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2024-09-17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精选9篇)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篇1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力争超过5万亿元[1]。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步提升。

1 研究论域

该文的研究对象为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系统, 其中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是指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包括舟山市、宁波市及其下属县市[2]。

2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开发现状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已建、在建的景区51个, 体育旅游单体64个, 开发项目包含登山、野营、漂流、拓展、游艇、赛艇、海钓、环湖自行车、沙滩排球、高尔夫等。

3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3.1 集聚度分析

集聚度反映了旅游资源分布的聚合与分散程度, 是研究点阵地理数据常用的一种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是节点的实际最邻近点距离, 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 表现为聚集型、均匀型、随机型三种分布状态。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Er为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分析要素数量;A为研究地区面积;D为点密度。最邻近点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Er与理论最邻近距离Er的比值。

R的范围介于0~1之间, 当R>1表示要素趋于均匀分布, 当R<1时则要素趋于集中分布, 当R为1时即说明要素为随机分布。根据公式 (1) , 浙江海洋核心区体育旅游景区 (点) 之间的直线距离。运用ARCGIS 10.0, 分析工具中的点距离工具, 计算所有点之间的距离。

结果表明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体育旅游资源随机分布的距离为RE为13.53公里。实际最临近距离为8.82公里, 由公式 (2) 最邻近点指数R=0.65。通过研究分析,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资源总体呈现聚集分布, 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态势。

3.2 均衡度

基尼系数是传统经济测量不平等性的方法, 而地理学中研究资源离散区域空间分布可以用基尼系数来反映, 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 越接近1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基尼系数为0.415 2, 介于0.4~0.5之间, 说明各地理分区间已开发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在宁波市辖区以及舟山市辖区分布较为集中, 其次奉化、象山, 奉化。嵊泗、岱山、宁海等地的体育旅游开发较为滞后。

4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4.1 核心区拓扑结构模型的构建

对数据分类整合的基础上构建浙江海洋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交通网络的拓扑模型, 其中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 铁路、航道以及城市内的公交车道。另外, 考虑到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集群分布特征, 根据地域分布规律及与主要交通线的关系对交通节点进行一定的整合, 共划分为个结点22节点。

4.2 连接度

连接度是表示网络的发达程度的指标, 用目的地系统各节点间的交通网络连接情况衡量体育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劣。一般用α指数、β指数。

4.2.1 α指数

α指数是衡量交通网回路性的指标, 通过研究区域的网络回路数与理论最大数之间的比率, 分析连接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α为交通网的回路性;L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即两节点间的直接交通连接数;P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α=0表示不存在交通回路;α=1说明回路数达到理论最大值。α指数不考虑节点层次。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内22个体育旅游景区间的连接数目L为45, 则经过计算, α指数为0.62,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交通网回路水平处于中等, 宁波市的体育旅游α指数为0.78, 说明在海洋经济核心区内部宁波体育旅游目的地回路性较好, 吸引力较强。而舟山由于岛屿间联系难度大, 想要到其他岛屿观光基本要到舟山本岛转乘轮渡, 导致旅游者游玩成本的增加。

4.2.2 β指数

β指数表示空间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 是衡量网络连接性优劣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Ρ为网络节点数;L为边数。β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6。经计算, 核心区β指数为1.95, 这表明体育旅游目的地交通网络的连结度总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中宁波地区β指数为2.25, 表明连通性很强, 各景区之间的路线密度较大、交通便捷, 对区域内外吸引力大。

5 结语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内的体育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呈现小范围内聚集, 大空间内分散的特点。原因可能是各地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投入较大, 单个地区进行了多类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对自身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不足, 体育旅游景区组团特色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Z].2011-03-01.

[3]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和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 1998 (1) :21-25.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篇2

1、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为目标,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以推进政策先试、制度完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全面完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各项目标与任务,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和新举措,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2)试点范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试点地域范围包括:浙江全部海域和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设区市的市区及沿海县(市)的陆域(含舟山群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等岛群),海域、陆域面积分别为 26 万和3.5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的陆域总面积约0.2万平方公里。

(3)试点期限。第一期,2011—2013 年;第二期,2014—2015年。

(4)主要目标。

A、发展目标。围绕《 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定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先行试验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力争用五年时间,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海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港口航运能力明显提高。———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B、工作目标。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形成。——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市级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2、基本任务

(1)推进形成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体系。

A、基本思路。按照《发展规划》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结合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通过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沿海产业带和三大都市圈、培育九大产业集聚区、开发利用重要海岛,初步形成“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为高效有序推进海洋开发奠定基础。

B、推进重点。

一是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以港口一体化为重点突破口,加快宁波、舟山在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宁波—舟山区域统筹、联动发展。

二是发展提升沿海产业带和沿海都市圈。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制定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发展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积极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三是抓紧推进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推进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建设。

四是开发利用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根据海岛的战略地位、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等方面因素,选择若干重要海岛,采用分类开发与保护的方式进行有序利用。包括建设南麂等海洋生态岛,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C、改革与创新举措。(a)规划方面。2011—2012年组织编制和实施宁波—舟山港一批重要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九大产业集聚区规划、浙江省重要海岛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b)体制机制方面。完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一体化改革,加强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职能,切实承担职责,做好港域深水岸线、航道、锚地、疏港通道等统一规划、上报、审批和管理。

(c)政策方面。2011—2012年制定出台两大政策意见。一是制定《关于加快推动重要海岛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若干政策意见》,在海岛功能定位布局、用地用海保障、重大项目审批、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制定《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在产业集聚区领导机制、用地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A、基本思路。根据《发展规划》确定的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通过推进建设一批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批海洋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海洋渔(农)基地,逐步构建以临港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海洋服务业为支撑,以海洋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现代海洋渔业得到提升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

B、推进重点。

一是建设一批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包括建设温台特种船舶及船用设备基地,加快温州中德生命科技园建设。

二是建设一批海洋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宁波、温州海洋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和舟山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舟山海洋旅游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包括温州—洞头—南麂列岛、苍南—平阳在内的特色旅游,加快选划和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度假海岛和岛群;建设舟山、象山水产城,舟山船用商品交易市场,镇海液体化工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

三是建设一批现代海洋渔业基地。推进建设以舟山、宁波、台州、温州为主的涉海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和舟山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建设以普陀、定海、象山、温岭、乐清、瑞安为主的现代水产加工园区;建设一批以海洋牧场、海钓业和渔家乐为主要内容的黄金海岸带休闲项目;建设一批省级海水养殖原良种场与繁育基地(栽培中心);续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渔港。

四是布局一批重点海洋产业项目。按照《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按照“突出重点、体现重大”的要求,加快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海洋服务业项目。

C、改革与创新举措。

(a)规划方面。2011—2012年组织编制和实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船舶产业转型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浙江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b)政策方面。2011—2013年出台一批支持海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一是产业准入政策,制定海洋产业发展目录,结合海洋产业情况、生态环境容量和“十二五”发展需求,将海洋产业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推进海洋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二是财税政策,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支持符合产业发展目录要求的重大海洋产业项目。三是用地用海政策,将《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确定的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实施计划,优先安排用地用海指标。四是投融资政策,加快涉海项目信息库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海洋信贷规模,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设立海洋产业基金;探索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等金融服务。

(3)构建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A、基本思路。按照《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通过构建综合交通、能源保障、水资源利用、高速信息、防灾减灾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B、推进重点。

一是以高等级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空港枢纽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网。二是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构建高效环保的沿海和海岛能源保障网。

三是以跨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海水综合利用和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构建清洁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网。

