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精选10篇)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 篇1
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 又相互依存与促进, 因此相关林业人员一定要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特点来做好安排部署, 这样才能够这两方面才能协调起来共同发展, 两者之所以存在着矛盾是站在不同的利益者角度上来说的, 因为不同的利益者关心的重点不同, 比如林业企业与员工通常都会关注林业生产而非林业生态建设, 这就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度开采数目, 忽略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1 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气候变化背后是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增加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事实上, 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 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 每一样都与森林的植被破坏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 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 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着,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我国目前林业生产状态如下:
首先,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 总体森林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 再加之, 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有些地区十分丰富, 而有些地区又十分缺乏, 另外, 我国林业经营水平不高, 种植的树种相对来说又比较单一, 而且很多企业只顾短期效益, 所以经常出现过量开采的情况。
其次,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再加之, 经济建设的需要, 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另外因为早期我国森林开发技术还不够先进, 所以, 在开发的过程中, 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 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我国的森林资源将会越来越缺乏, 也就不能为林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再次, 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相比较而言并不多,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所用到的资金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国债, 只有少部分就来自于国家财政资金, 但是随着近些年极端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 无论是国家, 还是个人都意识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所以也在逐渐的加大其投资力度, 也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最后, 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 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 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林业产业发展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生态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林业产业是以生态破坏为前提而取得的发展, 这在短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效益, 但是长期下去, 反而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 所以在林业产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 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按照这个关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林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2.1 两者是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之所以会存在着中关系主要是因为在林业生产与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个体, 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生态效益, 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 很多人就会以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 这是因为经济效益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林业企业, 还是林业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经济收入感知到它, 但是林业生态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而且也许最终的结果都不明显, 所以林业企业或者部门都将重心放在林业生产上, 而忽略了林业生态建设。
2.2 两者相互依存与促进
虽然林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建设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矛盾, 但是如果能够处理好这种矛盾, 两者也会相互促进, 为各自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关系并不难理解, 因为如果林业生态建设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自然也没有充足的空间发展林业生产, 反而会限制其发展, 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就是林业生产, 没有林业生产也就无所谓生态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 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工业原料的基地, 是动物的栖息场所, 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 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 有“环境卫士”之称, 是天然的“过滤器”,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 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 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 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 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 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 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 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虽然林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矛盾的关系, 但是两者之间关系的重点是相互依存与促进, 因为如果林业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 林业生产也会不取得长足的发展, 而如果林业生产陷入困难, 林业生态建设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所以不应该将两者隔离开来, 只有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我国的整体林业发展走向正规化。
参考文献
[1]孙垂川.关于发展林业产业,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08) .
[2]张洪生.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4) .
[3]茹小忠.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 篇2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共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凸显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赋予了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1.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绿色产业,兼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改善我国人居环境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也具有特殊地位,这是由于森林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决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蓄水库及生态屏障,具有缓解温室效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多种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林业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可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为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还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
2.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模式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林业产业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生态文明的内涵决定了林业必须摆脱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它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被社会所接受的发展模式。
3.当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营林技术差,林业生态建设质量不高
中国森林覆盖率在总量上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些基层造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存在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林分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重造林轻经营管理、轻封山育林等问题,导致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都比较脆弱,易感染病虫害,使林业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低下。
3.2林业投资渠道单一,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不高
