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

2024-10-09

环境信息(共12篇)

环境信息 篇1

用户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是近三十年来国外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热点。用户的信息行为是指寻求他所需求的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需求表达、信息获取、信息利用等行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千差万别,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用户的信息行为也复杂多变, 所以, 本文从用户信息需求、心里动机、信息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 找出规律。

一、用户信息需求

需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人们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事物的体验。人的具体需要以一定客观现实为条件, 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 即在一定社会和教育要求下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一般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理想和信念等, 这些需要形式都可以直接地转化为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信息用户最为本质的特征。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存储不足以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任务或问题, 不足以解决某一理论或实践领域的矛盾, 不足以填补某知识领域的空白时, 信息需求便产生了。

重视用户需求, 重视用户研究, 研究不同类型、不同情境下的用户需求[1]。由此可见, 用户信息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需求的全面性。

由于每个用户都承担着个人的、组织的和社会的多重角色, 包括信息咨询在内的内在需求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属性特征。在现代社会的网络环境中, 用户愈来愈需要为其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并且来源广泛的信息。所需信息以会议文献、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专著等为主[2]。

2. 信息需求的叠加性。

用户的生命空间严重影响其信息需求。空间里的经验、知识、观念和思想等形成个体的经验方式, 其本身既是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的产物, 同时也是对新信息的需求动力和选择评价标准。不同的活动空间提出各自的需求, 所有的需求具有密切的联系, 甚至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

3. 信息需求的阶段性。

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 人的生命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过程, 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在生命成长的不同时间段里, 信息需求往往表现出固有的模式和特性, 这些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进式的转变。

4. 信息需求的隐秘性。

出于各种原因考虑, 用户的信息活动并不具备完全开放的社会公共性, 在传统的咨询方式中, 用户无隐秘性可言, 很多用户选择自己查找资料, 避免与咨询人员的接触。数字环境中的咨询服务改变了这种状况, 匿名形式的交流替代了面对面的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由工作人员控制局面的拘束。

5. 信息需求的动态性。

在传统服务模式下, 咨询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咨询, 相当于用户指南, 主要回答使用图书情报机构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二是辅导咨询, 主要回答用户需要查找的文献信息资源的线索途径等问题;三是专题、课题咨询和课题跟踪服务等。网络的发展以及服务对象的扩大使咨询服务所提供的内容应该突破以上三个层次, 如针对个人兴趣的阅读指南、选择学校、更换工作等生活所需的信息, 以及文献研究成果、供决策参考的方案、研究报告等, 这些动态信息的需求也占一定的比重。

6. 信息需求的集成化。

由于信息资源分布的分散性及信息技术利用的分离状态, 传统的咨询服务中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是按个别需求的形式进行, 用户对信息客体、对检索工具与系统和对各种信息服务等的需求往往也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和分布状况, 使用户可以方便、快速地按主体客观需求在网络环境下集中获取所需信息。

二、用户心理动机

用户信息需求行为是非物质性的, 它是一种精神需求, 用户在这种精神需求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平稳的心理状态, 如用户的个性心理、价值观念、信息咨询意识等都综合地影响着信息咨询需求心理, 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心理特征。

1. 用户的价值心理。

用户的信息咨询需求都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特定的目标, 其满足程度同用户自身的价值观念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并在用户需求中支配用户的需求行为。因此, 价值心理是用户为满足信息咨询需求而选择信息的心理基础。它在信息咨询需求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依价值而行。只要是以自我价值为标准, 进行自我审视判断, 任何一位用户在查找信息时, 总是希望获得最有参考价值的有用信息。他们总是力图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3]。这里的“有用”完全是个人的认定。这时用户的心理反应是:对越有用的信息, 其要求就越急切, 查找态度越认真, 查找行为也越积极。可见, 价值是信息咨询需求满足的主要依据, 也是为此而产生一切信息咨询需求活动的驱动力。二是唯价值而行。有些客户过分注重信息价值所形成的价值心理, 这是建立在价值万能的基础上, 导致价值行为有较大的偏向性。在信息咨询需求行为中表现为:对自己误认为无价值的信息进行排斥, 利用单一的标准断定信息的取舍。这在信息选择中是不可取的。因为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作为知识, 其价值不能以个人标准来简单评价。过分强调价值心理, 对于积累知识、汇集经验是极不利的。因此, 我们需要恰如其分地发挥价值心理的作用, 并产生应有的信息咨询需求, 进而表现出适当的信息行为。

2. 用户的求便心理。

齐夫 (Zipf) 最小努力原则, 即用户的行为遵从效率准则, 希望在信息需求满足的前提下用于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消耗最小化。人们在解决问题时, 一般要求找到一个比较便捷、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 这就是方便心理。反映在用户身上, 表现为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 手段简便, 容易获取的信息来源。一般来讲, 用户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手头现有资料。其次, 用户才想到利用咨询机构。因此信息用户在信息活动中尽量避繁就简, 弃难从易, 选择那些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4]。而当用户利用咨询机构时, 也是首先到其最熟悉、认为最方便的部门去查找 (如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等信息机构) 。与此同时, 用户在利用信息时还比较注重符合自己的习惯, 也就是方便适用的信息将得到优先而大量使用, 如用户在阅读文献时, 当有外文原文和译文时, 首先阅读译文。这些体现了用户利用信息咨询的求便心理。

3. 用户的求全心理。

用户总是希望咨询机构的信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特别希望咨询机构尽可能完整地提供他们所从事的或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内的各种信息, 总是希望咨询人员提供的相关信息尽量全面, 并且可以通过不同手段、不同途径同时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而且, 还希望咨询机构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 如计算机检索系统、复印机、缩微阅读机等。

4. 用户的求新心理。

新信息环境下用户的求新心理表现为: (1) 信息资源的选择上, 以追求信息含量大、内容新为主, 因此, 期刊目前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2) 在各类型信息的利用上, 反映出追求多项并举的特点, 他们不仅利用文献信息, 而且还注重利用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和实物样品。 (3) 信息的时效性上, 更加注重信息的时间性, 要求提供的信息时效性强、时间间隔短。现代咨询用户的需求心理特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复杂性, 很难用某种固定模式去加以概括,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调查、分析和研究, 才能有效地去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

三、用户信息行为

信息行为 (Information Behavior) 是指与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有关的人类行为, 包括主动的或被动的信息查询行为和信息利用行为, 还包括面对面的交流。

1. 从信息需要到信息行为的发展过程。

用户信息行为是在用户信息需求的动机下寻求信息的过程, 信息需要发展到信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期间必然受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影响。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 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4]。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关系突出地表现为二者是互逆发生的。尽管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尽相同, 从信息需求到信息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相同的。用户信息行为是在认知思维支配下对外部条件做出的反应, 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基础上, 历经信息查寻、选择、搜集各过程, 并为用户吸收、纳入用户思想库的连续、动态、逐步深入的过程[5]。

2. 从信息需求行为到信息需要的回归过程。

一方面, 当信息用户获得所需信息后, 会因信息需求的解决而提供对问题本身和信息意义的认识, 从而使更多过去未意识到的信息需要转化为信息需求行为, 使更多的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信息需求, 直至全面满足信息需要。另一方面, 信息用户往往也会因信息需求的解决而得到满足, 不再提出新的信息需求。

摘要:本文从用户的信息需求入手, 提出了信息需求具有全面性、叠加性、阶段性、隐秘性、动态性和集成化等特点, 分析了用户信息行为的心理动机, 总结了用户信息行为与用户信息需求的互逆性的特征。

关键词:信息环境,用户,信息需求,信息行为

参考文献

[1]邱明辉.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0 (3) .

