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2024-06-30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共9篇)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篇1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构建园本活动特色

宿迁市宿豫县顺河镇中心幼儿园杨玉玲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广泛地接触社会和自然。《纲要》也明确的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必须回归儿童世界,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学习使我们豁然开朗,在理论的指导下,几年来我们深入挖掘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社会资源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其中,发现农村的一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仓库”,为幼儿园营造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更为幼儿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丰富的本土资源支撑下,我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游戏活动,为构建我园的园本活动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齐心协力,多途径挖掘乡土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1.走进自然,在收集的过程中开展科学探秘活动。

农村自然景色优美,四季特征鲜明,花草、树木、农作物等乡土资源形态各异。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到农田、野外去收集可利用的游戏操作材料。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去收集树叶、花朵、麦穗、麦管;夏天引导幼儿收集螺丝壳、芦苇叶;秋天时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芦花、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秋天带领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如稻穗、玉米皮、棉花、各类豆子、花生、瓜子、开心果等,让孩子亲身感受丰富的农村资源,在收集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案例:开展“种子的秘密”活动过程中,号召小朋友收集各种种子,开始有一些家长不明白为什么要带种子,当他们了解原因后,都非常支持,纷纷让孩子们带来各种种子。有的家长还先让幼儿熟悉种子,如:赤豆是深红的,可以补血的;黄豆是圆圆的,有许多营养等。孩子们通过自然角不但了解了自家的种子,还向同伴了解他们的种子。当他们了解了各种种子,问题也就多了。活动时,孩子们有话可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过程中孩子们会引发许多问题:这些种子是从哪里来的?用来干什

么?种到土里什么时候会发芽?孩子们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渴望继续探索,于是,我们又让孩子们继续去探秘。在寻找、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丝瓜种子藏在瓜瓤里,玉米种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种子藏在花朵里……之后,孩子把搜集来的种子放到自然角中,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2.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究,从小养成良好的爱劳动品质。幼儿园专门开辟了种植园地,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幼儿在种、采、摘、挖等实践中探究和认知,之后孩子们还和老师一起烧菜、品菜,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孩子们在过程种体会到劳动艰辛、收获的喜悦,知道成果来之不易,从小学会了珍惜劳动的成果。

二、营造乡土特色环境,开展民间特色活动

1.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设置富有特色的角色活动环境,开展民间特色角色游戏活动。

根据我园有三道院的特点,每道院选择了不同的主题,但都是体现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道院设置了农村特产加工坊,草做的房子……无不展现着富有创意与现代气息的稻草艺术和农家院的别致风景;二道院设置了宿迁特色小吃一条街的活动环境;三道院是农村特产专卖店,活动室及走廊的墙面留下了老师和孩子主题活动的轨迹,浓缩了现代农村的繁荣景象。

案例介绍:陆集粉皮(家长提供的粉皮制作工具,孩子们坐在布置得非常具有农家小院特色的陆集粉皮加工坊中用老师提供的半成品材料像模像样地学做陆集粉皮,感受陆集粉皮特有的制作程序);制作好以后拿到粉皮专卖店去卖,小吃一条街购买后制作成食品,孩子品尝,形成系列的生成游戏,孩子们在真实的活动中了解了社会,学会了交往,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龙嫂米线加工坊(龙嫂米线是我们宿迁的特产之一,这里让

我们的孩子感受家乡的文化);

玉米系列加工坊是利用玉米杆、玉米皮等系列材料,通过孩子灵巧的双手制作成各种精致的手工饰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地方特产、小吃一条街(把我们宿迁一些民间小吃、民间日常用具、地方特产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孩子面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尽情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利用自然物制作民间户外活动材料,开展民间特色游戏活动。

我们经常向家长展示孩子们的活动成果,孩子们绚丽多姿的作品、教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家长们惊叹:原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还这么有用啊!同时我们会有目的的引导家长看教师制作的一些自制玩具,给家长一些启发,这样我们再号召家长收集稻草的自然物,并引导家长参与和孩子共同制作。家长积极性就非常高,制作了许多户外游戏活动材料。如:稻草龙、空竹、铁环、陀螺、小推车等。我们利用这些玩具开设了舞龙游戏、抖空竹、滚铁环、打陀螺等游戏,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的手脚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较好地促进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各位园长,我们幼儿园是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活动,这仅仅是我们自己理解,摸索的一些简单做法,还很肤浅,我们热切的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能够去我们宿迁转转,去看看我们幼儿园,给我们诊断、引领,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衷心的期待!谢谢!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篇2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展各种校园活动

