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2024-10-08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共12篇)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1

摘要:简要介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 列举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对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nviron ment, 简称EGIS) 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 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 以及

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 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 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 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 空间统计分析 (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是指对空间数据库

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代写毕业论文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 缓冲区分析 (Buffer Analysis) 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

一。例如, 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 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 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 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 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1. 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 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 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

2. 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 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 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 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 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三、国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

1. 数据采集的技术比选

当前环境管理决策要求EGIS提供的数据种类及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同时信息采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包括GPS技术、视频技术、高清晰卫星图像、实时环境监测技术等等。

2. EGIS与环保信息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五年

内EGIS将会与环境信息化越来越紧密地集成起来, 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大大提高现有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二者的紧密集成还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制定所需空间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标准, 以保证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

2.空间数据的获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径, 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 研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集成, 并分析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4. 研究环境信息与空间信息及其分析、模拟结果的综合表现方式;

5. 建立示范项目以便分析和测试集成的效果。3.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随着空间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积累, EGIS的数据库的维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可能会使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 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维护是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四、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 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 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 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 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 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 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五、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 特别是在环境领域, 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 (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 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EGIS) 。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 田伟利, 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张瑞菊, 陶华学.GIS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集成问题的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 2003,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2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文章主要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阐述如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环境的管理和应急能力,建立环境监管的`决策支持系统,为环境预测与管理提供强大支持.

作 者:沈剑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年,卷(期):201029(3)分类号:X820.3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GIS 环境监管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情况

(一)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三个学科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汇聚了这三个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和最新的技术,也代表了最新的方向。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是选取和根据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系统数据和处理、以及信息系统的应用。其中系统概述分别从基本概念、功能、类型、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以及和测绘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授课中应该以比较容易的手段和形象化的比方使学生能比较快和容易的理解地理信息的概念,深入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为了刚好使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我们还可以使用图示的方法来讲解。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包括系统中的前台数据和后台数据,以及前后台数据的处理。首先,后台数据处理包含了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可能就不能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了。其次是,数据库是支撑整个系统的重要、关键部分,也是前台数据的基础。所以要想使用好前台还必须对后台数据有一个较好的认识,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部分的学习应该是要取舍到位。到后面的矢量、栅格数据等概念、结构、特点需要比较深入了解,但对于后台数据对应前台数据的算法应该避重就轻,讲要点就好,无须深入。前台数据处理可以结合软件的例子来作阐述,这样我们就能讲好软件应用部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定位不明朗

大多数学校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讲课程的教学目标行为理论型,追求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实用性,从而导致了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轻视,反而是教学偏向了理论教学的一边,使课堂缺少活力。另外一种极端是,是教学目标定位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而不进行适当的理论教学,甚至没有理论教学部份。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下,虽能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不能在理论上进一步的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刻认识,对系统处理原理不能较好的去分析,甚至对于结果怎么来的也缺少一种认识。所以在各个学校和各位地理信息系统任课教师之间,因为彼此是按照自己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去进行授课的,因为彼此的理解又不一样,所以对教学目的和定位又不一样,所以在各位任课教师对课程的定位又不一样,教学目标也不一样。在一定任课教师的随意性也导致了学生的迷惑,因为不一样的标准,所以学生的水平也差次不齐。

(三)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没有较好衔接

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传统上,教师一般是采用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授。理论课教学一般是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来讲授,逃脱不了传统教学那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这种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不能较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阻止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实践课一般在实验室机房进行,学生们在老师的要求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一系列要求进行。而教学大纲要求的又不太科学,只是在程序上和结果又一定的要求,造成学生一般按照教学要求也就是按照课本机械的进行操作。

二、基于高速网络辅助教学条件下的实践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效果,要提高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效果就要不断地创新,开展教学方法的更新。在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我们要坚持好的传统,抛弃不在适应的教学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去开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找重点,提要点,进行案例教学。转变以前的教学方法,改填鸭式成主动性学习,改满堂灌式为互动性教学。

(二)科学的课程教学平台的搭建

以宜春学院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为例,我们将相关的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师教案、实验要求等资料全部数字化;还有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和学生之间的讨论等进行互动建库,全部放到网上进行综合管理。

(三)制作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展现办学优势

网络系统帮助学习的特点是能够使学生较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为了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为该课程的学生展现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碰到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的矛盾都能被很好的解决,任课教师针对学习中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四)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教学辅导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通过引导和使用专门的屏幕录像相关软件,将先前实现的教学与实验相关内容摄录下来,再通过在后期的各种处理,生成可执行文件或影音动画文件,再通过相关动画软件生成可运行动画文件,也就制作成了许多的流媒体课件,再放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共享,教师就有了比较多的時间可以来辅导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进度相对快的学生还可提前开始学习新的课程内容。

三、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给大家实现了我们不能或则较难去实现的功能,这就给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生以开拓视野,所以,在平常的课堂上应该多用实际的例子结合理论原理加以讲解。

在日常用的软件比较多,但总归原理基本一致。在软件功能及操作中教学应加强采用任课教师演示各种实例操作为主。对于软件综合应用的教学则以要学生来独立完成设立的任务为主,在实际的应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再总结经验,已达到不断提高各种实验软件操作的实践能力。针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学习,一般以在教室中的课堂为主。而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教学则还要把实验室实际操作加以结合开展教学。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管理 篇4

