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特色网络课程建设

2024-06-02

林业特色网络课程建设(精选4篇)

林业特色网络课程建设 篇1

1 引言

涵江区位于莆田市北大门, 北联福州, 南接厦门, 沈海高速公路、福厦铁路、324国道横贯全境。涵江是千年古镇、海西新城, 始建于唐朝, 曾为“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水陆交通便利, 是闽中主要通商口岸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商贾云集, 兴达繁荣, 素有“小上海”、“东方威尼斯”之美誉。现辖14个乡镇 (街道、管委会) , 总面积786km2, 人口43.2万人。全区林业用地面积78.4万亩, 有林地面积75.2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65.88%,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85%, 人均绿地12.89m2。2008年, 涵江区荣获“省级绿化模范区”称号;2011年, 赤港高新园区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2 涵江区城市建设中运用特色林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1 涵江区城市建设中运用特色林业的可能性

2.1.1 自然条件优势

莆田市涵江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 东经118°50′~119°15′, 北纬25°24′~25°47′, 濒临兴化湾畔, 依山面海, 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左右;最热月为7月, 月平均气温24.2~28.5℃, 日气温大于35℃ 的酷热不超过5d;最冷月为1月, 月平均气温7.2~ 11.4℃, 最低气温3℃, 基本上终年无霜。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00~2500h, 年降水量900~1300mm。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适合植物生长。戴云山支脉横亘西北, 群山叠翠, 溪涧环绕, 林草繁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为特色林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2.2 工贸优势

涵江区素以商贸繁荣闻名遐耳。是莆田市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的40%以上, 规模企业数占全市30%以上, 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平板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最大的出口摩托车制动器生产基地、最大的易拉罐盖生产基地。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也是国家级LCD产业基地, 目前正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发展特色林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2.3 侨乡优势

涵江是全省重点侨乡之一, 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 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李文正等一批商界精英, 有“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之称。广大侨胞积极融入家乡建设, 为特色林业发展提供了融资优势。

2.2.4 水乡人文优势

涵江境内水系发达, 特色明显, 全区干流总长165km, 流域面积2360km2, 拥有萩芦溪流域、囊山山脉、白塘湖等自然山水景观资源, 十分适合打造水乡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新城。同时, 涵江作为千年古镇, 人文荟萃, 古迹甚多。较有影响的如夹漈草堂、江春霖故居、国欢寺、李富祠、雁阵宫、龙津社、囊山寺等。涵江又是革命老区, 大洋闽中革命司令部、白沙红军207团革命旧址、新县外坑宣德宫革命基地等, 都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都为特色林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2.2 涵江区城市建设中运用特色林业的必要性

2.2.1 特色林业是提升涵江城区居民幸福指数的需要

城市建设中发展特色林业不但可以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 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 这些都与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城市林业的建设, 可以充分发挥林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木可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增加湿度、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减少噪音、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科学研究表明, 在人的视野中, 绿色达到25%以上时, 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 可以释放城市中忙碌的人们精神压力, 产生愉悦感。同时, 良好的城市林业绿化建设, 也为人们提供休憩游玩的场所, 为城市增添景观。综上所述, 城市林业绿化具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2.2.2 特色林业是涵江城市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也是竞争力, 环境资本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本。近年来, 涵江区主动融入全市“跨越发展、领先跨越”建设大局, 围绕“一核四翼、宜居宜游”的城市发展思路, 大手笔规划, 成片制开发, 组团式建设, 创新式管理, 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 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涵江形象。聘请了国内外顶极机构描绘城市建设总蓝图, 树立了“全区一城”理念, 明确了将水乡特色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的建设思路, 确保城市建设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因此, 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 建设生态型滨水景观城区, 将水乡绿色文化和现代元素有机结合, 重塑水乡名城的独特风貌。通过大力建设城市森林, 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提高涵江的形象,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更好地吸引外资, 从而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

3 特色林业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 涵江区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 以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 积极融入港城建设, 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新城, 大力推进“城在水间, 绿在城中, 山水相依, 水城相融”的海峡西岸新兴城市建设。

