷。EKC选择的收入指标仅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环境恶化并不减缓生产活动进程,而污染指标所选用的SO2、CO、NO、悬浮物以及一些水污染物等从短期可看作存量污染物,而从长期来看则是流量污染物。由于流量污染物的控制见效快,存量污染物的削减在短期内则难见成效,而且现实中政府一般仅注重削减流量污染,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存量污染物一直上升。因此流量污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下降也不能代表所有污染物的改变。因此,在研究EKC过程中,对于内生、外生变量的考察要更加深入,如构建收入内生化模型[51]等。
(编辑:于 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炎庠. 环境与经济[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Wang Yanyang.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M].Beijing:Science Press,1989.]
[2]蔡宁. 国外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J].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6(2): 66-72.[Cai Ning. Summarization of Theory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Abroa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1998, 6(2): 66-72.]
[3]李名升. 吉林省经济-环境系统时空格局与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9.[Li Mingsheng.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environment System in Jilin Province[D]. Changchun: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4]Mishan E J. The Economic Growth Debate[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77.
[5]Daly H E. Economics, Ecology, Ethics: Essays Toward a Steady State Economy.[M]. Sanfrancisco: Freeman, 1973.
[6]GeorgescuRoegen N. 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7]Wilfred B. In Defence of Economic Growth[M]. London: Jonathan Cape, 1974.
[8]Sibert H.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t, 2nd ed.[M]. Berlin: Sporinger berlag, 1987.
[9]童宛书, 黄裕侃. 环境经济问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Tong Wanshu, Huang Yuk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Questions[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1983.]
[10]刘天齐, 李克国, 魏国印, 等. 环境经济学[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Liu Tianqi, Li Keguo, Wei Guoyin,et 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3.]
[11]马中.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Ma Zhong.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Introduction[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12]王长征, 刘毅.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58-65.[Wang Changzheng, Liu Yi.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Harmony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1): 58-65.]
[13]林琳.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学术论坛, 2010(2): 72-76.[Lin Lin. Research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cademic Forum, 2010(2): 72-76.]
[14]MaxNeef M. Human Ecology, Human economy: Mark Diesendorf and Clive Hamilton (Eds.), Allen & Unwin, Australia, 1997, 378 pp. ISBN 1-864-48288-5[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0(2): 313-314.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法制建设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源,环境法
贯彻党的十七大制定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 借鉴当代经济社会科技的有益成果,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立足于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环境优势, 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是摆在当前地方各级经济工作中所面临的急迫任务。社会实践证明: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必须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 发挥其间相互关联的能动作用,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 科学配置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 技术资源等资源要素, 增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同时基于资源的有限性,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农业资源为主导, 在此基础上整合农业资源, 工业资源, 第三产业, 增强三者之间的关联程度, 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农业资源, 壮大农村经济, 在此基础上充实工业资源。必须明确的是工业化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从而实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孵化器”。当前加快区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 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观念, 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关键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 经济发展水平低, 城市化进程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 地区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传统农业在区域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迄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由于工业技术水平落后, 产品市场竞争力差, 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由于长期地把农民隔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 致使县城城镇化、非农化水平极其低下。这些都说明地区经济仍处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 不具备大规模整治环境、改善社会和人口发展条件所需的物质基础, 也就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大量技术水平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的乡镇企业的存在, 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对生态伦理缺乏认识, 选择了一条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采用了粗放型的资源开采方式, 从而导致了生态自然的严重破坏。
2. 环境资源问题严重
(1) 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广义的环境资源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他包括火山, 地震, 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 又称为人为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出现较晚, 但是呈现急剧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区域中, 呈现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第三产业污染的线性污染局面,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2亿吨, 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亿吨, 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1.5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为3186万吨, 其中乡镇工业的排放量为2146万吨, 占排放总量的67.3%。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废物, 不仅造成周围的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 也使农业生产环境急剧恶化, 农产品大量的减产甚至绝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 随着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也给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卫生安全的威胁。据统计, 2000年农业部组织北京, 上海, 山东, 浙江等地的多家农药鉴定所对50个蔬菜品种, 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量进行抽样检测, 发现22%不合格。2001年前两个季度, 国家质检总局对蔬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了监督检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72.4%和64.5%。