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1 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 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 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 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 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1.2 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1.3 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 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

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 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 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 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1.4 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

例如, 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 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 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 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 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2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实践

随着GIS技术的发展,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最初的GIS应用主要制作环境专题地图, 如水质功能区划图、大气功能区划图等。后来, GIS应用逐渐为环境管理服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大气、水污染扩散模型, 模拟大气、水的扩散过程。这些应用都是建立在桌面GIS系统上。桌面GIS系统的优势在于减少用户开发的工作量, 缺点是限制专业开发人员的自由发挥。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 新的GIS技术不断推出。当前GIS发展的三个重要方向是GIS组件技术、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net/Intranet GIS。

2.1 GIS组件技术。

组件是一段可重复使用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它由一个或多个对象组成。组件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软件开发技术。组件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软件重用手段。组件是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软件模块, 采用组件开发软件系统就像搭积木一样容易, 它几乎可以完成任何任务。GIS软件厂商已由原来向用户提供系统转为提供控件OCX或Active X;用户则可根据控件自选组装成一个系统, 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开发部分控件, 与GIS软件商所提供的控件一起使用。用户还可以很容易地使用VB、VC或Delphi等开发工具开发自己的应用系统。从多年的实践中认识到,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应该建立在某个桌面GIS平台上, 而用专业开发工具和GIS组件技术开发。

2.2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在空间数据库管理方面, Client/server体系结构仍是GIS软件追求的目标。属性数据使用支持C/S体系结构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已经不成问题。以前的GIS应用, 空间数据采用文件方式管理。由于空间数据量非常大, 一个大的应用系统需要的空间数据是海量数据, 用文件方式管理这些数据会影响系统的效率。人们希望采用RDBM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于是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出现。

2.3 Internet/Intranet GIS。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普及, GIS在Web上的发布成为可能, 于是各GIS软件商纷纷推出自己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众开始更加关心他们生活环境的状况, 迫切需要环境管理部门向他们提供环境信息服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我国的主要城市都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 但是这些发布形式存在着更新不及时与公布信息有限等缺点。

3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 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 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3.1 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 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 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 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

3.2 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 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 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3 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 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 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3.4 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 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 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 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 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 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 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逐步控制污染, 改善环境状况,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 田伟利, 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5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 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 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 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田伟利、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5[2]王萌,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管理办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3]裴相斌,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 200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容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等于一体,对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联机操作,可以将企业内部会计相关的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并为企业实施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会面临诸多安全威胁,不利于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因此,在当前发展形势下,要想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切实发挥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相关部门、单位必须清楚的了解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控制,从而确保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高效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常见安全问题

(一)计算机软硬件问题威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

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作为载体,而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首先,计算机每一个硬件设备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才能正常运行,并且有一定的寿命,如果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计算机所处的外界环境变化或自身使用年限问题而造成硬件损坏,比如高温、潮湿等都会使得硬件功能被破坏,进而造成系统内会计信息混乱甚至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在软件方面,很多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存在漏洞,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稍不注意会计信息系统就可能会受到恶意软件或插件的攻击,造成会计信息被篡改或破坏,威胁系统安全。

(二)网络的使用给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造成威胁

网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访问各种信息和登录信息系统,互联网上的一切资源、信息都有可能被访问到,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来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的电子交易也开始普及,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这种交易存在极大的风险性,也会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恶意散播病毒、木马或非法入侵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会计信息数据传递的过程中被恶意的截取、删除或者是篡改,进而威胁企业安全。

二、网络环境下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单位等要想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必须从硬件、软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加以防范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一)确保会计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安全稳定性

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这方面,首先相关部门要做好网络线路的搭建工作,确保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有安全保障。还要确保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稳定安全,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接口、服务器等都要选择质量较高的。其次,在软件环境方面,企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会计信息系统,并且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系统的管理、维护,确保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二)基于网络环境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一个必要措施就是强化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控制,以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完整。在这方面,首先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除了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之外,还要对会计用户、会计数据等进行合理的分类、明确职责权限,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注意做好数据加密工作。同时,企业还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更新,并对每个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记录,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三)基于网络环境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控制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理控制,包括网络结构的选择及硬件的选择,要结合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进行优化配置,包括通信线路、通信设备等。第二,防病毒控制。针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要做好防病毒控制工作,给计算机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规定工作人员不要在电脑上随意安装软件,以免遭受病毒入侵。第三,大众访问控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理论上是大众都可以访问信息系统的,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进行访问控制,包括设置多重口令、设置访问权限、实时监控网络、审计与跟踪等,确保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

人为因素也是影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安全问题,企业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使其掌握专业的会计工作技术和方法,树立必要的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章制度和规程,合理使用网络,尽量避免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信息安全问题,确保信息数据安全,进而在企业整体范围内营造主动防范安全风险,全员树立信息安全意识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倪江陵.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防范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8.

[2]董滢.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6-50.

