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设计

2024-09-29

课程资源设计(共11篇)

课程资源设计 篇1

摘要: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平台作为课程资源的在线界面, 主要起到展示课程资源, 实现分类查找的作用。平台整体设计符合清晰、有序、分类合理的设计原则。平台按功能共分为十大页面、五个区间。各页面下层详细分类, 体现不同的资源类别;各区间功能明确, 满足不同教学活动与交互作用。对于教师和学生用户在使用平台时都有各自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平台设计

1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平台页面划分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平台是用于展示课程资源的在线界面。平台的整体设计要满足清晰、有序、分类合理的设计原则, 以确保各类用户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资源, 达到促进课程教学的目标。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平台具体划分为首页、课程设计、教学资料、课程资源、实践教学、作品展区、教改成果、作业与考试、工学结合、资源使用指南几大页面。各页面内容设计如下:

1.1 首页

页面内容:新闻公告、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简介、常见问题列表、在线答疑、学习活动。

表现形式:以公告栏加列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使师生用户能够直接选取相关项进行学习。

功能体现:主页展示的7个栏目体现了四大功能, 即资讯、学习、评价、反馈。其中具备资讯功能的栏目有新闻公告、课程简介、常见问题列表, 具备学习功能的栏目有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具备评价功能的栏目有在线作业、在线考试, 而反馈功能则以在线答疑栏目作为沟通的窗口。

1.2 课程设计

页面内容:课程定位、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表现形式:以WORD文稿和SWF文稿的形式表现出来, 同时配以图片和表格补充说明。

功能体现:此页面属于课程资源建设的前期工作, 共分6个部分详细阐明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组织。课程设计为资源库的建设确定了方向, 使资源库最终能够真正与课程配套, 为教学服务。

1.3 教学资料

页面内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学习工作页。

表现形式: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以WORD文稿形式展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内容结构包括三大部分, 即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习情境描述、实施建议;全部上网的电子教案均包括6个部分, 即学习目标、任务描述、学习情境实施过程、同步资源、课后练习、总结;电子课件的主体结构包括项目前导页、情境引入、项目描述、效果展示、项目分析、技术准备、制作流程等部分组成;学习工作页由咨询单、任务单、计划单、检查单组成, 与教材与教学相配套。

功能体现:教学资料页面中五项内容涵盖了教学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文档及电子文件材料,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详细计划, 电子教案与电子课件既体现了项目教学的过程, 又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了材料指引。

1.4 课程资源

页面内容:行业标准与生产流程、课堂学习资源、课后学习资源。

表现形式:行业标准与生产流程栏由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三部分组成, 课堂学习资源由电子教材、视频教学、学习手册、工程文件、材质图库、过程考核六部分组成, 课后学习资源由项目演练、项目素材库、视频、电子书、文档教程、企业考核六部分组成, 课内外资源涵盖了多种媒体形式如电子教程、工程文件、图片、视频、网页等。

功能体现:形式多样并且与学习项目相互配套的课程资源保障了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过程有依托, 在课堂后的练习与自学有指导, 使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突破了课程的界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过程考核与企业考核则体现了对于学习效果检查的两个阶段, 一种适用于考查学生日常的阶段学习效果, 另外一种则适用于检查学生应聘上岗的能力。课程资源页面是“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软环境建设的主要体现。

1.5 实践教学

页面内容:课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包、校外实习包。

表现形式:课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主要通过图表形式来展现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实践环境以及学生校外动画实习企业的工作环境;校内实训包由实施方案、动员报告、实训工单三部分组成, 是对学生校内实训的过程指导;校外实习包由校企共同制定的实习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组成, 是对学生校外实习的监控和检查。

功能体现:实践教学部分是对教学资源与材料的补充, 同时也是课程资源建设硬环境的一大体现。

1.6 作品展区

页面内容:在校生作品、毕业生。

表现形式:以图片和动画两种形式对当前学生的作品进行实时展示, 对毕业生在实习及工作后的作品进行展览。

功能体现:作品展区使正在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产生竞赛心理, 通过优秀作品的展出对于后进生也起到学习、观摩的作用。通过毕业生作品的展出, 帮助当前的学生尽快认识到自身的差距, 并找到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

1.7 教改成果

页面内容:论文、科研、教材。

表现形式:以图片、目录和证书的形式展示与三维动画课程相关的各类教改成果。

功能体现:将本课程相关的教改成果在此栏集中展示, 方便相关教师和学生查找本课程的教改成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这些成果并继续研究。

1.8 作业与考试

页面内容:与教材配套的作业, 三维动画设计师认证模拟试卷。

表现形式:作业题型有正误题、选择题、思考题、设计题;模拟试卷题型有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

功能体现:作业的多种题型实现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步练习, 试卷的题型与三维动画设计师认证考试一致, 考核学生对于三维设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为行业认证考试打基础。

1.9 工学结合

页面内容:近三年校企合作相关协议。

表现形式:以协议的形式展现本课程与企业开展课程建设、实习合作的情况。

功能体现:此页面是“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的情况展示。

1.1 0 资源使用指南

页面内容:课程建设与使用说明。

表现形式:文字与表格。

功能体现:通过文字说明, 尤其是“全部课程资源列表”体现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具体情况。为用户使用资源库提供方便。

