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2024-10-03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共8篇)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篇1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就从世界海洋经济说起吧。我们知道,世界海洋经济在发展。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趋重要;海洋意识普遍增强;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因此,增强海洋意识,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 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是今后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任务,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 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亦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海洋资源虽不及沿海省市丰富, 但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 其枢纽、窗口、示范、服务、带动、辐射以及创新作用对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 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低。今后要重点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依托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互动,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气、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运用海洋高科技,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在海洋工程方面,要重点研制深海潜网设备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方面, 增加探明地质储量, 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生物医药方面,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 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二、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在滨海旅游方面, 要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在海洋新能源方面,要建设南汇等海洋风力发电基地,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电场建设;在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 要建立并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

三、调整提高传统产业。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重点是要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 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环境;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 要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建设长兴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在海洋渔业方面, 要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 调整郊区渔业结构, 发展远洋渔业, 积极发展渔港经济。

第二、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海域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具体对上海而言, 则是把海洋交通运输业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实现沿海区域港口、岸线、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 海陆产业互动, 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这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详细的描述。

一、海陆产业互动。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一些临海产业的发展, 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相结合, 形成海陆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海陆集疏运系统建设。这是一项很大的项目,我们应该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 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 扩大内河运输能力;而且我们要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 促进海铁联运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

三、海陆综合管理。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 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提高管理效率,以形成海陆互动,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 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 因此, 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制定海洋总体规划, 实施海洋综合管。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 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大执法力度,让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有所好转,为社会主义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下面就以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例来做一下阐述。之所以使用这个例子,也是有一些原因的。记得前几节课同学的精彩的演讲中有好多处对舟山的经济、环境、法律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我也找了一些资料,谈一谈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强国的战略目标。

近些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着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努力建设现代渔业基地,不断推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舟山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建设目标。但目前的景况很不乐观,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产业发展形势也不很稳定,临港产业竞争力较弱,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阻碍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身为临港新城的一名大学生,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海洋方面的知识,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一、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从地理位置上看,舟山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从资源角度上看,舟山长期以来偏重于发展海洋资源型产业,渔业资源与港口资源是推动海岛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从渔业资源上讲,舟山的渔业年产量约1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格局不会改变,舟山地处长三角南缘,是江海联运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因此,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良好。

二、影响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海洋产业发展还不稳定。如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主要局限于水产,海洋捕捞尤其是近海捕捞全国领先,近海养殖、港口建设发展较快;但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致使大批从事海洋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形势严峻,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第二,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仍难以逆转。从生产程度上看,舟山海域过去的超负荷捕捞和“滥捕滥捞”现象使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如带鱼、鲳鱼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属“当年养、当年长”的生长型过度捕捞类型。由于海洋捕捞强度大大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繁殖能力,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尽管国家采用休渔制等强力保护手段,但休渔期过后往往是捕捞旺季,且捕捞期远远早于渔汛。

第三,自然环境的恶化及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海洋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舟山海域每年遭受的灾害都较为严重,如风暴潮、赤潮、溢油、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致使周边水质污染日趋严重。而且,如果临港石化业一不小心出了大事故,它对环境造成的上海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自然、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总之,舟山市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发展思路和科学对策,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着手,以便更有效地实施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舟山由海洋资源大市变成海洋经济强市。

三、实现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著名学者王诗成提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去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舟山市要重点实施“科技兴海、外向带动、区域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必须要大力培育并发展海洋新型产业,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要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舟山第一产业即渔业占的比重仍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海洋工业相对薄弱。要使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舟山是全国唯一海岛设地级市的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所以要鼓励和支持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产业发展。同时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除船舶建造业、航运业外,要大力发展海洋有关设备与服务业,包括海洋电子、通信导航系统、遥控潜水器、水下检修系统、海洋仪器、船用仪表、海洋防污技术、海洋工程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海洋产业和开发有关的产业等等,使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究成为推动将来海洋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以此建立起系统化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资源角度来看,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强化渔业捕捞许可管理;继续加大增殖放流和种质保护工作力度,实现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同步推进。因此,今后舟山发展海洋经济势必要从“拼资源”变为“拼技术”,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因为没有科技含量的海洋开发只能是粗放的,资源掠夺式的,也是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只有立足于海洋科技之上的产业系统才具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最后,从人才角度看,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目前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水平总体较低、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而海洋科技储备不足的背后是海洋科技人才的缺乏,这成为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和东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瓶颈。因此,要促进当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用外脑、重视人才的柔性引进,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将国内外最新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弥补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的不足。

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愿所有从事海洋产业的朋友都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提倡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积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步跨越,继而实现整个上海海洋经济的大跨越。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上海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 人类已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视野逐渐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 未来海洋必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之一。因此, 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并相应加大了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力度, 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2]。