四是以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信息系统、海上通讯网络和物联网建设为重点,构建先进适用的高速信息网。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数据交换(EDI)网络,按照属地原则分工管理、共享使用;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适度发展完善微波和卫星网;以杭州、嘉兴无线传感网研发为重点,扶持发展物联网。

五是以沿海防护工程和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构建安全稳定的防灾减灾网。

C、改革与创新举措。

(a)规划方面。2011—2013年组织编制和实施《浙江省综合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浙江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浙江省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标准渔港建设与提升规划》、《浙江省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

(b)政策法规方面。2011—2013年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交通发展的意见》、《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燃煤项目脱硫脱硝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三位一体”港航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渔港管理的意见》等。

(4)构建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A、基本思路。围绕《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海洋科技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

B、推进重点。

一是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建设。二是构筑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四是引进培育一批海洋科技人才。C、改革与创新举措。

(a)规划方面。2011—2012年组织编制和实施《浙江省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洋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等。

(b)体制机制方面。2011—2012年重点加快创新海洋高新人才引进机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户口、收入分配、住房等方面给予支持。

(c)政策方面。2011—2012年制定海洋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近期重点研发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和拟建设的海洋科技平台;在杭州、舟山、宁波开展海洋科技创新试点。

(5)构建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体系。

A、基本思路。按照《发展规划》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法规,实施海洋资源分类管理计划、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和海洋保护区建设计划,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部门协作机制,构建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体系。

B、推进重点。

一是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法规。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配套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二是实施海洋资源分类管理计划。在对海域、海岛、岸线、海底、海岸带等资源进行基础调查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分类管理计划,集约开发利用各类资源。科学划定海域滩涂可围区、限围区和禁围区等。加强涉海项目的资源利用论证,对毗邻航道和深水岸线的围涂项目,开展动态监测和后评估工作。

三是实施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在深入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的基础上,组织实施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和重要港湾及重点海域、重点岛群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加强海陆污染同防同治,有效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

四是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计划。加强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韭山列岛和五峙山列岛鸟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西门岛、马鞍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大陈、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洞头列岛东部、玉环披山、苍南七星岛、象山港等海洋渔业种质资源与濒危物种特别保护区。

五是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海洋、环保、渔业等涉海部门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观测设施建设、数据共享、联合执法等方面的合作,推进“浙海网”建设,组织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

六是实施海陆污染同步整治计划。实施近海陆域工业、生活、种植业、养殖业等污染防治和海洋污染同步治理工程,严格涉海工程项目环境监管,建立健全海上重大污染突发事故应急体系。

C、改革与创新举措。

(a)规划方面。2011—2012年组织编制和实施《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浙江省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等,组织开展《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修编,将海洋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b)体制机制方面。2011—2012年重点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扩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的适用范围,统筹海、陆生态补偿。(c)政策方面。2011—2013年制定《关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见》;建立沿海各级海洋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和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资金制度;在台州、绍兴开展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6)构建政府管理服务和市场运作体系。

A、基本思路。围绕《发展规划》提出的海洋综合开发体制的改革方向,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海洋公共服务和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完善的政府管理服务和市场运作体系。

B、推进重点。

一是建立省、市、县联动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立足保护国家海洋权益、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海洋管理机构的综合管理权限,整合海洋管理职能,形成省、市、县多级联动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

二是建设海陆统一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建立各涉海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和磋商制度,加强海上综合执法,完善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综合管理机制。

三是建设海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立海洋重大项目审批平台、海洋产业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海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平台、海洋环境监测监管服务平台、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辅助决策支持平台。

四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创新海洋投融资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海洋经济建设,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继续推进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领域。完善水、电、煤炭、石油、天然气、土地、海域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市场。

C、改革与创新举措。

政策方面。2011—2013年制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洋经济发展有关指标纳入省级有关部门和沿海市、县(市、区)政府领导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启动温州民营经济创新改革试点。

3、核心任务

(1)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A、基本思路。按照《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推动形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集散并重”的枢纽港。

B、推进重点。

(a)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一是石油化工交易平台。提升宁波镇海液体化工市场发展水平;规划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汽柴油集散交易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船舶加油补给服务中心。二是矿石交易平台。启动建设舟山鼠浪湖、凉潭交易市场;提升舟山马迹山、宁波北仑矿石交易市场和绿华山减载平台发展水平。三是煤炭交易平台。启动建设六横国际煤炭交易中心;提升宁波镇海煤炭交易市场发展水平;建设嘉兴独山、台州头门、温州乐清湾等区域性煤炭交易市场。四是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交易平台。提升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发展水平;规划建设嘉兴、台州、温州等区域性粮食交易市场;规划玉环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五是建材交易平台。提升镇海现有钢材交易市场功能,建设千万吨级钢材交易市场;依托宁波、嘉兴等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镇海、嘉兴、温州、台州等港口后方4个百万方级木材交易市场。六是工业原材料交易平台。提升发展余姚塑料城,完善物流、金融、检测认证等服务功能;建设千亿元级有色金属交易平台。七是船舶交易平台。以浙江船舶交易市场为基础,联合宁波、台州、温州等船舶交易市场,完善市场布局,提升平台功能,建成全国性船舶交易中心。

(b)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一是新增港口通过能力2亿吨。加快老港区技术改造和码头设备技术更新,挖掘现有码头吞吐能力;尽快建成凉潭矿石、穿山煤炭码头5个泊位,以及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5个泊位;加快推进一批进口矿石、原油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强深水航道和锚地建设。二是拓展4大集疏运通道。①联通南北沿海大通道。尽快建成嘉兴—绍兴跨江通道、台州—金华高速公路东延段、头门疏港公路;加快建设宁波—台州—温州高速公路复线、钱江通道北接线、104国道温州西过境段改造、台州74省道南延段、京杭运河改造及二通道、嘉兴港海河联运等项目;加快六横—穿山疏港公路、杭州—南京高速公路拓宽、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乍浦—嘉兴—苏州线和杭州—上海线航道、杭州湾跨海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②联通长江沿线大通道。尽快建成宁波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宁波绕城高速公路东段、宁波铁路枢纽货运北环线等项目;尽早开工宁波集装箱中心站和大榭、穿山港区支线铁路等项目;加快杭州—绍兴—宁波高速公路、宁波进港支线铁路、杭州—宁波运河宁波段三期等前期工作。③联通西南内陆大通道。尽快建成金华—温州铁路扩能工程、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等项目;尽早开工杭州—新安江—景德镇高速公路建德至开化段、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工程和瓯江航道开发等项目;加快龙泉—浦城高速公路、温州—洞头疏港公路、宁波—金华及温州—台州进港支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④联通世界海洋大通道。增加与原油、矿石、煤炭、粮食主要产区国家的航线;提升沿海远洋运力。三是加快建设8大物流园区。大力推进建设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共建的5大物流示范区(梅山、传化、义乌、绍兴、嘉兴);积极培育温州、台州、舟山等3个物流园区;支持杭州、宁波、温州等国家重点综合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培育12家省级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园区配套公路。

(c)加强金融与信息服务支撑。金融服务系统建设以金融服务创新为核心,重点培育三个渠道,创新三类产品,建立一个机制。培育三个渠道:①研究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港口产业投资基金,专项用于港口物流、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②待条件成熟时,研究组建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③建设港航投资公司。由省、市等多方出资,负责港口岸线一级市场开发和公益性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三类产品:①航运保险产品。研发改进多式联运保险、拓展航运港口基础建设保险等业务。②直接融资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融资。③间接融资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在建船舶抵押贷款等具备港口物流特征的业务,创新运用信托和租赁融资等融资工具,支持港航及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机制:港口金融战略合作机制。搭建产业与金融合作平台,加强港口物流及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