2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平台功能划分

依据页面的功能属性可以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平台划分为五个区间, 即:教学区、学习区、监控区、展示区、交流区。五个区间分别体现资源平台的五项作用。各区间划分情况如下: (1) 教学区。作为教师用户, 在教学阶段使用本资源库时主要用到课程设计、教学资料以及课程资源中的部分内容, 因此针对教师用户将以上三部分确定为教学区。 (2) 学习区。作为学生用户, 在学习阶段使用本资源库时主要用到课程资源、实践教学、作业考试三部分内容, 因此针对学生用户这两部分确定为学习区。 (3) 监控区。作为教师用户, 通过作业考试页面可能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此栏目为监控区。 (4) 展示区。对于师生双方来说, 作品展区、教改成果、工学结合三个栏目同为展示区。此部分是教与学效果的直观体现。 (5) 交流区。常见问题与在线答题是师生双方交流与反馈问题的平台, 因此将这两部分作为交流区。

3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库平台使用流程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平台的用户包括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对于不同的用户对资源库的使用侧重点不同。两种用户使用资源平台的流程分别如下:

3.1 教师用户

研究“课程设计”页面相关文件。

整理“教学资料”页面相关资料, 根据每学期人才培养方案及课时的变更进行适当调整。

使用“课程资源”页面中的项目及相关工程文件、视频教学、素材图片等进行教学, 同时定期走访企业, 扩充项目及素材库。

参考“实践教学”页面文件指导学生。

检查“作业考试”页面学生完成情况。

完成日常的“作品展区”、“在线答疑”以及“常见问题”栏目的更新。

3.2 学生用户

查找“教学资料”页面的电子教案和课件进行预习和学习。使用“教学资料”页面中的学习工作页、“课程资源”中的学习手册来执行学习过程。查找“课程资源”页面中的课内项目资源, 尤其是视频教学进行学习、巩固和复习。查找“课程资源”页面中的课外项目资源, 尤其是视频教学、项目演练、企业考核进行学习和自我检查。查看“实践教学”页面进行实践预习, 并认识企业考核标准。日常完成“作业考试”、“在线提问”、“上交作品”、浏览“新闻公告”等常规任务。

参考文献

[1]方杰, 季亚婷.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设计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10) .[2]付洪萍.高职教育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3]刘娟.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J].文教资料, 2011 (05) .

课程资源设计 篇2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75

信息技术课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并且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技术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实践型课程。目前做好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可有效集中学校、社会及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并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以提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做好文本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实现人文渗透

由于教育资源的内容不同,所有采用文字编辑的教育资源如教学教材、参考书、课程标准和辅导资料等,均可概括为文本资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中学校园内的广泛应用,部分人会认为文本资源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已经弱化。事实上优质的文本资源具有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较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故要想做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就应该注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学。依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可将课程内容分三部分,即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教学和综合性应用。为了确保中学生能有效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保证课程章节的连贯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修改等使用技巧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人性化的教学方式,选用一篇学生熟知的美文,将其做成Word文档,再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以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充分了解Word文字编辑和修改的重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基础知识讲解与技能教学综合进行,以缩减理论讲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Word文字编辑、修改等技能。另外,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中,教师还应融入具有发散思维和实践性强的文本资源,依据中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渗透,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诠释微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强化资源的融合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的微课程教学,知识传递性较强,而且可灵活操作,还能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信息容量大和传输困难等问题。将微课程教学理论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中,可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将微课程融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中,可利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资源,为微课程的开展提供较好的条件,还可利用微课程的技术优势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例如,在《有效获取信息——信息管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微课模式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利用微课视频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解答,并让学生在学习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经微课视频进行操作练习,形成一种在线学习模式。同时,微课视频还可将辅导资料与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三、做好活动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增加活动资源,不断丰富资源的获取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最大限度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性教学,增强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资源设计,包括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两方面,对于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可依据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现代教学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讲课方法。备课时教师可在相关网站下载视频和文本资料,从而丰富课程内容。授课时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发言和讨论的空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依据学生的观点实施讲解,以提升教学效果。对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采用小组教学、差别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授课形式,并开展团体竞赛,以丰富教学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对于信息技术中创建新文件夹和删除垃圾文件的操作,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现场操作一次,让学生理解创建新文件夹和删除垃圾文件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自主提问,对于不懂之处,可展开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探索,进而真正理解知识点,并能熟练进行“创建新文件夹和删除垃圾文件”的操作。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并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观,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和应用,使中学生能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技巧,不断拓展视野,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资源设计 篇3

1 做好文本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渗透

众所周知, 按照教育资源的形式不同, 将一切能够用于文字编辑的教育资源都归纳为文本资源, 包括我们常见的教材、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字参考资料等。 很多人都误以为在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文本资源在教育资源中的地位将逐渐弱化或者逐渐被替代。事实上恰恰相反, 这种见证了人类上千年文明的、宝贵的文本资源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发达或者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亡, 这是因为文本资源依然具有内容广泛、互补性强、适应性好等诸多优点。

