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保护

2024-06-22

地理环境保护(共12篇)

地理环境保护 篇1

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因为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不少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根据多年来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环境问题, 例如在校园随处乱扔垃圾、摘花和践踏草坪现象仍然存在, 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 浪费水电和浪费粮食等, 本人认为,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策略进行环境教育。

策略一:把握教材内容, 有机渗透环境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很多丰富的地理环境教育内容,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内容, 把握和运用课本现成的知识, 在课堂上合理地渗透环境知识教育, 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时, 在完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这个环节的教学后, 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讨论: (1) 在学校应怎样合理用水? (2) 家庭中有哪些节水措施? (3) 农业生产有哪些节水的方式?

这些问题跟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会有话可说, 也非常感兴趣。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热烈的讨论中, 让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才能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策略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育

在信息时代, 现代化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我们要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丰富的环境保护资料, 制作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这样既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又可以使环境教育更形象生动, 学生更易于接受。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时, 我先出示几组“闹水荒”的图片, 然后用了一段感人的视频并配上抒情的音乐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 其中有一个画面出现一条正在垂死挣扎的小鱼。接着另一幅感人的画面又出现了, 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跃然而出, 突然, 美丽的小女孩挣脱父母的大手, 把旁边正在滴水的水龙头轻轻关上, 父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小女孩又奔向那片干涸的大地, 把那条垂死的小鱼轻轻捧起, 放进了一个盛水的容器中, 鱼儿又畅游水中了。

学生在观看这组画面时, 内心已经被深深地震撼了, 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热泪。至此,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用教师再多说什么, 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育效果。

又如, 教学八年级上册《工业的发展》一课时, 为了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学习, 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活动:我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我国是否需要成为“世界工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看法, 可能有两种观点: (1) 需要。因为可以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2) 不需要。因为农村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涌到城市工厂打工, 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加;污染了我国的环境;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等。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 教师先不作任何评价, 接下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视频, 这段视频的内容生动有趣, 画面中有一大一小两条可爱的鱼儿在水中飞快地向远方游动, 大鱼说:“咪咪, 快点!水脏了, 我们要走了。”小鱼儿问:“爸爸, 我们又要搬家呀?”“是呀!这回要搬到很远的地方。”“为什么我们总要搬家?”“因为垃圾占满了我们的屋子。”“哪来的垃圾呢?”“唉!都是人类丢弃的。”“人类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吗?”“他们的眼睛和心灵已经被垃圾污染了。”通过大鱼儿与小鱼儿通俗而生动的对话, 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 而且也容易使学生明白: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时, 教师再进行归纳:“快速发展工业不能以污染环境、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 工业发展还应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学习, 同时, 学生通过对“世界工厂”话题的讨论与探究,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念,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

策略三:做好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面窄, 知识面明显狭窄, 特别是环境知识缺乏, 从而导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所以在平时的地理课教学中, 我们应尽可能地挖掘环境知识内容, 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 如进行一两节地理环境专题课堂教学, 出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或黑板报, 有条件的可以举行全校性的“环境知识”竞赛等,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 自觉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

例如, 地理课堂可以进行一些环保主题的学习。如关于“地球环境日”, 我搜集近年来“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内容, 然后跟学生学习、交流、讨论, 教育学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内容附录如下。2005年: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2006年: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9年:减少污染, 行动起来;2010年:低碳减排·绿色生活;2011年: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2012年:绿色消费, 你行动了吗?

另外, 在地理课堂中经常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漫画来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以迫切的心情去寻思其中深刻的道理,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例如, 在讲述《水资源》中有关水污染的内容时, 可以选用《就地取材》这样一幅漫画, 画面的内容是一个学生用毛笔直接取小河里的水当作墨汁练习书法。然后启发学生, 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 认真思考分析当前的水污染现状, 引导学生应注重环境保护。当然, 有关环境知识的漫画还有很多, 如《小草的哀求》这幅漫画的内容描画了几只绵羊正在啃着稀疏的青草, 画面上方还写着“请你们嘴下留情吧!”不难看出, 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还有《怪圈》《小鱼的哀求》等, 用这些漫画来渗透环境知识教育,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策略四:让学生尝试做环境保护的主人

在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拥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后, 在地理课上还应该多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日常生活做起, 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如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等。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尝试做环境保护的主人, 如亲手栽一盆花、种一棵树, 并定期向老师反馈相关信息。教育学生多关注社会环境, 及时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 如浪费及污染等现象, 通过亲身感受各种环境问题, 增强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们学校就曾经发起过“我为校园添点绿”的主题活动, 得到很多学生的响应, 有的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一盆自己亲手栽种的花, 有的学生给校园的绿化带和花圃浇水、施肥, 大家真正行动起来, 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为引起大家对“低碳生活”的重视, 学校拉出了一些宣传标语:“倡导低碳, 呵护地球。”“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班级开展“请你针对‘校园中乱扔垃圾、摘花和践踏草坪等现象’写一份呼吁大家自觉参与保护校园环境的倡议书”等活动。

地理学科作为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学科, 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是我们地理教师的重要职责, 只要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 多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以各种形式和方法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重视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与感受, 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就不会是一件难事。所以, 大家应积极行动起来, 做到持之以恒, 并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一定能使环境保护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地理环境保护 篇2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自然社会两大类,岩土阳光水生气。人口工农交通科,环境污染谁之罪。

注解:

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包括岩石、土壤、阳光、水、生物、空气等。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环境污染的形成,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次生问题人之罪,环境污染生破碎。排放超标索取多,科技助推杀伤力。

注解:

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等。

科技的进步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二)变暖酸雨臭氧破,危害健康陆淹没。植被破坏生物减,流失荒漠人之过。注解:

全球性环境污染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001年我国降水pH等值线全球变暖的主要危害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酸雨危害植物生长、建筑物,还可能损害人体健康;臭氧层破坏使其对紫外线的吸收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多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人赖环境亦改反,二者关系随时迁。尊重自然泛爱众,当代后代皆应兼。

注解: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同时人类还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依赖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善待自然。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既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又要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同时还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自然属性物能量,可再非可两大项。人口增长供需紧,节流开源双管上。

注解: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按其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由于人口增长,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应该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积极寻找短缺资源的替代品等。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如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石油危机阻发展,增效储备不可偏。优化结构直燃少,开采勿忘及时填。注解: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随着石油资源的逐主竖井通风井渐枯竭,必然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推广节油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资源勘

煤层位置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同时还要做好石油储地下竖井开采煤矿备,确保石油安全。

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太大,因此我们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尤其减少煤炭的直燃,同时在煤炭开采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做好开采后的土地恢复工作。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造林防流荒漠化,中国美国是一家。开发保护相协调,土地整理科学抓。

注解:

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美国的“黑风暴”治理,也叫“罗斯福工程”有效治理了南方的大草原沙漠化;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也有效抑制了荒漠化的扩张。植树造林是没有国界的治理荒漠化的生态措施,一定能造福整个人类。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我们还要做到“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的持续供应”。

世界部分国家的植树节中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日本:每年春季开展植树节和绿化周等活动。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学校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等;朝鲜:每年3月2日为植树节;蒙古: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印度:在每年7月第一周开展全国植树节活动;斯里兰卡: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9月17日为植树节;泰国:每年的国庆节(12月5日)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约旦:1月15日是植树节;巴勒斯坦:1月6日是植树节;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土地整理是以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为目的的土地建设和恢复工程。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群加环境生系统,相对稳定做平衡。受到自然人为扰,生态破坏敲警钟。注解: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不同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其要素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

当健康的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时,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造成生态破坏。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匮乏草场退,流失多因水风力。过牧樵垦荒漠化,生物减少人之罪。注解:

