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整合

2024-10-29

乡土资源整合(通用12篇)

乡土资源整合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思考最多、讨论最激烈的课题是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古人有言:“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 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 是谰语也。”一位教育家说过:测量一个人的爱国心, 得首先看他是否爱自己的妈妈。假如一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能真诚地爱, 很难想象他会爱自己的故乡和家邦。同理,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 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怀有责任心。

一、挖掘并运用乡土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 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因为它描述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地方的历史, 学生最感亲切, 感染力也强。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 进而热爱家乡, 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山膏腴沃野、物产丰饶, 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自古就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商贾往来之地, 并曾盛极一时。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历朝历代都孕育出众多的名士鸿儒, 朱德润、归有光、魏良辅、顾炎武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 那句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 至今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昆山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学生了解昆山辉煌的历史, 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能使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而形成科学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史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 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 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对此, 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样, 教师在教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 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乡土教材,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

乡土材料的运用, 使学生易于形成历史表象, 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 而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史料与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有关, 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清晰的历史表象, 塑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 并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 这样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

乡土史的教学,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 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 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 就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 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使学生通过亲身观察, 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 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 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有关的乡土史料, 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 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 乡土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由于乡土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 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 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 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 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整合乡土资源的策略

乡土史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日益重视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充分利用服务的。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教会学生开发、利用、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筛选、运用各种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对于高中生来说, 会学习 (指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思索、会研究 (指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应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懂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会查资料, 不会分析、解决问题, 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缺乏基本的训练, 而且“唯上、唯书”的倾向十分严重。长此以往, 将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 我们把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针对乡土历史中某一典型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可选择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 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论点, 收集材料进行准备, 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评点。

(二) 开展读书、读报和演讲活动。

首先教师要精选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历史文学作品和报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 并进行重组、整理、加工,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 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

(三) 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 指导学生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或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 参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 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四) 开展乡土历史日活动。

这个设想是受到美国“全国历史日” (National History Day) 的启发, 它是以美国6—12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 配合课堂历史教学举办的全国性历史竞赛活动。每年的历史日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 历史教授, 高校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学历史教师和博物馆员大力协助, 计算机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甚至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在研究过程中, 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学术上和知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增强了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 活动大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做法, 为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做了素质和技术上的必要训练和准备。活动也有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乡土历史教育资源,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许多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学生通过亲自参与, 去发现, 去了解, 去感悟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优势劣势, 并把这种感性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终融入血液中, 成为永久的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沉的情感。通过乡土历史的学习, 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 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探究自己家乡时, 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 活动中的表现、气氛是热烈的,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 而且学生喜欢听、愿意记、爱交流。从教育心理学上讲, 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也便于学习时的联想。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学生爱学科学,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乡土资源整合 篇2

[摘要]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是美术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乡土美术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通过了解家乡古建筑文化,做一回小导游,做一道家乡美食,学一招家乡花鼓等活动,切身感知乡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03-0039-01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课程与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由是观之,美术教学走生活化之路是必然趋势。

一、了解家乡古建筑文化

泰兴置县于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留存下来的古建筑有襟江书院、八角楼、三井巷、丁家花园、朱东润故居等。这些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古朴精巧,工艺精湛,不少柱子上刻有龙凤图案,有些雕刻着书法对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学习《寻古探幽》这一内容时,我通过拍摄录像、收集照片,把家乡的部分古建筑展示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引导学生分小组到各处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收集人文历史故事。学生热情高涨,成果颇丰。到成果展示时,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古建筑资料通过PPT、照片、速写等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传统文饰、浮雕、木雕,学会了色彩的对比、对称与均衡等美学知识,学会了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做一回小导游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养成,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增加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亲密接触家乡资源。“泰兴”寓意“国泰民安、兴旺发达”,有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提琴之乡、减速机之乡的美誉。我校学生生在泰兴,长在泰兴,但对泰兴的本土文化了解甚少。基于此背景,我们组织学生深入家庭、社区和社会,從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现代新貌、大家典范四个方面,去搜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组织学生扮演“小导游”的角色开展“欢迎你到泰兴来”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对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安轮烈士纪念馆、朱东润故居、祁巷生态园、仙鹤湾风光带、古银杏公园、庆云禅寺等家乡人文景观的深入了解,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做一道泰兴美食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要面向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深入社会,积极实践。为让学生了解故乡小吃及美食的文化渊源,了解泰兴人如何把传统食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激发他们热爱故乡,为故乡的发展而自豪的感情,我们设计了以“唯美的家乡美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纷纷展示搜集到的.故乡美食,如“曲霞汤包”“毗卢猪蹄”“宣堡小馄饨”“黄桥烧饼”“刘陈猪四宝”等食品及其制作过程;了解故乡“强汇”“仁和楼”“兴泰”“伟群”等著名食品品牌的创业过程;为故乡美食设计创意广告语,做故乡美食宣传代言人等。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与美术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故乡美食中所蕴含的形式美、色彩美及情感美,从而激发起学生我为故乡而自豪的情绪和立志为故乡腾飞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四、学一招泰兴花鼓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习方式,增进学校与社会的亲密接洽,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美术实践活动的目的。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思考着如何把乡土传统艺术引入课程。