[3]王明珠.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8:268-269.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7

关键词: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应用

在信息化大爆炸的今天, 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种战略资源。随着环境信息系统 (简称EIS) 的不断完善, 其功能也在不断提升, 并在环境的预测、监测、、管理、规划、评价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管理技术的加入, 不仅提升了对环境的归整效率, 更提升了环境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1 环境信息系统概述

环境管理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 完善了环境信息的采集、储存、加工及利用工作, 是实现环境管理的极为重要的服务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由环境管理模块、基础数据库与辅助决策支持模块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的基础数据库又分为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 并在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该模块被运行时, 整个系统将会加速运行, 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环境信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环境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信息、污染源信息与环境质量信息。这些信息涵盖自然、人文等诸多信息, 人工处理起来较为困难。要想提升对环境信息的处理速率, 必须了解与掌握环境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

2 环境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

环境信息管理与检测系统是环境信息系统的主体与核心, 并对环境信息系统额高效运行具有非常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升, 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与破坏是阻碍挡墙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实现对环境的长期监测。环境监测工作最重要额特点就是长期持续性, 该系统正好具有连续监测的特点, 并能够针对污染源与污染范围实现高精度监测, 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环境问题提供良好的依据。环境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管理与监测功能不仅能够实现对污染源与污染范围的监测, 而且还延伸到对土壤、水质、大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各方面的环境情况监测。随着监测范围的不断拓宽, 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环境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后, 能够对监测超标的污染物与污染源进行自动报警, 使人们能及时明确污染治理对象与治理范围。

3 环境治理评价体系

环境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污染监测, 并实现不同污染的针对性管理与控制。但是该系统缺乏相应的精准模拟计算, 没有精准的数据为支撑, 环境管理缺乏精准的数据分析功能, 无法确立科学的应对方案。因此, 应构建环境治理评价体系, 并通过该体系模拟环境真实情况, 对环境治理效果作出科学的评价, 使环境管理工作做到有理有据。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环境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其跟上管理要求, 并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控制好经济活动的范围, 使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环境管理是一项极其繁杂的工程项目, 工程实现的功能将极其广泛, 涉及到环境工作的规划、意识、控制以及环保监测与监督等等。所以, 必须推广环境信息系统, 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

4 在环境信息系统下实现环境管理功能

4.1 数据子系统

GIS, 即地理信息系统, 其主要包括控件库与属性库两部分内容。基础数据库可以为环境管理的各方面提供共享数据, 是其他各类数据的基础。环境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程, 要想实现该系统的功能,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实现环境管理时, 将数据属性与图像属性技术融入环境信息系统的操作程序中, 实现数据的高效转化, 并通过图形化的模式展现出来, 提高环境管理的顺畅与效率, 之后将整合后的数据储存到数据库中, 为后续的环境治理与环境治理评价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系统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环境背景数据、污染源数据库、环境质量数据库。在数据传入时会根据数据来与数据类型, 将环境数据划归入不同的数据库中, 并对数据库中传入的信息进行计划、管理、决策、规划的机动化处理, 形成相应的图形数据, 便于人们的环境污染分析、环境污染治理与评价工作的有效展开。

4.2 分析子系统

分析子系统的分析依据是系统实现模拟综合功能的程度, 观察子系统发挥作用力的大小。子系统的分析需要用到地形数学模型, 这一模型是极其庞大的系统, 涵盖非常广泛的组建模型, 如回归分析模型、拓扑分析模型等, 这些复杂的模型构成了环境管理的基础。在这些模型融入环境管理系统后, 逐渐与系统中的污染源模型、污染扩散模型、影响评价模型等密切结合, 使组建出的子系统更加健全与稳定, 提升了环境信息系统的运行能力, 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4.3 输出子系统

输出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到的信号信息转换成具体可用的数据资料, 对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子系统输出的数据一般为水质污染、大气环境、土壤质量等方面的变化数据图形。在子系统输入图形数据资料时, 还会依据图形信息的类型进行区分。例如, 在用到城市环境质量现状图时, 该图形数据能够有帮助环境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管理水平等。

5 结语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环境管理工作中, 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环境信息系统的运用, 实现对实际环境的长期监督, 并将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发挥系统强大的功能, 提升环境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彪, 王小兵, 白云飞.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12 (06) :57-58.

浅析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篇8

1 系统需求

某地区成立了环境应急机构,环境监察局自动监控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环境应急事件反应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现场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不够强,过多的依靠人力来完成事故的分析、评测等。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水平,做到迅速反应、积极处置,能够及时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因此,该局建设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事故响应的高效、及时、准确、科学。

2 系统建设目标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综合性的信息管理、事态预测、应急决策系统。它的目标一是要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利用自动化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显示和记录信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快速地通过视频、声音、电子地图了解事态的发展状况。二是建立面向应急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险物品信息库;利用先进的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危险预警、接警、出警机制;建立现场信息采集机制、污染物扩散模型、辅助决策模型,辅助领导快速作出科学决策以及实施应急行动。

3 系统结构设计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局域网络、各类环境专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车载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视频实时传输及大屏幕显示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系统结构的第一层是现场信息接收、环境突发事件数据查询、应急指挥调度,用于收发事件信息、各方面协同指挥调度;第二层是事件数据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为决策人提供辅助决策;第三层是数据支持,即具体的环境专业数据库、数据事物处理过程、网络协议、接口等的技术层。

