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

2024-05-21

药物设计(精选12篇)

药物设计 篇1

随着药物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药物设计这一学科也应运而生。早在1 9 1 9年, langmuir[1]就提出了电子等排体的概念;1925年Grimm[2]将电子等排体概念广义化;1932年Erlenmeyer[3]将有机化学的电子等排原理和环等当体概念用于药物设计, 首次提出了具有理论性的药物分子结构修饰;1964年, Hansch[4,5]提出了线性自由能模型, 即Hansch方程, 使得药物设计由定性进入定量研究阶段。为在三维空间探讨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量变关系, 19世纪80年代前后逐渐出现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例如, 1979年Crippen[6]提出“距离几何学方法”;1980年Hopfinger[7]等人提出“分子形状分析方法 (MSA) ”;1988年Cramer[8]等人提出了“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 (Co MFA) ”;1994年Klebe[9]在Co MFA基础上又提出“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方法 (Co MSIA)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出现给药物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让药物设计更趋于合理, 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设计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之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 对酶与受体的认识更趋深入, 更多酶的性质、反应历程、药物-酶复合物的结构得以阐明, 使得药物设计更为合理。同时, 计算机图形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与交叉应用, 不仅为新药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同时也让药物研究面临更多了挑战。显然, 药物设计方法在药物化学中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目前, 药物设计开始综合运用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药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 使得药物设计受到药学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已成为药物研究中的基本工具与必备手段。

药物化学是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本身所涉及的药学研究内容较多, 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 药物设计因属于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领域, 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 在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并未将药物设计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单独提出, 这就让学生对药物设计产生神秘感, 增加了药物设计的教学难度。因此, 如何将药物设计的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有机融入到药物化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 需要长时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该文将介绍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药物设计方法, 将药物设计理念融入到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中, 为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1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药物设计方法

1.1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

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针对药物或先导物结构进行药物性质设计与优化, 以改善药物或先导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毒副作用为目的。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 药物设计案例随处可见, 诸如软药设计、硬药设计、孪药设计、生物电子等排等, 在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药物分子通过简单的设计或改造, 可以改善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或不良效应, 提高药物的选择性、稳定性、溶解性、作用时间、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与降低毒副作用等。例如由乙酰水杨酸与对乙酰氨基酚拼合而成贝诺酯, 不仅可以解决水杨酸对胃的酸性刺激, 而且因协同作用而增强的药效。再如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已烯雌酚会产生雌激素副作用, 将其设计成已烯雌酚二磷酸酯, 因前列腺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含量高于正常组织, 可以在癌组织中酶解出高浓度的已烯雌酚, 从而增强了对前列腺肿瘤组织的选择性。

1.2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是根据现有药物分子结构, 分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之间量变关系, 据此设计新的化合物以提高其的生物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在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 可分为二维、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可以追溯到1868年提出的CrumBrown[10,11]方程, 该方程认为化合物生理活性可用化学结构的函数式表示, 但是并未建立明确的数学模型。直到1 9 6 4年Ha ns c h提出线性自由能模型, 使得构效关系研究进入定量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的出现使得构效关系研究更为直观, 也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例如环丙沙星的发现就是基于系列喹诺酮类药物的Hansch方程, 方程显示喹林羧酸的1位取代基的最佳长度是0.417 nm, 因此1位取代基为环丙基 (0.414 nm) 比乙基 (0.411 nm的生物活性更优, 结果表明环丙沙星的抗菌效果优于诺氟沙星。

1.3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或同源建模等提供的受体三维结构信息, 筛选或设计能够与其发生相互作用并能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被发现, 且越来越多药物受体的三维结构被测定, 尽管有些具有重要药理作用药物靶点地三维结构还未测定, 但可以通过同源模建或从头计算方法获得相关信息, 为创新药物设计奠定了基础。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包括如下步骤: (1) 确定药物作用的是受体分子; (2) 确定受体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结合位点; (3) 基于受体与结合位点信息, 设计或筛选小分子化合物, 并模拟出最佳复合物的结构模型; (4) 合成模拟得到的最佳化合物, 进行活性测试; (5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意为止。在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 卡托普利是基于受体药物设计的典型案例。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结构分析发现, 该酶中有一个锌离子, 对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受体分子的精氨酸残基带有阳离子, 可与带负电荷的基团形成离子键。卡托普利的巯基与羧基能够很好的满足与受体结合的要求, 具有良好的酶抑制活性, 因此卡托普利也是第一个上市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1.4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疾病发生的全过程, 根据药物靶点的结构、功能与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产生生理活性的机理, 通过抑制某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以阻断疾病的发生, 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技术建立对介导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过去, 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往往滞后于药物的发现, 而现在药物研发的重心已经转到了探寻分子机理并据此设计药物上。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药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比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更为合理。例如在精神病药物的开发中, 经典的多巴胺受体 (DA2) 拮抗剂容易产生锥体外系副作用, 而5-HT2受体与情绪、抑郁等密切相关, 当其拮抗时可使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释放, 使多巴胺神经节调节运动的功能恢复。基于该机理设计的利培酮可同时拮抗5-HT2和多巴胺DA2受体, 具有很好的抗精神病作用而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很小。

2展望

合理药物设计在药物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药物研究中使用好药物设计这一有利工具, 将有效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因此, 在药物化学中介绍药物设计方法, 让学生掌握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技术,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药物设计的全部理论并不现实, 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概念是可行的;此外, 如能在药物化学实验中引入药物设计的相关实验内容, 例如喹诺酮药物的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二氢叶酸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等等, 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物设计方法, 提升其药物研发的创新能力。总之, 让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的同时, 了解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药物设计的基本技能, 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也能促进其在药学领域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Langmuir I.Isomorphism, Isosterism and Covalence[J].J Am Chem Soc, 1919 (41) :1543-1559.

[2]Grimm HG.Structure and Size of the Non-metallic Hydrides[J].Z Electrochem, 1925 (31) :474-480.

[3]Erlenmeyer H, Leo M.On Pseudoatoms.Isosteres are those atoms, ions, and molecules with identical peripheral layer of electrons[J].Helv Chim Acta, 1932 (15) :1171-1186

[4]Hansch C, Fujita T.ρ-σ-πAnalysis:A Method tor the Correlation of Biologicial Activity and Chemical Structure[J].J Am Chem Soc, 1964 (86) :1616.

[5]Hansch C, Steward AR.The Use of Substituent Constant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in Penicillin Derivatives[J].J Med Chem, 1964 (7) :691-4.

[6]Crippen GM.Distance geometry approach to rationalizing binding data[J].J Med Chem, 1979, 22 (8) :988-97.

[7]Hopfinger AJ.A QSAR investigation of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nhibition by Baker triazines based upon molecular shape analysis[J].J Am Chem Soc, 1980, 102 (24) :7196-7206.

