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2024-07-26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共7篇)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篇1

广西十二五农业区划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富民强桂”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快速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保护矛盾更加突出。制定广西农业区划发展规划,完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加强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评价,了解和把握农业资源消长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特制定广西农业区划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区划主要成绩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农业区划系统工作者科学谋划,艰苦拼博,创新发展,广西农业区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绩

1、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在继续加强和发挥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公里网点动态变化监测的基础上,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起了以遥感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监测评价体系。目前,全区形成了自治区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南宁、桂林等6个区域遥感监测站,宜州、宾阳等8个国家级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县,平乐、田东等41个公里网点监测县为主体的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网络,布设有368个水稻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和8100多个公里网点监测农户,加强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了监测网点正常运转,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动态监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以大宗农作物为重点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显著

——开展广西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调查试点工作,查清了2008年玉州、福绵区晚稻和扶绥县甘蔗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精确度达95%以上。

——完成了广西水稻种植面积本底调查工作,获取了广西全境水稻种植面积本底数据和空间分布数据。

——完成广西、广东、海南的水稻,广西的甘蔗和贵州的油菜各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按时向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报送监测结果。

——几年来,国家级农业遥感地面样方县监测工作每年任务完成率达100%,及时向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提供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及农业灾情等监测数据。——“三农”热点问题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几年来利用公里网点监测网完成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公里网点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

3、新一轮广西农业区划工作进展顺利

2008年起着手编制广西农业功能区划、广西农业气候区划、广西种植业区划、广西土地利用区划和广西农业综合区划等5个专题区划。目前,《广西农业功能区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认为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区政府列为2011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参阅材料。《广西农业气候区划》已定稿,《广西种植业区划》已完成近半工作量,《广西农用土地区划》和《广西农业综合区划》也已制定了编制技术方案。

4、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等研究成果丰硕

几年来,全区区划系统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研究》、《广西桂中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广西宜州市循环农业模式研究》等专题研究107项,研究内容涵盖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区划、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等。这些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项,自治区社科奖3项。

5、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建设实验示范项目73项,实验面积1.6万多亩,示范带动面积54万多亩,技术培训3.2万多人(次)。实验主要内容有野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模式等,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探索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路径和方法。与“十五”期间相比,实验项目数量增加,实验内容更丰富,实验成效更显著。

6、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一是初步建立了农业资源数据库,收录了30年来产生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开发广西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打下了基础。二是更新、完善了广西农业资源区划网站,基本建立起广西农业资源信息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大了区划成果的宣传力度。7、3S技术在农业区划应用中有了新突破

应用3S技术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广西优势农产品气候区划》,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模型,提出了新的农业区划方法和农业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实现了不同作物与品种的农业气候生态有效资源的定量估算;在编制《广西农业功能区划》中,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农业空间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不同主导功能区,实现了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划分农业区;在开展《百色水利枢纽右江库区流域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广西桂中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研究》中,采用3S技术查清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对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建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和优化方案,提出主要农作物发展的优势产区和空间布局。

8、对外开放合作有了新的开端

参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对外合作研究项目,与加拿大农业部、香港中文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开展利用多光谱卫星影像和雷达影像对甘蔗种植面积、产量评估等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9、多形式进行培训,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们以农业遥感业务为重点,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共培训干部1500多人次,组织到区外考察学习2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11人次。通过培训,农业区划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干部的业务知识结构得到了改善,为开拓创新农业区划业务培养了骨干力量。

(二)基本经验

(1)坚持加强领导,才能保证区划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向前发展。自治区陈章良副主席经常过问农业区划工作的情况,并召集有关部门专题听取农业区划工作汇报,要求农业区划办要做好农业资源调查监测,摸清资源家底;编制好发展规划,提出产业布局;抓好水稻、甘蔗等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的监测。对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的重要调研成果,他都批转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农业厅张明沛厅长经常与办领导分析研究农业区划工作,对各区划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和支持区划工作的开展。所有这些,都使得新形势下农业区划工作更加贴近“三农”,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促进了区划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农业区划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农业区划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区划工作目标,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等,在引导群众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产业布局,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高效、优质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坚持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农业区划工作的新领域。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运用先进技术拓展农业区划业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在3S技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上有了新的突破,推动农业区划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开创了广西首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稻、甘蔗种植面积本底调查,查清了调查区域水稻、甘蔗种植面积及分布,精确度达95%以上。农业遥感已成为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在编制新一轮农业区划中,运用3S技术科学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域,确定不同地区农业功能目标。在开展区域农业产业规划研究中,运用3S技术建立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状况、植被状况等因子的自然环境基础数据库,对农作物生产进行适宜性评价,提出产业发展的优势产区和空间布局。3S技术的应用,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区划、规划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区划、规划定位不清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区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坚持培训提高干部素质,才能不断推进农业区划事业出新成绩。形势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新课题、新技术需要农业区划工作者去研究、去掌握,这就要求区划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几年来,我们多渠道、多形式地抓好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抓好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干部正确认识农业区划工作重要性,增强干部做好区划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干部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三是抓好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增强干部艰苦拼搏和敢于创新的意识。通过培训,干部素质不断提高,推动区划工作不断深化发展。