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海洋经济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增长, 各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初, 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约1 100亿美元, 1980年增至3 400亿美元, 1990年达到6 700亿美元, 2001年达到13 000亿美元[3]。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 (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 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 100亿~1 900亿欧元, 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4]。The Allen Consulting Group报告统计, 2003年澳大利亚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为267亿美元, 占所有产业增加值的3.6%, 提供了大约253 130个就业岗位, 与海洋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产生的经济增加值高达460亿美元, 创造了690 890个工作岗位[5]。

1.2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 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如, 按《公约》规定, 一个小岛或礁石以12海里领海计算, 可获得1 500平方千米的领海区;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计算, 可得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 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 如, 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6]。

1.3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 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 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 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4 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 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 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 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 占日本总面积的20%, 人口近7 000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61%, 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7]。

世界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计划 (NOEP) 报告对19个沿海州海洋经济的评估, 这些沿海州86%的经济活动与海洋相关, 与此相关的经济活动仅2000年一年大约产生11 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7]。而欧洲委员会的统计资料则表明, 欧盟90%的对外贸易由船舶运输, 大约30万人受聘于欧洲海上和内河航运网;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地中海海岸沿线估计每年接待国际游客750万人, 国内游客6 000万人次;渔业、海上牧场及相关加工工业每年聘用60万人, 年交易额高达120亿[4]。由此, 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海洋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4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

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地处江海接合部, 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经济腹地的突出优势, 因而往往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祥之地, 成为各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如, 位于美国哈得孙河口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纽约及其享誉世界的河口岛屿曼哈顿, 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口的工业重镇新奥尔良, 位于英国泰晤士河口的全球级世界城市伦敦, 位于荷兰莱茵河口的鹿特丹, 位于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以及位于中国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和香港等。

1.5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 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8]。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日本1981—2002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从393亿日元增至964亿日元, 增长1.45倍[9];韩国在《OK (Ocean Korea) 21》展望中提出, 要通过“蓝色革命”加强韩国的海权, 通过发展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0];澳大利亚拟订了《澳大利亚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 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提升海洋竞争力, 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11]。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 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 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 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 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1.6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海洋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人类对海洋的需求越来越多, 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 对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开发海洋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海岸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如, 滨海旅游休闲产业、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开发建设导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到海洋, 使得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 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异常, 海平面上升、台风与风暴潮增多、赤潮频繁、盐水入侵与海岸侵蚀加剧等导致全球海洋灾害频生, 世界各国尤其是濒海地区正面临着来自海洋灾害的严重威胁。为了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 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沿海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2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最前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 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 交通便利, 腹地广阔, 区位条件极为优越。上海近代以来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部充分依托濒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以港兴城、以贸兴市、港城互动的历史。上海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海洋, 未来资源的获取必将来自海洋, 未来城市的空间拓展必将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市”是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任务, 刻不容缓。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 而资源相对缺乏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全市陆域面积6 340.5平方千米, 2006年末常住人口1 778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2 805人 (按常住人口计算) , 而中心城区6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1 100多万人口, 每平方千米约高达1.8万人, 地域狭小, 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原煤、矿石、石油、电力等绝大多数资源和能源依赖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输入。而海洋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空间则是上海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突破资源、空间、环境限制的重要途径, 如, 海水淡化利用、海底矿产资源与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及沿海滩涂围垦等, 可以缓解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地域空间狭小的压力。

2.2 “四个中心”战略的实现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 而目标的实现就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地位的确立, 除了需要洋山港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更迫切需要海洋经济尤其是港口贸易、航运、海洋法律咨询、海上保险和经济、海洋工程技术输出、海洋物流总部经济等大型海洋经济业态的形成和发展[3]。

2.3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要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与“四个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海洋产业, 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 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和海洋通信技术的发展, 能够带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通信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优化;滨海休闲旅游、海洋物流、海洋金融和保险、海洋资讯等产业的发展, 能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4更好服务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 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亦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海洋资源虽不及沿海省市丰富, 但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 其枢纽、窗口、示范、服务、带动、辐射以及创新作用对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5城市安全、国家安全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地处江海、海陆多个地理单元的交叉, 是河海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各种作用在这区域形成合力, 导致生态环境复杂、脆弱。任何生态环境的变化都会改变长期以来的生态环境平衡, 对这个地区的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上海的工业中心逐渐向杭州湾北岸转移, 产业、经济向滨海滨江地区进一步集聚;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东海油气开发平台、深海通信电缆等重大海洋工程的建设, 将使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海洋灾害日益频繁;南水北调以及三峡工程等高强度的人类驱动作用也将给上海的城市安全带来新的挑战。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娜”对美国新奥尔良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 000亿美元, 数十万计人无家可归, 整个城市陷入瘫痪之中。因此, 发展海洋经济, 建立海洋监测、预报体系能够有效预防灾害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保障上海城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上海位于祖国海防前沿, 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城市之一, 其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要求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壮大海洋实力。