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不仅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素材方面的开支, 还可有效开发与利用家乡自然资源, 同时也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作品。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 开展各种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并且开设“艺术长廊”, 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来装饰教学楼道, 同时在班级中建立“乡土文化角”。展示一些利用乡土资源创作的美术图片, 在艺术节活动中参与或获奖图片, 以及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 在班内形成良好的乡土艺术氛围。坚持“乡土化、个性化、体验性与生活性”的乡土文化的原则, 把乡土美术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融入乡土美术文化中去, 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美术艺术, 创造生活中的艺术, 让学生“亲密接触乡土文化, 感受乡土文化,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想使乡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中去, 就要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美术作品, 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

二、欣赏当地古建筑, 用美术眼光观察事物

淮安历史悠久, 古建筑众多, 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我们要学会利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古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淮安史称淮阴,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 特别在楚州区至今还保留很多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有的记载了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在教学中, 把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用多媒体播放, 让学生欣赏这些古建筑,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组织学生到楚州游览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街等, 进行实地考察、写生, 让学生品味这些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 有的学生还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进行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对古建筑进行写生, 还有学生用手去抚摸, 在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中, 进一步体验古人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手法。家乡的古建筑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学生却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欣赏它。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以人文景观为素材,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淮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众多的人文景观遍布淮安的大街小巷, 我们不妨搜集整理一些具有人文景观的乡土美术作品, 结合美术教材, 通过播放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技术设计或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给学生介绍这些素材。其次,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写生, 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这样, 就把美术课堂移到课外, 在活动中, 学生观察并感受了家乡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秀丽。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美术资料, 坚持写写生日记, 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考察、欣赏乡土美术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也获得了审美能力。最后, 我们不妨把乡土美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到一起, 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艺术学校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把乡土美术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开展各种美术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写生作品展”、“家乡风景书画展”等。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与历史地理学科结合, 进行乡土风景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让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 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眼光。

四、利用民间美术, 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建筑、绘画、剪纸等工艺美术一直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为了把这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就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淮安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吴承恩纪念馆等场所, 学生们也非常高兴去参观这些地方。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的民俗文化知识, 真切地感受到了民间美术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感知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 为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立足于本乡本土文化的艺术教育,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感受乡土文化, 领略了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 体会到了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理念及其无与伦比的智慧, 理解了民间美术的价值的深刻内涵, 启发了学生学会珍惜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从而关注自己的家乡, 关注民间艺术的命运, 关注本民族之根本, 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美术资源的认同感, 形成了难于忘怀的乡土情结。

挖掘乡土资源 优化历史教学 篇3

乡土历史的教学除了利用纳入地方课程的教材,更多的是应结合当地的历史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学生身边的历史,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乡土历史资源丰富,许多东西可以为我所用。其一,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学者、历史教育者、阅历丰富的长者,他们能在不同的层面多角度为我们提供历史素材和见解。其二,家庭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等都会对学习历史提供很大的帮助。其三,本地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以及蕴藏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可以提供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其四,当地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故事、传说、工艺、信仰、服饰、风俗习惯等也能帮我们了解历史,追寻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实际的乡土历史的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进行教学,达到乡土历史教学的目标,笔者结合几年乡土历史教学经验,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资源,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学习合作伙伴关系,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乡土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应根据乡土历史资源的特点和课程目标,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合作构建乡土历史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学生在完成乡土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最终将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乡土历史所体现的只是本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果一味地强调“本地”而未将其置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整体大背景之中,则极易导致狭隘的地方意识,这对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是有害的。在现代社会中,绝对封闭、与世隔绝的地区几乎不存在,局部属于整体,脱离了整体,局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乡土历史教学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应把乡土历史放到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学习,把乡土历史的内容穿插融入中国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孤立地去进行。

