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度改革

2024-07-27

药物制度改革(精选9篇)

药物制度改革 篇1

自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掇刀区委、区政府各项统计数据指标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改革成效明显。但同时由于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资金划拨以及居民数量等原因, 导致基层卫生院出现个体差异, 基层卫生院在推行医药卫生改革制度上程度不同、成效不同, 这也为我们如何科学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 例如药品的购置价格、医疗机构人员配置、划拨资金的使用管理、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医疗基础设施的保障维护等。解决好这些问题, 是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科学推进、统筹推进、全面推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才能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更普遍地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1掇刀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掇刀区总人口24.72万人, 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7个, 共有医务人员752人。其中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3家, 即团林铺卫生院、麻城卫生院、掇刀人民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有1家, 即区卫生防保站。改革前, 我区两家卫生院和区防保站有编制医务人员216名, 此“两类单位”共有干部职工216人, 其中在编在岗112人, 在编不在岗61人, 在岗不在编43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 通过采取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督导考核机制和询价采购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区政府协同区编办、财政、卫生等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 加强宣传动员、细致调查摸底, 在此基础上合理核定编制并确定了绩效工资总量, 按规定科学测算了补偿资金。两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卫生院2010年2-5月医疗收入104.9万元, 比去年同期上升30%;门、住诊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46%、9%。从目前情况来看,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效明显。全区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 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 门、住诊人均药品费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8%、50%, 让群众从中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资金统筹问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改革工作前, 两所卫生院共负债430多万元, 加之两所卫生院欠缴养老保险金达7年之久, 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440多万元, 卫生院要承担化解债务和实施改革的双重任务, 自身压力很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办法, 需财政补助437万元, 而乡镇卫生院欠缴的养老保险金以及分流人员经济补偿金也需要由政府统筹解决, 政府财政压力很大, 难以承受。

(2) 人员分流问题。两所卫生院此次参与改革总人数为216人, 已核定编制169人, 应分流47人,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 乡镇卫生院收入减少, 两院平均每日减少2 100多元的药品收入。在业务收入锐减而财政资金又不能完全弥补的情况下, 卫生院只能预发职工部分工资, 这将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 造成人心不稳, 使原本存在的人才流失问题更加严重。而村卫生室由于不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范围内, 处于“两难”的境地。部分乡村医生年龄偏大, 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 养老保险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不断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卫生事业大发展, 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惠及群众的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特别是村卫生室的发展影响很大。职工后顾之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导致分流工作难度增大, 极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影响社会稳定。

(3) 药物控制问题。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前, 乡镇卫生院采购药品价格较低, 主要是因为卫生院与药品经营企业可以协商定价, 在多家药品企业竞争的情况下, 卫生院可以自主选择服务较好、价格较低的企业配送药品。改革后, 我区配备使用的药品有230个品种, 376个规格。此次增补的118种非目录药品, 真正适合基层卫生院使用的药物只有50种左右, 还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实施药品招标后, 大部分药品挂网价格比原来进价高, 约占70%。有些药品网上挂价比原来零售价还高, 约占20%。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基层医院药物供需上的矛盾。

3对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才能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工作按计划科学进行。要解决上述问题, 不但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还需要各相关单位通力配合完成。一是明确补助政策, 落实资金支持。按上级政策,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全额补助, 我区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后, 以什么标准进行补助需要明确。我区的医疗机构一直实行差额补助, 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如防保站是自收自支单位。尽快落实各项医改资金补助政策, 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切实减轻财政压力, 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保证医务人员待遇不降低, 保障各项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合理配备人员, 推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是核定编制, 特别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乡镇卫生院, 需要尽快按照上级文件, 结合当地医疗需求状况合理核定编制, 出台人员分流政策。建议将村卫生室纳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范畴, 实行行政、人员、业

关于加强林业统计工作与低碳经济指标的思考

刘华

(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昆明650302)

[摘要]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林业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因此, 应加强林业统计工作, 充分发挥林业统计工作职能, 采取相应措施, 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让林业在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优势。

[关键词]林业统计;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2;C32[文献标识码]A

“森林即人类之前途, 地球之平衡”, 充分说明了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林业统计工作应结合林业自身特点, 以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核心, 不仅满足企业内部核算和对外服务需求, 还要不断完善统计工作, 加快建立统计分析评价的预警机制, 努力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全面参与企业经济运行, 不断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以实现低碳生产生活及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研究表明, 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 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 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对云南来说,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经营主体有待落实、效益低下,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尤其是2010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灾难, 因此, 发展碳汇林业, 让森林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使森林资源成为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 是林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林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一) 林业原始资料收集困难, 调查分析依据不充分

