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素材

2024-12-27

乡土素材(精选7篇)

乡土素材 篇1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旨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发挥出最佳水平,是众多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梦想与困难同在,作文教学一直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许多普通中学,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中学,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环境的制约,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止学生,老师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盲点,经历的和看到的点和面非常有限,更别说全面地看待问题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能邯郸学步,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提升作文质量,作文教学便成为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写话。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作文上最大的难题就是无话可说,在高考作文中用所给材料凑字数的现象很普遍,如何做到有话可说?笔者认为以乡土素材入题,在高考作文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现存问题

1. 乡土素材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尚待深化。

从全国范围看,校本教材及乡土教材的开发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扩充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很多地方及学校做得有声有色,成为国家统一教材的有力补充,但就如何将之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相结合,还有待研究、探讨与深化。

2. 素材繁多,难以取舍。

现在市场上关于作文素材的书籍和资料多如牛毛,让人应接不暇。有的教师对这些素材是不加取舍全部让学生看;有的教师比较好,对素材书籍进行了详细分类,但仍然种类繁多,给学生造成了较重的学习负担。从写作的本质来说,这些手段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反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作文是要用“心”写的,所谓用“心”的材料,即是自己最熟悉、有切身经验与体会的材料,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心手联动。

二、乡土素材与历年高考作文的比较与对应

乡土素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在新课改倡导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今天,开发乡土素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对日常教学还是对备考复习,不仅为阅读教学还是对作文教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迪庆州乡土素材与历年高考作文的比较与对应来说明如何在高考作文中有效植入乡土素材。

1.2008年高考作文:关于小鸟放生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纳帕海湿地的候鸟;随处可见的自由自在的鸟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景象等。

2.2009年高考作文:关于诚信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牧场上藏獒对主人的忠诚,即使面对强大对手也要保护主人的财产,对主人不离不弃;草场上的牦牛无人看守,但从不丢失等。

3.2010年高考作文:关于成长与环境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很多学生来自边远山区,有的甚至几乎与世隔绝,到城里读书后的变化等。

4.2011年高考作文: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几年前有的乡村还未通公路,现在铁路、高速路、飞机场、大型电站已出现在高原等。

5.2012年高考作文:一位修船人顺手修补好船上的一个漏洞而救了一家人的故事。

对应乡土素材:高原牧场上的木屋从不上锁,行路人可以到里面喝水或寻找食物充饥;村里看到谁家的牛羊走失主动帮忙赶回家等。

6.2013年高考作文:关于同学关系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很多从牧区来城里读书的学生与城里同学融洽相处的现象;立志走出大山,相互激励,在艰难中共同奋进的同学关系等。

7.2014年高考作文:给保护区里的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白马雪山保护区里的滇金丝猴,野性十足,充满生机活力等。

8.2015年高考作文:“三个人物(大李是科学家;老王练就一身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小刘擅长摄影,留住美丽乡愁)中,谁更有风采”的材料。

对应乡土素材:尼西土陶原来只是本地人煮茶做饭烧制的陶器,现已成为艺术品,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商品;杜鹃花海留影;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美景等。

作为有悠久藏民族文化传统及美丽神奇的诸如梅里雪山等世界级自然景观的香格里拉,相对应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如能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搜集、挖掘、整理,它将是一座十多丰富的宝藏。

除以正面乡土素材的运用外,乡土素材中还可以运用反面事例,如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中途辍学的例子,就可以用在2013年同学关系的作文中;还有偷猎现象的事例可以用在2008年的高考作文中。选用什么素材要根据作文的需要而定。因为人类有多种生存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却大致一样,都体现着人类追求的真善美,各地区的乡土素材都可以成为写作中的好帮手,成为自己身边随手拈来的资料库,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三、乡土素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并非有了乡土素材就一定能写就一篇好文章,还要将素材为积极健康的主题服务。好的文章不仅要赋之于形,还要赋之于神,才能体现出素材的价值。如果是记叙文体,可以将乡土素材化为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果是议论性文体还需运用其他素材作为充分的论据。作家乔叶说过:“文学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河床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乡和家园,乡音乡愁永远是我们最熟悉、最感动的情愫,以乡土素材入高考作文最终是要写出最真实、最感人的文章。心由像生,才能避免言不由衷和千人一面的套作及模板效应。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即使是边远地区和农村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增强,但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和身边的风物却很少关注,总喜欢与时髦和流行看齐,体现在写作中,总难找到本色作文。殊不知,扬长方能避短,乡土素材恰恰是自己的珍宝,自己的特长,正是人无我有的鲜活材料。以功利之心去取得高分,很多时候文章或面目可憎,或不忍卒读;相反,有时候无心插柳,却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丽天地。莫言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虽然我身居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画面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归根结底,写作的主要方面还是心灵与思想。精神家园丰足了,任何话题的文章都能如汩汩流水,自然流淌。