[2]胡昌平.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 (1) [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6) .

[3]袁园.经济学视角的网络用户信息选择行为分析[J].情报杂志, 2009 (8) .

[4]曹梅.略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演进[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2) .

[5]白海燕.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 2002 (1) .

环境信息 篇2

一是宣传发动。通过悬挂横幅、书写板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全面掀起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潮。目前,共悬挂横幅8条,书写板报15块,发放宣传单500余份。

二是示范带动。组织办事处、社区干部在辖区小巷、新建小区集中开展清除牛皮癣、清理卫生死角活动,从而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卫生清理,提高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活动开展以来共清理卫生死角5处。

环境信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素养

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4个方面,即对信息的获取、管理、加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他们以后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近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国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指导纲要,同时提出了要用5年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普及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

现实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等多维角色,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接受新事物、创新思考新技术、实践探索新方法的具有基础信息素养的人。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困难

1.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

一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对信息技术课本身在认识上简单理解,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会基本使用、会上网聊天就是掌握了信息技术。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得不到保证,设备资金投入较少。

2.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

信息技术是非考试科目,学生对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习投入不够。同时,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环境来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目前,信息技术只是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学生还没有完全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学习中发挥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只在课堂上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外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很难得到提高了。由此可见,只有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的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机会,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鉴别信息、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没有主动权,不知道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机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到的只是如何操作某个软件,没有主动地去经历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过程,也就无法掌握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学生现在所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未来几年内就会被逐渐淘汰,而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却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仅仅掌握某个软件的操作方法不能算是掌握了信息技术。

例如:在讲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报纸、一则通知,写一篇日记,画一幅画或修改一篇文章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又如:在举行“学会宽容”主题班会比赛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主题要求收集素材,用学过的PowerPoint制作主题演示文稿,然后通过展示评选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生动活泼的主题演示文稿。

信息技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例如:上机练习时,有的学生操作时对话框中已提示出错,但他们还是按照错误的操作继续重复或等教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教育学生养成根据信息提示和帮助菜单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又如:学生在模拟试题库做习题时,最后显示的评分窗口应直接点击“关闭”按钮,才能一次性关掉这一套试题,这样才能进行下一套练习,而有的同学根据以往经验,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结果只是关闭当前的评分窗口,并未关掉整套试题。等到做同一题库中另外一套试题时,却怎么也打不开。这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一般打开的窗口在任务栏上都有显示,万一操作不当,我们可以直接关闭任务栏上的最小化窗口,而不是一再重复无效的操作。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解决某个问题的操作步骤,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重视学科整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例如:在教学“遨游网络世界”一课时,与科学学科整合,联系科学内容共同完成任务——美丽的太阳系。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上网基本操作与太阳系的组成);自主学习,掌握上网基本操作技能;小组合作,收集太阳系有关资料;筛选资料,完成作品(电子幻灯);解说作品,集体评议”5个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了解抽象的、遥远的、难以感知的事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通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修养

信息道德是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看,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重视的是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的培养相对薄弱。部分学生故意损坏微机室设备,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的事时有发生,逃课到校外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或玩暴力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平时的养成教育,通过严格执行上机、上网等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故意损坏公共财物,乱删、乱改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在网上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发表损毁他人名誉的言论等行为都是不文明或不道德的。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使用信息技术的快乐,强化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环境信息 篇4

一、环境审计概述

(一) 环境审计的产生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 面临社会对环境信息的需求, 一些公司开始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企业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目前环境信息已成为评价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业绩以及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指标, 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而对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 由于企业是环境污染和资源使用的制造者和受益者, 是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来源, 在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总值的贡献者应该重视环境问题, 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和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 应该对投资人、社会和政府进行详细的交待, 这些都需要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外披露。

(二) 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在众多企业中, 上市公司最受市场和公众的关注, 并且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发展的成熟度, 所以上市公司的对外审计报告也更加注重在环境方面的规范和责任, 使公众可以具体地知道公司在发展的同时, 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视及实质行动。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也从最初的只在年度报告的“管理层分析和讨论”简略提及, 发展到如今有些公司已经制定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 内容也从环境映像信息扩展到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信息。披露环境信息的行业也从与环境有关联的敏感型行业发展到不同类型的许多企业。我国环境审计正处于发展过程中, 有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因此分析目前环境审计现状及问题仍以环境信息披露为主体。笔者以造纸印刷业上市公司为例,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现状, 以此发现现阶段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根据2010年9月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类行业为重污染行业。因此笔者选取造纸印刷业作为研究样本, 选取2011年沪市造纸印刷行业在沪市A股上市的公司共13家。在样本选取时, 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不选取ST公司, 因为代表几年来财务状况发生异常变动;二是不选取发行S股的公司。S股和A股公司的经营情况有很多差异, 为避免统计分析时产生误差, 所以将S股公司排除在样本选取范围之外。

(二) 研究方法

根据《证券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的规定,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造纸印刷行业公司在沪市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和2011年年度报告以及其他文件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的报告, 以了解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所做的努力。其中, 这些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和招股说明书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

(三) 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1) 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的披露。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 除了界龙实业以外, 其它12家上市企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行业, 披露比例高达92%。由于造纸印刷业属重污染行业, 所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是上市公司必须承担和解决的问题。这些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存在很多变化:1997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环保风险”中说明有关环境的情况, 2000年以后在说明书的“募集资金运用”、“发行人情况”等部分都对环境治理和防范等进行了阐述, 而2004年之后则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部分详细披露了公司的环境信息, 如2004年在沪上市的岳阳林纸在“业务与技术”部分具体说明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风险、污染情况以及对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方面的情况, 2012年上市的东风股份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更说明了该公司环保安全的优势, 具体情况见表2。

资料来源:巨潮资讯网。

(2) 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从这13家样本公司来看, 它们都采用了补充报告的模式来披露环境信息, 在年度报告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在“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等结构中添加公司的环境信息, 但缺少量化的数据或体现其环境状况的图形和表格。目前这13家公司均没有采用编制独立环境报告的方法披露环境信息。通过分析13家样本公司2011年的年度报告, 除了界龙实业没有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外, 其余公司均对环境信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披露。上市公司大部分均在“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部分披露环境信息, 其次是在“董事会报告”, 但没有一家公司发布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其中详细披露环境信息的有9家, 简略披露的有3家, 没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只有1家。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与审计意见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目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 因此, 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得到详细直观的体现, 也就是说环境审计基本没有体现出其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

资料来源:巨潮资讯网-A股造纸印刷业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

三、环境信息披露审计现状

(一) 环境信息内容少, 比较分散

从这13家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 其主要是根据各公司的经营方向有选择性地对环境相关信息进行说明, 内容模糊概括。从形式来看, 主要在“董事会报告”、“公司治理结构”部分予以强调;从内容来看, 环境信息中说明了对于污染排放的控制和治理、环保方面的投资, 但多数属于非货币性的说明, 并没有详细披露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和效果。