在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是主要是人类过度砍伐的结果,草场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的结果,水土流失主要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受水力、风力等外力作用的结果,荒漠化往往主要是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植保农发相结合,开发基建更严格。生物就迁两保护,但愿物种逐渐多。

注解:

保持水土和控制荒漠化,要采取一切措施扩大和恢复植被,把植被保护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标准。

保护生物多样性多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育基地等。但愿通过人类的努力,使物种减少速度降下来,确保物种的延续和扩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温室奇花异果室景墙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大。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三型生理化,饮水灌溉害处大。清洁生产好预防,治理管理一并下。

注解:

水污染主要有三种类型: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污染水饮用、灌溉会危及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

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水污染主要途径。

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是预防、治理和管理。预防主要是指通过有效控制减少排放。水污染的治理和管理要同时进行,双管齐下。

清洁生产包括改进原料选择及产品设计,用无毒低害的原料和产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产品;减少对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燃煤排气遇雨酸,紫外作用光化烟。大气污染人之过,二氧化碳惹祸端。注解:

煤炭燃烧,排除大量有害气体。

其中排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形成酸雨;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大量二氧化碳进入空气,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变暖。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生产消费固体废,毁观污水占土地。卫生填埋隐患少,回收发电第一位。

注解: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往往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还会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很多,但最好使其“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能回收的回收,能发电的发电,实在没有价值的可以进行卫生填埋。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工交生活噪声源,影响健康墙不安。禁止鸣响设屏障,器械护耳控时间。

注解:

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噪声的危害很大,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超过140分贝的噪声甚至可以使墙体震裂、门窗破坏等。

减少噪声,首先要控制声源,禁止鸣响,也可以通过设置隔音屏障阻碍噪声。同时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还要注意佩戴护耳器,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等。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五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环境管理政府参,运用手段协调关。资源区域和专业,基本国策三三三。注解:

环境管理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问题实施的管理,即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和专业环境管理三大类。环境管理的“三三三”是指:

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管理思想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政策中第二层次)中国环境管理的产生:20世纪70-80年代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环境政策中最高层次)“三同步”“三统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项基本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政策中第三层次)“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预防为主是首策,谁污谁治责明确。环保目标政府定,城市整治综合做。

注解:

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中第一条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第二条是“谁污染,谁治理”,责任明确;第三条是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一方面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另一方面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应当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

其中排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形成酸雨;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大量二氧化碳进入空气,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变暖。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三层六项环保法,宪法位居最高塔。地方法规切实际,GB标准强制抓。

注解:

环保法体系的构成分三个层次,从最高层的宪法到第二层次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再到第三层次的国际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律、其他相关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各地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费规和本地情况制定的综合性或单行环境保护法规。

GB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

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积极履行国际约,节能减排效益多。保护环境我做起,绿色才是好生活。注解: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所以各国人民都应该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做到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从根本上缓解和治理环境问题。

绿色代表生命,绿色已经成为无污染、无公害的代名词。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增强绿色意识,营造绿色未来,让绿色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完毕)

地理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意义 途径

高中地理是高中时期的一门重要课程,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去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也是为了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些正确的观念,比如说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很多老师早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都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但也有一些老师还没有意识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和途径,那么,到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老师又该怎样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我想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

1.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都知道现在全球环境都在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高中地理课本上的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厄尔尼诺现象都是环境恶化的表现,在这个时代,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可以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其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是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

高中时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高中的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环保教育可以给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基本的了解,也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投入到环境保护教育中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比如说,在植树节号召学生一起植树造林。

3.是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重要途径

《环境保护》是高中地理的一门选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本书上的知识点,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知识,老师在讲到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环境的污染和防治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成绩。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

1.通过一些环境活动来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现象,给学生灌输很多的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在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活动,也可以是实地考察,还可以动手操作,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环境污染和防治》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实地考察,就考察一条污染很严重的河流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这条河流污染前后的对比状况、河流的污染源、河流污染后产生的影响、怎样改变河流污染的现状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个实地考察认识到河流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从而采取相关的行为防止河流污染。

2.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来解答这些问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而且老师提问后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3.让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进行环保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环保意识化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号召学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小事来保护环境,比如说,让学生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一定要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内,而且还要注意对垃圾的分类,遇到一些危害环境的行为也要敢于制止,在看到有人在旅游景点到处乱写乱画的时候,要劝服他们,老师也要在班级开展一些环境保护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关于保护环境的感想,还可以开展一些环境保护主题的讲座,告诉学生一些环境保护的相关情况。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红萍.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

[2] 陈进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 人间,2015.

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学分析 篇4

1.1 地理标志的法律意义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第22条第1款提出了地理标志的概念:“本协议的地理标志,系指下列标志: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地理标志直接表明了商品的特殊品质与来源地的气候、土地等自然环境条件或当地的传统加工制造技术(工艺),及与传统文化等人文条件紧密相连的关系。

1.2 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发展过程

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最先将地理标志权利纳入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巴黎公约》提出了与地理标志相关的概念“产地标记”。

1958年,在巴黎公约及其子公约《马德里协定》的基础上,产生了《原产地名称保护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该协定首次界定了原产地名称的内涵,并在国际公约中规定了原产地名称的国际注册制度。

1994年,为了解决旧的国际协议对地理标志保护程度不够,或是接纳程度不够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共同签订了TRIPS协议。TRIPS协议在原产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标志这一概念,揭示了产品的特性与地理因素的关联性,同时规定了对地理标志的特别保护,即“尽管商品或服务来源的领土区域或地方的表述达到了字面真实,但却向公众错误地表明该商品原产于另一领土的地理标志,同样不给予注册”。该协议是目前对原产地名称进行保护的最新国际公约,也是当今世界对原产地名称保护水平最高、保护范围最广的国际公约。

1.3 产地、原产地与地理标志

1.3.1 产地、原产地与地理标志概念的相似

产地、原产地与地理标志都能代表产品同产品的出生地相联系的关系。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考虑到这些地理因素,而该地理区域的独特因素能决定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优良品质和信誉的判断。如“法国葡萄酒”、“瑞士手表”,“巴黎香水”、“新疆葡萄干”、“西湖龙井茶”、“景德镇陶瓷”等,就因为良好的口碑而一直深受消费者厚爱。

1.3.2 产地、原产地与地理标志概念的差异

产地指产品的出产地,产地这一定义仅指产品最初的出身地点,与该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没有必然的联系。如,电视机上标注的“北京制造”、“上海制造”等就属于产地标记。法律要求在商品上应标明真实的产地,不得伪造产地,这主要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根据1958年《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第2条第1款规定:原产地名称的构成必须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直接的、真实存在的地理名称,排除间接标示地理区域的象征性符号或其他与地理来源有关的标记,如:不能用长城代表中国,用自由女神代表美国。其次,原产地名称表明产品的质量和特征,主要或完全取决于原产地名称所标示地域的地理环境因素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TRIPS协定对地理标志作出了最具影响力的界定:“地理标志是识别某商品原产于某WTO成员国域内或其域内的某个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实质性地归因于其地理来源地。”可见,任何具有地理指示作用的标志都可能成为地理标志,但是,“并不是每个地理名称都能自然地充当地理标志。只有一项标识可以区别商品源自特定地域,而该地域赋予商品以突出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该标识才能上升为地理标志”。因为地理标志的法律意义不只是停留在指示商品的地理来源,它还具有“质量指示器”的意义。

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具有产地指示和质量指示的双重功能,两者都指地理环境造就了商品独有的或者其基本的特殊质量。但是,在地理环境的表述上,TRIPS协定的规定更具灵活性,它突破了原产地名称将“地理环境”因素定义为“自然和人文因素”的限定,规定来自地理来源地的包括自然的、人文的或是其他未知的因素在内的任何因素,均可以作为考虑其成为地理标志的因素。

