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共4篇)
乡土情怀 篇1
摘要:本文在充分解析乡土建筑本质和精髓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案优秀建筑例并结合自身学习心得, 探索了现代建筑对传统乡土建筑情怀继承和运用的三个层面即:对乡土建筑元素的提取与运用;对乡土建筑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对乡土建筑空间氛围的提炼与营造。并在此基础上发掘传统乡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土建筑,现代建筑,继承与创新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乡土建筑具有更强的地域特色, 它既是一个物质实体, 也是一种文化历程。它被当地的使用者自行设计并建造, 与当地资源、文脉、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向的今天, 乡土建筑保留着其珍贵的特质, 不仅记录和反映了一个地区灿烂文化和历史, 同时也传承和延续精湛技艺和建筑思想。现代建筑的发展并不是凭空生长的, 传统乡土建筑应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文化根源。只有将现代建筑设计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文化精神内涵, 耐得住时间淘炼的作品。
王国维先生总结读书有三境界, 在笔者看来, 如今现代建筑对传统乡土继承运用也可以被类似划分为三个层面, 不同的是读书三境界是一个递进的, 从厚积薄发到幡然领悟的过程, 而现代建筑对于乡土建筑的继承运用是三个不同的层面, 彼此没有手法优劣之分, 建筑师选择从哪一层面运用, 要考虑到实际项目背景需要, 更要思考怎样运用才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回归。一味追求在某种层面的再现并不是智慧地将传统吸取和继承, 而是套着传统形式的无内涵空壳。以现某有些仿古建筑为例, 为了做仿古建筑, 就不加思索地运用“坡屋顶”“假斗拱”等构建, 这种形式上的仿造并没有理解传统乡土建筑的内涵, 是徒有外表的效仿而不具内在情怀的。然而, 也有许多优秀的案例, 从多方面借鉴继承乡土建筑手法和精髓,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下文将从三个部分分析这些仍然保留着这乡土情怀的现代建筑。
1乡土建筑元素演绎新形势
英国建筑师彼得·索特尔认为乡土建筑具有经历长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必然逻辑”。建筑师们只有考虑形成乡土建筑的客观原因并对之做出分析于运用才能真正接近这种“逻辑”, 他指出: “建筑师的技巧与乡土建筑的无意识过程并不存在矛盾, 建筑师们可以向乡土建筑学习”。每个传统的乡土建筑元素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以”传统材料“这一元素为例, 传统材料赋予建筑以大地的衷情、历史的沧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温暖, 是许多现代材料无法企及的, 另外, 还具有便于与周围环境协调, 易于使用传统工艺和雇用当地的工匠等优点。 在新乡土建筑中传统材料的这些优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安腾忠雄设计的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就是对乡土民居材料的完美演绎和再创造。在日本馆的设计中, 安藤设计的主旨是强调 “木”这种日本传统材料的本质运用。日本馆高25米, 进深达40米, 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地面部分由胶合木梁柱体系支撑, 正面和背面均为条状木板做成的弧面外墙。安藤对传统木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大量采用木材料构成的框架体系支撑其整座建筑, 在西班牙 ( 以石材为传统建筑材料) 举办的世博会中, 很好地展现了日本文化。
安藤的作品一向重视将建筑设计与其所处的环境综合考虑, 在创造舒适空间的同时满足地域文化特性。在日本馆的设计中, 安藤仍然选用了简洁纯粹的几何建筑形态, 意图表达一个日本人禅宗般的的民族性格。为了让日本馆的设计既能体现现代建筑设计及技术的进步, 又能反映日本本土的美学传统和文化特点, 他从多种方式调研观察, 提取日本民居设计的精华, 并转译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保证率建筑与本土自然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类似优秀案例还有陕西富平陶艺博物馆的设计, 建筑师提取的建筑形体原形就来源于陶瓷烧制的过程, 朴素的烧陶窑炉和曲线流畅优美的陶罐无论从形态的拟合度还是内在质朴厚重的气质都与陶艺博物馆的建筑性质相吻合。建成后的展览大厅内部穹顶宛如两个半埋于土中的古老陶罐, 层层泥土般润滑的质感, 为博物馆室内渲染出一种安静高雅的艺术环境。刘家琨创作的艺术家工作室建筑系列作品也是将当地乡土环境的提炼和抽象后融入现代设计的语言。罗中立住宅的原形提取于成都平原著名的灰窑, 其质朴又充满文化底蕴的风格与罗中立的画作特色异曲同工。另外何多苓工作室的原型则取自生活中藏羌的碉楼, 表现方法真实无雕饰, 这与画家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也颇为相似。 诸如此类的优秀案例从传统乡土建筑中获取原形, 转译后用现代建筑语言重新阐释, 可谓在新时代下成功演绎了传统乡土建筑的精华。