(5)坚持开放合作,才能不断推动农业区划工作上新台阶。几年来,我们先后与自治区气象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共同编制广西农业功能区划、广西种植业区划、广西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开展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广西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及政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借助兄弟单位的力量,扩展了农业区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提高了区划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使区划干部在与兄弟单位研究人员的交流切磋中提高了业务能力。

二、“十二五”农业区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基础作用更加突出。中央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使农业的基础和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农业区划作为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摸清农业资源家底、进行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增强西部“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广西要构建“两区一带”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新部署的过程中,必然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制定新的发展规划,着手产业结构新调整。这就为农业区划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加强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区划工作提供新的平台,为农业区划的深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科技支撑更加有力。近年来,我们应用农业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大宗农作物调查监测和农业区划、规划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获取农业资源变化数据的能力,提高了农业资源监测结果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和农业遥感卫星技术的发达,农业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将更加便利、全面、及时、精准,遥感影像解译技术、遥感地面样方监测技术更加成熟先进,农业区划干部在实践摸索中提高了应用3S技术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为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农业区划规划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1、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优化资源配置保持优势难度大。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国与国的农产品贸易基本自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业资源类同,农产品结构趋同,而广西农业资源紧缺,总体质量不高,必须优化农业生产力配置,科学规划农业空间秩序和布局,才能稳步推进农业区域协调健康发展,保持广西原有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全面调查掌握农业资源家底难度大。农业是自然资源再生产的产业。农业资源区划就是在调查了解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依据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市制宜,提出合理产业结构的方案。但由于投入不足等各种原因,区划部门对农业资源调查监测的手段仍较落后,获取农业资源变化数据的能力较弱。加上目前农业资源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门分割,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农业资源现状数据。由于对农业资源现状掌握不够全面,在进行区划、规划时往往导致区域划分、产业布局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定位划分不精确,使得区划、规划的准确性、权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3、机构人员管理不统一工作协调难度大。广西区划系统机构设置不统一,绝大部分市、县(市、区)设在市、县农业局的科(股),人员编制一般1-2人,超过三分之一的区划干部为兼职,自治区区划办与市、县农业局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业务领导关系,在开展全区性的区划业务工作时,难以在人财等方面进行有效协调,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区划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农业区划工作发展的要求,在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不够,拓展农业区划工作新领域,提高农业区划研究成果的质量有难度。

三、农业区划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遵循“农业资源监测评价—战略研究—区域研究—试点示范”的工作主线,以农业遥感等新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区划创新发展,着重抓好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农业区划、规划,加强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提高农业区划服务 “三农”的能力,为实现“富民强桂”战略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利用规划上,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并重,科学布局产业开发,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满足下一代人的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

(2)坚持科技创新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形势发展,农业区划、规划工作必须把科技创新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改进原有调查手段的基础上,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区划各领域,特别是把3S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中,实现与传统调查手段相结合,客观、快速、定位、定量获取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信息,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3)坚持成果研究与成果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热点、重点和难点,开展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提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研究成果宣传,使农业区划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4)坚持发挥自己与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区划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实践、创新,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区内外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外力提高工作水平,努力为区划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

(5)坚持着眼长远与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科学谋划区划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区划今后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同时,要扎扎实实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区划部门现有的能力,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一件一件把任务落实好,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3S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体系比较完善,获取农业资源信息数据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区划、规划成果转化应用,参与推进广西现代农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建成广西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农业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资源信息检索、查询、应用、辅助决策等功能明显增强。

2、具体目标

(1)基本建成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体系,公里网点监测与遥感监测有机结合,形成较强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农情数据。

(2)完成甘蔗、蚕桑种植面积本底调查,基本建成水稻、甘蔗、蚕桑种植面积动态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并形成常态化监测。

(3)完成新一轮广西农业区划的4个专题区划编制工作,全部通过评审验收,并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

(4)力争每个市建设1—2个特色鲜明的实验示范项目;全区重点培育3—5个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实验示范项目。实验示范面积、带动发展面积和培训农民人数比“十一五”增长20%。

(5)建成广西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农业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并力争与市级区划办联网,逐步实现农业资源信息检索、查询、应用、辅助决策共享,畅通区划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

(四)主要工作任务

1、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以3S技术为支撑,高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抓好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系统建设,应用3S等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的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公里网点监测网进行改造,在全区选择40—50个县,每个县选取30至50户监测农户,并布设若干个农作物种植结构监测样方,建立监测农户农业资源和家庭基本信息档案,明确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监测的技术方法,实行常态化监测运转;抓好自治区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区域遥感监测站、监测网点的建设,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建立完善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存储与备份、地面调查等系统,形成广西农业遥感监测的核心力量,根据业务发展和条件许可,适时、适当扩大网点和监测内容;抓好监测样方、监测农户的规范化建设,合理样方布局,增强样方的代表性,加强样方个体的建设,增强样方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抓紧制定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确定监测的主要内容,促进监测规范化。

2、认真做好农业资源监测评价工作

(1)开展甘蔗、蚕桑种植面积遥感本底调查,获取广西全境范围内甘蔗、蚕桑种植面积本底数据和空间分布数据,为开展甘蔗、蚕桑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打好基础。

(2)开展水稻、甘蔗、蚕桑等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获取广西早、晚稻和甘蔗、桑蚕种植面积变化信息,为政府了解大宗农产品生产情况和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3)开展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重点调查农业资源、主要农产品发展、农户家庭经营等情况,定位、定量获取农业资源利用、种植业结构、经济收益等动态变化数据。同时,围绕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调研。