林业建设经费基本上依赖各级财政的投入,社会化的筹资机制还未形成,谁受益谁投入的制度未得到落实。虽然林业每年投入经费在不断增加,但距离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依然有一定差距。生态林业的公益性和长期性,农民事实上只是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主体,他们作为经营者收益主体的权力却没有得到实现,因而严重挫伤和打击了群众投入林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3林业科技水平低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技投入低,林业科技投入仅占国家投入的比重不足1%;②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发达国家林业系统专门技术人才平均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而我国同专业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3.6%;③林业科技贡献率少,仅有27.3%,科技发展的滞后性难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4其他常见问题
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没有形成法制化;管理措施和养护策略不到位;后续管护资金跟不上;森林的乱采乱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落后,群众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等问题。
4.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试行绿色GDP核算;②完善绿色税收制;③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④制定合理的公益林营建采伐奖惩政策;⑤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⑥争取国际补偿。构建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林业建设稳定健康发展。
4.2提高营林技术水平,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加强养护管理
对营林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绿色屏障;坚持适地适树原理,林木科学配置,提高造林技术水平,增强造林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造林质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实施科技兴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用先进的科研成果来指导林业的发展,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增加林产品的综合价值。加强林木栽植后期的养护管理,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好森林培育抚育工作,坚决杜绝“重建轻管”现象,严禁林地和森林乱砍乱伐,切实从森林营建、管理、养护中让林业生态质量得到提高和永续利用。
4.3加大林业生态工程经费投入力度
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的调动作用,让群众看到从造林绿化中可以得到实惠,以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
4.4其他针对性策略
如①优化林业经济结构,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②完善我国林业法律体制,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地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③减轻林业的各项税费,加大对林业投资的金融扶持力度;④开展生态理念、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增强生态文明意识;⑤加强造林技术人员的培训;⑥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⑦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参与体系等策略。
【参考文献】
[1]董智勇.中国生态林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 篇3
1生态林业的含义及建设生态林业的意义
1.1生态林业的含义
生态林业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分析,以此来进行森林的经营和管理。以生态林业为基础的经营模式是新出现的一种经营模式,其对经营过程和理念提出了要求,必须保证生物和地球化学的有效循环,保证森林系统充足的养分供给,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森林系统现有养分不流失,而森林的养分来源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肥和永续经营。 一般来说,森林经营要遵循少投入多生产的理念,即以最低的投资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需要充分认识森林的过去、现状和将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当中必须充分分析森林的演替过程,对每个演替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其中要特别注意自然演替过程是否符合森林经营要求。
1.2建设生态林业的意义
( 1) 建设生态林业,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本质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社会生态经济多样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平衡奠定基础,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生态林业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经济粗放型发展向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其次生态林业建设是现代科技生态化的发展目标,能够有效提升林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 2) 生态林业建设是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紧缺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设生态林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的良好转型提供支持。生态林业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与生态的关系,不再将经济发展当作唯一目标,而是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有效结合,实现生态林业建设的最大化。
( 3) 生态林业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上得到认可和支持,生态林业建设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很好体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重要要求。因此,将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 4) 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我国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现状
林业是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同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林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社会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林业发展问题。生态林业建设作为林业发展中先进的发展模式,再次被广泛关注。我国森林资源的匮乏导致生态林业发展基础薄弱,而不合理的森林资源开发使得我国林业发展面临巨大困境,一直未能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再度关注,对林业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为生态林业发展提供较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
2.2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 1) 法律制度不完善。当前生态林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约束林业建设中的破坏行为,但是并没有起到良好的约束效果。制定的法律内容没有具体化到一些细节问题,人民缺乏足够的林业保护意识。
( 2) 生态林业发展落后。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还处在低级阶段,建设工作还主要停留在造林、育林等初级方面, 导致生态林无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缺少相应的市场,很多企业并不愿在林业上投资。
( 3) 林业市场发育缓慢。一方面我国林业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较缓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林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无法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内林业市场狭小,而市场对林木的需求较大,很多林业产品滞销。当前市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生态林业的价值,例如林业旅游、 花卉业等高价值的林业产品。
3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生态林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形成良好的生态林业体系,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 1) 健全法制,加强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生态林业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支持,要想促使生态林业建设良好发展,政府首先需要健全相关法制,使地方政府部门、 社会企业和人民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 《森林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破坏森林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保护林业发展。其次政府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生态林业建设,加强法制宣传,在森林资源开采方面对企业和个人进行约束。林业资源是潜在资源,生态林业不但可以提供生产建设需要的木材和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还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生态林业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同时加上各种乱砍盗伐现象,林业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要充分认识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发展林业经济,可以将林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等结合发展,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2) 应用科技,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技术。科技兴林战略能够有效实现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这就需要依靠科技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在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落实科技兴林战略,不断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将林业科技充分运用到生态林业建设中,一方面在林业种植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保证树苗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另一方面研发新的林业产品,为生态林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提升生态林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 3) 加快生态林业的结构调整,结合生态与经济建设目标。建设生态林业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生态林业的结构调整。保持传统的木材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林业附加产品的发展,最大化开发生态林业资源,扩大林业市场,扩大生态林业的经济效益。积极培育需求量大、生长迅速、产量高的林木品种; 通过对林木的再次加工扩大林业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林业旅游业,种植观赏性风景植物,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对林区进行规模化管理,将生态林业与经济林业结合起来,实现林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林业建设中,主要以经济林和速生林为主,采取林果结合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4结论