3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

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1 增强海洋意识,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十五”以来, 上海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916.58亿元, 占全市GDP的10.0%, 仅次于信息产业 (12.0%) , 即使扣除滨海旅游业增加值, 仍占全市GDP的3.6%, 已经超越汽车制造业而成为上海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表1) 。但长期以来,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界虽地处河口海岸却普遍缺乏海洋意识, 将上海定位于河港城市, 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则对发展海洋经济普遍不够重视, 更未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从而导致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滞缓。在新世纪, 要实现上海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大发展, 就必须转变旧的思想观念, 牢固树立“海港兴城、海洋兴市”的战略意识, 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推动上海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大发展。要打破过去以海洋论海洋、以产业论产业、以上海论上海的局限性思维, 树立大产业、大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 注重海陆之间、岛陆之间、海洋产业内外之间以及城市地区之间的联动互动, 跳出上海行政区域的限制, 着眼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谋划新的发展。

数据来源: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及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3.2 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在海洋经济体系中, 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实力的强弱和能否实现稳定而快速的增长[12]。目前, 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不平衡, 仍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 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低。今后要重点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依托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互动,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要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气、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运用海洋高科技,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

(1) 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

在海洋工程方面, 要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和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研制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方面, 要推进平湖油气田二期扩建工程, 增加探明地质储量, 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生物医药方面, 要增强产业研发能力, 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 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2) 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

在滨海旅游方面, 要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杭州湾北岸旅游区;在海洋新能源方面, 要建设南汇、奉贤、金山海洋风力发电基地, 形成20万~3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电场建设;在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 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

(3) 调整提高传统产业。

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 加强港口等硬件建设的同时, 重点是要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 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环境;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 要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建设长兴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在海洋渔业方面, 要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 调整郊区渔业结构, 发展远洋渔业, 积极发展渔港经济。

3.3 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

海域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对上海而言, 则是把海洋交通运输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以及浦东经济和配套改革试点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岸线、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 海陆产业互动, 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1) 海陆产业互动。

海洋产业系统与陆域产业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两者共同存在于产业巨系统中, 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13]。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滩涂养殖等临海产业的发展, 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相结合, 同时通过产业关联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扩散到海洋产业中去, 形成海陆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2) 海陆集疏运系统建设。

目前, 上海港集疏运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方面, 集装箱码头建设以及深水港区建设都在浦东地区, 而浦东地区尚无内河航运系统以适应所需要的集疏运要求;另一方面, 浦西地区由于航道淤浅、码头设施落后、疏于管理和治理, 内河航运的潜力也不能得到发挥[14]。今后应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 加快内河航道整治, 集中建设“一环十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和集装箱、大宗散货、化工品、汽车滚装码头, 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 扩大内河运输能力;实施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苏申外港线航道整治工程、杭申线整治工程、苏申内港线航道整治工程和黄浦江泖河段裁弯取直工程, 初步形成内河国际集装箱运输框架[15];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 鼓励、扶持和引导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 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 促进海铁联运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优化铁路集装箱“五定班列”的运输组织模式, 吸引腹地海铁联运箱源, 力争使上海港海铁联运集装箱量实现逐步增长, 提高上海港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功能[16]。

(3) 海陆综合管理。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 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对陆上污染源以及沿岸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监督和管理, 海陆互动, 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3.4 积极发展岛屿经济

岛屿经济的开发能够对海岸带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 河口岛屿因其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优越区位条件, 往往是商旅辐集、经济繁荣之地, 如, 美国哈得孙河口的曼哈顿岛以及我国珠江口外的香港岛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贸易往来和跨国投资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岛屿经济, 加快崇明三岛经济建设步伐, 既是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四个中心”的重大战略举措。

“开放岛屿, 交通先行”。以交通建设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 对崇明而言其主要包括开发通海航道;开发国际大港;提高水上过江能力;发展空中交通 (近期以直升机为主) ;岛内交通建设;铁路建设 (修建跨越长江北支, 斜贯苏北, 与津浦线连接的铁路) 和修建沪崇越江隧道, 并使崇明形成以“南隧北桥”为主体的真正“岛桥”[17]。从根本上解决崇明交通闭塞、经济联系不畅问题, 突出其区位优势, 实现岛屿经济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崇明生态、口岸、岸线等资源优势,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 适度发展高科技、海洋新兴产业, 尤其是滨海旅游业, 积极发展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把长兴岛可定位为“海洋装备岛”;横沙岛可定位为“休闲度假岛”和水源岛。

3.5 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 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 因此, 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

制定海洋总体规划,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 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审核审批关, 全面落实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合理确定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上海海域特点的评估体系。

