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

2024-06-05

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共12篇)

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 篇1

众所周知, 我们这一轮新课程改革, 地理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说明地理不是孤立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抽象存在, 而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时, 要注意确立地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从而使地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学生不爱学地理的习惯, 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进而落实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

要真正在新课程改革中树立这一理念并非易事, 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甚至考试评价等方面真正贯彻这一精神,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浅显认识。

首先, 我们作为地理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始终如一地体现这一观念, 要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理非常有用, 这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从而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初步学会观云识天, 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生活”。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学会看卫星云图等, 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培养学生根据气候特点和天气状况合理安排生活的能力。

其次, 在我们给学生安排课下活动, 甚至是进行自然和人文的调查活动时也要注意这一点。例如,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 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地的区位, 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与之有关的章节时要注意结合社会与自然现状, 合理安排社会与自然调查。这最能体现我们地理学科的特点, 那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这说明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最能体现我们地理学科的价值, 是最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再次,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试, 特别是在地理试题的命制时, 也要注意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落实到我们的地理考试中, 也要体现这一特点。

总之, 只有我们地理教师在以上各个方面真正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不仅非常有用, 而且非常重要。这才能改变学生对地理枯燥无味、无用的思想认识, 才会爱上我们的地理学习, 从而改变我们的地理地位!

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 篇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资源环境遥感等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主干课程

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核心知识领域: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地质学基础(72学时),现代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63学时),地图学 (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水文与水资源(54学时),全球环境变化(双语),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计量地理学(54学时),GIS理论与应 用(54学时),城市环境化学(45学时)。

示例二:自然地理学(48学时)、地图学(48学时)、遥感概论(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48 学时)、地貌学(48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8学时)、计量地理学(48学时)、人文地理学(48学 时)、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48学时)。

示例三:普通地理学(36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 地理学(54学时)、化学分析(72学时)、环境工程(108学时)、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72学 时)、环境生态学(72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72学时)、遥感概论(54学时)。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设置背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面向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从事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生产在线质量检测和监控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学生从事现代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所需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质量控制等一般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 篇3

关键词:掌握知识;因果关系;作用

一、运用地理知识,板书方位,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历史地图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它是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具体体现,它是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教学中,学生对地图的方位往往模糊不清,通过方位的板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1)教给学生记住基本概念,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结合地理方位,板书历史事件的方位图。如,讲隋朝大运河画一张《大运河示意图》,结合地图,便能把运河的基本情况“三点、四段、五河、六省”讲清,形成空间概念,使学生深刻理解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二、运用地理知识,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因果关系

三国时期,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在隆冬十一月,把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为孙刘联军战胜北方强大的曹操的军队创造了条件。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诸葛亮为何能在隆冬季节借东风呢?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会出现偶发性东南风。诸葛亮掌握了规律,把握了时机算定好日子,迎来了东南风,以假降曹军为名,放火烧掉了曹军营寨。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战略家,而且还有丰富的天文、地理及气象知识。

又如,194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战略反攻,首攻方向选在大别山区,就是因为这一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大别山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之地,北临淮河,有重要铁路陇海线经过,南临长江,东面是南京,西面是武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分析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国统区心脏边沿,南扼长江,东面威胁南京、西面威逼武汉。此时,国民党主力集中在山东和陕北,形成哑铃分布,挺进大别山,势必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迫使其进攻山东和陕北的部队回援,为我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和把战场转移到国统区打下基础。

可见,历史事件如果运用地理知识,加以考查,就能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地理知识,事件、名称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区别相关知识

15~16世纪,葡萄牙人迪牙士、达·伽马、麦哲伦和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哥伦布,为新航路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有的却混淆了他们所走的路线,为了使学生区别相关的线路,在教学中,可把各条线路形象化。如:哥伦布的线路视为“V”字航行,迪亚士和哥伦布的线路视为“入”字航行,麦哲伦的路线是“O”字航行(即环球航行)。

