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宿经济发展研究

2024-06-28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研究(共6篇)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研究 篇1

一、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现状及存在问题

海南中部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指海南岛内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包括白沙、琼中、保亭、五指山四个市县。近年来, 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2014年五指山市GDP (地区生产总值) 实现21.39亿元, 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其余三个县, 保亭、琼中、白沙也分别实现了33.97亿元、32.76亿元、34.70亿元的全年生产总值, 同比增长均超过5.5%。 (1) 但是如果仔细研究海南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 不难发现, 该地区强劲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市、县中心区域房地产投资拉动, 作为该地区占人口总量超过65%的黎、苗族同胞, 大多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村落, 因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相对落后, 目前主要存在收入水平低下、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外流村落空心、传统文化流失、环保意识缺位、人居环境脏乱差等诸多方面问题。

二、基于“互联网+民宿”的发展新模式

(一) 内生型--网络孵化模式

“内生型”顾名思义是指当地村民利用自有房屋、设备建成民宿并独立经营管理, 这是大部分地区在发展乡村民宿时的主要形式。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由于地缘和历史等方面原因, 村民受教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普遍较低, 在进行“内生型”创业时常常面临诸如自有资金不足、贷款门槛较高、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产品设计层次较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从而极大打击了创业积极性, 拉低了创业成功率。“孵化器”特指为新创办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一系列支持, 从而进一步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成本, 提高创业成功率。相较于传统企业孵化器需要具备一个固定场所作为孵化空间, 网络孵化器显然更适合培育少数民族村落的“内生型”民宿创业个体。该模式只需在网络上建成一个虚拟孵化平台, 进而聚合政府、媒体、金融、教育等机构资源, 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 通过创业导师或机构提供针对性指导就可帮助“内生型”民宿创业者跨越创业初始门槛, 为其提供全要素的供给和全流程的帮扶。 (见图1)

(二) 介入型--网络众筹模式

“介入型”是指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通过投资等形式介入, 与本村村民联建, 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 共同开发民宿。该方式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人力和资本的介入, 解决村民在创建经营民宿时经验、资金的不足, 加速建设过程, 降低创业风险, 最后通过约定的分配方式使双方受益。“网络众筹”指发起人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 利用互联网对公众展示项目和创意, 争取公众的关注和支持, 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网络众筹发起人门槛较低, 只要有想法并获得网友的喜欢和认可, 就可以通过该方式获得项目启动资金。“网络众筹”模式为小本经营的创业者提供了无限可能。 (见图2)

(三) 出让型--网络复合空间模式

“出让型”指统一由村政府牵头, 在符合“两规”前提下将该村闲置建设用地征为国有, 进行公开招、挂、拍, 由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商对闲置建设用地进行整体开发。使用该形式进行开发的好处在于开发商可以以全村“一盘棋”的思路进行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开发, 同时借助开发商的经验、资源和实力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复合空间”一词多用于建筑学, 通常指将不同功能赋予同一个固定物理空间, 使其具备多功能化的特质。民宿的“网络复合空间”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思维和技术手段, 将传统民宿产业服务范围之外的功能叠加在民宿上, 使其功能更加丰富、多变且适用。 (见图3)

三、“互联网+民宿”新模式的应用对策及建议

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和发展民宿具体到海南中部少数民族村落应该怎么做?从产业角度来说, 各个村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地域条件特点, 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进行选择和开发。

(一) 网络孵化模式的应用对策及建议

网络孵化模式虽为“内生型”民宿创业者打造了全要素创业孵化加速平台, 降低了创业门槛, 但从本质上看, “内生型”仍是以本村居民作为创业主体。村民的创业意愿、主观能动性、受教育水平等因素都成为决定该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网络孵化模式较适用于村落居民对民宿产业已有一定认同感, 且开放性和市场化程度均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村落。海南琼中县什寒村的后续发展是一个可采用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什寒村曾是琼中最贫困的边远村落之一, 由4个自然村组成, 有苗族同胞300多人, 黎族同胞200多人。2009年在政府的帮扶引导下, 由政府出资帮助设计建造民宿, 村民只需腾出房间, 就可以分得60%的收益。在政策鼓励下, 村民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外出考察学习, 转变观念, 在政府、媒体、网络等多方共同帮扶下, 目前全村已拥有民宿客房25间, 什寒村已由琼中最贫困村庄蜕变为“最美中国乡村”。

(二) 网络众筹模式的应用对策及建议

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大多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地, 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氛围且村落规模普遍较小。地形地貌和宗教文化因素决定了在这些村落修建的民宿通常规模不大, 投资相对较少, 但自然环境优美, 民族特性突出。这种建筑体量小、投资金额少的个性民宿, 如果打算使用“介入式”吸引人力和资金投入, “网络众筹”模式是一个上佳选择,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项目发起人 (民宿创办人) 对项目始终具有主导权。“网络众筹”从商业和资金流动的角度来看有别于传统集资, 因为所有的项目均不能以股权或是资金作为回报, 项目过程始终均由发起人主导控制。2、可进行产品预售, 确保收入稳定性。在“网络众筹”模式中, 项目发起人不能向支持者许诺任何资金上的收益, 其收益形式必须是以实物、服务等作为回报, 支持者对一个项目的资金支持属于提前购买行为。因此当项目发起人 (民宿创办人) 在网络上募集到启动资金时, 这些资金就自然转化为支持者购买民宿产品的预付款, 从而通过聚合大量资金和海量消费需求来保障民宿创业的成功率。3、可享有更多智力支持与信息资源。一方面, 网络众筹平台能帮助项目发起人 (民宿创办人) 理清思路、找准特色、准备资料、呈现自己的项目, 从而吸引更多的支持者;另一方面, 众筹平台有众多的支持者在使用和相互交流信息, 借助集体的智慧, 项目发起人 (民宿创办人) 往往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三) 网络复合空间模式的应用对策及建议

海南保亭县布隆赛景区目前已具备该模式雏形。布隆赛景区建成后村民依旧住在原址上, 生活劳作都在景区里, 黎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景区典型的“特色场景”, 村民的房屋变成了民宿、餐饮和民族手工艺术品商店的综合体。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因其原生态的环境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 拥有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药材、植物、民族手工艺品等。在“出让型”开发模式下, 可以通过对村落高品质的整体规划设计, 将多重功能赋予民宿, 使其集合成为线上线下微店、民俗生态展示馆、南药养生馆、农耕文化体验区、民族文化交流站、民族技艺传承工作室、村落多媒体活动中心等立体复合空间, 使其能为住店客人提供更加丰富和原汁原味的体验式消费环境, 同时为本村村民提供文化信息交流和公平贸易平台。

四、“互联网+民宿”对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的影响

(一)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互联网+民宿”降低了村民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 村落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村民抓住机遇进行创业创新, 由此改变了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现有的以传统种植和零星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 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民宿”带来的巨大商机和创业契机促使村民回乡创业, 回巢就业, 回村安居乐业。村民通过“不离乡、不离地、不离网”的方式兼顾就业与安家, 使得当前村落的“空巢”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二) 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民宿经济的发展已让村落居民获得更加稳定、丰厚和完整的收入。随着“互联网+”元素和思维的加入, 一方面, 民宿经济会带动少数民族村落农副产品快速、公平、增值的进入市场, 让村民的第一产业直接性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多种选择模式以及较低门槛的民宿创业可以让村民充分利用手中的闲置房屋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创收, 同时为村落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节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三) 传承民族文化