4 系统设计路线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于GIS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以涉及环境应急事件的各类数据库及功能模块为核心(包括环境背景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气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水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指挥决策等功能模块),结合现场应急监测车的视频采集设备提供的视频信息,在终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动态的事件信息。

(1)系统的开发严格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采用开放性框架体系,支持B/S模式。

(2)采用GIS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实现空间与非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以二维图形化的方式表现环境应急事件发生的时空分布情况、事故演变状况。

(3)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以及对空间数据支持良好的ArcSDE来实现系统中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存储、维护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实现数据的发布、交换与访问机制。

(4)系统平台与应急反应指挥车的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现场视频采集设备进行整合(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全方位获取实时数据,真实反映事件的进展状态,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5)系统整体结构体现出层次化与模块化,使得开发过程分步、有序完成,对于今后的修改与完善也将带来便利。

5 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系统建立环境背景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及全市范围的空间数据库。

5.1 数据库存储逻辑

因为系统以GIS为基础,根据空间数据的结构特征,在数据组织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空间数据采用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环境背景数据库等非空间信息数据库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实现存储,并按照树状结构建立索引,通过地理编码与空间数据实现连接;

(3)基于GML的优越性,系统通过GML文件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动态集成。

5.2 数据库集成设计

在环境应急事件中,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信息,但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又要做到数据的统一调配,因此必须把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但由于数据属性存在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协调处理与集成。在该系统中数据库集成与整合的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包括数据提取、数据转换和数据入库与更新。

5.3 数据库内容设计

系统内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遥感影像:包括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真彩色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远红外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

(2)环境背景数据库:人口分布、森林绿地资源、饮用水源、环境监测、污染源、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排污申报、在线监控等方面数据;

(3)环境突发事件专题数据库:环境突发事件实时监测数据、现场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专家知识库等,具体包括以下信息。

危险源信息: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地理位置、危险源种类、名称、位置、数量等;

相关危险品信息;

告警与预警信息:包括告警与预警事件的名称、类别、时间、紧急度、事件发生空间位置、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等;

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环境污染事件的名称、类别、性质、演变历史(包括污染影响的空间范围的演变史);

处置措施信息:措施的名称、类别、时间、地点、结果等;

河流与气象信息:流速、流量、流向、水温、降水、风力、风向、气温、时间、地点等;

应急人员信息:包括指挥人员、专家、环境监测人员、辅助人员等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等;

应急物资信息:类别、数量、存放地点等;

应急设施信息:类别、数量、位置等;

以往应急事件及救险的实例与演习实例、应急预案等。

6 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功能

(1)系统根据环境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进行四级预警表示,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对预警颜色进行升级、降级或解除;

(2)污染扩散发生时,系统根据实地采集的气象数据(如风速、风向、河流流速、流量)进行多个时间段的模拟,用图形效果显示污染的扩散过程,并根据需要显示预警区面积、居住人口等相关信息,以及出现紧急事件时需要疏散的人口数量、逃生路线、污染区内敏感区域及区域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3)根据相关数据快速生成事故现场环境质量模型并提供应急专题地图,以便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为最终做出正确的调度与指挥方案提供技术保障;

(4)根据环境事故实际状况快速生成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向导式应急指挥功能,供决策者参考。

结语

在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通过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并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可以将分析结果以图像或模型的形式呈现在决策人员面前,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同时也为环境突发事件后期的处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摘要:突发性环境事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则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结构设计, 重点就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进行探讨, 并阐述了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力求为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服务。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GIS,结构设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贺延伟, 刘鹏刚.化工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02) .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9

1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环境影响评价 (EIA) , 是指针对待建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影响作系统分析, 预测、评估, 并提出预防或缓解不良环境影响的具体对策, 并予以跟踪监测的制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颁布以来,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多数环境问题、环境过程都能以现有模型准确地描述出来, 如大气扩散模型、三维水质模型, 等等。但这些环境模型在空间数据操作特别是结论的直观显示方面仍存在较多的困难。相较于此,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图形与交互显示两大功能模块恰恰能为环境模型提供一整套严谨可行的空间操作规范, 对于环境模型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包括移动、扩散等都能起到直观的分析管理与显示输出作用。同时, GIS的基本研究对象是抽象的空间实体及其属性, 环境影响评价对象是包括水、大气、噪声等存在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要素。由此可见,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研究对象上也表现出相似性, 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完全是可行的。

2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2.1 GIS在项目EIA中的应用

2.1.1 构建环境信息数据库

项目EIA在前期必须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污染源等方面的环境信息, 这是项目EIA顺利推进的基础与保障。由于环境信息数据量庞大、来源广, 80%以上的信息数据均与空间位置存在关联, 要全面、及时地满足EIA对环境信息数据管理的需要, 必须应用到GIS便捷的建库工具、图形编辑和属性输入的整套工具, 能够对不同环境信息数据实现归类整理, 并以标准格式输入数据库, 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归类存储和有机链接, 建立包括环境标准和法规、区域经济社会信息、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工程项目等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数据库, 即可将区域环境信息数据库与各类环境预测模型相关联, 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环境质量预测数据。

2.1.2 环境监测

在计算机软硬件及遥感科学的支持下, GIS技术即可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直至模拟、显示, 通过模型分析实时提供多项空间动态信息。在环境监测网络的搭建中, GIS可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储存和显示, 同时就所选评价区域作进一步地详细的场地监测与分析。

