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2024-08-19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共8篇)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1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5.6%和59.1%,下降到2007年的34.7%和36.4%。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

从区域创新能力看,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知识获取能力居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4位,专利申请量居第3位,专利授权量居第2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第1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均列全国第2位。

从协调发展能力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5∶1左右,差别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评估公布,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居全国第3位。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居全国第3位。据国家有关部门评估公布,浙江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国省区第1位。

“浙江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浙江模式”的研究日渐深入。“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浙江模式的重要内涵。浙江工业化发端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民本型、内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浙江的经济特色,造就了浙江的经济活力。浙江模式最基本特征是: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许多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小商品,形成以日用轻工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门槛较低,符合群众的创业需求。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是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

——“小企业、大协作”。专业市场、民间资金、股份合作制共同构成小企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小企业通常势单力薄,但浙江小企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大协作”的机制优势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既保持机制灵活优势,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难度、企业管理费用和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小区块、大产业”。与小企业裂变复制的生长方式相对应,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象。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小资源、大制造”。浙江人针对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创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借助市场力量,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走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并向创造大省迈进。

——“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2007年户均注册资本仅为40万元左右。他们敏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他们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胆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指标,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小城市、大经济”。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浙江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和中心镇。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城市化格局。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推出“强县扩权”政策,努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做强做大。

“浙江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浙江经验”,就是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生动实践的概括,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成功做法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体现。“浙江经验”最具特色的内涵是:探索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根本方法、根本追求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最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主要有:

——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建工作创新,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率先改革,创造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区域赶超发展赢得了先机。率先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筑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尊重群众、激发创造,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浙江一直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着力打造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政有为、科学施政,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坚定、清醒、有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放手让人民群众干事业,又积极引领人民群众创大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到实处。

“浙江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发展,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提升,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创业创新。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浙江人民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信念从不动摇。即使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浙江人仍然想方设法发展家庭副业,“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又长;即使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浙江人不畏艰辛,甘于从中干起,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即使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浙江人也敢于摸爬滚打,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开路先锋,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敢为人先、开放图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浙江人的创新观念也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建

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浙江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创新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创举,是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入研究“浙江现象”,不断完善提升“浙江模式”,不断总结发展“浙江经验”,不断弘扬丰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新使命,需要继续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新的贡献。

(作者陈一新系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2

一、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多管齐下, 各具特色

我校目前主要有三类创业教育课程:

1、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始于1999年, 由竺可桢学院面向全校成绩优异的工科本科生开办, 借鉴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以管理学和MBA基础知识为主, 每年选拔60名学生参加,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

2、创业管理精英班

始于2006年, 由管理学院面向本科、研究生、MBA三个层次开办, 每个层次30人, 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线, 通过与国际名校的互动交流和企业战略合作, 探索多种模式培养, 以本科为基础, 以硕士或博士为出口, 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精通外语, 知识结构合理, 专业知识精深, 创新和竞争能力较强的管理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3、《KAB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

始于2007年春季学期, 由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面向全校有志于创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 每班30人, 以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主线, 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对创业问题的正确认识, 了解创业者基本特征和所需素质, 使学生了解从而产生商业想法、写出商业计划书、组建一个企业直到运营企业的基本过程。本课程是联合国劳工组织为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而开发。2007年11月, 我校成为团中央、全国青联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风起云涌, 丰富多彩

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只有和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 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我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学工部、研工部和就业中心等部门牵头策划、组织和实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创业计划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浙江大学“蒲公英”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现已成功举办五届。每届赛事均有近150支以上的团队报名参与, 直接参与学生在1000人以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成功承办了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开展“创业论坛”和“青年创业大讲堂”活动。每年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向学生现场讲述创业经验和心得体会, 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3、设立“创业沙龙”交流平台。组织有创业经历或正在创业的学生谈创业的心得体会, 同时使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与具有创业愿望的学生面对面探讨, 让身边的创业榜样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4、组织学生走进创业企业。学校与大学科技园内的创业企业主动联系, 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到初创企业实地参观或实习, 增加他们对创业企业的感性认识。

5、开展创业活动的校际交流。我校多次邀请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两岸四地的著名高校的学生团队参加创业计划邀请赛, 给学生提供交流创业想法、创业愿望的机会, 还邀请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管理咨询界、风险投资界等方面的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来点评和指导。

三、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各领风骚

我校特别专注于创业活动的校级学生社团就有三个:

1、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

成立于1999年10月, 由学校研工部指导, 以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宗旨, 倡导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创业精神的学习, 致力于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邀请赛”、“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文化月”、“创业成功路系列培训”、“创业江干行”、“科技创业北仑行”等大型活动就是该社团的强势品牌活动。

2、未来企业家俱乐部

成立于2002年5月, 由学校研工部和国家科技园管委会携手创办, 是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 致力于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发掘并培养优秀的创业团队;积极参与并推进浙大科技园的建设。影响力较大的“‘青蓝’创业论坛”就是该俱乐部主办的大型系列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之一。

3、KAB创业俱乐部

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支持下, 于2008年1月成立, 由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指导,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创业活动, 并促进创业大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定期开展创业案例分析、创业项目研讨、模拟企业经营、创业经验交流、参与创业企业运作和创业实践等内部活动, 同时面向全校同学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企业走访、创业计划竞赛等开放式活动。

目前除了以上三个学生社团, 我校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像学生科协等社团也都是从事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生力军。

四、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功能逐步凸显, 日臻成熟

我校的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 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是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青年创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 累计有入园新注册企业420家, 注册资本20多亿元, 其中科技孵化企业260余家, 已有50多家孵化企业毕业出园。近几年来, 科技园紧紧依托学校, 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两个层面进行扶持、提供帮助和服务。目前在科技园内注册的我校大学生创业企业有34家, 大部分企业运行良好。

