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

2024-09-20

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共4篇)

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 篇1

一、引言

长期以来,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对自然的依赖较大, 造成林业投入的风险性较大, 致使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林业、制约林业发展的难题。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 国家开发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弥补财政与商业性金融的缺陷与不足。但从目前来看, 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国家开发银行对林业产业的支持的力度和规模不够, 无法满足林业产业的资金需求。国开行需要转变和创新支持林业的模式, 与政府部门深入合作, 不断优化支持渠道, 加大信贷投放, 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国开行支持林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 国开行支持林业的五大领域有:涉及林浆纸 (板) 一体化的上下游工程, 如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林板林纸一体化项目等;支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的林业项目, 如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木本粮油等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支持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林业工程, 如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支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境外森林资源综合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等领域。

2009年, 国开行加大对林业改革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发放林业贷款158.8亿元, 贷款余额249.3亿元。其中, 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6亿元, 支持31个项目。2010年, 国开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发放林业贷款31.3亿元, 林业贷款余额72.15亿元, 同比增长23.54%, 重点支持了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林纸 (板) 一体化项目等。2011年, 国开行的林业贷款余额约为80亿, 仅占其贷款总余额的0.187%。

从近年的数据来看, 国开行的林业贷款发放额较少, 林业贷款余额占贷款总余额的比重极低。国开行对林业产业的支持规模远远不够, 提升的空间巨大, 需要加大对林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注: (1) 数据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社会责任报告 (2007年—2010年) ; (2) 上表中的单位为10亿元或百分比。

(二) 存在的问题

1. 支持的领域有限。

近年来, 国家开发银行对林业产业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于木材生产基地和林产工业。其中, 木材生产基地属于国家战略重点支持的领域, 已逐步发展为区域经济绿色增长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林产工业近年来发展随度较快, 同时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是林业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 国开行支持的领域局限于这两个优势产业, 对于木本粮油、竹林、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林等新兴产业或朝阳产业, 国开行的信贷资金基本难以进入。

2. 支持的对象有限。

国开行的主要信贷投放对象之一是林业龙头企业, 大型的林业企业或集团数目很少。一方面, 专门从事林业生产与经营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 仅有吉林森工、永安林业、景谷林业等, 总资产分别约为281464万元、156626万元、67665万元。另一方面, 重点发展中的林业企业规模小, 目前不少林业企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但其资产规模基本上没有上亿, 大部分还处于3000万到7000万的区间。另外就是中长期的大型项目, 特别是对国家林业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如扶持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和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 支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

然而, 我国林业产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和林农。所以, 国开行支持的对象范围相对狭窄, 信贷资金的出口受限, 造成低贷款发放额、低贷款余额的局面。同时, 信贷资金没有流向最广大的需求者, 难以对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3. 支持的规模有限。

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有两种模式, 一是直接贷款模式, 二是批发式资金模式。直接贷款模式主要是针对林业龙头企业的。由国开行自主选择项目, 自主审贷, 自主发放贷款。贷款主要采取以企业所有林场产权、控股股权或其他权益作抵押的担保贷款。这种模式由于林业龙头企业的数目有限, 国开行的总的信贷规模也难以扩张。批发式资金模式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与当地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签订委托贷款协议, 委托其向林业中小企业和林农发放贷款。这种贷款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等多方配合, 搭建完善的担保、管理、信用平台, 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畅通。目前, 这种模式还没有全面推广, 所以, 国开行的贷款规模十分有限。

三、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的难点和限制

(一) 林业的弱质性

林业是弱质性行业, 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回收慢, 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多, 风险高。林业中小企业经营中面临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 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所以, 林业融资与其他融资相比有很多差异:一是林业生产贷款具有明显的长周期性。由于林业生产要受动植物生长过程的制约和自然风险的威胁, 所以其资金周转慢、风险大;二是农户贷款规模较小, 效益较差。农户家庭经营方式要求林业生产贷款以零散小额为主, 同时, 由于我国现阶段林业生产力水平低, 林产品商品率不高, 林业比较效益差, 林农收入少, 林业贷款的效益不理想, 使林业贷款的社会效益及贷款机构的效益均难以提高。这些特点决定了经营林业贷款将面临风险大、收益少、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不利因素。

(二) 承贷主体缺乏

承贷主体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缺乏龙头企业。林业产业的发展大都靠资源依托, 企业带动来发展, 但目前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初级低档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技术装备水平也普遍较低, 科技含量低, 科技成果转化慢。所以, 真正优质的大型林业集团屈指可数, 国开行能通过发放直接贷款支持林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第二, 中小企业数量多和林农分散, 且贷款额度较低。分散的信贷资金需求, 难以与国开行的主要业务模式, 即授信额度大的批发业务进行对接。每项贷款业务的程序和固定成本几乎是相同的, 贷款额越低, 单位收益的成本就越高, 所以国开行必须选择合适的贷款对象和方式来控制贷款成本。而林业产业的承贷主体缺乏限制了国开行的选择范围, 进而制约了开行对林业产业支持的力度和规模。

(三) 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

国开行要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力度, 必须要重视林业中小企业和林农的主体地位, 扩大对其的信贷投放。但是, 多数中小企业和林农并不符合开行的借款人条件:其一, 大多数林业中小企业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和混乱, 突出表现为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的现象。其二, 融资对象的素质较低, 在贫困偏远地区,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 虽然这些地方林地资源丰富, 但是信贷投放的过程涉及贷款人的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等, 这些都是落后地方农户所缺乏的。其三, 大部分林农和一些成立年限较短的林业企业都缺乏信誉记录。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 国开行贷款决策成本就提高, 以后监督成本也会增加。

所以, 国开行进行信贷投放以及风险监督管理等过程, 都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和体系的支持。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 目前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 开行难以准确估价, 给林权抵押贷款的办理增加难度;林权流转市场建设尚不完善, 林权登记、抵押、评估、交易的过程没有规范化。若借款人发生信用风险, 变现抵押林木的成本较高, 且变现速度较慢 (受砍伐指标、木材需求等因素影响) , 不能有效地降低开行的信贷风险;森林保险体系不健全, 没有有效地扭转林业行业高风险的不利形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行将抵押担保贷款作为对资质不够的林业企业或农户进行投资的渠道。

