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制度(精选12篇)
环境经济制度 篇1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 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 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韩俊从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方面探讨了新农村建设。[1]同时, 在以韩俊等人为课题组主持人承担的一项课题中,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同时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 包括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等, 研究项目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政策框架。[2]许经勇等论述了中国经济从偏向城市经济转入重点发展县域经济的条件下,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3]马晓河等学者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论述新农村建设。[4]徐勇等从国家整合社会各种因素出发探讨了新农村建设。[5]林毅夫论述了新农村建设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6]众多学者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工业和农业相辅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更多地从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讨论, 学者们的探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政策指导, 这些探讨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 农村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等是在一定的体制或制度环境下实现的, 离开了一定的制度安排, 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等便失去了制度保障。诺思等人认为, 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经济增长的原因的诸如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 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7]如果没有制度演变, 没有制度创新, 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 即使没有先进设备, 也可刺激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但是再先进的机器设备, 若被安装在低效率的制度环境里, 其效率可能低得不如手工操作时代的效率, 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设备低效率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新农村的重要性, 但尚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尤其是在二元经济制度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从体制和制度创新方面着手,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攻坚所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改革所面临的攻坚难题也日益凸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后, 其后改革处于停滞或徘徊的状态, 鲜有突破和进展, 农村现行的经济体制、二元经济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难以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由此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我们认为, 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 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及“三农”问题的解决, 根本在于突破二元经济制度的藩篱, 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农民国民地位, 以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二元经济制度约束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但是,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度性障碍。这种二元经济制度体系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 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等。正是二元制度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制度约束 (见图1) 。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中国开始实行一种严格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这种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人的身份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从那时起, 农村人口被严格限制自由迁徙, 长期被束缚在农村及土地上, 并且成了一种身份制度而沿袭至今。同时, 农村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长期被限制在农村, 不能自由流动,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所松动, 但是户籍制度依然是制约人口自由迁徙的制度安排。
二元户籍制度不仅仅是人口管理制度, 更主要的是隐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建国后,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演变, 二元户籍制度逐渐完备并形成一种制度惯性和利益关系而难以触动。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导致了一个国家内部, 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国民具有完全不同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它们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而形成的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二元户籍制度决定了农民的就业等经济活动也是二元的, 农民除了在土地上进行劳动就业之外, 找不到替代性的就业方式。二元就业制度安排是伴随二元户籍制度而衍生的。它把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从制度上进行分割, 农村人口只能在农村安排就业, 从事农业生产。二元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共同作用的后果是把农业和工业化分开, 把农村及农村人口和城市化进程分开, 农民的身份被固化和职业化, 即从身份上设定农民是农村户口的中国公民, 从职业上规定了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这二者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就是农民。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农村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 进城农民工大量涌现, 中国农民开始在农业之外寻找各种非农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但是, 在二元户籍制度和二元就业制度下, 中国农民的非农就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依然离不开土地, 非农就业依然不能使他们摆脱不了农民的身份。
农民非农就业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的非农就业是农民的一种兼业而不是主业。由于现行的就业制度安排没有把农民就业纳入正式就业制度之内, 因而尽管大量的农民的进城进厂从事各种非农工作, 这种非农就业对政府来说是正式就业之外的非正规就业, 政府或国家不需对农民的非农就业承担和城市职工一样的各种义务 (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 。对进城农民来说, 由于他们的非农就业没有被政府正式就业制度所确认, 因而非农就业仅仅是他们农业之外一种兼业。一旦在城市找不到工作, 他们又将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在农闲时间进城, 农忙季节返回农村。或者是家庭中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分流出来, 进城从事各种非农就业, 另一部分家庭成员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这种现象最为普遍, 从而兼业化特征也就尤为明显。这种兼业化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家庭在农业生产不景气的年份从农业之外的非农就业中为家庭得到收入来源;另一方面, 也使外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在城市找不到非农就业的情况下可以从家庭中得到保障。兼业化显然是在二元就业制度下农民的理性选择。兼业化非农就业犹如一根拐杖, 支撑着农村经济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进。
(2) 农民劳动就业的非农化并不等于农民身份的非农化。不管农民是在城市中打工或者自己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经济活动, 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 而不是城市中的居民, 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应有的待遇。于是, 土地和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依然是他和他的家庭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3) 农民个人劳动就业的非农化并不等于他的家庭全体成员劳动就业的非农化。在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下, 农民个人虽然从事非农就业, 但他的家庭成员依然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表面上看来, 这些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好像不从事农业生产了, 但是, 由于家庭成员依然在从事农业生产, 从而这些非农就业的农民实际上并未离不开农业和土地, 而是在间接地和农业生产联系着。而且, 在现行农民工的工资制度不健全, 农民工的工资偏低且经常被拖欠和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 农民家庭成员很难完全依靠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工资或从事其他非农就业收入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土地依然是农民家庭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来源。农民工或非农就业人员本身也高度依赖于家庭的农业生产。
(4) 农民非农就业不稳定。农民非农就业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农民非农就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非长期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等特点。首先, 农民非农就业一般是在农闲时间进行。农忙时节农民主要进行农业生产, 因为这是他们的主业, 也是农民家庭全体成员的主要的基本的生活来源。非农就业主要在农闲时间进行, 从而使农民的非农就业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季节性。其次, 临时性和季节性也就意味着农民非农就业的非长期性。同时, 由于农民非农就业本身就具有短期性的性质, 也使得农民的非农就业的非长期性。这是因为农民自身的文化技术水平较低, 很难找到一份长期的工作, 而主要是从事一些临时性的脏、苦、累的体力劳动。不仅如此, 农民的非农就业没有列入国家的就业计划中, 不是国家的正式职工, 也不是正式的合同工, 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非长期性的特点。再次, 农民工工资制度不健全, 随意拖欠的现象极为普遍, 也决定了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极其不稳定。尽管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不能拖欠农民工的工资,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用工单位依然可以侵犯农民工利益, 农民工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农民非农就业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农民非农收入的不稳定, 农民尽管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从事非农生产和就业, 但是, 从根本上来说, 由于二元体制等原因, 农民在很长的时期依然离不开土地。土地依然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源泉。
与二元户籍制度和二元就业制度一样, 中国城乡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二元分割的。在国家所提供的正规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的情况下,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只能另寻出路。这替代性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就是以土地制度为核心、以农民家庭和村集体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般来说,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依法建立的, 由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或使其达到某种生活质量的制度, 是为了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而制定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 其中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个方面) 是社会保障的核心。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 社会保障的对象包括全体国民。社会保障在制度设计上对一国内所有公民是平等的, 其目的在于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在二元户籍制度和二元就业制度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二元的。农村居民被排斥在国家正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这种二元保障体系的结构是:城镇居民享受着国家提供的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的广大农民在这方面的情形恰好相反, 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保障服务而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
显然, 随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元经济制度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改革的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它不能有效地使农村在平等的制度环境下谋求发展。同时, 在二元经济制度下, 作为经济主体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很难获得与其他经济主体大致平均的收益, 农民的经济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这同样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改革思路
1.深化二元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 影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因此,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1)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
目前, 由于国家在农村的社会保障缺位, 土地扮演着农村社会保障的功能, 使土地资源难以资产化和有效利用。国家应当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投入, 在农村逐步建立广覆盖的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 缓解农民的后顾之忧。
(2) 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给予农民国民身份待遇。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从农村有效释放出来, 导致农地关系矛盾尖锐化。因此,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使农村劳动力能够自由迁徙、就业, 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也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只有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 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才能有效推进。
2.实现农民身份转化, 赋予农民作为公民的平等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在地要求确立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的地位, 平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改革不平等的户籍身份制度, 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化, 赋予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平等权利。我们认为, 应当通过以下改革而逐渐实现农民的公民身份。
(1) 构建公民社会, 废除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度。社会主义及其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需要塑造平等的产权主体, 因为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 在于每一个主体平等地展开交易, 平等地签订契约关系, 否则, 交易或契约关系将是不对等或不稳定的, 这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利、资格及同等的待遇, 如果社会成员被划分为不同身份的群体, 享有不平等的权利和不平等社会公共利益分配关系, 那么社会关系的和谐只能停留在政治口号的宣传上, 而难以有效地付诸实施。因此, 应当废除、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划分制度, 确立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身份和地位, 消除身份制度所隐藏的不平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因素, 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在这个问题上, 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 (T. H. Marshall) 对公民身份及其所应享有的平等权利的界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认为公民的身份及权利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民的公民身份。这种身份是由确保个人自由的必要权利所构成, 这些权利包括言论、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财产权、缔结契约和获得公正的权利;二是政治的公民身份。这种身份是指个人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权利, 其相应的制度是议会或代表大会制度;三是社会的公民身份。这种身份是指公民享有基本的经济福利和社会安全的权利, 乃至享有社会一般水平的体面的生活的权利, 它与教育制度和社会服务相关的制度密切相连。[8]
(2) 转变户籍管理功能, 剥离户籍身份制度所包含的特权和不平等分配社会利益的内容, 割断户籍与社会经济利益挂钩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户籍管理是必需的, 但户籍管理的功能应当是为国家提供人口信息和进行人口管理, 它属于社会的公共事务范畴, 其价值评判应当是中立的, 而不应当对户籍按家庭、地域进行划分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利。因而, 应改革现行把户籍制度作为控制社会成员流动的工具、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利益再分配标准的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剥离户籍制度所包含的特权和不平等分配社会利益的内容, 割断户籍与社会经济利益挂钩的关系, 转变户籍制度的管理功能, 构建平等公正的公民身份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 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身份, 构建公民社会, 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 2006 (03) .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走向研究”课题组.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改革:一个整体性政策框架[J].改革, 2007, (01) .