四、乡土素材进作文案例

“百闻不如一见”,道理听得再多也还需落到实处。笔者曾要求学生到教室外用10分钟时间,观察远处的石卡雪山,用一小时时间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限文体。

实践结果:字数不足800字,内容都为写山的外形、山顶积雪、山上的森林等,无明显与人的联系及无明确的主题。

点评:同学们作文中对百卡雪山的景色做了很好的描摹,也有一定的想象力,如将山的外形比喻为一头雄狮或欲腾飞的巨龙等,但是没有同学把山与人联系起来。教师提问:难道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山没有相似之处吗?经过思考,部分同学有了答案。

同学甲:大山像男人,挺拔、俊美。

同学乙:大山的巍峨象征我们山里人的坚强。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教师:为什么大家的作文字数没达到800字的要求呢?找一找原因。

学生:因为没有把大山和人联系起来。

教师:对,如果联系起来,大家作文的字数不会达不到要求,文章内涵也会比较深刻。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再次对文章进行丰盈,但由于先前作文中并未涉及这些内容,教师的本意也在于考查学生由材料生发主题的能力,学生由于经验、知识积累的不足,不能按教师的设想完成任务。这也给教师提了个醒: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从素材中提炼主题,有了材料的“米”,更主要的还要把“米”做成可口的“饭”。

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在作文中已能做到有话可说,不仅在篇幅上增加了,内容上也更为丰富,也都能找到诉说“心语”的源头了。

乡土素材 篇2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范贵龙

邮编:224500 摘要: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地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美育水平,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把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关键词: 中学教育 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素材 意义 作用

乡土地理,主要是本县(市)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地理技能。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学校所在地的丰富的乡土地理知识,并把乡土地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自已的地理课堂中去。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理教师对于学校所在地的乡土地理是“知之甚少”、“不知所以”,把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地理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本人在此想呼吁各位地理老师能够认真学习乡土地理,并把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

一、把“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到地理课堂的意义

把“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到地理课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同步发展,顺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美育水平。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而在地理课堂中进行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审美观点教育。

首先,通过乡土地理教育使学生亲身去感受家乡的环境,了解家乡的历史、现状、变化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

情,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为将来参加家乡建设和献身祖国大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我们滨海县,我们可以通过对“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道”和“黄河故道”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家乡滨海的热爱。同时,学生通过对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认识,可以有效的进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国策教育。

其次,可以利用家乡的地理环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如在滨海,老师们可以黄海滩涂和射阳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介绍,让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实中发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劳动美等;另外,还可以发现家乡存在的一些丑陋事物和现象(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滥垦草地等)。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乡土美的过程中,受到健康的审美情趣熏陶,努力创造美的人格、美的行为及和谐的人地关系。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

课本中的地理知识与实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很大距离,比较抽象难懂,而乡土地理教育所涉及的都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条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乡土地理教育过程中,学生亲自参加与实践活动较多,可以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较多的机会,形成开放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比如通过对本地工农业生产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来说明工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等。

学生在直接与生动形象的地理事实接触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地理表象知识。将这些地理表象知识与课本中抽象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为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抽象地理原理,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经常联系乡土地理知识进行地理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地理课堂中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来组织教学,是完成中学地理教学及中学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3、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乡土地理教育可以为学生发挥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已有知识的作用,提供有利的机会,在实践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和知识水平,并使学生进一步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不断增长才干。乡土地理环境中有不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好课题。如:家乡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如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是否合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什么?如何发挥当地的条件优势?怎样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

可见,乡土地理教育可以弥补封闭式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等缺陷,让学生在接触真实的大自然和社会实际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它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

4、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容易造成过多的依赖与死记硬背的枯燥的学习局面,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以大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地理环境为主要课堂的乡土地理教育,具有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教学形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地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不同智能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好,产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这样,就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更好地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把“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到地理课堂方法