因此, 要想真正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教授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性应用三大类。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文本资源的设计和应用, 既可以系统地为高中学生介绍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又能很好地建立起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 保证了高中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整体性。二是在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 文本资源中, 到处可见一些融合了思维方式、学习体验和教育成果的痕迹。这种尊重了学生情感、思维的教育教 学材料, 不仅体现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精髓, 也能够依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是通过文化这个中介来与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从而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构建信息时代所必须的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使用等 方面的诸多能力。

2 丰富活动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 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

通过补充更加丰富的活动资源, 可以实现拓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途径、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及“二次”吸引高中学生 注意力的良好愿望。学生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 往往都会有一个从最初对计算机因为好奇而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逐渐因为所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而觉得枯燥乏味的转变过程。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能 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为学生寻找新的“刺激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资源设计大致可以从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 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 可以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板块采用不同的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当要为学生介绍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理 论知识时, 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讲授法。尽管有很多教师存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排斥传统讲授” 的错误想法, 这主要是没有深入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质所造成的一种偏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上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 而讲授法与现代化教学并不矛盾, 只要教师准备更具吸引力的教学语言, 注重讲授内容的知识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也一样能够体现出讲授法的优越性以及实现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另一方 面,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则要改变呆板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除了最基础的班级集体授课以外, 也可以对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学习或课外自学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学会竞争与团队协作。

3 解读微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 加 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融合速度

深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势必要在不断地、动态地探索中总结经验和成果。微课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的一个新兴 研究方向, 解决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信息容量大、忽视学生个性化差异需求等弊端, 具有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传递、灵活多变等特性。如果能够将微课程这种前沿的教学理论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之中, 就能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变得更加的立体化并具有较强的现实贴近性, 也进一步照顾了不同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学生之间的个性化需求。

毫无疑问,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融合过程, 如果能够非常准确地解读微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融合过程的作用, 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首先, 应该依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资源, 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使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 要用微课程来助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课堂, 这可以将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转变为“教学”场景, 关注高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基础信息, 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4 重 视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与应 用, 凸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本身就代表了高中教育教学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未来趋势。当前的信息化资源已经超越了时间、 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呈现出多媒体化、虚拟化、全球化等特点, 这就为高中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开辟了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信息资源库, 自由地获取所需要的媒体素材或直接进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试题库, 随时随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对这部分信息化资源进行设计的时候, 首先要把握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板块的提炼, 按照高中学生的认知特性进行合理地规划知识的组合, 让高中学生能够在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时形成一定的思维逻辑性, 避免学习内容过于空洞和宽泛。

对于任何课程来说, 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和应用都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以及良好的 软硬件设备设施。相比于其他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说, 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信息化资源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解决一些其他学科教师所不能应付的难题。特别是在一些技术性含量比较高 的动画设计方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设计一些富含教学策略的探究型“原创”动画, 有利于高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 主动地寻找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 凸显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设计构建的现代化。

总而言之, 合理地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设计与应用, 可以为高中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 不管是传统的、常规的文本资源, 还是融合了多种现代技术的信息化资源, 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都是为了扩大高中学生的视野, 促进高中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团队协作中发挥自我主动性, 让高中学生在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能够对所接触的信息数据进行简单地提取、加工和处理, 最大限度地满足高中学生内在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求。

摘要: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 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资源设计和应用的问题, 从做好文本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丰富活动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解读微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重视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渗透、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加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速度和凸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计,应用,高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姚雪娟.优化教学, 体验成功——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用范例的设计[J].新课程 (上) , 2013 (02) .

[2]翁凌峰.浅析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2 (01) .

[3]于洋鹏.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09 (S3) .

[4]杨向前.浅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高考 (综合版) , 2013 (06) .

课程资源设计 篇4

非常感谢您的真诚合作!

1.您对“生物课程资源”概念的熟悉程度是: A比较熟悉 B经常听说但不熟悉 C听说过 D没听说过

2.您认为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必要性程度是多少? A较大 B一般 C较小 D没有必要

3.您认为您工作中可开发和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多吗? A比较多 B一般 C比较少 D几乎没有

4.您对开发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所持的态度是: A会利用现有或己知的就行,自己不参与开发

B如果十分必要,可以偶尔参与开发,尽量利用现有资源 C适当参与开发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D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5.您认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比,哪个更重要些? A校内 B校外 C都重要 D没有可比性 6.您所在的学校位于

A城市 B农村 C城乡结合部 D山区

7.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8.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学生去科技馆学习体验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9.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领学生去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参观学习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10.您所在的学校附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生物课程资源? A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植物园或动物园

11.您所在的学校附近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以利用? A果园 B养殖场 C农场 D山川河流

12.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学生去做社会调查或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13.您认为网络课程资源重要么? A非常重要 B一般重要 C可有可无

D根据需要确定其重要性

14.您的学生是如何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 A每天上网查询 B根据需要上网查询 C让家长帮助上网 D不会上网

15.您对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

A经常上网查阅教学资源,并主动上传或下载教学资源 B有需要的时候才上网查阅 C学校条件有限,无法上网 D不会上网

16.您对校外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义是怎么理解的? 17.您平时注意开发和利用了哪些校外生物课程资源? 18.您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不方便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9.对于校外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您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意见和建议?