(2) 资源利用不合理, 使用效率。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 大量乱占用耕地、盲目扩大非农用建设用地的现象频频发生。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倾, 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三分之二。因此, 综合、高效、持续处用资源就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素质不高。
人口增长过快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劳动力严重过剩。庞大的劳动力大军给地区就业带来了严重困扰, 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从受教育程度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的文化水平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 是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欠发达的人力资源总量水平不高, 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法律建设的建议
1. 完善环境立法机制
(1) 转变环境立法观念。我国政府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 制定了环境与发展所要采取的十大对策, 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其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护人体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制定本法。”显然, 这种环境指导思想与当前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必须转变立法观念, 以可持续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
(2) 加快地方环境法规的制定工作, 弥补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空白。由于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 环境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许多空白领域。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响应“依法治国”的号召。当前环境立法工作应该本着大方针不变, 具体灵活的法律立法思想, 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根据地方环境的实际情况, 加快地方环境法规的立法工作。
(3) 加快弥补程序法的空白。在环境法律体系中, 实体法律大多规范了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是仅有实体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相应的程序法于之配套。为了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加快地方环境法律的程序立法。我国一般诉讼立法是比较完备的, 已经制定了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环境诉讼已基本上有章可循。但是, 从整个环境法体系的程序立法来讲仍比较欠缺。加快地方环境法律的程序立法是当前地方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任务。
2.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
对于公众的法律知识欠缺, 以及环境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所以就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第一, 对于普通群众的环境法律教育, 可以采用一些比较通俗, 易于群众所能接受的方式。诸如:报刊, 杂志, 广播, 电视等手段增强他们的环境法律知识。第二, 对于企业业主来讲。追逐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话题。因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 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置法律于不顾, 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 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 有必要采用专门学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律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法律意识。第三, 对于政府领导而言。由于他们特殊的领导地位, 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或是先污染后治理) 。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培训和专题讲座的方式, 让他们系统的学习环境法律知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第四, 对于环境执法者来讲。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环境法律知识直接与环境执法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他们的教育可以采用岗位培训的方式,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由于缺乏环境法律监督体系, 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 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完善环境法律监督机制, 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环境保护部门的权威。政府部门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同时, 应授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的环境监督权限。同时, 政府部门应积极为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督创造条件, 使环保部门能够有效的参与环境综合决策, 更好地履行环境监督职能。
(2) 政府应该在环境法律监督中发挥领导作用。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 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对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在宏观调控的指导下, 真正发挥环境法律监督的职能。
(3) 明确职能分工, 理顺环境保护的机构设置。各部门应该系统分析本地区的环境现状, 综合环境问题发展的趋势, 从整体出发, 设置环境保护机构, 不能简单从行政区域划分环境管理职权。
总之, 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最近几年来才逐步得到国际和各国重视的一个新的议题, 它是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挑战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最新发展, 各国政府对这些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集中精力首先解决我国的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而这一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仇方道: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J].经济师, 2003 (6)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篇5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1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土壤直接导致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和癌症的高发,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和农产品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大侵犯。历史上出现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调整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发展道路;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实行优化开发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实行预防为主原则是由环境问题的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⑴环境问题一旦发生,消除危害需要时间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性; ⑵治理代价高,在经济上不合算;⑶如果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五、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金融与商务经济环境 篇6
不论遇到了多好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只是追求创业成功的外因。而外因始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和追求适宜于我们的最佳环境。作为创业者,我们内心都充满着必胜的欲望,尽管创业失败的比例居高不下。于是,环境和创业,创业同创业者,成功与失败,就永远在这种博奕中 相持着前进,输赢永远都有。