1、首先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储备乡土地理教学资料。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怎样才能很好的把乡土地理融进日常的教学中呢?这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尽可能地收集有关所在地各方面的地理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时,一说到家乡的地理知识,你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在教学中加入家乡地理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更灵活的运用地理知识。因而我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正确使用乡土知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感到熟悉、亲切、形象、直观。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变得灵活多变。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学生参加地理社会实践,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地理教学从课堂走向自然、社会。让学生结合课本学过的知识去野外观察,去做社会调查研究。在中学阶段学生可以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举例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调查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家乡城镇空间结构的变迁及原因;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等等。

3、以乡土地理为素材,实现课本知识“身边化”。

在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灵活运用。例如,在我们滨海,老师在教东亚季风的时候,可以和滨海的冬季和夏季分别刮什么风结合起来,因为,学生平日里就已经知道我们滨海冬季是西北风,夏季刮东南风。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道”在洪水期时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同样的,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滨海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在讲到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分析滨海人口在春节前后的变化,来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在讲到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结合“滨海头曾化工园区”建立前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来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分析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老师再加以引导。课堂知识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真正掌握了地理知识还学会了地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乡土地理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篇3

原苏联地理学家斯•费•奥勃罗契夫说:“要成为本国真正的公民,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国家,首先应该研究自己的乡土,研究乡土的自然、资源、历史。”这亦突出了乡土地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教学时结合乡土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实践能力,提高其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增强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等等,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地实现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个人认为:应当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将乡土地理素材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更好的促进新课标的实施呢?

一、利用乡土自然地理素材探究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

冬季的冻雨,“一场北风一场冷”,夏季的暴雨与台风,以及雷州之雷等自然地理现象在遂溪境内发生变化过程,学生都亲身经历,可引导其运用相关原理进行探究、阐释。

“雷州半岛”名称源自多雷,学生都熟悉。在学习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我就提问:雷州半岛多雷暴,同学们可否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学生热情骤起,都想知其所以然。借此机会,我再引思:雷暴产生于积雨云中,属于强对流天气系统。那么,雷州半岛有何有利条件易形成大气的对流运动呢?通过雷州半岛示意图,同学们迅速启动思维,联想有关大气的知识点进行探讨。综合学生的回答,最后总结出解答思路:雷州半岛纬度低,夏半年太阳辐射强;三面临海,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东西两岸海风易在半岛上辐合上升;中部地势偏高,对气流起抬升作用;由此形成了气流强烈的垂直对流,于是雷暴产生了。此外,还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科研探索资料,如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在雷州半岛相遇上升;玄武岩台地含铁质多,易引雷;半岛底下地表岩层有一个相互串通、活动漂移的强磁区域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及思维,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

其它诸如西溪河的水文观测,本校周围的砖红壤与水稻土的比较,典型植被类型例析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应用于相关自然地理原理、规律的分析说明。

通过探究各种乡土自然地理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成因,从而理解掌握相关自然地理的原理与规律,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二、结合乡土人文地理素材,探寻人类活动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方法

人文地理课程主要介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突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心内容又注重对各种人类活动区位因素的分析。该内容的教学应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乡土人文地理素材,联系实际理解掌握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思路,这样更利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

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时,我结合遂溪的制糖工业、白坭坡工业区等,布置学生实地考察、调查和了解,并尝试着分析总结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由来自各个镇的同学介绍糖厂的分布,了解各糖厂日榨蔗量、蔗区的范围以及水源状况等,引导学生总结各个糖厂的布局有哪些有利条件?(水源、蔗源、运输条件、市场、能源、政策等)

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及影响》则可根据遂城的交通进行教学。如廉江经遂溪往湛江的省道S287线,该线在遂溪县城过境时,曾几经改道。结合绘图(遂城简图)我提问学生:该省道经遂城的布局变化原因是什么?对沿线地区有何影响?学生实地考察后,对其变化有深刻的认识,因而能根据实际总结出其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教师再加以点拨,活化其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正所谓“有用的地理” 。

白坭坡工业区是遂溪近几年规划建设的民营科技工业区之一,位于城南近郊,有白塘线公路、207国道及渝湛高速遂溪出口处交汇于此。布置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其交通优势及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村庄分布、政府政策、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并结合工业区位理论总结出其区位优势。

