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网络资源

2024-05-13

课程网络资源(精选11篇)

课程网络资源 篇1

一、课程资源包———主题建构的“万宝全书”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2]霍力岩, 孙冬梅.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3.

课程网络资源 篇2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从课标来看,在教学中,要正视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社区文化环境,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服务课程目标。

一、社区课程资源的搜索。

1.社区资源在农村中。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找到与教材的结合点,如可以联系到“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等等。社区的人文环境资源相当丰富,乡村里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社区资源在活动中。利用各种节日、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道德素养。就我们安溪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1)参观中国茶都、茶博汇,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等经济政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体现会到要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2)参观莫邪故居,理解“代代相传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凤山烈士扫墓,了解烈士生平事迹展。

3.开发社区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安溪可利用铁观音、茶都、烈士墓等人文资源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整合社区课程资源,管理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要对社区课程资源进行比较系统的管理,成立社区课程资源管理小组,对社区课程资源的调查结果以及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档案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实行微机管理。

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将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新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方法)可以是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可以是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可以是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可以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登记表》,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口管理,以便查找和调用。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环境并不局限于教室之中,各种活动场所、条件设备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并且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我们应该让这些环境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出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这一课时,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这幅图是学校操场示意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有趣,学生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又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充分地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学生发现几分之一的分数有很多,如: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八块,一块西瓜就是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将喂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格子,每个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三分之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充分地发挥了教材的作用。

(二)从社区环境生活素材入手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在读时有点困难,因此,再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4805元,洗衣机2800元,全校有学生128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分出了四类: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没有零的数大家都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掌握了数的读法后,在练习中又设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郎玛峰的高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非洲象的重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从社区环境活动场所入手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其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收集一些超市的价格广告,课堂上进行出示,让学生读出商品价格,并运用图片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掌握了有小数的元角分的读法。

又如,在一次教研课中,唐老师执教“按比例分配”一课,在教师揭示课题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或者听说过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吗?”可能受许多听课教师的影响,农村孩子一时紧张,整个课堂一片寂静,只有教室外一台搅拌机在隆隆作响。孩子们有的在翻书,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干脆将目光投向窗户外……唐老师延缓片刻后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机器发出的声音?”“搅拌机。”学生答道。“搅拌机在搅拌些什么呀?”教师追问道。“水泥、沙、石子,还有水,它们都需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搅拌。”学生在教师的两句导语中一下子明白了。于是,喷洒农药例子、煮饭例子、利润分红例子……同学们相互间说个不停。

四、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课程网络资源 篇3

网络课程资源不仅是传统教育资源的补充, 更是新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课程建设应开发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1], 这个目标中最核心的是课程资源。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受到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建设也要重视资源的应用更新和维护[3]。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习资源开发周期长, 针对性不强而且更新速度慢, 很难适应教学的快速发展,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3]。

1.1 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资源的界定

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网络课程学习是学习者运用网络环境和网络课程平台信息资源, 在相应信息及教师的帮助下, 采用自主学习、协作或协商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过程[4]。网络课程学习不同于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网络学习[5,6]。网络学习借助于广义的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源, 是无监督的, 而网络课程学习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平台下开展自主学习, 是有监督的学习。

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要素, 主要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7]。学习资源是作为学习者开展基于网络学习活动的基础资源[8], 必须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才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9]。学习资源的形式主要有媒体素材、试题 (试卷) 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和网络课程六种形式, 有时还包括教师提供的其它学习资源以及来自互联网的大量资源。

综上所述, 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在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学科课程为基础,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资源交互的载体, 学习者在其中开展学习活动时可利用的一切要素, 主要包括信息、人员、过程、技术等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10]。

1.2 网课程平台资源使用调查的意义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的教学模式引导下, 要求学生加强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因而其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 许多高校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已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自主学习的尝试。实践表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传统面授模式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同时高校应当重视外语学习资源的建设, 重视对大学生在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法指导[1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电子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的结果对后续的网络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直观而坚实的依据。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背景、对象和目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2010年引入了“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网络课程中资源的使用情况, 笔者在2013年3月对用户进行了网络课程学习中平台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抽样问卷调查。

2.2 样本的特征

为了系统地观察影响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课程资源的需求等因素,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27个可能受影响的属性。这些属性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 现有课程平台中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2) 现有平台中课程资源的使用方式和具体使用频率; (3) 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的需求。

2.3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课堂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198份, 回收率99%,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涉及英语、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专业。调查对象中男生80人, 女生118人, 一年级学生90人, 二年级学生108人。对收回的问卷数据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12]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确保数据达到较高的置信度, 最后所有的数据使用Matlab1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概况

项目组对本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表1显示了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中, 被调查者对问卷项目的认同程度。调查的结果显示, 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好。并且超过70%的教师和学生愿意使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工作, 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升自身的能力。超过75%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并参与在线教学辅导的自主学习模式适合自身的学习要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普遍看好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普遍肯定网络课程平台在学习听力、口语和英语国家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3.2 教师对学习资源的应用调查

我们对教师网络课程学习中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和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英语教师要承受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以及现在职称评定标准的特殊要求, 导致一部分教师重心偏向科研课题的申报、论文的撰写方面,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尽量使用平台提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根据学生的需求更新视听说材料, 或者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对电子资源和网络上的资源不能全盘照搬,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进度进行甄别和二次开发。由于教师对多媒体编辑工具和课件制作工具使用的技能的限制, 通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素材的加工整理, 这也限制了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

