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制度改革(精选12篇)
个税制度改革 篇1
一、中国个税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 (以下简称个税) 制度是在1980年首次制定的, 最初的目的是调节公民收入, 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 抑制通货膨胀, 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后, 个人所得税法曾于1993年、1999年、2005年、2007年多次修正;起征点也从1980年的800元, 增长到2005年的1 600元, 一直到2007年的2 000元;个税的扣除范围也增加了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内容。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职工缴纳个税的压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个税实施之后的这些年来, 个税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税种之一, 在全部税种中的比重逐步加大, 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现行个税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 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 个人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个税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据中科院2009年的统计数据, 工薪阶层已成为个税的主力, 60%的个税是由中低收入的人承担, 而欧美国家80%的个税来自高收入人群。一方面加重了工薪阶层的负担, 另一方面在高收入人群中又存在大量的税款流失。现行个税的征收和缴纳逐渐背离了个税设立的初衷, 与当前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较之世界各国税制也相对落后, 亟须修正完善,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申报方式不科学。
在申报时间上, 目前采取每月申报缴纳, 在月度收入有大幅变动时, 同时也造成适用税率的大幅变动, 对纳税人存在不公平性。比如, 某人上月收入1 000元, 不缴税, 下月收入3 000元, 在不考虑扣减因素的情况下要按10%的个税税率缴纳税款, 但事实上这个人两个月平均收入2 000元, 是不应该达到缴税标准的。
在申报主体上, 目前以个人为主体申报, 并没有考虑单身与有家庭的职工的区别, 如老人的赡养费用、子女的教育费用、住房、夫妇一方工作单独负担家庭费用等情况, 这样有违税收的公平负担原则。
2. 起征点过低、过死。
在1980年开征个税的时候, 起征点是800元, 是当时职工的平均月工资60元的13倍, 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9 229元, 月平均工资为2 436元。不要说13倍, 即使按照不到2倍测算, 也应该是4 800元。近年来, 中国工薪家庭因衣、食、住、行费用不断增加, 但起征点长期不变, 已经让广大职工感到经济拮据。
3. 扣除范围太窄, 扣除标准太低。
扣除范围及扣除标准的设定是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是现在, 职工基本生活开支的范围和金额越来越大, 而很多却未被列入扣除范围, 比如, 职工的大病医疗费用、孩子的教育费用等负担沉重的费用。列入扣除范围的扣除范围过于简单, 扣除标准太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这大幅削减了个税的调节功能, 不能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违背了税负公平的原则, 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4. 税收的导向性不明显。
一个矿工下矿井挣一万元和一个老板放贷挣一万元, 谁都知道两者在付出的劳动上的区别, 一个有生命危险, 一个要轻松很多, 但是在个税的征收上, 并没有明显的行业或在需要调配的人群上的区别, 这大大削减了税收的导向性功能, 不能体现国家对发展战略重点的支持和对弱势人群的关怀。
5. 高收入人群的监管不利。
由于中国纳税人的纳税观念的淡薄, 以及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税收的排斥, 在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种种漏洞, 在首先富裕起来的人群中, 不少人不仅没有成为纳税的大户, 反而成为逃税、偷税的典型。在中国的存款总量中, 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 但他们交纳的个税却不及总量的10%。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个税将会成为中国税收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税种, 在组织收入与调节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 遏止个税的流失, 这将会对中国税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个税改革的对策
在进行个税制度改革的时候, 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的同时, 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充分发挥个税的调配功能, 体现量能征税的精神。据此, 提出以下几点个税改革的对策:
1. 改良个税申报方式。
在申报时间上, 可参考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方式, 实行月度预缴, 可按照当月实际收入, 或本人上年平均月收入, 或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式 (比如单位的人均工资总额等) 当月申报缴纳, 年初一经确认申报方式, 年度内不再调整。年度终了进行个税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这样可以实现个税的相对公平。
在申报主体上, 可考虑以家庭为申报对象, 同时将家庭的生活必需费用纳入扣减范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应当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婚姻、年龄、赡养人口等情况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 在实行有差别的生计扣除、家庭扣除和社会扣除后, 根据纯所得的大小量能课征, 实现税收结果公平。
从国外看, 美国联邦政府1913年建立了以家庭户为纳税单位、按年度纳税的个税制度, 1998年以来, 美国个税制度一开始就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 以家庭为单位按年度征收, 对低收入家庭给予各种课税扣除, 保障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共享社会财富的税制理念。1998年前没有互联网, 没有计算机, 那时的美国能做到按家庭征税, 现在的中国已可以实现全国联网, 更没有理由做不到这一点。
2. 起征点与物价指数、家庭成员人数挂钩。
个税改革不能单纯提高起征点, 个税起征点应该指数化, 与物价水平挂钩。这样既可以防止出现二十年几年才调整一次的停滞现象, 也可以避免连年都要调整的过于频繁的情况发生。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各地物价水平不一。可以分地区制定免征标准, 实行浮动的扣除标准。经济发达地区物价高, 消费范围广, 免征额就应该定高一点;反之, 就应该低一些。
日本个税的起征点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多少而不同。如果有子女的家庭, 起征点为283.0万日元;如果是没孩子的丁克家庭, 起征点为220万日元。如果是独身者, 那么起征点为114.4万日元。这一点很人性化, 我们也可以借鉴。
3. 增加扣除范围, 加大扣除标准。
个税征缴在确定“扣除范围”时, 不但要确保公民的基本生活费用不被征税, 更要考虑普通民众对更长远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安排和计划有财力上的支持和保证。欧美发达国家采用的个税立法原则是:纳税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不得征税, 公民是在确保其基本生活所需之外承担纳税义务。在制度设计上, 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纳税人在赡养老人、子女抚养、教育负担、医疗保健、住房购置等方面的不同负担。目前条件下可行、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费用的扣除范围, 增加费用的扣除标准。从国外的情况看也是这样, 法国对收入的定义是除去可免税优惠部分之后的家庭净收入, 日本的税前扣除项目则包括基本免税额、配偶免税额等多达20多项。
4. 强化个税的导向性。
可以借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经验, 在支持国家战略上重点发展的行业的同时, 可以考虑职业的风险性和工作的艰苦性, 对一些特别艰险的行业给予减免个税的支持, 比如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地下矿产开采、远洋运输等特殊行业的人员。如果在个税优惠上有明显的针对性, 将体现国家对这些行业的扶持, 对从事这些急难险重工种员工的关怀, 也有利于吸引人才投身这些艰苦行业, 强化个税的导向性, 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在国外的个税管理也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在法国等发达国家, 海员的工资收入是完全免税的。
5. 加强高收入人群监管。
必须要增强公民纳税意识, 公开纳税信息, 建立诚信纳税的法制理念;完善税收征管的相关立法, 改善纳税法制环境;全面实施个税申报纳税制度, 通过存款实名制、银税联网等手段提高现代个税征管水平, 建立真实高效的个人收入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以刑法作后盾, 提高违法成本, 强化税法威慑力。美国尤其重视对民众纳税道德的教育, 使民众形成了良好的纳税习惯, 使民众认识到纳税是种爱国的行为。在美国, 纳税人是自主申报个税, 政府也给予纳税人充分的信任。但是, 美国税务部门可以利用完善的网络体系, 根据纳税人的社会保险号码对纳税人的各种信息进行稽核、监控, 如果发现异常, 可以马上从系统中调出来进行重点审核, 对有瞒报和欺骗行为的人给予非常严厉的处罚, 甚至投入监狱。所以, 纳税人偷税行为的代价太大, 一般不会轻易冒险。这样, 税务部门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从征收环节解放出来, 用于加强监管的力度。
综上, 在这些措施配套实施之后, 结合目前财富日益集中的社会现实, 个税缴纳的总量可能不降反增, 只是在缴纳人群构成上有所变化。工薪阶层在个税缴纳的比重有望降到20%以下, 从而可以大幅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负担, 加大生活支出, 达到刺激消费, 发展经济的目的;而高收入人群缴纳的个税将能更切实体现“能力越大, 责任越大”的社会责任感;人力资源在行业选择上也能得到更好的调节和分配, 让更多的人去从事国家急需发展的事业。这样就更能体现个税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也突出了对经济和社会的调节功能。
四、个税改革的紧迫性
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 个税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也是倡导社会和谐的需要。我们在认识改革紧迫性的同时, 也要认识到它的艰巨性。个税的改革对于完善中国税制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但这并不仅仅是税务部门一家的事, 需要决策者细致研究中国的现实情况, 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认真制定各项完善的改革措施, 尽量减轻对社会的冲击, 同时还要号召全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以大局为重, 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郭红蓉, 黄海珍.完善中国所得税制度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 .
[2]周国良.中国个人所得税缺陷分析与改革对策[J].财会研究, 2009, (12) .
[3]戴弦.个人所得税的改革[J].会计之友, 2008, (16) .