3.1 公园绿地

通过建设完善涵江人民公园、白塘湖公园、高新科技公园及涵西水上乐园等公园项目, 实施了“园林绿化美化”工程, 改造建设了电影院广场、湖滨绿地及红旗闸、城隍庙等街心绿地;完成了城区宫下河、汽车西站、白塘湖、萩芦溪两岸和境内重点河道两岸绿化;推进国欢寺周边休闲文化广场、西河公园绿地、鉴前路延伸段临河景观带滨河公园绿地、新涵大街街头绿化景观工程、新涵大街北伸两侧绿化工程。至目前为止, 全区拥有各类公园 8座, 3个城区精品公园, 城区现有园林绿地494.64hm2, 美化了城区环境。

3.2 绿色通道

近年来, 完成环城路、北环城路、滨海大道、涵港大道和南环路五条城市主干道绿化12.3km, 完善荔涵大道涵江段绿化提升、涵江高速路口迎宾大道绿化提升改造工程, 实施福厦铁路涵江段、福泉高速公路涵江段“两高线”沿线道路两侧绿化带及挡墙披绿等建设。全市率先启动沈海高速公路涵江段绿化工程, 被作为省级典型作经验交流。全区道路24条完成绿化73.22km, 道路的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城市绿化骨架已经形成。

3.3 单位绿化

广泛开展争创“省绿化红旗单位”、“绿化达标单位”、“花园式单位”活动, 完成涵江华侨职业中专、涵江私立实验中学、莆田六中等15处立体绿化, 共种植名贵树近2万株。涵江区人民政府、国欢镇人民政府、英博啤酒厂等13个公共设施绿化。现有省级绿色园区1个, 绿色军营1个, 绿色校园6个, 绿色社区1个, 城市公园1处。其中莆田高新园区创建省级绿色园区, 完成5条道路绿化。其中莆田高新园区创建省级绿色园区, 完成5条道路绿化, 种植榕树、樟树、巨尾桉2.2万株, 新建生态竹林2000m2, 新增厂区绿化面积11000m2, 完成河渠绿化2.5km, 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m2。白塘湖公园作为城市公园, 其主湖和内河流域总面积600多亩。在水上观光浏览区、白塘湖公园区、山水观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生态园区共种植观赏性植物40多个品种2万多株。武警8713部队创建“绿色军营”, 种植各类名贵树木和速生树种5000多株。

3.4 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

江口镇、白塘镇绿色乡镇建设;完成国欢镇都邠村、梧塘镇沁后村、秋芦镇梅洋村等19个绿色村庄建设, 共种植各类苗木39.2万株;海星农民公园、石西农民公园、官庄农民公园、前面农民公园已初具规模, 为人们劳作之余提供很好的休闲去处。先后有6个乡镇被评为省级园林式乡镇, 8个村庄被评为省级园林式村庄, 白沙镇坪盘村获全国“绿色小康村”称号。

3.5 生物多样性工程

建成瑞云山、夹漈山、尖山寨、望江山等省级森林公园4个, 面积2984hm2;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面积2830.9hm2;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小区2个 (不含黄龙林场) , 保护面积213.3hm2。

4 存在的问题

4.1 质量不高

全区林业用地平均每亩蓄积量1.73m3, 林分平均每亩蓄积量2.45m3。林相参差不齐, 用材林各龄级结构不够合理, 幼中龄多, 近成熟林少, 可伐资源少。林木树种单一, 森林的防护和调节气候功能弱, 景观美学价值不高。

4.2 绿量不足

城区现有的绿地、道路绿地还是以草坪、色块为主, 尚未形成“绿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景观特色。如:涵江公园以白塘湖公园和人民公园为主, 两公园绿地营造形式均为片林, 树种构成、种植形式过于单一, 缺少层次感。

4.3 贯通性差

涵江区现有的绿地分布并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特别是城区河流, 主干公路沿线的绿廊未形成整体性, 绿地斑块之间连接松散, 从而使城区绿地之间, 城区绿地与城郊山林、农田之间未形成一体。

