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报告(通用8篇)
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1
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旅游住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标准住宿业态,站在了旅游业创新升级发展的风口,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那么,民宿产业是否适合规模化发展?一旦投资过热,会不会造成供给过大?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对各地民宿产业展开了调查。
发展迅速 数量爆发式增长
在浙江淳安县千岛湖的湖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元旦期间,距离县城10分钟车程的千岛湖镇屏湖村乡韵农庄,车辆川流不息,游客欢声笑语不断,农庄老板方朝玺正热情招呼着前来就餐的游客。“,我辞掉了互联网公司销售的工作,回乡经营民宿,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法,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如今,我们村大多数村民都开始吃旅游饭,民宿从4家增加到48家,户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方朝玺说。
千岛湖屏湖村的火爆场景只是各地民宿产业发展的缩影。记者了解到,国内目前已形成了滇西北民宿群、川藏线民宿带、湘黔桂民宿群、海南岛民宿群、浙南闽北民宿群、徽文化圈民宿群、客家文化圈民宿群、京津毗连区民宿群、珠三角毗连区民宿群、长三角毗连区民宿群、浙闽粤海岸民宿带等11个民宿群带。
数据显示,至间,各地民宿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民宿数量更是几何式增长。仅厦门一市,民宿就由20的13家扩展到20的1800多家。
民宿产业火热的背后,是相关政策环境在逐渐放宽。年10月出台的《浙江省旅游条例》,明确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兴办民宿和农家乐,并将其纳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务等采购范围;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将这些业态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为非标准住宿经营模式提供了法律支撑;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推广“北京人家”模式,支持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在采访中,多位民宿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酒店企业和资本力量盯上这个“香饽饽”,纷纷进入民宿经济领域。比如,如家、绿城、绿地等企业均已开展实质性的投资布局;国内知名的民宿连锁品牌,如花间堂、宛若故里、幸福时光等品牌民宿管理公司也纷纷开始了连锁扩张。
如家酒店集团负责人表示,203月,如家正式启动民宿运营,以合作形式将符合条件的民宿业主纳入旗下品牌“云上四季民宿”。同时,在全国8个城市签约了33家民宿作为样板店试点系统运作和管理模拟。此后,将会在滇、苏、浙、沪、琼、闽、桂等地重点布局。
门槛不高 入住率冷热不一
民宿的蓬勃发展,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少人和资本开始蜂拥而至。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民宿入住率冷热不一。一些声名鹊起的民宿一房难订,而一般的民宿入住率不足50%,双休日还有些客人,工作日几乎无人光顾。
那么,究竟什么地方适合做民宿呢?业内人士指出,最好是临近主力消费市场,例如“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要有一定的自然资源,这是基本条件。进一步的要求是能有一些历史文化底蕴,让游客能够有精神上的探索和享受。
应该说,金鸿杰是幸运的,以上开民宿的条件他都选对了。民宿经营一年多时间,已经开始盈利了。
,金鸿杰和朋友合伙开了南栖江南文化主题会所。金鸿杰说,他几乎是踩在浙江西塘“民宿潮”的尾巴上走出了这一步。房子是西塘原住民的祖屋,大的格局没变过,但装修和设计却花了重金。盘下来这个院子,加上修理重装一共花了180多万元。现在,南栖民宿在整个西塘来看属于中高档,标价每间房每天380元至680元不等。
但是,不少民宿业主却深陷“前期投资巨大、租金快速上涨以及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在采访中,多位经营者表示,现在做民宿越来越难了,以前一年几万块钱的租金这几年涨到数十万元,改造费用也是水涨船高,两三百万元只能改造四五个房间。加上淡旺季差异,如果不上规模,单体已经很难赚钱。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不少民宿在经营上存在着类似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一些民宿客栈经营方在租赁物业后经营不到一年,借助民宿市场的红火和地理位置优越,将酒店客栈经营权溢价20%左右转让,这有悖于民宿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家集团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宿参与门槛比较低,很多投资人和企业都在做,有很多品牌,单体规模都非常小,大约80%都不赚钱,能有20%的盈利就不错了。
连锁民宿“千里走单骑”的创始人王冠说,刚开始时,他们只做口碑营销,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慢慢地,民宿越来越多,几乎遍地都是,“逼得我们不得不推销自己”。
北京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进入门槛低,现在市场上民宿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数量多了就是在重复模仿,造成资源浪费,也会涉及水资源、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以及交通问题等。竞争加大带来的价格下降也势必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精品缺失 亟待品牌化升级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许多民宿虽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扎根乡村,但却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乡土味”。而这种味道并非只靠周边环境便能激发,也不是单单依靠黄泥墙、猪圈房的建筑可以营造。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大环境下,许多民宿或许做到了远离城市,但本质上却远远未实现回归乡村的初心。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设计层面的不足是制约民宿发展的重要方面。他指出,一幢民宿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定是激发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生活方式的好奇,精致民宿和精品民宿是有区别的。精品民宿将“在地元素”做到极致,而目前国内缺乏真正有文化、有内容的精彩设计。
除了设计层面的不足外,在法律法规方面,尽管国家的支持态度很明显,但具体到地方,相关法规仍然滞后。
在云南大理经营民宿的李翔不无抱怨地说,现在不少房屋业主会对民宿经营方的租金要求一涨再涨。更有甚者,会出现有房屋业主在合同租赁期未满的情况下,将民宿产权收回自己经营。由于民宿存在法律界定不清晰以及产权和经营分离等问题,民宿经营者和业主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民宿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于德斌认为,一直以来,公安部门从特种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求民宿旅游从业者必须遵守出台的《北京市宾馆业治安管理规定》,其中要求“旅馆与其所在建筑物中的非餐馆部分之间有隔离设施”“客房区位独立区域,与旅馆内的娱乐、商业等附属服务设施分割”,同时还有经营规模、技术标准等制约,导致一些有特色的住宿单位不能申报“北京人家”。