[8]Cramer III RD, Patterson DE, Bunce JD.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 MFA) .1.Effect of Shape on Binding of Steroid to Carrier Proteins[J].J Am Chem Soc, 1988 (110) :5959-5967.

[9]Klebe G, Abraham U, Mietzner T.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i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Co MSIA) of Drug Molecules to Correlate and Predict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J].J Med Chem, 1994 (37) :4130-4146.

[10]Crum Brown A, Fraser TR.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emical Constitution and Physiological Action.Part I.-On the Physiological Action of the Salts of the Ammonium Bases, derived from Strychnia, Brucia, Thebaia, Codeia, Morphia, and Nicotia[J].Trans Roy Soc Edinburgh, 1869 (25) :151-203.

[11]Crum Brown A, Fraser TR.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emical Constitution and Physiological Action.Part II.-On the Physiological Action of the Ammonium Bases derived from Atropia and Conia[J].Trans Roy Soc Edinburgh, 1869 (25) :693-739.

药物设计 篇2

一、基本概念

1.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系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以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保证生产全过程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CIP(Cleaning In Place)

是指设备在不移动的情况下在原位进行的清洗操作。

3.EDI(Electrodeionization)

是将电渗析与离子交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膜分离脱盐工艺又称填充床电渗析 4.SCFE(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的技术。

5.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对某项操作作出书面的指示性说明并经批准的文件。6.RO(Reverse osmosis)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下,借助于只允许水分子透过的反渗透膜的选择截留作用,将除水以外的阴阳离子分离,从而达到纯化水的目的。

7.Unidirectional Flow

以均匀的截面速度,沿着平行或垂直流线以单一方向流过洁净室的气流

8.Falling Film Evaporator

物料液体沿加热管壁呈膜状至上而下流动而进行传热和蒸发过程 9.HVAC(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是包含温度、湿度、空气清净度以及空气循环的空气调节系统

10.ISP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即国际制药工程师协会,是致力于培训制药领域专家并提升制药行业水准的世界非官方非盈利性组织

11.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即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是由美国国会即联邦政府授权,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

12.OSD(Oral solid dosage)

即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等机型

二、填空题

1.纯化水的制法有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电法去离子、反渗透法

蒸馏法。

2.空气净化系统(HVAC)中,一般采用三级过滤器,即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

、高效过滤器。

3.制剂车间工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很强的工作,通常是由 工艺设计

非工艺设计

两项工作组成。

4.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 10Pa

,温度控 制在 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 45-65%。

5.铝塑泡罩包装机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滚筒式、平板式、滚板式

。6.真空制膏机有三组搅拌,分别是 主搅拌、溶解搅拌、均质搅拌

。7.物料、产品的待验、合格、不合格状态应醒目标识;一般以三种颜色

以示区别,这三种颜色分别是 黄、绿

、和

。8.高速压片机压力单元分为 预压、和 主压 两部分,其中 预压 是为了颗粒在受压时空气的溢出。9.在粉针剂生产工艺过程中,加塞工序一般又分 半加塞 和 全加塞,分别在冷冻干燥前和冷冻干燥后进行。

10.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基本过程即 前处理、提取精制

制剂加工。

三、选择题

1.流能磨的粉碎原理是

A.高速气流冲击使物料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器壁之间相互作用

B.不锈钢齿或T型小锤的冲击作用

C.瓷球或钢球的研磨或撞击作用

D.切割刀的剪切作用

2.纯化水、注射用水的制备、贮存和分配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滋生。纯化水可采用循环,注射用水可采用

A.50℃以上保温循环 B.80℃以上保温循环 C.70℃以上保温循环 D.60℃以上保温循环

3.沸腾床流化制粒的工作原理是

A.将物料粉末直接压缩成片材后,再粉碎成颗粒

B.是将粉末与粘合剂混合均匀后,再用热空气干燥

C.是通过搅拌器及高速切割刀的搅拌剪切作用将湿物料制成颗粒

D.用热空气流将粉末悬浮呈流化态,再喷雾粘合剂使粉末凝结成颗粒

4.洁净厂房最好建在城市最大频率风向的E.上风侧 F.左风侧

G.右风侧

H.下风侧

5.板框压滤机是由

A.滤板排列组成滤室 B.多块滤板与滤框交替重叠排列组成 C.滤叶和罐体所组成 D.滤网和集液盘组成

6.拉丝封口火焰使用的燃烧方式为

A.氧-天然气火焰 B.氧-煤气火焰 C.氧-氢气火焰 D.氧-乙炔火焰 7.容器回转型混合机有

A.V型混合机 B.槽型混合机 C.三维运动混合机 D.螺旋锥形混合机

8.哪些药物的生产区域应设置独立的专用净化空调系统

A.青霉素类 B.激素及抗肿瘤药物 C.抗高血压药物 D.避孕药

9.注射剂在配料过程中添加针用活性炭的目的在于

A.脱色 B.助滤 C.吸附杂质 D.稳定剂 10.初步设计阶段的工艺流程图有

A.生产工艺流程图 B.物料流程图 C.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D.设备布置图

四、判断题

1.电法去离子(EDI)的最大优点是树脂再生不用消耗酸碱。(√)、2.对生产中发尘量较大的设备应附设防尘装置。(√)

3.多效蒸发器的生产能力是单效蒸发器的若干倍。(×)

4.制粒与整粒所用筛网目数是相同的,以便使颗粒规整化,大小一致。(×)

5.滚压法干法制粒中的轧辊转速越快物料受压时间越长。(×)

6.真空制膏机中有三组搅拌分别是主搅拌、溶解搅拌、均质搅拌,其中 主搅拌转速最快。(×)

7.在洁净室中最大的污染源是生产设备。(×)8.干燥设备的进风口应有过滤装置,排风口应设防止尾气倒灌装置。(√)

9.最终灭菌制剂在热压灭菌后应立即打开灭菌柜门,以防产品受热时间 过长。(×)

10.A级层流区一般使用的是非单向流,通过稀释环境的空气达到净化的目的。(×)

五、简答题

1、简述制剂车间布置的原则。

2、简述全自动硬胶囊机生产过程。

3、简述片剂生产工艺过程。

药物设计 篇3

关键词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29-02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江西中医学院药学和制药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主要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研究和控制药品的质量,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江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实验是跟随理论课独立开设的实验环节,在药学专业课程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实验教学质量对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熟练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掌握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课题组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过程,寻找问题,实施实验教学改革。

1 实验教学问题分析[1]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普遍存在实验室数量紧缺,实验仪器陈旧和缺乏致使使用率不高诸多情况,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与实际需要脱节,研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比例不均等。而学生对药物分析的认知度匮乏,课前预习工作不具体。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讲义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整个实验操作始终处于机械状态,缺乏独立思维和交流的氛围,导致学生主观意识上兴趣不强,教学质量效果非常差。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的手段及措施