披露内容较多的如恒丰纸业,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利益相关者的部分提到“公司能够充分尊重和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 实现股东、员工、社会等各方利益的协调平衡, 能够关注所在地区的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等问题, 不断增加对环保治理的投入, 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号召, 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 共同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还提到了公司节能减排的情况:2011年公司明确了年度节能目标和长远总体发展战略, 编制并且下发了《2011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恒丰纸业还在对公司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和工作思路中强调要关注节能环保, 努力创建“两型企业”, 把环保、节能和低碳经济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稳步抓好战略落实, 推动恒丰绿色发展。另外, 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的“技术创新”中提到了2011年公司坚持以开发“安全、低碳、绿色、环保”产品为导向, 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以创造恒丰纸业新的效益增长点为研发重点。

披露内容简略的企业如博汇纸业, 在2011年的公司年度报告中, 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在报告期内, 公司废水深度处理系统运作正常, 能够严格按照环保部门及地方环保要求达标排放;其次公司严查设备跑、冒、滴、漏的现象, 对制浆和造纸的工艺、设备进行了严格的改造和升级, 有效降低了水、电、汽等的能耗。”在对公司未来的展望部分提到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 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原材料供应将日趋紧张、环保要求将日趋严格。随着造纸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对造纸业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 通过提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把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信息披露形式也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分布零散, 给信息使用者获取环境会计信息增加了难度, 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二) 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缺乏数据量化

大部分公司在披露环境相关信息时仅仅提到了公司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必要性, 强调其会严格遵守政府制定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但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维护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样本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陈述, 而不是货币计量的方式, 缺少公司之间的比较性和相关性, 不利于政府监督和管理, 而且也缺乏细化的数据化指标。对于未来与环境有关的信息采用的是定性方法, 缺少货币性的衡量标准和数据。同时, 披露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项, 如环境保护认证, 且多是对于环境方面的决策无用的信息, 不是以公司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待, 无法满足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投资决策的需求。

(三) 环境信息披露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披露情况比之后经营过程中的披露状况好很多。我国在《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规定, “股票发行人要公布其业务或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要说明发行人是否因环保产生侵权、近三年来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以上规定是对于初次上市的公司来说。只有少量的报告会定期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 也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法规来引导环境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明确充分的披露, 而且对于环境信息的前景内容的披露要好于持续经营活动中对环境方面信息的披露。目前我国还没有利用环境审计来保护环境, 大多数报告只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从现有数据可以看出, 审计意见的类型和环境信息的披露程度没有直接的关联, 如没有披露任何环境信息的公司依然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 超过90%的公司无论其是否说明了环境方面的信息, 都可以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这也说明环境审计对于我国目前的公司来说还没有起到监督和控制企业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

(四) 披露主体范围较窄

目前, 我国公众对于环境的维护意识仍然很低, 一些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治理, 这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且政府通常只强制污染型企业进行环境的相关披露, 对于其他企业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采用自愿披露方式的企业在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上将面临较小的压力。更进一步, 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 而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近年来, 尽管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大多数上市公司依然集中在重污染型企业。而且, 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仅仅是关于公司怎样规避环境风险、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对环境方面承担了哪些社会义务的概括和简单笼统的说明, 并没有认真细致的讨论和研究怎样实施治理环境污染, 排放污染物的相关对策和目标, 也即缺少实质性的作为。

四、环境信息披露审计完善对策

(一) 建立环境信息披露监管准则和审计准则

法律是开展环境审计和环境会计的基石, 是环境审计工作的可靠依据和保障。目前, 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和审计准则体系, 法律方面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 审计准则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都详细说明了企业在环境问题上需做的努力。然而这些法规和标准还无法形成一个责任分工明确、评价标准明确的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标准和细则, 完善有关环境审计立法, 使环境审计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二)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 注册会计师所开展的社会审计并未成熟。因此可以规范企业环境保护的披露形式, 如建立“第三方”———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来进行环境审计, 这样有利于公正、公开、公平的发表意见, 更容易使公众接受和认可。此外, 不仅仅要发表环境方面的独立意见, 还要将内容细化和量化, 更专业的披露和说明企业在环境管理与运用方面的不足或者优势。更进一步, 也可以为企业出具统一单独的与环境有关联的财务报告或审计报告, 给出审计意见。此外, 证券发行过程的其它中介服务机构, 如律师事务所、证券商等, 也应在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进行审核时履行相应的环境信息监管责任。

(三)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 必须大力宣传环保的概念, 普及环保知识, 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监管并加大处罚, 提高污染环境的成本。近年来, 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了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特别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制度, 以此来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其次, 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贯彻落实与环境有关的一切法律和政策, 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并实施节能减排, 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四) 加强与国外环境审计组织的沟通和合作

环境保护是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我国应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 借鉴并加以应用。如在澳大利亚, 政府和民间有很多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项目和计划, 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对环境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对自然风景、植物和动物栖息地保护意识的增强, 政府开始了社会保护的工作, 增加对潜在污染排放如含有沉积物或化学品、水和有毒气体的控制,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开展“温室挑战项目”, 澳大利亚政府和企业合作, 许多公司自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并且每年为政府提供有关温室气体的排放报告。这都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为我国的环境审计建设提供参考, 从而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张艳、张娟:《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2]宋子义、白雯雯:《关于企业环境审计问题的研究》, 《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第1期。

优化营商环境信息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优化营商环境会议精神,3月30日,王石镇召开专题会议,就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安排落实,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岱民主持。

会上,营商环境办公室副主任于磊就王石镇近期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的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对当前工作进行安排落实。

环境信息 篇6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校园,校园信息环境的作用日益明显。文章对如何更好地通过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校园网建设中的几个具体应用实例和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中的缺憾等。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信息素养;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0-0030-04

引言

目前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模式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走进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和师生生存的重要资源依托。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综合能力的挑战,而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更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目前,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通过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校园信息化环境与信息素养的涵义

校园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兼顾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的网络媒体教学环境。校园信息化环境应该包括多方面,如闭路电视、广播系统、图书馆、视听室、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简称校园网),以及师生的信息素养、校园文化传统与建设。那么校园网应该包括一个与外界相通覆盖全校的网络,这是校园网的基础;一个师生易用的教学平台;一个资源库群;一个包含各项工作的管理系统;一个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等。由于校园生活的核心是学习活动,校园生活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而网络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开放、交互与共享,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们主动学习,实现资源的交互与共享。

校园网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校园信息化环境的本质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丰富性。应该提倡学校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设大量的外部教学导航资源,以充分利用公网资源,这是减轻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师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特色性。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办学所长、教学所长建设信息资源,而且提倡师生共建资源、师生共享资源。第三,开放性。校园网络环境连通了校园各个角落以及互联网,本地资源同样能在互联网上共享,最关键的一点,要让学生时时处处生活在现实的信息资源环境中,体验感悟生存,只有这样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前景”国际研讨会中指出,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基本操作与概念,要求学生理解技术系统的性质和操作,熟练地使用技术;社会、伦理与人文问题,要求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能负责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形成对使用技术的正确态度,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技术效能工具,要求学生利用效能工具增进学习,提高创造力,合作地构建技术支撑模式,发表作品及其他创造性的工作;技术交流工具,要求学生利用远程通讯与同伴、专家相互交流,使用各种媒体和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技术研究工具,要求学生使用工具检索、评价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对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进行评估和选择;技术问题求解和决策工具,要求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在真实世界利用技术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二、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首先,应该加强理论宣传,提高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自觉性。教育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它将成为人类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通过理论宣传与学习,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其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积极建设与管理,也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的配合。因此,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是教育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以育人为本,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与手段,“育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搞教育信息化,无非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中小学在购置设备、组建网络时,都必须以培养人才、服务教育为出发点。如果仅为应付达标验收或追求所谓的“上档次”而大做信息化文章,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为达到“育人”之目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既定的情况下,在某一方面投入越多,能够投入另一方面的就越少。目前中小学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基本上都用在硬件上,很少有学校肯为教育软件付出。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犹如废弃的垃圾,大量硬件方面的投入就无法带来“育人”效益。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软件与硬件并行发展的道路,处理好经费投入在彼此之间的比例分配。根据欧盟国家的经验,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资金分配,在硬件、软件、人才培训三个方面应按1∶1∶1的比例进行。

