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2024-09-14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精选12篇)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篇1

摘要:《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一书的基础篇有助于人们更新课程观念, 操作篇告诉人们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模式篇则概括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全书充分吸收了来自教育一线的鲜活案例, 道出了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本真意义, 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关键词: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

读了临沂大学李同胜教授等撰写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8) 一书, 感受很深。书中对乡村教育的剖析深入透彻, 针砭时弊;对乡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深刻具体, 切中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清晰, 科学全面;对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策略探讨深入具体, 可学可用。我通过读书中的基础篇, 更新了教育观念, 从操作篇里学到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从模式篇里我认识到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本书充分吸收了来自乡村学校一线的课程改革经验, 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 对相关理论进行面向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校作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实践学校, 我作为一个探究实验的实践者, 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正如书中所述:“挖掘利用乡村社区特有的课程资源, 促进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 不是权宜之计, 更不是突发奇想, 而是有坚实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 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 符合教育规律, 特别是乡村儿童成长规律。厘清这些理论基础, 可以提高我们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主体自觉性, 明确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思路, 指导我们更好地探索乡村学校特色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利用规律。”[1]从美国教育家杜威 (Dewey) 主张的“教育即生活”, 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育实践, 到20世纪“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 等等, 都是我们做好乡村学校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根基。这些真知灼见, 是经过无数的教育家历经艰苦卓绝的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得的, 在沂蒙山区乃至我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中再次得到证实, 孩子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的体验中, 收获了幸福, 得到了快乐, 也获得了成长。

其实,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了教育实践中“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活书”呢,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 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 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 便都是活的书。”[2]用今天的话说, 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产生活实践都是活书, 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乡村孩子生活在庄稼、蔬菜、大树和野花、小草等丰富的植被世界里, 行走在山石、小河、树林和广阔的田野之间, 与山羊、水牛、小兔、小狗为伴,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科学世界的起点;他们在祖辈的神话传说中走进梦乡, 在浓郁的风土人情、乡村礼仪和人际交往中长大, 在土地庙、观音寺、家族祠堂中感受神秘与庄严, 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他们跟随父辈田间劳作, 帮助妈妈料理生活, 与同伴一起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生活, 这些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感性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挖掘, 就会发现乡村社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它们都能进入学校、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成为乡村孩子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我校地处沂蒙山腹地孟良崮下, 乡村孩子尽管不乏自卑、自闭, 但他们从小在玩石子、和泥巴、弄树枝、捡树叶中长大, 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 他们的自信就会受到激发, 他们的特长就会得到彰显, 他们的个性也能得以张扬。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 把课堂搬到大山里, 引导孩子们把生活当作课堂, 把兴趣变成特长。我们领着学生们翻山越岭寻找奇石, 挖掘树根, 捡拾落叶;组织他们集体为奇石命名, 创作根艺, 制作树叶画;引导他们利用泥巴制作小泥塑, 进行美术创作, 等等。

孩子们在广阔的乡村田野里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 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美, 继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如我们利用石头树叶做教具,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小进行党史、国史教育,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刘婷婷同学发现了一块像女人小脚的石头,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老奶奶的小脚, 我们借机让孩子们探究封建社会歧视、残害妇女的历史, 让他们感受到新社会的优越性。尹传奇同学发现了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石头, 如获珍宝,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中华石, 我们抓住契机, 在各班召开了“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 激发了孩子们爱我中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其“中华石”以及由这块石头引发的动人故事, 和学生的感悟体验文章, 都给学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可以运用到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

乡村本土课程资源以乡土文化为核心, 是乡村儿童耳熟能详的现实经验。从教育的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因地制宜地挖掘利用本土教育资源, 可以融入到乡村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层面, 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通过激活儿童的感性经验和现实基础, 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通过学习方式的活动化和学习空间的开放化, 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区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等课程,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的融入和凸显,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设。”[1]乡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与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沂蒙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 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进抽象的数学王国, 创设英语学习的现实情境, 打破科学与生活的层层壁垒, 实现滋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乡村学校的课程实践只有与乡土文化相结合, 才会贴近乡村学生, 亲近乡村学生, 才能与乡村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获得生机与活力。