信息服务系统以硬件建设和业务提升为核心,重点建设两大平台,形成三大应用板块。重点建设两大平台:一是数据交换平台。在浙江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浙江电子口岸、宁波电子口岸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相关企业,建设统一的标准化、广覆盖、高时效的港航数据交换平台。二是公共服务平台。在数据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和提升浙江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提供政策、航线、物流、码头、气象等公共信息服务。推动与国外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近期重点加快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建设。形成三大应用板块:一是政务板块。以电子口岸建设为核心,优化口岸业务流程,提高一体化水平,同时加强港口安全监管。二是商务板块。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核心,完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船舶交易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三是生产板块。重点推进各港口业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运转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C、改革与创新举措。

(a)规划方面。2011—2012年组织编制和实施《浙江省“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宁波—舟山港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浙江省港口建设“十二五”规划》、《重要能源资源储运基地布局规划》、《浙江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规划》。

(b)体制机制方面。2011—2012年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不定期召开“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会议,协调解决各类重大问题,进行专项动员部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c)政策方面。制定《关于加快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意见》;设立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霞关对台贸易园;积极开展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相关政策研究,推进实施启运港政策、航运企业免征营业税等方面创新;出台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济、航运咨询、船舶技术、海洋培训等航运服务业,吸引国际知名航运、物流企业落户浙江;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启动宁波港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

(2)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A、基本思路。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着力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进一步促进群岛开发开放,打造著名的国际物流岛,建设我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探索设立舟山群岛新区。

B、推进重点。

一是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海岛及深水岸线资源优势,加强优势互补,加快国际化深水港口群开发建设和港航服务业发展。加快港航服务集聚区和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铁矿砂中转贸易、煤炭中转加工配送、油品中转贸易储存、粮食中转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转储运加工、集装箱中转运输等基地,近期重点推进国家原油储备库二期、凉潭岛武港矿砂中转、浙能煤炭中转二期、老塘山粮油中转等一批重大项目,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

二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支持国家和省重大现代海洋产业项目落户舟山群岛,建设全国重要的滨海旅游休闲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洋新能源基地、船舶修造基地、水产品精深加工与贸易基地等在内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加大对远洋渔业和国内海洋捕捞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建设“渔业强市”。三是建设海洋科教基地。发挥群岛型城市特色与优势,高水平推进建设舟山海洋科学城,加大中国科学院舟山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舟山研究中心、摘箬山科技示范岛等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舟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等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国家重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舟山,构筑我国新兴的海洋科技研发重地。

四是建设群岛型花园城市。以鸟岛、马鞍、中街山列岛等为重点,规划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加大海岛特色文化、历史遗存、自然生态景观修复与保护力度,创建国家级海洋海岛旅游景区。

C、改革与创新举措。

(a)规划方面。2011—2012年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舟山群岛新区规划》,上报国家审批;组织编制和实施舟山海洋科学城发展规划和临港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b)政策方面。2011—2013年重点争取一批支持政策。一是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在确保军事设施和军事行动安全保密前提下,扩大舟山对外开放。将六横、金塘等港区开辟为一级航运开放口岸,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舟山机场扩容。二是拓展开发空间。为实现重要海岛的高效集约开发,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在确保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浙江全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统筹安排全省用地指标,合理确定舟山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围填海规模。抓紧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利用直升机、低空水上飞机等发展岛际航空。

(3)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基地。

A、基本思路。围绕《发展规划》提出的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为着力点,通过推进建设一批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水综合利用基地和海洋勘探开发基地,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基地。

B、推进重点。

一是建设一批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杭州、宁波、舟山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以舟山为重点,宁波海洋工程装备和温州、台州、嘉兴等特种船舶基地为支撑的船舶工业基地。

二是建设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三门核电、苍南核电等项目,在东部沿海打造全国最大核电生产基地和核电关联产业基地;逐步建设舟山东部、宁波象山、台州、温州海域四大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宁波等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西气东输二线及新粤浙管道浙江段、宁波—台州—温州、金华—衢州—丽水、杭州—金华—衢州等天然气管网,打造天然气利用和LNG储运基地。

三是建设一批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推进建设温州中德生命科技园,加强高新技术项目和园区政策扶持,争取国家海洋生物及其制品质量检测中心落户,建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是建设一批海水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杭州国家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基地和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基地,整合研发技术力量,组建浙江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平台、产品中试基地。

五是建设一批海洋勘探开发基地。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校),加强海洋勘探业人才培养、技术储备、装备研发,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勘探开发科研与教育基地。

C、改革与创新举措。

(a)规划方面。2011—2012年组织编制和实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实施方案》、《浙江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

浙江海洋经济与公路事业发展探析 篇3

经济要发展, 交通必先行, 这个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这也同样适用于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临港临海公路建设, 港口与城市道路、机场、高速公路的无缝对接, 将大大降低港口运输物流成本, 顺畅货物运输往来, 提升“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

“十一五”期间浙江交通积极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建设, 公路、水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 为公路事业的持续发展再一次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配套公路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是“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港口要发展, 离不开连接港口码头的公路建设。浙江拥有众多深水良港, 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 台州、温州等其它地市港口为辅的格局已然形成。但也应该看到, 在众多的港口中, 连接港口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机场等的疏港公路建设相对滞后, 物流运输成本高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口建设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这次以《规划》为契机, 各港区便捷、畅通的集疏运交通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港口城市高速公路环线网络、城市道路连接港区辐射路网建设势在必行, 机遇难得。

必须解决公路建设筹资问题

有了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平台, 宏观上解决了项目安排、资金组织和跨区域协作等问题。地方交通建设, 大项目从“预工可”到实施都由省里主持组织, 所有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 都是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主导和统筹的结果。目前很多地市在财力薄弱的低平台上谋求公路交通事业发展, 可谓是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首先配套资金会统筹到位, 为交通项目上马提供启动资金;其次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交通项目的热情增加。浙江民营经济发达, 投资新兴产业的积极性较高, 不少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自己建造码头来降低货物运输成本, 如苏泊尔集团就在台州港大麦屿港区建造企业运输码头。地方政府应通过协调规划, 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投身公路建设;第三是融资平台更加顺畅, 目前就有交通银行签署了《支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 表示将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列为交行金融支持重点, 制定专项支持政策, 并在机构设置、审批权限、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积极推动浙江“陆海联动”和“山海协作”, 共促浙江经济转型发展。

地方联动协调合作

沿海地市, 同时也是陆地边缘城市, 除了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布局已经初步形成, 其它公路干线, 连接各分散港口的公路建设相对滞后, 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原来公路建设易出现地方政府、民意热情高涨、呼声强烈, 相邻政府不接招, 淡漠处理的局面。这方面也有先进的做法可以借鉴, 2010年5月, 环乐清湾四县市 (温州乐清、洞头, 台州温岭、玉环) 党政主要领导正式签署了《环乐清湾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 四县市将在重要规划无缝衔接、重大基础设施对接、特色产业协作配套、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社会事业深化交流、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及信息资源交流共享等重大领域全面加强合作, 联手推动环乐清湾区域的一体发展。