(4)抓好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下达的广东、广西、贵州的水稻、甘蔗、油菜等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按时提交监测结果。

(5)抓好国家级遥感地面样方县监测工作,按照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确定的监测日历和要求开展监测,按时、完整提交监测数据,保证监测任务完成率达100%。

3、完成新一轮广西农业区划编制工作。抓好种植业区划、广西土地利用区划、广西综合农业区划的编制工作,在“十二五”初期全部完成原定的五个专题区划的编制,并通过评审验收。

4、开展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按照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以及自治区有关着力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根据广西农业资源的特点和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研究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目标,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重点抓好如下三项工作:(1)抓好广西新一轮农业区划成果应用,大力开展农业功能区开发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布局规划等编制工作。(2)开展西江流域、左江旱区、桂西旱区等重点流域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研究。(3)开展不同类型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5、做好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工作。围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等开展实验,探索不同农业区域、不同资源类型、不同生产领域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技术方法,为农业实现持续、高效、生态、安全发展提供示范。重点抓好如下三方面工作:(1)根据广西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不同类型区域新兴产业实验和培育。(2)围绕生产方式转变,开展农业发展新模式实验研究;(3)开展特色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实验示范和推广。要重点建立3至5个特色鲜明、持续发展、影响力大、示范作用强的实验项目,增强资源区划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

6、做好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1)加强广西农业资源区划资料数据库建设,完善检索、查询、应用、辅助决策等功能。(2)建立广西农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主要建设水稻、甘蔗、蚕桑遥感监测数据库,地面样方监测数据库,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数据库,背景数据库等。(3)开发基于GIS的农业资源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为农业区划工作的深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4)逐步把数据库建设向市、县(市、区)层面延伸,不断扩大数据库的覆盖面和服务范围,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查询、检索、分析等资源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7、做好3S等新技术跟进研究。结合广西农业生产、区划实际情况,及时跟进3S技术发展,开展适合广西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实际情况的3S技术研究和监测技术规范研究。主要内容:开展农业资源监测、农业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遥感监测研究;开展水稻、甘蔗、蚕桑等大宗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研究;开展农业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监测研究。

8、加强区划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农业遥感监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等农业区划业务发展的需要,加强干部的业务培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安排干部参加国家区划办及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组织干部到先进省区考察学习,多形式、多渠道抓好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拓宽干部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抓好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增强干部艰苦拼搏和敢于创新的意识,不计得失和甘愿吃亏的意识,赶超先进和争创一流的意识,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一支特别能战斗,推进区划事业不断深化发展的有生力量。

(五)重点建设项目

1、广西农业遥感监测楼建设项目

主要内容为:网络中心机房、遥感图像处理解译机房、存储设备库机房、卫星数据接收站、会议室、办公用房以及其它配套的土建工程。

2、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项目

(1)农业遥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①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系统。②数据存储与备份系统。③地面调查系统。④网络系统。

⑵区域遥感监测站:加强6个区域遥感监测站建设,使之能独立进行地面样方监测和进行影像解译,能承担自治区区划办下达的农业遥感监测任务。

⑶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公里网点建设项目:①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系统建设,全区建设40—50个地面监测网点县。②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

3、甘蔗、蚕桑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本底调查项目

开展甘蔗、蚕桑种植面积遥感本底调查,获取广西全境范围内甘蔗、蚕桑种植面积本底数据和空间分布数据。

4、水稻、甘蔗、蚕桑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项目

采用遥感调查和GPS测量方法,获取相邻两年遥感监测区域和地面监测样方的所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相对变化率,推算出全区该作物种植相对变化率。

5、土壤墒情与农业灾害监测研究项目

开展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土壤墒情和水灾、旱灾监测与评估遥感监测研究。

6、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建设项目

(1)野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验示范。(2)名特优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验示范。(3)优势新品种引进推广实验示范。(4)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实验示范。(5)农业多功能开发实验示范。

7、广西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项目

建设和完善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资源区划网与WEB数据库、WEBGIS数据库,农业资源区划信息和决策系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安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如期完成

《广西农业区划“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广西农业区划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任务,要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区划部门和区划干部要充分认识农业区划工作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区划事业的发展,统筹推进区划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要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各个的工作重点,选准研究课题,尽最大努力了解和掌握农业资源、大宗农产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的变化情况,提出新形势下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不断提高农业区划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集中力量,组织攻坚,突破难点。利用“3S”技术开展区划工作,及时了解农业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抓好大宗农作物本底调查,提高区划、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等等,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一定要集中攻坚,创新突破,推进区划工作不断深化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应用3S技术拓展农业区划工作新领域,在广西才刚刚起步,很多新技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广西地理和植被复杂,应用遥感开展农业资源、大宗农作物调查监测,将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因此必须加强技术的学习和创新。一是业务人员要学会和熟练应用现有技术及仪器设备;二是加强新技术的跟进研究,积极探索和创立适合广西农业资源、大宗农作物调查监测特点技术方法;三是加快建设完善广西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农业区划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业务化运行,为实现数字区划、精确区划提供技术支撑。

(三)积极筹措经费,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建立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利用遥感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本底调查和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等工作,需要有相应的投入,购置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遥感影像等。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支持,力争所规划的项目都有经费保证,如期实施。