我们指导孩子们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制作方法, 采集形态万千的动植物标本, 按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 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 拼凑出精美的图案, 制作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卡, 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还可以将形态各异的标本卡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客人。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捏泥塑, 巧制作”活动, 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为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创新成果, 学校分别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标本、泥塑”展室。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观看了作品后, 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纷纷为展室题字。

四、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运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书中提出了“立足课程要素回归本土资源的实践模式”和“立足本土资源挖掘课程价值的实践模式”两个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模式, 具体阐明了乡村学校发挥本土课程资源育人价值的途径。针对本土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 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技能、拓展知识视野的科学价值;也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掌握思考的规律与策略的方法论价值;还可以挖掘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情意性价值。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来源于生活, 又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 如我校创办的“柳笛”文学社和《柳笛》手抄报, 利用废旧挂历的背面, 自己到皇上寺、孟良崮等实地采访, 于撰稿、编辑、排版、美工于一体, 创办出成千上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校报校刊, 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先后登载学生习作5000余篇, 其中有200多篇被《中华少年》等十几家报刊发表, 有20多篇征文分别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并于2014年在全国校园媒体评选中获全国校报校刊一等奖。

这些来自于乡土, 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实例, 成为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宝贵素材, 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特长, 拓展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综合素质。寓能力培养于实践活动之中, 在创新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感悟升华中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 本书依托沂蒙山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构成、乡村教育内涵的挖掘、利用模式的探讨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书无论在理论的引领, 还是价值的追求, 无论是对学生健康的成长、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还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 乃至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文明建设, 都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掩卷沉思, 本书事例鲜活, 分析理性, 旁征博引, 道出了来自乡土的本真东西, 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使人容易接受。乡村学校固然有其短板, 但也有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 只要带着发现的眼光, 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 以创新体验教育为载体, 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能量, 塑造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同胜, 等.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43.

[2]陶行知.新旧时代之学生//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296.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篇2

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实用的教学资源成为急需,学校曾花钱甚至是老师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的书籍、图册、光盘。很多老师根据教学问题制作和开发了一些很好的课件、课例,同时还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学素材,生活中诸如照相机、遥控器、自动复位的水龙头、电饭锅、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来源于生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一些老师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制作了一些简易的实验器材。如:让学生收集了几十个“喜之郎”果冻杯,用杯装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用废可乐瓶做罩子、驱蚊香制造烟雾,成功显示了光的传播路径等。再如讲大气压强时如果没有马德堡半球可以找一个医用针筒,用眼药水瓶上的小橡皮帽把针头堵塞起来针筒活塞下而拉不下来,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引导学生认识磁化现象时,可以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塞上胶塞,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个方向轻轻滑动,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磁性便消失,从而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等等。

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性开发和整合。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多人赶制、质量不高,没有统一部署,教师的保贵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物理教研组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除了需要发挥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要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家长由于与社会接触面广,有其自身优势,他们可以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如:让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声音的利用、噪声的危害;让学生调查、分析马路灯为什么用红、绿、黄三种颜色;让学生自制照相机等。为配合浮力、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电磁等教学,可以让学生制作土密度计、橡皮筋测力计、杆秤、指南针电铃等。教师也可以结合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调查、探究活动。如学习《功能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后,可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学习《生活用电》后,可开展农村照明问题的调查活动;学习《压力和压强》后,可开展农村公路损坏原因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资料的收集、归类、重组、优化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现有资源,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

怎样进行校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呢?首先学校要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导向制度。建立促进这项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措施,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其次,教师要注意各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积极地进行教科书内课程资源的整合。教材中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

课堂生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例谈 篇3

一、抓住“意外”情境,激发课堂教学

偶发事件也可能成为课堂动态资源,教师捕捉课堂偶发事件,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冷静地对待,灵活地处理。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与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当掌握量角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练习量角,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掌握挺好。突然小冬举手说:“老师,我的量角器弄断了,我还有一个角度没量,怎么办?”

师:哦!大家看,小冬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了,它还能量角吗?

生:那小半块的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不能做到两个重合;而大半块的上面有中心点,还有0度线与刻度应该可以量角。

师:大半块也只能量直角或锐角。若是钝角可能无法度量?(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

师:大半块能否量出钝角的度数?小组之间可以讨论?

