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税现状

2024-09-23

我国个税现状(共6篇)

我国个税现状 篇1

对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浅析

摘要: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对我国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个人养老金占据重要位置,对于提高我国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减少政府空账的压力,减轻国家在养老金支出上的负担与压力。由此,我们提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改革方法。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实施时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是本文讨论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建议;税收优惠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基本内涵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有些国家称之为个人养老保险计划,即当个人要购买补充保险时,在缴纳的保险金中,有一部分是要从工资中预先列支,征收个人所得税时,扣除的部分先不予进行计税,待到保费的给付期时,领取保险的受益人再按照相应的比例补缴“递延”的个人所得税,此种保险是属于典型的个人补充类型的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实质上就是国家给予购买该养老保险产品的个人一个税收优惠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减免税收来拉动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空账问题。

二、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2.1对政府财政收入的绩效贡献

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时有一部分是先不计入税里的,等到保费给付时才缴纳,这会引发减少财政收入的错觉,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因为这项公共政策的实施也涉及到保险公司的参与,保险公司因增加了新业务进而营业额也会增加,就会征收营业税,相应地,营业所得税也会增加。因此,我们可以预期,这项政策的实施可以间接地通过保险公司增加的税款来弥补个税的减少,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2.2对保险公司的绩效贡献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会拓展保险行业的业务量。为什么呢?目前在我国的养老体系中,占主体的是国家基本养老和企业年金养老制度,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占的比例很小。当此业务普及时,个人养老保险是很有效的补充,加之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很大,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势必会得到公众的欢迎,并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增加保险公司的绩效。

2.3对个人的绩效贡献

2.3.1缴费少

由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支付养老金的特点,再相比目前缴纳养老金要交个税,现在只要缴纳养老金即可,所以在资金时间价值下,越往后缴纳税费越会对现在更有利,因为领取养老金时再纳税就相对少很多,使得养老金增多,生活更有保障。

2.3.2体现个人责任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对养老保险的补充,是个人自愿进行的`保险,个人在投保时,自缴自用,责任明确。比现有基本养老金及企业年金大部分的缴费进入统筹,个人账户占少数,个人的责任不明确,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具有明显优势。

三、推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3.1缴费上限的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收入不同,每月缴费的金额又会不同,存在较大的争议,因为收入越高,扣除计税的部分就越多,就会引起避税的嫌疑。保费的上限一直是一个待定的话题。

3.2提前领取和恶意退保

由于税延型养老保险是个人自愿进行投保的,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所以避免不了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不得提前领取个人账户资金或是退保。因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3.3重复投保

重复投保是商业保险中常见的问题。因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投保人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所以应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和出单平台,实现数据和出单系统的对接和税务信息的共享,以确保投保信息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3.4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仍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有可能是以分红险以及万能险为主,并设有保底利率账户价值为交纳的保费以及投资收益。若遇到资本市场波动较为剧烈的情况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收益有可能会低于预期,对未来养老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4.1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调节不同群体的养老水平

在制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时,首先,应针对低中高收入群体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低收入人群允许税前列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工资比率可稍高一些,对于高收入人群则应适当降低这一比率,一方面防止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一方面将个税收入损失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其次,应很据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由于女性死亡率低于男性,可考虑适当提高允许其税前列支的工资比率。

4.2产品设计上应具有可行性

产品设计上除了符合个人养老年金业务产品设计要求外,产品性质应为纯养老金产品,产品责任范围应该包括养老保险,基本身故保险和意外身故保险。

4.3规定具体的缴费限额和缴费比例

目前上海市拟试点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仅仅规定了具体的免税额度,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具体规定缴费的比例限制,但是这个缴费比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的话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太低的话,无法增加个人的购买热情。

4.4政府财政的直接补贴

政府可以对这部分人实行财政的直接补贴,如果收入低于个税起征点的人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个人保费缴费额度达到工资的一定比例或额度时政府进行直接的补贴。这样就扩大了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4.5养老金的领取

关于养老金何时领取的问题,为避免提前领取和恶意退保,必须规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领取。超过规定的年龄没有领取的,应该扣除相应的惩罚金。关于一次能领多少的问题,也应该采取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领取方式,分期领取。如果退休人员一次性的全部领取完,可能造成之后的养老生活没有保障,又会给国家的养老保险带来负担。

4.6制定未在职人员的投保政策

对于此类人员,在制定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时,可以设计一些其他的投保渠道让这些人员也参保其中,比如可在社区投保,享受该类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福利,保证公平性。

五、结论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对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对于提高我国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空账的压力,减轻国家在养老金支出上的负担与压力。在方案的制定与今后可能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可以在宣传上加大力度,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此政策的各个细节,提高公众对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认知度。政府的监管与政策的调控也是关键,如果政策调整的及时,税收优惠措施激励功能将大大体现,职工的参保积极性无意也会相应的增加,从而提高参保的人群。

参考文献:

[1] 王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基于税收优惠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1).

[2] 许栩.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方案设计公平性问题刍议[J].上海保险, ,(2).

[3] 杨燕绥,等. 中国延税型养老储蓄政策的路径选择[J]. 武汉金融,,(8) :8-11.

[4] 李超,魏巧琴. 我国延税型个人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上海保险,2010,(6) :8-11.

[5] 柯甫榕,等. 推进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J]. 中国金融,2012,(19) :59-61.