3.3 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应用调查

网络教学平台中除了最基本的文字材料之外还集成了大量的音视频材料。我们针对网络学习者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偏好进行了调查。如表3所示, 大多数学习者认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音视频资料对理解教学内容是有帮助的, 这说明大多数学习者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来掌握所学知识。除了相关的音视频资料之外, 也有33.5%的学生认为老师同步讲解的音视频材料和多媒体课件对学习是有帮助的。一边看老师的视频讲解、一边学习这种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接近的学习方式, 更加易让学习者接受。调查发现85.6%的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主要的时间花在听说能力的训练上, 也有84.3%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自我考核, 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图1显示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的电子资源的学习时间。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使用需求,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总结如下: (1) 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平台的资源不满意, 原因之一在于网络版内容基本上与课本内容一样, 学生普遍反映课后上网学习的意义不大, 另外平台中的一些资源陈旧, 激不起学习兴趣, 尤其是视听材料。 (2) 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网络自主学习系统中感到困惑和焦虑, 学习效率并不如预期的高, 原因在于平台学习资源不够系统。而学生面对互联网学习资源手足无措, 学生经常会迷失在网络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3) 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校园网下载资源比较麻烦,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在没压力情况下更不愿意到网上寻找学习资源。 (4) 大部分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准备一些与时俱进的视听材料, 如新闻广播、流行电影材料等, 并能够提供更多领域的一些经典、趣味性强的视听材料。 (5) 几乎全部的学生希望系统能够支持移动设备访问, 并针对智能手机设备进行优化, 以方便随时进行视听训练。

4 结论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英语教学模式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1]。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有效地促进差异化教学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新模式的效果依赖于我们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功能, 而商业性质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 针对性差。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放给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教学网站, 通过个人教学网站作为课程平台知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 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同时通过适当的互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 :8-14.

[2]邓隽, 黄昌朝, 李娜.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适应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12, (1) :47-51.

[3]于莉, 周毅灵.教师在大学英语学习资源应用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2) :112-115.

[4]曹卫真.网络化学习评价的理论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9) :56-59.

[5]彭文辉, 杨宗凯, 涂山青, 等.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调查及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2) :52-56.

[6]姚纯贞, 王红成, 赵惠.网络环境下学习行为优化与学习效率——一项基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 :68-70.

[7]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黄德群.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05, (4) :23-26.

[9]陈家刚.对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8) :167-169.

[10]张杰, 杨在宝, 肖斓楠, 等.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四维模型与原则探析[J].继续教育, 2011, (3) :36-38.

[11]何高大, 范姣莲.大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的态度和效果的调查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3) :69-73.

课程网络资源 篇4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作为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教育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程,于2003年春季学期首次开出,目前在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两个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课程主学文字教材,经修订2005年第二版而形成的第三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三版)内容结构已有较大调整。

新版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一般理论基础(第一章);以课程开发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第二至六章);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第七至十章)。

本课程现有文字教材1种,原有基于文字教材的网络课程已于2007年启用,学习者可以参考学习。新版网络课程将同步本网络考核方案的实施试行,原有录像教材一套10学时;IP课件5学时;直播课堂1学时,网络教学辅导资料若干仍可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特色是它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学科特点是综合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论”与“课程论”的一般原理,因而可作为师范类专业的综合必修课程,为教师教育专业所共用。该课程文字教材由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主持专家担任主编,注意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综合、简明、实用的特点。

二、网络考核说明

(一)网络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形成性考核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即可获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网络考核成绩的评定原则上由教学班课任老师负责。国家开放大学有关方面为保证质量可以通过网络抽查监督评阅情况。国家开放大学本课程主持教师负责与教学单位有关人员联系、沟通和解决有关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网络考核的管理细则按照国家开放大学考试中心的统一规定执行。

(二)形成性考核(网络)任务

形成性考核(网络)任务共计为4次。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学生通过网络提交。每次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成绩以百分计,按实施方案的规定分配每次考核的分值,其中第1、2次形考任务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第3、4次形考任务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30%。学生每次考核成绩按上述权重折算后相加,即为该生本课程学习总成绩(百分制,60分为及格)。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时发布的考核题目要突出教学要求的重点,帮助学生自觉运用网络学习条件来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同时,各级教学部门要重视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来加强对一线教学过程的督导、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三、网络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一)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预习完成本课程文字教材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六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学习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学习计划中学到什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考核学习计划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30分)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30分)

3.学习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学习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学习小结。(40分)

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上传的学习计划初稿和修改意见、本阶段学习小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发现自己学习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能够与同学讨论交流学习的任务与条件,具有学好本课程的坚定信心。

(二)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绪论和第二至第六章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的第七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十二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网络小组讨论(自学过程中组成网络学习小组,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考核题目:提出一项工作实践中的课程目标方案,讨论其中涉及的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讨论提纲,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提纲应包括: 1.自己曾经接触到该课程目标编制的相关实例。(30分)

2.个人对此课程目标方案设计的认识,提出可以提交小组进行讨论的要点。(30分)

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总结,包括说明讨论的情况,自己吸收到的观点,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等。(40分)

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正确分析实例,吸收同学的认识,总结说明基本的理论观点。

(三)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七至第十章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的第十三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十七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主要内容应包括: 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30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30分)

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40分)

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评分:教师重点考查学习者的工作过程,判断其选题是否可行并具有实用价值,考查所使用资料是否详实、科学和来源清楚,分析学习者在实践问题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注意:防止出现抄袭,凡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四)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全部内容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的第十五周的星期二。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十八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总结课程学习体会,从基层一线教师的认识角度,举例说明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及其表现的认识。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有独立思考分析的实例报告(约1000字),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主要内容应包括:

1.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30分)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10分)

3.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现实工作体会,专门撰写的教学经验短文(500字左右),提出自己亲历或身边真实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事件,概括自己对于其中所体现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的状况分析(有实际进程为证),并分析此经验如何帮助自己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能力。(60分)

以上考核方案,自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执行。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

课程资源 篇5

一、 面对已有或潜在的课程资源,农村教师表现得无为和无力的原因

对于已有或潜在的课程资源,农村教师往往认识不到而无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大部分农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村教师反映最多、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调查走访的80多所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和近千名教师大都认为: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教学资料等,但这些在贫困的农村都是严重缺失的。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达87%。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实际上是把课程资源大大地片面化、狭隘化,导致教师无法对现实问题作全面、深入、系统的思考。在这种课程资源观的指导下,农村教师往往寄希望于多媒体计算机、图书室、实验室、互联网等外力介入,而忽视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即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相对降低,进而抑制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形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说明,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校内资源,还包括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