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即是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分为实践型、创新型。根据创业型人才及社会人才选择的需求,对药物分析实验的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改革[2],精选实验项目,丰富实验内容,提高科技技术含量,紧密联系实际,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试行及实践。

2.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展开,适应国内外分析专业的发展动态,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成为提高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功能的根本途径。要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将一些药典中的新内容及研究的热点引入实验,同时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满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实验[3]

如综合实验课“银黄注射液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含量测定”,要求检测银黄中两种成分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含量,包括样品的称量、提取回收、含量测定、检验工作报告[4],实验的开设和实施能够巩固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此实验的操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药学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2.3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5]的开设增强实验培养功能

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题目,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综合性科研操作。如“牛黄解毒片的含量测定”实验项目,实验前,教师设定题目,学生自由组合(通常4~6人一组),选出组长,布置任务,根据分工各成员主动带着问题实验方案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和理论设计实验方案,集中讨论汇总,形成认可的操作方案后,实验小组选派代表,以汇报形式全班学生交流并展开分析讨论,实验教师全程参加。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整理完善实验方案,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激发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开拓性、创新性及能动性。具体实验过程所用试剂由学生自己配制,最终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原始记录和药检报告,推进独立思考及个性发展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药学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2.4 实验内容与食品药品市场质量安全事件相结合

近年来由于自身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产业素质不高,迫使食品药品市场的质量安全事件显著增加,社会影响十分恶劣。此类实验的增添,使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好知欲和主动获取真相的意识,增强药物分析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假劣药品危害等案例,体现药物分析质量检测在食品药品检测[6]当中的必要性,值得借鉴引入。

2.5 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7]的广泛运用,对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药物分析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教师前面演示,学生下面观看,可视性很差。多媒体辅助应用使授课方式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启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及获取动态信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利用媒体技术中的功能效应,重现演示实验的真实性,达到增强教学效果和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6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真实反映他们的操作技术、科学态度及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实验考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验手段。根据多年来教研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经验及体会,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验考核制度。

药物分析实验成绩的组成:1)平时实验操作;2)实验报告;3)实验考勤;4)实验考核。其中平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占40%,实验考勤占20%,实验考核成绩占40%。实验考核由教师随机抽选实验项目,教师试前精密测定其含量,整个实验考核过程教师不再针对实验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独立规范操作每个步骤,给出实验结果,计算含量,并现场写出实验报告。

3 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发展是创新之源,科技的不断引入及更新,药品的质量标准及检测手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必须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但更主要的还是在于教,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的学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是艰巨而扎实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教师同仁不断探索设计及不懈改革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扈本荃,王树春,张宇洁.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60.

[2]陈爱军.刍议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70-72.

[3]徐溢,穆小静,倪雅楠,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探索与革新[J].化工高等教育,2011(4):57-58.

[4]范琦,李勤耕,朱凯,等.药学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6):713-715.

[5]谢彩侠,吴明侠.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48.

[6]董光平,杨永寿,王胤,等.假劣药品在药学分析药物分析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7,6(10):13-15.

《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 篇4

一、《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选修①《化学与生活》第三章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 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 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同时, 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 重点介绍滥用药物的危害及毒品的危害。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 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二)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某些常见药物和副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药店, 阅读药品说明书, 学会安全用药;通过网上调查药物错用、滥用及毒品造成危害的案例, 树立正确使用药物、拒绝毒品的安全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 树立科学用药、拒绝毒品的正确价值观。

(三) 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课文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 我们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 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 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 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 乐于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 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 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毒品危害的宣传。

(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 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 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 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 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 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 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2.教学实施过程

二、对“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说明

1.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课程理念, 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 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 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本节课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对 “正确使用药物” 的要求, 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 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 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 学生有能力从和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 此外依据互联网等课程资源, 如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吸毒成瘾的机理等与课文知识紧密联系, 使课文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科书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 而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 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 (人工合成药物) , 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 (天然药物) 。 教科书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的同时, 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 如服用阿司匹林、青霉素和麻黄碱的不良反应, 同时介绍了毒品的危害等。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 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具体药物的相关知识, 而是这些知识背后含有的化学思想和方法对日常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教学, 在情境交流中学生了解家庭小药箱中常用药物的种类, 在对具体药物的介绍中逐步建立起应用自身的化学知识, 选择药物、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认识, 把学生从普通人的选择和使用药物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意识和方法, 认识到自身化学知识对生活的重大作用, 最终完成正确使用药物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 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 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 共同学习构建家庭小药箱, 紧密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体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在学习药物的使用过程中, 向学生强调要科学用药, 因为所有药都有副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关于毒品的危害从互联网选择了大量国际禁毒日的宣传图片, 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观感受, 使学生意识到毒品的危害。

重视开放性课堂的特征。 特别是对家庭药箱的讨论和习题中吸毒、吸烟的讨论, 组织好这样的课堂, 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帮助。

药物设计 篇5

奥美拉唑:连年高增长

奥美拉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代表药物,是进入基本药物目录(2009基层版)的唯一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品种。该药的原研厂家是阿斯利康,1988年在全球首次上市,商品名为“洛赛克”。笔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国奥美拉唑的制剂批文超过250个,其中,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批文数量超过100个。

根据样本医院的数据显示,奥美拉唑仿制药的销售额近年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除2008年以外,每年都录得两位数的增长率。高增长率估计得益于近年新厂家的进入。在奥美拉唑的主要厂家中,海南灵康制药、山东新时代药业、罗欣药业近年才获得生产批文,而且产品也有一定的创新,例如:海南灵康制药的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规格有60mg,而平时主要使用的注射用规格为40mg。

正在审批的奥美拉唑制剂中,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明显少于其他剂型,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仍有超过10个厂家在申请生产批文。

二甲双胍:近200个批文

口服常释剂的二甲双胍是基本药物目录(2009基层版)中三个口服降血糖药之一,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该药的原研厂家为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商品名“格华止”,剂型为缓释片。国内制剂批文接近200个,其中,盐酸二甲双胍片超过100个厂家获得生产批文,缓释剂型产品也有50个生产批文。

二甲双胍仿制药的主要厂家有利龄恒泰药业、正大天晴药业(商品名:泰白)、天安药业、圣济堂制药、信谊药厂等,剂型以缓释片和肠溶片为主。

正在审批的二甲双胍制剂中,上海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申请临床的盐酸二甲双胍控释片剂型较为独特。另外,盐酸二甲双胍片仍是最多厂家申请的产品。

氨氯地平:步伐放缓

氨氯地平是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属于第三代钙通道阻滞剂。随着更多厂家进入氨氯地平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开拓县级医院市场。由于产品疗效确切,又有医保的政策优势,可能会因厂家增多而导致价格竞争,所以氨氯地平有进一步开拓县级医院市场的潜力。