一位在北京经营民宿的业主李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很多民宿就是利用当地的平房院开展经营,而按照现行规定,不论利用自有或者租赁住房从事民宿旅游者,都要符合工商、公安、消防、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部门针对社会旅馆的管理标准,但这明显不适用于小规模的民宿,还将会对民宿旅游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和制约。
对于如何规范民宿市场?年浙江省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重新规定了民宿的范围和条件,明确指出:民宿的经营规模,单栋房屋客房数不超过15间,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且总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民宿的建筑设施、消防安全、经营管理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并交由相关部门发放相应的经营许可或准予申报登记。
今后,我国民宿产业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众多专家表示,随着市场扩大,供给开始过剩。民宿经营者个体力量相对薄弱,他们将需要联合营销活动来抱团取暖。未来,进行规模化、品牌化扩张、提升各自品牌的价值是民宿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转型升级,民宿,产业定位,村落化
0 引言
旅游业带动了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为旅游业提供了优质的软硬件,使单纯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再逐渐升级到乡村度假,这是个跨越式的发展。而民宿正是农家乐的升级换代,民宿成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方向,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1]。民宿充分体现了乡村特色,让游客体验一定品位及星级标准的民间居家感受,让旅行者饱尝家的温暖。然而,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也面临定位模糊、服务特色不够鲜明、整体发展不够平衡、中低端民宿主导等诸多问题,在推进乡村民宿产业转型提升,发展精品民宿方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1 民宿的概念
我国民宿业发展起步比较晚,虽然民宿的雏形早就出现,但是真正认识和了解民宿还停留在表面上,真正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理论、系统、科学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民宿,众多的学者、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民宿下了不同的定义,已构成民宿产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部分。其中有相当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定义可概括为表1中的几类。
由于民宿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给民宿下定义,强调的重点自然各不相同。这些定义相互之间并不矛盾,都有其合理性,这也反映出民宿内涵的多维性。
在我国大陆地区,“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概念接近于台湾民宿的定义。随着中国大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农家乐项目已非常成熟,虽未使用“民宿”一词,然而“农家乐”一词已具民宿之实。农家乐是民宿经营的初级形态。民宿是三星级以上的农家乐,并突出了住宿功能。通俗地说,民宿是升级型的农家乐。从住宿设施上讲,民宿具有农家的外表,小资的内在。民宿是有别于酒店或旅馆,经营者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旅游经营方式,向游客提供住宿为主要功能的接待场所。
2 民宿产业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的定位
从民宿发展的起缘和成功民宿的发展经验上看,未来民宿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包括产业定位和民宿特色定位。
2.1 民宿产业是旅游业内的跨界产品
旅游业是包括旅游景点、旅游中间商、住宿接待、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在内的一个大系统。民宿产业必须融入旅游业才能获得有效发展。一方面,民宿需要旅游业中旅游景点、旅游中间商和旅游交通的服务延伸,另一方面,民宿发展也为它们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机会,换言之,民宿产业发展为在乡村形成一个新的旅游产业系统提供发展机会。此外,与旅游业内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各产品供应商不同,民宿往往需要同时提供旅游业内各供应商独立提供的产品,也就是说民宿产品具有跨界性,这是由民宿的区位、规模、产品特色、拥有的资源等经营要素决定的。目前杭州的许多民宿,除住宿接待这一主要产品外,本身优美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就是旅游吸引物,具有了旅游景点的功能;民宿提供的本地导览和土特产品购买服务,兼具了旅游中间商和旅游购物企业的功能。而在台湾,一些民宿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也提供短途的接送服务,民宿同时也是旅游交通提供者。
2.2 民宿特色在于迷你和乡土性
小规模和民宿营造的家的感觉是相辅相成的,否则只能是体现工业化时代特色的旅馆或宾馆饭店。小规模也是民宿特色营造的基础,没有特色,民宿无法在竞争激烈的住宿接待业中异军突起并实现持续发展。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被自然的乡村景观、敦厚的农民及简朴的乡村生活所吸引,期望获得的是一个满意的乡村旅游体验。以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活文化为核心资源,提供给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以及认知和体验的休闲度假,是民宿产品的具体化。民宿休闲度假本质上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体验等知性功能。“乡土性”是乡村旅游也是民宿休闲的核心,它为民宿特色的发展提供了无尽且个性化的资源。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些山中”的情况在民宿发展中并不鲜见,民宿业者或村民往往不知自己所在村落所具有的这种乡土魅力,反而向城市或其他社区学习,抹杀了自己的特色,趋于同质化。因此,发展民宿产业应先将重心放在如何将乡村文化及价值转化为各式各样的“乡土性”元素上,并推动民宿业者提供这种乡土性产品,保证民宿持续具有竞争力,同时保护乡村本土文化特色。
3 杭州市民宿业发展的历程、问题及其根源
近年来,浙江省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蓬勃发展,乡村民宿成为浙江省新兴的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特别是在浙江杭州,作为我国经济和旅游都比较发达的城市,杭州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民宿旅游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宿旅游作为深度旅游的代表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3.1 杭州市民宿业发展的历程