学生由实践出真知,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区位分析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而且此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思想感情,达到新课程标准。

三、分析乡土区域差异,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乡土区域内部差异,利于学生理解乡亲们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促进了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时,结合中国国情推知:中国应走生态农业道路。那么,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农业呢?来自马六良村的同学说:“我村的养猪、养鱼、发展沼气可是一种吧?”我就请该同学介绍猪、鱼、沼的基本生产过程。再由学生根据其生产特点及影响判断其是否是生态农业。

接着我再补充一个案例:北坡镇农民徐勇才利用大棚发展鸡菜轮作,取得了很高的效益。他利用大棚保温控光原理,年初养鸡,两个月鸡出栏后,将鸡粪地翻一遍,再种植蔬菜、豆角之类等,收获完毕,又养鸡。这样周而复始一年,效益高出单纯种菜一倍以上。提示学生可迁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的优点来分析大棚鸡菜轮作有哪些优点?是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

首先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大棚效益,鸡价贵时,可以连续养鸡几批;当菜价高时,可以连种几茬菜再养一批鸡。二是鸡粪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节省化肥,而且种出的菜嫩滑甜口。三是养鸡不连续,鸡病不会连续传染。四是养鸡比种菜劳动量小,故轮作比单纯种菜的劳动量小。

凡此种种,均突出反映了区域自然环境不同,人类活动也有相应的差异性,这就说明人类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相应的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获取最大的效益。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用相关的乡土地理素材渗透到教学中,能丰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使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活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利用乡土素材 让地理走进生活 篇4

一、利用乡土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喜欢地理, 学好地理, 在高一学生的第一堂地理课上, 笔者都会进行一个“开平地理知多少”的游戏活动, 设问如下: (1) 找出所在课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2) 开平是什么气候? (3) 开平以什么地形为主? (4) 说说潭江的流向。 (5) 开平为什么叫侨乡? (6) 开平为什么会出现中西合璧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7) 开平有什么名优产品? (8) 请你介绍一下开平的投资环境。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回答, 学生都积极参与, 热情非常高。以此为契机, 笔者告诉学生, 地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地理是一门对生活很有用的学科, 学地理并不难, 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 多观察, 多思考。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非常有效。

二、利用乡土素材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地理教材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 (比如“凹岸侵蚀”“工业惯性”等) 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如不能有效化解会影响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 很多学生对“凹岸侵蚀”这一现象不太理解。笔者利用开平市的一个镇———水口镇码头的选址进行讲解。首先展示码头的图片, 并设问: (1) 从河流的角度看, 码头应建在水深还是水浅的地方? (2) 为什么水口码头这个位置水较深?再利用谷哥地图截取水口码头附近河段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码头的位置河岸的形状, 从而化解了这一问题。为了解释“工业惯性”这一名词, 笔者借助开平市的义祠车站与长沙车站位置进行类比。先在地图上让学生对比两个车站区位上的差异, 再步步设问:“你认为哪个车站的位置不合理?”“为什么长沙车站会在目前市中心的位置?”“不合理为什么不搬迁?”“搬迁长沙车站会有哪些困难?”通过对这个现实问题的思考, 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惯性”这一现象。

三、利用乡土素材进行知识拓展, 体现地理的有用性

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平时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 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在学习完必修3“产业转移”后, 笔者利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平翠山湖新区为案例进行拓展。首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一, 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 到翠山湖工业园考察, 你会考察哪些内容?角色二, 假如你是一位政府官员, 要对外推介翠山湖工业园, 你会如何宣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它的区位条件, 进而理解“工业的区位条件”和“内部交易成本”。最后利用开平市政府的招商引资宣传视频进行总结。这种乡土素材的利用,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还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知识不仅源于生活, 也能指导生活。

四、利用乡土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地理教学实践的产物, 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乡土地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载体。由于乡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就在学生身边,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给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探究。

五、利用乡土地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实践证明, 只有建立在自觉接受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教育, 才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跟课本材料相比, 乡土事物与学生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资源观培养方面笔者利用开平违规用地事件与翠山湖工业园用地为例, 让学生分析两者所占用土地的差异, 从而让学生理解发展经济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在环境观培养方面, 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到中山市场附近调查当地的房价, 分析为什么那里的房价低但销售得并不好,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规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 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乡土素材 篇5