泰兴花鼓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一种颇具泰兴地方特色且较为成熟的民间舞蹈,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具泰兴乡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泰兴花鼓已经濒临失传。许多花鼓艺人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花鼓应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宠物”。于是我们成立了“小小花鼓队”,走进市花鼓剧团,了解他们蜚声艺坛、驰名海内外的花鼓艺术,学习他们独具乡土特色的表演技艺,体验他们的艰辛和喜悦。而后在“我学一招花鼓戏”实践活动中,通过“独物神奇我说戏”“独具匠心我演戏”和“民族瑰宝我传承”三个板块进行学习、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进而传承乡土艺术,弘扬家乡文化。把实践活动与乡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体现出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几个特性:“近”——贴近生活实际;“小”——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实在在让学生从中受到体验和教育。

乡土资源整合 篇3

【关键词】乡土文化 优化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它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不少学生作文内容陈旧老套、无病呻吟、面目可憎。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作文教学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培养情感,熏陶意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乡土情感的培养成为可能。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一些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渗透了作者的乡土之情。鲁迅《故乡》中的“故乡情”,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山水情”, 体现出名家力透纸背的“乡土情感”。与此同时,学生对其中的人、事、景、情都耳熟能详,似乎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具有乡土情结的课文,有意识地将语文阅读与乡土教育巧妙自然地结合起来。同时阅读是最好的老师,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有效弥补教材与农村学生融合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不仅可见到高山、激流、险滩行船的惊心动魄场面,而且更常见到的是:软风微醺的春日,月华如水的夏夜,清明气爽的秋色;深潭见底,游鱼可数;错落有致的平田屋舍,那渡船、碾坊、山寨、吊脚楼等等,湘西所特有自然风光尽收读者眼底。在作者笔下,山水云雾、草木虫鱼等形象组合成为一幅独具特色而又完整的湘西自然世界的风景画。那么,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让学生从这些名家的作品中受到启发、熏陶;让学生学会在作文时像大师们一样有“情感”投入,发现“好景身边也有”的道理,达到一石三鸟之效。

二、寻找美感,丰富写作题材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草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中学作文素材注入了新鲜的源头活水,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真情。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些作文题目,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田野》《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我为你骄傲》等,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情感。平时还可出一些小题目,如 “从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向你介绍一个有趣的老乡”“你会唱几首乡谣,能讲几个家乡的故事传说”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关注乡土的气氛,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山水美,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更愿意用手中的笔来赞美家乡,形成写作上的良性循环。因为做过细致的观察,有了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数学生写出的作文都较先前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了。

三、体验生活,感受真情

《走进新课程》中提到:“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这里明确提到了“课外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等,而这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来说,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许多学生写劳动,往往就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出真情实感。翻地、浇水、施肥、收割等都是农村常见的农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些劳动,认认真真地干一番,哪怕是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自体察劳动的辛苦,是大有意义的。让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四、感受民风民俗,抒出乡土情结

相对于城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言,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本土文化特质,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我们生长和生活的黄土高原,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有着无与伦比的民族遗存。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也日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如邻里的交往乐、纯情美、婚丧嫁娶、起居造屋庆贺、开业规矩、祭祖踏青、龙灯庙会等等,这些都是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情浓、趣浓的题材。它们有的表现了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让学生观察、采访、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写些农家事,歌颂农家人,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如果将之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因地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写一些有乡土风俗气息的文章。

有机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和写作训练 篇4

一、赏写整合,展示乡土情韵

第一,赏家乡景观美。

家乡的田野风光、自然景观是学生练习写景文极好的题材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游玩观赏,也可以欣赏图片、影像。学生欣赏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的过程。例如,学生创作的《请跟我来》一文,学生在文中尽职地当起了小导游,字里行间充满了家乡之美、家乡之爱:“你知道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在哪里吗?它就坐落在我的家乡——江苏省连云港市内,那可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你没有去过,那么现在请跟我来,我带你去当一回‘猴子’吧。”

第二,赏家乡物产美。

各地都有丰富的物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询问家乡的长者、网上搜索、实地参观等,对家乡特产的外形特征、内在品性、相关故事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将其分成不同专题,或让学生用生动的“解说词”来介绍这些特产的特点,或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推销家乡的特产,或创作诗歌来赞美家乡的富饶。

二、读写整合,传播乡土文化

第一,查阅地方县志。

图书馆、博物馆、陈列馆都是非常好的阅读地点,通过阅读参观,学生可以探寻自己家乡的历史渊源,感知乡土文化的厚重。

第二,收看梳理新闻。

关注家乡的新闻可以及时了解家乡的动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校传阅报纸,回家收看新闻,或者把新闻报道剪贴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用多种方法让学生阅读。这些新闻图片和文字,既是乡土文化的展示,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不仅收集到了作文的素材,更收获了一种情感与精神。例如,在主题为“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的写作中,学生在《青团情》一文的结尾写道:“小小圆圆的青团中包含着太多的情感,它的绿色更象征了希望。这次跟奶奶学做青团的经历使我感受到了清明节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人不仅仅是‘欲断魂’,更是在每年一次的祭扫怀念中明白了每一代人都要不断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学生在阅读资料后知道了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也知道了做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习俗。这样写起来,家乡的清明就和别处的清明有了区别。学生还从新闻中知道了现代人过清明节的绿色新风尚,写起来立意就高了。

第三,阅读乡土文学。

报刊、网络等都是阅读的好渠道。乡土文学作品按一定顺序重新编排,具有文学色彩,人文气息更浓厚,更适合学生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想象力被无限激发,而且拓宽了自己的写作视野,充实了写作内容,从而在写作时巧妙模仿,构思技巧提高了,叙事说理的角度也别致了。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借鉴乡土文化中的文体形式进行创新表达,或者新编民间故事。