在笔者所做“珞珈书院”这一课程设计中, 就运用了一些传统乡土建筑元素。比如细腻的粉墙和具有质感的毛石材料, 竹与石景观小品, 四水归堂的天井等。意图通过这些细小的元素的多处渗透, “渲染”一番传统山水书院气息。在节奏快速空间局促理性的现代社会,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或许会为人们的心灵带来一丝温暖舒适的慰藉。
2传统建造技术展现新应用
传统建筑技术是建筑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 反映出部分传统乡土建筑的特点, 其独特的建筑技术也折射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近年来的一则新闻, 为了庆祝今年的美国劳工节, 摄影师塔德- 梅耶斯拍摄了一组名为《美国工匠》的摄影作品, 向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工匠以及辛苦劳作的普通工人们致敬。梅耶斯在《美国工匠》的序言中说: “我拍摄‘美国工匠’系列因为他们虽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 但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坚持和执着却是一种美国精神的体现。”乡土技术源于工匠的经验积累, 其中蕴含的更是一种文明的精华。但是, 乡土建筑建造水品还是存在低效等问题。当代建造技术进步迅猛, 手段多样, 运用新的建造技术再造传统乡土元素是一种工艺的转换和提升, 新的“适宜技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补折衷态度, 而是辩证和智慧的选择。
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考虑到工程实际, 同时注重了建造的经济性和过程简易性, 在保证建筑品质的前提下营造出艺术化的空间效果, 在经济、技术和艺术间寻求了很好的平衡。
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博物挂组合墙设计。设计运用了清水混凝土和页岩砖组合墙, 用清水混凝土模拟出人造石, 其外壁采用凸凹窄条模板, 利于鲜明纹理的表现, 同时, 粗犷而细小的网格划分掩饰了浇筑过程中的施工瑕疵。做法是: 分段留施工缝, 先绑扎好柱子和组合墙部分的钢筋, 再砌高砖墙。等砖墙达到强度后即为内模后支好木质外模, 再进行整体浇灌, 内外一次成型, 下次需要现砌现浇, 保证墙体垂直。 刘家琨这种外壁的工程做法, 实现了当初他的设计意图———“用清水混凝土诉说人造石的故事”。新的建造技术也为博物馆的外观带来了崭新的表现力。
3乡土建筑空间再造新意蕴
现代建筑创作继承运用乡土建筑的另一重要方面, 就是从传统的城市肌理、聚落环境以及空间氛围中发掘特质, 进而将其反映在新的建筑设计中, 体现传统空间意蕴和生活情怀。从某种意义而言, 这种设计方法是更深程度上对乡土建筑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群就是对传统乡土民居空间形式的变异和再创造。在设计中, 王澍采用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 模糊地描述出传统乡土建筑的建筑形态和空间氛围。这种看上去兼具现代设计感与传统风味的建筑传达了王澍对乡土建筑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象山校区的建筑, 大多是“大合院”形式的, 院子始于二层平台, 院子的内墙面采用杉木嵌板, 与江南民居里的木墙面效果颇为相似。平台的木墙上开有很多门扇, 勾画出江南传统建筑中颜廊的形态。此外, 建筑的首层还夹杂着许多小尺度的庭院, 翠竹砾石铺陈期间, 宛如置身农家小院。差异性的院落布局就像 “面山而营”的乡土建筑聚落。建筑群敏感地着随山水扭转偏斜, 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 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园。教学交流的空间由封闭的教室变成了或是屋檐下、或是洞口内、或是栈道中、亦或是田间河边。田园式的空间体验给予了每位师生心灵上的自由。几十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地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
在“土家族博物馆”这一课程设计中, 笔者设计的意图和重点也在于营造一种特色的乡土建筑空间。笔者所理解的是, 博物馆不应只是将文物冰凉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它更应带给人们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 在此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璀璨文化和悠久历史。因此, 对于传统乡土空间的营造是能否引发人们精神共鸣的关键。受一张土家族 “亮梯子”图片的启发, 我将展区划分为几个象征“山”的体块, 将交通空间做成山间的“栈道”, 这样游客在观展时也体验到一种土家天街和行走于崇山峻岭的感受。木质的栈道和粗狂的石材展馆表面也渲染出土家族质朴豪放的居住氛围。
4结语
当下一些建筑创作一味追求国际化风格, 丧失了本土性和地域特色, 城市也因此显得千篇一律, 毫无特色和亮点。乡土建筑凝结着人民大众创造的文化和智慧结晶, 不仅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 更是建筑师获取创作灵感的原形土壤。相信在日后的建筑实践中, 乡土建筑的精髓会被人们更深程度的理解和更广角度的继承发扬, 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之路!