四、运用地理知识,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解决历史问题时,除了仔细研读其经济、政治原因外,还要分析地理因素与之的联系。譬如,世界近代史上,俄、奥、德、土、英、法等都插手巴尔干,意大利再三角逐埃塞俄比亚、英法争夺埃及水火不容等等,无非是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又如,二战莫斯科战役中,苏军除占有人和因素外,还有天时、地利等天气、地势有利的地理因素,苏联的严寒使德军极不适应,加上后方补给不足,大量的德国士兵被冻死,战车无法开动,战斗力严重下降,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正好有利于苏联红军积蓄力量并进行反攻最终打败德军。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树立时刻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立体、动态地分析的意识,这种把历史事件“身临其境”化的把整个历史现象活灵活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它有助于学生从空间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人文素质。

地理兴趣的培养与地理教学 篇4

几年来, 我正是本着这一原则, 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就部分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缩小师生距离, 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 融洽的师生情感, 可以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 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 真挚的师生情感, 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亲身体会到, 教师良好的情绪, 会使学生精神振奋, 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 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 我认为, 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 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因此,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需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缩小师生距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

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联系实际.适当组织课外活动,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重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 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 在学习一开始, 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 要结合课本上“动物园导游图”和“某村平面图”, 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这样, 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就会引发兴趣, 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 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 而且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向老师提出, 寻求支持, 最终全面掌握地图知识, 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 学习兴趣大增, 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 为提高学生兴趣, 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 渊源流长, 奔流不息, 浩浩荡荡, 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 穿过原野, 绕过山冈, 一路欢歌, 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 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 烟波浩淼, 水天一色, 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 湖水如镜, 山水相映, 景色秀丽。”通过贴切形象的描述,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 使学生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 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教学中, 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民谣来配合教学。

如在讲述电子通信时可引用古人诗句, “秀才不出门, 可知天下事”、“运筹于帷幄之间, 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换过来说, 在当代, “秀才不出门, 可知天下事, 可购天下物”已经成为时尚, 再配合一些因特网的使用图片, 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 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

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 篇5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研究立意注重“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因而,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故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研究性学习,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新大纲也将“研究性课题”列入必修、选修教材,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素养提出什么要求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就以上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与内涵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主要归纳起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在各类学习活动中,用于探索、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学习,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狭义上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含义比较全面,它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都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当代“创新学习”的本质,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表现为学生在学科课堂学习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表明了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与学生个人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明显不同。再者,它反映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导”的作用,即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传授”或“教导”。教师的地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和学习的途径。

3、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很强。它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它要求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治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概况:

注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地理学在研究范围、方法与技术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识别、获取、分析以及使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主要目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国外研究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称为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西方国家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模式比较成功,引起世人的关注。

美国积极提倡地理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提出了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野外,学生应当像地理学者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日本也比较重视研究性学习,近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给学生更多的主动考察,分析地理问题的机会,使其获得思考和主动探究的经验。如选择生活中垃圾回收和处理的专题,通过让学生了解资源回收现状,然后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资料,从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国外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十分突出,它体现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与能力,反映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中国的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学生学习的质疑精神被抹杀。近二十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深,求变、求新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99年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地理教学大纲》第一次规定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至少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求学生做一次专题研究,并具体列出了26个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参考,每个专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对研究的目的、课题、方法、步骤、结论作了提示。特别是近两年上海的高考试题中还出现了考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简单设计理念等,从而引导广大师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与国外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相比,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的困难也比较多。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有的甚至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相去甚远,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素养还不能满足当前教改的需要等等。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中学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素养,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民主、宽松的新型教学关系。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者。他们在课堂上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思想要求学生,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见解,有创造性,但是不太规范、不太全面。而研究性的学习则强调了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度定位是引入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新的教学理念对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重视当代教育理念的具备。当代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变革,它涉及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三个层面,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素养随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构建专业素养,并将教育观念付诸行动。我们要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教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职业能力。当然,教师的素养的提高还要求有关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确定继续教育的正确策略。

2、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我们的教师不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和思路左右学生的学习,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当学生的研究出现偏差,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摆正方向、摆脱困境,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有利的情境和途径。

