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知识

2024-09-02

乡土地理知识(通用8篇)

乡土地理知识 篇1

乡土地理知识

1、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边疆,是我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的省份。

2、我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干燥;夏季暖热、短促、多雨;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7、8月份。

3、我省主要的地形区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安山地(大兴安岭东侧、小兴安岭)。

4、我省主要的河流:黑龙江,其中,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珠江而居我国第三位。嫩江是松花江最大的支流。

5、我省河流的特点:冰封期长;一年有两次汛期。

6、我省水运最繁忙的航道是松花江;哈尔滨是松花江沿岸最大的港口。

7、黑河港是黑龙江沿岸我方最大的港口,它和绥芬河都是我国对俄罗斯开放的边境贸易口岸。

8、我省主要的湖泊: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熔岩堰塞湖;五大连池是我国第二大熔岩堰塞湖,它们都是由火山喷发阻塞河道而形成的。

9、我省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

10、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

11、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和石油。其中大庆的石油;鸡西、鹤岗的煤最著名。

12、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它和松嫩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13、我省最高峰是老秃顶子山,它位于海林市大海林林业局施业区内。

14、我省主要的城市:天鹅项下的明珠----哈尔滨市(我省的省会);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市;石油城---大庆;林都---伊春;煤城---鸡西、鹤岗;八女投江位于---牡丹江;佳木斯。

15、我省主要的旅游景点:我国北方最大旅游避暑胜地---镜泊湖; 五大连池;扎龙自然保护区;哈尔滨的太阳岛、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冰灯、雪雕;中国雪乡。

16、导致我省冬季严寒的因素:纬度偏高;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因素。

17、影响我省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

18、我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无霜期短。

19、我省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平原广阔;土壤肥沃;雨热同期。20、读黑龙江省略图,写出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邻国:① 俄罗斯 它与我国的界河是黑龙江、乌苏里江

邻省(区):②内蒙古自治区

吉林省

河流:

松花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山脉:

小兴安岭

城市:

哈尔滨

佳木斯

林都---伊春

煤城:

鸡西

鹤岗

牡丹江

油城---大庆

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

乡土地理知识 篇2

一、教师要熟悉当地的地理

熟悉当地的地理,是教师能按新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基本前提。很难想象,对当地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为此,教师必须尽快地熟悉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尽可能地收集与当地历史、地理等有关的资料,如,地方志、年鉴及乡土文学、乡土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资料,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当地的认识。

二、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开放

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地理教学的形式应多样化且要具有开放性,要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从当地实际出发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自然、研究社会。在中学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调查活动内容包括:调查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例举家乡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调查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调查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调查家乡城镇空间结构和交通运输的变迁;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等。

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通过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感受到了学好地理大有益处。

三、在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知识

1.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乡土地理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如,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一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地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在讲到“人口的空间变化”时,我则让学生分析临夏人口在春节前后的变化情况,并与学生一同探讨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分析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再加之教师的引导,则使他们真正掌握了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并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如,在讲到“北方旱田农业”时,由于学生对小麦种植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乡土地理知识,加之学生刚学完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有关知识,对于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我则布置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课后去调查本地小麦种植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填写相关表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不但认识了内陆旱田农业的特点,而且观察、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乡土地理知识 篇3

关键词:乡土地理;家乡的发展历史;宏观状况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厚积”才能“薄发”。教好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尽可能地收集本地的有关地理资料,课余时间注意收集、分析和归类大量有用的乡土地理素材,建立乡土地理素材库。那么,要如何来了解和学习乡土地理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一、了解家乡地理的总体状况

只有对乡土地理的总体概况进行了解,教师才能在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来讲解时把握一个总体的“准确度”,才不会在使用乡土地理材料时出现偏差。

如何从宏观上来把握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呢?我觉得,首先要对本地区的行政区划、地形特征、气候特点,以及河流、湖泊、工农业发展、交通状况、文化特征等地理特征加以了解和掌握,以保证在用乡土地理材料时不会出现宏观地理特点的错误。其次,要了解本地区与相邻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上的差异,比如要了解淮安周边地区乃至全江苏省的宏观地理特征,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中乡土地理材料的拓展和提问,提高乡土地理材料利用的准确性。