提供一个这样的关于环境的专题,提供那么多在对环境的整合选择中成了赢家的案例,期望给读者一些启迪,如此而已。
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主要靠风险投资;而考察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等4个方面。
——题记
金融支持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是否形成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征信、担保、贷款到风险防范和分担的"一条龙式"综合金融支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信贷瓶颈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应成为创业者考察创业金融支持环境的依据。
而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如员工生活消费水平、房租、水电煤气费用和交通通讯费用等) 等4个方面。
案例:“上海的金融支持环境相对较为完善”
案例说明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型股份制民营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上海交大紧密合作,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节电产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发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九大系列节电产品,基本可涵盖所有用电领域,可针对各种复杂用电单位提供整体节电改造方案。
案例分析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公司的节电产品在市场上很有销路,然而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实施企业扩张计划。但上海众协认为上海的金融支持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是比较好的,他们坚信只要产品销路好、市场前景好,总会有风险投资为上海众协注入活力。命运只偏爱有远大目光的人。去年底,国内一家科研投资机构看好"上海众协"的发展前景,注资600万元人民币,双方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合作。虽然与海外风险投资商的出手相比,这个数字有些“小儿科”,但对“上海众协”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据“上海众协”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公司的销售额有望翻一番。
案例启示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公司的个案与世界各地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创业者创业的成功与风险投资强有力的支撑密不可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终要靠风险投资。
中国的创业活动很少看到创业资本的部分,中国创业的金融支持最主要的来源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投资或其他的私人股权投资。资金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找良好的金融支持,是企业的生存之需。对创业者而言,考察一个地区的金融支持环境就是看当地的实施情况。
此外,在商务环境考察方面,我们主要考察一个城市的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等4个方面。以所得税为重点分析上海、深圳、北京3个城市的税收优惠力度。深圳税率为15%,且生产型企业是2免3减半(意思是前两年全部免征后,连续3年减半征收),服务型企业是1免2减半;上海税率为24%(浦东为15%),2免5减半;北京则要在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24%征收,2免3减半,高新技术企业才为15%,3免3减半。如果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深圳税率降到10%,上海和北京都是减半征收。地方政府由于参与所得税分成,占到40%的比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优惠力度。对于地方所得税部分,深圳是全部免征;上海为3%,获利后2年免征,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全免,高新技术产业5减3免;北京则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全部免征,对生产型企业经营期达到10年的,5免5减半。
北京用地成本比上海要高,但深圳比北京还要高,排在第一位。深圳对出口型企业,减半征收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对先进技术企业,减半缴纳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5年;北京对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75%征收,且减半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四源费”和大市政费;上海则对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年内返还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费与出让金,且免收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与产权登记费,部分房产契税还可返还补贴。
从总体上看,深圳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由于城市性质不同,不同阶层收入、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在三地排序不尽相同。从阶层收入看,深圳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而白领薪水,上海最高,其次为深圳和北京。从行业角度看,北京非制造业一般员工、高层经理的平均年薪分别比上海高17%和5%;而上海制造业跨国公司一般工人、专业人员和高级经理的平均年薪分别比北京高25%、18%和9%。
生产服务成本内容比较多,这里主要从水电煤气费、办公楼租金、交通通讯费用、消费水平等方面对3个城市进行比较。 水电煤气费用北京比深圳和上海都要高。写字楼租金北京最高,其次为上海和深圳。交通通讯费主要比较汽车购置费、通勤时间和通讯费。上海的汽车购置费和通讯费最高,其次为北京、深圳。但是要看到,北京交通最为拥堵,通勤时间长,电讯服务行业开放最慢,增加了交通通讯成本,与上海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消费水平北京最高,北京的生活指数仅在东京、莫斯科、大阪、香港之后,列全球第五,上海名列全球第11位,深圳为第18位。如北京消费倾向高达90%,远高于上海与深圳。
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7
一、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活习惯、人口素质、行为方式、环境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农村, 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 纸屑、塑料袋满地都是, 大量废物悬挂在树枝和电线上。水沟水渠里漂浮着各种废弃物, 一些养殖业的周围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现状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很不相适应。
造成我国农村污染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为降低成本或因本身经济条件有限, 将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入河中;二是环保意识薄弱, 处理垃圾不规范;三是农残、药残加速了农村土壤污染, 对人畜安全造成直接危害;四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农村环境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 固体废物垃圾愈积愈多, 会大量侵占土地, 另一方面, 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会破坏地表植被, 影响土壤生态平衡, 降低土壤活力, 如果进入河流湖泊、渗入地下, 会损害水体环境, 危害人的健康。然而农村环境问题不是一日造成的, 治理起来也非一日就可以解决。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 农产品产量大和农业产品种类丰富, 农业研究较为先进, 农业种植面积大, 分布广泛, 与农业有关的工业品产量大 (如化肥) , 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多年来, 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土地破坏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 沙化现象严重, 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加之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 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地区, 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半农半牧地区。从内蒙古农村环境现状来看, 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 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交叉, 且相当严重。加之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 加重了农村的污染。另外, 农村还存在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 而且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农村环境的现状, 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 决定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政府已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2008年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 表明了国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我们对工业污染防治已经是“驾轻就熟”, 但如何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 需早日破题。