缓解与控制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陆源污染是造成海洋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陆源污染不根治, 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的趋势就不可避免。为此, 要从减缓和控制近岸及其海域陆源污染着手, 加强排污总量控制, 加大企业排污成本;加大政府投入,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强化舆论监督氛围, 建立环保责任制度。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篇3

【摘 要】 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选取2004―2012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为原始数据,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3年海洋经济的增加值。同时,针对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对舟山群岛新区制定合理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有利参考,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舟山群岛新区;GM(1,1)模型;海洋经济;增加值

随着国家“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关键点。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其功能定位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极。为实现《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提出的“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针对未来发展态势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舟山市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12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6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增长252%。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是,与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达亿元(占滨海新区经济总量的54%)相比,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远不及天津滨海新区,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

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6.09亿元、第二产业344.82亿元、第三产业344.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0.9%和13.0%;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从2006年的12.3∶41.6∶46.1调整为9.9∶45.1∶45.0。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3.05亿元、第二产业385.42亿元、第三产业383.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12.3%和9.1%;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为9.8∶45.2∶45.0。舟山群岛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但有所控制,基本与第二产业保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其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和升级,这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3 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舟山群岛新区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以及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其中,海洋生物、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工程等新型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2010年末,舟山市海水淡化能力已达43 350 ;2011年,在舟山投产的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承接并完成了中海油“海洋石油942”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修理业务;2012年,舟山市10个海洋生物项目被列入重点推进建设项目库,同年,舟山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销售规模达3亿元。按照《舟山市风电发展规划》初稿,到2015年全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87万kW,其中近海风电场可达60万kW,到2020年舟山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达182万kW,近海风电场约150万kW。

虽然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其经济地位不突出,缺乏高科技人才和相关专业人士,产业发展缓慢。

2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测

2.1 预测模型确定

灰色预测模型由于具有建模信息少、运算方便、建模精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是处理小样本预测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该模型对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进行预测分析。

2.2 数据选取

根据2004―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具体数据见表1。

2.3 预测分析

利用上述原始数据作累加处理,代入响应方程,最后得到灰色预测模型:

x(1)(k+1)=1 005.781 €?e0.168 7 k-861.981

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预测值、相对残差和相对误差等结果见表2。

根据GM(1,1)预测模型检验公式,得出S2=,S1=;对模型进行评价:方差C=0.084 6<0.35,小误差概率P=1>0.95,精度等级一级。因此,灰色预测模型是海洋经济增加值最为理想的预测模型。

3 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预测分析,舟山群岛新区从2013年到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时,海洋经济发展呈明显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增加值将突破1 000亿元。在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应考虑到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提出针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3点建议。

3.1 遵循一项制度,坚持二项原则,把握三个统筹

舟山群岛新区应将海域使用权审批管理制度纳入其规范海域使用的法律体系范围内,并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赋予立法权,独立建成一套完整的地方海洋法律,以维护地方海洋权益及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遵守可持续,首要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原则。应坚持海洋综合管理的原则,以海洋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行为,在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体制下,对舟山群岛新区所管辖海域的空间、资源、环境和权益实施协调管理,实现海洋资源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和谐环境的新型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经济内在潜力和竞争力。

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把握3个统筹。首先,统筹协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必须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纳入经济成本预算中,建立经济、环境、社会利益平衡机制;其次,统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利用陆域经济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后,统筹立法和规划与实践之间的协同,保证每一项实践前期均有科学的立法和规划,凡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并且在不触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新区先行先试,使法律实施在新区建设中机动灵活化。

3.2 推进海洋科技应用,构筑海洋技术堡垒

引进海洋科技人才是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科技的重要切入点。应根据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特点,引进对口的海洋人才,鼓励海洋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交流和合作,并同时发展新一代海洋人才,加大对浙江海洋学院及其他涉海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资金、设备的投入。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前提。加强科研成果扩散渠道的构建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的价值所在,有利于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和互享,进而带动海洋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要加强海洋资源获取者的自我约束力和海洋自我保护意识,不可盲目用海、围海、填海,避免粗放型、掠夺型的资源获取方式。积极做好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保护工作,坚持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未来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应从“拼资源”向“拼技术”转变,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

依托现有的渔业特色,寻求“渔业资源节约型、海洋环境友好型”的新出路,积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及海洋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作用,严惩和严罚破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篇4

辽宁省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与趋势评价

摘要:根据2004 - 辽宁省近岸海域的生物和沉积物质量监测,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作出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逐年恶化的态势,尤其是重金属Pb和Cd残留量超标较严重,20生物体重金属Pb、As和沉积物As残留量超标率接近100%.作 者:宋伦    周遵春    王年斌    吴金浩    姜北    SONG Lun    ZHOU Zun-chun    WANG Nian-bin    WU Jin-hao    JIANG Bei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海洋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期 刊:水产科学  PKU  Journal:FISHERIES SCIENCE 年,卷(期):2007, 26(11) 分类号:X821 关键词:辽宁省   近岸海域    生物质量    沉积物质量    趋势    评价   

