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税自行申报是义务也是权利

2024-07-25

浅析个税自行申报是义务也是权利(精选4篇)

浅析个税自行申报是义务也是权利 篇1

文章标题:浅析个税自行申报是义务也是权利

截至4月2日自行纳税申报期结束,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共受理自行纳税申报人数1628706人,这一数额与目前税务机关按建档情况估计的应申报人数比较接近。但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同时指出,由于个人收入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不健全等原因,肯定有一部分应申报的纳税人还未申报。应该如何看待这

些问题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报专家指导会成员**。

个税自行申报是一项权利

**首先对记者说,谈个税自行申报,必须弄清两个概念——什么是纳税申报,什么是自行纳税申报。目前很多人对个税自行纳税申报有一种误解,即只把它看成是纳税人的一项义务。其实,它既是纳税人的一项义务,也是纳税人的一项权利。

我们知道,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在发生纳税义务后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主管税务部门提交有关纳税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即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相关纳税资料的法定申报义务。在实行扣缴征税制度的国家,扣缴义务人也负有向税务机关报送有关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书面报告的义务。在现代税收征管模式下,纳税申报是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采集纳税人信息并对纳税人实施税务审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国法律一般都要求纳税人(至少是公司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全面、准确、真实地报告其所得、财产、支出、可扣除费用、减免税权利等事项。自行纳税申报在国外称为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其含义是纳税人自行计算应纳税款、自行提交纳税申报表,并自行缴纳税款的纳税方式。二者的关系是纳税申报包含个税自行纳税申报,自行纳税申报是纳税申报的一种方式。

**认为,纳税申报使纳税义务得以具体确定,同时也成为纳税人享有纳税人权利的开端。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个税自行申报既是义务也是权利呢?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说,与纳税申报制度相连的有两种税额确定方式。一种是行政核定(administrativeassess-ment)。这是一种传统的税额确定方式,即纳税人虽然负有申报义务,但并不要求自行计算其应纳税款,而是由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提交的纳税申报表评估其应纳税额,发出税额评估单(taxassessments),纳税人再据以纳税。这种制度下,纳税人仅承担信息提交准确、真实、全面的义务,不承担税款计算错误的不利处罚。当然,如果因为纳税人提交的信息错误或者有所隐瞒,导致税务机关核定税额错误或者不足,纳税人要承担一定的处罚。另一种方式则是自行申报。在这种制度下,纳税人不仅需要提交纳税申报表,而且在申报表中要求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行确定税基、计算当期应纳税款。税务机关原则上根据纳税人计算的应纳税额核发税额评估单,只有在纳税人计算错误或者申报不实时,才要求纳税人更正申报或者予以重新评估。这一制度不仅要求纳税人承担申报不实、或者未申报的法律责任,而且对于计算税款错误也要视情况承担一定处罚。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分为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从法律效果上看,代扣代缴除了主体为扣缴义务人之外,与征税部门核定征收无本质区别。真实纳税人面对核定征收与代扣代缴,都仅仅是在实体上承受了税款,一方面在程序上被剥夺了主动申报的权利,进而难以享受纳税人权利,与宪政的主权在民原理相悖;另一方面也淡化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法律责任。而自行申报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自行申报制度下,纳税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申报纳税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程序上能够获得较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纳税主体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尊严得以明确地彰显。代扣代缴和核定征收制度导致的后果之一是,无论纳税人是否自行申报,其行为均不发生法律效力,只能被动地等待征税部门的行政命令。而自行申报制度还纳税人以权利,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自己确定课税对象、税基、税额和有无税收,同时增强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法律责任。

可以说,个税自行申报是国民主权等宪法理念在税法中的具体体现。应纳税额的确定原则上由纳税人依据税法计算、申报并据以征收,使得纳税人立于税收法律关系自主履行的中心地位,在强化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观念的同时,肯定与保护了纳税人的权利,体现了民主纳税的宪政思想。个税自行申报既是纳税人的义务,也是纳税人的权利;既体现了对纳税人民主纳税的尊重,也体现了国家征税权的保障。这是民主法治、有限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税法意识的题中应有之意。《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的出台和实施,以自行申报为突破,起到了推进中国税法意识重新构建的作用。