2.农村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客体作用相当薄弱

在调研中发现,85%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但在问及“你认为你现在最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什么”时,55%左右的教师都反映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学习资源。“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农村的广阔天地是生物的天堂”,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化学现象、文化现象都容易被人感知和获得,但是,教师为什么仍然会感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资源不足呢?原因主要在于农村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不完备。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相对于资源教师是主体,相对于学生教师又是资源,是客体。教师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作用,决定了他们的教学知识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常识性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覆盖性很强,包括历史、地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包括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第二个层次是教与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指教师对以往的专业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阐释,是对常识性知识的串联、概括和总结,这种串联、概括、总结的能力越强,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越强。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发展性知识转移到教学实践中,能够指导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造。这三个层次的知识相互渗透、互相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体系越完备,其作为课程资源的主客体作用就越显著。

二、 基于课程资源认识与开发能力的提升,将课程资源问题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视角

将课程资源作为一个视角来研究、设计、实践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无疑将对解决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困境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1.引导农村教师走出课程资源开发城市化取向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不能脱离农村教师和学生具体的生活环境而空谈的,但是理论上,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应该包括以下三层核心含义:一,课程资源质量的优劣不以现代化程度的高低来衡量,而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来衡量;二,课程资源绝不能孤立的存在,它存在于整合的教学系统中,必与教师、学生在对话或行为中发生联结;三,课程资源是价值中立的,包括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方法价值,它需要学生或教师对其进行意义赋值才能发生作用。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解读不能脱离共有的文化处境,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必然要基于师生能够进行对话的特定情境和生活背景。因此,对于农村师生来说,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就是师生对话的实验场和特定的文化土壤。农村有着自己的独有文化,这种文化在物质、观念、制度形态上所演绎出的不同形态就构成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场域。

2.增强农村教师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主客体力量

立足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从知识、能力、品格三个维度来设计、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同时在每个维度里划分层次,有所突出。

(1)培训内容的设计

知识维度:健全农村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将教师作为重要的課程资源来培养,指导教师能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面。

能力维度: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第一个层次,突出培养教师对常识性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把握事物规律的能力,要能够把学生的生产、生活实践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并能迅速掌握相近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理论和手段;第二个层次,培养教师把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能力,即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引导教师认识到“开发”更多的意味着“创造与设计”,教学设计应当引领适切的课程资源的纳入、组织及修剪。

情感维度:培养农村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价值功能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识别和设计、开发水平,没有课程资源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就难以有创造。因此,第一个层次,培养教师正确解读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新课程教材中“留白”是学生与教师主体性充分展现的空间,这是赋予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开发课程的权力;第二个层次,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它的价值在于教师的挖掘、创造和使用;第三个层次,通过案例让教师体验课程资源开发的快乐和成就,使课程资源开发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由的行为。

(2)培训形式的创新

738份初中教师有效问卷表明:在教师培训中,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是观摩教学,占55.2%,其次是教研活动,占22.6%,而专家讲座和脱产学习分别占14.4%和7.7%。可见,农村教师的培训形式应该强调情境性、示范性、研究性。

情境性:情境与人的活动是不可分的,不能只看到情境而忽视人的个性乃至经验的存在,也不能只关注人而抹杀了情境的作用。培训方式要注重创设情境,将学习的各要素整合在一起,让教师真正体验参与者、工具、学习内容、培训者的互动,使教师在共同分享思想体系的同时,围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价值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示范性:效率与质量兼顾是培训应该坚持的原则。如向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开发、利用农村课程资源比较成功的案例。“案例是对经验的诠释,案例同故事一样,有几个子要素:场景、演员及其目的、一系列事件、结果、将结果与目的及达到目的的途径联系起来的解释”。在分析案例的各要素过程中,使教师获得理论上的教益。教师模仿、使用案例之后,将产生更多的体会和反思,最终从方法论的角度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研究性:当代课程实施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权威者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真正进入这一角色,需要让农村教师在培训中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行动研究,通过对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案例的观摩与研讨进一步认识课程资源及其意义,使其回归校本教研,在课堂中能继续研究、实践和反思。

从教师与课程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的视角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对于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课程资源困境问题,将是一个有力、有价值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1 引言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 同样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工作, 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起着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精品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精编, 建成网络课程, 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对课程进行管理是精品课程科学性、先进性的体现。同时,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需要满足这一基本要求, 面向更多的师生, 实现开放交流、广泛共享。

在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如何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如何更好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站的管理与更新, 都是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2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过程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需要高校进行统筹规划、统一指导。然而很多高校仅仅把精品课程建设当成一项简单的项目申报, 学校没有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 使得精品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 项目审批下来后缺少统一、长远的规划, 缺乏规范、系统的管理, 因此造成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出现无序化建设和重复性建设的情况。

2.2 精品课程的网站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内容尚需充实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水平不高, 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内容不全面, 有些网络资源仅仅是素材的简单堆叠, 形式单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 网络资源单薄, 师生最迫切需要的资源没有加入精品课程网站中; (2) 网络资源的表现形式单一, 以课件、文字为主, 而没有采用更为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 例如视频、动画、音频等; (3) 精品课程网站是静态网站, 缺少交互学习模块。上述情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缺少共享平台和技术支持、教师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等。

2.3 重“建设”轻“应用”

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即在前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申报工作, 对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和申报数量都极为重视。而精品课程获得立项后, 却往往缺乏相应的后续建设, 不注重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提升, 使得精品课程的建设停滞不前。经过实际调查, 笔者随机对近百个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访问, 其中大部分高校的精品课程网页可以连通, 但超过10%的网页显示无法正常浏览, 出现“找不到服务器”或“无法显示该页”等情况。而在能够连通的课程当中, 则有部分课程存在着网页跳转速度慢、网络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符、网络资源内容经年不变等问题。可见有些精品课程在评审之后便疏于后续管理及更新。

2.4 资源共享意识薄弱, 教学资源成为“信息孤岛”