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篇5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有利于重点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行政效率。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是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设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园区,有利于加强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三区”和“三园”建设是规划的亮点,也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点。6月24日,2011“蓝色经济大家谈”开幕式上,省发改委主任、省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张超超,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总体布局、分布重点等,并对主要“涉蓝”政策进行了解读。

建国家级海洋经济学院

张超超说,国务院批复的规划赋予了我省66项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其中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方面,规划从产业发展、财税、投融资、园区建设等方面确立了24项扶持政策,主要包含了五个方面。一是设立了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会,目前已上报发改委,下一步将争取国家尽快批准。二是设立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和国际碳排放交易所。三是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四是支持区内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公开转让。五是支持各类园区建设,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经济区等。

张超超表示,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方面,出台了包括科技、教育、人才等13项政策。其中,从探索落实区内高等学校设置体制机制,规划建设一所国家级海洋经济学院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政策。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海洋科教人才培训,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的创业人才基地,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等方面提出了人才政策。合理调整重点城市区划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张超超解读说,规划明确了两方面的政策,总共是14项。

一是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合作的实验区。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中日韩三国峰会上指出,明年将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在重点

产业开放、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把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中日韩区域的合作实验区。

二是合理调整重点城市的行政区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和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园区。

规划还提出设立中国青岛国际海洋节。张超超说,设立中国青岛国际海洋节,举办蓝色经济高峰论坛以及海洋经济文化技术国际博览会等方面的国际会展,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

围填海指标对山东倾斜

张超超说,在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规划从加强蓝色经济区保护建设和管理试点,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和海洋带综合整治试点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加强海洋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还提出,围填海指标等将对山东予以倾斜。其中包括新建董家口等九个集中区域的用海片区,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支持开展海岛保护试点等,这是增加土地利用指标,节约土地使用问题,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省委、省政府在近期出台的实施意见中,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明确分工,力争今年完成13项,启动开展39项,研究探索14项,同时省政府将围绕财税、投融资、用地用海、对外开放、科技交易、生态环保等方面研究制定系列的配套政策。

2011年7月26日—27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工作研讨会在东营市举行,省发改委规划处赵锋处长、蓝色经济规划处王智永处长等出席会议,沿海七市蓝色经济规划工作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对《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了系统解读与学习,讨论修改了七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关市介绍了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三个海洋经济新区和日照国际海洋城、青岛中德生态园、潍坊滨海产业园三个中外合作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情况。

会议要求,各市要增强全局观、大局观,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主动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衔接配套。

海洋经济发展思考论文 篇6

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是为了了解海洋经济运行状况、研究海洋经济发展并为进一步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然而,不同口径的统计与核算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甚至使统计与核算资料失去可比性。

因此,明确海洋经济统计中的口径问题,对于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工作至为重要,有必要对各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进行研究,借鉴经验,更好地指导我国海洋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海洋产业

各国的国情不一样,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同,对海洋经济统计的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社会制度和背景的不同都会间接影响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口径的不同,导致其产业分类的不同,产业分类的不同,也就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的不同。

1、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于1952年建立了新中国的政府统计体系,由于没有专门进行海洋经济的统计,海洋经济的统计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

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之后,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局于1990年制定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12月22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我国海洋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2月14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行业标准。

月29日,由国家海洋局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行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海洋相关产业等。

目前,按照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包括2个门类、28个大类、107个中类、380个小类,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313个小类。

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和规范化的参考口径。

美国的海洋经济较发达,美国海洋经济的统计工作开展也比较早。

在1974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就开始了海洋经济研究并提出“海洋GDP”(即海洋生产总值GO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当时美国经济分析局运用197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对海洋生产总值(GOP)的产出进行估算。

在1980年和1988年,美国商业研究院对这种核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分别对1977年和1987年的美国海洋生产总值进行了核算。

,美国开始全国海洋经济计划研究,根据美国全国海洋经济计划的计量方法,海洋经济主要由12个部门组成,包括海洋建筑业、

海洋生物资源业、海洋矿产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和休闲娱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沿岸和近岸区房地产开发、海洋科学、海洋研究和技术研发活动、海洋保险和金融业、海洋工程与设计、海岸带海洋能源生产等。

目前,美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主要涉及6大海洋经济产业,包括海岸带建设、生物资源、离岸开采业、船舶建造、旅游和休闲、海上运输,其他六个部门方面的数据不是十分健全。

海洋建筑业主要包括涉海建筑业,海洋生物资源业主要包括渔业孵化和水产养殖、捕捞和海产品加工,海洋矿产业主要包括石灰石、砂石和沙硕、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

