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美术(精选8篇)
乡土美术 篇1
深挖乡土美术资源 开发美术新课程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教育 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的乡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美术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从而引进我们的美术教学课堂。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学校驻地诸城,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山水隽永,民风淳朴,是齐鲁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文化的教育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美术教育。
2.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
三、乡土文化的美术教育目标
1.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四、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南北各省的剪纸都普遍接纳地方戏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拟皮影人物,这些戏曲又往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大纲要求教学重视创设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美术学习渠道,增加美术学习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加强落实,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深入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配合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铺路架桥。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的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由于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社会的变革速度相对缓慢,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第四期。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乡土美术 篇2
乡土美术资源作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关教育策略的制定直接指导着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定位、目标设置、重点难点分析、授课形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探索小学阶段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必须从原点出发:从认知乡土美术的具体内容入手;清晰乡土美术资源对小学美术课程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关注小学生视觉认知的养成教学, 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美誉度。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1]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 选用亲切、直观、感性的乡土美术资源, 为小学生导入观察与体验的视觉认知教育, 这不仅能彰显美术课程的学科背景, 更能体现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本地区乡土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 不仅为小学生搭建一个认知本土历史文化的情境平台, 更能增强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进而提升其对整个中华视觉文化的感知。这些都构成了乡土美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感。
我认为, 可以班图拉的观察学习作为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选择这一理论的原因在于:在小学阶段, 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不能是单一的造型技法讲述, 而是通过具体有形的视觉对象, 为小学生导入情境化的视觉认知平台。美术课程选择小学生生活中有所见、有所知的乡土美术资源, 将小学生有限的关注力聚焦在教师设置的探索、观察的视觉情境里, 让被动讲授的材料与感性的视觉认知、交互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来源于在谈到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时, 班图拉的建构论观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明确指出:“注意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吸收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相反, 它涉及对环境自我指导的探索和从正在发生的示范事件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觉。”[2]乡土美术, 源于当地最生动的日常生活。乡土美术与当地民俗、民风、物质创造、手工劳作是密切联系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人认为以下五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1.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2.民间手工艺;3.由少数民族的习俗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4.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5.福建省与其他地区乡土美术的差异比较。以福建省为例,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内容如图1所示。
这五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基础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是本文探讨乡土美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学应用的核心。这五大部分各自独立, 但又相互关联。每一部分中的每一小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探讨学习的焦点。如第一部分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 这一类中的剪纸、版画、地方戏剧中的舞台布置和第二部分的民间手工艺、第四部分中的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五大部分的核心就是建立在福建省传统的人文风俗之上, 以此为中心就可以营造学习福建省人文的好氛围。美术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 而真正成为视觉表达的优秀载体, 比如剪纸, 可以激发小学童动手探索的兴趣。在多种剪纸技法的引领下, 小朋友认知二维图案的能力与完形认知的能力得到了有机的互动与体验。美术课堂不再会陷入单纯的技法体验, 来自生活的直接体验, 消除了小学童抽象的价值判断力, 让其身临其境的观察、行为实施没有了阻隔。这时的美术课堂是接受美育、德育、智育的三重教育。如果美术课堂可以成为视觉传达的媒介, 那么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六年 (1917年) 前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可以得到全面的贯彻, “陶养性灵, 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就会在21世纪的中国实现。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 实施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与教师主动吸收教学理论、转化教学思维模式, 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授课模式密切相关。在观察学习的视觉情境中, 教与学的角色转化、教师掌控教学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设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测评, 这些都会随着教师对视觉认知与观察学习理念深入体会的前提下, 才能得以执行。