“互联网+民宿”模式让村落民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把村落整体形象快速推向世界。当村民越来越意识到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才是最强吸引力时, 他们就会主动自发地进行保护和传承, 把民族文化融入民宿产业, 形成民宿主人与客人的文化互动, 积极传播, 使传统民族文化在流动与升值的过程中得以更好保存和传承。

(四) 促进公平交易

海南中部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物产丰富, 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但是因为少数民族村落居民缺乏商业意识和市场渠道, 产品往往被贱卖, 利润被层层压榨盘剥, 生产者难以从获得应有回报。互联网+民宿”将传统民宿打造成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体验式消费实体店, 利用网络优势, 整合设计、包装、宣传以及市场推广等资源, 帮助村落生产者提炼产品内涵, 提升产品附加值, 采用线上线下模式进行销售, 使民宿成为村落特色商品集散地, 为村落生产者搭建一个公平交易平台。

五、结语

探索以“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尊重人性、公平开放为原则, 结合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特色优质资源, 创新民宿开发模式, 通过发展民宿经济, 带动村落整体经济增长, 促进村落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村落居民幸福感,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实现少数民族村落的永续发展并在发展中实现保护与传承。

然而, 所有的发展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文所提到“互联网+民宿”的三种发展模式有的适用于已经有一定民宿业基础并且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村落, 有的适用于可以整村一盘棋规划开发的村落, 有的适用于规模较小但民族原真文化保留较好的村落, 有的村落甚至可以采用多模式复合开发。灵活地、因地制宜地使用发展模式, 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创新才有可能使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站在“互联网+”这个大风口上, 顺风飞扬。

摘要:文章从分析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 将目前在该地区已萌芽的民宿产业与当前热词“互联网+”结合, 形成“互联网+民宿”这一新连接。通过探讨发现使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升级创新民宿产业, 可以破解海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现存问题, 并使其在分享互联网红利的同时迎来发展新机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基于“互联网+民宿”的三种发展新模式和应用对策, 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民宿,少数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沫, 齐岩波, 刘海霞.台湾民宿产业发展对大陆民宿的经验借鉴[J].城市旅游规划2014 (10) :274-276.

[2]胡彩霞.黎族村落研究的演进历程与新趋势[J].新东方, 2012 (5) :47-49.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4]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5.

[5]陈振华, 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China Ancient City, 2014:17-23.

[6]霍慧煜.数字化交互技术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 2015 (4) 74-75.

[7]阿里研究院.从聚土地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变[R].阿里研究院, 2014.

[8]陈淑芬, 耿松涛.新常态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J].区域经济, 2015:24-25.

[9]周莹.搅局者Airbnb:互联网+民宿对撼酒店集团[EB/OL].http://www.xcf.cn/jrdd/201602/t20160226_767302.htm.2016-02-26/2016-03-15.

[10]储白珊.以“互联网+”突破民宿业发展瓶颈[EB/OL].http://fjnews.fjsen.com/2015-05/08/content_16053257_all.htm.2015-05-08/2016-03-15.

激活沉睡资源发展民宿经济 篇2

遥想当年的联产承包解放了中国乡村的第一产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了第二产业;而今民宿的整合,实际上意味着乡村三产的腾飞。而且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提到,旅游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是覆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以,激活沉睡资源,发展民宿经济,对于现今的广大乡村而言,既是一次重塑“旧我”的寻根过程,又是一个打造“新我”的创新之举。

一、民宿是什么

1. 民宿的定位

一股民宿热正在中国大地兴起,这是新现象,但是严格的说是个老题目。民宿一词源于日本,后来被台湾引用,大陆转用,因通俗而流行,因发展而通行。我国历史上并没有这个词。

民宿是非标准住宿,所以第一要研究和酒店的区别,第二和农家乐的区别,把这两个区别找准了,定位就清楚了。酒店可以说是一种城市型的代表,农家乐完全是小微,是原子化、碎片化的,但是民宿不同,民宿是一种整合,一种提升。

第一,民宿姓民。借助民间闲置设施,利用民间资金建设,为民众的新兴需求服务。

第二,民宿在乡。利用乡村环境,追求乡村意境,超越传统乡村,提供新型生活方式。所以说到底,民宿提供的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超越了城市的生活,超越了紧张的工作,也超越了农村的传统生活,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第三,民宿非宿。住宿是主体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多元化感受,深层次体验,根本在于差异化。

第四,民宿与城。民宿是城市的延伸,现在多数民宿都是城里人建设,城市人享受,日常休闲,乡村度假。下一步,也会形成城市的民宿。

2. 民宿的特点

民宿第一个特点是民间和文化,是乡村的家,所以民宿一定要有家庭感,如果说一栋民宿,一二百间客房,这叫乡村酒店,不叫民宿。第二个特点是规模小,服务细,设施舒服,环境适宜。虽然单体规模很小,但是可以小聚大,照样可以聚集成为大的项目,造成客观的感受就是舒适、适宜。第三个特点是环境引人,生活留人,情感动人,口碑来人,所以民宿一定要有好环境。

二、为何要大力发展民宿

当前,民宿形成发展热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民宿的基础因素,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甚至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必然追求更高的生活方式。

第二,从单一观光到复合发展,是民宿热的推动因素,国家旅游局谈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是一个推力。

第三,城市生活的短缺,空气污染是民宿热的刺激因素。

第四,中小资本的大批进入,叫积小为大,是民宿供给的主导因素,不要认为民宿的门槛低,实际上民宿的资本门槛低,可是运营门槛不低,运营成本严格说下来是高于城市酒店的。所以就需要积小为大。

第五,三农格局的改变,现在资源很多,闲置房屋空心化,是民宿发展的可能因素,由此决定中国的民宿无论从需求侧精准角度来看,还是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都将长期持续发展。

但是现在有以下几个主要障碍。

第一,模式障碍。小的局限,说起来进入成本低,但是运行成本高。物料、能源、人工、市场、品牌,客源周转,都难以顺畅。这是现在摆在民宿面前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二,制度障碍。因为项目小,处乡村,基层为主。所以现在既定法律法规不可能及时调整。既缺乏理论支持,也缺乏政策支持。

第三,社区障碍。一是乡村变化,我们原来说农民很淳朴,那是进入市场之后就发现开始变了,实际上是因为市场意识刚刚萌芽,还没有完全成熟。二是社区环境不足,缺乏生活氛围,缺乏商业便利。所以说民宿不是简单的住,必须得有民享,怎么享?晚上想出去散散步,街道里深一脚浅一脚,想出去喝个小酒,喝个咖啡,找不到一个地方,晚上只能憋在屋子里,这样肯定不行。

第四,技术性障碍。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物料保障,缺乏基础设施。很多不是体制性的障碍,就是基础性的障碍,这些缺乏就需要一点一点补足,尤其需要基层政府一步一步突破。