因林业基层单位组织分散, 地处偏远、交通受限, 对森林资源情况、林木生长量、植树造林情况、伐区作业量及质量情况很难统计全面。加之林业经营面积大、生产周期长、露天作业等因素, 要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存在很大困难。导致统计分析不能准确到位。

(二) 林业统计数据缺乏整体性, 统计信息披露缺乏一致性

统计数据是反映企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 是企业经营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林业系统内部各专业部门, 对独立上报的统计数据缺乏横向协调, 一定程度上造成各部门统计数据不统一。在以改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的林业建设中, 由于林业统计数据资料缺乏整体性, 使林业统计信息披露的权威性有所降低。

(三) 统计分析停留于简单的数字分析

现代林业管理要求林业企业必须由生产经营型逐渐转变为经营服务型。长期以来, 多数林业企业统计仍以收集、整理、汇总内部统计资料为主, 做的只是事后统计工作, 分析仅停留在简单的数字对比, 缺乏对外部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延伸性分析和

[收稿日期]2010-06-02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01-0043-02

加工共享, 不能为林业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企业在横向、纵向指标对比方面显得优势不够。

(四) 林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建设要求有差距

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适应社会林业需求的变化, 依据其独有的评价指标对林业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做出预警。传统的指标体系设置仅限于林业生产力指数、经济总量指数等数量关系。没有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 一定程度也造成乱砍滥伐, 与生态建设目标不一致。

三、加强林业统计工作的措施

(一) 以林业统计数据为依据, 分析林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变化规律

统计分析是指依据统计数据, 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林业的发展变化。例如, 最近公布的关于云南省持续干旱的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 由于干旱造成全省受灾林总面积已达384.72万公顷, 其中成灾面积209.52万公顷, 报废面积107.89万公顷, 经济损失近100亿元, 特大旱灾致使云南林业有害生物呈暴发态势, 森林火灾同比上升14%, 受害林面积上升46%。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为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做出准确判断提供支持, 也进一步在保护生态资源、加强湿地保护、保持水土平衡, 减少林地征用量, 加强林业企业经营, 提高生产效率, 强化生态与生产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把握分析方法

林业统计工作从数据入手, 将林业数量表现、数量关系作为分析的重点, 结合数理关系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过程中采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指标权重、相关性指标等方法。例如, 相关数据显示: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 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 释放1.62吨氧气。这组数据充分运用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说明林是陆地最大的吸碳器、储碳库。为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建立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与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体系

森林资源总量用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表示, 评价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仅为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面积×100%;国际公认标准为:森林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 且分布均匀, 才能保证较好的生态平衡。据统计,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6.56%, 因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均绿地占有率较低, 森林资源严重不足。云南省土地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9 467万公顷, 森林资源也不容乐观。因此, 科学运用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保护林业资

!!!!!!!!!!!!!!!!!!!!!!!!!!!!!!!!!!!!!!!!!!!

务、财务、药品等“五统一”管理, 进一步推进绩效工资的实施进度。三是合理确定药价, 加大药品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 以全省卫生院2009年实际采购均价为招标定价基础, 公平合理确定基本药物价格, 按新农合 (基层卫生院版) 药物目录配备使用药品, 符合乡镇卫生院用药习惯和实际, 切实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加强对药品采购环节的监控, 因为省医改办上网价格普遍偏高, 需要议价。为避免违规现象发生, 建议由区医改办成立药品采购中心, 由发改局、卫生局、财政局共同参与, 统一进行采购确定价格。

药物制度改革 篇2

各位领导: 为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顺利实施,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2010]62号)文件精神,按照县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安排,自7月11日起,从县卫生局、发改局、人社局、编办、审计局、财政局共抽调20人,分五个小组,对全县32个乡镇卫生院的2008-2010年及2011年1-6月的人员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固定资产、债权债务、药品库存等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调查摸底,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机构:我县共有32个乡镇卫生院,457个村卫生室,服务全县478个行政村(居委会),服务人口数达92.78万人,其中服务常住人口数85万人。

(二)人员:县编办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数1373人,实有在职人员1228人,其中在职在岗人员1035人,停薪留职174人,内退病休19人;在职人员中职业医师269人,职业

助理医师260人,职业护士259人,其他440人。有退休人员485人,临时聘用人员390人(其中医疗84人,护理97人,药剂18人,医技9人,工勤人员139人,退休返聘43人),遗属及其他人员19人。

(三)床位:全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床位1119张,实际开放床位1127张。

(四)收入支出: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收入10314.8万元(其中:医疗收入3643.4万元,药品收入4474.3万元,财政补助收入1719.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2.69万元,其他收入414.91万元)。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支出9920.6万元(其中:医疗支出6022.5万元,药品支出3530.8万元,财政补助支出149.92万元,其他支出217.35万元),药品支出中的药品费支出2538.08万元,药品利润为1836.35万元,占药品收入4474.3万元的43.27%,即我县乡镇卫生院三年药品综合差价率为43.27%。