要在小学阶段将福建省乡土美术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 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当下选择互联网作为整合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方式, 其优点有: (1) 网络成为当下生活相对便利的、密集型的交流途径。基于互联网平台, 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的展示早已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互联网, 作为资源搜索对象和展示对象, 这对于学生的探索认知学习而言, 是非常感性与直观的。 (2) 利用互联网作为资源对象, 模糊了教学主客体对象的界限。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角色, 可以在这个平台灵活转化, 个体探索、认知、分析的能力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怎样利用互联网共享福建省乡土美术的资源?图2给出了简洁、明了的阐述。
在整个运作图中, 教师、学生、社会人士都成为当地乡土美术资源利用的主动者。这种关系说明使用互联网可以将社区作为共享资源的社会背景。课堂授课的行为也可以关联到社会中的专业人士。从人员构成来看,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课程建设, 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 基于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探索能量就不言自明了。课堂授课行为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并且还以为课程建设注入开放、互动的生机。课程资源一旦在所处社区上公布, 这将会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的平台中, 教师主动性的体现, 如乡土美术资源收集、整合得是否充分, 授课内容结构调整的是否严谨、周密, 课程评估模式是否有效等具体内容, 都可以公开地供人批评、发表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重组, 是教学策略实施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开放的乡土美术课程建立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施教者引导、启发、整合的功能代替了传统硬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2) 受教者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深入教学问题, 学生间探究性协作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打开; (3)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教育中的协作者; (4) 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应打破传统100分制的呆板的评分制度,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入手, 全方面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除此之外, 还应引入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多方位的评估形式。
教师的审美教学在学生协作式的探索认知的前提下, 学生有了一个情境化的视觉体验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 教师讲授乡土美术的某个品种、造型演变过程、名作欣赏, 都可归纳为对小学生最初的文化启蒙。小学生在生活感知的经验主导下, 在教师有层次的教学进度安排下, 小学生的视觉造型认知训练也同时展开。在感性经验的导入下, 教师强化了视觉造型的方法, 通过手绘、手工等具体操作教学环节的强化, 小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具象的体验, 视觉认知的强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拓展。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 为小学生视觉认知“一方水土”的乡土情境, 搭建了一个开放、协作、探索的认知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工具, 为课堂教学建构有效的交流环境, 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潜能, 而且更让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校园、社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福建省丰富的乡土视觉资源、文化景观 (如福建省中部、东部的闽越文化, 西部、北部的客家文化, 闽南三角洲的海上文化, 等等) , 只有转化为小学生感知社会、认知乡土情境的视觉契入点, 教师启蒙、引领、强化小学生体验审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得以展开。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壮大, 政府部门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 在乡土美术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运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优势, 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建立生动的视觉平台。在视觉上为学生树立一个认知福建省乡土文化的契入点, 在心理上引导他们在传统与当下文化之间求同存异, 在造型技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在美育和德育方面为他们开辟一条敞亮的文化之路, 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感受到艺术情操与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议题, 探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如乡土美术的内容建构、教学观念、课堂组织模式等, 并由此导入以“观察学习”为理论支持的教学策略, 提出“视觉认知和审美体验”为教学目标与效果的课程评估模式, 进而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能动转化, 以及对传统教学评估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乡土美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
让乡土美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 篇3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初中美术教育和乡土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联姻,不仅可以拓宽初中生对当前美术教育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成效,完善美术教学的意义。将乡土美术融入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可以对当前的美术教材进行完善,实现教学的广泛性。实施艺术的嫁接,不仅给予了乡土美术新的生命之水,将其发扬光大,同时也丰富了中学美术的教学内涵。
1 建立乡土美术教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乡土美术教学背景的建立,预先设置好一个乡土美术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独特风格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乡土美术的教学背景主要是指乡土美术的来源,它主要源于人们的民间生活,是时间荡涤后的智慧的结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的来源进行讲解,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建立大致的学习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进行初中美术学习。例如,在讲解“刺绣”内容时,可以结合我们苏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刺绣工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设置为传统刺绣主题的实践作坊,让学生充分感受苏南的细腻和柔美,激发创作灵感的同时增强其弘扬乡土美术的信心。