笔者随机搜索了众多高校的同一类精品课程网站, 发现网站数量众多, 重复建设情况严重。这些网站多有内容重叠的情况发生, 而建设水平则良莠不齐。可见很多高校的各门精品课程大多是单独建立课程网站, 自行开发课件资源, 其间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也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检索, 造成大量重复性开发工作, 既造成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也同时使很多资源成为离散的、独立的“信息孤岛”而闲置浪费。另外一方面, 在笔者随机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中不乏需要账号及密码才能登陆的情况, 而有些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只对本校的师生开放, 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及共享的初衷。

3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

3.1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整体规划、动态管理、全程监控

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 高校应全程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明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实现目标。实行整体规划、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做好协议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校际交流与同校院系交流, 执行中期考核及结题验收, 同时严格组织验收评估工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监督并指导各二级学院做好以下工作:前期进行网络资源需求分析;中期对网络课程进行体系规划、网络教学内容整合;网络资源成型后还要进行测试和试用, 并进一步做好后期网站管理和更新工作。

3.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缺乏所造成的。没有一流的教师, 便不会有一流的课程。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不仅要具有与课程相关的深厚专业背景, 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能力强, 还应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高校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能培养, 也要定期开展教师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 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 除专业教师外, 还需积极培养专业教学设计人员, 从而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3.3 做好需求分析, 进行优质网站建设

(1) 在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前期就必须做好需求分析, 即弄清楚精品课程是为谁而建, 他们需要怎样的资源, 需要何种形式的资源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做到有的放矢。而需求分析可采用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 (2) 选择合适的资源建设团队, 提高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水平。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与专业公司合作, 使用他们提供的专用精品课程开发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解决多数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难题, 使得教师无需专业的网页设计技术, 便能上手使用, 但在开发系统设计过程中, 教师必须积极参与, 提出合理的专业意见。

3.4 重视后期管理与应用, 提高网络精品课程的利用率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后期应做好以下几点: (1) 精品课程网站的定期维护, 防止有链接不准确、死链等情况的出现; (2)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而非经久不变; (3) , 既要给网站交互的能力, 也要有能够及时响应的教师; (4) 加强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师生的交流, 积极进行资源内容与形式的改进。例如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公布精品课程网站的网址, 让学生在网站上自发的寻找需要的资源, 这样一方面实实在在的让精品课程为学生所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意见, 从而进一步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黄德群.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状况分析与评价[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 (04) .

[2]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03) .

[3]徐学莹, 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5) .

课程网络资源 篇7

1984年2月, 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 要求高等院校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国外的一些大学也开设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 将信息能力与阅读、写作和数学并列为大学生必备的四项能力。所谓信息素养是指查找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它包括认识各种信息源以及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并与信息的存贮、检索与传递相结合, 使网络信息日趋丰富, 搜索引擎的日益强大, 使网络信息迅速膨胀。《文献检索与利用》已经不是单纯的靠查找纸质的资料, 而演变为以计算机为工具, 以网络为依托的《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课。该课已经不单纯是对文献的检索, 而是涉及到生活、娱乐、技术等方方面面, 如何从网上快速准确地找到有用的信息使之服务于工作与生活, 成为该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2 教学探索

2.1 明确教学目标, 完善教学内容

本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会应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进行科研训练, 并以此实现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进而掌握正确的信息检索和科研方法的工具。既然《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是从《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发展而来的, 对于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必然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同时, 网络上其它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也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 因为无论学生将来是否进行科学研究, 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上的信息来服务于日常工作和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网络中有的信息是重复的, 虚假的, 有的不适合于学生浏览的, 要培养学生对网络要采其长, 避其短, 使学生具备辨别、筛选、摒除网络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显然应该包含网络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图书、期刊、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Web2.0等内容。

2.2 突出教学重点, 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查全率和查准率是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搜索过程一般是先选择搜索引擎, 然后输入检索词或检索式。一种搜索引擎, 无论它多么完善都不可能满足一个人所有的检索需求, 每种搜索引擎有一定侧重面, 根据不同的搜索内容, 选择最佳的搜索引擎实现快速准确的搜索。学生往往不管什么内容都根据习惯用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搜索相关内容, 对于一些常用的垂直搜索引擎往往不知道或不会用, 所以有时浪费很多时间也找不到要找的内容。教师讲解时应采用多个实例来进行比较, 展示用同一个搜索词, 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中搜索的结果差异。另外在搜索时往往忽略一些有用的细节, 比如看外文文献时, 有些专业词汇即使查找专业词库也难以翻译准确, 教师可以展示用爱词霸 (iciba) 在线词典中的网络释义 (例句) 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不同的搜索引擎, 采用的语法规则和符号往往不同, 其核心是布尔逻辑运算符和检索符的使用。而且检索中经常出现“模糊检索”和“精确检索”等术语, 教师应该对这些基础内容通过实例重点讲解, 而不是只解释一下术语的含义。在解决具体检索问题时, 如何选取检索词, 构造检索式也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问题。当检索效果不理想, 如何对检索式进行修正, 对检索策略进行调整,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教师通过多样的范例, 比较搜索策略的优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向学生介绍搜索引擎使用的经验。让学生在掌握搜索引擎基本使用方法的同时, 通过实例对不同的搜索引擎使用方法进行比较, 总结其功能和特点。另外, 对于元搜索引擎的介绍也是必要的, 它通过对多个数据库的检索, 尽可能找到全面的结果。有的元搜索引擎还有去除重复信息并对信息排序的功能, 可以大大减少用户对信息筛选鉴别的工作量。对于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熟练使用这些数据库, 对于这些数据库的特点, 如何通过这些数据库快速找到较新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如何撰写文献检索报告等也是教师要讲的重点内容。要教会学生在众多搜索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时候如何通过论坛或BBS等求得在线帮助。

2.3 设置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该课实践性较强, 所以在机房中教学比较好。教学的一般是教师先通过电子教室给学生演示检索的过程, 讲授检索的方法, 然后给学生布置练习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督促学生学习, 是教师始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 设置什么问题应该考虑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 不能搞一刀切, 问题要涵盖教学知识点, 将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另外, 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 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对某些重要知识点的印象。

