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经济(精选8篇)
广西海洋经济 篇1
海洋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域资源开发正被人们认为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海洋经济在广西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然而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对海洋开发利用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的同时, 传统与粗放型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加大、废弃排放物增多、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之间不相协调等问题日益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 准确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是科学把握海洋经济开发尺度的重要保证[1]。
广西海岸线位于我国海岸线的西南端, 东与广东省廉江市交界于英罗港, 西与越南交界于北仑河口, 大陆岸线长1 628.59 km。滩涂 1 005 km2;岛屿众多, 除防城港、龙门岛、京族三岛因经济开发而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外, 有面积500 m2以上的岛屿651个, 岛屿面积66.90 km2, 岛屿岸线460.9 km;广西沿海0~20 m等深线浅海面积6 488 km2。广西近岸海域岸线迂回曲折, 港湾众多, 滩涂广阔, 资源丰富, 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具有重要资源作用。本文综合研究了2000—2009年间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 不仅有利于了解广西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优化广西海洋资源和陆域资源协调发展、妥善处理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竞争和统筹关系, 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海洋经济调控政策, 进而促进广西海洋经济的共同和谐发展。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目前, 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 学者们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1,2,3,4,5,6]等方法。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 并且各个影响因素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在不减少信息的情况下, 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因素指标, 重新组合成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而且, 该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小, 在确定指标权重时较为客观, 比其他主观色彩浓重的加权方法更加科学。鉴于此, 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2001—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在查得2000—2009年广西社会经济及海洋自然、经济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图1构建的指标体系, 计算出海洋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 并将指标层中的19个指标作为因子研究中的变量。本文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7 (中文版) 。
2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及发展为目标, 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 逐步实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7]。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 即:为了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手段, 选择适当的海洋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 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正确保护下,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意味着在某时间段内, 其中的任意前一时间点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后一发展水平。
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看,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 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很显然, 主观因素包括海洋自然资源条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环境治理能力、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素。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主观条件、内在动力, 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以上主观因素。因此,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海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 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2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多个海洋系统, 具体包括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海洋科技等子系统, 在对其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子系统因素。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 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1,2,3,4,5,6,7,8,9,10]的基础上, 并根据广西海洋发展的实际情况, 以4个方面19个指标构建了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1) 。
3 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3.1 主成分提取与分析
将19个指标用公式undefined进行标准化处理, 消除量纲。其中:xi为历年指标实际值, undefined为历年指标数据的平均值, Si为历年指标数据的标准差, 利用SPSS17.0 (中文版) 软件因子分析模块中的主成分分析, 可提取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系数矩阵、解释的总方差、初始因子主成分载荷矩阵 (表1) 等。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 提取4个公因子。从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看, 前4个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9.19%, 即4个主成分所包含的信息足以代表原先19个指标所表示的主要特征。
主成分载荷矩阵反映了各项指标与各主成分 (得分) 间的相关系数。文章从主成分载荷绝对值的最大值进行分析。根据表1可知, 主成分F1相关系数包括了主成分载荷绝对值的最大值部分, 而且值很大, 表明这些指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指标包括海洋产业发展能力中的所有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中除了海水养殖产量指标外的指标、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能力指标中的沿海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主要海洋产业总值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比指标以及海洋科技发展能力中的海洋科研机构数、海洋科研人员等指标。
有4个主成分载荷绝对值的最大值出现在F2中, 这些指标包括沿海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海洋科技课题数、海洋科技成果应用、海洋科技服务项目等指标, 表明海洋科技发展能力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却仍极大地受到海洋环境治理与保护能力制约。因此, 应重视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作用, 并努力做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3.2 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算
采用构造评价函数的方式来比较历年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水平, 评价函数为: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为所提取的主成分得分, 由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变量矩阵乘以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得出;aj为对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通过评价函数可以计算出广西2000—2009年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由于综合得分的数值描述的是研究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对水平, 因此有可能存在负值。同理, 可分别计算出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和海洋科技发展能力的变化情况, 详见表2和图2 (为了便于分析及图表的美观, 原图在纵轴轴上平移1.5个单位) 。
3.3 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3.1 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 2000—2009年间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呈现出阶段性发展模式, 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1) 发展滞留阶段 (2000—2005年) :
在这一阶段中, 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在4个方面影响因素当中, 除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有所提升外, 其他方面都有下降趋势。说明了本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海洋产业发展支撑, 而海洋资源供给能力的不足、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的薄弱、海洋科技的落后却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阶段广西主要海洋产业仍然以渔业、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为主, 各产业都在稳定发展。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10.45亿元增加到2005年147.21亿元, 年平均增速为5.55%, 海洋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2.3万人次递增, 港口运输量年平均增速达到21.56%。
2002年1月1日, 我国《海域法》正式实施, 我国海域开始从“无偿、无期、无序”使用时代进入到海域使用有偿使用时代。海域资源有偿使用必然会对海洋资源的供给能力产生影响。广西的海水养殖面积、海洋捕捞产量等在这阶段基本上保持不变, 只有海滨矿砂产量在增加, 这应该归因于陆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需。但是陆域的发展, 在科技水平滞后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而凸显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的不足。根据指标的原始数据, 在这阶段沿海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有增无减, 而其排放达标率却在不断下降。
(2) 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2006—2009年) :
在这一阶段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快速提升趋势, 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系统都在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经济依然稳步前进, 虽然广西的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科技含量低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为主, 但是近年出现了一些海洋新兴产业, 比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 海洋产业的多样性, 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科技呈现出跳跃性发展, 主要是因为海洋科研机构从2005年以前的两个增加到2009年的9个, 海洋科技人员从57人增加到433人, 海洋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在这阶段广西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主要表现在沿海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也有所提高。
海洋经济总体上的快速发展不仅受到以上分析的各因素影响还受到近年国家、地方出台的规划、政策影响。2008年1月, 国家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同年5月, 国务院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保税港区。2009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为广西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规划、政策在推动陆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对广西的海洋经济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港口的开发建设加大了对广西海域的利用与投入, 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逐年攀升。
3.3.2 海洋科技水平高低制约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速度
图2显示, 在第一阶段中海洋科技发展能力水平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之上, 但在第二阶段中两者却反过来。由此表明, 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海洋科技对其具有制约性。在缓慢发展阶段中, 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 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海洋经济的增长, 对海洋科技的要求不高, 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制约性较小。但是海洋的特殊性及其开发使用的高风险性 (海洋灾害等) 造就了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越显重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 能够促使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依靠海洋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 对相关科技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海洋科技发展能力的薄弱将成为提升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瓶颈之一。
3.3.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薄弱阻碍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根据图2, 这10年间广西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总体趋势落后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这验证了传统发展模式, 即先开发后治理, 海洋经济的快速崛起在依赖海洋资源的同时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特别是近两年广西港口开发建设、工程用海的需求不断增加, 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海洋性自然保护区面积从2000年的997.0 km2减少到2010年的806.78 km2, 沿海城市工业废水直接入海排放量在研究期间增加了将近一倍。2011年11月份北海市北岸浴场出现了赤潮, 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的薄弱性。对海域资源无度无序使用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是一旦其产生负的外部效益, 将会长期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降低, 甚至对全人类造成威胁。因此,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的薄弱将近一步阻碍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4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薄弱的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和海洋科技发展能力制约着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环境治理能力及海洋科技急需加强。总体上, 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有关海洋新兴产业的原始数据很难获取, 所选取的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并不能比较全面反映出海洋资源的状况。另外, 国家、地方有关海域资源使用的规划、政策也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多影响, 在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并没有选取这些因素指标, 并且这些因素指标很难量化。
参考文献
[1]狄乾斌, 韩增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 (3) :117-121.
[2]刘东元, 狄乾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27 (11) :81-84.
[3]邵桂兰, 韩菲, 李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测算:以山东省2000-2008年数据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18-22.
[4]秦宏, 孙浩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以山东为例[J].管理研究, 2011, 32 (1) :139-142.
[5]白福臣.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25 (4) :136-138.
[6]林筱文, 赵彬, 廖荣天, 等.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 2005 (4) :7-12.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8]张德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9]狄乾斌, 徐东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1) :49-52.
[10]徐胜, 董伟, 郭越.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65-70.