三、访写结合,展示乡土魅力

第一,收集乡土语言。

老人最爱说乡土语言,这类语言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乡土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生动有趣,表达力强。它们表意深刻、绘物形象、意蕴丰富,最重要的是通俗浅显、朗朗上口。小学生感性思维占主导,对于这类语言他们容易理解,一学就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访问一些老人,记录下这些语言,并在写作时善于引用,让乡土语言的精华“新”在表达中,这样能使文章充满趣意,使内容富有鲜活的色彩。如学生在《我的奶奶》中这样写道:“‘你又捣糨糊了吧?’”从小到大,每当我做事不认真时奶奶就会这样批评我。奶奶大字不识几个,教育起我来却总是让我心悦诚服。‘喊人不折本,只要舌头打个滚。’幼儿时,每当我遇到亲朋不打招呼时,奶奶总是这样教育我。‘前怕狼,后怕虎,以后只能伴老鼠。’上学时,每当我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奶奶总是这样鞭策我。‘麻雀的去处在檐头,雁鹅的天空在云头。’”现在,每当我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时,奶奶总是这样启迪我。这样在习作中大量地运用方言俚语描写奶奶,很符合人物的身份,文章新意迭出。

第二,寻访名人古迹。

古色古香的建筑、栩栩如生的石雕木刻等这些经历了历史风雨的考验却仍然充满生机的古迹背后,记载的是家乡的发展史。有一些身怀祖传绝学的民间艺人,他们大都是以父子或师徒相授的方式习得绝学。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让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明白作文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记录和传播文化,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充满激情,作文也充满灵气。

四、做写结合,丰富乡土内涵

第一,品尝劳动艰辛。

教师可以利用植树节开展种植花草树木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加以保护。学生可以利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参与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品尝劳动的辛苦,以此写出的作文既真实又生动。如学生在《我和妈妈换角色》中表达了自己当一天家长的辛苦,在《如果我是……》中希望自己能变成科学家,设计出智能机器人代替爷爷奶奶到田间劳作。

第二,体验乡风民俗。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家乡的风情民俗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如婚俗贺礼、新屋乔迁庆贺、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饼、腊月家家忙……这些民风民俗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极具参与性。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节日活动中当小观众、小记者、小礼仪员,在挑战各种角色的体验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得到真情实感和发现,形成一篇篇具有个性化又富有乡土气息的习作。

第三,制作民间工艺。

学生可以向亲人或民间艺人学习一种民间工艺品的制作,如编柳篮;或者是参与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如市民大舞台。学生可以写说明文,介绍民间艺术的创生过程,也可以写一则广告语,展示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5

盘县乐民镇第二中学 王钢

内容摘要: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学史能力,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和积累地方乡土资源,把乡土历史利用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关键词:乡土资源;历史教学;有效教学

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活动中,经过大量调查发现,在我们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因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往往在课堂上并不多见。很多学生感觉到,历史课像是参观尘封了千年之久的文物,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这里没有旭日高阳,只有冷冰冰的久远的生硬的史实。而且在我们农村中学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历史科多半是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其中我也不例外),学校对这一学科亦不重视。这使这门本来蕴涵人类智慧的学科被遗忘在角落。如何让学生从历史中能闻闻花香,晒晒太阳呢?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使我认识到,要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就必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把学习书本和学习社会结合起来,把学习国家规定的统编教材和乡土历史结合起来,把各个不同阶段的乡土资料补充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历史教学沉闷呆滞的状况,最终才会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在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视与乡土史的结合,为此不断学习此方面教学理论,提高了认识,增长了见识。并将学到的理论、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现将我是如何开展乡土史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谈一下。

一、入门之初,引用乡土史料,激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进入初中校门后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历史学科知识,心中有期待亦有茫然。而在农村中学,历史不作考核要求,即便要考试所占分值也少,所以一直是作副科看待的,学校不重视,学生亦忽视。因此,此时培养学生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就可以引用乡土史料,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们盘县古时属于普安州,处在处在安顺和曲靖市中间地带。由于大多学生对安顺和曲靖都比较熟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小孩心性,喜吃乐玩。这样在上第一节历史课时,我们就可以问学生:“同学生们,你们知道盘县火腿吗?你们吃过尝过吗?你们家经常有吗?”这时同学们的口水就开始往下流了,七嘴八舌地说道,“知道,很好吃的”、“是我们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我们家有很多哦,还可以送一些给老师你哦”…… 之后,老师可以问:“那你们知道有关盘县火腿的由来和发展沿革吗?”再组织举行讲故事活动,最后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可以从我们身边熟悉的讲起,并由此溯古,并由此展未。这样同学们的兴致一下子起来了,至此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高涨起来。

二、使用乡土教材时要精选内容,合理安排。乡土历史的内容比较繁杂,教师要精选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最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合理安排,适时而教,其一部分留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三、使用乡土教材时也要处理好统编教材与乡土历史的整合。

乡土历史有时在统编教材中会出现,但限于篇幅,写得很略,甚至只是一笔带过,有些内容干脆没有提到,这时我们就要作适当的补充。比如:盘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为贵州西门户,素有“滇黔锁钥”之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从古代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乡——盘县历史悠久。我们现在的盘县只是过去普安州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遗址。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先后组织了一小部分学生参观了离乐民镇约四十公里的丹霞山。回到学校后我们把拍摄到的照片制成PPT形式投影给全班同学欣赏,边欣赏,边讲解这些文物出现在什么朝代,其特征是什么?特别是当欣赏到丹霞古寺登上望日宝塔时,更是使人心情激动,为其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而惊叹不已。组织学生实地地参观,这是进行历史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历史知识传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可以以下面路线来一次大旅行,完成一组“红色之旅”,感受一下当年无数先辈用热血写下的豪情与壮语。瑞金(红军长征的始发地)→遵义→贵阳→皎平渡→金沙江„„,其中贵阳→皎平渡过程中就经过盘县并召开了盘县会议。作为贵州盘县人的我们能不为之自豪骄傲吗?