另外, 除了为训练检索基本知识所置的小练习题外, 还应该有综合性的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选题, 教师要提出基本的要求, 比如选题的来源、原则, 指导学生选题, 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 (工具书和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 然后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检索工具, 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较新的资料;获取原文, 对检索出的资料进行筛选、阅读, 分析, 综合, 形成文献检索报告, 正确合法运用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写出一篇小论文。学生在完成综合的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对于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大有裨益。

2.4 运用多种考核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水平

由于该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 所以考核方法也与其它课程有所差别。如果用笔试的方法, 很难实现对学生实际检索能力的考查;而上机考试虽然考察了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实现有一定困难。要想真正实现上机考试, 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 对机房的要求很高。因为众多学生同时考试, 网络硬件承受的压力很大、网络忙或瘫痪的状态往往难以避免, 很难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所以笔者建议用笔试+平时作业+课程报告的形式。其中笔试占40%, 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平时作业占20%, 考查学生平时上课和练习的情况;课程报告占40%, 考查学生对信息检索的综合能力。而课程报告包括文献检索报告和小论文, 文献检索报告有详细的评分点。包括选题来源, 文献检索过程, 检索出哪些文献, 文献的是如何整理与运用的, 遇到问题是如何分析与解决等, 通过小论文则能看出学生综合运用文献的能力。

3 结语

我校为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已经把《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纳入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旨在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工具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笔者已将上述教学方法纳入了该课的教学, 学生学完该课以后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掌握了基本的搜索技术, 对网络的了解更加全面, 掌握了文献资料检索和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 为撰写毕业论文和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对《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总结实际教学经验,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教学进行探索, 提出一些建议。

新课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运用 篇8

学习动力。外研版英语教材,每一个模块安排了一篇对话和一篇阅读课文,教师可采用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在对话教学课堂中,学生跟读录音后,分组朗读训练,以优带差,然后抽查小组齐读,开展分组对话,男女对话,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在阅读教学中,先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分组带着问题默读,共同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齐读或分组大声练习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点句子。但在齐读中,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学生读书速度快,有些学生读书速读相对较慢,朗读中往往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指出朗读中的优缺点,并对不会读、读快或读慢的学生加以训练,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让学生自觉地投入朗读中。这样朗读往往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了。不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放录音磁带,因录音磁带所提供的语言是标准地道的英语,是学生学习的样本,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感,以及良好的模仿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读出语感,有效提高背诵和理解能力

2000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大声朗读英语是语感形成的必经之路,没有真正地大声读英语,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如何从朗读中读出语感,有效提高背诵和理解能力呢?

1.反复朗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语也如此,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语感,就得反复听,反复读,如反复读night,light,right,tight,sight,学生很快能记住单词。在教授there be句型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有关这个句型的句子,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背下了句子,在愉快的朗读中掌握了句型。另外,应加强课外朗读。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听录音反复跟读,及时地复习学过的新内容,这样学习效果更好。

2.抓好早读

“一年之际在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抓好早读极为重要。在早读课,可以安排学生用以

1.依据学校资源特点,拓宽学习途径。

学生的英语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支撑。校本资源则是学生学习和接受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本校的校园环境、学校学习文化氛围、特色景点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激活学生丰富的语言学习想象思维。这样的资源运用,能够使学生产生热爱学校和生活的激情。

英语课程教学与本校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让静止的资源转化为有声、有形的动态学习资源,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感悟。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运用敏锐的眼光探寻学校特有的学习资源,增强学习认知体验。在运用学校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如下环节:(1)深入了解课程知识的深化点,让学生根据学习认知能力更好地发挥想象思维,并与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化组合。(2)培养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资源意识,建议学生从身边生活素材或者学校资源中搜集相关资料。(3)运用情境教学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校本资源学习环境中,深入感悟课程知识,满足语言学习发展需要。

校本资源的丰富,更能够发挥其引导促进作用。例如,在下几种方式朗读:(1)跟读,跟教师或录音磁带读;(2)齐读,目的是让会读的同学带动不会读的同学;(3)自由读,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读,记单词、背课文,读懂重点,读破难点。不管什么样的读法,教师都应加以指导,特别是在语音、语调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语感,通过语感理解句型、课文等。这样,学生既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背诵课文,又可以理解句子,掌握语法。

三、读出语言表达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用口语和书面语表情达意。学生口语的标准纯正,离不开朗读,学生书面语准确生动,也离不开朗读。反复训练学生朗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无意地输入大量的词、句子。这在培养学生说、写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朗读规范的书面语言,多朗读一些优秀的范文,学生可以把这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可以要求学生朗读对话或课文的某一段,还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优秀范文并背下。多读,多背,多输入,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面,才能有效地输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朗读是学生学好英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对于老师来说,朗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对学英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持之以恒地运用,就一定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师首先要明确它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认真地朗读,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其次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英语朗读能力。相信丰富多彩的课堂朗读训练、晨读,会让学生读出自信,读出兴趣,在学英语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何佩建.英语课文复述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0.

[3]吴小馨.影响课堂教学互动的隐性因素—面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

小学低段英语“多维发展性”评价方式初探

胡英博

(绍兴市培新小学,浙江绍兴

摘要:本文提出在小学低段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多维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这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低段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英语多维发展性评价方式

多维发展性评价指对学生进行对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对学生充满激励的评价手段。“多维”是指时间、空间、方式、主体和角度思维多层次、多方位。评价对学生发展能力的影响体现在评价的结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目的等方面。

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用分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方式。虽然有用打等级这种模糊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但是90分和89分又差多少呢?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90分段,一个80分段,一个得到A,另一个却是B。等级永久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对于低端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不觉得这有什么好,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因此,对于低段的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教师采取正确有效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灵活地运用语言,建立自信。

一、课堂内的评价

(一)借助表扬性话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低段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心理年龄、《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可运用学校中舞蹈兴趣小组资源进行教学。首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一次舞蹈兴趣小组才华展示活动,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欣赏。其次,教师在学生观看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If poor children in east have no food and clothes,what do you want to help them?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自然会根据阅读中的义演表演主题想象为西部贫困儿童进行募捐。最后,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求,引出如下的思考题目:How to have a charity show?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活化表达情景资源,增强认知感受。