我国个税现状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个人收入差距拉大,要求上调个税起征点的呼声一直不断。在最近全国“两会”上,有人提出将现行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大幅调高到3000元,甚至5000元的议案,引起不小的反响和争议,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个税要改,然而如何改,笔者进行了调查和思考,并提出了改革的一些设想。

1 个税存在的问题

1.1 问题之一:

要明晰个税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从2010年财政部报告的数据上看,中国的个税总收入为4837亿元,财政总收入为83080亿元,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5.82%。再考虑到不菲的非税收入,所以个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更低。因此,个税收入在中国的财政收入中不具有重要性。

1.2 问题之二:

要弄清个税在百姓生活中的作用由于国人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深受高房价之困,又面临医疗、教育等高额费用的沉重负担,目前个税起征点偏低、扣除额较少、累进税率过高、级距过大等特点,在多数国人的生活中,个税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压缩内需、阻碍经济转型、限制发展方式转变的负面作用。笔者认为,如果中国经济要顺利从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严重不足的局面,转型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模式中,就必须彻底改革个税体系,建立个税起征点、平均收入与通胀相挂钩的机制,并且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

1.3 问题之三:

要明确个税在经济活动中的功能一个税种,通常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一是调节经济活动关系,但这两个功能并不一定完全对等,有可能一主一次。对于个税而言,调节经济活动关系的功能归根到底就是调节贫富差距之功能。我国从1980年开征个税,其目的主要是抑制过高收入,缩小贫富差距。1980年个税起征点为800元,那时,一般职工平均月工资在40元左右,起征点是其20倍。当时,国内仅有15个中国人符合交税条件,可是有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在交个税。然而,时至今日月工资增长了50多倍,而个税起征点在1980-2000年的20多年中一直未变,到2002调为1200元,2004年调为1600元,2006年调为1800元,2008年才调到2000元(目前看来也很低),结果大多数职工成为了纳税人,使得个税成为一般工薪阶层的一项税种和负担,失去了调节分配关系、抑制贫富悬殊的作用,此标准与现实极不符,也难以体现公平税负之效用。1980-2010年中国物价涨幅惊人,也出现过几次大的通胀,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因此,从个税起征点、人均收入、贫富差距、通胀预期来看,个税已起不到调节收入的作用,而且,个税只对个人征收,而不是对家庭征收,贫穷的人往往家庭也较穷,再加上各地法定最低收入已经大约为个税起征点的一半,所以在中国境内,目前个税的65%来自工薪阶层,工薪阶层反成了个税缴纳主体,2000元的起征点加重了工薪阶层的负担,这与调节贫富差距的初衷相悖,个税本来的主次功能定位已经严重异化,改革势在必行。

1.4 问题之四:

要理顺个税在实际征收中的方式目前世界上普遍实行的是综合所得税制或混合所得税制,如美国采用的是综合型个人所得税制;而日本则采用的是混合型个人所得税制。从我国现状来看,鉴于征管手段的限制及金融改革等配套措施不到位,银行与税务机关连网工作尚未展开,税务机关缺乏对纳税人收入的有效监督,所以,我国个税现阶段采用了分类所得课税为主、综合所得税为辅的混合型模式。

随着个人收入的不断增加,愈来愈暴露出它的弊端,一是处于同一收入水平的纳税人因收入来源渠道和项目不同而实际税负是不一致的,无法消除纳税人整体负担的差异,难以发挥调节的功能。二是由于分类分项征收使一些应征收入游离于申报之外,造成征税的困难和效率的低下而使个税流失。

2 关于个税改革的建议

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带来诸如贫困、社会冲突、低收入者得不到发展和改善自己处境的机会等一系列后果。能否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关系到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改分类征收制为综合分类征收制。对连续性、劳动性的所得,如: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含独资、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以及财产租赁所得实行综合征收,按年计算,按月(或次)预缴,年终汇算多退少补;而对偶然性、资本性的所得,如财产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进行分类征收,按次或按期计算,源泉扣缴,年终不再汇算。(2)降低税率和减轻税负。税率设计要我体现方便征管和公平税负的原则,保护低收入人群,适当照顾中等收入人群,重点调节高收入人群。在实行综合分类征收制之前,要通过税率的调整,平衡工资薪金、劳务报酬、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税收负担,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增加收入,促进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推进“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3)调整费用扣除额。对费用扣除标准多少为宜,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就全国而言,提到3000元比较合适,其依据是统计部门公布的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同时,还考虑到物价可能上涨的幅度,考虑到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改革,保险费用支出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各地生活水平不同,实际开支不一样,费用扣除标准最好分地区确定,不搞全国“一刀切”。参照工资类区分的做法,全国统一制定幅度费用扣除标准,比如基准费用扣除额为3000元,则确定2000~4000元的幅度费用扣除标准,具体适用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4)允许纳税人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纳税。以家庭为单位征税虽然操作稍复杂,但较为公平。笔者认为,可先试点后推开,先城镇后农村。我国目前基本具备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的条件。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个税改革已经进入议程,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将会得到优先考虑,并可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不过,个税如何改革,让税收适应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有一个整体性的考量。

摘要:个人所得税(下称"个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个税设计和个税征收方面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结合实际,分析了个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完善我国个税自行申报制度的思考 篇3