3、教师间要更加紧密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传统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具有广泛性、迁移性和多学科综合性。因此,依靠一个教师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难以有效地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正确的指导,而是需要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既有主次之分,又能相互配合,从而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如“福州旅游资源的调查”课题,它涉及地理、历史、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多学科教师互相配合,对涉及到的问题互相协商讨论,多方查阅资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当然,这也可增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否则,开展的课题调查只局限于社会调查的性质,与真正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相去甚远。

4、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一旦定位,很少或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并经常以“隔行如隔山”来作为借口,回避知识面的拓展;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课题的内容极为丰富,范围极广,教师有限的知识必然会造成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瓶颈”。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涉猎其他科学、艺术等多领域,从而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也只有具备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更详尽的资料,才能对学生的研究具有发言权,才能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与指导者”。

5、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实践,我们仍要重视地理课堂的探究活动,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依据中学地理研究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课堂探究的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仍需依托相应的地理课堂载体,需要通过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等途径来完成,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

(1)探究性提问

课堂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课堂教学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的精髓,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散思维。因而,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成为课堂探究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教师的提问不应是一些记忆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探究性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需要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否则,“满堂问”的误区只会导致学生的课堂思维混乱,抓不准探究的方法,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我认为,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是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要设计的问题应达到:①问在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②问题的难易适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储备特点;③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④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按新课程计划,按照地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基本为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课后的智能训练、案例探讨等,这对设计研究性提问起到了指导作用。

(2)探究性讨论

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判断是否符合探究性讨论要具备:①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它允许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因为具有开放性的讨论主题,会剌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②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学生讨论的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问题往往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各种揣测,然后通过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学生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

成功的探究性讨论,对教师的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它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即选择什么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所以讨论内容的安排,一要看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二要看学生能否理解或科学上是否有定论,三要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特别对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地理学丰富的内涵及社会应用研究价值呈现在社会的面前。从长久的意义上看,它还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另外,让广大中学生参加地理学的初步研究,本身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了当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换言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只有把握机遇,找准位置,提高素质,才能带领学生步入“研究性学习”新的课程改革的殿堂。

邹议初中地理教学知识架构与意义 篇6

一、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从地理学科结构的分析与认知,来架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系统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要素,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区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两类知识的关系是:系统地理是在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成为理解区域事实和区域特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掌握系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诸多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而学习区域地理中各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又是形成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统原理必需的感性认识基础。由二者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由系统地理知识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1)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两部分。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构成地理环境的物质系统,不论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或相对显著的性质。这种形象和性质的概括,就成为地理特征。由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处的环境有同有异,致使其出现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从大类方面来说,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语言等。从地域方面来说,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类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气温气压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地理演变是使人们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节奏性,如水土流失过程,城市化进程、造山运动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出现,都有其某种原因存在,或者说都有其某种因果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称之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论地理学的一项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分析。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有两种形式,两个层次。一是同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而经纬度位置又由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构成;要了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又必须学习地理坐标的有关知识。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相对来说较单一,层次较低。二是多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网络错综复杂,是在同类概念、原理基础上建构的较高层次的联系形式。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具有这种多类概念与原理的联系网络。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同发展的基础。由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与原理联系的交结点是区域,区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区域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上的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区域地理的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事实材料很多,教学中记忆的负担重,利用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仍以地形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区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记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篇7

一、研究课程标准, 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 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等等, 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 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 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 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 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 一些概念混淆不清, 这些重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 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 (中国与世界政区) 。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 对于初中区域地理, 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 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 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 (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 , 在初中不做要求, 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 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 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 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 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 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联系生活实际, 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 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 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 如能联系生活实际, 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 解释其中原因, 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 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 地理图表等”, 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 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 而进入高中后, 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 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 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 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 而且利用图示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 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 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 篇8

一、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人生活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地理环境有着感观的认识和亲近感,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巩固学生的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地了解环境,认识生活。