第二,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建设是为了使信息化设施、资源和人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管理是为了使设备正常运转、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有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就无所谓对教育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管理;没有相应的管理,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效益。

第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是教师信息素养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很少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形成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从未接触过网络的情况下,教师无法获得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因此,学校应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与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其具体内容包括:保证网络畅通与开放,让广大教师亲临信息化资源的海洋;组织、研究与尝试信息技术的利用,鼓励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同时,要开展有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师要摆脱陈旧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束缚。在我国中小学,无论是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普遍陈旧。只有摆脱陈旧内容的束缚,信息技术培训才会行之有效。并且,要摆脱各种考试制度的束缚。目前,我国人事部门、劳动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内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考试。这些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不仅难以反映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而且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应试教育的传统,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各种考试的奴仆,教师们无暇顾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考试内容的陈腐,自然就会把信息技术教育引入歧途,无法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之目的。因此,只有摆脱各种考试的束缚,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第四,把学生领入信息技术之门。首先,要改革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课程的教学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可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为学生开启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大门。再次,增加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开放度。任何项目的建设,均应以人为本。不少学校购置设备后,便将它小心地保管起来,生怕有半点损坏,宁可设备淘汰报废也不给人使用。因此,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资源应高度开放、为人所用,才不失建设的初衷。

第五,因势利导,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在信息时代,既然网络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能为教育提供无限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与其面对网络惊惶失措、因噎废食,倒不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约束,从积极的方面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置身于新的活动环境中,学校德育也就面临着新的问题。应该增强青少年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保障其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重视推广青少年健康的网上生活方式。网络不仅可运用于学校的智育和美育,也可用于学校的德育之中。有人指出,利用E-mail,可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利用Web,可创办班级的电子刊物;利用BBS,可建立校园张贴专栏;利用QQ,可开辟思想交流与互动的新天地。学校应充分挖掘网络的德育功能,让德育之花在网络沃土上盛开。

三、校园网建设的几个具体应用

校园网资源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然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在各个方面作详细或简略设置。(见图1)

校园网用户一般至少应该包括三类:普通用户、教学类用户、管理类用户。通过用户管理,即用户登录、用户认证、用户角色区分将用户分类,其中普通用户通常只能享受门户网站服务;教学类用户可以进行课件点播、在线交流讨论、在线练习考试、在线答疑、制作发布教学资源、实时授课等;管理类用户可以进行系统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见图2)

在线作业、考试系统及智能答疑系统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网络教学的质量。图3、图4分别表明在线作业、考试系统及智能答疑系统的流程图。

四、从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看校园信息环境建设中的缺憾

第一,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育理解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程。目前学校都在纷纷响应信息化建设号召,在花大力气全面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对如何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却心中无数,抱着政策会扶持、制度会落实的盲目从众心态。因此,学校领导了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对学校把脉国家教育发展动态、实施新型教与学的模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校园缺少信息化环境氛围。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基础上的高层次综合素养,要有效提高素养,光靠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在硬件建设中应考虑到学生实际能够使用的场所,在制度建设上考虑提供学生便捷使用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影响下获得提高。

第三,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成为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严重障碍。虽然目前互联网上资源相当丰富,但资源排列杂乱无章,资源科学性、可信度等都将产生严重的偏差,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严重缺乏,一味让学生在过分松散的信息资源中游弋,或者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社会咨询机构、专业技术公司都进入教育市场,但缺乏对教育的深入了解和理性思考,最终定位于技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能直接与学校课程标准联系并补充的软件,以及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的软件仍极为稀少。政府应适当介入和监控教育软件市场,与技术公司合作,主导教育软件的合理开发,并开拓学校教育应用市场,使国家经济和教育的效益获得双赢。

第四,缺乏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将削弱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学校大力提倡信息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家长参与了解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第五,制度、课程、评价同步发展,是加快信息素养培养进程的有力保障。我国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国家课程的配套、整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仍囿于书本知识,并非着重于能力培养,事实上最终还是脱离不了各种类型的考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既看到了校园信息化的未来,又看到了通往未来之路上的层层障碍。我们看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硬件到软件、从政府到学校全方位进行教育改革的宏伟气魄。在肯定这些改革措施的前提下,不得不冷静思考,诸如投入和产出问题、使用和管理问题、技术和教育关系问题等都将随之产生。我们将不断地反思技术、反思改革、反思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徐斌.校园信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李艺.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25-28.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J].外国教育资料,1999,(2).

[5]何克抗.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3,(8):16-20.

[6]北大青鸟数字化校园产品白皮书.

[7]浙江师范大学网络中心资料

环境信息 篇7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特点

1. 档案用户群体范围的广泛化与社会化。

网络环境完善了以往因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造成的服务用户单一性的不足, 呈现出用户群体向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化和广泛化发展的特点。这种变化使档案馆信息需求用户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较稳定的用户群体, 通过网络访问的任何一位用户都可成为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对象。

2.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与精品化。

网络环境下, 档案用户不仅希望通过网络轻松地搜索到大量的信息, 还希望能快速、准确地获得决策所需的关键性信息。他们更愿意选择经过加工的、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产品, 逐渐从需要大量的一般信息转变到对特定档案信息的需求上来, 档案信息精品意识逐渐增强。

3.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高效化与集成化。

网络信息组织、交流、传递方式的变革, 促使知识活动呈现高速度、大范围、高效率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 如只需要通过一个节点进入系统, 就能在统一的界面中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相关信息, 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信息获取、加工整合、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 享受一站式集成服务。

4.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

(1)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类型的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逐步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如自身的房产档案、婚姻档案和医疗改革档案等, 涉及民生档案信息的自用需求大幅度增长, 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类型趋于多样化。 (2) 档案用户需求内容的多样化。目前, 应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用户不再局限于少数的专业人员, 许多原本的潜在档案用户转化为现实用户, 如一般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青少年等。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大众消息、熟悉民风民情和提高文化素养等, 以休闲利用为目的的档案信息需求表现得较为突出。另外,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电子文献、声像文献和实物信息资源由于其直观生动、易被理解的特点, 得到网络用户的青睐。 (3)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自助化。网络环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用户信息需求由依赖档案馆信息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方式逐步向用户自我服务的自助化方向转移, 用户开始独立上网检索, 以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决定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向。档案信息服务应突破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限制, 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 把档案工作的重心由“以藏为主”转移到“以用为主”, 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1. 以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为基础, 继续完善实体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并存的时代,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纸质档案仍旧是归档的主体。传统文本型档案信息服务更多地表现出所提供档案信息的原始性、可靠性、真实性和保密性。它是提供电子档案数字化服务的基础, 离开传统型档案信息,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档案信息服务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档案馆应进一步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完善传统档案馆的各项功能, 继续做好传统形式的档案信息服务。