(四)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区划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区划干部队伍,是实现农业区划“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是强化对在岗职工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培训,提高区划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适当聘用遥感等业务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步解决好区划干部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与部门间合作,依靠各方力量做好农业区划工作

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搞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需要多方面人才,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是要加强与农业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三是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达到既能提高区划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又可以使区划干部从中学到知识,提高业务研究能力的目的。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篇2

关键词:林业循环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区划,模式

1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在黑龙江省的区划

通过对黑龙江省各个地区林业产业、森林资源、减量化投入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依据这些地区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作出了如下三个区域的划分:

1.1区域一:大兴安岭、牡丹江、伊春、黑河。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约占该省森林总面积的62%左右, 该地区支柱产业就是林业产业, 大约有77%左右的天然林资源, 所以也被国家定为天然林重点保护区域。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处于首位, 因为拥有较高的林业总产值, 占GDP的比重甚至高达11%左右, 所以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指标。但是除了大兴安岭之外的区域中其他林区, 林业改为人员普遍没有较高的收入, GDP总体水平也不够高, 尤其是伊春地区, 其生产结构相对单一。为了使天然林得到保护, 黑龙江生对森林采伐提出了限制要求, 但是伊春地区由于以第一产业为主, 因此主要产生就是木材的采用, 不能将产业链延伸, 在其生产方面也不够标准化, 在进口木材市场的不断呢挤压下, 林业产业得不到高效益。该区域利用指标相比与其它方面的指标来说并不高。主要从事林业培育以及木材的采运与加工, 因此不会有高能耗, 具有高分值的减量化投入, 然而由于该地区没有较长的产业链条, 无法对废气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 没有较高的森林资源利用率。

1.2区域二: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鸡西、鹤岗、绥化。该地区在没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 生态指标分值也不高, 由于重工业在区域比较发达, 所以有很大的三废排放量, 应当主张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 将森林覆盖率指数与环境质量提升。工业产值在该区域较高, 重工业所占比重高达51%以上, GDP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小。林产品加工制造在林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较重较大, 主要将木材用于建材、家具等木产品制造。在森林加工业方面可以大力发展, 将森林产业链延伸。另外在其GDP中农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 可以考虑农业与符合林业相结合的形式发展。资源利用率不够高, 该区域有着较大的木材与能源耗用量, 没有较高的森林资源回收利用率, 然而该区域中林产业值木材有着较大的耗用量, 并且森林系统也有着较高的能耗, 在其资源利用率上就显得较低, 因而说明了该区域“两高一低”这种生产模式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转变。

1.3区域三:齐齐哈尔、双鸭山、大庆。该地区在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上呈现出较低水平, 森林资源比较匮乏。在林业系统中社会经济排名处于最后。重工业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通常超过42%, 而林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小, 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 林业产值没有较大的贡献。该区域中森林的主要作用是生态防护, 比如涵养水源、爆出水土以及保护畜牧等。相比于区域二, 有着行对较高的资源减量化投入以及较高的资源利用程度, 但与区域一相比, 仍然较为落后。

2 各区域林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策略

2.1区域一构建模式策略。 (1) 将林业产业链延伸。林业系统中包括了一、二、三产业, 所以应以生产化的需求为依据, 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 将产业链进行横向的延伸, 进而将林产业中的生产种类拓宽, 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下, 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 进而使产业链的稳定性增加, 促进产生产产业集群, 最终可以形成一个核心为林业产业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2) 将林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可以将二者结合, 发展生态旅游以及林业服务业, 进而使林区的经济增长得到带动。由于该区域中很多天然林都未经开发, 同时还拥有种类繁多的稀有动物与植物,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可谓是拥有了十分适宜的自然条件。 (3) 将林业与农牧业相结合。可以使林区发展立体种养的模式, 使林农产品的效益增加;对于林蛙养殖、食用菌栽培、林下药材等一些林下经济加以积极的发展, 将资源利用率提高, 最终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可以建立起多种生态循环模式, 在林业、农业、畜牧业之间对资源与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

2.2区域二构建模式策略。 (1) 构建林业经济循环模式。应当将核心放在林业产品加工上, 以不同区域在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为依据, 形成核心的林业产品, 以该核心产品为围绕点, 可以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技术与资金都较为雄厚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加以构建, 对林业产业进一步的深加工, 进而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林产品品牌, 将林产品具有的价值提升。 (2) 构建废弃物回收模式。如图1所示, 构建出废气去回收再利用的系统, 在回收、分类以及对林产品的再加工上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将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

2.3区域三构建模式策略。构建以林业为辅助的主产业发展模式。以林业为辅助产业促进该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形成适合当地的林业循环产业链。可以参考图2所示的发展模式, 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在此环节的作用下, 将林业产业链延伸, 将清洁能源提供给支柱产业, 便于该区域能耗的降低, 进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紧缺, 森林环境经常遭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与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因过度采伐而严重失调, 导致森林环境急剧恶化。而发展循环经济可是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 最终实现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应当对黑龙江地区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并建设出合理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使该省的经济得到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凤鸣.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是解决我国木材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J].中国人造板, 2012 (2) :1-3.

[2]谢煜, 张智光.试论林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层次[J].林业经济问题, 2013 (2) :11-14.