总而言之,建设生态林业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生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为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供可持续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林业产品的经济价值。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对于这方面,需要结合政府、相关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以科技为发展契机,满足林业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扩大林业市场规模,真正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林业是新型的林业经营模式,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当今社会生态问题的有效方法。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然而当前生态林业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如相关法制建设不完善、生态林业建设技术落后以及林业市场发展缓慢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探讨林业发展现状与现代林业建设 篇4
【关键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展现状;营林造林
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的、粗暴的林业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加紧发展国民经济,大力发展工业,恢复被战争破换的国家和社会,因此林业要为我国进行工业建设而服务,所以大量的天然林被破坏,大量的数目遭到砍伐,虽然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建设有所发展但是林业发展却被阻碍和破坏。第二个阶段是在文化大革命介绍之后,是我国进行不断发展的探索时期,但同时也是林业发展的摸索阶段,因为在这一时期各项有关林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仍然不是十分明确,但却开始进行一些长远发展计划的制定,对于林业的发展十一个春天的时间。最后就是在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今天,建筑业、交通业等等现代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森林资源的占用和利用程度明显上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剧了林业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林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发展的支持力量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从认识自然界发展到利用自然界,在利用的过程中不符合发展实际的改造自然,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森林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及发展,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原料,是起球生态平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的林业可开采区正在逐渐减少,同时人类对于木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在人类的破坏之下也越来越脆弱,严重影响着林业的发展。森林资源的逐渐减少对于林业的发展产生众多不良因素,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二)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长远的眼光
现代社会的生存着,他们放弃了前人的精益求精,开始追求在任何事情上面的随意效果,管理中不专心。比如,认为已经管理了就一定会收到效果,不注重细节。使得那些偷偷砍伐树木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利,在一定成度上破坏了生态林业的建立。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人们的目光变的肤浅,只重视眼前的利益,没有深思熟虑的去做一些快速得到金钱的行为,忘记了将会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在环境这一方面就表现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极度浪费。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成为今天林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三)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法制保障
尽管我们处于科技发展的时代,但是面对我国广阔的土地,不同类型的质地,人类的难题就更多了 ,技术不能得到广泛的普及,技术无法很好地利用,面对在林业中遇到的问题,人们无法形成一个非常适合的发展模式。林业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模式单一,有些地区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林业发展中,过分的注重对于木材的培育和采伐,经济林规模较小等等。我认为这是林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当中,有关林业发展的制度和建设十分落后和不完善,林业法规较为缺失,林业发展中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和保障措施,缺乏严明的执法机构和部门,所以在林业发展中的制度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二、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措施探讨
(一)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要求我们在发展时要做到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统一,就是我们人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保证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换句话来讲,就是我们人类的各种发展活动都要有一定的限制,保证自然环境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我所了解的知识。生态林业可以划分为山区林业和平原地区的林业,对于不同的林业也有不同的功能。山区林业它更注重的是在保护环境下达到经济收益的最高,这种保护生态环境方法是要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并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产品,促进经济的反展。平原林业所注重的是环境的保护,他所要求得经济效益就较低。在林业的发展中要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道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并且要提高对于天然林业的保护,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二)转变林业发展观念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应该革新人们的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新的日程,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比如颁布一系列促进林业建设的法律措施,防止偷盗者的不断增多。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奉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合理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红线,提高保护森林的意识。
(三)加强相关林业管理制度的建设
在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以致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和大量的破坏森林,为了金钱而做出很多违反犯罪的行为。在目前我国林业的法制建设当中主要依靠的法律法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母的在于更加有利的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我认为在林业发展法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虽然这一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不良行为,胆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比如说要加强对于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分类,可以按照商品林、经济林等分类对于资源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和开发,因地制宜的进行开采,不断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同时在林业的发展当中要不断提高对于木材经营加工等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
(四)奉行预防为主,引进先进技术
近年来国际之间的交流不断的加深,林病虫害也在不断的扩大它的危害范围。比如说美国的一种病虫就是通过运输而传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内,并且通过铁路等多种运输扩大了它的危害范围。所以我们应该严格自己的监察制度,防止病虫通过机场和车站等密集的地方传入国内,我们要设立严格的法律法规,使病虫的范围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推动林业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采用微生物剂来杀死危害森林的害虫,也可以利用天敌的功效,用最环保的方法保护森林。也可以利用物理中的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消灭害虫,控制林木发生重大的病虫害;正确的使用农药,还可以用飞机超低容量的喷雾防治技术的应用,防治为主,保护森林。
三、总结
林业是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的发展和管理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身边的自然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的中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萨日娜;孟宪龙;滕玉;井洛丛,林业发展现状与现代林业建设对策的几点思考.