国外普遍实行个税自行申报

**介绍,个税自行申报最早出现在1917年的加拿大。美国二战期间开始实行个税自行申报,上世纪80年代得以普及,纳税人从公司纳税人扩大到个人,实行自行申报的税种从所得税发展到增值税、财产税。澳大利亚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全部公司试行自行申报纳税,现已广泛普及。英国从1996年开始推行这项制度。在国外,自行申报非常普遍,是国家税收征管的基础。各国都规定纳税人有进行纳税申报的义务,尤其是公司纳税人,对个人纳税人的要求则有所不同。例如加拿大和美国要求所有纳税人提交纳税申报表,但英国只要求没有适用扣缴征税的个人向税务机关申报所得。

**说,加拿大、美国等率先改进税收申报制度,让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为主,税务部门纳税审计为辅,从而把税务部门从评估的重负中解脱了出来。传统的税款征收,由于税法专业,计算琐碎,并且纳税人情况各异,使得税务部门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税额核定、税款征收问题。即使采用核定征收方式,税务部门的核定义务仍然繁重。推行纳税自行申报制度,让最知晓自己纳税内容的纳税人来承担申报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义务,无疑能使有限的行政资源转向高效率的部门,可以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和增进申报服务,以优质服务和严格稽查来保证税收征管和税务服务的有效性。同时,核定应纳税额的义务从税务部门转移到纳税人,无疑有利于减少行政部门自行擅断和徇私舞弊的几率。纳税义务确定责任的承担,又促使纳税人增强依法纳税意识,在观念上形成牢固、健康的主动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同时关注税法、研习税法以便更好地掌握税法,为其正确申报服务,也为其合法税收筹划服务。

在国外,自行申报制度也对现行税务行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制度的实行使纳税人遵从成本明显上升,包括时间、金钱乃至心理上的负重和不安定感,因此,自行申报纳税制度虽然减轻了税务部门的负担,但显然增加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纳税人纷纷表示抱怨和不满。为解决这个问题,使自行申报顺利推行,保证个人所得税应收尽收,各国政府均加大了纳税服务的力度,且都有一系列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一是建立计算机采集、加工以及比对信息的技术支撑制度,包括建立纳税人纳税信息库、统一的纳税人代码制度、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个人所得税跟踪稽查制度等。二是建立广泛的扣缴征收制度、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三是完善税法,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和稽查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的解决税务争议和诉讼的制度。此外,各国税务咨询职业的日益发展也成为推动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发展的积极力量。

**总结道,以自行申报纳税为核心的税收征管模式在加拿大和美国都被称为“自愿遵从”(voluntarycompliance)模式,即强调纳税人在税基确定、税额计算以及税款缴纳中的主动以及责任自负地位。但该制度采取的初衷是为了节约征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税务审计和打击避税活动中。这与我国推行自行申报用以调节收入分配、打击高收入者偷税等目的有所不同。税务部门运用计算机技术,降低征管成本,减轻自行申报带给纳税人的负担,使自行申报成为最经济的纳税方式。这个过程中,也是税务部门转变观念的过程———从以前的行政管理型转变为行政服务型,一种互信、合作的新型征纳关系由此应运而生。如荷兰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进行税务行政理念变革的另一个成功范例。其税务行政从政府本位转变为纳税人本位,税务机关从过去以任务为导向(按照不同的税种和任务设置部门)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购买其服务的纳税人为中心)。由此可见,自行申报不仅是对我国纳税人税法意识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税务部门征税意识的一次大检验。即自行申报意味着税务机关需要为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促进税务机关服务态度的改变。

几点建议

**认为,目前我国有些地方个税自行申报不十分理想,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共同着力的结果,不是某个部门的问题,更不能抱怨和指责某一部门,全社会需要更多地理解和支持,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他分析了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纳税人的自愿遵从度不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国的税法意识取决于一国的税法文化。几千年来,人们对纳税有一种逆反心理,这种观念改起来很困难。从目前来看,个税自行申报是一个较好的制度,当然,一个较好的制度开始时也绝非尽善尽美。同时,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纳税人对自行申报制度从了解、认识,再到认知、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一个新制度的出现,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二是配套机制尚未完善,税务部门恐有准备不足之嫌。目前税务部门与银行、工商、土地、海关等部门信息还不能完全共享,税务部门之间也未能全部联网,且大量收入以现金形式发放,使税务部门很难对收入进行准确监控。三是税制本身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地方,特别是对高收入者征管力度有限,难以让一般纳税人欣然接受。例如,许多纳税人反映税收太专业,报表和专业术语看不懂。纳税人对税款的运用、政府预算也不清楚。四是部分纳税人仍存有一种法不责众的观望态度。