[3]蒋敏元, 李继军, 李龙成.森林资源经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3 (5) .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篇3

关键词:鲁南地区都市农林业;发展战略;功能区划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1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one of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ity and surrounding areas, relying on city resources, servi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economy. By studying the the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defined the basic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urban agriculture; by studying the progress of urban agriculture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urban agriculture programs;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nyi urba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Linyi City, and made the strategic plan of Linyi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included three spheres :urban, suburban, outer suburban and six functional areas: vegetables zone, flowers and nursery zone, economic fruit zone, exhibition zone, ecological landscape zone, leisure zone.

Key words: Lunan urb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functional zone

1 国内外都市农林业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对都市农林业展开研究与实践探索。这一时期,俞菊生、方时姣、方志权等国内学者对“都市农林业”一词的起源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都市农林业的发展和研究的开展,出现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表述的都市农林业的定义。国内都市农林业的实践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内部或近郊,如北京、西安等。位于西安的杨凌农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成为攻克三农难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验基地,2014年,全年投入研究与试验经费达5.2亿元,新增科技成果及专利申报720件。

20世纪初,美国城市学家路易斯提出“城市与乡村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日本东洋大学矶村英一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Dana sill在1985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呼吁将都市农林业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都市农林业首次纳入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围。

关于都市农林业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如韩士元认为都市农林业具有空间布局的特定性、功能的多样性、高度的智能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特征。有的学者如郭忠兴等认为,都市农林业的共同特征包括空间布局上注重城市生态的形成、城乡关系上重视对资源的整合、生产的组织形态上表现为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

都市农林业是一个农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随着都市农林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从不同专业角度对都市农林业进行研究。例如,田洁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以济南市为例,通过运用杜能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研究了都市绿色农林业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契合。

2 鲁南地区都市农林业发展现状

鲁南地区市近年来把构建现代农林业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了一系列现代产业推进计划,同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林业有了新要求。同时,以园艺化、设施化、规模化为标志的现代农林业有了长足发展,着力推进沂河沿岸生态高效特色农林业长廊建设,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全市共有工商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1.5万家,市级以上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3家,市级438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已有228万户完成合同签订,占应确权总户数的82%;223万户完成颁证工作,占应确权总户数的90%。2015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鲁南地区(河东)省级农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晋升为“山东鲁南地区国家农林业科技园区”,成为国家第六批第18家国家级农林业科技园区。

3 鲁南地区农林业发展战略与功能区划

3.1 目标和功能定位

总体定位是都市型生态农林业。基本目标:一是作为鲁南地区城市居民的蔬菜保供和应急供应;二是生产优质高端农产品,提高农林业的单位效益;三是成为碳汇基地和生态增效的绿肺氧仓;四是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后花园和乡村家园;五是作为农林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空间。

3.2 功能布局和区划

3.2.1 发展战略 鲁南地区市都市农林业发展以鲁南地区临沂市河东农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核心,可按照中心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进行布局。中心城市圈包括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林业和会展农林业;近郊农林业圈包括临沂市河东区、兰山区、罗庄区,重点发展园区农林业、精品农林业、体验农林业和休闲农林业;远郊农林业圈包括其他几个县区,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围绕3个圈层布局,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生产标准化、设施现代化、景观田园化、环境友好化、功能多样化为手段,重点建设标准化的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物流会展、生态景观、休闲观光六大功能区。

3.2.2 主要功能分区 蔬菜种植区:依托临沂市兰陵蔬菜产业园、河东区八湖镇、河东大林、赛博特、万德福等蔬菜加工园等,建设绿色大蒜、草莓、青椒、大葱、西红柿等标准化规模特色蔬菜基地。

花卉苗木区:依托沂河、沭河、祊河等交通便利优势,建设高档沂州海棠、红枫、紫薇、银杏等标准化高档花卉苗木基地。

经济林果区:依托蒙阴县、平邑县、费县等西部山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蜜桃、板栗、核桃、山楂、金银花、果品加工、林下养殖等标准化种植、加工基地。

物流会展区:依托河东花木城、临沭肥料城、鲁南花卉市场、鲁南地区国际商城会展中心等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标准化、信息化的农产品物流会展业。

生态景观区:依托城市绿化、通道绿化、乡村绿化和荒山绿化工程,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建设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创建高标准的国家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

休闲观光区:依托鲁南地区山水优势,重点发展河东都市农林业体验游、蒙山休闲游、沂南乡村体验游、蒙阴林果采摘游、沂水生态观光游等,建设一批集体验、科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观光休闲园。

3.2.3 土地类型分类 着眼鲁南地区农林业发展现状,在分别构建景观生态安全与优化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的现状,着眼长远目标,评价不同空间土地的土壤环境功能区等级、生态适宜性和农林业的适宜利用性,作为建立各类农林业园区、生产基地和不同产业布局的依据,并制订相应的开发利用规划。主要确定的用地类型包括高端精品粮油用地、安全保供蔬菜用地、生态经济林果用地、安全水产养殖用地、休闲观光农林业用地、山林生态保育用地、生态湿地保育用地、大型农产品贸易物流中心。

参考文献:

[1] 崔书宝,宗晶莹,李雪梅,等.发展城市林业在构建天津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1(4):121-123.

[2] 蒋霞,魏天儒.铜川市生态林业建设模式及其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2014(7):742-749.