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更利于学生在环境氛围的引导中,深入理解感悟,增强认知体验。通过优化情景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接受。

在活化表达情景资源时,不妨按照会话表达、角色扮演、互动交流的要求用活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有意识理解记忆力。在情境氛围营造中,应该体现“和谐性”和“人文性”,即在尊重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基础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境表达,充分运用学习知识表达交流,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对情景资源进行优化升华,不断拓宽其语言文化的知识视野。

活化情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英语学习过程。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1 Star signs的Reading“What is your star sign?”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运用化装舞会的方式将自己化装成最喜欢的星座,并要求学生围绕“What’s the reason make you like the star sign?”进行互相表达交流,增强理解体验和表达运用。

3. 尝试多元表达运用,促进资源转化。

校本课程资源的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呈现,

语言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像学习母语那样灵活和有感悟。语言的交际性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充满激情和赞赏性的语言,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压力,增加学习的动力。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教师要注重对课堂表现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加分或发奖券的奖励;对于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用“Very good!”“Well done!”“Excellent”等表扬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其次,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的小组比赛活动中,获胜组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当然,每节课教师要尽量不让得到奖励的学生重复,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奖励,促进其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表扬性语言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评价,就是要在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激活英语学习的思维,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创造更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评价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同桌互评。利用同桌的亲密无间的特点,鼓励彼此说真话,让自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2)小组测评。借助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满足其英语学习发展需要。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设置一定的探究话题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便于学生进行交际,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探究过程促进了资源的有效转化。

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可依据资源的特点,通过自主表达深化语言学习认知思维;运用对话交流加深认知感悟,增强理解力;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课程教学过程,丰富语言文化知识视野;通过书面表达呈现总结学习过程,不断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这种表达应该体现校本资源中的“相似性”,让学生在相似的话题资源中不断深入理解感悟。

如上所述,开发校本学习资源是对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拓展,在有效发挥资源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用学生熟悉的学习资源引导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香菊.基于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2]田健.新课改下农村中学的英语校本教研[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09).

[3]顾从霞.浅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优化运用[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11).

[4]夏丽.也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英语之友(中旬),2011(12).

课程网络资源 篇9

开放课程是近年来各国高校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精品课程是开放课程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我国高校开放式课程的水平和现状。参照国内外网络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前期的调查研究,构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调研模型(见图1)。通过分析类目表初稿,先后征询数位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增加、删减、补充,使类目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总体情况

(1)国家精品课程的年度和院校分布情况。

截止到2011年3月,共评选出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普通本科2513门、高职高专1045门、网络教育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143门(见下表)。统计数据说明:课程建设数目总量大;本科类、高职高专类课程建设结构较为合理;课程建设数目增加幅度大。2004年、2007年是两个明显的增长期,其中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98.68%,2007年比2006 年增长了76.47%。

(2)国家精品课程的学科分布情况。

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学科分类,笔者对一级学科本科课程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见图2)。数据表明:课程学科覆盖面广,共涉及13个门类。精品课程居多的类别是:工学类801门、理学类408门、医学类287门 、文学类236门和管理类196门。课程数量多少与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密切相关,同时反映了各校对一些特色学科和“冷”学科的重视和建设力度不够。

2.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模块建设及运行质量分析

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样本选取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100门可在线使用的课程,分别来自不同年度、学科及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教学内容管理。

教学内容管理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统计数据表明,课程教学内容整体情况较好,95%的课程提供了教学大纲,91%有教学计划,93%有知识模块序列。

(2)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

调查样本中91%的课程提供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成功访问率达到97%;提供的多媒体素材以图片和动画为主,其中有85%的素材可以正常下载。

(3)学习评价。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大都集中于总结性评价:课程中82%配有习题和试题;28%有系统的习题及试题库; 18%提供

了在线测试的功能。然而,在这些提供在线测试功能的网站中仅有49%允许校外用户使用。

(4)网络课程。

调查样本中42%的课程网站提供了网络课程,也有少数(16%)对网络课程模块的用户登录权限加以限制。在这些提供网络课程的网站中计算机类课程所占比例接近45%,这与其学科教师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关系密切。

(5)实践教学。

调查样本中部分精品课程(45%)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提供了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有些网站虽然提供了实践的地址链接,但课程评审后校外用户便没有权限访问。

(6)教学录像。

调查样本中,57%的课程提供了流畅的教学录像,21%速度较慢,4%需要下载观看,有1%的课程则需要密码才能观看。2009年、2010年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使用情况较好,部分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视频格式,满足不同带宽用户的需求。

(7)互动交流。

调查样本中互动交流平台可用的课程占67%;有17%的互动平台不可使用;16%无互动平台;目前日益盛行的博客也开始受到学习者的青睐。73%的互动平台访问量很低,很多平台从开通至今发帖数不过15帖,互动模块的建设流于形式。

(8)学习辅助。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精品课程中运用学习辅助功能的并不多,92%的课程网站中为访问者提供了参考资料,其中以参考书目为主;51%提供了参考资料的网址链接;23%具有搜索引擎功能;15%提供了在线帮助。

(9)界面设计。

界面友好度是指界面风格统一,协调美观,易于使用和操作。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课程在界面设计上结构合理兼顾美观整洁,同时也有8%的课程页面过长, 4%色彩不协调,3%信息呈现密集,2%页面结果布局混乱。

(10)导航设计。

导航是精品课程的骨架,一定要清晰明确,这对课程资源的推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课程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同时也有7%的课程容易迷航,5%的导航出现连接错误,9%导航内容无法打开。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经由此番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学科和院校分布不均衡。精品课程在重点大学发展得较好,理工医学科与文史哲经济管理等学科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对一些特色学科和“冷”学科的重视和建设力度不够。

(2)网站资源开放共享性差,缺乏后期管理与维护。可用的课程中,分别出现“无权限访问”“网站链接失败”及“互动平台无人管理,访问量小”等现象。

(3)资源的质量有待提高。大多数的网站都能提供评审所要求的资源内容,但网站设计比较简单,缺少教学设计、知识点检索,课程的计划性、扩展性、模块化组织等没有体现。

(4)缺乏互动交流,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超过半数的课程网站为使用者提供了论坛、博客、E-mail等互动平台,但是这些交互方式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教师的管理,交流非常少,一些网站的论坛甚至根本无法访问。