乡土情怀 篇2
迎面走来的他,与传言中不修边幅的“土豪”形成巨大反差:一身皮衣皮帽,衣着合体、走路带风,沉思时目光深邃辽远,大笑时如顽童般两眼眯成一条缝,跟你交流阅读卢梭《忏悔录》感想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的确,这个曾经赤贫到连几块钱学费都交不起的农村少年,有身处社会最底层的辛酸过往。而今,已届耳顺之年的他,身价百亿却异常低调。他用大半生的奋斗和努力,对“土豪”二字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他是有成就的“豪”——亲历中国住宅商品化全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民营企业家,经过20年奋斗,带领一家镇办建筑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并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2013年,公司销售收入翻倍增长,高达1060亿元,闯入中国房企千亿军团,增速位列龙头房企中第一。
他是有情怀的“土”——出身草根,始终情系乡土,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立志盖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富裕之后,先后以母亲、兄长命名,建慈善基金,办免费学校,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历年来为教育、扶贫、医疗、赈灾等公益事业捐款逾19亿元。
他,就是被誉为“南中国房地产业航空母舰”、中国房地產十强企业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掌舵人——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
2014年12月初的一天,在设计独特、绿意盎然的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我们和杨国强面对面,他坚持不要采访,只是像朋友一样随意聊聊天,聊聊他对人生的感悟,聊聊他还没实现的梦想。
讲故事:一生最重要的两块钱
世界上每个励志故事都有个心酸的开始。杨国强也不例外。
由于家贫,杨国强直到十七八岁没穿过鞋子,没吃过糖果,“自己没有亲手花过两分钱”,衣裤都是兄长穿旧的和香港亲戚穿旧寄来的。
念书后,为省7分钱饭钱,中午放学要走一个小时回家吃。尽管这样,到高中时,由于交不起每学期7块钱的学费,不得不提出退学。老师找到家里来,对杨父说,这孩子是念书的材料,应该让他继续念书。无奈杨家实在没钱,后来还是学校免了学费,并给了两块钱助学金,杨国强才又回到学堂。
如今,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回想起当年这辛酸的一幕,杨国强口气里充满了感恩之情。尽管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见过无数的钱,可他始终认为,“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两块钱,我一分钱都不敢乱花”。
虽然家境贫穷,没有一分零花钱,但杨国强自小就酷爱读书。当年他有位同样爱书成癖的发小,两人都被免交学费,都领了助学金。“文革”期间的新华书店没有几本书卖。他俩为了读书,结伴跑到废品收购站,用手里的助学金买了一大堆废旧书,“那么高的一摞”,杨国强比画着,大约有半个人高。几十年前的事,他记忆犹新。“然后一人一本轮流挑,挑完了两人分头看,看完再换着看,剩下实在没用的再拿回去卖废品。”读书中,碰上什么是什么,天文、地理、自然、人文……少年杨国强如饥似渴,来者不拒。这样读书,涉猎广博,眼界见识随之开阔,“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那些书给了我重要的精神滋养”。他眯缝起双眼,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也许,正是这种爱学习和渴望知识的精神,让他走到了今天。
爱读书的习惯一直沿袭下来,“我什么书都爱看,管理的,人物的,哲学的,自然的”,不知怎么说到卢梭的《忏悔录》,“好书啊!”他兴奋起来,“越看越有感觉,看完书兴奋得一夜没睡,跟充了电似的,第二天上班也不困不乏。”
所以,跟现在的杨国强交谈起来,听他动不动就冒出个宇宙银河,时不时聊个历史趣事,甚至谈到生物化学分子构成,视角之开阔,思维之发散,你就不会奇怪了。“现在上厕所,坐在马桶上一定要看书的……”他哈哈大笑。
谈模式:坚持做自己就好了
20来岁时,杨国强进入顺德县北滘镇建筑公司,从最底层一步步做起,干过泥瓦匠,当过包工头,直至晋升为总经理。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改制,他与几个同事合资将公司盘下,成为大股东。公司低价买下顺德碧江与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以“碧桂园”命名开始涉足房地产。不过出师不利,当年楼市泡沫破裂,差点变成烂尾楼。最终历尽艰辛才走出困境。