五,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阅读地方书籍,发动学生搜集小件文物,然后进行评比,或组织一次演讲赛,同样也能对学生进行家乡史的教育,收效甚好。乡土历史的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大力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部分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可见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这方面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在课上给学生补充一些乡土史资料,课下适当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调查历史知情人、革命老前辈。课上课下相呼应,课内课外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克服了教师讲历史、学生背历史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主动、活泼、生气勃勃,提高了教学效果。当然在此过程也曾困惑过、失误过,但在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总结,来进一步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泽明《创新能力开发思考与培养》。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7

2、盘县志编委会。《盘县志》,方志出版社,2015、4。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乡土资源整合 篇6

关键词:乡土资源 初中历史教学 三种关系

乡土资源指家乡或故乡的一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即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良好的风俗习惯等,它们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身心,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在教学中,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由来已久,教师教学不再仅限于教材内容,而会适当讲授一些乡土史,或者将乡土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使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东西。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对于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中,若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那么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也是大有帮助的。

一、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将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能弥补以往历史教学单教书本知识的不足。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结合,也不是简单地讲授乡土史,而是要有机地、有目的地结合。目标性原则是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所以结合时,我们应处理好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关系,选择更具有精神层面的乡土资源,比如历史人物的精神风尚、优良的风俗习惯等,而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物质资源,或者为了参观而参观,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做到物质资源向精神资源的内化。选择物质资源的最终目的应该还是归结到其中蕴涵的精神财富上,所以资源整合应选择深层次的东西,通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在感受家乡名人的精神风尚、优良品质和良好的风俗习惯。他们受这些精神资源的感染,精神也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从而影响自己的内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如在张现利的硕士论文《邹城初中乡土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索》中,他以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孟母,“功不在禹下”的孟子,“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为例,“利用他们的高风亮节、高尚人格来对他们进行教学……在乡土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这些耳濡目染的‘乡风民情’加以升华,成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并以此准则来要求自我,激励自我,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利的。”

二、历史课本和乡土教材的关系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人员整理当地课程资源,自行编写乡土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时间讲授。无条件的地区,在讲授课本内容之余,也可适当将乡土资源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师该怎样处理这两种关系呢?中学历史教师利用乡土教材、乡土资源有两种情况:首先,一部分历史教师认为,中考中涉及的乡土历史内容少之又少。为了备战中考,有的教师可能只讲授课本内容,无心顾及乡土历史;其次,一部分教师认为,历史课本内容枯燥,仅学书本内容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会多讲授一些乡土历史,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师应怎样处理历史课本和乡土教材的关系呢?我认为,两者是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课本讲述的是祖国的历史,而乡土史讲述的是家乡地方的历史,由国家到家乡,乡土历史是对课本内容的有益补充。学生不能只了解祖国的历史,而忽略家乡的历史;或者偏重家乡的历史,而忽略祖国的历史,这两种作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教学、对教师、对学生均有益无害。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历史课本为主,以课本内容为主,以乡土教材、以乡土资源为辅,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我们不能一味注重课本内容,弃乡土资源于不顾,让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不能主辅颠倒,以乡土教材为主,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国和家的关系

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要注意处理好国和家的关系,这里的家,指家乡。国和家是完整的统一体,是相互依存的:有祖国的安定团结,家乡才能日益繁荣发展;有家乡的不断发展,国家才会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要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祖国和家乡的关系。随着乡土教材、乡土历史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出现,历史教师讲授的内容开始涉及乡土历史,我认为在介绍家乡历史时,一方面不能过分拔高家乡历史和家乡名人的作用,不能脱离祖国这个大环境,应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国家作为强大支撑的后盾时,家乡的历史才会有辉煌的一面,家乡的名人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光和热来报效国家。家乡的悠久历史,家乡名人的杰出成就都是在祖国这个大环境中出现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妄自菲薄家乡的名人,不能因家乡名人的不足而贬低他们,应将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放到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来评论功过。我在讲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先结合本地乡土资源——龙兴寺和明皇陵,介绍朱元墇当年在凤阳的情况。讲授“君权的加强”时,我会讲到加强君权的措施,如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等。设锦衣卫特务机构,用来监视臣民,使人们又回复到西周周厉王残暴统治下的“道路以目”——“平民彼此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互相交换眼色”;“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使许多人为了中试,只顾埋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实际学问。考中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些措施限制了人们的人身自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但同时我们也应让学生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明白虽然朱元墇为加强个人的君权采取了一系列不利于人民的强化措施,给人民带来危害,但同时也应看到他采取的一些措施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前进。因此评价朱元璋时,不能因为他的一些过失而贬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要将他放到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来评价。

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成功整合,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教师历史素养和人文知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在整合中,若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那么历史教学将会如鱼得水,历史教学将会因为它的趣味性而赢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张现利.邹城初中乡土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堂教学中整合乡土史资源的实践 篇7