[2]农民致富之友 2013-05-25.
[3]祝伟友,九三管理局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吉林大2012-12-01.
[4]费本华;樊宝敏,中国现代林业建设及其产业发展浅析,世界林业研究 2007-10-15 .
对生态林业建设的实施及发展研究 篇5
1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
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污染问题严重, 雾霾严重、PM2.5严重超标、沙尘暴等新闻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了公众的日常工作与学习、甚至给大家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因此, 环境问题引发了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城市的污染问题都是由于生态环境构建不和谐导致的, 要想改善这个问题,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此来提高居民日益成长的生活质量需要。
1.2 防止水土流失, 防沙固沙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部分地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一些森林茂盛的地区,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大量砍伐森林, 导致植被被大量破坏, 使得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 进而引发就近的城市出现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另外, 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沙漠化的土地没办法进行耕作, 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种植的林木可以起到防风固沙, 保护土壤的作用, 防止水土大量流失带来自然灾害[1]。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2.1 优化组合的原则
对于生态林业建设来说, 首先是要进行不同林业模式的优化组合, 即结合地方林业已有特色与发展需要, 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 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 增加林业内部生态多样性, 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圈, 其有利于恢复林业的良性循环。且不同物种间相互搭配, 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作用, 有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
2.2 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行物种搭配的时候, 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即选择的物种要与地区环境相适应。若选择了不适合的物种, 可能导致物种不能生存或者物种繁衍过快削弱了其他物种的生存能力的现象, 不利于合理的生态系统的构建, 因此, 在进行地区生态系统建设规划的时候, 要合理安排布局, 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 选择适合地区发展需要的生态系统构建模式, 不断完善生态结构的构建。
2.3 注重效益原则
在构建地方林业生态系统的时候, 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 加快生态系统的建设速度。同时还要注重经济效益, 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争取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合理利用地方已有的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 对这些资源进行相互协调。比如在林木比较多的地区, 建立多树种、多林中的有机组合, 在保障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对林木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林农的生活质量[2]。
3 建设生态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环保可持续的林业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 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思想。在进行林业开发的时候, 要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 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已有的林业资源, 不断开发林下产品, 满足当下公众对林下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同时在不妨碍地区经济建设的前提下, 加快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脚步。另外, 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 有步骤地进行生态系统建设, 利用已有的林下资源优势, 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3.2 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 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使得地方林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且未来生态系统的构建都要以多样化作为发展方向。当然, 生态多样化的构建要结合地区环境的实际需要, 把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以及林渔式等合理地嵌入地方林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中, 使得林业生态系统类具有尽可能多的物种, 这对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同时, 物种多样性也是恢复被大面积破坏的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方法。
摘要:近年来, 林业建设中存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不科学的林业构造等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以及生态建设的原则, 并分析了生态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夏正丽.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05) :22-26.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 篇6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 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科学理论, 为法治提供了思想基础。从功能上来说, 科学发展观能够积极促进实现法治的功能。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和谐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法治要通过培植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一系列的法治过程来营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 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等目标与原则, 必须通过法治建设来实现。因此, 我们应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指导作用, 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到中国法治建设上来。
二、中原经济区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中原经济区的立法不足