我认为, 广大农村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 要更加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农村建设中, 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为, 相对来说, 农村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其污染防治资金也极为匮乏, 环境一旦被破坏, 就极难恢复和治理。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 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创建“新”的发展模式, 高质量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突出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环保工作的思路
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久而系统的工程, 也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和长远利益的工程, 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工程。在农村经济与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 只有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才能为百姓造长久之福、可持续之福。为此, 一是要加大农村环境宣传的力度。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环保知识不多, 因此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并结合农村的特点, 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的污染有加深的趋势, 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利益引导机制与监督机制, 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三是要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 以先进、绿色、健康的农业科技来刺激农民,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四是要将农村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城镇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 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应该统一规划。环境保护部门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时, 必须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以关注, 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着想。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资源保护, 二是污染防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 资源保护。
(1)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是“财富之母”, 是农民的生存之本, 是全体人民的生命之源。保护土地, 人人有责。一方面, 我们应扩大土地数量, 主要是积极开垦荒山、荒坡、荒滩、荒丘等“四荒地”, 以扩大土地储备。同时要总结毁林开荒、滥垦滥伐等以往的经验教训, 继续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使耕地、林地、草原等各司其职, “和平相处, 互不侵犯”。另一方面, 我们要注意保护现有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格外重视土地的征收征用问题。 (2) 加强水资源保护。除土地资源外, 我们还应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比较匮乏, 尤其是均水量严重不足, 并且还频发旱涝灾害, 对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我们还应大力发展节水、保水技术和产业, 引导农民节约、合理灌溉, 节约水资源, 共度难关。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要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 内蒙古赤峰市大力倡导以农作物秸秆、人畜禽粪便、工业废弃物为原料, 以协会、企业、工业园区为依托, 以沼气、食用菌、工业废弃物再利用为纽带, 实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工程和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利用废弃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 全市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
2. 污染防治。
当前,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并发性自然灾害逐年增多, 在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 破坏了生态平衡, 贻害无穷。我们在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 必须下大力气来防治各种污染, 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农村最突出的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本文主要就这两种污染防治进行阐述。 (1) 水污染防治。在我国农村, 水污染的形成主要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 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 成为一个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 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等等。针对农村水污染的种种原因, 首先要发展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取消政府对农业的化肥和农药补贴, 改变农业支持价格政策的具体形式;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 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利用率;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退耕还林, 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要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对于乡镇企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改造升级, 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 对危害、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 严格限制, 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布局, 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 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最后要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 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 建立生态型养殖场,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防止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不仅影响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外交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对于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环保宣传教育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素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要搞好农村环保, 无论是资源保护, 还是污染防治, 都必须注重从农民自身抓起。因此, 除了要加强有关领导和执法者的农村环保意识, 更应通过多种宣传、教育途径,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平, 调动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 真正建立、完善起来农民参与环保机制, 使保护环境成为农民自愿自觉的行动。
水碧天蓝, 空气清新, 是我们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理想描绘。虽然农村地域广阔, 人口居住分散, 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污染可以不予关注。恰恰相反, 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粮、油、果、蔬都产自农村, 因而对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但不能逊于城市, 反而要重于城市。但愿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农村环境是健康的, 令人充满希望的, 无愧于子孙后代。
摘要:随着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国大中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 但广大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 涌现出了大量的养殖业和土地拓荒种植, 普遍使用农药、塑料薄膜, 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解决, 就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环境教育, 2008, 8:6.
