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经济发展

2024-10-01

广西经济发展(共12篇)

广西经济发展 篇1

广西跨越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离不开广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而广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又离不开新时期广西精神的指导、引领和规范。2012年3月,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指出,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力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繁荣文化事业, 壮大文化产业, 使广西文化在西部、在全国乃至在东盟打出名号、创出品牌、闯出天地, 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可见,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广西精神中, “和谐”和“创新”作为核心内涵得到了重点突出, 这意味着抓好和谐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 对弘扬广西精神、践行广西精神、促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广西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主要围绕新时期广西精神所倡导的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展开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作用。

首先, 广西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是同一个实践的过程, 也是同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和谐文化离不开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也离不开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以和为主、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人心灵的自我和谐, 其所营造的和谐环境和氛围是进行创新的必备条件。历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一个兵荒马乱、灾祸连连的年代里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 因此没有团结和谐的社会基础作保障, 就无法有效推进创新文化的开展, 没有全社会各族人民的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创新活动就难以取得成功。同样, 没有创新文化的建设, 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也难以真正实现。创新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只有国家富强了, 人民富裕了, 社会上不和谐的因素才会减少, 团结和谐的氛围才会出现, 和谐文化所倡导的理解宽容、心平气和、融洽和睦的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可以说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和谐文化中实现创新文化, 在创新文化中促进和谐文化, 两者齐头并进、互为关联。

其次, 广西和谐文化强调以人为本, 创新文化凸显个人价值, 两者的内核是相通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尊严、价值、利益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 最终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谐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权益, 发展人的潜能, 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为的是形成一种各尽所能、各尽所长的和谐发展氛围。创新文化的内核是尊重个性、敢于冒险、勤于探索、鼓励竞争、激励探索、宽容失败, 力图通过一种敢作敢为、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与实干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的最终指向都是个人, 尊重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充分调动每一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让每一个人都能对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都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体会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再次, 广西和谐文化是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 创新文化所追求的变革意识、超越精神是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

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快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必须得深化改革文化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这与创新密切相关。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而革除体制性障碍、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就必须得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 就必须得进行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从制度层面上变革不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重新解放和促进文化生产力, 通过变革创新使健康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得到发展壮大。广西文化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得依靠自主创新能力, 要敢于淘汰旧的、创造新的。一方面, 发展模式要创新,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市场化改革, 把多种经济成份引进这个领域, 实现产业化整合, 形成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发展手段要创新, 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 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 大力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以一种变革意识及超越精神来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 才能更好地促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最后, 广西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是开展文化创新, 只有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才能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广西和谐社会, 推动广西跨越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保证, 文化是灵魂。建设和谐文化, 推进文化创新, 是构建广西和谐社会、推动广西跨越发展的灵魂。当前, 广西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必须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有更大作为。因此, 广西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 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并寻找出相对应的新思路、新方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思维, 结合广西的发展实际, 为广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如果没有创新文化提供支撑, 产生不了激励创新、促进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无法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那么推动广西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 新时期广西精神所突出倡导的和谐文化及创新文化对促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推动广西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和谐文化建设构建了具有广西风格、壮乡气派的和谐社会氛围, 为广西跨越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及强大的精神保障。广西创新文化建设则为广西跨越发展提供了更旺盛、更强劲、更富时代气息的生机与活力。

广西经济发展 篇2

目 录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二、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 3

(五)总体布局

1.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广西林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五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及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林业系统和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林业发展迈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末,我区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速生丰产林面积、木材采伐指标限额、木材产量、沼气入户率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560 万公顷,居全国第五位;森林面积达1342.7 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58%,居全国第四位;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8500 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十一五”期间,中央首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把林业摆在重要位置,确立林业的“四大地位”,赋予林业“四大使命”,明确林业“五大功能”。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战略决策。2009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确立了“生态立区,2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010 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建设林业强区的决定》和《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建设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此外,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先后出台了《造纸与木材加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加快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发展。2010 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林业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森林生态价值8500 亿元。2009 年,广西林业局升格为广西林业厅,重返政府组成部门,强化了林业职能。随着“富民兴桂”战略的实施,广西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愈加显现。

3专栏1 林业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四大地位“: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林业地位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进行了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五大功能“:即林业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文化功能。专栏2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广西实际出发,作出了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决策,并出台了《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桂政发〔2010〕26 号),把造林绿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打造林业强区总目标,以提高国土整体绿化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以实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和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为突破口,按照山上调结构、提质量,山下扩绿化、增总量的要求,全面加快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巩固和提升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绿色生态品牌,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大局。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启动”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把发展现代林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作为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深化林业改革,推进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强化资源保护,扩投资、惠民生、保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多样化的需求,逐步形成林业发展新格局。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2009 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国有林场、国有企业和林业审批制度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自2009 年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完成外业勘界1227 万公顷,占总任务的9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累计发证101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配套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2010 年6 月,我区正式启动17 个县区林改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区直国有林场改革不断深化。出台”绩效考核、干部交流、收入分配“三项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林场发展林业、壮大产业、改善民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林场的营造林优势,加大了在全区范围内的场外造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成为全国林场改革的一面旗帜;三是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国有林业企业的改制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革改制后续管理工作,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林业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林业负担,优化环境。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合作战略,不断加快开发合作步伐,基本形成了面向东盟、放眼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通过了《中国-东盟林业合作南宁倡议》,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国有林场、科研院所、林业企业加大了对东盟的投资投入。二是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引进了世界浆纸业排名第一的斯道拉恩索、第二的金光集团公司,顺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和”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中国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等

6碳汇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等10 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完成中澳桉树科技合作项目、中日绿化合作海防林示范项目等。三是国际林产品交易进一步拓展。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拓展国际林产品市场,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在增加,2010 年实现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2 亿美元。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全区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林业发展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营造林面积达到114.2 万公顷,其中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36 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3.7 亿株;到2010 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森林蓄积量达到6.02亿立方米。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完成林业固定资产投资848.4 亿元,是”十五“60.9 亿元的14 倍。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资金对林业投入总计达到154.7 亿元,是”十五“时期59.7 亿元的2.6 倍;其中中央投入林业资金107.3 亿元,是”十五“时期45.6 亿元的2.3 倍;自治区投入林业资金47.5亿元,是”十五“时期14.1 亿元的3.4 倍。”十一五“期末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77 亿元。

7图1 ”十一五“期间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发展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全区森林资源实现大幅度增长。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7.5 万公顷,封山育林16.7 万公顷,森林面积增长到1342.7 万公顷,比2005 年的1252 万公顷增加90.7 万公顷,同比增长7.3%;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比2005 年的52.71%提高5.29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6.02 亿立方米,比2005 年5.1 亿立方米增加920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840 万立方米。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到了8500 亿元。一是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促进林业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531 万公顷,比2005 年增加297.7 万公顷,是原来的2.3倍。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保障了当地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0.4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31.4 亿元,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万公顷;三是沿海防护林逐步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完成沿海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4.44 万公顷,封山育林0.78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2.7 亿元;四是珠江防护林促进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珠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2.8 万公顷,封山育林1.27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31 亿元;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成效初显。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封山育林面积6.85 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0.2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8 亿元。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通过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森林旅游等重点优势产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程度,大力推进兴林富民。一是速丰林快速发展。发展速丰林85.47 万公顷,累计达233.33 万公顷,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极大地提高了木材供给能力,使我区的森林采伐蓄积量从”十五“期的年均500 多万立方米增加到”十一五“的1400 多万立方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南方用材林基地;二是林桨纸一体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林浆纸一体化建设率先在我区沿海地区发展,实现了机制纸及纸板年产量达到280 万吨,机制纸及纸板造纸业年产值85 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23%和337%,对我区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木材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林板一体化趋势明显。积极推进林板一体化,实现木材加工工业年产值350 亿元,其中人造板年产值150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1 倍和3.4 倍,并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林业企业集团;四是林产化工快速扩张,在全国的地位得到巩固。林产化工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累计实现生产总值341.5 亿元,其中松脂产业累计实现185.7 亿元;香料香精产业累计实现117.7 亿元,工业用木本油料累计实现33.6 亿元。其中年产松香30 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达20 万吨,占世界松香贸易量的30%,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五是油茶产业初步形成,种苗瓶颈有所突破。油茶林面积达到36.7 万公顷,年产茶油约3.5 万吨;选育出油茶优良品种20 个,建立了以广西林科院为代表的一批良种基地,为全国多个省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良种和苗木,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是花卉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花卉产业及10消费市场,建成花卉生产基地、花卉交易市场、花卉展示园等13 个,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67 万公顷,花卉生产企业、花卉大户等达2000 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达50 万人,花农100 多万户,年产值突破60 亿元,有力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七是森林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基本上形成了融食、住、行、游、娱、购各要素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网络体系。新增森林公园7 处,全区森林公园达到50 处,森林公园总面积25.84 万公顷;”十一五“期间,接待旅游人数2746.28 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16%;森林旅游收入20.73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0%,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实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重要湿地及湿地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一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开展了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调查,编制了多项有关法规,积极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了湿地生态功能;全区19.8%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显著。新建林业自然保护区5 处,新增面积4.75 万公顷;全区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63 处,总面积138.5 万公顷;保护了全区90%的陆地生态系统、33%的红树林,90%以上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几乎全部高等植物种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大力建设户用沼气池,推广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省柴节煤灶和太阳能产品,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106万座,累计建设沼气池371 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6.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2.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28 处,小型沼气工程2005 处。推广省柴节煤灶79.7 万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4 万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778 处,微型水力发电272 处,节能炉3 万台。我区累计建成的沼气池正常运转,每年可为371 多万农户提供优质燃料14.8 亿立方米,能源开发量约折合标煤233 万吨,全区约有1484 万农民直接受益。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理论和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内涵,促进生态文化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猫儿山保护区被确定为”全国保护母亲河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通过推进”绿满八桂“、”生态城市“、”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三是积极推进各类生态社团组织的发展。成立了广西大学学生绿色环保协会、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广西财经学院绿色先锋环保协会等,有力的促进了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创作、宣传队伍的发展壮大。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通过不断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加强林业种苗建设,完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升了林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了林业发展基础。一是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林业科研机构达到17 个,区、市、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83 个,新建各类林业科技试验示范点30 多个,建成5 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选育出50 多个林木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0 万公顷,获得林业科技成果80 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0%,有效推动了我区林业科技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了我区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二是林木种苗建设不断加强。建设了包括林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繁殖圃、林木采种基地等一批林木种苗工程项目,总面积达到1.73 万公顷;全区年产各类林木种子20 多万公斤,其中林木良种3 万公斤,良种穗条2 亿根。林木优良品种50 个;主要造林树种优良无性系100 多个。全区容器苗造林使用率在50%以上,人工造林良种使用率达65%。;三是森林火灾防控能力逐步提高。重点火险区瞭望监测和地面巡护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讯覆盖率达到7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综合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森林专业扑火队伍不断壮大,森林航空防火能力不断加强;四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4.1%,测报准确率91%,种苗产地检疫率99.7%;五是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和依法护林成绩显著。加强了广西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破案攻坚战“、”绿盾行动“、”飞鹰行动“、”候鸟三号行动“、”绿盾系列行动“等全区性和区域性的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较好的调处解决山林纠纷问题,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林区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了森林公安的良好形象;六是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稳步发展,森林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全区11 个地市成立了林业站管理机构,设立了64 个县级林业站,1011 个乡镇级林业站,全区木材检查站235 个,森林资源监督实现了全区14 个地市的覆盖。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把林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运作,协调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等关系问题,将林业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在坚决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以加工业为龙头,反哺和拉动种植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激发广大群众投身林业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林业生态和产业”两翼齐飞“、”两腿齐奔“的发展格局。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林业改革是一次深层次、根本性、综合性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区紧紧围绕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坚持并不断完善”五级书记抓林改“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挖掘内部潜力,促进林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进一步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促进了林业快速发展。专栏3 五级书记抓林改为切实推进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自治区成立了由马飚主席任组长,陈际瓦副书记、李金早常务副主席、陈章良和梁胜利副主席任副组长,区直34 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市、县均相应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支部书记深入山头抓林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高位推进林改工作的良好局面。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林业既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也是一个集公益性、经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产业。长期以来,林业发展始终坚持走投资主体多元化道路,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企业和社会的投资,确保了林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坚持走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多层次运行的林业发展道路,保证了林业科学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突出了地域特色。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我区林业法制法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地方林业法规政策体系,严格执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林业执法和监督,加强林业纠纷的调处力度,提高了林业案件的查处率,使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了工程资金监管和造林质量管理,提高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林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实施林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加强林业队伍及广大林农的培训,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壮大林业人才队伍,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一直以来,我区林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林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加大东盟区域合作的力度,将林业开发合作纳入泛北部湾区域交流与合作范畴,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提高广西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资源整合、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区林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竞争能力,促进我区林业跨越式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林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林业产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区、产业园、产业带尚未形成;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不足;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仍需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未完全形成且补贴标准偏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补助标准低;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灾害防控能力不强;林业法制不够完善;林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尚未有效建立。

二、发展趋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从国际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一场政治经济博弈,林业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十三届国际林业大会等重要国际场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能力倍受关注。毁林开荒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为我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全球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林业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林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世界林产品需求与价格出现波动,加之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碳关税、森林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将对我国林业产品进出口产生深远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我国木材供给形势更加严峻,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林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资源的交易成本逐步降低,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利的条件逐步成熟。另外,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新一轮增长动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从国内看,国内外发展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依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的瓶颈必然加剧,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林业工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央对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站在国家和全球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 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强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保护建设。这些政策和举措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将为林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林业发展看,林业在多年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历史性、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林业成为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任务。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区内看,我区今后一段时间将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区发展现代林业、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 年,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为我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决策支持,给我区林业发展的未来指明方向,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林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责任主体,必将激发全区人民发展林业的热情。综观国际国内区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区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行动计划,采取有力的贯彻措施,我区林业发展必将进入黄金时期。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为核心,以增资源、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强支撑为宗旨,以建设重点工程、加强森林经营、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培育三大资源基地,打造八大产业集群,繁荣生态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强林,强化依法治林,推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实现”双增“目标,实现”五个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专栏4 ”双增“目标和”五个转变“"双增”目标:在2009 年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 年森林面积比2005 年增加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13 亿立方米“,即”双增“目标。”五个转变“: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从封闭型、半封闭型林业向开放型林业转变,从粗放型林业向集约型林业转变,从数量型林业向质量型林业转变,从平面型林业向立体型林业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维护最广大林农利益。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佳组合。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建立机制,落实责任,坚持规划先导,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五大功能和服务相统一。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要加强林业宏观调控,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建设生态,发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深入实施”绿满八桂“工程,促进”身边增绿“,全面完成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各项任务。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通过深化林业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林业强区建设,实现我区林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得到提高,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初步建立;特色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林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实现林业强区目标;生态文化广泛传播,生态意识普遍提高,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