[3] 阿拉坦其其格,阿儒汗,刘敏.浅论城市林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4):46-48.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篇4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政务公开制度

(2007年6月20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改善林业政务环境,提高林业行政效能,促进林业发展,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结合林业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自治区林业局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向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公开相关政务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政务公开坚持依法公开、全面真实、及时便民和利于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通过推行林业政务公开,达到促进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增强服务意识、便民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内部管理的透明度,确保民主监督权利得到全面落实的目标。

第五条 局成立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职责是:组织学习,制定方案,审核公开内容,向社会发布公开信息,协调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检查等。

局政务公开工作具体负责部门依据本制度的要求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工作。

第二章 林业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第六条 对外政务公开事项:

(一)国家及自治区关于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等;

(二)上级和本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其他有关管理、服务的文件;

(三)全区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四)林业行政审批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承办部门、办理结果、收费标准等;

(五)机构设置、职责范围、内设机构分工,管理职能及调整、变动情况;

(六)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

(七)本部门纳入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八)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环境状况;(九)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及成效情况;

(十)适宜对外公开的森林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一)林业重大案件的查处情况;(十二)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第七条 对内政务公开事项:

(一)资金、项目、计划及木材采伐指标的分配及使用情况;(二)机关(单位)财务收支情况;

(三)部门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四)大宗物资采购的项目、限额标准、采购结果及监督情况;

(五)重大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情况及工程进展情况;

(六)机关干部交流、公务员考核情况;

(七)机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录用情况;

(八)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条件、结果;

(九)职工福利分配情况;

(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十一)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第八条 下列政务信息未经批准,局内设机构和个人不得扩大公开范围,更不得向社会公众公开:

(一)国家秘密和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

(二)机关内部研究讨论或者进行审议的工作信息;

(三)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企业以不公开为条件向有关林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信息;

(四)公开后可能引起公众混乱或者可能引起恐慌、动荡的信息;(五)与刑事或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会影响执法公平、公正进行的信息;

(六)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

(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信息。

第九条 政务信息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本单位政府网站;

(二)新闻发布会或者其他相关会议;

(三)局正式文件;

(四)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五)公告栏、公开栏、电子屏幕、触摸屏等;

(六)政务公开指南或办事指南;

(七)其他便于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

第十条 必须公开的信息应及时公开,原则上自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公开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 政务公开的程序和要求

第十一条 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涉及下级部门的政务事项,在公开时应注意与下级部门的公开同步进行。第十二条 各处室站应及时对本部门需公开的内容汇总整理,在规定时限内,报局政务公开工作负责部门,统一公开。

第十三条 对相对人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由相关处室站提出意见,报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可以公开的应予公开,公开的内容告知有关当事人。

第十四条 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公开后,应收集公众意见和反应。对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应当积极采纳;对公众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研究,一时解决不了的,应作出说明解释。

第四章 政务公开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对政务公开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十六条 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第十七条 实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广泛性和时效性。

第十八条 加强政务公开的外部监督,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管理相对人或服务对象为监督员,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第十九条 局监察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政务公开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并设立举报电话、监督信箱。

第五章

奖 惩

第二十条 对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成效显著的优秀单位和工作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一条 对不按规定实施政务公开的处室站及其工作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同时取消其评选先进的资格。

对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消极、措施不力的处室站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采取必要的组织处理措施。

对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有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由自治区林业局办公室负责解释。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篇5

根据工作需要,河池市金城江区林业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名工作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工作岗位:办公室文秘。

二、招聘名额:2名。

三、招聘条件:(一)共性条件

1.品行端正,爱岗敬业;2.吃苦耐劳,服从工作安排;3.年龄35周岁以下,男女不限,身体健康,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二)办公室文秘岗位条件 1.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2.具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先;3.具备基本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熟练操作word、excel等各种办公应用软件;4.有文秘、新闻工作经历以及在各类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数量较多者优先。

四、工资待遇

拟聘用人员试用期1个月,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标准2000元/月,按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五、招聘程序(一)报名

1.报名时间:2017年4月15日至25日。

2.报名方式:报名者将报名表电子版、毕业证扫描件(或图片)、身份证扫描件(或图片)、在各类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复印件(或电子网页),近期5寸全身生活照1张发送到金城江区林业局办公室邮箱(jcjlyj@163.com)报名。面试时,报名者携带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到金城江区林业局局办公室(河池市西环路128号)复核。

(二)资格审查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资格审查后,根据择优原则确定考察人选。

(三)面试。具体面试时间和面试方式另行电话通知。(四)确定聘用人员。

六、其他事项

报名人员应对报名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取消报名资格。

未尽事宜,请向河池市金城江区林业局办公室咨询。联系人:华柳菊 联系电话:2281525 传真:2200115。

原标题:河池市金城江区林业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点击下载>>>

附件:2017年河池市金城江区林业局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

河池市金城江区林业局

2017年4月12日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篇6

【发布文号】桂政发[1993]82号 【发布日期】1993-09-03 【生效日期】1993-09-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

批转林业部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报告的通知

(1993年9月3日桂政发〔1993〕82号)