同时,相对于原产地名称要求产品的质量和其他特征同时归因于产地,地理标志在“联系性”的规定上也同样更具灵活性:地理标志仅要求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之一实质性地归因于其地理来源地即可,且在联系的内容上更加的宽泛,不仅包括了质量和其他特征,还包括了声誉这一项。可以认为,地理标志的概念是原产地概念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与国际经贸需要下的升级版。现在法律规定中的地理标志概念,都是对原产地概念的延续。

2 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2.1 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急迫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将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明确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TRIPS协议:如果产品在本国未获得原产地保护,则不能要求在其他成员国内获得此项保护,反之则可行。如果本国不对本国地理标志产品加以有效的保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也得不到他国的保护。因此,保护地理标志,不仅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履行成员义务的客观需要,同时,“有利于我国的贸易、投资得到公正的待遇,避免一些国家在缺乏国际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任意利用原产地规则作为保护的手段和贸易壁垒,从而对贸易和投资造成扭曲和障碍,损害我国的正当经济利益”。

2.2 地理标志的私法保护

从经济领域的功能上判断,地理标志与商标一样,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代表了产品不同的声誉与品质,被消费者用来区分不同的生产者,从而能创造巨大的效益,因此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商标从本质上讲,是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的一种标记,原产地名称标注在原产地商品上,同样有区别特定地区生产者的作用,同样可以达到依此让消费者选择购物的效果。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此外,欧共体商标法第64条同样规定:“在贸易活动中用于表示商品或者服务的地理来源的符号或标志,可以构成共同集体商标。”因此,地理标志权属于特定地域,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生产的生产者,或是生产者组织及行业协会所享有的一种工业知识产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采用以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的方式给予地理标志以法律上的保护。

2.3 地理标志的公法保护

1999年7月,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规定:原产地名称由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持有,政府机关不仅负责原产地名称的注册登记,并且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原材料、技术工艺、质量、包装等)进行直接监控。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由官方机构持有,政府机构不仅负责这些标志的注册登记,而且还负责对其使用进行审查注册,并对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专用标志的使用进行全面监控。其他法律,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都有关于地理标志使用的若干规定。因此,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的保护已经被纳入了“公权”范畴之内。

3 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现状

3.1 地理标志概念使用混乱

一般来说,我国法律所指的地理标志或原产地标志即指我国2001年修订《商标法》第15条第2款所规定的内容,但由于法律制定时间和立法程序的不同,单行法规及地方性法规中的对于地理标志概念表达用语不一,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提到产地概念,但并未具体界定其含义;《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第4条提到的原产地标记,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既涵盖原产国标记又包括地理标志,易引起歧义。概念的不明确,阻碍了地理标志权利的法律保护工作在实践中的开展,更不利于与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接轨。

3.2 侵犯地理标志行为界定模糊

按照TRIPS的规定,对地理标志权利的侵犯行为主要指地理标志的不当使用。不当使用包括:以不当方式作产品称谓、使用说明,以其他不当竞争方式使用等。根据《商标法》规定:对不当使用地理标志的行为“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同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禁止伪造、冒用“产地”及对“产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是,这些法律文件,都没有列明不当使用行为的具体构成要件。如果要处罚侵犯地理标志的违法行为,首先就要按照法律规则三要素“条件假设、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要求,严格界定侵权行为的内涵,确定“用作产品称谓”、“冒用”等行为的主观与客观要件,界定侵犯地理标志行为的侵害后果,并与相关法律条文或隐藏条文共同构成法律规则的完整逻辑结构。因此,目前法律文件对侵犯地理标志行为界定的模糊性,就很难保证相关法律能够被有效执行,不能体现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成效。

3.3 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多方监管冲突

多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一直负责对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注册和管理工作。而国家质检总局根据2005年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负责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进行审核,并且负责确认地理标志保护地域范围和产品注册登记的管理工作,从而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实际主管部门。两个行政机关对于地理标志的同时监管,采用不同的行政审批程序造成了所有人权利的冲突,也使得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注册地理标志,请求权力机构保护时面临诸多的困惑。

3.4 缺少对侵犯地理标志行为的处罚规定

任何法律法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也是对守法行为的肯定。TRIPS协议第5条也规定了“刑事程序”,对成员方适用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刑事处罚程序作出了一些最低要求,我国也作出了一些相关的规定。但是,我国现有法律仅制定禁止非法使用或类似条款,以事后处罚的方式对地理标志加以保护,缺少对地理标志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组织和个人保护地理标志权利的权利和责任的划分等方面的规定。这将导致无论是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还是证明商标进行保护,要追究违法者的刑法责任都困难重重。而对于那些未申请(或未核准)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地理标志,如果权利受到侵犯,要依据法律给予刑事法律保护,就更不现实了。

4 地理标志保护的标准化

4.1 地理标志标准化保护的现状与优势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的出现是伴随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规的颁布实施而出现的。1999年12月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GB 17924-1999《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的国家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可以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同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也帮助质检和工商部门运用标准工具对地理标志进行监管,解决两大部门间监管工作中的冲突,从而保护地理标志这种既是国家宝贵财富,又是生产者共同使用的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很好地解决了多方监管,国家和集体共有的矛盾,提高地理标志保护的可操作度,维护了国家和集体利益,避免了国家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践踏以及私权利所有者对于地理标志资源的无知造成的浪费。

4.2 地理标志保护的标准化战略

4.2.1 建立支柱产业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地理标志制度是打造保护区域品牌,特别是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特色经济体系的重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优先建立本地支柱产业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它能实现资源利益最大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例如:涪陵榨菜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通过标准化生产打造高端品牌,依靠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涪陵区榨菜产业链年产值达到31亿元,已经成为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支柱产业。

因此,在发挥当地支柱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建立包括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包装、储运、标签等的相关标准,就能全面发挥出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为供需双方提供交流的共同平台,提高农产品的声誉,促进传统的支柱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4.2.2 全面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文明古国,地理标志保护更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全国首次调研的323个地理标志来看,类属农产品的有307个,占95.0%。实践证明,以支柱产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地理标志保护战略的实施,能推动相关地域知名度和地域产品声誉的传播,从而带动大批农产品实现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战略中,重庆市就摸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重庆市作为新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以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地理标志保护组织领导机构。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近10个区县先后成立了地理标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区县长任组长,定期召开地理标志申报和保护协调会,推动地理标志保护战略的实施。几年来已先后完成了《重庆市地理标志保护现状调查》、《地理标志保护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等调研课题,制定出台了《重庆地理标志注册与保护五年规划》。

到2010年,经过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战略的实施,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已初审通过了涪陵青菜头、合川桃片、丰都龙眼、丰都肉牛、荣昌猪、秀山金银花、梁平柚、万县红橘、武隆高山萝卜、武隆高山白菜、开县龙珠茶11件地理标志,加上原已注册的涪陵榨菜中文、涪陵榨菜拼音、奉节脐橙、大足黑山羊、城口老腊肉、长寿沙田柚、酉阳青蒿、石柱黄连、永川秀芽9件地理标志,重庆市地理标志总量达到20件,取得历史性突破。一大批地理标志产品的涌现,充分调动了农民和涉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提高了区域经济实力,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许多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产品。加入WT0之后,我国的产业经济不断融入国际大环境,为了适应TRIPS的保护要求,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高效及统一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加快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和规模,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使用,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标准化战略,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既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求,也是法制发展的方向。

摘要:本文探讨了地理标志的起源、演化,从而确定了地理标志的法律意义。通过对我国地理标志的权利属性,认证机构与程序、保护内容的方式研究与探讨,提出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现状,并以重庆市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战略为例,提出地理标志保护的标准化方向。

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总结 篇5

一、自然资源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铁、铜等矿产资源,核能也是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太阳能、风能等。