如今,碧桂园开发的项目已遍布全国。当问及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杨国强老老实实回答:“我们比较笨,不会出歪招,坚持做自己就好了。”
杨国强“做自己”有做自己的套路。那就是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盖老百姓‘买得起’的房子”。
这一模式的经典之作,是2001年开发的碧桂园凤凰城。该项目圈地1万亩,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到装饰、物业管理,都是碧桂园自己负责。当时的“造城”场景蔚为可观:几千套楼房同时拔地而起,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最终,凤凰城以每平方米2800元的均价推出带装修的房子,“50万就买个独栋哦,还是精装修的房子。”杨国强回忆说,“价格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还便宜。”由此创下一分钟卖出十栋房子的惊人纪录,被业界笑称“像卖白菜一样卖房”。
多年来,碧桂园一直致力于“为大众建造买得起的好房子,提升大部分人的居住品质”。记者在全国多地参观过碧桂园项目,这些项目多在大城市周边。在大片荒地上盖房子、筑酒店、办学校、建社区——当一处处小城镇建设起来之时,也是当地农村落后面貌改观之日。
“对于中国的城镇化,碧桂园还是作了一点点贡献的。”涉及对自身的评价,杨国强谨慎地选择着措辞,但眉宇间难掩自豪。确实,谁能说得清,建老百姓“买得起”的房子,究竟是这位草根出身的企业家的为商之道,还是他的乡土情怀?
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成功上市,集资百亿元,上市后总市值一度逾2000亿港元。在资本驱动下,杨国强把他的开发模式推向了全国。如今,碧桂园在全国已有230多个项目,杨国强感受更多的不是自得而是压力。“房子盖好了,看上去很美,但我总被投资者追着问,为什么不能增长更快。”说到这,他挠挠头,无奈地笑了。
相对于一线城市和城市中心地带的房地产项目,二、三线城市和郊区的房地产项目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要大得多,遇到市场和行业大调整时,甚至可能成为重灾区。这对于碧桂园模式无疑是个考验。对此,杨国强坦承:“今年房地产市场波动,我们也不好做。”但是,“同样的市场环境,我们在河北涞水做得就很不错。所以说,大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品质、价格和市场需求,关键是能不能做出人家需要的产品。”
“我常常跟他们讲”,他指指身边的员工,“房地产跟高科技不同,高科技找对了方向,就会有风投,一旦成功就能一下子占领市场,赢得掌声。房地产不是飘在天上的,是落在地上的东西,跟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容不得一点马虎,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个细节。”
目前,碧桂园的全国均价是每平方米6000多元,在中国十大房企里,是销售均价最便宜的一家。“房地产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不会再有过去那么红火的日子了,这是行业的‘新常态’,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是比拼耐力的时候了。”杨国强目光炯炯。
“耐力。”他低声又说一遍,像对别人说,更像对自己说。
说传承:希望一只老虎带出一群老虎
随着碧桂园成为公众公司,作为创始人的杨国强以及他的家族开始受到世人关注。2004年,杨国强年仅23岁的女儿、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市场及物流系的杨惠妍,加入碧桂园,出任杨国强的私人助理。2007年,杨国强将自己所持碧桂园70%的股权全部转给了女儿。当年,26岁的杨惠妍登上了“中国首富”宝座。
虽然在股权结构上,杨国强家族依然是碧桂园的绝对控股股东,但在公司治理上,碧桂园在营运、营销、土地、工程、财务等重要环节已经由职业经理人接班。事实上,上市7年来,碧桂园已逐步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蜕变,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有熟悉碧桂园的业界同行表示,杨国强在企业管理上风格开明,敢于放权,也愿意通过利益分享激发员工积极性。2010年,中建五局原总经理莫斌出任碧桂园执行董事兼总裁,随即填补公司在建筑工程、质量管控等领域的短板。2013年,被譽为“清华神童”的富力地产原副总裁朱荣斌加盟碧桂园,出任联席总裁,成为公司土地拓展的指挥官。两位总裁已然成为杨国强的“左膀右臂”,并推动碧桂园进入房企千亿俱乐部。