我校科技园现阶段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公司注册、人事代理、投融资、项目申报、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创业物业服务、优质中介服务等。比如, 2007年浙大科技园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服务单位 (全国六家大学科技园入选) 。经过科技园筛选推荐的8家企业研发项目, 经科技部组织评审后有7个项目获得批准, 立项率87.5%, 申报数与立项数都居全国第一。7家企业获得国家无偿资助280万元 (每家单位获得40万元) 。2008年已经完成国家创新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工作, 今年共申报大学生创业项目8个, 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孵化器功能日益凸显。

摄影的浙江现象 篇3

在21世纪初,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一跃成为经济强省。这个被称为“浙江现象”的改革开放样本直到现在仍然吸引着许多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进行研究。

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浙江人经世务实、兼容创新的精神气质创造的经济奇迹已经在反哺文化。近年的浙江,一条多元化转型的摄影发展路线清晰可见,形成了摄影领域的“浙江现象”:除了在“国展”“荷赛”等国内外重要摄影比赛中大面积入选、获奖外;浙江打造了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纪实摄影大展等重要的专业摄影展览平台;构筑了浙江摄影大讲堂、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摄影工作坊、浙江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新峰计划等项目多层次的摄影人才培养渠道。更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从群众性摄影活动的组织者,转型成为整合省内外摄影资源的枢纽机构,成为这些活动背后的重要推手。在浙江省摄协主持和促进下,摄协与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摄影出版社等学术、出版传媒机构形成了良性互动,打通了浙江摄影专业发展的关节点。兼顾群众性与专业性,多元发展的同时鼓励学术支撑下的创新,浙江业已营造出生气盎然的摄影生态。就在国内不少地区还在单向地借用摄影的群众性,为拉动地区经济造势的时候,浙江已经凭借经济的发展和积累,为摄影搭建了厚实宽阔的舞台。正是依托于这座舞台,一大批浙江优秀的年轻摄影人正在迅速地成长。

《中国摄影》近年已经大篇幅介绍过卢广、邵文欢、储楚、傅拥军、欧阳世忠、陈敏、朱丹阳、叶文龙等浙江摄影师的作品。本专题重点呈现的7位年轻摄影师全部来自浙江 “新峰计划”、浙江摄影新锐展和浙江摄影纪实摄影大展等专为浙江摄影师打造的摄影项目的入选者。从对经典影像语言的借用,到与新媒体的拥抱与融合,他们的创作方向各不相同,虽然很多作品还显得青涩,但都力图以新的影像言说方式对现实和自己的内心做出回应。他们的作品只是当下浙江摄影多元格局的一个局部,他们以及他们身后一大批浙江摄影人多样化的影像实践,让浙江正在形成当下当代中国摄影版图上隆起的高地。

高原正在形成,高峰应该就在不远处。

本期专题得到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的倾力支持,浙江摄协的副秘书长毛小芳女士为专题提供了大量材料,浙江摄协主席团委员沈珂和与浙江摄影家协会长期合作的评论家姜纬为本专题提供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姜纬和浙江籍评论家赵刚还为本专题撰写了相关评论。特此鸣谢!

浙江邮储笔试经验 篇4

我报的是经济金融类,邮储的笔试是分科目的,事隔很久已经不太记得了,就讲个大概。

首先讲讲环境,实在是想起来就苦情。所谓的.杭州第一技师学院,非常萧瑟,最最重点的是旁边就是卖丧、殡用品的,后山就是坟地,考试期间貌似还听到有吹唢呐什么的,教室里那个监考老师竟然还明目张胆地在那里打电话,都不知道避出去一下,还有不知道哪里机子还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嘟嘟声,

各种杂音一哄而上,我简直就被淹没了,最后竟然能通过笔试,实在不可思议!!

至于笔试内容,邮储整体上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据一个同伴说,她在银行一本通里面做到了4、5个原题,我后来去翻了,都做过的啊,竟然错了2个,实在想一掌拍死自己了事!邮储是我经历的第二个笔试,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行测的重要性,尤其是做行测时速度的重要性,因此我沿袭了过往一贯死磕题的做法,最后实在来不及啊!学弟学妹们,不管要进哪行,只要需要笔试的,就要人手一份行测做起来啊。专业知识我也做得非常迷糊,都不知道自己选了什么,出来后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学经济学的了。不过印象很深的就是考金融深化,这个东西也就瞄过几眼,它竟然给我考基本条件,而且金融深化不止考了一个。

浙江精神作文 篇5

杏花春雨,小桥流水,三潭印月,映日湖泊,江南古色古香,一派风雅。

悠悠古街,攀比林立高楼,虽无霓虹闪烁,却有圆月点缀;虽无奢华街市,却独到风趣;虽无彩旗飘飘,却有灯笼闪烁;虽无五彩缤纷墙瓦,却有古墙韵律……

唧唧提鸣的燕子,无不诉说着这黑白瓦中的秘密。或许这黑白瓦中就如江涛之气魄的浙江精神,与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而不顾,奋死拼杀,却只求人民安居乐业。

自古英雄,不为求索,只留清白永长存,此真乃无价之结晶。

晨,雾色朦胧,犹牛奶,烟雾弥漫在大街小巷,万物皆充满了神秘感。

古朴的石板街在雾色的衬托下显得神秘不已;精致的木雕栏好似隐含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黛瓦粉墙的房子是那么古色古香;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是那么厚实庄重;斑驳的暗绿色苔藓让人亲近不以,幽幽古街里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甚至连楹联、匾额都仍保持着传统文化的韵味,保留着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若对这些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会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册泛黄的“线装书”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与经文古读。