(四) 国开行分支机构和人员限制

国开行仅有30多家分行或代表处, 且大都设在各大省会中心城市。而我国现有43亿亩林地大部分在山区, 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所以开行经营林业信贷, 尤其在向农户放贷时, 面临更严重的事前疏通、事中管理和事后监督的难题, 这在地理上形成了其资金流入林区屏障。

国开行的人员相对有限, 而且在林业信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存在不足。这使其在开展贷款业务调查、贷后管理、评估报告的鉴别等阶段, 不能作出科学决策, 导致贷款不能正常发放或贷款风险增大。这已成为制约林业信贷, 尤其是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潜在因素。

四、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的模式创新

(一) 国开行+龙头企业

由于承贷主体有限, 国开行应参照各地方政府认定的省级、市级林业龙头企业的名单, 并结合政府扶持的方向, 从多个方面来加强与少数龙头企业的合作。一方面, 针对林业客户和资金用途的特点, 合理设置林业贷款期限和利率, 加大中长期的信贷投放额度;另一方面, 加强对涉林大型企业营销力度, 不断提高服务层次, 满足其在流动资金周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融资、现金管理、代理债券发行、推荐上市等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二) 国开行+龙头企业+林农

针对林农分散、缺乏管理能力和信用记录等问题, 国开行可以采用将贷款直接发放给龙头企业, 再输送给农户的方式。林业龙头企业是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在引导生产、延长产业链、科技示范、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各地区的龙头企业不仅自身经营规模较大, 在同行业中经济效益领先, 而且一般都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合作造林”等形式建立原料林基地, 或者在苗木的培育和销售过程中, 通过建立合同、入股和合作等方式带动大量农户。这种经营模式, 是联接农村、联接农户、联接基地的有效途径, 是规避企业和农户市场风险的科学选择。通过公司拉动基地和农户, 资源经营有出路, 产业发展有后劲;通过基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 能够减少企业经营中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 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

基于这条成熟的产业链, 国开行可以使其信贷资金通过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流向大量分散且难于审查监督的农户, 有效地解决林业信贷成本高、风险分散难于管理的问题, 也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 国开行+农村信用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林农

针对开行分支机构少的问题, 国开行可以采用转贷的方式, 先将贷款额度授予农村信用合作社或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再由其转贷给当地林农。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 贷款程序简便, 在农村基层林业生产经营者尤其是广大农户的金融服务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等也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专业优势, 使审贷监督比较便利, 程序相对简便, 便于林农申请办理贷款。这种转贷方式能节约放贷成本, 有效地控制风险, 同时可以使开行在保证收益的条件下, 提供尽可能低利率的贷款, 加大对林农的支持。

(四) 国开行+担保机构 (林业合作社) +中小企业 (林农)

国开行应积极创新多样化的组合担保方式, 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和专业担保机构的合作。针对中小企业, 开行可以引进专业的担保公司提供产成品、房产、生产设备、林权等抵质押方式, 着力解决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简化和加快贷款发放的流程。

针对林农, 开行可与政府部门一同推进成立林业合作社, 林业合作社对入社的林农提供担保服务。由林业合作社对林农的林木进行评估, 并提供按一定比例的评估数额进行贷款担保, 申请贷款的林农将林权证直接抵押给林业合作社, 其他的贷款手续由林业合作社为提供贷款担保的林农进行办理, 林农就可以去开行直接领取贷款, 从而做到简化贷款手续。同时, 开行可以明确贷款条件, 期限、还款方式、抵押率, 规范贷款程序, 提高投放效率。

五、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的建议

第一, 国开行应与有关部门就林业项目的开发性金融服务工作提出工作目标, 明确了林业贷款的期限、利率、信用机构、重点支持领域。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重点项目的规划, 不断扩大对林业的服务范围, 研究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满足林业大户的资金需求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要。

第二, 结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 扩大信贷投放的领域范围, 加大对增长强劲的干鲜果品、木本粮油、森林旅游等非木质产业的信贷投放, 同时可以选择支持林下产业、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

第三, 在不断完善林业信贷管理方面, 适应林业生产和林业客户的特点, 完善林业客户评级、授权、授信、担保、定价、流程、风险分类等方面的信贷政策制度;积极创新多样化的组合担保方式, 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和专业担保机构的合作, 加强风险控制, 同时提高广大林业客户的信贷满足度。

第四, 围绕国家重点林业产业项目和优质客户开展营销, 对已经列入中央财政贴息计划的林业项目, 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对已发放贷款且符合国家贴息条件的林业项目或企业, 要积极向林业部门推荐, 争取纳入国家贴息范围。

第五, 与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 及时掌握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信息。一方面, 研究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加大对财政保障型的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进一步完善政府推荐项目、银行独立审贷、多方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机制, 并不断加强与林业担保机构、各类林业经济组织的合作, 探索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崔玉果.我国林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3)

[2].周立, 周向阳.中国农村金融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 2009 (8)

[3].陈玲芳, 金德凌.信息不对称与林业信贷融资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 2005 (2)

[4].王思源.拓宽商品林融资渠道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0 (3)

[5].时明芝, 王可.论林权改革背景下的金融服务创新[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6].雷加富.关于相持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J].中国林业经济, 2006 (1)

[7].肖建武, 范亚娟.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研究[J].中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1)

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篇2

关键词:金砖国家,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就业

一、金砖国家①文化产业都在经历着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转变

(一)金砖国家服务业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2015年《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数据显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于1990年、1995年、1999年和1965年超过50%,并保持上升势头。2014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1.0%、60.0%、53.0%、48.2%和68.0%。