〔3〕许经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核心和载体[J].经济学家, 2006, (06) .
〔4〕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新华文摘, 2006, (09) .
〔5〕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及其政策建议[J].改革, 2006, (01) .
〔6〕林毅夫.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导刊, 2007, (01) .
〔7〕 (美) 道格拉斯.诺思,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8〕T.H.Marshall.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7.
环境经济制度 篇2
为了贯彻落实市卫生局和区委、区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全区卫生系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和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更好地发挥卫生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亭湖、实现“两个率先”中的积极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服务承诺公示制。对照省内“收费最低、办事最快、服务最优”目标,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在“许可项目基本进中心’’的基础上,就以下内容向企业和群众作出服务承诺,并通过公示栏、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区卫生行政机关职权内的审批、报备、登记等事项的法律依据、办理条件;收费项目、收费下限标准和依据;办理程序、办结时限;当年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的名称、责任科室和责任人、时序进度等。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履行承诺行为的监督、奖惩机制。任何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一经查实,坚持按规定严肃处理,并在年终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二、政务院务公开制。一要落实公开责任。调整充实政(事)务公开
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办事机构,奠定组织基础。二要规范公开内容。按
医疗单位、执法机构、卫生单位和其他单位分类编制公开工作目录,规范公开内容,我局要向社会公开与审批、许可等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单位都要公开内设机构、业务科室职能,窗口科室工作人员姓名、职责,项目办理所需材料、办事流程、收费依据、办结时限等情况;公开单位当年服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的目标要求、推进措施、时序进度、完成结果等。三要统一公开阵地,规范公开方式。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对社会和对内部职工公示的两个公开阵地,做到经常性工作固定公开,阶段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公开的信息在产生或变更后的8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开)。四要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公开效果。区局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推进,每年组织专项检查,促进政务院务公开工作的规范运行。
三、医疗服务“绿卡”制。为来我区投资客商发放医疗服务“一卡通”,持卡人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免收挂号费、并实行跟踪服务,区各医疗机构为他们提供优先就诊取药、优先住院治疗等优质服务。为投资者配备专家,实行“一对一”跟踪保健服务,发放健康保健联系卡,定期开展体检、咨询、上门服务等形式的结对服务。根据企业要求定向开展职业病防治和医疗保健知识宣传,为其员工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年度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四、电话预约服务制。区卫生局预约服务电话为8172122,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都要公示预约服务电话,实行全天候服务。对企业急
需在双休日等工作时间之外办理的事项,由值班人员通知到单位负责人或责任人员,并做好跟踪督查工作;责任人员必须努力为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并向交办人报告办理结果。
五、无偿帮办制。对政府一些招商引资项目中涉及到的卫生服务事项,实行领导挂牌、全程跟踪督导服务,在企业申请和办理卫生许可的过程中,卫生监督单位分管领导要亲自到有关企业进行调研指导,并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
六、窗口无缺位服务制。局机关和相关下属单位的窗口科室都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完善工作职责,在业务范围相近的岗位、科室之间及分管领导之间明确AB岗,实行顶岗和互为备岗,不得因人员缺岗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
七、涉企检查准入制。严格控制对企业进行各种专项检查。卫生执法检查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随意增加检查的次数和范围。对涉及有毒有害危害因素的工矿企业,职业病防治措施健全、信誉度好的,年监督检查不超过1次,并按程序报批;对食品生产经营和公共场所单位执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卫生信誉度好、被评为A级的单位,减少对其监督检查频次,由单位定期报告情况,年监督监测不超过两次。对于区重点企业进行检查前,必须到区优化办申报登记,依法实施检查时认真填写《企业检查收费登记簿》,检查结束后,及时将执法结果报区优化办备案。如系市级及以上单位检
查企业时,做好衔接、协调工作。每月1—25日为“无例行检查日”,无特殊情况不得对重点企业进行检查。
八、涉企公务活动反馈制。局机关和卫生监督机构统一设置“涉企公务活动反馈回执卡”,相关人员到企业进行公务活动,须向企业提供此卡,待活动结束后,请企业如实填写反馈意见并寄送到区卫生局。区局对回收的反馈卡及时汇总统计,梳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存在问题,积极落实整改。
九、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下达罚款指标。对非经营活动中公民的违法行为处以500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处以1000元以上,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20000元以上罚款的,卫生执法部门必须在决定作出之日起1 5日内向区政府法制办书面报送备案,由区政府法制办对报送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审查。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下列情况下不准罚款:未对企业尽告知义务,未按规定给予必要整改时间,处罚依据、标准、程序不公开,未出示执法上岗证,未使用规定票据,一人单独对企业执法的。对必须处罚的,原则上按规定的下限处罚。企业对处罚事项、标准提出异议的,不得加重处罚。
十、过错行为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行为追究制,对行政复议纠错和行政诉讼过错实行责任追究。定期通报整改行政复议纠错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对单位在年度三个文明建设考核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对过错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实行一次过错
待岗。对一年内连续发生三次以上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部门和单位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实行连带责任追究。
十一、规范投诉办理制。建立健全投诉受理、处理、督查制度,形成快接、快处的快速反应机制。区卫生局的投诉电话为:8172122、(非工作时间),投诉电子信箱为:hwsj@126.com。各医疗卫生单位也要公开投诉电话和受理投诉机构,接受公众监督。要定期通报有损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和查访情况。对情况复杂、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的投诉事项,由局纪检组牵头,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联合协调处理,或者根据具体情况移交相关部门查处。严格对举报人的情况进行保密,凡举报属实的,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社会各界举报和投诉有关我区卫生系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
环境经济制度 篇3
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核心则在于基于循环经济前提下的产业链构建。
循环经济是多种效益的统一
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以资源为纽带而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新型企业联盟。这种产业链将上一个产业排出的废弃物作为下一个产业的原料,在具有市场、技术或资源关联的产业之间形成链条,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和综合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的目的。
以2010年被授予“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称号的宁波大榭开发区万华工业园为例。园区内的产业链围绕宁波万华集团为核心,万华集团生产的副产品废盐水经过滤、提纯后供给东港电化做电解原料生产氯、碱;副产品盐酸提供给韩华石化作原料生产PVC;产生的废弃物粉煤灰和煤渣提供给万华建材生产水泥和空心砖;万顺气体对排空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利用;园区内的供电和供热由林德气体和万华热电负责向区内企业集中供给;万华码头负责为园区企业集中提供生产原料。园区工业经济已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环状循环,实现了公用设施、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环境及经济效益明显
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5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开发面积133.2平方公里,共有入园工业企业4573家;2011年,这5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单位土地产出率为30.2亿元/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8亿元/平方公里,增长10.2%,比全省工业园区的单位土地产出率高8.4亿元/平方公里;提供就业岗位51万个,增长2.3%,年平均劳动生产率为78.9万元/人,增长16.4%,比全省工业园区的年平均劳动生产率高11.1万元/人。
资源循环利用能力高
这5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617.1万吨,比上年增加136.9万吨,增长28.5%,平均综合利用率为83.2%,比全省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的平均综合利用率高4.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企业回收利用本企业外的废旧物资221.4万吨,占全省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废旧物资回收量的39.9%,比上年增加37.4万吨,增长20.3%;其中国外进口的废旧物资25.6万吨,占总废旧物资的11.6%。
企业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这5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为0.362吨标煤,比上年减少0.017吨标煤,下降4.5%;万元产值电耗为339.5千瓦时,比上年减少31.4千瓦时,下降8.5%;万元产值用水6.42吨,比全省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少17.7吨,比上年减少0.77吨,下降10.7%。
污水处理能力较强
这5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共处理污水10.4亿吨,占全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量的75.9%,比上年增长6.1%。其中:园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水处理量为7.1亿吨,园区内污水处理率达98.4%,比全省园区平均污水处理率高5.5个百分点。
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是适应于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实施的重要举措,但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带来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布局不合理、结构松散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产业链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园区的规划不足,“生物种”企业缺失
老工业园区在形成过程中,定位不明确,入园企业门槛低,在园区规划设计上没有明确的生物种企业,基本上是根据地域集聚和产业的特点,由企业自发地形成初级产业链,这些产业链分布零散,产业链结构较短,在专业化集群中没有依托集群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园区内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2011年,园区内利用废旧物资和下脚料生产的静脉企业(即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企业)共购进废物439.5万吨,其中,从园区内购进废物110.1万吨,近75%的废物都是靠外部进口的。
科技创新力量薄弱,产业链改造难度大
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省110家省级及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的静脉企业年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7家,5~10亿之间的只有9家,1~5亿之间的也只有63家,全省还没有大规模的静脉产业园区,绝大多数相关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没有条件和能力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全省4328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科研机构1983家,占45.8%,有研发活动1867个,占43.1%,均不足半数,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缺乏产业链的改造和提升科技的支撑。
补链企业和支撑企业发育不全
补链企业和支撑企业在生态产业链的运行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补链企业可以弥补生态产业链条上的缺环,最终形成能源、水和材料流动的闭环系统,支撑企业能为生态产业链运行提供基础条件。但是浙江部分开发区产业定位不够清晰,要素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在项目引进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用地安排上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忽略了对园区生态运行体系的在各类型企业的链接和整合,以及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导致上下游产业脱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长,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既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也需要完善的政府政策措施的正确引导。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分析,坚持用政策、规划和服务进行产业导向,进一步挖掘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巩固、提升现有主导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重视产业结构优化,要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快产业重组,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促进产业生态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积极建立产品信息平台,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应建立权威性的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信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咨询服务,加强社会中介、信息平台、投融资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撑服务体系。园区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高资源节约水平、资源利用水平、资源再生水平和废物无害化水平。