二、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

地理老师对本地区乡土地理的发展历史要有了解,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加深、巩固、拓展视野,从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比如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城市的兴衰影响,可以通过古今东、西大街的对比来学习,东西大街与清江浦一样坐落于里运河的沿岸,已经没有往日的模样,留下的类似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都可以免费参观,通过对本地乡土地理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感到地理素材更加真实,无形中增加了老师课堂教学知识的“可信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本地区历史地理的素材,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在历史中学习地理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淮安兴衰和过渡性地理位置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学校附近的板闸,过去是何等壮观啊?人烟十万,商旅如织。民国以来,随着里运河的衰落和清江浦的衰落,板闸镇也衰落了。在讲古代淮安的地理位置时,介绍若飞桥附近的“南船北马”标志碑,通过它可以了解该桥在当时淮安古城的重要作用。由于该桥紧邻学校,是好多同学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所以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还回家上网查了大量资料,做了地理小报,很好地把握了淮安的过渡性位置。

三、了解家乡的发展方向

一个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淮安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的速度更加快,笔者在讲淮安交通的变化时,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是高速公路,最近几年刚建成的淮安南北西枢纽、新火车站、机场,还有学校对面的轻轨公交站台,这些素材就是热点,包括在建的高铁枢纽,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实例,学生会感到十分真实,同时也使乡土地理的材料更具说服力。

怎样做到让乡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时俱进呢?我觉得首先要关心当地各种媒体和网络所报导的新闻、图片,不断收集,积少成多,并加以分类。如地理新闻类、交通类、经济类、环境类等等。其次,可以动员学生去收集,既可以促进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关心,同时也可以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再次,对自己所到城市或地区加以关注,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对身边的乡土地理变化加以记录或分析,使自己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达到熟记于心,同时也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了解家乡的微观状况

除了对宏观的地理素材的了解,还必须要了解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落到实处”,感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的作用,也会使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无痕对接”。本校地处市区核心主干道,放学时门口交通状况堪忧,同学们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对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可以让同学们给出合理化建议。这实际就是一个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建议增加红绿灯,学校和交警加大对放学时段的交通疏导等都能大大缓解交通的压力。对这种微观状况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研究,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身边地理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作为老师更应注意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周边的乡土地理事物,注意积累、分析和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能体现联系学生实际,体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分析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确立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参考文献:

赵贤舜.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J].地理教学,1998(3).

乡土地理文献综述2 篇4

陈向阳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张晓青,任建兰,武珊珊.2012.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和我国5所大学地理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总结了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方向划分相对自由、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紧密结合全球变化和突出人文关怀、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和重视实践、门数繁多且授课灵活多样等特点。以此为鉴,提出我国高校地理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乡土地理概念,作用:

1.王秀花.2014.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一方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环境中的最好途径之一。由于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等特性,因此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等都应多途径、多方式、多层次

2.邓清南.1996.从乡土地理在地理学传统中的地位、实施乡土地理教育的教育心理基础及一些国家乡土地理教育概况三方面讨论了乡土地理教育的有关问题。

乡土地理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1.彭晴.2015.当前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过于抽象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地理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更加接近,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直接感观,让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化,以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本文以青海为例,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2.孙炳越,张立峰.2014.随着2003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乡土地理教材被列为地理教材重要内容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讲述了乡土地理对学生学习地理理论方法的推动作用,野外实地考察对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方法的实践作用。通过以上方面主要说明了乡土地理在学生学习地理学方法中的重要性。

3.王杰华.2015.针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特殊背景,本文通过对中学乡土地理教育

现状的探讨、研究,分析现在中学地理课堂乡土地理教学方法及应用方式。旨在学好乡土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新一代学生准备好参加家乡现代化建设。

乡土地理运用到地理课堂:

1.邹静.2014.乡土地理教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家乡的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从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2.吴晓琴.2014.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宋志扬.2014.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即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和常接触的素材,然而,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成学生情感共鸣。

4.金冠华.2014.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融入乡土地理,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5.屈国权.2014.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世界地图、经度纬度、天文知识等进行学习外,乡土地理知识同样重要。学生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归属感。地理教学与乡土教学巧妙结合,如案例教学、野外考察、研究学习等,让教学的方式变得多样丰富。