二、我国水资源短缺

1、原因:

自然:①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造成空间分布不均;

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降水时间分配不均;

人为:②人口迅速增加和经济加速发展,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

③浪费、污染严重。

2、措施:

①开源: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修建水库;

②节流:节约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提高水价;实现污水资源化。

三、我国耕地锐减

1、原因:工业、城市化等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满足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

灾毁耕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导致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

2、措施:合理利用土地;依法保护耕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四、煤炭开发和利用:

1、煤炭开发:

(1)问题:

①地下开采引起断裂、塌陷、滑坡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②露天开采破坏表土与植被,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土地荒漠化;造成水污染。

③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占地,破坏景观等。

(2)措施:及时回填采空区,恢复表土与植被,进行矿区复垦。

2、煤炭利用:

(1)问题:①燃煤燃烧排放大量的煤烟、粉尘、CO2、SO2,造成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等;

②燃煤排出大量的粉煤灰、煤渣与煤矸石,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2)措施:

(不排)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煤化工,延长生产链等;(少排)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实施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吸收)发展煤炭脱硫技术,变废为宝;

(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测,达标排放

五、面对我国石油资源存在的危机,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开源:加强国内石油资源勘探;投资开发国外石油;拓展石油进口渠道;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论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 篇6

根据TRIPS协议第22条的规定,地理标志是指:“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在多边国际条约中,与地理标志有关的术语还包括 “货源标志”和“原产地名称”。所谓货源标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解释,是指任何用于标示产品或服务起源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地点的任何“表达形式”或“标记”。在《里斯本协定》中,原产地名称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

对于地理标志与货源标志、原产地名称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主要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货源标志包含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又包含原产地名称。第二种观点认为,地理标志包含货源标志或原产地名称。换句话说,地理标志是由货源标志及原产地名称共同组成。第三种观点认为,货源标志包含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同义。第四种观点则认为地理标志包含原产地名称,但不包含货源标志。

在我国,根据《商标法》第16条的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结合TRIPS协议的规定,笔者认为上述四种观点中,第四种观点更准确地揭示了地理标志与货源标志、原产地名称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狭义的货源标志和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还是存有区别的,表现在:1.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除了标示产品的出处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向消费者证明产品的质量、信誉等,而狭义的货源标志则不具有后者功能。2.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具有财产权属性,注册人可以享有专有权,可授权符合使用条件的该地域范围的经营者使用。未经允许使用地理标志,将可能构成侵犯特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而狭义的货源标志不具有财产权属性,不能被特定的主体注册,伪造货源标志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至于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它们在象征产品出处、产品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方面具有共同功能。学术界通说认为,原产地名称必须是确切的地理名称,但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用以证明地域的标记不限于精确地理专门术语。所以,所有的原产地名称都是地理标志,但地理标志却可以具有原产地名称所不具有的其他特征,地理标志包含了原产地名称。

二、我国地理标志立法保护现状

我国目前有两种保护体系对地理标志进行法律保护:一是商标法规定的可以将地理标志申请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形式获得保护;二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确立的保护模式。而相关法条则主要散见于《商标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1.从《商标法》的整体结构来看,有关地理标志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一章“总则”中,主要是第十条第二款和第十六条;从内容上看,商标法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极的“不得作为商标”和“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的规定;二是积极的保护,即准许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六条也作了相关规定。

2.我国的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是由1999年8 月1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同时实施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建立起来的,尽管该规定使用了“原产地域”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但是从对原产地域产品定义来看,实质就是原产地名称。

3.另外,我国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也有关于原产地名称的间接规定,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产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产品质量法》第五条、第三十条及第三十七条分别规定了禁止生产者和销售者伪造产地;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第八条则规定消费者对商品产地享有知情权,第五十条规定了对经营者伪造商品产地的处罚措施。

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1.概念认识存在分歧,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需统一地理标志的概念。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对地理標志的保护上不同的法律文件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概念,诸如“地理标志”、“产地”、“原产地”。每个术语的含义和范围都不一样,因此,统一概念成为了完善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首要任务。究竟应以哪个概念为标准呢?笔者认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并成为TRIPS协议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走向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与TRIPS协议接轨,结合《巴黎公约》中对货源标志的保护,在广义的概念上采用“地理标志”这个概念,使之同时包括原产地名称和货源标志,从而取代相关法律中“产地”、“原产地”等的概念,更为适合。

2.两种体制、两套程序,会导致多方面的矛盾:(1)诸如近年来我国国内市场上存在的地理标志与在先注册商标之间的权利冲突。“金华火腿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可能导致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和注册原产地域产品标志之间的权利冲突。这些不仅会影响我国对加入WTO的承诺,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参加新一轮WTO谈判。

如何协调两种体制间的矛盾?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有四种模式:一是专门立法的保护;二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三是商标法的保护,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立法模式;四是通过混合立法的模式进行保护。根据世贸规则,世贸组织只承认和保护每一个国家以法律、法规保护的事项,而对每一个国家在规章层面保护的事项则不予承认、不予保护。因此,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我国应拿统一、合法、有效的国内注册程序和保护办法应对WTO。

基于我国的现状,笔者认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明确应由《商标法》来承担,由商标主管部门统一注册管理地理标志,有利于防止职能交叉和机构重叠。其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看到了地理标志的工业产权性质,兼顾了地理标志与商标之间的联系;(2)主管机关统一,不致产生工作重复、不便,地理标志的审查与商标审查是一体的,尽量减少地理标志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与纠纷,符合国家管理和权利人的利益的要求;(3)也赋予了地理标志范围内的特定经营者一项积极的专属使用权,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这个做法还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国际局进行国际注册,同时可以利用国际注册快速、简便、省钱的途径;(5)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趋势。

总之,地理标志作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作为WTO的成员、TRIPS的成员,在对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稍显滞后,需要在理论基础、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有待提高,从而更好地遵守TRIPS的义务、与国际接轨。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WIPO: 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ndbook: Policy, Law and Use, WIPO Publication No.489 (E), WIPO2001

{2}里斯本协定[M]第2款第1款。

{3}赵刚,浅谈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及其保护[J],商标通讯[J],1999(3)

{4}张今,知识产权新视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范长军,郑及德,论我国原产地名称法之制定[J],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J],2000(8)

地理环境保护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内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企业的厂区集中化, 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逐年增多, 这类事故出现了形势多样、发生突然、处理困难、危害严重多种特征, 给环境管理者及时有效处理事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恐慌甚至影响到人生安全, 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危害的程度, 其定义为事故发生率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的乘积。事故发生率很难宏观控制, 而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从而降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 是降低环境风险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发展领域重大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 开展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系统的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面对突发环保污染事件处理时十分被动。近几年, 我国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相应也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 这样环境应急系统的研究开发就尤为必要。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环境保护应急系统充分利用现今领先的科学技术设备与方法。无人驾驶飞机、环境应急监测指挥车、Pda、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开发的环境保护应急平台能高效的发挥其作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环境保护应急系统的建立, 提高了环保决策者保障环境安全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加强了污染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的处理事故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保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系统的运行方式及处理流程

针对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和应用特点, 同时考虑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各类用户的使用特点, 本系统采用B/S以太网架构和移动互联网架构的混合运行模式。B/S架构使用ArcGIS Server平台开发RIA程序向用户动态实时展示污染事故评估和在线监测结果, 充分表现突发性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变化。用户直接操作浏览器界面, 在浏览器端无需下载任何功能插件即可借助网页上提供的功能界面完成所需工作。移动互联网架构使用ArcGIS Mobile SDK、ArcGIS for IOS、ArcGIS for Windows Phone、ArcGIS for Android开发框架开发相应设备的应用程序, 满足移动办公设备 (PDA) 或智能手机直接访问系统实时获取提供所需应急信息, 完成所需功能操作。本系统中, 污染事故定位、监测点定位功能、事故信息的上报、监测信息上报、污染物扩散时态模拟展示、事故区域缓冲区分析、空间区域查询、分析、统计、报表生成, 事故处理相关信息检索、专题图生成等功能均以这两种网络方式实现。两套架构相结合的系统运行模式, 综合各自的优势, 避免了各自的弱点, 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这是本系统在目前可以采用的技术架构中最合理的选择。