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环境资源产权的非存在性和环境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使产业的生态化存在制度性障碍。因此, 必须加强制度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鼓励与引导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升级。可以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园区循环经济管理机构,以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为核心,制定分阶段的园区生态化改造计划,同时,要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评价认定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浙江省统计局)
环境经济制度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善
一、产权与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产权的涵义, 经济学中的产权 (Property??Rights) 概念, 在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品的多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现代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要点是:产权是对经济品的权利, 包括使用、获得收益、处置的权利, 经济品的交换, 即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产权具有排他性, 同时可分离、可分割, 从而可有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 同时它还受规则和国家的约束;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 产权制度决定组织的类型、形式及经济效率高低;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技术进步也是引起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私有产权与政府干预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制度;通过建立在交易费用比较基础上的产权交易, 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复杂、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 如现代大企业;企业本质上是投资者、经营者、职工、债权债务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产权交易和“不完全合约”的组合及产物;企业的“不完全合约”性质及信息不对称, 使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企业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
比较研究表明, 制度经济学的产权概念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概念十分接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E·G·Furubotn&S·pejovich说:“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规范。…产权制度可以描述为, 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见上海三联书店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1 995年) 。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意义
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建立与此适应的产权制度。
首先, 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所以需要产权制度, 是因为资源有稀缺性, 必需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因此决定资源生产、使用和交易关系的产权制度就成了事关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的基本问题和必要条件。
其次, 我们选择了主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市场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和传统计划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不同, 市场主体必须有资源交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否则它就不是市场主体, 无法担任资源配置的主角。
第三,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 按市场经济原则确立的产权制度,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已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的过程, 就是独立的个人和法人取得资源支配权和交易权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特点
1. 应覆盖所有经济资源的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应覆盖所有经济价值的获得需付出成本的经济资源, 各种形式的经济资源都应“物有所归”。适应经济关系的多样化, 存在与多种产权关系相对应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形式。
诸多财产权利之中, 最基本的是物权和债权。物权是最基本的财产权, 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之权利。物权可分为所有权 (自物权) 与他物权, 包括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债权指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给付 (含作为与不作为) 的权利。股东权是在股份制公司出现后产生的一种特别物权。和股东权对应的是企业财产权, 尽管这种支配最终将受到全体或多数股东的股东权的约束, 因而其独立性有限。
无形资产财产权是有关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随着技术进步, 它的价值日益提升。对一些科技型公司, 知识产权已成为它最重要的战略和组织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权制度是最基本的产权制度, 不明确物为谁所有, 所有者有何权利, 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市场经济主体;债权亦是最基本的财产权利, 对它的有效保护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因为它是市场交换可靠有效进行的必需前提;与现代大公司制度发展和科技进步、知识积累密切相关的公司产权和股东权、无形财产产权, 已成为市场经济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这些产权的有效性仍依赖基本物权、债权体系的完善, 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完善。
2. 各种产权主体地位应平等, 但作用有所不同。
经济资源是有价值、要获得必须有成本的资源。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资源的产权主体, 即产权的拥有者有个人、法人和国家。个人、法人和国家的产权对象可以相同, 都可以是企业、不动产和货币, 亦有不同的特点。个人产权对象包括和人身不可分的人力资本, 而法人和国家只能通过一定的交易和承诺获得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国家产权对象的获得可源于一般的交易, 亦可以源于国家根据法律的征收。法人产权对象所及的范围宽, 但它和人力资本只能有交换关系, 亦不可能像国家那样直接用强制手段获得资源。国家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企业的全部产权, 而企业对国家和个人只能有部分产权 (如债权) 。
个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产权主体, 除非有法定的基于公益理由等的限制和对他人有不当的影响外 (如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 必须承认和保护个人产权, 即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个人合法 (或不违法) 从事各种商事活动的权益。这是因为包括个人消费、个人投资和储蓄、个人工商活动、个人作为受雇者的服务在内的个人经济活动, 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活动, 而个人产权是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个人产权及其交易是法人产权的基础, 是现代大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现代大公司是个人产权主体通过成本收益比较竞争选择的结果, 个人投资及其代理人 (机构投资者) 的监督和选择是大公司持续融资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承认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及其相应权利, 是科技进步和知识积累的前提, 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创新速度加快, 人们日益认识到企业组织知识积累过程是人的“隐形知识”向“显形知识”持续转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效率和结果与“人力资本”制度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事实及法律 (包括宪法) 上我国都已承认的并承诺要充分保护个人财产权利, 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承认和尊重每个人, 包括劳动者个人的产权主体地位及其产权, 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一致。
法人是法定的团体。法人的经济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因为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使法人组织成了商品和劳务最主要的最有优势供应者, 同时也是最主要的需求者。因此法人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主要产权主体。法人产权制度是与法人有关的产权制度, 它离不开个人产权 (如股东权、个人基于合同获得的权利) , 但有别于个人产权。完备的法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关键性的制度, 是现代产权制度与“罗马法”时代和资本主义初期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区别所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人组织, 特别是大公司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 能出现有效率的大公司, 既要求个人产权制度比较完善, 更要求有较健全的法人组织制度, 首先是法人相关者产权关系的协调机制和较好的制度安排, 这只能是市场经济比较成熟、水平较高及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比较完备的成果;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法人组织是将个人产权与资本市场及大公司产权相联系具有公有特点的重要工具,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按德鲁克 (Drucker) 的说法, 机构投资者获得股权是一场无声的“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将通过大企业主体成长及其作用发挥的过程, 完善中国的产权制度, 并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公司的成长。
国家, 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重大的产权主体。国家产权所涉及的对象中, 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及国家对企业的投资, 以及国家拥有的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长远地看, 国家产权的主要作用是充当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因此国家产权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目标所需的公权手段, 除在国家必须控制的少数领域及特定时期外, 主要用于解决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市场失效”问题, 一般不直接充当创造价值的主体。尽管通过国有企业, 国家产权也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
市场经济下的各种产权主体, 作用不尽相同, 但其地位平等。地位平等的含义是, 除非国家有明确的法律限制, 各主体在民事及商事活动中的经济权利和法律地位平等, 一视同仁。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权制度要不断完善。
从历史上看, 先有物权, 以后由于交换出现引出债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封建经济体制, 出现了新的公司组织和相应的公司财产权利, 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财产权利也日益重要。包括公司产权在内的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 历经百余年其基本构架已基本确立。以后由于科技进步, 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产权制度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四、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
1. 理顺不同产权和主体的关系。
首先要理顺个人与法人 (企业) 、与国家的关系。这方面目前主要的问题是, 对个人的权益, 包括个人产权保护不够。
理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主要涉及理顺个人产权与国家公权, 及个人产权与国家 (国有) 产权两个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亦公认“公权优先于私权”。关键是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 个人产权不能对抗公权, 公权亦不能无偿占有个人产权。理顺公权和个人产权关系, 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的边界;确定公权的存在范围, 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公权力过大, 政府介入了许多它不应也不必介入之事, 但同时很多该做之事并无精力去做;公权只能按法定程序行使, 不能随意侵犯个人产权;当行使公权会带来个人 (及法人) 的财产损失时, 国家应予以补偿。
理顺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关系的重点, 一是界定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的范围, 要根据中央已明确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 适当缩小国有经济及相应的国有产权的控制范围, 允许个人产权进入更广泛的领域, 并给予保护和尊重;二是在允许个人产权进入的领域, 明确个人产权主体和国有产权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目前既有国有产权主体利用其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侵犯个人产权主体的问题, 亦有个人产权主体利用国有产权主体责任不清侵犯国有资产的问题。
2. 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建设。