个税制度改革 篇2
根据谢旭人的说明,这次个税改革有两个大动作:一是拟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即免征额)由现在的每月2000元上调至3000元;二是拟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计税率修改为7级(见表一和表二)。该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后,最终方案或许会有小变动,比如,2005年9月,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提出的1500元免征额标准,最终被提高至1600元。下文暂时依据财政部提出的“草案”,简单分析一下个税改革后不同收入群体其个税税负的变化。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目前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只有28%,而且个税是单位代扣代缴的,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个税是如何计算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个税的计算公式:应纳个税=[(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一步,根据[(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第二步,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个税的额度。特别说明一下,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个税计算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因为个税是超额累进制而不是全额累进制,如果用应纳税所得额直接乘以其对应的边际税率,相当于是算多了,需要减去一部分,在税率和级距不变的情况下,各档速算扣除数是一个常数。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工资─三险一金)为10000元,按照免征额为2000元的标准,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为8000元,查阅表一,其对应的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是375元,因此,应纳个税的额度为8000*20%─375=1225元。
表一:调整前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8 9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00-2000元的部分 2000-5000元的部分 5000-20000元的部分 20000-40000元部分 40000-60000元的部分 60000-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25 15% 125 20% 375 25% 1375 30% 3375 35% 6375 80000-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超过100000的部分
45% 15375
下面来看看个税改革后的税负变化。如果仅仅提高免征额,那么税率和速算扣除数都是不变的,个税改革后税负的变化相对容易判断一些──所有纳税群体的税负都会减少,且高收入群体税负减少的会更多一些。比如,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假设重新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依然落在原税率档,那么根据上面的公式,减少的税负将为(1000*税率),由
于高收入群体对应的税率更高,所以他们减少的税负也更多。
因此,从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变化来看,仅仅提高免征额似乎没有“劫富济贫”,于是,财政部这次依据“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的原则,结构性调整了税率和级距,调整后的结果见表二。
表二:拟调整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 1500-4500元的部分 4500-9000元的部分 9000-35000元的部分 35000-55000元的部分 55000-80000元的部分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75 20% 525 25% 975 30% 2725 35% 5475 45% 13475
这里主要的变化在于,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了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同时,还扩大了25%和45%两个中高档税率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采用45%的高税率。如果再加上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可以粗略判断,中低收入群体将获得更大的税收优惠,而高收入群体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冲销了免征额上调带来的税负减少,或许还将面临税负的增加。具体的计算结果见下表。
(工资─三险一金)调整前后税负变化趋势 3000元以下 3000-7500元 7500-12000元 12000-19000元 19000元 19000-22000元 减少0-75元,收入越高,减少得越多
减少75─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多 均减少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减少350元-0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少 不变,处于临界点
增加0-1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22000元-38000元 均增加150元,不随收入变化
38000元-42000元 增加150-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42000-58000元 58000-62000元 62000-82000元 82000-83000元 83000-102000元 102000元以上 均增加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350-5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5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550-50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少 增加500元-14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14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可以看出,经过财政部精心的规划,(工资─三险一金)的收入,在12000以下的群体,其税负减少的额度相对于其收入比较可观;而在19000以上的群体,在个税改革后,税负
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83000元以上的群体,本来仅仅免征额提高后将使其税负减少400-450元,结果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使其税负增加了500-1450元不等。总体看来,中低收入群体最高将降低350元的税负,最高降低幅度在50%左右,而高收入群体最高将增加1450元的税负,最高增加幅度在5%左右。
从结果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还不错的方案,让中低收入群体大大获益,而高收入群体增加的税负也不重,也做到了“劫富济贫”。但是,从“宽税基、低税率”的改革方向来看,却不尽然。
如果让高收入群体依旧承担更高的边际税率,那么,他们逃税漏税的动机将依然存在且被强化,将依然难以对他们进行有效征税,这样反而达不到“劫富济贫”的效果,因为往往就劫不到富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适用10%税率以下的纳税人群占比高达94%,想必适用45%税率的人群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劫富济贫”还不能指望个人所得税,因为很多高收入群体并不在工薪阶层之列。
个税改革小步慎行 篇3
在经历长达十年的酝酿之后,个人所得税改革草案日前浮出水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日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新的个税改革草案已上报国务院,计划将现行9个级别个税缩减至4到5个,并将个人11类所得合并,即把除薪资以外的其他10类所得的起征点,都调整至2000元。
早在2000年,中央政府在编列“第十个五年计划”时,就指明了个税改革的目标:从分类向综合征收推进。但受制于中国个人财富透明状况、征管方式等多重现实因素制约,个税综合征收的改革进展迟缓。
此次政府重新启动个税改革,被广泛认为与当前贫富分化加剧、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相关。孙钢表示,新的个税改革草案,或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不过,这份草案能在多大程度推动个税改革,向综合征收的目标迈进,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搁置“起征点”之争
备受民众关注的个税起征点问题,在此次上报的个税草案中被淡化处理。
目前,中国个税起征点,采取的是“一刀切”方式,无论是在房价超过2万的北京打拼的“北漂”,还是生活在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的公务员,其个税起征点均为2000元。这种忽视地区、行业收入差异的一刀切的做法,曾一度引发公众争议。
个税起征点最近一次上调,还是在三年前。2007年12月27日,当时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个税起征点从1600元,上调至2000元。这也是政府自1980年开征个税以来,第二次上调起征点。
然而,在过去的三年里,每年物价上涨幅度平均超过4%。特别是在今年通胀预期加剧的情况下,上调起征点的呼声愈加强烈。
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提案中写到:“当前,企业‘用工荒现象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太低也有很大关系,低工资收入还要承受高税收负担,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企业发展需要。”
原本 “劫富济贫”的个税,如今却开始逆向调节。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工薪阶层贡献的个税收入为1849亿元,占据当年个税总收入的近一半。
但政府智囊机构学者并不这样看。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此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因为如果提高“起征点”,中低收入人群得到的减免并不多,高收入人群则能得到更多的减税。
财政部财科所在2008年的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月工薪收入分别为3000元、5000元、8000元和10000元的纳税人,其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均不超过10%。
“我个人觉得一般城市应该定在3000元,北京、上海则在3500元至4000元比较合适。”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首席教授李炜光表示,个税起征点全国不应一刀切,国税总局可以定下范围,各地自行调整。
精简税率
此次个税改革方案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对税率表的调整。
多次参与个税改革草案讨论的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此次个税改革,将税率从目前的9档,精简到5至6档,拉大级距,增强了个税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早在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时,就确立了分类征收的个税体制,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
按目前的个税体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从5%到45%不等;对于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则采用的是5个级距,从5%到35%;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采用20%的比例税率。
在欧美等个税制度成熟的国家,一般采取的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除对个人不同收入来源采取相应的分类,还采用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将其全年的收入纳入计税范围,以家庭为主体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美国的个人所得税还与物价指数相挂钩。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自2009年以来就在多个场合表示,缩减现行个税税率的级距,在当前情况下更具可操作性。
一些官员和学者也持类似看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袁绪程表示,中国当务之急是抬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降低其累进税率的档次,给“白领”减负。只有中产阶级扩大,消费才能够稳定,经济才不至于大起大落。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表示:“拉大的几档级距,还主要集中在底层。比如以前500元以下缴5%个税,5000元以下15%,这样算下来税率很高。现在如果调到5000元以下全是5%,就减轻了中低收入人群税负。”
“综合征收”有待时日
对于新近上报的个税改革草案,在更多学者看来,这还只是在不触及“分类征收”前提下,对现有体制的“小修小补”,与“综合征收”的改革方向尚有相当距离。
尽管政府已在1980年立法征收个税,但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在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次全面修改后奠定的,包括分类所得税制,累进税率制等等,这一基本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在多数学者看来,中国现行的分类个税最大缺陷在于,类别之外,遗漏在所难免,无法体现税负公平。
这种以分类征收的个税,事实上主要是对个人工资课税。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看来,“中国人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收入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工资薪金之外。”此外,目前国内个税征收中并没有考虑赡养人数,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等具体事项,而是采取一刀切扣除额。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分类征收制度不符合公平原则,也容易避税。”