2 丰富乡土美术教学内容
教师也应不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扩展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确保学生能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提起兴趣。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小故事、历史文化、生活常识等作为教学的丰富内容。例如,在讲解苏教版“泥塑”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人物泥塑图片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制造过程,建立立体的泥塑乡土美术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对泥塑这一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源、发展进行简要讲解。如此不仅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完善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3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初中美术课堂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先将实践中需要注意的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做出教学示范。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来感受艺术创作所带来的快乐,更体味到乡土美术不同于课堂美术教学的风情。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在艺术实践中把握思维的火花。例如,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剪纸”一节,师生课前准备好实践工具,课中先将我们江苏自古流传的民间剪纸进行介绍,再视频播放老百姓剪纸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留心观察、思考、记忆,之后利用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实际创作,同时师生共同点评,相互激励,取长补短。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对乡土美术进行了解和深刻认识,有效地完成了预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4 鼓励集体学习
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人一个灵感那么小组就会有多个创作思路。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也便于学生自己对乡土美术的认识进行相互交流,增加学生对乡土美术教学的了解,深入对乡土美术的认识,达到初中美术教学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更锻炼了团队精神,为工作实践打下基础。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美学的博大精深。
5 总结实践教学成果
教师需要对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反思更加完善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做好定期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发现不同学生的喜好和特长,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根据教学的效果进行改善和提高,真正达到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目标,完成乡土美术和初中美术教学的完美结合。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以青州市杨集为例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人类快速进步的今天,中国出现了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返璞归真,开始关注身边的艺术文化。乡土美术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走入学校的课堂。本文试图从青州市杨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古村落等为主体的景观来阐述如何利用乡土艺术来进行农村美术教育。新课标提出:“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乡土风光;乡土人情;美术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稳步深人人心,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正逐步被重视起来。其中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探索美术课程(活动)实践逐渐成为潮流。本文把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教育课程,让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农作物作为创作的素材,结合农村学生特点,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续和补充。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广裹的齐鲁大地上, 有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名城重镇, 这就是素有海岱明珠之称的“ 东方古州” 一青州。青州是一个风光无限、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儿,有个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区,那就是杨集。
一、对杨集乡土美术文化的探寻
1.1.以山水为主的自然景观
杨集有众多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唐赛儿山寨为中心,延绵80平方公里的杨集山区,处处风光迷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镇境内还有闻名全国的“牛角岭”盘山公路,巧夺天工百米跨度无支架的张庄桥渡槽、铁佛寺、文殊寺等名胜古迹30多处。杨集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兼具,内中泉、溪、瀑、林、峰、雾、桥、洞、谷等相映成趣,素有“北方九寨沟”之称。唐赛儿、黄巢、撵军等起义大军的遗迹尚存,古村落古栈道古树木保存完好,同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庙子人民英勇奋战,形成了像长秋等数个战斗堡垒村,是红色旅游的圣地。在古村落中众多神话传说引人入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该处可与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互补充形成规模开发优势,又可自成一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1.2.以人文历史为主的古村落、山寨景观
杨集古村落。在神仙门山脚下,仁河西岸,原北富旺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古村落建于宋朝,别具一格。如今仍旧小巷幽深,台阶光滑,石栏青健,石碾、石磨、石槽、石臼完好无损,专家说是考证古村落的绝美之地,是众多艺术家写生的好去处。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以此作为大本营,扯旗聚义,攻城除贪,震惊当朝,并留下诸多历史遗迹与优美传说,后人遂称“唐赛儿寨”。唐赛儿寨由数座相连的山头组成,寨顶分东西南北四个小寨,唐赛儿寨山势险要,四周危崖绝壁,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积1.5平方公里。唐赛儿哨寨远望像高高耸立的“发髻”直插云宵,又称“髻髻寨”。寨顶有清同治二年残碑记载“唐三寨由名已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此名焉”。寨上有“跑马场、跑马夼、点将台、金銮殿、蓄水池、米臼、旗杆窝儿”。这里是实施乡土美术教学一处良好的户外教材。人文、美术、历史相结合,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二、乡土文化的无限魅力