溪头白发老人,端望滔滔江水,神似凝重,透露出悠远的神情,令人大为不解,却又似解其中之奥妙,无不惊叹,溪头之奇景。

橘色清洁工如约而来,虽太阳未出山,晨光未见踪影。然,一丝不苟,井然有序,乃清洁工之格言也。

白发老人随晨光而来,街边公园,锻炼声如约而至。

阳以当空,万物皆辰光笼罩,好一派清晨之景。

街头小贩,杂货商铺,迎河小商,应有尽有,数不胜数,由人眼花缭乱也。

古街两旁有一排排老店,有酒家、杂货店……另一旁则挂着长长的、散发着香味的腊肠和鱼干。每每临年到时,恐怕都是如此,错落有致,朴实中透着有趣,平凡中透着充实。

穿梭于繁忙的街道,瞧着古老的小巷;游荡在喧闹的商场,翘望着幽深的庭院,想着里面神秘莫测的景象,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这一份静溢与安详。

花衣玩童,持彩旗、捉蛐蛐、耍鱼食,笑传千里,洋溢心头。

日头当空,烈日炎炎,黑白瓦片绣金色丝绸,田野鸡鸭,成群结队,乃田园之主也。

顽童闻呼唤,各回各家,各找各娘,板凳饭碗家门坐。

膳后静寂,要问顽童归何方?午觉梦想去也。

菜场扫地收摊,为傍晚做准备。

时辰已过,顽童呼朋唤友,矛杆扁担变以玩具,供玩子嬉戏,西巷头东巷尾,无不欢笑暖意。

日渐偏西,闹声渐弱,家家户户灯光四起,此刻路过家门,即可闻谈笑风生。

朴素的乡土人情中,透露出中华人民五千年的不朽精神,表达了浙少年们自强不息、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这黑白瓦片驻成的悠悠古街中埋藏着一位位革命英雄的爱国故事与爱国精神。

这就是朴素而平凡的悠悠老街,这就是朴实的爱国情怀!

浙江公务员考试面试经验 篇6

本人2005年参加了浙江省的公务员考试,很高兴可以面试高分通过,现把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算是我对论坛的贡献吧!

面试总原则

面试时,考生应该坚持自信和沉着。答题时既要实事求是,也要随机应变。具体表现为,考生应该手脚安稳,不乱抖动,两眼平视主考官,注意和考官们的目光交流。面试并不是要像机器人一样表现“完美”,考生可偶尔低头看纸、思考,也可用手势。只要两眼不乱飘,自然地微笑,稳重、音量适中地连贯回答问题,就会给考官留下充满自信又稳重的好印象。

第一大类个人介绍,个人情况类

例:如果通过这次面试我们单位录用了你,但工作一段时间却发现你根本不适合这个职位,你怎么办? 答:

1、首先,我确信自己很热爱这份工作,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是前所未有的,我不想说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但我一定是最勤奋,最适合这份工作的人。

2、我是学工科,很多人认为我们工科只适合和数字公式打交道,可是,我的英语成绩是我们班最棒的,大一就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因为,我相信“成功是1%的天赋,99%的汗水”。

3、在这种情况下,我会不断学习,总结,向单位的同事虚心学习,努力让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事实绝对可以证明,单位录用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分析:①问题归为个人介绍,个人情况类问题。

②回答重点,要放在个自己的一个特别突出的优点上面。

③思路:有什么优点(自己的核心能力)?

优点和工作内容的匹配性。

举例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

使用名言增加证据。

④同类题目扩展:

你有什么优点。

最失败的一次经历。

为什么报考公务员。

谈谈你自己。

为什么要录用你。

例:如果你被录用,到新岗位如何尽快有效的开展工作。

答:

1、我一直很喜欢肯尼迪在1961年就职美国总统时,说过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也正是句话,让我决定报考公务员。

2、如果我可以被录用,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自学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学习《公务员法》和单位的相关文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踏实肯干,加强业务学习

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问多想多做,努力熟悉各项日常工作。

三、工作细心,团结同事

主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

3、周密的计划,良好的实施,一定会让我很快的适应工作,实现从学校到政府机关,学生到国家公务员这种环境和角色的双重转变。

第二类社会现象分析问题

又称分析思考能力题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要保持辨证思维方式,时刻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有原理讲原理,需表态先表态”,结合事例,阐明观点。

比如提问,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对此你是什么看法?考虑到事物正反方面,考生应先阐明一般原理,客观来说,朋友应该是多多益善的。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但朋友的互帮互助,是在真诚交往基础上,以心才能换心。这是正面部分,而另一方面,不否认有些朋友只是出于利益关系而存在,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情感交换,是一种有条件的情感投资,它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也就不存在困难时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理解了。这种朋友当然不是越多越好了。例:现在有人说:处长是绝对真理,副处长是相对真理,群众没有真理,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答:

1、唯物辩证主义告诉我们真理是一种普通存在并经过实践证明的客观存在。而并不是一个人。

2、另外,这句话在一定层度上也阻隔了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反应当前社会上一小部分人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我认为,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3、当然,在很多方面,领导在考虑问题和进行决策的时候,所处的立场和高度是和群众有区别。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处长,副处长,包括所有公务员都应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这一点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打造平安丽水”的基本要求。分析:①问题可以归为社会现象分析问题。

②回答重点,要放在个自己的一个立场上面。

③思路:为什么不对?

举例子说明不对原因?

如果是对的话,那会怎么样?

如果是不对的话,那会怎么样?

哪种情况下是对,哪种情况下是不对的?

如果不对,或对,那么那个度是什么?

④可以用的回答方式:

同类现象的对比分析?

量变如何成为质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对立统一观点?

看问题的二面性?

否定之否定观点?