师范院校开设乡土地理教材设置研究: 1.徐红兵.2014.课题研究背景1.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目前我们所教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将参加未来家乡的生产建设,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是未来家乡的建设者,非常渴望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乡土地理的学习就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出力的宏伟壮志。2.地理新课程教学的需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深切地感受到开发乡土地理课程的重

2.张海.2014.乡土地理教材是乡土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乡土地理教育的主要依据。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对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各地开发乡土地理教材的热情高涨,已开发出来的教材数量非常庞大,但总体质量却并不高。乡土地理教材在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力与其应有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过笔者认为,有一个原因必须给予格外关注

3.廖荣华.1990.近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开始普遍重视乡土地理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乡土地理课程应运而设。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合格初中地理教师为目标的师专地理专业,理所当然开设此课程。然而,囿于条件,特别是乡土地理本身的地域差异性,导致师专执教乡土地理的同行未能充分合作和交流,只能独立摸索。1989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师专地理教研会”第二次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至关紧要,建议举行全国师专乡土地理教学研讨会,促使乡土地理教学规范化。笔者试图在理论、实践上,对乡

4.张晶香,2010.运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获取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区域地理课程的课程结构、学分设置等方面的现状,通过现状抽样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地理课程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仍有课程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教学缺失、乡土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重视,以及学分设置较为混乱等缺点,为此建议应努力规范区域地理课程群门类、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及重视乡土地理教学.5.杨载田.2003.乡土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和教育性很强的区域地理课程。为加强新时期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乡土地理教学 ,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 ,本文就课程设置、时间安排、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6.秦耀辰,2014.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优秀的专业化的地理师资。教育类课程是促进培养目标实现、充分体现师范特色的重要专业课程。然而,多数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仍然存在所占学分比例偏低、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衔接不够等状况。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河南大学的实践,探讨了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其他高校的教育类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7.左登华,吕学军.2009.本文从社会需要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厚基础、重实用、突特色角度,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把该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操作实践课五大板块,并对具体课程板块的时间结构进行划分。

8.唐敏.2008.现代社会要求国民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已正式列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师开始承担培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任。作为中学地理师资最主要培养源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如何积极有效地发展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东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在研究地理科学相关学科及地理教育新近发展动态、调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本科培养方案并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分析高师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反思其产生原因。从思想理念、教育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与教学能力、学生实践活动等不同层面,初步探讨了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策,以期进一步优化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为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地理信息

9.刘桂芳,卢鹤立,杨康.2014.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课、轻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同基础教育实际相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探讨面向基础教育需求加强教育类课程的途径,以期为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师范素质,技能培养:

1.段小芳.2014.目前,大部分师范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所在院系全部改称为环境学院、社会与资源需要等,明显减弱了学生师范素质的教育,使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学生培养目标不清晰,最终导致师范学生到达教学岗位之后,出现欠缺专业师范素质,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尤其突出表现在人文地理素养方面。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分析了师范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人文地理素养培养现状上,提出了提高其人文地理素养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叶松林.2008.人文地理素养是高校地理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一科学科基本素养,是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维系其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理新课程强调了人文地理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重了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在基础地理教育中的分量。然而,近年来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范教育出现“边缘化”倾向,地理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与观念陈旧等问题便是明证。加之国际人文地理学的新进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层面的新突破等,都突显出现有的人文地理教育已不能满足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文地理教育迫切需要改革,需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培养。3.胡再.2011.伴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在向深水区挺进。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高师教育应该调整和改革师范生培养方式,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从高师院校师范生地理教学实践出发,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从教学技能的概念、分类、培训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当前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此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体概述。第二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内涵探讨。该部分在界定地理教学技能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主要特点,并进行分类,为后文现状调查和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概括和总结了支持本研究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教育传播学、新课程改革等相关理论,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现状研究。该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对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该部分针对前面调查分析得出的主要问题,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增设技能课程、内化课程理念、优化习得模式和改革实践环节等四方面提出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第六部分,结语。主要介绍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前瞻。

其他:

1.吴岱峰,徐中合.2014.本文以安徽省2009~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乡土地理背景试题为例,探讨乡土地理背景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一、自主命题省市高考考查乡土地理背景试题的依据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