经济增长与环境 篇8
早期关于内生增长的模型(Romer,1986;Lucas,1988)[1,2]表明,当股票产生实际的外在性,环境会引起干涉而使外在性内向化从而增加经济增长的比率,如果政府资助私有供应者[3],只有供不应求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他们则明显高于放任政策。
本文介绍环境污染的具有被压制效应的外部性,不仅仅单独涉及到消费量,而且也涉及到环境的质量,很多研究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Groossman和Krueger(1995)[4]发现每份所得和各种各样类型的污染之间的反向U性关系,它们的迹象被限制于Sleden和Song[5]所做的有关工作中,John和Pecchenini(1994)[6]研究一个重叠产生的模型关于初期共同对他们自己征税以获取改善环境的投资,后来,Nancy L Stokey(1998)研究关于三个污染里理论模型的增长的限定也表明征税和策划的凭证有正比的优点。
1 模型
假设一个经济具有无限生长的典型代理,那么它的参数选择假定为:,其中ρ是折扣,当(ρ>0)时,U(c,P,)随着c的减小而增大的,但是它随着P和的增大而增大,这里c是消费量,P是代表人为污染而代表经济中自然形成的平均污染,即客观污染,每一资本生产函数定义为:y=f(k),其中k是某一典型企业的资本库存,资本收益总数定义为:k=y-c-z-δk,其中z表示某一典型企业用来控制污染的资金,δ表示资本收益跌落的比率,自然污染函数定义为:p=g(y,z),其中g(y,z)随着y的增加而增加,随着z的减小而减小,这样便完成了模型的基本建立,在接下来两个部分,我们将用一个特殊的例子陈述一个解决一些动态最优化问题的外在方案,使长远增长率和福利的比较变得更明显。
2 基准情况:放任政策
等式(4)表明增长率随着A的增大而增大的,而随着β和ρ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ρ的增大意味着私有折扣有对更大的范围有后期效用而产生的直觉,这样将导致节省较少而使经济将增长变慢,当β增大时,意味着污染的外在性更低,所以私有个体将更多地投入资金来控制污染,这样一来经济也将增长放慢,但是根据等式(6),我们可知当β增大而福利则将提高,在放任政策下,既然污染中负作用的外在性并没有被内在化,投入资本来保护环境的私有个体数将少于社会需求量,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政府行为的争论。
3 小结
放任政策下的经济增长率最快,回顾发达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只有寻求经济增长率,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严重且对人民生活非常有害。本文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考虑政府采取一些方法来保护环境,所以上面的结论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用,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率和维护环境成了两个主题,怎样平衡两者在环境污染的外在性中显得非常重要,政府的正确干涉将增加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86,(94):1002-1037.
[2]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es,1988,(22):3-42.
[3]Nancy L Stokey.Are There Limits to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Review,1998,39(1):1-31.
[4]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篇9
1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1 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无限掠夺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 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 国民经济直线增长, 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 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 这些经济的增长大都是建立在环境资源的破坏与掠夺上的。正是人们盲目的开发自然资源, 无限制的掠夺, 将自然给予的宝贵资源转换成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却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 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消极现象。
1.2 粗放型经济增长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我国的经济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的发展形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生产集约化水平较低, 大都是以粗放的经营管理手段进行生产, 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也导致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 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
1.3 环境保护的不作为
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而对环境保护这种短期内不会有经济收益回报的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也让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治理。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作风懒散, 工作态度不端正, 管理制度不健全, 执法力度较弱。并且对于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持有包容的态度, 使管理内部易滋生腐败行为, 而失去了环境保护管理的意义。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角度来讲,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是具有一定辩证关系的, 这主要体现在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也就是说, 两者既是相互依存, 又相互对立。从以往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来看, 若在社会发展中单纯的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保护, 这种单一的发展趋势确实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增长, 但却是以毁坏环境为代价。而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注意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那么环境保护的很多政策规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这就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的。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讲,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 促进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 实现集约化生产和发展,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 并且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也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 也就是说, 环境保护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另外, 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能够促进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提高以污染物的排放, 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若无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经济发展也就毫无意义。由此可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统一, 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
3 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模式
3.1 树立生态可持续理念
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必须具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和实践态度, 加强对全公众的环保教育, 推广科学发展观, 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弘扬施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而改变单靠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局面, 转为环境的优化更好的服务经济增长;通过不同措施化解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 搭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 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 一切以生态和谐为目标, 不盲目消费和过度开采, 形成良好的生活生活方式。
3.2 开拓绿色市场产业链
绿色市场的形成是解决经济高速发展和环境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 通过用绿色的理念来考核各类经济指标, 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有效、绿色通道, 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发展途径, 对经济实行循环模式探讨, 建立循环利用的生产新模式, 将环境破坏的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并建立生产“绿色链条”, 实现对资源、产品、废物的再生, 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利用, 阻止资源无限开采, 产品随意出炉, 污染随意出现等不良现象, 构建有特色、简洁、卫生的末端治理模式;努力改进产品设计, 改变生产工艺, 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3.3 严格管理强化措施
建立和谐发展的环境管理机制, 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 实现齐抓共管的合力体系, 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坚决取缔环境破坏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 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 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 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环保执法。同时在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的同时, 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