2.1.乡土,身边的美术
城里的学生们坐拥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名胜古迹这些课程资源,可在农村小学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连水彩笔都没有。但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它们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乡土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能从熟知的乡土文化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双眼。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乡土材料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得到很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杨集当地自然资源是很好的材料,再以自然环境为创作引导,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乡土意识也随之得到加强。2.2.风土人情.纯朴乡土文化
美就在学生身边,在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到他们之中进行采风,感受到这古老的浓郁的纯正的民间文化,现场人物访谈的艺术采风教学形式可以综合在写生教学中。这种美术活动,大家对杨集的风光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接触和认识。
虽然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乡土风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就能顺利地跳出纯艺术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三、进行乡土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3.1.在乡土中寻找心目中的家园
在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有所想、所感、所悟、所好。眼下学生已对繁重的学习感到厌烦.在美术课堂中,带领学生来到杨集古村落.和小山村为一体。朴素的村庄经历时间老人风雨沧桑的洗礼.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述说着时代的变幻。面对古村,学生们会兴奋不已,古村落上那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的石板曾有多少行人匆匆而过,那清凉纯净而幽深的古井曾哺育过多少代纯真的杨集人民!可以问学生:“你们来到这里有什么感觉啊?”他们有的说“很开心”;有的说“很好玩”;有的说“好像回到了古时候”,一个小小的村落都能勾起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李白有句诗:“生平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神秘的谜,他们会插上童真的翅膀让思想在这里自由地穿梭。那绿色而细腻的苔藓,那褐色而粗糙的大宅门,那有节奏的光线和甜美的井水,都会使学生们忍不住伸手去感触和用心去感想。学生们正在寻找心目中的家园,他们正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平台上与历史对话.找回时间老人留下的点点滴滴.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他们找回了自己的精神本体。
3.2.在乡土中释放应有的热情
杨集有朴素的自然环境,以“家乡美”为美术活动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在课堂上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主要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同学对这个内容再熟悉不过。一张张的画充满着乡土特色,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或许就是艺术的源泉。有了以前的特定的场景创作,把杨集的风光拍成照片和短篇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学生们为眼前这些熟知的景物感到惊讶,这些平时看似平庸无奇的风光原来这么美。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到本村进行实地考察。有了前面引导的功效,同学们会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对本村的情况学生们比较了解,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速写记录等方法,完成这次采风。总结课时,同学们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激动的情绪,每个考察小组都踊跃发言,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风景素材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并且小组成员的讲解肯定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干枯空洞了,都很精细、绘声绘色。同学们对村子里的景物了解的细致、全面,一下子变成了新杨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美术教学也正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其“美育”的任务。
总之,农村乡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个有心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善于在生活当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本地方的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萌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发展转向更广泛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H].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乡土美术 篇5
绵阳市滨江小学 郭纪太 乡土文化教材内容是学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必不可少。乡土内容教材是地方文化艺术与人文特征的再现,深入挖掘整理乡土文化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是传播、弘扬、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北川是我们生长的沃土,作为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和生活的一个人,我们怎能不知道羌族的文化呢?羌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时光的流逝,朝代的更替,历经2008年5、12大地震遗存已是寥寥无几,古老的羌族文化淹没在残垣断壁之中,且多数已破败不堪,失去了往日的光环,逐渐消失。因材,在校本教学中引入羌族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依据上述教育原则,结合我们绵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民间美术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激发创造,开发极具羌族特色的乡土教材课程。
一、感受羌寨风土人情,了解羌族文化艺术。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如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禹故里。那里传承着悠久的羌文化,但在5、12大地震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一个出生在大禹故里的青年教师,有必要、有义务将悠久、厚重的羌文化传播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孩子们感观一幅幅羌绣、一根根围腰、一双双绣花鞋,展现悠久、厚重的羌文化是进行乡土教学的重要方式。羌文化主要有以下载体:
风俗文化: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占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饮食文化:羌族人主食有大米、玉米、麦类、豆类等。喜欢食用猪膘(腊肉),喜欢饮咂酒。羌族人将玉米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玉米饭中也有掺入大米混蒸的,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有的是将玉米磨成面,不经发酵加以麦面做成馍馍,先用锅炕而后再用火烧食,俗称“锅塌子”。