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

小组1: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量得的度数加上90度,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小组2: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再相加。

小组3: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的度数,再用180度减去补上的度数即可。

由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

二、刮用“独到见解”,拓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抓住这些“新”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实。而对动态的数学教学资源,要做到充分利用、灵活处理。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利用好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就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如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人教版实验教材第2册)时,教师先通过情境引出了算式23-8= _____,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或借助摆小棒的办法来计算。几分钟之后,小组纷纷汇报他们的算法,其中有一个小组学生没有汇报,他们正在指责一位学生,争论他的算法“错”了。这时,教师特意让这位学生说出他的算法,他说:“我用8-3=5,20-5=15,我不需要摆小棒,就是说不出理由,他们说我的方法不正确,我觉得是对的。”

师:他的算法有没有理由,谁能帮他说一说?

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都争着举手回答:“有道理。”

生:8-3=5是算出个位上的相差数。

生:他算相差数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与减数的相差多少,再从10位数的整10里去掉相差的数。

生:其实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3要减去8。还差5,从20里拿出1个10来去掉5,最后得15。

这时原先发现这个方法的学生说:“我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就是说不出来。”这个教学资源不是教材提供,也不是教师预设所考虑到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所生成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

三、重视亲身体验,充实课堂教学

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教材内容不是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为使数学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对动态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质疑:“从刚才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都只能说明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圓柱的容积的1/3,而不是体积。”这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反问道:若这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的容器,想象是实心铁质的物体,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算出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课堂又活跃开了,学生又投入新探索之中,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

总之,课堂上,我们应该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篇4

一、英语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新的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们发现, 在少数民族地区,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却并不乐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 教科书成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依靠非自觉性的外来教辅, 即听任少数学科专家的主观选编和选辑, 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情需要; (3) 从课程的内容看, 偏重知识资源的利用和训练, 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与渗透; (4) 在课程资源的载体上教学第一, 对多样化形式的课程资源重视不够。

英语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 特别是黔东南地区, 人文和自然景观较为丰富,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对于英语课程资源来说, 既广阔而又深厚, 这本身就构成了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外国友人的不断涌入, 又为我们打开了学习语言的大门。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从实际出发,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了英语, 且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交流、勇于沟通的健康心态,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广大英语教师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只把目光盯在教科书和少量的教辅资料上, 使得英语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且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越拉越远。

二、有哪些可供挖掘的英语课程资源

1. 常规资源

常规资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 它包括教科书和一些教辅资料、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带、工具书、电脑网络、图书馆等。常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渠道, 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 且城乡差距不明显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各级政府在常规资源上的投入必然会逐步增加, 构建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这部分资源的有效利用, 按常规要求完成就行, 勿需赘言。

2. 特殊资源

所谓特殊资源, 即是指在特定地区和特定环境下 (如某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等) 具有唯一性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为当地学生所熟悉,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了如指掌, 如果用英语表达出来, 或说明或介绍或讲解, 都会令他们产生兴奋感, 学生都愿意去学习和运用;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在接待外宾、制作宣传影视短片等时, 都会对教师自身英语素质的提高提出新的要求和鞭策;第三也可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 向外国友人介绍当地情况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为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中, 我们要把眼光放开, 不拘一格地选择和挖掘那些有利用价值, 同时又有为社会造福的特殊资源。当城市孩子在各种英语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的时候,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同样也可以接受英语的有效训练。这些特殊资源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开发利用好这些特殊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英语的热情, 有利于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怎样有效挖掘和利用特殊的英语课程资源

首先, 要加强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培训, 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外在性决定了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 需要教师主体意识去认识和开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都很薄弱, 这就需要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形成开发自觉和文化自觉。因此, 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尤显重要, 明白这一点, 教师才有可能将身边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资源。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可通过专家讲学、在职培训、开展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

其次,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意识, 培养他们合理利用身边资源的能力。

第三, 大力宣传和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中来, 争取得到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的支持、当地电视台的协助。将各种影视资料、文字资料进行翻译组合利用, 形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第四, 具体采用课外活动等形式将本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录制成外语节目, 如雷公山景观的介绍, 阳河、杉木河风光的介绍, 芦笙节、姐妹节、牯藏节习俗的介绍等, 由学生将英语配音植入节目中, 再由教师点评和修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成光盘保留下来, 进行比较学习和参照学习的样本。