第五,观念性障碍。做大做强与做精做细,民宿尤其需要工匠精神,现在缺乏旅游工匠精神产生的土壤。民宿应该是手艺人的民宿,要培育民宿的手艺人。

三、如何发展民宿

第一,群模式。一是实体群,构造民宿体系。二是网络群,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终端。在每一个点上形不成,但在一个面上、在一个域上,可以聚集,最主要的就是靠现代技术,也契合城市人的习惯。三是民宿联盟或协会,形成组织化来突破现有的模式障碍。

第二,制度化。设立上下线,管理有弹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际上民间的活力极大,只要有一点弹性,给一点空间就发展起来了。

第三,法制化。法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提倡契约精神,是基础保障。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叫乡规民约,乡规民约原来是乡村自治的基础,现在变成乡村管理的一种高端形态。实际上到今天为止,乡规民约还在发生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要通过法制化的基础和乡规民约的提升,来促进整个发展。

第四,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如果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处理不好,不把客人吓跑,也会把客人憋倒。传统乡村到晚上是没有什么活动的,所以一方面,要把传统文化挖掘最大化,另外一方面要引入一部分现代元素,使客人能够待下来。

第五,绿色建设。原生态着眼,次生态着手,泛生态着力,深生态着心。这里不能片面强调原生态,要把握好关系,用绿色理念建设绿色产品,实现绿色消费。

第六,市场延伸。民宿休闲对应周边,民宿文化对应中程,民宿度假对应远程。不同的市场距离有不同的诉求,也有不同的产品提供,契合人性,自有文化性,才有商业性。

第七,业态丰富。小而精,多功能,社区借助,小镇模式。所以不能满足于村子里有几栋民宿,因为这只是一种初级的满足,真正的满足应该是多功能的。比如说欧洲的很多乡村度假的民宿,村子旁边有一个骑马场,孩子过来训练一个礼拜,终身骑马,可以一边度假一边骑马,一边游山玩水,形成综合性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晚上干什么,把晚上的事情解决好,才能够有最终的吸引力。

民宿分类研究 篇3

目前,民宿的概念尚不统一,中国台湾规定:其经营规模,以客房数5间以下且客房总楼地板面积150m2以下为原则,有些地区适当放宽(1)。在学术界,总结各学者定义发现民宿大都具有以下特点:(1)以副业方式经营;(2)房屋主人利用自家空闲的房间提供给游客,房屋产权所有者即为民宿经营者;(3)经营规模较小;(4)民宿主人与游客有某种程度的交流,为住宿者提供“家”的感觉;(5)依托当地特有资源,给游客提供特有活动。民宿一词来源于日语“Minshuku”,起步于日本,流传于台湾,现在我国大陆地区民宿也在数量上迅速增长。

台湾民宿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是为了解决住宿不足的问题,当地居民把自家闲置房间提供给游客居住。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宿已经成为台湾旅游、住宿的知名品牌,民宿本身也发展成为一种旅游资源。随着民宿的迅速发展,民宿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龙源期刊网共检索到民宿相关文献681篇,其中石井英也等在1990年首次在学术论文中提到民宿,检索到的关于民宿的文章以游记、报道、随笔居多,且国内侧重浅层次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民宿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如潘颖颖(2013、2010)、孙彤,王帅(2011)、瞿伟等(2011)。(2)民宿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如邓念梅等(2014)、王显成(2009)、王樟云,陈璀(2013)、潘颖颖(2012、2013)等。(3)两地民宿发展对比及经验启示类,如姚遥(2014)、杨欣,殷燕(2012)、周琼,曾玉荣(2013)、曾磊等(2009)等。另外,赵炜等于2007年研究了民宿的农家菜;范欧莉于2011年从顾客感知的视角构建了民宿评价模型;罗安琪等于2014年研究了恩施侗寨戽口村民宿服务质量;胡敏与2007年分析了乡村民宿经营管理的核心资源。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的研究内容相对广泛,且问题深入,侧重对民宿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近年来对民宿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数量逐步增多,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但高质量水平的研究成果十分少见,也很少有学者对同一问题进行持续研究,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研究深度尚待提高(2)。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民宿的分类,虽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民宿分类的看法,但缺乏针对性的系统整理。由于在我国大陆地区,民宿整体规模较大,如“农家乐”作为当前大陆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形式,就属于民宿的范畴,并且国内对农家乐的研究相对成熟,所以本文也将学者对农家乐的分类纳入其中。

二、民宿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一)分类原则

共同性与差异性原则。我国民宿数量庞大,经营方式、主题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根据民宿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民宿合并与区分并划分大类之后,再根据同类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划分小类,所划分出的同一级、同一类型的民宿拥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类型民宿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科学性与逐级划分原则。通过比较分析,将分类与分级相结合,先将民宿划分为初级类别,再逐步细分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类型,然后再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避免重复分类与漏分,保证分类科学实用。

(二)分类依据

对民宿进行分类,除了要遵守分类原则之外,分类还要有一定的依据。由于分类者所站角度不同且民宿的主体功能定位不同,所以分类依据也应当是多方面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从民宿的经营发展模式、民宿产品与地域条件、民宿外观及风格、民宿功能及体验、主题特色等对民宿进行分类。

三、民宿的经营发展模式分类

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经营发展模式出发对民宿进行分类。总结各位学者观点,按照经营方式,民宿大致可分为经营者个体经营与合作经营两大类(见表1)。

(一)个体经营的民宿

个体经营的民宿又可分为主业经营和副业经营两种。主业经营民宿,顾名思义,经营民宿是经营者的主业。虽然台湾《民宿管理办法》中定义的民宿是“以家庭副业经营”,但大陆民宿规模庞大,种类众多,现有的许多民宿早已不局限于传统民宿的定义了,而是强调民宿的特色化。以主业经营的民宿,其大部分房屋都用来出租,发展较为成熟的民宿一般都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民宿价格相对稳定,客源市场也相对广泛。这类民宿现有许多,如一些景区内民宿、特色青年旅社等,经营者利用自有资产或租赁房屋,为游客提供富有浓厚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

副业经营的民宿,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经营者将部分房屋用于出租。主要服务于周边城市的居民在周末、节假日休闲放松,旅游淡旺季较为明显,且民宿价格不稳定,大都实行浮动调价。在旅游旺季时,将自家闲置的房屋提供给游客居住,淡季时,在经营民宿的同时,经营者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或农事活动上,并不以经营民宿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24%的市场分布在15~50Km范围内(3)。因此,城郊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当地的民宿业也会随之迅速发展。

(二)合作经营的民宿。对于合作经营的民宿,各学者分类意见趋于一致,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

1.“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些富有实力及看好投资地旅游业发展的企业,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统一管理与建设。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租赁当地富有特色的房屋,并将当地居民或房屋主人吸收进来,再与当地居民签订合同。对农户提供统一培训,统一管理,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加旅游活动,发挥他们对本地区资源文化的了解,为游客提供统一服务。而公司主要负责旅游地设施建设与维护,对外营销宣传,吸引游客,公司与农户互为依托,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当地文化的保护,促进经济增长。

2.“农户+农户”模式。

在乡村旅游发展早期,一些富有头脑的农户或居民瞄准市场,率先开办民宿,随着旅游的发展,一些经营成功的民宿就会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民宿也加入进来。这种模式的优点就是可以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可以满足游客入住民宿的初衷。但这种民宿模式,通常难以形成产业,带有一定的市场自发性,服务标准难以规范且经营规模较小。