一是“完善学科体系论”, 以梁启超、柳诒徵等学者为代表。梁启超认为:“旧史纯以帝王都宅为中心, 致各地发展之迹散而难稽, 欲使学生了解中国, 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所以, 他建议地方史在国史中应占15%。这就是要以加强地方史来完善旧史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情境迁移论”, 以何炳松为代表。何炳松认为, 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亲临其境”。即利用本地方的遗迹, 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三是能力训练论, 以周予同、顾颉刚等为代表。周予同就鼓励学生要有跳出书本的勇气, 通过研究身边的历史达到窥见中国历史一角的目的。四是陶冶情感论, 以李季谷等为代表。此外还有学者受西方卢梭、杜威等教育思想影响, 提出“儿童中心论”、“问题中心论”等主张。

上述观点除了“完善学科体系论”是针对教科书编写不足采取的措施外, 其他几种在教学过程中之功用是兼而有之, 只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受教育者, 各有侧重而已。当前高考历史命题中的“能力立意”依托的载体就是新材料、新情境试题。这种类型的试题是通过课本以外的材料,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判断信息、提取信息、合理解读信息, 以及综合归纳、运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培养学生的能力。乡土史具有浓厚的家乡气息, 让人备感亲切, 利于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的距离, 是绝佳的新材料、新情境, 是能力训练的可靠载体。因此, 在新形势下对于高中阶段来说, 乡土史引入课堂, 应是侧重于能力训练, 要把乡土史作为能力训练的材料, 在训练能力的同时, 也实现乡土史多重教育的目的。当然, 乡土史并不是随意拈来一段便能起作用, 必须将精心筛选的乡土史资源与教材资源进行整合, 才能凑效。这里所说的“整合”就是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历史教育课程资源的全球化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越来越引起历史教育界的关注。

下面以盛泽丝绸文化史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济史模块复习课中的整合应用为例, 加以说明。

金三角中心, 交通便捷,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至清乾隆年间, 盛泽已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重镇, 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 并享有“日出万绸, 衣被天下”的美称。发端于明中叶的盛泽丝织业, 见证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后企业改制, 以及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的历史, 是明清以来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一部缩影。

因此, 通过盛泽丝绸文化史, 可对明清以来我国工商业发展作一管窥。

一、古代篇

在复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相关内容时, 引入如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绫绸之业, 宋元以前惟郡人 (苏州城区人) 为之, 至明熙宣间, 邑民始渐事机丝, 犹往往郡人织挽。成弘以后, 土人亦有精其业者, 相沿成俗。”

—— (乾隆) 《吴江县志》

材料二:明成化年间, “居民附集, 商贾渐通”。至嘉靖时, “居民百家, 锦绫为市”。“入清, 丝绸之利日扩, 南北商贾咸萃焉, 遂成巨镇。”

—— (同治) 《盛泽镇志》

材料三: (盛泽) 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 约有千百余家, 远近村坊织成绸匹, 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 蜂攒蚁集, 挨挤不开, 路途无伫足之隙, 乃出产锦绣之乡, 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 惟此镇处最盛。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四:济东会馆遗址 (图1)

“会馆”是中国古代同乡或同行业者出资兴建的“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社交性公共场合。济东会馆位于盛泽镇斜桥街, 是由清朝嘉庆年间山东商人建造, 因此称济东会馆。

材料五:“入国朝, 机户益多, 贫者多自织, 使其童稚挽花, 殷实之家雇人织挽……为人佣织者立长春泰安二桥, 待人雇织, 名曰走桥, 又曰找做。”

—— (清) 《黄溪志》 (盛泽黄家溪)

材料六:明嘉靖年间, 这盛泽镇上有一人, 姓施名复, 浑家喻氏, 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 每年养几筐蚕儿, 妻络夫织, 甚好过活……不到十年, 开起三四十张绸机 (图2) 。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回答下列问题:

(1) 依据以上三则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盛泽绸业在明清时期繁荣的原因。

(2) 材料四中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哪一经济现象相关?会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 材料五中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4) 材料六中所述施复夫妇的身份是什么?在当时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资本家?

借助以上几则乡土材料, 通过合理设问, 系统地复习考查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尤其是商帮、资本主义萌芽等相关经济现象, 以及阻碍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主要因素这些重点、难点知识。

二、近代篇

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复习, 引入如下几则材料, 设计相关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 盛泽丝织生产及贸易均极兴旺, 绸领商人获利丰厚, 丝绸资本加速积累, 巨量资金亟待寻找出路。此时上海已成为我国近代大工业中心, 投资环境及技术条件皆优。民国4年 (1915) 春记正绸行在沪开设肇新绸厂, 有电机9台, 为我国最早的丝织厂之一……至30年代前期盛泽绸商在沪还开设了海华、华昌、春源祥、大中华等10余家绸厂……至民国22年 (1933) , 续有美丽、民生、三民、勤业、大中华、永祥、仁记等7家, 翌年再增建美新、东南、顺记、正泰;兴华、民生华记、民生新记、盛业、勤丰等9家, 织机总数254台, 工人662人, 日产绸254匹。民国25年 (1936) 底, 盛泽绸厂增至18家, 资本总额81960元, 拥有电力织机292台, 年产值1075200元。

——据何冰《盛泽之纺绸业》载《国际贸易导报》

材料二:民国27年 (1938) 8月, 日伪华中蚕丝公司在吴江设办事处, 对吴江蚕桑丝绸事业统制扼杀。生丝紧张, 供电时断时续, 当局横征暴敛, 使丝绸业陷入困境。沦陷后期, 略有起色, 据日本人本位田祥男统计, 民国32年 (1943) 全镇开动电织机229台, 手拉机700台……民国38年 (1949) 3月, 全镇电织厂 (户) 239家, 织机862台, 日产仅300匹左右, 且多为棉织品。

——据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 (1994)

回答下列问题:

(1) 依据材料, 结合所学, 知识归纳盛泽绸业获得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及其原因。

(2) 依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严重影响盛泽绸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原因。

(3) 通过对近代盛泽绸业发展的考察, 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你有哪些启示?