第五, 可以通过制作英语手抄报、英语墙报, 介绍本地民族风俗、文物古迹, 由学生合作完成, 教师给予评判, 再交给学校收集、整理成可供教学使用的校本教材。

第六, 课堂教学中, 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讲解本地文化掌故, 可由学生事先写好, 教师批改过后再进行简介, 也可使用教师搜集整理好的文化习俗, 如牯藏节的来历、芦笙节的来历、蝴蝶妈妈的传说等, 时间占用不多, 效果却较佳。还可以用英语排演本地戏剧、歌舞等, 尽量形成多渠道的课程资源, 全方位地训练和教育学生, 使其形成英语的运用能力, 提高英语说话与交际能力, 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呢?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效地去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以保障学生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什么是数学课程资源呢?所谓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数学课堂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环境与工具资源(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数学实验室等);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能有效地整合并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高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有效整合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案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务必要充分地备好课。而备课实际上就是教师独立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及教与学的辅助用书等这些文本资源,并与课程内容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去整合文本资源。具体做法是:一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吃透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三是参考教师用书及教学辅助用书,结合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四是整合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案。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开发乡土教材,创设新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要。只有有效地整合和开发各种文本资源,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备课。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辅助性,使之为教学服务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因此,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加以应用。具体做法是: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下载教学案例及课件,加工后供教学服务;还可以自主研发教学软件、课件,以运用于教学中。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学生在计算987567 ×8942时,用计算器处理就很简单了;还有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帮助,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找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有效地整合、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三、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努力为师生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有条件、有机会的学校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作讲座,以促进师生的成长。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让社会教育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

四、有效开发环境与工具资源,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总会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信息,及时收集,开发成为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例如,在教学数数时,可以将教室里的资源、学校的资源、以及学生身边及家里的资源等进行开发,让学生数生活中的数,学生善学乐学,能亲身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研发制作简单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以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

五、科学处理好生成性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生生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科学适时调整预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延迟判断学生的反馈,可以采用“让学生说明理由”的方式回应学生(比如当学生的观点正确时,就鼓励其他学生对此给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观点有问题时,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

3、提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寻求一个变化过程中的数学规律或观察一些特定的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6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课程资源支持的体育课程实施必然会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和阻碍。目前,有关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将直接影响人们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效果。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有利于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体育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持。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解读

体育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体育师资、体育教材等。目前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即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体育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体育课程实施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体育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体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水平。可以这样说,没有体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体育课程改革理想也无法转化成学校体育课程的实际成果。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要为整天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人提供辩护词,而是想强调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该保证实施体育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物质条件,比如课时保证和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等。这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保证,就很难谈得上体育课程实施的问题。又如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确实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但也需要强有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否则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然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广大教师普遍缺乏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人们在感叹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却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他们往往把体育课程资源等同于体育场地和器材。因此,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研究,强化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体育课程资源的认知水平及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使体育课程的实施更加切实可行,是提高体育课程实施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辨析

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特点,把他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和利用它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体育课程资源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来源,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性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把体育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总之,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分类不是目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民族众多,文化特色各不相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突出学校特色。

《体育课程标准》综合以上几种分类方式,将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体育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及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应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2)制作简易器材;(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应注意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以及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则分为课外体育资源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从利用地域特点及季节特点等自然环境着手。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分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分类学的角度讲,人力资源应该同物力资源是同一级指标而不应该同物力资源的下位指标平行。第二,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表述在逻辑上存在重复,从字面意义上讲课外体育资源包含校外体育资源,意思存在重复,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第三,《体育课程标准》中缺少关于体育人文性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思想资源及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资源等非物质性课程资源的描述。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分类还是比较合理和实用的,因为对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观念

1.善于挖掘身边的体育课程资源。由于各地区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课程资源比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丰富;同一地区条件好的学校比条件差的学校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就不能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并有效并且用体育课程资源就是指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使其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2.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最了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体能、技能、体育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能按照学生的主体需要设计体育课程实施活动。因此,体育教师理应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转换角色,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种途径,发挥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性作用。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他们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体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在课程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中,要树立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始终注意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更多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权利与职责,鼓励学校和教师在认真实施国家、地方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目前主要是依靠少数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调动起来。体育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利用、去开发,体育教师应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学会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服务。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架构,不断提升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随意把某些资源用于课程实施活动中,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那些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共享性、经济性、实效性和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篇7