截止2014年4月,根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对全市民宿产业的一个不完全统计,杭州已有民宿床位5万多张,乡村农庄点30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20000人,投入规模约3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1.96亿元,以每年超过30%速度发展。尤其是杭州西湖景区民宿快速发展,杭州西湖的民宿最早在四眼井一带发展,后来白乐桥、青芝坞、上下满觉陇等地都渐渐形成了规模。西湖区虎跑路四眼井是西湖民宿最早的聚集地,灵隐白乐桥志为民宿的新兴聚落。据统计,2010年6月底,西湖景区民宿数量仅为41家,2011年6月底为51家,2013年6月底增长至96家,到2014年10月底,西湖景区已有146家民宿在西湖景区工商局登记注册,比2010年翻了三倍多。详见图1。
3.2 杭州市民宿业现在问题及其根源
当前,杭州市民宿发展迅速,而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民宿的健康快速发展。
3.2.1 民宿产业形态尚未形成
台湾的民宿已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形态,并因其自身多变的建筑风格和专业化的服务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杭州市民宿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形态:民宿种类较多,如农家乐、古镇民宿,数量庞大,各地农家乐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中高档民宿明显短缺;杭州的民宿就像一根手指头在奋斗,没有形成合力。民宿经营存在“散、小、弱”的局面,主要以个体、零散为主,抱团较少;各地区民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民宿经营者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集聚优势。
3.2.2 民宿产品特色不明显,缺少文化内涵
杭州的民宿大都属于景区依赖型的民宿,没有形成自己的“招牌”;由于受景区对餐饮经营的范围限制,景区民宿提供的早餐非常简单,大多以西式面包、简餐为主,没有体现地方美食特色。民宿产品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尽管民宿类型较多,但绝大多数处于同一个景区或同一个村落,同一类型的民宿产品趋于同质化。部分业主业收购农民旧宅院改装来经营,事实上已脱离农业的本质,没有农家生活文化内涵,对本土文化并没有深入了解,缺乏道地的农家味;民宿的外观、内部设置还是服务,都很难体会到本土文化特色。
3.2.3 各地区民宿产业发展不均衡
由于缺少前瞻性、整体性的地域整体规划,杭州市民宿产业发展处于自发分散经营状态,民宿成熟度呈整体不均衡。民宿经营点主要集中在杭州西湖景区、上城区、余杭区、桐庐县、淳安千岛湖、临安市、富阳市、建德市等地,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萧山区等地拥有民宿的数量较少,且比较分散。西湖景区民宿已发展非常成熟的,而周边的临安市、淳安县千岛湖的民宿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精品民宿还处于升级改造阶段。
4 未来我国民宿产业发展的科学路径
4.1 民宿经营发展趋势:创造魅力和价值
民宿经营的成败,经营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经营理念会促使民宿业主将民宿经营得有内容从而有魅力,有特色从而有价值。民宿业主在思考民宿经营时,其经营理念必须顺应并适度引导消费市场需求。
4.1.1 引入“美学概念”或朴素或雅致,创造优美情景
小而美是民宿经营的基本观念,精致而有特色是民宿生存的不二法门。精致设计的感官消费正在流行,其基本观点是:产品是道具,情境才是主角。在所有消费行为中,都有美感渗透,只是层次有所不同。只要层次够高,其附加价值甚至无价。“黄金有价玉无价”,就是因为千百年的中国文化赋予美玉无上的意境。民宿经营应掌握体验无价、融入美感的产品。其基本技巧是,通过“建筑美感———空间设计———气氛营造”创造优美情境。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他们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花些钱购买“特别的商品”。
4.1.2 选定目标市场,强化体验,赢取良好口碑
从市场需求而言,民宿主人必须明白自己所经营的民宿,是想要提供给什么客人的。因为民宿经营的是小众市场,不可能满足、适合所有的人,民宿主人必须有自己的方向和坚持,以满足所想要接待的客人的诉求。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研究的“体验经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体验经济的机制是依据客户的心理需求,提供难忘的体验,并探讨如何通过更好满足客人的精神需求,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增殖。体验是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内涵。旅游经济就是以服务为舞台,以旅游产品为道具,创造出值得旅游者回忆的高附加价值的经济。卡尼曼将体验划分为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审美体验。民宿为客人提供全部四种体验。难忘的体验更容易留下良好口碑,良好口碑是民宿营销最具生产力的方式。
4.1.3 注重绿色概念,控制商业气息,建设临时避风港
绿色概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民宿的绿色概念包括:①保护乡土物种,避免因建筑导致物种破坏;②栽种绿色植物;③强化水土保持;④日常节能,包括利用透光、采光设计减少能源、电力使用;⑤减少CO2排放,少用混凝土,以钢结构或木结构取代;⑥节水;⑦改善污水及垃圾处理;⑧使用自然绿色建材。民宿自然、环保、节约能源泉的绿色建筑,结合地方特色与文化,创造乡村新气象,也为都市旅游者提供环保生态的停留空间。民宿销售的是美学体验,应该赚的是根植于“小而美”美学事业、源于民宿主人热情接待的慢钱。控制商业气息也是营造民宿家的感觉所必须的。保持山居生活、田园生活的质朴和温暖,是民宿的核心价值。民宿成为忙碌都市生活者的临时避风港,民宿客人心中的桃花源,民宿就真正成功了。
4.2 民宿发展方向:建设民宿村落
民宿经营与乡村(社区)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民宿的经营无法离开乡村(社区);独立经营的民宿由于缺少乡村给予的各种公共支持,经营成本将大幅提升,其竞争力将大受影响。从乡村建设角度看,民宿是将乡土文化产业化的一种方式。
4.2.1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民宿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杭州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抓手、作为建设美丽杭州的主载体,成效明显。杭州市连续11年被评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优胜单位,桐庐县、临安市、淳安县和富阳市先后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桐庐县富春江镇、环溪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市窈口村入选浙江省首批最美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民宿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也不仅是产业振兴,更不仅是村庄整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共同的社区意识、恢复重建自信的社区文化。
4.2.2 民宿村落的建设要重视软硬件环境的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以乡村居民为核心,兼顾社会、经济、生态及制度的全方位的发展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家乐和民宿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重硬件升级改造轻视软件建设的倾向。事实上,有关“人”的建设才是关系到民宿村发展成败的关键,这些建设包括社区共同意识的塑造、乡村文史资料的收集与建立、解说人才的培养、社区精英人才的培育、服务业与民宿村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等。虽然这些这乡村人才的培育是一项花时花钱的软件工程,却是民宿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值得各级政府和社区重视。