⑤尽量不要马上下定论。要先从大角度切入题目。

例:有一种虫子每次吃东西,都只吃一部分,而不吃完,留一部分,请谈你的看法。

答:

①认为虫子是对的,不要过度的榨取资源,学习虫子合理循环利用。

(生态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②认为虫子是不对的,资源有限,不应浪费。

(资源、能源浪费问题)

③认为虫子是不对的,资源利用率太低

(绿色GDP问题,发展应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

分析:①此类问题还是现象分析类题目。

②不过,没有直接给出观点,需要我们从中提练自已的观点,考查考生的总结,归纳,分析,论述能力。

③观点可以提练很多,好的观点是在大角度上切入,通过透过小现象看到大问题。

④在引出观点前,建立观点和例子的联系。最好使用适当的过滤语句。

⑤重点不是放在观点和例子的联系,而是使用什么语句自圆其说。

例:以下两种情景你较喜欢哪一种:奔腾的骏马、平静的湖面。

答:

我喜欢奔腾的骏马,因为它会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在非洲的草原有一种骏马和一种狮子,每天,一睁开眼,骏马就要拼命的奔跑,因为为了防止给狮子吃掉,竞争就是这样子的残酷,而狮子每天,一睁开眼,也要拼命的奔跑,因为跑的最慢的狮子将会饿死。

挑战总是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我想自己不但要做成为骏马,更要成为跑得最快的骏马,也现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

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是今天跑得最快的骏马,而且你们将是我的伯乐。

第三类应变能力问题

面试时,考官经常会抛出令人措手不及的考查考生应变能力的题目,主要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考查考生对突发事件、棘手问题的应对。考查考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能力,考生须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思维反应要敏捷,情绪要稳定,考虑问题要周到。考生应遵循“先冷静,迅速补救处理,再追究责任”的原则,保持冷静,先安抚情绪,然后及时补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记录、汇报问题,或协调解决、督办,再向上级汇报,追究责任等。比如,考官问,发现旅

游者食物中毒,导游人员应该怎么做?首先应该避免其他旅客出现慌乱情绪,控制情绪;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候期间,设法使中毒者催吐,让中毒者大量喝水,以加速排泄,缓解毒性,请医院开具诊断证明;迅速报告旅行社并追究供餐单位的责任。

还有一种应变能力题,提出的问题往往针对考生回答问题内容本身,问题较尖刻,此时,考生应控制情绪,告诉自己考官并无恶意,只是在考查自己的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反应力、应变力、自我认知能力等。比如,考官问,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了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面试过程中考生总是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掩饰自己的不足,你现在是否也是这种心态?面对这种压力式问题,主考官更关注的,不是考生回答了什么,而是怎样回答。考生要注意:第一,千万不要紧张、慌乱,不要认为是自己或别人面试表现不够理想,因而主考官才故意设题刁难自己,更不能认为“大祸临头”。第二,回答态度要诚恳。实事求是承认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许的评价。因此,面试过程中考生扬长避短,甚至投主考官之所好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回答能体现出机智、幽默为上策,这样考官会认为,考生不仅处变不惊,且有化解压力与紧张气氛的能力。

例:如果你组织单位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官因故要迟到一小时,你怎么办?

答:

1、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会让自己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因为只一个冷静的头脑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

2、我会第一次时间和新闻发布官联系,确认一下情况,估算一下时间。

3、然后,我把遇到的情况和事先准备的第二套后备方案迅速汇报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单位领导,请示做决定。

4、在我实习和工作过程也遇到过此类同类,但我始终认为冷静的头脑,充分的前期准备,及时的沟通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必备要素。

例:我们有个问题想和你核实一下,在面试前我们接到了一个举报,说你面试前到处找人,希望在面试中给予关照。请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答:

1、实事求是地说,我在面试前的确找了不少人,但我找人的目的不是在面试中给予关照,而是在参加面试前给我一点经验指点,甚至有益的培训辅导。比如我找了我的邻居sam,他去年参加中央某部公务员面试得了第一,我从他们那儿了解了面试程序、面试应注意的事项、面试形象、礼仪等等知识,此外,我还找了一位曾经的面试考官——孤山残云老师,并系统地接受了他的公务员面试培训、辅导,正是因为我精心准备,到处找人,虚心学习,所以我才能在今天如此自信地、胸有成竹地接受各位考官的检验。

2、如果有人企图找关系,想在面试中得到关照,我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我们不仅有着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公开透明的公务员考录程序来规范制约整个面试过程,而且,我们有着一支素质极高、能力极强、愿意无私奉献的面试考官队伍。他们以自己高尚的情操、无私的奉献、辛勤的劳动守护着公务员考录这一方净土。

3、我一向的做人原则不容我做出那种见不得阳光的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做人要忠、做事要勤、处世要真。这就是,对祖国和人民忠心,对党和组织忠诚,对家人和朋友忠贞;在做事上,工作勤勤恳恳,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不提要求;在处世上真诚待人,真心接物,说真话,做真事。正因为我一直恪守这样的原则和底线,所以在对待考公务员这样严肃和神圣的事情上,我更不可能也不会

采取拉关系等手段获取关照。

分析:①问题可以归为应变能力问题。

②回答重点,在于处理的条理和步骤。

③思路:避实击虚,不要正面回答问题。

一般此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处理问题思路,而不是具体的方案,所以一定要体现条理性。

我一定能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我有冷静的头脑吗?

我了解具体情况吗?

我可以请示领导吗?

我有事前的风险预见?

我可以通过沟通解决吗?

我有这方面的处理经验吗?

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吗?

我是一个计划周密的人吗?

我是一个事后总结的人吗?