2.建议

针对当前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一般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促进学科的均衡发展,服务建设目标。开展校际之间的课程合作,建设系列化课程,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2)统一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内容呈现及结构的建设标准,提高课程资源的优质性。建立国家统一管理的课程资源网站体系,课程结构模块化,重视知识点与实际的联结关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界面设计简洁明了,便于使用者浏览和操作。

(3)搭建资源互动支持系统,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注重多项互动,构建及时反馈的多元评价体系,使学习者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参与。

(4)建立完善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检查制度和进退机制,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建设者应加大后续维护更新力度,加大校外开放下载力度,保证课程的有效运行及开放共享。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在理念传播方面,还是在内容、机制建设方面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已形成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接下来就是要完善网络资源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摘要: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文章从资源建设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模块建设及运行质量,并针对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

参考文献

[1]杨志娟,吴少杰.浅谈网络课程及其交互方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5):681—682.

[2]王龙.创新推广理论视角下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20—24.

课程网络资源 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语文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前我们总说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生应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今天,我们已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更广阔、更新颖,也更生动有趣的世界,学生很容易从网络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语文因网络而精彩,网络为语文搭新台。”利用网络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是一条便捷可行的新途径。因此,把语文学习与网络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目标。下面,我就自身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的一点尝试,谈谈它对目前职教语文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巨大作用。

一、网络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提前进入千家万户中,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十足的便利,看新闻、查资料、联系亲朋好友等已是人们网络时代下的日常生活写照,网络学习也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下的语文资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而老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更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为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它的逐步普及,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走进网络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大书库。

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学生众多,受学生自身理解力、学习态度、听课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知识点层次较深,成绩差的学生理解不了;知识点层次浅,理解力强的学生会产生烦躁情绪,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两种情况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而网络的应用,恰好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带来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到层次分明、深浅适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行选择所要阅读或学习的语文内容或课外资料。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还可以有效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网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压力,课堂上的教学没有必要总围绕几个知识点反复,也没必要总是做题,进行方法训练。因此,课堂空间很大。帮助学生确定语文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学会处理各种网络信息的方法,是职教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虽然还是在老师的调控之下,但在学习目标任务确定后,学生可任意在各个相关网站跳转,自由搜集下载信息,可以说有些东西几乎是信手拈来。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符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定义。

三、网络为学生自由写作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Blog是学生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的地方,写博客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Blog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重视的是思想的原创,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培养将是无可估量的。教育Blog创新应用丛书的《释放语文学习原动力》,华南师大附小利用Blog于教育中,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老师们非常敏锐,发现了Blog特别适合于教育的奥秘,至少有三点:零成本,只需要十分钟就能注册一个Blog;自由权,每一人都能申请,没有限制;话语权,每一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段落,一句优美的句子,一个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还有许多需要传阅的资料,如果发布于网上的话,就可以让众多的同学同时、异步地阅读了。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一般地不喜欢写作,一直以来语文基础较差,写出的作文错字、病句多,并且大部分不能紧扣主题,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但如果让学生写Blog,他们愿意写:一来在网络上写,新鲜感强;二来Blog没有字数要求,写起来没压力;三来没有传统作文的中心思想要求,不必虚编,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四来可以看到每个人写的内容,甚至可以批改,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因此,利用网络写Blog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完全是可行的、有效的。试想:在一个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的创作与批改,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难道会有人把自己排除在外吗?我想,应该不会,通过这样的形式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喜欢写作文,并且会越写越长,越写越好。

网络的出现以及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既要看到它为人们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意识到网络所带来的不足。教师应该在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远离网络诱惑。只有这样网络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才能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最终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真正突破。

网络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篇11

一、有益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但是许多家长、教师仍谈“网”色变, 不分青红皂白, 一律禁止学生上网。其实, 网络资源是知识的海洋, 网络也是广大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库。只要师生注意鉴别网络课程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 网络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助学工具。那么, 哪些网络课程资源有益于师生的教与学呢?

(1) 视频文件。网上收看电视相对自由、方便, 即使错过了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 也可以上网查看, 这就为师生大开了方便之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师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一周新闻扫描》《百家讲坛》等, 都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

(2) 图片文件。不论是专题学习网站, 还是普通网站, 都会发布一些生动形象的摄影、漫画、Flash动画 (插件) 。将这些图片插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3) 新闻、评论。当代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他们既关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又关心国家大事、国际局势, 这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等课程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目前,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行电子政务, 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 国内主流报刊也纷纷推出了相应的电子版。这些网站 (页) 在第一时间发布的教育资讯, 对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和评论 (如“新华时评”“社论”) , 都是师生复习迎考的重要资源。

(4) 试 (习) 题、资料。在各教学资源网站和学校官方网站, 往往按照教学进度定期发布各科试卷、习题和教辅资料, 其中不乏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某些高考试题, 与北京地区、省会城市一些名校网站上的模拟试题惊人的相似, 值得各校借鉴、共享。

(5) 课件、教案。中学阶段还处于生源高峰期, 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要求其逐堂课制作课件、原创教案进行教学是不容易的。教学资源网站上的现成课件和教案, 虽不宜直接移植、照搬, 但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加以修改后即可应用。这样, 就可以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节约社会劳动, 提高教学效益。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劣

互联网上的课程资源具有信息多、更新快、容量大等特点, 文字资源、视听资源的许多内容可以从网上浏览下载, 非常便利。各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这样, 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自主”唤醒、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 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广大师生而言, 网络资源主要有如下优势:

(1) 动静结合, 图文并茂。网上的Powerpoint课件和Flash动画 (插件)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其他文字资料则图文混排, 相得益彰, 深得师生喜爱。将这些图文资料加入到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后, 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就随时地调用, 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使用这些课程资源, 促进师生共同学习、提高。