《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报告的通知》(国发〔1993〕42号),符合我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实际,我区已确定要在1994年提前实现造林灭荒目标,因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为了抓好森林防火这项工作,现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森林消防监督职能。森林防火是关系林业全局、关系到集中精力抓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事,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严管狠抓,坚持不懈。要继续贯彻落实《 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把森林防火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撤销后,我区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机构和职能不变,在政府换届或机构改革时,要及时调整充实,并健全工作制度,发挥指挥部的职能作用。有关部门对森林防火工作要大力支持,中央、自治区关于森林防火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要继续执行,不经制定机关批准不能擅自改变。要继续实行森林防火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火险林区的领导,强化各项工作措施。森林面积(含新造林地)10万公顷(150万亩)以上或者林区复杂,火灾敏感性强的县(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要设立一名专职副指挥长,专抓森林防火工作,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二、二、切实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实行群防群治。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各地要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增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自觉性。要切实加强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建立健全林区野外生产用火审批制度。有森林防火任务的村屯,要限期制订完善森林防火村规民约。要把森林防火任务落实到人、地块,实行责权利承包责任制。春秋冬三季重点防火期间,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发布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各县(市)人民政府要依照《广西 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适时发布森林防火戒严令,林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加强巡逻防范,确保林区安全。

三、三、切实抓好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实行“专群结合,以专为主”。各县(市)、国营林场和有森林防火任务的乡、村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尽快建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森林消防专业队、应急队、突击队。各级消防队要做到组织、任务、训练、机具四落实。要有扑火预案,并加强扑火技术训练和演习,一旦发生火灾,迅速出击,打早、打小、打了,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要主动出击支援,发挥主力军的战斗作用,减少火灾损失。

四、四、切实坚持以法治火,加强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凡发生森林火灾案件,公安机关要及时侦查破案,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从重从快处罚。国家机关单位因违反野外用火规定引起森林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的,要首先追究行政领导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法惩处,决不姑息迁就。

五、五、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四网两化”(火险预测预报网、火情监测了望网、通信网、阻火隔离网、扑火机具化、队伍专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防火达标建设列入基础建设计划,逐年增加投入。争取全区在“九五”计划期间实现森林防火建设达标,努力提高我区森林防火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广西林业发展区划 篇7

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技术推广要求, 在山区和丘陵区, 就分别坡向、坡度级, 如山体相对高差较大, 还应根据主要树种的海拔高度范围进行调查和统计。为了搞好县级林业区划工作,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卢教授的帮助下, 从翼城县地形实际出发, 划分了五个坡度级:0°~5°、5°~

10°、10°~15°、15°~25°、25°以

上。参照地形图分幅上的坡度尺, 逐幅调节给出五个坡度级的区际界线, 然后进行计算机分析清绘, 描绘出1/50 000的《翼城县坡度图》。通过计算机求积, 量算了分乡坡度级的土地面积。同时, 采用机械布点抽样办法, 计算了不同高程土地的面积以及坡向 (阴、阳、半阴、半阳坡) 、坡位 (脊、上、中、下、谷五级) 面积。

翼城县坡度级量算结果:全县面积11.67万hm2。平坦地 (5°以下) 2.97万hm2, 占总面积25.42%;平坡地 (5°~10°) 1.50万hm2, 占总面积12.88%;缓坡地 (10°~15°) 1.64万hm2, 占总面积14.03%;斜坡地 (15°~25°) 1.74万hm2, 占总面积14.90%;陡坡地 (25°) 3.83万hm2, 占总面积32.77%。

翼城县不同海拔高程土地面积量算结果:全县面积11.67万hm2。500 m以下1 425 hm2, 占总面积1.22%;500 m~900 m计5.08 hm2, 占总面积43.51%;90 m~1 300 m计2.59万hm2, 占总面积22.22%;1 300 m~1 700 m计1.75万hm2, 占总面积15%;1 700 m~2 100 m计1.10万hm2, 占总面积9.46%;2 100 m以上1万hm2, 占总面积8.59%。

林业生产的基本对象是生物体, 各种植被都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具有强烈的区域特征。大地构造地貌的分异规律是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3个基本规律 (另外两个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海陆分异规律) 中一个重要的规律。林业区划的目的就在于按照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找出不同作物的适应区、分布范围, 扬长避短, 合理调整生产布局, 提出不同林区发展生产的途径和方向。因此, 《翼城县坡度图》的编绘, 为县级林业区划、林业部门区划、林业技术改革措施区划和综合林业区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坡度图”反映了地形地貌综合特征, 便于进行林业自然条件区划

林业自然条件区划, 其内容很多, 有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气候区划、植被区划、水文区划、地质区划等等。结合该县实际, 应当综合分析地域分异特征, 找出影响全县林业生产的主导因子, 主次缓急, 有所侧重。笔者认为, 应该先在地貌、土壤、气象上找出显著差异性和相似性, 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指标, 作为区划工作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依据。

1.1“坡度图”在地貌地区划的应用

“坡度图”是按一定分级指标绘制的“高程图”的综合, 是地貌区划的基本内容, 也是地形地貌的定量分析指标。它们在地域分异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高程图”反映了大地地貌构造分异规律中垂直带分异性。该县海拔每升高100 m, 年平均气温下降0.63℃, 相当于在水平纬度方向往北推移一个地理纬度。同时, 随着海拔高度升高, 雨量、土壤、植被、生物也随之发生变化, 不同地貌部位, 会有不同立地类型、植被类型。在森林调查中坡度也是区划小班因子之一。