氨氯地平由辉瑞公司研制,商品名为“络活喜”,1992年7月31日获FDA批准上市。该药于1993年投放中国市场,当年12月1日在中国获得药品行政保护,已于2001年6月1日期限届满。国内大部分制剂批文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占比接近80%。

经过两年超过20%的高增长之后,氨氯地平仿制药销售额近年增长有所放缓。主要的仿制药产品有赛科药业的“压氏达”、扬子江药业的“兰迪”、苏州东瑞制药的“安内真”、昆明赛诺制药的“欣络平”。其中,“安内真”有2.5mg、5mg、10mg 3个规格的产品,而其他产品规格主要为5mg。

在审批中的氨氯地平制剂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仍然是最多企业申请的品种。另外,地奥集团成都药业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口腔崩解片属于创新剂型。

辛伐他汀:基药品种优势

辛伐他汀在基本药物目录(2009基层版)中,是“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中唯一一个品种,在疗效相仿的前提下,相对于其他降脂药物有一定的政策优势。

辛伐他汀由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于1988年首次上市,1991年12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控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辛伐他汀于2005年12月专利到期。杭州默沙东制药于1997年将辛伐他汀引入中国,商品名为“舒降之”。国内制剂批文接近150个,其中以辛伐他汀片的批文数量最多,生产厂家众多。

辛伐他汀仿制药销售额在2007年后有较稳定的双位数增长。主要的仿制厂家有南新制药(商品名:辛可)、京新药业、万生药业(商品名:忆辛)、海正药业、兴安药业(商品名:剑之亭)等。其中,兴安药业的“剑之亭”为滴丸剂型,海正药业的辛伐他汀片除了传统的4种规格外,还有30mg、50mg、80mg的规格。另外,未见其他新剂型的辛伐他汀仿制药在申请生产。

氨溴索:剂型多利推广

氨溴索的原研企业是勃林格殷格翰,商品名为“沐舒坦”。该产品有多种剂型:口服液适合儿童使用;缓释胶囊可满足生活节奏快的患者需求。国内制剂批文达到140个,其中,口服液和注射剂两种剂型有较多厂家生产。该药是多剂型产品,部分剂型已进入基本药物目录,有利于该产品在县级医院推广。

根据样本医院数据,氨溴索仿制药的销售额每年都有显著增长,近年增长率在30%左右,主要原因是注射剂的使用在增加。在氨溴索主要仿制药厂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2003年至2006年间获批的,而且很多厂家拥有2个或以上剂型,例如常州四药制药就拥有注射剂、普通片剂、口服液、缓释胶囊4个剂型,天津药物研究院也有颗粒剂和注射剂两种剂型。

由于氨溴索剂型较多,厂家都希望通过不同剂型来申请生产批文,目前已申请生产的剂型有分散片、缓释胶囊、口腔崩解片、糖浆、颗粒、普通片剂、注射液等。另外,韩美药品株式会社也在为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申请临床。

氯雷他定:医保OTC品种

氯雷他定的口服常释剂型是医保产品,该药属于OTC药品,对患者来说购买更加方便,有利于治疗的连续性,所以这类产品在基层具有推广优势。

氯雷他定是由先灵葆雅公司研制销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商品名为“开瑞坦”,具有选择性抗外周组胺H1受体的作用。其特点为长效、无镇静作用、无抗胆碱能作用,并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嗜睡作用,适用于流泪、打喷嚏、过敏性鼻炎、急性或慢性荨麻疹症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国内生产批文中过半数属于氯雷他定片,另外还有个别厂家开发出泡腾片、颗粒、咀嚼片等剂型。

从样本医院的数据可知,氯雷他定仿制药销售额的增长率波动比较明显。仿制药的主要产品有,双鹭药业的氯雷他定分散片(商品名:雷宁)、三门峡赛诺维制药的氯雷他定片(商品名:百为坦)、亿华药业的氯雷他定颗粒剂(商品名:华畅)。

正在申请生产批文的产品中,氯雷他定片占比仍最多。利君制药正在申请氯雷他定软胶囊的生产批文,相对已上市的产品来说,剂型有一定的改变。

药物设计 篇6

细心一点读者会发现,此次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中,很多口服药品种标明的剂型为常释剂型,只有极个别品种(如氨茶碱、茶碱、硫酸亚铁、氯化钾、吲达帕胺、双氯芬酸等)包含缓释剂,而且没有控释剂。

缓释、控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有如下好处:(1)对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服用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尤其适合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2)保持血药浓度平衡,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疗效。但也有不足之处:(1)除非中间有分割线,一般缓释和控释制剂不能掰开服用,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2)缓释和控释制剂是基于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设计的,当药物在患者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调节给药方案;(3)因制备工艺较为复杂,费用较常释制剂昂贵。基本药物目录很少选用缓释制剂,没有控释制剂,主要是基于价格费用考虑的。

从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角度而言,基本药物制度针对和解决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慢性病的问题,无法解决严重疾病、新型疾病问题;可以控制和降低常见疾病和小病费用,无法降低大病费用尤其是住院大病费用;普及基础医疗服务、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但无法化解大病风险、满足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要。与目前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目录相比,基本药物目录更侧重于基层,可以看作是在目前城镇职工医保目录基础上,对社区和农村的更为基础的补充。

虽然缓释制剂有诸多优点,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服用常释制剂也完全能满足治疗需要。常释剂和缓释剂仅仅是剂型不同,服用常释剂是要比缓释剂麻烦一些,每天服用次数多。但常释剂可以少花很多钱,在治疗效果上是不必担心的。对于某些需要随时调整剂量或给药方式的患者,服用常释剂更合适。

从价格上,缓释制剂的确比常释制剂要高。但由于毒副作用低,服用次数少,从而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消耗等间接成本,对某些品种还是合算的,例如某些降压药、降糖药等。

肠道诊疗药物释放装置结构设计 篇7

为满足对肠道代谢的研究及肠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 根据胃肠道的生理特点, 笔者提出了一种利用可吞服药丸式微型装置实现胃肠道药物释放的方案, 并加工出胃肠道微型药丸实验样机, 其整体系统如图3—1所示。微型药丸进入人体后, 先通过对药丸在体内位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实现对药丸的实时定位和位置跟踪, 在需要释放药物时, 由外界发出控制指令, 释放胶囊内的压力气体, 挤出药液。