广西海洋经济 篇2
一、单选题(共70道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自()起施行。A.2002年6月1日
B.2002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自()起施行。A.2010年3月1日 B.2010年5月1日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A.两个月
B.三个月
4.海域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海域。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A.海域所有权
B.海域使用权
5.海域使用申请人自()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权。A.用海获得批准
B.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
6.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海域使用权人需要继续使用海域的,应当至迟于期限届满前()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申请续期。A.二个月 B.三个月
7.未经批准或者骗取批准,非法占用海域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海域,恢复海域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非法占用海域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的()罚款。
A.5倍以上15倍以下 B.5倍以上10倍以下
8.对未经批准或者骗取批准,进行围海、填海活动的,并处非法占用海域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的罚款。A.5倍以上10倍以下
B.10倍以上20倍以下
9.海域使用权终止,原海域使用权人不按规定拆除用海设施和构筑物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处()以下的罚款,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关单位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原海域使用权人承担。
A.5万元 B.10万元
10.严格限制在无居民海岛采集生物和非生物样本;因教学、科学研究确需采集的,应当报经海岛所在()批准。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 B.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
11.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涉及利用特殊用途海岛,或者确需填海连岛以及其他严重改变海岛自然地形、地貌的,由()审批。A.省级人民政府 B.国务院
12.领海基点所在的海岛,应当由海岛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报()备案。A.国务院
B.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
13.禁止在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改变该区域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以保护领海基点为目的的工程建设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报()同意后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A.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
1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在无居民海岛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或者组织开展旅游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的罚款。
A.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15.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在无居民海岛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或者采集生物、非生物样本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的罚款。
A.2万元以下 B.5万元以下
16.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进行严重改变无居民海岛自然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的罚款。
A.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17.海域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用途;确需改变的,应当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报()批准。
A.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 B.原用海申请受理机关
18.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A.一个月内
B.三个月内
19.因企业合并、分立或者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变更海域使用权人的,需经()批准。
A.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 B.原用海申请的受理机关
20.《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于()起施行。A.2008年1月1日
B.2008年10月1日
21.《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于()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10月10日
22.《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区划的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A.5000 B.7000 23.《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自本区划颁布实施至2020 年,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以内。A.15000公顷
B.16100公顷
24.《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严格控制占用自然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至2020年,大陆自然岸线(包括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生态功能的岸线)保有率不低于()。A.25% B.35% 25.《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至2020 年,已建和新建海洋保护区总面积达到占广西海洋功能区划范围总面积的()以上。
A.11% B.12% 26.《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至2020 年,水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捕捞能力和捕捞产量与渔业资源可承受能力大体相适应,海水养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不少于()公顷。A.10万
B.20万
27.《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使用权收回补偿办法》自()起施行。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6月1日
28.海域使用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当自收回海域使用权公告截止之日起()内申报权利和办理补偿登记,并提交身份证明、海域使用权证书等权利证明材料。
A.10日 B.20日
29.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公告期满()内,拟定收回海域使用权补偿方案,在海域所在地毗邻乡、镇、村、街道、社区公示。A.30日
B.20日
30.海域使用权人可以自补偿方案公示期满()内向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听证。海域使用权人申请听证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组织听证。
A.5日 B.10日
31.监察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布的 《海域使用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 自()起施行。
A.2008年4月1日 B.2008年8月1日
32.海域使用权()期限,按照下列用途确定:养殖用海十五年;拆船用海二十年;旅游、娱乐用海二十五年;盐业、矿业用海三十年;公益事业用海四十年;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五十年。
A.最高 B.最低 33.违反《海岛法》规定,拒绝海洋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或者不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A.可以 B.应当
34.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领海基点标志的,依法给予()处罚。A.刑事
B.治安管理
35.未经依法批准在有居民海岛沙滩建造的建筑物或者设施,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拆除。
A.应当 B.不必
36.填海五十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围海一百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七百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用海,应当报()审批。
A.国务院 B.当地人民政府
37.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海洋功能区划。
A.符合 B.衔接
38.国家实行海域()使用制度。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A.无偿
B.有偿
39.行政机关截留、挪用海域使用金、罚没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处分。A.严重警告
B.开除
40.行政机关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海域使用金、罚没款或者其他费用的,私分或者变相私分10万元以上的,对决定私分的责任人,给予()处分。
A.开除 B.记大过
41.《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起施行。A.2014年6月1日
B.2014年1月1日
42.《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主要是根据()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43.在本自治区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旅游、科学研究以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应当遵守《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A.集体 B.个人 44.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级人民政府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A.海洋倾倒废弃物 B.海岸工程建设项目
45.()根据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依照法定程序选划、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
A.自治区人民政府
B.自治区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46.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在该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投入运行之日起()前向原审批或者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验收。A.20个工作日
B.30个工作日
47.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A.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B.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48.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经()审查批准。A.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B.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49.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或者核准之日起超过()方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在该工程开工建设前报原审批或者核准部门重新审核。A.3年 B.5年
50.违反《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批准方式围填海,或者使用的填充材料不符合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或者使用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有毒有害材料填海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或者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运行,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51.海岸工程、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B.同时研发、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52.自治区海洋应急处置部门收到风暴潮1级紧急警报(红色)后,在()内送达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由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就近时段的新闻节目中播出。A.1小时
B.2小时
53.广西主要入海河流为()等6条常年性入海河流。
A.南流江、大风江、钦江、茅岭江、防城江、北仑河 B.漓江、邕江、右江、柳江、西江、红水河
54.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起施行。A.2014年4月1日 B.2013年12月28日
55.滨海湿地是指低潮时水深浅于()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
A.6米 B.8米
56.以下属于不得新建排污口的区域的有()
A.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B.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沿海工业园区、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57.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将核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备案。
A.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同级人民政府
58.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根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保护需要划为核心区、缓冲区、(),或者根据不同保护对象规定绝对保护期和相对保护期。A.开发区
B.试验区
59.《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自()起施行。
A.2012年6月1日 B.2012年5月1日
60.未经批准设立或者调整海洋观测站(点)的,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活动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违法获得的海洋观测资料,并处()的罚款; A.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61.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洋灾害分析统计结果,商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确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的意见,报()批准后公布。
A.本级人民政府 B.上级人民政府
62.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是()。A.7月18日
B.6月8日
63.()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领海基线。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管理法》 64.()负责我国的海啸预警报业务。A.国家气象局
B.国家海洋局
65.()污染物对海洋破坏最普遍、最严重。A.放射性物质
B.石油
66.向海域排放火电厂冷却废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邻近渔业水域的()指标符合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
A.水温 B.溶解氧
67.在重要海洋灾害中,惟一与污染有关的自然灾害是()。A.溢油 B.赤潮
68.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的最大宽度为()。A.10海里
B.12海里
69.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是()。A.国家海事局
B.国家海洋局
70.我国第一个被批准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的红树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
A.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B.海南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二、判断题(共30道题)
71.《海域法》施行前,已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的养殖用海,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核准,可以将海域使用权确定给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用于养殖生产。(√)72.海域使用权人有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海域的义务;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可以加以阻挠。(×)
73.海域使用权人在使用海域期间,未经依法批准,不得从事海洋基础测绘。(√)74.公益事业用海最高期限为五十年。(×)
75.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除依法收取海域使用金外,还可以收取一定的工本费。(×)76.因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的需要,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可以无偿收回海域使用权。(×)
77.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造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用海,由批准用海的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造册。(×)78.海域使用权不可以依法继承。(×)
79.违反《海域法》规定,按年度逐年缴纳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权人不按期缴纳海域使用金的,限期缴纳;在限期内仍拒不缴纳的,由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人民政府注销海域使用权证书,收回海域使用权。(√)
80.临时性利用无居民海岛的,不得在所利用的海岛建造永久性建筑物或者设施。(√)81.破坏、危害设置在海岛的军事设施,或者损毁、擅自移动设置在海岛的助航导航、测量、气象观测、海洋监测和地震监测等公益设施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82.国家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等具有特殊用途或者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实行特别保护。(√)
83.征收海域使用金或者罚款,不使用规定票据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84.海洋行政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按照法定条件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或者不按照海洋行政处罚各类、幅度实施海洋行政处罚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85.有海域使用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6.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赤潮、风暴潮、海浪、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和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87.发生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时,当事人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并及时就近向海洋、环境保护等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88.经依法批准从事围填海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先围后填方式和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可以使用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有毒有害材料填海。(×)