1.约束性指标

--森林面积增加4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增加0.5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6.5 亿立方米以上;-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达到547 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50%以上。

2.预期性指标

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商品材年产量2000 万立方米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区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000 亿元;--90%以上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碳汇增加1 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达12000 亿元;--义务植树尽责率80%以上;-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林农年人均增收500 元以上;生态林建设基地供种率达到80%,商品林造林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9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专栏5:”十二五“时期林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目标值 属性森林覆盖率(%)60 约束性增资源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6.5 约束性林地保有量(万公顷)1580 预期性商品材年产量(万立方米)2000 预期性木材综合利用率(%)90 预期性木材加工和造纸产业年产值(亿元)1500 预期性调结构林业产业年总产值(亿元)2000 预期性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万公顷)547 约束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6 约束性自然湿地保护率(%)50 约束性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比例(%)90 预期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亿元)12000 预期性优生态义务植树尽责率(%)80 预期性沼气入户率(%)50 预期性惠民生林农年人均增收(元)500 预期性良种使用率(%)90 预期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4.5 预期性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1 预期性强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50 预期性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与管护,强化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通道、城镇、乡村、园区绿化美化,确保林地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促进身边增绿。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继续实施”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等8 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林地产出。

专栏6 ”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12345“工作思路:即打造一个龙头、建设两大基地、推进3 个重大项目、培育4 个林业上市公司、构建5 大优势产业。将广西林业集团打造为全区林业产业发展龙头;加快速丰林基地建设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钦州、北海、梧州3 个大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培育和支持广西丰林、高峰容洲、桂峰林业、梧州林化等4 家林业企业做大做强,尽快上市,成为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企业;打造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56820“行动计划:即重点发展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8 大特色产业集群(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积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开发生态产品,弘扬生态文化,创作文化产品,传承生态文明。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人才开发新机制。专栏7 ”136“人才引进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136“人才引进工程:即2009~2012 年,在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培养和引进100 名博士、300 名硕士、600 名重点院校紧缺专业学士。”226“人才培养计划:即2011~2013 年,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 所院校开展合作,在博士、硕士2 个层次,培养200 名硕士、60 名博士。

(五)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广西林业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广西”两区一带“经济发展格局、《广西林业三级区划》,按照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要求,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三大资源基地,八大产业集群,多点文化基地“。

1.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现状和主体功能区区划,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防潮能力,构筑以”两屏四区一走廊“为主骨架,以点状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专栏8 两屏四区一走廊”两屏四区一走廊“指:桂西生态屏障、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桂东北生态功能区、桂西南生态功能区、桂中生态功能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桂西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石漠化治理、矿区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沿海防护林、海洋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东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水源涵养、林生态、灾害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西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中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以森林生态、保护植被、水土流失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重点加强以沿江防护林、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培育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一是在桂东、桂南和桂中重点营造速丰桉、良种松、竹子等速生丰产用材林。二是在桂北、桂西重点营造良种松、杉、竹子和速生阔叶林。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特色经济林基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经济林基地。重点打造桂东北银杏柑橘柿子”三木“药材区、桂西北油茶油桐板栗区、桂西芒果茶叶竹笋区、桂西南八角竹笋杂果区、桂中柑橘八角杂果区、桂东南柑橘八角肉桂区和桂南荔枝龙眼八角区。培育珍贵树种基地。将全区划分为五大建设区,因地制宜建设珍贵树种基地。一是桂东北建设区。包括桂林市、贺州市、柳州市北部县、河池市东北部县及来宾市金秀县,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银杏、秃杉、马褂木、南方红豆杉、榉木等。二是桂西北建设区。包括河池市及百色市大部分地区,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苏木、顶果木、南方红豆杉等。三是桂中建设区。包括来宾市和柳州市大部分地区,南宁市、河池市部分地区,重点发展香椿、苏木、顶果木、蚬木、紫荆木等。四是桂东南建设区。包括南宁、贵港、梧州、玉林、钦州、防城港、北海7 个地级市,重点发展红锥、降香黄檀、土沉香、苏木、香梓楠、柚木、格木、紫荆木、印度紫檀等。五是桂西南建设区。包括南宁市大部分县、崇左市、百色市西南部分县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重点发展红锥、香椿、降香黄檀、土沉香、顶果木、香梓楠、望天树、印度紫檀等。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林业资源分布特点,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布局”沿海林浆纸,南柳竹浆纸“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一是重点在北海、钦州布局沿海林浆纸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在柳州、南宁布局竹浆纸产业。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布局特色木材加工产业。一是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南宁)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二是南宁、贵港、玉林建设速丰桉产品生产流通区。三是南宁、柳州市建设家具制造产业集群。四是桂林荔浦建设”中国木衣架生产基地“。五是柳州、桂林、河池建设杉木细木工板产业带。六是南宁、梧州、玉林、贵港、贺州打造人造板产业集群。七是崇左凭祥、东兴建设国际家具及木制工艺品产业区。八是柳州、桂林竹综合加工产业。九是南宁、百色建设中心橱柜、木门生产基地。十是促进林板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桂东南林化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构建林产化工一体化项目,做大做强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重点在梧州打造松香、松节油精深加工,在玉林、贵港、防城港打造八角、玉桂深加工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油茶产业集群。通过原料生产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油茶产业化生产工业园区。重点在油茶核心发展区建设油茶原料林基地,在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防城港布局油茶加工企业。打造花卉产业集群。”两区一带八特“布局花卉产业集群,即:北部湾现代花卉产业集聚区、桂北桂西北特色花卉产业园区、广西西江”黄金水道“沿江花卉产业带;”八特“即桂花、兰花、茉莉花、罗汉松、金茶花、茶花产业化生产园区和特色盆景生产园区、特色花木园区。打造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一带三群“布局森林旅游集群,即: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打造竹藤加工产业集群。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定向培育、优质高产、集约化管理的原料基地,由分散加工、集中收购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加工企业发展。布局以桂林(兴安)、玉林(博白)、钦州(浦北)为中心的竹材加工及藤芒编产业集群。打造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因地制宜布局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重点在南宁、玉林、贵港布局实验用猴驯养繁殖产业,柳州布局梅花鹿养殖产业,防城港、钦州培育金花茶繁殖利用产业。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为载体,构建多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级市建设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县有一个地方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区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如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要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红色文化基地、民俗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主,桂东南和桂南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城市森林、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树木园、森林公园为主,充分展示区域民族生态文化。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国土绿化思路,在继续抓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山上造林绿化的同时,重点实施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加快山下绿化,形成以通道绿化为主线,城镇、村庄、单位园区绿化点缀其间,山上绿化集中连片,农田林网辐射周围的造林绿化新 格局。到2015 年,全区新造林120 万公顷,义务植树5 亿株,林分质量逐步提高,全面实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一条通道一条绿色走廊,一座城市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座绿岛“的”绿满八桂“目标。专栏9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打造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南盘江、左右江、红水河、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项目,构筑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规划人工造林20.65 万公顷,封山育林78.83 万公顷,低效林改造66.67 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标准海岸基干林带,保护与发展红树林,大力营造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主的纵深防护林,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规划营造林6.47 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推进《广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岩溶石山区、红水河电站库区等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16.67 万公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切实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加快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展坡耕地治理和土地整治。实施封山育林133.33 万公顷,荒山造林24 万公顷,建设户用沼气池48.69 万座;平原绿化工程:平原区新增造林面积46524 公顷,平原区宜林荒坡荒地绿化面积9260 公顷,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32686 公顷,农林间作6583 公顷。通道绿化: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和主要河流两岸为点,全面加快通道绿化,绿化任务1.06 万公顷;城镇绿化:全面推进城市、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到2015 年,全区城镇绿化水平明显提高,设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绿化任务2.33万公顷;村屯绿化:以”四旁绿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活动。到2015 年,全区农户新植树1.5 亿株以上,绿化任务1.33 万公顷;工业园区绿化工程:着力开展”身边增绿“活动,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绿化,实施绿化造林0.67 万公顷。到2015 年,园区绿化水平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宜绿化地绿化率达100%,实现单位庭院园林化,绿化任务0.67 万公顷。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组织实施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保护和管理林地和森林资源;全面加强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管护,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1.加强林地和林木管理

建立健全林地林权保护制度,强化确权发证,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加大山林权属纠纷的处理力度,进一步明晰产权,促进和规范森林资源产权的合理流转;有效补充林地数量,引导节约使用林地,确保”十二五“期末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分县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林地范围、性质和权属,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林地地籍档案;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和布局,规范林地利用秩序。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十二五“期间,全区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3.5 万公顷以内。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实施好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打击非法采伐,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基本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新型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2.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森林经营方案是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的重点,是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规范林业收费、降低林农经营成本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要求,组织编制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和林业经营者四级森林经营方案,为年森林采伐限额核定提供依据,让森林经营者对森林采伐做到”五年、十年早知道“。

3.加强重点公益林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监管的长效机制,优化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标准体系,实现对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执行和落实、动态调整及管护效果等情况的监管。加快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动态监测体系、地籍管理体系和管理成效检查考评体系。制定颁布公益林管理办法,拓展补偿基金来源渠道,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分级补偿等措施,全面落

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在大瑶山、猫儿山、弄岗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3 处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监测,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以国家实施森林抚育补贴、森林经营试点为契机,坚持抓经营、调结构、促抚育、出效果,全面启动实施全区森林经营工程,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的多样化需求。到2015 年,乔木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达到75 立方米,与2010 年相比,每公顷提高17.4 立方米,提高30%。

1.全面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一是抓紧编制全区森林经营规划,开展森林经营试点,抓好营造林试验示范工作,总结森林经营的典型经验和主要森林经营模式,带动面上森林经营工作的全面开展;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林木采伐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全区森林质量和森林生态功能。二是进一步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和繁育,培育出适合我区大面积发展的优良树种;大力营造多层次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调整树种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培育高价值的优质森林资源;着力培育大径级用材林,逐步调整林分径级结构,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满足社会对木材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切实加强对新造林地的抚育和管护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加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按照有关技术规程,针对不同类型的林分采取不同的抚育方法和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保留木速生快长,提高林分质量,提高用材林木材产量和森林经营效益,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促进公益林林下杂灌木生长,调整树种组成结构,逐步形成针阔、阔阔混交林,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五是加强商品林低产林改造。对商品用材林中的疏残林、”小老头“林和疏林地采取皆伐后重新造林措施,增加速丰林面积存量,从根本上提高林地生产力;对优良品种的低产经济林,通过除草施肥、抚育垦复进行改造,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对品种低劣、没有培育前途的低产经济林,通过嫁接换冠或重新用良种造林等方式,提高单产和效益。六是加强公益林低效林改造。在确保公益林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对公益林进行适度经营,充分挖掘公益林的经济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公益林所有者和管护者的积极性。规划期内,对现有143.89万公顷中幼林进行抚育经营,改造低产(效)林128.81万公顷。2.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总结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一、二期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经验,加强项目管理和监测,探索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林业碳汇项目实施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示范作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3.实施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继续推进林业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对受损生态的修复,恢复程度达到90%以上。优先恢复重建受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包括种苗生产、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设施和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重建;加强桂北和桂西北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科学制定林业灾害防控方案,完善应急预案。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

一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在重要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分布县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起自治区、市、县三级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网络;新建、扩大和完善一批种源基地及珍稀动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二是加大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力度。重点实施15 种(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拯救工程,建设中越边、滇黔桂和南岭3 条生物廊道,加强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立白头叶猴等几个种类珍稀物种保护与研究中心。到2015 年,确保90%以上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启动和开展穿山甲、巨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试点,力争实现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突破;建立和维持20~30 种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种群,并实现鳄蜥、黑叶猴等部分人工繁育成熟种群的野外放归;重点实施20 种(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工程,通过实施就地、近地与迁地保护,促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的恢复;规划建设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库,并在全区63 处林业自然保护区中建立30 个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点。三是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自治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建成76 处国家级监测站,完成监测中心和监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建立9 处预警站,完成初检能力和预警分析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与决策指挥平台,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积极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一是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地方级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评估机制。二是新建5 个林业自然保护区、500 个自然保护小区,完善我区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三是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 处,晋升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 个。四是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示范建设,同时,组织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努力争取国家林业局将其列入全国示范保护区进行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启动实施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保护管理条件,有效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六是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林业局支持我区现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给予建设资金补助,开展保护管理、巡护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自然保护区培训、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等建设工作。七是加快保护区资源考察与总体规划。全面推进26 处尚未开展总体规划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界线确定及报批工作,完成26 处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考察和总体规划工作。