在产权制度建设中, 要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首先是因为企业法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而我国目前又特别关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企业产权制度健全离不开个人产权制度的健全, 但其产权结构, 尤其是大公司的产权结构为与其复杂的功能相适应, 通常涉及很多人的产权, 远比一般的个人产权结构要复杂。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 既有利于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而且有利于促进个人产权制度的完善。
为搞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 还必须重视法人产权制度建设。企业不仅要与个人和企业交易、合作, 还要和政府机构、大学、社会团体、职工持股机构等各种法人和团体合作, 并且这种合作日益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革除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束缚市场经济活力的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产权制度, 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福全宋克勤:迈向21世纪:中国企业制度选择, 中国工商出版社, 1999[1]孙福全宋克勤:迈向21世纪:中国企业制度选择, 中国工商出版社, 1999
[2]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2]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彭光良罗晓云:从产权理论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技术经济, 2003, (9) [3]彭光良罗晓云:从产权理论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技术经济, 2003, (9)
[4]刘蕾:从新制度经济学透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经营与管理, 2004, (6) [4]刘蕾:从新制度经济学透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经营与管理, 2004, (6)
[5]赵晓雷: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5]赵晓雷: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6]胡峰: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路径的思考, 山东经济, 2003, (2) [6]胡峰: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路径的思考, 山东经济, 2003, (2)
环境经济制度 篇5
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第一阶段深入调查研究环节的要求,4月2日至18日,我带领调查小组对我县近年来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全县26个乡镇和县政府的42个职能部门,调查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效能建设、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公正执法、文明办事、高效服务等情况。调查期间,我们走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组织召开了由部分人大代表、乡(镇)村两级干部、企业代表、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群众反映的部分比较突出的重点问题和相关职能部门交换了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增强行政效率、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
和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查处和审判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工商、税务、财政、环保、国土、建设等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反映较好,通过综合治理,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3、强化服务,接受监督,政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这次调查发现,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和乡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都比较高,配合调查意识强。一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公开办事制”、“限时办结制”,在办公场所设臵和完善“三牌一图”,在干部职工中强化了经济发展意识和单位形象意识,大部分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有所增强,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县人事局、卫生局、城管局、房产局、环保局、公安局、公路局、农业局、计生委、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药监局、交警大队、交通局等单位分别在县电视台等媒体上就各自的职能职责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开通了投诉电话,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一些单位还聘请了执法监督员,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力度。县委县政府逐年对全县的执法执收、管理服务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和问卷调查,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逐步深入
4、加大投入,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基础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民生工程的大力关注,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讯工程、饮用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交通路网工程等基础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瓶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县经济发展基础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展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和投资者的呼声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容乐观,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公仆意识差,宗旨观念不强,服务的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科学发展意识不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不高,为普通老百姓办事不积极,服务不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上。一是服务态度差。在调查中老百姓普遍反映:一些职能部门,尤其是权力较大的部门,衙门作风盛行,公仆意识衰退,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甚至办事找不到人,推诿、扯皮、拖拉现象还比较严重,普通老百姓办事艰难。二是服务质量差。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没有进服务大厅,没有公示办事指南,群众办事找不准地方。有些老百姓不识字,询问一些情况,办事人员不理不
5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有些部门之间配合意识不强、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沟通,造成办事效率低,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和行政许可的事项在办事和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扯皮现象,有利益的事就争着管乱办许可证,没有利益的事、麻烦事就推诿无人管。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职能弱化,部门职能强化,继续下去就会形成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会成为空话,加快---经济发展的口号就会成为谎话。
三、建议及要求: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县情,着眼长远,狠抓当前,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建设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于政治环境,重点在于领导者的执行力和抓落实的力度。要下决心解决某些干部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问题,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坚决杜绝“决策与执行脱节、部署与落实脱节、讲话与办事脱节、台上与台下脱节、汇报与工作脱节、宣传与事实脱节、承诺与兑现脱节”等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要按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财政制度建设,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
批快捷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涉及的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实行公开办事、透明行政,杜绝暗箱操作,杜绝腐败行为。在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窗口单位,要认真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深化整治,建设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问题,对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粗暴执法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严肃认真查处,予以通报,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畅、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二要采取高压态势,从重从快从严查处那些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人和事,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三要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经济发展基础环境。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争取上级支持方面,力度是相当大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但要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就还要继续向上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县政府对建设资金要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办大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力争出实效,切实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硬环境。
金融与商务经济环境 篇6
不论遇到了多好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只是追求创业成功的外因。而外因始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和追求适宜于我们的最佳环境。作为创业者,我们内心都充满着必胜的欲望,尽管创业失败的比例居高不下。于是,环境和创业,创业同创业者,成功与失败,就永远在这种博奕中 相持着前进,输赢永远都有。
提供一个这样的关于环境的专题,提供那么多在对环境的整合选择中成了赢家的案例,期望给读者一些启迪,如此而已。
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主要靠风险投资;而考察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等4个方面。
——题记
金融支持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是否形成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征信、担保、贷款到风险防范和分担的"一条龙式"综合金融支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信贷瓶颈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应成为创业者考察创业金融支持环境的依据。
而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如员工生活消费水平、房租、水电煤气费用和交通通讯费用等) 等4个方面。
案例:“上海的金融支持环境相对较为完善”
案例说明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型股份制民营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上海交大紧密合作,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节电产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发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九大系列节电产品,基本可涵盖所有用电领域,可针对各种复杂用电单位提供整体节电改造方案。
案例分析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公司的节电产品在市场上很有销路,然而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实施企业扩张计划。但上海众协认为上海的金融支持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是比较好的,他们坚信只要产品销路好、市场前景好,总会有风险投资为上海众协注入活力。命运只偏爱有远大目光的人。去年底,国内一家科研投资机构看好"上海众协"的发展前景,注资600万元人民币,双方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合作。虽然与海外风险投资商的出手相比,这个数字有些“小儿科”,但对“上海众协”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据“上海众协”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公司的销售额有望翻一番。
案例启示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公司的个案与世界各地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创业者创业的成功与风险投资强有力的支撑密不可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终要靠风险投资。
中国的创业活动很少看到创业资本的部分,中国创业的金融支持最主要的来源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投资或其他的私人股权投资。资金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找良好的金融支持,是企业的生存之需。对创业者而言,考察一个地区的金融支持环境就是看当地的实施情况。
此外,在商务环境考察方面,我们主要考察一个城市的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等4个方面。以所得税为重点分析上海、深圳、北京3个城市的税收优惠力度。深圳税率为15%,且生产型企业是2免3减半(意思是前两年全部免征后,连续3年减半征收),服务型企业是1免2减半;上海税率为24%(浦东为15%),2免5减半;北京则要在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24%征收,2免3减半,高新技术企业才为15%,3免3减半。如果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深圳税率降到10%,上海和北京都是减半征收。地方政府由于参与所得税分成,占到40%的比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优惠力度。对于地方所得税部分,深圳是全部免征;上海为3%,获利后2年免征,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全免,高新技术产业5减3免;北京则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全部免征,对生产型企业经营期达到10年的,5免5减半。