民国初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民族资本主义又经历了近10年快速发展阶段。日军全面侵华至抗战胜利后, 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沉重打击, 逐渐萎缩直至陷入绝境。盛泽丝绸工业也不例外。借助以上几则材料, 复习考查了这段历史。

三、现代篇

在复习建国后至今工商业发展历史, 引入如下材料, 设计相关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 盛泽绸业一度滞销, 1953年逐渐恢复, 1955年国家统销……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80年代以后, 盛泽几家国营丝绸大企业改组成“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于此同时, 各种中小企业纷纷建立。东方丝绸市场成立, 成为全国最大纺织面料交易中心。

——据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 (1994)

材料二:到90年代末, 盛泽大小纺织企业达1500多家……在世纪跨越之际, 盛泽纺织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盛泽纺织业一度低迷, 外贸订单大幅度减少。

——《中国纺织报》 (2009)

材料三: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纺织品市场,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提出了纺织业“六个更加注重和六个切实提高”的发展思路。纺织品从注重量的增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 强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把企业的创新作为经济发展要素, 不断增强精品品牌意识, 提升盛泽纺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中国纺织报》 (2009)

材料四:“大纺织”时代必然以“大市场”作为载体, 近年来,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创建了电子商务信息、纺织科技、外贸咨询、知识产权服务、产品检测等五大中心, 极大提升了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 有力促进了盛泽纺织业迅猛发展。

——《中国纺织报》 (2009)

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中“1955年国家统销……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反映历史上哪个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 材料一中提及80年代盛泽纺织企业改组, 其背景、目的分别是什么?

(3) 材料二中“在世纪跨越之际, 盛泽纺织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指什么?“2008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盛泽纺织业一度低迷”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4) 概括材料三、四中盛泽纺织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采取的措施,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通过以上乡土材料, 合理设问, 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后企业的转制改组、中国入世机遇与挑战, 以及如何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等内容进行了复习考查。

上述案例是借助于盛泽丝绸文化乡土史相关的材料, 通过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还原教材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教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实现了国家课程资源与乡土史资源二者的有机整合。整合利用乡土史资源创设新情景进行能力训练, 不同于应用其他材料之处就在于其浓厚的家乡气息, 更切合学生的知识经验, 从而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据有关资料记载, 我国最早的乡土史教材是1907年江苏通州编写的《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2]。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更为重视乡土教材建设, 尤其是1990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后, 全国又现“乡土热”。但是, 长期以来困扰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乡土历史往往与国家历史课程资源联系不紧密, 形成“两张皮”, 在升学压力下, 乡土史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究其原因, 就是教学过程中未能将乡土史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有机整合造成的。因此,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索乡土史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势在必行。国家课程资源利用乡土史可以强化能力训练, 乡土史利用国家课程资源也实现了其陶冶情感的功用, 二者相得益彰, 不仅能摆脱“两张皮”的窘境, 还起到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

上述案例虽还不够成熟, 但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乡土史与国家课程资源整合的更多、更深刻的实践与反思, 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教学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善龄.近代教育家对乡土教育的认识.上海教育科研, 1993 (3) .

乡土资源整合 篇8

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经验相分离,若要激发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乡土资源不仅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配合,而且能培养学生认识、关怀、认同乡土文化。

二、信息技术与乡土资源整合是课程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具有处理信息速度快、存储方便、便于创新等特点。乡土资源不仅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蕴含着丰富有益的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开发乡土资源,并将乡土资源整合进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结合开发的乡土资源,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学习,能够巧妙、高效地达成课程目标。这种尝试无疑在古老文明与现代技术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三、常州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

早在五六千年前,常州地区就孕育了以圩墩遗址、寺墩遗址、三星村遗址等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商周以后,常州成为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史称“中吴要辅”“三吴重镇”。常州历来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由于“江山代有才人出”,龚自珍盛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地处江南,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盛赞:“苏常熟,天下足。”常州是古代著名的工商业重镇,近现代工商业名镇。正因为如此,常州乡土资源蕴藏深厚,内涵丰富,源远流长。

四、乡土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和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重要作用。以乡土资源为导入素材,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讲述“运用WPS表格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出示了学生所在乡镇300多个姓氏人数的统计表,并问学生:“你的姓氏排名多少?”学生顿时“炸开了锅”,饶有兴趣地计算着自己姓氏和同学姓氏的人数……有的同学成功了,更多的同学失败了。这时候,教师运用WPS表格进行排序,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一下子便被信息技术的奇妙所吸引。

2.重点、难点的突破。

“从因特网获取信息”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着重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要想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就必须有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以便能够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我选择了常州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网络搜索引擎和网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公园、乐园,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家呈现,不同小组之间交流经验。