环境保护应急系统整体流程必须是科学、合理、规范的。是要为事故处理决策人员、事故处理监测人员、事故处理监察人员提供必要的属性信息和地理空间信息, 通过地理信息和污染物扩散模型对环境风险进行可视化、动态化和连续化综合模拟分析, 帮助领导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果断、正确的决策, 为环境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整体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3 系统框架结构

3.1 数据库模块

应急数据模块在系统框架中属于基础系统建设内容, 系统包含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应急数据库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还要考虑与环境保护系统原有数据库的兼容性。应急数据库是一个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 各联动单位为节点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应急数据库的建立, 为整个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环境决策者对事故响应也能做出快速的判断。如图2所示。

3.2 硬件与网络模块

硬件平台支撑环境是整个应急平台的基础, 它是应急平台基础业务组件和应急数据物理载体, 需要科学构建良好的硬件平台:如高性能并行运算服务器、存储管理和备份设备、网络安全设备、应急通讯设备、应急数据采集设备、应急移动指挥车、PDA和移动终端。

网络平台建设从应急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安全、高效、易于维护管理”的原则, 以安全运行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为保障, 为环境管理部门的应用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此该系统在注重安全性、保密性的同时, 结合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为一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的网络设备具有强大的QOS特性, 支持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及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传输、查询服务, 需要网络对服务质量有很好的支持, 如带宽、延迟、变化等, 因此采用设备具备的多种基于优先级队列的QOS保证可以支持环境保护应急系统多媒体业务的开展。本网络系统的建设将采用先进以太网技术和3G无线移动网络, 采用先进的网络结构设计构筑一个先进的, 高性能的, 可扩展的网络系统, 为其上的应用系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通信平台, 充分满足缓解管理部门的技术要求。

3.3 应用软件模块

3.3.1 应急预警系统

应急预警系统属于应用软件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防护针对爆炸、泄露等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 采用国内领先的重大事故模拟分析技术对危险源发生的重大火灾 (液体池火灾) 、爆炸 (蒸气云爆炸、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凝聚相爆炸) 、毒物泄漏 (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扩散) 等事故进行定量化模拟分析, 利用污染物扩散模式、GIS和异构空间数据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事件点大气污染状况开展分析评估与预测, 研发异构数据空间处理中间件解决模式系统Linux平台与GIS系统Windows平台的异构交互, 选择优化的数据处理方案, 根据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 通过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插值模拟、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耦合关联, 提取并产生新的污染物空间分布信息, 从而使海量模式数据具备按特定要求抽取并进行动态和图形化的信息可视化表达方式。根据事故点初始污染浓度, 高度、持续时间、风速、风向、时间长度 (小时) 等参数, 计算指定时间内污染物扩散的区域及浓度变化, 在地图上用等值线封闭的区域及颜色表示污染物浓度等分布情况。 根据污染物扩散结果和持续时间, 预测和模拟污染事故的发展动态, 并计算对该地区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总量的影响。同时通过GIS分析给出不同时段 (如1h频次) 、不同区域 (如高浓度区域、中浓度区域、低浓度区域) 的环境应急监测优化布点方案, 判断事故危害程度、范围重要信息, 同时结合地域内其他条件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模拟分析, 辅以环境风险模拟分析和事故区域缓冲区分析等功能为环境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3.2 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能实现事故现场指挥调度、污染数据监测分析及现场视频会议等多种功能。通过使用GIS基础地图和装有GPRS的应急监测车, 指挥人员可以更直观的进行车辆人员调动。现场工作人员对污染物实施现场监测, 确定污染物的种类, 污染范围和程度后, 通过Pda、智能手机等通讯设备将结果迅速的反映到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上, 给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决策者更好的进行后续应急工作打下了基础, 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体现了“指挥高效、信息畅通、机动灵活、保障有力”的目标。如图3所示。

3.3.3 应急处置评估系统

应急处置评估系统是污染事故有效控制后, 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环境污染恢复方案;对整个事故的处理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确定事故等级评定。对整个事故相关信息进行归档, 整理存入案例库, 为事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资料的系统工程, 应急处置评估系统通过对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处置方式、应急资源以及灾后恢复等综合分析后能够反映出应急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为下一次环境事故应急有效的开展做好前提工作。

4 结束语

环境应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建立在完备的数据存储和深入的基础研究之上的。而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环境应急系统在宏观的环境应急中是尤为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本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平台的设计要求与开发流程, 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系统的重要应用点。平台的建立势必会带动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 提高环境决策者的水平、有效的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推动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摘要:针对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日益增多, 环境污染处理难度较大, 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应急系统的开发背景与必要性。系统通过B/S以太网架构和移动互联网架构的混合运行模式, 利用了应急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技术、移动办公应急设备搭建了整个系统框架。应急系统的建立不仅给环境决策者对环境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环境风险管理及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 还在整个环境应急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环境应急系统,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均, 徐小兰.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中GIS的应用架构[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6 (32) .

[2]杨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处置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7 (5) .

[3]张峥嵘, 曾向东.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GIS系统框架的建立[J].环境科学导刊, 2007, 26 (1) .

[4]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5]郭振仁, 张剑鸣, 李文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6]安宇, 魏利军.化学危险品事故应急响应大气扩散模型评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6) :12-17.

[7]Eckhorn R, Reitboeck H J, Arndt M, et al.Feature Link-ing via Synchronization among Dist ributed Assem2 blies:Simulation of Result s f rom Cat Cortex[J].Neu2ralComput, 1990, 2 (3) :2932307.

[8]Eckhorn R, Frien A, Bauer R, et al.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Primary Visual Cortex of Awake Mon2key[J].NeuroRep, 1993, 4 (3) :2432246.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经济价值探讨 篇8

国际上很早就开始了对地理标志的法律制定行为。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率先将地理标志列入工业产权保护的范围, 并对防止假冒地理标志的行为作了一些实质性规定。1995年1月1日,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中被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文件正式生效。该协议的第二部分在“关于知识产权的可获得性、范围和执行标准”中, 把“地理标志”列为与商标、专利、版权并列的知识产权问题, 要求WTO的各签约国或地区切实予以保护。

与大多数国家相比, 我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起步较晚。1999年8月17日,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第6号局长令的形式发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部门规章。我国加入WTO后, 根据WTO/TRIPS等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协定, 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1年3月5日制定颁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办法》, 对我国原产地标记的申请、注册、使用和监督管理都作了总体的规定, 提出了“地理标志”的概念。

2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经济价值分析

2.1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 能有效地指导消费, 规范市场

地理标志为产品的原产地提供了官方担保, 也保证了产品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客观上给了消费者一个信心, 国家的批准是对这一声誉的肯定。同时,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可以作为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遏制生产、流通领域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质量欺诈行为。

2003年初, 吉林省的“露水河红松母树林籽仁”刚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公示, 欧盟的一家公司在网上看到后, 就立即与露水河林业局联系商贸事宜。产品相继打开美国和欧盟市场, 价格从5.5万元/吨上涨到13万元/吨。

2.2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 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原产地域产品标志在特定区域内的公用性, 以及对区域外的排他性, 不但能引导当地的企业对相关产业的投入, 而且会吸引本地以外的企业进入其中。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建立和发展, 这对解决就业,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发展当地经济都是有很大的帮助。

