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2024-07-24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共9篇)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篇1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公司融资的基石, 也是投资者以及债权人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

由于目前环境信息并不是国家强制披露的财务信息, 而是自愿性的非财务信息, 有关这类披露非财务信息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 而研究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更少。本文通过考研国内外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及对债务期限的影响的相关文献, 并对其进行梳理, 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主要是基于公司融资的角度, 本节从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以及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进行文献梳理。

(一) 国外对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外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源于信息披露的研究。Healy和Pale Pu (2001) 研究认为, 信息披露会引起资本市场效应, 并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 从大量的效应中解析出三种效应与后果:首先会带来股票流动性的提高, 其次引起公司资本成本的降低, 最后是财务分析师对企业跟踪度的增加。以下将从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角度展开文献综述。

1. 基于股票流动性视角。

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信息量的大小与透明度高低, 是决定证券市场上股票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Amihud和Mendelson (1986) 通过研究, 股票市场上的价格都是通过竞价来实现, 投资者就是在瞬间即逝的价格中快速反应并作出决策, 但往往股票竞价的差额较高时, 投资者会有一个诉求:那就是要求公司对高出的交易成本作出补偿。这样通过大量地研究实例, 得出一个结论:高竞价差额股票的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相对较高。

Diamond和Verrecchia (1991) 认为模型实证更有利于求证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研究发现, 信息不对称程度在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持续存在, 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进入度”及股票流动性的增加, 只有通过信息披露来实现。

Healy, Hutton和Palepu (1999) 研究了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和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关系, 他们选取了9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发现增加自愿性信息的披露, 公司的股价就会出现增高的趋势, 研究结论认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的披露质量越高, 股票的流动性就会越强。

Heflin, Shaw和Wild (2001) 也对“交易与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样本公司进行了实例检验与研究。这类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取决于样本数的大小, Heflin, Shaw和Wild从1988年到1989年内选取了303家样本, 所以从样本量上保证了研究的需要。其研究的结果与Diamond和Verrecchia早在1991年的模型研究完全一致: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解决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 基于资本成本降低的视角。

由于信息披露质量会影响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投资者的风险预期, 所以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资本成本的关系是近年国外研究中的重点领域之一。

Barry和Brown (1984) 研究认为, 对于信息披露较少的股票, 投资者会预测其的预期报酬的风险较大, 投资者会要求较高投资报酬率, 相应地, 权益资本成本也会升高。

Botosan (1997) 开创了对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先河, 她以美国1990年122家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用年报中自愿性披露的数量来构建信息披露指数, 研究公司的信息披露指数越高, 其权益资本成本就越低;在2002年, Botasan又考察了披露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上升1单位, 其权益资本成本就减少9个百分点。

Hail (2002) 进一步对Botosan (1997) 的研究进行了延伸与发展, 那就是研寻出“信息披露指数与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称作“指数—水平”研究。Hail将“自主披露较多而强制披露较少”的所谓“自愿性公司”为样本, 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Clarkson, Fang和Richardson (2010) 研究指向是向美国环保部报告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污染行业公司, 这也开创了从一个单项指标的角度 (即污染排放物) 来对污染行业公司的“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及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该项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由二氧化硫排放量衡量的公司环境表现这一变量后, 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并不对权益资本成本以及公司价值产生影响, 而环境表现变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正相关。

Dhaliwal, Li和Yang (2011) 对“自愿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切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们对196家美国样本公司进行了跟踪与分析, 找到了“权益资本成本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意愿性”之间的关联性, 发现二者之间成正相关;反之亦然,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意愿性越高越有利于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

(二) 国外对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务期限结构关系的研究综述

在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利率及借款期限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等级, 很多因素会影响商业银行决定一个企业债务期限的长短, 对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 银行更加注重对其环境风险的考虑, 这是绿色信贷的需求。然而, 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授信评估时的依据又是企业披露的财务、非财务相关信息, 所以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对评估风险的大小。

Watts和Zimmerman (1986) 对银企间的债务合同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大量债务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进行梳理, 找到了限制性条款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对应性。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合同中限制性条款越少。

Diamond (199l) 对“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风险程度—债务期限结构”四者之间的联系与相关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前两者成正相关, 后两者成负相关。即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度就降低;与此同时, 银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预期就会减小, 相应的债务期限也会大大延长。反之, 银行只能采用制定限制性条款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Chung, Ghicas和Pastena (1993) 做了信贷决策与“准则资产”关系性研究。金融机构会依据什么来对求贷企业授信额度?他们通过对石化行业储量研究认为, 银行授予企业的最高授信额度与新准则下确认的资产规模相关, 他们认为新准则更具有信贷决策的有用性。

Bharath和Sunder (2008) 研究借款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债务契约中的作用, 以美国1988年至2003年间上市公司的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 研究结果显示会计信息质量较高, 公司的借款利率较低、期限越长。

综合上述, 由于国外资本市场建立较早, 且资本市场较为发达, 外国学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他们不仅研究了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也较早地着手研究环境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相对于国外文献而言, 国内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起步较晚, 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信息披露对经济后果的研究, 下面本文将从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以及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务期限结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 国内对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研究综述

1. 基于股票流动性视角。

董锋和韩立岩 (2006) 以深圳A股市场为研究对象, 对市场透明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透明度与市场流动性成正比, 也就是说提高合理的透明度, 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同时能够降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交易成本也会明显下降。由于提高了市场信息传递的效率, 股票市场的整体质量得以改善。

张程睿和王华 (2007) 也对市场信息透明度与股票流动性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采取了多层样本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于在深交所上市的考评不及格与优秀的公司, 还有沪深违规信息披露公司以及配对公司。通过公司信息透明度对投资者交易行为以及相应的市场效应的研究, 发现透明度较低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某些信息知情者诈取中小投资者利益, 阻碍了资本市场股票的流动性。

巫升柱 (2007) 通过对自愿披露水平与股票流动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得出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结论:从静态上, 股票流动性与自愿披露水平正相关, 也就是说, 公司自愿披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股票流动性的强弱;从动态上, 自愿披露水平的正向变动具有流动性信息含量, 而没有负向变动。

2. 基于资本成本降低的视角。

信息不对称是在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产生的, 而这种不对称程度则取决于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与好坏。最终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预期, 导致资本成本的降低。

汪炜、蒋高峰 (2004) 在国内较早地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的样本来自2002年前在沪上市的516家公司。研究者将公司规模与财务风险等作为控制变量, 运用股利折现模型, 通过求算出各样本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然后来检验其与公司自愿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提高信息披露水平能够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于富生和张敏 (2007)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采取了深市A股部分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其研究发现: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公司的债务成本越低, 而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晏艳阳、刘弢和彭敏 (2008) 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会受到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他们通过复杂的“独立混合横截面和分年度多元回归”这二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 (深交所2002—2005年相关数据) , 发现提高历史性信息披露质量对降低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 且风险较大、垄断性较强的行业更愿意进行信息披露。

支晓强和何天芮 (2010) 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这种研究是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对信息披露质量“强制性”与“自愿性”的衡量, 来验证上一年度的披露水平对本年度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结果发现, 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公司的债务成本越低, 也就是说两者成负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检验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及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综合影响, 要优于检验它们各自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孟晓俊、肖作平和曲佳莉 (2010) 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平衡性研究, 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从以下两个方面发生效应与作用: (1) 通过“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资本成本”的作用方式, 但这种作用的效果最终取决于企业的道德风险即企业的诚实度; (2) 反向作用, 即资本成本也会反过来影响企业责任信息为何披露和披露到什么水平。