2. 建立网上档案馆, 通过档案馆主页开展服务。档案馆主页服务是指档案馆利用网络环境作为技术条件, 将信息产品通过在网上建立主页, 把自己的服务快速地传递给利用者。网站上除了介绍档案馆概况、馆藏资源、服务项目等基本信息外, 还要提供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和网络导航等服务, 将国内外网络档案馆和热门站点进行链接, 并针对档案馆的重点专业系统建立学科导航, 帮助利用者方便地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3.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 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完善的数字化检索系统是使档案信息得以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的前提。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应把检索扩展为可进行光盘、联机检索, 利用Internet上的各种查询工具检索;检索方式应从过去单一检索点的线性检索发展到可进行多元、多检索点的布尔逻辑组配检索, 从文本检索发展到超文本检索;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目录、索引、全文等文字信息, 还应包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以满足网络环境下用户多元化和全方位化的信息需求。

环境信息 篇8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 原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它必须能够确定合适需要信息, 并且它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以后, 又有许多学者陆续提出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认为信息素养已不是单一的技术和技能问题, 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一般认为它不仅包括普通意义上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 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以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性的信息处理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其含义为:

(1) 信息意识是指信息与信息事业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总和。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地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与洞察力;

(2)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学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

(3) 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 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

(4) 信息道德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是个人寻找职业、融入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 信息化环境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2.1 应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愿望, 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 关心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2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有较多地了解, 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 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较快地获得信息, 能制定稳妥的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

2.3 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吸收和理解, 批判性地评价各类信息。

2.4 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生成的新信息。

2.5 能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学术交流。

2.6 有较强的信息公共道德意识和信息公共安全意识, 对信息安全有所了解, 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3 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策略

3.1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师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主体, 特别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化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 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摒弃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要的部分,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并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方法。但是,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把教育信息化的理解简单化, 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 在课堂中使用课件, 再或者就是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文本。因此,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应当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教育行为。

3.2 建立对高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和进修制度

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各高校也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

其次,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 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最直接、也是最方便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之一。校本培训是以本校为培训基地, 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 直接服务于教师, 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教师一边接受培训, 一边进行教学实践, 一边开展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校的特色和优势, 发挥本校的教育技术资源, 结合本校的教育技术现状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以求获得最佳培训效果。

再次, 要确定培养与培训的层次和内容。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时, 应分层次进行。在对所有教师进行信息意识与信息策略培养和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对计算机基础差的老年教师, 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般操作, 让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工具之一;对一般中青年教师要求掌握Windows、Powerpoint、Internet、CSC电子备课系统以及有关课程软件性能与使用方法;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求Frontpage、Authorware、Photoshop、Premiere等平台组合与页面制作软件, 并能进行初步的教学软件加工;对信息专职教师或教育技术专职教师要求掌握C语言、VB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动画软件。能进行较高层次的软件开发, 能对校园硬件系统进行设计、组合与维护。通过培养和培训, 使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和素养, 具备较强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储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 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和信息免疫的能力等。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3.3 教师创造条件自己培养信息素养

首先, 可以多在网络上阅读写作。在不远的将来, 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当然, 用电脑写作不仅是进行顺序文字的写作, 而且包括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写作。经常在电脑上写作 (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 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其次, 可以多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上课, 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 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3.4 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 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 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 从面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着重抓师德与现代化教育理念, 更新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和各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磨合。每学期教师必须上电教展示课, 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表现为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范化;例如学籍管理、成绩分析等等。应用到教学中, 则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同里。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的信息化, 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的效率, 落到实处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效率。因此, 让第一线的教师成为课件制作的专家、课件应用的能手, 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目标与成果。

3.5 营造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与信息化校园文化

在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通过举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学术讲座, 使师生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 了解信息法规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的应用面, 使广大师生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 激发师生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等等。这样, 在浓厚的信息化氛围中, 师生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 从而使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充分的利用,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没有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信息化时代, 高校教师观念创新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又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障, 高校只有努力营造和优化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的环境, 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

[2]宋诚英.探究式学习背景下透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高教探索, 2007, 4.

[3]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6.

环境信息 篇9

关键词: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应用

在信息化大爆炸的今天, 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种战略资源。随着环境信息系统 (简称EIS) 的不断完善, 其功能也在不断提升, 并在环境的预测、监测、、管理、规划、评价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管理技术的加入, 不仅提升了对环境的归整效率, 更提升了环境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1 环境信息系统概述

环境管理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 完善了环境信息的采集、储存、加工及利用工作, 是实现环境管理的极为重要的服务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由环境管理模块、基础数据库与辅助决策支持模块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的基础数据库又分为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 并在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该模块被运行时, 整个系统将会加速运行, 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环境信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环境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信息、污染源信息与环境质量信息。这些信息涵盖自然、人文等诸多信息, 人工处理起来较为困难。要想提升对环境信息的处理速率, 必须了解与掌握环境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

2 环境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

环境信息管理与检测系统是环境信息系统的主体与核心, 并对环境信息系统额高效运行具有非常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升, 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与破坏是阻碍挡墙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实现对环境的长期监测。环境监测工作最重要额特点就是长期持续性, 该系统正好具有连续监测的特点, 并能够针对污染源与污染范围实现高精度监测, 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环境问题提供良好的依据。环境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管理与监测功能不仅能够实现对污染源与污染范围的监测, 而且还延伸到对土壤、水质、大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各方面的环境情况监测。随着监测范围的不断拓宽, 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环境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后, 能够对监测超标的污染物与污染源进行自动报警, 使人们能及时明确污染治理对象与治理范围。

3 环境治理评价体系

环境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污染监测, 并实现不同污染的针对性管理与控制。但是该系统缺乏相应的精准模拟计算, 没有精准的数据为支撑, 环境管理缺乏精准的数据分析功能, 无法确立科学的应对方案。因此, 应构建环境治理评价体系, 并通过该体系模拟环境真实情况, 对环境治理效果作出科学的评价, 使环境管理工作做到有理有据。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环境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其跟上管理要求, 并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控制好经济活动的范围, 使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环境管理是一项极其繁杂的工程项目, 工程实现的功能将极其广泛, 涉及到环境工作的规划、意识、控制以及环保监测与监督等等。所以, 必须推广环境信息系统, 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

4 在环境信息系统下实现环境管理功能

4.1 数据子系统

GIS, 即地理信息系统, 其主要包括控件库与属性库两部分内容。基础数据库可以为环境管理的各方面提供共享数据, 是其他各类数据的基础。环境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程, 要想实现该系统的功能,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实现环境管理时, 将数据属性与图像属性技术融入环境信息系统的操作程序中, 实现数据的高效转化, 并通过图形化的模式展现出来, 提高环境管理的顺畅与效率, 之后将整合后的数据储存到数据库中, 为后续的环境治理与环境治理评价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系统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环境背景数据、污染源数据库、环境质量数据库。在数据传入时会根据数据来与数据类型, 将环境数据划归入不同的数据库中, 并对数据库中传入的信息进行计划、管理、决策、规划的机动化处理, 形成相应的图形数据, 便于人们的环境污染分析、环境污染治理与评价工作的有效展开。

4.2 分析子系统

分析子系统的分析依据是系统实现模拟综合功能的程度, 观察子系统发挥作用力的大小。子系统的分析需要用到地形数学模型, 这一模型是极其庞大的系统, 涵盖非常广泛的组建模型, 如回归分析模型、拓扑分析模型等, 这些复杂的模型构成了环境管理的基础。在这些模型融入环境管理系统后, 逐渐与系统中的污染源模型、污染扩散模型、影响评价模型等密切结合, 使组建出的子系统更加健全与稳定, 提升了环境信息系统的运行能力, 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4.3 输出子系统

输出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到的信号信息转换成具体可用的数据资料, 对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子系统输出的数据一般为水质污染、大气环境、土壤质量等方面的变化数据图形。在子系统输入图形数据资料时, 还会依据图形信息的类型进行区分。例如, 在用到城市环境质量现状图时, 该图形数据能够有帮助环境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管理水平等。

5 结语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环境管理工作中, 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环境信息系统的运用, 实现对实际环境的长期监督, 并将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发挥系统强大的功能, 提升环境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彪, 王小兵, 白云飞.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12 (06) :57-58.