(二)居民消费升级使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看,各国居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主要受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当居民生活水平开始脱离温饱,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左右时,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强;当居民生活水平达到比较富裕程度时,即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30%左右时,对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明显扩大并在消费需求中占据重要地位。以美国为例,美国在收入增加和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的过程中,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则持续较快上升。1970—1993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4.3倍,而同期娱乐消费支出增长6.7倍,支出占比也从3.7%提升到5.4%。目前美国娱乐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已超过5.5%,位列食品、住房、交通类支出之后,是第4大消费支出项目。可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一段时期来,金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显著降低:巴西的恩格尔系数从1967年的51.6%降至2009年的24.1%;俄罗斯由2000年的33.2%降至2013年的27.7%;印度城市居民从2000年的48.1%降至2012年的42.6%;中国城镇居民从2000年的39.4%降至2012年的36.2%;南非则从2000年的28.4%降至2013年的24.9%。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金砖各国居民的文化娱乐开支逐步增加,成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交通、住房之外最为重要的支出项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除中国和巴西没有相关数据外,俄罗斯文化及娱乐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7.1%升至2013年的7.2%;印度从2004年的1.3%升至2009年的1.5%;南非从2000年的3.5%升至2013年的4.4%。

二、金砖国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成绩不凡,但表现各异

近年来,金砖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持续扩大。不过,金砖各国文化产业的实力与发展势头却表现不一。其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国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贸易总额、增加值总量,还是总体发展势头,都在金砖国家中独占鳌头;印度文化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数量在5国中首屈一指,其文化产品出口增速也在金砖国家中名列前茅;巴西与俄罗斯的文化服务贸易规模及增长速度位居金砖国家前列;南非整体表现较弱,多数指标均居金砖国家后列。

(一)金砖国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快、动力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增速均快于经济增速。根据有关国际组织或部分金砖国家统计机构估算①,2000—2013年,金砖国家整体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高于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增速最快,年均增长18.4%,高于同期GDP增速8.4个百分点;南非最慢,年均增长3.4%,略高于同期GDP增速0.1个百分点;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分别增长3.8%、5.0%和7.9%,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0.6个和0.7个百分点。

据普华永道(PWC)测算,2014年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娱乐和传媒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大,营业额分别为1549亿美元、555亿美元、330亿美元、323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2.7%、15.1%、15.0%、11.0%和10.8%;营业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分别为8.2%、2.9%、1.7%、1.6%和0.8%,比2013年分别扩大7.2个、2.5个、1.5个、1.4个和0.7个百分点;分别位居世界第3位、7位、13位、14位和22位,除中国和俄罗斯位次与2013年持平外,巴西和印度均提升2位,南非则提升3位。

(二)文化产业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0%。其中,中国最高,达6.4%;印度最低,仅为1.1%;俄罗斯、南非和巴西分别为6.0%、4.1%和2.5%。联合国贸发会议2015年初预测,2014—2016年,金砖国家整体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升至5%~6%。

金砖国家文化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且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相对较高。2013年,印度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在金砖国家中最高,高达14.0%;南非最低,为4.1%;巴西、俄罗斯和中国依次为8.5%、7.3%和6.5%。据普华永道(PWC)估计,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比全国工资水平平均高出44.0%左右。

(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持续大幅增长

1. 金砖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不断扩大。

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12年,金砖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168亿美元,是2003年的43倍,年均增长17.5%。其中,文化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1799亿美元和369亿美元,分别是2003年的4.0倍和5.7倍,年均分别增长16.8%和21.3%。

分国别看,中国出口的规模最大,2012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额接近1512亿美元,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依次为259亿美元、16亿美元、9亿美元和4亿美元;印度的增速最快,2012年的出口额是2003年的5.9倍,2012年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南非文化产品出口额分别是2003年的4.0倍、1.9倍、1.2倍和1.0倍。

2003—2012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文化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分别达28.3%、21.6%、28.3%和21.8%,增速最慢的南非也维持了12.8%的两位数快速增长。

2012年,中国和印度文化产品实现顺差,分别为142亿美元和169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则均为逆差,分别为23亿美元、69亿美元和17亿美元。

2. 金砖国家文化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各国均实现顺差。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金砖国家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473亿美元,是2003年的5.3倍,年均增长20.3%。文化服务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58亿美元和215亿美元,分别是2003年的5.6倍和5.0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1.0%和19.6%。其中,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0.0%、10.0%、4.7%、25.5%和10.0%。

与文化产品贸易相比,金砖国家文化服务贸易具有显著特点。一是金砖国家文化产品贸易既有顺差也有逆差,但文化服务均为顺差。2012年,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分别实现文化服务贸易顺差26亿美元、11亿美元、3亿美元、2亿美元和1亿美元。二是巴西、俄罗斯和南非文化服务出口额明显大于其文化产品出口额,而中国和印度文化产品出口额明显大于文化服务出口额。

3. 金砖国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强弱迥异。

国际上,评价一国文化产品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从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①、贸易竞争力指数②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③判断。

从表1可见,中国、印度文化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但文化服务相对较弱;巴西、俄罗斯则反之;南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竞争力均最弱。

在文化产品竞争力方面,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产品出口市场上占据明显优势,印度表现也非常突出。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2012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1.91%、5.46%、0.34%、0.19%和0.08%;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达到0.83%、0.49%、-0.68%、-0.55%和-0.70%;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89%、3.41%、0.12%、0.15%和0.14%。在金砖国家中,除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略低于印度但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外,中国其他两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其他金砖国家;放眼全球,中国3项指标高于世界文化产业第一强国美国以及后起之秀韩国。

在文化服务竞争力方面,金砖国家中巴西最为突出,中国、俄罗斯紧随其后。2012年,巴西、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南非文化服务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6.91%、6.26%、3.35%、0.91%和0.08%;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53%、-0.21%、-0.26%、-0.79%和-0.89%;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7.74%、1.29%、2.40%、0.21%和0.23%。金砖国家中,巴西3项指标均高于其他国家;放眼全球,巴西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于美国但高于韩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均高于美国和韩国。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并经作者计算。