作为企业创始人,杨国强对企业传承有着独到的思考。“全世界都有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不能一概而论,家族企业也有成功的百年企业,非家族企业也有失败的。社会发展太快了,一点闪失都可能招致失败。关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什么,顺应什么,调整什么,想清楚这个很重要。”
当年的杨国强,在镇上的建筑公司当了10年经理,最终打败了镇上另一家老牌建筑公司,被人戏称是“一只老虎带着一群羊,打败了一只羊带着的一群老虎”。如今,公司管理团队兵强马壮, “喏,这两个都是海外归来的博士”,他指指身旁两位帅小伙。“那您现在的感觉是不是一只老虎带着一群老虎?”记者开玩笑地问,“希望是啰”,他望着年轻人,像个开心的父亲一样笑了,“将来就靠他们了!”
2014年,碧桂园引入很多跨国公司“管理培训生”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高端校园招聘与人才发展项目“未来领袖计划”,一举招聘了100多个博士。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人才引进,显示了这位创业者对公司未来的深谋远虑。难怪一些跟随杨国强多年、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层管理人员危机感油然而生,“老板这招厉害呀,我们再不快步前进就要被淘汰了!”
论幸福:有钱是好事,但代表不了幸福
在顺德碧桂园旁边,有一所“国华纪念中学”,这是杨国强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在校内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杨国强的题字:“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石碑落款“创办者”,显示了他一贯的低调。
“国华纪念中学”建于2002年,用的是他大哥杨国华的名字。1997年,杨国强在建立自己第一个慈善基金时,用了母亲的名字“仲明”。2007年12月,杨国强捐建的一所专门针对退伍军人的全免费慈善学校,命名为“国良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的是纪念曾是退伍军人的兄长杨国良。杨国强用做公益、做慈善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对社会的感恩。“我过去的经历中有很多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我每天都在感谢这个社会。我觉得,今天我所拥有的财富,只是社会财富交给我保管的一部分。现在,我的工作不是为了拥有这些财富,而是为了一份责任。”说到责任,杨国强的表情十分坚毅。
其实,10多年前的杨国强已经很有钱了。“每年靠利息过日子都可以过得很好。我可以拿这个钱去周游世界,背个行囊到亚马孙河漂流,那是我最向往做的事情。”可是,就是这个有钱人,有一天在机场想喝水,看到一杯可乐要20块钱,犹豫再三还是没舍得买,“这可是我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啊。”彼时,他已经花出去上亿资金做慈善了。
女儿杨惠妍在美国留学时住地下室,没有空调。有一年夏天很热,杨国强很是心疼,打电话问女儿,怎么不装空调,又不是没有钱,老爸给你的钱可以天天住五星级酒店啊。女儿不接话,只一个劲地追问他,国华学校办得怎么样了?“我说这可是你的钱啊,多拿出去一分就少留给你一分。可是她不理,反而催着我去办学校。”回忆往事,杨国强话里话外透着欣慰和赞赏。
“有钱是好事,能让你过上好生活。但它代表不了幸福。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从贫穷走来的杨国强曾经那么渴望金钱,但今天,这个亿万富翁却坦承自己“不算幸福”。“我不算幸福,压力大,责任大,希望这些孩子尽快成长起来”,他指指身边的年轻员工,“能让我获得自由,背起行囊逍遥走天下,那就幸福了。”
聊梦想:面向大海读书晒太阳
已届耳順之年,偶有闲暇,杨国强会像老牛反刍一样,回顾和反思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有时也想让“家里的这些孩子(指公司员工)了解”,有他这么一个人,走过这么一段路,他的感悟,他怎么看待社会和人生。然而,回望来路,他首先感到的是自己并没什么了不起。对外界的赞誉,他总觉得羞愧难当,“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他常常这样问自己。“很多人看到自己的成就,洋洋自得,感觉了不起。我读过很多历史书,你数数,有历史记录以来,你记得哪个当官的?哪个有钱的?一个人做这么点事情,放在漫长历史长河里,只是很短的一个碎片而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什么了不起?”