89.经依法批准在海岸、海域采挖砂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并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和安全措施,不得危及海岸、码头、航道、跨海桥梁、临海公路、海 堤、海底管线等的安全。(√)
90.经依法批准向海域排放污染物或者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无需缴纳排污费或者倾倒费。(×)
91.海洋石油开采和沿海石化、造纸、冶金、核电、航运、港口等可能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制定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的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92.禁止在沿海陆域内新建不具备有效治理措施的化学制浆造纸、化工、印染、制革、电镀、酿造、炼油、岸边冲滩拆船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工业生产项目。(√)93.禁止在天然港湾有航运价值的区域,重要苗种基地和养殖场所及水面,滩涂中的鱼、虾、蟹、贝、藻类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及重要的洄游通道围海造地。(√)94.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海上爆破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爆破作业完成后及时报告海洋主管部门。(×)
9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不可委托专门的评估机构组织,只能由具有核准权限的海洋主管部门自行组织。(×)
96.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信息发布平台,根据海洋灾害防御需要,在沿海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和海洋灾害易发区建立海洋灾害警报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
97.地方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海平面变化和影响气候变化的重大海洋现象的预测和评估,并及时公布预测意见和评估结果。(×)98.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管理部门申请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时,应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建区申报书及技术论证材料。(√)99.有条件开展旅游活动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其活动区域和开发规划应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或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管理部门批准,旅游业务由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广西海洋经济 篇3
该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为契机, 探讨国家在新时期的海洋开发及国际合作战略、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水产品安全及贸易等核心议题。
北海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既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 又有机场和深水海港的城市。早在2000多年前, 广西北海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1984年, 北海成为中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 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城市、中南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近年来, 北海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紧紧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历史机遇, 奋力前行, 海洋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 “十二五”期间, 北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015年的经济总量是2010年的2.38倍, 年均增长15.4%, 从2012年起增速连续4年排在广西首位。2014年, 北海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345亿元, 比2010年翻一番, 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0.3%。
广西北海市长林山青说, 北海正在重点打造港口经济。但北海的发展绝不是北海自身, 北海的通道建设对西南、中南地区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辐射作用。
目前, 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一期工程的建成封关运行, 特别是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和北海港口岸的扩大开放, 为北海落实“一带一路”规划, 扩大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 加快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强大的通道支撑。
记者了解到, 北海是广西海洋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城市, 正在加快建设北海国家 (海洋) 农业科技园区, 目前已经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等17家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签约入驻。
林山青表示, “十三五”期间, 北海将加速发展海洋经济, 致力建设海洋强市。要扩大远洋渔业发展规模, 逐步建设中国—东盟现代渔业经济区, 建设渔业开放口岸和加工园区, 打造渔业的物流集散地, 使来自东盟甚至更远地方的捕捞船的渔获量可以在北海实时交易。此外, 还要做大做强海洋生物制药等相关产业的深加工、精加工, 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城, 形成全产业链。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篇4
一、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主, 包括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工艺品业、海洋文学艺术业等内容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门类。
(一) 滨海旅游业。
从现在的发展及收益情况看,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滨海旅游业, 其收入份额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十五”期间,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 (不含临海工业) , 由200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 年均增长14.3%, 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占到13.2%。2008年,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208亿元, 其中, 滨海旅游业达到35.2亿元, 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 (1) 广西北部湾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初具滨海旅游集群雏形, 形成了5种滨海旅游模式, 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民族风情游。
(二) 海洋休闲渔业。
海洋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的产物, 即对渔业生产过程中的有关环节进行综合开发, 形成以渔业为主题、具有旅游价值的垂钓、潜水、观光、度假以及体验渔家风情等内容的产业。近几年来, 广西北部湾沿海各市大力开发休闲渔业, 不仅增加了经济收益, 也为沿海渔民解决了转产转业问题, 缓解了海洋渔业资源负担过重的压力。广西北部湾地区已经形成了观赏渔业、垂钓渔业、体验渔业等门类齐全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 大大拓宽了传统渔业的内涵和功能。
(三) 海洋节庆会展业。
海洋节庆会展业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节庆、博览会和展销会等。节庆和会展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这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可以实现和创造经济效益, 同时它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折射到市场领域,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甚至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让全世界记住了绿城南宁, 中国国际时装节让大连跃升全球时尚之城。广西北部湾沿海各市因地制宜, 加快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 逐渐形成了一些品牌节庆活动。如, 钦州市的千年古陶文化旅游节、国际海豚节、三娘湾观潮节, 防城港的国际龙舟节、金花茶节、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节等, 北海市国际珍珠节、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等, 这些节会不仅扩大了城市和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且还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 海洋休闲体育业。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利用沙滩细滑柔软、海洋水清浪平等天然优势, 逐步开发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据调查, 目前广西北部湾主要有两种体育产业形式。一种是竞技体育, 利用这里优良的海洋资源, 建设滨海体育训练基地, 为国家和其他地区的运动队伍提供训练场所, 承接国家和国际有关体育赛事, 如北海市的海上跳伞、沙滩排球、足球, 防城港市的帆板划船、摩托艇、龙舟赛等。另一种是融合运动、旅游、娱乐等元素的群众休闲体育, 利用水域资源开展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让人们亲水戏水, 参与海洋体育活动, 如海域游泳、海水浴、水上摩托艇、游艇、滑水、冲浪、沙滩球类运动、沙滩健身走等。这些休闲体育运动正在成为各大滨海旅游景点最受关注的游乐项目。
(五) 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
与海洋相关的饮食起居、服饰建筑、传统节日、历史遗迹等都属于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广西北部湾地区是疍家文化保存和发展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同时有着丰富多彩的渔家习俗、海洋人文历史遗迹, 以及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等。这些丰厚的海洋历史民俗资源有力促进了广西北部湾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的发展。如, 对外沙岛的开发。自2004年起, 北海市加大外沙岛疍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已在岛上建成一座凸显外沙疍家历史神韵的中国疍家民俗村, 成为北海的热点景区, 来者络绎不绝。
(六) 海洋工艺品业。
广西北部湾海洋工艺产业主要体现在珍珠、贝类、珊瑚、陶瓷以及沿海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等的加工生产上, 其中彩带、壮锦、瑶锦、刺绣、木雕、石刻、剪纸、泥塑等民族特色工艺品主要是向游客展示并销售。珍珠和坭兴陶是这一地区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例如北部湾所产珍珠 (又称“南珠”) 以其细腻圆润、光泽艳丽、瑰丽多彩而闻名海内外, 作为其中代表的北海市具有养殖海洋珍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其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50%, 珍珠及副产品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
(七) 海洋文学艺术业。
随着海洋开发不断深化,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学艺术产业逐渐兴起, 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海洋相关的文学、艺术等内容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海洋文学方面,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 北部湾作家群正在形成壮大, 他们创作了《云水激荡:2008广西北部湾》、《四十年, 一座大港的崛起》、《谁持彩练当空舞——北海处置烂尾楼纪实》等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 为北部湾建设鼓与呼;电影电视剧方面, 广西涉海电影电视剧主要有《北部湾》、《风生水起北部湾》、《老城风云之海鲨一号》以及在北部湾取景拍摄的《水浒传》、《海霞》等;戏剧曲艺, 涌现出大型史诗性舞剧《碧海丝路》、音乐舞诗《沽浬美》、广播剧《大海的儿子》等, 北部湾水彩画派也在逐渐成长。大型海上实景演出《印象·北部湾》正在筹备中, 将成为继《印象·刘三姐》后广西又一个文化盛宴, 成为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闪亮名片。
二、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及产业开发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 海洋意识淡薄。
广西长期沉浸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优势和喜悦中, 导致人们缺乏大海的视野, 想不到而且也不敢想海洋能带来巨大的经济财富。正是这种思想的禁锢, 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中, 广西显得异常沉默, 广西“这片海”也显得异常平静。而广东、上海、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抓住有利时机, 大作海洋文章, 开掘海洋资源, 成为现在的海洋经济强省。这一认识问题亟需得到矫正。
(二) 海洋教育落后。
海洋意识的淡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洋教育的落后。海洋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宣传教育, 主要指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传播海洋知识和海洋信息, 强化海洋的重要性, 让公众明白海洋开发的深远意义;二是海洋学校教育, 主要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教授有关海洋学科的知识, 为海洋产业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显然, 这两个方面在广西都严重缺位, 尤其是后者。据调查, 现在我国约有30所高校设置了海洋学科相关专业, 而广西现有的15所本科院校没有一家开设海洋学科专业教育。海洋教育的落后和缺失, 直接导致了海洋专业人才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 制约了广西海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 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
北部湾海洋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漫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如海洋音乐舞蹈、海洋手工艺品、海洋文化典籍、海洋饮食文化、海洋体育竞技等都具有商业开发的价值。就目前情况而言,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还比较窄, 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 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 也就是说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来进行展示性开发, 或是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 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 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基本上处于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
(四) 海洋文化开发水平不高。
一是没有形成优秀的品牌。同其他产业一样, 品牌是海洋文化产业的生命, 也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标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海洋品牌产品, 还是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 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都尚未出现, 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二是产业界限不明确, 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 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 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 就急于投资上项目, 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 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 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关于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及产业开发的几点措施
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该区一大产业特色和产业方向, 必须立足区情、突出重点、选准方向、开拓进取, 积极寻求新形势下加快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 宣传海洋知识, 提高海洋意识, 进一步解放思
想, 更新观念, 把握机遇, 发挥优势, 树立新型的文化产业观, 在打造“山水文化”的同时, 开发利用好海洋文化。
(二) 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
府的文化管理职能, 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产业运行机制, 抓紧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三) 制定科学合理健全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 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法制体系。
(四) 培养和引进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 在人才培
养、人才引进方面, 根据广西的实际, 研究制定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政策, 鼓励和吸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 建立海洋文化人才库。
(五) 建立健全海洋文化产业市场营销体系, 推出文化
精品, 打造产业品牌, 找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资源进行整合、配置, 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 创造区域特色。
(六) 统筹区域协调, 加快整合发展, 把构成海洋文化
产业的各个环节、要素、市场主体按照“效益、效率优先”的原则, 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关系调整, 以实现产业生产力最大化, 这其中主要包括资产的整合和区域的联合。
(七) 开发与保护并重, 推动可持续发展, 广西北部湾
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基础, 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通过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 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开发和利用, 从而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开诚等.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10.