民族服饰文化: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有的衣领上还镶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系绣花腰带,足穿勾尖绣花鞋,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巾上绣有色彩秀丽的图案。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挑绣的图案大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花草,动物中的鹿、狮、兔及人物等等。所挑绣之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羌族妇女的挑花历来在我国工艺美术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民间美术:羌族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我们羌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羌族文化艺术,主要有:雕刻、挑花、刺绣、编织、印刷等。享誉天下的羌绣就是羌族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传统图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物象的图案;二是各式几何图案花纹;三是文字图案。这些传统纹样图案多取材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影像资料和实物展示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羌族的手工制作;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描绘羌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喜乐和忧愁。
二、赏析羌文化之悠远,品味乡土教材之特点。
乡土教材特点是由乡土教育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是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教育性质决定的。因此,要注意其特点:
(一)融汇性。乡土文化襄括诸方面融于一体,成为整体民族文化内容。不排除消极落后文化的存在,不避开地域封闭的文化圈,由时代的具体经济手段和经济生活形式,制约于相对范围。不排队外来文化影响,并恰当融汇于乡土文化中。因此,乡土文化融含民族文化质点,乡土教育应把握民族文化质点,排除消极因素,突破封闭圈。
(二)风俗性。乡土风俗是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形式培养成的。乡土风俗受约于地域经济环境的交通联系量,形成为习惯性地域风情。因此乡土风俗体现着民族网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性,因不能排队陈旧风俗的影响,所以乡土教育应在因俗随教的同时,注意易革陋俗,在教学中注入健康进步的新风。
(三)实在性。乡土教育发生在乡土经济文化基础上,体现乡土民族文化特点,具备指导乡土生活的实在功能。乡土教育能融汇优秀文化因素于乡俗,使先进文化在具体乡土环境得到实际体现,从而剔除糟粕,推动乡土文化健康发展。因为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直接继承性教育,所以体现出教育效果的具体实在性。
(四)激奋性。乡土教育是培养乡土民族文化意识,激发乡土民族情感,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乡土教育具备培养民族感情,培养民族自立自信心,激励民族奋斗精神的基本功能。乡土教育要冲破旧文化的束缚,振奋民族风尚。要求乡土教育在接受外来文化因素时能比较鉴别,以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影响外来文化因素,使之融于乡土教育的主体目标澡。不强调教育容易而注重教育内容,激发民族心理意识,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我们要弘扬悠久的羌族文化,更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全民族大团结精神,将感恩教育融入到乡土教学中,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五)灵活性。乡土教材,立足于乡土生活风俗的动态需要基础上。不求面面俱到,侧重把握羌族优秀文化传统及乡土特色。乡土教育不固定模式,随时根据乡土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或时代需要,变换教育内容或改变 教育模式。乡土教育具有因而随变性和意识超前指导性功能,因此乡土教育表现出灵活随变的特性。
三、开展乡土美术教学,树立民族自豪感
乡土美术 篇6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到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 );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 );而( ),( ),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住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10.依次在选文括号内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飘忽无定 迁移无碍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
B.飘忽无定 迁移无碍 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C.迁移无碍 飘忽无定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
D.迁移无碍 飘忽无定 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11.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请简要概括。
乡土中国节选阅读答案:
10.B
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 篇7
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河源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丰富的资源, 为开展乡土美术教学创造了条件。利用本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资源,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探究能力, 达到让学生多角度地发现美、创造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的目的。同时, 乡土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民族文化, 它昭示着我们本地人民具有的伟大智慧和才能, 也是我们民族力量和自信心的确证。
学生对于乡土美术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取决与学校的教育, 因此乡土美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尤其重要。
1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1.1 挖掘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本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 本土文化的淡化和消失已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我们祖辈、父辈童年的泥人、弹弓、陀螺等一些有乡土气息的娱乐活动, 已经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 伴随他们成长的则是洋娃娃、电动玩具车、电脑、电视等。民间的年画、窗花剪纸、织品花绣、建筑雕塑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图画题材, 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所以学生没机会接触很多的乡土美术。虽然学生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乡村的习俗日益改变, 乡土美术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对于乡土美术知之甚少, 对西方流行文化趋之若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的乡土文化重新认识, 剪纸、木雕、刺绣、脸谱等又被现代人重新搬回生活中, 学生也就有机会接触这些乡土美术了。因此, 让地方乡土走进美术课堂, 让学生看到我们民族值得自豪的过去, 看到发展着的今天与美好的明天,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1.2 挖掘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标准》同样十分强调学生进行乡土美术学习,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992年, 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条文。例如:“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 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明确指出, 美术教学应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 联系生活, 更有丰富的素材可挖掘。地方课程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 其教学魅力正在逐步显现。