三、金砖国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相对发展速度仍慢于发达国家

近年来,金砖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其GDP增速。不过,就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增速相比较的相对速度而言,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OECD)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2013年,OECD成员国整体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是其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2倍,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的4倍;而同期,金砖国家整体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仅比其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0.7个百分点,比其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2.5个百分点。其中,巴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8%,分别比其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1.5个和0.6个百分点;俄罗斯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5.0%,比制造业增速快0.3个百分点,但比服务业增速慢0.1个百分点;印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7.9%,比制造业增速快0.2个百分点,但比服务业增速低0.9个百分点;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4%,比制造业①快7.8个百分点,比服务业亦快7.8个百分点;南非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4%,均远低于服务业8.1%的增速和制造业7.7%的增速。

(二)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

世界知识产权数据显示,2013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6.0%、1.1%、6.4%和4.1%。占比不仅低于美国的11.3%和韩国的9.9%,且仅中国和俄罗斯超过5.3%的世界平均水平。

(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整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劳动生产率偏低

世界知识产权数据显示,2013年,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4.0%、8.5%、7.3%和6.5%,均超过5.3%的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印度和巴西的占比超过美国8.4%的水平,俄罗斯和中国超过韩国6.2%的水平。南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最低,只有4.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相比较,可以比较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如表2所示,2013年,金砖国家中,仅南非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略高于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接近于全行业水平,俄罗斯落后于全行业水平,印度和巴西差距尤为显著;而韩国和美国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其全行业劳动生产率高35.3%和58.7%。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少

2009年,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占据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还在一半以上。2010年这一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占比超过发达国家,且赶超势头迅猛。2012年,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已分别占到世界出口总额的57.6%和0.8%,比2011年上升5.6个和0.1个百分点。其中,金砖国家整体占比达38.0%,比2011年扩大6.6个百分点。不过,在金砖国家出口的文化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占比较低。根据欧盟最新的一项研究,在当前中国、巴西和印度出口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中,知识产权为他国所拥有的与为自己所拥有的产品之比分别高达6:1、7:1和7:1,这意味着在中国、巴西和印度所有出口的文化产品中,分别有70%、80%和80%以上的知识产权为他国所有,这些文化产品不是中国、巴西和印度自己创造的,而仅仅是这些国家制造的。

(五)知识产权的收益相对较低

目前,在测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时,国际上普遍使用世界银行推出的“征收知识产权的收入”②这一指标。该指标可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的知识产权的数量与价值、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③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政府的管理能力。

从收入情况看,金砖国家远远落后于美国、韩国。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征收知识产权的收入为1326.5亿美元,韩国为51.5亿美元,而金砖国家中业绩最突出的中国也仅为8.9亿美元①,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则仅为3.8亿美元、6.7亿美元、6.6亿美元和1.2亿美元。

(六)小型企业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世界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中,文化企业基本以中小型为主。这些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但作为朝阳产业,效率和效益较好。据普华永道估算,在美国、欧盟、加拿大文化企业中,中小型企业②数占比分别为56.6%、58.9%和90.0%;营业额占比分别为58.1%、70.6%和81.2%。南非、巴西、印度和俄罗斯③中小型文化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55.0%、46.1%、43.4%和17.5%,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营业额占比分别为48.5%、44.1%、39.3%和12.7%,同样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四、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与挑战

(一)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 发展空间很大。

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巴西、印度和南非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金砖各国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意才能,在不同领域均有自己突出的优势,尚未将文化产业的潜力和效益全部开发出来,文化产业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优势。

中国、印度和南非已将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的支柱性产业;巴西和俄罗斯政府也不断加强对本国文化产业的扶持。金砖各国政府通过增加文化产业投入、设立相关机构、文化立法、制定保障扶持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

(二)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不力,盗版现象较为普遍。

除南非外,其他金砖国家整体上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总体不力,盗版现象较为普遍,阻碍了这些国家电影制作、音乐和娱乐软件等市场的发展。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巴西、南非、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人均版税年收款额分别为1.10欧元、0.70欧元、0.59欧元、0.01欧元和0.01欧元,均低于世界人均1.8欧元的水平,与丹麦25.1欧元、英国9.7欧元和韩国2.8欧元相比,差距更大。

2. 难以抵制外来文化“入侵”。

欧美和日韩的电影产业、流行音乐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动漫产业与出版产业在国际市场都取得巨大成功,尤其对输入国青少年群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文化产业消费人群主要是年轻人群体,对于文化产品有严重的“进口偏好”,将“进口”产品等同于“优质”产品,严重阻碍金砖国家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俄罗斯绝大部分文化产品是从国外购买的,电视娱乐节目或连续剧的主要创意购自国外,再按国内现实情况进行改编,2014年中国放映国产片308部,产生票房占总票房的54.51%,而进口片虽然只有80部,却占据票房总额的45.49%,盈利能力和效率远远高于国产电影;巴西的电影市场也长期被好莱坞垄断,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巴西正面临美国电影对电视业的巨大冲击。美国电影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364亿美元,在其海外收入来源的前20个国家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分别以48亿美元、17亿美元、12亿美元和8亿美元,位居第1位、5位、8位和11位。

3. 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金砖国家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多停留在模仿、复制阶段,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比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原创的贡献率只占2.5%左右,发达国家总体在70%以上。二是企业文化与管理文化欠缺。在全球文化传播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高水平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文化是金砖国家文化产业走向国际的根本保证,而金砖国家企业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西欧与日本。如,我国的大型文化企业多数是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相当一批单位还处在转制过程中,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和经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制不完善,营销手段落后,且高端文化产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也很缺乏,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俄罗斯的一些企业仍在沿袭从前的管理模式,业务往来过于随意,使俄罗斯企业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害。三是文化产品总体层次不高。目前,金砖国家的文化产业大多数于处于低层次的初级阶段,旅游、教育、培训和体育产业等传统延伸产业相对成熟,但在动漫、绘画、音乐、视听、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创意设计等高层次文化产业方向上延伸不够,在技术层面上和欧美差距较大。