刘江宏 (2011) 对“环境信息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性研究。他通过对三年上市公司年报 (2006—2009) 中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实证, 求证在“绿色证券”的金融背景下, 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环保核查时的制度对“环境信息与权益资本成本”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研究发现: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再融资环保核查制度能显著影响二者的关系。

张淑惠、史玄玄和文雷 (2011) 又在“公司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价值”关系研究, 即研究“披露质量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公司价值 (资本成本与未来的现金流量) 的评判与估测, 在这里已经与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紧密相关。他们选取了多达64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研究发现: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价值之间成正相关, 即提高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与质量, 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但对企业资本成本降低则并不明显。

(二) 国内对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务期限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大多集中在2007年后且均是信息披露与债务期限的关系研究, 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廖秀梅 (2007) 分别研究了2001和2004年的样本企业的银行短期借款合同, 研究结果发现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可以降低银行进行信贷决策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放贷。

陆建桥等 (2009) 通过对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研究发现, 在银行做出信贷决策时, 长期资产减值信 (下转第109页) (上接第107页) 息被银行接受, 且长期资产减值企业的数量与银行的借款总量呈反比关系。

李志军和王善平 (2011) 以2002年至201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 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贷款规模呈正比, 表明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对于企业进行信贷是利好的消息, 披露质量越高, 企业得到的贷款规模越大, 期限也越长, 且可以得到更多的贷款利率优惠。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通过对前两节关于国内外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研究文献的梳理, 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现状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

上述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研究文献表明, 目前国外学者对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比较深入, 研究的角度广泛, 而且环境信息披露属于信息披露的一部分, 随着学术界对环境信息的关注, 环境信息披露已经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

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大部分的研究重点在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上, 关于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务期限结构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相关学者以及监管部门的关注, 但是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所以从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期限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Botosan, C.A.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72 (3) :323-350

[2]Botosan, C.A.and Plumlee, M.A Re-Examination of Disclosure Level nd the Expect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21-40

[3]Hail, L.The impact of voluntary corporate disclosures on the ex-ante cost of capital for Swiss firm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2, 11 (4) :741-773

[4]Dhaliwal, D.Li, O.Z.Tsang, A.Yang, Y.G.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The Ca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J].The Accouniing Review, 2011, 86 (1) :59-100

[5]Clarkson, R.M.Fang, X.H.Li, Y.Richardson, G.The Relevance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For Investors and of the Stakeholder Groups:Which Audience Are Firms Speaking To[R].Working Paper, 2010, Avaliable at:http://www.business.uts.edu

[6]Bhushan, R.Firm charaeteristics and analyst follow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1989 (11) :255-274

[7]董锋, 韩立岩.中国股市透明度提高对市场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6 (5) :87-96

[8]曾颖, 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 2006 (2) :69-91

[9]于富生, 张敏.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9) :93-96

[10]张淑惠, 史玄玄, 文雷.环境信息披露能提升企业价值吗?——来自中国沪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6) :166-173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篇2

(一)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Jerry G.Kreuze和Gale E.Newell(1996)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归为:

①与公司有关的环境法规的简要介绍;②公司现在和未来要负担的环境义务与责任;③与环境事故有关的详尽信息;④公司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或策略;⑤履行环境义务或责任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和结构;

⑥与环境事故有关的保险赔偿;⑦环境责任对公司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⑧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原材料等在各个环节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⑨公司在废品收回、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的政策,以及它们在企业内部的执行情况;⑩公司在环境方面己得到的认可或受到的奖励。

M.Ali.Fekrat(1996)、Caria.Inclan(1996)和DaviaPetroni(1996)则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内容包括:①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②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③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④其他方面的信息。

(二)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关于环境会计信息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规模

Dierkes和Coppoek(1975)、Trotman和Bradley(198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Eng.L.L和Mak.Y.Y()的实证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的公司趋向于更高的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2)公司绩效

在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Andcrson和Frankle(1980)、Belkaoui(1976)、Bowman1(1978)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3)行业类型

在Craven和Marston()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行业类型与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而在此之前BigonEss和Perrealt(1981)的实证研究发现IT行业的上市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4)公司负债程度

Fergusonl()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公司资本结构,负债程度的提高,公司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公司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的环境信息以及时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二、国内学者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一)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孟凡利(1999)认为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信息主要包括:①环境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环境活动对各种资产价值的影响、环境活动引起的现实或潜在的负责。

②环境活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包括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

企业环境绩效只要体现在:①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

②环境质量情况。

③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

该观点较为全面,兼顾了各类信息

(二)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

李心合(2002)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且李建发等(2002)认为当前应突出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许凤玉,刘建华 ()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形式。

(三)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综合性研究

李建发、肖华(2002)对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探索,指出了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的方向。

王建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群体――上市公司的披露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在披露内容、披露方式以及披露主体的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从中外文献分析来看,国际上环境会计与报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研究范围日趋完善和系统化,研究重点与实务结合也日趋紧密,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注重参考国外的理论与经验,促进了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国际接轨;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涉及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内容和方式;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基本成型,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尚未建立;大部分文章仅集中在关于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的理论探讨上,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非常少;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并且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较少考虑企业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玲.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11):50-56.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篇3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谋求社会的经济发展, 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大多由上市公司环境管理不善所致, 并且此类事故的发生频率还在不断攀升。近年来, 我国政府为加大对上市公司环境履责和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力度陆续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等政策, 这对上市公司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上市公司向外界传递其环境履责信息的主要途径——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对收集的14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有关环境信息披露事项展开了具体研究。并分析了股权投资者对不同程度的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的反应, 找出了其决策与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程度的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是用以反映企业环境资源利用和耗费补偿, 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说,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方针、节能减排成效、年度资源消耗总量、环保投资情况、环境技术开发情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理以及企业自愿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随着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开始由非理性行为转向理性行为, 投资者在投资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信息等相关信息。基于此, 本文做出以下假设: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程度和质量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

2.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中国证监会在2012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沪市A股上市公司分为13个行业大类。因为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所以本文选取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环境信息披露事项的选取上采用了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截至2014年年底, 共有300多家制造业公司在沪市公开发行股票, 剔除2014年首次发行上市和2014年退出市场的公司、剔除ST公司、剔除发生其他影响股票价格事件的公司, 收集到A股样本共142个。

2.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与企业价值的计量

本文主要采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 (EDI) 来衡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和披露质量。环境信息披露指数主要由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指标和权重构成。为了使环境信息披露指标更具科学合理性, 本文结合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实际情况, 对原有指标进行了细化, 设计指标及权重赋值如表1所示。

2.4 企业价值的计量

在企业价值的计量上本文采用托宾Q值, 它是企业的股价与重置成本之比, 能够衡量公司业绩表现或公司成长性, 代表企业价值。由于难以获取重置成本, 所以本文以企业年末资产总额替代重置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2.5 检验模型

以杨璐璐 (2013) 、向志平 (2011) 及游春晖 (2014) 的模型为基础, 本文构建了企业价值模型, 并使用OLS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

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如表2~表5所示。根据表2, 样本上市公司EDI平均数是3.7, 最大值是8, 最小值是0, 标准差为1.99, 极端值差异较大, 说明样本公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大部分环境信息披露不全面。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会对企业施加压力, 使管理层不得不选择适当地披露环境信息;另一方面, 管理层为了避免给公司带来损失, 往往会选择披露正面环境信息或者模糊的披露负面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得出, 公司披露正面环境信息会微弱提升公司价值, 而负面环境信息会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公司价值。