第三,在学习乡土历史的过程中,不仅是接受赞扬先进的一面,也应批判落后、消极的东西。

出于对家乡虔诚的爱,老师和同学们往往都会将家乡的历史褒扬得辉煌灿烂,而对于一些愚昧、落后、消极的内容却不作批判,这显然有悖于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落后的东西,比如狭隘自私的心态、墨守成规的习性、信巫鬼、重铺张的习俗,对于这些消极的流传至今的东西,我们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批判。为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教学中毫无疑问应以“颂扬”为主,但绝不能舍弃必要的“批判”,这才符合科学的精神,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分析问题、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我所用。

第四,引导学生向前看。

挖掘侗乡文化 传承乡土文明 篇4

传承乡土文明

——大龙中学校本教研暨《地方课》校本教材编写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方式,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各类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中也多要求“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实施学科总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把握地方课程资源的基本内容,怎样根据本地民间及社区文化特色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进行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学习提供宽广的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当地民间文化资源,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特色文化,领略青山秀水之意境,培养学生对家乡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陶冶学生审美情感,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全国80%的中学在农村,农村中学是基础教育的最大场所。然而,现时的教材大多是针对城市学生编写的,与农村孩子的生活背景有较大的距离。现行基础教育的设置从设计思路上就与中国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改造分不开,农村地区某些特有的教育资源被忽略。而且,农村乡土教育资源自身也存在着地域性,在国家课程的设计上也较难做到大一统。那么,是不是乡土教育资源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呢?事实上,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而言,对于在农业文化和民族文化双

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始终对农耕文化、乡土资源有着深深的依恋。学生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离不开他们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学习活动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学生知识经验的相关性。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学生最熟悉的乡土知识在其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广袤的教育资源:侗乡文化、田园美景、农耕文化、节令民俗、民间艺术等等,其中不乏可以加以开发利用的好题材。

由此,本课题得以酝酿和产生,我们将寻找利用侗乡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路子。

二、实施需要

1、基于德育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发挥学生和教师的潜能,致力于教给学生一身有用的东西,重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成功的感受。我校实施“挖掘侗乡文化

传承乡土文明”活动计划,让师生在与侗乡文化、萧笛文明对话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培养其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的,“挖掘侗乡文化

传承乡土文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教师教育思维 的转变,促进教师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力量传授与人文熏陶相结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基于学校主动发展的愿景

纵观现行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只是追求学生学会、考好,学生的知识面除了课本知识还是课本知识,我们利用乡土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资源。把开发校本课程——“挖掘侗乡文化

传承乡土文明”作为文化的熏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体验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项目的设计及实施来凸现亮点,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4、基于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探究,对新异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因此适宜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施原则

我们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主导,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假日小团体活动为抓手,以小课题研究为延伸和拓展,应遵循下列原则开展相关活动。

1、主体性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拟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主导性原则——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活动环境、活动内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甚至活动中的人都是对学生的成长起影响作用的教育“文本”。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活动的启动、开展和小结阶段,教师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与多种“文本”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作用,从而落实教育效果。

3、生活性原则——应贯彻陶先知先生所提倡的“在生活里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强调课程开发需链接教育与生活。

4、实践性原则——坚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拓宽学生的实践空间,引导学生在现实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对乡土文化、地方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四、实施目标

开发地方校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课程的宏观结构上为尊重和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条件。弥补国家课程和省级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国家课程与省级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课程整体。

“挖掘侗乡文化

传承乡土文明”的开发与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指南,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引领学生成长”为目标,以“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以此传承我校的德育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1、学生发展目标:

(1)、满足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追求自主的心理需要,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了解家乡厚重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历史变迁的进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交往和实践活动等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挖掘侗乡文化

传承乡土文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使教师队伍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摆脱传统的课程意识,并能创造性的选择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实施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学校发展目标:

本项目的设计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教育理念,旨在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者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彰显我校“生活德育”的办学特色。

五、实施内容、范围

实施内容包括侗乡文化的以下五个方面:

1、历史:它包含地名沿革、家乡族群、家乡发展、民间信仰、岁时节令、家乡先贤、家乡现代化的过程。

2、地理:它包括家乡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家乡的地质、地

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能源、产业、交通、聚落、土地利用情形、区域开发的前景等。

3、自然:它包括特有及常见植物、自然景观、农作物特产、特有动物等。

4、语言:流传乡野的故事、谚语、儿歌、民谣、歇后语等。

5、艺术:传统戏曲、音乐舞蹈、传统艺术、建筑、工艺品等。实施范围:玉屏侗族自治县境内的山川、人文、地理等。

六、研究方法

本课程研究以目前较为通行的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等。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走访、收集及其他实践活动,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具有玉屏侗乡特色的通识型与专题型相互交织的乡土教材,供教学使用。并在教学中边实践边反思改进。