4. 受到发达国家歧视性政策的制约。

目前各类国际性贸易、投资规则及制度中,绝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金砖国家文化产业走向国际会遭遇市场、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各种各样的壁垒。一是歧视性税收。目前,很多文化产品进口国对于影视作品拷贝、报刊杂志等都征收进口关税。二是非关税壁垒。很多国家对境外音像制品、出版物实行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制,配额以内凭证进口,超过配额禁止进口或缴纳较高的税款和罚金。三是直接数量限制。这在影视作品播放时长上经常被使用,如加拿大规定私人电视台全天播放电视节目中进口文化节目不得超过40%。四是服务壁垒。对进口作品的翻译、配音等做出本土化的规定,不仅提高了进口作品的播放成本,还延迟了首播时间。五是严格的审批制度。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文化产业外来投资审批制度,包括对外国文化企业的资金、人员、活动范围的限制等。

此外,西方主流媒体和意识形态对金砖国家,如中国与俄罗斯抱有各种疑虑甚至敌意的眼光,中国与俄罗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面临更多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

5. 专业人才不足。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已成为金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购买进口产品比投资国内教育、人力资源和发展生产更加容易和便宜,俄罗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缺少良好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导致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印度缺少提供正式的电影和创意技术培训教育的学院,在这个行业的基层,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通过自我训练获得技能的,缺少接受过正规教育培训的技术人员;中国大量的文化产业人才还集中在事业单位、非营利性部门和国有企业,行业、区域的分割严重,未能有效发挥专业人员的潜能。

6. 政府投资力度小。

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 篇3

(一)“金砖国家”FDI流入量比较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00—2010年“金砖国家”FDI流入量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720亿美元(中国)、262亿美元(巴西)、257亿美元(俄罗斯)、164亿美元(印度)和35亿美元(南非);FDI流入量年均增速由大到小依次是31.3%(俄罗斯)、21.2%(印度)、10.0%(中国)、5.8%(南非)和4.0%(巴西),均高于-1.2%(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俄罗斯、印度和中国FDI流入量年均增速高于8.3%(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南非和巴西则低于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进一步考察了“金砖国家”FDI流入量占全球比重的演变趋势。经计算,该五国FDI流入量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5.8%增长至2010年的17.8%。就单一“金砖国家”而言,2000—2010年中国FDI流入量占全球比重均值为6.2%,远高于巴西(2.3%)、俄罗斯(2.2%)、印度(1.4%)和南非(0.3%);FDI流入量占全球比重年均增速由大到小依次是32.8%(俄罗斯)、22.7%(印度)、11.3%(中国)、7.0%(南非)和5.2%(巴西)。

一国FDI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比重是衡量FDI对东道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一项重要指标。经计算,2000—2010年“金砖国家”FDI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16.0%(巴西)、12.2%(俄罗斯)、9.8%(南非)、7.3%(中国)和5.1%(印度)。就单一“金砖国家”而言,巴西和中国FDI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俄罗斯和印度FDI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南非FDI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比重波动较大,并无明显的演变轨迹。

综上,2000—2010年“金砖国家”FDI流入量增长较为迅速,占全球FDI流入量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就单一“金砖国家”而言,中国FDI流入量远高于其他四国,约占该五国FDI总流入量的1/2。俄罗斯和印度引进FDI的增长势头强劲,流入量呈跳跃式增长。巴西和俄罗斯引进FDI对本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其次是南非,中国和印度较小。

(二)“金砖国家”FDI存量比较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10年“金砖国家”FDI存量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3 099亿美元(中国)、2 284亿美元(巴西)、2 121亿美元(俄罗斯)、766亿美元(印度)和737亿美元(南非);FDI存量年均增速由大到小依次是29.4%(俄罗斯)、28.3%(印度)、14.5%(巴西)、11.8%(南非)和11.6%(中国),均高于9.9%(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俄罗斯、印度和巴西FDI存量年均增速高于13.1%(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南非和中国则低于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进一步考察了“金砖国家”FDI存量占全球比重的演变趋势。经计算,该五国FDI存量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5.5%增长至2010年的9.4%。就单一“金砖国家”而言,2000—2010年中国FDI存量占全球比重均值为2.5%,高于巴西(1.7%)、俄罗斯(1.5%)、南非(0.6%)和印度(0.5%);FDI存量占全球比重年均增速由大到小依次是16.0%(俄罗斯)、15.1%(印度)、4.2%(巴西)、1.6%(南非)和1.4%(中国)。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FDI/TNC database:http://www.unctad.org/fdistatistics/。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FDI/TNC database:http://www.unctad.org/fdistatistics/。

一国FDI存量占GDP比重是衡量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经计算,2000—2010年“金砖国家”FDI存量占GDP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31.8%(南非)、23.1%(俄罗斯)、21.7%(巴西)、12.1%(中国)和7.2%(印度)。巴西和南非FDI存量占GDP比重较大,且走势相对平稳;俄罗斯和印度FDI存量占GDP比重较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FDI存量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综上,2000—2010年“金砖国家”FDI存量增长较为迅速,占全球FDI存量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就单一“金砖国家”而言,中国FDI存量高于其他四国,但FDI存量增长率是“金砖国家”中最低的,且中国是唯一一个FDI存量占GDP比重增长率为负的国家,这表明中国引进FDI与经济规模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俄罗斯和印度引进FDI的增长势头强劲,FDI存量增长率快于其他三国,FDI存量占GDP比重保持较高增长率,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巴西和南非FDI存量增长率高于中国,低于俄罗斯和印度,但FDI存量占GDP比重高于其他三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二、“金砖国家”引进FDI的产业分布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金砖国家”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小,且相对稳定;2000—2010年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1.6%(中国)、1.5%(俄罗斯)、1.1%(巴西)、0.2%(印度)和0.1%(南非)。巴西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样本期间先上升,后下降,在2007年达到峰值(2.4%)。俄罗斯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2004—2010年小幅波动。印度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很小,仅少量FDI流向农业,如园艺作物种植、谷物种植。中国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样本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南非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样本期间波动较大,总体低于其他四国。