政府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早在2000年编列“第十个五年计划”时,就提出个税要向分类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方向改革。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在去年11月份社科院的一次论坛上坦承,“个税改革,这个‘十一五最难啃的骨头,各界付出很多艰辛努力,但至今仍没有进展。”
这也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以综合征收为方向的个税改革,要求把现行的个税改造成完整意义上的直接税,但中国历来以间接税为主,这种调整必然对整个税制构成了挑战。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综合所得税制对税收征管水平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对纳税人的收入信息有着详尽的、准确的掌握。现在征管机关对个人收入信息很难掌握。税务部门之间,税务部门和企业之间,税务部门和银行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这是一个征管的瓶颈。
相比与学者们关注制度建设,政府还更关注纳税人本身纳税意识的建立。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所谓综合,就是把几项收入并到一块。这个合并的工作,由谁来合?由某个部门合了,其他部门认可吗?所以还是需要个人本身的申报”。孙钢认为,中国老百姓没有申报个税的习惯。个税都是被征收,或者代收代缴的。提高公民纳税意识需要过程,但是这对税改来说,才真的是一个飞跃。
个税制度改革 篇4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也是调控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 个人所得税收入以年均30%的幅度稳步增长, 由1994年的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37亿元, 成为税改以来增长最为强劲的税种之一、国内税收的第四大税种。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个人所得税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再分配工具, 是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整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当既定的税制将逐渐变得不适应税收公平目标和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时, 政府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相应改革 (以下简称税改) , 使得新税制符合新形势下的政策调节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历经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调整, 最新的税改规定, 自2011年9月1日起, 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各界对此次税改收入分配效果褒贬不一, 有的认为新税制大幅度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顺应了时势和民意。也有人认为由于现行税制仍存在缺陷, 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十分弱小。还有人认为个人所得税在征管上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试图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分析此次税改的收入分配效应, 且讨论仅限于工薪所得。
一、税改历程
我国个人所得税起步较晚。1980年9月11日, 全国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当时推出这一税种主要是针对外企的高薪人员。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 把原来的个人所得税、国内居民个人收入调节税以及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三税修订合一, 颁布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 它规定不分内外, 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均应缴纳个税, 并规定工薪所得税的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自此以后, 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几经修订, 对于工薪所得税改革的主要数量特征如表1所示。
从理论上讲,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税制设计实现的, 这种税制设计关键有两点:一是扣除标准, 二是税率。
事实上, 2006年税改和2008年税改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延续, 仅是将扣除标准分别提高到1600元和2000元, 而税率并未进行调整。与之前的历次修改相比, 最新一轮税改 (2011年税改) 对工薪所得税扣除标准和税率结构都作了重大修订,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较大幅度提高工薪所得扣除标准, 扣除标准由原来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二是首次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 税率表由原来的9级调整为7级, 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 将最低一档税率由5%降为3%。这从税改的力度上讲是前所未有的, 使得我国的税改朝着“通过减少税率级数、扩大级距、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的超额累进模式迈进一步。但是, 这种新的改革动向也对改革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不但要按照以往的做法探讨扣除标准, 还要进一步研究分级税率变动带来的影响效应。为此, 有必要首先对新旧税制的设计效应进行比较分析。
二、税制设计效应分析
(一) 税改本身效应
由于新的一轮税改对扣除标准和税率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税改前后税制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受到三种效应的影响: (1) 扣除标准变动; (2) 税率的变动; (3) 扣除标准和税率变动的交互作用。因此, 采用以往仅有扣除标准平移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变动效应研究方法, 会在新情况下变得复杂。为此, 下面给出2011年税改前后的税制对比的一种简单方法。
在理论上, 税前收入形成的区间为[0, +∞) , 我们同时以2011年税改前后的应税区间划分整个收入区间, 并对各收入区间对应的税率进行比较, 如表2所示。
表2中, “旧税率”指2011年税改前的9级税率, 即由2008年税改确定的税率;“新税率”指2011年税改确定的7级税率;“税率差额”为相应的新税率减去旧税率, 体现新旧税制在各收入区间的差异。表2的区间划分是新、旧税制共同划分应税区间的结果, 实际上, 通过表2也容易还原出实际的新、旧税制:将“旧税率”或“新税率”一列相同税率对应的区间合并, 就得到既定税制下的应税区间。例如, 将旧税制下税率为10%对应的区间合并为[2500, 4000) , 即得到旧税制下税率为10%对应的应税区间。
通过税改前后的比较发现, 在表2中, 2011年税改充分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制度“高收入者多缴税, 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 此次税改的扩中保低、抑制高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功能调节意图十分显著:
1.总的来讲, 表2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体现了不同的税改特征。以收入区间[8000, 12500) 为界限, 对小于8000元部分的收入, 新税制使得税收负担大幅度减免;对大于12500元部分的收入, 其税收负担一定程度有所加重或不变 (除收入区间[82000, 83500) 外) 。当然, 可以认为税前收入在[8000, 12500) 的收入者是此税改最大的受益者 (由于这些收入者完全享受到低收入部分的税负减免, 而无需承担高收入部分的税负“惩罚”) 。
2.进一步来讲, 由于免征额从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 原来的9级税率调整为7级税率, 而且3%和10%两档低税率的适用人群显著扩大。这些变动反映到表2的左边部分, 各个收入区间体现出来的税改影响效果也有所差异。对于3500元以下部分的收入, 在新税制其应纳税额为0, 而这些收入部分在旧税制下会承担一定比率的税收负担。根据笔者前期研究中的测算方法,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对2011年工薪收入群体收入分布情况的测定, 发现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工薪收入个体的比例为47.11%。因此, 2011年税改使得接近半数的工薪收入者免于个税义务。而收入在2000-8000的部分, 其税率的减免幅度在5%-12%之间。根据2011年的收入分组数据推算, 收入在8000以下的工薪收入群体比例已超过90%,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此次税改使得绝大多数人在税后收入绝对额上得到实惠。
3.个人所得税是通过“高收入者多缴税”的原则来实现缩小分配差距、调节分配关系的功能。新税制调整了税率级距, 取消了40%的税率, 将原来适用于40%税率的应税区间主要并入45%税率 (并入35%税率的应税区间很小) , 从而扩大了最高税率45%的覆盖范围, 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这些改革反映到表2的右边部分, 各个应税区间受税改的影响, 其税率不变或小幅提高 (除收入区间[82000, 83500) 外) 。这些应税区间是制度设计中意图“惩罚”的收入区间, 其区间跨度远远大于表2左边部分的收入区间。但是, 应该注意到, 表2右半部分的税率变动幅度小于其左半部分。进一步地, 由前面的分析知道, 表2右半部分的收入群体比例应该是较低的。
因此, 2011年税改关于扣除标准和税率的改革, 意在通过税率的不同收入群体的“此消彼长” (表2左右部分税率的升降) , 达到要求少数高收入者承担大部分的税负, 也即个人所得税文献中常说的税负公平性。那么, 这些政策意图能否实现, 其收入分配调节效应、财政收入效应如何, 还取决于应税群体的收入分布及其变迁状况, 即将税制设计意图用于税收实践。
(二) 税改动态效应
在前面的分析中, 表2的税改前后对比表明, 税改使得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大幅度降低, 保证了税负的公平性。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根据文献的税制效应微观模拟模型构建方法,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关于2011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 推算在新、旧税制下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收入分布函数的影响, 如图1所示。
从2011年税改新旧税制对收入分布的影响发现 (图1) , 税改也存在使得收入差距的调节能力减弱的负面效应, 在旧税制下 (图1左) , 税制的作用使得收入分布的离散程度明显降低 (由虚线变为实线) , 但在新税制下 (图1右) , 面对同样的数据, 这种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是减弱的。当然, 这种负面效应也必然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那么税制改革必要性何在?
事实上, 在表2中, 我们着重于评估税改或者说新税制本身的效应, 分析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变化的。那么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税改的负面效应将很快得到弥补和恢复。因此, 居民收入增长与税制的相互矛盾是税改的主要动因。也就是说, 税制改革的制度设计是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服务的, 而不是完全仅仅在税改当年完全体现其收入分配效应。
三、结语
本文从税制改革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从设计的角度讲, 新的税制改革成果在收入分配上优于以前运行的税制。当然, 当前的新税制也会在运行过程中使得中等收入以下群体税收负担增加, 逐渐背离税负公平, 在若干年后成为改革调整对象。因此, 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税负的公平性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
最后需要指出, 本文仅就制度设计角度纵向分析了税制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税制改革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我们未对个税制的监管进行讨论, 应该来说, 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的有效监控。因而实际执行中还需强化高收入者纳税申报工作, 盯紧高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 才能使得税改效果落到实处。
摘要:文章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对2011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税改对减轻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结果也表明, 此次税改使得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暂时减弱, 并指出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税负的公平性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万莹.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税收累进性和平均税率观察 (J) .财政金融, 2011 (3) .
[2]李红霞.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性思考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1) .
[3]黄恒君.一种收入分布函数序列的拟合方法及扩展应用 (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 (12) .
[4]万相昱.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微观动态分析 (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个税改革亟待“劫富济贫” 篇5