海洋船舶制造业主要包括游艇制造、船舶制造和船舶销售,滨海旅游和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餐饮、旅馆和住宿、码头、游艇泊位和露营场所、水上景点旅游、运动商品、娱乐休闲服务,海洋交通运输业主要包括动物园和水族馆、海洋货运、海洋客运、海洋交通运输服务、搜救和导航设备、仓储等。

美国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非常的健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理论和方法也十分的先进,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对澳大利亚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

,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把海洋产业分为四类:海洋资源性产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海洋渔业、海洋药物、海水养殖和海底采矿业)、

海洋系统设计与建造业(船舶设计、建造和维修、近海工程和海岸工程)、海上作业和航运业(海上运输系统、漂浮和固定海洋结构物的安装、潜水作业、疏浚和倾废)、海洋有关设备与服务业(制造业、海洋电子和仪器仪表及咨询公司、机械、通信、导航系统、专业软件、决策支持工具、海洋研究、海洋勘探和环境监测)。

在,澳大利亚海洋经济统计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8个产业,主要包括商业渔业与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其他资源勘探,

海洋船舶制造业和设备维护、服务和基础设施,海洋旅游业,水路交通和水路交通服务,海洋环境管理,这些产业都能获得统计的基本数据。

澳大利亚由于所处的位置的特殊性,政府更侧重于对海洋统计核算的各个行业分别统计,行业分类较少,适用于本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

日本是一个岛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日本的《海洋产业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把海洋产业分为三类(A类、B类、C类):A类产业主要是发生在海上的产业活动,也包括发生在水中、海底和底土的活动,

如渔业、航运业、油气开发、拖船业、矿物、污染防治、海洋工程建筑等;B类产业主要是为A类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活动,如造船、电子产品制造、钢铁等,这些产业并非发生在海里,

而是发生在陆地上;C类产业的产品是由A类产业提供的,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如水产品加工业、海洋贸易活动、海洋化工业等,这些产业购买并接受A类海洋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产品。

日本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更加注重整体性的统计核算,对于海洋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十分的重视,这一点对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统计核算口径比较

世界各国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各有特点,基本上全面反映了本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发展的基本国情。

在统计口径上是存在差异的有以下几点:

(1)各国海洋经济统计分类标准不同。

由于各国海洋经济理论基础不同,相关的海洋经济定义也不一样,因此,海洋产业分类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标准。

(2)各国海洋经济统计范围不同。

各国海洋经济统计范围具有差异性,即使同一个产业,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不一样。

(3)各国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可获性不同。

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统计主要依托于由国务院20余个涉海部委和11个沿海地区的相关部门组成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3、结语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统计核算口径应该借鉴外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的优点,如美国统计核算更加全面,日本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更加注重整体,

再结合我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发展的特点,形成适用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统计口径,更好地反映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GB/T20794-2006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4)

[3]刘建,李双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规划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3)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篇7

中国渔政的执法范围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海区渔政局的管理范围是:“海洋机动渔船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水域;重要渔场、渔汛;国家颁布的保护区、休渔区以及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的保护区、休渔区。此外, 东海区渔政局兼管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及渔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范围是毗邻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 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组织实施所负责海区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是各海区渔政局一项重要职责。执行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由海区渔政局具体落实。海区渔政局的渔政船不足时, 可抽调符合条件的地方渔政船承担巡航任务。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 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在专属经济区, 根据渔业局《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年度巡航的组织和指挥工作, 包括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各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 并报指挥中心备案。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 “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 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指挥中心视情况可直接调度指挥。”根据该规定第17条, “海区渔政局应对本海区每季度的巡航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形成书面材料, 并于下一季度的前10个工作日内报指挥中心。年度巡航工作结束后, 要对本海区全年的巡航工作进行总结, 并于翌年的1月底前报指挥中心。”第18条规定, “国家渔政局和指挥中心对承担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单位、人员及渔政船进行监督, 不定期对巡航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渔政船进行表彰, 对执行专属经济区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给予经费补助。”

二、执法依据

中国渔政的主要执法依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物权法》、《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渔业局发布) 、农业部《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部《农业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

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管理是中国渔业执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资源权益。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业部1999年1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国人、外国渔船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6月颁布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国渔政[2000]8号) 。此外,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 在专属经济区有关规定的框架下, 中国分别于日本、韩国、越南签订了新的渔业协定。这些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 对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管理和渔业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形成了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新形势。

三、渔业执法的管理机制

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成立已有二十多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是专职负责渔业行政执法的执法机构, 主要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和渔业船舶检验三大行政职能, 负责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 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 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协调处理各类渔业生产纠纷, 保障渔船安全生产, 查处各类违规渔业生产行为。中国的渔业管理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从中央到地方, 中国已建立了渔政、渔港、渔业船舶检验监督管理系统。在农业部, 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统管全国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设有中国渔政指挥中心, 负责重大渔政执法行动和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的组织、协调工作。此外, 在南海、东海、黄渤海设立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负责本辖区渔政执法的监督、指挥、协调工作。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设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或渔业船舶检验机构, 负责辖区内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同时, 接受上级机关的业务指导, 参加上级机关统一组织的渔政执法行动。