小时候穷,杨国强每天躺在农村的石桥上看天上的星星,感叹宇宙那么大,人这么渺小。而今,经过了大半生的奋斗,读了那么多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他回过头来看人类历史,看财富和权力,一切都更加通透。“从人类的进化、宇宙的演变、生物的发展,思考所有的事,包括思考我们自己,不同的人由不同的分子构成,存在这个地球上,然后到某一天,又分解成不同的分子散于无形。如此,就算一时获得所谓权力、财富、名利,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他顿了顿,口气风轻云淡,“有些大师开窍了,想通了,我现在虽然人还在名利场里,但心已经离开了。”
“当然,从人的本性来说,追名逐利也很正常,某种意义上,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杨国强说,“这个社会总有些特别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说着说着,他又讲到卢梭,“拿卢梭来说,国家最后给了他一个杰出贡献的荣誉,每月可以去政府领钱,但他没要,最后在贫病交加中终老。他知道自己是怎么一回事,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对我而言,我自己的想法就是要为社会进步而努力,能做多少做多少。”杨国强有10多年没见过当年帮他出主意的策划人王志纲了,前不久在一个场合遇到了王志纲,杨国强走上前打招呼,“王老师,这么多年不见,我向你报告,我这些年还是一直在努力,为这个社会更加进步而努力。”久别重逢,他没说自己的企业怎么样,生意怎么样,说的竟是促进社会进步这么“宏大”的话题,“我就当它是爬珠穆朗玛峰,用我余生的力气,爬到哪里算哪里,也没有想过要爬到哪里去接受人家的鼓掌。”
“事业做到这么大,你还有梦想吗?”记者问。
“有啊!”杨国强说,“我十几年前就有一个梦想,到现在也没实现。我希望在大海旁边有座自己的房子,前面是沙滩,后面是森林,旁边有个很大的图书馆,再有条高速公路可以一小时通到现代化城市,没事的时候就待在家里看看书,晒晒太阳……”他又眯起眼睛,好像太阳晒到了脸上。
“你们看到我写的这几句话了吗?”他突然指指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我梦想中的碧桂园》,“……这里是为全世界建造又好又便宜的房子的公司,这里是被社会高度认可及赞誉的公司,这里是为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的公司”,对碧桂园,他“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身体力行地去做,争取更美好的明天”,“为社会建更多的好的房子,不贵的”,他补充道。
乡土情怀 篇3
在教育日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学校既要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让儿童通过宽广的视野去认识世界,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学会合作和交流,更要培养儿童热爱乡土的情怀,了解本土的历史和传统,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拥有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儿童乡土教育就伫立在国际视野和乡土情怀的交汇点上。
生命的成长离不开乡土。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柯灵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是童年。”儿童第一眼见到的世界是乡土,童年生活时期最长的世界是乡土,获得生命体验最深的世界也是乡土,获得的个性感悟和最重要的体会还是乡土。乡土总是与生命的“根”、血缘的“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每一个人割不断的情丝。
乡土教育不忘放眼世界。当初,国人崇“土”而轻“洋”,望“洋”生畏,闭关自守,造成国运衰微,清末的中国是最典型的例子。现在,国人崇“洋”而轻“土”,盲目全盘西化,结果是邯郸学步,水土不服。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化教育经验、翻转课堂、第56号教室的故事……多元的世界带给教育多样的风景。但实际上,个性化的事物总是独具非凡的魅力,正是那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事物最先被世人所接受而走向世界,中国民乐如此,中医、中药也不例外。