个税改革亟待“劫富济贫”
每个月工资单上的扣税数额,渐渐成为工薪阶层拿到工资后最关注的栏目。 在XX某国营企业上班的朱小姐每月拿到手的工资3000元左右,平均每月扣税数额在200至300元不等,所扣税额占她实际收入的10%左右。 毫无疑问,朱小姐所在的企业照章纳税, 并没有多克扣她一分钱,但税款的多少,已经让朱小姐十分敏感了。 类似朱小姐这样的中等收入人群,已经成为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然而,他们只是工薪阶层。 国家税务总局4日11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1907亿元,同比增长34%,增收484亿元。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在未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情况下,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2160元,同比增长8.4%。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增长最快的税种,平均增幅高达48%。目前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已成为第四大税种。其中,来源于工资、薪金的税收占41%,利息、股利、红利、财产租赁等资本所得为35%。而在XX、XX、深圳、厦门等城市,工资薪金税收占总额的比例超过60%。个人所得税税制的改革,不由得普通人不关注。 改革焦点:个税起征点 根据广东省地税局日前公布的消息,广东省共征收个人所得税239.6亿元,其中约70%即168亿元,来自代扣代缴方式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的个税纳税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薪阶层。这与此前公布的全国情况基本相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曾表示,20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是时,“贫富倒挂”的现状激起了各方的反应,个税因“劫贫济富”而被社会舆论所诟病。 现行的800元个税起征点为1980年所制定,这个数字是当时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的20倍,然而,25年过去了,除了XX、XX、广州、深圳等城市将个人起征点调整至1200至1700元的标准,各地其他地区仍旧执行的是800元的“老标准”。25年之中,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数十倍,却仍沿用过去的标准,这是最为公众所不满的。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提交了“现行法律规定800元的个税起征点应该调高”的议案。姜德明举了自己的例子:他1980年的月工资是33元,20多年时间,月工资已经增涨了50多倍。但800元的个税起征点,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统一提高。网友余丰慧也指出:如果比照工薪阶层工资提高50倍来推算个人所得税现在的征收起点,应该是40000元。即使依据这个参考数据,再综合物价增长等各个方面情况,起征点应为10000元左右。这个意见虽然被认为有些过激,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据新浪网一项“您认为个人所得税从多少元开始起征比较合适”的调查显示:起征点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44.60%,选择2000元的占38.51%,选择1200元的占14.36%,而仅有198人选择维持现行的800元起征点,占总投票人数的2.53%。有迹象表明,在各方意见的影响之下,政府有关部门对提高个税起征点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个人所得税制的调整没有悬念,基本就是扣除标准的调整。但新的标准是什么,仍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XX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预测课题组的相关研究表明,即将来临的个税改革必须关注到以下几点:要提高个税起征点不是靠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决不可采取整齐划一“一刀切”的方法。4月7日,XX市地税局个人所得税副处长史小军在首都之窗网站在线访谈时表示,他个人认为,XX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定在1500元左右比较合适。 不断“小动作”等待“大动作” 4月26日,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苑广睿在出席XX国家会计学院举行的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上表示,近期财政部税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物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 苑广睿在会上称,目前个人所得税改革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由于银行系统不够完善,全社会使用现金比重大,导致个人所得税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二是目前税收征收以每月收入800元为税基,这一数字偏低。苑广睿并没有提到个税改革的具体措施,但由于这是财政部人士对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最新表示,这种态度依然值得引起关注。与此前的一些猜测不符,虽然“两会”时期对个人所得税改革话题讨论非常热烈,但“两会”之后,有关的政府部门并未就个税改革问题推出具体方案和时间表。而社会对税制改革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了即将开征的物业税和房地产税上。虽然一直没有激动人心的“大动作”,但在这段时间里,有关部门对个税问题也并不是完全保持沉默。 4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税务部门对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时(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并入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此举被认为是堵塞最近一段事件部分企业利用员工团险逃避缴纳个税的途径。而在此之前,国家税务总局也曾通过通知形式,明确了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另外,还就员工股权问题作出规定,明确了从207月1日起,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股票期权计划在行权时,当日“施权价”与公平市场价的差额,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的这几次通知,并不是有对现行税制的更改,而仅仅是对一些既定法规的强调。更为公众们所期待的,是对于现行个税制度的重大调整,特别是起征点和税制。 4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第五章专门论述了关于“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的内容,虽然并没有提到个税改革的问题,但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相关部门已经在积极落实有关税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并已经在部分具体内容上形成了初步意见,其中就包括个税改革的问题。 漏洞依然普遍逃税各有高招 现行个税出现“劫贫济富”的结果,除了起征点过低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收入不少都未被有效监控,造成部分人虽拿着高收入却享受着低税赋。 此次被国家税务总局强调监控的企业员工团险就是途径之一。据了解,一些企业正是通过投保团体保险,将投保费用计入福利、成本或是补充养老保险等账目,相对于把钱直接以工资、奖金的形式发放给员工,免去了员工一大笔的个人所得税。而一些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也将其作为卖点向企业推销,以提高销售业绩。 XX国瑞税务师事务所主任孙健认为,此次国税总局的.通知内容,实际上在个人所得税法中早有规定,此次发文再次强调,预示着税务部门对企业利用保险避税、洗钱的各种“擦边球”行为将不再容忍。 事实上,在各种形式的企业中,都存在着一些利用各种方式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现象。一位经商十多年的私企老板就向记者表示,为了逃避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他的用车、吃饭、娱乐的花费,往往都出企业的账目里出,而给自己支付的工资却不多。虽然企业里外都是自己的钱,但相对于个税,缴纳企业所得税似乎更合算一些。 在华的跨国公司中工作的美国人安德森先生就对这种现象很不理解,因为在美国,即使是自己的企业,公司支出与个人支出的范围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纯属个人目的的消费如果列支在企业账中,会被税务部门认为是逃税行为。 但安德森先生注意到自己的中国同事中部分人也有自己的逃税办法。他们利用跨国公司的优势,在大陆之外的地区某个银行中开立个人账户,将一些收入直接以外币形式存入,以逃避利用国内银行系统的税务监管。除此之外,收入丰厚的外企员工还有很多逃税避税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等。 ,在XX市地税局组织开展的税收查处中,就曾查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应扣个人所得税案,共查补税款5100万元,主要手段就是股票期权。 根据目前的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其征收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十一种之多。规定虽然详尽,但繁复的种类却加大了征收难度,提高了征收成本,而真正在征收时,也并没有阻止住漏洞的出现。 XX社科院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预测课题组的相关研究表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而据记者了解,这一点与有关部门的想法不谋而合。 专家表示,未来的综合征收其实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据,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据介绍,把综合计征和分类计征结合起来,最恰当的方法是把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5个项目列入综合征税,而利息红利、偶然所得等其它所得仍实行分类征税。
个税改革的不同解读 篇6
张小姐26岁,在北京国贸中心一家公司上班。像她这个年纪的中国工薪族,第一次拿工资的时候就知道每月工资条上扣去的几百块钱叫做“个人所得税”。
三因素促个税改革
公务员路强1980年参加工作,尽管《所得税法》是在那年9月颁布,但他却是在15年后的1995年才知道要交“个人所得税”。1995年的工资改革使路强的月工资首次突破800元的个税起征点。
时至今日,在中国大多数城镇地区,月薪800元已经从值得羡慕变成值得同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前两个季度,中国劳动者平均劳动报酬达到8040元,平均月薪为1340元。300元起征的个人所得税几乎成为工薪一疾的“人头税”。
以税收规模论,个人所得税只占中国财政收入诸税种的第五位,以纳税人数而言,它无疑是第一大税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个与普通公民关系最密切的税种的消息甫出,顿时成为舆论焦点。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8月23日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7次会议上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时说,800元起征标准制定以来,中国人的收入来源结构、消费支出结构和社会分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93年,就业者月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为1%左右,到2002年已升至52%左右。
此外,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城超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每月800元的减除费用标准。向这部分个人收入征税,将影响居民消费能力。金人庆表示,草案提高起征标准,意在解决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税前扣除不足的问题。
金人庆在就修正草案做说明时提到的第三个因素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不严,导致税收流失,真实个人所得与税负水平脱节。当前政府征收到的个人所得税中,65%来自工薪阶层,与大多数国家的所得税税源结构有差别。鉴于此,新提交的个人所得税法修订草案在第八条中增加了有关高收入者必须办理纳税申报的规定。
起征点的不同解读
个税起征点从800元上调到1500元,上调幅度将近100%,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仍然是上调幅度不够大的声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分析说,考虑到物价的变化,计人通货膨胀率后,今天的1500元实际上就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800元,可以说主体还将是工薪阶层,个税的税源结构不会改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人们逐渐感受到税收压力实际上是分配方式变革带来的后果。
改革开放前的低收入时代,人们在工资条上看不到明显的扣除,是因为国家在一次分配时有很大的发言权,可以直接规定民收入哪些用于消费,哪些用于积累;经营主体多元之后,国家调节收入的手段主要放在税收等二次分配环节上。
这位专家认为,选择恰当个税起特点,必须在保证财政税源和保护纳税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确定1500元的起征点,是经过对全国范围内劳动工资水平的分析得出的平衡点。
也有专家认为,个税起征点上的争论反映的是税收观念的不同。个人所得税的第一作用是调节收入水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还是保障财政来源,这两种观念的分野决定了对起征点的判断。
尝试新调控手段
在谈到推动此次个税改革的动力时很多专家注意到,则政部长金人庆在向人大做草案说明时提到通过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税前扣除额度来刺激消费。
通过减税刺激经济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办法。以往,中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惯常做法是政府主导增加投资。这次通过减税刺激消费的思路是宏观调控方面出现的一个新变化,有望改善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消费不足这个薄弱环节。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则认为,个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意味着“减税”将成为本届政府的经济思路。