关键词:乡土历史素材 课堂教学 具体应用

笔者认为,乡土历史素材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思想原则;摆正乡土素材和课本教材的关系,对课本教材进行补充;要真实可靠,还要生动可读。

一、对乡土历史素材的理解

乡土历史素材是以记述乡土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教材,从广义上讲包括当地从远古到近现代历史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科技、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征,狭义上主要侧重古往今来发生在当地而又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和历史古迹。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托乡土历史素材,把课本历史知识和乡土历史素材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是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金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之称。在文学、诗词、戏曲、书画、科学等方面人才荟萃、代有名家。在历史名人遗迹方面,有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革新词坛的张志和、诗僧贯休、抗金名将宗泽、南宋吕祖谦的“金华学派”和陈亮的“永康学派”名噪全国、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明代宋濂为文质朴、清代戏曲家李渔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近代的陈望道、邵飘萍、施存统、曹聚仁、冯雪峰、吴晗、艾青、黄宾虹、施光南、严济慈等都是世界级名人;在历史遗址和出土文物方面,有距今约10000~9000年的上山文化遗址、金华永康庙山遗址、金华永康太婆山遗址、金华武义大公山遗址、金华婺城区的山下周遗址和青阳山遗址、金华铁店窑遗址、太平天国侍王府遗址、金华八咏楼遗址、金华城隍庙遗址、金华天宁寺遗址等。这些乡土历史素材,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乡土历史素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1.乡土历史素材要突出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思想原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素材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和应用乡土历史素材的过程中,这个目的要十分明确。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很好地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原则。

如学习五四运动时,组织学生学习《邵飘萍和五四运动》素材,介绍邵飘萍在“五四”运动前后是与学生运动联系最紧密的报人。从运动的酝酿、爆发、经过、结局,邵飘萍无不参与其中,以其“铁肩辣手”的固有风格,为五四运动呼号鼓吹。通过学习这个素材加深了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要摆正乡土素材和课本教材的关系,发挥乡土历史素材的补充作用

乡土历史素材的设计和应用要明确并把握乡土历史素材和课本教材之间的关系,发挥乡土教材对课本教材的补充作用,这种补充应该是对课本教材主要内容的补充,要避免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对补充什么、如何补充,应仔细加以考虑,按照有利于突出课本教材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精选既富有教育意义,又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迹等作为乡土历史的素材。

如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内容时,组织学生学习“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的乡土素材,补充介绍共产主义运动传播和发展的启蒙人陈望道及中国最早的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等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3.乡土历史素材要真实可靠

乡土历史素材的设计和应用要坚持科学性原则,要注意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事迹,经过长期流传,可能也会带有传奇和神话色彩。因此,对有疑点异议又尚未弄清的材料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素材的选用要防止因为家乡感情而主观杜撰,任意夸大或掩饰,更不要哗众取宠而作惊人之笔。

在介绍学习家乡文明初期的遗存时,要根据考古权威数据和发掘文物为依据,如实介绍金华浦江上山文化遗址、金华永康庙山遗址、金华武义大公山遗址、金华婺城区的山下周遗址和青阳山遗址等早期文明遗存情况。

4.乡土历史素材要生动可读

乡土历史素材还必须具有可读性,深入浅出,并力求生动,使之既适合学生阅读,又适合课堂教学,努力体现实用性的原则。在素材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一节时,可将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乡土素材 篇6

一、立足教材, 巧妙联系乡土历史素材

1.善于利用课本知识“搭桥”

在历史课堂教学 中, 主要进行 的是课本 知识的传授, 使用得最多的便是学生手中的课本, 因此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进行适当的延伸, 让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历史, 会让学生感觉很自然, 也容易接受和掌握, 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 在介绍《隋唐文化》这一课中的赵州 桥时, 可以先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结合课本介绍其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相类似的桥呢?因为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 讨论很快 得出了共 同的结论:清名桥。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清名桥的 主要原料也是石头, 也是拱形的, 桥上也有石狮子 (和赵州桥的龙形花纹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装饰) 。不仅找出了共同点, 还找到了不同之处:清名桥只有一个大拱, 没有小拱, 上桥有阶梯等等。我感觉不仅课堂气氛活 跃了, 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之后, 教师进一步介绍:无锡不仅仅只有清名桥是石拱桥, 在著名的景点鼋头渚内, 万浪桥和迎春桥也是石拱桥。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我们今天的桥梁基本上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给出了答案:拱形!还给出了实例, 比如金城 桥是拱形的, 金匮桥是拱形的, 梁溪大桥是拱形的……