环境信息 篇10

1. 操作系统的选择。

从目前网络系统的发展来看, 主要有以下三个系列操作系统:Nonvell网络操作系统、UNIX网络操作系统和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目前世界局域网市场的主导网络操作系统;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以不仅可以建设局域网而且还可以建设大型网络;U-NIX网络操作系统是一个多用户网络系统, 系统的扩充性和开放性相对前两者比较缺乏, 而网络扩充性和开放性正是衡量网络操作系统的重要指标。

2. 传输介质的选择。

网络通信传输介质是构成网络设备之间重要的物理通路, 在网络设备之间起着重要的互连和通信作用。目前主要使用的网络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以及光缆等。因为传输介质决定了网络的传输率、网络段的最大长度以及传输的可靠性, 因此传输介质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效率。 (1) 双绞线。双绞线由两根绝缘导体以螺旋形合在一起, 线芯是铜线或镀铜钢线。双绞线主要用于点到点的通信, 不适宜直接做分支传递。但由于双绞线价格便宜、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特点, 一直在网络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同心的内导体、电绝缘介质、屏蔽层和外套组成, 常见的有粗缆和细缆两种。同轴细缆的电气特性较好, 非常适合于高频信号, 电缆对外辐射信号较小, 同时抗干扰能力强, 是局域网中使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通信媒体。 (3) 光缆。光缆不同于以上两种介质, 它传输的是光信号而不是电信号。光缆由一束或多束光导纤维组成, 是一种最新的通信媒体。传输的电传导媒体相比, 它有极高的通信速率 (每秒可达数百兆位) , 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和很低的传输损耗。但光缆连接比较困难, 连接器件价格高, 在局域网中很少使用。综合以上各介质特点, 可以结合整个网络的设计要求、实际应用要求和环境, 作出决定采用何种介质。一般总线网多用同轴细缆, 而星形网多用双绞线。

3.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网络节点的地理分布和互连关系上的几何构形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作为计算机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常见的有星形、总线形、环形和复合形等。从连接的简便性来看, 总线形最简单, 网络节点与传输媒体的连接实际上是无源的点接触, 而环形节点要通过环插入器与媒体连接, 星形的连接中心 (HUB) 可以是无源的也可以是有源的。从扩展性来看, 总线形与星形的扩展性比环形优越, 特别是星形最适于办公室布局。信息机构自动化系统可以吸取各拓扑结构的优点, 采用总线形与星形相结合的复合形, 这样在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不仅安装简单, 而且易于扩展和管理。再有, 总线型网络的特点是由一根网线连接所有的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总线型网络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容易。其缺点是整个网络的故障率高, 一瘫全瘫, 查找故障点也较困难, 不利于以后扩展。环型网络的优点是整个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不会出现冲突, 结构比较简单。其缺点是一瘫全瘫, 查找故障点困难, 不利于以后扩展。星型网络的优点是不会一瘫全瘫, 查找故障容易, 当增加和减少网络中的计算机时不会造成瘫痪, 未来扩展方便。其缺点是安装较前两种结构复杂, 需要购买集线器。比较三种结构, 电子阅览器室作为一种局域网, 为使电子阅览室有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星型结构是首选, 传输介质的选择多用双绞线。

二、网络系统环境的规划和管理

1. 确定并建设主机房。

为了使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必须选择合适的主机房环境, 并对各种设备进行妥善的安装。机房建设要考虑以下要求:机房总体装修要求;机房环境要求;机房供电和照明要求;接地系统;防火要求;通信系统。机房要选取在信息机构的中央部分, 外界环境良好, 以便于布线和管理。机房供电和照明要有专门的易于维护的线路, 接地系统要稳定可靠, 尽量避免不良干扰, 同时也必须有良好的消防设备和通信设备。

2. 工作站数量和位置。

根据系统要求和实际运行情况确定工作站的数量和工作站应摆放的位置, 要留有充分的扩展余地。网络系统的建设首先应考虑信息机构自动化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哪些, 各个业务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应配备多少台工作站, 随着业务工作的拓展应留有多少个扩充接口, 对于图书流通和读者查询两个子系统要充分考虑信息机构的发展规模和信息资源的分布。

3. 布置网络地线。

为了消除噪声、避免干扰, 使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 网络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接地。对于地线的处理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 在机房内不允许与交流地线相短接或混接, 以减少干扰。 (2) 计算机系统的接地, 要求接地电阻越小越好。 (3) 交流线路走线, 不允许与直流地线紧贴或平行敷设。 (4) 直流地线网的设计, 应做到机柜的地板下有直流地线, 以便相接。

4. 安装和测试所有设备和线路。

网络系统的安装主要包括文件服务器的配置和工作站的安装, 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对文件服务器的配置和安装。在安装前, 首先用测试工具检查服务器与各工作站之间物理连接是否正确、畅通, 检查服务器主机是否符合要求 (硬盘、内存指标) 。安装、设置好有关硬件 (网卡等) , 避免服务器主机内的硬件冲突。为进一步测试两台机器之间物理连接是否畅通, 可以使用Net Ware提供的Comcheck程序, 该程序用以检验互连的站点之间是否可以进行点到点屏幕通信。

5. 培训网络工作站的所有用户。

对于大型网络, 系统管理员应有两人以上, 以便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人在现场进行管理维护工作。对网络工作站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全面的培训, 包括软硬件知识、网络知识、应用系统知识等, 以应付日常工作出现的突发故障。要求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必须在自己的规定权限内工作, 严禁越权操作。

三、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

1. 建立健全各类管理系统的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机房与设备管理制度、自动化系统的使用规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主要网络系统资料存档制度等。机房与设备管理制度应包括主机房安全管理规定、文件服务器管理规则、通信设备和工作站管理规则、主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操作规程、主要数据定期备份制度和外来软盘使用的审批制度等。自动化系统的使用规定, 主要应制定一些对系统应用软件以及部分工具软件的管理制度, 建立系统应用各级口令保密制度与定期更换制度。工作人员岗位制度包括网络系统管理人员、工作站操作人员、硬件维护人员、软件维护人员和网络值班人员的岗位职责。网络系统资料存档制度包括网络系统与各类软硬件使用说明书、网络发生故障的主要处理办法的记录、网络通信布线图、网络安装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及硬件配置的主要技术参数等。

2. 网络安全工作。

对网络上所有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 设置物理上的安全措施 (防火、防盗) 和环境上的安全措施 (供电、温度) , 安装必要的防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 网络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如果经费允许, 安装硬盘保护卡能够防止硬盘文件被误删和计算机病毒感染。另外在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操作的培训时, 还要特别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训, 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违规操作和病毒给系统所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后果, 从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3. 建立严密的权限级别和口令体系。