3.重点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建设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制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申报晋升国际重要湿地1 块,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 块,新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 处,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0 处,省级湿地公园12处,湿地保护小区17 处,湿地多用途管制区3 处,使我区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宣教、研究和体系等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建设1 处湿地科研监测评估中心、湿地资源监测站14 个,建立水生动物定位监测点30 个、湿地植物监测点50 个、湿地生态旅游监测点20 个;广西鸟类环志站2 处、广西湿地动物疫源疾病监测站1处;建设2 座湿地博物馆、14 个湿地宣教中心,1 个湿地学校和15 个湿地培训基地,10 个野外宣教基地。建设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50 处。重点实施湿地生态补水、退养(耕)还滩(湖)4000 公顷、湿地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20000.0 公顷、红树林恢复2106.8 公顷,营造红树林地4235.3 公顷;进行南流江、钦江、防城江、右江、红水河、柳江、浔江、湘江生态河流廊道系统建设;建设湿地生态滤场面积5000.0 公顷;建设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湖滨带5000.0 公顷、消涨带3000.0 公顷;建立湿地生态拦截工程200 万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缓解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拓展新兴产业。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打造9大千百亿元产业、建设12 个产业园区。到2015 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达2000 亿元,林业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初步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强区目标。

1.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

建设千万亩桉树工业原料林基地。重点在桂南、桂东南和桂西南等桉树适生栽培区,大力发展、科学发展桉树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定向培育人造板材及浆纸纤维材,满足林浆纸、林板一体化产业发展对木材原料的需求,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桉树林面积34.7 万公顷,期末达到200 万公顷(3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松树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东南、桂东北、桂北、桂中等松类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松类速丰林,定位培育浆纸纤维材,兼顾培育脂材两用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十二五“期间,新增松类速丰林面积14 万公顷,期末达到46.7 万公顷。建设千万亩杉木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北、桂东北、桂西北杉木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杉木速丰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定向培育实木地板基材、木线条、杉指接材、细木工板等加工原料,为木材精深加工业提供原料。”十二五“期间,新增杉木速丰林面积10.97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油茶基地。大力推进油茶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低产油茶林改造力度,抓好良种繁育,抓好种苗管理,加快油茶良种化,扩大油茶面积,提高油茶单产。”十二五“期末,油茶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60 万公顷(900 万亩),力争达到千万亩。建设千万亩果品经济林基地。在进一步抓好板栗、核桃、柑橘橙、芒果、龙眼、荔枝等现有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突出抓好良种选育、改良、繁殖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加快实现经济林良种化。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不断提高经济林的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十二五“期末,经济林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66.7万公顷(2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香料林基地。重点进行八角、肉桂品种更新优化,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鼓励精深加工,注重品牌保护,适当控制种植面积。”十二五“期末,八 角总面积稳定在26.7 万公顷(400 万亩),肉桂总面积稳定在13.3 万公顷(2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竹林基地。在桂北毛竹适生区,适当发展毛竹速丰林;在桂中、桂西、桂东南和桂南等丛生竹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丛生竹浆纸原料林。”十二五“期间,新增竹林面积2.61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珍贵树种基地。引导、鼓励广大造林业主发展珍贵树种,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径级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为木材精深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规划到2015 年,”四旁“种植珍贵树种1500 万株,新造和定向改培成片的珍贵树种10 万公顷,总规模逐步达到33.3万公顷(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生物能源林基地。积极培育高产、稳产的生物能源树种品种,重点加强示范林建设,逐步推进能源林建设,鼓励加工企业走”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规划到2015年,建成超百万亩的生物能源林基地。

2.打造9 大千(百)亿元产业

着力抓好千亿元造纸和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加快以桉树为主的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扩大工业原料林基地规模;大力推进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步伐;引导和鼓励现有造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跨地区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迅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木(竹)浆造纸,丰富造纸产品种类,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国内创新技术相结合,加快装备现代化步伐,将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制浆造纸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林板一体化和木材精深加工,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胶合板和刨花板,调整纤维板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家具、木地板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珍贵树种木皮加工、木制工艺品、木衣架等为重点的木制品和装饰材料制品。大力推广木材及人造板改性、防腐、阻燃等技术,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建立健全木材加工业的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重点扶持上档次、上规模的人造板企业,鼓励现有人造板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全区造纸和木材加工产值达到1500 亿元,其中造纸业产值达800 亿元,木材加工产值达700亿元,人造板产量1500 万立方米。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产化工产业发展。继续巩固松香、松节油以及茴油、桂油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拓展松香、松节油应用领域。充分利用桂东、桂南的传统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以林化为主的林化工业园区和流通中心。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林产化工企业。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林化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推动林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以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为主,开发林化新产品,拓展国外市场,加强对外贸易。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林产化学工业产值达230 亿元以上,实现松脂产量48 万吨,松香产量达到38 万吨、松节油产量达到5 万吨,松香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松节油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油茶产业发展。加强优良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提高油茶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在桂林、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梧州等主要产区布局发展油茶原料基地和茶油加工重点企业,将油茶产业培育成开发利用水平高、综合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林业优势产业。”十二五“期末,油茶林种植总面积达到60 万公顷,达产后通过精深加工和提高综合利用,实现年产值20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花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重点加强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花卉科研服务体系建设,实行规模经营。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花卉产业,实现广西花卉产业从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向产业经营、优质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过渡和延伸,从而建立起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创新、区域布局合理的现代花卉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花卉生产面积5.3万公顷,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5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竹藤产业发展。适当发展竹藤加工企业,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竹藤加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拓宽竹藤加工领域,研发以日用工艺品为主的竹藤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扩大出口。着力抓好百亿元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森林公园为主、以自然保护区为辅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一带三群“森林旅游集群,做大做强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和湿地公园,培育开发”八桂森态庄园“品牌,建设一批森林旅游示范县、示范村。”十二五“期间,新增森林公园30 处,”十二五“期末,全区森林公园达60 处,森林旅游年接待总人数达1000 万人次,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28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和扩大实验用猴、鳄类、蛇类和兰科植物、金花茶等广西优势野生动植物驯养繁(培)育基地建设规模,加大种源储备力度,加强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品流通监管工作。重点开发实验用猴、鳄类、蛇类、石斛、金花茶等药用和观赏价值高、研发潜力大、产业链长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优势物种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制定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到”十二五“期末,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年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和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因地制宜地开发林-果、林-草、林-蜂、林-药、林-禽等模式,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区林下经济发展到86 万公顷,力争实现经济林产业总产值3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业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绿色生物产品、林业生物制剂等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树种,建设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形成原料培养、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科技开发林油一体化格局。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能源的产业化水平。生物产品重点推进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的林木、竹藤品种等产业化;推进高品质的重要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发展适用于林木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制剂产业,培育发展玉林生物制剂基地为龙头的示范企业;加快森林药材的种植和林下资源培育,建立一批林药一体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开发利用林木采伐”三剩物“发电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重点扶持12 个林业产业园区

着力推进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贺州市八桂木材加工集散中心、中国-东盟花卉产业园、柳州柳北区花卉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沿海林浆纸工业园、桂林竹木加工集中区、玉林木材加工工业园、百色林产工业园、崇左宁明林产工业园、梧州林化产品工业园区、柳州家具工业园、凭祥国际珍贵家具贸易城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在稳定提高入户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提高农村能源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薪柴消耗,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美好生态家园,提升农村能源建设综合效益。

1.积极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从户用沼气向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等多元化沼气工程转变,建管用并重,提高沼气建设综合效益。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 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600 处,小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500 处,到”十二五“期末,全区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400 万座。

2.创新后续服务,提高沼气使用率

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思想,创新后期管理服务模式,促进从自管自用向专业管护转变。建设自治区农村沼气科研实训基地,新建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60 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沼气服务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模式,探索和推广建池、修池、管池、出渣出料、原料配送、配件更换、故障排除、沼肥加工等一条龙、保姆式的全托管服务。同时,改造修复户用沼气病废池25 万户,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

3.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方针,在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小型沼气的同时,积极开展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微型水力发电、秸秆能源化利用、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等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满足农民对新能源的需求,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文化宣传,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动植物园、生态科普中心、标本馆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拓展生态文化建设基地,建设5 座森林(自然)博物馆和标本馆,2 座湿地博物馆,15个湿地培训基地,14 个湿地宣传教育中心以及10 个湿地野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广西湿地文化研究中心。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或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新增黄猄洞天坑群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潭国家森林公园5 处国家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2.加大生态文化宣传

加强新闻宣传,及时广泛地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建设成就,反映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文明示范村创建以及绿色学校、社区、家庭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传播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积极开发体现广西民族、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产品,大力创作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等文化产品。强化生态文化传播,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活动,组织营造各种纪念林,培育人们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善待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3.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

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风貌改造“为载体,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加强乡村绿化,推进”身边增绿“。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创建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城市(县、单位)、园林城市、”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等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创建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贺州等7 个”国家森林城市“,努力将防城港、钦州、来宾等市打造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14 个生态文明示范市,109 个生态文明示范县,以及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1.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11-2012 年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将全区各级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办法和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简化森林采伐类型;简化采伐管理环节,推行采伐许可”一站式“服务;改变采伐管理方式,实行伐区简易设计;推行采伐公示制度;推进木材生产计划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实行采伐限额”蓄积量“单项控制;允许经营期内采伐指标结转。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研究出台林业贴息贷款的长效机制;扶持以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为主要业务的担保公司发展;加快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推进森林保险体系建设,建立由保险监管、林业、财政合力推动,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多方参与的森林保险体系,降低林农投资风险。规范林权流转管理,正式运营北部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加快组建市、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多层次的林业产权交易体系。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推进”广西绿卡“工程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基层林业站提供林业公共服务的水平。指导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建立50 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引导林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提高林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2.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完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按事权管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创新经营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激活内部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多渠道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推进广西林业集团、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兼并,重组市、县小型国有林场;探索国有林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加快推进区直林业企业改制

加快推进局直属企业的改革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制后续管理工作,建立责权利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系,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职工。

4.加大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在重大项目征占用林地管理中出台的改进审批方式、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间和清理、规范收费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贯彻落实信息公开条例,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进一步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标准化体系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提升林业发展能力。1.推进科技创新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林业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技术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开展良种良法、基因工程、困难立地造林和森林经营技术、木材精深加工、家具制造、油茶开发利用、桉树科学经营、速生林混交、珍贵树种速生、林业肥料、林业机械化作业等重大科技课题联合攻关,争取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取得重大成果并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提高我区林业发展科技含量,使我区林业科技总体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整合林业科技资金、资源、市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科技应用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林业新品种应用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动建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到2015 年,全区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75%。

3.完善林业标准化体系

以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为重点,健全林业标准体系,整合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及非物质林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在边境地区建设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大力推进标准示范县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

4.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整合林业科技人才、技术、设施、基地等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定位站、创新中心、科学实验基地等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林业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批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林),加快推广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完善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实施”五大会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专栏10 ”五大会战“"五大会战”:从2011 年开始,逐步在全区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乡镇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和区直国有林场场部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1.加强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预防、扑救、基础保障、依法治火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火灾扑救系统、航空消防系统、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科技支撑系统、火源管理系统和制度规范系统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森林防火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森林防火科研开发和宣教培训,推进现代化林火管理进程。重点建设省级火险预警监测中心、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重点火险区视频监控系统、边境沿线防火阻隔系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扑火机具与消防装备、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消防培训基地、广西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航空护林工程、森林火灾损失评估系统、直属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乡村防火体系。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防治法规体系和公共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自治区监测预警中心、14 个市级监测预报区域中心和50 个县级(含区直属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数据采集与气象预报服务站。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为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推进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到“十二五”期末,无公害防治率高于80%,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高于85%,种苗产地检疫率高于99.7%。

3.加强森林公安能力建设

加大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森林公安内设机构,科学配置警力,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的能力。不断强化执法正规化建设,赋予森林公安独立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建立健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刑事技术体系,适时部署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信息化的森林公安综合信息体系。全面落实保障标准化,实现各级财政全额保障,理顺投资渠道,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广西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和森林公安培训中心。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化,切实加强警务督察、抚优抚恤等工作,提前发现和防控林区各项隐患,确保林区警民和谐稳定。

4.加强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优质种苗生产供应、种苗质量监管、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搭建林木良种研究开发平台。重点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规划期内计划每年选育珍、优、新品种10~15 个,审(认)定林木良种5~10 个。二是有效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完成全区主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库26 处,采种母树林24 处,至2015 年,母树林种子生产能力达到20 万公斤以上。三是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建设20 处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年产各类良种5 万公斤。对现有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园实行升级换代,选择最优的种质基因材料建设高世代种子园,努力提高种子园营建技术和管理水平。四是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建设需要,新建一批以油茶、油桐、八角、肉桂和红锥、西南桦、任豆等经济树种和珍贵乡土树种的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实现人工造林基地供种。五是实施建设百处标准化苗圃。即具备供水、排水、温室、荫棚等设施和培育多个树种并有较大育苗规划的苗圃,加快推进苗木产业化发展,实现年产优质苗木10 亿株以上,“十二五”期末,优质苗木使用率达到90%以上。六是启动良种推广行动,确定珍、优新、良种推广品种,培养育苗技术能人,建立良种苗木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推广应用示范户、示范林等,增强人们对良种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七是建立和完善区、市、县级林木种苗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建设1 个省级、14 个市级、50 个重点林业县级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种苗受检率达到100%。八是强化林木种苗管理人员培训,建立种苗服务网络,提高行业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5.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林业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各级林业行政机构,解决人员编制,确保行政经费开支,提高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能力,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和调研成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解决好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6.加强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 按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省、市、县林业站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全面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机构队伍、工作手段和服务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标准站282 个,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使林业站更有效地为广大林农服务。

7.加强木材检查站规范化建设

加强木材检查站布局调整,按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进行布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木材检查站新增158 个,调整布局后达到390 个。完成全区一、二级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起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全区现有木材运输管理和林政执法人员进行轮训;修订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建立木材运输检查新机制。通过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全区木材检查站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检查执法规范化。

8.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按照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建立以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服务,增强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理能力。着力构建广西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和政务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建设实现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全面提升林业管理手段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全面应用;实现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基本完成全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安全、稳定、实用的林业信息基础设施,确保林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促进林业事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9.加强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增加对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和评价指标,加快基础数表和规程规范的制定更新步伐,完善造林核查、采伐限额检查、征占用林地检查、公益林核查等专项核查技术方法,完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加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湿地、石漠化等生态系统以及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