以吉林省为例, 吉林省长白山区的天然矿泉水因其水型多样, 水质口感上乘, 于2004年7月成为吉林省第5个原产地域产品, 被省委、省政府定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拳头产品。

2.3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 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国际竞争力

1999年原产地域保护制度在我国得以实行, 而绍兴黄酒成为第一个受到保护的产品。受到保护后, 其得到日本销售商充分的信赖, 从而改变了在日本黄酒市场上销售率的弱势, 原来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的台湾黄酒纷纷被挤下日本商家的柜台, 不少台湾生产绍兴酒的厂商甚至开始考虑放弃“绍兴酒”的称谓。

就目前来说, 我国台湾省出产的黄酒在日本市场呈现下降趋势, 其市场占有率由过去的80%骤降至目前的5.8%, 而绍兴黄酒日本市场占有率则由过去的20%飙升至目前的94.2%, 大有一统东瀛市场之势。

2.4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 对保护生态环境、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原产地域产品多是农产品或食品, 所以其保护制度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原产地域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质量特性等方面实施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吉林省著名的长白山中国林蛙油, 是我国4类林蛙油中唯一收入中国药典的林蛙油。它主要生长在长白山的东部和中部山区。自实施地理标志政策以来, 吉林省积极推广人工封沟放养林蛙, 到2010年, 在受保护的20个县 (市) 内, 共封山沟5500多条, 在自然经济免受各种污染的同时, 还有力的拓展了林业经济,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建议

3.1积极申请加入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组织

2005年11月中旬, 我国共有20个优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在杭州召开的国际地理标志网络首届中国年会上, 获准加入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其中, 浙江省有七个传统农产品获国际通行证。它们是西湖龙井、绍兴黄酒、临安山核桃、临海蜜橘桔、衢州柑橘、磐安香菇和杨庙雪菜, 成为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首批成员。这说明这些农产品都有了国际“通行证”。

3.2利用法律, 要组织、鼓励和协助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对国外发生的针对我国地理标志的侵权进行诉讼

在国外发生的针对我国地理标志受到侵权时, 我国政府要组织、鼓励和协助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出口商等要及时的采用法律措施来进行维权, 对维护国内地理标志的行为给予奖赏和鼓励, 对于那些对我国地理标志受到侵权布置之不理的企业和个人, 要采取惩罚措施。

3.3对我国地理标志区域保护理论进行宣传, 使政府和企业提高对其的保护意识

地理标志区域保护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地方政府要对此提高重视, 不仅要加强其理论的研究还要加对其地理标志知识进行普及, 要利用新闻媒体来推动其发展, 采取一些简单的活动来广泛的将其宣传和推广, 普及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的有关知识, 使政府和企业的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不断的提高。

摘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已成为WTO各成员方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通行的规则, 然而在我国地理标志的开发、研究和保护问题上, 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该问题的重视十分不够。将注重从本地域出发, 分析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经济价值, 提出强化和利用我国地理标志的建议。

关键词:地理标志,保护,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叶京生.国际知识产权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2]张今.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及我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1-11-01 (3) .

浅析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 篇9

英国是大西洋中的群岛国家。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英国全境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终年湿润,灾害性天气很少见。温和湿润的气候使英国人的心理趋于稳定,英国人温文尔雅,带雨伞、穿西服的绅士形象无疑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

在近现代史上,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成为英国的一道安全屏障,使英国多次免受欧洲大陆战争灾难的影响,英国人形成了对岛国环境牢固的安全感和优越感。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还为英国发展航海技术、对外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16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岛国的优越地理环境和辉煌历史给了英国人无比的骄傲和自信,形成了对外界排斥和看不起的孤傲性格。

英国人的孤傲体现在感情不外露,不爱和陌生人交谈,在礼貌的外表下有一颗自大的心。如果外界对英国有些微词,很少听到他们反驳,在他们看来,外国人怎么看无所谓,我们自己觉得好就行了。英国人的优越感和自信还体现在尊重英国古老传统方面,有人说,英国人尊重传统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在火箭能上天的今天,王室成员还动不动就坐马车;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运动员不穿传统的白色运动服就不让比赛。还有那些伦敦街头近百年的老电话亭、人们手上拿的大雨伞、法官戴的假发等等,无不透露出英国人性格中保守又自信的一面。

日本和英国一样,也是一个群岛国家,但自然环境却比英国恶劣的多。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75%,平原面积狭小而分散,最大的关东平原,其宽也不过200公里左右。日本的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6%,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日本的矿产资源非常贫乏,工业发展所必须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等都大量依赖进口。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日本人认识到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只有靠辛勤劳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日本人勤劳、节俭的民族性格就来源于此。强烈的忧患意识还使日本人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人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日本古代曾全力模仿和学习我国的隋唐文化,近代又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

日本还是一个台风、海啸、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习惯了大自然给予的灾难,养成了忍耐、顺从的性格。多年的灾害教育还培养了日本人在灾害面前的淡定和有秩序。2011年,日本人在大地震、海啸、核电危机面前保持着良好的秩序,互帮互助,不偷不抢,耐心地排长队等巴士、买食物,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忍耐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要求释放。因此,日本人的性格结构中包含了忍耐和突发的双重特征。日本电影中最经典的男子汉形象是这样一种类型:平时沉默寡言,表情冷淡,忍受着压抑和委曲,内心深处却蕴藏着非凡的激情,一到紧急关头猝然发作,身手不凡。

另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是俄罗斯人。俄罗斯横跨欧亚两个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处于东西方的交界处。革命家托洛茨基曾说过:“俄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社会上和历史上都介于欧洲和亚洲之间……在不同的时期,有时接近这一边,有时接近另一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碰撞必然会影响到俄罗斯人的性格,使俄罗斯人性格表现为明显的缺乏理性、易走极端的特点。如我国刚建国时曾受到过苏联人大规模的无私援助,不到10年的时间里帮我国建设了150多个项目,而两国关系破裂后苏联人撕毁合同,撤走所有专家,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辽阔的土地,广阔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人的“大国意识”和豪放直爽的性格特点。俄国有句谚语说:“炉里有什么,桌上有什么。”反映了俄罗斯人待客时倾其所有、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属温带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天漫长、干燥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春秋时节转眼即逝,降水偏少。漫长又严寒的冬天容易让人感到肃穆和压抑,这样的气候在造就俄罗斯人忧郁性格的同时也磨炼了他们的忍耐力和顽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俄罗斯人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民族精神。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完善 篇10

一、我国地理标志立法的现状

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立法过度且混乱” (1) , 立法技术粗糙, 国外的术语直接借鉴和移植, 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中国国情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相符合的情况, 造成之后的立法和实践困难。

(一) 术语的不一致。

2013年的《商标法》并未对地理标志的内容进行修改, 例如第3条第3款对证明商标中关于地理标志内容订为“原产地”, 而在第16条中又使用“地理标志”, 在立法的术语运用中在一部法律中就已经不统一了。

(二) 体系不统一, 法律的权威性没能体现。

商标法和专门保护导致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呈现多样化, 另外各法律保护的角度和层次不同 (2) , 各部门利益不同, 立法模式不同, 法律体系混乱无序, 没有一个体系的规定, 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商标法实施细则》、《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祖册和保护办法》等, 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专门做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另外农业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立法多重主体不同的立法模式容易发生冲突。

(三) 对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地理标志缺乏应有的保护, 很多地理标志被注册为普通商标。

我国主要以商标法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一直对地名的商标的问题不重视, 原来已经注册的地名商标和现在的地理标志发生了冲突, 难以协调而产生了诸多的矛盾。

二、保护标准的定位和以及和国外的衔接

各国对地理标志保护的构建是不同, 法国很早就对地理标志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门的法律制定。美国则在商标法体系中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地理标志的商标法保护。从对法国和美国两个典型的立法模式国家来看, 由于我国的立法传统和实践, 不能照搬两种立法模式的任何一种。