4.4 树种单一

城市绿地建设功能单一现象严重, 体现在线形绿地和点状绿地中。表现为行道树种类较单一, 如涵江的大部分行道树种为盆架木、芒果树;绿化形式也比较单调, 比如新涵大街的道路绿化, 整条街道绿植太少, 没有形成系统的景观, 沿街没有引人注目的景观节点, 防尘防污等功能不突出。点状绿地则更多考虑观赏、美化效果和部分游憩要求, 存在着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季相缺乏等问题, 如白塘湖公园, 清一色都是桃花和木棉, 都是落叶树种, 观赏季节短暂, 而且容易引发病虫害等。

5 对策与建议

涵江区城市森林建设应坚持以绿化为基础, 以美化为手段, 以生态功能为主体, 以增加森林面积为目标,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经济规律、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做到以乔木为主, 乔灌草相结合, 适地适树, 通过实施路、海、河、山绿化工程, 廊、带、片、网相结合, 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实现城区园林化, 郊区森林化, 道路林荫化, 庭院花园化的总目标。

5.1 推进城乡绿化创建绿色家园

绿色城市建设要注重建设片林, 加大城市通道林带厚度, 重点推进人民公园、西河公园、国欢寺和囊山休闲广场等四大公园建设。绿色村镇建设要侧重建设乡村绿色公园和“四旁”绿化, 积极创建“绿色村镇”、“绿色开发区”、“绿色校园”、“绿色军营”。绿色通道建设要重点抓好沈海高速公路涵江段森林通道建设和新涵大街示范街绿化建设, 以及324国道塔洋段, 201、202省道, 县道庄边至游洋、大洋至东张、梧塘至萩芦公路两侧绿化, 打造“带、网、片”相连的“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景观。绿色屏障建设要着重抓好沿路、沿溪 (库) 、沿海、环城一重山林分补植修复, 特别要把水环污染整治拆除的山上猪场进行土地平整, 恢复森林植被, 调整优化树种结构, 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景观效果。人工造林更新方面 (含生物防火林带和矿山植被恢复生产) , 要注重抓好零星荒山造林, 确保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及时更新, 扩大有林地面积, 提高绿化水平。

5.2 强化科学造林

要按照“全面规划、注重实效、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要求和“山水园田统一规划, 乔灌草、花果树一起上, 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四绿”工程建设。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做到适地适树, 科学配置造林树种和密度。在造林更新上, 要大力提倡不炼山造林, 维护地力和生物多样性。在重点生态区位, 通过采取间伐、补植、套种等人工措施, 加快调整树种组成, 改善林分结构, 促进形成树种多样、针阔混交、异龄复层的复合型林分。在城乡绿化上, 要选择景观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名贵和优良乡土阔叶树种, 以丰富森林景观, 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对于城区内河流, 规划在河两岸各栽植10m宽的护岸林, 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 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 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另外, 对城区内部分乔木较少的绿地进行改造, 增加乔木数量。新建开发区内要配套植绿, 新建项目要求具备一定的绿地面积, 以增加绿化面积, 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 加强园林式乡镇 (村庄) 、花园式单位 (住宅区) 建设, 积极引导居民进行庭院绿化, 利用墙壁、屋顶等, 开展立体绿化, 增加绿量。

5.3 大力培育和使用乡土树种

在山区乡镇大力建设花圃、苗圃和组培基地, 建立种苗基地, 提供良种壮苗。推广乡土树种在道路绿化, 公园美化, 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在引进外来速生高效树种的同时, 保证乡土树种的使用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增加树种品质, 做好种苗培育, 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和有关标准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努力提高城市森林建设的科技含量。

5.4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推动林业适度规范经营。积极引导林农在明晰林权, 自主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 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 进行优化组合, 建立新型的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平台建设, 规范森林资源流转, 提高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森林保护组织, 制定乡 (村) 规民约, 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水平和自律意识, 确保资源安全。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积极争取金融拨款支持,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贴息贷款扶持力度, 破解林农贷款难的问题;拓展森林综合保险覆盖面, 降低林农因灾损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 优化林业管理, 引导扶持林业社会中介机构发展, 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翁明华.浅述莆田市涵江区城市森林建设[J].福建林业勘察设计, 2008 (2) .

[2]徐文辉, 范义荣.城市特色森林建设思考与时间[J].中国城市林业, 2010, 8 (2) .