10.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善林区民生。大力实施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工程、用水安全和供电保障工程以及林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以及巡护道路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2.5 万户危旧房,建设林区道路1.8万公里,新建生物防火林带5.8 万公里。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的事权,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目标责任状检查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森林生态功能价值年评估制度。将林业生态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各级政府对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全面负责,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级人民政府签订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优。建立离任评价机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自然保护区面积、湿地保护与恢复面积等生态建设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与自然保护区、流域水资源开发等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力争将珠江中上游流域作为国家 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加快完善我区林业各项补偿补贴制度,落实好国家各项林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 准;抓紧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财政对造林优质苗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补贴制度,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实行林业机具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实行生物防治国家补贴制度,完善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加大财政贴息补贴力度,建立健全森林保险机制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对林业综合利用、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推进林业改革补贴政策,加大林业合作社、产权交易中心、林改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林业机构建设,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以我区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做好林业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山林纠纷调处机制,实行分级调处。加快推进湿地管理、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管理、海防林、珠防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森林旅游管理、国有林场管理、义务植树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二是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各种经济成份造林业主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租地造林业主林木资产权益,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侵占国有林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抓好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维护林区平安和谐;三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落实和完善执法责任考评考核制度,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推进林业政务公开,强化对林业依法行政的监督;四是加强林业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为依法治林、加快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致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林业生态建设投融资制度。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林业投入体系。将林业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体系。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由公共财政无偿投入;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以造林主体投资为主,政策扶持为辅;建立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林业投入体系。建立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外资投入和信贷资金投入。拓展同国内外金融组织、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林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发挥中国绿化基金会珠江广西专项筹资作用,抓紧筹建林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投资造林绿化,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林业领域。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加快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林业科技体系创新,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大对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力度,着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加速建立完善包括林业科研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技术监督体系、科教培训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在内的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区林业建设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大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林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林”战略,继续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林浆纸、林板等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等,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现代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改善人才结构;加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林业实用人才培训,以及林业重点改革配套培训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林业人才开发新机制。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抓住我区多重发展机遇,发挥多种政策叠加优势,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开发林业,进一步扩大林业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一是加强林业合作的政策扶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林业合作发展的新要求,争取出台税收、土地、信贷、种植及加工技术、设备进出口等方面更加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林业合作机制。要建立定期磋商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力争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全方位;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利用广西政策优势,构建林业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参与林业开发,拓宽合作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四是建立林业合作试验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边境区域规划建设林业合作试验区。重点突出抓好一批影响林业全局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利用国内外森林资源和市场,逐步把试验区办成广西林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东盟林业合作的示范区;五是完善林业合作的环境。包括贯彻落实好林业政策,健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加强林业管理机构效能建设、整治林区社会治安等方面,为广西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广西国际货代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 广西国际货代 有利条件 问题 对策

一、广西发展国际货代的有利条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广西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货运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繁荣运输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广西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有利条件。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为货代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于2005年全面启动,广西南宁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商业界的交往,促进了中国和东盟间的贸易和投资,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大幅度攀升,为广西的国际货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广西优越的口岸条件为货代发展打下了基础

广西有着众多通往东盟国家的海陆口岸,有着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广西防城港、北海和钦州三个沿海港口现有泊位6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9个,基本形成以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为主的环北部湾港口群。2006年三个沿海港口的总吞吐量达4950万吨,比2005年增长约35%。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10年广西三个沿海港口吞吐量有望突破一亿吨。同时,广西还拥有通过西江连接香港的南宁、贵港和梧州等内河口岸,东兴、凭祥、普寨和平孟等陆地口岸,优越的海陆口岸为外贸进出口和边境贸易提供了便利,为广西的国际货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广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为货代发展提供了保证

为了进一步发展加快广西对外开放的步伐,构建一个更大的招商引资平台,吸引更多产业向广西沿海转移、集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于2006年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在2006年7月举办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构建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大格局的构想。这个构想丰富了中国、东盟多层次的合作,同时为广西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为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和规划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广西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使广西的防城港、钦州、北海三个沿海港口成了中外客商的投资热土,一大批大型钢铁、电力、粮油加工、石化、出口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已初步建成了大型临海工业园区。广西临海工业园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广西的进出口货物的数量,为广西国际货代的发展提供了货源保证。

二、影响广西国际货代发展的几个问题

尽管广西的国际货运代理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远未适应广西作为中国通往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桥梁和我国西南各省出海大通道的需要。影响广西国际货代行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市场发展不平衡,垄断现象严重

广西的外贸货代市场一直高度垄断,由中国外运实行独家经营

1993年以后,广西的国际货代市场由垄断经营走向开放竞争,货代企业由独家垄断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家,国际货代市场空前繁荣。但是,广西的货代市场出现了新的垄断现象,并且十分严重。其一,港口、机场等口岸经营主体开设的货代公司利用其经营的有利条件,以提供优先安排泊位和优先安排装卸等手段,正在逐渐占据其经营所在地的国际货代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二,货运市场的控制权逐步转移到承运人一方,中远、中海等国有大型国际运输企业纷纷在广西的主要城市和对外开放海港设立自己的货代机构,利用自己开办航线和控制运费的有利条件,通过直接向货主揽货、安排舱位与回佣等手段,占据了部分港口和航线的国际货代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于是,造成广西的国际货代发展不平衡,一些专业货代公司逐步失去货运市场的主导权,经营环境日趋恶化。

2.生存空间有限,竞争不择手段

由于货运市场经营环境的恶化,加上国家对货代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货代公司的生存空间变得非常有限,最终导致了货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竞争手段包括大额佣金回扣、相互压价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弄虚作假等。这些不仅严重地扰乱了货代市场,还会造成服务不到位,给货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大额的佣金回扣甚至会毁掉一批货代企业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3.专业人才短缺,服务项目单调

由于广西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长期以来由中国外运独家经营,绝大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成立不足十年,企业历史较为短暂,服务项目单调,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较小,缺乏精通国际货代业务的专业人才,不能提供有关法规和规章允许的大部分服务。从资产规模、经营规模角度来看,广西大型、集团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量较少,中小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70%以上。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现有业务人员有待进行普遍的规范化培训,服务项目和经营规模有待扩大。

4.服务网络不够健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提供的主要是国际性的服务,需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健全的国际业务网络。广西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除了中国外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以外,几乎没有一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拥有完善的全球业务网络,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甚至没有国内业务网络,企业之间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加之资金、市场、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原因,广西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普遍较弱。

三、加快广西国际货代行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货代协会的作用,促进货代业的发展

商务部颁布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暂行)办法》于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外经贸部门将不再对货代经营申请进行资格审批,货代经营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不设门槛不收费用。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成为货代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根据这一新情况,广西国际货代协会目前的重要任务是整顿广西的货代市场,加大货代从业人员培训的力度,协调好货主与港口或口岸经营方、国际货代企业之间的关系,维护货代市场秩序,取缔“非法”货代,抵制不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货代市场环境,以达到促进广西国际货代业发展的目的。

2.抵制恶性竞争,实现经营形式多样化

货代公司之间进行恶性竞争,采用大额佣金回扣、相互压价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弄虚作假等手段,不仅扰乱货代市场,还会因为服务不到位等原因给本企业的声誉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

广西的国际货代公司应自觉地抵制恶性竞争,在经营上选择走规模化或专业化之路。比较大的国际货代公司可考虑规模化经营,代理的范围应多样化;小一点的国际货代公司应考虑专业化经营,选几样专业要求比较高、一般国际货代公司难于经营的货种作为自己的经营方向,为自己的发展创出一条血路。当然,选择与港口或航运公司合作,或与货主单位合资成立新的公司,以保证货源,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3.健全服务网络,构建服务优势

国际货代的服务网络包括业务网络和信息网络,以达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目的。业务网络是指公司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业务分枝机构或与国外的国际货代企业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以保证公司业务的国际化和网络化。信息网络是指公司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网络或利用外部服务网络,为自己揽取货源、选择服务佳并价格适宜的承运人和了解客户的资信,以达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广西的国际货代公司应加强内涵建设,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业务网络和信息网络,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加大揽货力度,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提高公司,以及员工的风险意识,逐渐提高公司的业务竞争力,以达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廣西国际货代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有关部门应加快国际货代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国际货代发展的需要。

广西的国际货代公司应对本公司不具备货代业务素质的从业人员进行外语、国际货代、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等相关知识和法规的培训;有条件的可送他们到有关院校进修,或者组织他们参加报关员和报检员资格考试,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广西经济发展 篇4

随着CAFTA的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的发展已成为承接广西各个产业发展的重心和商贸物流发展的基地,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是转变和优化广西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引擎,在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和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对于提升广西国民经济的质量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广西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北部湾港主要包括钦州港、北海港和防城港,该区域港湾岸线分布独特,有重点、分层次,可以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广西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CAFTA条件下,研究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Patton DJ和Morgan FW等人已经研究得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港口物流的发展[1,2]。蔡海亚,谢守红(2016)指出物流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3]。聂正彦等(2015)论证得出物流对腹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4];岑丽阳(2010)指出,广西港口物流的发展与产业集群经济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度[5];潘旭阳(2011)认为,港口物流的新信息发展平台影响港口区域经济的发展[6]。王景敏(2012),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依赖于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7]。学者们从多层面分析了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少学者能从联立方程模型的角度分析物流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而本文重点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对广西经济的影响,同时广西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且双方之间的关联度极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模型的构建

为了深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广西北部湾的港口吞吐量作为主要的变量进行分析,其中代表广西经济发展指标的主要分析变量有广西GDP、广西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等。模型采用联立方程的模式,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关联程度,模型如下:

数据选取2000年-2013年,全部取自于2000-2013年的《广西统计年鉴》。

其中,Xt表示t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万吨),由于港口总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港口货物吞吐量表示出来,因此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广西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发展水平反映出来。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主要包括钦州、北海和防城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主要是这三个港口的吞吐量,以上三个港口吞吐量反映了广西北部湾港口总的吞吐能力,代表广西北部湾港口港口物流的发展,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广西北部湾港口吞吐量的发展水平反映出广西北部湾港口港口物流的发展,Xt值越大,表示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吞吐量越大,北部湾港口的物流发展越好。

广西GDPt代表t年广西的生产总值(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西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是反映广西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Yt表示t年广西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亿元),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反映广西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物流的发展来分析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对广西经济的影响。G1t、G2t和G3t分别表示广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亿元),这三个变量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总和起来又构成了GDP,因此,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广西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能比较全面地体现不同的结构水平上广西经济的发展状况,模型中构建他们与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吞吐量的关系,是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来分析对它们三者的影响,从而分析物流发展对这三个层面经济的影响,进而更深入的分析对广西经济的影响。

a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广西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系数。b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对广西GDP的影响系数,b2表示前期广西GDP对当期广西GDP产生的影响系数;d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影响广西的GDP的同时,广西GDP反过来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产生的影响系数,反映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和广西的GDP存在相互的制约关系。g1、h1和x1分别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分别对广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产生的影响系数,进一步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对广西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模型的六个方程中,我们都采用了对数的形式,这是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容易产生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采用对数可以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方程(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对广西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反映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的间接作用,进而对广西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方程(2)反映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和前期广西GDP对当期广西GDP的影响。此方程重点突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化对广西GDP的影响,进一步推导出广西北部湾物流变动对广西GDP的影响;将方程(3)与方程(1)及方程(2)比较发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化和广西GDP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广西GDP的变动可以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反映出来,反过来,广西GDP又影响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同时影响广西北部湾物流的变动发展;方程(4)、(5)和(6)表明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可以通过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对广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全面翔实地论证了物流发展对广西GDP及广西经济的影响。

三、模型的计量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联立方程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结构方程,该方法是对联立方程的全部结构方程同时进行估计。因此,不仅考虑到整个模型系统中各个结构参数,而且考虑到了变量之间和方程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利用了模型的全部信息(包括方程间的相互信息),并且系统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

1.ADF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非稳定性可能产生的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检验各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注:d1()和d2()分别表示该序列的一阶和二阶差分形式。检验形式中的C表示带有常数项,t表示带有趋势项,k表示采用的滞后阶数,根据A-IC最优信息准则确定。当ADF检验值的绝对值超过10%临界值的绝对值时,则拒绝虚拟假设,表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表1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所有的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大部分已经变得平稳,只是还有GDP和Y3非平稳,经过二阶差分后GDP和Y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本文下面将进一步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考查模型中的经济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

2.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表2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模型残差都是平稳的,说明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3.模型回归结果

方程估计结果如下:

根据六个方程模型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所有参数都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六个方程中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即:值都大于0.9,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并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联度高。

模型结果分析可发现如下规律特征:

第一,从方程(1)可发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对广西进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会使广西进出口贸易增加1.0272%。因此,在CAFTA条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广西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具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北部湾港口吞吐量大小与广西北部湾对应的港口城市的进出口总额有极强的关联度,尤其是面对东盟十国的出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物流得以可持续发展,并且进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步过度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逐步过渡到工业制成品,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且竞争趋势也在逐年递增。

第二,从方程(2)可以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和前期广西GDP对当期广西GDP的影响都存在正相关关系,港口货物的吞吐量增加可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增长,广西GDP越大,广西北部湾集装箱货物吞吐量越快。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广西GDP将会增加0.2468%,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广西GDP随之增加,对GDP增长贡献度比较大的除了进出口贸易外,还有投资与消费等方面。在CAFTA条件下,加之西部大开发的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国内外对广西的投资会逐渐增加,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将随之逐步提高;其次,前期广西GDP每增加1%,广西当期GDP则会增加0.6932%,表明广西GDP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效应。

第三,从方程(3)考虑,并且对照方程(2)可以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与广西GDP增长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广西GDP将会增加0.2468%,反过来,广西GDP每增加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也会增加1.0272%。同时,说明CAFTA形成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广西北部湾物流的大幅度增加。物流的发展通过铁路、公路、海路和航空四个主要方面表现出来,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广西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上,网上消费急剧增长,带来了物流的迅速发展。2013年北部湾货运总量达到151155万吨,约为2000年货运总量的5倍,其中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货运量分别为6916万吨、124677万吨、19549万吨和12.9万吨,分别占广西北部湾货运总量的4.6%,82.5%、12.9%和0.008%。