4.2.3 民宿业者是更积极的乡土文化守护者和建设者
民宿经营需要结合乡村的人文、自然、产业、景观等资源,提供住宿客人深度的乡村生活文化体验,分享社区居民独特的生活型态。这种文化产业化的方式,也可以促使乡村居民包括民宿业主,重新调整其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类契约的关系。有远见的民宿业主也更有积极性从乡村长远发展的角度成为乡土文化守护者和乡村建设者,表现在:①了解并宣传乡村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源、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②民宿业者们与乡村居民建立共识,与农家茶馆、创意店、小吃店业者及农副产品生产者形成产业链;③民宿业主既了解乡村也了解客人,他们在乡村建设时更有发言权,可以采取更合适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民宿村落的建设中一定要重视民宿业者这一重要的建设力量。
参考文献
[1]瞿伟,应群颖,吴永龙,等.杭州皋亭山发展民宿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城市,2011,6(3):25-27.
[2]Morrison,A.,Pearce,P,Moscardo,G.,Nadkarni,N.,&O'Leary,J.(1996).Specialist Accommodation:Definition,Markets Served,and Rol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5(1),18-26.
[3]姜惠娟.休闲农业民宿游客特性与动机之研究[D].台中:国立中兴大学,1997.
[4]郭永杰.山地民宿村庄之计划理念与营运计划[Z].台湾省农委会,1991.
[5]民宿管理办法.http://admin.taiwan.net.tw/law/law—show.asp?selno=52.
中国民宿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3
中国民宿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民宿产业迅速发展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民宿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国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民宿短租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不仅民宿的数量急剧上升,民宿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期游客入住意愿逐渐增加,如此循环,促进民宿产业迅速发展。
2010至2015年间,各地民宿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民宿数量更是几何式增长,据西湖风景名胜区民宿行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西湖景区内的民宿已达到165家,比2010年6月底的41家翻了3倍多。同样,在厦门民宿由2006年的13家扩展到2015年的1800多家。
线下民宿资源的丰富为游客提供了多种选择,在O2O飞速发展的今天,集合线下资源的民宿预订平台也汇集了大量的民宿资源。据木鸟短租平台数据显示,仅2015年至2016年间,平台房源数量增加10万套左右,总量达到30多万套,成功覆盖全国396个城市。
在民宿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民宿的质量更是在不断的提升。从房源装潢开始到周边环境的修缮,短租民宿提升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房间设施的增加与房型的增加。2010年短租民宿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住宿的地方,而后在不断的发展中,民宿不断开始充实内部设施。从wifi到热水器,从微波炉到电水壶,甚至出现多功能民宿、设有智能门锁的民宿。
第二阶段,民宿内涵的增加。在民宿设施与房型基本齐全之后,民宿的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即赋予民宿更多价值的阶段,这个价值体现在民宿的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等,让民宿跳脱出单纯的住宿,融入文化、故事等内涵变成主题民宿,使入住者感受到更浓厚的文化背景。
第三阶段,服务的提升与扩展。现阶段的民宿已经逐步迈进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分享经济中的“分享”概念。此时民宿主共享的不仅仅是民宿本身,还包括自身的服务,从分享房源出发到分享自己的汽车、时间、技能等内容,房东在房屋租赁收入基础上同时增加额外的收入。
除了线下民宿资源外,线上民宿预订平台也在跟随民宿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从最初的信息展示平台到现在兼具向导、综合服务等功能。在服务上,民宿预订平台从最初的只提供信息服务开始发展到现在兼具各种服务、保障功能。从房客的担忧入手,采用更严格的房源管理,推广安装智能门锁,赠送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的短期住宿险种等等。在产品上,民宿预订平台逐渐增加多种功能,例如木鸟短租平台在2016年更新地图找房与地主之谊功能,并实现移动端的同步更新,便于现在大量的手机用户操作预订。
民宿短租的发展除了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改建与自身发展建设外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从分享经济上升为国家顶层经济构架到85号文件,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给民宿短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法律基础与支持,当然各地出台的民宿短租的法律法规细则更是让民宿短租有了具体的法律保障。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从2010年到2015年,5年的时间民宿短租经历了从0开始到N次方式发展,在网络技术、国家政策、人们租住观念等方面均实现飞跃式变化,这些成绩也将为民宿短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民宿行业常态化
常态化的反义词是“非常态化”。仔细想想,在以前的印象里“旅游住陌生人的家”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大众旅游时代确实正在把人们非常态的住民宿行为变得常态化。
木鸟短租2016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与2015年同期相比,2016年第一季度短租平台注册用户数量增长了125%,活跃用户数增长44%,这说明民宿使用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16年第一季度数据还显示,房客入住民宿的时间段由原来的3.82天上升到4.97天,入住频率同比上升42.5%;艾瑞数据显示房客入住民宿时长集中在4至7天,除了节假日,周末出行预订频率开始提升。从上述入住民宿的时间维度和频率增长速度可以推断出,民宿将越来越成为日常出行的住宿首选。
图表 2015-2016年短租平台用户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木鸟短租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民宿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民宿”、“短租”一词在大众旅游背景环境之下,伴随着垂直性旅游电商的发展而炙手可热。民宿愈来愈流行,一方面和社会观念相关,国家对新事物更“宽容”,人们思想开放,对民宿的认可、接受的进程加快;另一方面和短租平台的建设有关,为了快速打开市场,民宿平台开通芝麻信用、双层保险等安保功能,地图索引和导航功能持续优化,为满足中间需求各类平台还开通长租服务,这些行为都让民宿打破瓶颈,成长为人们出行的“日常用品”。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篇4
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环保服务等方面的活动.