这样将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有延续性的, 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延伸拓展, 学生感觉到历史在向他们走来, 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在现实中我们能发现它的痕迹。

2.直接利用乡土教材“铺路”

在历史课堂上对中国通史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 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广博和深厚, 而对家乡历史的教学则令他们倍感亲切。乡土教材是一本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家乡历史的书籍。因为书本所述的一景一物, 大都能在今天的生活中找到它的踪迹。因此, 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乡土教材, 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能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近历史。

例如:通过“泰伯奔吴”, 学生知道了家乡无 锡在历史上属于吴国属地, 而吴国的发源地是无锡梅里 (今梅村一带) ;今天的伯 渎港源远 流长, 早在泰伯 时便已开凿, 当时叫做“泰伯渎”。这些知识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另一方面, 有一部分学生去过梅村的泰伯庙, 通过他们对亲身经历的讲述, 更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他们纷纷表示有机会也要去一趟。

关于无锡特产这部分内容, 学生一向是最热情澎湃的。通过学习, 他们知道了:原来大家经常品尝 的酱汁排骨, 是清朝光绪初年南长街莫兴盛菜馆创制的。原来三凤桥肉庄的酱排骨和陆稿荐肉庄的酱排骨都是无锡排骨的代表, 只是烧煮的方法不同而已, 只是有南派、北派的区别而已。课堂上学生们甚至会不由自主地交流起来, 有的说我奶奶家就住在南长街, 有的说三凤桥的好吃, 有的说我爱吃陆稿荐的……可谓热闹非凡。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关键在于学生感觉历史真的离他们不再遥远。

二、设计活动, 带领学生直接走进历史角色

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专门设置 了活动课。实践证明, 利用活动课, 除了能让学生 共同合作, 手脑并用, 积极参与之外, 还能让他们把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喜欢这样学习历史。

例如:在开展《家庭的照片》这节活动课时, 这样的感受尤甚。

首先, 学生们在准备的过程中, 纷纷表示 新奇和惊讶, 新奇在于他们看到了其他同学年幼时的照片, 惊讶在于他们突然间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轨迹。甚至找到了许 多家庭的 发展轨迹, 并把这些 总结为:服装的变迁, 住房的变化, 照片自身的发展 (从黑白到彩色) 等等。

其次, 在充分准备后, 进行课堂展示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手中照片的内容和课堂所学结合在了一起, 有位学生展示了他的爷爷在“文革”中的一张照片, 并讲述了当年爷爷拍这张照片时的情况, 很好地与课本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结合了 起来。听了同 学对这张 照片的介绍, 学生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了“文革”这部分历史。

可以说, 通过这节活动课, 很好地让 学生体会 到在实际的生活中 一样有历 史的痕迹, 只要在生 活中多留意, 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三、借助网络, 引导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

科技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把因特网 带到了千 家万户。网络教学这个名词在今天的师生听来, 早已不再陌生, 合理利用网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获益匪浅。而在历史教学中, 给学生一点时间, 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利用因特网, 能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走近身边的历史。

例如:在无锡新传媒的网页上, 有吴文化频道, 其中的内容丰富, 包括历史探源、人物春秋、乡土小志 等等。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注意把这些信息传输给学生, 让他们在日常上网中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些内容。结果, 学生扩展了知识面, 以另一种方式了解了身边的历史, 还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比如, 在无锡信息港的网页上有“无锡历史上的今天”这一内容。利用这一网络信息, 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五分钟的课堂小老师, 来讲讲“无锡历史上的今天”。这一环节, 让全班每两名组成一组轮流完成。这一方法既为课堂增添了色彩, 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可谓一举多得。

四、小组探究, 激发学生感知历史的兴趣情怀

有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能很大限度地激发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我尝试着把学生带出校门, 让他们亲身去感知身边的历史。

例如:通过去参观薛福成故居, 学生真正 理解了书本上告诉他们的清代建筑是什么样的, 清代的家具和摆设是什么样的, 真正地感受到清代“钦使第”的氛围, 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更近了。看到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 我知道, 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历史痕迹甚至开始融入其中了。