摘要:纳税申报是现代税收征管流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我国现代化征管目标模式的基础和重点。纳税申报是以纳税人为主体的纳税义务确定方式。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关系中自主履行地位的确立,体现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现代宪政民主理念。纳税申报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其在法律上的重大意义。但是从近两年个税的申报情况来看,申报结果并不理想。本文在针对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执行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

1 纳税申报的涵义

纳税申报是确定纳税义务的方式之一,它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交有关纳税事项的书面报告。具体而言,纳税人依照实体税法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自己计算应税的计税依据及税额,确定纳税义务的具体内容,并将此结果以纳税申报表的形式提交征税机关。它的目的在于确定应纳税额。纳税申报其实是一种“自我课赋”(self-assessment),税务机关原则上尊重纳税人的申报,并以此为基础接受其债务的履行,只有在纳税人未申报或申报不当的情况下,才由税务机关行使税收确定权,也就是说它是由纳税人自行确定课税标准和税额。

确定纳税义务的另一种方式是核定征收,它是指纳税义务必须通过行政行为加以核定,不管是否经过纳税申报,最终确定权仍然属于税务机关纳税人缴纳税款的依据并不是申报,而是税务机关课征税款的行政行为。在税务机关做出征税决定前,纳税人即使负有纳税义务,但也不需要现实缴清税款。[1]

在纳税申报制度中,核定征收让位于纳税人自行申报,赋予纳税人确定纳税义务程序权利的同时直接防止了征税机关的擅断对纳税人实体权利的侵犯,使纳税人处于税收法律关系的中心地位。纳税人通过纳税申报能更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赋税贡献,从而更积极地关心和监督税收的用途,由此更容易接受宪政理念,提高纳税人意识,积极行使宪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

2 个税申报实施困难的原因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发布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明确:“个人年度所得在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的3个月内,必须自行办理纳税申报。”从2007、2008、2009年个税自行申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可谓步履维艰,遇到了许多不易跨越的难题。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7年4月2日,2006年度全国首次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截止日,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发布个人年度所得在12万元以上自行申报者统计数据,全国共有近163万高收入者进行了自行申报,这与相关专家统计的600万—700万高收入者,相差甚远;而据官方统计,全国高收入者达170万人左右,即便按这个统计数字,至少还有7万高收入者没有自行申报。2008年申报期内全国税务机关共受理自行纳税申报人数2126786万人,比2007年增加498080人,增长30.58%。2008年申报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财政部于2009年4月17日公布个人所得税申报的基本情况:2008年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的人数为240万人,自行申报人员多集中在电力、金融、石油、电信等部门,以及公司股东、企事业高管等职业。很多存在隐形收入的高收入者并没有进行申报。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难题凸显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具体规定及操作要求还有不足。

2.1 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显得不够 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立法还刚刚起步,其有关纳税人权利的立法与发达国家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个税自行申报所涉及的纳税人权利,诸如参与税收立法权、享受公共服务权、税收公平权、咨询帮助权、隐私权等并未做出明确规定,或者有规定,但缺乏具体配套措施及相应罚则的有力保障,其保护范围和维权措施也都很有限。[2]

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公众对那种少数人立法,然后强制实施的做法已越来越难以接受,这是绝大多数纳税人对个税申报采取沉默抗拒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个税纳税申报的计算是比较复杂,外行人很难弄明白。如此复杂的申报程序,即便是专业人士也都可能出现误差,更不用说作为外行人的一般纳税人。如果税务机关不提供适当的咨询和指导,只愿坐享其成,那么纳税人面对着艰巨的任务,自然是能逃则逃了。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力与富人偷逃税的现象,体现了公民在纳税方面的不公平。这样,就会形成普通公民的消极纳税意识等等。

2.2 缺乏畅通的信息来源渠道,导致对收入的监控难度加大 由于历史和交易习惯等原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现金交易,个人现金往来和收入极多,而且我国的现金管理制度相对松弛,这使得税务机关在个人所得税征管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税务机关难以获取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征管成本高但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实践中,由于其收入来源往往多形式、多渠道,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而税务机关在目前的体制下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3]对高收入人群更容易产生征管漏洞和检查死角。不利于税务机关监控各种涉税交易和个人的实际收入来源。

2.3 个税申报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不健全 我国对依法自觉、主动、如实的纳税申报者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与其在今后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没有关系,纳税人难以体会到税收所应当带来的社会福利,从而制约了纳税人申报纳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缺乏合理的退税、免税政策。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税制模式,在代扣代缴税款时已经作了费用扣除,按应纳税所得额纳税,所以,在年底自行纳税申报时,纳税人只有补税的选择,没有退税的可能,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我国现行税收罚则的处罚偏轻和罚款数量规定上的弹性, 加上执罚人员的主观随意性和人治因素的存在, 使纳税人的不遵从成本微乎其微, 罚款没有。[4]另外,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一些没有完全履行纳税义务的个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必然会影响纳税人主动申报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了自行申报制度的执行力。

3 完善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措施

3.1 加大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纳税人权利是税法的根本命题,北野弘久就曾明确指出:“若从现代税法体系的人权意识出发,税法不单纯是税务机关行使征税权的根据,即‘征税之法,更为重要的是,税法是保障纳税者基本权利、旨在对抗征税权滥用的‘权利之法。”[5]他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国家财政权力的立场,回到纳税人的立场上来认真的构筑税法概念。