3.“政府+农户”模式。

由政府统一引导,大力支持和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直接利用或改造自家房屋,用于开发民宿。当地政府为民宿开发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如建设基础设施等,同时制定民宿经营规范,进行市场监管、市场协调。农户独自经营或合户经营,促进民宿经营者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形成自己特色,不仅能增加就业机会、利用闲置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特色资源与文化的传承。

4.“政府+公司+社区+农户”模式。

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负责制定民宿经营规范与相关政策。旅游公司在获得当地政府授权后,与社区(如居委会)合作,动员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社区辅助管理。居民通过接受旅游公司的统一培训,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参与民宿经营与相关旅游活动,由旅游公司统一支付薪水。

四、民宿产品与地域条件分类

因自然、人文及经营者理念不同,民宿也可分为不同类型。依据产品与地域条件,民宿可分为:海滨民宿、温泉民宿、农园民宿、运动民宿、传统建筑民宿等。海滨民宿是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海滨附近建立的民宿。优美的自然环境配以舒适的住宿设施及主人贴心的服务,非常适合休闲度假旅游。温泉民宿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或者经营者人为制造温泉,温泉民宿都用于天然保健,每个房间都设计有引用温泉水的泡澡浴缸,并设有SPA、按摩等设备,是游客放松休闲、追求身体健康的好选择。农园民宿,民宿经营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农园或农园合作单位,供游客采摘、耕作,体验农家生活乐趣、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回归自然。运动民宿,配以完善的运动设施,一般都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城郊,供客人释放压力,强身健体,且客人在运动之后有舒适的住宿及其他设施,迎合了一批市场需求。传统建筑民宿,民宿经营者租赁或利用、改造自家传统建筑,经营民宿,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或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游客,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以农园民宿和传统建筑民宿为主,其他类型的民宿较少,且基础设施相对简单,民宿提供的服务内容及建筑风格基本相同,缺乏特色产品及经营品牌。创新是永续发展的灵魂,大陆民宿应多向民宿发展好的地区虚心学习,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贯穿当地独特的文化,迎合市场需求,发掘有特色的民宿产品,树立自身的民宿品牌,发展差异性民宿。且民宿之间应形成竞合关系,在竞争中追求进步,在合作中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使民宿经营产业化,向产业集群发展。

五、民宿外观及风格分类

由于地域及设计理念不同,民宿有不同的外观和风格,总结大致有如下几类:欧式民宿、和风民宿、中国传统民居民宿等。

欧式民宿,不管是民俗建筑外形,还是内部装饰都融入欧洲建筑装修风格,通常提供的服务伴有欧洲文化,给人一种浪漫、精致、典雅、富有异域风情的体验,拥有浓厚的欧洲乡情气息。和风民宿,主要受日本建筑及文化的影响(4)。以上两种民宿,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地区,大陆地区较为少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传统民居民宿,这种类型的民宿多见于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的乡村旅游发展地区,农户或者外来经营者租赁房屋,通过改造或直接利用开展民宿。中国传统民居种类有很多,按地域分布可分为:江南民居、华北民居、西南民居、闽粤民居。我国民宿主要分布在南方,所以江南民居、闽粤民居用来开展民宿的较多,如以周庄、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民居民宿;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民宿;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闽粤民居。江南民居民宿一般都依山傍水、粉墙黛瓦、装修精致。闽粤民居色调雅淡清爽,布局紧凑。我国的华北民居的四合院和窑洞都非常具有特色,但是发展为民宿的不多,这也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六、民宿功能及体验分类

(一)功能分类

现代人们的旅游活动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民宿经营者大都会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体验,根据民宿的功能不同,民宿的类型也就不同。按功能及体验,民宿可分为:(1)农家体验民宿:农林牧渔体验加工活动。(2)工艺体验民宿:刺绣、雕刻、剪纸等。(3)民俗体验民宿:祭祀祭典、民俗节日、民俗礼仪传说等。(4)自然体验民宿:采集制作标本、烧烤、草药采集等。(5)运动体验民宿:登山、涉水、滑雪、骑马等。不同的体验可以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让游客在真正放松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在当前“传统文化热”的背景下,个性化的民宿尤其是工艺、民俗体验民宿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同时也可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延续传承。

(二)主题特色分类

随着民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宿拥有独特的主题,参照杨欣(2012)的分类,依照主题特色,民宿可分为:(1)自然风光民宿,这种民宿处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之中或将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搬进民宿,使游客贴近大自然,为游客制造亲临其境的体验。(2)历史文化民宿,不论是装修还是提供的服务都富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为游客提供穿越时空的体验。(3)异国风情民宿,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受。(4)温馨家庭民宿,装修设计充满家的感觉,让游客温馨而又放松。(5)名人文化民宿,利用名人效应,将政界或学术界、文艺界名人居住或停留的地方进行改造,反映名人的活动及经历,将名人使用过或钟爱的物品作为房间的装修,满足游客特殊的情感需要。(6)艺术特色民宿,音乐、美术、工艺、建筑等都可以作为这类民宿的背景主题,富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可以熏陶人们的艺术修养。(7)个性主题民宿,这类民宿建筑风格及服务都充满个性化,一般针对某一类特殊目标市场,如专门为儿童设计的Hello Kitty主题民宿。

总之,随着旅游业的进步,游客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为满足游客的需求,不同功能定位的民宿会不断被开发出来,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民宿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前景广阔。对于民宿旅游而言,“宿”是核心产品,企业若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获得一席之地,开发的旅游项目必须要有创新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扬州民宿客栈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 篇4

一、扬州民俗客栈现状

目前, 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城市都在打造民宿客栈, 其已成为亲近原生态文化、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手段。扬州的民宿客栈起步较晚, 最早诞生于2009年, 主要集中在东关街一带。其中最著名的长乐客栈还被江苏省旅游局官方微信——“江苏微旅游”进行了重点推介。此外, 七夕客栈和同福客栈也是扬州运营较早的民居自建模式客栈。2014年, 扬州市在南河下古城片区开发民宿客栈, 老街民居、青砖小瓦、古树新绿、庭院观天, 极具扬州特色。在周末和旅游旺季, 这些名宿“一床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民宿客栈已然成为扬州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

为适应现代度假休闲旅游的需求, 除了发展老城区的民宿客栈, 扬州市还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民居客栈。例如:唐子城区域将打造民宿文化酒店客栈集群, 民宿样板房将现唐韵风格;生态科技新城首个河岛湿地田园民宿村开工建设, 民宿村房前屋后小桥流水, 田间地头碧草蓝天, 展现原生态乡村风情, 让游客体验大自然的宁静。方巷镇沿湖村利用渔民闲置房屋打造邵伯湖渔家民宿, 首批的“湖口人家”渔家民宿已经在去年“4.18”期间正式对外迎客。