广东乡土地理复习资料 篇5

第一章:位臵与区划

1、广东省的地理位臵及面积: 广东省(简称粵,省会是广州)地处我国大陆的最南端,面临太平洋。东临福建,西依广西,北接湖南、江西,东北部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南毗邻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南临南海,是我国通往南亚、大洋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冲和对外交往的“南大门”。(海陆位臵及相对位臵)广东省经纬跨度大,全境处于北纬20°09′~25°31′东经109°45′~117°20′之间。北回归线沿南澳—从化—开封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同时还拥有海洋国土面积约为41.9万平方千米。广东现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三座,分别位于汕头的鸡笼山、从化的太平镇、开封的江口镇。注:能说出广东的地理位臵及面积大小;能简单评价广东地理位臵的优越性;知道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能说出北回归线穿过我省的哪些地方,并有哪几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标志北回归线经过地方的建筑物)。

2、广东的行政区划: 广东目前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全省现辖2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和54个市直辖区及东沙群岛。21个地级市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汕尾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阳江市、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

广东省的四大地理区域是: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以及珠江三角洲。(注: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地级市以及相邻的市有哪些;知道我省沿海的地级市有哪些;知道广东除了行政区划外,还根据省内各地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又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资源

1、优越的自然环境: ⑴地形特征: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势大体是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粤东(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自东向西依次是:莲花山脉、罗浮山脉、九连山脉。)、粤西(主要有:天露山—1254米,位于漠阳江的东侧、大云雾山—1140米,位于漠阳江的西侧、云开大山—1704米,都为东北-西南走向)、粤北部(广东省最高峰是位于北部的南岭山地的石坑崆:海拔为1902米,东西走向的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岭北之水流向长江,岭南之水流向珠江,同时南岭也起到抵御寒潮南侵的作用。),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广东的四大名山是:罗浮山、丹霞山、鼎湖山、西樵山)丘陵:全省大部分土地都是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县、五华,粤北的南雄、仁化,粤西的罗定等。对发展农、林、牧业都有利。台地:主要分部在粤西的湛江市、茂名市,粤东的海陆丰、惠来南部和粤中一部分地区(如电白、高州以西),台地最大的不足是水源缺乏,土瘦而带酸性,但光热充足,开发潜力较大。

平原: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在粤中与沿海地区。省内最大的平原是珠江三角洲,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居全国三角洲的第二位;潮汕平原是省内第二大平原。广东总的地形特点是:丘陵、山地分布广且比较低矮,平原面积不大;山脉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有“黄金海岸”之称;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全省大陆海岸线东起潮州饶平县的大埕湾头,西至湛江廉江县的英罗港洗米河口,全长3368.1千米,居全国各省第一位;广东还有大小岛屿759个,仅次于浙江、福建、居全国第三位,主要有南澳岛、上川岛、海陵岛、东海岛、硇洲岛等;全省有五个对外国船舶开放的港口,分别是广州港、黄埔港、汕头港、汕尾港和湛江港,其中黄埔港和湛江港是我国主要的远洋运输港口。)⑵气候特征与灾害性天气: 广东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北倚南岭,南向海洋,处于大陆与大洋之间,是夏季风和冬季风必经之地,每逢夏季(4~9月)受强烈海洋性气流影响,多偏南风,气温高,雨水多;冬季(10~3月)则受强盛的大陆气流控制,多偏北风,气温稍低,雨水少。因此广东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广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火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大多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mm以上。其中有三个多雨区(降水超过2000mm的地区),两个少雨区(降水量不足1400mm的地区),除受夏季风(主要是受湿润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影响外,地形对降水的分布的影响巨大。(广东全年雨季分为两段:4~6月为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灾害性天气: 低温阴雨—常出现在春季,多以北部地区最为常见; 旱涝频繁—干旱出现的机会约两年一次,影响较大的是春旱和秋旱(即是三月旱和八月旱,特别是冬春连旱;广东的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4~9月,多会造成洪涝灾害; 台风频繁—广东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每年自6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台风影响广东的集中时期,平均每年约有10次影响广东,其中又以7月初至9月中旬为台风登陆广东的盛期,平均每年有4次登陆,占登陆我国台风总数的42%,台风常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如吹毁庄稼、房屋,引起洪水等,但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减轻或解除伏旱。寒潮—寒潮是指使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降低10℃,且极端最低气温达5℃以下的冷空气活动。若在48小时内降温达14℃以下的则为强寒潮。广东的寒潮大致出现在1月上旬末,终止于2月中旬初,全年活动时间约1个半月;寒潮入侵后,容易出现霜冻天气,晚冬或早春的寒潮对越冬作物、春耕生产的影响较大。寒露风—是我国水稻产区常见的一种低温冷害天气,是北方冷空气入侵而引起的。除此还有冰雹、龙卷风等灾害。广东气候的主要特征是:①气候温暖,积温高,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火热,冬短较暧,降水充沛,雨热同期。);②雨量充沛,雨季长(平均降雨是在120天以上);③沿海夏秋间多台风、暴雨,冬春在寒潮侵袭。⑶河流特征:广东河流众多,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漠阳江、潭江、榕江、连江等河流,全省河川径流总量为1860亿立方米。广东的河流具有流量大、含 3 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和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珠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的第四长河,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河流,全长为2214千米,有“南方大动脉”之称,其流域面积达45.4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34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仅次于长江,位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水道,这也是它有别于世界各大河流的奇特之处。它是由北江、西江和东江汇流于三角洲河网区,最后经(自北往南)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虎跳门及崖门等八大门汇入南海,形成“三江汇流、八口入海”的特殊水系特征。广东水能资源丰富,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07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为666万千瓦,已开发约为60%。(注:结合广东土地利用结构图,理解“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意义;知道广东的气候特征和灾害天气;能看懂一些常用的气象预警信号;台风到达前后天气有何不同,台风有何功过?广东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珠江的特征;目前广东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建筑物组成和作用。)