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收入10314.8,具体明细为:医疗收入3643.4万元,其中门诊收入1729万元,住院收入1914.4万元;药品收入4474.3万元,其中门诊收入2483.1万元,住院收入1991.2万元;财政补助收入1719.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2.69万元,其他收入414.91万元。

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支出9920.6万元,具体明细为:人员经费3198.13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3181.58万元(基

本工资1665.62万元,绩效工资747.28万元,社会保险费473.12万元,临时人员及其他支出295.57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36.78万元(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25.78万元,遗属人员生活补贴11万元);商品服务支出5361.73万元(基本公用经费765.94万元,交通费92.51万元,招待费303.84万元,财政专项补助支出137.26万元,药品费支出2538.08万元,卫生材料费690.49万元,其他支出833.6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1143.39万元,其他支出217.35万元。

(五)资产、负债:截至2011年6月底止,我县乡镇卫生院共有固定资产12949万元,库存药品2511.74万元,发生应收暂付款1238.6万元(其中应收医疗款347万元,其他应收款891.6万元);发生应付款6550.53万元(其中基建欠款461.18万元,药品欠款1793.17万元,器材欠款+ 1187.66万元,银行借款305.87万元,个人借款938.51万元,其他欠款1864.14万元)。累计形成负债2312万元(事业基金-114万元,专项基金-1437万元,财政专项结余94万元,待分配结余-855万元)。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行基本药物采购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是中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根本的措施。按照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我县属第三批也是全省最后一批实行基本药物采

购制度的县。随着这项制度的改革,全县乡镇卫生院原有的药品利润将不再存在。为保障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起稳定长效的多渠道的补偿机制:对乡镇卫生院采取“‘统筹算账、综合核补”的方法核定财政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获得补偿;通过乡镇卫生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医疗收入;通过县财政核定经常性收支差额进行补偿等多种途径进行补偿。

制定医改方案的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安排,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获得稳定的财政补助收入和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乡镇卫生院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节约支出,压缩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收入;通过财政补助其核定的经常性收入的不足,确保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安排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经费,确保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稳定;实行绩效挂钩,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通过安排事业发展基金、医疗风险基金、债务偿还基金等,解除基层医疗卫生后顾之忧。

制定医改方案的基本原则:

1、按公益性卫生事业全额综合预算的原则。

按照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定位上,主要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在财务管理办法上,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的强调收支活动的预算管控,既由企业化管理向公益性卫生逐步转变。在制定补偿方案时,参照我县全额事业单位预算标准,优先安排人员经费和必要的运转经费,并适当安排事业发展、债务偿还、医疗风险等基金,综合预算,确保乡镇卫生系统人员稳定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2、整合各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的原则。

在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补助方案时,将中央、省、市等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县财政应配套资金及核定的补助差额,纳入改革总体方案,综合算账,统筹安排,确保财政资金足额补助到位,基本满足乡镇卫生院的资金需求,确保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3、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综合预算的原则。改变过去乡镇卫生院各自为政的收支管理模式,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乡镇卫生院医疗等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各项收支统筹安排,核定收入水平和支出标准,确保应收尽收和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4、强化绩效考核,提升医疗服务、收入水平,保障医护

人员待遇的原则。

根据中央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政府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安排,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程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采取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拨付。建立乡镇卫生院收支考核制度,对基层卫生医院收支按季度进行考核,把绩效工资与奖惩结果挂钩。各乡镇卫生院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制定部门预算细化方案和绩效挂钩奖惩办法,确保预算收支任务的实现,保障医护人员待遇和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坚持“四权”不变,推行院帐局管的原则。从2011年6月起,乡镇卫生院在预算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等“四权不变”的前提下,县卫生局建立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镇卫生院财务收支实行院帐局管。通过规范、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整合整个乡镇卫生院各种资金,规范、控制支出标准,统筹安排、合理调度和使用资金,强化资金监管,控制资金使用范围和债务风险,使全县乡镇卫生系统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具体方案(详见方案)

1、基本情况

我县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1373人,实际在职人员1228人(其中停薪留职174人,病退19人),离退休人员485人,临时人员392人,发放遗属补助19人。2、11年收入9017.08万元。

财政补助收入3927.04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公共卫生)1799.61万元(80.7万元人*22.3元),年初预算安排乡镇卫生系统910.93万元,县财政非部门预算安排公共卫生118万元,追加公共卫生配套100万元,追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补偿经费998.5元(建议在新农保中安排人均8元的一般诊断费,人均7元的健康体检费);医疗收入4638.13万元(在10年医疗收入基数上增长10%);其他收入451.91万元(全县乡镇卫生系统三年平均数)。3、11年支出9017.08万元。