3.2 相关性分析

3.3 回归分析

表5显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EDI指数与托宾Q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的披露减少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投资风险, 从而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提升了企业价值, 上文所提假设也得到了验证。

3.4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表5中各模型的F值都在1%以下, 模型的R2值均在0.20以上, 说明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此外, 本文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 表5的主要结论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142家泸市A股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公司价值与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意识逐年增强,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逐步提高。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 他们搜集信息的成本较高且被动。特别是现阶段各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基本都是通过公司年报进行简单的文字陈述, 从而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 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对投资者资金使用效果的影响。投资者在投资之后,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造成的决策失控。如果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这种矛盾关系持续时间较长, 则会造成投资者对未来投资环境的极大不信任。 (2) 对投资者投资方案选择的影响。投资者往往会通过强化风险管理环节来回避决策失误。

本文假定投资人不仅仅是经济人, 同时也是社会人, 他们在追逐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希望得到社会认同价值。因此, 本文将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收益方面, 即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增加投资人的实际利益, 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另一个是社会价值方面, 即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能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 由于投资者也是社会人, 于是在利益相同的情况下, 他们更愿意投资社会责任形象良好的公司。

但是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偏好表达受资本市场制度的制约, 即在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偏好表达存在衰减。由此可以再次说明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存在正向关系, 但这种关系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健全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企业持续改善环境绩效与环境管理水平, 并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性披露, 同时建立环境信息审计机构, 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进行鉴定。

摘要:本文从环境信息披露角度出发, 旨在通过研究股权投资者对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的不同程度的反应, 找出其决策与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程度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我国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意识逐年增强, 披露的环境信息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2) 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存在微弱的正向关系。 (3) 环境信息披露会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投资方案的选择上。

关键词:环境信息,投资者决策,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淑惠, 史玄玄, 文雷.环境信息披露能提升企业价值吗?——来自中国沪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6) .

[2]舒利敏.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沪市重污染行业62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4 (09) .

[3]李强, 冯波.环境规制、政治关联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 2015 (04) .

[4]游春晖.环境信息披露、市场化进程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化学制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4 (02) .

[5]向志平, 孔祥峰, 张先美.我国股市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1 (07) .

[6]卢馨, 李建明.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以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03) .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促进上市公司改进环境保护工作,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根据《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5号)以及《关于进一步严格上市环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环发[2010]78号)规定,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

第三条上市公司应当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公众披露环境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四条上市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应有利于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了解企业环境保护情况。

第五条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包括定期披露和临时披露。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发布环境报告;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受到重大环保处罚的,应发布临时环境报告。鼓励其它行业的上市公司参照本指南披露环境信息。

第六条上市公司应在环境保护部网站和公司网站上同时发布环境报告,在环保部网站、中国环境报和公司网站上同时发布临时环境报告。

第七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报告和临时环境报告的发布情况,作为各级环保部门上市环保核查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环境报告

第八条环境报告期原则上为一个会计年,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市公司可在发布公司财务报告的同时发布环境报告。

第九条环境报告应当披露的信息:

(一)重大环境问题的发生情况

1、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已发布临时环境报告的,应报告环境事件最终处理结果和环境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经济赔偿。

2、因为环境违法违规受到重大环保行政处罚且已发布临时环境报告的,报告采取的整改措施和效果。

(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说明依法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制度的执行情况;未能按期完成验收的,应说明原因和进展情况。

(三)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1、说明下属各生产企业废水和废气中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厂界噪声和无组织排放达标情况。

2、出现污染物超标排放的,要说明排放浓度、排放标准,超标原因和整改措施。

3、下属企业中有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应公布一年四次监督性监测情况。

(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依法处理处置情况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及综合利用情况;

2、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情况。

(五)总量减排任务完成情况

1、说明各子公司、分公司减排工程实施进度和减排指标完成情况。

2、未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的,要说明原因和整改措施。

(六)依法缴纳排污费的情况

(七)清洁生产实施情况

1、上市公司内有属于重点企业应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报告应说明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及开展评估验收的情况。

2、上市公司内有依法应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且已被环保部门公布的,报告应披露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环境信息。

(八)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

说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备情况;存在重大环境风险源的,要说明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情况。

第十条鼓励上市公司在环境报告中披露以下环境信息:

(一)经营者的环保理念

上市公司最高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二)上市公司的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和环保目标

介绍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图,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相关责任,环境管理组织运转现状,与环境保护方针相适应的中长期目标,目前目标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及下一阶段计划等。

(三)环境管理情况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自愿开展清洁生产的情况;与环保相关的教育及培训;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环境信息交流;环境技术开发情况;环境管理会计推进情况;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环境标志认证情况等。

(四)环境绩效情况

包括单位产品或单位原料的原料消耗、水资源消耗、能耗等;单位产品或单位原料的废水产生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等。

(五)其他环境信息

包括为推进环境保护开展的环境教育、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类环境公益项目。

第三章 临时环境报告

第十一条上市公司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在事件发生后1天内发布临时环境报告。

第十二条上市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因环境违法被省级及以上环保部门通报批评、挂牌督办、环评限批、被处以高额罚款、被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被责令拆除、关闭等重大环保处罚的,应当在得知处罚决定后1天内发布临时环境报告。

第十三条上市公司因突发环境事件发布临时环境报告的,应当报告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污染物质和数量、事件环境影响和人员伤害情况(如有)、已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

第十四条上市公司因环境违法被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处以重大环保处罚的,应当在临时报告中披露违法情形和违反的法律条款、处罚时间、处罚具体内容、整改方案及进度。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本指南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重污染行业

本指南所指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具体按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号)认定。

(二)突发环境事件

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认定。

(三)重点企业

本指南所称重点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包括:

1、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

2、生产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有毒有害物质是指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化

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

3、按照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和《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第一批)、(第二批)》应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

(四)重大环境风险源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重大环境风险源是指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危险物质(化学品)的类别临界量参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第三章 临时环境报告

第十一条上市公司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在事件发生后1天内发布临时环境报告。

第十二条上市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因环境违法被省级及以上环保部门通报批评、挂牌督办、环评限批、被处以高额罚款、被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被责令拆除、关闭等重大环保处罚的,应当在得知处罚决定后1天内发布临时环境报告。

第十三条上市公司因突发环境事件发布临时环境报告的,应当报告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污染物质和数量、事件环境影响和人员伤害情况(如有)、已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

第十四条上市公司因环境违法被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处以重大环保处罚的,应当在临时报告中披露违法情形和违反的法律条款、处罚时间、处罚具体内容、整改方案及进度。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本指南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重污染行业

本指南所指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具体按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号)认定。

(二)突发环境事件

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认定。

(三)重点企业

本指南所称重点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包括:

1、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

2、生产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有毒有害物质是指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化

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

3、按照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和《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第一批)、(第二批)》应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

(四)重大环境风险源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重大环境风险源是指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危险物质(化学品)的类别临界量参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附录:上市公司环境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一、董事会致辞

阐述上市公司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意义和必要性,描述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方针和发展战略,说明环境保护的目标及完成情况,提出未来公司在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二、公司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名称、创建时间、发展历程、总部所在地;

(二)公司从事的行业及规模、主要产品和服务;

(三)公司总资产、销售额、公司结构(股东结构)及分布状况(所在国家及地区);

(四)在报告期内公司规模、结构、产权、产品或服务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

三、环境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环境保护理念

(二)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和环保目标

(三)环境体系认证及自愿开展清洁生产情况

(四)与环保相关的教育及培训,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环境信息交流情况

(五)环境绩效情况

(六)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

(七)其他环境管理情况

四、重大环境问题的发生情况

五、环保守法情况

(一)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二)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依法处理处置情况