作 者:何添锦 作者单位:杭州市教工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10012刊 名:浙江统计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年,卷(期):“”(12)分类号:F2关键词: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5
2008-01-03 22:20:22|分类: 原创感悟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电视从发明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电视在我国电视行业企业生产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进入21世纪之后,高端电视的出现,给传统电视即CRT(显像管)电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高端电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是那么一一帆风顺,可以说,我国电视产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所以,研究如何迎接
这一巨大的挑战,转危为安,使我国电视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1我国电视产业现状
1.1传统电视发展过程迅速,产能巨大
我国电视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大规模生产,在90年代中飞速增长,年产量已从最初的几百万台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万台,增幅高达几十倍。同时,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类型日益增加、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大大满足了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目前国民彩电拥有率已由1985年的17%增加到现在的城镇居民彩电拥有率131%和农村居民彩电拥有率67%的较高水平。
1.2传统电视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
我国电视产业起步比较晚,虽然技术水平、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我国各彩电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价格、技术、规模则成为它们竞争的战略方向。我国彩电业的发展主
要经历了三大“战役”,即价格战、技术战和规模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频频爆发彩电价格战。以长虹、康佳、TCL。为代表的彩电企业频频降价,降价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降价导致彩电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小,劣势厂商退出,而优势厂商通过规模效益、成本优势、技术升级等战略行为推出新的产品,促使彩电价格同升,业内竞争再次加剧,新一轮的降价重新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彩电价格就在这样的价格循环中起伏不定。传统电视的降价高潮
也殃及了高端电视,液晶和等离子在不久前也开始面对了价格战的威胁。
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各类电视的价格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在2005年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2005,PDP(等离子)电视在整休产品和重点尺寸(42英寸)月度价格变化上都明显呈下滑趋势。与PDP电视相比,LCD(液品)电视在重点尺寸上(32英寸、37英寸),2005月度价格变化也呈现逐步
走低态势,在整体价格曲线中,与年初相比整体价格趋势也以下滑为主。
1.3高端电视突起,给传统电视带来挑战2004年5月夏普中国基地悄悄全而停产传统
显像管彩电。接着,LG宣布全面进入中国高端彩电市场。9月,苏宁电器一款46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首次跌破2万元。同月,国内外各彩电巨头掌门人集体亮相北京长城饭店,参加平板电视发展论坛,并将2004年定为平板电视元年。这些无疑给发展困难的CRT电视又带来了一些沉重的问题。
1.4差异化的特征,隐藏着发展的希望
当前,高端电视机的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市场价格、技术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市场销量难有大的突破。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使得各种显示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CRT(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成本、量产能力、VIDEO性能等指标上都很理想,但亮度、体积等指标不尽人意,正逐渐被平板显示更替;LCD(液晶显示)技术在成本、量产能力、绘图显示能力等方面具有强势,但在VIDEO性能方面稍逊一筹;PDP(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在亮度、体积、VIDEO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大屏幕显示方面它将是未来的主流,但成本成为其应用普及的瓶颈;OLED(有机发光显示)是近来平板显示技术的热门,但OLED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只有纳米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厂印
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才会出现大规模生产。
由于顾客对不同的显示技术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传统电视和高端电视都将占有一定的消费市场。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纯平彩电拥有率继续上升,比2003年增长了7.4个百分点,达到38.2%。国内消费者购买电视机产品的结构类型仍以CRT彩电为主,购买比重占彩电总量的90%以上。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国内液晶、等离子电视零售市场分析,2005年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总量为190万台,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375%,占彩色电视机整体市场份额的16.7%.足近几年家电产品增幅最大的品类,也是家用电器零售市场的亮点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品种。在重点城市调查范围内,2005LCD、PDP销售量占有率为16.7%,其中LCD市场占有率为11.90%,PDP市场占有率为4.8%。(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全国106个城市、750家专营、百货商场月度零售监测系统)。
1.5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我的特色
1.5.1 我国已经形成了配套齐全的彩电制造体系
CRT彩电业具有全世界最强的制造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从CRT产业上游关键材料生产配套,到下游彩电生产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形成了年产8000万套玻壳、6000万只彩电用CRT管以
及6000万台彩电的生产能力。
1.5.2 基本形成了CPT(彩色电视机)用CRT(彩色显像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生产彩色电视用CRT的制造骨干企业就产权性质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外国独资或控股公司,另一类是国有控股的公司。前一类公司包括索尼、松下、东芝、三星、LG、飞利浦与汤姆逊。后一类有彩虹、上海永新与赛格三家。第二类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掌握了彩色显像管开发技术。虽然在原创能力方面与国外公司存在明显差距,但自行设计开发产品的能力已基本形成。
彩虹、永新等都已独立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1.5.3 高昂的前期投资及技术壁垒成为高端电视发展的瓶颈
高端电视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技术上落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现在,核心技术仍然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同时,前期高昂的投资又给本来利润空间已很狭小的电视制造商们带来了挑战。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技术含量越高的生产线,投资额越大,例如,TFT-LCD尺寸超过30英寸后,生产成本将会不减反增,第五代TFT-LCD面板厂,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额5亿多美元,TFT-LCD七代线以后,一条生产线的建厂成本动辄20亿~30亿美元,夏普八代线投资额更超过30亿美元,如此庞
大的投资额是非一般厂商所能负担的。
2电视产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技术创新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统一
(1)创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创新,是一切企业前进的动力和成长的源泉。目前,我国的电视产业正处于一个前进的十字路口,不进行创新,就有被替代的危险,不创新,就有灭亡的危险。高端电视由于技术创新而引发的价格降低,本身对电视产业而言,就是一种机遇,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一点,就会在这方而失去优势。
企业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彩电企业尤其是人中型企业都应设立创新基金,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人。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工程师参与其中,同时研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
例要逐步增加到3%。
同前,我国彩电企业研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薄弱,资金投人不足,在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研发投入费用昂贵,企业单独开发将导致重复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可