近年来, 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立法主体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加快了立法进程, 但进度缓慢且大都站在维护本地区利益的角度, 其立法不足主要表现在: (1) 立法步伐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原地区与沿海省份相比, 表面上看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 实质上是发展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粗放问题。如河南是能源大省, 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但在通过过度消耗能源资源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矿难事故严重等。这些事关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化解, 迫切需要立法的引导、支持和规范。 (2) 立法存在很多盲点。如河南在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改革方面, 目前尚未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范。 (3) 相关法律规定滞后。如中原经济区内的建设用地流转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但这超出了中国法律规定的范围, 属于对现行法律制度的突破。鉴于此, 河南要改进立法技术, 及时修改、废止本省土地管理方面不适当的法律规定, 为中原经济区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中原经济区的行政法治建设问题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 中原经济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 致使各地行政执法利益化的程度很高。目前, 一些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 而且罚的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越多, 致使一些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挂钩, 结果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有些部门甚至从自身利益出发, 给每个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 开展罚款竞赛;有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 无利躲着走, 争管辖、争权力、争罚款、争收费;有些部门对于违法行为不是及时制止, 而是任其发展, 事后收拾“残局”;有些部门故意设置“圈套”, 引诱行政相对人违法, 然后施以重罚。
(三) 中原经济区的司法建设问题
司法是定纷止争、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调节利益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特殊事业, 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司法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可替代的。但目前中原经济区域内, 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贪污腐败的行为, 同时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比较盛行, 司法机关对本地、外地当事人不能平等对待, 做不到一视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
三、中原经济区法治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缺乏地方立法协作
地方立法协作是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利益诉求, 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协调问题。一方面, 区域一体化要求采取一致的规则和行动, 建立无壁垒、无障碍、各地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市场和共同规则;另一方面, 只要存在一级利益实体单位, 地方保护、立法不协调的倾向就不可避免, 就需要建立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机制。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区域经济, 需要借鉴其他地方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如长三角三省市共16个城市在经济协作中已开始暴露出各地法规规章冲突、执法依据不一、重复建设、地方保护等问题, 急待通过立法协作来协调统一各方利益关系。
(二) 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缺乏明确而严格的的法律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是问题的重要原因。某些权力集中、权力含金量大的行政执法主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政瑕疵比较突出, 在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时, 同事不同权、同案不同罚、合法不合理, 自由裁量权缺乏法治化约束, 甚至滋生权力寻租、营私舞弊等腐败问题。必须把追究法律责任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来抓, 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 地方司法保护主义严重
目前, 在中原经济区内, 司法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如某些司法机关对本地、外地当事人不能平等对待, 做不到一视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 从而削弱了司法的公信力。对跨区域的涉诉案件和执行案件中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履行能力等不能及时调查、互相公布, 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此外, 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司法文书送达与执行方面的协作急需加强, 要形成“异地执行公务、当地司法机关支援”的局面, 就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案件调查取证、案件管辖方面的协作, 健全区际委托调查取证制度, 对区际案件的管辖权问题达成协议。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法律服务方面的协作, 尤其要简化律师异地调查取证或申办执业的手续, 对异地司法行政机关提供的律师身份证明予以确认。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的区际法律援助, 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转办制度, 以减轻当事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中原经济区法治建设的构想
(一) 统筹兼顾, 加强立法协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立法协作, 包括立法工作经验的交流、立法信息交流、立法技术的统一, 甚至包括法规条文的借鉴。加强立法协作, 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成立中原经济区立法协调机构, 可由中原经济区内的各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或政府法制办主任以及相关法律专家组成。 (2) 建立和完善立法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交流区域内立法计划、立法动态、立法信息;针对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参考性意见;提出与区域合作立法有关的建议。 (3) 创新中原经济区立法程序。要通过举行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广泛征求公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除按照《立法法》的规定进行备案外, 可以尝试建立地方立法或规范性文件交叉备案制度。 (4) 协调立法内容。区域内各地区的立法要充分地考虑和兼顾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 实现立法内容的相对统一。地方立法文件的起草、审查等各个阶段全面把关, 消除或减少不同地方的立法在内容上的矛盾和不协调, 增强区域内法律规范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二) 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依法行政
1. 规范政府行为,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对于政府而言, 法治理念是强调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 这一理念有助于防止政府随意扩大权力、抑制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 甚至侵害公民权利行为的发生。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这就要求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
2. 规范行政决策和执法行为。
建立起良好的决策法治体制机制, 保证政府决策、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严防引进污染企业和夕阳产业, 严防重复建设, 劳民伤财, 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到消除落后、形成竞争优势上, 摒弃“人治”弊端干扰经济发展和法治发展大局。切实规制行政执法行为, 尤需制止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等侵害市场主体利益的行为。必须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工作, 通过职能的科学配置, 减少执法层次和交叉重迭执法的矛盾, 避免执法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提高执法效率。