2 挖掘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的实施
2.1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改革纲要》中课程资源分为:校内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现代科技成果与网络信息类课程资源三种。地方乡土资源属于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之范畴。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 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例如, 教学中开设《多彩的卵石画》、《插花的艺术》、《彩蛋》等, 让学生对平日里随处可见并不起眼的卵石、野花、野草、蛋壳、农产品等产生浓厚兴趣, 这一系列美术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 学会美化生活, 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还有《立体花灯》一课, 在充分欣赏的基础上, 结合我们河源忠信花灯。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简单的花灯, 让学生对我国的花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的艺术情感, 使之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努力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 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才能解决我国美术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 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的现状。
2.2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利用我们河源的自然风光, 对景写生。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的文化建筑、园林、当地文物资源等, 利用我们河源的自然风光, 如和平林寨、东源苏家围、万绿湖等, 这些都是很好的写生素材。设计《走进古村落——林寨》、《南中国的画里乡村——苏家围》、《美丽的万绿湖》、《新丰江大坝》等题目,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在教学中, 笔者将这些地方的建筑和文物拍成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片, 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欣赏、观察后, 再进行写生练习。同时, 还利用假期时间, 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到实地考察、写生……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自然景观都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发现美, 欣赏美。
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 教师带领学生, 到独特的自然景观, 让学生走进生活, 对景写生, 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 提高学生对景写生的能力。
(2) 结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忠信花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 参与民俗活动, 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 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忠信花灯起源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 是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 按照当地的传统风俗, 每年的正月初九, 当地人家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 以告知祖先和乡亲。忠信花灯集绘画、剪纸、编织、书法、对联、诗词等于一体。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 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 经过扎架、剪纸、描画、装饰纹样等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教学中通过民间手工艺人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花灯。同时在节后的课堂上, 通过教师拍摄的DV, 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后,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灯会活动的动人画面。有的用速写表现有趣的舞龙舞狮, 有的用蜡笔水彩的方法表现绚丽的烟火等。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能力。
(3) 结合本地特产, 制订内容, 布置创作设计任务。如河源望郎回板栗、紫金永安牌辣椒酱等特产, 通过设计广告、商标、外包装盒等题目, 提高学生创作和设计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开展以《河源的明天》、《我们的理想家园》等为主题创作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2.3 挖掘地方资源, 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走进古村落——林寨》、《美丽的万绿湖》等课题中, 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 让学生走进生活。写生过程中, 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让学生了解河源秀丽的山水, 并激发学生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在《河源望郎回板栗》、《紫金永安牌辣椒酱》课题中, 通过设计广告、商标、外包装盒等, 培养学生珍爱劳动成果、热爱家乡、为宣传家乡做贡献的精神;在《制作花灯》等课题中, 在引导学生艺术采风中, 对民间老人进行现场采访, 可以让人感受到这古老的民间文化, 让学生了解身边世界的博大与美丽。通过手工艺人向学生介绍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进行创作 (如剪纸、描画、装裱等) 的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人民群众的智慧, 感受家乡的可爱与美好。
由此看来, 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 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 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育。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 生活处处有美术, 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 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 才能真正热爱美术, 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 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 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辜敏, 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乡土美术 篇8