从利益分享角度 (3) , 我国适合从现在的“商标法模式为主导, 专门法和反不正当保护法为辅”的共同保护模式, 转为“以专门法保护为主, 商标法和反不正当保护法为辅”的立法模式。具体如下:

(一) 明确立法目的。

通过对地理标志权利利益分享的分析, 明确, 地理标志要保护特定区域内的生产者对地理标志享有权利和利益, 促进特定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

(二) 明确保护对象。

地理标志的概念强调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产品的质量、声誉和其他特性的关联, 所以, 应对拥有这种标志的利益方的利益。同时可以学习法国对葡萄酒, 香槟, 奶酪等产品的专门规定, 对具有我国的突出产品进行专门的规定。

(三) 反不正当竞争的保护模式可以作为最低层次的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对所有的混淆商品或者来源行为加以制止并提供救济, 这样不仅可以给地理标志提供最基础的保护, 也能解决商标的混淆问题。

三、执法方面的制度完善

我国现有工商行政管理局, 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三个机构来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但分工不明确, 存在很多时候只能相互交叉的情况。应明确三个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职能;为了更好的更高效率低成本的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 应当只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作为一种集体性权利, 在对其侵权上的防护上更加不容易, 需要给予特殊的关照, 赋予比其他一般知识产权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 加大保护力度。 (4)

建立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专门立法, 由于国内现在的管理制度, 是不可能做到三部门全身而退的。所以, 在逐渐建立专门保护的制度是, 以上各部门要完善信息系统, 部门之间相互沟通, 协作, 和国际地理标志接轨。

摘要:2015年5月21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了《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里斯本协定日内瓦文本》, 将地理标志的名称列入了此文本当中。地理标志与其他知识产权相比, 所涉及的利益更为复杂, 不仅关系到代表地区的私权领域, 也会涉及到消费者, 市场等等公共领域。我国作为一个地理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对地理标志保护有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国三种保护途径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以商标法保护为主导, 专门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辅共同保护, 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制度完善

注释

1吴任伟.在WTO架构下两岸关于地理标志保护之研究[D].辅仁大学, 2003.

2张今.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及我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2-5-22.

3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并不是如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般主要维护财产属性, 而是在调整和平衡地理因地理标志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如何让利益方可以公平, 正当地享受这些利益, 是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这对完善我国的地理标志知识产制度也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保护 篇11

一、全国高考地理卷中选修6《环境保护》选做题的特点

2012~2016年涉及该部分的题目分别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和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锰矿)尾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和防治措施;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高位养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新课标全国卷的《环境保护》选做题命题有一定的特点:试题信息主要通过图表形式展现,突出对图表的考查。设置的问题常在信息重叠处。每道题目均设置1~2个问题,且问题的切入口较小,利于考生答题(表1)。

从试题的命制特点可以看出,试题多采用“描述阐释+论证探究”的模式,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危害及解决措施。除此之外,试题的内容、立意和考查能力上还具有以下特点:

1. 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

2012~2016年《环境保护》选做题联系的案例背景分别为:饮用水水源地、切沟、尾矿渣库、喀斯特地区的土壤、高位养虾池。从题目的设置和内容选择可以看出,试题强调生活与生产实际中与人类健康、生产安全、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要求学生时常关注周围的环境,掌握环境保护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树立正确的“环保观”与“人地观”。

2012~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卷《环境保护》选做题中大量考查了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体现了“地对人的不利影响(危害)”,“人对地的影响(防治措施)”。这些题目既吻合选修教材要求,也潜在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观念”。也就是说,这些选做题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如何利用正确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方面进行考查,如“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与“人地观”,增强他(她)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 综合性的分析思维。

以2015年全国课标I卷第44题为例: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思维过程:第一步,从“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层薄”“道路施工”等关键词已提示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引导学生意识到“水土流失”相关知识点,如受当地的气候(降水)、植被、土壤、人类活动(题目中提及的道路施工)等综合影响。第二步,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提示下,得知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重点是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土壤保护,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环境保护知识。

该类选做题主要是从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成因、危害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设置,而成因、危害、具体措施等对应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相应的逻辑关系,线索清晰,逐层分析即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问题分析过程。这些很好体现了对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的要求。

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学习中的存在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 资源、 环境、 发展等问题为重点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而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环境保护》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且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紧密联系。因此,该选修模块融入的知识量和思维过程要求较高,而学校在日常教学上,考虑到选修模块的部分知识点在必修模块有所渗透,将教学精力放在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必修模块的教学上,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花费时间较少,作为三个选修模块之一的选修6《环境保护》所耗时间更少。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和答题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困惑。

在笔者随机进行调查的4个文科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与上面描述的教学困难情况是相对应的:《环境保护》内容多、抽象、量大,太多纯文字的信息;从问题的本身到具体措施,没有生活经验,无法理解,用得不多,不熟练;看到文字的描述理解并不困难,但由于时间短,大概问题、分布可以记住,但对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措施的细节无法全面涉及;涉及概念太多,不知道对应的实际情景,专业术语、概念不清楚,容易混淆。也有学生反映如果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地图、图表数据等呈现会好理解些,但也需要一个渐进的体验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

2. 答题误区。

以在笔者任教班级进行2012年高考地理(上海卷)选做题《环境保护》的答题为例,其中第(2)和(3)小题的班级(44人)平均得分只有2.4和1.32(原题设置分数均为6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如下误区:

第(2)小题考查PM2.5发生的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气温高低、降水量等)及具体影响,影响要结合相关天气、气候知识和大气环境污染之间的整体性关系回答。但学生没有明确气象因素的概念,漏答情况明显,多数同学只能答到风速或降水;在描述影响时,多数同学无法答到“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中的“逆温”,而是“用空气无法对流、大气下冷上热”等大概描述方式进行解答。

第(3)小题题目综合考查PM2.5污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考查降水原理、气温高低与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关系、空气能见度高低与空气污染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到PM2.5污染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大气中的几个常见要素“气温、降水、能见度”进行分析。但在描述热量方面却简单地解答为“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无法准确描述“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部分同学对于PM2.5、大气环境的概念不清晰,误答为“PM2.5会阻塞树木植被的气孔,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削弱植被对空气的净化能力。”

从以上题目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环境保护》类答题过程中常出现专业术语等概念、原理上的理解错误。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框架体系不熟悉,答题时容易漏点,对于知识的延伸、拓展不够,不成体系。

三、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的学习策略

1. 落实基本原理。

高考地理考试内容突出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即地理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避免偏、冷或有争议的内容,不可能涉及到考纲中所列的全部考试内容。环境问题的分析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多方面的知识,但问题的设置和答案的内容都与基本的原理知识密切相关。以2013年全国课标I卷为例,题目中尾矿渣库的危害涉及到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气候、植被破坏、地形、大量松散堆积物(人类活动)等因素。因此,对于准高三的学生,高考的地理备考内容一定要从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入手,注重知识的形成分析过程,即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记忆;对于概念模糊或对比不清晰的专业术语,要注意反复推敲,咬文嚼字,逐个要素分析透彻,必要时要进行专业术语等概念、原理的整理。

2. 积极积累素材。

通过基本原理的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有趣、有用、有理的地理知识,因为地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的最终回归是生活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自觉多积累素材,既为原理的应用增加案例,又提高做题过程对信息提取的敏感度,还可增强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素材积累的途径可以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尤其是在遇到比较抽象、难懂、陌生的环境问题时,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源进行学习。素材积累过程中文字信息的提取非常重要,注意提取与地理基本原理相关的信息。素材积累的方式可以多样,剪报、电子存储都是不错的方式。