二、扬州民宿客栈存在问题

(一) 硬件问题

由于扬州民宿客栈起步较晚,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存在一系列问题。双东历史街区和南河下街区是最具扬州特色的地方, 也是打造特色民俗客栈的首选之地。但是, 这两处老城区的街道狭窄, 房屋陈旧, 民居建设难以达到现代消防对新建筑所提出的规范及要求, 手续难以办理。民宿经营者及员工的消防意识淡薄, 没有进行专业的消防演练, 没有严格的预警机制, 一旦碰到火灾, 许多员工不知如何正确疏散、逃生、报警、救火。如果采取完全居民自行运营的模式, 会带来安全、卫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这些地方的居民自建客栈不多, 绝大多数的客栈都是商业开发的, 特色不明显, 无法让更多的自由行游客享受到真正原住扬州人的生活。随着自驾游的兴起, 扬州受到了周边城市旅游者的热捧, 停车问题也成为老城区旅游景点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软件问题

除了改善硬件条件, 提升这些民宿客栈的文化软实力才是这一产业长效发展的重点。民宿不仅局限于提供住宿服务, 还通过住宿场所来营造和培养地域文化氛围与气息, 成为展示景区生态文化的一个窗口。

合格的民居客栈人员应该熟悉扬州风土人情, 而目前商业开发的民居客栈工作人员大多不是本地人, 对老扬州历史典故知之甚少。他们的服务意识单纯, 文化宣传意识淡薄, 创新再发展意识不足。

一些自行经营客栈的主人, 由于受自身文化修养与思想意识的局限, 将民宿单纯的理解为提供住宿或者饮食的地方, 未意识到自己是景区的主人, 是游客进行日常游览时所关注的一部分。这部分经营者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收入, 对自己的经营产业没有更高的展望与更长远的规划, 导致服务层次不高, 服务内容狭窄, 无法全面地满足旅客的需求, 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再次光临, 因此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民宿客栈的文化内涵建设, 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 是扬州加快发展和打造本土特色民宿旅游产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扬州民宿客栈发展对策

(一) 吸取他人经验

鉴于扬州的民宿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瓶颈, 一味的靠自己摸索速度太慢, 成本太高。国内外有许多地方的民宿发展已非常成熟, 扬州完全可以组团去实地考察, 学习借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例如:英国采用的等级制度, 将农家民宿设施比照旅馆分级认证方式, 依序分为:登录 (Listed) 、1冠 (1-Crown) 、2冠 (2-Crown) 及3冠 (3-Crown) 四个等级, 每年由观光局以不预先告知方式进行查核。这样的分级制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很清晰地了解各家民宿的真实状况, 选择符合自己心里预期的客栈居住, 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 形成一种竞争机制, 促使民宿经营者提升服务水平。

国内民宿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在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台湾民宿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以自家物业经营为主, 规模限定在5-15间客房。这种模式方便管理, 易于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台湾的民宿多位于景观地带, 结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及农林渔牧业生产活动,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接待服务。除提供住宿及餐饮等基础旅游服务外, 还可以提供结合当地旅游及社区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内容。这些民宿通过开展民俗活动、提供特色餐饮、展示地方性文化、结合休闲娱乐等方法, 营造的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旅店, 而是家庭般温暖的住宿氛围。

(二) 创新管理模式

扬州在学习其他地区民宿发展经验的同时, 要深挖自身内容, 形成本土特色, 打造扬州旅游的新名片。例如, 针对老城区的南河下居民客栈大多都“藏”在深巷, 而且比较分散, 外地游客订房、看房不太方便的问题, 管理部门成立了民居客栈运营中心, 系统化、信息化、网格化管理运营街区内所有客栈。运营中心从预订、接洽、订房再到居民加盟, 就是一个载体, 它是所有客栈的“总前台”, 实现前台在街面、民居在巷内的格局。南河下居民可以通过出租闲置房、委托运营公司管理、自行运营三种模式参与。

民宿客栈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是随着主人的品味而来, 展现各异奇趣的风格。扬州的民宿在选取经营者或管理者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吸引一些艺术家、文化人来投资。这些人所从事的职业多为文化出版、艺术设计等, 整体而言, 文化程度较高, 生活随性自由, 在物质层面并没有过高的要求, 但是在精神层面追求个性和价值, 比较讲究生活的质量、品位和情趣。这些人投资民宿后, 大多会把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倾注在民宿的建筑设计中、浸润在民宿的细节营造中, 使民宿成为一个人文聚集的场所。

(三) 加强内涵建设

除了管理模式要适应本地需求, 加强民宿客栈的文化内涵建设才是重中之重。选择民宿客栈居住的主要是自助游和休闲游的散客, 他们旅游的目的是想深入当地人的生活, 了解和体验最具扬州特色的文化。与客栈的经营者和工作人员交流互动是他们了解扬州的首选。

作为客栈的经营者, 与游客分享他们的办店理念、起缘, 自身的兴趣爱好、所见所闻, 以及生活态度, 和游客产生共鸣, 成为朋友。经营者要突出主人风格, 经营出浓浓的人情味, 培养一批自己的忠实客户, 努力让自己成为经营中的点睛之笔。

作为客栈的工作人员, 提升文化修养, 强化文化宣传意识, 根据游客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内容, 使游客能在住宿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当地文化。

(四) 展示扬州元素

此外, 民宿客栈在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凝缩当地文化的精华, 通过具有实体感的生活场景来体现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与民居风情。扬州的民俗客栈可以利用老城区闹中有静、独门独院、原生态、慢生活的特点, 体现一种闲适、慵懒却又不失精致、典雅的市井生活, 融入一种富有诗意、渲染力、亲和力和想象力的文化, 蕴含一种和日常生活若即若离的舒适感觉。

例如:扬州最具代表性的长乐客栈是由逸圃、李长乐故居和华氏园等老建筑改造组成, 充分展现了扬州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景特色。游客居住其中就如同穿越到明清时代的扬州, 青砖黛瓦, 清水原色, 切身体会古城魅力。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等大量盐商住宅, 及何园、小盘古等古典园林。另外, 扬州的剪纸、漆器、早茶、沐浴等传统技艺也应该融入到民宿客栈的经营过程中。

由此可见, 民宿客栈应该充分展示其个性, 体现本土元素, 饱含人文情感, 成为扬州文化的新载体。探索发展中的扬州民宿客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政府也应该出台适应扬州现状的民宿管理办法和发展规划, 从大局层面来打造各方面都配套成熟的民宿, 来契合现代城市人更加自由、开放、休闲的旅游理念。

参考文献

[1]陈春燕.杭州西湖风景区民宿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 2015, (21) :122-125.

[2]孙以栋.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策略探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6 (15) 2.

[3]聂超.民宿客栈古巷深处觅“扬州”[N].扬州日报, 2014-11-28.

[4]吴玮.台湾民宿业发展现状及数字化营销策略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3 (3) .

[5]刑剑飞.杭州精品民宿可持续发展分析[J].经贸实践, 2016, (03) .