全球视野以立足乡土为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满怀深情地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我的故乡不仅跟我的成长,跟我的文字也密切相关。这里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和文化遗址在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在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乡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确,乡土孕育了每个个体生命对于世界的原初感受,形塑着每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雏形。莫言创作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把国际化与乡土化有机融合,正是他捧得桂冠赢得成功的秘妙所在。
乡土情怀 篇4
在《说唱:乡土艺术的奇葩》一书中, 著名曲艺理论家汪景寿先生将说唱艺术与乡土文化紧密勾连。在他看来, 曲艺“长期以来, 流传发展于广大的农村, 深深地扎下了根, 即使在进入城市之后, 依然以浓郁的乡土风味为人们所喜闻乐见。”[1]初读此作时, 笔者曾不以为然, 认为汪老作为相声理论家怎会有如此判断。众所周知, 相声这种曲艺形式与乡土之根隔得较远, 而与城市市民社会及娱乐空间的成熟息息相关。因而依相声来看, 汪老的判断可能并不成立。但细细思量便可发现, 汪老的说法并非专指相声, 而是关乎曲艺的另一大门类———鼓书。他将说唱艺术称为“农民的艺术”, 在很大程度上指的便是鼓书, 因为只有在鼓书这里, 我们才可体会“说唱艺术发端于乡土, 生命力来自乡土、未来前途系于乡土”的论断, 而常德鼓书展演似乎让人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关于常德鼓书的历史及其传承, 许多论著中都有清晰的阐述, 笔者不再赘言。单就其展演而言, 相信各位观众都已深切地感受到表演本身所蕴含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以及深深植根于乡村社会的民间伦理与情感。概括来说, 常德鼓书这种地方技艺正在依赖“说”与“唱”的趣味形式, 讲述民间与乡土社会的一整套价值观, 包括讲述民间的神话与信仰体系, 传达民间的情感与现实焦虑。而在这个过程中, 久远的传说口口相传, 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如果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 “文化”所表现的是具体的社会与社区各自的理念和生活样貌, 那么常德鼓书正是这样一种“有机的文化”形式。细细观来, 这种乡土的文化形式大致展现了如下方面的艺术特质:
1 彰显传统文化, 表达乡土民间价值观
常德鼓书中孝鼓、丧鼓的大部分内容本就与传统价值观的建构密切相连, 其中大部分理念都已随时代的变迁而宣告失效, 但仍有一些顽强地留存, 依赖故事的形式无意识地表达出来。《娘教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传统伦理价值观的载体, 但却并未让人感受到封建“三从四德”之类腐朽的气息, 而只是讲述贫与富, 勤劳与坚守的观念, 这恰是传统文化中坚韧和质朴的一面, 是值得留存并传播下去的文化价值。薅草锣鼓《郎是包谷梗》是一首愉快的劳动歌谣, 也是民间劳动价值观的集中呈现。它将民间文化与音乐融入到艰苦的劳动当中, 让辛勤的劳作具有了一种激情飞扬的感觉, 也展现出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而从功能上看, 薅草锣鼓本身便在于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笑声中变得轻松, 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愉悦和快乐。在这个意义上, 《郎是包谷梗》显然达到了目的。除此, 这个作品的打唱方式也极为率真、质朴, 其中不乏民间歌谣小调必不可少的乡土性意味, 这些也恰恰是民间活力的源泉所在。
2 表现现实情怀, 讲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 鼓书的魅力就在它的现实性。它是一种质朴的手艺, 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其灵感与激情都是从生活中而来, 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这是一种“有机的文化”, 一种植根在民间的“活的艺术”。《西瓜的秘密》反映现实工作难找的状况, 也包含了“送礼”等富有戏剧性的社会见闻, 体现出某种讽刺意味。孝鼓《赈酒也烦恼》是一则简短的讽刺剧, 在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中, 彰显了极富趣味的社会批判意义。《边三梭卖器官》讲述赌博佬边三梭因长期赌博而透支身体, 想卖器官都卖不出去的故事, 在此体现的是鼓书作为民间艺术的讽喻劝善功能。作为一种民间的声音, 常德鼓书并不避讳民间俚俗的话语和价值观, 比如对金钱的向往等等, 这也使它更具现实意味。