3.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提高行政效率。
削减经济事务行政审批的手续, 发展战略经济区统一的电子政务, 简化行政流程, 建立透明高效的电子政府, 以刚性可操作的具体规则, 减少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 保证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三) 以人为本, 创建司法协作
1. 贯彻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 保障公民权利。
司法机关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在各项司法工作中高度注重依法保障人权。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能让司法更具有亲和力, 使人们感受到司法的力度和温度、刚性和柔性, 从而真正地彰显司法的地位和作用。
2. 加强中原经济区内的区际司法协助。
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司法文书送达与执行方面的协作, 形成“异地执行公务、当地司法机关支援”的局面。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案件调查取证、案件管辖方面的协作, 健全区际委托调查取证制度, 对区际案件的管辖权问题达成协议。
3. 消除司法地方保护主义。
在中原经济区内, 各司法机关要遵循公平、公开和非歧视原则, 对本地、外地当事人平等对待, 做到一视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 增强司法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张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J].法制与经济, 2008, (7) .
[2]丁祖年.关于中国地区间立法协作问题的几点思考[J].人大研究, 2008, (1) .
[3]王腊生.地方立法协作重大问题探讨[J].法治论丛, 2008, (3) .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 篇7
1.1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 需要一个新的体制来进行科学的规划。改革体制要适合社会的发展, 并涉及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建立新体制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这样才能使其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是整个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效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
1.2生态林业建设创新工艺
传统的林业发展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生态林业建设的需求, 因此,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来设计出新的施工工艺,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改革和改良, 来保证生态林业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的利用高科技因地制宜设计出树种林种合理的布局, 实现其机构的多样化。
1.3生态林业环保意识的培养
人作为生产和发展直接操作和执行者, 一个人的意识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因此, 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中要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生态意识, 让员工能够从心里上认识到生态林业的必要性, 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建设中。只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2.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农林业建设的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的这种发展必须要依照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去实施。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从而危害到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生态林业建设要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下, 结合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科学的设计生态林业建设方案, 合理的规划林业建设的布局,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林业系统主要由森林系统中海岸线、自然保护区、天然树林等组成, 还包括防护林体系诸如沿河防护林、道路旁树木、农田周围树木、村子中树木等。生态林业是网络状呈现片、点、带、网的紧密结合, 这种森林生态体型主要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能够合理的布局整体上生态林业的设计, 利用生态林业的优势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2.2生态林业建设的稳定与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以稳定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经济之间有着巨大差别, 其林业的发展模式诸如林牧式、林工式、林渔式、林林式都会存在于建设中, 在生态环境中有着多种的生物物种、机构层次也不相同,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 林林的资源也要合理的利用起来。
2.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要想在社会经济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看其是不是能够适应当地生物圈中森林资源基础状况。生态林业的生态效益必要发挥出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来合理的布局, 打造一个完善的设备功能的生态林业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要实施一个均衡的发展状况, 才能有效的进行林业的建设。
2.4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出自己的功能。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才能够防止生态被破坏、改善自然环境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还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和提高经济的效益,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有经济目的的人工生态的系统, 还表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生态林业的功能比较多, 要把生态林业系统中各种产业结合到一起, 实现其整体化的发展把加工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都融合到生态林业的规划设计当中。生态林业还能够在经营的方面提供木材产品;还能够改善生态的环境, 保持水土完整性、防止风沙的侵袭等作用。在保证森林承载力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出整体化发展的林业体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生态林业建设已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任务。要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面对决林业建设中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使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 :195-196.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1.1培养生态林业建设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由意识决定的,只有人类在思想上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甚至于杜绝破坏生态林业的行为,最终最大程度上的利用林业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1.2合理的对生态林业建设进行规划
对于建设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划分区域和研究技术,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规划,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优化整合资源使用结构。
1.3改进生态林业工艺