(2) 使用方便, 操作便捷。对教师而言, 网上的Powerpoint课件、教案稍加修改即可应用, Flash动画 (插件) 摄影、漫画与文字材料则是制作课件的有效素材,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对学生而言, 网上的课件是辅助学科学习的重要手段, 试卷、习题与辅导资料可以直接“拿来”测试、学习, 并且不受时空限制, 在学校、家里或网吧均可下载, 拷贝到U盘、手机或学习机, 随时随地都可查阅。

(3) 内容丰富, 时效性强。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自建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特别是有些学科的教师个人网站, 对于某门学科的资料收集比较全面, 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都有, 这些网站对教学资源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 可以将有关资源直接下载, 加入自己的课程资源库中。同时, 网络资源既能保留一定时期, 又能及时刷新, 便于师生持续跟踪演练。

(4) 双向交流, 人机互动。我们可以通过QQ群、BBS论坛进行即时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其中发表帖子, 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 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宽松、融洽的环境里, 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 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集思广益;还可以采用E-mail、博客等方式来实现交流和讨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 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 将不断获得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日益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

不过, 有些网站相互间下载资料直接上传, 或者仅简单地改头换面, 不时出现抄袭、克隆现象, 导致部分网络课程资源缺乏创意。各科教师要善于识别, 并结合教学需要和自身实际进行再创作, 切不可照搬照抄。有些网站对试题、资料审查不严、把关不准, 难免出现答案误差、图文不符等现象, 导致部分网络课程资源正误混杂。如果教师盲目依赖网络课程资源, 长此以往容易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形成惰性而不善创新。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收集

作为教师, 每天抽出一小时时间上网是完全可能的。不论你年龄大小、职称高低, 现代信息技术是各科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至于学生, 在教师、家长的适当引导下, 每逢周末上网一次也是非常必要的, “好好学习, 周周上网”可以成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过,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鱼目混珠, 我们要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紧扣教材, 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各种网络资源, 建立适合自己学情的课程资源库。

(1) 视频、课件的收集。课件、视频文件上一般有指定的下载通道, 右击“下载”即可。如无指定的下载通道, 通常用“迅雷”或“超级旋风”下载。

(2) 图片文件的收集。网上的Flash动画 (插件) 可用迅雷下载, 摄影、漫画则可复制到Word文档。如不能直接复制, 则右击Prt Scrn键截取相关网页, 启动“附件”中的画图程序进行复制, 再“选定”相关画面, 然后复制到Word文档。

(3) 文字材料的收集。新闻、评论、试卷、习题、教案等文字材料, 一般可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如不能直接复制, 应在相关网页单击“文件”中的“使用Microsoft Office Word编辑 (D) ”, 再复制为Word文档。有的网页可能还是不能下载, 则单击“文件”中的“另存为”下载相关网页, 然后在该网页单击“文件”中的“使用Microsoft Office Word编辑 (D) ”, 再转换为Word文档。但许多网页设有底纹不便编辑, 转换为Word文档后执行“格式/边框和底纹/底纹/填充”命令, 最后选择白色并确定, 即可除去相关网页的底纹。

网页上有的内容用上述方法仍不能选中, 则可按如下步骤操作:第一步, 点击该网页上方菜单中的查看—源文件;第二步, 在源文件的菜单中, 点击查找, 在查找内容的空格中输入:

(4) Powerpoint文档简易转化为Word文档。为了便于备课, 各科教师经常要把演示文稿中的文字转化到Word文档中来。我们通常逐页地复制、粘贴, 但是碰到一张幻灯片上有多个文本框时很麻烦, 按以下方法就不必进行多次重复的操作:第一步, 打开需要转化的演示文稿;第二步, 点击菜单文件中的另存为;第三步, 在对话框文件名的空格中输入文件名称 (可用原文件名, 不作更改) , 在文件类型的选项中选择大纲/RTF文件;第四步, 点击确定。

(5) 将繁体字文档转化为简体字文档。浏览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一些网站, 不时遇到繁体字文档, 但下载后又不能直接利用。建议把需要的繁体字文档复制到Word中, 选定要转换的字后 (如果全部转换无需选择) , 点击“工具”—语言—中文简繁转换, 然后在弹出对话框中选择“繁体中文字转换为简体中文字”, 一经确定就可以另存为简体字文档了。

四、网络课程资源的整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学会自觉地、自发地收集网络资源。收集有益的网络资源后, 广大师生还要学会取舍, 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逐步将网络资源内化为自身课程资源, 进而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为各科教学和学习服务。

(1) 按学科整理。在中学阶段, 学生要分别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有必要分学科、分年级建立相应的资料包。

(2) 按模块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是模块的设置, 学校还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 开设若干选修模块。对于教师而言, 分模块建立专门的文件夹有利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时政要闻, 按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等模块分别整理有关信息, 教学时就可信手拈来。

(3) 按专题整理。对于每个模块中的重点、难点, 师生都可有意识地跟踪网络信息, 以突破重点、难点。如“经济生活”模块可分为“宏观经济”“本土经济”“财税金融”“科学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国际贸易”“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投资与理财”“消费与维权”等专题;“政治生活”模块可分为“政党建设”“人大与政协”“政府工作”“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谐社会”“民主监督”“港澳台”“国际关系”等专题;“文化生活”可分为“本土文化”“民俗文化”“文化遗产”“旅游与考古”“文物与收藏”“网络与通信”“科技动态”“文体之窗”“文化交流”等专题。其他学科也可针对不同模块, 划分为相应专题分别整理。

(4) 按时间整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及一年一度的中央全会, 使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国和各省的招生政策、考试大纲 (标准) 与教育改革、各学年的要求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学生至少要在网上跟踪考前两年的相关信息, 教师更不能满足于以前的复习资料, 而应逐年归类整理, 以便进行纵向比较。

总之, 网络课程资源突破了传统课程资源的狭隘性, 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师生思路更为开阔。实践证明, 师生共同收集、整理网络课程资源, 能增强师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特别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这种学习方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网络是广大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库, 各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网络平台, 尽可能地收集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网络课程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引导通过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我们要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各种网络资源, 建立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库。

上一篇:HSE体系建设下一篇: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