权限级别和口令体系是应用最广泛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对不同业务的网络用户, 我们限制其不同的目录权限和读写、管理、建立、删除、修改等权限。如采购部分对本部门所涉及的数据库和程序进行操作, 对中央书目数据库只有读的权限, 而没有写、删除和修改的权限。与本业务无关的数据库坚决杜绝权限滥设。对各个子系统的操作人员应根据岗位级别设立各级不同的口令, 比如流通子系统可以分别设立不同的外借人员口令、数据管理口令和系统管理口令。口令的设置一定要特别, 并建立定期更换制度, 以防止对网络用户的非法访问。

4. 做好病毒防范工作。

具体措施:可以购买网络防病毒软件, 以便实时监测网络中运行的软件是否感染有病毒。平时, 对在网络中运行的程序来源要严格检查、控制, 防止未经授权的应用程序在网络或单机环境中运行。另外, 尽可能采用无盘工作站, 以减少病毒的侵入点。

5. 保护系统运行的良好环境。

网络系统的运行必须确保良好的环境, 否则再好的安全管理措施也无法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因此, 主机房的建设一定要符合主机房环境的严格要求, 做到防尘、防潮、抗静电、抗噪声。机房设备和环境最好使用抗燃材料, 要随时备有防火设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安装自动火灾报警消防设备。总之,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是对传统手工图书馆的挑战, 自动化的图书馆要体现自身的优势, 除了具有良好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以外, 还必须对网络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网络系统的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规范并保持良好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对网络系统的维护要做到制度化。只有这样, 自动化的图书馆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信息服务优势。

6. 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

网络计算机不通的现象经常发生, 遇到这种问题时, 应检查有无中断号及I/O地址冲突, “网上邻居”中能否找到自己, 如果“网上邻居”中能找到自己, 说明网卡的配置没有问题。此外可确认网线和网络设备工作是否正常, 如果网络连线故障 (通常包括网络线内部断裂、双绞线、RJ-45水晶头接触不良) , 或者是网络连接设备本身质量有问题。或是连接有问题, 可以使用测线仪来检测一下线路是否断裂, 然后用替代的方法来测试一下网络设备的质量是否有问题。如若发现网络中有部分机器不能上网, 则可能是接线器的故障, 可先检查接线器是否接通电源或接线器的网络接头连接是否正常, 一般采用替换法, 以确认是否接线器的故障。通常经过以上的步骤, 能检查出网络计算机不通的一般故障。

7. 软件故障的处理。

制作一张带有DOS或Windows最新版本的系统软件, 将系统采用Ghost软件来进行备份, 采用Ghost维护与升级。由于用Ghost能将目标硬盘复制得与源硬盘几乎完全一样, 并实现分区、格式化、复制系统与文件的一步完成, 因而只要将整个硬盘的数据克隆成一个映像文件保存在服务器上, 然后就可随时还原到其他硬盘或原硬盘上, 方便、快速、省力。同样, 系统需要升级时, 只要将其中一台工作站升级后, 其他的工作站便可用Ghost来升级。

摘要:对信息管理机构网络系统的选择, 网络系统环境的规划、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论述。网络扩充性和开放性是衡量网络操作系统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信息管理机构,网络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金文.浅析网站建设[J].硅谷, 2010, (3) .

[2]钱鑫.现代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剖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9) .

[3]高泓.浅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南昌高专学报, 2009, (5) .

[4]徐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3) .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 篇11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废气物排放过量、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等等,这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成为必然。环境会计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施的有毒物质排放清单(TRI)系统关于排放数据的强制性报告,即环境报告。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加,环境退化问题日趋严重,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不断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以有效利用资源,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但这有赖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

从宏观上讲,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政府管理机构通过汇总分析各独立会计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以获得全社会的环境会计信息,了解全社会的环境现状,进而采取对应的决策更好地保护环境;而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相应修正,赋予了新的核算内容,将包含自然资源环境的指标列示其中,这当然也需要以微观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为依据。同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高能耗的增长模式转向低能耗的增长模式,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政府的环境法规和环境管理标准也更加规范和严厉。

从微观上讲,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会计利益关系人作出决策的需要。通过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使经营成果核算更加科学、客观,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同时,企业的利益关系人,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等需要根据风险、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与环保法规的一致程度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了解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环境会计信息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治理严峻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

在我国企业中,上市公司一般是大中型企业,而且多数为我国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因此,首先应该抓主要矛盾,重点实施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如矿业、化工、石油业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50%以上的企业编写环境方面的综述或报告,但往往是上报上级或有关的环保机构,并不对外公布。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受环保政策的影响会日益显著,企业的环境风险将日渐增加,而上市公司目前的做法不利于外部对企业的监督评价,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监管,使上市公司成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主体。

(二)强制性原则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一些环境敏感性行业,如造纸、化工等行业,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因此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这些企业应对所耗费的资源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代价”的付出总是带有不情愿性的,几乎没有企业会乐意主动向社会揭示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增加的支出,而惟有法律具有强制性;因而,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作出强制性规定,并鼓励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

(三)一致性原则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无论企业还是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无论污染严重的企业还是污染较轻的企业,只要有污染问题就需要揭示。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对各主体的要求应该基本一致,不应存在歧视或偏袒,以正确衡量社会环境信息。

三、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探析

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比较落后,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相关规定,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也不高。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只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有两处涉及环保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完善。

(一)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及监督

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应加强环境会计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企业尤其是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方面企业通过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可以赢得声誉,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使企业得以长期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群众环保意识的加强,会主动实施和监督有关部门的环保行为,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实施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在内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促进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的进行。由于环境会计属于新兴学科,核算对象复杂,方法体系多元化,计量环节难以突破,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导致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西方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走在我国的前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的探讨,解决成本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体系。

(三)建立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

法律具有强制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可以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并保持统一标准。为此,有关人士建议我国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二是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三是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一种是会计报表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在于向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进一步扩大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本身的范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应以会计报表为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会计的三大主要会计报表,它们也正是环境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对于资产负债表而言,可以加入必要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所有者权益等相关科目进行有关报告;对于损益表而言,则加入必要的由于环境问题而带来的收益和损失,从而计算出最后的利润;而对于现金流量表也是如此。另一种是表外信息披露。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所以环境会计要素信息可以在会计报表附注或财务状说明书中披露,并且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数字的;可以是详细的,也可以是简略的。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运用独立的环境会计信息报告。

环境信息 篇12

一、新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冲击与影响

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理论的变革

1.1由注重“收藏”到“

收藏和存取”并重, 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涉及文献的选择、用户需求分析、馆藏评价等活动, 主要是文献的选择与收藏, 是一种主要以收藏为目的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文献信息资源激增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变化, 使图书馆将所收藏的资源提供存取与检索的想法并不多, 从而, 是使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受到了冲击。这里的“存取是个广义的概念, 它既包括采用多种形式记录信息、排序信息的信息存储过程, 也包括通过一定的设备、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技巧从信息系统中快速、准确地搜寻所需信息的方法与过程。因此, 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收藏”, 而且还要强调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存取与保存。

1.2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已从注重“拥有”向注重“获取”转变。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检索已成为主流, 用户通过分布式信息系统就可获取远程信息。传统的馆藏建设模式逐渐被抛弃, 馆藏不再是只是传统类型文献实体集合的收藏, 而更多为一个复合概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注重“拥有”同时, 更加注意用户获取能力,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控制能力。