[2]张廷兴, 岳晓华等.中国文化产业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12.
[3]杜平, 章远新.21世纪初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12.
[4]王曙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7
[5]孙斌等.海洋经济学.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2
[6]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
[7]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西海洋经济 篇5
1 区情概况
广西面向东南亚, 背靠大西南, 东连粤港澳, 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 是我国连接东盟各国的重要海上国际通道。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力度增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是我国发展最快, 经济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沿海经济不断增长, 2011年广西滨海旅游业产业增速29%、海洋工程建筑产业增速22%, 沿海地区部分涉海产业增速远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1.1 海洋环境
广西濒临北部湾海域面积为12.83万km2, 其中广西当面海域面积约为6.28万km2。大陆海岸线长为1 595 km, 东西直线距离185 km。岸线长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中排第6位。滩涂面积为1 005 km2, 20 m以内水深的浅海面积为6 488 km2。广西沿海滩涂的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 涠洲岛周围浅海有珊瑚礁分布, 这两类珍稀热带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态价值[1]。
1.2 油气资源与开发
广西北部湾油气盆地资源量预测为22.59亿t, 其中石油16.7亿t, 可开采储量2亿t, 天然气 (伴生气) 资源量1457亿m3, 是我国沿海已发现的六大含油盆地之一[1]。该海域现有1个海上作业区——涠洲作业区 (包括10个平台, 1个终端)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先后有涠10—3、涠11—4、涠12—1等油田投入开发, 年产原油200万t左右。已铺设有132.5 km的海底油气输送管线, 在涠洲岛西岸建成1座年处理原油200万t的终端处理厂, 1个5 000吨级石油码头和原油外输单点装置。广西北部湾沿岸主要的石化产业项目还包括:涠洲岛在建30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 (设60万方原油库, 73 km输油管道, 其中海底管线53 km) ;北海市至湛江原油输送管道 (总长198 km, 途经广东、广西的3市18镇) ;中国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 (总投资约153亿元、年加工原油1 000万t) [2]。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贸易往来的活跃发展, 依靠广西特有的沿海沿边区位优势, 广西北部湾海洋油气开发存在与邻近省份合作、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发等多样化趋势。北部湾沿岸的广东、海南、越南等地区对油气化工产业也日益重视、大力扶持, 环北部湾海域的油气化工产业发展已经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3 港航资源
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广西防城港被列为西南沿海地区的三大国家级主要港口之一, 北海港、钦州港列为全国25个地区性重要港口。2009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广西沿海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统一称为“广西北部湾港”。2010年广西北部湾港跨入亿吨级大港行列, 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19亿t, 至2020年广西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3亿t。北部湾港成为我国大西南面向东盟的重要港口。
航道建设方面,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西北部湾海域将新建一批15万吨级、10万吨级和5万吨级深水航道, 打造港口物流中心, 加强能源、铁矿石、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及连接腹地的集疏运配套系统建设, 提高沿海港口通过能力。2011年广西北部湾地区开通了第一条远洋航线暨防城港-东非集装箱直航航线。该航线通过南沙或新加坡中转可覆盖欧美、澳洲及中东印巴地区, 往返于北部湾海域的国际、国内货物运输量将日益扩大。
1.4 社会经济
2008年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来, 广西沿海作为沟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 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十五”期间,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 (不含临海工业) , 由200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 年均增长14.3%, 海洋油气业产值占8.8%[1]。
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北海市发挥环境宜居优势、钦州市依托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 到2020年城市人口预计均超100万;防城港市依托深水港和企沙重工业基地开发, 到2020年城市人口可达50万以上。广西北部湾沿岸的钦州港工业区、企沙工业区和铁山港工业区等大、中型园区正在开发实施。沿海布局的石化工程、钢铁基地、林浆纸基地和海洋产业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初具规模。
2 油污染风险源分析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 海上油气资源开发规模扩大、海洋船舶运输频繁、陆源入海污染加剧, 石油平台溢油、船舶燃料泄漏、原油运输溢油等海洋油污染风险也随之增大。
2.1 石油平台溢油
海上油气开发的全过程都伴随着溢油风险, 主要包括:开采过程措施不当、风暴侵害、平台受碰撞、井下设备失灵等原因造成的井喷;平台设备受碰撞、人员误操作等原因引起火灾爆炸;海底管道受自然灾害破坏、事故碰撞、自身材料缺陷腐蚀等原因发生泄漏;外输码头输油管破裂溢油。
以北部湾涠洲油田2011年的生产情况分析, 海底管道破裂造成溢油的最大排放量约 1 541 m3, 而发生平台井喷、爆炸等灾难性事故的最大排放量难以估算, 整个涠洲油田群共12段海底管道发生破裂时最大风险溢出量的总量为4 992 m3。
2.2 船舶运输油污染
船舶运输造成油污染主要包括船舶非法排放、燃料油泄漏和运输石油泄漏3种情况。船舶非法排放到海洋中的油类货物、燃料油或其他油类物质, 如废油、油类混合物等, 在船舶排放到海洋的油类总量中占的比例最大, 约占为70%。燃料油泄漏造成的油类排放比有意排放更为集中和严重, 一次就会造成大量的油类流入海洋。石油运输泄漏主要指油轮泄漏和石油码头装卸泄漏, 其污染影响远高于前两类。近年来, 随着广西钦州港30万吨进港航道疏浚工程完工, 原本须在香港和湛江港过驳的船舶可直接在钦州港过驳。同时, 广西石化一期项目生产正常化, 二期项目顺利推进, 当地油品加工能力不断攀升, 至2012年7月广西钦州口岸进口原油突破500万t。在原油进口量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下, 广西沿海港口码头、海上航线运输油气增量与风险并存。
2.3 陆源污染
海洋陆源油污染主要包括河流入海污染物、入海排污口不达标排放、沿海石化工业泄漏等。在入海油污染总量中, 河流入海污染物、入海排污口总量虽小, 但具有持续、长期、缓慢和可控的特点。多年监测数据表明, 广西主要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中石油类含量缓慢上升, 2011年已达1 000 t;据分析, 石油类已成为广西北部湾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和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物[3]。随着中国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等工业发展, 沿海石化工业泄漏也成为广西北部湾油污染的主要风险源。
3 油污染影响分析
3.1 海洋环境的影响
石油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 一旦形成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直接而长期的。以涠洲油田发生海底管道破损溢油来估测, 在及时采取措施关闭管道的情况下, 由于涠洲油田原油密度比水小, 仍有约100 m3的原油入海。其48 h影响范围内的敏感目标包括:涠洲岛-斜阳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火山岛地貌、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最远可达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洋油污染物随海流、风力影响经过的海区, 直接阻碍海洋生物光合作用、阻碍海气交换, 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使海水的含氧量、温度等要素发生较大的变化;油膜所经过的海面, 水中浮游植物基本上100%死亡;飘散的油污堵塞浮游动物的呼吸系统, 黏附海鸟羽毛致其死亡;油污染物在水中降解所需时间漫长, 油污从海底溢出或浮油沉入海底都将对海洋底栖生物造成长时间的毒害。油污进入沿海湿地、红树林、海洋生物保护区时, 会对湿地、红树林生、海洋态系统造成破坏, 导致生态环境缺失, 生物多样性下降, 使海洋食物链后端的生物由于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由于广西北部湾海域属半封闭海湾, 水体与外界交换比较缓慢, 油污可能会在海域内随海流长时间漂荡, 整个海域海洋生态功能受损将需要漫长的恢复时间。
3.2 社会生活的影响
油污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危害海洋渔业生产、影响滨海旅游、耗费社会资源3个方面。
3.2.1 危害海洋渔业生产
广西北部湾沿岸分布有多个幼鱼、幼虾、种质保护区, 渔业资源和海岸养殖资源丰富, 且有经济价值极高的合浦珍珠养殖场。油污经过此类海区, 可导致大量浮游动物窒息死亡, 子鱼成活率、鱼卵孵化率降低;石油烃类的有机污染物可通过底栖食物链传递, 毒性在海洋食物链末端的动物例如鱼类等体内富集, 导致养殖的鱼类中毒不可食用;油污还会损坏养殖网具, 影响捕捞作业, 甚至导致部分海域完全丧失渔业生产能力。
3.2.2 影响滨海旅游
由于广西沿海城市人口稠密, 有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涠洲岛珊瑚礁和火山岛地貌等著名滨海旅游资源, 油污染不仅影响广西沿海群众的正常生活, 而且可能污染滨海各类景点、海上旅游活动无法开展, 导致广西滨海旅游游客锐减、旅游业严重减产且产生不良的舆论影响。