第四,从方程(4)、(5)和(6)可发现,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不仅与三产业都呈现正向关系,而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广西第二产业就增长0.9349%,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0.5995%和0.7029%,这说明广西北部湾物流的发展在CAFTA条件下,大幅度影响着第二产业的发展,从2000年的732.7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863.0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8.36%。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最近十几年可以说是发展迅猛,在2000年-2013年这13年间增长迅速,年均增幅分别为8.39%和8.25%,同时也带动了广西北部湾物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其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又大于第一产业的影响,第三产业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和住宿等行业,广西北部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在CAFTA条件下,广西北部湾物流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直接带动广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CAFTA条件下,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迅速发展是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一方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及各部门和各地区间实现有效联系的纽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协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着广西经济的发展。港口物流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广西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动扩散作用,因为港口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运作会促进临港工业的形成和扩展,进而带动与临港工业相关的贸易、保险、金融、法律等高层次服务业的聚集。首先,影响到广西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升广西产业机构的升级,面对东盟十国,出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影响到广西的GDP,除了进出口之外,还表现在消费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在国家招商引资政策条件下,广西北部湾吸引大量外资进行发展,建立多个工业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北部湾港口城市之间和产业之间都能够形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着北部湾物流业的发展,将为广西北部湾港港口物流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和空间保障。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经实证分析,发现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与经济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港口物流对于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因此,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可促进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双方起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作用,从而快速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别是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个港口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建设港区联动发展的集疏运体系,增强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港区联动模式主要依赖于钦州港保税区的设立,而在CAFTA条件下,钦州港保税区的许多优惠政策已经覆盖到整个北部湾港区。因此,钦州港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钦州港的港口优势,实现港口经济与保税区经济彼此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利益发展共同体,拓展并提升钦州港保税区和港口的多层次、多渠道功能,努力实现港区功能对接,充分发挥港区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一体化协同机制,同时紧紧围绕保税物流发展核心,强化钦州保税区发展的四大功能,即: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等四个方面,努力增强保税区物流发展的辐射功能,形成港区联动的良好态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不仅只是注重港口物流建设,面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不仅要把港口的建设和各产业功能之间的互动调动起来,而且要把港口功能辐射到腹地经济的作用发挥起来,达到实现产业结构的梯次转移,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转移方面,主要依托于港口城市与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部门,达到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间的共同协调发展,建立与现代物流合理配套的立体化集疏运体系及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

(二)大力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临港工业,实现港口经济产业化发展

在CAFTA条件下,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个港口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港口临港工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都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大型的石化、冶金、旅游、交通、能源和造纸等项目纷纷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城市群,将极大地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建设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北部湾港口临港工业在新政策条件下,产业集聚发展对广西经济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临港工业的良好发展不仅能够壮大临港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港口投资的风险,对港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首先,必须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快速延伸发展的有利契机,科学有效规划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布局,发展北部湾港口的海洋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系列战略性临港新兴产业;其次,加快建设港口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工业园区产业的聚集,创建规模化、特色化的运营方式,加快实现广西北部湾港口临港产业的集群与集聚,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群和聚集,增强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最终实现广西北部湾各个港口城市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构建北部湾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建设

构建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广西各沿海城市在物流各方面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而且可以大力促进电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港口物流对应的产业链与第三方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需要大力开展港口的信息港建设,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形成“智能港口”(装卸、资本运作、物流与服务结合一体)的信息化现代物流,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等科技创新手段,对港口物流的全过程实现科学化经营管理。通过现代物流的数字化系统集成完成流程操作,提升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广西港口物流方面的高级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相对比较紧缺,因此需要进行人事改革,改变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通过与广西各高校联手进行培养本土化、高素质的国际型的高级港口物流人才,进而提升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要鼓励高校按照广西沿海港口物流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港口物流专业课程;其次,要引导物流行业组织参与广西北部湾港口国际型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有条理分层次的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同时还要引导广西各个职业培训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资质教育,从而提高整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型物流人才队伍和水平,为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Patton DJ.General Cargo Hinterl and of New York,Philadelphia,Baltimore and New Orleans.Annals of the AAG,1958.

[2]Morgan FW.Port and Harbor.London.Hutehion Press,1958.

[3]蔡海亚,谢守红.长江三角洲物流发展及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聂正彦,李帅.物流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15,(10).

[5]岑丽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与产业集群发展关联度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6]潘旭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港口物流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工作研究,2011.

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篇5

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西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制糖工业】广西制糖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机制糖产量突破600万吨,占全国糖产量的一半以上。广西制糖工业产业链较长,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广西的制糖成本比国内其他蔗糖主产区每吨低100~200元,加上综合利用的效益,市场竞争力较强。

【电力工业】建国以来,广西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按照“水电为主、水火并举、大中小型并举、电源电网并举”的方针发展电力工业,先后在境内建成西津、大化、岩滩、天生桥、百龙滩水电站以及合山、柳州、田东、永福、来宾A、来宾B火电厂等骨干电源项目。2003年,全区境内发电总装机772万千瓦,其中水电453万千瓦。拥有50万伏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3947公里;22万伏变电容量767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5322公里。目前在建或启动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龙滩、百色水利枢纽、平班、乐滩、长洲水利枢纽等水电项目,以及北海电厂、钦州电厂、防城港电厂、贵港电厂等火电项目,在建项目总装机1144万千瓦。正在加快前期工作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桥巩、岩滩扩建、大藤峡、瓦村等水电项目和来宾A厂扩建、永福电厂扩建、南宁电厂、百色电厂、桂东电厂等火电项目,总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广西电力工业发展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继续加快电源开发步伐,逐步建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全区境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6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

【机械工业】广西的机械行业拥有11个分行业,年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超过全区的20%。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行业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车用内燃机生产企业,柳州建筑机械总厂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机具生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股份公司是全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空气压缩机、机床、农业机械也有相当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份产品远销国外。

【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西正在着力培育壮大的支柱产业。中国一汽、上汽、东风三大国内汽车集团,以及美国通用、韩国大宇、法国雷诺等国际汽车大公司已在广西建立生产基地。2003年,广西生产乘用车、商务用车、微型车、载重车、客车、特种车等20万辆,同时,以柳州、玉林、南宁、桂林市为中心的汽配工业正在逐步形成,汽车工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广西正借助国内外汽车大公司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加大汽车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产能,开辟柳州阳和工业新区作为汽配工业基地,2005年实现汽车产量50万辆,力争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铝工业】铝工业是广西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平果铝业公司已形成年产85万吨氧化铝、13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经过2004年的扩建,最终将达

到年产16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规模。广西与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公司合作兴建的桂西氧化铝厂已经启动,一期建设规模年产160万氧化铝。广西铝材加工已有相当的基础。2010年广西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加工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林浆纸一体化】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林区之一。宜林面积136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在南方速生林发展重点省区中居第1位。现有森林面积9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1.3%。主要造林树种有:桉树、松树、杉树、竹子等用材林,以及八角、板栗、肉桂、油桐、苦丁茶等经济林。目前,广西正在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与林浆纸、林板产业结合起来,加以扶持发展。现有的100万公顷速生林进入轮伐期后,可以保证年产500-600万吨纸浆的需要。

【黑色冶金工业】目前广西具有年产250万吨钢材、60万吨铁合金、80万吨锰矿的生产能力。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是一个包括采矿、选矿、炼钢、炼铁、轧钢、炼焦等配套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型钢铁企业,该公司钢、铁产量占广西同类产品的80%左右,到2005年将扩建到年产500万吨钢材的规模。在沿海地区,广西将依托20万吨级深水泊位等优越的外部建设条件和广阔的西南、东南亚市场,规划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建材工业】广西建材产品主要有水泥、玻璃、滑石、石材、重晶石等,在全国有一定竞争力,在东南亚颇有影响。广西石灰石矿产总储量23.7亿吨,2003年水泥产量达到2665万吨,拥有五羊、鱼峰、红水河、古庙、虎头等一批知名品牌。柳州水泥厂生产能力达18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厂之一,该厂产品已成为出口免检商品。华润集团、安徽海螺等著名企业纷纷进入广西投资办厂。广西的石英砂品位高、质量好,是制造高级玻璃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2500 多万吨,居全国第2位。南宁平板玻璃厂是全国第3个用浮法工艺生产玻璃的企业,年产浮法玻璃120万标准箱,产品远销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桂林龙胜滑石矿为中国第2大滑石矿,含矿率达79%-92%,白度高达77.85%-93.7%,产品畅销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广西天然石材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和辉绿岩3个系列品种,其主导产品“岑溪红”花岗岩在全国39个花色品种中名列第2,资源、价格和开发外部条件优势明显。

【医药工业】广西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已生产单列统计的中药产品13个剂型410个品种,其中国家新药18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5个。西瓜霜、三金片、金嗓子喉宝、骨通贴膏等一批优秀品牌已经形成,云香精、鸡骨草胶囊、花红药剂等中成药具有特殊疗效,有的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目前,广西的医药企业已基本完成了GMP改造,并努力推进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研究与基地化种植。

广西经济发展 篇6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是工业结构的创新。创新工业结构就是要对传统工业进行合理改造,利用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新的制造业。要广西西江流域得到大发展,广西西江流域制造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附加值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培育骨干企业,使企业能自主研究,引进或联合开发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生产、绿色生产、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新的生产方式。

其次是企业自主体系的创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应成体系。激活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生产力,形成创新产业。积极探索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给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型营造宽松环境。使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充分发挥广西现有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具有广西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最后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创新服务理念,把企业的需求和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服务是否达标的标准。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相应的服务机构,方便开展信用担保和科技融资服务,方便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合作,从而降低创新成本。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广西西江流域实际出发,调整并建立低能高效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和升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变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首先是加快推进化城镇工业化建设。城镇工业化建设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来定位要求,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水平高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央企业、跨国企业、有优势实力的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择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广西西江流域城镇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广西西江流域也要紧紧把握这一新的趋势,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广西西江流域要及时抓紧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规划,从对比优势出发,确定新兴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确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确定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路径。新兴产业应以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目标。要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抓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做好示范带动和引领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在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这一目标,广西西江流域经济带的沿江工业企业就要实现从高耗能向低低耗转变、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变、高排放向低排放转变。包括几个主要城市柳州、贵港、梧州、百色等等,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如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打造等等。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对于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加大整治力度,警告后仍然没有改造的企业责令停产。对于难以改造的企业要淘汰或者移到城市以外的地方。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期有效措施,推进能源市场化步伐,推广和应用清洁技术和节能技术。

政府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节能补贴和能源消费收税的办法,奖罚分明,针对性的将能耗和环境污染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上来,不折不扣的完成规划节能减排的指标,力争做好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抢占发展先机。

四、持扩大内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央提出了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促进消费的这一战略措施,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努力做好这一转变。

要提高消费水平,我们就要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建设资金,利用国家、企业、民间的投资大力尽快的完成内需项目。比如优化工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做好开展对外贸易,对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修路建桥等,同时还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学校,还要设立城镇卫生医疗机构,搞好城乡供水,搞好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有组织的扩大消费,继续进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促进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就业问题的管理,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适当调节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幅度。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水平和工资水平,使得老百姓有工作,有饭吃,有钱用,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五、着力改善民生

首先,广西西江流域要打造宜居城市,使得山美水美人更美。要不断的完善各地区的生活环境,把周边的农村纳入城市,加大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绿色植被的种植。由政府牵头,多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对于高房价和不良商家予以严厉打击。同时改善少数民族村寨和库区移民的住房条件,加大农村旧房、危房的改造。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人人有房住,从而减少社会矛盾。

其次要大力改善广西西江流域的医疗卫生条件。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由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建设多一些合格的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部门,建立健全覆盖全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推行中西医医药、民族医药三结合方针,实行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应急医疗救治的力度。使老百姓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看病不再难,看病花钱不再多的问题。

最后,还要提高广西西江流域的就业率。劳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结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自主创办企业,或从事经济实体,为市场提供服务和商品。利用市场调节就业,这也是解决就业难的一种主要方法。只要善于发现市场需求并适应这种需求,就能够成功地实现创业目标,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政府应当想办法促进就业,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服务,打造就业公平环境,为困难就业者给予援助等等。高等院校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形势和要求。如果政府真正民办实事,做好以上的事情,让人民有尊严的活着,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六、提高信息发展水平

当代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世界。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复杂的问题,这更凸显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凸显了信息的社会价值、技术价值、市场价值。应用信息技术是建设现代产业,是现代人生活的支撑。缺乏信息很难进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完善信息产业体系的建设,组织信息部门的资源整合,建立信息产业体系。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资,形成较完善系统的信息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加强政府的政务信息建设,使政府利用网络处理政务,形成提高政务效率的格局。利用网络平台,做好信息化对工业的改造,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企业管理,形成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便利化、人性化。利用网络信息互动平台,进行远程的专家咨询、专家指导、专家答疑、专门培训。从而做好物联信息建设,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信息服务进入企业,进入农村,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加强各企业的联通,使之能主动地更大的获得大量信息,从而能主动地抢占商机。加强信息与农业的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农业、经营农产品、管理农业生产。利用信息把广西西江流域的农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实现农业大发展的需要。

网络的信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资料数据库,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要及时发布交流,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方便,使之能很快的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时期。中央《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广西西江经济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要把目光放长远,做到解放思想,真正的以全局为重,努力营造“人人心系大局,人人支持发展”的浓厚氛围,树立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加大广西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广西西江流域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林.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探[J].理论前沿,2007(19):41-42

[2]王宏淼.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进及对当今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6(06):30-36

[3]黄少琴.段叶青.广西西江流域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构建和谐经济发展模式[J].第十二期广西发展论坛.2010(12)

[4]黄少琴.广西西江流域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构建和谐经济发展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 黄锡富.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4)