课程资源设计 篇5

摘要:近年来法学本科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但目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存在着师资来源结构和教学主体单一的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这就需要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面对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认真落实和贯彻该教学理念,摒弃原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律职业技能;教学设计;通识教育观;社会资源;教学方法;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119-05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教育部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教育部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 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独立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法论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 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

3. 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根据教学计划,可以安排学生对目前最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个过程来巩固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通过深入调研,梳理出不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等,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理解。具体而言,在调研中应明确调研课题的具体内容、具体责任人和详细完成时间等,做到学习、调研、讨论以及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教授学生调研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利于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调研工作结束后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指导学生撰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必须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实际、对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最后汇编调研成果,由教师或者学院对调研成果进行汇编,并评选出1~2篇优秀调研文章。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团队协作、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搞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教师责无旁贷。“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工作者最有启发,特别是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该重视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和传播我们心中崇高的环境道德。即使面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地位的约束、课时的限制、学分的分配不均、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尴尬等情况,我们更应当修身正己,以独立的学术人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敬业求真、刻苦钻研、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在高尚的环境伦理和职业伦理指引下潜心于自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素养的沉淀,在课堂内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学生课题组.全国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研究[EB/OL].http://www.Chinalawinfo.com,2014-12-20.

[2]魏静.试论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3]伦小文,张聪璐.环境法教学的实践初探[N].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4]董秀珍,王益民.环境法教育在环境专业中的课程地位,[J].唐山学院学报,2006,(3).

[5]俞金香.高等法学院环境法教学实务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4).

[6]王婷.法学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讨——以“模拟法庭”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7]张敏.法律职业化教育背景下的法学师资困境及出路[J].学术探索,2014,(1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Abstract: Leg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legal vocational skills. Study o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Act is an application-type interdiscipline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s, s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egal vocational skills should be greatly focus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However,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is course, such as unvaried sources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subject which hinder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that needs reform on teaching desig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he teaching idea, abandon the indoctrinating teaching and employ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 to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篇6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

我国以继承前人的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教育哲学和评价人才标准等, 抑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 抑制了人才的创造能力, 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课程设计教学以继承知识为中心, 向学生大量灌输各种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假题假做。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社会实践和企业脱节, 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不接触企业实际、不接触现实问题, 只是按照老师理论上的指导完成设计任务。学生没有好奇心, 动力不足, 也起不到真正教学实践的目的。而且课程设计任务书往往数年一成不变, 学生按照设计书的要求, 依葫芦画瓢地闭门造车, 没有真实性, 也没有创造性。教师既没动力也没压力, 教学效率低下。

(三) 各课程设计内容割裂。

这些课程设计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所设置, 独立性较强, 课程设计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缺乏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的认识,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同时, 由于现行课程设计体系中每门课程均强调自身设计的完整性、综合性, 不仅占用了学生较多的业余时间,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造成学生的重复劳动, 降低了学习效率。

(四) 设计教学管理不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中, 由于设计工作量较大, 学生难以单独完成, 所以往往采用小组完成设计的形式。但这种形式, 又容易出现一些学生搭小组“便车”的情况, 在设计中偷懒敷衍, 应付了事。教师在指导和管理中, 不容易对小组所有成员的表现进行监控。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措施

(一) 适应时代要求, 转变课程设计的教学观念。

近年来, 在我国教育界, 特别是全国各大专院校就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培养应厚基础、宽口径,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学生专业适应面要广、社会适应性要强等诸多方面。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巨大转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设计教学中,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才能使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二) 真题真做,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在设计中, 教师大力引导学生多接触企业生产实际, 任何一门课程的设计业都会让学生去接触和实践与实际相结合的真实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到企业去做真实的工作分析项目, 去做真实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方案设计。要求设计项目必须针对某一具体企业, 做设计前要深入企业去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问题, 设计成果能为企业所用。真题真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可以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这对高质量完成设计内容是个很好的促进。但这就需要指导教师积极走出去, 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 实行校企联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三)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设计进行一体化整合, 重新拟定一套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的指导书是针对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具体教学计划, 它是教学实施的指南。在拟定各门课程设计指导书时, 要考虑到各门课程设计既具有各自的特点, 又相互联系, 所以要将各门课程设计联系起来系统地予以考虑, 使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既无遗漏又无重复。以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这三门课程设计为例, 三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但又相互联系, 所以应将三门课程设计联系起来, 系统地予以考虑, 使三者之间的内容形成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紧密联系的完整体系;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一般比较综合、灵活, 这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对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有进一步的思考。课程设计一体化可以帮助学生把各门课程串联起来, 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学习, 增强系统性。

通过课程设计的一体化, 使各门课程有机联结, 改变了课程之间的割裂性,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 由于课程设计一体化强调前面设计成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依据, 因此更加注重设计成果的可用性, 强调提高学生的设计质量。课程设计一体化使学生在校期间更能深刻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使他们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四) 完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通常采用小组设计的方式,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到企业实地调研,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小组成员吃大锅饭, 学生设计难以监管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着重制度规范, 认真拟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管理办法》, 从课程设计的组织领导、教学组织、教学文件、指导、成绩评定等方面加强规范, 强化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设计中去, 每个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付出和成果挂钩。