3. 强化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之魂,各类地图和统计图表等是高考中常见的图像方式。除2015年外,近五年全国课标I卷的《环境保护》选做题均使用了图像分析,它往往侧重于考查考生地理图表分析、处理及总结能力、地理空间位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地理原理推理应用及迁移能力。因此,备考中要注意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训练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识图、填图、绘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例如,一轮复习中对于基本的地理信息空间定位能力、信息提取全面性和信息综合过程分析要注意反复训练、反复记忆,强化图表的分析能力。

4. 归纳整理错题。

大部分学生喜欢利用错题整理来归纳自己的学习漏洞,尤其是理科的错题集十分常见。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错题整理归纳也是致胜的一大“法宝”。但错题整理要注意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错题本的整理形式上,建议采用活页纸的形式,方便随时加入新的错题类型;在错题旁边注意留白,为补充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点和感悟。其次,错题本的整理内容上,建议把错题按专题进行分类,对应自己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内容;也可按内容进行分类,例如一模、二模等试卷的内容进行分类搜集;还可按照题型进行分类,例如选择题、综合题、选做题;错题下方需备注原先的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最好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路(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原理分析过程),避免重复犯错。最后,整理出来的错题本需要反复查阅,不断补充,与老师、同学交流,从反思中获取题目的解答思路,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四、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的答题策略

学生在作答时除要注意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减少涂抹等基本答题注意事项外,还可以注意以下答题策略。

1. 审清题目信息。

加强对文字材料和图形的阅读训练,读懂题干和文字材料才能明确题目的导向性,从题中准确获取信息。关键词、关键句的提取和结构划分,是提取题目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关键词、关键句与相应的知识点之间的对接联系进行题目信息的转换是日常答题训练的重点。例如,2014年高考卷中的“切沟”,关键词是“流水侵蚀”“坡耕地”,对应的危害信息是“水土流失”“切沟分割土地”。

2. 解读图像材料。

考试时由于时间安排和考试心理的状态影响,可能会导致图像材料的信息解读出现遗漏或失误。因此,为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在答题时要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图名、图例、内容的读取要全面,读图的内容要注意有一定的序列认知,如按一定的时间序列、空间序列、认知序列4,以此推理图像中的时空规律。此外,图像资料和文字信息中的关键词句要对应分析,互为补充作答,例如,2016年高位虾池在题目中“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与图像中“农田”“村庄”“海平面”,这些信息之间的对应最后可以完善为答案信息“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文字和地图信息的提取是题目信息的最重要部分,直接决定了答案的完整性。

3. 规范专业术语。

口语化描述和错别字往往是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强化规范专业术语训练,注意易混淆的专业术语的联系和区别。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温室效应描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一个原理,可以合理利用为农业生产服务——温室大棚生产,而全球变暖是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加剧全球温室效应而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异常事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等现象;措施方面,调整能源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是分别从能源利用角度和产业比重分布来进行区分。

4. 注意因果关系。

从近五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的分析研究来看,试题的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有所提高,试题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有所增强,考查的时候非常重视思维深度。因此,答题过程强调地理要素组织的思维过程,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逐层推理,从时间、空间角度,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进行剖析。例如,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包括: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季节、年际变化大;流经本地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从气候的降水量到河流径流量对本地区水资源丰谦程度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而形成,逐层推进分析。

地理环境与政治的关系 篇12

一、地形因素与政治的关系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而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样的地方由于物产丰富也常成为人口密集、商业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山地地区由于地势高低不平、交通不便、日照较少,因而对发展种植业不太有利,但对于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是非常优越的条件。这样由于地形的差异而造成了平原与了山区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从而也使不同的两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产生差异,并影响到两地的政治生活并使之产生差异。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边界都是以一些河流、山脉、沼泽、湖泊、森林、沙漠等为界。因为这些地物的标志性明显,便于实际操作,再是这些地物对于两地来说是一种天然的障碍,使这些地物的两侧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单元,而这些又使之成为不同文化的分界线,这为实际边界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利的地形条件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为什么没有被横扫欧洲的德国部队入侵,并不是德国人不想这么做,而是其四面皆高山、易守难攻的地形让德国人望而却步了。抗日战争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都被日本人占领,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亡国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我国利用有利的地形守住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气候因素与政治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莫斯科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国人败得体无完肤,这也成为德国人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为什么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其实是德国领导层对于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了解不够,从而导致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冬季到来,严寒气候对物质给养、运输、服装配备、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德国设备不适应莫斯科严寒的气候,当时竟然出现了德国的坦克、汽车不能正常开动,有的大炮无法发射炮弹的情况,更为致命的是许多德国士兵由于缺少防寒的衣服和食品而被冻死冻伤,导致不能正常作战。

在苏芬战争中拥有七十万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前苏联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却最终没有能够获得战略上的完全成功,这除了当时芬兰人顽强的抵抗和战术方法得当之外,北欧严寒的气候与芬兰广泛分布的湖泊、沼泽和河流对当时主要来自前苏联南方的部队来说是个重大的障碍。不过这次战争也使前苏联军队获得了在严寒气候下进行作战的宝贵经验。

三、地理位置与国际政治关系

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在各个方向上距强国较远,这在保护国家安全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周围地理条件不利则容易受到外敌的蹂躏。美国社会历史上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屏障和政治地理位置有关:东西两面均为广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又远离了当时战乱纷争的旧大陆,而南北两个方向都是相对较为弱小的国家。

处于大陆内部的国家(内陆国)在千百年来注重的是对土地的控制和争夺,但由于缺乏海洋作为通道,物质与人员长距离的陆上交换和流动相当困难,这样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也阻力重重。到了近代,这种情况则会严重影响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与信息交流。从而可能导致国家在地区或全球中竞争力的下降。这已充分表现在当今大多的内陆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与社会的开放性与现代性不够,而保守的势力较强。

由于近代国际贸易大都通过便利的海运来实现,特别是吨位大、速度快和专业性的大型轮船出现之后,海洋性国家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优越了,这为其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近代出现的海上强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无一不是通过海洋上的贸易与扩张、通过海外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支撑而使其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当今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通过其超强的海上霸权而得以具体实现。

四、交通因素与政治关系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总人口才400多万的城市国家,但其在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是联结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通道,在国际航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与南亚、中东和非洲各国之间的航线都经过这里。它起着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作用;它是世界环球航线中重要的一段,也是波斯湾石油运往世界各国的3条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称为“海上生命线”。而新加坡正好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而这也促进了其海洋运输、货物中转、商品贸易的发展,也使其注定了在国际政治中不可能只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当然这也成为大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而想占有的兵家必争之地。从最初的被英国人占领到日本人入侵,再到后来独立。现在美国借反恐的名义又想介入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图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样的地方还在很多,如中美洲的巴拿马(巴拿马运河)、非洲的埃及(苏伊士运河)、亚欧之间的土耳其(土耳其海峡)、美国的夏威夷(北太平洋航线的重要路途站)等。

五、人文地理环境与政治关系

不同地理环境中由于气候、地形、特产、种群等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宗教。由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相对独立的发展,形成了政治文化各异、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如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又分化成更多的亚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民族和文明由于自身的发展或为了扩展的需要而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较大的分异。这些分异又成为国家边界线的重要依据,一旦在这些文化重叠的地区当中,民族与宗教问题没有处理好,又常常成为矛盾与冲突激化的火药桶,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南欧与西亚的冲突、印度教在南亚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前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冲突等。

六、资源与政治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国家必须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是因为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是物质生产能够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瓶颈是制约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这个国家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克服资源瓶颈。

西亚波斯湾国家由于具备了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而在国际政治中一直处于一个焦点位置。石油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也使他们的国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当今石油消费大国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无一不对这一地区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精力。

参考文献

[1]王恩涌等著.政治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3.

上一篇:重型机床基础下一篇:神经网络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