2.1.3 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通过对评价场地或建设项目相关数据以及环境评价模型的集成, GIS能够对环境信息作出综合分析、模拟和预测, 是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以及辅助决策的有力工具。譬如说, 在工程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中, GIS可通过应用分析模型对工程污染物排放及其对于生态环境诸要素如水、大气等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加以量化评价。同时, GIS的三维分析和显示功能也能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多元化的单要素或区域综合评价, 以等值线图的形式输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 辅助EIA系统归纳出污染物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

2.1.4 环境影响后评价

简单地说,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建设规划或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后续工作, 其目的在于检验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度以及对应举措的有效性。其中, GIS的功能即表现为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能力。就高速道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估而言, 就可以在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图形叠置、AHP层次分析的技术路线高速公路作环境影响后评价。

2.2 GIS在累积EIA、战略EIA中的应用

累积EIA和战略EIA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新问题。其中累积EIA主要指通过调查 (识别和描述) 和分析累积影响源、过程以及累积影响范围、影响程度, 解释时间、空间范畴的累积, 就人类行为的累积影响及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作出纵向的估测, 进而得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行为内容、规模、速度等。战略EIA则主要用于评估政策、发展规划的潜在环境影响, 确保在决策阶段就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作充分的考量。

累积EIA、战略EIA都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式环境管理手段, 更加强调时空分析范围的拓展对于环境变化的评估作用。GIS具备的长时段、大地理区域信息数据加工和评价能力以及卓越的建模和预测能力, 对于辨析环境影响在时空累积方面的优势, 也使得累积EIA和战略EIA能得到更有力的操作手段。

以土地整理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 在野外实地调查与监测数据的基础上, 即可通过应用GIS制图功能建立评价区规划实施前后的空间分布及属性库, 并结合GIS叠置分析获取空间位置变化出现的动态变化数据;同时还可利用GIS趋势图拟合, 结合评价区环境监测数据, 初步绘出区域单因子污染物浓度分布图。港口总体规划也大致类似于此, 在项目规划对大气、水环境和近海海域生态敏感区影响的研究基础上, 搭建GIS基础数据库, 通过GIS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以及等值线分析的综合应用即可完成港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

3 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 (EIA) 所广泛应用的高技术工具, GPS技术的应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应用现状, 应积极联系当前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前沿概念, 如5S技术将ES (专家系统) 、DSS (决策支持系统) 代入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弥补GIS与EIA结合在模型构造、改进困难的缺陷;公众参与GIS系统 (PPGIS) 能将公众引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监督群体中,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能取得更广泛的支持。此外, 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还必须结合到图像处理、数据三维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推动GIS技术与环境专业知识的融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的新时代:网格地理信息系统[J].地理信息世界, 2007.

[2]刘云翔, 景宁等.空间信息网格SIG:新一代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框架[J].地理信息世界, 2009.

[3]刘洪霞.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篇10

一、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系统审计标准规范缺失

信息系统审计是由国外组织提出的,我国引入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我国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标准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计机关更多的运用外国组织制定的标准来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然而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例如,一般被审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时,由于资金、成本和客观环境的考虑,对硬件的购置、系统功能和人员的配置方面做出衡量和取舍。因此,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单纯审查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则审计人员容易发表片面的审计结论。

(二)财务数据电子化增大审计线索隐蔽性

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经济业务的审计监督,因此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于被审单位财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对传统的手工会计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只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完整性、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审计,因为这些资料都有纸质的文件保存,交易过程有文字记录,有相关负责人签字,每笔交易业务都有完整的审计证据。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纸质记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数据的处理,即业务数据进入企业信息系统中,然后又由会计软件自动生成会计账簿及报表。大量的原始凭证的减少,会计数据之间直接对应关系的模糊,业务处理和会计数据的高度集成,使得系统输出数据与手工计算的结果可能不一致。特别是被审单位有关人员可能在系统中嵌入非法程序,篡改了会计数据,从而给审计人员打印出虚假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很难从中发现审计线索。

(三)审计范围扩大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和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决定了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变化。首先,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硬件、软件和网络本身出现故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其次,由于互联网系统具有分散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信息系统面临着电子财务数据被非法访问、篡改和破坏的风险;再次,由于财务数据电子化,保存电子数据的磁盘和磁带比纸质的凭证、账簿更加容易破坏,并且破坏后更加难以恢复;最后,由于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嵌入非法程序,从而达到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和泄密。因此,审计人员应该把信息系统看做是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管理和控制制度等组成的综合系统,审计人员除了完成传统审计内容之外,审计的重点还应该包括企业信息系统组织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硬件及会计软件控制和操作人员权限的控制。

(四)审计人员知识局限性降低审计结论准确性

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的先进性以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发展滞后,增加了审计的检查风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强大带动下,信息系统已从最初部门内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团间集成阶段。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如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等已不再完全适合。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动态取证,即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取证,审计人员不仅要完成审计任务,而且还不能干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正常工作;其次,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增加了审计的检查风险。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不仅是审计企业财务状况以及所取得经营成果的数字本身,还包括审计企业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因此,作为政府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经济管理方法,还要掌握网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然而这种复合型审计人才目前还很少,从而导致了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也给信息系统审计带来检查风险。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改进