如今,国家的民主程度已经空前提高,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意识已经非常明确,作为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应该积极吸收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通过法律的形式正面回答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确立纳税人在国家中的权利。国家应加大个税申报过程中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3.2 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建立畅通的信息来源渠道 建立畅通的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是税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对于个人收入信息和个人纳税信息,更应先走一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3.2.1 加快建设纳税人编码制度 中央财大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税收专家)刘桓建议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将税务编码卡与居民身份证配合,居民身份证同时就是一个人的税务编码卡,这是实现税源管理信息全国共享的基础。居民在金融机构开户和办理储蓄业务时,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并留下签名,而居民身份证和税务编码卡的号是一样的。这样,通过该代码在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使用,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收入情况、基本经济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实现有效监督,并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个人纳税代码的法律地位,使个人纳税代码成为纳税人进行社会保险,存贷款开户,就业等项目必须的资料。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将储户的相关信息报告给税务机关,便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评估。只有规范使用个人纳税代码,才能实现个人所得税税源信息的共享机制,这就使税务部门监控纳税人的收支情况成为可能,纳税人偷逃税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6]

3.2.2 加快建设全国联网的税务情报信息交换系统 税务机关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集中度,将中国税收综合征管系统数据库由省级集中升级为全国集中。美国联邦税务局设立的征收中心从最初的10个缩减为4个,新西兰从2001年年初起将3个征收中心合并为1个征收中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也只有5个征收中心。而我国税务系统目前仅国税系统实现信息的省级集中。通过实现信息的集中,可以打破层级界限,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是税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对于个人收入信息和个人纳税信息,更应先走一步。在储蓄实名制收入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税务机关的信息全国共享,以避免纳税人利用地域分解收入、转移资产而逃避税收。

在今后个人所得税征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实现税务同财政、银行、海关、工商、企业等部门联网,真正实现纳税人数据资料的共享,并形成一种固定的信息传递机制,形成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的税源监控网络,促进各种个人收入信息流向税务机关,从而对个人所得税征管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

3.3 建立行之有效的个税申报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的作用就是刺激,即通过刺激手段来诱发人的行为。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申报纳税行为的分析中就会发现,诱发纳税人申报纳税行为的刺激因素主要有经济利益、处罚率、纳税人对税务服务的满意度等等。要想提高个税申报的积极性,仅靠宣传培养纳税意识还是不够的完善个税申报尚需外部“生态环境”。

3.3.1 建立较完善的纳税人主动报税激励机制 在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纳税人主动报税激励机制,使纳税人认识到遵守规则的益处与意义。美国对纳税人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即先按照收入全额征税,再在年底纳税人申报上一年度个人所得税时计算税收抵免额,当税收抵免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则纳税人不但不需缴税,还可以得到一定的退税。[7]譬如,年收入在免征额以下的,由于应纳税所得额为零,所以法律上不要求申报所得税,这使得低收入者报税十分积极,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取回全部预缴税款,还可以获得低收入税收补贴。这样既解决了穷人的福利,也鼓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可谓是非常人性化的税收制度。征对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下滑,我们国家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从而制定出符合民生的税收制度,降低税负,刺激消费。此外,美国还将职工在职期间所缴纳的税金与退休后的社会福利按比例联系起来,职工退休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在职期间所尽纳税义务的多少相应地享受到一定的社会福利。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大大促进了美国个人所得税的主动申报率。8对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可以把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其今后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建立联系,让纳税人体会到自己如实申报缴税是能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的,从而提高纳税人申报纳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2 加大对个税自行申报的处罚力度 我们不仅要建立自行申报纳税会获得好处的机制,而且更要形成不申报不纳税将受的严厉的惩罚环境。在美国偷逃税的风险很高, 第一,税务部门有冻结、查封违法者银行存款、财产的权力,所有补税均苛以利息并处以罚款;第二,对有意偷逃税者除按其行为定罪外,还处以10万美元以下(企业是5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5年以下的徒刑,外加法庭开支。9美国政府还将个人纳税记录与个人信誉记录挂钩,任何人一旦被查出有偷逃税行为,情节轻微的处以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入狱,而且只要逃税都会留下难以洗清的案底,给个人信誉带来严重损失,纳税人在今后申请贷款或其他工作生活中会受到种种限制。即使事后补交了,个人信誉也将严重受损。以后税务机构会年年对你的纳税信息进行核查,甚至连续查10年,甚至20年。而有信用污点的人,去银行贷款、换工作等等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美国强有力的税收执法对抑制纳税人的偷逃税动机以及培养纳税人主动纳税的意识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10只有规定严格的处罚措施,树立法律的威信,使其受惩罚的损失有可能大于违法者的收益,法律的威慑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第4版.第345页.

[2]王姝君.“论纳税人权利保障与个税自行纳税申报遇冷”.载财税法网.

http://www.cftl.cn/show.aspc_id=24&a_id=6811访问日期2008年12月16日访问日期2008年12月8日。

[3]《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难产》载《财经》杂志2004年09月09日http://finance.sina.com.cn.

[4]王火生.《美国的“纳税人遵从”理论及其对我国征管改革的启示》载《涉外税务》1998年第1期.

[5][日]北野弘久著.《税法学原论》(第4版),陈刚、杨建广等译.2001年第一版.第18页.

[6]吴佑坤.《美国税收信息化的观感与借鉴》载《中国税务》2006年6月.