为此,他建议:第一,纳税服务与处罚并重,行政服务理念与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并进。在国外,许多国家的税务部门都有服务承诺制度,以保证向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澳大利亚税务局每两年进行一次民意调查,听取纳税人对税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纳税人的满意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税务局长的任职。而在我国,始于1988年的税收征管改革,经过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信息化和专业化”等若干阶段的探索,直到2004年初才确立了基本适合我国国情和税收工作实际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模式,即“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在2001年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中,才首次明确具体地规定了纳税人的权利。我国的税收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纳税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第二,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及措施。如建立纳税人信息库、广泛的扣缴征收制度、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严格的审计制度和稽查制度、税务争议和诉讼制度等。

第三,加大电子服务创新与发展的力度。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电子申报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横扫全球,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采用各种各样的电子申报服务代替传统的纳税申报表纸质处理程序,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新加坡、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应该注意的是,国外信息系统的着眼点在于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相比之下,我国的信息化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目前实施的金税工程主要用于防范和打击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的违法犯罪。我国的电子税收服务需要进一步拓展。

第四,可否考虑实行申报激励制度。比如借鉴日本的“蓝色申报”制度,对认真记录收支活动和全部交易行为,并对账簿妥善保存的纳税人给予更多的税收优待,以鼓励和引导纳税人建立健全会计账簿、依法申报纳税。

《浅析个税自行申报是义务也是权利》来源于,欢迎阅读浅析个税自行申报是义务也是权利。

申报个税:义务与权利的纠葛 篇2

在《小康》调查中,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说没有考虑过去申报个税。这与政府所掌握的数字大体上符合。

截止2006年底,全国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已为2000多万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建立了纳税档案,估计其中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人数为600万~700万人。而截止到个税申报的最终期限4月2日,全国自行纳税申报总人数连三成都不到。

这一数字显然不能令税务系统满意。专家分析,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纳税人还没有养成申报的习惯,采取观望态度甚至报有侥幸心理。

但就《小康》调查来看,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不愿意申报,首先是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在广州一家外企工作的梅珂东对记者说:“这就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鱼儿被宰了多少刀,还要鱼儿亲自告诉你。”

其次,申报的意义也遭到纳税人的怀疑。在北京一所高校任职的劳先生说:“我们可以将年收入超过12万的人来大体做一个分类:第一类,按时由公司代扣代缴。这样的人税务部门可以查到。对于这一类人,个税申报只是凭空浪费时间和精力—报告一次税务部门已经知道的结果。第二类,灰色收入多而且不按时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或者有很强的避税能力的私营企业主,他们把一切个人消费都纳入了公司成本,基本不给自己发工资。这类人对税务部门来说注定属于根本调查不到个人收入,也不可能进行处罚的,难道税务部门依靠强大的舆论压力能够促使这部分人去申报个税吗?”

税务系统则认为,事实上纳税人对个税申报政策的主旨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佐对记者说,“个税申报政策瞄准的对象是真正的高收入者,是私营企业主、演艺人员等高收入群体。”

但这些高收入群体纳税的自覺性如何,从这次个税申报的结果也看得出来。统计显示,申报中工薪阶层占了大多数。4月3日,广州市推出的数据显示,申报的25万“富人”中有70%以上是工薪阶层。

很多纳税人认为,12万元这个一刀切的做法有悖常理,因为我们国家地域广大,经济发展程度也不相同,可能12万的收入在西部一些地区是个高收入的标志,但在北京、上海等等大城市,月薪一万却买不起房的也大有人在。

广州工作的杨逸对记者提出,“有的家庭只有一个人收入超过12万,却要养活三代5口人,有的家庭3个人每年每个人收入10万,反而不是高收入,这合理吗?” 她认为,这个标准应该因地制宜,12万在很多大城市也就够买几个平米的房子,算什么高收入?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城市,应该是远高于12万这一数字,而在欠发达地区,则应低于12万。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纳税人对中国目前仍旧以个人为纳税单位表示了不理解。杨逸说:“西方各国是以家庭作为个税纳税单位,所考虑的是整个家庭的承受能力,而中国这个特别注重家庭观念和人情世故的国家却如此不通情达理。”