教师可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选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料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将问题比喻形象点、直观点甚至于夸张点,效果也很好。如讲授“季风环流”(或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季风的成因,我以在夏日里去游泳为例,让学生赤脚走在沙滩上或露天泳池的水泥地上,脚感到很烫,而到了水中之后,就感到凉爽了。拿一只空壶和一只装满水的壶放到煤气灶上烧,过一段时间用手触摸,感到谁烫?(空壶)把空壶和有水的壶拿到一边降温,再过一段时间,谁先冷却?(空壶)由此可见,在同样的温度变化下,组成大陆的物质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中的水正好相反,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冬季大陆的气温比海洋低,气压比海洋高,风就从内陆吹向海洋,夏季反之。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我再启发引导加以分析、归纳,刻板的死知识变成了来自实践的活知识,学生个个集中了注意力,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尽情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的个体特殊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学地理密切相关,吃、穿、住、行、游、学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文化生活中诸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等,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处处有,时时有。因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看电视也是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面对面》、《幸运52》、《科学探索》等,都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见生活的人文地理知识来自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体验,来自报刊杂志的介绍、影视中热点的分析,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与考察周围企业,以地理原理分析合理性。如讲过“工业的区位选择”之后,可让学生观察与考察学校周边、家址附近工厂分布和生产情况,搜集相关的资料:(1)描述各工厂在本区域中的区位;(2)讨论建立这几家工厂有利和不利的区位条件;(3)这几家工厂各会出现什么污染及污染产生的机理;(4)判断各工厂的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好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会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家乡的经济和生态,学以致用。

过渡与地理教学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过渡,学习效果

中途过渡是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因素, 是授课过程中的自然衔接方式, 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间的衔接过渡, 可以立疑激趣, 创设学习情境,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过渡设计的质量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中途过渡的方式。

一、设计过渡语应遵循五项原则:

1. 联系性原则。

运用过渡语的目的是实现从上一个教学环节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要通过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实现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

2. 多样性原则。

即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形式的过渡。

3. 激励性原则。

即设计过渡语要关注学生的表现,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科学评价, 以维持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动机。

4. 简捷性原则。过渡语应简洁明了, 忌拖泥带水。

5. 实效性原则。

即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际的作用, 切忌牵强附会, 力避空洞的“花架子”。

二、中途过渡的方式:

1. 设置悬念式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 设疑置难, 制造悬念, 实现中途过渡。例如, 可这样引入“地方时”的教学:1964年9月, 美国发布了中国将试爆原子弹的消息, 具体时间谁也说不清。但曾有一位学者大胆预测中国举行核爆炸的时间最可能选择在下午三四点钟。1964年1O月l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时间是下午3点钟。这位学者的预言准确应验了。为什么这位学者能准确预测呢?这不仅与昼夜交替有关, 还与地方时有关。这样过渡可以抓住关键, 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 直指探索方向。 (他的分析是这样的:美国之所以提前宣布这一新闻, 是因为想削弱这个重大新闻的震撼力, 削弱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希望获得的宣传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并且向全世界炫耀美国情报机构的威力, 美国会全力侦察中国核爆炸的时间, 并且希望在中国之前抢先发布这一新闻。中国当然不会让美国得逞, 所以中国举行核爆炸最可能在下午三四点钟, 此时美国华盛顿正是深夜两三点钟, 仪器查到之时, 国务卿来不及召开记者招待会, 这样北京就会抢先向全世界把这一新闻报道出去。) 这样过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具有极强的指向性。

2. 新旧知识过渡

新旧知识过渡, 就是以原有旧知识作铺垫, 给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如在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中国的气候特征”前, 可先引导学生复习我国的温度带, 干湿区及其划分的依据;待学生回答有关问题后, 教师话锋一转, 引人正题:由以上所学知识, 就可以分析概括出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我国的气候特征。这种新旧知识联系的过渡方法, 会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 直观过渡

即在讲解新知识之前, 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挂图、模型、彩色图片、录像片、幻灯片等, 在观察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 使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 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有关地形的内容前先出示地形模型或挂出地形图, 让学生在模型或挂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如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 及其分界线 (如山脉、河流等) , 学生就会对本区域的地形及其范围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 一种想进一步了解所学课题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然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各地形区的具体特征, 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4. 激趣过渡