人员经费4440.78万元,按照我县全额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标准计算。

运转经费及其他4576.3万元,按照卫生事业标准和我县实际测算。

四、建议

1、县卫生部门、财政部门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以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要对

每个乡镇卫生院根据其实际,核定其工作量和收支计划,县卫生、财政部门定期组织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量化特别是医疗收入的考核,确保医疗收入计划的完成。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好的可适当予以奖励,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

药物制度改革 篇3

1 基本概况

普陀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 现有户籍人口32.1万, 流动人口约15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2家, 其中区级医院5家, 专业公共卫生单位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 建制乡镇卫生院7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45家 (其中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 、村卫生室67家, 民营和企业举办的医院5家, 其它医疗机构83家。

2 基本做法

2.1 加强领导, 制定落实医改政策和系列文件

普陀区政府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 宣传、发改、卫生、人事、财政、药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年初又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委员会, 负责组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医改工作。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赴海岛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村卫生室开展专题调研, 了解和掌握基本情况。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 我们坚持区乡联动, 齐抓共管, 把医改工作列入乡镇 (街道) 领导班子考核指标, 明确了乡 (镇) 政府的职责, 强化了乡镇 (街道) 的卫生事业发展和管理责任。分别召开了人大、政协代表, 乡镇 (街道) 及部门负责人, 社会各界人士, 卫生系统代表等多个座谈会, 全方位多层次听取、征求医改工作意见, 随后制定出台了《舟山市普陀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2.2 精心组织, 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2.1 建立工作机制, 稳步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二是建立以基本药物的采购、配备、使用、结算、零差率销售、医保政策优惠等“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实施办法。三是建立工作例会制, 由分管副区长定期召集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 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督导汇总分析, 研究对策, 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区卫生局专门成立局医改办, 落实专人负责药物采购、配送、结算等一系列工作。设立基本药物结算专户, 建立药品结算制度, 明确统一组织结算付款流程、付款方式和合同签订, 实现60天内与配送商完成结算;社区卫生站 (村卫生室) 的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采购与结算。

2.2.2 完善政策措施, 确保机构运行。

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公益类事业单位, 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下同) 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人员编制703人, 逐步按编制落实人员。出台《2010年度普陀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定额标准》, 明确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补助政策, 在编工作人员收入参照本区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收入水平, 原则上不低于上年水平, 按人均每年7.5万元核定 (含五险一金) , 编外人员 (含乡村医生) 按每年3万至4.5万元核定, 公用经费每人每年按5 000元核定。同时, 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购置经费补助, 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责任保险、医疗废物处置、网络租用、人员培训等项目补助, 保证了实施机构正常运行。

2.2.3 加强督导监管, 精心宣传引导。

一是为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成立4个工作督导组, 分别由发改、卫生、人事、财政分管领导带队, 对乡镇 (街道) 进行指导和督查, 及时了解实施机构的运转情况、病员流向、动态变化及各地群众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反响, 并与乡镇 (街道) 沟通协调, 协助解决暴露的问题。药监部门加大药品质量监管力度, 开展基本药物抽样检测, 及时采集、汇总、通报药品相关信息。二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与业务培训, 区卫生局制订下发培训计划, 发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丛书, 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率达100%, 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力度, 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基本药物制度, 树立科学合理的用药意识, 为顺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 统筹兼顾, 稳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3.1 加快机构标准化建设。

我区重新调整了城乡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规划设置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5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53家村卫生室。区政府出台以奖代补政策, 加快建设进度, 明确到2011年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卫生院、村卫生室) 达到标准化建设。近两年来, 累计投入5.5亿元用于新建区人民医院东港新院及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 改扩建区第二人民医院, 建设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4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33家村卫生室, 新建设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投资300万元建立了以社区卫生区域HIS系统为重点的卫生信息网络, 并启动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 建立了连续、动态、综合的个人健康信息库, 目前电子建档率已达到60%。东极、白沙等5家海岛卫生院与区人民医院、舟山医院、9家省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使海岛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上级医疗专家的会诊和服务。

2.3.2 探索建立区乡一体化服务管理新体制。

统筹整合区乡 (镇、街道) 医疗卫生资源, 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衡协调发展。明确沈家门街道与东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建制并入区人民医院统一管理。区人民医院成立业务指导团队, 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对其他卫生院开展业务帮扶, 并推荐年轻业务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业务副院长。基层医疗机构一年来派遣23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同时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实施双向转诊信息化管理, 逐步实行社区首诊和分级医疗制, 群众社区首诊比例为40%, 建立转诊病人绿色通道, 为病人提供全程医疗卫生服务。