关键词:乡土美术;美术鉴赏;教学实效美术鉴赏是在对作品感性认知后,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这绝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教学中我将山区独特的人文景观、风俗民情等乡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民俗风情同时,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与作用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乡土美术范围不大,但内容极为广泛。首先,它包括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以人文景观为主,这是乡土美术最广泛的审美对象。其次,是指由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这是乡土美术的最主要内容,包括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在各种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美术作品。它们在造型、图式、色彩、材质等方面都体现了独到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此外,乡土美术还包括用美术形式来表现的文人典故等。把它们引入课堂,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让学生了解、体会并认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引入乡土美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实效。课本上的一些内容,离山区学生实在太远,学习时就像隔靴捎痒,兴趣难于维持,而对于乡土美术资源,学生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乡土美术资源,进行交流,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不产生抗拒美术的情绪,诱导学生迈入艺术的殿堂。
二、利用乡土美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摸索了几种利用当地美术资源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利用本地人文景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讲授美术鉴赏的第17课《探寻建筑的艺术特点》时,我就引入客家围屋。这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也是最具本地特色的建筑。比较出名的有元善镇麻陂村围龙屋及陂头镇八角楼。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不同地区的围屋图片展示给学生,先引导学生去欣赏围屋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的主体结构,再引导学生比较本地围屋与其他地区围屋的异同,如福建土楼与麻陂围龙屋。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同为圆形结构,福建土楼大多是全包围结构,而本地多为半圆形结构。本地围龙屋大门前总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而福建土楼则没有。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大多数学生都答不上来,等着我解答。原来本地客家人在围龙屋前挖个半圆形的水塘,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外,还包含阴阳平衡的理念,整个围屋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不同文化,围屋的设计艺术也不同。再去欣赏课本中的其他建筑物时,自然就事半功倍了。课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写生创作,让学生把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伍裕祯同学创作的黑白线描画作品《家乡围龙屋》,还在市级绘画比赛中获奖。我拿她的作品在各班展示,又一次增加了同学们对美术的兴趣。
2.利用本地风俗传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客家人民风淳朴,民俗多姿多彩。其中不乏优秀的美术作品,如忠信花灯,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学习《中国民间美术》时,我邀请了花灯制作民间艺人来到课室,向学生简介忠信花灯的制作工艺和相关风俗,给学生详细讲解花灯的制作过程,从材料的选择,花灯骨架的编织,再到纸雕和描画,民间艺人的讲解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他还现场为学生演示了纸雕技艺,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全方位的去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结果学生畅所欲言,很快就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整个鉴赏教学中,陂头的纸马舞,元善镇的香火龙,当地土著民族畲族的蓝大将军出游等风俗传统,也多次被我当做教学素材,教学效果同样明显。本地的风俗传统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地五彩的文化光环,体现出的是与本地民族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把这些民俗、传统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及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利用本地历史名人典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育功能是美术鉴赏课三大功能之一,其目的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名人典故是最佳教材之一。连平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邑,涌现了不少名仕显宦,其中以 “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最为出名。连平颜氏“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忠贞爱国”的故事一直传颂至今。在教学中,我把颜氏的“三十六字《官箴》”(书法)及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鉴赏《官箴》学习颜氏的清廉爱国。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为本土有这样一段历史而自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三、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所生活的环境的同时能够通过欣赏乡土、关怀乡土而达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的目标。由于对课程改革、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等问题的理解不一,加之乡土美术资源的局限,在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如流于表面缺乏内涵、缺乏尊重随意更改、脱离美术本体无限扩大、喧宾夺主取代课本教材等等。因此,在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注重形式更应注重其内在价值;②尊重乡土美术本质而还其真实;③以课本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④科学整合保障课堂教学实效。
乡土美术资源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将乡土美术引进我们的美术教学课堂,只要合理运用,必定能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彬.深挖乡土美术资源开发美术新课程[J].中国期刊网,2012.5
[3]严抒勤.浅议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J].教学与管理,2011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