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学习情境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必备的教学策略。它可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环节, 而不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 操作灵活, 实用性强。如启发讲授课,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读书中求得答案, 读前, 教师可把问题展示给学生, 接着教师可用这样的语言激发:“同学们, 现在摆在你们面前有两个 (假设) 问题, 老师相信, 只要你们认真默读, 肯动脑筋, 一定能归纳出正确答案, 看谁先完成任务。”

这样的过渡, 实际上是从学生心理出发, 培养学生一定能学好的信念,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尽可能地保持在最佳状态。

5. 回顾总结式

教学中通过对上面所讲知识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而引出下面要讲授的知识内容, 以达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 在讲七年级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 可让学生回顾总结前面学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知识, 因气温与降水的讲授与学习方法相同, 从而很自然地引出降水知识。

6. 图示过渡式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利用各种地图可以很自然地由一个教学内容向另一个教学内容的过渡。如讲授台湾时, 可以这样过渡:向学生展示事先画好的台湾省轮廓图, 让大家猜这是中国的哪一个省级行政区?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台湾这一节的学习。

7. 温故知新式

通过复习旧知识, 温故而知新, 从而实现中途过渡。例如:在讲授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 可让学生回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然后逐一讲授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实现几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这样既复习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垂直迁移能力。

8. 横向联系式

指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实现中途过渡的方式。例如, 讲完:“季风的形成”后可以这样过渡到“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季风的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之后又可以这样过渡:“哲学原理还告诉我们,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季风在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同时, 也深刻地影响着周围的地理环境”。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的教学内容。这样过渡, 可以收到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培养学生的横向迁移能力。

9. 引申意义式

当前后知识逻辑联系不太明显而呈现为并列关系时, 设法阐述、引申各知识点地理意义, 从而体现出教学的逻辑条理和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例如,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之间的过渡, 就可采用此法。在讲完影响气温的第一个因素纬度因素时, 过渡语可以这样设计:“纬度不同导致其气温也不同, 那么纬度相同时, 气温就一定相同吗?比如, 在同一纬度上, 海洋和陆地的气温相同吗?海陆位置 (板书) ”在讲完海陆位置之后, 又可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海陆位置是影响气温的重要因素, 但同样是在陆地上, 不同的地形上气温一样吗?比如, 大家都爬过山, 越往上爬起冷, 这就是影响气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形因素 (板书) ”。这样, 就使各知识点的教学环环相连、层层递进, 而其教学的较强逻辑性, 又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1 0. 比较异同式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或相异时, 就可以采用比较异同式。如讲授东南亚的两种气候类型时也可以采取比较异同式:“东南亚地区有两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及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比较异同式在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多。又如在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时, 可通过列表比较二者的主要地形、气候类型、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多个知识点, 从而实现各知识点间的有序过渡。这样就使知识点串联起来, 既便于学生自学, 又使所学内容更加清晰、牢靠。

三、中途过渡应注意的问题

1. 逻辑性:

在中途过渡时必须注意挖掘各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 使中途过渡成为知识点联系的桥梁, 从而保持学生理解问题的思维连续性, 顺利过渡到下面内容的学历。

2. 灵巧性:

中途过渡不能机械地套用某一种方式, 而应根据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采用相应方式, 或回顾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引申意义……做到不拘一格、灵活巧妙。

3. 简约性:

中途过渡固然重要, 但它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因此, 中途过渡不能使用与衔接关系不大的繁琐赘语, 不能喧宾夺主, 而必须追求言简意赅, 恰到好处。

总之, 中途过渡得好, 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 层次清楚, 浑然一体, 使学生在不断出现矛盾、不断僻决矛盾的进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反之, 必然使课堂教学结构松散, 层次不清, 杂乱无章, 使学生感到突兀、生硬,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2]郑家庆杨娟.地理课堂教学过渡的几种方法.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

[3]孙占杰.地理课堂教学过渡三法.地理教育-1996年3期

[4]王德昌.数学课堂教学过渡语设计的原则和方式.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

[5]魏志红.浅谈历史教学中子目的过渡.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11期

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 篇10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