北京用地成本比上海要高,但深圳比北京还要高,排在第一位。深圳对出口型企业,减半征收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对先进技术企业,减半缴纳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5年;北京对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75%征收,且减半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四源费”和大市政费;上海则对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年内返还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费与出让金,且免收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与产权登记费,部分房产契税还可返还补贴。
从总体上看,深圳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由于城市性质不同,不同阶层收入、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在三地排序不尽相同。从阶层收入看,深圳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而白领薪水,上海最高,其次为深圳和北京。从行业角度看,北京非制造业一般员工、高层经理的平均年薪分别比上海高17%和5%;而上海制造业跨国公司一般工人、专业人员和高级经理的平均年薪分别比北京高25%、18%和9%。
生产服务成本内容比较多,这里主要从水电煤气费、办公楼租金、交通通讯费用、消费水平等方面对3个城市进行比较。 水电煤气费用北京比深圳和上海都要高。写字楼租金北京最高,其次为上海和深圳。交通通讯费主要比较汽车购置费、通勤时间和通讯费。上海的汽车购置费和通讯费最高,其次为北京、深圳。但是要看到,北京交通最为拥堵,通勤时间长,电讯服务行业开放最慢,增加了交通通讯成本,与上海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消费水平北京最高,北京的生活指数仅在东京、莫斯科、大阪、香港之后,列全球第五,上海名列全球第11位,深圳为第18位。如北京消费倾向高达90%,远高于上海与深圳。
环境经济制度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中国民营经济逐步完成原始积累, 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近年来, 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结合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 从制度环境的角度, 切实研究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所面临的制度障碍及其产生的制度诱因, 来探寻如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意义重大。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所谓制度, 无非是一种框架。诺斯指出,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 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 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 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 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对经济行为的约束, 使得拥有产权的人的合法行为得到有效的保护, 促进了市场经济有秩序地运作和经济顺利地发展。也即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其实就是民营经济要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 表面上看是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市场准入以及政府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当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是无效率的制度环境时, 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受阻, 这时客观上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通过制度变迁来达到新的制度均衡, 这时新的制度环境又会逐渐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可以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来减少发展的不确定性。当前, 尽管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策, 但政策却往往难以落实, 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税费负担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不公平待遇。由于缺乏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和有效服务, 同时政府对民营企业也缺少应有的宏观指导和产业引导, 从而使得民营企业不能获取平等的公共资源供给,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构建。上升到制度性层面, 这是由于政府有着实现经济增长和自身利益的双重目标, 往往内生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政府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障碍的制度性原因, 才能真正改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和态度, 也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制度安排。
三、制度环境的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制度环境优化对民营经济的影响。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密切相关, 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 民营经济在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迅速发展壮大。迄今大约30年的发展进程说明, 越是在制度和政策上重视并予以扶持的时期, 民营经济越是发展的好。
在改革开放之初,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被人们享受到, 在建设激情完全被释放之后, 长期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对现行制度的变迁需求。发展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 而其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满足了政府的利益要求。由此, 民营经济在计划经济的制度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但是, 民营经济在当时是个新的事物, 对其如何定位、影响程度与方向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所以当时的明智选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不能为其提供完善和快速的制度供给。民营经济在制度环境松动的条件下, 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也内在地提出了制度的进一步变迁, 而当时这些变迁需求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的, 诱致性制度变迁成为必然[1]。
2. 从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差别上看制度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较好的环境方面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 但由于政策上和制度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 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浙江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等, 都集中在东部较发达地区。浙江模式的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 重商主义的传统与家庭手工业历史传统, 企业产权明晰, 机制灵活;珠三角模式则是乡镇企业及大量“三资”企业, 乡镇政府参与或支持创办, 政府将主要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和企业同时推动的民营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农村社区政府为代表的乡镇集体企业为主, 地方政府强力干预、直接参与企业组建经营管理,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2]。可见, 政策的不断开放, 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扶持、对民营经济发展路线和方向的正确引导, 极大地推动了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大大滞后于东部, 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社会思想束缚, 使中西部地区从人、政府和政策环境方面极大地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部普遍存在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对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其民营企业的发展受阻, 民营经济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进行产业转移和制定经营战略, 使得民营经济天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四、优化制度环境以推动民营经济更好的发展
为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摒弃原有不合理的政策制度,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进行制度创新———制度环境优化。
1. 确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
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营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要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 要缩小政府调节和直接干预的范围, 设法创造条件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提升政府宏观的调控能力。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转移地方政府对资本形成的过度竞争与干预倾向, 彻底改变地方政府竞争中的短期行为, 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是制定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建立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机制;二是强化服务落实机制, 切实提高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完善审批程序性规定, 缩短行政审批时限, 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 提高效率。
2.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打破在市场准入的操作层面的障碍, 对那些可竞争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产业部门, 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创新提供一个较好的拓展空间。凡是国家法律没有明令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行业领域, 都向民营经济开放, 凡是中国政府承诺向外资逐步开放的投资领域和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 民间资本都可以加快进入。当前的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业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 加快政府部门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公交、供水、供气等领域国有企业也将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 城市基础设施、环卫、绿化等公用事业领域也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社会事业经营性领域, 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广泛吸纳民间投资。
3. 创新融资环境, 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
为民营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资金支持, 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建立和健全中小银行组织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 进一步完善为城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可吸收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入股, 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二是鼓励各类银行、特别是区域性和政策性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鼓励开展金融创新, 各类银行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 开展授信业务, 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三是开拓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四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鼓励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 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 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
4. 营造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 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尽快改变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等突出现象,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行政审批, 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 这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定和完善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营造公正的法制环境。完善监督体系, 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坚决纠正野蛮执法、随意处罚, 加大惩处行政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和以权代罚、以权代管的问题以及不廉洁行为, 狠煞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歪风。
5. 创新企业制度, 为民营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民营企业减少对外部制度依赖, 通过微观制度创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相对公平的外部制度环境下, 民营企业不管是沿袭或放弃家族制度, 都是主动创新内部制度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理性选择, 民营企业通过逐步调整和创新家族企业制度,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促进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 政府要积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同时, 要帮助民营企业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 提高诚信力[3]。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 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 因此,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黄静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J].长江论坛, 2007, (4) :42-45.