[7]林颖.《个税自行申报实施困难的原因探析》载《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2期.

[8]刘华,涂敏杰,鲁威.《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对比》载《涉外税务》.2008年6月.

[9]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司课题组:《执法服务型:美国目前实行的税收征管模式》载《中国税务报》.2008-04-16.

个税改革 篇4

根据谢旭人的说明,这次个税改革有两个大动作:一是拟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即免征额)由现在的每月2000元上调至3000元;二是拟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计税率修改为7级(见表一和表二)。该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后,最终方案或许会有小变动,比如,2005年9月,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提出的1500元免征额标准,最终被提高至1600元。下文暂时依据财政部提出的“草案”,简单分析一下个税改革后不同收入群体其个税税负的变化。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目前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只有28%,而且个税是单位代扣代缴的,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个税是如何计算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个税的计算公式:应纳个税=[(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一步,根据[(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第二步,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个税的额度。特别说明一下,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个税计算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因为个税是超额累进制而不是全额累进制,如果用应纳税所得额直接乘以其对应的边际税率,相当于是算多了,需要减去一部分,在税率和级距不变的情况下,各档速算扣除数是一个常数。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工资─三险一金)为10000元,按照免征额为2000元的标准,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为8000元,查阅表一,其对应的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是375元,因此,应纳个税的额度为8000*20%─375=1225元。

表一:调整前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8 9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00-2000元的部分 2000-5000元的部分 5000-20000元的部分 20000-40000元部分 40000-60000元的部分 60000-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25 15% 125 20% 375 25% 1375 30% 3375 35% 6375 80000-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超过100000的部分

45% 15375

下面来看看个税改革后的税负变化。如果仅仅提高免征额,那么税率和速算扣除数都是不变的,个税改革后税负的变化相对容易判断一些──所有纳税群体的税负都会减少,且高收入群体税负减少的会更多一些。比如,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假设重新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依然落在原税率档,那么根据上面的公式,减少的税负将为(1000*税率),由

于高收入群体对应的税率更高,所以他们减少的税负也更多。

因此,从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变化来看,仅仅提高免征额似乎没有“劫富济贫”,于是,财政部这次依据“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的原则,结构性调整了税率和级距,调整后的结果见表二。

表二:拟调整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 1500-4500元的部分 4500-9000元的部分 9000-35000元的部分 35000-55000元的部分 55000-80000元的部分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75 20% 525 25% 975 30% 2725 35% 5475 45% 13475

这里主要的变化在于,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了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同时,还扩大了25%和45%两个中高档税率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采用45%的高税率。如果再加上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可以粗略判断,中低收入群体将获得更大的税收优惠,而高收入群体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冲销了免征额上调带来的税负减少,或许还将面临税负的增加。具体的计算结果见下表。

(工资─三险一金)调整前后税负变化趋势 3000元以下 3000-7500元 7500-12000元 12000-19000元 19000元 19000-22000元 减少0-75元,收入越高,减少得越多

减少75─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多 均减少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减少350元-0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少 不变,处于临界点

增加0-1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22000元-38000元 均增加150元,不随收入变化

38000元-42000元 增加150-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42000-58000元 58000-62000元 62000-82000元 82000-83000元 83000-102000元 102000元以上 均增加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350-5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5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550-50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少 增加500元-14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14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可以看出,经过财政部精心的规划,(工资─三险一金)的收入,在12000以下的群体,其税负减少的额度相对于其收入比较可观;而在19000以上的群体,在个税改革后,税负

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83000元以上的群体,本来仅仅免征额提高后将使其税负减少400-450元,结果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使其税负增加了500-1450元不等。总体看来,中低收入群体最高将降低350元的税负,最高降低幅度在50%左右,而高收入群体最高将增加1450元的税负,最高增加幅度在5%左右。

从结果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还不错的方案,让中低收入群体大大获益,而高收入群体增加的税负也不重,也做到了“劫富济贫”。但是,从“宽税基、低税率”的改革方向来看,却不尽然。

如果让高收入群体依旧承担更高的边际税率,那么,他们逃税漏税的动机将依然存在且被强化,将依然难以对他们进行有效征税,这样反而达不到“劫富济贫”的效果,因为往往就劫不到富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适用10%税率以下的纳税人群占比高达94%,想必适用45%税率的人群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劫富济贫”还不能指望个人所得税,因为很多高收入群体并不在工薪阶层之列。

免征个税的情况 篇5

(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2)国债;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5)保险赔款;

(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

、(8)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⑼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10)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1)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2)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

(3)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对哪些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国务院1999年9月30日发布的第272号令《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规定: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它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残疾人员所得征免个人所得税范围是如何规定的 吉林省地方税务局2000年6月29日发布的吉地税个所字[2000]171号《关于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减征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我省境内的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和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均享受减征个人所得税照顾。减征幅度暂确定为40%。

对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的附加减除费用是如何规定的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是多少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是指每月在减除8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减除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数额的费用。

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是指:

(1)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

(2)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籍专家;

(3)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4)财政部确定的其他人员。

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标准为3200元。

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参照本规定执行。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时,应当提供境外税务机关填发的完税凭证原件。

对光华科技基金会奖励科技人员的奖金是否征税

国家税务总局1994年2月15日发布的国税函发[1994]048号《关于个人获得光华科技基金会奖励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批复》规定:对光华科技基金会奖励科技人员的奖金,可视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颁发的科学、技术奖金,暂予免征个人所得税。