3.4 依托科技改进环保
经济要发展, 环境也要保护。在改进环境的措施上, 思考如何提升科技水平来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并把先进的环保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构建规范有序的环境技术研发体系, 让环境保护作为新兴的科技技术产品, 实现经济的加快增长。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 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打破地方与部门分割,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资质运营制度, 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 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4 结论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关系正好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有利因素,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审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辩证关系, 将会更好的形成双赢互惠的局面。
摘要: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但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如何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课题。现本文主要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文章首先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继而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并就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局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关系
参考文献
[1]孟志刚.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理念[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1]孟志刚.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理念[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藏的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0.2%,改变了西藏经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由于西藏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西藏经济还是落后于全国经济。因此,发展西藏经济、缩小与内地经济的差距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创造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
2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脆弱生态环境(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在保持和加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整,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一是西藏地貌物质的脆弱性。西藏地区的地表环境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大,极易受到破坏。西藏地域广大,地表形态的差异很大,昌都、林芝、喜马拉雅山地区,>25°的陡坡山地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60%以上,地基基础十分不稳定。西藏的土质是粗骨颗粒砂土质,地表土层比较薄,很容易就会发生水蚀和风蚀现象。二是西藏地质结构的脆弱性。西藏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受挤压运动强烈,岩层出现褶皱、断裂的现象。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不稳定,地表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板块每年以5 cm的速度向北漂移,使青藏高原不断地抬升8~10 cm。高原山地的持续上升使河流冲刷侵蚀的速率增加,造成地质灾害严重[1]。三是气候造成西藏环境的脆弱性。西藏深处内陆,海拔高,属于高寒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寒冷。生态环境受气候影响很大,呈正相关关系。恶劣的环境导致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不容易恢复。
2)受教育程度对经济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西藏的受教育程度与内地相比差距很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较低。全国未上过学的人数只达到5.4%,西藏未上过学人数则是全国未上过学人数的9倍,达到44.39%;对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全国达到11.6%,西藏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仅有2.6%(见表1)。西藏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非常少,这就预示西藏的发展将会受到人才与科技的限制。
3)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西藏的经济发展关乎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国家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西藏仍然处于粗放型经济形式。由于西藏的人文、自然等因素的制约,西藏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第一,矿产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100余种,矿产地2 0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2],其中,铜274.40万t,铅92.93万t,锌43.34万t。可以利用矿产工业拉动西藏经济的发展,但是,矿产工业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开采矿物留置的废弃物等含有酸性、碱性、放射性等成分,西藏处于中国河流的源头,将会对下游的河流造成影响。有毒气体会随着大气污染周围的空气,露天开采会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西藏的气候决定了西藏的植被不能很快恢复。矿山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降低,直接对地球内部造成影响,产生地震、酸雨等灾害,甚至会导致地面坍塌、土壤盐碱化[3]。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对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例如三江源头的白地沟地区在2002年以前还是开采矿物的宝地,由于人们对矿产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整个矿产区现在寸草不生。第二,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粗放式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虽然西藏地域广阔,但是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西藏的气候属于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农作物产量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收成,大多数农牧民会开垦荒地,大量的人为开垦会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地表的植被破坏严重。当然,对于粗放式畜牧业来说,西藏这样地域宽广的草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是从数量、规模上发展畜牧业,就会加速草原的荒漠化。第三,基础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西藏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工程的建设,交通运输业发展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业是打开西藏与内地经济沟通的命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交通沿线植被的影响、对水文保持和地质结构的影响等。
3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要求国家将西藏环境纳入整体保护重点开发,兼顾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破坏的努力恢复,建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保护西藏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第一,提高人口素质。西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全国最高的,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西藏地方政府也应该着手制定人口控制政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居民素质是第一位的。只有提高居住人口的自身素质,提高当地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第二,重点保护开发战略。在西藏的经济开发中,应该本着先保护后开发的战略。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工业生产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环境的污染。西藏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十分丰富,这些能源项目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对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建立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我国的大部分河流都起源于西藏,只有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下游的城市。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个局部工程,而是国家整体保护战略,建立西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高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个阶段性解决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21世纪的新西藏提出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在保证西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1998.