(四)总量减排任务完成情况

(五)排污费缴纳情况

(六)清洁生产实施情况

(七)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

六、编制说明

(一)明确界定环境报告涵盖公司分支机构的信息

(二)说明环境报告提供信息的时间范围、发行日期

(三)环境信息披露的第三方验证情况(如有)

(四)环境报告书的编制流程及审核运转流程

(五)编制人员及联系方式(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及网址)

(六)意见及信息反馈方式

七、其他信息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篇5

一、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

( 一) 资本市场交易假说

资本市场交易假说是基于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来说的, 企业对外融资效率分为两方面: 可融得资金的数量以及融得一定数量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因为企业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损害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给市场传递出企业经营管理良好的信号, 减少企业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有助于企业以更低的资金成本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

( 二) 控制权争夺假说

控制权争夺假说 ( Brennan, 1999) 认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价值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核成绩, 如果企业业绩较差或市场价值被低估, 那么股东会归咎于管理者没有很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管理者将面临被解雇的危险。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信号作用, 管理者有动机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回归, 以这种信息沟通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

( 三) 股票薪酬假说

股票薪酬假说 ( Noe, 1999; Aboody和Kasznik, 2000) 认为自愿信息披露所传递的良好信号会使得公司股票市场价值随之升高, 而管理者的薪酬计划依赖于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表现, 因此管理者有动机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以使自己获得公司股票增值的收益。由于两权分离造成了委托代理问题, 上市公司通常采取股权激励的做法, 通过股权这一纽带协调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基础。

( 四) 诉讼成本假说

诉讼成本假说 ( Skinner, 1994) 认为诉讼成本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管理者为了避免由于披露不充分引起的诉讼, 会自愿进行信息披露; 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了降低诉讼风险而减少披露公司前景预测的信息。由于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 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越来越强, 管理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越来越大, 因此诉讼成本是影响企业管理者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动机。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利益基础的不同导致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差异

1.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益基础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如果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所控制, 持有非流通股的控制性股东与广大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一致, 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控制性股东为了获取个人私利会采用各种利益输送手段来掏空上市公司, 侵占流通股东的利益, 这样的上市公司往往隐瞒应该披露的信息, 或披露低质量信息, 以达到掩盖经济实质的目的。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协调公司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利益基础。为了研究股东利益基础的一致性是否可提高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 张学勇和廖理 ( 2010) 采用双重差分模型, 以2005 年内完成股改的企业为试验组, 以在2006 年12月31 日前还没有启动股改的上市公司为控制组, 分别对比这两组上市公司在2004 年和2006 年两年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实证结果表明, 股权分置改革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 特别是自愿性非财务信息披露。原因是股权分置改革通过协调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基础来改善公司治理, 而公司治理进而又促进了自愿性信息的披露。

2. 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利益基础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当管理者仅持有公司一部分股份时, 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会出现不一致, 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越有可能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罗炜和朱春艳 ( 2010) 将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代理成本的一种衡量方式, 认为代理成本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而下降。他们研究中国上市公司2001 - 2007 年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信息, 从实证上检验了代理成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 管理者越倾向于自愿披露经营活动相关现金支出。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股票薪酬假说, 但Eng, L. L. 和Y. T. Mak ( 2003) 的研究结果却显示: 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 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越多。

( 二) 公司特征的差异使自愿性信息披露呈现差异

现有研究发现影响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公司特征主要是公司规模和内部治理结构, 已有的文献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公司规模越大, 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可能性也越大 ( Lang和Lundholm, 1993) 。这是因为规模大的公司会受到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关注, 公司将承担更大的诉讼风险, 为了减少诉讼成本, 这类公司会更倾向于自愿性披露信息。第二, 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会促进自愿性信息披露。一方面, 从独立董事所产生的影响来看, 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 越能促进公司更充分地披露信息 ( Jaggi和Yee, 2000) ; 另一方面, 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设置来看, 两职合一的公司更倾向于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 ( Forker, 1992) 。

( 三) 公司业绩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Singhvi和Desai ( 1971 ) 研究发现业绩好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性信息披露以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号, 从而获得融资等方面的好处, 这一结论与资本市场交易假说是吻合的。但是Skinner ( 1994 ) , Chau, Gerald K. 和Gray ( 2002) 发现公司在业绩差的时候会更可能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结论的差异说明公司在业绩差或好的时候都有动机自愿披露信息, 业绩好的公司通过披露有关公司财务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来传递好公司的信号, 业绩不好的公司则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回归。

( 四) 管理者个人特征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万鹏和曲晓辉 ( 2012) 选取了中国2008 -2010 期间披露了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为全样本, 研究了董事长个人特征对公司营收计划自愿披露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董事长年龄越大、董事长为女性的公司自愿披露营收计划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研究突破了以往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 基于 “高层梯队理论”, 管理者在认知能力、感知能力、价值观等心理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管理者的异质性可导致其决策过程有所不同, 进而影响到企业行为, 自愿性信息披露就是其中一方面。

( 五) 外部因素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外部因素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 公司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会产生影响。Xiao, Yang和Chow ( 2004 ) 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审计机构促进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其他一些文献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如审计机构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时公司更可能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第二, 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会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影响。管理者更倾向于在公司股票下跌时自愿披露乐观的未来预测信息, 而股票上升时却不会积极披露关于公司未来前景良好的预测信息 ( Ewa Sletten) 。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的经济后果

( 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会降低公司对外融

资的资金成本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可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因此信号传递理论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运用。信号传递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政策的选择, 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管理者比外部股东拥有更多关于企业前景的信息, 如果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不解决, 对外融资的资金成本将会较高, 因此绩优公司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以传递好公司的信号, 而由于信息披露是有成本的, 绩差公司则很难模仿这种信息披露政策。张宗新等 ( 2007) 发现在公开融资前, 强化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沟通, 自愿披露有关公司财务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 传递好公司的形象, 成为有再融资需求公司的理性选择。

( 二) 以前披露信息的质量有所差异则现在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会引起股票市场不同的反应

Holly I. Yang ( 2012 ) 研究了管理者的信息披露风格与资本市场对所披露信息的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 管理层以往披露的预测信息准确性不同, 股票市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反应就会随之有所差异, 并且信息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这种差异也就越明显, 也就是说当信息披露质量的可靠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 管理层以往披露的对未来预测信息准确性程度越高, 则公司股价在市场上的反应就越剧烈。这是因为如果投资者已经发现公司以前披露的关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信息与现实不符, 那么他们将不再完全依赖企业所披露的预测信息来做出决策, 所以股票市场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反应程度也会减弱。

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 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结合起来系统地进行论述, 克服了以往文献仅从某一方面来叙述自愿性信息披露时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的缺陷。最后, 笔者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一种手段, 其重要性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但目前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方面, 对其所产生经济后果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因此这一问题还有待学术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红星, 孙翯, 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10) :44-52.

[2].罗炜, 朱春艳.代理成本与公司自愿性披露[J].经济研究, 2010 (10) :143-155.

[3].谭劲松, 宋顺林, 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 2010 (4) :26-33.

[4].万鹏, 曲晓辉.董事长个人特征、代理成本与营收计划的自愿披露---来自沪深上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2 (7) :15-23.

[5].张学勇, 廖理.股权分置改革、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 2010 (4) :28-39.

[6].Aboody, D.and Kasznik, R.CEO, Stock Options Awards and the Tim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 (29) :73-100.