一定要尊重领导,联系同事。

④ 要先从处理问题的大原则切入题目。

处理问题的大原则:冷静的思想,周密的计划,事前的风险预见,分清“轻、重、缓、急”,请示沟通,团队解决,事后总结。

⑤同类题目:

领导对你不错,但是同事排斥你。

第四类用词编故事问题

例:用发展、诚信、事业、智慧、小康编一个故事。

答:

1、为什么要讲诚信,在社会发展的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诚信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毒大米,黑心棉,毒奶粉”不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诚信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

对个人来说,诚信,我认为更是一种智慧,只有以诚相待,才能更好的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已。

最后,我认为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一种道义,一种声誉,更一种责任,一种准则,一种资源。分析:①问题可以归为发散性思考问题。

②回答重点,从词语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③思路: 观点要明确,重点突出。

要重视引申出观点。

不能立足于平淡的讨论,充分使用语言的技艺。

从使用议论文的方法,提出观点,二、使用论据,三、总结

第五类处人处事题

在回答考官提出的处人处事技巧题时,与不同人相处要运用不同方式。对上级,要持尊重态度原则、服从上级的安排,懂得保密,不议论上级等;对上级集体要服从,单向请示不卑不亢,保持中立态度,不乱说话等;与同事相处,有理有节,保持真诚、谦虚态度。遇到矛盾,先找自身缺点和不足,利用第三人交流,化解矛盾,要有容人之量,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互相帮助,正确对待同事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失误,多帮助、多鼓励,求同存异。总之,保持宽容、平等态度,不议是非,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确对待领导、同志、本人的缺点和不足。

第六类计划组织协调题

这种题目有固定的回答模式,回答一般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根据活动特点,确定主题和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制定预算,汇报后实施。实施阶段分为五部分,第一,需通过开会形式统一思想,分工,将计划细化、责任落实到各人员岗位。第二,要准备充分物资,包括人、财、物、时、地。第三,通知相关参与部门。第四,对特殊事件和要求的安排,比如协调各参与单位、领导来宾支持、媒体公关。对活动进行中出现的动态、特殊情况,要及时处理和汇报。第五,活动结束后,需进行善后事宜,如物资归位、文件归档、座谈会等汇报。总结包括及时汇报,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提出意见、找出差距、修改方案,写出总结提交领导。

面试的细节处理技巧

面试考场的门一般是关的。考生进去前,应轻敲,待允许后进入后,须轻轻将门关上,走到考官面前,微笑问好。待允许后坐下。结束面试时,考生一句“谢谢各位老师”,起身走到门口,开门,转身正面考官,慢慢退出,微笑把门轻轻关上等这些细节,都给人有礼貌和修养的感觉。反过来,很多不良习惯动作都可能引起考官反感,比如坐姿不正,一直抖动双腿,不断挠头等。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7

关键词:滩涂,围垦,新城市主义,城市形态,案例研究

浙江省坐落于中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其“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特征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贫乏。而城市化的推进(预计在2020年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0%)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土地利用的变动,使原本就稀缺的土地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这一问题已成为目前影响浙江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其所带来的制约正在日益加速地呈现。

开发山地和围填海造地是寻求土地资源的两个主要方式。开发山地意味着将城市建设向低邱缓坡地区推进,涉及林地的保护,实践中存在一定阻碍,而围填海造地,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则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国内外成功案例已不在少数。荷兰从13世纪就开始围填海,其国土的1/4出自大海。在亚洲,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都很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填海造地,用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其次,浙江围填海历史悠久,“秦海汉涂、唐灶宋居”,千百年来沿海人民祖祖辈辈都在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围填海造地,形成了一千多万亩沿海沿江平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浙江省海岸线曲折绵长,河口众多,滩涂资源存量非常多,由于处于不断淤涨状态而保持着动态平衡,是得天独厚的可持续性潜在土地资源。基于这三点,围填海工程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主要方式在浙江日益发展。

1.浙江省滩涂围垦现状阐述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浙江沿海7个城市开始大规模在滩涂上进行围填海工程(图1,图2)。截至2006年,围垦面积已达到20.2万hm2,约占全省面积的2%。2006年4月,省政府同意下发《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5-2020)》,统计了截至2004年7个城市的围垦面积(表1),明确了2005年到2020年,在《关于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通知》的指导下科学的围垦土地的面积和项目数量(表2)。

案例一:宁波慈溪

慈溪围垦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以前,素有“唐涂宋地”之称,长期以来已形成了独特的围垦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筑塘始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间始建的大古塘,全长80公里,经340年完成,工程浩大。此后600多年中,又陆续修建新塘,海岸线随之不断北移,最终筑起巍巍480公里的新旧海塘,围垦出664km2土地,沧海终成桑田。如在今慈溪1154km2的总面积中,有70%是通过围垦而得。

案例二:温州

历史上温州的海岸线共向外扩张了四次,平均每282年一次。据《温州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图》,近年来从最北端的乐清到瓯江口再到最南端的苍南,温州355公里海岸线上,正掀起一波波的围填海高潮,将形成第五次大迁移。预计到2020年,温州将启动滩涂围垦建设项目37项,总建设规模到50.04万亩(3万hm2),海岸将外推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

2008年温州确立了沿海发展带,核心区范围包括北起乐清南塘、南至苍南舥艚中心渔港、滨海大道以东的沿海城镇地区以及围垦规划明确的围垦地区,面积为1002.16平方公里。其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主一副、一轴六区”(图4),其中六区的分布如图5所示。该发展带计划在10至15年内建成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先进、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引领都市经济圈提升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在此,空间增量成为产业升级的大平台,为城镇群带来了活力和优越景观。

浙江围填海工程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为城市赢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优化了人地资源配置,在理性开发的基础上丰富了沿海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建设做好了重要的准备。

在围填土地上进行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几乎所有土地都在进行新城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从早期单一的农业开发向综合性的多功能、多产业的开发利用方向转变,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成为主导。这一转变值得我们思考,它可能蕴含着新一轮新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特色,我们有必要通过实例解读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2. 围垦土地上的新城建设