在一起参观惠山泥人研究所的过程中, 学生们除了看到他们熟悉的人物形象之外, 还被橱窗里摆着的艺术精品震撼了。之后, 我又带他们去参观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室, 让他们亲眼 目睹橱窗 里的精品 是怎样制 作出来的。看到认真、专 心、细致的工 作场面, 学生们无 限感慨, 那些在他们的想象中只要用手随随便便就能捏成的泥人, 原来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他们在感慨的同时, 事实上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尔后, 兴趣小组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主要是乡土史知识) , 互相畅谈感受。

乡土素材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山村的学生来说,父母整天忙于农活,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及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采取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那么思想品德学科就是处于易被忽略的地步,因此,我们要力求在教材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在课堂及实践活动中通过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起到学习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善于挖掘乡土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有效地展现给学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笔者利用本校属畲族乡的地域特点,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调查畲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并让畲族学生准备好畲族服装,课堂上各小组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了汇报交流,之后畲族同学穿上畲服,表演畲族对歌等传统习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课堂气氛高涨,课后学生对照未学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挖掘现实生活中与教材知识相联系的素材与老师交流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

热爱祖国的情感是热爱家乡情感的升华,要培养能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少年,应当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责任抓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事物,特别是运用乡土素材中家乡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英勇奋斗的业绩,更能让学生体会家乡人民的不平凡之处,产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本校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黄烽将军的故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前,利用社会实践课组织学生参观了黄烽将军的故居,听取了黄烽将军的革命故事,观看了以其革命经历为原形的京剧《沙家浜》,学生看后深受感动,不少学生在活动中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也能像黄烽将军那样为家乡带来荣耀,为祖国做出贡献,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对民族精神等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还让他们在从家乡走出去的伟人身上感受到教育和鼓舞,培养了学生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以家乡名人为榜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品德。

三、锻炼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

乡土素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利用本乡镇特色的乡土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乡土素材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这为学生们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使课文的理论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成为可能。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时,笔者针对本地河流两侧石板材加工厂多,而自来水取水口却在河流中游,存在水质受污染的情况,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保卫母亲河”实践探究活动,学生们利用周六、周日分组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河流两岸工厂分布及排污等情况,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课后把总结形成的具体的建议分别寄给当地政府和自来水厂,这样把课文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也实现了课标的要求。

四、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初中学生毕竟年龄较小,虽然已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短期内不易理解,如果有具体的参照物,那么教学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时,学生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概念无法深入理解,在了解学生的困惑后,笔者通过学校联系了当地的水电站并获取了它的股权组成情况,在它的股权中既有国有经济的成分也有集体经济的成分,正好帮助学生解决了前两个概念,对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笔者让家庭办玩具厂和开服装店的同学分别向父母了解了自家的股权、经营、用工等情况,并在课堂上向同学具体介绍,笔者适时地结合课本知识加以解释、引导,这样使原本复杂、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化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五、乡土素材在教学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乡土素材的正确定位。

乡土素材即便选材再适当,运用效果再好,也只能是教材的一种补充,不能取代教科书,因为思想品德教材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适应学生成长需要,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科学设计的,具有不可取代的权威性,因此,教科书是本位,乡土素材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

2.乡土素材要具备针对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

教师所选取的那些素材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又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也就是要具备针对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例如在讲述传统文化时笔者选取了位于本乡建于隋唐时期的“五显宫”作为调查对象,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五显宫”中传统建筑被毁损严重,可供学生参观学习的内容不多,相反,烧香拜佛等迷信行为却在火热进行中,学生们对此举也兴趣浓厚,不断围观,所以本次实践不但收获不大,反而在思想教育上起了负面的影响,总结这次教训,笔者认为,在选材前要认真调研论证,所选取的乡土素材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尽量避免因选材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3.乡土素材的呈现方式。

乡土素材的呈现有多种方式,选取恰当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乡土素材的作用,笔者在日常听课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口头举例,举例是一种比较单纯而直接的提取信息的辅助教学形式,其作用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问题,这种形式虽然也是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如果授课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不了解学生对所举事例的认知度,那么口头举例这种形式很难与学生互动,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扮演了听众的角色,与新课改环境下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是不够吻合的,所以要更好地利用乡土素材,教师必须要想办法把精选的乡土素材以更加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地创设情境,充分展示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更能够让学生融入其中,拓展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可以利用实践调查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能让课文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调查活动过程既能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好课本知识,又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合同管理体制的建立下一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