“金砖国家”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的总体水平较高,2000—2010年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66.6%(中国)、61.8%(俄罗斯)、56.6%(南非)、52.3%(巴西)和36.2%(印度),除印度外均超过50%。巴西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样本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除外),2010年到达峰值73.5%。俄罗斯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2004—2010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个别年份除外)。印度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样本期间先上升、后下降,总体低于其他四国。中国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在2000—2005年基本呈水平走势,在70%~75%徘徊,2006年后下降势头较为强劲。南非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样本期间并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2000—2010年“金砖国家”采矿业引进FDI占全部FDI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31.6%(南非)、30.0%(俄罗斯)、11.6%(巴西)、0.9%(中国)和0.2%(印度),南非和俄罗斯采矿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较高,其次是巴西,中国和印度较低。2000—2010年“金砖国家”制造业引进FDI占全部FDI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61.9%(中国)、37.1%(巴西)、27.5%(俄罗斯)、24.8%(南非)和24.5%(印度)。

“金砖国家”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差异较大,2000—2010年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62.1%(印度)、43.3%(南非)、42.6%(巴西)、37.3%(俄罗斯)和31.8%(中国)。其中,巴西第三产业引进FDI主要流向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俄罗斯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除外),FDI主要流向金融业、房地产、交通和通讯业。印度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四国,是“金砖国家”中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的国家,主要流向计算机软件和通讯业等。中国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最小,但随着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2006年后流向第三产业的FDI逐年增加。南非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低于印度,略高于其他三国,主要流向金融业、贸易、交通和通讯业。

在初步分析基础上,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对“金砖国家”引进FDI的产业结构特征作出进一步判断和比较,现对该指标的含义和计算公式作如下说明。

设一国引进FDI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θ,其代表一国三次产业的FDI流入量比重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值,则有如下关系式:

单位:%

注释:-表示未能找到该年数据,南非的该项指标由FDI净流量数据计算而来。数据来源:巴西中央银行:http://www.bcb.gov.br/;俄罗斯联邦统计局:http://www.gks.ru/;印度工业局:http://dipp.nic.in/;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南非储备银行:http://www.resbank.co.za/;World Bank:http://data.worldbank.org/。

其中,FDIi为一国三次产业FDI流入量,FDI为一国当年FDI流入量,GDPi为一国三次产业增加值,GDP为一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i=1、2、3。当θ>0时,即某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大于该产业的GDP贡献率,说明这一产业的FDI流入规模超过其适度规模;当θ=0时,即某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等于该产业的GDP贡献率,说明这一产业的FDI流入规模为适度规模;当θ<0时,即某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小于该产业的GDP贡献率,说明这一产业的FDI流入规模低于适度规模。本文利用“金砖国家”2000—2010年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见表4。

注释:-表示未能找到该年数据,南非的该项指标由FDI净流量数据计算而来。数据来源:巴西中央银行:http://www.bcb.gov.br/;俄罗斯联邦统计局:http://www.gks.ru/;印度工业局:http://dipp.nic.in/;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南非储备银行:http://www.resbank.co.za/;World Bank:http://data.worldbank.org/。

由表3可以看出,2000—2010年“金砖国家”第一产业引进FDI的结构偏离度都小于0,且均值由大到小为依次为-0.66(俄罗斯)、-0.82(巴西)、-0.87(中国)、-0.97(南非)和-0.99(印度),说明“金砖国家”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远小于第一产业的GDP贡献率,第一产业的FDI流入量低于适度规模。2000—2010年“金砖国家”第二产业引进FDI的结构偏离度都大于0,且均值由大到小为依次为1.04(巴西)、0.82(南非)、0.70(俄罗斯)、0.44(中国)和0.33(印度),说明“金砖国家”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均高于第二产业的GDP贡献率,第二产业的FDI流入量超过适度规模。2000—2010年“金砖国家”第三产业引进FDI的结构偏离度均值由大到小为依次为0.17(印度)、-0.24(中国)、-0.34(南非)、-0.36(巴西)和-0.37(俄罗斯),说明印度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GDP贡献率,第三产业的FDI流入量超过适度规模;其他四国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低于第三产业的GDP贡献率,第三产业的FDI流入量低于适度规模。

“金砖国家”引进FDI产业分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该五国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较小,均低于适度规模;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较大,均超过适度规模,俄罗斯和南非引进FDI主要流向采矿业,巴西、中国和印度主要流向制造业;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较小,除印度外,第三产业引进FDI均为达到适度规模。“金砖国家”引进FDI的产业分布主要取决于该五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要素成本等。[1]

三、“金砖国家”引进FDI的来源地比较

如表5所示,本文统计了2000年和2010年“金砖国家”前十大FDI来源地的分布情况。根据UNCTAD的分类标准,本文将前十大来源地按照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和避税地进行分类。经计算,“金砖国家”引进FDI来源地分布情况可划分为三类。一是巴西和南非,该两国前十大FDI来源地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发展中经济体为辅,没有来自避税地的FDI。二是俄罗斯和印度,该两国前十大FDI来源地中发达经济体和避税地所占比重相近,发展中经济体所占比重较低。三是中国,与其他四国不同,发展中经济体在中国引进FDI来源地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达经济体的比重相对较低。以2010年为例,“金砖国家”引进来自发达经济体的FDI所占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88.3%(南非)、78.6%(巴西)、44.8%(俄罗斯)、28.9%(印度)和7.3%(中国);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FDI所占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62.1%(中国)、10.6%(印度)、5.4%(南非)、5.1%(巴西)和3.7%(俄罗斯);来自避税地的FDI所占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40.7%(印度)、25.8%(俄罗斯)和12.9%(中国),巴西和南非均为零。综上,巴西和南非FDI来源地分布优于其他三国,FDI的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其次是俄罗斯和印度,中国引进的FDI主要来自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与避税地,FDI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金砖国家”FDI来源地分布差异的成因主要是:巴西和南非凭借着区位优势,对欧美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市场寻求型FDI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两国也分别是这一部分FDI进入拉丁美洲和非洲其他经济体的平台。俄罗斯、印度和中国FDI来源地中避税地所占比重较大,中国FDI来源地中发展中经济体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返程投资”(Round—tripping Capital),即该三国境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到境外,然后选择在避税地作为境外关联企业注册地,再以FDI的名义返回到境内。