他说,温总理提到本届政府的任务时,强调“政府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不管”,可以推测公共财政这一块的管理会加强,财政也将进一步增加。
丁元竹认为,提高个税起征点减少的税基,可以通过加强对高收入者所得税的征管来弥补,工薪之外的收入纳入税收登记范围,将补偿低收入者免交的所得税。税基减少将使税务部门将精力集中在高收入者所得税的征管上,有助于所得税税源结构的改善。
2011年将开始个税改革 篇7
目前, 第一级500元, 即工资收入扣除2000元起征额后的收入, 对应5%的税率;第二级2000元, 10%的税率;以此类推到5000元、20000元, 税率分别为15%、20%。
改革后, 第一级有望调到2000元, 对应5%的税率。“下一个级距可以到20000元, 这个区间适用10%的税率, 这样税率相当于降了一半, 大部分中低收入者都集中在最低的一级或二级税率。”一位地方税务官员建议。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表示, 在下一步的改革中, 个人所得税总体会降低, 目前的9级税率也肯定会减少, 这是个税改革的方向。
争论中的个税改革 篇8
草案拟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由现在的每月2000元上调至每月3000元, 最终全年减少财政收入1200亿元左右。尽管如此, 改革的力度与公众的期望仍有不小的距离。公众普遍发问:3000元的免征额是否偏低?以家庭为单位来征收是否更公平?如何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税收征管等问题。
有七成被调查者认为3000元的个税免征额太低。他们认为, 调整后, 虽使中低收入人群得到了一些实惠, 但并没有改变中低收入人群是我国个税纳税主体的现状。事实上, 数据显示, 大多数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我国工薪阶层每年缴纳的个税却一直占其收入总量的50%左右。众所周知, 个人所得税是作为以“劫富济贫”为立法初衷和主要功能开征的一个税种, 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要让多数人纳税, 而是要让少数富人多纳税。以英国为例, 1%的最高收入人群承担了国内25%的个税, 我国个税改革应以较高收入人群承担50%以上个税为目标。
自2006年以来, 个税免征额五年中调整了三次, 调整的频率较高。为避免两三年后个税免征额又要调整, 可考虑将免征额适当提高一些, 尽量避免一部法律频繁修改。此前, 多位学界专家就具体建议, 免征额应至少提高至每月5000元。
同样是3000元月收入, 在不同人手里的分量是不同的。有的人用它赡养着生病的老人, 供养着上学的孩子, 还安排着一家人的生活;而对于有些家庭优越的年轻人来说, 3000元的月收入也许只是他们每月的零花钱。而按现行的个税征收模式要缴同样的税, 通过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宗旨如何体现呢?同样是两个三口之家, 一个家庭只有一个人工作, 月收入3000元, 需要缴个税;而另一个家庭三口人都有工作, 每人月收入2000元, 则都不用缴个税, 显然这种现象不够合理。推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综合扣除的个税变革, 已是大势所趋, 而且宜早不宜迟。
从澳门职业税看中国个税改革 篇9
(一) “轻税”成因
澳门是典型的“轻税”地区, 职业税的税负很低。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决定的。
1. 澳门地少, 全境没有第一产业, 所有食品依靠大陆供应。
同时, 近邻香港是发达的金融中心和优良港口, 是亚太地区金融业、港口贸易, 以及与之相关的加工制造业、保险业、转口物流等中心。澳门在这些领域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其第二产业发展较弱。加之60年代葡萄牙当局制定的发展澳门旅游业、赌业政策, 导致澳门的最大经济支柱为博彩业。这种产业格局, 导致澳门经济对外依赖高, 自我调节经济的能力弱。因此, 为了吸引外资、发展本土第二产业, 澳门长期使用低税政策。从职业税上看, 扣除之多、豁免额之高、税率之低、税率档次之狭窄, 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此一家的。
2. 澳门地区的财政收入有六大来源。
分别是专利税, 直接税和间接税, 土地资产收益, 罚款, 资产收入和服务性收入, 以及转账和其他经常性收入。财政收入的46%来源于专利税中的博彩税。其他税所占比重很小, 职业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更小。可见, 澳门财政来源充足, 政府不必要像香港那样依靠职业税来支持财政收入。因此, 澳门当局有条件并且有能力执行和保持较低的职业税宏观税负, 以藏富于民。
3. 长期殖民统治使得澳门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葡萄牙的影响, 并遗留至今。
葡国“轻税富民”思想深深植入澳门的经济生活中。因此, 1976年澳门获得行政、经济、财政的立法自主权后, 管理当局着手制定各项税收政策时, 无不例外的制定较低的税率。职业税自1978年制定之始, 税率即定为10%~15%六级累进税率。近年来, 又继续下调至7%~12%, 充分体现了政府“轻税富民”的思想理念。
(二) 澳门现行职业税税制
职业税现行法律为2006年第2/78/M号法律。该法规范了职业税的征税对象、税率、豁免、纳税人、登记、结算、征收、稽查、罚则以及申驳和上诉等各个事项。
1. 纳税人及征税对象。澳门将纳税人分为两组, 一类是雇员和散工;另一类是从事自由及专门职业者。
澳门职业税以工作收益为课征对象, 不论其收益系金钱和实物, 有约定或无约定的, 固定或不固定的, 又不论其来源或地点或计算与支付所定的方法和货币。其中, 工作收益包括固定或偶然, 定期或额外的报酬, 不论属日薪、薪俸、工资、酬劳费或服务费, 抑或属聘请金、出席费、酬劳、赏金、百分率、佣金、经纪佣、分享金、津贴、奖金或其他报酬, 以及交际费、交通费、日津贴及启程津贴给付款项。可见, 澳门职业税与大陆的个人所得税有一定区别。
(1) 由于受到香港薪俸税和利得税制度的影响, 澳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法, 职业税以工作收益为征税对象, 其他收益则由所得补充税规范。这大致相当于大陆个人所得税中针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的一部分以及劳务报酬所得的课征部分。
(2) 将实物收入纳入征税范围, 更能准确得反映个人实际收入, 从而按能缴纳税款。将日薪年薪、工资劳务所得一律采取同样的方法课征, 较之大陆的分类分项按不同方法计算, 纳税筹划空间小, 征管便捷, 更为合理。
(3) 法律条文规定不论收入来源或地点, 一律为职业税征税对象。由于澳门没有跟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税收饶让协定, 在实际执法中, 澳门仅就来源于澳门地区的收益征税。
2. 税率、豁免及不课税收益。
现行税率为7%~12%六级累进税率, 豁免额为95000澳元。不课税受益包括十四项, 在法条里详细列举, 内容涵盖医疗、住房等各项福利津贴。高豁免额、极低的税率以及丰富的不课税收益, 使得30%以上的澳门人不用缴纳职业税。例如, 一个年收入23万澳元的雕刻匠, 扣除房租金10000澳元、购买雕刻用具20000澳元, 以及不课税收入30000澳元后, 按澳门6级累进税率表最后计算出应缴职业税1800澳元。同样收入的一个雕刻匠, 在大陆按个体工商户所得5级累进税率计算应缴纳税款54850元, 是前者的30倍。由此看出澳门的税负之轻。
二、对澳门职业税的评价
(一) 优点
1. 相对大陆税制, 澳门对劳务报酬、工资薪金及个体工商
户收入按统一标准征收, 避免了税收筹划空间, 税制设计更为合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以及个体工商户所得, 从本质上看, 均为按个人劳动收入分配, 只是获得收入的形式不同, 理应按照同样的税率、同样的计算方法征收。澳门的做法, 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 使得职业税更加公平合理, 征管更加便捷。
2. 将实物纳入征税对象, 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收入和实际税负承担能力, 更能体现职业税的量能原则。
同时极低的税率、内容丰富的不课税收益以及较大的豁免额, 使得人均职业税税负很低, 有利于刺激私人储蓄和消费。
3. 职业税按纳税人不同, 分别使用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雇员散工由雇主在支付和给予时就源代扣, 并于一、四、七、十月上缴上一季税款。自由或专业职业者收益自行申报, 由公共审计暨税务稽查讼务厅厅长和评审委员会核定其可课税事宜。按季缴纳减少了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 减少了由按月缴纳导致得分散收入进而避税的可能。同时, 对于第二类纳税人采取报税———评税———纳税的形式, 权责明确、简明易行, 有效保证税款征收, 同时在各个环节的主动参与中, 有助于培养和形成澳门较高的纳税人意识。
(二) 缺点
1. 税制体现殖民色彩。
例如, 澳门回归之前, 公务人员免征职业税。这体现了澳门浓重的殖民遗留。在长期殖民统治下, 澳门政府中的高层官员均为葡萄牙人, 享受很高的薪俸和福利待遇, 澳门总督的年薪比葡萄牙总统的年薪还高。让殖民者在殖民地制定税制对自己征税显然不可能, 因此长期以来, 公务人员排除在职业税纳税人之外。纳税人向不纳税的公务人员缴税, 无疑增加了纳税人的不公平感, 因此在回归后的税制改革中, 特区政府取消了该豁免条款。但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澳门职业税依然受到长期殖民地历史的影响。
2. 各国开征的直接税, 特别是针对个人收入征收的个人
所得税, 其主要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 抑制收入差距扩大、提供财政收入。澳门的职业税却并不承担这些职能。较高的豁免额使得30%的居民不用缴税的同时, 较低的税率以及级差也使得富人的税负很低。这种税制设计固然能够减少社会上太贫困的人, 但对太富裕的人限制较少, 使得贫富差距拉大。另外, 现行职业税税制也使得澳门政府不能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有效得调节本地经济。一言以蔽之, 澳门职业税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
3. 澳门没有与任何国家和地区签订税收饶让协定。
澳门没有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其职业税第二条规定不论来源和地点, 其工作收益均须缴税。若照此执行, 则存在着重复征税。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澳门采用属地原则, 仅就来自本土的收益征税。这形成了法律和实际脱节的现象, 有碍于税法的权威性。
三、借鉴
澳门的长期殖民历史, 使其具有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特色。其税制既有西方大陆法体系的影子, 又深受采用英美法体系的香港的影响。因此研究澳门税制, 特别是职业税, 分析其优缺点, 对于当前我国政府酝酿的大规模个税改革计划, 意义重大。
(一) 对按劳分配的收入采取同样的征税方法
大陆现行的税法是由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该法由《个人所得税法》、《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修改合并而成。立法之初, 将工资、薪金收入, 承包、转包收入, 劳务报酬收入和财产租赁收入四项应税收入汇总计算, 按月征收;其他应税收入分别计算按次征收。即规定纳税人每月自行申报综合所得, 按率纳税。但是, 这种规定在当时缺乏实际操作性, 导致个税流失严重。究其原因, 一是90年代初纳税人意识尚在起步阶段, 极其薄弱, 个税初征就实行综合收入自行申报无法执行;二是当时起征点很高, 需要纳税的仅限于演员、作家等少数名人, 征税难度大, 征管成本高。因此, 1993年将综合计征改为按收入来源分类计征, 并采取源泉扣缴的形式, 以保障个税的征收。这次由合到分的改革, 是适应当时个税征收环境的无奈之举。
16年后的今天, 个税的征纳环境已明显不同。借鉴澳门的制度, 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以及个体工商户所得合并征收, 有其可行性。当前, 个税按类征收的弊端已逐渐显露。分类征收导致收入相对稳定、较易执行源泉扣缴的工薪阶层成为纳税大户, 而收入多样化的富人阶层更易利用分类制度分化隐藏收入, 以避税和减税。以此导致个税的收入调节职能不能很好的发挥。我们应当抓住拉动内需的契机, 实施个税改革, 取消不同来源收入按9级、5级以及20%税率计算的方法, 仅将收入分为按劳分配所得和按其他要素分配两种。前者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使用费所得, 参考澳门职业税制度, 对这些所得实行统一的计算方法和税率, 由支付单位代扣代缴。后者由纳税人按季自行综合纳税申报。
(二) 完善个人申报制度, 建立评税体系
在居民收入上升和物价上涨等多个因素作用下, 个税纳税人已从社会的少数, 扩展为大多数。加之十几年不遗余力的税法宣传, 以及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的针对调高起征点的大讨论, 个税已经家喻户晓,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人民对个税了解度、认知度、接受度大大提高, 在当前推行混合所得自行申报, 其阻力较20年前小得多。目前, 年收入12万以上的个人已经开始实行自行申报, 在适当时机将之推广应是个税未来的方向。
在重新恢复个人申报制度的同时, 可参考澳门建立评税体系以辅助。澳门的报税———评税———纳税制度, 制定完善、权责分明、流程清晰, 是职业税征收的有力保障。大陆要全面推广个人申报, 不仅需要不断提高纳税人意识, 更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议可在各局设专人对自行申报进行抽样评估, 以提高申报的准确度, 保证税收全面征收。
(三) 提高起征点, 增加豁免额
众所周知, 给一个税种赋予太多的职能往往会适得其反。个税开征之初的主要目的是调节收入分配, 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因此, 起征点和税率定的很高。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期望个税承担更多的职能, 诸如筹集财政收入, 调节经济等。导致个税的发展历程显得较为曲折, 即没有有效调节收入, 又不能很好的承担其他职能。
大陆现行经济结构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将保持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筹集财政收入职能主要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大税承担。与澳门职业税相同, 大陆个人所得税只需履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实现收入多者多缴税, 收入少者不缴税。鉴于此, 个税有能力将起征点继续调高, 并适时增加一定数额的豁免额, 使广大工薪阶层及中产阶级免于缴纳个税, 以增加居民收入,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而对于高收入者则应加强征管, 提高其实际税负, 以缓解贫富差距。
摘要:我国大规模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正在酝酿。制定一个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征管能力的税制, 更好地发挥筹集财政收入、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 是当前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澳门职业税的了解, 对大陆个税改革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职业税,个人所得税,改革