对舟山发展美丽海岛民宿游的思考 篇5

1 舟山民宿发展现状

舟山的民宿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 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以及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不断推进, 我市民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普陀区朱家尖街道寺岙村、东沙村、香莲村, 桃花镇塔湾村和东极镇庙子湖村, 嵊泗县泗礁本岛基湖村、高场湾村、田岙村以及东部乡镇 (区块) , 民宿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档次和品位逐步提升, 海岛特色日趋明显, 已成为我市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市民宿产业发展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11年,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发展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意见》, 其中对民宿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从2013年起, 市本级将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专项资金从过去的每年15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在总体规划许可下, 对民宿在融资、税收、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支持;消防方面, 针对民宿发展实际, 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前提下, 制定了消防安全标准。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民宿管理办法。

1.2 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市县 (区) 都能充分发挥渔农家乐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 市、县 (区) 、民宿重点乡镇 (街道) 和民宿特色村都纷纷成立了协会。各级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对基层协会给予经费补助, 支持其开展各类活动, 鼓励其在品牌培育、自律约束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3 注重海岛风貌特色

在民宿建设过程中, 能充分利用我市的原生态风貌, 将渔农村乡村建筑作为海洋文化和渔农耕文化的物化载体。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 将民宿建设与特色村打造紧密结合起来, 呈现了独有的南洞艺谷;普陀区展茅街道干施岙村、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 通过文化村落的创建展示了海岛渔农村古朴而独特的风貌。

1.4 注重海洋民俗文化特色

海洋文化是舟山发展民宿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 我们努力把具有浓郁舟山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民宿发展当中, 如嵊泗县五龙乡田岙特色村, 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特色村通过渔民画、贝雕创作, 使旅游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民宿将渔民画、贝雕和渔具、渔船机械设备融合起来, 作为装饰品装饰在餐厅、客房、客厅、院子里;让游客直接参与涨网、流网、拖虾、笼捕、海钓等近海传统捕捞作业, 让游客体验渔民的生活。

1.5 注重舟山海鲜美食特色

海鲜美食是舟山旅游发展的亮点卖点。我市民宿的菜肴, 始终和舟山“中国海鲜之都”美食品牌打造有机结合起来, 在菜肴设计上, 突出渔农家菜肴的地道风味, 突出天然、绿色, 真正做到原汁原味, 让游客吃得新鲜、吃出情趣、吃出健康。近几年, 我们通过组织渔农家特色菜比赛, 首批舟山群岛新区渔农家乐特色菜评选等活动, 为打造我市的民宿美食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6 强化整体的品牌效应

推进连线连片发展, 把分散的民宿、特色村通过整体包装, 实现规模效应, 形成民宿产业集聚区。如普陀区朱家尖街道白沙港村利用丰富的岛礁资源, 打造了“浪舞白沙、海钓天堂”;朱家尖街道莲花社区香莲村依托乌石砾海滩, 建造了“乌塘风情园”;定海区双桥街道狭门村以六奇六景、六雅六境、六游六美, 开发了东海大峡谷;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依托中国戏剧基地建设了南洞太阳谷等。

2 目前民宿存在的问题

2.1 理念陈旧, 经营档次相对低端

业主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现代经营理念, 重数量轻质量, 一味追求当前收益。加上市场调控机制缺失, 随意抬价、无序竞争等问题普遍存在, 造成粗放经营与中低端市场的非良性循环。

2.2 要素限制, 产业形象日益受损

村庄基础设施承载力明显滞后于游客容量, 环境卫生、日常排污、安全隐患等问题加速呈现, 产业形象日益受损。

2.3 同质并行, 特色缺失, 产业品质难以提升

其一是建筑形态同质。经营户设计意识淡薄, 又受投资成本限制, 相互参照导致外形雷同。且当前盛行的中西融合式风格与渔村生态环境、海岛聚落特质不甚协调。其二是经营方式同质。渔农家乐主题单一, 项目单一, 除提供传统的食宿服务外, 缺少特色体验与生活分享, 产业品质难以提升。

3 加快发展美丽海岛民宿游的对策

3.1 注重规划设计

在现有民宿发展基础上, 组织力量开展调研、认证, 科学规划民宿差异发展的区域格局, 避免设计类同、简单效仿, 实现错位发展, 编制《舟山市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宿业主按照休闲为主、兼顾旅游的功能定位, 以渔农业文明和渔农村文化为主线, 以渔农业景观、渔农业生产活动、渔农村文化习俗及渔农事节庆为主要内容, 开发各具特色的经营项目, 同时将佛教文化、海洋文化及山海优势资源融入民宿发展, 将民宿开发与特色村打造融合起来, 深挖区域特色、保持本土风格, 做到以“文”促“游”。在民宿单体设计上, 我们将充分借鉴全省农家乐创意大赛的成果, 组织开展本市的民宿设计和创意等活动, 适时推出《舟山民宿百例》, 指导民宿内外部的装修设计、材质原料、楼梯走廊、庭院阳台、灯具修饰以及污染处理等。

3.2 加强政策扶持

进一步总结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民宿管理的做法。根据新区建设和民宿旅游的需求, 建立评鉴、分级与认证制度。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民宿的规范性管理, 推进标准化建设, 出台民宿质量标准或民宿规范性管理办法。加大对渔农家乐的财政扶持力度, 将扶持重点转向精品民宿, 引导民宿产业向精品化发展,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民宿发展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增加授信贷款规模。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和外企投资民宿, 从机制创新、风险控制、权益保障、政策扶持和强化服务等方面支持引导鼓励土地合理规模流转, 开发建设精品民宿。引导民宿进入电子商务领域, 支持民宿申请商标注册, 以特色商标促进民宿品牌提升。继续鼓励建立民宿自我管理组织, 制定民宿价格指导公约, 大力营造公平经营、诚信经营的民宿发展环境。加强与旅游、海洋渔业、城建、国土和消防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共同推进民宿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特色打造

深挖区域特色、保持本土风格, 开发优势资源, 优化生态环境、提升服务环境, 发展一批基地型高品质的休闲渔农家乐, 指导和扶持渔农家乐旅游特色乡镇和精品示范区, 分区域打造特色各异的的主题民宿。打造自然生态型特色民宿。以生态和环境为品牌, 加大民宿绿化力度, 种植各种绿化美化植物, 做到宜绿则绿, 美化环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防止对环境的人为破坏。打造文化体验型特色民宿。依托特色村内浓郁的海岛文化、渔农耕文化、五匠文化、孝文化等, 通过讲述舟山乡土文化故事, 摆放舟山乡土文化艺术品, 表演跳蚤舞、渔歌号子、威风锣鼓、渔民画制作等来打造特色民宿。打造休闲愉悦型特色民宿。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耕作、探险、观赏等特色活动体验, 让游客亲自参与, 亲身体验, 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丰富民宿内涵。打造美食体验型特色民宿。以特色美食为主体, 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原有海鲜、土菜风格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创建一批具有舟山海岛特色、深受游客喜爱的渔 (农) 家特色菜。打造个性体验型特色民宿。迎合现代旅游的需求, 依托高校或者设计院校资源, 积极开发一些个性化产品、高科技旅游产品, 打造一批类似“青年旅社”的个性化民宿。

3.4 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原住民外迁较多的并具有原生态风貌的“空心村”,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通过整体的包装策划转化为旅游资源, 采取“政企合作”, “村企合作”的模式发展。将一批自然环境好、特色鲜明的具有得天独厚自然风景的村庄 (重点是空心村) , 如朱家尖的筲箕湾村, 桃花的黄沙村、枸杞的大王村等, 通过村或镇整体包装向外推介, 引进有实力、有先进理念的旅游公司连片开发精品民宿群落, 整体打造, 统一经营。采取拆迁安置小区整片打造的模式发展。引导有条件的拆迁项目安置小区, 特别是景区周边的安置项目, 直接按民宿村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这样既能提高群众对项目拆迁的认可和支持度, 又能提升景区的整体接待能力。采取高端人才示范引领的模式发展。加大精品民宿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 鼓励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从事民宿开发和管理, 重点建设集海鲜美食、海岛渔俗于一体的示范点, 建设具有深厚文化氛围的渔农俗风情示范项目。