2、丰富的自然资源:广东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植物种类600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水力资源丰富;鱼类800多种;矿藏ll6种,开发前景良好。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广东省是我国人口较多且较稠密的省份之一。根据2005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全省年末常住人口为9194万人.其中本省户籍人口约79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02‰。全省人口较稠密的区域主要是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居住于本省的人口分属于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9030万人.占总人口的98.21%;少数民族人口164万人,占1.79%,主要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等。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经济区域,即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深圳和保持领先发展地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居中间状态的粤东粤西两翼地区,相对较为落后的广大山区。广东省常用经济区域划分简表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佛山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惠州市区 惠东县 博罗县 肇庆市区 高要市 四会市 山区县(市、区):从化市 南澳县 仁化县 南雄市 始兴县 翁源县 新丰县 曲江区 乳源县 乐昌市 东源县 和平县龙川县 紫金县 连平县 梅江区 梅 县 蕉岭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兴宁市平远县 惠东县龙门县 海丰县 陆河县 阳春市 高州市 信宜市 高要市 广宁县 德庆县 封开县 怀集县 清新县 英德市 佛冈县 连山县 连南县 连州市 阳山县 饶平县 潮安县 普宁市 揭西县 新兴县 罗定市 云城区 郁南县 云安县 东西两翼地区:4 东翼:汕头市 汕尾市 潮州市 揭阳市 西翼:湛江市 茂名市 阳江市

第五章: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

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 历史文化和交通

广东简称粤,因古为百越民族的聚居地而得名。广东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广东十多万年前已有“曲江马坝人”生息繁衍。公元前887年,在现今广州建有“楚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促进岭南发展。秦末汉初,曾一度称南越国;汉代,番禺是全国著名都会;唐代,广州开设“市舶司”,成为著名对外贸易港口。至清代,佛山成为全国手工业中心和四大名镇之一。广东是我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和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广州起义的发生地和策源地,涌现了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廖仲恺、孙中山、彭湃、叶挺、叶剑英等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广东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广东汉语方言主要有三种: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地方曲艺主要有:广东音乐、粤剧、潮剧、汉剧、雷剧、山歌剧等。广东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广州白云山和西汉南越王墓、肇庆鼎湖山和七星岩、惠州西湖、南海西樵山、博罗罗浮山、仁化丹霞山、清远飞霞山、番禺莲花山、韶关南华寺以及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广东交通发达,以广州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目前,铁路有京广、广茂、广

九、黎湛、广梅汕、京

九、梅坎诸线。铁路营业里程已由1978年的l003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l883公里;公路有105、106、107、205、323、324等十多条国道,全省公路主干线均实现无渡口通车,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140公里。主要海运港口有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珠海等;民用机场有广州、深圳、汕头、湛江、梅州、珠海、佛山等七个,是全国机场分布密度最大的省份。