如何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林业资源,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化,这要求要不断的提升技术水平,及时改进工艺,对于生态林业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联系并充分结合考虑,构成一个科学的生态林业发展体系。
2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2.1合理组合
对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要遵循优化组合的原则,如何合理的搭配丰富的物种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1]。在建设生态林业时,要对所拥有的植物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科学进行组织,资源优化。
2.2效益结合
在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当前社会,不能只顾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既要谋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使环境和经济互相促进,到达双赢的局面。
2.3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林业建设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了解本地条件,发挥特色,与农、林、牧、渔等周围的生产因素充分结合。学习同类型生态林业的先进经验,但绝对不能生搬硬套,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3.1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一大益处,在保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为了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密切地相结合,整体布局,长远规划。基于生态林业的重要作用,要加强研究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努力。
3.2多样化和稳定性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同地方对于生态林业的规划设计会更加的具有地方特色。而为长久发展,只有保持生态林业的稳定性,才能尽早的发挥其效用。生态林业建设将会朝着稳定和多样化发展[2]。
3.3均衡适度化发展
虽然生态林业对于人们有着很大的益处,能够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但是,也要考虑到生态林业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不能盲目的追求生态林业的建设,要使经济和生态平衡的发展,均衡各种资源,适度的进行调整和规划。
3.4整体化发展
建设生态林业时,要从整体进行考虑,具有大局观,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一处,发挥生态林业多元化的功能,与各个产业相融合[3]。这样,生态林业不仅仅可以保护环境,改善污染,更多的是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进作用。所以,未来的生态林业的发展将会更加的整体化和全面化。
4结论
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社会,环保问题得到重视,对于生态林业的建设可以有效的起到作用。人们要了解生态林业建设的内容,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必要性,科学的进行发展规划,在因地制宜、结合效益等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作用。生态林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整体化的趋势,并会更加多元化和稳定化,越来越均衡合理,最终创造出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慧.略论生态林业的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5,10(4):22-23.
[2]代慧玲.生态林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北京农业,2015,9(9):104.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 篇9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态建设;林业;森林资源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产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对于满足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求与社会生产需要十分重要。森林可持续发展是森林资源与林地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林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林业工作中,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森林资源状况和发展是一种重要性超强的工作模式,为了应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将生态建设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各环节,满足林业的全面生态建设要求。
1.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产业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当前社会发展中,为了满足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求与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林业生态建设在林业产业发展中不容忽视。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产品输出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在建设中,其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在林业建设中追求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
森林生态建设也被称之为森林可持续发展,在运营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林业生产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已发挥多样性的森林工作优势,并且在工作中能够保护森林土壤、空气和水质以及水量,使得森林建设工作既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能够在不损害当前人们利益的前提下为后代子孙提供全面可靠的林业供给。生态化林业建设不仅是从健康、完整的生态体系出发,同时也是以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以及林产品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实现森林的多重价值和要求,以致于在工作中能够从整体区域进行总结与处理,从而全面的完善工作模式和满足生态发展要求。
2.我国生态林业建设背景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我国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时间段,从98年的洪灾开始,我国经历了沙尘暴、旱灾、蝗灾、地震、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国民经济损失和影响,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些自然灾害分析与总结得出,这些灾害的发生与产生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环境破坏与生态失衡的基础上产生与形成的。事实上,就目前我国社会现状分析,我国生态危机现象远远不止于此,有生态恶化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和人类生活环境破坏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较为明显。就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土地沙漠化严重、干旱缺水、洪水灾害、物种灭绝和温室效应等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生态问题,其中各方面的生态影响,都与森林资源紧密相连,和森林资源的破坏息息相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以来都是以钢材与木材为主,对森林的破坏尤为严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对经济建设需求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但所受到的效益却微乎其微,其总体形势还较为严峻。就当前我国的林业状况还处于一种破坏大于治理的状态,而形势还较为严峻。
3.林业生产存在隐患的原因