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前景探析 篇7

广西地处我国南方, 南部和北部湾相邻, 森林覆盖率高达58%, 超过半省的国土被森林覆盖, 林业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64%, 是个林业大省。根据调查, 全区适合进行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地达600万公顷, 占据林地总体面积的4成左右, 相当于全区耕地总体面积的1.5倍左右。由此, 以上优越性为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地域优势。在气候上, 广西纬度低,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面临热带海洋。由北至南年平均气温在17~24℃之间, 年阳光辐射总量达到90~100千卡/cm2, 日均温度为10℃, 持续日数在240~358天之间, 降水量在1 100~2 800mm之间, 为雨热同季气候, 这些条件十分有助于发展林下经济。

2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2.1 广西林下经济取得的成果

2009年广西进行集体林权的制度改革, 林下经济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取得良好的成绩,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林地确权之后,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林药、林菌、林花、林畜、林禽、林蜂, 藤芒编织加工以及休闲度假旅游等林下经济项目发展迅猛。以2010年为例, 全省有350万左右的农民投入到林下经济发展当中, 林地达到86.67万公顷, 年产值为135.75亿元。到了2011年, 林下经济的产值则达到230亿元。 (2) 林下经济推动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县域经济的增长。以2010年为例, 林下经济吸纳就业人数超45万人, 而林下养殖农户就超过20万户, 带动了100万左右的农民进行就业和创业, 促进农民的收入年增加达115亿元。同时, 多个县市林下经济的总产值超过亿元, 浦北等4个地区产值超过10亿元, 合浦等4个地区产值超过5亿元, 苍梧等9个地区产值超过1亿元。 (3) 加速了产业化步伐, 带动企业的发展。广西的林下经济发展造就一大批的种养殖基地, 如陆川的林下养殖基地等。同时, 凉亭、美凰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被培植起来。这些企业在产业化优势下, 实力得到迅速的壮大, 且使得林农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受益。

2.2 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为项目的选择问题

选好选对项目是进行林下经济推广的前提, 林下经济优越性无与伦比, 但要有好的项目作为支撑, 否则没有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无法得到普及。农民一方面希望赚到钱, 另一方面又因自身的局限性, 可能无法进行好项目的选择。因此, 需要政府进行组织, 将领域内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和农民自身的经验相结合, 进行专业的分析总结, 寻找符合当地环境、气候、资源等条件且市场潜力佳的项目。目前, 多数对林下经济了解的农民都愿意进行林下经济发展, 但将林下经济的潜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的切实途径还未寻找到。政府应当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寻找到收益较大、风险较小的项目, 供农民选择。

2.2.2 启动资金问题

要发展林下经济, 就必须进行资金投入。目前, 一些林下种养殖户存在扩大其规模、延长其产业链的需求, 但由于资金缺乏导致无法实现。要实现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 建立起复合经营系统为致富增收最佳的途径, 但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导致他们有心无力, 裹足不前。

2.2.3 市场开拓问题

目前, 多数农民仍旧延续老方式, 在收成之后坐等采购商上门收购或直接到市场零售。然而, 多数农产品的保质期较短且上市的时间集中, 因此农民的话语权往往很低, 价格由采购商决定, 无法获取较好的效益。实际上, 产品所需的种类与数量是由市场决定, 对市场的把握需掌握足够信息, 然而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加之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 对市场的了解十分有限, 对市场的把握与开拓变得困难。由此, 林下经济走传统的出售老路, 没有发挥其优势, 也就难实现经营效益上的提升。

2.2.4 基础设施配套与经营风险的防范问题

林下经济需要水力、电力、道路等相关基础配套。基础设施无法跟上, 则严重制约林下经济的集团化和规模化。同时, 由于农民多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 林下经济的发展又存在技术、市场风险, 因此容易制约林下经济的全面发展。

3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

3.1 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四大产业化类型

广西林下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已经形成四大产业、三大板块的格局。四大产业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林下旅游。

林下种植, 即充分地利用林场丰富的资源进行种植业发展, 主要有林——果、林——草、林——菜、林——花、林——药、林——菌等模式。林——果模式是利用林下的空地, 间种或套种柑橘等适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水果。林——草模式是在林下进行牧草种植的办法, 用于养殖业的发展。林木可种植桉树等, 牧草每年可以收割5次左右, 用来养牛、养羊等。林——菜、林——花模式即在林下进行耐阴性花卉等观赏性植物以及耐阴性的野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林——药、林——菌模式即在林下进行蘑菇、香菇、灵芝、红椎菌等菌类和药用植物的种植培育。这些作物药用价值高, 市场需求量大, 产品往往供不应求, 且售价长期居高不下, 是一项投资相对少、收益较高的高效经济的项目。

林下养殖, 就是对林下空间充分利用, 进行立体养殖业的发展, 主要有林——畜、林——禽、林——蜂3种模式。林——畜、林——禽模式具体为在林下圈养鸡、鸭、鸟、鹅等禽类, 放养或者圈养牛、养、猪、兔等家畜。林——蜂模式为利用林木进行蜜蜂放养。发展养蜂业。林下养殖使得广西的畜牧业行业龙头企业得到发展, 生态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扬翔、凉亭等知名企业的壮大, 多受益于林下养殖。

林下产品加工, 为藤芒编织、松脂、食用菌、竹笋、药材、蜂蜜、野菜、甜茶等的采集加工。根据统计, 2010年, 林下产品加工的经济产值占总产值的1/4。

林下旅游, 是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推动旅游业发展, 逐渐成为广西林场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 广西已建成大桂山、贺州姑婆山、柳州君武、南宁良凤江等一批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的森林公园。这些森林公园, 具有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 同时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森林景观、林下产品资源, 进行旅游观光、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等产业的发展, 有效地增加经济收入。

3.2 广西林下经济的经济前景展望

广西在耕地的单位面积产出水平较高的情况之下, 要达到短期内大幅提升耕地产出的目的, 存在很大的困难。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资源和当地丰富的劳动力, 大力发展林下四大产业, 将“林下”文章做足, 将林下经济搞活, 已经成为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广西自治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广西自治区政府的规划, 从2010年开始, 全自治区争取用大约3年的时间使得林下经济的用地发展到133.33万公顷, 并形成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林下产业。同时, 着力培育起一批67公顷以上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 从而推进林下资源、资本、技术、市场的有机结合, 并创立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同时, 促使参与到林下经济开发建设的农户数量达到100万户, 每户的平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的数值。在“十二五”期间, 广西自治区各级的财政将投入超过10亿元作为林下经济的扶持资金, 引导1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金融林下经济的发展领域。

同时,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市场经济等条件, 合理选择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林下经济, 聚集生产的要素, 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项目, 也是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目标。依据“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中的基本思路, 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 全区的林下经济争取面积达到333.33万公顷, 其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并实现人均增收在1 000元以上的农民累计达到2 000万人。

4结 语

作为广西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与林地的生产力,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林下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在发展过程中, 应当着眼未来, 并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应当因地制宜的选择优质项目, 抓好林品选择、林下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林下经济的系统结构配置这3个关键步骤;多方位的筹集资金, 鼓励农民进行自有资金投入, 并加大相关金融机构支持的力度;进行市场的全面开拓, 及时地收集市场信息, 打造知名的品牌;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确保林下经济的发展。

摘要:广西具备优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从2009年开始, 广西林下经济开始发展, 到目前为止取得不菲成绩, 但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广西林下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本文就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并展望其前景, 同时对长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广西,林下经济

参考文献

[1]顾晓君, 曹黎明, 叶正文, 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 2008 (03) :21-24.

[2]于小飞, 吴文玉, 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 2010 (04) :57-62.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初探 篇8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提出要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之后的半个世纪, 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60年代中后期,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人类的未来敲响了警钟;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里程碑;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90年代至21世纪初, 《京都议定书》、《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等, 为循环可持续发展描绘出行动蓝图[2] (P8~13) 。

循环经济的理念于1998年被学者诸大建首次引入中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中国近年来倡导“科学发展观”, 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年7月, 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8年8月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一五”期间, 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思路[3] (P3~5) 。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模式

(一)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来的概念。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式流程经济, 它以“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即“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运行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极为严重;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即“三低一高”为特征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运行模式, 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1. 经济发展角度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 (2004) 认为,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循环往复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是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经济增长模式[4]。

2. 资源利用角度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往复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反对一次性消费, 提倡一个从“资源”-“产品”-“消费”-“回收利用”-“再资源化”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运行过程。

3. 生态保护角度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来规范人类经济活动, 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来考虑, 旨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因此,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 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要求, 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特点, 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国内一些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模式作了一些探索, 以产业层面划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1. 循环型农业

循环型农业模式是指在保护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生物链原理, 减少外部有害物的投入与农业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农业生态与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2. 循环型工业

循环型工业模式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 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 在循环工业系统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 而是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 它采用现代化科技, 使得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作为另外一个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 从而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

3. 循环型服务业

循环型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的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 都要考虑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 通过实施清洁生产, 促进废物的减量化;通过强化服务业, 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对废物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回收, 促进资源化水平的提高, 从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2号) , 已经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条件禀赋的基础出发, 构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广西区域发展新格局, 从宏观上划分出“两区一带”, 即: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广西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 在于充分考虑与发挥区域内所具有的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 进行专业化生产, 优化资源配置水平,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进而形成全区整体优势。

在多重发展机遇和优惠政策叠加下, 广西“两区一带”各城市间争相招商引资,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壮大和快速增长的同时, 无疑会产生重复建设、能源低效利用、高碳排放、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避免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对于目前资源条件禀赋优良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岩溶喀斯特地区而言, 是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战略思考问题。

循环经济并不是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专利, 后发地区、落后地区同样可以发展循环经济, 而且更具后发优势和成本优势[5]。目前, 广西经济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尚处于发展之中, 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 产业向循环经济模式调整与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念谋发展, 构建各区域间的循环发展机制, 是提升广西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是保护和维持良好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因此, 广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显得非常必要。

三、广西两区一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广西“两区一带”各区域间存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特点, 导致“两区一带”产业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 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区域, 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 环境容量较大, 生态系统优良, 人口承载力较高, 开发密度较低, 是我国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产业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把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 纳入到产业发展规划和北部湾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中, 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 (2)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光电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同时,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 并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大力抓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制糖、建材、机械等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 同时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加快技术更新, 改造“三高”工业企业, 通过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发展模式, 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 桂西资源富集区——资源循环集约利用模式

尽管桂西地区喀斯特岩溶面积广布, 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但具有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富集比较优势, 发展资源型产业的潜力巨大。要增强桂西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探索一条新型资源开发路子。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 促进资源的有序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产44种, 其中探明储量的有近30种, 具备突出优势的矿种有铝土矿、锰矿、膨润土和水泥用原料石灰石。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科技进步, 以高新技术提升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 使资源获得充分利用、转换, 减少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三) 西江经济带——循环型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模式

桂东、桂中、桂北组成的西江经济带, 面向珠江三角洲, 背靠西南腹地, 交通运输便利, 这些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资源居广西前列。此外, 喀斯特地貌景观、库区湖光山色、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都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因此, 可采取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模式, 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优势, 加快其发展建设的步伐。

广西桂中、桂东一些甘蔗种植面积大的地区, 形成了以制糖企业 (如广西贵糖) 为核心形成了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和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两条最重要的生态产业链, 使造纸与化工产业耦合起来, 加快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的多重循环利用。

西江经济带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比如桂林山水、桂平西山等国家级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带来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 必须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注入到旅游业发展规划当中, 在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服务中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服务, 减少三废污染;在设计和规划旅游项目时以循环的理念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合理调整与筹划旅游系统, 促进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可持续可发利用以及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是广西未来五至十年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由此而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将会更加严峻, 既要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又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经济社会政策法规, 加强科技创新, 从“点循环——线循环——面循环”入手,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城乡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工业企业生产当中, 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 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

(一)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1. 保护生态环境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广西要在各行业积极开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等活动, 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减少资源消耗。加大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全面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 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 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

2.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实现广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逐渐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由原来的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型;走循环发展模式道路, 着力构建各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

(1)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科学合理开发农业资源, 促进农业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发展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废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2) 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

依据生态工业模式,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 推行清洁生产,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对于新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 要按照循环型产业链进行布局, 优先安排环保产业项目, 鼓励支持新能源研发生产、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项目。

(3) 生态先行, 打造循环型服务产业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 把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等融入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根据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容量, 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坚持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着力建设和提升旅游区和景点的生态品位;积极构建西江经济带与北部湾经济区物流港区、园区的循环型物流发展规划, 在物流通道中提倡绿色生产、选择绿色运输策略、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体系,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减少资源的消耗。

3. 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完善空间区域布局

结合广西区域内部经济基础与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将国土服务功能详细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宜耕农业区、经济产业园区和城乡居民生活区等五类, 进行合理的空间资源配置与经济产业布局。

(1) 自然保护区, 要将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实施搬迁; (2) 生态修复区, 要结合喀斯特岩溶区的地质环境特点, 规范治理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生态修复工作, 减少对修复区内山林的破坏, 大力营造人工林; (3) 宜耕农业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 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积极推广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走“种、养、加”一体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4) 经济产业园区,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各产业严格按照环境政策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 并且提高产业入园标准, 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 从源头降低废弃物的排放; (5) 城乡居民生活区要创建舒适优良的居住环境, 社区应积极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的生活常识教育, 倡导居民绿色消费与环保理念。

(二) 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1. 政府层面

(1) 将绿色GDP核算制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传统的GDP考核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对生态的一种破坏。广西各级党政机关要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等政策为出发点, 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发展规划中去, 建立科学、规范的绿色GDP考核体系, 将具体考核标准落实到各级政府, 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畴, 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绩效考评。

(2)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在遵循国家、自治区相关法规的基础上, 广西各区域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的特点, 加紧制定适宜本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与政策, 法规制定包括资源有效利用方面、政府与居民的绿色采购和消费方面、废弃物综合处置与回收利用方面;政策制定集中反映在产业结构调整、财政税收杠杆调控等。在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规政策的同时, 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 由各地区宣传部和环保局负责, 构建公众监督机制, 定期公布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设立污染举报奖励机制等, 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2. 企业层面

工业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单元, 是循环经济实施的重要主体, 工业企业要将循环经济作为其发展战略。

(1) 工业企业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实施IS014000环境质量标准, 实施工业企业生态化管理, 推行工业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之间微循环; (2) 工业企业要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废弃物综合治理等环保理念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回收的全过程, 详细研究工业企业能耗、水耗、原材料消耗、用地指标以及各环节的节能降耗指标, 积极投入科技资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将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由末端治理变为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控制, 由单纯的总量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综合控制; (3) 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攻关, 研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与产品的同时, 提高工业企业创新力与竞争力, 争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性企业。

3. 公众层面

社会公众是物质资源和产品的直接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主体, 每一个人都在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建设中扮演角色和承担责任。广西城乡居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积极投身于循环经济实践中来。

因此, 要建立新的循环型城乡社会观, 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和理念,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使全民能够自觉参与到资源节约、环境维护的事业中来。比如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节水、节能意识, 对于家庭产生的废旧物品要进行统一回收而不是随意丢弃;减少一次性生活消费品的使用;装修购物等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 从细微处着手, 体现主人翁精神, 共同营造优良的人居生态环境。

五、结语

广西“两区一带”正处在发展起步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尚处于发展之中, 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 产业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 可以依据广西区域间发展的优势与经济发展特点, 分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循环发展模式、桂西资源富集区——资源循环集约利用模式、西江经济带——循环型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模式。将广西两区一带建设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生态环境友好区, 西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和谐区, 推进广西两区一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模式出发, 探讨广西“两区一带”循环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模式, 即北部湾经济区尝试循环型工业模式;桂西资源富集区尝试资源循环集约利用模式;西江经济带尝试循环型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为广西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及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对策,广西“两区一带”

参考文献

[1]何尧军, 单胜道.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鲍健强, 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途径和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 2004, (10) .