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 篇6

——兼谈《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的改革

华东师大二附中

陈胜庆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深入到课程核心领域,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笔者自上海市第一轮课改担任《上海乡土地理》教材和地图册的编写任务自今已有十来年。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本文从地方课程的概念出发,对地方教材的改革问题作一些思考。

一. 乡土教育与地方课程的联系

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设计的,体现了国家对各地区、各学校的学生素质的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它在三级课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所谓地方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指导下,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社会的特殊条件与要求,为学生的发展而开发编制的课程,现规定课时约占全部课时的5%---10%。它在三级课程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地位,使三级课程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管理权限上分别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如确立课程门类、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建设以及对课程评价等。

三级课程的概念,并不完全是根据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提出的,同时也是我国近20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长期探索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教育需求的。

众所周知,我国从五、六十年代起曾全盘学习苏联经验,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材。长期以来,学校和老师只能执行国家课程的教学计划,而教材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考的一成不变的“蓝本”。由于我国是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很大,课程与教材的高度统一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呼吁课程和教材要有地方性特色。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就指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从60年代起,各地陆续编写了一些地理、历史的乡土教材,并在教育部历次修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课时。

80年代末,国家教委在实行“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时,首先大力推动各地的乡土教材建设,把加强乡土教育作为对当时全国使用一套统编教材的补充和突破。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部署了各地要建设乡土教材的任务。1990年,国家教委又召开了第二次乡土教材工作会议,总结了各地的推动乡土教育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并且评选了一批优秀乡土教材和表彰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

这一时期的乡土教材建设,不仅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和地区发展规划远景的综合性教材,在挖掘当地教育资源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教育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各地的乡土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材的管理上,采取了教育发达的地区以县、市为主,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以省为主灵活而切合实际的方法。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乡土教育是地方课程的雏形。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乡土教育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在提及的地方课程,这两者的差异主要是教育理念不同所引起的。

二. 地方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背景,以大力推广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并且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和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者构成的基础学力观作为新的教育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课程在功能上要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来完成教育任务。国家课程无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功能,而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则更多地具有开发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功能。

开发地方性课程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特定条件,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课本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去认识社会中的各种人文和自然想象,树立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职责。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它必须以学校所在的地方或社区为基础。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还表现在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各有迥异,需求的人才结构也不同。因此,各地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尽相同,地方课程必须是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为学生生活在当地的社会环境之中,耳闻目染各种社会现象,时刻体验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强烈的时代感。所以地方课程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把学校和社会密切地沟通起来。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三是具有有效的实践性。地方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沟通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乡土史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参观当地博物馆和革命史迹,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开展一些关于当地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等。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四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地方课程不等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要认识社会必须从多学科综合的视角出发,例如了解当地的环境问题,则不仅需要一定的理化生地学科知识,还须涉及到道德伦理和法制观念。因此,地方课程并不从属于任何一门学科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五是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它的学习方法不单一地采用传授型,而更应该是探究型,有不少社会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来认识的。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地方课程也具有开放性特点,即突破课堂和课时的束搏,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界大课堂中去开展研究活动。

三. 对乡土教育中的传统观念的反思

尽管乡土教育在过去的教学改革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需要对乡土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予以重新审视。

1. 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区域为中心?

在地理、历史等学科中历来有乡土教育的传统。例如古今中外许多地理学家都强调学习地理必须从乡土开始。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制订近代学校课程时,就提出要求学生在他们生长的地方学习地理。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也都论述过要从认识家乡开始学习地理。我国现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29年也提出了“教学地理,开始必须从本土地理开始”。建国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也都强调要加强乡土地理教育。但是,传统的乡土地理基本上是地理学习入门或者是区域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乡土地理归纳在地理学科体系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育人功能。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领域都存在。而地方课程强调的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在认识当地社会的区域特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史地知识,而且需要各种自然的人文的知识的综合。因此地方课程的建设必须突破学科中心,强调以区域为中心的学科综合。2. 是以传授型学习为主,还是以探索型学习为主?