2.1案例分析

2.1.1温州浅滩工程

半岛工程是一项连岛兴港、造地筑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综合性开发工程,预示了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的趋势。浅滩工程是半岛工程的一部分(图6),将在灵昆岛东侧的南北两端,到洞头县霓屿岛西侧的南北两端,建造两条围海大堤,把两岛相连,围垦后可增加土地面积79.74km2。浅滩工程的目的在于拉开城市框架、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在功能上,该工程呈现综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将建成一个以港口和机场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出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支柱,商贸服务和生活居住等配套协调的滨海产业岛(图7)。在空间形态上,以“一带两轴三组团”的结构(图8),建设“一个商务公园,两条岸线,八大浮岛”的新型生态产业岛。(商务公园带中,商务产业园将与公园绿地结合,营造具有园林气氛和投资环境的新型工业园,区别于温州其他产业园。两轴是长约24公里的南北海岸线,将作为景观通廊,引入壮阔的海景。八个浮岛将营造“岛在海中,海在岛中”的空间格局,形成岛西、岛中、岛东三个产业组团。)在交通上,该区通过公路和铁路与周边地区联系,通过建设洞头五岛连桥工程,与半岛工程中其他区域联通。今后,浅滩工程将与温州主城区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通过富于弹性的土地利用安排和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成为新型的滨海产业岛。

2.1.2台州漩门二、三期工程

漩门二期与漩门三期工程围垦的土地位于台州温岭市与玉环县之间的海域,完工后两者将被连为一体(图9)。玉环县规划在2020年至2030年间进入全岛组团化阶段,同时引导产业扩散和人口转移,加速中心组团的形成与发展,并使之成为新的城市政治中心(图10),并突出商贸金融、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功能,促进汽摩配套产业升级和渔业结构调整,加快周边组团建设,逐步形成“三港一中心”的空间格局。

2.1.3绍兴江滨区滨海新城

为了解决空间问题,绍兴在2010年开始建设滨海新城(图11),该项目部分土地经围填海而得(图12)。这个综合新城的定位是生态宜居新城。在功能上,它将成为杭州湾区生产服务与创新中心,绍兴市的副中心以及绍兴的产业核心区,并且通过产业导向吸引高端与新兴产业,发展物流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在空间结构上,“一心一轴、两区三园”(图13)的结构形态说明新城将以商业与办公作为核心区,通过一条城市空间拓展轴,确保新城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并且结合滨江河口景观形成的两个低碳的生态区,与南、东、北三个工业区相映成趣。在交通上,新城的外部交通主要是公路、铁路与码头,而内部交通则重视公共交通的网络疏散功能。

纵观各个案例,造地筑城中土地性质有了新的趋势,形成了以增加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我们所目睹的这些现象说明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开始理性地剖析海洋资源及其所支撑的沿海文明之间的关系,关注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设计。

2.2造地筑城之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造城运动如此广泛的开展,并非单纯的土地扩张,它反应了城市的需求。

新城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2.2.1对历史城区的保护

浙江有不少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如杭州(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绍兴等,城市中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积淀,但同时也逐步地承担着各种城市发展带来的重任。当结构与功能日趋复杂,中心城区承载力达到饱和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导致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受阻的同时,城市历史气息被现代城市文明蚕食。为了兼顾两者,需要在向中心城区之外疏散人口和产业。新城的出现促进了旧城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老城区的部分功能被新城承接和分担,而旧城改造延续了历史文脉的传承,也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一轮集聚创造了发展空间。

2.2.2对城市增量需求的满足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城市功能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势态,产业结构趋向复杂,产、居、商、文的复合使城市中心区经济社会要素过度集聚,产业的调整和城市新功能的植入难以进行导致城市发展受限。新城为城市为不断完善和日趋复合的功能配置提供了扩张的载体,产业与人口由城区向周边新城疏散,于是形成了新的功能区。

金融中心CBD和大型交通枢纽都是城市化的典型产物。因为市中心区域可能已经难以寻找到大面积的城市开发用地,此时城市的增量需求就要通过依附在中心区附近的新城来满足。城市的某些功能区被疏解出去之后,中心区与新城之间将形成联系网,城市的辐射范围也将得到扩展。

2.2.3对单一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

城市转型的本质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变和提升,空间结构既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又深刻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城市化水平提升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集聚扩散运动,人口、产业向新城的扩散将产生城市的空间排布与功能配置的调整,从而增强中心城区与新城的功能联系与经济互通,形成新的城市空间结构。

从两者的内在组织关系来看,新城主要从空间形态、职能布局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优化影响。首先,新城建设独特的跳跃式空间拓展方式会对城市的拓展方式发生质的影响,使空间形态由集中发展的单中心式向分散的多中心式动态发展。其次,新城建设的本意是疏散人口与产业,因此它为城市职能结构关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开端.突出地体现在对城市产业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上。最后,新城建设疏解与降低了中心城区拥挤程度,有利于形成相对分散的空间结构,实现区域性生态环境优化。

2.2.4促进城市群的发展

今年4月浙江新增了浙西城市群,迄今浙江共有四个城市群。在这些体系中,各个城市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融入到城市群中,将功能、产业、生态、空间、交通以及体制复合,达到发展的同步与协调,是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群层面的发展与规划要求各个城市在功能与形态上进行相应的调整、置换或添置,配合整体的发展理念。此时,新城作为开发空间充裕的资源,具有弹性的土地利用布局,可以成为城市群结构与功能调整的媒介。同时,当城市群发展需要建设一个全新的核心功能区或地标区时,只有依托于新城才能实现。