(一)程序追踪

程序追踪是一种对给定业务,跟踪被审计程序处理步骤的审查技术,一般可由追踪软件来完成。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列出被审计程序中什么指令被执行以及按什么顺序执行,最终可以查出被审程序中的非法指令。程序追踪法是为了适应各种数据处理的特殊要求,保证数据处理的完整、准确,并且从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跟踪审查到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程序追踪法包括业务流程审计、输入输出控制审计和程序执行控制审计。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业务流程,因此,审计人员可以使用追踪程序跟踪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系统工作流程和程序运行过程,并且把追踪到的资料保存到特定的文件夹中,并且定期发送到政府审计机关的数据库中,审计人员根据收到的资料可以了解被审单位经济业务的产生、审批、数据输入,信息输出,操作员操作记录,业务是否按照信息系统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审计证据。具体如图1所示:

(二)管理控制测试矩阵

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管理和控制制度等组成的综合系统,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容易片面关注硬件的安全性和软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而忽略了人和制度对经济业务的影响。管理测试矩阵(如表1)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而设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检查控制文档、问卷调查、会谈、观察等手段进行。首先是对硬件安全性和软件系统的检查,测试的主要目标检查控制措施是否能够防止来自硬件的失灵、计算机网络黑客入侵、病毒感染和具有特权员工的各种破坏行为,保障系统正常工作;其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审计人员应对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了解被审单位是否制定了权责分离的规章制度,对不同级别的职权是否授予了不同的权限,业务人员的工作职权是否明确清晰;信息部门对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是否遵循一定的标准,是否保存操作日志,数据的备份与软件的管理是否由不同的人来承担。审计人员最终通过完成管理控制测试矩阵了解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执行是否有效,从而发现薄弱环节。

(三)实时专家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专家系统的各种审计软件系统也在不断的普及和发展。实时专家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系统,它包含了财务会计、经济管理领域的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审计人员能够使用专家系统帮助他们来完成审计工作中的证据收集和证据分析工作,以此来弥补审计人员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专家系统主要有知识库管理系统、推理机等部分。知识库管理系统包括财务会计、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处理技术、常用的审计工具以及成功的审计案例库。推理机的功能主要是查询和预警分析。网络环境下,政府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时接收到的资料,将数据输入专家系统,推理机可根据系统知识库的数据,可以完成以下分析检查:首先,检查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程序代码,即对被审程序逐条加以审查,以验证程序的合法性、正确性;其次,通过分析被审单位的系统流程来核查被审程序是否可靠和处理逻辑是否正确;最后,通过专家系统知识库中存储的数据测试程序,将被审单位的实际业务的财务数据输入,并将输出的结果与被审单位信息系统得到的结果比较,如果一致,说明被审单位信息系统功能正常,反之则可以发现审计线索。(如图2)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都是由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风险和控制措施转移到信息系统中。因此,政府审计人员要更好地履行监督经济活动职能,就必须掌握更多新的审计方法和技能,相关审计方法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沁红:《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会计研究》2009年第7期。

[2]李青春:《试论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产生动因与影响因素》,《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3]王振武:《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ZigBee传感器网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监测;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35-03

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农田可以终年种植。但热带作物的传统种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加上作物种植的分散性使得海南农业无法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针对海南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现状,研究一种适合小规模种植、成本低廉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十分必要[1-2]。目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控系统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应用于作物生长环境信息采集的无线监测系统也有待进一步的推广。无线监测系统避免了复杂的布线,方便在中等面积的农田上稳定监测,应用灵活。无线监测系统有多种无线通信方式,包括ZigBee技术,蓝牙技术、Wi-Fi、RFID和红外线数据通讯等[3]。其中ZigBee技术因其低功耗、低成本、低复杂度等特点在短距离无线通讯方面脱颖而出,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无线通讯方式[4]。

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最大就是气候环境,能反应气候环境的因素包括环境温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在温室环境下,还有CO2浓度等。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无线监测系统监测的变量包括环境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和CO2浓度。根据农作物的基本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量程需-20~60℃,环境湿度、土壤湿度传感器量程需0~100%,光照度传感器量程需为0~50000lx,CO2浓度传感器量程需0~5000μmol/mol。同时今后的农业信息系统要逐步融合物联网技术,所以对农田监测系统的各环节的设计都要切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5-6],处理数据既要便于直观分析,又要方便二次开发。

1系统的总体组成

本监测系统可分为三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模块之间的通讯都是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通讯;ZigBee无线传感器的特点之一就是能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快速形成一个局域网。数据采集模块与上位机之间则是串口通信,支持RS-232和RS-485接口。无线监测系统的总体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布置在大田里的传感器将采集到的环境参数传送给数据采集模块。各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相互转发数据。即传感器节点不仅具有采集和发送功能,也起到路由的作用[5]。因此可以保证监测系统能够对足够远的距离进行监测。由数据采集模块对各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汇集,并通过RS232串口或者RS-485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讯。系统的上位机为PC机,装有组态软件,在组态软件中建立与数据采集模块相匹配的工程,最终将数据直观地显示出来。