3 旧词新唱, 展现“传说”的传承与新变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曲目新唱的作品, 比如《刘海砍樵新唱》、《姜女情》、《东施效颦》、《武松大闹观音堂》等等, 这些作品都在传统风格曲目的基础上, 添加了一些现代的元素, 将现实生活的因子融入其间, 从而体现出新的时代特色。比如《刘海砍樵新唱》中有这样一段:“你不去攀高官/你不把富豪亲/你不张海口要彩礼/你不问学历和出身/你不贪级别和金钱/你不看职称炫身份/你不以青春作抵押/你不拿爱情当商品”。这便将“刘海砍樵”这个常德民间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曲目, 以颇富趣味的方式进行了旧曲新唱, 也无意间唱出了新时代的价值观。由此也可看出, 将新的生活元素融汇到传统故事的讲述之中, 进而迸发出一种新的活力, 这才是“新唱”的要义所在。而在这个作品中诸如“此事很快网上传, 引来围观亿万人”等唱段, 也体现出十足的谐趣风格, 令人久久回味。
其实从表演的角度来看, 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城市观众可以轻易地指责展演中的诸多弊病。比如相对于高雅的城市艺术, 常德鼓书讲的都是难懂的方言土语;他们的歌声并不悦耳, 或过于粗犷, 或仍显稚嫩;他们的表演还有些粗糙, 亦不乏浮皮潦草的地方;而乐器更是简单, 确实难登大雅之堂。但就是这样的形式, 传递给我们一种温暖的情怀, 激活久远的乡土记忆。他们讲述的是乡土中国的故事, 和寻常百姓的生活相关, 并努力使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 在笑声中调整自己的生活, 这是真正“接地气”的艺术, 它用一种质朴的方式, 唱出真正的乡土中国和民间社会的声音。
然而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终究不是鼓书曲艺繁荣的时节。当今的城市文化已呈席卷之势, 乡村的消逝让那些独属于乡村的民间技艺濒临消亡, 即便是进入城市, 也只是依赖于久远的乡村记忆顽强生存。鼓书艺人走街串巷的胜景不再, 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已然“非遗化”、“博物馆化”, 而只有依靠擂台赛这种“强心针”的形式才能短暂地重新激活, 这确实是令人无比忧虑, 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对此, 这次展演中的孝鼓《传承》值得一提。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精品鼓书节目, 其故事的设置极为精巧, 讲述得也极为生动, “撒尿宝”、“咬卵犟”、“狗日的舫吧”等语汇, 皆是地道的方言表述, 这无疑也是一种“接地气”的手法, 虽不免俚俗但却极富韵味。这个作品从笔者与几个同学在街头的相遇开始, 展现的不仅是有趣的戏剧性场面, 更是不同人群及其价值观的碰撞, 由此也体现出“打鼓匠”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再加之艺术家的完美演绎, 使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 《传承》在故事与说唱之外, 表达了一种凄然的微妙情绪。
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作品可以看作是鼓书这样一种即将消逝的民间艺术的深情自况, 节目的“说”与“唱”之中皆包含无奈中的坚守与期待。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 甚至演唱本身便是民间艺人在金钱社会、名利成就的诱惑之外的执着与坚持的体现。当然, 作品还隐隐地表达着对鼓书艺术美好前景的热切期待, 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 那“接过爸爸的棒”的民间艺人, 他们“把欢乐送到别人的心上, 就等于你的生命在放光芒”, 则正是这些自称为“打鼓匠”的艺人们最大的艺术价值。因而这虽只是一个小小的作品, 却包含着对整个时代, 对整个艺术门类前景反思的复杂况味。这个作品便是整个常德鼓书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夫子自道”, 它使我们相信, 只要有故事, 有讲述的欲望, 有生活的渴念与倾诉的激情, 有现实的情怀与对生存焦虑的执着探寻, 那么鼓书这种质朴的艺术形式就不会消亡。
摘要:常德鼓书属于民间乡土艺术形式, 其展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彰显传统文化, 表达乡土民间价值观;二、表现现实情怀, 讲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三、旧词新唱, 展现“传说”的传承与新变。
关键词:常德鼓书,展演,民间艺术,全球化
参考文献
[1]汪景寿.说唱:乡土艺术的奇葩[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
[2]高俊成编著.民俗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乡土情怀】推荐阅读:
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07-23
浪漫情怀与不遇情怀论文09-05
高考作文预测:家国情怀源于家族情怀11-27
乡土化07-17
乡土情结06-12
乡土美术06-13
乡土知识08-31
乡土特色09-21
乡土世界10-23
乡土树种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