[2]张影.西藏矿产资源概述[J].西藏科技,2005(6):57-58.
环境与经济发展 篇11
关键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43-02
济南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着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济南市的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济南市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等单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很多,但对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笔者从济南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和机理,并为济南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对策。
一、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在最近几年,济南市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发展。济南市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层次第三产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人均GDP看,2004年济南市人均GDP达到3 400美元,已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但是,济南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状。根据各个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济南市辖区可分为3个经济区:中心区(包括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近郊区(包括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远郊区(包括平阴县、济阳县和商河县)。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各经济区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2003年,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均GDP之比为:1∶0.31∶0.25。2004年,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分别为:1∶1.17∶0.54、1∶0.69∶0.37、1∶0.89∶0.70,不仅中心区与近郊区、远郊区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就是近郊区与远郊区之间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
2.环境污染现状
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环境的污染,济南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增加了1倍多,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显著增加,从1998年的416.8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690万吨。近年来,济南市经济的加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济南市的轻重工业比重变化特征明显,但是,经济结构的重型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 510多家,以钢铁、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为支柱产业。工业SO2排放量从2002年的52 854吨增长到2004年的67 298吨,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工业SO2排放量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增加。工业用水量从1998年的140 167万吨增加到2004年218 541万吨,增长了50%。受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济南市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SO2的排放量均在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二、影响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
1.环保意识差,认识不到位
在经济发展上受急功近利等发展思想的影响,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追求经济高速度发展。违背自然生态规律,把生态环境保护排斥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之外,经济发展思想的偏差、宏观决策的失误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每一次“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如开发区使济南市市区东部地下水漏斗区进一步发展;房地产热使南部山区地下水补给区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监督不健全、生态建设失误等都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济南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济南市经济发展以GDP的快速增长为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GDP的快速增长是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铺设新摊子来实现的,影响环境的投入要素使用量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这种只注重经济量的增长,忽视质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济南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产值能耗高。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14倍,是德国的4 197倍,日本的4 143倍,美国的2 121倍,印度的1 165倍。一是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如前分析,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济南市单位GDP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大,排放强度高,结构性污染突出,表现在人均GDP低,环境污染严重。
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济南市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治理、防止环境破坏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许多企业认为花钱搞治理费用高、没效益、不合算,因此不愿做环保投入。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但由于济南市大多数企业自身规模有限,经营困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较弱,许多治理项目因投入太大无法实施,使一些污染源尤其是重点污染源治理进展缓慢。
4.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
谁是环境资源的人格化代表,谁代表所有者管理环境资源,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其使用和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导致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无节制地争夺有限的环境资源而不计后果。一边是无限的经济需求,一边是有限的生态供给,致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能达到对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造成“市场失灵”。另外,生产者还力图以较小的“寻租”成本、钱权交易获得较大的收益,如放宽环境标准、免受罚款、免交或少交排污费等,从而把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形成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污染物的过度排放,这种人为因素正是造成经济与环境不相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三、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济南市经济与环境要想协调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互动关系,结合济南市实际,因地制宜地寻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济南市生态环境现状,增强企业、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及危机感,使广大职工、市民都认识到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自觉地行动起来投入到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尽快转变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及职工群众长期以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把环境影响评估纳入到所有的重大经济决策中去,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要让人们都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生态并不矛盾,发展经济可为我们提供更为充裕的资金、更为先进的技术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美的环境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其中可持续生态是基础,可持续经济是手段,可持续社会是寻求的最终结果。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济南市应结合实际,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高投入、高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洁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产链条,增强企业关联度,形成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链网结构,使不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上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以此达到企业间资源的最佳配置、物质的循环流动、废物的有效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从而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的目的,增强企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解决制约济南市环境保护的资金瓶颈问题。各级政府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之中,鼓励社会捐助,积极争取国际国内赠款、贷款或双边合作,设立生态保护和建設专项资金;同时,要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城市保洁等项目的环境投资。
4.有效的制度安排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涉及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由于济南市生态环境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系统的深刻影响,因此,必须有一套有完整有效的制度安排,即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才能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明确各类环境资源的产权,建立有效率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与转让,建立产权交易制度。并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产权关系,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济南市统计年鉴[Z].2006.
[2] 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吉亚辉,张营周.兰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42):91-95.