3.造地筑城现象在空间形态层面的重要启示

地筑城运动尚处于初期,在浙江省特殊背景下,在围垦土地上加设的新城具有多种城市空间调整的机遇和条件。在新都市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下,以实例的经验为参考,新城建设在形态层面上有四个主要问题需要关注。

3.1新城的复合型开发建设

城市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复合型城市的形成。首先,多中心城市拥有复杂的运作体系,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需要多种产业的支持。新城必须配置复合的功能与产业,形成商业、文化、办公、工业与居住结合的功能组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才能避免依附于其他地区运行的境遇,形成有自我调节能力且富有生机的区域。其次,需要有复合的城市空间,即公共开放空间。丰富的公共空间包括不同的城市界面、城市广场、城市花园,建立的是人与城市不同的关系。第三,在生态层面上,不同种类与形态的植被可被采用并组成丰富的景观群,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供更加丰富的城市景观。

3.2新城的人文关怀设计

新都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城市要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在新城设计中主要分为城市文脉的把握和城市人性尺度的营造。著名景观规划专家俞孔坚教授说过:“现代城市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们设计的,这些普通的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名词‘人民’”。为了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应该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唤起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图14的滨水空间设计非常重视城市的地域特色,将其与人体尺度空间的营造进行了良好的结合)。

3.3新城公共交通主导型交通体系

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建立,公共交通主导型发展理论(TOD)是新都市主义思想的两大组成理论之一,可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的问题。首先,新城的交通体系应提倡公共交通理念,包括公路公共客运交通和轨道交通,减轻城市交通负担,提高系统性与便捷性。其次,要强调步行系统。这就需要在街区的规划上有不同尺度要求,创造适合步行的环境,例如100-150米长度的街区可使行走距离较短并且能为步行提供多种选择路线(图15)。最后,由于城市功能整体以及城市通勤圈都已经深入到周围的新城,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这种区域交通互通性是建设新城和激发新城活力的基本要素。

3.4新城的绿色生态设计

可持续的生态新城是现代新城设计的重要理念,新都市主义理论也强调了设计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应从总体规划层面布局多样性的生态网络,结合核心区大型公园绿地、滨水绿地、街头绿地,人均公共绿地以及滨海新城得天独厚的水景资源(图14),设计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形象。其次,应重视居民的参与性,将人作为生态设计的主体,把人的活动融入设计,如生态绿道体系就是将生态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结合的突出实例。最后,需要关注生态与居住、产业的结合,营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坏境。

4.结语

新城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然而在浙江省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建设新城的强烈动机与浙江滩涂围垦活动的结合,就体现出了优越性与独特性。有关围垦型新城的城市设计特点与方法的讨论还需要结合实践继续总结和完善,本文希望能在观念和方法上对今后的方案设计进行及时和恰当的引导,同时将理论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1].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

[2].陈吉余.戴泽蘅,李开运等:《中国围海工程》.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0.

[3].潘家玮.谭荣尧、蔡惠明.等.浙江省统计局统计年鉴[M].杭州:浙江年签社,1980.

[4].徐承祥.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修编文思考[J].浙江水利科技,2006,(1):8~10

[5].库德斯著,杨枫译:《城市形态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6].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等.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朱照宏.杨东援,吴兵编著.城市群交通规则.上海:同济大学,2007

[8].王绍良,陈桥驿,李泰然,等.浙江省水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日本建筑学会编,蔡于胜译.建筑与城市空间.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经济转型的“浙江经验” 篇8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浙江经济增速达到8%,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一梯队。“这表明,近年来浙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卫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月24,杭州梦想小镇,创业者在互联网村举办的一场座谈会上交流

事实上,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更早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寒意”:200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增长仅3.4%,告别了连续19年的两位数增长。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的浙江,下辖近90个县(市、区),几乎每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覆盖轻纺、皮鞋、经编、电器、打火机等行业。曾经,“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更以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势扬名海内外。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的浙江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9年原本计划增长9%的浙江外贸,实际负增长13.8%。

“对于浙江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要尽快完成经济转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过去,浙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传统的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现在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化。

在朱卫江看来,浙江能够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关键是较早认识到了经济转型升级,并系统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浙商回归”“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特色小镇”……支撑了浙江经济在换挡期的合理增速。

发力:浙商回归

2011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在杭州召开。时任浙江代省长的夏宝龙表达了省外海外浙商能够回归浙江、发展经济的希望。他说,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是浙江的金字招牌,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

很快,2012年初,浙江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浙商回归列为当年省政府的“头号工程”。按照这份意见,浙江各级政府要在五年内,通过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引进项目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万亿元。

2008年经济危机后,外需锐减、内需趋缓,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浙江,开始重新审视投资对经济拉动的重要性。

“浙江投资一直处在低位运行状态,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东部水平。”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徐志宏说。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到2011年的近10年里,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8年低于全国水平。

对海外市场依存度最高的温州,是这轮经济调整中浙江最先感受到下行压力的地市。温州前市委书记陈德荣曾分析说:“温州经济总量下滑的直接原因还是投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前些年整个温州的生产性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相对缺乏,导致后面的整个产出不足。”

温州可以说是浙江10年来投资乏力的缩影。据统计,本世纪前10年,温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只有33%,低于浙江全省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样一种长期的投资不足,带来温州的生产能力和转型发展的能力欠缺。”陈德荣说。

但是,加大投资强度的钱从哪里来?