[7].Brennan, N.Voluntary Disclosure of Profit Forecasts by Target Companies in Takeover Bid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99 (26) :883-918.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 篇6

在买卖双方掌握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卖方可以利用“隐藏信息”对买方进行欺骗。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即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使对方遭受损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公司和投资者在环保投资、环境受益的信息上同样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当公司和投资者或政府、社会公众在公司环境绩效状况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现象时,公司了解自身的环境绩效,但投资者无法知道每个公司的实际环境绩效,只能根据经验知悉全体公司的环境绩效状况分布概率,并推知平均环境绩效状况。即使公司在污染控制、资源节约方面的投入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如果企业不对外披露投资情况,投资者就无从得知企业的实际环保投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只愿意根据全体企业的平均环保投入状况和平均环境绩效状况来对公司所作的环保贡献进行回报。结果是许多实际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状况高于平均水平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高回报,他们就有可能因为所得的回报不能补偿支出而削减在这方面的支出,将资金投向高回报的投资渠道,真正得到回报的公司其实际环境绩效状况往往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是那些污染严重、缺少环保设施的企业,反而导致公司盲目扩大生产,带来更多潜在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由此导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更大损失。而投资者在得知这一环境绩效状况分布概率变更后,会相应调低自己所愿意付出的回报减少投资,从而使更多相对环境绩效状况较高的公司削减投入,形成恶性循环。这一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均衡的情况下,全体公司在环境保护的投入上只能产生很少的环境绩效,极端时产生负环境绩效,使得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陷入破产的境地。这种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其违背了人类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进行环境会计研究的目标。

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需要引入信号理论——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可以选择某种信号作为媒介,向不知情的另一方传递关于交易的某种信息,消除信息非对称的状况,从而规避逆向选择风险。因此,要消除逆向选择问题在环保投入中优汰劣胜的不良现象,需要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来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这种信号发送的行为可以纠正、缓解信息不对称性,纠正投资者对公司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防止市场失灵。为了显示与环境业绩差的公司的区别,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环境业绩好的公司就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和支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争取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换取政策的扶持和公众的回报。那些环境绩效中等的公司自然不愿意使自身混同于劣等公司而按两者平均环境绩效状况确定回报,并承担负的外部效应,因此这些公司也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理论上讲,这一良性循环将不断持续下去,直至只剩一家环境绩效状况最差的公司为止。在上述过程中,环境信息披露无疑有助于环境绩效状况相对较好的公司消除市场上由于信息受到阻隔而带来的负外部效应,从而相继确立获取回报能力的相对优势,这将构成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根本动力。事实上,这种披露减少了政府和公众为获取这种信息而支付的成本,并将直接转化为对拥有较高环境绩效公司的超额收益,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增进企业与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的相互信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交易费用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交易费用即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信号、为了达到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恰当合理的披露,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产生了为使其投资风险最小化而不得不收集环境信息的交易费用。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出台,上市公司不披露或不充分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不仅不能带来预期效益,反而要承担披露不充分或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随着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的增加,审计准则对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合理恰当的披露能减少信息需求者因搜寻信息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提高整个社会的外部利润。

首先,投资者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收集上市公司相关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信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社会经济福利损失,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恰好可以避免这一点,公司也会从履行社会责任中受益。其次,委托人为了监督代理人会发生代理契约成本,而监督成本和担保成本最终由代理人承担,从而有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因此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就有使代理关系中利益冲突的成本(代理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代理人为了使代理成本最低化,便会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向委托方报告。代理成本越高,代理人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就越强烈,由此产生了一种代理人向委托人积极进行相关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充分披露环境信息还依赖于企业完善的环境预防措施和内部控制程序,尽管这会增加企业的防止监控成本,但相对于环境事件爆发所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以及政府、投资者和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从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来看,应该是最优的。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委托代理关系下,委托人聘用代理人代表他们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资源所有权与资源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之下,资源经营管理当局有对受托运用管理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妥善地向委托人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的责任,即环境受托责任——公司作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必须对受托运用管理的资源承担起良好的经管之责,并妥善地向委托人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

环境受托责任从需求者的角度分析了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因。环境受托责任的直接关系人包括委托人和受托人,委托代理关系中资源的所有者(委托人)将环境资源交付公司(受托人)使用,并要求公司承担起管好用好并做出报告的责任;公司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基于投资目的,要求公司在环境方面应该有良好的表现。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客观上产生了对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不完全信息博弈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在这里将决策主体的互动关系置于存有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背景之下,即进行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博弈分析。每一决策主体除需面对人和随机自然状态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之外,还要面对其他决策主体的不确定性行为。每一决策主体的行为选择往往取决于其对其他决策主体所采取行为的合理预期。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主体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和其他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个体等。可以将环境会计博弈分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合作博弈(主要是指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非合作博弈(主要是指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仅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非合作博弈来说,即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投资者需要经营者披露真实、充分的环境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投入和环境绩效的情况,以作出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最终决策;经营者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者,有独特的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会引起经营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和投资者从其自身利益考虑,环境信息披露与否及其质量应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正是由于他们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围绕企业应当怎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个问题,博弈双方出现了利益冲突,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

根据“海萨尼转换”理论,将“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化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由自然作出选择,但其他参与人并不知道具体选择是什么,仅知道各种选择的概率分布。在静态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人同时行动,无法观察到别人的选择。由于每个参与人仅知道其他参与人的类型的概率分布而不知道真实情况及战略选择,但可以正确预测其他参与人的选择概率,并且据此制定自己的策略,从而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贝叶斯纳什均衡分析过程如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假设经营者有两种策略选择:其一为真实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信息(以T表示),其二为未披露或隐瞒环境会计信息(以F表示)。同时假设投资者亦有两种策略选择:购买公司股票投资(以I表示)或拒绝投资(以R表示),给定他们之间这一博弈的收益支付矩阵如表1、表2所示。

分析对象主要是污染性行业中的企业,假设投资者偏好于环保投入大且环境绩效好的污染性行业企业作投资决策,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对企业环保绩效的判断。假定投资者准确知道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大、环境绩效良好,就会选择投资,反之则不投资。此时的决策取决于投资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大且环境绩效良好。表1、表2分别列出了两种情况下的支付矩阵。假设不论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如何,只要其经营者真实全面地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得到投资者认可并进行投资,则企业经营者就得到100;但投资一个环境绩效好的企业使投资者得100,投资环境绩效差的企业使投资者损失100。在经营者真实披露相关环境信息且投资者拒绝投资时,经营者损失60。

现在假设投资者认为对方企业环境投入大且环境绩效较好的污染性企业占全部该污染性行业的概率为x。经营者清楚x是多少,那么经营者披露相关环境会计信息时,投资者的期望效用为100x+(-100)(1-x),投资者不投资时经营者的期望效用为0。当x>1/2时,贝叶斯纳什均衡是:经营者真实披露环境信息,投资者投资;当x<1/2时,贝叶斯纳什均衡是:经营者隐瞒环境信息,投资者不投资,因为经营者知道信息披露成本很大并有可能丧失潜在竞争优势。

下面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如果先行动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传递信息的作用,便会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为来揭示或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这个模型中,假设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对方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同时,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可能高可能低,经营者知道但投资者不知道;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本身不改进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却可以传递有关这种能力的信息,原因在于环境信息披露成本很高,而具有高环保投入和高环境绩效的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对成本和带来的潜在竞争优势的丧失程度相对于低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的企业要低很多。这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就成为具有较高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的象征,尽管能够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未必都是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高的企业,但高环保投入和高环境绩效的企业要把自己与低环保投入和低环境绩效的企业区分开,就会自愿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偏好环保的投资者会因此而偏好环境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进行投资。