20世纪末,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1)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表现在问题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2)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社会的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巨大的消耗。
(3)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4)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4.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业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4.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4.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5.结束语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分析 篇10
林业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承担着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的重要职能。保护森林发展林业, 是减少自然灾害,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 保障木材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式。
2 林业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林业建与对林业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林业的发展无论如何都以森林资源的存在和扩大作为根本。中国森林资源的状况决定了林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森林资源的变化对林业的发展规模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 林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使用和发展方式也影响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3 林业生态建设
3.1 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
建设生态林业即在达到林业产业作为产业本身需要获取利润的目的基础上, 拓展林业产业对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最大可能性。生态林业的建设, 能够有效改变目前粗放型林业产业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状态, 减少森林资源的破坏性使用,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目前林业生态建设的情况
由于洪涝灾害和随之而来的其他自然灾害如土壤沙漠化和雾霾天气严重等土地、气象方面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个值得记录的就是人工林的增长。自“天保工程”开展以来, 中国人工林以每年500万hm2的速度增长, 进入21世纪后, 人工林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除了人工植树外, 以飞机播种进行树种播撒的造林方式也加快了树林增长的速度。现在, 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已有4700万hm2之多, 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 堪称世界首位。
4 林业产业发展
4.1 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产业是指那些使用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企业, 林业产业发展的表现集中体现在林业企业的建立、投资规模扩大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其经济效益的达成直接作用于社会的表现, 就是为国家提供税收, 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林业企业的建立除了这2个作用之外, 还能够使林区周围居民摆脱过去的“靠山吃山”的落后经济状况, 为山区和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条件。除此之外, 林业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表现在林业产业发展带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反过来作用于林业建设上。林业产业是依托于林业建设而诞生的产业, 一切林业企业所进行的专利技术发明和产业模式开发, 都与林业建设息息相关。林业产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实际上也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建设的行为。
4.2 目前林业产业发展的情况
首先, 国有大中型森林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使得林业系统成为为GDP增长贡献最多的五大产业之一。目前, 林业所包含的产业已经涵盖了轻工业、医药行业、旅游产业等多个方面, 据2003年林业利润产值报告, 林业全年总产值已经高达4000多亿。保守估计, 10年来, 林业产值的增长绝不输于其它主要行业。其次, 林业本身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3%。林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 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防沙治沙法》等, 这些法律的颁布保障了我国森林保护活动有法可依, 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是, 林业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使林业发展的作用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效果。一方面林业企业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组织, 即使有先进科技支持, 还是不能克制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集约式的产业模式并没有被推行到所有的林业企业中去, 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林业企业, 仍以砍伐树木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
4.3 林业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一直是林业产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产业主要的发展模式的情况下, 林业企业作为对环境保护负有重要责任的产业, 再坚持粗放型的产业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进入到生态绿色的产业模式当中, 避免林业产业陷入由于砍伐输出和原料输入 (造林) 的速度不平衡导致无木材可用, 无土地可植树的产业恶性循环中。面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消耗的矛盾, 国家政府也将大力介入到其中, 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森林保护和产业限制法律的制约, 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可能不再是林业企业的选择题, 而是被固定的发展线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环境下, 我国的森林资源使用状况朝着绿色、可持续、科学的方面演进, 在未来,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将是林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而中华大地也必然会被大面积的森林覆盖, 重焕神州风采。
摘要: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以期为我国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林业提供帮助。
【林业发展法治建设研究】推荐阅读:
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09-20
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07-13
林业发展建设的问题09-30
郑州林业产业发展研究09-23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07-27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2-18
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1-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林业经济建设06-29
林业生态发展05-17
林业健康发展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