图3—2是作者研制出的肠道微型药丸的结构示意图, 它共包含六部分, 其中, 充气装置利用气体单向阀的原理为压力气体装置充气;压力气体提供挤出药液的动力;磁控开启装置负责释放压力气体;定位装置提供位置信息, 实现对微型药丸的位置跟踪;能源部分对遥控开关及磁控开启装置提供电能;遥控开关根据外界的控制信号控制磁控开启装置的动作; 释放药液存储装置为待释放药物提供存储空间, 并且药物存储装置用具有一定弹塑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同时, 在微型药丸的头部设计了单向阀, 用以作为释放药物药丸内外连通的通道;单向阀采用硬度适中的塑料薄片, 其厚度为0.1mm。考虑到微型药丸应用于人体肠道内部, 在此环境下充满着偏碱性的略微粘稠的肠液, 空间较小。所以微型药丸的壳体材料要具有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害、耐酸碱腐蚀、良好的润滑性能, 且体积要尽量小。在保证机械加工性能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的前提下, 选用了一种特殊的硬质塑料POM作为外壳材料。

二、药物释放结构设计原理

药物释放基本工作原理为:在常态下, 微型药丸内具有一定的负压, 避免药液流出, 装载压力气体的装置装载了一定压力的气体, 药物存储室内装满待释放的药液, 其容积约为0.18m L, 当接到释放指令后, 压力气体释放, 通过单向阀释放药液。药物释放的基本过程是:微型药丸经口腔进入人体, 当进入到人体小肠后, 由定位装置实时采集位置信号, 当观察到微型药丸到达需释放药物部位时, 由控制系统体外发射装置发出动作信号, 体内接收装置在接收到动作指令后, 遥控开关接通电源, 磁控装置工作, 开启压力气体装置, 释放压力气体, 待释放药液装置在气体挤压下变形, 通过单向阀挤出药液。

三、药物释放过程

药物释放是通过磁控开启装置开启压力气体, 利用压力气体的释放来实现的, 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在常态下, 微型药丸内具有一定的负压, 避免药液流出, 装载压力气体的装置装载了一定压力的气体, 药物存储室内装满待释放的药液, 其容积约为0.18ml。当接到释放指令后, 压力气体释放, 通过单向阀释放药液。药物释放的基本过程是:微型药丸经口腔进入人体, 当进入到人体小肠后, 由定位装置实时采集位置信号, 当观察到微型药丸到达需释放药物部位时, 由控制系统体外发射装置发出动作信号, 体内接收装置在接收到动作指令后, 遥控开关接通电源, 磁控装置工作, 开启压力气体装置, 释放压力气体, 待释放药液装置在气体挤压下变形, 通过单向阀挤出药液。

取样微机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3—4所示:

病人在吞服胶囊前, 在患处体外的附近放置一永磁体;当病人吞服胶囊后, 胶囊随着胃肠道的自然蠕动向下运行, 当到达磁控区域后, 磁控开关自动开启, 电源开始工作, 接通电磁驱动装置, 产生的电磁力驱动探针刺破压力气体装置, 药物释放开始。胶囊在体内随胃肠道蠕动继续前行, 直至排出体外。胶囊为一次性使用品。可见, 药物释放过程的驱动机构实现的是简单的直线运动, 运动的距离在2mm左右, 我们采用探针电磁驱动机构来实现这种运动, 采用无缆方式能源锂锰钮扣电池作为能源供给实现电磁驱动。根据以上分析, 本课题的药物释放微机电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图如图3—5所示:下面对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

四、外壳

微型机构要在消化道内安全地运行, 其外壳设计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在胃肠道内工作时, 要能保证一定的姿态, 避免倾覆、 扭转等现象, 这需要微机器人的整体结构尽可能对称, 且密封效果良好, 既要避免微机器人污染胃肠道, 也要防止消化液进入机构内部干扰其正常工作。

2充分考虑胃肠的承受能力, 机构外壳不会危害人体的安全, 外壳应避免突兀伸出的机构。同时, 要实现机器人的取样功能, 在外壳上必须留有取样小孔。由于取样小孔是依靠挡板周向密封的, 所以小孔的位置应当在机器人的中间圆柱部分, 考虑到挡板定位的需要, 取样小孔开在半圆头和圆柱相交的侧边上。为了保证取得足够的消化液量, 我们在圆周方向开了4个直径为1mm的均布小孔。

3由于在胃肠道内行进时, 必然要与胃肠道发生接触摩擦, 故外壳所用材料应能避免被消化液腐蚀, 而且为了完成预定的取样功能, 要求外壳表面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 尽量减少对表皮细胞的刺激, 不损伤黏膜, 并在治疗过程中减少病人的痛苦。

在保证机械加工性能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的前提下, 选用了一种特殊的硬质塑料POM作为外壳材料。POM是一种自润滑材料, 具有良好的刚硬性, 较好的耐酸碱腐蚀性, 优越的耐疲劳性, 机械加工性能好, 是一种生物惰性分子, 生物相融性好, 适合作医用器械。

四、遥控机构

微机器人通过体外的遥控装置控制体内电源的启闭, 从而控制药物释放的过程。遥控装置采用磁控开关, 通过控制外部磁场可控制胶囊的释放地点及释放的开始和结束。它可以简单地随时启停, 在人体腹部放置永久磁铁能容易地控制干式舌簧管, 不需要时撤除外部磁场即可停止工作。

干式舌簧管简称干簧管, 是一种有触点的开关元件, 它由一对由磁性材料制造的弹性磁簧组成, 磁簧密封于充有惰性气体的玻璃管中, 所以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工作非常稳定。

五、电磁驱动机构

根据设计要求, 我们选用螺管式电磁铁, 其电磁吸力除了由铁芯截面的主磁通产生外, 铁心侧面的漏磁通也能产生电磁吸力。微机电系统的探针电磁驱动机构由电磁线圈、线圈轴、铁心、衔铁、复位弹簧和挡板组成, 通过胶囊内置电池驱动产生的电磁力驱动探针的直线运动, 实现对压力气体装置的开启。

参考文献

[1]胡宗泰.医用内窥镜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医疗器械, 1997.732~33

药理学药物剂量的教学设计 篇8

1.1 教材分析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主要是阐述药物的作用, 解释药物如何发挥作用以及药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而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药物发挥作用的程度和对机体造成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1.2 学生分析

卫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 医学思维模式还未建立, 再加上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根本无法理解药物剂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并且使其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正确用药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笔者在我校护理专业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将教材、实物药品、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以强调药物剂量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药物剂量的概念。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理解药物剂量增减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准确掌握药物剂量的使用, 在临床治疗中, 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勇于奉献的无私精神, 敬业爱岗的高尚情操。

3 教学内容

(1) 不同剂量的概念。包括:剂量、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常用量、治疗量、安全范围、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治疗指数、可靠安全系数等。

(2) 使用药物治疗时, 应注意药物剂量的增减。影响药物剂量增减的因素包括:联合用药、个体差异、不同年龄的用药、肝肾功能的损害、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