一、将民间音乐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 民间音乐的重要价值

我国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间音乐能够将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风土人情充分的体现出来, 是各个民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是对音乐文化的传承, 是描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将真、善、美作为最高追求目标, 与我国传统美德相融合, 是道德之乐、和谐之乐。而且, 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很强, 不受君王权利和大众审美的束缚, 有着鲜明生动的变现形式、真挚的大众情感, 内容符合人们的思想追求。

2. 民间音乐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模式, 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力。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转变, 民间音乐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 在更加快速和开放的社会进程中, 民间音乐受到了强大冲击。栖息地的变化和文化环境的改变, 让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就成为民间音乐艺术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今, 流行音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年轻人的民间音乐知识严重缺乏, 甚至有的年轻人重视西方音乐, 否定我国传统音乐, 这严重阻碍了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面对这种情况, 民间音乐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弘扬传统内涵, 展现时代特征。

3. 幼儿园教育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时期是幼儿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 环境对于儿童大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如果儿童从幼儿园时期就学习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 会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今, 许多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了民间音乐的重要价值, 开始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因素, 发掘了众多民间音乐资源, 这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 幼儿园和教师要努力做好民间音乐的推广工作, 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让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音乐的重要价值

1. 民间音乐体现生命的本质

民间音乐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 展现群众的文化意识。在音乐的发展历程当中, 民间音乐是其他音乐类型的起源, 按体裁可以分为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曲艺音乐、宫廷音乐, 等等, 主要创作方式是集体创作和口头创作。最初, 民间音乐是由个人创作出来的, 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改编和创新, 逐渐有了自身的独特形式和审美语言。民间音乐的审美语言生动、自由, 能够体现鲜活的生命感, 既能够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又能够展示对现实的期待。因此, 民间音乐可以体现生命的本质, 幼儿通过学习这种传统的音乐形式, 能够体会到生命之美。

2. 民间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民间音乐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属于原生态的音乐形式, 通过表演者的创造和改编, 能够形成崭新的音乐形式, 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因此, 幼儿教师不仅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民间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还要引导他们了解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 并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民间音乐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教师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民间音乐形式, 让他们在生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如果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他们就能够在对音乐进行模仿的基础上, 主动参与到民间音乐的创造过程中去, 从而更好的感受民间音乐的本质。总之, 民间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而学生又能够对民间音乐进行创造和改编, 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三、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音乐教育的途径

1. 在生活中学习民间音乐知识

民间音乐来源于生活, 孩子的生活体验是学习民间音乐知识的基础, 因此, 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机会, 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场所, 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对他们进行民间音乐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渗透, 让孩子对于传统民间音乐产生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比如, 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 幼儿园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赛龙舟比赛, 感受激烈的比赛氛围, 引导他们对比赛中的民间音乐进行欣赏和学习。还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 参与包粽子、唱民歌等传统活动, 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而加深对民间音乐的理解。

2.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幼儿园可以组织开展传统音乐欣赏、民歌比赛、韵律活动等课外活动, 让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民间音乐的价值。音乐欣赏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的民间音乐作品, 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 学生通过聆听和欣赏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 能够扩展知识面, 激发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民歌比赛时, 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创新和演绎, 让他们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 体会到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韵律活动是指让孩子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借助身体的律动表现音乐内容, 让学生的表演和交流需求得到满足。

四、结语

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园教育中重视对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因此, 幼儿园要重视民间音乐教育, 充分认识到民间音乐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 将民间音乐资源作为培养孩子审美水平的重要教材, 并且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民间音乐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民间音乐能够反映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 随着现代音乐形式的兴起, 民间音乐逐渐走向衰弱,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将民间音乐纳入幼儿园教育, 对于幼儿园的发展和民间音乐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介绍了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幼儿园对民间音乐资源的利用方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民间音乐,价值,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思华.幼儿园应重视对我国民间音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文教资料, 2010, (13) .