在进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课堂以外从多种媒体中接受的信息量极大,辨析和甄别信息的有效性、筛选和吸收信息的价值取向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传统乡土教材的编写力求尽可能地达到面面俱到,这主要是受到学科中心和传授型教学方式的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任何一本精心编制的乡土教材都不可能包容一切。因此只有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来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要从建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来构造课程框架。课程的内容除了有必要的基本的素材之外,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关心社会获取信息,包括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电脑网络中筛选学习内容,也包括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地方课程应该成为探究型学习的“平台”。

3. 是以学习结果为重点,还是以学习过程为重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形成过程中,传授型学习依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沿袭一二千年之久的单一的传授型学习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必须在地方课程中突出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鉴于这一认识,地方课程的实施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否具有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否具备关心社会、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是否具有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是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技术,是否具有社会的责任心等等。由此产生的是课程评价必须重视过程的评价和态度、情感、责任心的评价。

4. 是以教材建设为目标,还是以课程建设为目标?

教材是课程的知识载体之一,不代表课程全部。课程则包括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诸多要素。地方课程的建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理念支撑,有切实的目标取向,有基本内容框架,同时要有教学实施和评价的指导。作为拓展型的地方课程,要强化课程内容的规定性;作为研究型的地方课程,则要突出课程目标的导向性。研究型的地方课程在内容上可以专题形式构成,在研究课题上有很大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起指导作用。因此构建课程标准比编写教材更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课程标准,更容易在教学中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才能。

四.《上海乡土地理》的改革思路

地理学科因为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开发地方课程中可以起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学科具有开展乡土教育的悠久传统,地理教师具备指导野外地理考察和社会调查的能力,都将在开展和实施地方课程中发挥优势。

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乡土教材的《上海市乡土地理》教科书和《上海市中学地理图册》在十余年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 飞速发展,不断地修改补充新的材料,大的改版和重编达4次。但是由于教科书和地图册的出版周期,几乎每一新版本在 使用时又发现了很多有待更新的内容。随着包括网络在内的信息传媒的普及,上海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充满发展活力的信息化社会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上海的发展与变化。上海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如何更好地改革《上海乡土地理》教材,必须从新的教育理念上作一些思考。

《上海乡土地理》要发展成一门地方课程,必须有课程性质、课程功能、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正确定位。

1.课程性质:作为一门地方课程,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制定课程标准,有课时的保证,并要给学校在实施课程标准时有一定的弹性和自主权。使学校能更充分地利用所在社区的资源开展各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

2.课程功能:着重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在探究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既深切地了解上海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发的结果,又能对上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探索研究的能力。3.课程目标:要利用上海社会发展的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学生能密切关注和获取有关上海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料,能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从而树立作为上海公民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地理学科范畴。在以区域为范围的内容体系中,结合必要的历史、社会、经济学方面的内容,作为基本的传授型学习材料。但课程的主体内容即研究型素材,则以专题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或实践活动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例如,上海的人口构成和社会老老龄化的问题;上海的滩涂开发和土地利用问题;上海建筑风格和中西文化交融问题;上海的市内交通现状和未来远景的问题;上海的气候灾害和对策问题;上海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海的农村现代化和都市型农业问题;上海苏州河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上海的公民的环保素质和环保道德问题等等都可以确立为专题。以上各类专题可以以不同区域为背景展开,如一区一县,或街道乡镇,或某一居住小区,某一企业单位,甚至于某一家庭。专题研究的成果 可以成为案例,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去。因此,这类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可以由师生共同参与,不断充实与发展。

乡土地理知识 篇7

一、运用乡土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即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每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给出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反之,如果教师给出的是一个死板的、毫无魅力可言的课堂导入则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引导学生学习,最好刺激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材料是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的地理现象,对学生而言,具有亲切、易懂的特点,这样的材料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兴趣。另外,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运用的是学生身边很熟悉地理案例,等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给了学生一种很直观的刺激,能很轻易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导入性。

比如说,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天气系统》的课堂中,我们可以设计导入环节用湖南省近几日,或者是湖南省几天比较有代表性的天气预报的信息或视频来导入,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课堂中能看到一些关于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地理信息,觉得非常新鲜,学习的热情很快被激起了。这样,原本抽象的天气系统,就能与学生关联起来,学习地理的现实价值凸显,后续还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天气现象用已有的地理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释,或者提出疑问,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具有现实意义。