4 具体教学过程

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将教材、实物药品、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掌握应用技能。授课时间为45分钟。

4.1 实物开头, 引入课程

教师手拿药物, 以设问开头:“这是什么?”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药物。”轻松自然的课前导言, 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积极的热情, 同时也引入了药理学这堂课。

4.2 病例运用, 切入课题

教师接着说:“药物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 它能将你从痛苦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然而, 当你使用不当的时候, 它也会给你带来危害, 甚至造成死亡。”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3个病例:同一种病支气管哮喘, 都使用同一种药物氨茶碱, 由于使用药物的剂量不同, 使用的方法不同, 导致药物治疗的结果出现了不同。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药物剂量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举出病例的方式切入了课题, 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

4.3 精心讲述剂量概念

制作直角坐标系, 横轴为药物剂量, 纵轴为作用强度, 二者之间的关系成正比, 即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 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采用多媒体课件, 使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动画设置, 形象对比地进行教学, 使枯燥、难懂的概念变成一目了然的图画, 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给课堂增添了活力, 增添了生机。静中带动, 动中求实, 静动结合, 完成教学。

4.4 内容连贯, 紧扣主题

血药浓度稳定是维持药物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而常用量是纽带。教师以设问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按常用量服用?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用常用量?”然后转到注意药物剂量增减的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 以药物剂量为主线进行教学。但与前一部分内容不同的是加入实例, 例举大量的药物并加以解释,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奠定相应的用药理论基础, 为以后的药物治疗工作积累经验。

4.5 同步训练, 思考总结

教师用多媒体给出课堂练习问题, 请学生回答, 随后多媒体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进行校对。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巩固剂量的概念, 加深记忆;二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这是教学中的要求。最后留一道思考题, 目的是把整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充分认识药物剂量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间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灵活应用药物的剂量。

5 教学总结

5.1 导言新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机械式的提问方式, 以实物药品、典型病例的方式切入主题, 把药物剂量与临床用药巧妙地结合起来, 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点明了教学主题, 突出了教学重点。

5.2 过渡自然

本次课讲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药物剂量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药物剂量的正确应用。从表面上看似乎联系得很紧密, 但在教学的内容上却相距甚远。所以, 教师利用富有动感的“常用量”和设问方式进行过渡, 避开了教学上的脱节, 也紧紧围绕了主题, 同时提出新的思考将学生引入探索知识的新境界。过渡自然、巧妙、得体, 耐人寻味。

5.3 内容直观

教材上的难点、概念抽象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色彩鲜艳分明的图示的形式展现出来, 给学生以直观、清晰、易懂的印象, 使复杂、难懂、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实现了直观教学。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助手, 是学生学习的帮手, 是获取广博知识的窗口。

5.4 实例教学

例举大量的药物来证明:联合用药的剂量增减、个体差异的剂量增减、不同年龄的剂量增减、肝肾功能障碍的剂量增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的剂量增减。加大说服力、实际性、科学性、真实性来说明药物剂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5.5 结尾点睛

药物设计 篇9

微课 (Micro-lecture) 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 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 特别是手机等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微课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3]。微课学习方式较为适合《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 一方面, 短小精悍微课可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 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 新颖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 国内将微课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掀起大学课程微课化的热潮, 但可用的内容较少[4]。另外, 每一个微课虽然仅5~10min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展示, 但从微课的内容选择到制作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 对于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讲的微课开发无疑困难重重。如何选择《药物分析》的相关教学内容, 如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结合, 如何采用相对简洁的方法制作微课, 既减轻教师负担又可满足教学需要, 笔者在《药物分析》微课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现报道如下。。

1 微课内容的选择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围绕学科知识点、疑难问题、实验操作、教学环节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教学活动, 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方式[5]。微课将学习内容解体、细化, 每个知识点做成5~10min的视频, 学生按需取用。该方式对《药物分析》知识点较多的课来讲, 制作工作量较大, 特别是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看书可轻松解决, 没有必要去通过视频制作的方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经费投入。因此, 选取微课内容成为微课制作前期的首要工作。

1.1 教学大纲及教材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对各章节的知识点以“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做出规定,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工作。我校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航太俊教授主编的《药物分析》, 全书重点集中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上, 主要进行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原理的讲解及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再对各类结构药物的药理作用、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介绍, 重点掌握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6], 书中还包括体内分析和制剂分析。经过《药物分析》教学团队对课本和教学大纲的研究、讨论, 结合对有经验教师的的访谈、咨询, 对大纲中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提炼。

1.2 学生历年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具体科目、具体章节的课堂学习和考试中可直观反映出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因此, 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把握微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关键作用。学情调查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结合本团队可发的《药物分析》多媒体课件及学生交流和问卷调查, 综合历年《药物分析》试卷分析, 学生考研反馈回来信息及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考点, 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例如, 从学生的作业和考卷情况发现, 容量法测定药物含量时,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标准溶液的浓度校正, 因此讲解该类型的计算题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综合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研究情况, 最终确定《药物分析》微课建设内容。根据选取的教学内容, 将微课的教学单元分为知识点讲解、难题解答、实验操作、课外知识四个部分。

2 教学方法研究

微课的内容必须精细, 教学目的单一, 主题突出, 目标明确, 才能在短时间里讲清、讲透[7]。为达到这一要求, 微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教学方法, 如问题导向法、目标引入法、案例教学法等, 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环环相扣, 解决问题。例如, 非水滴定法测定硫酸奎宁的含量、高氯酸与硫酸奎宁的比例关系常常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之一, 可采用问题导入法, 首先提出非水滴定测定该药物含量的反应物摩尔比问题。学生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学习过非水滴定, 因此学生会认为能够解决该问题, 通过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讲解1个硫酸奎宁分子相当于2个奎宁分子、奎宁分子中2个碱性中心的碱性强弱的问题, 高氯酸滴定生物碱的硫酸盐仅滴定至生成硫酸氢盐, 学生的思维跟着一步一步推进, 并直接给出反应的摩尔比, 轻松得出问题的答案。

3 教学过程设计

一项教学内容如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往往离不开教学设计[8], 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首先, 明确教学的内容、目的, 接着进行教学流程的安排, 注意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使用, 教学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推进、教学时间的分配、结尾等。微课内容短小, 但依然需具有完整性, 因此结尾要有必要的教学总结, 有利于学习者总结知识并回顾[8]。因此, 根据需要设计相应表格, 对每一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 并结合PPT内容撰写讲稿 (解说词) , 设计视频录制的切换点等。写讲稿的目的在于配合PPT的演示, 同时使语言更为规范、精炼。在实际录制过程中, 讲课依据讲稿内容进行, 但并不需完全照背讲稿, 否则语言虽规范, 但易丧失讲课的灵动性, 难以做到自然、亲切。网络微课讲解甚至采用机器朗读, 声音刻板、无趣, 易使人生厌。当然, 教师拍摄之前, 一定要熟悉教学内容, 方能通过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