[2]黄曦.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刘堂平.如何让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走入幼儿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3) .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篇8

一、牡丹江非物质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资源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历史方面的传承。牡丹江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不管是从古代的历史文化发展还是我国红色革命的发展来说,都有相应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渤海国和宁古塔文化,许多名人都曾发配于宁古塔。在清朝时,宁古塔将军府就在牡丹江市的范围内。宁古塔文化的发展是从中原地区被流放的人们开始的,也正是由于这些被流放的人们,宁古塔文化才得以发展,据记载,吴兆骞等人都是发配到宁古塔的,这些被发配人员的流入,丰富了宁古塔的文化底蕴,也使得宁古塔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色彩。除了古代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体现以外,牡丹江还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许多革命烈士都曾在此建立了丰功伟绩,由此可以看出,牡丹江市不管是从古代的文化发展,还是在我国的红色革命方面都有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

二、挖掘牡丹江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

就旅游本身来说,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宗教旅游资源三种,作为牡丹江来说其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旅游的灵魂就在于历史文化,牡丹江承载了从古至今众多的历史文化。而且牡丹江本身具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果将这两种资源实现有机结合,就可以提升牡丹江市的旅游品味和内涵。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奠基者,一旦有了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的文化积淀、文明程度就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去参观。历史文化能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是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一旦得到发展,就会吸引来自各方面的投资发展,最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模式。

三、牡丹江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构建途径

1.开发红色旅游路线。牡丹江市不管是从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涌现出了众多革命先烈,因此,在对其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发展和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以红色旅游项目为主线。不过就目前现状而言,牡丹江市还没有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其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鉴于此,应充分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发挥,具体在实行中,首先应优化整合目前所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然后形成系统的旅游线路。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红色旅游和自然风光相结合开发旅游线路,促进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有效构建。

2.加强文化建设。牡丹江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凭借这一点抓住黑龙江省进行文化大省建设的契机,积极响应文化建设的号召,尽可能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争取建设资金,对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还要不断引进外资,使当前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在建设以后,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升级,争取实现用文化富民强市的目标,推动牡丹江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和构建。

3.开发以渤海国和宁古塔文化为主体的旅游项目。牡丹江市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构建方面可以渤海国以及宁古塔为出发点,构建旅游文化节的项目,但当前对于渤海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要求在开发和构建的过程中,加大对其的研究投入,使渤海文化吸引更多旅游人员,有效实现牡丹江非物质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宁古塔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我国当前许多清朝电视剧中都有涉及发配宁古塔的剧情,但是对于流人在宁古塔的文化传播等方面发展却没有相关渗透,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资源构建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点,从人们的兴趣出发,展开对宁古塔文化的研讨,推动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构建。

四、结语

牡丹江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牡丹江市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要想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其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构建,就应该从政府、社会各方面加速产业的开发和转型,从自身优势出发,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促进牡丹江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北方文化名城的牡丹江市,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相当丰富,要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推动牡丹江市的发展。基于此,通过对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具体了解,就这个进行分析研究,为促进牡丹江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牡丹江,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利用,构建

参考文献

[1]周波.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篇9

一、以文为本, 由此及彼

教科书是精心选编的, 有着相对完整的体系, 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挖掘课文中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再度开发。

1. 仿写文本, 巩固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有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 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外, 还应巧妙地利用文本资源作范例让学生动手仿写。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时, 当学习到“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句话时, 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仿写句子, 对“是谁?是”这一句式进行仿写练习。仿句的练习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 填补空白, 升华情感。

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 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 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 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如课文《爱之链》结尾的一句话: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 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乔依……”这一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 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展开想象, 对文本进行续写, 这样的续写,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3. 对比阅读, 启迪智慧。

对比, 能让人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能更明确两者的特点。阅读教学中的对比阅读也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文本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如六年级上册的《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明文, 是阐明事理的文章。单纯解说这一文体, 学生可能不易理解, 所以,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先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比较阅读, 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 有的说明一个道理, 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会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阅读思路, 能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二、生成资源, 及时捕捉