[2]许崇正.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347.
环境经济制度 篇8
我国能否建立起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关键在于现存的经济环境是否适合它的建立。经济环境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环境有优化作用。时至今日,农民工群体在已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之一:我国改革开放2 0多年,劳动力流动对G D P贡献率达21%,1亿左右的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岗位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环境的支撑。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最主要的问题莫过于基金的筹集问题,要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良好的就业环境保障他们的就业与收入;需要经济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缴纳保险费用;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权利,需要财政从物质上给予各项支持;需要解决好各地区因农民工的流动而引起的经济利益冲突;需要整个社会都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经济义务。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有利经济环境因素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主要表现在:GDP总量一直持续上升,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人均收入连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总体上不断改善。
国家从总体上讲,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利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国家,财政的充盈使得国家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坚强后盾;在社会,人们对于农民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有能力从物质上帮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民工自身,他们开始有能力维护自己的保障权力并为自己缴纳保险费用。总之,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国家经济立法与政策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劳动法律,《劳动法》明确规定企业单位必须为其所有职工缴纳各项保险费用,并将职工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作为一项基本的劳动权利;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这里的职工在外延上显然要涵盖农民工群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规定,各来企业占用农民工,应签订劳动合同,必须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3、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完善,改善了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环境与收入状况。
近年来,随着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关心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国家相关部门更是颁布了不少法律政策来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民工就业行业的限制、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并提高最低工资的待遇等,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就业环境的改善,改变了农民工的收入与经济状况,使他们有经济能力来争取建立保障制度并能缴纳自己的保险费用。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不利经济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1、经济发展存在贫富差距扩大的隐患,处于低收入阶层地位的农民工群体丧失了自己应得的社会保障权利
2、经济立法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存在不合理或模糊的地方,不能发挥很好的配套作用:
3、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力流动受阻,农民工的权利受到侵害,更无法适应当前已存在的社会保障制度。
4、在社会保障基金方面存在缺陷或漏洞,不利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实施。
四、对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环境的优化
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与状况相适应,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国际经验。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现存的经济环境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财政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公平因素,从整体上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环境。从2001年到2005年国家财政总共增加15263.2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而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非常小,最多年份只占2.1%,与发达国家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收入,相差甚远。
总之,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之中,政府财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它要注重为经济注入更多的公平因素,要成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支柱,为社会的公平稳定做出贡献。
2、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经济立法进行修改或补充,并加大执法力度。在《劳动法》中应明确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的保护,对他们的各项权利尤其是社会保障权利给于给予明确的规定,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的就业环境,不能使一些不法的企业有机可乘;其次,要规范农民工用工制度,使得他们能够与企业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使他们能够按时的领取到自己的工资;再次,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并对损害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的事件进行严厉的惩处,形成一种严肃的实行环境。
3、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劳动力市场化,解决地区利益冲突。要建立起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要针对这一群体的流动性特点,创造出能够适应他们流动性的保障体系,因此,这首先需要实现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化,需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民工不会因为流动性的问题而丧失工作与自己的保障权利。其次,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使地区间的劳动力成本不至悬殊过大;在此基础上需要统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再次,需要建立全国共同使用的统筹基金,使基金以全国统筹为单位,地区间统筹基金的多寡只以最终使用基金的人数为基数计算而不是让农民工的最终归属地来承担其费用。
4、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进行特殊对待,使之能够适应农民工群体的特点。鉴于农民工工资收入低的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基金收缴与支付方式上必须实现创新。我们赞同为农民工建立综合保障制度和弹性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综合”保障制度就是实行“养老、工伤、医疗”三保险合一;所谓“弹性”就是在缴费门槛、缴费方式、缴费标准上具有弹性。
具体说来,一是允许农民工在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决定自己的缴费基数与缴费率;二是确实适应农民工的流动性特点为其建立起可以自由流动的个人账户;三是借鉴新加坡公积金的做法,在不允许退保的情况下,允许账户在一定额度内支付用于其他用途;四是经办机构社会化,尽量方便受保群众。当然确实提高农民工收入与降低缴费门槛是实行这一制度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姜丽美,.“弹性”社保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选择及改革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2006,(9).
[2]、梁庆朝,张秋喜,祗新生,翟英军,.关于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06,(11)
[3]、申学锋,.农民工工资问题与财政的应有作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5).
[4]、王玥娟,.农民工的就业与社会保险政策的关系研究——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分析视角[J].西北人口,2006,(4)
[5]、吴朝红,.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索[J].集团经济研究,2006,(22).
[6]、宫春子,佟成军,.对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18).
[7]、蔡冬兰,唐绍洪,.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8]、公维才.“第三条道路”—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社会保障制度,20006(7).