什么影响了申报

在回答什么原因在影响您的申报意愿这一问题时,有超过半数的纳税人选择了“不知道税收用在何处,心中不快”,也就是说财政的不透明已经严重影响纳税及申报的积极性。

北京的罗先生对记者说:仔细追究一下,这些上交的税都用在哪些地方?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受益的又有多少?收的时候可以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真把钱收上以后,税的监管和使用还由得了老百姓讲话吗?这也就算了,再看一下个人所得税里面上交的人员构成比例,都是一些认真、老实的工薪阶层上交的。而这次申报也是以工薪阶层为主力军。他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

很多申报人遇到的另一个大的问题是完税证明。“你知道自己一年到头交过多少税吗?”这是个可以问倒大多数人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仅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省等部分地区的520万名纳税人享受到税务总局开具完税单的权利。2006年这个数字有所扩大,但还不能覆盖全部纳税人。而且,即使这些有完税单的人所缴过的林林总总的税,也未必都能拿到完税证明,其中包括利息税、股息税、股票印花税。

《小康》调查中也显示出,53%的纳税人对不能提供完税证明表示了不满,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税务机关应该给纳税人提供完税证明。

曾在外国生活过的沈雨珠对记者说:“相比之下,很多国家的纳税人甚至连每一次消费,都可以清楚地从收据上看到商品的价格和税款分别是多少。而政府对税款的使用,也是层层监督,透明度很高。”

而有些部门的避税也给员工不去主动申报提供了理由。在交通部一家研究单位的柳姓工程师对记者说,“我的收入按照每月月薪来说,是不够12万标准的,因为工资条上只有6000元。收入更多是反映在工资条之外,比如我们单位每个月可报3000元的电话费。”据悉,他每月收入在1.5万左右,这还不包括年终奖金。

记者了解到,柳工程师单位的工作人员工资月收入普遍都过了1万,但既然单位积极给员工避税,他们也没有必要为此专门跑到税务部门申报。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税务系统“催账讨要”式的方式也引起了纳税人心里的反感。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胡星斗教授认为,政府的征税,不该是居高临下的勒令,而应多一些解释、平等商讨的方式。

需要更完善的制度

《小康》调查显示,“纳税人不愿意申报的原因中,不知道税收用在何处,心中不快”这一选项占去了一半,显然纳税人对于税收“用之于民”未能给予明晰是相当不满的。而这需要从财政上加强透明度,而这显然并非税务系统一家就能掌控的。

胡星斗教授认为,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过分强调纳税的责任和义务,而对纳税人的权利没有重视。其中之一就是“用之于民”用在何处并不透明。这显然不利于纳税人纳税的积极性。

胡星斗建议,个税申报要真正从高收入那里挖出要补缴的税款,必须有两条,其一应该确立官员收入申报制度,只有他们的收入能反应真实情况而且依法纳税,基于上行下效的作用,它提醒国民自觉纳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很多黑色、灰色的收入,国家没有办法掌握它们情况。为了减少这些不可掌控的灰色收入的来源,需要减少现金的流通量。外国的信用卡制度发达有个好处,就是对个人的收支情况能够有比较好的掌握。

胡教授认为,金融实名制度和财产实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些制度发达之后,才能减少黑色、灰色收入的来源,目前各种措施都没有落实,这样的申报无疑是重复劳动。

刘佐所长对记者说,可能税务机关的解释活动再做得扎实一些,对申报制度的推行更有益。他认为,现在很多制度往往是纳税人没有仔细思考其中的利弊,他举例说,很多纳税人反对利息税,是因为感到少得可怜的利息还要扣税,太不合适。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会发现,利息税真正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那些富人群体,存款多,利息税也多。而这笔税收最终将用在广大纳税人身上。

刘佐认为,个税申报其实也是如此,它的主要针对对象是那些隐性收入、灰色收入多的高收入群体,制度到位并且得到较好的实施的话,其实对广大纳税人是非常有益的。他对记者提到,这次申报过程中,有一位农民企业家补缴了800多万税款。

浅析个税自行申报是义务也是权利 篇3

——反思《受教育是公民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教学设计

不同的教学理念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在生命化课改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课题又引导我们进行着新的思考与探究,在打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一理念从陌生、了解到认同到落实,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有诸多收获和心得,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遵循一致性原则对“目标—教学—评价”进行一体化思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在课堂教学这段旅程上,可以让我们目标更清晰地出发、寻找更有效的到达途径、更明了自己是否到达。

(一)目标意识更强、目标清晰地发挥对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的指导作用

我们从来没有带着如此强烈和明确的目标意识来备课,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学目标往往只是从教参那里复制下来抄在教案前头的摆设,因为目标的空洞使之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我们更多的是满足于把课本上的知识点依次讲出来就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整节课的实施中也不再顾及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度问题。但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就使得我们一刻也不能把教学目标抛在脑后,它要求我们始终把教学目标高悬在头顶,从教学设计到评价设计每一步都不断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进行观照。