交通方面重点谋划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综合交通、港口和要素保障项目, 努力谋划和建设沿海高速浙江境乐清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工程、温岭泽国至玉环大麦屿港疏港公路等一批综合交通项目。此次《规划》的出台, 从战略上能进一步调动各地方政府在交通公路项目方面联动的积极性, 为拓宽公路框架, 疏通临港公路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公路是保障港口物流运输的重要血脉之一, 沿海临港公路的建设与管理, 关系到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近日央视节目称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 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近二十年新建的大部分高等级公路, 以公共设施的名义转化为某些利益集团牟取暴利的工具, 并十分巧妙地以高工资、转移支出等途径实行利益输出。物流运输中各种收费太多, 乱收费、多收费、高收费、不合理收费现象十分普遍, 其中也包括了道路的收费。面对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公路发展的极好机遇和广为诟病的道路运输过程中的“肠梗阻”现象, 公路部门有必要进行认真分析,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全力推动港区公路建设

港口地处陆地边缘, 虽然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 已初步形成运输网络, 但通过几年的发展, 各港区的交通压力有增无减, 各地市临港公路交通新的瓶颈问题不断涌现, 便捷、畅通、多元的交通运输网络尚未成熟。以台州港为例, 一港六区的布局分散在各县市区, 规划中东部疏港公路连接海门港区与温岭龙门港区, 南部疏港公路连接海门、大麦屿、龙门三个港区, 北部疏港公路连接海门、健跳、头门三个港区。疏港公路又分别与高速公路、国省道、区域干线对接, 境内公路相互贯通成网。公路交通部门应紧紧抓住示范区建设机遇, 协调规划、技术、资金等, 全力推动港区公路交通网络的形成。

着力提高公路运行效率

加强公路管理养护是交通公路部门的法定职责, 也是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缓和交通瓶颈制约的现实需要。特别是要抓好临港公路、干线公路路面专项整治工程, 综合治理马路市场、占用公路用地、地面排水等问题, 提高路面质量和通行条件。把节约资源贯穿于公路养护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严肃公路执法纪律, 严格查处超限超载车辆, 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充分发挥现有公路通行效益。

降低公路物流成本

在全国各省区大面积取消收费公路, 撤除公路收费站的背景下, 积极探索公路管理新模式, 最大程度取消公路收费站的设立, 保证公路畅通无阻, 特别是新建高等级公路、沿海临港公路等。降低进出港口运输车辆、物资的物流成本, 带动港口物流产业的形成, 拉动示范区产业链的成长。严禁公路“三乱”现象存在, 切实保障驻港区各类企业利益。

全力保护沿海环境

全力保护沿海环境, 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公路旅游经济带。浙江沿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涉海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 以滨海城市为依托, 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温州—台州、杭州湾三大滨海旅游区。建设公路要尽可能以保护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结合各地丰富的海洋自然景观、人文资源, 保护、营造临港沿海特色鲜明的公路景观带, 促进公路文化产业的提升, 助力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把以人为本贯彻于队伍建设, 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确保用人机制的公平、公正、公开。加强建设、管养专业技术人才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执法队伍的监督管理, 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路建设和执法队伍。加大公路安全信息化系统应用, 提高管养机械化程度, 以桥隧信息管理和公路灾害防治监管体系为重点, 强化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建设, 全面推行港区公路干线、国省道公路路面状况机械化检测和路面技术状况智能评价等先进技术, 以强有力的队伍素质和技术能力保证公路事业健康发展。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篇4

发布时间:2011-11-1

4信息来源:

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特色产业以及灵活的体制机制,使浙江具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最近国务院批复浙江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之一,今年3月25日省委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浙江要抓住机遇,结合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蓝海”战略,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一、优势与潜力:浙江“蓝海战略”呼之欲出

调研表明,我省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大念“山海经”的发展设想。20多年来,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经历了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到“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三个发展阶段。但相对于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还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下一步应当在前几年建设“海上浙江”的基础上,推进实施“蓝海战略”,面向海洋要空间,面向海洋求发展。因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4大优势:

一是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全省陆域面积仅为10.18万平方公里,人均陆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省份。但是,浙江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域面积的2.6倍,拥有丰富的港、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并适宜进行规模化、集群化开发。其中,沿海深水岸线达506公里,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约占全国的40%。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海洋渔业量约占全国的27%。东海油气资源蕴藏丰富,大部分位于浙江海域,勘测开发前景良好。滩涂资源面积达391万亩,其中适宜开发利用的262万亩,约占全国的13.2%,是重要的未来发展新空间。四级以上海洋旅游资源单体达820个,约占全国的12.1%,海洋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浙江海洋经济发达。近几年来,我省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港口海运业较为发达,经过资源整合后的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一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行列。船舶工业、海水淡化、海洋旅游、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浙江区位条件优越。浙江沿海和岛屿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长江“T”字形经济带的核心区,海域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使杭州湾两岸城市群有机相连,与上海、苏南乃至更大区域的联系更为便捷;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使沿海港口物流、中转储运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甬台温、温福和沪杭、杭宁、杭长、杭黄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使我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地区和皖、赣等周边省份的联系更加紧密;金温、甬金高速公路建设促进海陆联动、山海协作深入推进,对浙江内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浙江体制机制灵活。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模式”、“义乌经验”、“浙江模式”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全国较早推进县域经济、山海协作、新型城市化等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并具备利用国内外海洋科技力量、发展“蓝色产业”的体制优势。

二、开发与保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双难选择”

从我调研的情况看,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我走访调研过程中,反映突出的有三个问题:

一是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渔业转型显得迫切。沿海群众反映,目前,东海近海大黄鱼基本绝迹,带鱼的身板越来越小,身价越来越高,其他鱼种在东海近海的产卵量减少,东海渔业资源急剧衰竭,渔民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难题。宁波市最大的渔产品加工企业——象山飞日集团公司反映说,这些年海水鱼日益减少,原料收购难度明显增加,改变以捕捞为主的重索取、轻培育的资源利用方式迫在眉睫。在看起来浩浩荡荡的东海,到处都布满了星星点点的渔船,以渔业为著称的石浦镇东门村,有1200多户计3868人,全村有270多只船在从事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渔业显得重要而迫切。此外,尽管东海野生海水鱼行情一路大涨,但渔民实际赚钱甚微。一方面,本地愿意从事渔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渔业工人的工资已达5000元/月,加上几百万的渔船每年都要修理、保养,渔业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与山东等地的渔业公司化相比,浙江以个体经营的“群众渔业”为主,渔民各管各,雇佣关系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所赚利润不如流通领域中间商利润高。

二是在无人海岛的保护开发上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基层同志反映,当前浙江各级对发展海洋经济十分重视,态势也很好,但对无人海岛开发目前尚无明确政策,这给基层在发展海洋经济工作中带来了难题。比如,象山有600多个海岛,其中不少是无人海岛。政府曾设想进行码头开发、建设储备站、开展海岛旅游等,但由于海岛土地征用缺乏明确政策无法实施这些项目。石浦、爵溪等地领导深有感触的说:“如果能在科学规划、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无人海岛,发展海洋经济就有了新动力。”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应当对海岛保护和开发给予足够重视,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摸索出一些经验来。