(五) 加强各门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间的协调合作。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 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再好的改革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作为各门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 通常仅熟练掌握自己所授课程的专业技能, 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改革涉及到工作分析、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师, 所以如何协调好各位指导教师是一个难点。因此, 我们成立了一个以各门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 由资深教授任组长, 组织小组成员共同研讨, 统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协调确定各门课程的设计题目和内容, 统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结语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的切实可行的改进, 使各课程设计内容有机协调、设计的内容更接近实际、指导老师相互协调合作, 设计教学管理完善。这一改革方案在我校几届学生中试行, 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真正提高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真正培养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幸.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改革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 2003.1.

[2]刘晓红, 刘雷, 洪少龙.工科学生毕业设计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6.3.

课程资源设计 篇7

一、做好文本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实现人文渗透

由于教育资源的内容不同,所有采用文字编辑的教育资源如教学教材、参考书、课程标准和辅导资料等,均可概括为文本资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中学校园内的广泛应用,部分人会认为文本资源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已经弱化。事实上优质的文本资源具有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较强 的适应性、灵 活性和包 容性等特 点。故要想做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就应该注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学。依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可将课程内容分三部分,即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教学和综合性应用。为了确保中学生能有效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保证课程章节的连贯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修改等使用技巧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人性化的教学方式,选用一篇学生熟知的美文,将其做成Word文档,再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以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充分了解Word文字编辑和修改的重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基础知识讲解与技 能教学综 合进行,以缩减理 论讲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Word文字编辑、修改等技能。另外,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中,教师还应融入具有发散思维和实践性强的文本资源,依据中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渗透,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诠释微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强化资源的融合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的微课程教学,知识传递性较强,而且可灵活操作,还能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信息容量大和传输困难等问题。将微课程教学理论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中,可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将微课程融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中,可利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资源,为微课程的开展提供较好的条件,还可利用微课程的技术优势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例如,在《有效获取信息———信息管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微课模式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利用微课视频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解答,并让学生在学习信息管 理的过程 中,经微课视 频进行操 作练习,形成一种在线学习模式。同时,微课视频还 可将辅导资料与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三、做好活动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增加活动资源,不断丰富资源的获取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最大限度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 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 策略,敢于打破 常规,进行创新性教学,增强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资源设计,包括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两方面,对于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可依据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现代教学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讲课方法。备课时教师可在相 关网站下载视频和文本资料,从而丰富课程内容。授课时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发言和讨论的空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依据学生的观点实施讲解,以提升教学效果。对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采用小组教学、差别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授课形式,并开展团体竞赛,以丰富教学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对于信息技术中创建新文件夹和删除垃圾文件的操作,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现场操作一次,让学生理解创建新文件夹和删除垃圾文件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自主提问,对于不懂之处,可展开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探索,进而真正理解知识点,并能熟练进行“创建新文件夹和删除垃圾文件”的操作。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并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观,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和应用,使中学生能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技巧,不断拓展视野,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做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进而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现代化技术人才。

课程资源设计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的生成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前身是语文教材教法。顾明远先生认为,“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不能只分析一门课如何讲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分析一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把它组织成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要分析小学语文如何讲授,要探究语文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背景,在适度说明小学生的心理诉求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特定个性,作出符合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的策划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上源是语文教学论和学科教育学,这是两个序列:一个是实践性教学的归纳,大致沿着“语文教学——语文教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进程渐次演进;另一个是理论性教学的演绎,严格遵循“设计——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逻辑序列不断逼近。这两个序列中,显然后者优于前者,但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注脚和范例。两者理据兼备相得益彰。依据后者特定的理论原则和前者积淀的方法技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以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小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增辉,为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添彩。

比如,马杰的ADDIE模式是以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确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导向目标、如何评估目标,即教学设计者的任务无非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1) 我们要到哪里去 ( 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 ? (2) 我们怎样到那里去 ( 需要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媒体 ) ? (3) 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达成了目标 ( 如何检测?如何评估与教学调整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情和学本的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行为和结果的评价与反思设计都是和ADDIE模式有着整体流程的统一性和环节要素的吻合性。这是西方理论科学和本土实践经验不断磨合交互趋同的结果。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在原有的教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论等不断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吸纳教育学、课程论、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学、传媒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相关教育经典理论和文化通识,乃至系统工程理论、统筹组合理论、粗糙集合理论等,借鉴了国内最新语文教学实践与前沿研究成果,重新建构包括事实层面、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等内容为一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体系。