3.2.3 耗费社会资源
油污的清理、处置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2008年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域发生溢油, 受影响养殖面积超0.13万hm2, 养殖产量损失约4 000 t, 价值约8 000万元;滨海旅游业直接损失约520万元, 投入近600万元恢复旅游资源及市场;整个处置工作持续近3个月, 区直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出动监视、监测、巡察人员和油污清理人员近3万人次, 出动车船约7千多次, 行程20多万km, 开支近900万元, 清理油污染物40多t。
3.3 国际关系的影响
广西北部湾海域从地理位置上与越南接壤, 广西北部湾港远洋航线、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至越南海防的集装箱航线货运频繁。在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石油开采溢油、防城港码头溢油或北部湾航道发生船舶溢油的情况下, 受风力、表层流和潮流的综合影响, 油污都可能漂移至北部湾邻国海域、海岸, 进而引发国际纠纷问题。
4 防范与应急管理
广西海洋油污染的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可针对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 以预防管理、应急处置和生态恢复为侧重点。
4.1 预防管理
4.1.1 完善体系建设
一是通过《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法规、规划对广西北部湾区域石化产业、港航建设的环境布局提供导向指引, 对海洋油污染的防治工作提出总体部署规划;制定陆源减排方案, 科学评估海洋污染物容量, 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
二是制定自治区、市 (县) 两级的油污染应急预案, 建立油污染应急处置体系, 明确应急指挥机构、负责领导、各部门职责分工, 并应建立通畅有效的通信网络,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涉海部门、企业的应急处置资源, 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快速处置海洋油污染。同时鉴于油污染应急工作对信息通传机制的需求, 建立北部湾海域从海区、到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具体可根据国家海洋局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溢油信息报告与发布管理的若干意见》, 制订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溢油信息联通机制, 加强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广西海事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和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等有关部门、单位的溢油信息互通。
三是加强海上油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按部门分工组建海上油污染应急处置队伍和配置应急装备, 加大对油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 提高海上重大油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定时定期开展培训演练, 帮助有关应急工作人员了解新的海洋油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 采用海洋部门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和石油公司的方式开展演练, 全面检验油污染应急处置的各个具体操作环节, 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演练结合, 提高油污染应急队伍水平。
4.1.2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一是环保、海洋部门加强对广西沿海地区上游入海污染物的监控, 形成对陆源及海上养殖污染源、海洋石油开采和港船泄漏等油污来源的监控体系。
二是建立和完善海上油污监测台站, 引进新的油污监测技术与油污扩散预报技术, 提高海洋部门防治油污染的技术水平。
三是加强海洋石油勘探、港航建设、陆源排污工程项目的审批与管理, 海洋、海岸工程涉及船舶、码头及油类货物的, 其环评报告中必须进行溢油专题风险评估, 提出具体可行的溢油防范措施、配套应急方案等。同时, 推进海洋工程风险评估工作, 对存在油污染风险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科学论证, 采取听证等方法广泛征求意见, 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可靠。
四是加强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等油污染高风险项目的巡航监测, 定期对其周边海域进行巡航监视和海洋环境监测, 提高油污染的发现几率, 为应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五是严格落实码头、船舶含油污水禁排、集中收集措施, 港口码头溢油防范工作要根据在建港口、码头的吞吐能力和货物种类配置相适应的防污设施, 配备海上重大船舶事故及污染损害事故应急设备和器材。
六是海洋管理部门对涉海、滨海企业定期进行溢油风险排查, 指导业主落实溢油防范措施, 提高防范意识。
4.2 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是减少油污染事故损失的关键, 涉海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应通力合作, 及时开展海洋油污染应急处置, 把污染损害降级到最低限度。
4.2.1 及时报告油污染情况
海上生产作业者在发生、发现油污染时, 因按照本单位或有关预案要求, 多渠道、多形式及时报告油污染有关信息。信息接报部门接到海上油污染事故报告时, 应向报告单位 (人) 详细了解并记录事故基本情况, 立即向本级政府、上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并通报事故影响区域的有关单位。
4.2.2 迅速开展应急响应行动
确认油污染事故情况后, 事故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计划或应急预案, 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油污染源;当地政府应根据污染程度确定应急响应等级, 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按照预案要求组织协调有关油污染应急响应工作、组织应急专家会商、监督企业应急行动、协调调动应急资源;各有关部门应按照预案要求通力合作, 尽快确定油污染量和最大可能影响范围, 按照职责落实分工, 从海洋环境监测、油污扩散预报、围控清除、水产养殖转移、陆域清污等方面开展应急工作, 努力减轻油污染造成的生产、生活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4.2.3 向社会发布、公开油污染信息
油污染事故情况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有关信息应及时传递和有效公开, 严格按有关规定的时效要求, 及时向社会公开油污染情况和应急处置工作进展, 为民众开展生产自救、避灾和媒体舆论监督提供便利。同时做好舆论引导, 既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又充分调动媒体舆论监督, 以此促进应急工作开展。
4.2.4 组织人员物资转移避险
海上油污染存在重大安全威胁的, 应在第一时间疏散危险区域人员,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油污染影响的海域, 应组织群众主动开展生产生活物资转移, 尽量减少油污染造成的生产损失。
4.3 生态恢复与责任追偿
油污染事故从发生、发现到应急处置结束的时间跨度大, 其环境影响广泛而深远, 油污染事故的后期处置往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鉴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开发的形势, 广西可借鉴先进省份的管理经验, 出台海洋工程生态损失补偿办法。从法律角度规定:对开展海域使用、海水利用及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 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 应包括海洋生态损失补偿的内容;申请人用海应缴纳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对管辖海域内发生海洋污染事故、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行为导致海洋生态损害, 以及实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倾废等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改变的, 应进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评估和损害赔偿。
海洋生态恢复应依据《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的要求对环境容量损失、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等方面开展全面科学的调查, 科学评估油污染造成的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影响, 分析损害的理化、生态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种群恢复的方式方法并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海洋生境修复、海洋生物种群恢复和监测评估的费用, 落实海洋生态恢复措施。
5 结束语
海洋油污染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自然灾害引发的可能, 也有人为因素的风险。本研究以广西海洋环境及生态资源、沿海地区经济概况为基础, 在分析广西海洋油污染潜在风险因素的前提下, 指出北部湾油污染给广西海洋环境、渔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国际关于造成的影响等问题, 并探讨了适合本区域的污染防范与应急处置的措施对策。笔者拟通过本研究粗浅的探讨, 促进各相关部门积极做好海洋油污染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快速、经济活跃, 石化产业、大型港口与船舶运输集中分布在北部湾海域及沿岸地区, 海洋油污染潜在风险日趋增大。文章综述了广西北部湾沿岸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从广西北部湾海域油污染潜在风险进行分析, 探讨了海洋油污染的日常防范措施与应急管理对策措施, 以期为广西海洋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部湾,油污染,影响,应急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EB/OL]. (2011-09-09) [2012-08-08].http://www.bbw.gov.cn/staticpages/20100225 /bbw4b86482b-17632.shtml.