广西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篇9

1 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与传统的景区观光不同, 具有多样的形式, 它既包括多种自然行为, 如爬山涉水、郊游、水上运动、冒险运动、健身等, 同时它还可以被赋予娱乐、民俗、文化的元素,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不受季节、地点的限制, 老少皆宜。像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红色旅游就是休闲旅游的一大亮点,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旅游消费地, 而休闲旅游正在逐渐的成为一种趋势。虽然我国的休闲旅游经济仍处在启蒙阶段, 但各种各样的休闲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整个行业已经呈现出发展势头。而广西省在开发休闲旅游产业上已经走在了前列, 近年来, 印象刘三姐、世外桃源等已经成为了名誉中外的休闲胜地, 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2 目前制约休闲旅游发展的因素

(1) 旅游本身决定了旅游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产品无法存储。而如何处理不同时间段内旅游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 成为目前制约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旅游有淡、旺季之分, 特别是在公众假期、节日休息时有很大的弹性, 由此带来了在旺季时景区、餐饮、住宿、交通多环节出现超负荷转现象, 大大超出了接待能力。供求的严重失衡导致服务质量大幅下降, 使消费者欣喜而来, 败兴而归, 长此以往, 会严重影响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淡季时却出现大量服务资源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

(2) 假日旅游带来的节奏快、人数多、消耗大等现象甚至造成了对于生态环境及公共设施的损害。据报道, 许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都因受到了高强度的旅游压力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全国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其两个主峰轮流关闭进行生态植被恢复。敦煌石窟因游客过多, 游客参观所带来的光线及呼吸所吐出的二氧化碳造成壁画的变色甚至脱落, 短短二十年的开放却远超过几百年来日月侵蚀的损害, 美丽的丽江古城由原来的静谧安息之地变成了繁华的不夜城, 这样尴尬的局面长期下去将大大影响我国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休闲产品单一、缺乏创新与个性。在休闲旅游开始发展起许多产品如温泉、漂流等遍地开花, 但是却都大同小异, 没有将自身产品与当地特色相结合, 没有融入时尚的新趋势, 游客能享受到的只是单一的项目和遍地的商品购物, 这样的产品会丧失休闲旅游的循环性、持续性。

(4) 专业人员匮乏, 缺乏行业秩序及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休闲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差, 形式呆板, 设施不到位, 安全隐患多, 欺蒙诈骗行为严重, 专业人员匮乏, 政府监管不足都是现阶段制约休闲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

3 广西在休闲旅游上的成绩

广西的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桂林为龙头, 以桂南、桂北、桂西、桂东四区及桂林至柳州、南宁、北海的旅游黄金带, 广西已形成整体旅游经济模式, 而四大旅游区即各成体系又相互连网, 优势互补。近年来, 桂林市大力开发了多渠道的休闲旅游经济, 建立了城郊乡村旅游、两江四湖带、愚自乐园, 大力打造周边阳朔一系列旅游项目, 以及印象刘三姐、兴安乐满大世界、主题公园、龙胜温泉度假村等, 而事实证明, 这些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大力促进了桂林的旅游经济。桂北旅游区包括桂林、柳州, 以山水特色为主;桂南旅游区包括南宁、北海等, 以壮族文化、边塞风貌为主;桂东旅游区包括梧州、贵港, 以古迹、名胜、宗教为特色;而桂西旅游区包括河池、百色地区, 以壮文化及红色旅游为主。据2009年广西旅游局数据显示 (如表1) , 广西旅游体系的形成对促进广西旅游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4 广西发展休闲旅游的模式

休闲旅游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向城郊化、主题化、文化性、多元化和大众化等方面发展。

4.1 发展城郊化休闲旅游经济

向城市郊区发展休闲经济, 方便城市内居民的户外活动、踏青、周末散心, 可以结合的形式有多种, 如将农家乐、漂流、温泉、探险等项目进行资源整合, 让游客在一处地点能享受多种休闲项目, 内容充实丰富。同时, 要建立有规模的城郊休闲区, 加大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的投入, 规范管理秩序, 以此带动附属餐饮、交通、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度假区。

4.2 发展主题化休闲旅游经济

娱乐项目、游乐景点总有旅客厌倦的一天, 而基础的建设投入巨大却不能随着旅客的喜好而任意变动, 这就要给休闲经济赋予主题化, 因为主题是可以随意变更的, 能给原有的旅游项目带来生气与活力, 增加附加值。香港的迪士尼乐园占地面积不大但却经常有不同的主题花车巡游, 这样即便来过数遍的游客也会对下一次的游玩充满好奇与期待。

4.3 发展文化性休闲旅游经济

给旅游赋予文化的意义已成为现在的一种时尚, 而广西在这方面有着独天得厚的优势:壮文化、刘三姐、别具一格的边塞风情都是广西的地域民族特色。发展休闲旅游经济要将这些元素完美的融入到自身的产品中, 让本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产品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元素后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风貌, 而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景点更是文化休闲经济的典型, 是完全依托一个民间的人物——刘三姐而打造出的一个独立的文化景区, 弘扬民族特色、发展旅游经济的典范。

4.4 发展多元化休闲旅游经济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但再好的风光、景点独立存在都不能获得长期发展, 必须与其他产品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取长补短。同时, 现在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 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满足多数人的口味需求, 因此, 发展集群式的休闲旅游模式是未来休闲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4.5 发展园林、度假休闲旅游经济

园林休闲产品是有效地结合了园林与文化的产品模式, 它可以有中西园林的不同风格, 可以被赋予历史的气息, 可以结合名人、广西的风土人情, 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度假休闲旅游可以结合交通较为方便的自然山川、河流、水库、森林建设, 开发漂流、温泉、攀岩、探险、海边娱乐等项目, 同时要注重度假休闲产品的功能性, 配置歌舞、桑拿、表演、游泳、健身、棋牌、疗养、高尔夫、自行车等附属休闲项目, 让游客流连忘返。

5 广西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模式的创新点

5.1 资源整合, 区域联动

将现有的景点景区进行资源重组, 形成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休闲旅游地。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的主题元素, 内容时尚新颖, 形式灵活多变, 举行节日庆典, 有丰富的主题庆祝活动, 将现有产品以不同表现形式赋予文化、民俗的含义, 充分表现广西独有的壮文化。但无论是主题活动, 还是文化展现, 都要注意游客的参与度, 只有让游客充分参与其中, 才能真正体验产品的独特之处, 使人印象深刻。如香港举办的美酒佳肴月主题节日庆典上让小朋友们在空酒瓶上画彩绘, 而大人们根据不同价格的门票可与世界多种红酒亲密接触, 使参加的各种人群都乐在其中。

5.2 政府协调, 建立机制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与指导, 要形成规模的休闲经济产业, 必须有政府参与的包括交通、道路、餐饮、住宿的总体规划, 需要建立完善的城郊休闲区也是如此。同时, 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建设、保障机制、人才培养、资金等方面做出保障, 为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5.3 增加宣传力度

再好的产品也离不开宣传, 要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宣传广西休闲旅游区。香港曾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派遣专人到上海行进宣传, 他们的口号是“这一刻上海, 下一刻香港”, 这就充分利用了旅游市场资源的共享, 广西省应该充分学习借鉴, 在整个区域内宣传广西旅游。此外, 宣传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渠道, 充满创意, 组织者应根据自身产品选择最适合的促销宣传对象及方式, 不可千篇一律。除传统的标语、电视、报纸广告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宣传, 并在后期对宣传结果做出评估, 总结宣传经验及改善相关附属产业的功能性、畅通性。

5.4 选取专业人才, 让休闲经济保持活力

当传统观光资源趋于饱和时, 如何在无法开发扩建的景区发掘新潜力?如何给休闲旅游产品赋予准确的文化定位?节日庆典、主题旅游产品如何能既富有创意又能组合利用现有资源、找准市场定位?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考察、调研, 整合规划资源, 找到准确的定位, 提出主题鲜明的创意并能总结经验不断整改创新。

6 结语

休闲旅游经济是广西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 广西应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特色结合休闲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整合资源、大胆创新、相互联动, 打造让游客便于行、享其食、赏其景、乐其中的休闲旅游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德根.章锦河假日旅游经济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2]潘建民, 黄进.论桂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8) .

[3]陆凤英, 王录仓.节庆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王素娟.杨凤明河北省发展休闲旅游对策初探[J].中国商贸, 2010 (16) .

广西经济发展 篇10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的占有和竞争, 是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结合国家、地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培育各种所需人才,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基础, 是高职院校价值的体现, 也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目前,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 成为高职院校的三个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目前, 广西有高职职业学院33所, 占全区高等学校 (76所) 的43.42%。2012年, 高职院校招生12万人, 占全区高校招生总数 (22.5万) 的53.33%。可以说, 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广西正从一个相对封闭、边远的地区转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 积极采取措施, 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 本土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且增长相对缓慢。如何使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本文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探索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广西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 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足广西, 辐射东南亚, 为繁荣广西经济服务的宗旨, 培养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为行业企业服务。学院每年派出师生上千人次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提供翻译、礼仪和志愿者工作服务, 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多人被评为“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志愿者”。该学院长期为博览会及相关会议、贸易洽谈提供现场翻译服务,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2.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

该学院依托广西国际商贸人才小高地和商务部“人才强商”基地, 对商务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与领导干部进行不定期培训。如2012年9月, 学院承办由商务部主办的牙买加糖业人员技术培训班, 给学员们讲授中国国情、经济政策、糖业技术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与知名制糖企业的参观和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交流, 共同促进两国制糖产业的发展。10月, “全区地税系统财产行为税业务培训”在学院开班, 共有65名来自各地税局的业务骨干参加培训。此外, 学院还根据合作单位的要求, 派出教师为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提供技术协助等服务。这不仅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 也使学院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3.为广西的国际交流合作服务

2012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活动, 让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关注的热点, 广西在其中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目前, 该学院已经与英国、越南、加拿大、泰国、缅甸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开展合作, 通过互派教师进行交流, 拓宽服务领域。2007年, 该学院应邀派教师赴越南海防大学进行汉语教学;2010年, 该学院分别向越南海防大学、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泰国坦亚布里工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派出了125名留学生;同年还为泰国坦亚布里理工大学的62名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013年, 承办商务部培训项目“中国-东盟公共管理与地方治理研修班”。

(二) 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1.成立商务职教集团,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平台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凝聚商务职教力量, 在广西商务厅的统筹下, 由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商业学校、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广西商业汽车运输公司等组成的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于2008年成立。这是目前广西正式成立的唯一的职教集团, 搭建了集人才培养、实践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科研为一体的良好平台, 以校际、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 优化职教资源体系、共享教育资源。

2.校企共建特色专业, 满足社会需求

(1) 行业专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005年该学院成立了由企业专家、行业协会、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共同论证专业设置与调整, 设计与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探讨教学改革,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工作岗位需要, 使专业建设更紧密联系并依托行业、企业的发展, 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与企业合作, 共同开设新专业

2003年该学院与中国外运广西分公司合作, 成功申报物流管理专业。此后在桂通报关行、北海港务集团公司、中国外运广西分公司等外贸企业的支持下, 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07年, 该学院与广西人本科技公司、清华IT广西工作站合作开办软件技术专业。2012年, 该学院与辽宁天业民用航空培训服务公司合作, 开设航空服务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 校企合作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水平、专业建设快速发展、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赛事成果丰硕。

(3) 满足企业需求, 开设“订单班”

在合作互利的基础上学院与企业进行协商, 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订单班”, 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及素质要求, 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 负责安排顶岗实习、吸纳学生就业, “量身订制”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学院分别与企业签订“顺丰班”、“仙茶美班”、“清华IT班”等订单培养协议, 引入企业奖学金———“顺丰奖学金”、“仙茶美奖学金”等表彰成绩优秀的学生。该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形成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融合”的合作格局。

(三)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共建实训基地

1.加大投入, 建设资源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

该学院目前拥有五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还是广西外语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广西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广西商务干部培训基地, 这些基地不仅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而且对外承接各种师资培训、干部培训、考证培训以及资格证书的考点,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合作开发,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2011年, 该学院与广西人本科技有限公司、清华IT广西工作站合作开设软件技术专业。公司投资在学院建设软件实训室, 供上课及实训使用, 而且企业派出老师指导学生实训。2013年, 该学院与钦州保税港管委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这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实战操作性高、业务切合性强、技能培养突出的实践教学平台, 而且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培训服务。通过合作, 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3.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提供真实工作实训环境

该学院投资入股南宁海外旅行社, 成立南宁海外旅行社国商学院分部。分部成立旅行社运营小组, 教师担任管理人员, 安排学生跟班实习, 负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广西商务厅于2006年将广西经贸对外服务公司交由学院管理, 公司的经营业务包括外企服务、人事代理、劳务派遣和进出口业务等。该公司既是学生的创业平台, 又是教师专业实践工作的平台。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需要统一、教师与师傅统一、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统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为地方“职教攻坚”服务

1.积极开展职业院校间的对口支援

该学院积极贯彻教育厅《关于开展广西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的精神, 主动承担起示范性院校的责任与义务, 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 与梧州职业学院、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结成帮扶对子, 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为此, 该学院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协助对口支援院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年学院被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攻坚示范性高职院校”。

2.面向社会, 培训、考核专业技术人员

该学院现有广西会计从业资格、全国外贸业务员、全国外贸会计证、全国报关员资格等多个考点, 每年都面向全区考生举办各类考试。同时, 学院利用校内的广西外语培训中心、广西外派劳务培训中心, 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开展家政服务工程定点培训单位, 学院每年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家政培训, 对国家规定的专业技能进行了示教、培训和考核。

广西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让地方高校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机遇, 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将会严重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 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积极探索“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摘要:广西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让地方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机遇。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现学校发展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客观认识校情, 从适应广西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高度来谋划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发展,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N].广西日报, 2009-12-21.