[3]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孟宪宏.关于社会林业的发展分析[J].中国林业企业, 2000 (6) :40~41.

用特色林业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篇2

截至2014年底,乌梅基地面积已达6.5万亩,挂果面积1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实践证明,达川区发展乌梅产业,符合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产业强区的要求。但目前达川乌梅产业发展也还明显存在基地规模小、配套设施差、科技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学习借鉴成都、资阳和重庆等地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的金刚钻,锤炼打造深藏达川的玉乌梅,加快建设“中国乌梅之乡”。

——增强发展信心,坚定发展定力。经济林产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是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最佳结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支持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达川区作为乌梅的原生资源地,特别是达川乌梅基原纯正,有效成分枸橼酸含量高,且当前市场对枸橼酸需求大,有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潜力。因此达川区要围绕打造中国乌梅之乡这一战略,坚持把发展乌梅作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来抓,进一步增强信心、增添动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推进基地发展,建设乌梅之乡。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乌梅之乡,必须在基地面积上有规模,果品产量上占主导。目前达川区乌梅产业主导地位尚不明显,助农增收效果还未彰显。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业主(大户)+基地”等多种模式,大力推进乌梅种植基地面积增加、质量提升,真正实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要研究出台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乌梅产业发展,加快种植基地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全区乌梅基地乡镇达到30个,基地村90个,总面积超过10万亩,全部投产后产量达到20万吨。

——打造乌梅园区,建设精品窗口。正在建设的达川万亩乌梅产业园既是乌梅科技和乌梅种植示范园,也是梅类植物和梅类文化博览园以及以乌梅为核心元素的旅游目的地,更是达川区乌梅产业对内的重要引领示范基地和对上对外的重要汇报展示窗口,必须按照“一个园区、多个目标”的思路加快建设,早见成效。一是抓好核心示范基地建设。通过除灌去杂、土地整理、修枝整形、补植补造等措施,加快培育数千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高标准乌梅种植示范区。二是抓好园区建设景区化打造。秉承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理念,确保一年四季吸得来、留得住游客。重点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梅类植物博览园,以及根据需要建设数个以草本为主的花卉园,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集民众四季赏花目的地、婚纱摄影外景地、学生科普实验地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三是抓好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标志性大门、游客接待中心和乌梅文化广场建设,完成园区道路扩建及园区供电、灌溉设施改造等。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水平。乌梅产业发展,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强力支撑,切实加强乌梅良种选育及扩繁、标准化种植及经营、乌梅产业链的延伸及营销。一是要加强本区优良单株普查,尽快确定优良单株,建立母本园,进行栽培试验,确定自己的地方优良品种,同时争取良种认定。二是要在育苗、整地、定植以及施肥、整形、挂果和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进行探索试验,制定技术标准。三是要加大乌梅酒品、饮品、药品研发力度,形成拳头产品,创造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名优品牌。四是要加大乌梅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严格按标准规划、实施、验收,走乌梅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路子。

——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发展活力。发展乌梅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路子,特别是要靠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带动。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相关项目资金,打捆用于乌梅产业发展,集中用于产业园区建设。也要加大本级财政资金匹配力度,足额保障补助和扶持资金,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上给予引导支持,在流转费上给予补贴补助。更要积极招大商、引巨资,引进工商资本投资乌梅产业,建大基地、大工厂,为乌梅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挖掘乌梅文化,创响产业品牌。坚持文化引领,在发展乌梅产业、推进助农增收的基础上,通过对乌梅文化的宣传、推介,实现“让乌梅因达川而展现物种力量,让达川因乌梅绽放地域光彩”的目标。一是组织精干力量,挖掘、收集、整理和宣传乌梅文化,编撰关于乌梅的故事和传说,编写关于咏梅的诗词、歌曲、舞蹈,拍摄关于乌梅的宣传片。二是收集咏梅的诗词,请书法家雕刻在园区石头和假山上。每年元九在乌梅山举办登高节、赏花节,努力形成栽乌梅树、赏乌梅花、观乌梅景以及品梅茶、赋梅诗等为特色的梅生态文化旅游格局。三是达川城市建设也要融入乌梅元素,如建设乌梅大道、乌梅广场、乌梅酒店等。