地理空间思维来源于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地理空间思维的联通物质, 它是进行地理思维的重要因素, 且影响最后得出的地理理论是否正确。简单的来说空间思维对地理空间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象思维是地理空间思维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将形象思维转化成地理概念思维。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特殊的学科性质, 这就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包括推理、想象、分析等等, 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模式将思维活动展开。心理地图就包括在其中, 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地理上的各种空间问题, 而在大脑中使用心理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活动统称为地理空间思维。

二、地理空间思维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空间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适当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在思考这个意象时大脑思维转动。教师举例正确的意象, 而学生对这个例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碰到过, 这样便能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一意象的初步概念。就是说经验现象可以减小地理中对“准确空间意象”的理解难度, 具备初步概念后, 经过进一步的认知得出的意象就是最终的正确意象概念。在面对复杂的空间意象教学而学生无法找出相似意象建立初步概念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的引导。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要借助其他教学方式和工具来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们产生视觉上的思维。中学地理教育的基础就是将地理知识通过形象转化为正确的意象, 所以能否建立空间思维对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发挥学生想象力和观看的方式来学习, 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带动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具备对地图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 地图阅读能力包括图像思维、技能性的图像思索和思想文化。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引导地理学科教育对教育理论到实践的推进。一般地理空间思维都具有空间形象, 如地图、三维动画、景观图等空间形象。在地理教学资料里有众多的剖面图、示意图、动态图、景观图等等, 这些图像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各种的地理空间意象。但地图上展现的地理知识是不全面的, 它们只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概括了地理特征, 这样, 地图中便充满了抽象的地理符号, 如等高线、等值线、比例尺、经纬度等等反应地理变化发展的趋势的符号, 这些都是对地理事物结果的概括。在地理教学时就需要大量的空间意象思维对地图进行分析。比如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 地图是它们一种表现形式, 在地图上又表示了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准确的地理位置和长度, 又表示了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抽象的符号, 并且反应了这两条河流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地图便体现出了地理空间思维形象和抽象相结合的一般特征。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与形成

1、利用地图形象、准确、直观的建立空间概念

产生空间概念就必须运用地图来展示从而建立地理空间思维和对空间的想象, 最终建立空间意象。抽象的地理空间概念的根据是地理事物存在的位置差异、范围差异、距离差异、高低差异、地理现象的不同, 通过地图这一形象、准确、直观的方式将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距离、高低和地理现象直接的反应出来。

2、利用地理教具, 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利用地理教具来表现实地的地理事物, 将地理事物变化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使之产生视觉效应帮助学生记忆, 形成初步概念从而建立空间地理概念。教具包括地球仪、三球仪、景观图、图表、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等。例如, 景观图可以直观的展示地理景观, 地理模型可以将复杂特殊的地理结构清晰的展现。还有三球仪, 可以将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关系用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再比如天体系统层次图, 浩瀚的宇宙天体运行概念是非常抽象的, 天体系统层次图就能发挥其优点将银河系所有的天体的运行规律和远近距离一清二楚的展现。基于以上种种的原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3、利用画地理板图和简图, 促使空间概念形成

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 边讲边画地理简图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在脑海中形成空间概念。例如在讲解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画简图的形式将每一条洋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来, 这样便能较为直观的将世界洋流的分布展现出来, 同时也方便学生想象和记忆。从这点上来说草图就比地理挂图好的多, 挂图上的信息量过多, 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草图却能直观单一的展现某种地理现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空间概念。所以, 教师对地理板图和简图得当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教学难点而且对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有很深的影响。

四、结语

中学地理有很多知识点需要靠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去理解, 所以加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需要中学地理教师不懈的努力, 攻克教学难关, 促进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

参考文献

[1]徐君.空间概念、空间推理与空间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策略[J].地理教育, 2009 (4) :39-39.

[2]王绍军.探讨应用好中学地理教学地理空间思维观念[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 (4) :45-46.