由于学生大都去过这些旅游景点,因此他们对于这些资源的内涵也有所知晓。通过网络收集学生非常熟悉的乡土旅游资源,学生更容易明白:检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重复的资源;不同搜索引擎的功能、侧重点不同,抓取的网页也不同;搜索的内容可以分为网页、视频、图片、贴吧等形式;我们要根据不同需要使用不同搜索引擎和相关分类来搜索不同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智慧共享,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既把难点突破了,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旅游资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同时,青少年遭受网络负面影响的伤害也时有发生,某些消极网站传播不健康的思想和图片、视频等内容;形形色色让人防不胜防的网络陷阱;唆使人走向犯罪道路的电脑黑客技术……如何让青少年在网络的海洋里遨游而不受伤害,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信息技术学科中情感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就乡土资源而言,主要作用是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怀以及公民素养。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书》在第6章“图片的加工与制作”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图片信息;(2)学会利用图片信息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问题;(3)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评价图片信息。[1]

教师在处理这一章内容时,以“常州地区抗日图片展”为主题,既抓住了时事热点,又挖掘了乡土资源。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收集到一张张珍贵的抗日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制作,配上自己的文字时,信息技术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键盘操作,而是讲述英雄故事的课堂,学生会发现一些抗战故事、抗日英雄就在自己身边,那些悲壮、感人的抗战故事更是熏陶了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端正了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互帮互助,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五、乡土资源成为信息技术课课余延伸的好题材

信息技术与乡土资源进行整合,离不开网络。但是由于网络资源过于繁杂丰富,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进行收集,不仅存在一些风险,同时也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网络去快捷有效地收集相关的乡土资源,也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好信息技术教学所需要的乡土资源,教师最好能建立乡土资源信息库,让学生更为便捷有效地收集所需资源,从而为教学节省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完一个软件后,教师为了巩固学习内容,发挥学生个性,都会给出一个主题,由学生自主发挥。而主题的确定要有一定的范围、可行性和针对性。我设计的主题总是以乡土资源为背景,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乐于接受,尽可能地发挥其创造性。

比如,小报制作能够检验学生WPS文字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就让学生以“美丽富饶的西夏墅”为主题,让学生创作一个介绍家乡的小报,可以是景点,可以是文化,也可以是历史。把这些乡土资源融入到创作中,特色鲜明。又如,幻灯片是用于介绍宣传的好工具,我以“我是一个小导游”为主题,让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制作一个介绍家乡的幻灯片,要求做到图文并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放到qq、博客上和同学、老师甚至网络游客一起共享成果、改进不足、交流心得。这样,在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赋予信息技术课文化内涵。

六、运用乡土资源的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乡土资源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与此相关的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语文等多个学科。因此运用乡土资源的信息技术课堂理应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初中生语文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学生总觉得没什么话可说。有一次,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正好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收集家乡春秋淹城乐园的相关信息,制作成WPS演示文稿。语文老师也布置了游淹城春秋乐园的作文。出乎语文教师的意料,这一次的作文质量出奇的高。后来语文老师知道了信息技术组搞的这一活动,大受启发,联合我们信息组申报了“乡土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中的运用研究”的课题,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历史组也联合信息组实施了“网络环境下乡土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的研究课题。

七、总结

乡土资源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对教师而言,带动了信息技术课堂文化内涵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而言,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参与意识,拓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乡土资源犹如一股清泉,静静地在学生心中流淌,丰富了课堂,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乡土资源整合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文化资源,整合运用,探究

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要求教师和学生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将乡土融入到教学当中。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教学方式应具有多样性,教材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性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相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历史必修教材的不足。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从地区的局部来了解整个国家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从而加强学生对整个国家历史的掌握和了解,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将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进行整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

二、有效整合的途径

乡土文化资源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补充材料,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要促进两者有效整合,具体的实现途径有以下几点:

1. 改变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乡土文化资源整合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历史教学中,就必须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乡土文化整合的教学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可开设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阅读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感,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激发学生想要更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与乡土的亲近感。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家乡的文化和艺术,并将家乡的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地移入自己的思想当中,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再如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将国家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性的乡土文化进行巧妙地结合。如在讲解“必修2”中以制瓷、冶金、纺织等为主的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时,教师可让学生联想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跟自己讲解的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 用的布是自己纺织的”“穿的衣服、鞋子是自己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通过联想环节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时代的发展历程,还让学生对于家乡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乡土文化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整合。

2. 组织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活动

乡土文化活动的组织对于促进乡土文化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探究性题目越来越多,让考生有点应付不来。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课下调查家乡文化发展历程,并将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或是举行历史舞台剧表演、诗文朗诵等,将自己了解的家乡文化与他人进行分享,将生活中自己显而易见的历史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培养自己的探究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再者,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让学生课下进入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参观博物馆中的古代战场、古旧建筑、古代工厂遗址、古代桥梁以及过去遗留先来的衣物、生活用品等,亲身感受身边的家乡文化,增强生活和历史的真实感。然后将参观后的感想作书面总结,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组织形式各样的乡土文化活动,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进程。

3.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现阶段使用的历史必修教材, 是将全国的历史发展作为总的线路,只是宏观地介绍了历史,在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上的讲解上较为简单,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做到详细深入,而且更不可能将每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纳入教材当中, 与整个国家发展进行整合。针对这种问题,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将乡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如教学课件中设置乡土文化内容,或是编写乡土文化教材,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更好地促进其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结语

乡土资源整合 篇10

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 是根据国家大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更多贴近地方、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没有纳入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由此开发的教材中,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最熟悉、最感亲切的课程标准。把乡土资源整合到学科内容中, 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能力, 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对学习内容及方式的选择, 仍以兴趣为主。学习是认识的过程, 也是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发动学生研究本乡土,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生活空间的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合理开发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可促进中学历史教学