林业特色网络课程建设 篇3

而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林学内部学科以及林学与其他技术科学出现了相互渗透与交叉的趋势。特别是数字林业概念的提出, 加速了林业信息化的进程。国内外林业工作者均涉足计算机应用研究, 取得相应成果, 部分成果在林业实际生产中, 已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林产工业、林业经营与管理、森林培育、林业勘测等领域[1], 从而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

一、现状分析

就本科生教育而言, 我校现在使用的是1+X+Y方案。方案中的“1”, 即分级教学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而方案中的“X”虽然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几大类来分别设置计算机课程, 但在授课内容上却没有区分专业的差别, 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Y”类课程是选修课, 安排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课程, 不过通过实践教学和与学生的沟通中得知, 部分同学也存在为了修学分、容易过关的想法而选择课程。此外, 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对专业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 缺乏对专业的整体把握和职业定位, 学习态度上比较被动, 主动性不强。此外, 现有的选修课程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 而随着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需要开设更多的与林业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新的课程体系研究方案 (对策)

林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我国林业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他们应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学科间不断相互渗透与交叉。信息技术便成为了其中及其重要的因素。林业工作者不仅要弄清自己的行业要求, 而且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从而更好地利用其为专业服务。高等教育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所以应由传统的单纯专门技术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用动态的、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针对如上需求,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林业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并提出若干解决方案。

1) 教材创新。为了更好的使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教师应与专业教师合作, 尝试针对一些专业编写学生在专业领域使用的教材, 囊括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实例, 并将该学科的最新技术发展添加到其中自编教材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也可以作为扩大视野和引导方向的自学参考书。

2) 以面向专业应用为宗旨。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 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要注意使课程资源丰富多样, 在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同时开设大量的计算机选修课, 以使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到最适合的课程。

3) 进行多样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许多概念用语言和传统媒体描述是很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借助Flash动画可以生动地展现一些抽象的概念, 利用Authorware制作交互式的课件, 增加机动学时, 讲解最新的计算机在其专业应用领域的发展动态。增加前沿科学研究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增加综合性实验的专业程度, 利用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学校特点增加一些具有特色的课程,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还要考虑到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上, 即减少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设置、讲授和辅导。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周期长、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调整。只有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 才能使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加合理, 我们还将在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摘要:随着数字林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林业的发展现状、林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及其当前的课程体系, 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林业专业领域相融合的研究, 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数字林业,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林业特色网络课程建设 篇4

1 高职院校图书馆处境不佳

1.1 在国家层面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性表述不够明确

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与图书馆相关的文字表述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1]

1.2 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方面的份量不够重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 (试行) 》 (2005版) 的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下的3个二级指标6项里仅占2项, 即“近二年图书馆的分科类藏书与流通量及其使用状况统计表”和“图书馆管理制度”。[2]

1.3 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中没有图书馆参与

从2010年到2013年, 是学院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 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 始终没有图书馆的参与立项, 图书馆也没有参与项目验收和工作总结。换言之, 在总体情况汇报、查阅资料、专家组质询、实地考察、讨论交流和意见反馈等多个环节都没有图书馆的参与, 图书馆好像是多余的。

1.4 在特色评估指标体系里, 没能找到“图书馆”三个字

在《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评估方案》中, 没能找到“图书馆”三个字。但是, 在“云南省高职院校特色评估指标体系”里有以下这段文字表述:“深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 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显然, “内涵建设、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均与图书馆间接相关, 这说明图书馆的影子始终是存在的, 只不过这种存在是隐形的。毫无疑问, 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推进, 有利于学院学风、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

1.5 在高职院校特色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图书馆的痕迹

最近, 通过查看《某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评估工作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报告》, 通篇未发现“图书馆”三个字。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某资源职业学院特色评估工作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报告》里面。而在《某职业技术学院特色评估自评报告》的“学校办学基本概况”中, 关于图书馆的文字表述仅仅只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纸质图书馆藏量 (万册) , 电子图书数量 (GB或万册) , 生均图书数量 (册/生) , 生均年进书量 (册) 。”此外, 再也没有图书馆的相关信息了。而在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云南省高职院校特色评估专家组工作指南》里, 作为“内设机构、教学辅助部门及走访专家安排”中, 图书馆只是作为最后一个部门出现在第15位。