再比如,面对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人们将如何从这些浩如烟海且日益增长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我们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去粗取精?什么是对事物的粗线条描述?什么是细线条描述?1982年由波兰科学家Z.Pawlak创立的粗糙集合论回答了上面的这些问题。粗糙集理论作为一种处理不精确 (imprecise)、不一致(inconsistent)、不完整 (incomplete) 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有效的工具,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数学基础成熟、不需要先验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易用性。由于粗糙集理论创建的目的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因此是一种天然的数据挖掘或者知识发现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统筹相关要素和诸多环节的流动的系统工程,包含有诸多子系统,而各系统流程及其环节都有许多要素,这和粗糙集合理论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可以化用粗集理论找到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方法,特别界定集、元、交、并、序、例等概念,根据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体和局部的、流程和环节的、系统和要素的需要,找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路径和艺术技巧。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里所谓的“本”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根溯源,“道”就是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需要探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然“徒艺不成器”,单有理论上的说法,很明显也是难以为继的,也需要明白“徒术不成艺”的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既需要特定的理论素养,也需要扎实的实践技能;“艺”和“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修为成“器”,才能毕功善“事”。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知识体系和资源构成有四条路径:一是“与天为徒”,返本开新,从自然规律和生命活动中找到灵感和启示,实现本真自然生机灵动的语文教学生态设计。二是“与古为徒”,温故知新,从语文教学的元典文化和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实现具有民族气质和本土话语风格的语文教学特色设计。三是“与人为徒”,吐故纳新,了解语文教学的流派和风格,吸纳语文大家和教学名师的宝贵经验,实现传承广大而又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学艺术设计。四是“与新为徒”,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成果,西学中用,革故鼎新,实现似曾相识而又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创新设计。因此,立足语文教学,促进生命发展;传承语文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与时俱进,学新知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文化通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程资源,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和行之有效的策划。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优化和物化的体现。它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所谓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没有最好,只有较好,还有更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针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针对语文教学的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进行精心策划的思维流程。它既有系统性,又有层次性。说它系统,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大系统,纵向表现为整个程序,横向表现为总体结构,而语文教学设计也要针对这种纵横交错的完整体系,进行经纬交织的整体设计;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设计本身要求完整和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事无巨细,要素齐备,每一项设计都要安排周密、精细。说到层次,是因为语文教学设计具有多种层次、多个侧面,是一种多层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纵向看,也就是从教学过程看,可以设计一个学年,也可以设计一个课时,甚至只设计一个教学步骤;从横向看,大至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设计,小至一幅板书、一段导语的安排。因此,语文教学设计既有宏观,又有中观,还有微观。宏观设计涉及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比如魏书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民主化和科学管理的问题,以韩军为代表的“新语文教学”、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杨天志的“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等,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文教学设计的宏观构建,而微观设计则只谋划一课一节、一招一式之得失。这种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关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的问题,也关乎语文教学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相关系统。语文教学设计离不开设计理念,更需要行为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设计理念引导设计行为,设计过程需要设计成果来定格。教学设计可以是文本形式即备课的教学案呈现,也可以用教研的说课展现,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行为体现,或者通过课堂实录抑或教学反思来观照。因此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静态呈现的直观性和动态实施的复杂性,设计过程的潜隐性和呈现结果的规程性,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施行的教学实践,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协调一致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语文教学设计既然是一种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那么,它必然要求动机与效果保持一致。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和谐组合,也应当视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种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意志和注重学习临场状态的适度调和的结果,因此主体预设性和实体生成性的统一,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明显特征。

课程资源设计 篇9

学习主题的设计

本次课学习主题是“圆角橱柜建模”, 是职业学校装潢专业课《三维高级建模》中的一课。该课程的先导课程是《三维基础建模》, 也就是说学生已掌握3Ds Max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所以本门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制作室内效果图的需要, 主要教授一些室内设计常见元素的三维建模, 如衣柜建模、隔断建模等, 橱柜建模部分主要讲解规则形状和圆角橱柜建模, 如图1和图2所示。

另外, 在学习主题的同时, 学生应完成题为“稍有变化的圆角橱柜”的练习题, 如图3所示。这样学生在学习当前案例的同时, 就可以思考如何完成练习作业, 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上述学习主题和练习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主题的设计比较恰当, 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它能开拓学生设计橱柜的思路, 丰富学生的建模方法, 增强学生对家装建模的信心。在本次课中学习主题的设计比较明确, 但也显示了学习主题设计的思路: (1) 学习主题一定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学习主题要新颖实用。主题应选择当前热点问题, 或者是大赛题目等。如果学生认为学习主题比较陈旧, 或者未来没有使用价值, 那么肯定会出现“学之无味, 教之费力”的现象。 (2) 学习主题的设计应尽力完整、简短、明确, 并要配有练习作业或任务等内容供学生演练所学技能。 (3) 学习主题应以软件操作的实际应用案例为主, 尽量少用讲解软件某项功能的案例。因为学习软件的目的就是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在经常完成实际应用的案例过程中, 才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软件的能力, 从中理解软件的“灵魂”, 进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真正培养灵活应用软件的高技能。 (4) 学习主题的选择不能仅限于教材, 需利用网络、期刊学报、新闻、企业调研等多种途径获得, 这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学习主题需要积累和分享的机制, 这一点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理论学习资源设计