2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硬件

系统底层放置了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以及CO2传感器。中间由数据采集模块将数据集中并上传给PC机。系统选择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是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JZH-15-12系列传感器和KL-N4600数据采集模块。在空旷环境下,JZH-15-12系列传感器的通信距离≥800m,可根据大田的实际情况,合理放置传感器。KL-N4600是集ZigBee无线通信和协议转换于一体的数据采集产品,它可下挂64个传感器节点,同时可将ZigBee无线网络虚拟成RS-485网络并把通讯协议转换成标准的ModbusRTU协议。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KL-N4600和传感器之间组建成ZigBee无线局域网,之后通过RS232串口将数据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借助组态软件将数据处理后显示。监测系统在实验基地布置情况如图3所示。

2.2软件

系统使用组态王来实现数据显示界面的设计。整个监测界面根据功能分解原理来设计。主界面功能菜单包括实时曲线、历史曲线、实时报表、历史报表和事件报警等(图4)。通过实时曲线可以查看0.5h内的农田环境信息,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历史曲线调用了组态王中的历史曲线控件,此控件功能完善,可以随时查找历史记录,包括变量在某一时期的最大最小值和平均值等。在实时报表界面和历史报表界面的左侧设置了工具栏,可对报表进行查询、页面设置、保存和打印。组态王还可以将保存的数据导入其他数据库,其他应用程序也可以访问组态王的数据库,以实现对数据更有效的利用[7]。事件报警则会记录系统出现的异常情况并给出警报。

作为常用的工控软件,组态王与不同下位机结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许多共性,例如:(1)使用组态王新建设备时要正确填写设备地址。(2)新建变量时,需根据通讯协议确定变量所在寄存器的功能码及存储地址,并对照组态王支持的硬件设备及其协议列表选择寄存器。组态王规定,变量存储地址如果不是从0x0000开始,地址换算成十进制后需要+1才是通道号。寄存器一栏应填写寄存器+通道号。

2.3系统实现

首先对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进行疲劳测试,在长达2周的不间断使用期间,数据一直上传稳定,准确度高。部分数据的历史曲线如图5所示。显示界面上部分为各变量的曲线化显示,可以直观地看到具体时间段内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在历史曲线的两侧和上方都有游标,可以查询任意时刻的某一变量值。曲线下方的功能区可实现显示或隐藏某变量曲线,设置查询区间,自定义曲线颜色粗细,放大或缩小曲线以及随时添加变量等功能。

图6和图7列出了以报表形式存储的数据。在历史报表的前3行给出了对应变量的平均值以及最大、最小值,反映了各变量的基本情况。从数据的记录情况来看,监测系统完全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其次对各传感器节点在不同距离和环境下进行了反复测试。试验发现,传感器节点在有障碍物时通讯信号容易被阻挡,在空阔地带通讯距离可达800m以上。

3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无线监测系统为农田环境信息监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的方案。在实现系统可靠、稳定、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了系统操作的复杂度,保证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选民,张海辉,薛少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准农业环境监控系统[J].科技信息,2012(1):73.

[2]王亚男.田间信息的远程获取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3]周怡頲,凌志浩,吴勤勤.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自动化仪表,2005,26(6):5-9.

[4]虞志飞,邬家炜.ZigBee技术及其安全性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8(8):144-147.

[5]许峥,史智兴,张云飞,等.基于ZigBee的农田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72-2774.

[6]张猛,房俊龙,韩雨.基于ZigBee和Internet的温室群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增刊1):171-176.

[7]王冰,王世明.组态王相关数据库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4):1025-1027.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篇12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审计与环境信息系统审计

在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引下,信息系统日益成为企事业、行政单位和部门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为信息处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大支持的同时, 其高度复杂性和自动化处理机制也为业务运行和管理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随着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的加强,信息系统审计成为纳入到审计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系统审计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 当时主要针对财务软件中的数据进行审计, 后来逐渐从电子财务数据审核拓展到整个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1]。信息系统审计领域的权威专家Ron Weber将信息系统审计定义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安全、数据完整以及高效地利用组织的资源, 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是由有客观立场的独立审计师实施,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中的审计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审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以及利用组织资源实现的以信息系统为载体的一切活动。

随着环境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环境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环境信息系统开展审计成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也是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 目前,对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内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的现状分析[2],对国内外环境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研究[3],以及在环境审计中涉及到的具体环境信息系统的问题[4,5]等,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文主要研究环境信息审计的一般目标和内容,以期为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

环境信息系统是对各种各样环境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加以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信息体系。 是环境信息采集系统、环境信息检测系统、环境信息处理系统、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与环境相关的信息系统的总称[6]。一般情况下主要指的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为各种环境管理职能提供信息支持;(2)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过程监督;(4) 促进有效控制;(5) 有利于各级管理的协调等五个方面。 我国的环境信息系统基本结构分为国家、省市、地市三级系统。 目前的环境信息系统和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作为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 环境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级环境管理机构和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信息系统具有分布性和集成性的特点,随着环境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日益加剧, 对环境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和监督成为必然。

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包括主要包括评价及鉴证资产是否具备安全性,数据及信息是否具备有效性,利用资源是否具备经济性,以及是否与组织目标一致等。

结合环境信息系统的作用以及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般目标,可以认为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主要应包括环境环境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