环境经济制度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污染事故,强制性责任保险
一、引言
从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 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20世纪70年代后,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并不断发展完善, 并形成了分别以德国、美国、法国为代表的三种立法模式。我国至今关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制度很少且不完善,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责任保险的市场发展潜力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国外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至今,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发展完善。国外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体系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美国式的专业保险机构, 1988年成立的环境保护保险公司;意大利式的联保集团, 1990年成立的由76家保险公司组成的联合承保集团;英国式的普通承保机构, 其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由现有的财产保险公司自愿承保。
国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强制保险方式是发展趋势;保险范围逐渐扩大;保险费率的个性化和赔付限额制;保险索赔时效的长期化;保险范围集中在重大环境风险;保险机构的专门化和政府环保部门的支持。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发展环境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 环境污染事故也屡见不鲜。在我国,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200亿, 有代表性的案例:如重庆天然气井喷事件死亡263人;沱江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人民币, 当地生态环境5年内无法恢复;2010年7月17日, 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使得50平方公里海面被污染。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难以处理的残留物质继续影响我们今后安全与健康, 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见表1) 。
数据来源:2007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从社会角度来讲, 环境责任保险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有利于降低环境事件受害人的求偿成本、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讲, 有利于企业自身稳定、有利于对潜在侵权人提供风险监控、强化企业对自身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心、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讲, 这是我国保险业的一大创新, 保险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将弥补国内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空白。
四、发展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 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呈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均不足且供求不平衡的现状
1、环境责任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环境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损害大、污染范围广等特点, 环境责任风险很大, 开展环境责任保险业务极大可能是不盈利甚至是亏损的。我国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如人保、华泰、平安、大地、太平洋等公司都是区域性分公司经营环境责任保险业务, 险种单一, 承保范围狭隘, 不能满足企业对环境责任保险的需求。
2、环境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20世纪90年代初, 由保险公司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推出污染责任保险, 大连、长春、沈阳、吉林相继开展此业务, 但是自愿保险模式下的试点情况非常不尽如人意。在试点地区业务开展以来,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反应冷淡, 投保比例极低, 甚至为零投保, 有的城市因无企业投保, 已处于停顿状态。2008年,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 正式确立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2010年4月,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表示, 环保部政法司正在考虑制定一些鼓励环境责任保险的政策, 包括:将企业投保费在税前支出;将企业排污费按比例补贴投保费用;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污染损害超限赔偿等。但是效果欠佳, 可见, 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发展缓慢。
影响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有效需求的因素有:
(1) 价格因素, 即保险费率过高。我国现有的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是按行业划分的, 最高可达8%, 最低也达到了2.2。这与其他险种一般千分之几的保险费率相比来说, 明显是过高的。
(2) 承保范围狭隘, 赔付率过低。我国现行的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范围只限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而将缓发性、累积性的环境污染排除在外。环境污染主要特点:复杂性、缓慢性、累积性、缓发性。缓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危害后果较突发性所造成危害后果往往更为严重, 这样大部分受害者利益得不到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保障, 环境责任保险应有的巨大功能难以发挥。这种保险费率过高赔付率过低的情况下, 造成企业不购买这样保险的原因。
(3) 企业保险意识不够。部分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社会及其自身造成的伤害, 还有部分企业对环境侵权行为存在侥幸心理, 又不想支付过高的保费, 所以就不愿意购买环境责任保险。
(二) 投保模式不合理
我国对环境责任保险实行的是自愿投保模式, 企业考虑到高额保费、承保范围又狭隘等因素, 再加上自身的侥幸心理, 就“减少成本”, 不愿投保该保险, 这必然导致环境责任保险的需求不足。考虑到这方面因素, 我国则可以采取以强制性为主, 任意性为辅的投保立法模式。
(三)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发展环境责任保险, 要有相关法律作为基础, 才能使污染企业产生最基本的投保动力。我国现有20多部环境方面的专项法律, 也制定了近百部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行政法规。但仍缺乏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方面具体的法律规定, 关于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国家保险管理部门制定法律基本上是政策性文件规定, 仅仅是用它们来支撑整个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发展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对策
(一) 合理设立承保机构
我国可以采取保险公司承保为主, 政府扶持为辅的策略, 设立专门保险机构承保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对于风险很大的累积性环境侵权行为, 多家保险公司可以组成联合承保集团, 或向国外保险公司再保险, 以分散风险。任意环境责任保险则由普通的商业保险机构承保, 待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发展成熟后, 再全部由商业保险机构来承保。
(二) 合理界定承保范围
我国现行的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范围限于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而将缓发性、累积性的环境污染排除在外, 这导致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赔付率很低所以需求不大。我国必须扩大承保范围将累积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纳入承保范围。考虑到环境责任保险的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出现之间存在较长时间间隔, 保险人就很难将这种行为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风险事先进行准确考量与计算, 所以可以实行多家保险公司联合承保或向国外保险公司再保险。
(三) 合理制定保险费率
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普遍较高而赔付率较低, 这势必降低了各企业投保的积极性。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估实行有差别的保险费率。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应确立“高风险、高保费、高赔付:低风险、低保费、低赔付”的原则。
(四) 采取强制性为主, 任意性为辅的投保立法模式
我国仍处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 保险公司开展此类业务的热情不高。鉴于这种情况, 应采取以强制性为主, 任意性为辅的投保立法模式, 对一些高危行业和重污染行业实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 而对那些污染较轻的行业, 则可以按其需要实行任意性环境责任保险。
六、结论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 我国必须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虽然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我国已积极地进行了多处试点, 现在需要找出问题所在, 对症下药, 同时借鉴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建立起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再逐步发展直至完善。
参考文献
[1]、周珂, 刘红林.论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J].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3 (5) .
[2]、周立新.在借鉴中建立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
环境经济制度 篇10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和经济的特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 是指那些低度开发的落后或边缘地区, 其内部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 经济发展尚未突破“起飞”转折点。从经济的内部条件和内部循环来看, “低水平陷阱”仍然存在, 从外部环境和外部循环来看, 中心-边缘的不平等关系也起着作用。
(一) 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农村污染主要是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使用, 已经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
研究表明, 在全球范围内, 非点源污染是导致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其中又以农业非点源污染贡献率最大。全球有30%-50%的地表水体受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 (Dennis, 1997) 。美国60%以上的地表水污染问题是由农业污染引起的 (贺缠生等, 1998) 。在拉丁美洲地区和非洲, 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呈现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 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 (Batie, 1989;Norton and Alwang, 1993;Ellen Wilson, 1994) 。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最大且利用率极低和严重过量的国家, 残留和扩散污染严重, 来自农业源的CH4和N2O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0%和90%。每年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300亿元以上。据统计, 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 (万洪富, 2005) , 平均为35%, 农业生产中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 而80%-90%的则流失到空气、土壤并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中 (万洪富, 2005) 。散失在自然环境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 参与生态环境系统循环, 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水体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在环保总局对省会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的检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 总超标率20%-45%。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调查显示我国畜禽粪便年生产量约19亿吨, 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 来自畜禽粪便的COD排放量已经达到7118万吨, 远远超过我国工业与生活废水排放量之和。据测算, 到2005年, 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已经达到固体废弃物的4倍以上。到2009年, 这个数据又有了大幅度增长。
对淮安市而言, 生产污染方面, 主要污染源有化肥、农药、农膜、秸秆燃烧、畜禽粪便等方面的污染。根据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的数据, 2008年末, 全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分别达到6944吨、343191吨、5543吨。据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的调查和测算评估, 我国乡村人口人均年人粪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产生系数分别为:0.812吨、0.255吨和22吨。淮安市农村人口314.6万, 年人均排放人粪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分别为:2554552吨、802230吨、6921.2万吨。
淮安市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主要为柴草。其中, 主要使用柴草的有77.73万户, 占81.7%;主要使用煤的3.27万户, 占3.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13.24万户, 占13.9%;主要使用沼气的0.42万户, 占0.5%;主要使用电的0.46万户, 占0.5%;使用其他能源的0.01万户。由于大量秸秆被用于作为燃料, 能源利用效率很低, 同时燃烧秸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 环境污染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的结果显示, 2008年末, 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镇只有总数的13%, 有垃圾处理站的镇只有26.1%, 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只有8.8%, 有沼气的村只有28.4%, 完成改厕的村只有37.8%。由于环境污染处理设施的严重滞后, 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造成水体严重污染, 同时大量畜禽粪便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从而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急剧恶化。
(三)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为滞后。表现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较低, 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高。2008年年末淮安市户籍人口536.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655.06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04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7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7元。
二、现有促进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制度创新理论充分肯定了制度对于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现状是将精力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方面, 对于由此造成的资源短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关注度不高。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 一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另一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专门涉及到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制度非常缺乏,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相关专门制度缺乏
我国现在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比较缺乏, 现有的制度主要是从全国性的角度设计的。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制度缺失, 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更加缺乏。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自身特点, 无法完全参照适用于全国的制度执行。结果导致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环境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二) 现有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许多地区环境保护监督部门明知到有些单位、有些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的严重性, 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的角度考虑, 往往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更是如此。
(三) 现有财政、税收制度的缺陷
现有的税收制度使得绝大多数的税收集中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越是基层政府, 财力短缺状况越是严重。由于财权上收, 而办事还要实行地方政府自筹资金, 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政府由于资金的缺乏, 只能放任本地区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 而集中精力抓本地区经济增长。在这种思路指引下, 许多经济欠发达农村基层政府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作为本地头等大事, 往往引进一些发达地区淘汰的、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 结果更加加重本地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
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制定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财政投入制度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欠债运营的状况非常突出, 有资料显示, 我国平均每个乡镇政府欠债达到400万元以上, 这种情况虽然经过努力有所改观, 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各个省市政府应该针对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资源与环境现状, 从财政投入上加以保障。如可以规定每年要拿出多少经费, 从哪个渠道支出等, 用硬性的制度约束来保障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充足的财政经费, 治理当地资源环境问题。
(二) 制定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而言, 经济增长目标应该区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已经不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 农业还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主渠道, 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政府的考核应主要关注当地资源环境指标。这样说, 并不是否认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指标的重要性。只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而言, 不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 加大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土地制度创新步伐
以淮安市为例, 农村地区平均每人耕地不足1.5亩。现有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分散经营状况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一个家庭耕作再少的土地, 也要购买相应的农机具。很显然, 这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好处。当前,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鼓励土地流转, 鼓励农村居民将土地志愿流转, 由种田大户承包, 实行规模化经营。但是, 一方面, 这些制度还没有得到推广, 另一方面, 一些已经实行土地流转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流转后的收益分配, 流转后种什么, 流转后规模经营的土地环境问题归谁治理等。这些方面, 都需要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凤, 周峰, 杨慧, 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9 (3) .