由此看出,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合格评估、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评估等重大教育教学活动中, 高职院校图书馆地处边缘之边, 处境异常尴尬, 弱势状态明显。

尽管如此, 如果图书馆一味的接受委屈或总是抱怨的话, 那绝对是没有出路的, 那只可能是恶性循环罢了。做事情不一定成功, 但不做事情肯定失败。“有为才有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图书馆一定要在学校的每年重要工作中寻找潜在的机会和切入点, 在自觉与自信中开拓创新, 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着力加强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2007年9月以来, 我馆主要从“管理、资源、服务”三个方面入手, 实行精细管理, 开展了特色高职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也许, 这些无法支撑起“满意”二字, 但是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迅速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以QQ、Web2.0、Find+、云计算、博客、微信、百链云、4G、幕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信息变为知识, 知识体系转化为目录体系, 实体世界符号化。可谓是, 信息爆炸超乎想象, 知识服务空间无限。

2.1 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管理

如今, 人类的知识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 知识管理显现四个特征。首先, 体量大。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 规模总量是10年前的3至4倍, 约三年翻一番。特别是电子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信息计量单位由TB级向PB级转变。其次, 多样化。文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种类多样, 应接不暇。第三, 价值标准各异。各类数据深度复杂, 使信息检索变得更加繁杂, 馆员或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迷茫或无助, 需要有效过滤垃圾信息。第四, 速度快。搜到即得到, 实时分析, 立竿见影。可见, 如今的图书馆, 信息积累量大, 存储空间有限, 使用复杂而便捷。

2.2 高职馆的作用

图书馆是学校独一无二的公共知识服务支撑体系, 是专业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 没有一流的图书馆,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没有图书馆的大学, 学校只是一个青年集中营而已。大学, 因图书馆而厚德博学。图书馆被誉为“大学的心脏、天堂的模样、信息中心、三育人阵地、美丽与智慧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读者和学者的精神圣殿和家园……”图书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生、老师、职工、馆员、研究人员、社区居民, 读者、作者、学者、工作者……都将不断的受益于图书馆, 它不仅为读者提供学习场所, 是一个学校文化底蕴沉积和发展的标志。现在的图书馆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是更加进步了。

2.3 高职馆的发展趋势

一是智能化。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出版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大量出现, 数字出版使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 图书馆的收藏量和收藏内容都面临巨大挑战, 图书馆已从传统封闭的实体馆向网络化开放互联的数字图书馆转变。彻底摧毁了“庭院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 图书馆工作已不仅仅限于借还几本书、订阅几份报刊和提供几个阅览座位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 从数字图书馆到云图书馆, 从云图书馆到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已经进入数字网络化第四时代 (第一时代书写文字时代, 第二时代印刷文字时代, 第三时代多媒体时代) 。不过, 图书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实体馆+虚拟馆”并存并行。

二是特色化。所谓特色,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和自身独特的本色。从对比的角度看, 关键是具有独特的差异性。它是一种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持久、稳定、公认、独特、优质的东西, 渗透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 包括办馆理念、资源建设、管理服务、馆员风貌、读书文化等。具体表现就是“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高职馆的发展, 要切忌一味向“高、全、大、快”看齐, 如果忽视本馆内在的差异性和师生的需要, 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面对实体图书馆无形化、馆藏资源数字化、业务工作网络化、书目检索智能化、文献传递简单化、资源共享广泛化、信息查找远程化、用户获取便捷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走“小而特”的发展道路。

3高职馆的特色建设重在“美丽”与“智慧”

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 为读者提供一种美丽智慧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新职责, 它的要求更高了。可以说, 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永远在路上, 在信息服务中联系实际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特色。读者拥有美好的生活方式之日, 便是图书馆实现美丽智慧梦想之时。习近平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 都有自己的梦想。而面对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图书馆, 作为知识信息服务部门, 在努力接近读者并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中, 也有自己的梦想:实行精细管理, 优质服务, 特色发展, 建设美丽智慧图书馆, 让读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 教书容易育人难, 图书馆如何在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上下力气呢?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联系实际, 接近学生, 培育特色。