3.5 扩大宣传促销

依托北纬30度这条神秘带, 重点引导和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民宿, 增强民宿经营业主的宣传意识, 组织和参与相关宣传促销活动。创新宣传促销方式, 加强与报刊、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合作宣传, 拓展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和合作, 形成市、县 (区) 、乡镇 (街道) 、社区 (村) 四级联动, 共同打造舟山群岛新区民宿品牌。鼓励各地开展民宿标识标牌统一活动, 编制民宿宣传手册、民宿导游指南等。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渔农事节庆活动, 搞好全市的十佳舟山民宿评选活动等, 引导和支持各级协会, 以及村、点、户举办各类宣传促销活动。

摘要:介绍了近年舟山民宿的发展现状, 阐述了其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以促进舟山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宿,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江圣友, 吕坚, 岑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新农村, 2011 (03) .

[2]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注重特色规范提升加快发展普陀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J].新农村, 2012 (02) .

恩施侗寨戽口村民宿服务质量研究 篇6

民宿旅游产业对戽口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是一个逐步的探索过程。本研究希望深入戽口村,从游客期望、实际体验的角度去了解游客在当地民宿的服务质量中最关注的方面以及对服务质量的重视与满意度。明确其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根据游客期望挖掘人文资源,提高当地旅游吸引力和民宿的接待能力与服务能力;使供需相符合,为当地民宿业的发展及民宿经营者提供一些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民宿的概念及特点

在我国,民宿的称谓及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而准确的概念。众多学者对民宿也有较为不同的界定:

综合来说,他们对于民宿的概念及其特点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家庭经营,通常管理者即所有者;二是与民宿主人有一定程度地交流;三是经营规模较小;四是能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

(二)服务质量研究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出多种多样的服务质量测量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从其本质上划分为两大类别:基于事件(Incidentbased)和基于属性(Attribute-based)的测量方法。当前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定量测量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当前格鲁斯服务质量模型、PZB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IPA分析法及Kano二维测量法等作为饭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已被广泛使用。李蓉等(2009)通过以某接待宾馆餐厅为例,应用SERVQUAL从顾客满意度角度对外包项目服务质量进行了测量,具体论述了饭店如何对外包项目的服务质量进行测量和管理,为外包项目服务质量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徐虹等(2008)在详细阐述饭店服务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剖析PZB服务质量模型所提出的五个差距产生的原因入手,提出了饭店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

针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研究,既有针对乡村旅游中某项单独产品质量的研究,也有结合乡村旅游的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特点,在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包含社区、人员服务在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八要素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及全面评价方法。有学者也进行学科交叉性研究,如王国弘的“农家乐”游客的感知服务质量与心理契约的关系研究,也有学者在理论上做了一些尝试,开发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量表,还有如胡丽花等学者将家庭旅馆游客的动机、服务质量、满意度与忠诚度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国家商务部2007年也发布了《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对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规范,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也成为关注的对象。随着台湾、丽江等民宿的发展,在大陆这一农家乐的延伸产品的服务质量也逐渐成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勘察和预调研列出17项可能影响服务质量的要素,并初步将这17项分成了基础设施、活动项目、民族特色体现、服务态度这四个方面,预计戽口村游客会更关注民族特色体现和活动项目这两个方面,同时也对这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基础设施和服务态度方面的重视度和满意度均较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观察法了解戽口村民宿发展的现状,包括民宿数量、规模、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淡旺季和客源地等方面。在了解到戽口村的民宿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仅有6间民宿,共计25间房,游客接待量有限,因此更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吸引点,完善现有服务质量,于是本研究在了解到当地旺季后,于其旺季,清明、国庆等假期前往调查,选取在当地民宿中居住的时间较长(2晚以上的游客)作为样本,共计3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数据3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访谈设计

我们对当地居民及民宿经营者进行了访谈,主要从民宿数量、规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设施设备、经营模式等方面了解当地民宿的发展现状。访谈分为两栖经营情况和服务项目和服务能力考察这两大块。

(四)问卷设计

在游客对民宿服务质量各要素的重视度及满意度的分析中,我们将民宿服务质量的表述放在中间,让游客现针对表述进行期望程度的判断,再对实际体验是否满足进行判断。这部分采用likert3级量表,使游客态度更加显著,共有17项表述。

问卷后半部分主要为基本信息及到此旅游的交通、渠道、次数等的相关情况的调查。

三、研究结果

(一)访谈结果

芭蕉侗族乡戽口村位于恩施市芭蕉集镇西南8公里处,全村茶叶面积8500亩,被纳入“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设,发展茶叶产业和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侗乡特色民居改造,实现“茶叶、文化、旅游”有机对接。被湖北省住建厅命名为第一批“宜居村庄”。目前为“仙居人家”休闲旅游示范村,凭借该村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民宿产业。

当前在政府支持和补贴下,戽口村目前已有6家民宿:

6家民宿均为两栖型经营方式,即民宿为其家庭副业,主业以农耕为主,种植茶树。所有的民宿的住宿价位基本在40-60之间,价格并不固定,随着旅游季节、游客人数等灵活制定。当前各家民宿经营的主要困难是资金问题,都有想要扩建或者增添设施设备,提供一些特色化服务的意愿,如歌舞表演、改善室内装修设计等,只是由于资金的限制而无法施行。6家民宿主要依靠恩施旅游局进行统一的宣传,主要方式为当地电视台的采访报道,恩施网站,印发旅游宣传册。除了云仙居和密竹山庄印有自己的名片外,其他民宿主要通过口碑宣传。

当地游客情况表:

(二)问卷结果

(1)样本分析

在调查的30名游客中,近2/3的游客为男性,1/3的游客为女性。年龄分布在19~51岁之间,以33~38岁年龄段较为集中(占40%)。76.7%的游客来自城镇,只有23.3%的游客来自乡村,且均来自湖北省。具体的客源情况为:恩施本地40%,宜昌23.3%,武汉20%,天门10%,仙桃3.3%,汉川3.3%。

(2)要素的拆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从游客的角度,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依据游客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而游客满意的实现即顾客对于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得到了满足,而顾客的各种期望实际上就是顾客各种需要的一种综合表现。顾客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对游客的需求充分了解,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哪些是顾客最迫切的需要,哪些需要的满足所带来的满意度最高,而这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本研究将当地民宿服务质量要素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划分。

要素拆分图:

(3)IPA分析

应用IPA将受访者对民宿旅游服务质量各要素的期望程度、实际体验结果综合进行分析,以探讨民宿旅游服务质量。Hollenhorst建议,在IPA分析当中,使用各自的总平均值为分隔点较具有判断力。因此,本研究中将研究的17项要素期望程度平均值与满意程度平均值算出,横坐标(X轴)为期望程度平均值,并以实际体验的满意程度总平均为区隔点,分隔高于表现程度平均值的要素与低于表现程度平均值的要素;纵坐标(Y轴)为满意程度平均值,同样地以期望重视程度总平均值为区隔点,分隔高于期望重视程度平均值的要素与低于重视程度平均值的要素(图:服务质量重视——绩效分析图)上述做法将所有要素分为在了四个不同的象限:

A象限(继续保持区):顾客非常重视并对所提供服务感到满意

B象限(供给过度区):顾客不重视但对所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

C象限(优先顺序较低区):顾客不是很重视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感到不满意

D象限(加强改善重点区):顾客非常重视但对所提供的服务感到不满意

各个象限所包含的具体项目见表:民宿服务质量IPA策略分析表。

四、研究结论

(一)服务质量需全方位提升

研究表明游客重视且满意度高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生理需要和社交需要中的要素,这也是当地服务方面需要继续保持的优势方面。而自我实现中的要素,即游客对特色化、民族化、求异等需要还尚未被完全唤醒,其服务质量也不高,反映出相对较低的需求还未被完全满足,因此高等需求和供应尚未出现,民宿的民族化特色化也只停留在建筑外部。当地居民及经营者对游客都十分热情,在尊重需要方面提供较为令人满意的服务,但游客在这方面的期望和重视程度并不及其他要素高。但是,游客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中都存在十分需要改善的要素。这也表明当地民宿的服务质量还需在游客5个层次的需要上进行全方面的提升。

(二)民宿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研究表明,游客满意方面主要在最基本的层面,如餐饮、房间整洁、环境优美、主人的热情服务这些方面,同时当地民宿在交通、配套设施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游客最基本的需求未被较好的满足。高等需求,如特色化、民族文化体验、农活体验、着少数民族服饰还未受到较高的关注和期望程度,未被完全唤醒,供需也出现了错位。同时当地民宿数量较少,游客接待量有限,且主要以省内和本市内游客为主,辐射范围较小,基本只采用口碑营销的方法,这些表明当地的民宿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且根据与临近的村寨枫香坡相比,其旅游发展速度较缓慢,需要挖掘特色资源,进行重点规划和开发。

五、当前民宿发展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可进入性低

调查中,63%的游客是通过大巴进入景区,而大巴早上6点发第一班车,每隔3个小时一班车,到达戽口村需2-3个小时左右,晚上6点停班。游客在路途上要花费较长时间,尤其是外来游客,乘火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到达恩施的时间点难以把握,又对大巴发车时间不了解,从而在路途上耽误更长的时间。交通不便导致外来游客倾向于前往市内景区游览,市内游客则会减少重游次数。37%的游客采用自驾方式,但市区通往戽口村的路面较窄,地面状况也不够良好,游客还需要自己弄清路线。这些均给游客的进入带来较多不便。

(二)产品内容单一,阻碍民宿发展

戽口村六家民宿的产品内容单一,而且同质化倾向严重,这也成为其提升发展的一个瓶颈。餐饮占了重头,不少恩施本地人以及宜昌来的游客在戽口也不过是吃一两顿饭就走,或者呆在室内打牌,鲜有其他娱乐活动。这说明民宿经营者关注的重点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上。事实上,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农家乐的经营形式主要是“民宿”,即主要提供住宿服务,这也是当地民宿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所在。因而当地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住宿游客量有限,无法形成旅游经济链。游客的需求也将始终停留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较低级的需求层面,无法促进当地居民与民宿经营者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及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导致当地旅游竞争力与吸引力严重不足,再加上进入景区的时间耗费较长,使得民宿发展受到了较严重的阻碍,发展速度缓慢。

(三)缺乏组织的指导和资助

当地民宿产业由旅游局指导完成,率先挂牌6家民宿作为示范点,由村主任、党员姚美云带头发展民宿产业,政府也对当地民居改造提供了一定资助。同时制定了民宿的《登记验证制度》,《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投诉制度》,《值班查房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游客遗留物品处理制度》,并均悬挂于各家民宿内。但在民宿的经营、宣传营销、服务的完善、质量的监督等各方面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规范和指导,基本上都是民宿经营者个体自行探索,条件好一点的利用农闲外出考察,导致经营者对旅游者需求、当地资源优势的利用等方面并不了解。资金资助出现断层,只在前期开办时进行资金的援助,但民宿的经营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营者想要扩大规模或提供更优质化的服务的意图。

(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戽口村的6家民宿分布较散,远的甚至相隔一公里,但是沿路却没有路灯,也少有人家,这给夜行的游客带来不便。此外,除了其中一家民宿的空地上有整个戽口村的地理图以外,也缺少必要的交通和旅游指示标识,景区内游憩设施较少,给在区内游览的游客带来很大不便。

六、提高民宿服务质量的建议

歌舞表演、交通、配套设施是急需完善的重点。当地歌舞表演只有一家民宿提供,一般在有重大接待时才会开展,这使得众多游客都不知道有这样的表演,有需求也不知道去哪要求。当地居民可以组建一个小型歌舞团,选取固定表演场地,在游客量较大时进行表演,或以民族表演打出广告,吸引游客前来欣赏。在旺季时增加大巴的数量,缩短发车间隔时间;在市区设立景区引导指示牌,便于自驾游客的进入。在景区内增加交通和旅游指示标识的设立,增加公共游憩设施,完善道路照明系统。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和主人的热情度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是民宿发展的优势所在,在保持这些优势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进行发挥,增加当地人与游客的互动,例如为游客当导游,教游客采茶制茶、学唱民族歌舞等等。在经营过程中,展现侗族文化,可设立侗族风情体验馆,展示侗族的历史、农具、服饰或在自家民宿中开展侗族风情体验活动,让游客真正体验一回侗族人家的生活。避免各民宿的过分独立、各自为营,而要使整个村子形成一种统一的氛围,开展一些统一的活动,延长旅游链,设定该村民宿及休闲旅游的发展主题,这些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组织进行指导和统筹。在民宿的经营和开发中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物质为依托,将其开发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到相应的住宿体验过程中,结合自然资源,茶文化、农业文明等,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住宿体验的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

七、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由于时间的局限性,未能长期跟踪当地民宿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到一个动态的数据。另外,当地民宿发展时间较短,仅不到2年,虽观光游客较多,但度假型游客较少,停留时间短,以一日游为主,导致住宿游客量有限,从而使本次调研的样本较少。故我们通过对不同时节和节假日以及其旺季前往的游客进行调查,同时尽量选取在当地住宿时间较长的游客来提高其代表性和可信度。

在后期可进一步跟踪当地民宿的发展状况,得到动态数据,了解游客需求、客源地、当地居民生活、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随着其不同的民宿发展阶段的转变。将戽口村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情况与同寨的枫香坡进行对比性研究。

八、结语

如今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城市病”的加剧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也逐渐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的度假休闲型转化。在住宿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可充分利用民居客栈,营造纯朴、真实的少数民族农家氛围,满足游客在住宿体验中特色化的需求,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类似于恩施这类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虽然当前在旅游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但其人文、自然环境资源十分优越,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进行民宿特色化的开发,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宿服务质量,使民宿成为独立的旅游产品,真正使“仙居恩施”的口号受到广大游客的认同,并使更多的游客拥有这样的体验。于此同时,利用旅游和民宿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民引领一条致富之路。

上一篇:人口与计生工作下一篇: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