《渔业法》第7条第1款规定, “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从法律上把“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确定为中国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就是中央对渔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管理;分级管理是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的区域性管理。贯彻统分原则是符合渔政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符合渔业活动的内在规律, 也符合中国渔业资源、自然环境和国情实际。处理好“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两者的关系是健全渔政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1987年发布) 重视各涉海部门的协作和协调, 第8条规定,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应当与公安、海监、交通、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 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施行。”

四、存在问题

1. 渔业执法力量薄弱。

仅从数量上看, 管理任务和管理力量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 导致粗线条管理普遍, 存在管理死角。特别是在县级等基层渔政部门, 由于管理力量薄弱, 致使海上执法检查、渔船进出港签证等很多管理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到位, 管理效果难以保证。渔业执法机构分散进一步分散了渔业执法力量。目前, 中国的渔业行政管理机构很多, 主要有海洋渔业管理、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等部门, 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而且难以形成合力, 达不到依法治渔的预期效果。

2. 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目前, 各级渔业行政执法机构的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其中县级机构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许多全额拨款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也仅是财政上确保人员工资, 而执法经费和办公经费并不在全额拨款之列。而且,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 有关渔业收费及罚没款都上缴给财政部门, 但有关执法费用、执法船燃油费、维修费等却未纳入财政预算, 致使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3. 执法装备落后。

由于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全国渔业安全执法装备普遍比较落后, 不少执法船艇是由其他部门退役的船只或生产渔船改装的, 使用年限长, 抗风和续航能力差, 有的甚至超期服役, 照相、摄像等必要的取证设备匮乏, 影响执法机关调查取证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渔政承担维护中国在所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内渔业和养护生物资源利益的任务, 由于执法海域范围广, 需要吨位大、设备先进的执法船只以及飞机, 但中国渔政目前仍然缺乏这些必要的装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力度和效果。

五、发展趋势

近年来,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全球针对外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中国渔业捕捞能力和劳动力闲置趋势加剧, 渔业劳动力与捕捞能力大范围转移等刚性需求越来越强, 对包括海洋渔业资源在内的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养护的任务加重。同时, 有些海上周边国家对中国渔业捕捞设置障碍, 采取限制措施, 不断抓扣我渔船, 从而引发海上渔业纠纷。外国渔船越界捕鱼事件时有发生。海洋渔业维权形势复杂、多变。

针对以上形势, 本文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中国渔业执法的发展趋势应为:

1. 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世界海洋渔业捕捞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即已达到了产能极限, 进入21世纪后, 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因素, 海洋渔业产量逐年下降。

2. 加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

渔业局于2000年6月颁布了《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国渔政[2000]8号) , 并于2005年修订。中国渔政执法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派出渔政船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生产和生物资源调查等渔业活动的中国和外国船舶、人员, 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渔业局主管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工作, 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以下简称海区渔政局) 负责制定各自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 并具体实施。渔政巡航是维护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渔业权益的一种方式, 根据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将得到加强。

3. 加强与中国海监等其他海上执法队伍的协调、合作。

海上执法不同于陆地,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和复杂的海况, 人类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装备才能进行执法活动。渔业执法装备数量虽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升级, 仍需在执法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海上执法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如专门负责中国海上维权的中国海监。由于多种原因, 统一中国海上执法队伍尚有难度, 但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 海洋渔业权益作为海洋权益的一种, 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内在需要。

摘要:渔业执法队伍是目前中国五支主要海上执法队伍之一。随着渔业执法装备的不断改善,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国际、国内法规, 渔业执法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和服务力度加强。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全球针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未来中国渔业执法必将在生物资源养护、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与中国海监等其他海上执法队伍的协调、合作等方面不断加强。

关键词:渔业执法,专属经济区,海洋

参考文献

[1]徐芳.中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问题研究[EB/OL].中国知网, 2008-03-11.