地理教学与地图 篇11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10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教师每节课必不可少最直观的教学工具。在初中阶段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地图意识及正确的读图技巧的培养,而是盲目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或者摆脱地图照本宣科,这种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解图及绘图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也是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这足以见得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通过读图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突破难点,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较难理解和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起到发展学生智能的作用。

一、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

“离开了地图的教学不是地理教学”。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学生要想学好地理必须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技能既是地理教学的目的、重点,也是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地理的学习一开始学生都会感到比较好奇,都会乐意去学习,但如不加以引导,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以及受地理作为不中考科目影响,就会让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消失。教师最好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去引导他们,带领学生在地图的世界里遨游,去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会觉得地理枯燥无味,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普遍不乐意去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借助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在七年级开学第一课《走进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节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求未解之谜带领学生走进地理。例如通过景观图片和视频展示埃及神奇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等,以及死亡谷、百慕大三角等,以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傣家竹楼、蒙古包、因纽特人的冰屋等,让学生觉得地理与生活关系密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是一门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学科,从而愿意去学习,并逐渐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培养思维、想象能力。以亚洲的季风气候为例,在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时,可以先出示影响亚洲的冬、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什么是季风,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后说出随着季节变换风向正好相反的风叫季风,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两种风各来自哪里,它们的性质怎么样?得出夏季风来自低纬的海洋,带来的水汽比较多,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流,而冬季风来自于高纬的陆地,是一种寒冷干燥的气流。最后让学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对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气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亚洲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这些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会在学生脑海中打下深刻烙印,为今后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地图教学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技巧才能入门。例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经纬网、等高线、气候资料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教材上的文字材料,更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点,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分析地理图像,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地图或在地球仪上准确读出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是地理学习最基础的能力也是重点知识,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好,考试时丢分会比较多,一部分学生只写度数(数字后面没有写字母),一部分学生对于东经、西经和南纬、北纬不能正确地运用。我认为对于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可以这么处理:

(1)把教室设定为一个经纬网,横代表纬线,列代表经线,先由教师任意说出排数和列数,所在位置的同学站起来,接着教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排和列。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把教室的经纬网搬到大屏幕,给每一行和列定上相应的度数,让学生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探究、讨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引导、提示。最终找到规律:度数向上(北)增加是北纬,度数向下(南)增加是南纬;度数向左(西)增加是西经,度数向右(东)增加是东经。

(3)小试牛刀:运用所得出来的结论进行强化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再次经过学生各种思维形式的加工处理,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让每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只要正确掌握了读图方法,地理学习起来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4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虽然教材中已经设计了很多活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般都会与地图或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不要仅仅只对学生提问,而应发动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每幅图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只要学生仔细读图,积极思考,就能发现问题,并通过探讨交流去解决问题。如在讲七年级地理世界气温分布时,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多数学生能够提出“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世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直接从图中得来的,回答这些问题也比较简单,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但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这些简单的提问,而应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挖掘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读图提出“为什么在亚洲中部有一小块地区的气温较周围的地区低?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的平直”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使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思维的前提是观察,在同类地理事物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举一反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八年级地理(下)第二章中,学习了“滚滚长江”后,要求学生利用分析长江河流概况的方法来分析黄河的概况。可通过读“黄河水系”图,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1) 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2)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3)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4)黄河的重要支流及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按照新课标教学理论要求,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师教会学生什么,也不是学生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怎样学习的问题,因此传授学习技能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前者能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后者只会让学生暂时掌握某一知识,“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地图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认为学习地理只是简单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名称及分布,地图只是为了帮助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分布的一个辅助手段,而随着地理恢复高考,特别是新课改的进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图为中心,以图带文,加强学生对读图、析图、解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读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地图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在哪里,而是让学生习惯于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地图上,不管是日常学习中的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是考试前的知识整理,都要习惯于运用地图去帮忙理解、掌握和运用归纳,才能从根本上学好地理。