环境会计信息还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公共品是指一种个人消费而不影响他人消费的物品。现在来讨论不完全信息下公共产品即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问题。假设两个参与人为两家同属于某污染性行业中的企业,他们需要同时决定是否提供环境会计信息这种公共产品,每家企业面临的是0—1决策问题,即提供(ai=1)或不提供(ai=0),如果至少有一家企业提供,每家得到的支付设为R;如果没有企业提供,每家得到0支付。每个参与企业I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成本是C,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3。

设两家参与企业都是R的支付(期望效用或期望报酬)市场共有信息,但各自信息提供成本C1,C2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但其概率分布为共有信息。用符号描述,假定C1和C2具有相同的独立定义在上的分布函数P(·),其中是共有信息。这个博弈中的纯战略ai(Ci)是从[C,C]到{0,1}上的一个函数,其中0表示不提供,1表示提供。参与企业i的支付函数为。比如,如果企业1提供,企业2不提供,企业1的支付是;如果企业1不提供,企业2提供,企业1的支付是

如果按照完全信息情况分析,当企业1选择提供,企业2在比较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C2和不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后,一定会选择较高的R,即不提供;当企业1选择不提供,企业2比较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C2和不提供的期望效用值0后,一定会选择较高的R-C2,即提供。依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贝叶斯均衡点,即要么只有企业1提供,要么只有企业2提供。但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结果将大不相同,我们需要考虑“信息不完美”的概率,因此不完全信息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区域会小于完全信息下公共产品供给区域。

具体来看,设不完全信息下的贝叶斯均衡是一组战略组合,使得对于每一个i和每一个可能的Ci,战略ai*(·)可以最大化参与企业i的期望效用函数(下标j表示在i选定某家企业时的另一家企业)。令Zj=Prob(aj*(Cj)=1)为均衡状态下参与企业j提供的概率。在最大化效用下,只有当参与企业i预期参与企业j不提供时,企业i才会考虑自己是否提供。因为企业j不提供的概率为(1-Zj),企业i提供的预期收益将是R(1-Zj);又由表3所示,企业i在提供时的期望效用为R-Ci,因此只有当Ci<R(1-Zj)时参与企业i才会提供,用符号表示就是:如果;如果;临界点即为Ci*使得当时企业i才会提供;同样也存在一个临界点Cj使得当时企业j才会提供。因为都必须满足方程。假定存在唯一的C*,则下列条件一定成立:

此外,环境会计信息作为公共品还具有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不以市场为媒介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从环境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是指一家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能传导影响其他公司的现象,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背离。而“搭便车”则是指经济主体从外部性中所获取的利益。就环境会计信息而言,一个投资者使用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并不损害其他投资者的使用,因此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存在收费上的困难,我们无法阻止一套年报在许多用户之间流通,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立法或制定会计准则等形式进行干预。由此看来,外部性与“搭便车”也从一个层面上解释了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经济学尤其是信息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为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环境会计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将经济学中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其中,不仅可以拓展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而且还有助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改进,为进一步优化环境信息披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动因。重点将逆向选择、交易费用观、委托代理理论及不完全信息博弈思想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阐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为优化环境信息披露实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信息博弈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罗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形成的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3]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2(1).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篇7

第一, 企业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理性认识。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片面, 不能达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和要求。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其实是企业受托方就其责任履行情况的汇报。低碳经济环境下, 信息汇报的内容范围也将有所扩展和延伸, 由经济责任扩展到环境责任方面。由于信息汇报内容上的丰富,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新的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也限制了对低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认识。

第二, 企业低碳经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淡薄。随着低碳经济发展, 越来越多经济活动参与者和部门开始逐渐将会计信息纳入衡量企业经济行为的标准。如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要掌握企业的碳排放量, 消费者要了解企业产品的“低碳水平”等。目前, 我国企业基本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因为, 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污染比重严重超出披露指标, 包括要求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环境污染严重超标而不敢公开披露低碳信息, 或者只披露有利于企业的低碳信息。

第三,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转停的公司为数不少, 究其原因, 除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之外, 也与机制不健全关系密切。由于机制体制不健全, 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自觉性不足, 形成非良性的循环。再者是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上, 企业的认识有差异。对于环境会计信息关注度不够, 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于中。公布环境信息的仅集中在污染严重的企业当中, 而公布的原因也只是迫于政府或者其他因素, 而非真正履行社会报告责任。

第四, 信息披露方式单一, 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就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而言, 大多是采用文字叙述方式。但是作为一种企业综合情况的授权责任报告书, 在内涵上, 只有文字说明, 缺乏量化信息说明不能从整体上反应披露的全貌。此外, 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随意性强, 这种随意性体现在在披露企业未来规划发展的会计信息上, 导致信息披露很难具有连续性, 也削弱了披露的信息作为企业决策参考依据的作用。环境会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全新分支学科, 与传统企业会计有着显著的区别。其在运用会计学的原理方法上, 存在复杂的、多元产权关系, 这就要求其要具备全面扎实的财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另外, 还要涉猎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在综合学习中具备新型环境会计所必需的知识体系。这种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专门的人才来完成。而现今我国的企业财务人员, 整体素质不够, 缺乏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低碳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主要构成是低碳要素信息和低碳绩效信息。其中低碳要素信息是指可以作为官方正式参考的科目且可以通过货币实际计量的信息的一般财务报表。低碳绩效信息, 是指非官方且不能用货币加以衡量, 但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披露的与低碳因素相关的会计信息。实践表明,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增加辅助说明的方式, 另一种是重新单独进行低碳会计报告, 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源。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同, 在具体的披露方式方法上也应当因地制宜的选择性调整。对于什么样的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披露, 才能使得这项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对大型企业或者是上市公司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而言, 应当尽量单独编制低碳会计报告,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则采用第一种方式披露更为合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 在具体运用上只能摸索着前进, 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低碳信息的主要披露形式。企业在低碳化改造进程中制定低碳会计报告, 作为传统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效反映企业低碳化进程与企业低碳升级监控。目前, 我国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使得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以低碳化改造为主要方向, 因此要求企业应当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对于企业的低碳化改造也应当注重高效信息披露。在企业信息披露中无需编制多份披露报告。只需在一份报告中单独体现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即可。其中对于资产负债和利润表应当加以确定。其他表格沿用传统表格, 按照原有格式编制, 对于企业低碳经济中的贡献以及造成的环境破坏应单独体现。企业的低碳报告中还应当体现企业低碳资产的总量与变化量。其作为企业低碳化过程的最直接表现, 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单独编制的低碳会计报告是反映低碳要素信息的, 一般而言, 单独编制的低碳会计报告中许多表格的形式应当加以规范确定下来。像现金流量情况表就可以沿用传统现金数据表编制能够体现与企业低碳因素相关的经济效益与对环境造成破坏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详细情况。并以此反应企业有关低碳资产和相关款项产生的数据流量。

二是低碳信息披露有利于提升社会美誉度。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生产企业时, 通常会将企业低碳化升级改造的程度作为选择是否可以信任产品的重要标准。反过来, 企业可以在低碳改造中通过低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社会信誉, 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这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低碳改造程度越高越能从改造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国家政策红利的支持。