考虑由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协调,加强联合开发,但同时又应鼓励有序竞争。
(2)内部控制一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
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创新力,另一方面义有赖于控制力,可以这样说:创新力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前进的动力,而控制力则是企业健康的保证。对企业而言,内部形成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的管理机制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电视产业是一种世界性的产业,我国目前的电视产业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同时,我国的电视产业
也在影响着世界电视产业,所以,我国电视产业的管理机制就应该具有全局性的眼光。
电视产业,只有通过诸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形成较以前更强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才能获得在质的方面的提高。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必须在满足当前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的管理和资源的重新调整和整合,而调整和整合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无形中变大变强的过程,这就是量的方面的提高。质和量的双重统一,构成了电视产业的一种新的竞争力,而这种新竞争力的形成,必有赖于创新思想和创
新思维的存在。
2.2走向多元化,取得高增长
适度的多元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渡过行业生命周期中关键的转型期,并取得长期持续的发展。由于电视行业的日渐成熟,增长率逐步降低,势必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业务的价值。我国的电视产业制造商们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一方面降低由于单一的电视产业带来的风险,摆脱单一的生产电视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减轻原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单一电视
产业的外部环境适应力。
成功的企业都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实力适度地向多元化拓展,为开发新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海尔、索尼、松下等知名企业都是从生产单一产品起家,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逐步发展壮人起来的。从实践上看,实施多元化战略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充分利用原有的技术、特长、经验、顾客等的基础上发展新产品、增加产品种类,从同一圆心向外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因此,电视行业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依然不能脱离现有的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脱离了现状搞多元化战略,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3利用“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竞争力
由于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我国虽已成为传统电视的制造中心,却不能成为一个电视技术中心,而且,我国的资源优势也相对有限。所以,利用“走出去”战略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电视行业企业应在立足同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彩电产品出口。一是要通过优化我国彩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引导和推动我围彩电产品进军围际市场。二是继续推动我国彩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引导我国彩电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彩电出口规模。在国外建立生产工厂,使企业形成跨国公司,并同时与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三是积极依法应对国外对我国彩电企业的反倾销投诉,并且推动我国彩电行业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尽快建立。
2.4生产专业化、高端化
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快产品的升级和换代,积极研发和生产数字电视、智能电视等高端彩电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力度,努力形成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做精,达到
做大、做强的目的。
3总结
新技术的出现给目前的电视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新的机遇和替代的挑战。所以,一方面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创新,积极开拓,紧跟世界高端电视发展的历史潮流,努力实现传统电视向高端电视的顺利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传统电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必须利用我国当前在传统电视上的技术和生产优势,根据当前产品替代时期的顾客需求差异化特征,努力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上下上夫,使我国电视生产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同时,生产、研发要以本国为基地,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辐射全球消费市场,实现产业上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我国电视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l 王成慧,彭星闾.创新力与控制力失衡的悲剧——另类视 角看安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
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6
一、我国物流产业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
(一)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
纵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也同时在国内受到重视,物流产业处于初始成长期;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得到广泛重视并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WTO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统计表明,最近五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预计2010年物流产业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物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之一。
(二)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竞争更为激烈
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为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物流活动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二是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成为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国有企业,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效益和效率都比较高的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模式,受到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率分别高达80%、76%和58%,而且需求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2020年将达到70%~80%。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还相对落后,一些弊端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产业明显暴露出落后和不适应的劣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产业涉及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横跨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然而,受计划经济以及物流产业起步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实际上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物流产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割在若干个部门和地区,各部门和地区自成体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相互重叠,无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在现代物流体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资源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阻碍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物流产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经营模式
尽管我国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弱,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指标仍为18.5%,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物流产业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三)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区域梯级发展模式,明显存在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