例如,读等高线地形图,要注意等高线上数值的变化规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及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等;读地形图,习惯于找主要的地形类型,主要的地形单元,通过顏色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了解地势特点及海拔高低;学习区域地理能够结合地图,说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河流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并能举一反三。如在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地位”时,教师用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香港的位置及范围,学生通过读图能大致说出香港的位置:香港南临南海,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毗临。范围包括新界、九龙和香港岛,行政中心在香港岛。由于这些内容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完全是学生自己读图得到的结果,是一种理解性记忆,不是机械性记忆,因此,这种依托图像来帮助记忆的方法,能够让记忆更持久地保留下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加强记忆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析图

地图类型多样,内容繁多,当面对不同的地图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找出图上与所提高问题相关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例如在讲到热带气候的四种类型时,先让学生观察四种热带气候的景观图,通过读图分析造成这些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四幅图的植被对比,分析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不同,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气候降水比较多,而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接着让学生结合气候的逐月降水量及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这四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差异。气候资料图的分析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世界气候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不同,哪怕是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存在着差异,如果学生只是去背诵记忆这些知识,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读图分析方法,才能熟练的分析各种不同的气候资料。

3解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读图积极思考,从解疑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讲到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时,可以出示中南半岛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主要的河流,从简单到复杂设计问题:中南半岛的河流多发源于哪个国家?他们的流向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些河流多自北向南流?北部主要是什么地形?当河流流经这里的时候水流有什么特点,什么资源丰富?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经什么地形,是怎么形成的。中南半岛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学生结合图像思考并积极发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随着教师的提问活跃起来,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绘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绘一些简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提高记忆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理解地图的语言。例如:在 学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同步画简图来完成教学内容,边讲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的五角星表示首都北京,接着用黄色的粉笔自东向西画出五条南北干线,讲一条,画一条,并用文字写出起止的城市名称。然后再用绿色粉笔画出三条东西铁路干线。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并且让学生熟悉这些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最后根据所画出来铁路干线简图,让学生选择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最近便线路该怎么走。整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的参与,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可见在地理教学中适当、适时的绘图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地图,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利用地图进行正确、合理的教学,也是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地理教师要以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 参 考 文 献 ]

[1]王锟.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9).

[2]刘建英.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 2010(3).

[3]廖新红.“变易、简易和不易”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4]王小丽.中学生地图素养培养探析(课程与教学论)[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谭国钱.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培养学生能力[J].师道:教研, 2012(3).

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活 篇12

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热点时事, 通过自编的小故事、演讲稿、歌曲等形式, 引入新课, 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如讲《34个省级行政区》一节时、我自编一个交通事故, 交警和刑警根据车牌前面第一个字及编号, 把逃跑的司机抓获,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掌握34个省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如讲《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一节时, 我自编了台湾当局领导人煽动民众公投加入联合国的演讲, 切入新课。又如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节我分别唱上《草原牧歌》、《青藏高原》一小段导入新课。这样群情激动, 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乡土地理教材

乡土地理学生比较熟悉, 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本区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如讲新疆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 我对学生提出了探究性的思考问题, 海南中部有哪些优势?如何调整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课堂非常活跃, 其中两点最有代表性: (1) 充分发挥政府给予的“绿色通道”的优势, 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 (2) 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贷款, 解决农民资金不足, 大力发展名优产业 (如屯昌黑猪的养殖等) 。又如讲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后, 我探讨式地提出海南三亚有哪些旅游资源优势?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学生对本岛情况比较了解, 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我适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把相关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简易的手势, 使学生容易理解教材的内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创简单易懂的手势, 可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讲《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 香港的经济特点是转口贸易, 我是这样示范的, 伸出左手在空中一抓收回到腹部 (表示外来产品进入香港) , 然后右手接住左手向外抛出 (表示进入香港的外来产品再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销售) 。又如讲《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一节, 台湾的经济特点是“进口——加工——出口”时, 我在讲台上演示, 伸出双手卷回来 (表示进口原料) , 然后双手在胸前滚动几下 (表示对原料进行加工) , 最后双手向前推出 (表示把加工后的产品出口) 。这两种经济特点, 上课时我都要求学生模仿演练几下, 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快乐地学习, 增强了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民间谚语,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上一篇:托吡酯片下一篇:中心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