参考文献
关于个税改革方案的定量分析 篇10
个税改革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随着全社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期待日渐强烈, 个税改革的呼声也随之高涨。在这个大背景下,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此次修正案草案, 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到3000元。同时, 为体现个人所得税修改的收入分配导向, 修改了税率表, 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 将其分别并入税率10%和税率45%两档。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草案维持现行5级税率级次不变, 将税率表第一级级距由年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调整为15000元, 其他各档的级距也相应做了调整。
出于对个税改革的关注, 本文作者决定对此次税改提出的草案在个人 (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收入再分配上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一番讨论。由于当前对于税收体制的研究大部分都还是定性研究, 很少有定量研究, 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地从个人所征税额的客观数值上来探讨税收体制的效果, 没有考虑到个人主观上对其所缴纳税额的感受, 因此本文决定以个人财富所能带来的效用为立足点, 在此基础上讨论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在个人收入再分配方面所能达到的效果。
2 体验效用函数的确定
我们认为体验效用很好地反映了税收对公民的影响, 尤其体现在心理层面上。因为在很大程度上, 纳税主体对税负过高的抱怨, 更多地表现在消极攀比心态下对税收征管的不满, 是对公平税负的一种强烈期盼。体验效用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公民因征收个税而造成收入减少所带来的痛苦, 而且可以刻画公民对个税缩小贫富差距效果的满意程度。综上, 我们将体验效用 (用u表示) 作为度量公民真实效用的标准, 并在此基础之上评定新旧个税税制对公民的影响。为了以函数的形式定量表述体验效用函数, 我们引用以下引理:
引理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的平均收入负相关。引理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该公民收入 (绝对收入) 正相关。引理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该公民收入与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的平均收入之差 (相对收入) 正相关。引理4: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相对收入的正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绝对收入的正相关程度。
在以上引理的基础上, 我们引入体验效用ui的表达式:
undefined
(1) yi表示公民i的月收入, 并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表达, 定义为:undefined。之所以以家庭为单位表达公民i的收入, 是因为家庭是当今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将家庭继续划分仅以个人的收入作为评定其效用的依据是不合理的。
(2) y表示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的平均收入, 此处, 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表示和公民i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等因素相似的人群, 我们认为这些人群收入的多少会对公民i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 由于可用数据有限, 我们用全国平均收入来近似yr。
(3) X表示影响公民i体验效用ui的其他因素的向量, 包括年龄、受教育年数、是否失业, 是否为单亲家庭等。
(4) G表示相对收入差, 定义为undefined, 引入G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公民i的收入yi高于相关社会群体平均收入yr时和低于相关社会群体平均收入yr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收入yi的变化对公民i的体验效用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5) α、β、γ+、γ-、ρ+、ρ-、δ为体验效用函数ui的参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ρ+刻画了yi≥yr时收入差距对体验效用的影响程度, ρ-刻画了yi
(6) e表示误差项, 误差项e的引入是因为公民的体验效用函数ui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利用最小二乘估计, 求得体验效用函数的参数值为:α=2.139, β=0.015, γ+=0.293, γ-=0.404, ρ+=1.928, ρ-=0.785。
3 对全国收入分布的估计
在确定了体验效用函数后, 我们将对中国的收入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讨论并确定其形式。在Wu以及Perloff对中国收入分布的研究中, 我们对其估计出的中国收入分布图进行观察, 发现中国的收入分布的图形与对数正态分布的图形相似;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在《中国经济》一书中指出:“对数正态分布对许多国家的收入分配来说是合理的近似”;同时, 在朱岩、关士来的研究中, 也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对中国收入分布做了较好的估计。因此我们将采取参数估计的方法, 以对数正态分布为基础对中国收入分布进行估计。由于本文利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分组数据, 该数据中只统计了我国各个收入段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 即每个收入段的组中均值, 且未给出各收入段的端点数值, 仅给出了各收入段的频率, 故我们只能得到准确的样本均值来近似收入分布总体的期望, 而不能得到样本方差来近似总体方差, 故在所利用的模型中我们要估计的参数就是总体方差σ2。
由分组数据的性质, 各组均值乘以该组频数的总和除以总样本数即为整个样本的平均值, 因此, 我们可以得到:
undefined (元)
式中, 即为整体样本均值, 即中国城镇居民月收入随机变量X的期望的估计值, i为每个收入段上的组中均值, 均已通过处理转换为月收入, ni为各组频数, 数据中有7个分组。
由于样本方差var (x) 无法测得, 故无法直接对总体方差var (X) 进行估计。此处我们以“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化”的原则来“选取”var (X) :
① 预先给定var (X) =d;
② 通过给定的var (X) 计算及2, 再代入密度函数;
③计算分组数据中各组的端点值。由于数据中已知的只有每个分组的频率, 分别为0.1, 0.1, 0.2, 0.2, 0.2, 0.1, 0.1, 故可根据估计出的密度函数来求解出各组的端点值, 即求解方程:
undefined, i=1, 2, …, 7
其中, pi为各组的频率, 求解出的x即为各组端点值。 (计算时, 由于MATLAB无法计算ln (0) , 故取上式中的积分下限即第一个分组的左端点为0.01, 下文中计量单位统一为100元, 因此此处0.01代表意义即2009年月收入为1元。同时, 由于无法计算ln (+∞) , 故选取最后一组收入段的右端点为1000, 其代表意义即2009年月收入为100000元, 此处由于存在月收入100000元以上的个人的概率相当小, 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这种可能性, 所以最大的端点值只取到1000。)
④计算各组的均值。此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i=1, 2, …, 7
式中, xi, xi+1分别代表第i组的左、右端点。undefined为估计出的第i组的均值。
⑤计算误差平方和。在此, 我们先对误差平方和给出定义:
undefined
即估计出的各组均值与实际的各组均值的差的平方和。该指标衡量的是估计出的各组均值偏离实际值的程度, 故若该指标越小, 说明预先给定的方差var (X) 越接近真实值。
⑥重新给定var (X) =d′, 并重复②到⑤步。该步可重复进行至误差平方和无法再减小时停止。
此时我们便可选出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化的var (X) 来估计密度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分组数据估计出了城镇居民个人月收入分布随机变量X的方差var (X) , 与实际值相差最小的估计值为133.9, 误差平方和为4.3603, 求平均开根号后为undefined (由于误差平方和代表的是7个均值的误差的平方的总和, 故若要求得平均误差则要先除以总均值个数, 再开平方) , 估计出的密度函数的形式如下:
undefined, x>0
由于本文采用的度量单位为百元, 故即使是使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对数正态密度函数, 其估计出的各组均值与真实值的偏离仍然约有78.92元。下表列出了在方差为133.9的情况下的各组估计均值与其真实值 (单位:百元) :
出现如此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我国收入分布并不完全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 当然这对后文中关于两种税制带给不同收入段人群的效用损失的讨论并无很大影响, 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在两种税制情况下, 衡量征税在不同收入段上带来的收入效用损失总值, 以此比较两种税制。根据各组均值的真实值, 在现行税制下需要征税的对象仅存在于6、7两组中, 即只有这两组人群会有效用损失, 其他组的效用损失均为0, 且根据上表, 最后两组的估计误差在30~60元之间不等, 而这对于这两组的收入 (大于2000元) 来说数量级很小, 因此, 最后通过估计的收入分布计算的效用损失与实际应该带来的效用损失差距不会很大, 我们可以放心使用估计出的收入分布。
4 两种税制下的效用损失
在前文的基础上, 我们将在两种税制下对不同收入段上的人群缴税前后的效用进行估计, 并对缴税前后的效用值作差以求得效用损失, 接着求出不同收入段人群的效用损失值组成的序列的方差, 以此来衡量两种税制分别给各个收入段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的波动幅度, 进而比较两种税制在收入再分配上的效果, 由于篇幅的限制, 我们略去对新旧个税税制的叙述, 并直接描述估算效用损失的方法。
我们选取不同收入段上人群中的代表——收入位于各组端点值的人的收入 (此处取端点值是因为各收入段频率较小, 故取端点值足以代表整个收入段人群) , 并测算他们各自的收入带来的体验效用, 即:
①先对整个收入分布区间分段, 此处我们取5000个小区间, 每个小区间的频率为0.0002。②利用密度函数p (x) 及每个小区间频率为0.0002的条件求出每个小区间的右端点值。 (每个小区间的端点值都代表一个收入) 以第一个小区间为例, 求解该区间的右端点值即求解方程∫x1p (t) dt=0.0002。 (积分下限为1是因为第一个区间左端点定义为1元) 。③选定一种税制并计算在此情况下这5000个代表值的应纳税款, 再利用体验效用函数测算出这5000个代表值在税前与税后的体验效用, 可得两列效用向量, 每列5000个效用值。 (此处利用体验效用函数测算时不代入δX项, 因为下一步计算体验效用差时该项会被抵消。另外, 由于数据的欠缺, 在计算相关社会群体平均收入yr时我们选用全国平均收入, 即1601.62元替代之。)
在得出两列效用向量后, 即可对两列向量作差, 得出一列由征税带来的效用损失值——第二部分最后计算的体验效用差组成的向量, 再根据经验分三个人群段 (分别为低收入——月收入处于最低20%的人群, 中等收入——月收入处于中间70%的人群与高收入——月收入处于最高10%的人群) 计算每段上所有代表人的体验效用差之和, 即可用来衡量给定税制情况下, 征税给不同收入段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的大小;若某段人群的总效用损失越大, 则说明从居民的主观意愿 (效用层面) 上来说, 税收给他们带来的总痛苦数越多。
之后, 再选定另一种税制并重复以上过程, 则可求得另一种税制带来的效用损失。最后, 通过对比两种税制在不同收入段上造成的总效用损失我们即可比较出在一个收入段上哪一种税制给这个人群带来的总痛苦数越多。
通过计算可得, 在现行税制下, 征税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 在新出台 (暂未通过实行) 的税制下, 效用损失总值也为0;在现行税制下, 给中等收入人群带来效用损失总值为4.7142, 而新税制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8868;现行税制给高收入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0076, 新税制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0081。
5 结 论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与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对于低收入段人群基本上没有影响;但对于中等收入的人群来说, 新出台的草案将大大减少税收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而对于高收入的人群来说, 新出台的草案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税收损失, 但由于该收入段人群数量较少, 因此总效用损失值并不是很大。同时, 以上分析也说明了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将在增加高收入人群很少的负担的基础上, 大大减轻中等收入人群的负担。
摘要:文章从效用的角度出发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新旧个税进行评价。具体步骤是:首先引用体验效用函数来确定公民收入和效用的关系, 并由此确定因个税征收而导致收入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 接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对中国收入分布进行拟合, 最后对中国收入分布上低、中、高收入水平人群的效用损失分别进行估计与分析。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将在增加高收入人群很少的负担的基础上, 大大减轻中等收入人群的负担。从评估的结果来看, 新个税税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意义上的公平。
个税改革的财政忧虑 篇11
“我交的税到底用在了哪里?我又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对于个人所得税改革之争,在执着于我们应当付出多少的时候,也许应该先看看我们究竟在交税以后得到了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个税去了哪?