单位:%

数据来源:UNCTAD,FDI/TNC database:http://www.unctad.org/fdistatistics/。

四、“金砖国家”引进FDI的进入方式比较

一国引进FDI的进入方式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跨国并购是绿地投资发展的高级形式。20世纪以来,跨国并购已成为全球引进FDI最主要的进入方式。一国引进FDI进入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东道国的FDI存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率、市场规模、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和市场流动性等。

由表6可以看出,2000—2010年“金砖国家”以跨国并购方式引进FDI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104亿美元(中国)、51亿美元(巴西)、45亿美元(俄罗斯)、34亿美元(南非)和32亿美元(印度);2003—2010年“金砖国家”以绿地投资方式引进FDI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1067亿美元(中国)、486亿美元(印度)、403亿美元(俄罗斯)、270亿美元(巴西)和58亿美元(南非)。由此可见,“金砖国家”FDI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为辅。经计算,2003—2010年“金砖国家”以跨国并购方式引进FDI占全球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1.9%(中国)、1.3%(俄罗斯)、1.0%(印度)、0.9%(巴西)和0.8%(南非);以绿地投资方式引进FDI占全球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12.4%(中国)、5.3%(印度)、4.6%(俄罗斯)、3.1%(巴西)和0.6%(南非)。除南非外,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绿地方式引进FDI占全球比重均大于以跨国并购方式引进FDI占全球比重。

五、结论

通过对“金砖国家”引进FDI发展历程回顾和现状分析,小结如下:

1.2000—2010年“金砖国家”引进FDI规模占全球比重大幅上升,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FDI的流入量和存量均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其他四国引进FDI规模由大到小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FDI/TNC database:http://www.unctad.org/fdistatistics/。

2.“金砖国家”FDI的产业分布不均衡。通过构建结构偏离度指数可以看出,“金砖国家”第一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甚微,第二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相对较大,除印度外,其他四国第三产业引进FDI所占比重相对较低。“金砖国家”引进FDI的产业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五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市场规模与生产要素成本等。

3.“金砖国家”FDI的来源地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巴西和南非FDI来源地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发展中经济体为辅;俄罗斯和印度FDI来源地中发达经济体和避税地的比重较高,发展中经济体相对较低;中国FDI来源地中发展中经济体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避税地,发达经济体比重相对较低。

4.“金砖国家”FDI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为辅,以跨国并购方式引进FDI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引进FDI进入方式的构成相似,其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政府管制较多和可供并购的目标企业较少等。

摘要:“金砖国家”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通过对其引进FDI发展历程回顾和现状分析,可以看出2000—2010年“金砖国家”引进FDI规模占全球比重在大幅上升,FDI的产业分布不均衡,FDI来源地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异,FDI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为辅。

关键词:金砖国家,FDI,现状,比较

参考文献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发展的思考 篇4

据最新数据显示, 国家开发银行目前对于林业产业的贷款余额仅为数百亿人民币, 其中大部分是对木浆造纸和林产品加工业的贷款, 对于营林业等木质林产品生产行业的贷款余额仅为80亿人民币, 占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余额总额的0.187%;在支持对象方面, 由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属于批发式贷款, 单笔额度较大, 因此贷款对象基本是大型林业企业, 对于中小型林业企业及林农的支持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林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影响范围极为广泛, 经济作用、社会作用和生态作用极为显著。然而, 林业目前正面临着资金缺乏、融资不畅的问题, 亟需国家开发银行推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进行开发性金融支持。

2林业融资不畅的原因

2.1林业的弱质性

树木的生长周期十分长, 这导致了营林业的生产周期长的特点, 生产周期长又导致林业需要长期融资, 即融资周期长, 这就导致其与资金供给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相冲突。同时, 较长的生产周期也导致了营林业的生产具有较大的风险。林木在漫长的生产周期里, 既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袭击, 又易遭到盗伐林木等人为破坏, 这导致融资的供给方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长周期和高风险使林业融资需要提供较高的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 即高利率。然而, 林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其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但是这部分不能构成经营者的直接经济收入, 而局外的受益者一般也无义务支付任何报酬, 这使得林业经营者为自身谋取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为他人和为社会所创造的利益, 造成了效益的外溢, 进而导致林业经营收益较低, 难以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由于市场机制的原始驱动力是利益原则, 因而融资供给方对于林业的融资便失去了动力。

2.2林业承贷主体小偏散

林业的自身特点导致其生产区位大多是偏远的, 而林权改革之后, 林权分配到户, 导致了林业生产的主体更多的从集体经营转变为林农个体经营, 使得林业融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小额化、分散化。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在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 属于批发式贷款, 无法提供小额贷款;国家开发银行的机构较农村信用社等商业机构也更为精简, 只有34家分行, 根本无法涵盖中小林业企业和林农。金融机构层次上的断层和缺陷, 使得众多林农和中小林业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服务。