三是应当重视发展“港湾经济”,促进沿海区域统筹发展。浙江有杭州湾、象山港湾、三门湾和乐清湾,宛如一串珍珠环绕在浙江沿海。这次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但没有对四个港湾开发建设作出明确定位,这是令人遗憾的。我在台州调研期间,当地政府就提出希望省里能加强战略研究,统筹推进三门湾区域开发和建设。据我了解,三门湾区域目前是宁波都市圈与温台沿海经济带之间的“洼地”。整个三门湾区域涉及宁波宁海、象山和台州三门等两市三县,是浙江省滩涂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象山石浦是著名港口,深水岸线10.6公里,可建设码头40多个,货物吞吐能力可达2700万吨。宁海环三门湾区域临湾滩涂及海涂平原约350平方公里,目前在实施中或即将实施的滩涂围垦区约77.9平方公里。台州三门县对统筹开发这一区域也愿望强烈。建议省委、省政府应从更高层面、更加重视、更快推进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四大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三、沿海与腹地:海陆联动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18世纪中期起,英国借助海洋,经过百年发展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沿海工业化城市带,依托海洋,发展以海外贸易为主体的海洋经济,成功地带动了区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主。50年代,日本以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为纽带,发展临港工业,促进经济腾飞。60到70年代,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兴起,也无一不是借助海洋经济发展起来的。我们浙江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高的标准,进一步创新海洋开发理念,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航运和临港产业为突破口,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主战场,坚持以陆引海、以海促陆、陆海联动,坚持集约用海、科学用海、合理用海,不断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是把港口建设作为“海陆联动”的基础。调研中我感到,目前我省港口建设存在着整合水平不高、开发建设运营模式比较粗放、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从国际四代港口发展演变来看,优化港航布局,推进以港口联盟为主要形态的港口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港航发展的重要态势。在东亚,争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决策。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港口一体化特别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港航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应当加大对舟山港口资源战略研究和开发力度。此外,我还了解到,国际货运85%以上是海运,尽管前几年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世界船舶市场需求势头依然很好,造船产业关联度大,可带动97个行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为1∶8。目前全球造船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近年来,我省对此十分重视,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希望省里进一步加大船舶制造业的规划、管理和扶持力度,使发展的速度更快、效益更好、水平更高、产业链更长,特别是进一步发展与港航业相配套的海港通关、物流信息、船舶经纪、国际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服务产业,以港口建设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二是把蓝色产业作为“海陆联动”的依托。海洋是个巨大的生物宝库,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潜力无穷,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能源产业。目前,美国、日本、以色列和我国青岛、大连等地都在进行海洋微藻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利用微型藻类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美国在2007年推出“微型曼哈顿计划”,计划在2010年实现藻类产油的工业化,达到每天生产百万桶生物“原油”的目标。浙江可以考虑建立微藻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利用水深在2米左右的浅海、荒滩养殖微藻,开拓海洋生物能源产业。同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海涂资源、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矿产资源。爱尔兰到2010年潮汐发电量将满足全国6%的用电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主要海洋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96.5万千瓦,应当加快开发。我了解到,浙江海水淡水开发潜力大,如在舟山嵊泗海域海底已经发现了长江古河道蕴藏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可以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已基本成熟,成本逐渐下降,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每吨成本已下降至5元左右。随着陆地淡水资源的缩减、价格的上升,实现海水淡化的规模化、产业化越来越成为必要。海水直接利用范围也在扩大。如果这些工作做好了,整个浙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资源、赢得新动力,有利于浙江转型升级。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篇5

伴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教育科技力量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19所涉海高校以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多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尽管浙江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从总体上看,海洋教育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为全面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必须加快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增强科教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1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1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培养涉海专业人才

近几年来,浙江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海洋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仅9所,其中,6所为普通本科院校,3所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当年,涉海专业本、专科在校生仅3 469人;研究生205人;博士生5人;而到2010年,浙江涉海高校已发展到1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9所,高职高专类院校10所,涉海专业学生人数也发展到本、专科在校生9 029人;研究生487人;博士生34人。涉海高校与涉海专业学生数量的双增长,使得涉海类专业成为浙江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1.2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此,近年来,调整和优化涉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仅有23个,并且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为更好地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一些院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分别增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到2010年全省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已发展至50个,服务领域也从传统海洋产业向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浙江加快涉海类重点学科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建成省级及以上涉海类重点学科9个,校级涉海类重点学科近20个。其中:浙江大学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城市规划和海洋工程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3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浙江涉海高校主动结合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航海监测、船舶制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宁波大学为例,该校将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确定为学校的研究重点,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以宁波大学为依托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正式通过验收,并向社会开放运行。实验室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致力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水产品高值化、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放、海水养殖生物优良种苗的繁育和种质保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等方向的前沿性、原创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化成果,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涉海类省部共建实验室。

2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涉海高校、区域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基本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两者的互动发展毕竟刚刚起步。在互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和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式发展。尽管这些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概况起来主要有高校自身和区域社会两方面的问题。

2.1涉海高校自身的问题

2.1.1 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层次较低

目前,浙江高校中虽已有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等19所院校开展海洋高等教育,但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比较,涉海类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仍然偏小。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0年浙江涉海专业本、专科毕业生2 745人,而山东有7 751人,江苏有6 708人,分别为浙江的2.82倍和2.44倍。与教育规模相对应,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也较低,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涉海类硕士点和博士点较少,截止目前,全省高校中具有涉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有2所,涉海博士点仅有6个。此外,与山东、上海、广东等海洋经济试点省市相比,浙江还缺少一所学科优势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而作为高等教育实力的主要指标,浙江高校中至今还没有一个涉海国家重点学科。

2.1.2 专业分布狭窄,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

从一般意义上讲,高校的社会服务领域、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所决定的。尽管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涉海类专业点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但所开设的涉海类专业却较为狭窄,据对2012年浙江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初步分析,浙江高校共设置涉海类专业点53个,计20种,专业设置的平均重复率是2.65(个/种),并且这些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领域,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海洋运输,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而作为我国海洋高等教育重点基地的山东省,其海洋高等教育几乎覆盖了海洋的各个学科领域,且大多保持着全国领先水平,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浙江各高校招生网站。

2.1.3 科学研究总体实力较差,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高校作为我省科技兴海的主力军,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实力,尽管浙江涉海高校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学研究的总体实力仍然较弱,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学科资助项目为例,从2006—2010年间,国家共立项1 064个,其中浙江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28个,仅占到总量2.6%,而同样作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的山东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160个,上海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70个,分别是浙江涉海高校的5.7倍和2.5倍。其中位于山东省的中国海洋大学仅一所高校就成功立项148个。在开发研究方面,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的现实情况相一致,浙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来自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科研成果成熟度不高,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代价太大,令企业望而却步。

2.2社会方面的问题

2.2.1 政府方面的问题

(1)政府对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影响海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虽然,多元化筹资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渠道,但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渠道。但目前,政府投资却存在总体投入不足、逐年下降等问题,这必将阻碍高等教育与区域的互动发展。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浙江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已经从2008年的21.35%下滑到2010年19.93%,政府对教育整体投入不足,必然会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海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权力下放力度不够,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内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七个方面,分别是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教学自主权、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权、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自主权、财经自主权。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高校在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权、财务自主权等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自主办学的标准,比如在专业设置方面,现在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还实行行政审批制度,从而有碍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2]。因此,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过度宽泛和严格,不但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而且势必会阻碍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发展。

(3)政府管理创新能力不够,缺乏对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支持。

政府在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的发起者、支持者、服务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在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关系中,需要政府提供外部的支持力量,需要政府提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引导、支持和激励,需要政府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在政策环境激励、服务平台构建、资金配套支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2.2 企业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生产一线,往往具有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产品优势,所以应该是吸收、转化高技术的主体。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风险高、投入高、周期长等现实问题,许多大型企业采取了购买现成技术、设备的做法,对来自高校的成果转化兴趣不大,而一些中小企业则由于处于低水平的经济运营状态,使得他们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明显,因此导致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总体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2)企业对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强。