2.3.3 稳妥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

出台《普陀区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 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以政府举办为主, 鼓励集体、社会、个体等多元投入。采取紧密型、相对紧密型、松散型三种形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站 (室) 实施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药械、绩效考核等“六统一”管理。创新开展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截止12月20日已有85家 (今年新增50家, 其中民营3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纳入一体化管理, 占机构规划设置数的80.16%。继续抓好“四加一”为内容的悬水小岛、偏远村庄分层医疗卫生保障,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落实驻岛 (村) 、联岛 (村) 医生, 提供安全药箱, 落实卫生联络员, 开展巡回医疗等措施解决悬水小岛和偏远村庄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2.3.4 建立健全机构运行机制。

采取重新核定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与任务, 实行全员聘用制, 对不符合执业资格的人员采取转岗、分流等方式妥善安置。建立人员退出机制, 对新聘用卫技人员3年内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解除聘用关系。出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公共卫生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舟山市普陀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 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

2.3.5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

在制订政策稳定队伍基础上, 通过培养招聘、在岗培训、帮扶支援、保障待遇等措施, 打造了一支“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近两年委托普通高校定向培养40名全科医生, 毕业后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医疗单位;从应届、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及在职编外工作人员中招聘了43名医务人员, 加强了基层力量。建立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 举办5期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和责任医生培训班, 53位医务人员参加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4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与市级医院签订了舟山市基层骨干医生实践技能培养工作协议, 26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工作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院) 定期轮训制度, 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探索建立区域内卫技人员柔性流动工作机制, 新招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 在安排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之前, 必须经过一年左右全科医生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4 完善体系, 着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009年我区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市级统筹。2010年全区参合人数为176 237人, 参合率为98.32%。2011年筹资标准达到人均413元 (含渔农民体检补助费15元) , 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93元, 截止12月15日参合率已达90%以上。2011年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保销比例达到60%以上, 最高支付限额达到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成年人8.5万元, 未成年人9.5万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增补药品目录全部纳入三大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新农合国家基本药物门诊报销比例为25%, 比非基本目录药品报销比例高出5个百分点。同时区卫生局通过下发《卫生系统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和签订控费协议的办法, 确保全区各级医疗机构门诊与住院均次费用实现零增长目标。

2.5 突出重点, 积极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一是出台《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 区财政安排650万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每人每年农村20元, 城市25元。认真落实省定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等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市定社区健康报告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和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3项项目。二是在实施省定免疫规划项目、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等1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 增加了“6~15岁人群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和“婚前妇女接种麻腮风疫苗”两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先后启动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渔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待孕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及渔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四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截止目前完成宫颈癌检查30 121人, 待孕妇女叶酸补服人数为1 336人, 渔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达1 130人。圆满完成了217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工作, 做好796户无害化厕所建设工作, 并通过省级评估。

3 初步成效

3.1 群众得到了更大实惠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 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均次费用从65元下降到34.50元, 下降幅度为46.92%。截止11月31日, 群众减少医药费用支出1 860万元。

3.2 临床用药趋向规范

滥用抗生素、激素和大输液现象逐步减轻, 开大处方现象基本杜绝。据初步统计, 抗生素使用比例比去年下降了11.5%, 输液病人占门诊病人总数比例比去年下降了12.8%。

3.3 公益性逐步回归

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执行药品零差率政策, 消除了基层医疗机构的驱利机制, “以药养医”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3.4 可持续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坚持多管齐下,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考核分配机制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改革, 建立了一个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新机制。

3.5 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20分钟医疗服务圈”的建立,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的全面提速和医疗设备的加快更新, 群众就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满意度不断得到提高。

4 改革体会

4.1 及早部署, 科学谋划

全省医改工作启动后, 区委、区政府提早部署, 主要领导下基层调研, 摸清家底, 科学谋划, 完善医改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 于1月25日及8月23日及时召开全区性医改会议, 全面布置医改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初期有关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为医改工作开好了局, 起好了步。

4.2 部门协调, 稳步推进

在医改推进过程中, 区政府成立区医改办公室, 抽调发改、财政、卫生、人事等业务骨干实行集中办公, 对统筹协调、全面落实医改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 通过成立督导组定期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督查指导和召开工作例会等方式, 发改、财政、卫生、人事等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医改工作动态, 在研究解决问题时能更好地理解、支持和配合, 做到群策群力。在每项政策制度出台前, 我们都十分谨慎, 采取多层面征求意见, 力求科学合理, 确保了医改工作稳妥有序地推进。

4.3 重点突破, 综合改革

我们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引挚, 在定性、定位、定编、定保障上取得重点突破。一是定性。将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定位。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定编。编制部门明确按万人人口15名医务人员标准配备, 综合考虑地域、床位等因素增加相应编制, 按“一次核定、分步到位”的原则落实人员编制。四是定保障。根据实施机构2007至2009年3年财务运行状况, 落实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机构运行经费等保障政策, 确保实施机构正常合理运行。