三是低碳信息披露报告的表现特征。企业低碳化改造以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改造过程复杂而且周期性长, 容易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不稳定, 使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对企业的改造预期失去信心。因此, 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自身低碳化改造进行长期性规划的系统阐释, 使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和企业利益的相关责任人掌握企业低碳化改造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数据和长效预期, 有利于企业低碳化改造的稳定推进。对此, 在企业低碳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添加有关低碳改造设计、改造流程、费用等内容的单独章节,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性依据。无论是采用通过增加传统报告里的辅助说明还是独立编制低碳报告的形式, 这些都是作为传统财务报告的补充方面, 为低碳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信息的途径, 都是低碳要素信息货币计量的体现。低碳会计信息中一些不定量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则不能以这两种方式披露, 需要通过文字报告的形式体现。低碳情况说明书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 应当是一种正规和严谨的信息报告载体。其作为一种通用报告形式, 应当适用于企业多方面的回报, 这样才能使低碳报告发挥最大作用。其内容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制定格式化的信息披露报告。不同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规划大纲中要明确常规、特征污染物排放情况, 以及各指标的达标情况。更要注明企业在实施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标准, 排放超标的原因以及整改的措施等, 以及缴纳的排污费情况。 (2) 扩展低碳信息披露内容。有关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等相关碳排放权交易信息情况, 以及价格确认方法等交易数量变动情况要体现在说明书中。与低碳负债、成本有关的计量政策与基础要有明确体现。对于未能按照规定完成低碳减排总量任务的情况, 应当在说明书中体现原因与整改的办法。同时要体现各个公司、子公司低碳工程达标情况, 具体工程中的减排方案和对污染物的具体处理办法, 以及其他的低碳绩效数据。如, 企业产品及原料废水量、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流量、由于生产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流量等数据。还有以深入低碳经济开展为目的进行的低碳环保活动包括教育培训、植树造林等项目。 (3) 加强长效信息披露。明确包括执行低碳环境法规的具体情况、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相关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取得低碳环境相关荣誉等低碳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明确有关的低碳环境损害事项、赔偿事项、法律要求、资源效用降级情况以及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等。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篇8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根据信号理论, 好消息的公司 (这里指公司的经济绩效较好) 为了向公众传递自己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 并且将其与坏消息 (即较差经济绩效) 的公司区别开来, 就会选择更多自愿性披露的方式来向市场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树立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以减少社会投资者对公司前景认识的不确定性或对公司的误解, 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基于以上理论提出:

假设1:经济绩效与公司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人们对不同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一样, 制造业因为属于高污染行业, 人们对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并且同样的信息披露水平对于不同行业来讲, 其对公众带来的认可度也不同, 因此这也会影响企业经济绩效, 因此提出:

假设2:行业类别影响企业经济绩效

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实力越雄厚, 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也就会越大, 相应的受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度也会越高, 因此大公司通常都会因为面临较大的压力。鉴于此, 大公司较之小公司更有动力和压力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获得公众支持和树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共形象, 减少政治成本, 从而经济绩效得到提升, 因此提出:

假设3:上市公司的规模影响企业经济绩效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多项研究均显示, 沪市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状况优于深市上市公司, 鉴于这个原因, 本文从沪市选取样本。本文以沪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 并进行以下处理:剔除2007年至2008年被ST、PT的公司;剔除属于金融类、信息技术类和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因为其业务性质对环境污染几乎不存在;剔除综合类上市公司, 因为其行业划分不明确;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样本;最后, 本文运用系统抽样方法中的等距抽样抽取200家上市公司, 间距为4, 具体样本量见表 (1) 。选取的样本公司所属行业的分类是参照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研究中样本的选取、年度报告及财务数据均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公开披露的环境信息依据年度报告手工搜集整理。而且为了解决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不连续性问题, 本文采用2007年和2008两年的平均值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工和数据处理工具为EXCEL2007和SPSS16.0。

(三) 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对经济绩效有无相关关系, 选择了反映企业经济绩效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构造方程;以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EDI指数作为自变量;同时, 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 另外选择了两个控制变量, 规模因子 (INC) 和行业因子 (IND) 。具体变量符号意义见表 (2) 。根据上述的三个假设, 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济绩效、行业因素以及企业规模都相关。于是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ROE=β0+β1*EDI+β2*INC+β3*IND

其中, 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EDI指数是采用指数法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状况进行量化, 考虑到指标分量的差异, 具体做法如下:本文首先根据《可持续报告指南2006》对环境绩效指标所规定的17项核心指标和13项补充指标来对上市公司进行评分, 以此得到环境信息披露指数 (4) 。其中, 核心指标满分为5分, 即披露详细、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可达到5分, 披露不完全, 但确定性和定量描述相结合的可打分为3分, 只有定性描述的得分1.5, 完全没有披露的为0分;对于补充指标的评分, 满分为3分, 披露详细, 并且定向和定量描述相结合的记为满分, 披露不完全, 可是定性和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打分为1.5分, 完全没有披露的为0分。另外, 包含指标索引号的, 能够增加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清晰度, 另加1分, 社会责任报告经过独立第三方审计 (或者评论) 的, 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环境绩效信息的可信度, 增加报告的公信力, 也额外加1分。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 进而对沪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表 (3) 描述的是各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整体情况, 表 (4) 和表 (5) 分别描述了2007年和2008年样本企业对环境信披露的详细情况, 其中的得分是采用前述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法计算出来的。可以看出, 各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千差万别, 且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普遍较低, 仅有一半的企业披露环境信息, 这显示了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另一方面, 对比2007年与2008年披露情况可以发现, 2007年与2008年环境信息披露有较大差异, 这也表明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具有连续性。同时, 可以看出2008年企业对环境信息重视程度已经大大加深,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的披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并开始积极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而从统计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来看, 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 环境对策或目标。多数企业提出环境保护的目标及措施,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的概念经常被提及, 总体上, 这些上市公司表示将严格遵循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管理, 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 发展先进工艺方法, 提高环保水平。第二, 环境支出及所形成的成本和费用。由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一些企业需要投入资金预防环境污染或者治理环境, 因而发生了一些环境支出。但在统计的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中, 公司当年度支出的环境项目所涉及的具体金额的很少, 大多数公司只是说明其重视环境及采取的措施。第三, 公司所面临的环保风险、国家政策风险及压力。公司历来都非常重视环保问题, 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也较大,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不断提高, 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成本可能会提高。表 (6) 描述了各变量的样本中值、均值、标准差及百分位点等信息, 可以发现ROE和EDI的标准差都比较大, 因此有讨论的意义。

(二) 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SPSS16.0进行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从表 (7) 中数据可以看出, 因变量EDI与自变量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 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也都相对比较低, 且与相关系数相联系的P-值不理想 (最小的为0.01) , 这表明这些相关系数在总体中是不显著的。从表 (8) 中可以看出, 多重相关系数R是0.335, 多重判定系数R Square为0.112, 调整多重判定系数R Square为0.099, 判定系数标准误为3.343, 从各种判定系数上看, 模型的拟合度是很低的。表 (9) 中列出了回归方程的截距、各自变量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与各回归系数相关的t统计量及其P-值, 三个自变量中只有规模因素—Log (income) 的t统计量是0.00, 表明只有规模因素是显著的, 其他因素都不显著。从表 (10) 多重共线性诊断统计量可以看出, 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低 (绝对值最大的相关系数是0.175) , 这表明本文所选择的自变量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a.Predictors: (Constant) , IND, ROE, INC

a.Dependent Variable:EDI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水平仍然较低, 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披露在行业间存在差异, 制造业的披露状况好于非制造业。以净资产收益率表示的公司经济绩效与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高的企业的业绩并没有更优秀, “信号”理论对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水平的解释力较弱。可以认为,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未起到激励、引导和保护的作用。而对于公司经济绩效与环境保护信息披露并不相关的结论, 原因可能由于我国市场对于环境信息披露并不敏感, 社会民众的环境披露意识并不高。