七、预期效果

1、通过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拓展《地方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2、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材观,学会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并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3、形成一本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可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参考。

八、各阶段主要工作: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1)、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形成组织机构。(2)、召开工作会议,制订实施方案。(3)、建立采风小组。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1)、“开发地方文化

传承乡土文明”培训活动。

(2)、梳理、明确活动内容的具体对象。(3)、开展采风专题指导讲座。

(4)、利用地方课宣传地方文化、乡土文明,引发实践兴趣。(5)、开展实践活动,组织采风,搜集相关材料。

借助乡土资源 原生态写作 篇5

“原生态”写作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共同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甚微。由于片面的追求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内容说假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泛虚假。我们的作文模式还在沿用传统作文教学专制的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技巧—模仿范文进行习作),学生就奉命而作。或机械地进行“闭门造车”,或借鉴抄袭作文选,生搬硬套。而农村的学生,或许受城市学生作文和电视了解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出现雄伟的楼群,川流不息的车流„„也许这些是同学们了解的和想象的也可一写。但农村学生没有常时间生活在这些环境里,所以观察的不够仔细,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话。既不合情合理,更难有真情可言。《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要想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就要指导他们写出“原生态”“乡土味”的作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春日的碧水绿柳,芬芳的小路,金黄的油菜花;夏日的清香的荷塘,喧闹的知了,翠绿的稻田;秋日的田野,金黄的落叶;冬日的银装素裹,雪白的大地,欢乐的节日,雪地可爱的动物等等这些农村特有的景色事物。无不是写作素材。写作时引导学生把写作的思路感触到乡间里的一枝一叶的真,人们那

憨厚纯情的善,自然朴素的美,真真切切的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原生态”的作文。

一、扎根于乡土,泉源丰盈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熄”。多数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小,生活视野狭窄,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了解不多。加上生活经验贫乏不善于观察、感知、提炼、组合真实的生活,这就使他们缺乏素材的积累。但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事物,也是城里少年所难得一见的。如果能跟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将大有帮助。

1、“景”中写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着独有的风土人情、四季景色。而学生们没有仔细观察把握这些写作资源,从中获得写作的快乐,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通过视、嗅、听、触等来体验农情农景的乐趣。例如:我的家乡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鱼米之乡。春天带领同学们观察湖水的变化、绿柳的新芽,夏日娇艳的荷花、喧闹的蝉鸣,秋日丰收田野劳作的场景,冬天田野里雪地上的各种脚印„„这一些都是很好的“原生态”的写作素材。

2、“活”中写

现在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又都是“留守儿童”。生活的富足和长辈的溺爱,使他们难以对“粒粒皆辛苦”引起共鸣。放学归家,基本上是坐在电视机前。因此在平时注意引导他们帮助家

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田间除草,做饭,喂猪,放牛,收获麦田,稻田,捡拾麦穗。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家务负担,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光荣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同时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下来,不必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因为他们只是作为素材而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就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3、“情”中写

现在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新农村”的建设、“村村通”路的铺通、“新农合作医疗所”的落成„„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可以在习作中反映这些变化。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自然流露,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打开心扉去看、去说、去发现、去体会。

二、把握住乡土,张扬个性

以往,农村的孩子最怕写作,一方面学生接触的信息,阅读书报量还远不止城镇的孩子;另一方面,老师所布置的作文都是书上所规定的,还有的是老师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草拟一个题目强加给学生,要孩子们用他们的心灵来揣摩老师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更加对作文产生厌恶。因此,在写作时要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特色把握“农“字,由学生自行命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如科技小论文,观察,日记等,让他

们来表现出农村特色—乡土性。

1、科技小论文写出乡土味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技知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例如:观察家禽的养殖的如何合理的喂养使收益最大,水稻田间管理如何计划既环保还能除草除虫,果树的嫁接为什么能增产„„这样,由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使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

2、观察日记写出乡土味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我们可以利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生活化观察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是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可以写真人真事,这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紧扣乡土性,跃然纸上