4.4 稳定队伍, 调动积极性

药物制度改革 篇4

财社[2010]202号

为支持各地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补偿机制,现将《2010-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2010~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O—O年九月二十一日

附件:

2010-2011年基层医疗卫主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0]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精神,2010-2011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奖补资金),支持各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同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收入分配、补偿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切实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按时实现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工作目标。为规范奖补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补资金按“突出改革、转变机制、注重实效、鼓励先进”的原则分配。第三条 中失财政奖补资金为一次性补助资金。

第四条 奖补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分配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综合改革的工作进度、实施成效、人口情况及区域间财力差异确定。

第五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的工作进度和实施成效;以国务院医改办组织的考核评估结果为依据。

第六条 奖补资金采取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下达,当年预拨,次年年初根据国务院医改办对各地考核评估情况结算。

第七条 某省份奖补资金分配额=待分配奖补资金总额×{该省份指标考核系数×该省份财力系数×该省份人口系数/∑(各地指标考核得分×各地财力系数×各地人口系数)}

考核指标系数根据国务院医改办对各地的考核评估结果确定。

第八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与本级财政安排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相关补助资金,统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收支后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符合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规定的支出;以及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时涉及的人员分流安置等改革性支出。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行 篇5

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

“基本药物”的概念, 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 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 共307种。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的原则, 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要求, 参照国际经验, 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品种 (剂型) 和数量。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 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降低个人自付比例, 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

2.1 该制度的试行意味着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要负起更大的责任, 从制度着手建立一种有效和明确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让全体公民基本上能看得起病, 用得起药, 以减轻公众医药费用的沉重负担。

2.2 转变“以药补医”机制, 让民众不用贵药就能治好病, 同时实现科学遴选基本药物、规范药物生产流通、确保药物安全有效等三大目标。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是从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的倒退, 实质上是在政府主导之下, 发挥市场机制, 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确保全民保健的目标, 汲取世界各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先进经验, 以及结合我国国情以实现全民医疗保健。

2.3 世界卫生组织在纪念“阿拉木图宣言”30周年提出了卫生保健应当公平、高效的新千年目标, 试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种必然的措施。基本药物能满足大多数人口的需求, 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数量和剂型足够供应, 并且价格可以为个人接受或社会负担得起的药品。

2.4 从世界卫生发展的状况看, 基本药物制度也是全世界通行的让全民看得起病的一种制度保障, 不仅世界卫生组织有基本药物目录, 共312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论什么社会制度也都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 只是基本药物有多有少而已。目前全世界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正式的基本药物目录, 如澳大利亚的基本药物制度的药品规模约在600种左右。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意义更重大。

2.5 建立和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能降低药价, 既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同时也会产生其他的效益。例如可以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 解决药物短缺的问题, 还可以逐步实现合理用药, 提高临床用药的性价比和临床给药率, 遏制过度治疗和抗生素滥用等问题。

3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对比

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对比可见门急诊数量明显增多, 二急诊均次费用明显下降;住院均次费用明显下降 (见表1) 。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保证药品目录的修订和调整做到科学公正是关键, 基本药物品种应当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基本药物的采购、招标、供应、存储、派发等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从制度上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简便实用, 从而逐步让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科学化规范化, 达到基本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6

药物分析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分析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且也是与药物的实际应用最接近的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1]。药物分析实验是该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教学目标是验证、巩固和掌握药物分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操作习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赋予学生某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知识创新能力。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教学已从单纯的验证性实验逐步转换为把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手段[2]。为进一步提高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要求。

1 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

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讲义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方法也较单一,上课时老师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被动重复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能巩固理论课学习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实验课进行调整优化。经过调整后的实验讲义包括3个层次,分别为基本技能训练及验证性实验、综合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设计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

基本技能训练及验证性实验:课时占实验总学时的40%。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是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每年均占用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教师详细讲解、示范,现场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最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验证性实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包括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制剂含量、维生素C制剂的含量测定和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含氮碱性药物的含量等。

综合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设计实验:课时占总实验学时的40%,实验安排在基本技能训练及验证性实验之后。此时,学生对于本专业已有初步了解,且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实验主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以苯巴比妥片为例,要求学生就所掌握的知识设计合理的药物分析方法,并陈述理由。

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最后阶段,课时占实验总学时的20%。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后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提交老师共同分析、改进方案。最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对所得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从而获得较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

2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尤其是自主设计性实验,如未进行考核,就有可能导致学生敷衍了事,使实验流于形式[3]。实验考核主要从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及课题设计等方面进行。