而要做到这一点,势必就驱动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之明确、科学、可操作、可评价。比如我们在处理这一课的时候,我们不但研究课程标准寻找本节课的总方向和着力点,还认真研究社情和学情,找准困扰学生的认识障碍,比如读书无用论,比如因为学习困难而产生的畏难和厌学情绪,我们把这些现实问题作为必须攻克的任务也清晰地列入教学目标,从而避免了形式化地空洞地使用教参上罗列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正确行使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二者对比一目了然,通过我们对原目标的分解、转化、具体化,在教学设计中处理成几个争议性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参与探讨的热情很高,经过探讨也更能透彻地树立起受教育的权利义务观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为理想,从而使课程标准中的抽象要求成功着陆。使教学目标真正发挥了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二)教学设计中以目标为导向、以达成度为标尺

在明确了目标即“去哪里”之后,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并且因为评价设计先行即检验的标准在前,也就意味着每走一步都要回头审视观望,这一步是否朝向了目标、是否达成着目标以及达成的效果,就使得我们更加审慎地进行每一步的安排,避免了被一些眼花缭乱的素材牵着走,纷繁复杂的形式所迷惑,比如在备课中,我们搜集到很多的素材,“大眼睛”苏明娟的前后对比,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的对比关系数字,以及一些漫画、图表等等,其中不乏有趣的,佐证知识点的,但是我们对照教学目标,放弃了那些与本课基调不符、过于重复、缺乏感染力和教育效果的素材,而是选择了更能朝向教学目标更能达成教育效果的素材,并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争取对素材进行更触及心灵的设计。比如利用《大国崛起》视频中丰富的内涵突破受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利用钱伟长的感人故事和名言来激发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增强学生为国读书的使命感;使用中美学生对比的素材来激发全面发展自己的紧迫感,树立起珍惜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就是说,三者的一致性要求着我们始终将目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联系起来考量,在教学设计中针对着教学目标而前进,权衡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度而取舍。而在课堂上,这些饱含教育资源的素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感染了学生,学生面色凝重、全情投入、踊跃表达,取得了超出我们预料的好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树立评价意识 利用评价设计检测教学效果,督促教学目标的达成 此次课题研究和打磨过程中,我们收获最大的一个环节就在于评价设计,这是我们曾经最忽视、最薄弱的一环,以往我们常常把课堂小测和课后作业作为评价手段,结果只能是在课堂临近终了或课后才能了解到目标达成情况,则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暴露及时解决。而坚持三者一致性的实践,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设置评价任务,重视过程评价,可以及时地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判断和反馈作用,从而调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评价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且相互匹配,可以保证其有效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本次打磨过程中,我们在评价设计中主要体现了评价任务对教学效果检测的及时性和与目标的针对性。

本课由三个知识板块构成:受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是公民基本权利、受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是公民基本义务,青少年要珍惜受教育权履行受教育义务,并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任务,为了检测这几个任务的达成效果,我分别安排了三个评价设计:讨论小明爸爸的读书无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透彻理解受教育的重要性;设置爸爸让小明辍学的情境来检查学生是否树立受教育是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理念,利用话题讨论“怎么面对和解决自己的学习困难”来检查学生是否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在第一个评价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发现和驳斥小明爸爸的错误观点,从所学知识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发言中大家都比较限于面上的理解,缺乏坚实的实例支撑,据此,我采取了补救方案,出示了某大学生养猪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受教育使其具备了市场眼光、专业素质、对技术的尊重等,从而更深刻地接受受教育的重要性。这样,评价任务就做到了针对着教学目标而设置,及时检测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并能进行有效的补救。

2023年个税专项扣除怎么申报 篇4

专项附加扣除可在个税税前扣除,相当于少交了一笔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需要在每年12月进行确认,才能在下一个年度继续享受专项附加税前扣除。未及时填报当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将会直接顺延至次年。

扣除年度指可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年度,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年度。对于子女教育支出、赡养老人支出、房贷利息支出等连续多年的扣除需要每年重新填写或确认。

提交申请之后可以查看申请结果,大都是一个星期左右会有结果,12月份只是申请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而每年的3—6月份才是申请个税退税的期间。

上一篇:加拿大本科留学的费用下一篇: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