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2005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东部地区有87家,而中西部地区仅有13家。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著。目前,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几乎是空白,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低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国内物流产业先后经历了从保护到全面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融合,推动国内物流产业朝着协同化、信息化、服务优质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一)物流产业协同化
21世纪是一个物流全球化的时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的物流活动正逐步拓展,整个供应链向集约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物流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
一。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重组、并购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经过服务功能、行业资源及市场的一系列重新整合,形成以利益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从物流市场竞争角度看,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物流行业已经从企业内部的竞争拓展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物流技术角度看,信息技术把单个物流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
(二)物流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推动传统物流方式向物流信息化转变。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物流绿色化
伴随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正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体系的净化和优化,从而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的提高,绿色物流正日益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初步搭建起企业绿色物流的平台。不少企业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采用小型货车等低排放运输工具,降低运输车辆尾气排放量;采用绿色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物流绿色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得到普遍认同。
(四)物流服务优质化
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几点思考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物流产业存在多方面问题,面临着适应各种新趋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国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顺利转变。现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体制、技术手段、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平台上的,对社会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产业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过《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装机械化、库存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标准,实现了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为日本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铺垫了道路。然而,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分割管理体系之中,极其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整体上重视物流发展的规划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建立物流产业从宏观乃至行业管理的有机体系,形成合理的物流产业结构,实现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分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三种功能。第一,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市场经济管理者的功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物流发展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运输政策等综合性政策,使各个行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进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宏观环境建设,发挥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平衡东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鸿沟,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发挥东部沿海物流产业的牵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努力提高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粗放式经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过度的环境污染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这些都将使得物流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因此,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领先国际物流市场的重要战略。首先,实现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节约型、精益经营
模式的转变。注重精细管理,避免粗放经营,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较少的物流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积极制定绿色物流规划,倡导绿色包装,鼓励发展逆向物流,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整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整合将极大地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应保持系统性、一致性,电子商务恰好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过建设门户网站,为商家与客户之间提供交换信息、进行交易、全程追踪的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发展国际物流,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一体化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整合延伸到国内,企业的经营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转向全球市场,物流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如何应对物流国际化将是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首先,我国物流企业应增强全球化物流的整体意识,积极制定、实施国际化物流战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国内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全球动态联盟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速商品周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
[参考文献]
[1]罗子俊.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2]汪鸣.2006: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2006,(3).[3]马天山.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李文静.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5,(9).
[5]仵自连.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J].中国物价,2005,(6).
[6]黄小彪.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文荟,2005,(1).
[7]张丽君.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集团经济研究,2006,(4).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7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开始逐渐兴起。
目前来讲,无论是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还是制药企业为了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生物制药产业都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