哪些所得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1994年3月31日发布的国税发[1994]089号《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下列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征税:

(1)独生子女补贴;

(2)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庭成员的副食品补贴;

(3)托儿补助费;

(4)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的有关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吉地税个所字[2000]305号《关于明确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个体工商户业主的费用扣除标准和从业人员的工资扣除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期间借款的利息支出,凡有合法证明的,不高于按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

《办法》第十三条关于个体工商户业主的费用扣除标准暂定为860元/月;从业人员据实扣除但不得高于800元/月。

财税字[1994]020号《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个体工商户或个人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其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业特产税,下同)、牧业税征税范围并已征收了农业税、牧业税的,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

哪些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财税字[1994]第020号《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下列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

(2)外籍个人按合理标准取得的境内、外出差补贴。

(3)外籍个人取得的探亲费、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为合理的部分。

(4)个人举报、协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奖金。(5)个人办理代扣代缴税款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

(6)个人转让自用达五年以上、并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

(7)对按国发[1983]141号《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办发[1991]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问题的通知》精神,达到离休、退休年龄,但确因工作需要,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指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其在延长离休退休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视同退休工资、离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8)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符合哪些条件的外籍专家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财税字 [1994]020号《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籍专家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1)根据世界银行专项贷款协议由世界银行直接派往我国工作的外国专家;

(2)联合国组织直接派往我国工作的专家;

(3)为联合国援助项目来华工作的专家;

(4)援助国派往我国专为该国无偿援助项目工作的专家;

(5)根据两国政府签订文化交流项目来华工作两年以内的文教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负担的;

(6)根据我国大专院校国际交流项目来华工作两年以内的文教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负担的;

(7)通过民间科研协定来华工作的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政府机构负担的。

对中介费的扣除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1994]财税字第020号《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提供劳务等过程中所支付的中介费,如能提供有效、合法凭证的,允许从其所得中扣除。

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取得的院士津贴是否征税

国税发[1994]118号《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院士津贴,按每人每月200元发给,并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的奖金是否征税

国税函发[1994]376号《关于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函》规定:对个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的奖金,可视为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教育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取得青苗补偿费收人是否征税

国税函发[1995]079号《关于个人取得青苗补偿费收人征免个人所得税的批复》规定: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取得的青苗补偿费,属于种植业的收益范围,同时,也属于经济损失的补偿性收入,因此,对他们取得的青苗补偿收入暂不征个人所得税。

发给见义勇为者的奖金是否征税

财税字[1995]25号《关于发给见义勇为者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乡、镇(含乡、镇)以上人民政府或经县(含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有机构、有章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类似组织,奖励见义勇为者的奖金或奖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获得“孺子牛金球奖”的奖金是否征税

国税函发[1995]501号《关于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获得者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函》规定:对个人获得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的奖金,可视为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教育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卫星发射成功奖是否征税

国税函[1996]82号《关于卫星发射成功奖免纳个人所得税的函》规定:1996年2月,香港亚洲卫星公司为奖励1995年11月28日成功发射亚洲卫星二号有功人员面向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有关单位颁发的50万美元奖金,属于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奖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的规定,获奖人员所获该项奖金可以免纳个人所得税。

对军队干部工资薪金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哪些规定

财税字[1996] 14号《关于军队干部工资薪金收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军队干部工资薪金所得征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按税法统一规定执行,即每月扣除800元。

按政策规定属于免税项目或者不属于本人所得的补贴、津贴有8项,不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税。

(1)政府特殊津贴;

(2)福利补助;

(3)夫妻分居补助费;

(4)随军家属无工作生活困难补助;

(5)独生子女保健费;

(6)子女保教补助费;

(7)机关在职军以上干部公勤费(保姆费);

(8)军粮差价补贴。

对以下5项补贴、津贴,暂不征税:

(1)军人职业津贴;

(2)军队设立的艰苦地区补助;

(3)专业性补助;

(4)基层军官岗位津贴(营连排长岗位津贴);

(5)伙食补贴。

对个人取得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是否征税

财税字[1997]51号《关于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个人取得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视同从国际组织取得的教育、文化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征税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财税字[1997]144号《关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领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时,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对外籍个人以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020号)的规定,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取得体育彩票中奖所得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财税字[1998]12号《关于个人取得体育彩票中奖所得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凡一次中奖收入不超过1万元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一万元的,应按税法规定金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津贴是否征税

财税字[1998]118号《关于对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发给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每人每年1万元的资深院士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奖金是否征税

国税函[1998]632号《关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关个人收人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特聘教授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奖金,可视为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教育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享受哪些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国税发[1999]43号《关于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对其取得的经营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从事独立劳务服务的自其持下岗证明在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之日起,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国税发[1999]125号《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特聘教授奖金”是否征税

国税函[1999]525号《关于“特聘教授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教育部颁发的“特聘教授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哪些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1999年9月30日发布的国务院第272号令《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规定:对个人取得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它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哪些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财税字[1999]267号《关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个人帐户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按照国家或省级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下列专项基金或资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1)住房公积金;

(2)医疗保险金;

(3)基本养老保险金;

(4)失业保险金。

对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个人取得的量化资产,应如何免税

国税发[2000] 60号《关于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个人取得的量化资产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仅作为分红依据,不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人征免税是如何规定的