农村的变化的巨大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基础的改善,宽敞的水泥路,洋气的居住小楼,先进的农用机械设备,精神面貌的改变,文化的丰富,使农民脸上带有微笑,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些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的“原生态”农村。可以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关注乡村,了解家乡,介绍家乡,赞美

家乡。

1、“趣”命题:激发乡土情感

“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所以我们要注意拟题的情趣技巧。把作文题出在点燃乡土之火的心口上去。例如:在写家乡类的文章是,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空喊“家乡美”“家乡好”。这样反而会麻木其丰富的情感,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文题应抓住一方水土的具体特点来出,要让学生能正视家乡的落后,了解家乡的变化,更重要的使学生看到家乡的未来,激发他们投入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或提供一些具体而典型的乡土此案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作文,例《农家欢乐的一天》《乡村新趣》《放学____记》„„这些拟题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动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感。还可以在平时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上网查找,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往昔,心灵受到启迪,从而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有更深的感情。自然他们所写的作文就会声情并茂,有趣有情。

2、“精”指导:增进乡土情感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完成,要求80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做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下

笔如神,一挥而就”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作的小学生,学生在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也应是情理之中。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首先打破原有的两课时习作教学。在作文课的前几天,我就让学生明确作文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收集信息,互相交流。例如,在写《家乡的道路》时,可以让学生每次上学放学的路上观察家乡的交通状况。各自说出自己和别的同学看到不同的地方。在写人物习作时,可让同学互相介绍一个有趣的老乡。在写风土民俗那个方面的习作时,互相比一比“你会唱几首乡谣,能讲几个家乡的故事传说”等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关注乡土的气氛,增进乡土的情感。

3、“活”评改:升华乡土情感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是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在实际评价中,改变以往那种以单纯的分数和“优、良、差”的评价符号。以亲切富有激励的评语为主,辅以“真的很棒、写的不错、你还可以写得更好”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让老师情感化的评价语言,来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根据其中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作出富予个性和情感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如在写《家乡的变化》时,一位同学写自己感觉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机械化的耕作到宽敞的水泥路面:秀美的“新农村”居民小区到景象一新的乡村学校,联想合理,展望具体,文字表

达也流畅。所以我在讲评这篇文章时:“这位同学的作文非常成功,对家乡变化描写很仔细全面,展望也是建立在家乡的热爱,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同学们还要注意这些变化是在谁付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才得到的?你们的父辈为家乡的建设辛勤的劳动着,而我们作为小主人公,才是家乡的希望,家乡的未来。”这样的评改意见是朴实的,但它能深化学生的乡土情感。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篇6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教育 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的乡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美术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从而引进我们的美术教学课堂。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学校驻地诸城,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山水隽永,民风淳朴,是齐鲁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文化的教育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美术教育。

2.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

三、乡土文化的美术教育目标

1.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四、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南北各省的剪纸都普遍接纳地方戏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拟皮影人物,这些戏曲又往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大纲要求教学重视创设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美术学习渠道,增加美术学习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加强落实,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深入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配合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铺路架桥。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的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由于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社会的变革速度相对缓慢,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第四期。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篇7

一、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开设综合实践项目

1.开设运动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乡镇竹子多, 为了拓展音乐课程, 提升学生舞蹈、跳跃等素质, 学校开展了竹竿舞、舞蹈、花样跳绳等踢跳类综合实践。 乡村的孩子精力充沛, 有丰富的运动潜能, 为此, 学校开展了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体育运动类综合实践。

2.开设心灵手巧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开设七彩种植、梨园曲苑戏曲、快乐朗诵、妙笔生花文学社、魅力摄影、涂鸦画社、剪纸、编织、民宿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景观、民间风俗等内在美, 让家乡之美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并将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丰厚的人格内涵的滋养, 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3.开设智慧起航综合实践活动

“智慧”在辞海中的意思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才智、智谋。 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 形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我校开设了多媒体电脑绘画、国际跳棋、英语沙龙等综合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促进大脑的运动, 使学生习得一些课外的知识, 掌握一些技能, 从而不断提高智力水平, 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二、并抓多种举措,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来说, 综合实践活动不硬性要求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需要拘泥于“知识学习”, 更多的是着眼于“增加体验”, 可以是说, 可以是看, 也可以是做。