在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过程中, 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必不可少, 例如计算机术语、定义的讲解、操作的道理、操作步骤的选择等。在本次课中,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 对于如何完成圆角橱柜的建模又比较茫然, 所以要为学生指明建模的思路和原因: (1) 使用三维动画视频形式演示橱柜模型的组成部分 (如图4所示) , 因为材质不同, 所以要创建的模型包括:操作台面、柜体、挡板三个模型, 其中, 柜体模型的创建是重点, 另外两个部分的建模方法与柜体相似;柜体模型建模步骤可包括:绘制平面图形→添加挤出修改器→转换为可编辑多边形→编辑门缝效果, 这里绘制平面图形是重点和难点。 (2) 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需要, 使用Flash动画形式, 演示平面图形的绘制过程, 使学生对绘制方法有总体的把握, 如图5所示。

教学实践证明, 为学生提供这种启发制作思路的视频和动画讲解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用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明确模型的构成, 为他们的建模习惯打上一个烙印, 让他们首先分析模型的构成,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模型的制作方法。另外, 用分步动画形式演示绘制图形的过程, 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各操作步骤的作用和次序, 清晰地明确制作过程, 从而快速地完成已掌握内容, 重点关注新知识和技能, 并逐渐形成分析建模思路的能力。

操作学习资源设计

学生明确建模思路后, 就开始使用软件进行建模。这时,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已掌握技能部分的模型, 教师分步演示讲解新技能, 学生边学边做, 直至完成模型。在这个过程中, 总有学生对某些操作步骤存有疑问, 有些问题能及时获得教师的帮助, 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帮助, 大大影响了后续学习效果。因此, 在这一环节中, 解答疑问是一大难题。为此, 本次课中采用的解答疑问方式是向学生发送Word文档形式的学习辅助资料, 其中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 (见图6) 。

目前, 学习辅助资料有很多种形式, 如学习专题网站、操作录屏视频、图文结合讲义、文字讲义、幻灯片讲义等, 可从中选用适合课堂教学且便捷实用的方式。

学习评价资源设计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评价环节必不可少, 本次课的学习评价包括两部分: (1) 圆角橱柜作业作品, 由教师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用Word表格形式写明, 并呈现给学生。教师为学生的作品评分, 并给予建模建议, 反馈给学生, 以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2) 学生撰写学习反思Blog日志。日志中至少总结出两条本次课的收获或新掌握的知识技能, 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巩固所学技能。学习日志日积月累会给人带来成就感, 更加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积累技能和经验,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该日志系统是专门针对本课程而开发的, 具有日志系统的基本功能, 如撰写日志、留言、查看、编辑、打分等, 本人能撰写日志, 他人可以查看日志、留言等。对于撰写日志的学生给予基本加分, 获得日志评分高的前5名学生给予额外加分, 以此鼓励学生认真撰写日志, 并鼓励互相阅读日志, 探讨问题, 激发思路, 共享学习成果。

基于上述三维建模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施的分析可知,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适合、系统化的学习资源, 如为学生提供行业最新的应用案例或项目, 利用动画技术引导学生明确操作原理和思路, 及时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辅助资料, 利用网络Blog技术为学生提供总结和反思的机会等,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效率, 使学生灵活掌握操作技术, 逐步形成创新应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李丕瑾.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机软件能力[EB/OL].[2012-10-13].http://www.xxgl.com.cn/danye/jky/web/lipeiqin.htm.

[2]武健.操作中的概念、方法、规则与态度——从学习规律看应用软件的教学[EB/OL]. (2010-03-05) .http://www.being.org.cn/sciedu/toolop.htm.

课程资源设计 篇10

关键词:VB;微课;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145-2

0 引言

VB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较多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但都比较传统,学生学的累,教师教的苦,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研究热点,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职教学中,它也为VB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 中职VB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和学生特点

程序设计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文化课基础,而这正是中职学生薄弱的方面。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现有的学习资源以书本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行业的需要。

1.2 教学特点

现在大多班级师生比率在1:50左右,这种条件下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只能采用传统的“讲解+演示操作→分配任务”学生学习要么纯模仿要么凭记忆做练习。

这样的教学导致:①无法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却“不消化”;②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限制;③为达到“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二维教学目标,教师要牺牲情感目标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④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技能型人才,而学生编程能力达不到企业需求。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中职教学中,迫切需要我们去改变现状。

2 微课在中职VB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微产业的发展,教育界也掀起了一阵“微”热潮,即微课。综述各家对微课的定义,我认为微课首先是课,其次它很微小,内容有针对性,时间一般在10分钟内。具有以下特点:

它既能应用于各网络平台,不受时空的限制反复观看,又能直观地显示知识,做到层层深入,实现因材施教。我认为微课优于传统教学,如果能设计出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VB微课资源并充分合理的应用,更好地去服务学生,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还能乐学和会学,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定能起到推进作用。

3 VB课程中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VB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对课堂教学起到帮助和补充作用,因此不应只是碎片化的微课视频,而应以构建出一个有效的VB微课资源体系为目标。

3.1 VB微课的选题

中职VB微课资源有特定的人群,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微课资源的系统化和全面化。

微课开发应遵从 “需求分析→实践→反思”的策略。选题要依据学情、课程教学目标、行业需求等实际情况,将现有VB教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出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分布点,分专题建立微课群组使相关微课具有连续性、层次性、专题性的关联,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的个性化学习和使用。