对于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首先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其操作能力现场打分,计入实验总成绩。细节上须符合标准操作规程,不浪费药品试剂,不损坏仪器,操作台面整齐等。这种考核办法的优点是能促使学生重视每一项实验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而对于自主设计性实验,除了考核上述各项外,重点考察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新颖及对实验过程问题的处理能力。自主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办法比较灵活,学生也能参与到考核过程中。在实践中主要采取学生公开答辩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现场提问,然后按立题依据、实验设计和实验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打分

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因药物分析开设在本科教育的第七学期,学生除完成学习任务外,还面临着考研、就业等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态度不认真,心不在焉。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升学、就业的竞争中胜出。

对于自主设计性实验选题难度应适宜,应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难度太大会使学生感到困惑,不利于课题的完成,过于简单则失去实验探索的意义。所以在自主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中,需带教老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要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课题。

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及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及自主设计性实验,既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真正理解了药物分析的含义,用人单位一致反映,本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实验能力进一步增强,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更加优良的科学素养和较宽广的科研思路。总体上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杭太俊.药物分析[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孟喜成,李杰.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2):121.

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启动 篇7

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

根据《办法》,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我国基本药物的遴选是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剂型)和数量。

《基层目录》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第二部分是中成药,第三部分是中药饮片,最后一部分是有关说明。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主要依据临床药理学分类,共205个品种;中成药主要依据功能分类,共102个品种;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用文字表述。

《办法》要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标准的品种。除急救、抢救用药外,独家生产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文/本刊记者王丽目录的,应当经过单独论证。

《办法》中还详细规定了不得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的6种药品,分别是: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主要用于滋补保健,易滥用的;非临床治疗首选的;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办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3年调整1次。必要时,经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可适时组织调整。调整的品种和数量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变化;我国疾病谱的变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情况监测和评估;已上市药品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评价;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按照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将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调出:药品标准被取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品种所替代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认为应当调出的其他情形。

卫生部表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将坚持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监督。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意见》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的,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配备使用的非目录药品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具体使用比例由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意见》指出,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范围内,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形成的统一采购价格、配送费用及药品加成政策,确定本地区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卫生部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从2009年9月21日起开始逐步实施《基层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是对《基层目录》的扩展,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制定、出台。

根据《意见》,2009年,各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据了解,我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制定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政策问题,确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框架,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和调整的原则、范围、程序和工作方案,审核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委员会由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组成。

用全新的制度解决“看病贵”难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李玲表示,此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玲表示,新制度的启动能保证老百姓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解决长期诟病的“药价虚高”问题。以前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实施医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决问题。此次采用了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动起了大“手术”,这表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

李玲分析认为,新制度有三大亮点:首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以国家的信誉为老百姓举荐药物;该制度是一个综合配套工程,多个部门联合参与并实施;制度强调了各部门的落实情况,有详细的分工计划,以便制度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链接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全球化概念,是一个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各国公共医疗保障体系都不可能为民众的所有药物开支付账,因此,对所有上市的药品进行适当的遴选,编制出基本药物目录。目前,全世界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正式的基本药物目录。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改革 篇8

关键词:药物分离与纯化,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药物的分离与纯化是化学合成法生产药物、从天然药物提取药物、微生物法生产药物等多种方法获得药物收率、纯度及进一步测定其结构、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毒性的首要条件, 也是对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化学合成、研究化学结构与疗效关系的前提[1], 其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效率、安全性、环保、节能等又直接影响到药品生产的经济成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制药的关键环节之一, 因此该课程是化学制药专业学习领域的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在我院化学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为60课时, 主要内容为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设备的操作及维护等知识和技能。

1 改革依据

2006年至2012年, 我国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01%, “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力度和强度要高于2009年至2011年的改革投入,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 国内药品的需求量持续上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会达到全球第二, 仅次于美国[2]。未来的制药企业将需要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药品生产技术的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对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在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制药专业的学生多在中药企业、化学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就业。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的药物分离与纯化课程多偏向于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天然药物化学的分离, 课程内容不能拓展学生多方面的就业能力。基于此, 笔者与教学团队对江、浙、沪的制药企业的药物分离与纯化岗位调查, 其调查结果图1是改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2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建设动态化教学资源