1.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要将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相关因素有机结合, 以增加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特长, 提升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魅力摄影综合实践, 首先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础知识, 包括相机的种类、光圈的档位、快门的级数、镜头的焦距和视角的区别、胶卷及感光度的知识、构图、用光的基本知识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摄影创作, 培养学生观察与热爱生活的习惯。 以尤溪的美景及家乡活动为主旋律, 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较高艺术品位的作品。 再如我们乡镇是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生态镇, 每年都要举行乡村旅游节, 因此,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紧紧抓住这些特点及优势积极举办“美丽乡村”画展, 百件民俗作品展览,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学生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相结合, 分低、中、高段组开展活动。 比如我校的特色综合实践———“竹竿舞”, 老师们自找音乐, 和学生们一起优化编排自编动作、舞步、队形, 在多次展示表演后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并参加临海市中小学特色教育展示广场晚会, 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舞蹈综合实践的开展为爱舞蹈的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二三十个喜爱舞蹈的学生在一起, 互相训练, 互相欣赏, 互相鼓励, 既锻炼了身体, 又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每年市里组织的小学生文艺汇演, 我校的舞蹈队多次获得一等奖。

3.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开放与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班级的限制, 学生的活动范围拓展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还延伸到了校外。 如跳绳综合实践, 老师把学生们带到广阔的操场上, 组织大家开展多种跳法活动;在校园四周的围墙上, 开辟出一块作为涂鸦墙, 定好一个主题, 由学生拿起画笔随心描绘, 可以一个人进行创作,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 又如乒乓球和篮球综合实践活动, 晴天时, 室外进行对打实练;下雨天, 就在室内进行球类知识讲座, 还可以欣赏世界冠军的赛场风采。

4.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多层次

形式多样性和多层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需要。

比如七彩种植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①种植前的准备

开垦荒地、平整土地、划分土地、征名活动、设计美化、开园仪式。

②种植作物

开园之后各班开始种植活动, 将准备的种子或秧苗播种在自己班级的“责任地”里。 虽然是第一次种植, 但每个学生都认真投入, 并有了初步的劳动体验。 大家觉得看起来容易的事, 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 学生渐渐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

③田间管理

如果说种植是短线活动, 那么管理则是长线活动, 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此, 各班成立种植小组, 小组成员每天到种植园浇水、除草、捉虫、施肥、间苗等, 每一次劳动都是一种体验。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照料, 种植园里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青菜嫩绿嫩绿的;大蒜抽出了嫩芽;萝卜秧已有五、 六寸高了; 菠菜也长出来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④活动记录

光有观察还是不够的, 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我们给每班统一设计了种植记录表, 其中包括学生上网查找的有关所种植物的介绍、 植物生长情况的记录、植物的花、植物的果实、植物的种子等。 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写成观察日记、体验日记, 把自己劳动的过程、劳动的体会等写成文章, 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发到各班的班级网站上。

⑤成果分享

经过学生的辛勤劳动, 种植园获得了大丰收。 对于大家的劳动成果, 又该如何分享呢? 要充分利用种植园里的各种农作物,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为科学课、语文课等学科积累素材,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进行多元评价, 打造品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团体, 根据一定的要求, 有组织地开展。 其中评价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有很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因此, 要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 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 使活动评价贯穿于各个环节中。 评价的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体验。 通过多元评价, 打造更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1.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说说自己在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前后变化、学到的知识技能及跟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力等, 从而激发向上进取的内在动力。

2.小组评价

每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内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如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 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 哪个小组的学生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 使小组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新局面。

3.校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临近学期末, 学校搭建“评、比、展”的活动舞台, 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奖励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 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学生, 为学校深度挖掘综合实践文化内涵, 凝练综合实践特色, 打造品牌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基础。

总之, 为了给学生的童年生活抹上绚丽的色彩, 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 我们一定会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努力着、践行着。

参考文献

[1]崔发宏.农村小学开展社团活动初探.教育革新, 2014 (02) .