以单考单招计算机专业VB为例,以理实一体为宗旨,我将课程分为三个专题:控件专题、语法专题和程序算法专题。根据专题中知识间的关联聚焦出其中代表性、连续性、层次性的知识作为单个微课进行设计。

将一个学科微课的设计切分为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包含若干个微课的设计,依次从知识讲授、微练习、知识拓展几个层面进行设计。

3.2 VB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制作

3.2.1 确定微资源结构

在VB课程中微课制作可以包含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两部分。教师资源以微设计、微课件、微反思为主;学生资源包括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和微练习三项,学生任务单中可适当添加微点评、微反馈等。

任务单以文体形式展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突破重难点;微视频给学生提供反复学习的资源;微练习让学生巩固专题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微反思让教师及时地对微课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改。

3.2.2 确定微课的课程类型和制作方法

在各个专题内将现有的设计内容进行分类处理,如根据难度系数、知识性质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微课类型。以控件专题为例。

目前微课的制作形式主要有拍摄型、动画型、录屏软件制作型和可汗学院模式录制。比较之下我认为DV、DC拍摄成本和技术要求都较高,动画制作需要掌握的软件较多,非专业人员难度较大;虽然可汗学院的录制模式也比较简单但是本课程程序设计操作步骤较多,更适合录屏软件+智能手机制作。本课程控件专题和语法专题适合用录屏软件录制,在程序算法专题中可以加入智能手机录制。

3.2.3 微课的制作流程(以冒泡排序的微课制作为例,此专题分为5个微课)

Step1课程策划:规划授课内容(分为5个部分:原理讲解, 4个数字排序过程讲解和VB代码的转换、n个数据冒泡的通用代码总结、冒泡排序案例、微练习),制作课程素材(讲解PPT、学习任务单和教学设计)

Step2 制作准备:

硬件:带话筒的耳麦、电脑、智能手机

软件: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8、格式工厂、PowerPoint、VB6.0

Step3 视频录制\拍摄:录屏软件录制——理论讲解、案例演示:

智能手机拍摄——4个数字的排序过程分析

Step4 视频剪辑:手机视频格式转换,录屏软件编辑(素材插入、特效制作、片头片尾制作、字幕制作)

Step5 视频生成。

3.3 VB微课资源开发注意事项

微课的用户是学生,是一对一的辅导而非一对多讲授,知识准确无误,但不能照本宣科。根据我的制作经验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任务单要充分体现指导和提示和调度作用;②每个微课都有知识介绍和简短总结;③语言通俗易懂,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的语言;④视频画质清晰,尽量减少干扰视觉的因素;⑤视频制作中恰当地使用变焦功能,字幕、标注等突出重点内容;⑥PPT模板、字体统一,颜色搭配除了黑和白最多搭配3种颜色;⑦文字简短、明了,如非必要动画不要加太多。

4 结束语

VB课程的改革还需要不断尝试,但是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一套好的微课教学资源一定会令VB课堂变成一个丰富多彩,师生互补的良性课堂。

参 考 文 献

[1] 胡铁生.微课助学个性高效的博客[J].2013-04-27.

[2] 张一春.博客之——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J].2013-04-23.

[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4]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课程资源设计 篇1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了“高职教育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理念, 要求高职课程改革要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 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这些工作岗位的管理技能必须在工作过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因此, 按照姜大源先生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思路对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革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 课程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代码:

课程所属院 (系) :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所属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制定人: 批准人:

(二) 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54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

后续课:企业管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专业实习

授课对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

(三) 课程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所对应的是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员、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等。对应的工作任务和能力如表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掌握工作分析、招聘管理、人才评测、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员工激励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综合应用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努力将其培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四) 课程设计的原则

1. 校企共同开发和设计课程。

要实现“工学结合”,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就必须校企联合开发和设计课程。

2. 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要以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任务与所在工作岗位相结合。

3.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

要以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工作项目为载体, 进行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和任务反映了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技能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

4.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以任务驱动统领教学过程的实施,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 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 使学生通过完成课程任务逐步训练所需的职业能力。

5.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中,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真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

(五) 课程目标设计

本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是立足河源, 面向广东, 为工商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企业管理人才。通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到企业现场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特点。在调查基础上, 围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制定了本门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如表2所示。

(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设计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以课程设计的原则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设计。以HD百货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作为综合项目载体,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过程, 将综合项目分解成七个子项目, 如图所示。

以上七个子项目能够涵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内容及其技能。这样就可以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 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每个子项目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并通过撰写计划、方案或编制报告的形式, 完成综合项目, 实现本课程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三、课程内容设计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同时, 针对企业岗位具体任务, 选用了HD百货公司的相关能力训练项目的载体。每个能力训练项目包括若干个能力训练任务, 而每个能力训练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通过完成这些能力训练任务, 学生可以获得或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具体内容设计如表3。

四、课程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以第一个子项目“进行工作分析”中的任务二“编制HD百货公司职务说明书”为例设计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一) 教案头

(二)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应以企业需求为逻辑起点, 以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职责、任务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 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以任务驱动统领教学过程的实施,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 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中,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真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

关键词:工作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l]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 (11)

[2]曲建国.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学习心理特点下一篇:按揭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