3.1 馆舍条件

图书馆位置优越, 环境优美, 是学院标志性建筑。正面建筑凹形设计, 体现图书馆的包容与广博。建立了特色资料查阅室、林业类捐赠书刊陈列室和职工书屋, 拟建图书馆用品展览室。各阅览室设备采用会议桌椅装备, 实现了自习、阅读、会议、活动、教学的资源共享;书库设备标准规范, 摆放阅览桌椅, 便于读者阅读;办公室和库室的绿化、美化突出林业职业特点, 绿色阅读氛围逐步形成。

3.2 管理品质

机构健全, 制度完备;集体讨论, 共同决策;引入社团, 师生共管, 民主协商, 团结互助, 队伍和谐。记录齐全, 档案规范, 宣传到位, 馆务公开, 同步公示。形成“林海绿涛, 人类生存的保障;书海页帆, 社会发展的翅膀”的馆训和“爱馆、爱岗、爱书、爱人”的馆风。实现了管理升级, 从规范管理进入精细管理时代, 强化过程管理, 着力建设示范高职院校美丽、智慧图书馆。

3.3 资源亮点

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齐全, 数字化建设取得新突破。纸质资源主要是林业史志、农林类书刊、林业教育、木材鉴定标准方面突出, 其标志为全套《中国植物志》和全套《云南商品材薄木手册》等。在数字资源方面, 如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博看期刊、银符题库、中文在线等数据库启用。资源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紧密对接, 增强了为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4 服务多元

服务范围扩大, 服务内容增加, 服务时间延长, 服务方式多样, 服务宣传加强。在信息化、自动化方面有所突破, 能力不断增强。采用“老师+学生”的轮班制, 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开放14小时/天, 解决了“学生下课, 馆员下班”的矛盾。数字资源开放24小时/天。主动为各部门投递报刊和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服务。同时, 一批学生馆员成为“最美第二馆员”, 被评为“服务之星”。

3.5 以文化人

首先, 在“馆训和馆风”的基础上, 按照社团章程加强了读者协会建设管理。其次, 在美化的基础上, 加大美化力度;三是把书法、绘画、摄影作品遴选后装裱, 让图书馆成为书法作品的展览室;四是与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生态文化传媒系等系部联合开展“世界读书日”朗诵比赛等读书文化活动。

3.6 教研生命

把教研视为第二生命。依托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 申报课题, 撰写论文, 发表论文。校外, 参加省农业教研会、省高教学会、省高校图工委、省图书馆学会、省高职高专分会等学术平台, 交流增多, 信息扩大。校内, 图书馆与院系 (部) 合作, 建立信息检索教研室, 开设《信息检索》等多门素质选修课。采取校企合作方式, 举办数字资源推广使用培训会、小型图情知识讲座或论坛, 有力地支撑了育人工作。

总之, 虽然高职院校图书馆位处边缘, 处境尴尬。但图书馆一定要在学校重点工作中找到相关的有利因素, 主动借用潜在机会,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 自觉走适合馆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 把最好的信息服务献给最爱读书的人。这样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才有可能变成读者心中真正的“天堂”和“大学的心脏”。图书馆是学生求知和求职路上永远不说话的导师。对于馆员来说, 满意服务的基础就是要接近学生, 为学生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也是建设美丽智慧图书馆的现实追求和梦想。

摘要:高职图书馆先天不足, “馆小、人弱、钱少”的现状短期内不能得到改变, 只能走“小而特”之路。作为边缘弱势的图书馆, 参与教科项目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 图书馆要善于利用学院每年核心工作中隐藏的各种机会,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关键时刻, 争取获得各方的帮助和支持, 把每一项支持都作为图书馆的“质量工程”, 以促进图书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美丽,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P3.

[2]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文件汇编.2005年3月.P71.

[3]云南省.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评估方案.2013年10月.

[4]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指南 (试行) .2011年3月.

[5]赵荣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培育重在创新[J].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

上一篇:小学生素质培养下一篇:研究教材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