二、结合乡土地理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有关问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学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实施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师开始注意改革教学方式,可是,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出现“满堂问”的问题,课堂教学质量还是不能得到保障。因此,现代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是当前教师备课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孔子有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质疑。导疑,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策略,对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新思维是非常有效地教学方式。

乡土地理的案例能充分应用于课堂导疑的环节,学生熟悉或者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既能引起学生思考分析的兴趣,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层设问,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散性思维,往往能收获热烈的课堂气氛,学生还能提出很有创意的各种问题,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有一部分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这一部分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也很高,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在学案中给出流经株洲的湘江干支流的相关信息,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几道题目给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再附加上给学生提问的开放性活动题,给学生机会提出各自的问题,并相互探讨答案,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在交流讨论中擦撞出火花,使得课堂非常充实有意义。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一定要得到保护,也许学生提出的疑问会比较“另类”,这对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也是一种挑战,也许有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完全预想不到的,甚至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堂上给出解答的,这也没关系,新课改都提出,学习应该是一个伴随每个人终生的习惯,所以,给教师提出问题,让教师也有继续学习的空间,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这样开放的课堂是值得推广的。

三、运用乡土地理设置问题,巩固应用、反思内化

对在课堂是总结的规律、方法等有关结论,教室应该要组织学生进行限时训练、理解应用,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知识理性认识,所以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机会,进行梳理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等。

教师设计事物训练题目应该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尤其是要要体现重点,切忌盲目变式、盲目拔高,要定位在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应用与训练上。如果能应用乡土地理中的现象和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机会来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现学科的价值。

巩固应用环节,可以放在一堂课的结束前进行,也可以穿插在解决好每一个问题之后进行。反思内化环节不仅体现在一堂课的结束前,同样也可以在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进行,但在一堂课的结束前,必须要有对全课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整体性的认识。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会采取一些教学手段,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成就,和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的问题,包括知识的漏洞、理解的误差,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乡土地理的知识可以应用于评价的环节,用乡土地理的案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用于命题测试,在课堂随堂检测中可以呈现,也可以用于随机讨论试的问答,给学生学习和表述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内容结束之后,可以给出株洲市的城区地图,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城市的功能分区特点,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谈谈株洲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成因,甚至细化到每个工业区,商业区的布局区位条件。这样的设计与一般的教学设计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教师也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随时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乡土地理教学初探 篇8

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是一缺地理教师,二缺乡土地理教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各级中学,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育普遍存在着“三少三低”的现象。“三少”是指专业地理教师少(含专门教师)、教研活动少、地理知识信息少;“三低”是指地理师资达标低、课堂效率低、思想认识低。在这种状况下,学校的地理课开设不正常。近年来一些县区编写过乡土地理教材,但时过境迁,很多地理数据、地理图片甚至行政区划都有很大变化,但教材没变,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大部分学校的乡土地理教学处于空白状态。

为此,我们在乡土地理教学方面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进行乡土地理教学。首先应明确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课程标准中对“乡土地理”的范围作了如下的规定: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但也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规定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结合本地实际,我们把乡土的范围确定为贺州市。

其次要选好乡土地理学习的切入时间。八年级学习的内容为《中国地理》,而且七年级已学习了相当的地理知识。因此,把乡土地理内容以分散的形式插入《中国地理》之中,无论在知识点上还是时间上都是比较适宜的。

三要准备好课程资源。以贺州市地图、贺州市电子地图为载体,利用贺州网之贺州概况及各媒体的新闻、材料,参考广西乡土地理,自己编写讲义并融入教材中。

在乡土教学中,教材里关于家乡的问题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如,“季风气候显著”部分有一问题:你的家乡是季风气候区还是非季风气候区?如果是季风气候区,请你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如果是非季风区,请谈谈你的家乡的气候特征。在此处,我插入以下内容:贺州市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C,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无霜期320多天。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强调: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以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把课程标准关于乡土地理的要求落实到课堂。

四要重视乡土地理实践。乡土地理是地理实践的好载体。但地理课外活动对师生能力和时间都有较高要求。基于这点,我们的地理课外活动分组进行,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内容开始。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们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进行地理教学,达到了以现实的案例促进教材内容的学习目的。乡土地理教学表述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看到的具体的地理事物,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这些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很容易形成具体的地理现象,对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很有好处。

上一篇:武汉市房屋租赁协议下一篇:爸爸的爱-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