2.3林权等林业资产评估、管护、处置难

由于金融部门的商业化经营, 林权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需要得到保证, 所以金融部门开展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时, 需要相关的配套机构和措施, 而这些机构和措施还没有成立和出台。一是没有成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抵押贷款的首要问题是林权价值评估, 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没有森林资源评估师, 没经林业主管部门授权, 没有开展这方面业务的资质。目前林业部门虽然承担了林权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工作, 但是林业系统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和评估队伍, 也没有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二是抵押物管护难。绝大多数林业资源都分布在远离城镇市区和交通不便的山区, 有的地方甚至不通公路。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后, 金融部门对抵押物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抵押物遭受毁损和灭失的风险较大。三是抵押物处置难。在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金融机构在对抵押物的处置过程中, 不仅受到林业政策的制约, 而且由于林业资产流转市场尚未普遍形成, 造成林业资产流转难。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我国的林业受其经营困难多和效益外溢性强的特点制约, 不符合商业性金融的承贷主体的选择标准, 难以依靠商业金融对其进行支持, 需要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与此同时, 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对接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就要求国家开发银行与政府、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共同解决林业的融资问题。

3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发展的模式及策略

通过分析林业融资面临的困难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国家开发银行可以采取“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龙头企业+林农”的综合性林业金融支持模式, 其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3.1国家开发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合作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总量庞大、政策支撑强劲, 但存在分支机构太少的缺点。而农村信用社资金总量小、放贷利息高、融资能力相对不足, 但该银行在中小城市特别是林区农村的营业网点发达, 是对“三农”工作贡献率最高、涉及面最广的商业银行。因此应推进两家银行的合作。在具体的方式上, 可以进行配比贷款, 例如每笔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50%, 农村信用社出资50%, 国家开发银行部分采用超低利率, 农村信用社部分采用正常商业利率, 综合形成一个较低的林农可以承受的利率水平, 从而达到调动农村信用社积极性、提高业务效率、弥补国家开发银行人员机构规模不足、杠杆提高贷款总量和带动商业性金融对林业进行支持的目的。

3.2扶持龙头企业与林农合作造林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银行, 可以设立林业政策性贷款专项业务, 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与林农合作造林模式的贷款申请项目, 促进林业企业和林农的共同增收和林业经济的发展。在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上, 农发行向林业龙头企业提供大额政策性低息贷款, 龙头企业与林农签订购销合作合同, 赊销生产资料给林农, 林农通过龙头企业对林产品的收购偿还所欠债务, 实现银行、企业和林农三方的共盈。大型龙头营林企业可以联合众多中小企业和林农, 统一进行林权、活立木的评估和抵押, 统一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的低息政策性贷款, 实现联合经营、联合抵押和联合融资, 降低融资成本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自身风险。

3.3建立林木林权收储政策性信贷项目

林木林权收储中心进行林木林权的收储, 可以提高林木林权抵押贷款的流动性, 在林业信贷市场中能够降低融资供给方的风险, 保护银行和林木林权抵押人的利益。在时机合适, 政策允许的条件下, 收储中心就可以及时变现可处置的林木林权。在借款利息较低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获得盈利。所以, 国家开发银行可以在地方政府或者其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担保的条件下, 向林木林权收储企业或者中心提供政策性贷款, 从而诱导商业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积极提供林权抵押贷款, 起到国家开发银行应有的扶持、逆向选择和诱导功能。

4相关配套体系

4.1建立完善的森林保险制度

无论是林业中小企业、林农还是林业龙头企业, 都无法完全规避林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风险, 使得林业贷款的风险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政府的组织优势与保险公司的业务优势相结合, 由政府牵头, 协调林业相关协会、政府机构和保险公司, 做好森林保险产品开发的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 开发适合林业生产需要的种类丰富的保险产品, 建立完善的森林保险制度, 并由政府使用行政力量在林区进行森林保险的宣传和推广。

4.2成立政府林业建设小组和贷款评估委员会

政府林业建设小组应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领导和监管林业信贷工作, 协调和理顺林业信贷各机构与政府之间、林业信贷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相关评估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之间的关系, 推动项目顺利实施。贷款评估委员会应由市财政局、审计局、林业局、农村信用社、会计师事务所和信用协会共同选派人员组成, 负责林业信贷的评估和评议审查工作, 包括评估林权和林业资产的价值并确定其合理抵押率, 审查贷款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和偿债能力, 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并批准通过贷款额度和期限。

4.3成立林业信用协会

林业信用协会应是非营利性的信用中介组织, 由政府牵头组织, 主要由多家林业龙头企业共同负责, 会员主要是永安市林业中小企业、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合作林场、联营林场、个体林农。该协会主要是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 负责会员贷款项目的组织和受理、会员的信用评价、申请贷款项目的推荐、信用担保人推荐、设立会员贷款风险互保金和评审会员的贷款申请以及会同有关机构和人员, 做好贷后检查工作。通过完善的信用评审制度、严格的中介监督管理和完善的信用结构, 确保林业信贷资产的质量。林业信用协会利用政府补贴经费, 通过积极性高、运作规范、经营经验丰富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整合分散的中小企业和林农, 共同管理信用协会的工作, 提高经营的效率, 减少寻租。

4.4设立风险金和林木林地收储中心

通过借鉴永安模式, 设立风险金和林木林地收储中心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设立林业产业发展风险准备金。由各级政府从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划拨特别资金设立林业产业发展风险准备金, 为开发银行贷款提供偿债保证。二是设立特别互保金。在委托银行开立特别互保金专户为借款人向国家开发银行借款提供质押担保。三是成立林木林地收储中心。收储中心经营范围是为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林木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出现的违约项目及时垫付到期的银行贷款, 并且收储违约项目的林木资产, 化解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 林木林地收储中心对收储的林木林权, 进行管护和处置, 对符合采伐条件的林木进行采伐设计、办证和组织生产, 及时回笼资金, 进一步增强林木林权的变现能力, 降低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志军.开发性金融支持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1, (4) :31-32.

[2]吴继林.永安市林业融资体制改革实践与完善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 2007, (08) :353-357.

[3]朱阳生.林业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 2009, (05) :71-73.

[4]黄丽媛, 陈钦, 陈仪全.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融资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 2009, 25 (18) :170-173.

[5]胡士华, 李伟毅.农村信贷融资中的担保约束及其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2) :68-71.

上一篇:三磷酸腺苷二钠下一篇:竞技能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