一方面,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下,大量的税负以隐性形式存在,使得当前的平均税负水平不好计算;另一方面,长期投资主导的财政支出结构,使公众对于自身从财政支出中的获益缺乏直观感受。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马珺表示,和城建税、教育附加、社会保障费等税费性质不同,个人所得税不是专款专用的税种,其收入是进入一般预算收入的总盘子,统一进行安排,因此无法对个税所对应的福利进行简单的加减统计。
“但个税作为收入分配调控和提低控高的主要税种,应当保证尽可能多规模的财政用在调节收入分配和民生投入的功能上。”马珺说。
此功能表现为,纳税人在获取社会福利的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调节收入分配。但细数历次个税改革,一方面均未减个税增收之势头,另一方面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社会性支出仍始终处于低位。
个人所得税在本世纪已经历了数次“以减税为名”的调整。
其中,《个人所得税法》共经历两次修法,主要都是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决定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7年再次修法,费用扣除标准再次提升到2000元。
此外,国税总局在2008年10月发函规定,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和证券交易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几乎每次个税“开减”之前,主管部门都会计算一番改革带来的减税规模。如2005年提高免征额时,即有财政部专家测算称,免征额提高800元后,个人所得税收入将会至少因此减少200多亿元。此次公布个税修法草案之际,财政部亦声称,按照新的方案,光是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一项,将带来990亿元的个税减收,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级次级距还将额外带来100亿元的减收。
实际上,这些以“减负”之名实行的个税改革,最后已都被证明不能阻挡个税收入迅猛增长的势头。
2006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在前一年提高免征额后依然实现了17.13%的增长,当再次提高免征额后,2008年的个税收入增长率亦达到16.87%,甚至超过了同期总财政收入的增长率9.65%近两倍。
从开始实行减税改革的2005年到2010年间个税变化的情况来看,五年内个税收入平均增长率约为18%,而过去十年间,个税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9%。从财税账面上看,数次艰难行进的个税改革似乎并没有起到实质减税的效果。“理论减税规模只是基于一个经济环境等各种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税收规模相应会发生的变化。”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表示,“而无论是哪种减税,肯定都会带来促进消费和刺激经济的效果,因此税收反而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财政支出的门道
十年间,个人所得税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9%,略低于五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率20%。而这五年间,财政对于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支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马珺告诉记者,根据经济交易性质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为了履行职能,或用于消费或用于投资,而从市场上取得物品和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这类支出具体包括行政管理费、国防支出、基建支出、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等。通过购买性支出,政府与私人部门发生经济交换关系,其主要效果是造成资源在社会结构中的再分配。
而在转移性支出的过程中,政府只扮演中介者的角色,拨付财政资金但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主要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支出和各种政策性补贴支出等。通过转移性支出,政府虽然不参与交易活动,但可以促进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在其他社会主体中的重新分配。
马珺认为,在讨论个税改革如何发挥国民收入分配调整的作用时,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虽然财政支出在有意识地加大收入再分配功能上的体现,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盘子中的比重仍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根据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此前的统计,2001年转移性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22%,购买性支出占比约为72%,而此后三年内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2004年达到最近十年的最低值18%。
进入“十一五”时期后,通过政府一系列社会政策的出台,二者的差距逐渐缩小,目前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25%,而购买性支出占比下降到70%。
但70%的比重仍然偏高,已经超过了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61.5%的平均水平,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45.2%的平均水平。
对此马珺表示,转移性支出的比重需要考虑具体国情。一般转移性支付比重较高的是典型“高福利、大政府”的国家,如欧洲部分国家,最高水平约为60%左右,最低的西班牙也接近40%。
而常常反对“大政府”、主要靠家庭和社区提供社会福利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转移性支付则普遍比重相对较低,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其转移性支出比重为30%左右。
总体来说,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由于政府需承担更多的社会收入再分配、促进收入公平的职能,因此一般转移性支付的比重也都相对较高。“转移性支付比重较低表明中国尚未建立起高水准的福利制度,而其后果则应当一分为二地看。”马珺表示,“一方面要看到最近欧债危机等高福利国家为其福利制度所累的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避免社会快速转型期因安全网的缺乏,而付出民生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代价。”
财政政策需有的放矢
转移性支付的比重,可以部分解释个人所得税如何在财政支出中发挥相应作用的问题。但作为纳税人宏观税负的最直接体现,其往往代表了更广泛的财政对于民生领域投入的程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0年國民经济核算显示,目前中国全国财政支出中排名前三位的板块,首先是包括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商业金融等事务的经济事务支出,合计约1.7万亿元,占总财政支出比重22.3%;其次为10438亿元的教育支出,占比13.7%;最后为9164亿元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12%。
而与国际水平比较,目前财政的民生投入仍然不乐观。据统计,OECD国家政府的前三项支出均为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社会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而经济事务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则普遍在10%以下。
在民生领域投入中,中国只有教育支出在总支出中占有较大份额,但其占GDP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上,且中国的财政教育资金的运用效率相对较低。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前统计,中国的人员经费占教育支出的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国家,且一半的人员经费用于非教育人员。
此外,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显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虽然在总支出中的占比排名靠前,但与GDP相比仍然很有限。该《报告》指出,一般来说凡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即宏观税负较大的国家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较高,OECD各国的这项比重都在20%左右,而中国目前仅为2%。
纳税人对于税负轻重与否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得到相应的福利保障,而在其他流转税等隐性税负感受不明显的前提下,主要的诉求就全部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
“钱几乎是永远不够花的,政府在安排民生投入时永远会受到有限财力的限制,要想兑现一系列的财政支出的承诺,就必须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确立财政支出的目标人群和重点投向。”马珺表示。这需要界定哪些人、哪些事项、通过扩大何种类别的支出来达到目标。马珺认为,通过准确界定和细化财政政策的投入对象,一方面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能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
五問个税改革
个税免征额3000元是否合适?
财政部解释此次免征额是根据“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指标进行测算,认为2010年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月消费支出约为2167元,从而将免征额定为3000元。这一支出还是按照“每一就业者供养1.93人的标准测算出来的,即每一就业者月消费支出只有1123元。而统计年鉴显示,在衣食住行这四项支出中,2010年居住支出仅为111元,排在末位。
税率是否合理?
个人所得税的一个核心焦点是公平,但目前税率并不公平。在被雇佣的人的所得最高边际税率(45%)高于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的最高边际税率高于老板,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横向明显不公。从修正案看,5%和10%低税率的适用范围扩大,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此外,个税还应担负起更高的目标,即将培育中等阶层作为重要任务。
能否体现公平?
此次个税改革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提高免征额和扩大低税率适用范围,都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二是高边际税率率适用范围扩大,将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个税在促进公平上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累进税制下,收入高的多缴税,就体现了税负的公平。但是,个税改革所能促进的公平作用非常有限。
外国雇员免征额为何是4800?
目前,我国个税对中国雇员和外国雇员适用完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外籍人员工资薪金扣除额为4800元。除此之外,并且对以非现金形式或者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合理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均可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使得外国雇员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显著低于中国雇员。
能否体现地区差异?
借鉴单一税思想指导我国个税改革 篇12
从民间到官方, 个人所得税改革成为2010年中国税改关键词。随着物价上涨, 在一些生活成本较高的大城市,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甚至已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成本。建立更加科学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备受期盼。基于此,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个人所得税改革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 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通过减少税率级次、扩大级距的方法来降低中低收入阶层个税税负。但由于没有从整个所得税制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我国的个税改革进展缓慢并且艰难。毫无疑问, 我国个税改革的最终方向是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但这种税制的建立涉及对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等要素的重新设置, 征管制度也需要重新构建。目前世界上税制总的改革趋势是使税收功能单一化和中性化, 在当前条件下, 借鉴单一税的思想精华对我国个税进行改革反而更有助于个税目标的实现。
二、单一税的内涵、主要特征及效应
(一) 单一税的内涵及特征
本文所要讨论的单一税理论结合了功利主义课税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的主要思想, 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和阿尔文·拉布什卡提出 (1981年) , 它是指以单一税率 (singlerate) 课征的税, 是一种采用比例税率的所得税。它与传统税收理论中的“单一税”有着本质区别, 后者指的是在整个经济制度中只设一种税。
单一税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单一税率、消费税基、整洁税基、明信片大小的纳税申报表和简单的纳税申报程序。其主要特征为:
一是单一税率。
在单一税制下, 所有或绝大多数纳税主体都按较低的单一税率纳税。彻底的单一税要求单一税率用于整个税基, 但实际上单一税通常都设有一定的免征额, 免征额之内的税基适用零税率, 免征额之上的税基适用单一税率。
二是消费税基。
单一税使税基向消费转换, 但不是直接对消费课税, 而是对所得减去投资后的余额课税。因此, 单一税的税基是GDP减去投资后的余额, 即消费额。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毛收入减去各类成本费用和投资后的余额。工薪税的税基是工资、薪金和补助金之和减去税收免征额、个人投资之后的余额。
三是整洁税基。
取消或减少特定类型消费或投资的税收优惠, 使税制更加“中性”。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把单一税的这一特征称为“整洁的”的税基。所谓所得税税基不整洁, 主要是指因对特定投资或消费行为给与过多的税收优惠, 使得所得税税基被侵蚀。
(二) 单一税的效应
1. 简化与效率。
单一税取消了所有抵扣项目和税收优惠项目, 在不降低税收收入的基础上, 大大简化了所得税法。这样, 企业和个人决策者可完全按照经济效率的要求做出经营选择, 而不必考虑税收的因素, 纳税人申报也更加便利。同时, 行政机关的征管工作大为简化, 税务稽查难度降低。这就显著削减了政府和纳税人的交易成本, 大大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效率。
2. 公平。
在累进税制下, 政府一般会加上许多扣除、减免等优惠条款, 从而使富有者相对地少纳税, 难以实现纵向公平;同时, 面对繁杂的附则, 有些纳税人可以通过纳税筹划等活动来避税, 极易造成横向不公平。而单一税制因其对征管水平要求比较低, 可以在现有征管水平下较好地防范逃税, 并可以有效地缩小纳税筹划的空间, 更有利于横向公平的实现。若是再以较高的起征点相配合, 则以另一种方式体现税收的累进性, 更有利于纵向公平的实现。