外资、国企、民企,通常被认为是投资的三大来源,但多年来,浙江引入外资和央企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比如,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上,2011年浙江仅相当于邻省江苏的36.3%,相比10年前的2002年,反而下降了7.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缺乏土地,在全国各省纷纷与央企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潮中,浙江也没有挤上头班车。

在这种投资来源结构下,浙江开始将目光转向自身的优势——遍布全球的数百万浙商。

目前有600多万浙商分布在省外各个角落,有200多万浙商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或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浙商在省外的投资额大约有4.5万亿元,创造的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

为了确保浙商回归这个头号工程的落实,省政府除了成立“回归引进”领导小组,由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亲自出任组长外,还启动了对11个市,20个省级相关部门,以及29个省外浙江商会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直接纳入地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以及班子政绩考核,且与奖惩挂钩。

省委书记夏宝龙反复告诫全省干部,在推进这项工作中,要多问问“四个够不够”: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

在省领导的强力推进下,一场不以招商为名的招商,在浙江各地全面展开。全省按照“盯人盯企”的方式启动实施浙商回归“千万招引行动计划”,省市县三级100位领导干部负责盯引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确保项目早签约早落户。

2012年至2014年,全省累计引进“浙商回归”500万元以上项目4813个,到位资金5285.73亿元,其中重大项目2501个,到位资金3836.93亿元。目前到位资金50%以上的项目194个,2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2015年全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066亿元,同比增长37.1%,其中重大项目2234亿元,累计到位资金8352亿元,为浙江经济转型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活力源泉。

挖潜:四换三名

2015年9月3日,北京胜利日大阅兵让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格外兴奋。因为,摩托车礼宾方队驾驶的45辆国宾护卫摩托车,就出自他们之手。

从接到任务到交出样车,春风动力公司仅花了4个月。高效率背后,是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智能化改造让人均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转率提升50%,而春风动力公司的这一跨越,得益于近年来浙江实施的“四换三名”工程。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四换三名”的部署,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目的就是为了破解浙江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比如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消耗、过多依赖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业模式以及过多依赖低小散企业的问题。”朱卫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浙江主政者看来,“四换三名”工程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传统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

“但2008年后,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环境压力加大,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徐剑锋说,“四换三名”工程就是通过“腾挪闪移”的办法,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支撑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年多来,通过“四换三名”,浙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均高于增加值增幅;一批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增强,38家省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利润增幅达25.2%。

倒逼:五水共治

2015年11月2日,第七届中国水晶玻璃产业博览会在浙江浦江县开幕。不过,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博览会此前已停办了5年,而停办的原因正是水晶产业给浦江造成的水污染问题。

浦江县的水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浦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晶玻璃制品产业基地、原辅材料集散地和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水晶产品占全国市场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

同时,水晶产业也成为浦江县的支柱产业。全县一度有水晶作坊2.2万家,发展高峰时期,本地38.8万居民和37万外来人员中,至少有20万人直接从事水晶生产。

但晶莹剔透的水晶,为浦江带来发展活力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健康危害。

全县577条大小河流中,最严重时90%由于污染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不仅严重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也让浦江所在地的钱塘江重要支流浦阳江成为全省水质最差的河流,其下游的县市怨声载道。

2013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浦江县与污染的水晶行业展开背水一战。

2013年7月17日,浦江县检察院以污染环境罪对犯罪嫌疑人邓善飞批准逮捕,邓善飞也成了浦江县水晶业污染整治里首个因污染承担法律责任的个体老板。

这也是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文件后,浙江省首例因环境污染而追究刑责的案件。

在重拳整治下,浦江全县2.2万家水晶加工企业,缩减到1200多家,淘汰水晶加工设备6.58万台,使得浦阳江地表水断面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现在的Ⅲ类,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与此同时,浦阳县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大企业进行扶持,在水晶企业数量锐减90%的同时,实现了产值的增长。

浦江县是浙江以治理污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浙江主政者认为,水污染虽然问题在水面,但根子在岸上。水污染的根源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治水就是抓转型。

“哲学上讲纲举目张,治水就是浙江转型升级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更具持续发展能力的‘纲。”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在浙江这样的江南水乡,治水就是抓转型、治水就是抓生态、治水就是抓民生,治水就是抓政治。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

2014年初,浙江在全省开展了以治污水为突破口,协同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活动。

按照计划,这项活动将以治污水为突破口,3年(2014-2016)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5年(2014-2018)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7年(2014-2020)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为了实施“五水共治”,浙江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六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31家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省治水办实行实体运作,分管副省长兼任省治水办主任。各地也都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形成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的组织推进体系。

来自浙江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地表水控制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67.9%,同比提高了8.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了8.1个百分点,流域水质正呈现快速提升态势。

浙江有近三成的用水、约四成的废水排放来自工业。如今通过治水,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已出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工业对水环境的源头性污染明显削减的可喜现象。其中,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近两年累计下降14.8%。

引领: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近两年浙江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出的另一个重要抓手。根据浙江的规划,全省将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聚集,成为浙江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

“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2014年起,特色小镇建设便成为省长李强力推的工作之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所长徐剑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0月,李强在参观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时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他说,“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

在李强看来,浙江首提的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其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半个西湖。

“特色小镇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说,它需要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

2015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快车道”。

当年年初,“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被列入浙江《政府工作报告》的“2015年重点工作”。3月28日,由李强圈定并命名的杭州余杭区“梦想小镇”启用。5月,浙江发布《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1个月后,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

2016年1月,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42个小镇入围。

这些特色小镇所涉及的产业,不仅有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同时还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浙江省省长李强曾在浙江省委机关刊物《今日浙江》上发表题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的署名文章,对正着力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长达6500余字的文章中,李强首次系统阐述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他表示,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文章写道,“可以说,在浙江众多特色小镇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鲜活案例,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与实践。”

截至2015年,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已完成固定投资480亿元,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人才,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

事实上,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已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2015年9月,中财办主任刘鹤率队专程前往浙江调研宏观经济运行和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在考察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上城区山南基金小镇等几个特色小镇后,刘鹤指出,对特色小镇印象最深的是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上一篇:先进团支部申报材料下一篇:车展宏观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