如果环境崩溃,经济必死 篇11
“作为演员,我以扮演别人的方式谋生,我总是以虚构的角色解决虚构的问题。我相信,人类也是以同样的眼光看待环境的改变,将之当做发生在别的星球的事情,好像通过将它虚拟化,就能推远它和真实生活间的距离。然而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美国海军太平洋司令部长官塞缪尔·洛克利尔上将最近说过:‘气候变化是我们面临的唯一最大安全威胁。’
“我的伙伴们,我想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并不只是呼吁人们换个节能灯泡或者买一辆混合动力车。危机已经超出个人能做出选择的范围。如今,事情关乎我们的产业、政府,它们必须做出具有决定性的大范围的动作。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对碳排放定价,并消除政府对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公司的补贴。我们需要终止工业污染以自由市场经济的名义得到便利。他们不值得我们花费纳税人的钱,它们只配得到我们的监视。这一切都是因为,如果环境崩溃,经济必死。”
Speeches at a Glance
我曾经非常严肃地告诉我的团队,绝不与政府做生意。
—马云在美国接受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只会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时候和政府合作。
享受你们的周末,并感谢你们把史蒂夫的遗愿延伸到未来。
—10月4日,苹果CEO蒂姆·库克致信所有员工,在史蒂夫·乔布斯逝世3周年之际,缅怀他为公司和全球做出的贡献,并表示乔布斯的遗愿至今仍在影响苹果的工作。
雇主已经开始学会尊重科学,并出现一种怪异现象。许多曾因工作狂文化而臭名昭著的技术初创公司,现在却成为确保员工有充足睡眠时间的领头羊。许多公司(包括我自己的公司)都设置了午睡室,甚至在办公室中安置睡眠舱,鼓励员工抓住机会打盹,以免过于疲劳。
—社交媒体管理工具Hootsuite的CEO瑞恩·霍尔姆斯在他的LinkedIn主页上写道。
北非和中东的地缘政治危机可能或极有可能冲击来年全球经济。
—据9月《麦肯锡经济状况快照》调查报告,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首席执行官担忧地缘政治不稳定影响经济增长。
过去人们认为我们是耍蛇者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过去玩蛇,但他们现在玩的是鼠标,并通过鼠标让全球运转。
环境经济制度 篇12
关键词:生态环境,实证分析,环境政策,先进国家经验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腾飞的阶段, 但是由于在20世纪的工业高速发展进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导致中国环境恶化。21世纪以来,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 大力保护环境, 成绩斐然。从“九五”计划开始, 国家层面出台了指导性的政策意见, 但很少纳人到地方法规中, 缺乏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
在以往学者对于环境绩效的研究中, 往往只注重整体的发展, 而得出相对乐观的结论, 但缺乏对局部地区的实证分析;而在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中缺乏对于中外政策的异同点分析, 容易以偏概全, 得到不全面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将从整体和局部两个部分对环境经济绩效进行分析;而在环境经济政策部分则通过中国与日本韩国这两个亚洲国家, 以及美洲的美国和欧洲的瑞典进行比较分析, 最终给出相关建议。
二、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采用污染物排放量指标, 其中污染排放物又可分为三类:液体污染排放物、气体污染排放物以及固体污染排放物。本文选取了污染物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变量指标, 包括是人均废水排放量, 人均氨氮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人均化学需氧量。
本文用人均GDP指标来度量经济增长。因为与总量GDP相比, 人均GDP更能反映真实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2. 模型构建
本文将环境污染程度作为因变量, 而将经济发展程度作为自变量构建模型。考虑到异方差的问题, 本文模型的变量将采用对数模式。具体模型如下:
通过研究该模型中自变量的系数, 我们可以得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曲线关系, 从而对于经济环境政策的制定给出相关建议。
3. 回归分析
利用1993年-2013年全国的相关数据, 我们上述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 得到了如下结果:
通过上面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是一个U型的二次关系式。由于三次方的系数显著程度低于5%, 所以认为对于三次方的回归估计不显著, 而另外的两个系数和常数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此外, DW值为1.46, 证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 而且R值和调整R值均大于95%, 证明了该模型的显著有效性。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大致关系式为: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是呈现一个“U”型的关系, 说明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个在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的最低值的。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或者局部忽视环境污染的控制都是不可行的。所以国家应该积极推行相关环境经济政策, 保证环境和经济的同步和谐统一发展。
三、我国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虽然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由于市场机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补偿、流域跨界污染控制补偿、流域生态环境效益共建共享等试点, 为建立宏观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创造条件。
通过对于以上三个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 我们给出了如下三个建议:
第一, 完善环境税收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现在的资源税缺少对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的税收保护, 征税范围较窄。在对不可再生资源开征的资源税中又存在着税率过低的问题, 不能真正反映资源开发的社会成本。
第二,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政策的构建, 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 所以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典型流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补偿、流域跨界污染控制补偿、流域生态环境效益共建共享等试点, 为建立宏观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创造条件。
第三, 加强对社会公民的环境经济政策普及,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应该将民间力量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环境质量与经济系统优化评价中, 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民间团体关注环境问题, 形成全民环保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燕.美国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 .
[2]刘登娟.瑞典环境经济手段经验借鉴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5) .
[3]李永东.日本的环境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现代日本经济, 2007 (6) .
[4]郭杰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6) .
[5]李军霞.中·韩·日环境经济政策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 2012.
[6]王西琴.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决策模型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5) .
[7]王晓宁.基于绩效评估的地方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 2006 (3) .
[8]陈勋锋.2000-2005年中国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12) .
[9]董战峰.“十二五”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路线图[J].环境经济, 2011 (6) .
[10]Ole Kristian Fanchald, Environmental Laxes and Trade Discrimination, Kluwer International Ltd, 1998。
【环境经济制度】推荐阅读:
通过制度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2-29
国际经济环境08-21
国内经济环境09-05
环境经济系统12-09
环境经济评价指标10-18
变化的经济环境06-01
经济危机环境10-05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10-27
环境经济核算01-01
旅游经济环境分析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