国税发[2000]77号《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人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国有企业职工,因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宣告破产,从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除上述第一条的规定外,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数额内,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免征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规定。超过该标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全额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吉地税个所字[2000]152号《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人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我省2000年免征标准确定为22000元。

财税字[2001]157号《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人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人(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延州地税发[2002]43号《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人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延边州2002年免征标准确定为32000元。

对失业保险费(金)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国税发[2000]83号《关于失业保险费(金)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人按照《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令第258号)规定的比例,实际缴付的失业保险费,均不计入职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

本条所称职工个人,不包括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超过上述规定的比例缴付失业保险费的,应将其超过规定比例缴付的部分计入职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具备《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华侨从海外汇人赡养家属的侨汇等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1980]财税字第196号《关于华侨从海外汇人赡养家属的侨汇等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华侨从海外汇入我国境内赡养其家属的侨汇,免征个人所得税;继承国外遗产从海外调入的外汇,免征个人所得税;取回解冻在美资金汇入的外汇,免征个人所得税。

外国公司为其来华工作雇员实际支付的医疗保险费是否征税

国税函发[1990]345号《关于对外籍雇员若干所得项目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外国公司为其来华工作雇员实际支付的医疗保险费(包括牙医保险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属外国公司福利制度统一规定的,且数额合理,可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机构外籍雇员个人应税所得额是如何确定的

国税油发[1990]12号《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关于确定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机构外籍雇员个人应税所得额的通知》规定:下列项目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数额合理的,可不计入个人应税所得:

(1)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机构实际支付给其在华工作的外籍雇员的管家费(房屋维护费),房屋、汽车变卖损失补贴,服务期满回国安家补贴等;

(2)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机构为其在华工作的外籍雇员投保意外事故保险和伤残保险所发生的支出;

(3)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机构一次性支付给其在华工作的外籍雇员的提前退职工资,可视为“退职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长江小小科学家”奖金应如何征税

国税函[2000]68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长江小小科学家”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学生个人参与“长江小小科学家”活动并获得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吉地税联字[1999]7号下发的《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

(1)下岗职工(含城镇失业人员,下同)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取得的营业收入,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2)组织下岗职工或下岗职工本人从事市容、环境建设中的公益性劳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季节性、突击性劳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本通知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到2003年12月31日后自动废止。

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有哪些

财税[2002]208号《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本《通知》所称的下岗失业人员是指:(1)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2)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3)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

上述优惠政策执行期限为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

财税[2003]192号《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补充通知》规定:凡在2005年底之前,符合中发[2002]12号文件优惠政策条件规定的,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最长期限为3年的税收优惠,直至期满为止;凡在2005年底之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最长期限为3年的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直至期满为止。

随军家属就业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财税[2000]84号《关于随军家属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随军家属必须有师以上政治机关出具的可以表明其身份的证明,但税务部门应进行相应的审查认定。

个人在房地产方面可享受哪些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1994]财税字第020号《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个人转让自用达五年以上、并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我国个税现状 篇6

关键词:常设机构,外国企业,个人所得税

0 引言

目前,有关非居民个税管理业务主要涉及非居民在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方面,即针对外国企业向境内销售设备及技术转让,并同时负责提供从工程设计和设备安装、调试、试车、咨询、培训等非独立个人劳务的涉税事项管理。由外国企业或相关引发的税收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各大国际经济组织及企业界人士高度重视。

1“常设机构”非居民个税管理现状分析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成为地税税种中增幅最快、增收额最大的税种。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突出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涉外业务不断扩大,给我国“常设机构”的非居民个税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畅所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1 对“常设机构”判定存在理解分歧

对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类的非居民管理,主管税务机关判定外方人员在华何时具有应纳税义务,其关键是要能够判定外国企业在华提供服务劳务是否构成了在华的“常设机构”。[1]外国企业向境内销售设备,尤其是成套大型设备,往往涉及技术转让、工程设计和机器设备安装、调试、试车、咨询、培训多个环节,通常签订总分包合同或分别签订若干个一包合同;每个环节都要派遣人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每个环节所派人员不同、来华时间长短不一,且每个环节外方人员的在华期间又存在时间间隔。这种情况,要依据有关协定条款判定“常设机构”,通常是根据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或者与该工地、工程有关监督管理活动的期限;或根据为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活动的期限。在与外方沟通中的主要分歧是:协定条款不能明确界定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或者与该工地、工程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以及为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提供的劳务(包括咨询劳务)活动。[2]目前,除了中日、中英、中法税收协定的议定书,对监督管理活动和劳务活动做出例外处理外,税法对二者有哪些本质区别或联系缺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实际工作中,主管税务机关要整体判定外国公司在华提供服务劳务期限是否构成“常设机构”,而不是仅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期限长短来判定。主管税务机关依据协定、结合实际并参考相关合同条款,判定外国公司派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应属于是监督管理活动,并且时间要件也符合“常设机构”;但外方人员会坚持认为,外国公司派员在华是提供劳务活动,而外国公司派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大多数每单个环节的时间都达不到构成常设机构标准。这种分歧在如何界定总分合同之间关系,或履行同一合同有多个国家或地区雇员应如何把握协定条款应用时更为突出。