“拥有”与“获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并且影响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教授认为, Google的图书馆项目标志着对一个图书馆纸质藏书大规模数字化高潮的到来, 而这一浪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出版业、图书馆、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数字文献占全部馆藏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每年用于购买数字文献的经费占图书馆全部文献购置费的比率正在逐步提高, 改变着馆藏资源的结构。

3. 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行为和需求发生变化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目前网络信息丰富多彩, 各种数据库, 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数据随时更新, 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随时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再一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用户能够很方便的获取网络资源, 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信息获取方式, 用户不再满足获取文献线索, 而是要能方便地获取最终文献, 这就要求从馆藏建设的开始环节就要考虑资源的使用和服务。

二、新信息环境下美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美国是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状况的分析, 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方面有所借鉴。

1. 美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数量较大、范围比较广、质量较高、内容非常丰富

按美国大学图书馆标准规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应具有足够的规模和广泛的内容以满足学校的全部教学需要, 促进学校的科研计划”。根据这个标准,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收藏量都比较大。收藏的种类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资源, 大量的数字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图书在几百万册以上的馆藏的图书馆就有几十个, 如哈佛大学图书馆, 其馆藏种类非常丰富, 拥有图书、过刊, 现刊, 缩微胶卷、手稿、地图、照片、幻灯片、音像资料、讲演稿, 这些文献资源来自世界各地, 语言多达458种, 覆盖所有学科领域。

2.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馆藏文献的特色化建设, 这也是吸引社会上学生、学者、科研人员来学校学习进修、任教、开展研究重要手段之一。, 体现着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水平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平高、质量高、特色的图书馆馆藏体系, 这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以及学校声誉的提高。比如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数量仅次于政府的有关核子分裂的原始档案和资料。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专门收集世界各国关于建筑这一学科方面的书籍、资料的藏书中心。

3.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并且赋予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新的内涵。一是图书馆之间通过计算机联机网络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二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也发生了拓展, 不仅包括图书资料的共享, 还有新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如美国华盛顿地区7所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华盛顿研究图书馆协会。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使各图书馆文献的备份数量大大减少了, 节省了大量的图书馆采购经费, 缓解了图书馆空间不足的矛盾。三是建立高度统一的图书馆联盟。

三、新信息环境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前奏的图书馆事业, 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得到全面发展, 其实践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发展与深化。

1、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方面

目前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成为高校实践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1997年就开始引进数据库资源, 实际上北京大学引进数据库资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以前购买的光盘数据库, 。到2008年北京大学已拥有500多个数据库、近5万种电子期刊、五六十万种电子图书, 其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经费占到总经费的1/3;.中山大学到2008年底数据库数量达到300个。属专业类学校, 虽然不能同综合大学相比, 但数据库建设速度一点也不逊色.许多学校在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同时开发与建设特色信息资源, 如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自行开发山西票号与晋商数据库、山西经济发展报告库、山西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数据库等

2. 信息资源共享

近年来,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方面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启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三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1000家高校、科研机构等成为CALIS的成员馆。同时, CALIS通过组织高校图书馆以集团形式进行电子资源产品购买, 并组织高校图书馆自行进行数字化加工文献等, 形成了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以数字化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为主的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记录总条数近4000万条, 构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保障体系, 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 为高校图书馆间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成为一种趋势, 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和同行业高校也纷纷组建各种形式的联盟, 探讨和实践着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形式。

3. 特色化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 要求图书馆必须占据一定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长远的看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 以此立足于信息服务领域。那些既无特色资源, 又缺乏信息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将失去生存空间。抢占制高点, 发展特色资源是图书馆生存与立足的关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等一大批重点高校图书馆已建立了大量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供其它高校图书馆查阅利用。这样既利于集中高质量地收信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 又有利于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存互补。

4、虚拟资源 (图书馆) 建设

虚拟资源建设和文献传递服务成为馆藏现实的信息资源必要补充、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进行信息服务的必然, 也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表现。

除此之外, 许多高校图书馆发展虚拟资源一是自我开发虚拟数据库, 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和信息需求建立专业信息指引库, 其发展势头很快。

5、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无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的相当部分具有很大的研究利用价值。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 除人工采集保存外, 已出现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编码, 利用搜索引擎对设定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自动搜索和保存, 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和即时网络信息的捕。

四、国内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启示

综上可见, 国内外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非常重视数字资源和数据库的购置, 资金投入数量逐年加大, 采购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逐建增加, ;非常注重本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 并对其数字化以实现特色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方便使用。在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方面, 通过研究项目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库并致力实现开放获取。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 “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理念, 贯穿于文献信息服务的各个方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我校图书馆有以下启示。

1、我校图书馆需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 网络全文数据库已成为用户查阅文献的首选。我馆作为财经类院校图书馆, 在承担本院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文献战略保障任务的同时, 要顺应我区经济发展需要, 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用户需求调研及国外数据库在学科内容覆盖面、种类、数量、出版形式、国内引进情况、保存方式等方面调研, 然后确定图书馆数据库采集策略, 以提高我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2、重视开放存取, 拓展我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源建设与信息服务途径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OA) 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 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我校图书馆应重视开放获取, 一是通过挖掘、整理、推荐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拓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途径;二是通过探索研究项目和管理信息的开放存取, 创新服务模式, 拓展服务内容, 使我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促进我校各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应注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正如美国学者Lyman所说:“作为文化产品的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集合”。由于网页平均寿命时间短, 如何保存网络信息, 即保护珍贵的网络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西方国家的国家图书馆档案在20世纪90年代就注意上网络信息, 并提出保存项目和计划, 经过十几年的网络信息保存, 西方国家的网络信息保存项目在保存策略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收获, 自形成各自的风格与特色, 在收集策略上有五种代表性的策略:选择性收集、专题收集、联收收集和与出版者协凋收集。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收集我国的网络信息。西方国家如此看重网络信息保存, 提示我们尽快有计划的开展信息保存, 重视网络信息流失问题、法律问题, 注意吸收西方国家网络信息保存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多种策略合理组合。

4、重视期刊采购, 增加期刊品种。

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 能及时反映科学研究成果、学术新观点, 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狠注重学术期刊的采购。麻省理工学院, 藏书260万册, 却订购期刊17000种;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现有学生近万名, 订购日文期刊4867种、外文期刊12743种;国内院校如中山大学订购中文期刊4300种、外文期刊2000种.由此可见国内外高校对期刊的重视。

5、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尽管国内外高校普遍重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建设, 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个高校仍然大量采集纸质图书。从统计结果看, 近五年我国财经类院校, 有36.84%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5-8万册, 42.11%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8-10万册, 年进数量为3-5万册和1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各占总数的10.53%。与相对应注册学生人数比较来看, 均能达到生均新书4册的评估要求。虽然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之中, 但短时间内数字资源还不能代替纸质资源, 我们仍需加强纸质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海涛, 曹晓英.网络环境下面向学科方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图书情报工作, 2005 (7)

[2]赵春旻.山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文献保障体系的研究与确立[J].晋图学刊, 2006 (2)

[3]党亚茹.面向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情报杂志, 2002 (6)

[4]张芳梅.论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专业文献建设.情报杂志, 2002 (11)

[5]黄迎春.面向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9)

上一篇:副井井筒下一篇:司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