[2]覃雯.构建广西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2) .

以五个集聚发展广西出版 篇11

近些年来,我对很多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和规划都只是保持尊敬有加的态度,并未深入去做了解和研究。以为总归是大同小异,大体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地方表述。能否成为强省强市强区,还要具体去看。可是,读到广西发布文化强区的战略,忽然获得一个颇为新鲜突出的感觉,觉得这战略目标创新务实,特别是抓住了区域特点,只要努力切实去做,当能建成文化强区。这目标具体表述为:努力把广西发展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

由广西的文化强区战略,想到广西出版业。这是我出版生涯起步于斯、学习于斯、成长于斯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广西出版业在我国出版版图中大体居于中等偏上的地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及所属各专业品牌出版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广西新华发行集团等在业内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广西出版业改革发展已经拥有很好的基础,要在未来不长的时期内实现更大发展,成为全国一流出版强区,则需认真贯彻落实广西文化强区战略,走区域特色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广西出版可以在“五个集聚”上多下工夫。

一是要集聚天下人才为广西出版业发展繁荣所用

人才是出版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乃至第一要素。做出版要靠编辑、出版、经营、技术各类人才,做出版更要靠编著人才。出版业的第一生产力是编著者,出版物市场的第一影响力也来自于编著者。广西要成为全国性的出版强区,要加大走出去步伐,从而产生更大国际影响力,既要拥有一大批出版业一流的各类人才,更要拥有一大批全国一流水准的编著者和他们一流的作品。广西出版业在人才战略上曾收到过实效,积累了若干经验,应当发扬光大。当今中国,人才流动速率加快,出版业的人才地域界线早已不复存在,而人才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却相对不高,正是集聚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大好时机。广西不用更待何时!广西出版业只要进一步调整好开放的心态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加强人才运作和书稿市场经营,必有更大发展。

二是集聚天下财富为广西出版业发展繁荣所用

出版产业化发展,资本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国际出版传媒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乃是产业资本经营规律所致。我国出版传媒业资本经营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较大空间可供驰骋。出版传媒股至今还没有出现一股独大的龙头股,未来也不好预料,这正是各种特色股票上市的好机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正抓紧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早日上市,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国家投入出版的财政资金持续倍增,公益基金愈发活跃,经常有资金不缺而好项目常缺的尴尬现象发生。广西出版业可以充分凭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边疆文化等特色资源以及出版走出去、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拓展视野,精心策划,形成若干重大项目,争取更多财政资金、公益基金投入。再有,广西的出版产业还应进一步扩容,进一步形成国有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产业结构。应当鼓励其他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加大进入出版发行行业,鼓励金融企业及多种所有制投资者投资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各种文化产业。对此类投资,既要实施规范管理,又要有政策予以保障,还要有科学规划加以引导。要鼓励投资者为壮大广西出版产业、繁荣广西文化市场作出贡献,为广西出版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国际贡献力量。

三是集聚全国优秀书刊为全区广大读者服务

组织引进全国优秀书刊,繁荣广西出版物市场,仍然是广西书刊发行业的首要任务。目前,由于城乡地租剧增和网络书店的崛起,全国实体书店遇到经营上的重大困难,已经有大批民营和其他所有制的实体书店倒闭。广西书刊发行业曾经有过比较全面的网点规划和建设,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发行业形势之下,全区不少书店肯定会遇到十分严峻的困难。一方面,需要广西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具有更大的经营调控能力,守住既有网点,改善进货品种和服务方式,立足于与网络书店开展竞争与合作,依托传统书刊发行业的优势,创办地域性的网络书店;另一方面,建议广西有关部门对重点实体书店(包括多种所有制的实体书店)实行财政资金支持的做法。实体书店既是文化企业,也是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具有一定的文化公益性质,财政资金有所补贴完全合理合规。再有,还要鼓励其他国有企业和多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开办书店,对此要有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有在办好发行网点的基础上,广西书刊发行业才可能集聚全国更多出版物精品,更好地为全区广大读者服务。我到过一些县城,看到县店陈列的图书品种过于陈旧稀少,而许多热门精品难觅踪影,感到十分遗憾,很为当地的读书人感到难过。此外,我衷心希望各地都要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可以吸引培养更多读者,繁荣全区书刊市场,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四是集聚全国出版业“走出去”力量走向东盟

广西决心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而且已经为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连续成功举办以及南宁永久性会址的确定,注定广西要成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交流枢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重要国际文化品牌,2011年首届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的举办,昭示了广西出版业为出版业交流枢纽的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走向东盟是广西出版业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是全国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广西出版业应当加强与国内出版业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精心搭建更具创意的特色平台,吸引、集聚国内更多优秀出版物、合作及投资项目走向东盟各国,为我国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五是集聚更多优秀桂版出版物是广西出版业发展繁荣最重要的标志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把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作为重要任务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内容产业的出版产业,优秀出版物的有无和多寡是其最重要的标志。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出版业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主要看标志性出版物的质量、数量和影响力。农业强省要多打优质粮食,工业强省要多产优质产品,科技强国要多出高水准科技成果,出版强省其首要标准当然是多出优秀出版物。广西有好书,这是国内外出版业的共识,但要成为出版强区,还需要更多好书、好刊,更多全国性畅销书,更多书架上留得下来的书,更多有特色的数字出版产品。而且要更多地形成优秀出版物的集聚效应,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服务更广大的读者。这是我们集聚天下人才、集聚天下财富发展广西出版业最重要的目的,也是集聚国内优秀出版物服务广西、集聚国内出版业“走出去”力量走向东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之所在。抑或说,广西发展成为一流出版强区,最重要的标志也就在于此。

广西经济发展 篇12

一、“一带一路”战略涵意

“一带一路”战略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两条: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前者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进入中亚、中东以及欧洲, 后者从四川、云南出境, 经缅甸、泰国进入印度、中东等地。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覆盖我国所有沿海省市, 经一些港口出发后抵达亚澳非欧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需求旺盛, 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三成, 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丰富, 涉及贸易、资金、基建、人文、对外政策等方面, 同时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意义极其重大, 对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广西自身条件分析

(一) 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

对外, 毗邻东南亚使其能够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实现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 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广西还构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这三大平台, 并承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进一步深化了与东盟的合作;对内, 广西处于东、中、西部交汇区, 是连接华南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向东可以承接来自粤港澳的资金、技术, 向西可以引借云贵川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政策优势。

广西本来就是国家开发政策密集区, 既有西部大开发政策, 又有沿边地区开放政策, 既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试点政策, 又有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政策, 现在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 已成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密集区,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 政策优势能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梦寐以求的东风。

3、交通优势。

广西经过多年的建设, 已基本形成海陆空三位联动的便捷交通。陆运方面, 广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展都居全国前列, 并与东南亚实现多路联动;海运方面, 随着广西玉铁铁路开通, 北部湾四大港口实现了与广西铁路网全网互通。其中, 防城、钦州、北海这三港合组为北部湾港, 借助规模优势与集聚效应, 希冀将其建设为西南出海最便捷通道, 能与广州、泉州、杭州等港一较高下;空运方面, 广西现有7座民用机场, 能与东盟各国实现良好沟通。

4、人文优势。

广西各族人民与部分东盟国家人民在血缘、语言、生活习俗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京族与越南民众, 傣族与泰国民众, 很多都是有亲戚关系的, 有利于与这些地区人民打交道。且广西拥有众多居住于“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国家的华侨, 目前, 拥有广西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有700多万人, 这是一座人文资源的富矿, 可以善加利用, 打好“侨牌”。

5、人力资本优势。

广西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原因, 人力成本相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廉很多, 但同时相对于东盟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来说在受教育程度、敬业程度上有优势, 这对于广西引进外资、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 广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014年, 广西全区GDP仅为1.6万亿元, 排全国第18位, 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 全区还有接近1/5的人口尚未脱贫, 扶贫任务艰巨。并且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 2014年广西城镇化率为45.2%, 比全国的54.1%低8.9个百分点。这些都会对广西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及科研基础较薄弱。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是教育水平。2014年, 广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为307.14万人, 占总人口的6.53%, 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18%, 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研发工作的广西为11.7人,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任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 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才是地区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 广西在此方面急需加强。

3、市场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广西市场化改革进程较为缓慢, 政府职能转变还没到位, 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市场化程度。目前, 广西民营经济占比刚过一半,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另外, 广西无论干部还是群众, 思想开放程度都比较低, 走出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这非常不利于国际化竞争。

4、海洋经济欠发达。

广西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三个良港, 但是海洋经济却并不发达, 2014年广西全区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968亿元, 这与广西的临海省份地位十分不相称。与此同时, 广西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的优势发挥都有赖于海洋工程、造船等方面实力的支撑, 然而与上海、广东等地相比, 广西的海洋工业技术较弱, 生产率较低, 严重阻碍了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优势的发挥。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及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带来的机遇。

现今国家推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 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作出全面部署, 广西的定位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新高地, 并且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这些都为广西加快沿海港口建设、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和广西与东盟合作经济带来新的机遇。

2、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宏观环境, 对于广西而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其宏观经济环境。世界第二的GDP总量, 世界第一的进出口总额, 世界第一的资金储备量, 这些都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各方面建设。

3、珠江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珠江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 产业升级, 根据雁行理论, 其必然会向附近欠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广西因距离、人力成本等优势存在, 势必为其转移的理想目的地。2014年7月, 国家通过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将其定位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这将极大地加快珠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有利于粤港澳产业向广西转移。

(二)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挑战

1、各省竞相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挑战。

“一带一路”囊括了各省级地区, 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我国沿海所有的省份。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相比, 广西无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产业实力、金融实力还是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人们思想开放程度, 都差一大截。更重要的是, 以上各省与东盟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 这一点是广西最难具备的, 对广西发挥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影响很大。

2、中国与越南的关系错综复杂。

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 中越关系直接影响到广西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格局。可以这样说, 只要中越关系一天不稳定, 广西在国家政策方面就永远也比不过云南, 因为国家是绝不会在有战争危险的地区进行过多的建设的。

3、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挑战。

2014年9月, 长江经济带战略批准实施, 这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建设“π”型经济大格局中川、渝和中南地区的湘、鄂、赣等省份直接参与到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去, 享受政策优惠。这将给广西发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带来强有力的挑战。

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 加强与粤港澳地区合作, 积极迎接产业转移。

广西应当利用与粤港澳地区毗邻的优势, 积极承接产业的转移, 当然不包括那些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企业。带动广西产业的发展, 实现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并以此来促进华南、西南两大经济板块之间的对接互动, 加强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合作。

(二) 加强国际合作, 深化合作载体。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的影响力, 加强经济开放性。与此同时, 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积极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泰 (崇左) 产业园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一系列产业园区。深化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的联系度。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充足的资本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广西应该利用国家政策扶持, 对港口、铁路、海洋工业等进行投资, 同时通过引进粤港澳资金, 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挥海陆兼备的优势。

(四) 科教兴区, 以人为本。

通过对广西劣势的分析可知广西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 应当大力发展教育, 尤其是大、中专等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 对科研进行投资, 在培养本地科研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外来人才, 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做到以人为本, 人才强省。

(五) 加强市场经济建设。

市场经济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 广西应当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促进广西民营经济中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同时, 地方政府要勇于改革放权, 由指导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摆脱条条框框, 给予民营经济更多的优惠政策, 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六) 发挥人文优势。

在对广西进行优势分析中有一条是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民族联系比较密切, 同时侨胞较多, 广西有必要强化这些优势, 积极促进区内民众与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同时吸引侨胞回国投资、旅游等, 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广西优势的强化奠定民意和社会基础。

摘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分别从海路和陆路两个方面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 是我国今后20年的战略性政策。广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 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那么, 广西究竟该如何抓住此次机遇呢?本文从广西自身优势, 以及当前面临的形势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并对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勇等.北部湾崛起新路——全球视角的港航强桂战略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2.

[2]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 2014.11.

[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 (2014)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4]吴柏强.北部湾港的北部湾速度[J].珠江水运, 2012.

[5]庄礼伟.由越南国会否决“高铁”想到的[J].同舟共进, 2010.12.

[6]张弘林.SWOT分析方法及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3.2.

[7]任晓宇, 覃顺梅.广西产业结构分析及宏观政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2.

上一篇:自动生成器下一篇:保姆式供应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