生物制药拥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生物药物的药理活性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在环保业、畜牧业、农业、食品加工行业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逐渐得到了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生物制药;现状;发展建议
浅谈我国婚纱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篇8
一、婚纱市场需求状况
(一)婚纱市场有金可掘 据中国民营经济周刊 2008-03-08“婚纱市场有金可掘”中报道: “上世纪 1980 年前后的 生育高峰直接导致了近几年的结婚高峰。全国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 2006 年 3 月发布的 《中 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每年大约有 1000 万对新人喜结良缘,新婚 人群愿意把积蓄的 31%用于和婚庆有关的消费,以 2005 年为例,仅城镇新人花在婚礼上的 消费就多达 4183 亿元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婚消费方面,有约 90%的新人愿意花费整个婚庆支出预算的约 15%,用来购买婚纱或租借婚纱拍摄婚纱照。较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中国婚庆市场持续升温,也带动了婚纱消费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婚纱市场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婚纱影楼中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以后 只会在完善和整合上争取有所突破,婚纱在这一块市场的增长有限。但是婚纱个人消费市场 却刚刚起步,而且有很大潜力。
(二)婚礼服需求问卷调查 笔者在福州市区针对 20---30 岁的女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了 500 份问卷。其调查结果如下:在假设只选择穿着一件婚礼服的前提下,有 72.3%的人选择在婚礼当天穿 婚纱,25.2%的人选择穿中式旗袍,2.5%的人选择一般套装。婚纱拥有方式的选择为:38.2% 的人选择租用,49.5%的人选择购买,12.3%的人自己制作。毋庸质疑,婚纱还是具有绝对号召力的,不过也不能忽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钟情于中 式的婚礼服,而板正的套装就不怎么受欢迎了。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结论: 婚纱的日渐流行,显示了婚纱市场强大的生命力。过去,个人买婚纱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只能租借,但随着生 活水平的提高,拥有自己的婚纱成了许多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买一件属于自己的婚 纱--
---婚纱终于脱离了结婚道具的“命运”,真正被赋予了爱的意义。
(三)婚纱消费模式的转变 据 2007 年中国婚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结婚消费项目选择上,2006-2007 年新人对 仅结婚才需要的主要服务和产品选择中,其首选为婚纱摄影(85.6%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 其次为婚宴服务(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然后依次为婚礼服务、蜜月旅游和 购买婚纱,56.2%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 即 46.4%的新人将安排蜜月旅游; 36.6%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在 90 年代以前,婚纱大多是婚纱摄影店或婚礼喜铺租的,而且款式、颜色的选择相对 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内婚纱产业的发展以及新人对婚纱卫生和个性化的要求,引发了买婚纱 的热潮,婚纱礼服的消费量猛增。目前,婚纱“以买代租”的消费时尚已经为多数新婚人群
所接受。在很多新婚人群中,租用婚纱的价格为人民币 180 元/次---600 元/次(视婚纱的 新旧程度而定),高档的就要上千元,其实买一件新婚纱的费用也不过如此,而且对新人来 说还有永久的纪念价值。因此大部分消费者都倾向于购买婚纱礼服。且旧婚纱的消毒处理无 法保证,许多新人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选择了“以买代租”的消费模式。
二、我国婚纱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婚纱生产销售区域 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婚纱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婚纱礼服业中,具有一 定规模、档次和效益的婚纱礼服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潮州、中山、深圳、广州、江苏苏 州、福建厦门和泉州等地,他们主要从事贸易加工。国内从事婚纱礼服生产销售的经营体超 过 1500 家,从业人员超过 3 万人。作为国内婚纱主要生产地之一的苏州,目前的婚纱制造 业发展迅速,而上海、潮州等地的婚纱加工产业也紧跟其后。现在中国的婚纱批发市场已形成广州、苏州两大集散地,广州江南大道北婚纱一条街,形成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是广州著名的婚纱街,它是全国最大的专营婚纱的交易集散地 之一。目前广州婚纱市场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参差错落的产业布局,但近年受苏州婚纱街冲击,影响渐微。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潮绣生产地广东省潮州市,2004 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 装协会授予“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婚纱晚礼服设计中心和 出口生产基地。从有关部门获悉,出入巴黎高级社交场所的欧洲名流喜欢穿的晚礼服大多产 自广东潮州;而美国的全美婚纱评比,综合指数位居前 3 名的产品均出自潮州。统计表 明,潮州婚纱晚礼服年产量已接近2000
万件(套),产值逾 40 亿元,产品 70%以上远销欧 美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我国婚纱品牌状况 在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蔡美月国际婚纱、广东名瑞婚纱、云裳嫁衣、丽伊莎·王大 诚、VIVAN 品牌婚纱、木真了礼服、富丽纱婚纱礼服、世纪新娘婚纱礼服、格格旗袍、林莉 脱颖而出,成为“2006 中国十大旺销婚纱礼服品牌”。
(三)婚纱生产模式 目前国内的婚纱加工主要走两条路,一是内销,二是出口,不过总体来说出口销量远大 于内销。广州一些大的婚纱加工厂只做出口。世界80%以上的婚纱品牌都是在中国国内加 工贴牌的,由于事前签有协议,这些婚纱是不会在国内销售的。国外的婚纱业发展得很成熟,婚纱出口生产一般都是来料加工或是外商提供图片加工,风险小,利润厚。而国内市场的婚纱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国内很多人对婚纱的认识也还 不够,所以用于婚纱的消费与国外也有很大差别。国内市场没有多大利润,多数厂家认为在 国内婚纱市场风险大,利润低。所以国内市场的婚纱基本上是低端产品,成本低,做工差。
三、我国婚纱市场存在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婚纱产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们接受新资讯的速度日新月异,追逐时尚的脚步也越来 越快,新人对于结婚礼服亦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国内市场对婚纱的设计概念不能只局限于 传统的范畴,而应针对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顾客做不同款式的设计。国内高端新婚消费市 场不成熟,缺乏为高收入新婚人群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
(二)婚纱公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象影响行业发展 尽管婚纱礼服生产企业具有大中型企业,但除中国潮州、厦门等大型生产基地外,手工
定制和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企业还是占大多数。因为该行业没有门槛,租房就能办厂,特别是缺少当地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很多小店无 序竞争、恶意竞价,靠盗取他人的设计,用最次的面料、最低的价格谋求生存。这一行为扰 乱了市场应保持的利润点,从而引发“开关店”“出走店”现象不断上演,甚至出现上海展、会对虎丘婚纱的制裁,不准虎丘婚纱出现在大型交易会上的事件。据 2008 年 03 月 17 日产经网---中国纺织报 “从中国国际婚博会看 2008 婚纱时尚” 报道: 目前,我国的婚纱市场存在着品牌混乱、价格混乱、还有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虽然市场 上存在着一部分国际品牌,但是数量少、价格昂贵,而且还容易被人仿制。“2007 年中国婚 庆市场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国内的婚纱仿冒品过多、质量
普遍较差,而品牌货又太贵,这 些因素给中国的婚纱消费者带来了困惑。
(三)行业标准欠缺,行业管理力不从心 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实行“服装设计行业标准”以来,婚纱业除了在设计上遵照其 中的“连衣裙标准”以外,20 多年来再没有任何针对婚纱的行业标准出台。有专家表示,正是各项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婚纱市场价格混乱的现状。2008 年 03 月,全国服装标委会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协助下,顺利召开了 《婚 纱和礼服》纺织行业标准的审定会,来自全国各地的 20 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最后,专家们一致通过了对《婚纱和礼服》纺织行业标准的审定,这项标准对婚纱的卫生、设计、原材料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范。这样,设计师在未来的婚纱设计中就做到了 有的放矢。
【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民宿旅游09-15
民宿经营的风险06-19
如何发展民宿经济08-12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综述06-27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09-09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研究06-28
民宿乡村酒店规划是休闲农业旅游新机会09-10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分析10-05
我国健身会所市场调研及产业投资咨询报告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