[2]陈新洲, 等.中国渔业“蓝海”难题[J].瞭望, 2009, (42) :10.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海洋石油装备 市场分析 发展趋势

石油是未来世界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全球石油储量增长乏力, 陆上石油资源危机问题日渐突出,未来急剧增长的石油需求使世界石油工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因而寻找储量的接替区域迫在眉睫。随着世界各国海洋石油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从陆地转向海洋、浅海转向深海已成必然趋势,21世纪是海洋石油开发的时代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海洋石油装备作为支持海洋石油发展的重要基础,海洋石油装备市场势必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其中已经进行深海勘探的有50多个国家[1]。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将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本文对于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规模、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石油装备企业更好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建议。

1 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规模

1.1 海陆石油资源分析

陆地石油储藏发现潜力已弱。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与生产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而陆地石油经历多年开采以后已经难以再有大的储量发现。目前陆地石油探明率在70%以上,而且已探明的巨型规模以上油气田仍大都分布于陆地上。然而在欧洲巨型规模以上的油气田已经全部位于海洋上。在1998-2008历年新发现的油田中,陆地储量的占比已处于逐渐走弱的趋势。

海洋石油资源蕴藏丰富。据《油气杂志》统计,截至2006年1月1日,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57亿,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为1350亿吨。当前探明储量约为380亿吨,探明率为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统计,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已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33%,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升至35%。

1.2 海洋油气开发投资上升

对于未来几年全球每年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同的组织给出了如表1的预测:

根据三大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海上石油开采的投资将达到$3600亿元。通常,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总投资中,海工装备将占总投资的20%-25%。保守估计,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元以上,未来5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为$3500亿元[2]。

2 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竞争状况

2.1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竞争状况

按照业务特点和产品种类,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可分为三大阵营。处于第一阵营的公司主要在欧美,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还处于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阵营。

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底,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54座,市场占有率77%,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39座,市场占有率85%。

浮式钻井平台制造领域,韩国四大船企在钻井船和FPSO方面有优势,这四大船企手持钻井船39艘,世界市场占有率93%;新建FPSO手持订单9艘,世界市场占有率75%。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FPSO改装领域,新加坡吉宝和胜科海事[3]手持半潜式钻井平台23座,世界市场占有率46%;手持FPSO改装船11艘,世界市场占有率58%。

2.2 海上合同钻井市场竞争状况

全球海上合同钻井市场中,Transocean所占份额最大,达到25%,而其他公司份额均不足10%。Transocean的市场地位较为强大,而其他生产商每年的市场份额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市场中更小的参与者也可以公平地参与市场份额的分配。Transocean和Ensco在2007年底的增长速度就开始放缓了,主要因为浅水市场环境恶化,而新的深水钻井船所带来的上端收入无法弥补低端市场的疲软。

3 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发展趋势

3.1深水平台是重点发展领域

深海、超深海和北极海洋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目前的勘探程度比较低,油气发现潜力巨大,随着其他地区油气产量的下降,深海和北极将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浅海油气田的总储量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主要是与中东一些巨型油田所占的比重有关。然而,深海油气田的平均储量规模和平均日产量都明显高于浅海油气田。2007年,深海油气产量占到全球油气总产量的10%-15%。据预计,到2010年,全球深海油气储量可达40亿吨左右,其中墨西哥湾约10亿吨,西非海域22亿吨,巴西海域8亿吨[1]。

3.2 非洲、中东、拉丁美洲逐渐成为需求中心

世界海上石油产量从1960年开始一直稳步上升,在2010年左右将达到一个峰值。从各大区域来看,北美海上石油产量仍将有小幅度的增加,而西欧海上石油产量自2010年达到峰值后,将一直保持下降的势头。到2015年,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将占世界海洋石油产量的50%以上。产量的逐年增长,需要先进的海洋石油装备保障,因而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将逐渐取代北美、西欧成为海洋石油装备的需求中心。

3.3 亚太地区发展速度快

据Mackay咨询公司分析,在中东之外,亚太地区有望成为继英国北海、墨西哥湾之后世界上第三大海洋油气生产区。中国、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马来西亚是亚太地区海洋油气项目及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到2009年,亚太地区海洋石油产量占世界海洋石油总产量的17%;亚太地区海洋油气总投资占到世界总投资的19.5%,是世界八大区中增速最快的。

4 我国海洋石油装备企业发展建议

尽管海洋石油装备产品具有很高的利润,相当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海洋石油装备产品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特点,也就决定了进入者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面对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持续高涨的需求,为了

不断发展和保有长久生命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具体如下。

①技术上: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之上,依托重大海洋石油裝备项目,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再创新和自主研制,尽快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开展联合设计和制造,全面提升海洋石油装备的制造水平。

②人才上:加快人才培养,密切跟踪国外设计、研发动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做到高起点研发;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包括从国外高薪聘请顶尖人才,为我所用。

③市场上:在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基础上,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市场方向;把握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产量动态以及随着亚太地区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④产品上:逐步由船体、船壳制造向总承包转变,产品由自升式等浅海装备向半潜式、FPSO等深海装备扩展;并且提升海洋石油装备配套产品的国产化率,重点逐步解决动力定位系统、中央集成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波.浅析全球海洋石油工程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0-23.

[2]苗玉坤,赵雪峰.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现状及市场前景[J].石油矿场机械,2011(9):29-32.

[3]王立忠.论我国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6,04.

[4]苏斌,冯连勇等.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企业,2006(3):138-14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小一班班级论坛管理心得下一篇: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