2.1 环境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审计

环境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保障信息系统提供有用信息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环境信息系统质量的审计。 包括系统的可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两方面。

系统的可用性是指系统的功能应该可用, 并符合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要求,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环境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的运行应该稳定可靠。

环境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由硬件的可靠性、软件的可靠性、网络的可靠性、数据资源的可靠性等所决定。 可靠性是环境信息系统一项重要的性能, 特别是一些实时处理的系统如实时监测系统、水环境检测系统、大气检测系统等,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审查系统的可靠性应审查系统有关控制措施, 并对历史运行记录进行检查,对系统是否稳定运行进行综合评价。

2.2 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审计

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对环境信息系统系统信息质量的审计。 环境信息系统在辅助管理的同时,还要考虑收集和管理的环境有关信息的安全性。 安全性既包括授权用户的合理访问,也包括对非授权用户的拒绝,防止信息的泄密。

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环境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等资源是否得到妥善保护, 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露系统中的信息。 环境信息系统的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文件、系统文档、消耗型材料和其他设施。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通过建立相关的控制措施来加以保证的, 所以审查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是审查对相关资源的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

2.3 环境信息系统的经济性审计

环境信息系统的经济性是对环境信息系统效益的审计,包括环境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

环境信息系统的效率性是指用最少的系统资源的投入产生最多的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环境信息系统运行需要耗费各种资源,包括机时、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力等,在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些资源都是稀缺资源,系统的质量、性价比、使用率等特征是反映信息系统效率的指标。 对效率的审计可以通过系统的本身的效率和用户感知的效率进行评价。

环境信息系统的效果性是指系统能否实现既定目标、 系统的各项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环境信息系统的效果性与环境信息系统的业务有关。 要评价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对系统的业务有深入了解,并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3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根据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 按照环境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把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分为:(1)环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2)环境信息系统运行管理;(3)环境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等三个主要方面。

3.1 环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环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包括立项管理和项目建设两个方面。

项目立项方面的审计内容包括:(1)决策情况,如立项依据是否真实、准确,项目需求是否真实反映单位实际管理需求,是否存在与单位管理环境和管理目标相脱节问题;(2)技术可行性情况,如依据系统功能、软硬件性能、环境条件等是否能满足目标要求;(3)投资可能性情况,如资金筹措计划的安排是否合理,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能满足建设和运行维护需要等;(4)投资经济性情况, 重点审计不同建设单位之间协作以及与市场的软硬件概算投资差异等情况。

项目建设方面的审计内容包括:(1)硬件配置情况,如相关合同及招投标手续是否合理,项目建设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相关软硬件采购计划、采购过程是否规范,所购硬件是否符合硬件系统配置方案的要求;(2)系统软件开发情况,如系统获取和开发过程是否合规,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方法是否合理,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有关要求;(3) 系统建设的财务收支状况,如建设内容所需资金和已用资金情况等;(4)数据准备情况,如审计建设单位内部信息是否规范,数据结构和编码方式是否统一,历史数据转换方式是否有效等;(5)运行规则制定情况,如系统工作模式、业务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是否明确,是否建立网络使用和管理等相关制度,以及在运行规则制定过程中,是否和系统开发人员有效配合,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

3.2 环境信息系统运行管理

项目运行管理方面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系统验收、 投入使用、运行保障情况以及资料归档情况等四个方面。

系统验收方面的审计内容包括:(1)相关环境信息系统是否办理竣工验收手续;(2)软件开发者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完成和交付软件产品;(3)软件产品有无经过验收评审和软件产品的测试,有无形成正式的验收评审和测试结果报告等内容。

系统投入使用情况的审计内容包括:(1)系统功能是否达到用户需求;(2)有无因软硬件的配合不协调、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等原因导致系统作用不能完全发挥的情况存在。

系统运行保障情况的审计内容包括根据相关管理制度,审查组织机构、 管理方式和环境等是否能满足系统运行管理的要求;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责任是否明确,是否存在制约系统作用发挥的不利因素。

建设资料归档情况的审计内容包括审查系统竣工后, 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方案、数据库结构设计说明书、布线工程竣工文档等各个阶段的基础性技术文档是否准确完整。

3.3 环境信息系统绩效评价

环境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1)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审计项目网络架构是否安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有无存在软硬件可能被恶意破坏、 数据可能被篡改、未经授权可能被违规操作,系统和数据无备份或未及时备份在遭受破坏时无法恢复等问题;(2)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如审计系统数据是否达到相关行业标准,各级数据是否一致,是否存在人为调整等问题;(3)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如审计系统的相关的自动报警机制是否及时、有效,出现报警情况后的应对措施是否畅通有效; 系统数据在环境管理方面等方面是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同部门数据一致性以及数据共享的效果等。

4小结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中指出要加强对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 并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从审计工具向审计内容的转变,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将成为环境审计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研究环境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 以及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和内容,对于审计实务的开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耿.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职能与类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45-50.

[2]朱琦,徐富春,尚屹.中国环境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展望[J].环境保护,2004(3):47-50.

[3]路月仙,陈振楼,王军,等.环境信息系统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6):52-54.

[4]黄溶冰,赵谦.环境审计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0(3):66-73.

[5]刘儒昞.对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审计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7):115-116.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泡沫下一篇:聋哑学校美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