课堂生成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 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 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提出的问题, 甚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 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1. 在质疑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时, 总会有学生提出很多教师预设以外的问题, 教师不能避而不答, 而是应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并对一些有价值的质疑进行适当的拓展, 使之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观书有感》这一课时, 教师刚出示课题, 就有学生满脸疑惑地问老师:“我预习过这首诗, 诗中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 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 为什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伊始就有学生这样发问, 其余学生先是鸦雀无声, 后来便议论起来, 也有学生说:“我也这样认为, 还不如把诗题改为‘观塘有感’。”面对这样突发的意外, 教师不慌不忙, 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 顺着学生的提问反问道:“这诗的题目究竟要不要改?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应该改。”有的说:“诗中没有提书, 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答:“从书的插图知道, 诗人正在读书。”又一生接着回答:“当时诗人在读书, 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 看到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 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老师又追问:“看到了什么景色?又悟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抛出就将学生又拉到了对古诗的理解学习中, 随着教师的层层点拨, 学生最终明白, 这首诗阐述了不断读书吸取新知的重要性。到这里为止, 学生立刻明白:诗的题目不能改。教师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没有拒之于千里, 而是打破常规, 反诘诗歌, 向学生提出改诗题的问题, 一下子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把原先的“让我读, 让我说”, 变成了“我要读, 我要说”。

2. 在错误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的引导, 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在教学《詹天佑》时, 学生朗读“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时, 将“第”这个字读漏了。我立即将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能不能不要“第”?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发现:强调“第一条”, 就是突出了中国人不依赖帝国主义也能独立完成, 是值得扬眉吐气的!抓住课堂上这一小错误, 学生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教师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0

一、教师自身是特殊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多样的、综合的, 既有地域性、又有时效性。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有限的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时, 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人力课程资源。其中,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课程资源, 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和整合,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加以利用。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之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 教师本身的专业建设是首位, 课程计划的执行、教学目标的实现, 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启发, 教学内容才会被学生理解、内化、吸收, 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服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课程评价也不再是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说了算, 教师已从评价的客体转变为评价的主体, 获得了更多的专业信心和自由创造的机会。因此, 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些教师依然固守“三本书”主义, 缺乏人力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能力, 疏于挖掘自身课程资源, 甚至把实验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这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人力课程资源被埋没或者浪费。

因此, 我们教师要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开发人力课程资源的意义, 激发自身参与的主动性, 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去, 并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自身课程资源, 进一步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

二、充分挖掘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持者, 各科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 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才能同时具备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的双重功能。按照教师课程资源存在的形式和范围, 大致划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

(1) 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仪表风貌、言行举止、家庭背景等个人资源, 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个人资源具有待开发性、直接性、丰富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对教师的个人资源特别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教师的个人资源, 让学生对老师有更多的了解,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更容易沟通。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 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向师性, 从而培养和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 教师渊博的专业理论、得体的衣着打扮、独特的肢体语言、风趣的语言风格, 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 有利于实现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

(2) 各科教师自身的生活历练、论文论著、报刊剪集、收藏品等社会资源, 一般融入了个人深刻的情感体验, 更容易影响和感染学生。这些社会资源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有效性和再生性等特点, 可以起到丰富、补充、印证教材知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各科教师要尽量从自身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利用贴近学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素材,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当教师结合读报、上网、看电视所收集的文书档案、时事资料,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触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拿着自己撰写的论文论著讲授有关知识时, 学生自然会更加佩服自己的老师, 更加信赖教科书上的理论。另外, 教师平时如有集邮、集报或收藏文物的习惯, 教学时也可以随时从收藏品中提取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贴近的有效信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开发、利用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 直接制约自身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教师在开发利用人力课程资源时, 别忘了从自己身上“打主意”, 使自己由一个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一个单纯的教书匠, 转变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

第一, 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养成收集、整理资源的习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水平和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果。在新课改中, 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自身资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自觉将自身资源和实验教材有效地融为一体, 形成对人力课程资源的强烈需求,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技能。不仅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可以选取多样的人力课程资源, 而且同一人力课程资源对于不同课程也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发现、勤于收集, 因时制宜地整理和优化自身课程资源。

第二, 要加快自身知识更新, 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这必然在政治课教学和考试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 实验教材作为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也有与教学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加强自身知识更新和教学反思, 并对开掘得到的资源进行研究、创新, 主动消化自己得到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 要求教师对实验教材不断补充、创造和升华, 在使用实验教材中不断挖掘、整合、利用蕴涵其中的好的素材, 使其应有价值得以体现, 将其转化为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因此, 政治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 是开拓自身课程资源的根本途径。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1