(二) 建议

虽然,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司经济绩效与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水平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国际对于环境的关注也开始高度重视起来, 环境保护信息也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水平仍然较低, 因此:提高节能环保和环境披露意识, 政府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 在企业和社会公众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制度上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法律体系。健全环境法律、法规,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使环境信息披露有法可依, 并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另外要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指定适合不同企业的更具体更细化的要求, 以统一不同行业的披露方式、标准和内容。并完善相配套的管制和处罚措施。加强对“环境敏感型”行业的监管, 尽快确定重污染行业及企业名单, 相关部门颁布具体规范强制其披露环境信息, 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价工作提出重点要求, 促使企业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国家对一些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以减少企业改善环境管理的成本。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 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加大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 同时把这些环境信息作为企业申请融资、增发股票、设立项目等经济活动审批的重要参考因素。建立环境审计制度, 重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指定企业环境审计具体准则, 实施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实际验证制度。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审计机关起到监督上市公司环境披露的作用。鼓励自愿性披露, 倡导独立报告模式, 即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采用“特免法”, 对自愿披露违反环境法规的公司免予起诉, 在制定对上市公司环境问题处罚措施的同时, 要加大奖励制度, 大力度突出奖罚分明原则。另外, 国外很多大公司把发布环境报告作为展现管理绩效、改善对外形象的重要工具, 我国上市公司也应予以效仿, 采用独立报告形式来披露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汤亚莉、陈自力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3]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4]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 《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5]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初探》, 《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6]唐久芳、李鹏飞:《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5期。

[7]何丽梅、李世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视角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统计披露》, 《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篇9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 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来发展生态经济已是各地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首选。通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自然利用效率,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其实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 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并赋以价值和价格, 对其损耗予以补偿, 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 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 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走生态之路, 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的同时, 以建立绿色企业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 从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看, 应该尽快实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从宏观来看, 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政府管理机构通过汇总分析各独立会计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 可以获得全社会的环境会计信息, 了解全社会的环境现状, 进而采取相应的决策更好地保护环境, 而且,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 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相应修正, 赋予了新的核算内容, 将包含自然资源环境的指标列入其中。从微观上讲, 环境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会计利益相关者作出决策的需要。通过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 使经营成果核算更加科学、客观, 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提升企业的形象,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同时,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等, 需要根据风险、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与环保法规的一致程度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了解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因此, 环境会计信息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揭示了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 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就是环境会计的会计报表。环境会计报表是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 提供给政府、环保部门、企业所在社区、管理者、职工以及全体社会居民等使用者, 用以反映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在环境资源耗费补偿中的具体情况以及履行社会责任和承担社会成本的情况, 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的会计报表。

环境会计报表的目标能否实现与环境会计报表的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环境会计报表编制是环境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环境会计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 它不仅是从投资者或债权人的角度来衡量, 而且是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衡量环境治理活动的绩效。这就要求环境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为一个企业单位服务扩大到为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整个社会服务, 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也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环境效益, 而且进一步纳入企业外部由于环境、资源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 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核算应包括环境预算会计 (或宏观环境会计) 和企业环境会计 (或微观环境会计) 两部分。

(一) 环境会计总预算表

环境会计总预算表由宏观环境预算会计编制, 以“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为编制原则, 并对政府所辖地区环境治理中的财政总投入及在环境治理中的总收入做出总预算, 以便政府及时了解治理环境的绩效, 正确核算社会成本并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环境会计总预算表是由各环境会计主体逐级上报汇总而形成的。

环境预算收入类主要包括:各项税收 (环保税、资源税) 、环境污染费 (或排污费) 、罚没收入、企业上缴的环保基金、环保投资利润及利息等;环境预算支出类主要包括:环境治理资金投资、环保机构财政拨款 (包括事业费支出、人员工资、福利费等) 、环保设备投资、生态补偿基金等。

(二) 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

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编制的, 在编制时, 按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归类。

环境资产类主要包括:递耗资产、递耗资产的折旧及净值、可再生环境资产、长期环保投资货币资金、环保资源存货、应收账款—环保资源款等。

环境负债类主要包括: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缴环保税、应缴资源税、其他应缴款等。

环境权益类主要有:专项基金、环保基金、生态补偿基金等。

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以账户式或平衡式为主, 将所有资产类项目按一定顺序列示在左方, 负债类项目列示在右方上半部分, 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列示在右下方。

(三) 环境会计的成本计算表

环境成本是“以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充分考虑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按所测定的自然资源消耗标准, 对企业投入进行计量和控制, 并列计其必须承载的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补偿所增加的费用。”相对传统成本而言, 环境成本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

狭义的环境成本包括:环保产品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和环境补偿成本等。上述成本中, 凡能分清成本对象的计入“生产成本”, 不能分清的先计入“制造费用”, 再按一定比例进行归集分配。

(四) 环境损益表

环境损益表是一张动态的会计报表, 用来反映环境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进行环境开发、保护和治理成绩与效果的报表。它以单步式结构为主, 即:将所有环保收入与环保费用、支出分别加以汇总, 并相互递减而得出本期环境净利润。

环境收入包括:利用“三废”生产的环保产品以及由此获得的税收减免收益、财政下拨的环保奖励资金、由环保而产生的社会信誉上升所带来的收益及股价上涨收益、其他环保收益等。

环境成本包括:环保产品销售成本、环保产品销售费用、由于垃圾清理及人口排污等所形成的管理费用。

(五) 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

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就是以现金流入与流出汇总说明企事业单位在环保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按规定专款专用、有无挪用。反映环保资金运动具体情况的动态会计报表分为三部分, 即环保资金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环保资金投资中的现金流量、环保资金筹资中的现金流量。

编制资产负债表是要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编制损益表时增加“环保支出”科目, 是要更加准确地核算企业的利润。除披露以上信息外, 还要增加财务情况说明书, 应说明的内容有:会计期间企业生产耗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 比如对附近居民健康的影响、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等;企业已经采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治理污染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措施。

三、推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要想全面、系统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 当前要顺利地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 修改会计法, 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法律体系

作为规范会计工作最高层次的《会计法》, 应将环境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列入会计法体系,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标准。因此将环境会计理论纳入《会计法》体系是环境会计付诸实践最有力的手段。

(二) 对资源的使用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 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 从某种程度上说, 政府对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 尽量不采用免费或免税。免税 (费) 只适用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 对有限的资源免税 (费) 无疑将导致该资源的恶化和耗尽,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 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和完善。其次, 环境会计将广义的循环成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这样会由于商品成本中增加了循环成本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更公正、客观的反映,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第三,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以及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 增收生态补偿税, 开征新的环境税, 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 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

(三) 加强环境会计的再监督, 将其纳入国家和社会监督体系

环境会计的再监督主要是来自社会组织的监督和国家审计机构的监督等。企业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 核算并反映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不能全面、真实的进行揭示, 因此应加强监督, 由政府审计机关或有关社会机构, 依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 以促进企业加强环保意识, 自觉保护环境, 最终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 促使社会经济发展逐渐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摘要: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 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有效利用资源, 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新兴分支,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环境会计总预算表、资产负债表、成本计算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结构及内容的设计, 对环境会计核算中的这一难点问题进行了理论性探讨。

关键词:生态经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董林.浅析环境会计的由来与发展 (J) .环境科学导刊, 2009 (1) .

上一篇:非胃镜引导下一篇:防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