广西海洋经济 篇6
科学管理, 务实推进, 不断开创广西海洋工作新局面
重点保障国家、自治区重大项目用海需求。广西海洋局建立了“即时受理、联合审批、跟踪办理、全程服务”的用海审批制度。2011全年, 广西用海指标达到1400公顷, 完成审核申报并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用海56宗、面积2918公顷, 其中填海面积1399公顷, 较好地将国家海洋局下达广西区的年度围填海计划指标用到实处, 有力地保障了自治区统筹推进的各重大项目用海需要。
海洋法规和规划取得重点突破。针对当前广西海洋规划编制滞后、法律法规缺失较多等诸多困难和不足, 广西海洋局创新工作方式, 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率先通过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成果评审, 率先颁布《海洋灾害区划》, 率先完成有居民海岛岸线修测工作;启动《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广西“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编制工作;与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共同完成《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决定》初稿编撰工作;完成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并获国家海洋局批准实施;积极开展《广西海域使用权收回补偿办法》立法工作。
海洋经济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广西海洋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发展海洋经济的工作部署, 不断推进广西海洋经济结构调整, 着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转变, 实现海洋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2011年4月, 广西在全国沿海11个省 (市、区) 中率先公布了《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第1期) 。根据该《公报》初步核算, 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570亿元, 比2009年增长28%;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 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33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229亿元;2010年广西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342亿元。
海域和海岛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一是积极推进海域和海岛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力量起草并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海域使用审查报批会审制度》《广西海域使用权出租转让抵押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二是大力加强海岛管理工作。2011年分2批共29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社会反响强烈, 民众海岛权益意识显著增强;海岛地名普查工作进展顺利, 完成了国家海洋局下达的150个海岛名称标志设置任务, 得到充分肯定;成功举行了广西海岛名称标志碑碣揭碑仪式, 这标志着广西区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广西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已获自治区政府批准。三是认真组织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力量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 (2011-2015)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跃上新台阶。一是广西海洋局逐步健全了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规范;二是制定并下发了《2011年广西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方案》, 加强对重点排污口的监测力度, 全年17项监测任务已全部完成, 并按要求提交数据;三是完成了《2010年广西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编制工作;四是完成钦州茅尾海海洋公园项目报批, 广西钦州茅尾海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海洋公园列为新建海洋特保区;五是完成北仑河口和山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第一期项目建设。
海洋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知名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的国际重大课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 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了国家验收, 并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的项目终期评估, 获得了高度评价;积极实施“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908专项) , 认真完成成果集成工作;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公益等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2011年获批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示范”“东南沿海半封闭海湾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评价、生态重构技术及示范——两个子项”等一批牵头或参与的科技项目;积极推进科技兴海各项工作, 组织编制了《广西科技兴海规划》和《广西海洋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 首次在自治区财政列支了广西科技兴海经费并组织了2项科技兴海启动项目, 组织区内相关单位参加2011年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并获“最具特色奖”, 组织申报了一批科技兴海基地和1个科技兴海工程技术中心。
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等多个应急机制, 认真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抗击“纳莎”“尼格”等重大台风的袭击, 妥善处理涠洲岛海域漂油事件;编制《广西沿海警戒潮位标尺设立与避难场所划定》工作方案, 率先在沿海地区设立了警戒标尺和转移路线图, 并组织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完成海洋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模拟会商工作。
海洋行政执法和维权巡航取得新成就。坚持把好“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 积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打击违法用海行为, 2011年共进行海域巡查1441次 (其中海上巡查588次、陆地巡查853次) , 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104起, 立案查处50件 (其中违法占用海域22件、非法采砂22件、损害海洋环境4件、涉嫌占用开发无人岛2件) , 办结案件41件;全年组织维权巡航25次, 宣示国家海洋主权, 维权巡航执法工作走在全国沿海省市前列。
2012年广西海洋工作基本思路
2012年是广西区海洋部门继续打基础、强队伍、促发展的关键之年, 我们的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及国家海洋局在广西调研时刘赐贵局长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 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为目标, 不断开创广西海洋工作新局面。
努力在服务沿海开放开发上有新作为。紧紧围绕广西北部湾沿海产业发展布局和着力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千亿元企业的目标任务, 综合运用海域使用管理等手段, 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上有所作为, 在发展壮大传统海洋产业同时, 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努力在推进海洋基本能力建设上有新作为。加快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 实现全区海洋系统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办公。进一步完善海域海岛动态监测体系和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网络体系, 在海域海岛动态监测和海洋环境监测领域拓展上有所作为, 实现对重点陆河入海排污源实时监测。尽快完成广西钦州、防城港维权执法综合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维权行动快速反应机制。
努力在建立健全地方性海洋法规体系上有新作为。积极主动与自治区人大、法制办沟通协调, 争取尽快出台广西《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和《海岛保护条例》等法规。
努力在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上有新作为。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培养引进海洋科技人才, 建立海洋研发中心, 强化和扩大各综合大学涉海院、系的建设,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努力在构建北部湾生态环境屏障上有新作为。以恢复和改善北部湾生态系统为立足点, 加快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体系。重点开展一批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项目, 实现生态保护和建设在规模上、效益上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在打造北部湾特色海洋文化上有新作为。充分利用、挖掘和整合贝丘遗址、家文化等具有北部湾历史人文特色的海洋文化, 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品牌和文化事业, 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 努力打造海洋文化事业与海洋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
努力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有新作为。着力推动思想大解放, 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干事创业状态。着力加强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着力做好群众工作,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着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以真干实干苦干促跨越发展。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十二五”时期, 广西区海洋事业面临历史上最好和最有利的发展机遇, 我们务必牢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狠抓落实, 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广西区海洋事业向着更高的起点跨越, 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广西海洋经济 篇7
1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之前, 需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 其定义也较为完善。采用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定义, 即: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 涉及到的产业包括: 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目前, 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李佩瑾等[1]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 并进行分类。殷克东等[2]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 并进行测度以及通过动态分析结构得出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韩增林等[3]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 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塞尔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 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Karyn M等[4]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 计算了2007年爱尔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发现: 大部分海洋产业, 特别是海洋运输业, 对爱尔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Charles S C[5]建立了美国海洋经济的数据库, 统计分析得到: 2007年, 美国海洋经济创造了2% 的就业机会和1. 7% 的国民生产总值, 并预测海洋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最大的领域, 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将增大。定性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Kildow J T等[6]指出: 由于人们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 海洋环境处于一个日趋恶化的境地。因此, 提高人们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 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由于人口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影响。曹忠祥[7]从树立全球性海洋经济战略观、海陆联动、科技兴海、调整海洋经济布局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 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紧扣时代主题, 从我国四大海洋经济区出发, 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 对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对比, 得出四大海洋经济区各自的优劣,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从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于海洋经济的比较研究设定的区域范围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 分别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机构以及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 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包括历年变化的比较、变化程度的比较以及发展形态的比较; 海洋科技竞争力则是通过一个评价体系, 对2010年四省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