1.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结合历史

发展阶段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 可促进历史教学。在上明代的北直隶内容时, 不妨给学生介绍蒙古退回北京后, 仍不断南下侵扰, 形成土木之变。明代中期以后, 河北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商业城镇, 如:赤诚、鸡鸣驿、宣化。讲授义和团运动时, 讲授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 在河北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各地团众纷纷起义, 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八国联军进北京, 慈禧太后西逃, 曾经在怀来县鸡鸣驿落脚, 让学生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 走访历史遗址。并写一些读后感, 这样所以加深学生对家贺家大院住宿。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缩短历史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时空距离, 产生了认同感, 恰当地补充了一些乡土材料, 能够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学习中国历史, 理解历史和规律。

2.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组建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兴趣小组。

在课余时间,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师可以组建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兴趣小组, 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列出来, 如明清文化、直系军阀的兴亡、直隶洋务运动等, 首先让学生提供一些乡土史的认识, 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乡土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祖国历史是各地乡土历史综合与延伸, 开发应用地方乡土史课程资源, 并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 学生易于感知接受, 易于引起情感共鸣, 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德育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通过乡土史进行活化传统历史教学, 能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更好得达到或者实现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目的。

论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 篇11

[关键词]语文;乡土文化;有机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乡土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积累关于本乡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历史文化素材,如用专门的素材本(或电子文档)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见闻感受,收集历史文化知识、民俗传说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和家乡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同时,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小记者去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对家乡生发出更深厚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找好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人文的熏染。如品九龙茶、观看东江瀑布时,可以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让学生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欣赏地道的采茶戏,聆听采茶歌时,可以介绍相关的民情风俗,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等。

二、点击“风景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家乡不可多得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开阔其创作思维。

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教师可以组织“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品读历史古迹的韵味,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以此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提笔行文时,就能够文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因为有了真情实感,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会更具灵性,更加生动。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古往今来的诗篇佳作,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历代文人,如古代的文化名人等在家乡生活或游历时写下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借鉴其写作方法,在赏读中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与诗词中的家乡相比较,领会诗作的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借鉴精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各地都有丰富的物产。如安远,就以盛产柑橘、西瓜名扬天下,九龙茶、灵芝、香菇闻名遐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这些家乡的特产走进作文课堂,走进学生的作文实践活动中。如分不同专题,让学生通过咨询家乡老人,在网上搜索、查阅有关家乡特产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对家乡特产的外形特征、内在品性(包括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经济价值等)、相关故事有深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用生动的“解说词”来介绍这些特产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推销家乡的特产,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来赞美家乡的物产。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作文,不仅可以帮其拓宽作文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品德。

乡土资源作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它在教学中的开发与渗透,需要教师用热情与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故园”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整合 篇1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方面特别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这无疑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资源提供了平台。

兰州,秦汉时期为中原王朝重要的西部边塞城市,曾为汉武帝打败匈奴、开拓疆土做出过重大贡献。隋唐时期为丝绸之路重镇,对增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北宋末期,既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交界城市,对保卫中原王朝的边陲安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之一。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民俗民风是一幅兰州人普通生活的生动画卷,从这里人们可以捕捉到兰州民间文化的根,可以感受到平常百姓浓浓的生活气息。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这些资源,有选择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兴趣,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如讲解成吉思汗这个历史人物时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市历史悠久的兴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兴隆山”,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好多学生都去过。史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病逝于兰州的兴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灵柩运至兴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内;1949年8月才迁往青海塔尔寺;195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寝室。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对乡土资源挖掘利用,善于将其作为教科书的补充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那么乡土资源就会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发挥出它强大的作用。

乡土资源浩如烟海,不经选择地推给学生,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因此,要明确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课程资源的适用性。

二、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现行中学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乡土历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直观性强的历史,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可以使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初中生喜欢表现自我,如能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对具体的家乡历史事件作诠释、解说,在人群中展示其学识,博得人们的赞许,满足其成就感,自然会激发其探索欲望,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陕西半坡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农耕生活特征,然后联系我市境内的远古先民文明成就,远在一万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已有人类在兰州大地上生息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后,兰州的远古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这样使学生对家乡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倍感亲切、自豪,对那些看似久远的历史就会觉得离我们很近,也认识到家乡对祖国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了。

又如,在学习明代时,补充了相关史料,相传朱元璋的大将徐达西征兰州,久攻不下王保保城,适逢元宵佳节,便令将士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内,最后一举攻克王保保城。此后便称这种鼓为“太平鼓”,有天下太平、消灾免祸、来年吉利的意思。兰州太平鼓在2006年5月20日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史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特别是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尽量发掘利用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通过指导并培养学生读书、查资料,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活动和乡土知识探究等系列活动,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为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专题时,我想到在中华大地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摇曳的多事之秋,偏远的兰州又经历了什么变化,因此想把“抗战中的兰州”引入本课的学习中去。我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抗战中的兰州”。活动过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抗战中的兰州进行了调查、取证;(2)查询相关的乡土史料;(3)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获取了大量的资料。这种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体的乡土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师点拨引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将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和具体,更能激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新学习思路,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四、推动“乡土资源”教学,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过去,中学学科课程内容单一,教师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乡土资源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乡土资源,而且更重要的要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自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多研习一些理论书籍或参加培训等,从理念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二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多看当地的一些报纸,多了解本地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身乡土历史的储备,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学会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灵动。在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本着史料的真实适用的原则,着重使用本地区具有对比优势的历史课程资源,使中学历史教学得到增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的地域文化一定会成为最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摘要: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隐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学科的这些特性。

上一篇:缓凝作用下一篇:土方工程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