企业具备一定的研究水平是吸纳、转化高科技成果的基础。虽然浙江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实力在不断上升,但整体而言,研发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根据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大中型企业有4 420家,而设有R&D机构的企业仅为2 096家,不足大中型企业的一半,这说明,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转化科研成果,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在创新中推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3.1组织创新:大力兴办互动发展的新型组织机构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组织创新,衍生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新型主体,是促进高校、企业、政府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基础。

3.1.1 充分发挥涉海高校的科技创新作用,衍生知识型企业

在区域互动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衍生知识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这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创新,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大学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难题。我省的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投入的从事海洋教育科研的教育机构应承担起经济创新、技术创新的重任,有责任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一样通过衍生知识型企业,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3.1.2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构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高等教育与区域进行科技互动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科技中介服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提供成果和需求信息,还应提供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和评估、成果的包装、企业注册以及运作等一系列服务[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中介的规范运作,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及服务的功能,牵头建立便捷、完备的涉海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搭建互动平台。

3.1.3 优化布局教育结构,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要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布局。在办学类型上,要充分发挥现有涉海高校的办学优势,逐步形成学科优势鲜明的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普通高校涉海类学科专业、涉海高职院校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在办学层次上,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应以本科为主,同时加强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力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业人才和尖端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推动以高职院校为主力的应用型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海洋开发中对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办学专业上,应根据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合理规划专业布局,目前,浙江已出现了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并重的格局,特别是以海洋电力、海洋工程、海洋旅游为代表的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向。为此,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应在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如水产养殖、轮机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类新专业、水产类新专业,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为浙江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

3.2机制创新:重构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

机制是互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与方式。构建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是我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核心所在。

3.2.1 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激发互动的内驱力

从涉海高校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涉海高校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涉海高校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人才,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提供各种直接服务,能够更好地激发高校的活力和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涉海高校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也必须充分依靠和利用涉海高校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无论是涉海高校、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应摒弃仅考虑自身需要和利益的短视观念,建立一种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互动新理念。

3.2.2 以股份制为核心,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学、研相互分离,并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业绩评价标准,从而造成高校的科研工作与企业生产及市场脱节,严重制约了双方的发展。为此,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企业注入资金、高校技术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既有利于企业克服技术难题,更好地从事海洋方面的社会生产;又有利于高校借助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行业地位参与海洋方面的科技服务,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真正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3.2.3 以赠地政策为导向,推进海洋科技园的建设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1862年的赠地政策直接导致了一批赠地学院的产生,从而大大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为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赠地学院的成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启示,政府要推动一项重大改革,通过政策提供物质支持让大多数人得利,会大大推进这一改革的进程。科技园的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有效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政府搭台,高校与企业唱戏”的观念,借鉴美国赠地政策,推进海洋科技园建设,“筑巢引凤”,吸引涉海高校与企业迁入,使海洋科技园真正成为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培育海洋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3.3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落实互动有关制度

配套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是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立足于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实际问题,做好制度建立和执行工作是互动发展的明智之举。

3.3.1 完善、落实涉海高校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高等教育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仅应成为海洋开发的人才基地,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而目前,浙江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为此,政府部门及涉海高校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消除障碍,保障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一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制度;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促进大学教授与企业家的互动;四是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分配制度,推进智力资源资本化。

3.3.2 完善、落实涉海企业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产业的投资风险很大,其对于专业性和资本额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可以说兼具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针对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巨大的特点,政府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涉海企业发展:一是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担保、财政支持等方式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二是完善海洋高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三是实行贴息政策,降低启贷资金额度;四是加强政府采购,有效降低科技成果市场化初期资金成本回收风险和市场营销风险。

4 结 语

综上所述,建设浙江海洋强省,关键是要发挥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而探索、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新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及保障制度将成为今后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立足省情,从简单概括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出发,剖析了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推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高等教育,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4):6-8.

[2]毕颖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25.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多角度思考 篇6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 浙江的海洋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2009年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56万亿元, 人均GDP 5.5万元;海洋生产总值2809亿元, 形成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 部分行业优势突出。海运业发达, 2009年实现增加值228.9亿元, 完成货物吞吐量7.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18万标箱, 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石化工业实现产值约4500亿元, 居全国第四位。船舶工业产值约600亿元, 居全国第三位。海水综合利用增加值达255.4亿元, 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增加值达180.4亿元, 居全国第四位。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 正成为海洋经济新亮点。

海洋经济发展对浙江的重大意义

1.海洋经济发展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浙江海洋资源具有组合优势, 还有近400万亩滩涂资源, 约占全国的13%, 这些滩涂资源目前与浙江沿海城市以及产业园区紧密相连, 形成了较好的组合条件, 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新空间。同时浙江海域岛屿还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新能源, 海岛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蕴藏量均居全国前列。

2.海洋经济发展对浙江发展的连带作用

近十年来, 特别是“九五”以来, 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 海洋产业全职劳动就业增加了近40万人。在海洋产业的分布中, 海洋经济也与产业结构相一致, 海洋第一产业吸纳了将近70%的就业人口, 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海洋第二产业, 劳动就业率较低, 但劳动生产率最高。尽管海洋直接劳动就业统计数字只有400多万人, 但海洋产业还提供了约1000万人的季节性或非全职工作机会。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举措

1.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 浙江省积极参与环太平洋西岸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 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先行先试者。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充分挖掘“海洋生产力”将成为浙江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根据新制定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浙江以新的产业规划为导向, 突破当前转型升级的困境, 培养符合国家海洋战略的产业, 要立足发挥原有的产业优势, 同时在新一轮发展中更加注重服务沿海经济扇面, 延伸国家经济腹地。计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 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围绕这些大平台, 浙江省对现有海洋资源和产业进行了梳理整合。浙江的沿海产业带本身就是制造业密集地带, 目前浙江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后可能形成优势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吞吐能力和深水岸线资源, 以大宗战略物资储运为重点, 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二是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浙江正在重点发展的海洋装备制造业, 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 此外还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形成规模, 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充分发展循环海洋经济

一方面, 要普及海洋科学知识, 让公众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有正确的认识, 从而理解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海洋循环经济的认识程度, 理解海洋经济是以大陆经济为基础展开的, 海洋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把陆域作为海洋循环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直接影响陆地, 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相辅相成。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威胁大多源于陆地经济社会, 海洋循环经济的实现也离不开陆域相关产业的支撑和协作。海洋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指导社会经济活动, 是从陆地到海洋不同产业链和不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共生交叉组合。因此, 海洋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是一个扩散的经济大循环概念, 其范围包括陆域和海域。发展浙江海洋循环经济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 把临海工业企业和沿海域农村以及第三产业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依靠海区位优势, 保证人与海洋、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 是形成包括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大循环经济, 实现“人———海洋———社会”三位复合系统的海洋循环经济。

3.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要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首先, 应大力开拓远洋渔业, 鼓励远洋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运销配套的渔业基地, 进一步改进技术装备和作业方式, 提高远洋轮船的冷冻技术, 通过对网具、灯具的改革, 以及一系列综合增产技术的引进和助渔导航设备的应用, 提高围网作业等新技术的水平, 提高单船捕捞的效率, 提高了捕捞效益。其次, 要努力推进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 改革旅游管理体制, 组建旅游集团、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应以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和招商引资为重点, 加大旅游项目的投入力度。再次, 应该加快海盐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水平, 重点生产医药中间体、燃料中间体、感光材料等化工产品以及海盐系列产品。最后, 还应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 拓展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等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 是最有潜力的领域, 因为海水中有众多的化学资源有待开发利用。浙江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较快, 这既是一个解决缺水困扰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个蕴含着巨大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 应该依托技术实力, 充分利用先进成果,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浙江还应通过推进一批海洋制造业基地、一批海洋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海洋渔基地建设, 进一步明确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逐步构建以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为基础, 以港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为重点, 以海洋新兴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为突破, 结构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增强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