课题组成员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以职业岗位所需素养、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 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编制了与制药企业职业岗位对接的“情境”、“知识模块”、“项目任务”、“案例分析”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个学习情境、五个项目任务、十一个知识模块、二十二个子模块、六个案例分析。为突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药物分离、纯化岗位的要求, 体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 知识模块及子模块遵循“知识够用, 强化技能”的原则, 重点学习典型仪器和设备的操作、维护、工艺参数的影响、常见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排除, 例如“色谱技术”模块重点介绍工业用制备色谱、“干燥技术”模块重点介绍冷冻干燥机等。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3]的前沿性边缘学科与综合技术, 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 一本教材难以涵盖所有的知识, 为适应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教学团队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多形式、动态、共享的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其内容主要一、药物分离与纯化的前沿技术和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新型药物分离与纯化设备;三、药品标准及其变化;四、药物制剂工、高级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等职业考核信息、资格考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形式有名师讲课视频、授课教师课件、学术报告讲座、期刊文献、硕博论文、科技作品等。通过增加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教辅资料, 使课程资源更加完善, 完成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表1)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还涉及大量的实验技能和操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该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和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改革后, 配备“双师”教师, 使用工业化生产设备、小型实验仪器和设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教学资源, 实施“计划、任务、方案、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为主, 以案例教学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4]、参观教学法、讨论法等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以“槐米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为例, 具体实施步骤见表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组, 每组2~3人[5], 将项目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团队,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方案、完成项目、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实际操作及技能提高, 完成整个项目任务 (表2)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工作任务为驱动力, 进行教学的项目教学法, 实行课堂翻转和角色转变,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实验内容, 然后学生动手操作的被动学习过程,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完成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 改革成效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经过三年的建设与改革,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校内督导、学生、同行、领导对本课题组成员主讲教师的教学综合评价得分均在良好以上。我院化学制药专业的毕业生受到扬农股份、扬农集团、扬州联博药业、南京红太阳等制药公司工作企业领导的好评、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陈秦娥, 梁金龙.中药制剂分离与纯化技术创新进展[J].过滤与分离, 2012 (2) :1-8.

[2]中国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中商情报网 (http://www.askci.com/) .

[3]刘爱玲, 粟挺.生物分离工程的课程教学改革与体会[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29-30.

[4]郭双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精细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 2012, 39 (228) :241-243.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在药学的各个相关学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门运用现代分析分离技术, 研究药品性质、制定药品标准、控制药品质量的综合性学科, 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1]。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构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对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 现介绍如下。

1 改编实验教材,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院使用的实验讲义主要是药物的验证性实验及规范化操作练习, 化学方法较多, 仪器分析较少, 实验过程主要为称量-测定-带入公式计算。这样的实验可以在较短的实验内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药物分析实验, 便于对理论知识的回顾。但也有不少的缺陷, 实验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 试验中一旦出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甚至有不少同学一学期实验下来连最简单的实验仪器都不会开机。这种不需思考, 机械化操作的实验方式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国药典方法中都加入了不少现代分析技术, 我国最新版的药典中也包含了不少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但教学中实际用的教材还比较陈旧, 这些新的技术很少提及, 这就阻碍了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2 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常常是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简述一遍后, 学生再动手实验, 这样学生印象不深, 不利于学生对实验技能和有关知识的掌握, 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下次实验内容, 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完成预习报告, 在实验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 增加学生互动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实验起来目的明确, 主观能动性强, 教学效果能得到明显提高。

为了确保实验课能顺利进行, 教师要做好预实验, 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 可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学生参加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如试剂的称量、配制及标定和仪器的调试及校准等。让学生参加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部分同学的基本操作不够规范, 比如加样的姿势、移液管和滴定管的操作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多加观察, 细心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 及时加以纠正, 并在全实验室示范正确的操作, 确保学生养成符合规范要求的良好操作技能,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改进考核方式,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评价

实验考核是一种综合性考试, 不能单方面从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 还要从在实验的过程中的表现总体进行评价。目前我院选择的实验考核方式是指定考核内容,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当堂上交实验报告。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考核期间每个老师负责巡视4个学生, 并将实验关键步骤作为量化指标进行打分, 最后给出实验分, 再结合实验报告给出总分, 确保能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

总之, 考核制度要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验课程成绩, 从各个角度进行考察, 并通过学生的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指标综合测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将起到推进作用。

4 设置开放性实验,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药物分析实验主要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药物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规范化操作技术,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意识, 我院还开设了开放性实验。目前主要开设了药学开放实验和中药学开放实验, 由教师根据实验室实际能力选择实验内容, 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讨论修改方案, 最后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 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开放性实验, 可以让学生将药物合成、药物分析以及药物制剂等学科内容联系起来, 通过药学各学科之间的实验整合, 使学科知识相互交融, 让实验教学更贴进科研, 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科学研究等综合能力。

总之,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体现了以加强基础训练, 注重能力培养, 贴近生产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推进素质教育, 更新观念, 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和综合应用高新技术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通过对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 能使我院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全面的实验技能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余长柱, 李俊, 金涌, 等.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医药, 2010, 14 (1) :118~120.

[3]卢静华, 杨辉, 郑毓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21 (4) :512.

上一篇:思维模型下一篇:提高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