挖掘乡土资源 打造高效课堂 篇8

一、挖掘乡土资源,为高效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和知识性比较强、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知识底蕴、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个艰苦困难的过程。尤其是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中许多的内容,比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政党制度、民族宗教问题,距离学生都比较远,如果政治老师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根本没有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乡土资源可以紧扣当地实际,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所在地区常见、常闻、常传的,将乡土资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更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时,笔者选用了学生普遍了解和自豪的莆田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材料中,首先,指出市工商局依法查处商标侵权、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网络购物方面的违法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其次,税务部门对于电商的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将暂免征收增值税。再次,政府充分利用包括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告和立柱等大型户外广告,创新宣传推广手段,以提高安福的知名度。这些丰富的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他们特别感兴趣。接下去让学生分析,这些材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尤其是课文中“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十六字对于学生来说特别难理解,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挖掘乡土资源,为高效课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教法上灵活多样,有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主动学习。采用学生喜欢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教师精心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现实体验,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有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功能,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解决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课堂活动“寻找身边的政府的身影”。情景一:同学们,每当节假日时,我们的学校门口定会看到交警的身影,他们风雨无阻地执警,为学生上下学提供一个畅通的交通环境。情景二: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莆田市关工委与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在我校举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会”活动,报告会上,仙游“爱心老人”曾德梅、涵江见证侨胞爱国赤诚的蔡金水等人用他们鲜活生动的事迹、真挚朴实的语言,传递了正能量,赢得学生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播放以上两个视频,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就在我们的身边,政府确实为人民服务。

三、挖掘乡土资源,为高效课堂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就是政治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发掘乡土资源,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能更清楚地说明教材,弥补教材之缺陷。因为这些资源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能够了解的东西,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课程中去,学生能不感兴趣?

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时,笔者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用去游玩的公园——绶溪公园。视频介绍公园的一个亮点——环保。在公园入口处,市园林管理部门用松树皮填充树池的绿树显得较为显眼。松树皮与周边的绿化、树池融为一体,相当自然,屋顶绿化。走在绶溪公园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市住建局公园里有许多公共设施。在公园入口,可以看到这种绿色环保的便民自行车。市民们骑着自行车,既可以健身又环保。在公园的沿途安装了公共音响,人们可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骑车、散步,还小朋友喜欢的游乐园。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经过绶溪公园,为了让绶溪公园的水更清,城厢区环保局、水利局开展多次联合执法,并已关停6家排污作坊。在这些材料中可以处处发现政府的身影,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篇9

【摘要】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面对复杂而深奥的历史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才帮助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合理的解决也将是一个重点,才能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乡土资源;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新时期的到来带动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也面临着迫切改善,将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运用乡土资源实施历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将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主要还是以考试的内容教育为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对教材的内容和考试重点进行讲解,限制了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视野。教师对乡土历史资源教学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刻,自身对乡土历史资源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理论知识。造成宝贵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被浪费。

2.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因为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只对考试中出现的关键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不仅学习氛围枯燥,而且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只是掌握了一些教材中的关键知识。因为课堂中缺乏乡土历史资源的讲解,导致学生对其产生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模糊。

3.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不合理。乡土历史资源具体就是指故乡历史的风俗乡土,是历史教学的向导,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还会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和研究的兴趣,由于乡土资源历史资料被一些本地政策所限制,导致乡土历史资源也不能很好地被利用。

二、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策略

1.重视乡土历史资源运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过于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而且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无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忽略的学生的主体,降低了教学效率,课堂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形式,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多面发展。因此开展运用乡土资源的历史教学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时要紧密得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虎门销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掌握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讲解这段历史事件对我们国家带来的危害。同时教师就要引入这段历史事件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去感受这次战争的历史起源,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历史教师还可以利用虎门销烟乡土资源历史,拓展历史教学知识让学生来了解这个沿海省份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对近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较为叛逆,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存在抵触的情绪,导致历史教学的效率较低,因此,教师要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教学集合教材内容的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到唐朝社会风貌的课程前,先布置学生去收集唐朝的乡土历史资源,并要求学生在课程中总结出唐朝社会风貌的特点,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感受唐朝的文化和历史,然后到课堂中就会非常容易理解教材中有关唐朝的历史知识。此外,教师在讲解台湾近代史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乡土历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乡土历史资源的渠道非常少,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阻碍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学习,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通过播放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了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秋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播放一些历史气息浓厚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那个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此外,教师讲解到清代文化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江南水域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了解清代文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入地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有效应用,历史中包含我国的精髓和文化,学生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学习,不断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体会更多的人生经验,效仿经典优秀人物,同时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的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和责任,帮助学会加强自身的文化基础,促进乡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索丽静.浅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举措[J].课程教育研究,(7).

上一篇:乡镇保密工作台账下一篇: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