2. 1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
2. 1. 1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
海洋生产总值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规模。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比较, 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只有更新到2010年, 因此, 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从图中, 可以看出,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名大致保持不变, 即: 广东省排名第一; 山东省排名第二; 浙江省排名第三; 福建省排名第四。 但是从四省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 浙江省和山东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因为, 山东省、浙江省、 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27. 39% ; 25. 92% ; 21. 64% ; 21. 76% 。
数据来源:《2002—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是从绝对量的角度出发, 而四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从经济贡献度的角度出发的。如表1所示。首先, 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 四省都处于波动状态, 但有上扬趋势。其中, 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省。2001—2005年, 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波动状态, 三者排名处于变动中。2006—2010年, 三省排名则处于稳定状态, 分别为: 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其次, 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 广东省的经济贡献度遥遥领先。2001—2003年, 三省的排名不定, 但之后处于稳定状态, 分别为: 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 其中, 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两省, 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差不大。
单位: %
数据来源:《2002—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1. 2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涉海就业人员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 反映了一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就业的贡献。由于统计年鉴口径的变动, 采用了2006— 2010年的数据, 并且据统计年鉴中的阐述, 此数据均为推测数据, 如表2所示。从绝对值来看, 四省的这6年涉海就业人员的排名稳定, 即: 广东省排名第一; 山东省排名第二; 福建省排名第三; 浙江省排名第四。其中, 福建省和浙江省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差距甚微。从相对值来看, 四省的排名也不变, 福建省位列第一, 接下来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 这与绝对值的排名不一致。
数据来源:《2007———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2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2. 2. 1海洋产业结构历年变化的比较
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历年变化, 我们可以了解各省海洋产业的演变过程, 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从绝对值的角度进行衡量, 四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如图2。首先, 海洋第一次产业走势图中, 山东省略微领先其他三省。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 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产值排名波动不定, 但是随着三省产业转型升级及各自功能定位, 之后三年排名稳定, 分别为: 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 但差距不大。其次, 海洋第二次产业走势图中, 广东省和山东省远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这几年中, 广东省通过较好的产业转型升级, 海洋第二次产业明显超过山东省, 位列第一, 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三四。最后, 在海洋第三次产业走势图中, 和海洋第二次产业一样, 广东省位列第一的优势得益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 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二三四。
数据来源:《2007—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从相对值的角度进行比较, 通过计算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各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得到, 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 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大小比较来看, 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最高, 其次是浙江省和山东省, 广东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占比远小于其他三省; 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 接下来依次是: 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 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大于其他三省, 福建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 山东省占比最小。因此, 山东省海洋产业是以海洋第二次产业为主, 而广东省则是以海洋第三次产业为主, 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大致相当, 但是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略高于浙江省。其次, 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 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都处于稳步下降趋势, 而浙江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比重虽然较低, 但波动不定; 海洋第二次产业占比变化中, 山东省的占比最高, 而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 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处于变动之中, 但浮动不大; 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中, 四省的占比都处于变动之中, 但变化程度较小。
单位: %
数据来源:《2007—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2. 2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比较—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
在海洋产业结构历年的变化中, 可以看到, 三次产业都处于变动之中, 因此, 需要选取一个指标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有多大。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来进行衡量, 其公式为
其中: L为产业结构变动值; cit为报告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ci0为基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越大, 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稳定性, 本文基期为2006年, 报告期为2010年, 并采用海洋三次产业的占比进行计算, 得到结果: 山东省为0. 041 3, 浙江省为0. 115 0, 广东省0. 152 3, 福建省为0. 064 5, 而全国为0. 030 6。可见, 四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均高于全国, 表现海洋经济区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力,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四省进行比较, 广东省和浙江省明显高于山东省和福建省, 体现了这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 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附属的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 2. 3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的比较———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为了了解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 即为多元化还是单一化, 本文采用了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et为t期的产业结构熵数值; 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et越大, 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 各产业部门发展均衡; et越小, 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 各产业部门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比较, 可以看到,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省, 并处于下降趋势, 这与广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次产业的政策导向有关。而福建省则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 另外, 福建省和山东省该指数处于小幅下降趋势, 表明两省产业结构也开始趋于专业化, 浙江省则波动不定。
数据来源:《2007—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3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关于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本文采用伍业锋、施平[8]的计算方式, 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变动, 本文仅选取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在《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没有生产性活动一栏, 因此, 该权重平均分配给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具体计算方式及赋权, 如表5所示。
由计算公式: 各地区关于某具体指标的竞争力得分= ( 该地区该指标实际值- 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 / ( 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大值- 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 * 50 + 50, 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 从海洋科技投入来看, 山东省的得分最高, 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实力最强; 其次, 从海洋科技产出来看, 广东省的得分最高, 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工作能力最强; 最后, 从海洋投入产出效率来看, 广东省的得分最高, 说明其海洋科研的效率最强。通过一定的赋权, 计算得到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 其排名依次是: 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其中, 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不大, 并远领先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注: 海洋科技投入得分= ( 海洋科技投入总体规模+ 科研机构平均规模+ 海洋科技活动人员结构) /3; 海洋科技竞争力得分= 海洋科技投入得分* 0. 5 + 海洋科技产出得分* 0. 25 + 海洋投入产出效率得分* 0. 25。
3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的结论
首先, 从海洋经济规模看, 以绝对值进行衡量, 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明显高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但是以相对值进行衡量, 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及涉海就业人员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度均最大, 说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经济作用较小。
其次, 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 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二三次产业的产值高于其他三省, 其次是山东省和浙江省,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陆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过产业结构比重的计算, 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比重较高, 说明其存在海洋经济的“轻型化”, 而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 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省, 其海洋第一次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 而浙江省与三省相比特色不明显。另外, 通过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 我国海洋经济区都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 并且广东省和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较快,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 从海洋科技竞争力看, 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实力较强, 而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均较强。通过计算四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 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差距不大, 位列一二, 但遥遥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 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最弱。