3. 刺激经济增长。
在单一税制下, 实行标准扣除、单一比例税率, 企业的所有投资支出一次性扣除, 而且降低边际税率, 扩大税基, 清理税收优惠, 取消对储蓄的双重征税等政策方法, 这样, 各市场主体便能按照“帕累托最优”的原则来做出抉择, 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我国个税实行单一税改革的必要性
(一) 促进公平和效率的提升
按时间顺序可以将公平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对于这三者的关系如今已形成了一个共识:我们首先应当保证的是起点和过程的公平, 确保人与人之间有同等的权利, 在相同的规则下竞争, 最后才是结果的公平, 否则, 奖励落后而惩罚先进将使经济效率损失。而依据税收纵向公平的原则我们知道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负担数额不同的税收, 但是, 这个负担的“度”如何计量呢, 很显然没有证据表明究竟纳税能力强的人应当负担多大的税收是合适的。所以, 如果以单一税的思想简化税收级距, 降低税率, 那么富人在保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情况下, 不仅缴纳了税收, 而且缴纳了比穷人更多的税收, 满足了结果公平的要求, 不仅没有违背所谓“纵向公平”的原则, 反而有利于促进效率。
(二) 适应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
2010年1—10月份我国CPI月度同比涨幅从1.5%提高到4.4%, 从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和居住等八大类消费支出物价涨幅看, 食品价格上涨依然是主要拉动因素, 但医疗保健和居住消费价格的上涨也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分类别看, 2010年食品价格涨幅从1月份的3.7%提高到10月份的10.1%, 对CPI涨幅的贡献从1月份的1.21个百分点提高到10月份的3.3个百分点;前10个月居住价格累计上涨4.2%, 对CPI涨幅的贡献为0.67个百分点;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价格1—10月累计上涨3%, 对CPI涨幅的贡献为0.22个百分点;除前面三大因素外, 2003年以来其他五类非食品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变化较小, 对CPI涨幅的影响也相对较小。2010年第4季度, 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1999年4季度以来最低, 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其中, 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 难以接受”, 较上季增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 较上季降14.9个百分点。对当前房价水平, 75.5%的居民认为“过高, 难以接受”, 是有调查以来的最高值。物价涨幅较大正是加快推进个税改革之机, 建立物价涨幅、个人可支配收入变化与个税免征额联动调整的机制势在必行。其中, 免征额的调整应使其高于生活成本。
(三) 满足居民收入多元化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并明确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是让个人拥有财产普遍化。目前人均年收入由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由表1我们知道, 2000年以后,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多元化趋势开始加快, 中国很多家庭己经告别仅靠挣工资积累财富的阶段。随着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 未来中国家庭收入将越来越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收入的多元化最终必然会反映到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上。按照我国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 居民应对工资外的多元化收入自行申报纳税。但由于征收机关难以对纳税人工资薪金以外的收入实施有效监控, 致使逃税、避税现象普遍。这时, 由于单一税倡导对所有消费性收入纳税, 取消税收优惠和抵免, 使税基整洁, 税率分明, 符合人们的需求, 就可以大展拳脚。此举不但大大降低了居民的依从成本, 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四、单一税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 最早实行单一税的国家———牙买加
牙买加在改革前, 个人所得税的税基被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严重侵蚀, 税率设计偏高, 按照月收入高于还是低于7000牙加元, 税率定为30%和57.5%两档, 较重的税负严重打击了纳税人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1986年牙买加按照单一税的基本原则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改革:一是新增加了标准扣除额, 标准扣除额定为8580牙买加元;二是以33.3%的单一税率替代了原来两档的累进税率;三是进一步扩大了税基, 将原来一些免税的津贴、利息项目纳入了征税范围。1992年, 牙买加政府又将扣除标准额提高到14352牙买加元, 税率降低到25%, 进一步强化了单一税性质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
注:各项比重以该项收入除以人均年收入算得
牙买加税制改革效果显著,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0一1986年期间平均水平的4.6%逐渐攀升, 最高达到6.7%。为了不增加个人税收负担, 牙买加在1992年进一步提高了扣除额, 降低税率, 使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重又回到5%的水平。成功的所得税制改革培植了公平的税收环境, 有力地促进了牙买加经济的增长。
(二) 俄罗斯的单一税改革
俄罗斯从2001年1月1日起实行单一税制改革, 取消了原有的12%、20%和30%的三档累进税率, 对居民纳税人获得的绝大部分收人 (如工资、薪金等) 实行13%的单一税率 (这是整个欧洲最低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 。此外, 针对非居民纳税人和某些特定收人 (如特定的利息收人、博彩收人等) 设置了30%和35%两档补充税率。为照顾低收入者和纳税人的一般生活需求, 新税制还设定了标准扣除额。与此同时, 税收减免与税收优惠大幅减少, 起征点则得到了提高。
俄罗斯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实施单一税的第一年即2001年, 个人所得税征收了2547亿卢布, 比2000年增加了802亿卢布, 增幅为46%,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 收入实际增长28%。虽然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长与俄罗斯近几年经济状况好转和个人收入的持续提高是分不开的, 但税制改革产生的正效应也不容否认。
(三)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单一税改革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 增加就业机会, 吸引投资及人才, 新加坡也于2002年5月3日公布了经济调整改革方案。其中税收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从2003年起, 公司税实行22%的单一税率, 并在2004年进一步降至20%。将由多家控股公司、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视为独立的纳税主体, 实行盈亏相抵, 合并纳税。2003年和2004年, 塞尔维亚、乌克兰实行单一税制, 税率分别为14%和13%。罗马尼亚2005年初加入单一税制“革命”, 采用16%的税率。格鲁吉亚则实行了税率为12%的单一税制, 堪称东欧的最低税率。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国会都正在讨论实行单一税制。20世纪90年代初, 率先实行单一税制的爱沙尼亚目前税率已从原来的26%降至24%, 到2007年再降至20%。
五、单一税思想对我国个税改革的启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单一税所提倡的“单一税率”在我国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和地区内收入差距的扩大, 把累进式个人所得税作为中央政府实现公平 (但不一定是均等的) 收入分配方面的政治任务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 单一税的真正精神并不在于税率的单一, 而是在于取消了许多繁杂的税收优惠。取消繁杂的税收优惠不仅大大简化了所得税制, 而且显著地削减了政府和所有纳税主体的交易成本。因此, 借鉴单一税的思想指导我国个税改革实际上是按照“拓宽税基、降低税率、减少档次、简化税制”的思路进行的。
(一) 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
目前学界对我国个税税制模式选择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实行综合所得税制还是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上。由于综合所得税制的良好运行必须建立在对纳税人各种类型和来源的所得都能比较好地进行掌握和监控的基础之上, 而我国现在的征管水平和法律的完善程度还无法达到这种要求。因此, 笔者主张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 等到条件成熟, 再实行综合所得税制。
实行混合税制, 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收入项目看, 可将工资薪金所得、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8项列为综合课税项目, 其中, “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因已包含个人投资者开办独资、合伙企业取得的所得, 所以可改为“生产经营所得”。列为分类课税的项目包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3项, 其中, “稿酬所得”属于著作权所得, 可并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这样设计的目的:综合所得囊括了大部分、经常性的个人收入项目, 有利于实行统一调节, 公平税负;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列为分类课税项目, 一是可对其实施低税率优惠, 鼓励个人科技创新和民间投资;二是单独课税, 便于征管。
(二) 减少税率级次, 降低税率
现行税法规定, 工薪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 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为35%, 劳务报酬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0%, 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为20%, 由此可见, 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 显然这有碍公平。
对此, 可作如下调整:对进入综合所得的8个所得项目, 应适用同一税率表, 可以现行工薪所得适用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表为基础, 税率级次可削减为4~5级, 最多不超过6级, 并扩大级距;同时, 最高边际税率也应向下适当调整, 最低税率则可调低至3%。对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因我国现行制度是鼓励技术创新, 故可维持20%税率。因电脑等先进设备的应用, 目前文学创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所以, 可不再对稿酬所得给予减征30%的优惠;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为了鼓励私人投资, 还应维持原有的20%低税率, 这样, 分类课税项目的税率均实行20%的税率,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单一”税率。
(三) 个税免征额应因地制宜
从2008年3月1日起, 我国个税免征额已调至2000元, 但2000元这一标准是对全国而言的, 即对全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纳税人实行统一纳税标准, 这一点很值得商榷。在相关专家的预测中, 个税免征额应远远高于2000元, 甚至可以达到8000元。再结合2008年初以来物价飞涨、CPI屡创新高的现状, 2000元的免征额无法令人非常满意。并且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税制, 这就必须要考虑全国收入和物价的平均水平。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对于内地的某些地方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对于发达的沿海地区则显得太低。所以个税起征点应该根据各地的消费水平来划分, 建议实行浮动起征点, 以省份为单位, 按照各省经济发展状况统一核定每省每年的个税起征点。沿海地区应适当提高, 并且这个免除费用额应该是动态的, 根据价格指数和通胀程度、收入变化情况等, 可以进行随时的调整。
(四) 拓宽税基, 调整税收优惠项目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19项免税项目、3项减税项目、14项暂免征税项目, 为了体现国家在某一领域的鼓励政策, 还规定了多项政策性的免税项目。过多税收优惠项目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个人所得税的税基, 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分配和组织收入的职能, 造成纳税人的税负不均衡。
基于此, 首先应对税收优惠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涉及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以及体现政府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税收优惠措施应保留并进一步细化, 而对于那些针对本就是高收入阶层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应进行清理, 或是废除、或是缩减优惠幅度, 以求真正体现国家税收的组织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收入功能。此外, 在确定税基时要考虑纳税人的所有收人, 包括其以货币形式、实物形式或者物质优惠形式的收入, 并重点加强对高收入者纳税的监管。
摘要:本文所要讨论的单一税指以单一税率 (single-rate) 课征的税, 是一种采用比例税率的所得税, 具有“单一税率、消费税基、整洁税基”三大特征, 它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的提升, 刺激经济增长。目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求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单一税改革, 本文在考察了国际单一税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单一税思想对我国个税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单一税,个人所得税,改革
参考文献
(1) 吕建锁.单一税思想及对中国个人能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J)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7 (4) :81-85.
(2) 蔡冬琳.试论单一税理论对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推进 (D) .上海:复旦大学, 2008.
(3) 隋政文.单一税:所得锐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J) .财政研究, 2002 (12)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