4 素材收集、PPT制作

《药物分析》教学课件在多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 微课中采用PPT进行讲解的内容, 可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课件资源, 进行剪辑、补充和完善, 发挥原有资源的教学价值。微课可看做“课例片段”, 但截取课件的小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还需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重新调整完善, 使内容具有完整性。例如, 加入片头和片尾, 从色彩到图片、动画设计、整体的美化等, 繁复的语言可配备音乐;另一方面, 重新搜集素材, 自主开发、独立制作PPT。

微课要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画面的清晰度、色彩都需重点关注。例如, PPT的背景选择浅色的背景, 如白色, 一方面可衬托教师, 另一方面可选择无边框型PPT模板, 不产生画面分割, 整体性强, 简洁大方, 更易符合大众审美要求。

5 微课制作方法选择

微课制作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教学内容尝试用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表现。常用的微课制作方法有四种, 具体教学录像与视频处理软件相结合、PPT与录屏软件相结合、手写板与录屏软件相结合、Flash卡通动画[9]。其一, 讲课的课程录像, 采用摄影机或课堂录制设备, 教师边讲解边放映PPT, 增强课堂的真实感, 如情景教学的实验课, 或采用手机、平板电脑录制, 黑板与板书结合, 或纸笔的结合, 配以画外音;其二, 采用录屏软件, 需电脑、麦克风, 录制课件的放映过程伴随教师的讲解声音, 教师不出现, 学生注意力在课件上;其三, 采用电脑、麦克风、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等;其四, 制作Flash卡通动画, 辅以配音。后一种制作难度较大, 没有相应动画制作技能的教师较难达到该要求。

知识点的讲解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手机、平板电脑录制, 黑板与板书结合, 或纸笔结合的方法适用于习题的解答, 学生的理解速度和板书速度可达到较好的同步效应;实验操作通过手机微视频的方式, 或摄像机录制, 以基本操作为主, 有规范的操作过程及不规范的操作方式, 真实的情境, 引导学生认识错误, 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 也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探讨、研究相应教学内容中最为合适的表现形式, 力求教师在微视频中运用直观有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10]。

拍摄好的视频往往需后期制作, 如片头文字、视频编辑美化, 甚至根据制作方法不同, 制作的难度不一, 如混合式方法, 以录屏课件为背景, 将讲课人以小画面的形式存在, 还将讲课声音插入, 采用视频剪辑、切换, 多种表现方式相结合, 采用恰当的媒体, 避免画面死板。手机直接拍摄制作难度较低。

6 试用与评价

录制好的微课在班级QQ群或教师微博发布微课内容, 让学生试用, 搜集意见, 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信息表明, 在微课实际使用中, 制作相对精美的微课较受学生欢迎, 但对于制作简单、将问题讲解清楚的方式, 学生并不排斥。相反, 学生觉得课后遇到难题, 在网络上向老师提出, 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得到老师针对性或录屏讲解视频, 且能反复观看, 难题解决迅速, 更具有实用性。因此, 微课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工具或手段来讲, 在建立的初期以简单实用为好, 有利于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 聘请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与帮助, 不断将微课积累完善、精良制作。使微课这种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开发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还可为MOOC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

7 结语

综上所述, 微课的设计制作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和微课技术的有机合成, 对于教师而言, 既是一种学习, 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采用教师易普遍掌握的方法进行微课的建设, 对扩充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可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 教师可通过观摩、评课、微课教学反思和微课制作经验总结, 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11], 从而使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迅速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摘要:《药物分析》课程综合性强, 信息量大, 知识点多而杂,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可满足学生随时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目前成为微时代一种新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在《药物分析》微课开发过程中, 从微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素材收集、PPT的制作完善及微课制作方法的选择、微课的制作、使用和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研究探索, 以实现通过微课教学达到提高《药物分析》学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药物分析,微课,设计,制作

参考文献

[1]宋瑞, 杭太俊, 张尊建.以实时求证为特色的药物分析研究性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 2013, 29 (5) :40-42.

[2]刘辉.微课[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0) :91.

[3]张海荣.微时代“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28 (3) :245-248.

[4]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60-66.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活动方案[OL].2013-05-06, http://www.moe.edu.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27/201303/148385.html.

[6]何道航, 潘娅.浅议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J].广州化工, 2007, 34 (1) :93.

[7]张一川, 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6) :26-33.

[8]陈智敏, 吕巾娇, 刘美凤.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 (8) :20-27.

[9]唐云丽, 范丽丽.微课引入中医药膳食学教学的设计思路探讨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27) :358-359.

[10]李程, 唐志伟.微课在传播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5 (2) :377.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与思考 篇10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药物分析是利用分析测试手段, 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 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 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1]。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全面控制的观念, 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从而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临床使用及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 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从药物分析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自然成为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也凸显着药物分析实验课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学时占本课程教学任务的50%。但由于各院校实验学时数, 实验学生人数, 基础实验设施以及仪器设备种类、数量等会有很大差异, 因此药物分析实验教材通用性不强, 结合了本校教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 设计出了集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为一体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大家共勉。

1 实验内容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 把整个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部分。以效果最大化原则, 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让实验内容丰富, 从原料到制剂, 从化学药品到中成药, 从体外药物分析到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与理论相结合, 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 为了适应医药科技的发展, 为了满足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内容的设计也需要体现实用性原则, 尽量选择常用药品、常见剂型、法定方法及热点话题。

2 实验分类及内容

2.1 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也可以称为“验证性实验”, 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参阅现行版中国药典, 掌握最常用的药品质量检验方法的规范化操作, 熟悉常规分析方法及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2]。比如原料药常用的酸碱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典型的亚硝酸钠滴定法、酸性染料比色法等相关实验均有必要纳入其中;还有药物一般杂质检查项中重金属的检查、砷盐检查等也需要强化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和注意事项。由于课时的限制作者只摘取其中1~2个典型实验。这部分实验旨在体现从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中学到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如何服务于药物分析专业课程, 并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分析“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2.2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实验课内容的重点, 主要体现在药物的综合质量评价。考虑到对不同的分析方法的强化应用及化学药物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差异, 开设了如下实验: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剂的质量分析, 内容包括化学鉴别法、薄层色谱鉴别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 作者认为此为双波长法的含量计算的典型案例, 而放弃使用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的HPLC的定量方法;维生素E软胶囊的质量分析, 主要内容为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有关物质进行限量检查及样品含量测定;熟知中药制剂杞菊地黄丸的质量分析, 内容包括枸杞子药材的薄层定性鉴别, 马钱苷、丹皮酚的HPLC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等。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使同学对药典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药品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结果和数据处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步建立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锻炼其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要求实验室配备全面, 仪器、试剂繁杂, 实验教师工作量较大[3]。所以由于各方面原因, 本教研室开设药物分析课程设计性实验起步较晚。我们的设计性实验选择的原则是多跟踪社会热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 本们开设的设计性实验为:盐酸克伦特罗 (瘦肉精) 的质量分析及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实施过程为:实验分组8人/组, 选出小组负责人;实验题目提前一个月交给学生, 查阅文献设计试验方案;两周后, 实验教师审查方案, 并组织学生进行可行性讨论, 而后重新修订试验方案;实验开始前一周提交使用仪器、试剂、药品清单及实验时间安排, 实验教师按照清单准备所需物品, 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实验开展过程中, 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司其职, 实验教师现场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验结束后, 各组汇总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从拿到课题时的无从下手、一片茫然, 到具体而又详尽的实验结果的提交, 对药物质量控制的科研思路也更加清晰,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该实验教学内容是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结合本院实际制定的, 经过专家论证、得到学生认可、在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是基础、先进的教学模式, 新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会使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都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