4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 1提升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通过海陆联动开发, 增强海陆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互动性, 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陆域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 2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各省要以“科技兴海”为导向,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 各省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 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 3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香港海洋经济演化及其渔业经济 篇8
香港位于珠江口外东侧,西与澳门隔珠江口相望,北同深圳相毗邻,是中国大陆南部沿海的行政特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全境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80.47平方公里,九龙半岛面积46.93平方公里,新界面积及235个离岛约976.57平方千米。
香港在封建时代,经济属于乡村经济的范畴,开发较晚且经济发展缓慢。在此期间香港的海洋经济主要是以渔业、航运业、制盐业和采珠业为主。在小渔村时期,香港的渔业和航运业最为繁荣,这也是香港最古老的两个行业。沿海许多船户人家往往在渔业旺季以捕鱼为主,在淡季兼营航运。香港地区海岸线长,潮墩和草荡很多,为制盐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香港不仅盛产食盐,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使得其当时成为食盐贸易最集中的港口。小渔村时期的香港采珠业也盛行一时。而清初时期实行的“迁海”政策,使得制盐业和采珠业逐渐衰落。
19世纪上半叶,英国陆续占领了港岛、九龙和新界(包括离岛),把香港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据点,开始发展转口贸易,并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香港的经济发展进入自由港时期。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世界一流的天然深水良港,英国占领港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运输工具,在香港发展以汽轮为主,帆船为辅的航运业。在这一时期内,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航运业都发展迅速,航运业更是成为这一时期香港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港英政府同时加强了对港口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各国商人对香港航运业前景的信心,一些私营公司纷纷投资建立造船厂、修船厂以及仓库和码头,香港的远洋航运业务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展。除了拥有了当时较先进的运输工具,自由港政策的实行以及转口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与航运业有关的仓储业、船舶修理和制造业、旅栈业的逐步兴起。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下令禁止向中国包括香港输出战略物资,次年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也发出了类似禁令。这从根本上动摇了香港的转口经济,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航运业受到沉重打击。因此香港不得不对经贸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在经贸关系上,香港大力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活动,产业结构也调整为由转口贸易为主体转向以出口导向为主体的经济。这一时期的航运业仍然是海洋经济的最主要产业,服务对象则明显的转向为本地进出口服务,转口运输降到次要地位。一方面,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扩展,葵涌码头兴建以及多种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应用,使香港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效率国际港口;另一方面,香港修船造船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发展,拆船业的规模在当时已闻名遐迩。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香港进入远东航运中心时期。此时的香港已经是典型的城市经济,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其产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两大类行业的产值一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9 8%以上。同时其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历经工业化时期之后,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经济中心也逐步由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在这一时期,香港的海洋经济仍然以港口经济为依托,转口贸易和本地进出口并驾齐驱,航运业进一步发展,滨海旅游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步兴起。
以港口经济为依托,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给港口经济带来了需求以及压力,然而随着香港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在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城市经济发展和港口建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香港的居住区以及商贸区多集中在海湾地区,沿海修建公路、发展工业,会对港口近海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同时港口工程建设带来的污染以及海岸线的变化也破坏了近海生物的生存环境。另外,香港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住房及公共设施要求提高,土地供应面临很大压力。政府不断通过填海工程解决土地问题。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同样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香港的海洋渔业
(一)海洋渔业概况
香港在开埠之前是一个小渔村,渔业是其最古老的行业之一。而香港地处亚热带,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加之散布于近海的众多岛屿,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渔业的产量和鱼类种类必以海洋鱼类占优势。香港每年捕获量和养殖量为20多万吨,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约为23000多人,渔船5000艘,保证了香港市场上绝大部分水产品的供应。特区主要的渔业基地有香港仔、屯门、元朗、西贡、沙头角以及长洲岛、南丫岛、大澳等,其重要渔场是中国南部沿海大陆架部分,即由浙江至海南岛之间的海域,有些有较先进装备的渔船也赴南海西沙、南沙等海域捕鱼,渔船基本上仍是木船,其中6 0%以上为拖网船和刺网艇,以拖网作业为主,每年捕鱼量在20×104吨以上,占香港海域消费量的50%。近年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香港不断更新渔船,并采用现代化设备,在发展近海渔业的同时,积极致力远洋渔业,并重视水产养殖,使其渔业总产量持续上升。香港特区的海洋渔业由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组成,其中捕捞渔业是海洋渔业的主体。
(1)捕捞渔业。捕捞渔业对维持本地新鲜海鱼的供应有很大贡献。在2006年,渔业产品产量约为155000公吨,价值达16亿。据统计,目前出海作业的渔船约有5000余艘,90%以上为机动渔船。主要的捕捞方法包括各类拖网、延绳钓、刺网及围网,其中拖网业占大部分的渔获量。而各种方法中,尤以双拖作业法最为先进,渔轮上备有探鱼、导航及通讯等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装备。香港目前有渔民2万余人,大多数为家庭式操作的经营方式,由家庭成员操作渔船,另外雇用渔工协助。近海海产鱼类的种类繁多, 合计超过100种, 而作为主要渔获物的种类为以大眼鲷为主的多种普通鲷科鱼类, 数种石首鱼科鱼类和当地俗称“红三”、“门鳝”等的鱼类以及鱿鱼类。
(2)养殖渔业。海水养殖业是近1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业在风浪较少的沿岸水域进行,多数是在浅海采用浮排悬挂的网箱养殖。本港现有26个养鱼区,面积达209公顷,持牌的海鱼养殖者约1100名。当地从事海水网箱养鱼的渔民受严格控制——首先向渔农处申请, 领取牌照, 并必须在指定的海域中进行养殖。近年来, 有部分流动渔民由原从事的浅海捕捞作业转向网箱养殖, 以独资、合作或合资的形式在沿海港湾饲养优质海水商品鱼, 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石斑鱼、紫红笛鲷、鲈鱼、红鲅等。养殖用的苗种来源,则是大部分靠沿海省份和台湾供应,同时也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进口,少量由本地区的海域中捕得。
(二)香港渔业组织、管理
(1)渔业组织。香港渔民以各区为单位,自发组织设立渔民协会。渔民可自愿加入协会, 并定期交纳会费。渔民协会是政府部门与渔民之间的联络纽带,一方面,渔民能通过协会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意见, 提出建议, 争取合法的权益;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同样可由协会转达各项有关政策决定、问题解答及实施办法等。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渔民互助社是香港渔民团体的一个重要组织,到2007年,渔民互助社已成立60周年,该团体在推动各个渔民团体之间加强联系,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渔业管理。不同于中国大陆实行半集中管理型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香港特区实行分散管理型的管理体制。在海洋渔业方面,香港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渔业进行管理。其行政主管部门是隶属于原香港政府经济司的渔农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该处承担对香港渔业进行管理的职责, 负责技术培训、生产引导以及鱼病病理研究等。此外, 法律规定, 所有渔产品均必须进入“鱼类统营处”统一销售。“鱼类统营处”是非政府、非盈利的机构, 但在他们统营之时需从业主的销售额中提取低额佣金, 以用于水产批发市场管理、水产教育以及发放渔船发展贷款等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香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本地渔产品市场除了约四分之一由本地渔业生产外,其余由内地以及其他(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渔产品供应,再加上水产养殖及运输技术的发展,进口活鱼及其他鱼类产品的供应量得以大大提高。而本地捕捞渔业正面临传统捕鱼场的资源下降以及其他不利因素,同时水产养殖生产成本高,导致了本地渔获竞争力低,传统渔业难以发展的局面。渔护署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香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执行《渔业保护条例》。对于使用炸药、有毒物质、电力、抽吸器具及挖采器具等破坏性的捕鱼的行为,根据《渔业保护条例》(第171章)的规定,任何人士违反此条例,即属违法,一经定罪最高判处范宽20万元以及监禁6个月。
第二,除了打击破坏性捕鱼活动外,渔护署还将以控制捕鱼船队的捕捞力量以及保护本地重要鱼类育苗和产卵场的角度,建立新规管机制。其中将实施捕鱼牌照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该措施除了可禁止非本地渔船捕取香港的渔业资源外,政府也可借此制度搜集重要数据,以有效管理渔业。另外,设立吐露港及牛尾海渔业保护区和制定在香港水域实施休渔期的机制也是新规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多种支持服务协助渔民转型至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及相关行业。其中包括利用“鱼类统营处贷款基金”、“渔业发展贷款基金”、“世界难民年贷款基金”和“美国经援协会贷款基金”,为渔民发展远洋渔业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提供贷款;为对可持续渔业行业有兴趣的渔民安排合适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以获取渔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为渔民安排考察活动,探究有关行业发展潜力;将可持续发展渔业及相关行业的有关资料提供给渔民等方式。
此外,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还建立香港仔渔业教育中心,以多种形式向市民介绍香港各式渔船、捕鱼用具、海产以及渔业管理措施,借此增强市民对香港捕鱼业的认识,提高对人们保育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进一步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从一个荒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香港海洋经济随着其港口经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而发展变迁。本文整合归类, 将香港海洋经济的演化根据小渔村时期、转口港时期、本地商品进出口时期以及远东航运中心时期进行分析综述, 并系统分析了最古老的行业之一——香港的海洋渔业。
关键词:香港,海洋经济,海洋渔业
参考文献
[1]、陈国少, 肖星, 常工.台港澳手册[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0.
[2]、卢受采, 卢冬青.香港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荣武, 梁松.广东海洋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波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M].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5]、蔡仁逵.香港渔业考察报告[J].现代渔业信息, 1993, 8 (3) :5-7.
[6]、陈思行.香港渔业现状[J].水产科技情报, 1985, (4) :24-27.
[7]、高群服.香港农渔业扫描[J].海峡科技与产业, 1997, (4) :35-36.
[8]、高彦生, 李德庆.香港的渔农业[J].中国进出境动植检, 1997, (2) :9-9.
[9]、胡传林.香港渔业简况[J].水利渔业, 1997, (5) :7-8.
[10]、汪小炎.香港渔业简介[J].中国水产, 1988, (3) :40-41.
[11]、王永厚.香港的渔农业[J].世界农业, 1997, (5)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