1.2 对外方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不能有效扣缴

实际工作中,外方人员受雇于外国公司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在服务现场记录《工作日志》,由中外双方现场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外国公司按合同约定凭《工作日志》分阶段取得服务费,外方人员也凭《工作日志》从外国公司取得工资薪金津贴。[3]如外方人员取得的是由“常设机构”负担的劳务所得,就应在华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在协定规定上不存在异议。目前税法关于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的规定是:税务机关认定对所得的支付对象和支付金额有决定权的单位和个人(国税函发【1996】602号)。另有《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对境外企业支付其雇员的工资薪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241号)第二条规定: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对其雇员所取得的由境外总机构或关联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负责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但税法没有进一步明确:外国企业在华“常设机构”作为劳务所得负担方,如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中方企业作为劳务服务费实际付款方,是否能够界定为外方人员劳务所得支付方。通常,此类大宗进口业务会存在第三方(具有一定资质的代理公司)对外付款情况,这又造成服务费实际付款方与对外付款人不是同一主体,一般也不在同一地区,给主管税务机关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中方企业配合征缴外方人员税款也只是“谨慎”的合作,不能够实际做到:外方人员不完税中方人员在《工作日志》上不签字,以致外方人员不主动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也不能有效征缴税款。

1.3 现行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还不完善

非居民税收管理是国际税务事项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人才匮乏、协调不力、效率低下、缺乏保障等现状,反映了我国在机构和人员配备上还不能适应做好国际税务事项管理需要。[4]目前,市县级税务机关作为管理前沿,这些不足尤为明显;县级局缺少固定的、专职的管理人员,市级局对应到县级局也只是形式上政策指导,更多实质工作还得市局具体操作。而机构职能所限、专业人员少、管理层级多、信息失真、效率低下,使市局介入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常设机构”非居民个税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非居民税收管理实践及协定执行与国内法缺少衔接

我国有关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成熟经验较少,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尽管近年来非居民税收事项的发生逐渐增多,但仍不具有经常性,只能在实际中碰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归纳总结、积累经验、统一规范。

协定范本确定了谈签协定的基本框架,协定条款针对具体的国家又有不同的规定,况且协定条款对有关事项也只是原则性的表述。尽管税收协定高于国内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需要依据国内法立法原则针对协定条款的原则性表述做具体的解释。对协定条款的原则性表述理解不一致,而国内法又缺乏具体解释的某些独立的非居民税收事项,就形成了管理的难点。

2.2 缺乏相应的管理认识与专业政策的宣传与培训力度

我国大多税务人员思想认识狭隘,在管理上还没有完成从管户到管事的转变,致使管理弱化。一是虽然随着内外资税制逐步统一,内外资一样管理意识日渐增强,对内外资纳税人日常管理逐步趋同,但对外资纳税人管理力度和对内资纳税人涉及国际税务事项的管理没有加强。二是责任风险意识和畏难情绪促使管理人员态度消极;[5]“外事无小事,外税无小税”,加之国际税务事项管理大都涉及多部门、多环节,而且政策性强、周期较长,出成绩很难而追究责任却很大,客观上大大影响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目前,我国个税管理中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没有形成制度化,达不到长期效果;二是接受宣传与培训的人员范围面窄,基层人员和企业人员学习机会少、实践的机会少;三是岗位变换和人员流动,增大了宣传与培训的工作任务,影响了专业政策落实执行的连续性;四是新政策的传达贯彻不及时。

2.3 部门间协调配合不顺畅,有关必要手段运用不充分

受部门保密制度制约,有效信息不能共享。同时由于税收管辖范围限制,系统内跨省、跨市税务部门间也不能有效进行交流合作。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在非居民税收事项管理过程中,售付汇税务控管、审核评税(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税收情报交换等征管措施,不能够很好开展,发挥应有作用。[6]

3 完善个税管理的对策

3.1 加快研究制定非居民税收事项的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重点细化明确市县级税务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与岗位流程,增强可操作性。如对税收协定中判定“常设机构”等有关条款,作出具体明确的税法解释;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外方人员取得境外支付的,由境内“常设机构”负担的劳务所得,从征管角度对其应纳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做出明确规定。[7]

3.2 规范机构设置,强化统一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队伍、增强信心、提高工作积极性,也利于部门间沟通协作,有效堵塞国际税收和涉外税收漏洞,维护国家税收权益。此外,应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建立长效机制,形式多样化,培训与学习系统化,提高国际税务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同时,通过管理人员搞好专项政策税法宣传。

3.3 对非居民税收事项有效开展涉外税务审计

一是建议国家税务总局融合《稽查规程》和《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本着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结合机构规范重新修订《涉外税务审计规程》。二是总局统一开发《涉外税务审计软件》,全国税务系统推行使用,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国际税务管理影响力。三是非居民税收事项在结束前都要经过涉外税务审计。

参考文献

[1]马丁.费尔德斯坦:《税收对跨国公司的影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89。

[2]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外国税制概览》[M];中国税务出版社,1998:67。

[3]黄静:《对我国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的认识》[J];《税务研究》1999(7):58-60。

[4]高迎光:《实现和谐社会的个人所得税视角分析》[J];《北方经济》2009(09):64-66。

[5]徐自强:《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4(03):56-60。

[6]侯平、周廉、张海波:《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6(79):78-82。

上一篇:让奉献无声的流淌演讲稿下一篇:(作文)国庆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