4.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

要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大宗散货国际枢纽港, 必须要提升港航服务功能。浙江港口向西沿着长江可到中国的西部, 向北沿着运河到江苏、山东、天津乃至辽宁, 向南到福建、广东、广西, 还有潜力巨大的岸线资源, 加上全国40%的岛屿在浙江, 这些都是建设大宗散货枢纽港的独特优势。要重点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 建设全省港口联盟, 加强货源地与港口联动的相关扶持政策保障, 集聚政府港口服务职能, 集聚航运及其服务企业, 强化浙江港口与国内外港口的跨区域战略合作, 逐步建成以大宗散货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优化海陆集疏运体系,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 重点提升沿海、海进江和国际航运三大运力, 建设一批港口物流园区, 集聚仓储、中转、配送、加工、信息服务、交易等综合物流功能, 形成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集疏运和物流体系。根据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安全需要, 建设一批大型油品、矿石、粮油、LNG等战略物资储运基地, 争取发展油品、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物资现货交易, 形成战略物资储运与交易体系。加快发展航运现代服务业, 建设若干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 重点培育海港通关、航运经纪、物流信息、船舶经纪、国际金融保险等航运服务功能, 配套丰富航运金融与大宗物资交易金融产品。

5.加快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篇7

浙江省港航物流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总量明显壮大。到201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70 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27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9%。建成以宁波一舟山港为龙头,温州港、台州港和嘉兴港等为两翼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海陆统筹、通江达海的港口及集疏运体系,基本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发展。

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渔业稳定发展并进一步优化,石化、船舶、能源、钢铁、装备制造等临港大工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港口物流、海运服务、海洋旅游等海洋服务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主要海洋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前列。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00万TEU,船舶运力总规模1600万载重吨,临港工业增加值达1800亿元。

随着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挂牌运行,由大宗商品交易而带来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联动产生的价值逐渐被更多企业认识。如今,大宗商品交易贸易商、供应商和终端用户的招商引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随着日前东北亚物流信息平台共享服务接口的正式开通,港口互联信息开通随着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走出亚洲,目前已有6万家企业接入平台,每天数据交换量近15万条,推广到3900家运输物流企业使用。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全球航运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浙江船舶交易和航运市场双双表现抢眼:截至目前,全省船舶交易市场已完成船舶交易458艘次,实现交易额45.5亿元,约占全国船舶交易额的30%。全省航运运力逆势上扬,突破2000万吨。

如何使浙江省港航物流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港航并举的战略方针。建设港航强省要坚持港航并举的战略方针,在统筹规划,加强泊位、航道、锚地等港口设施建设,完善内河航道、高速公路、疏港公路、铁路、航空等集疏运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现代港口运营商和航运企业的培育,更加重视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更加重视现代港航人才的培养。要加强港航发展与依托城市、沿海产业带之间的良性互动,处理好政府科学引导与市场有序竞合的关系,加快浙江港航的现代化步伐。要进一步强化港口服务功能,转变发展模式和运营管理,营造规划协调、要素支持、管理规范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强化宁波一舟山港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实施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以来,宁波一舟山港地位进一步提升,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持续增长,省级协调机构和两市协商机制初步形成,一体化的开局总体上是好的。“四个统一”中,“统一品牌”已经做到,“统一规划”做到了一半,“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相对滞后,一体化进程仍未彻底摆脱行政区划分割和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建议按照改革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落实和完善“四个统一”,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在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宁波一舟山港管理委员会,将原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原宁波一舟山港管理委员会合并整合,由分管省领导担任主任;管委会办公室设在省交通厅,省级相关部门和宁波、舟山两市参加;制定推进一体化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管委会“四个统一”的协调推进职能。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整合港口资源,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宁波一舟山港总体规划实施的协调和管理,以“统一规划”促进“统一管理”。组建由省控股的港口投资开发公司,按照整合港口资源和投资战略性项目的要求,统一推进重大港口和集疏运项目的建设。同时,妥善处理涉及中央、省级和宁波、舟山两市的经济利益问题。

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沿海港口体系。宁波一舟山港要加强北仑、穿山、大榭、梅山、金塘和六横等集装箱专业化港区建设,增强集装箱吞吐能力,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和地位;要围绕镇海、算山、大榭、岙山、册子岛的大型石化泊位,形成石化工业、油品“海进江”转运体系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要加快北仑、老塘山大型干散货中转码头和马迹山、凉潭、鼠浪湖等矿石、煤炭中转及后方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高效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加快温州港建设步伐,推进状元岙港区疏港快速通道、大门岛大桥等控制性工程建设,认真协调与大麦屿港区的关系,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带动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升级转型。

加强嘉兴港、台州港服务功能提升。加强港口泊位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合理控制泊位建设时序,逐步形成以宁波一舟山港为核心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沿海港口体系。

建立全省港口联盟。港口联盟、港航联盟是全球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要发挥政府在港口联盟建设中的引导支持作用,引导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和物流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形成以宁波一舟山港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集装箱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的港口联盟组织。通过合资建设或运营泊位、优化航班航线等多种方式,充实丰富港口联盟内涵,提升港口联盟层次。支持宁波一舟山港整体上市,进一步增强其推进港口联盟的动力和实力。支持国内外优秀港口运营商、航运商对港口的投资或运营,提高港口航运业发展的水平。大力推进合作共赢与优势互补,增强我省港口整体竞争实力。

加强疏港公路与港区间衔接。积极推进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北仑疏港高速公路,大榭第二通道、穿山疏港高速公路、温州洞头疏港高速公路,以及穿山半岛经梅山、佛渡至六横跨海大桥等的建设,加强港区与快速通道间的连接线及转运枢纽的规划建设,解决好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港口集疏运效率。

逐步提高海铁联运比重。面对公路运输占港口货物运输比例高达9 0%以上所带来的交通和环保压力,要加强与铁路部门协调,稳定铁路集疏运班次,提高运能。加快甬温铁路和温福铁路建设,尽快落实北仑集装箱铁路站建设。积极推进甬金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以及到金塘港区、六横港区、北仑集装箱四五期码头等港区铁路支线前期研究,提高海铁联运辐射区域和在港口货物运输中的比例。

发展沿海、海进江和国际航运三大运力。沿海航运主要发展5000载重吨以上特种运输船和3.5~5万载重吨左右大型散货船,承接国内的化工品、成品油、液化气等特种货物运输和煤炭、矿砂、粮食等大宗散货运输。海进江业务要重点突破江海联运在船舶适航性、船员准入等技术和政策方面的制约,打造浙江品牌的海进江船队,实现浙江沿海港口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对接。国际航运要依托宁波一舟山港口,积极扶助骨干航运企业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竞争,力争建成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远洋船队。

加大龙头航运企业培育力度。以经济杠杆引导、推进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提高航运企业组织化程度,鼓励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运力规模超百万吨的航运企业为龙头,运力规模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为骨干的航运经营主体结构。通过政府战略投资、企业上市、港航联盟等多形式,支持浙江航运企业加快扩充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培育出1~2家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航运集团。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篇8

大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所学服务、助力浙江海洋经济建设, 同时, 海洋经济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大学生就业创业受到海洋经济的影响发生了变化。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海洋经济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有利于浙江的涉海人才队伍建设, 希望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有助于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