由于全县反映了以内力为主的地貌特征, 坡度与海拔高度是成正相关的。一般是海拔高度高, 坡度也大。因此, 在林业布局上, 坡度与高度这两把尺度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该县海拔1 500 m以上的地带, 原则上应该以乔木林为主。然而, 这是按宏观布局而言, 至于涉及到具体地段, 却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宜灌则灌, 宜草则草。例如, 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而出现的中卫乡垣阔平台 (也叫山间台地) , 海拔虽较高 (1 500 m) , 可是在平台上就有很大一片开阔平坦的垣地, 一般就应该考虑以干果经济林利用为主。而海拔高度即使是800m、500 m的突兀小山头, 坡度却在25°以上, 无论是从自然特点上、经济效益上分析, 都应优先发展乔木林、灌木林。因此“坡度图”在地域分异规律上具有独特的分异特征。

1.2“坡度图”在土壤区划上的应用

土壤的形态、性质、成土过程与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是休戚相关的。这是由于地形地貌上千差万别, 必然导致水热状况的分异, 使成土类型呈多样性。该县土壤分布大致以浍河为轴心, 向两侧沿着坡面递增, 延伸至盆地边缘山地, 呈现规律性逐渐更替。土类界线明显, 分布顺序是:黄土—沙壤———侵蚀型黄土———山地褐土。

黄土:是该县主要的耕作土壤, 主要分布在0°~5°水田上, 土种有壤土、轻壤、芦苇泥田等, 沙壤主要分布在5°~10°梯级垅田上, 一般都要提水灌溉或库灌, 适宜四旁林网。

侵蚀型黄土:如土种石沙土、片石沙土、岩秃土, 一般分布在斜坡、陡坡山脊岭背上。由于植被破坏, 坡度较陡, 土壤受到流水严重侵蚀, 土层浅薄, 石质性强, 适宜封山育林。

山地褐土:是在暖温带生物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地带性土壤, 一般分布在缓坡低丘的坡地。在该县垂直带分布高限2 600 m, 在陡坡、险坡山地上均有交错分布, 适宜荒山造林。

1.3“坡度图”在气候区划上的应用

气候资源除了受到地理纬度大气候带影响外, 同样还要受到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坡向的影响。复杂地形地势对热、水、气象因子有着再分配作用, 形成丰富小气候特点。

一般坡度较小的盆地底部, 地势平坦, 自然屏障少, 因而较易受到大气流频繁影响。冬季冷空气、夏季的干热风, 一旦侵入, 席卷无遗。因此, 在平原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 就可以减低风速, 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盆地边缘, 群山重叠、山挡坡阻, 降温与袭击就不显著了。高大的山体通过阻挡气流, 迫使气流作抬升运动, 水汽绝热冷却, 形成了降雨的条件。还能阻止气团与锋面移动, 使降雨时间延长, 加强了雨势, 因此山区一般比平原降水多。例如, 建在开阔平坦地上的翼城县气象站与建在25°以上坡山环抱的屋峰气象哨, 从1997年~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 县气象站平均年降水量550 mm, 屋峰气象哨是700mm, 两地年平均降水量相差150 mm。

山地坡度、坡向、坡位不同, 对太阳辐射的光热效应也不向。据我们抽样计算, 该县阳坡面积87.60万hm2, 占总面积52.70%, 阴坡面积2.36万hm2, 占21.30%。阴、阳坡接受太阳能有明显差异。平坦地没有阴阳坡之分, 接受太阳的辐射强度和光照强度基本相似。而陡坡的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却比水平面多, 坡度每增加1°, 在接受太阳辐射能上, 等于纬度向南移动1°。由于阴、阳坡在接受太阳能辐射上多寡不一, 导致阴、阳坡上气象因子有显著差异性。一般阳坡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 霜期迟、积雪薄、融雪快、冻土浅、解冻早、蒸发大、土壤湿度低。阴坡却反之, 由此可知, 南坡热量比较优越, 北坡处于受热不利地位, 这种不同坡向不同坡度受热情况对于不同生理习性的林木来说, 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余地。

2 坡度资料对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翼城县平坦地“0°~5°主要分布在浍河沿岸的河谷平原及大小溪流途经的冲积平地, 全县面积有2.97万hm2, 占总面积25.40%。这一级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劳力充足, 是平原绿化的好地方。

5°~10°濒临河谷平原的坡地, 全县1.

51万hm2, 占总面积12.90%。这一坡地, 地形起伏频率大, 缺水易旱, 通过改善水利条件, 横向平整土地, 发展经济林大有可为。

1 0°~15°的缓坡地, 全县1.

64万hm2, 占总面积14%。这一级地表分割零乱, 起伏不平, 构成丘、垣、垅的复杂组合。土壤利用类型比较多样, 分散性较强。在水、热、土组合上是该县多种林木混栽地带, 也是林牧矛盾突出的地带。因此, 正确处理好林牧之间相互联系, 合理安排生产布局, 保持生态平衡, 按自然规律办事, 才能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1 5°~25°的斜坡地, 全县1.

73万hm2, 25°以上的陡坡地, 全县有3.83万hm2, 两类共计5.56万hm2。主要以发展林业为主, 搞好用材林、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据力学计算, 坡度大于15°, 水土流失速率会成倍增加。因此, 应当逐步退耕还林, 提倡带状、撩壕、块状造林。

上一篇:婚礼主持词及程序下一篇:立德树人立教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