[4] 牟文龙,赵明华,李桂香.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
(2):142-144.
[5] 刘辉,任建兰.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54-58.
浅析环境监测与经济发展联系 篇12
关键词:环境监测,经济发展,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重大环境安全事故也同样警示着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经济日趋发达的今天,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必然。
作为环境保护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起点,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环境的基础。其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由于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决策以及建设和管理规划的依据,因此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关系着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1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在工业发达国家,从监测对象和监测范围来看,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为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和以环境质量检测为主。其中我国的环境监测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多个阶段逐渐发展并完善:
(1)起步阶段。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此后尝试性地建立了若干个环境监测站进行试点运行,未对环境管理和建设提供实质依据及建议,经济发展以不考虑环境为代价的粗狂发展方式为主。
(2)发展阶段。1980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对原有监测体系进行调整巩固,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站,开展例行监测。此时正值改革开发时期,虽然环境监测系统初步成形,然而监管体系尚不完全,环境监测仅作为监督性监测手段,未能成为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技术支持,在经济建设中影响较小。
(3)完善阶段。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之间长达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环境监测体系基本上得到建全,逐步形成了监测上的标准化和法律上的保障措施,网络监测站系统遍布全国。此期间,不仅重大环境问题得到了专项监测调查,环境容量、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总量控制等措施的实施也保证了环境监测在基础环保工作中的不断深入。环境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政府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和建设规划,制定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在此阶段,环境监测也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经济建设和规划发展的重要约束。
2 环境监测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在传统的观点里,人们认为环境监测的结果只是对具体环境质量的评价,这种认识并不准确。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为了简单的获取监测数据,而是通过获取的数据提供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和预测,是掌握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制定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并且环境监测的目的绝对不是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反之实际上是为经济发展进行服务。
2.1 环境监测为经济发展服务
环境监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前者为后者服务,其对城市和企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为城市发展服务。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通常会通过不同时节的环境监测数据,确定一个地区的区域功能性,从而确定城区的规划、企业的布局、排污的指标。因此如果在环境监测过程出现监测数据的不准确,制定出的相应规划则会导致城市布局上的失误,建设的项目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对城市整体建设也造成影响。同时对于城市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建设前需提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基础数据是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在内的各种数据的汇总,如果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就有可能造成项目在审批上的延误,这样极不利于新项目的审批和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的引入。
(2) 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实现可持续的企业发展, 近年来很多企业都采取清洁生产的方式对原有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升级, 对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采取了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 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 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 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监测在此过程中的价值在于对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 及时了解企业的污染现状、污染物排放情况。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原材料投入、产出及排放状况进行物料衡算, 了解原材料利用效率及能源利用率, 而这些都是企业想要进行清洁生产所要了解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的分析, 企业才能针对现状, 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企业创造新的效益。
2.2 经济发展为环境监测提供发展机遇和保障
在我国,环境监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政府行为。这主要是由于监测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拨款,同时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制订法规、标准、规划、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资金、体制的限制,环境监测存在着运行机制不灵活、工作效率低下,仪器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严重,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大量流失等问题。因此,环境监测走向市场,优化资金配置,实行商品化运作是必然趋势。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为环境监测进行这一体制上的转型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环境监测将在数据产出效率、精准度和质量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提高,同时环境监测市场化的转型将给环境监测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办事效率,使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等可用资源得到极大的整合。转型后的环境监测机构,将实现真正的企业化运作,摆脱以往机制的诸多束缚,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市场开发、拓宽监测的领域中去。与此同时,优质的监测服务也将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监测为其提供更多的保障,从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3 结语
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环境监测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不仅为城市发展与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也为企业生产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了详实的信息。同时,在环境监测即将走向市场,实行商品化运作的大环境下,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际上为环境监测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保障。相信我国环境监测会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期,通过转型过程中良性竞争得到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学聪, 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中作用的浅见[J].大庆社会科学, 1998 (1) :47-48.
[2]吴邦灿, 环境监测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
[3]徐丽, 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环境科学导刊, 2010, 29 (S1) :115-118.
[4]黄磊, 现阶段环境监测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浅析, 污染防治技术[J].2007, 20 (3) :94-96.
【环境与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08-20
金融与商务经济环境05-20
环境与经济效益09-12
环境与经济论文07-3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07-07
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10-08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10-31
经济与环境英文小论文10-10
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07-17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