1 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定义

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03年, 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将海洋经济定义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关于海洋产业的界定, 目前最新的标准是国家海洋局出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 (GB/T20794-2006) , 定义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本文所涉及的海洋产业具体为:海洋第一产业是指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是指涉海工业及涉海建筑业, 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是指涉海服务业, 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

2 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依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45496.0亿元, 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 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2%, 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 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1.7万人, 比2001年增加1314.1万人, 年均增长4.96%。与此同时, 随着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 海洋二、三产业的就业辐射带动能力在逐步增强。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产业, 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4%;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72.4%。从2001年到2011年的演变来看,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浙江省作为海洋经济的重点省份, 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与区位优势, 海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浙江的就业创业。崔旺来等以浙江省的数据为基础, 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 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 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 海洋产业各部门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是不同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新兴领域, 也是吸纳劳动力的一个崭新磁场, 今后要重点发展这些产业以促进就业。”

3 海洋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因素分析

3.1 现有经济形势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

当前, 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为海洋经济的深化发展保驾护航。国家海洋局全力推动《全国海洋功能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颁布实施, 加大政府财政对海洋经济的投入, 完善金融、税收方面的扶持政策, 我国海洋第二、三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等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 浙江省专门还出台了《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这些国家战略和省级规划的出台和落地, 大力地促进了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

3.2 海洋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海洋经济的自身特性使得其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分工系统的重要环节, 其自身也由无数个分工所构成。随着专业化的不断深入, 分工链会越来越长, 交易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产出增加, 就业创业也会相应增加。据预测, 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 海洋产业能为社会创造318036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 浙江海洋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伴随着各产业部门产业规模的绝对扩大, 各部门劳动力吸纳能力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增长。随着海洋产业的优化、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海洋经济将进一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3.3 海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海洋经济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广阔的增长前景。经济增长对就业创业的增长具有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增长加快意味着海洋就业创业的增长加快, 海洋经济增长减慢意味着海洋就业创业的增长减慢, 海洋经济负增长意味着海洋就业创业的减少。

根据《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2013) 》的预测, 海洋经济在未来20年仍将处于成长期,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 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预测结果显示, 到2030年, 浙江等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将全部超过10%。

4 高效发挥海洋经济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4.1 促进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 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

根据就业理论分析, “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就业增长率会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而同向变化”。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创业水平的根本因素。那么,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将大幅度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由于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创业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提高浙江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 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4.2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上文的分析, 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 将带来的就业创业机会就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

随着海洋产业结构的完善,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 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性的发展空间。

4.3 加强海洋人力资源培训, 提高大学生素质

海洋经济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涉海人才队伍的建设, 大量的涉海人才培养将进一步推动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是涉海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 完善大学教育培训制度与体系, 促使涉海人才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 沿海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机会迅猛增加。浙江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与时俱进, 统筹规划, 力求达到涉海人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创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崔旺来, 周达军, 刘洁, 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 2011, 31 (8) :1259-1263.

[2]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1 (209) :46-51.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篇9

1 海洋循环经济的内涵

“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开发与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海洋循环经济”尚无准确的定义, 文中所指的海洋循环经济是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包括以海洋资源为要素投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的“3R”原则, 运用海洋生态学规律引导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统筹兼顾经济利益, 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经济活动。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开发与管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于201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加强海岛保护与管理、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秩序的法律。该法明确了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规范了海岛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了海岛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监督检查制度, 对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 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将发挥重要作用。2003年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3]13号) , 明确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 为今后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1]。

2 浙江椒江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2.1 椒江区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008年椒江区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137.76亿元, 增加值为41.57亿, 同比增长24.08%, 从业人员34 392人。其中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为7.77亿, 增加值为2.89亿;第二产业为67.75亿, 增加值为16.95亿;第三产业为62.24亿, 增加值为21.73亿。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产业比重调整为5.64∶49.18∶45.18, 海洋资源优势正朝着海洋经济优势转化[2]。

2.2 椒江区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作为一个海洋面积是陆地面积5倍多的海洋大区, 椒江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与污染, 为了实现人海和谐发展, 破解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海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资源利用和节约上面, 而把经济发展的地位忽略掉,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既要建设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再生的海洋生态文明, 又要统筹兼顾经济利益, 发挥市场调节机能, 真正实现人海双赢局面。

2.3 椒江区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难点分析

一是用海刚性需求越来越大、海域海岛资源空间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海洋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难度不断加大[4]。二是近岸海域污染趋向严重,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海洋功能区主导功能水质达标率低;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海洋赤潮频繁发生。同时因围填海工程、海底挖沙及港口建设等活动, 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三是渔业资源继续衰退, 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渔业从业人员为了能够在渔业发展中生存、获利, 必然要采取一些违规行为, 导致渔业捕捞强度过大。四是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有待完善, 目前椒江区涉海企业受经济实力的限制,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与科研机构缺乏有效的合作体制, 整体技术创新受到制约, 影响未来的产业升级和空间拓展。

3 浙江椒江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路径与对策

(1)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由传统的、旧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化, 就是用现代的、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在海洋经济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海洋经济增长,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源循环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海洋循环经济道路, 实现椒江区海洋经济产业循环发展[5]。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摆脱低劳动力成本投入, 科技贡献率低, 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的困境, 提高椒江区海洋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2) 推进沿海经济产业带发展, 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积极配合抓好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带工作, 结合椒江区海洋经济潜力大、基础好、资源多的特点, 加强调查研究、谋划发展策略、强化沟通协调, 构建良性循环的海洋经济发展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涉海项目, 明确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思想, 加快制定开发利用港口资源规划、海岛开发利用规划、陆海联动的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海洋旅游规划、海洋生态保护规划、港口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和港口物流规划等。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动态系统, 加大海洋环境执法力度, 切实有效地抓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合理配置海洋资源和滩涂资源, 要协调围涂与滩涂湿地保护的关系, 重点突出有限岸线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海洋污染治理逐步转向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保护, 进一步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力度, 加强涉海工程环评和监管, 完善环境准入制度, 以资源环境容量调控不同区域的海洋开发强度, 推进海洋生态循环建设。

(3) 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力度, 加快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普及海洋科学知识, 提升公众对海洋循环经济及其理念的认知程度, 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海洋法律法规和政策, 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增强蓝色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保意识和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意识。依据《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确定不同功能区的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和控制目标。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受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 积极推进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完整的海域分类定级和基准定价制度, 出台生态损害评估标准和处罚规定, 根据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敏感性和恢复程度以及海洋生态受损状况, 科学评估海洋生态损失。

(4) 推进海洋经济创业创新, 推动海洋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加大资金投入, 抓好海洋经济科技队伍建设, 建立与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 加强海洋实用技术培训。发挥椒江区医化行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 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 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海洋医药和保健食品, 淘汰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大港口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合理利用港口岸线和航道资源, 拓展、改造、开发港口, 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海岛风能, 开发大陈岛风电场资源, 使风电这种绿色环保能源成为椒江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大海洋旅游宣传推介力度, 以大陈岛海洋旅游休闲度假为纽带, 充分利用大陈岛、一江山岛丰富的旅游资源,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海上运动、海上垂钓、海边采贝海鲜美食、海岛风光和渔乡风情等休闲项目, 带动各项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杨青, 杨文进.产业演进中的循环经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8 (6) .

[2]椒江区政府.椒江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3]曹望.对浙江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5) .

[4]乔秀伟.以和谐理念发展海洋循环经济[J].商业经济, 2009 (4) .

上一篇:缺陷评估下一篇:脉冲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