[2]崔永霞, 谢彩侠, 白雁.“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0) :106-107.

药物设计 篇11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药物;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03-01

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旨在探讨出一条良好的临床药物干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干预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各科室的5%出院病历作为样本,经统计对照组抽取样本量为1062份,干预组样本量为1236份。干预组实施以下干预措施[1]:①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在对照组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出来,制定出较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②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准则,使得医师在遴选药物时更清晰,熟悉所选用药物的适用症、抗菌的活性、准确判断何时用药,如何联合用药等。③设置培训和考核环节: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整治方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④临床药师的指导作用: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规范医师合理用药。⑤建立反馈系统: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以报告形式和医师们沟通。

2统计指标

统计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类切口使用率、使用强度、抗菌药费用、微生物培养标准送检率。

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用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梁祝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比较

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药费所占比例降低,微生物培养率[2]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 2

3讨论

抗菌药物是指[3-5]具有抑菌或杀菌的药物,是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包含有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我国近些年来使用抗菌药物比较泛滥,解决细菌耐药问题亟不可待。国家也明确规定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判断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为相应国家号召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各醫院应做好干预措施,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情况摸索出一条较好的干预措施。在本文数据中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费用占比减低、微生物培养标本送检率有所增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注意一下几点[6]:①干预措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改进。②临床药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在遇到不懂的及时查阅资料,争取最大限度的配合各部门合理用药。③通过点评处方发现不足,以经常反馈的方式帮助医师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比例[7-9]。④做到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抗菌药,能单联使用不双联使用,整体提高医师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药资源浪费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有更优的干预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光龙.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1,4005-4006.

[2]吴志明,陈炜,葛孟华,等.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0-1301.

[3]徐欣昌,周长芳,吴晓阜.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临床药学干预研究及效果评价[J].求医问药,2013,11(3):288-289.

[4]Bennie C,To J,Martin P,Govendir M.In vitro interaction of some drug combinations to inhibit 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a isolates from cats and dogs and these isolates' susceptibility to cefovecin and clofazimine.[J].Aust Vet J.,2015,93(1-2):40-5.

[5]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

[6]周慧,王长连,陈惠兰.系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1399-1401.

[7]张伶俐,黄亮,曾力楠.全球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证据现状与临床合理使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0):757-760.

[8]袁波,李玲,俞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软件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6-67.

药物设计 篇12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岗位调研、征求校企合作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在专家的指导、参与下,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探索,目的在于结合理论与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制剂职业岗位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课程结构、选组课程内容,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工作过程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1 根据职业、岗位(群)开发工作任务表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及经营企业,从事调剂、医院制剂、药品管理、药品生产与检验等工作。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入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医院和企业,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系统、有效的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专家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见表1)。该表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其中,职业岗位由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组成;工作任务由完成的先后顺序或平行关系的若干个工作过程组成;工作过程由通过完成单件工作任务,获取的完整或较完整的工作成果组成。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可获得制剂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和内容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只能来自社会需要,采取哪种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取决于人们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1]。既然能力是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得到的,那么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注:本表以药品生产岗位为主,展示药物制剂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在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基础上,我们要理清能力、岗位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如在药品生产岗位上,学生要完成某种制剂的工作任务,首先需具备制剂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便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具备职业专业能力,即药物制剂技术、制剂技术与设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群)对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需要;最后还应当具备一些辅助技能,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知识与技能,以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在尽可能整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择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并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哪些课程需要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范围应该重新划分,哪些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以便安排学时。如根据各化学课程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综合性和通用性,我们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整合为药用基础化学;根据工作任务中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将制剂技术与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内容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成课程。总之,我们根据制剂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将课程分为社会人文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岗位技术课程、岗位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5类,上述各环节间的关系结构,见图1。

3 课程内容的确定

系统的课程内容一般不能直接由工作任务分析表转化而来,必须在课程门类划分、课程整合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后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对应各岗位工作任务下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应用性理论和技能培训为主,以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以“如何做”和“如何做更好”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知识为辅。如确定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程内容时,综合考虑药品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的平行关系和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将药物制剂实训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转化为4个模块:液体制剂和注射剂、固体制剂和半固体制剂、浸出制剂和制剂新技术、制剂质量的相关检测和研究技术,并分解成25项工作任务。任务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以能力训练为主,既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又涉及任务实现步骤,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特点。

4 课程教学的实施

课程内容确定以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心理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和组合,并选择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组织结构[2]。为适应生产企业的要求,依据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规律,分2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在低年级实施,以典型实际任务的抽象过程(往往是该专业的经典教学内容)为依据,制定课堂教学方案,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可使用多媒体系统模拟实际工作过程,通过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二阶段在中、高年级实施,以实际任务的抽象与描述(学校实训基地及生产企业的实际任务)为依据,以教师讲授为主,介绍任务实施过程要点以及实施步骤并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际工作操作及现场讨论,并于自我总结后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提出小组成员的共同问题),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一般来说,第一阶段可以采取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方式,而在第二阶段,由于岗位技术课程、岗位课程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紧密相关,需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范型,如问题中心型、训练中心型、项目中心型、培训中心型等。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多学科的,甚至是跨专业的,这种形式的教学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破学科的限制。当然,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课程范型,精心设计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如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采用问题中心型课程范型,围绕每种制剂如何制备的问题,分析制剂制备工作过程中经常碰见的情况,以训练学生制剂制备技能、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让专业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执教团队,互相学习,完成学习情境的设计,即依靠团队来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5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的,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学生是否达到从事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理论水平为评价标准[3]。我们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探索,丰富了高职制剂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找到了一条连接制剂职业岗位能力和课程之间的纽带,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培养具备一定职业延展能力的一线工作人员。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善于用心,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22) :46~50.

上一篇: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下一篇: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