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1.通过《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在高中,每册语文教材中仅24篇文章,要靠这24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老路。而《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成。因此只有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2.《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编辑精心挑选出来的,有许多是经典名著。这些文章的学习确实能增长学生的才智。但也不否认,有许多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有时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实在语文课堂之外,广阔的社会同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场所。因此,可以有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式阅读。去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损失严重,影响深远,为此我就以“坚强吧,我的同胞”为主题要求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及一些感人文章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写一篇相关文章,表达自己对灾区同胞的关切和祝福。通过该活动,既很好地表达了同学们对灾区同胞的关爱,也锻炼了大家收集材料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这当中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过以下尝试:

1.让歌声充满课堂。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一些相通之处。许多朗诵者总喜欢配上与其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曲调,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所学的很多诗词,都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传唱的歌曲。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我在学生学完这些词后,总会让他们听听、唱唱这些歌。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更有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该词的理解,印象更深刻。另外,一些思想比较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比如《白桦林》,单看歌词,它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上低沉的曲调,更将这一故事演绎得凄烈完美。因此,与其禁止学生唱流行歌曲,不如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唱,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2.让电视进入教室。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让电视为语文课堂所用。特别是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像电视散文、各类辩论赛、广告、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师适时合理地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之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从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做生活的有情人。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尤其是身处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

课外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2

一、初中物理资源开发的意义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的资源具有丰富和广延开放的特点, 它具有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亲自参与等特点, 经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身临其景, 能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在执行新课程新教材时, 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发挥课程资源作用, 使各种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 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二、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特征

1、多样性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因素和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 其存在形成是多样的。例如:家中的用电器和生活中的一些雨、雪、霜等自然现象, 所以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

2、关联性

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之内, 适当关注其它学科的课程资源, 要以一个关联的姿态去审视课程资源, 例如:物理与化学有一些交叉的研究领域, 分子、原子结构、电化学、溶液浓度和密度、能量转化与守恒等, 都将观察与实验、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随物理科学自身发展, 它与化学、数学、生物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段交叉、渗透和融合。

3、生动性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 物理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例如: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 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 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 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 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鉴于上述物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关联性及生动性, 教师可以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三、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发新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在课前吃透课标, 分析教材, 研究教法, 这样才能开发、商议设计出与教材配套的新资源。所以, 教师必须明确教材中哪些内容的外延丰富, 哪些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哪些内容倍受人们关注的。这样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才能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的时候或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此外,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注重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

1、教师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搜集课程资源, 例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 利用Flash课件, 使学生能听到水流声, 能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 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 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 以及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 不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 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

2、教师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

这种课堂资源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 以类似于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记忆更演深刻。例如:学习《惯性、惯性定律》一节时, 在引言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同时乘同一辆公共汽车, 女青年在前, 男青年在后, 突然在行驶汽车前边窜出一条狗, 汽车紧急刹车, 没有把住手的男青年撞在女孩身上, 女孩回头骂一句:“瞧你那德性!”男青年回答:“这不是‘德性’, 是‘惯性’。”故事讲完, 课堂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们不但自己讨论出“惯性”是什么, 而且还能应用实际中解答一些问题, 知识掌握到位。

3、学会与其他物理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共享

许多学校教师办公室都是按学科分配的, 同一个办公室都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年级的教师,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 注重与其他物理教师的交流, 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 使课程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发身边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可以增强学生的观摩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感态度。满足新课程对能力目标、态度目标等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通过引导学生搜集物理教学课程资源可以集思广益, 更加合理开发、利用社会、家庭中物理教学课程资源, 以达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开发媒体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登陆一些物理教学网站, 了解物理学知识:中学物理网、科普网等网站。

2、引导学生开发社会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学生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课时,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 并提出改进意见, 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在社会调查活动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 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并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提高, 达到物理知识的延伸, 体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3、学生家庭生活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学生对家庭生活的体验是真实而深刻的, 教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更利于学生对知识消化和吸收:往保温瓶灌入大半开水后, 塞上木塞, 忽然听到“噗”的一声, 木塞蹦了出来, 同时看到一股“白气”从瓶里冒了出来, 而在保温瓶中开水剩不多时, 若瓶塞不漏气, 则过一段时间后, 瓶塞很难拔出, 请你根据上述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物理问题, 在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物理知识, 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与实践, 真正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蒋鸣和:《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年。

[2]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2月。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教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4]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上一篇:高效复习策略下一篇:行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