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灌注(通用8篇)
药物灌注 篇1
摘要:膀胱癌是仅次于前列腺癌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是我国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多数膀胱癌为浅表性膀胱癌, 临床上诊断相对比较容易。本文归纳和总结了1990年以来对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方法, 并对未来该疾病更可靠的治疗药物提出展望。
关键词:膀胱癌,灌注药物,研究展望
膀胱癌是仅次于前列腺癌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是我国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排第8位。膀胱癌分为尿路上皮癌 (90%) 、鳞癌和腺癌 (10%) , 比例最高的尿路上皮癌按照癌细胞的浸润程度分为浅表性膀胱癌 (70%~80%) 和浸润性膀胱癌 (20%~30%) 。浅表性膀胱癌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 临床上诊断相对比较容易, 可应用超声、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等, 还有研究应用尿膀胱癌抗原、透明质酸和存活素等诊断方式, 敏感性和准确性也很高[1]。治疗浅表性膀胱癌, 临床上多数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 , 由于其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 因此, 为预防或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 都会再进行术后灌注化疗。
1 膀胱癌的西药灌注疗法
西药灌注采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为抗癌化疗药物, 如丝裂霉素C (MMC) 、吡柔比星 (THP) 和干扰素 (IFN) , 第二类为免疫制剂如卡介苗 (BCG) 等。THP、MMC和IFN单独应用灌注治疗皆有广泛的研究和报道[2,3], 且普遍认为术后24 h内即行灌注化疗, 效果要优于术后数天后开始灌注治疗[4]。联合用药亦有报道。张哲伟等[5]将MMC和IFN联合应用, 也取得了78.8%的无复发率结果。自1976年Morales报道应用BCG能有效降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率以来, 后期BCG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目前仍有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使用BCG作为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药物的报道[6,7]。Nilay[8]总结了BCG的发展历史, 认为BCG仍是当前治疗膀胱癌的最佳免疫治疗药物, 并讨论了将BCG应用于其他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方面的可能性。Koji Kawai[9]等研究使用新型分枝杆菌疫苗克服BCG治疗的局限性, 为防止活卡介苗造成的附加感染, 应用octaarginine改性脂质体装载BCG以便未来替代活卡介苗。
2 膀胱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由于任何膀胱灌注的免疫制剂或化学药物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尿频、尿急、肉眼血尿、低热及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长期灌注化疗药物常会引起化学性膀胱炎、骨髓抑制、膀胱挛缩等并发症[10]。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肿瘤的概念在本世纪60年代起就已经被专家学者们所关注, 近年来对此方面的研究也一直持续。董超[11]认为肿瘤细胞产生耐药的原因极其复杂, 中医药具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优势, 因此从中药中寻找新型逆转剂, 如银杏叶提取物的复方制剂杏丁, 并研究了杏丁联合THP对膀胱癌细胞株T24的增殖抑制作用, 研究结果认为, 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膀胱癌患者术后化疗效果、降低化疗药物毒性, 改善了化疗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另有采用灌注BCG或MMC并联合口服十全大补丸的方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2,13]。胡林义[14]认为磷酸化Akt水平高低是影响膀胱肿瘤细胞对羟基喜树碱 (CPT) 的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研究结果表明P13K抑制剂与CPT联用在浅表性膀胱癌细胞中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并且在正常的移行上皮细胞中也有一定的安全性。这些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癌, 并防止术后复发提供了很多理论依据。
3 膀胱癌的中药疗法
尽管THP、MMC、IFN或BCG在治疗和降低膀胱癌复发率上有较好的效果, 然而应用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却使其应用受限[15]。个别患者出现较严重的化疗反应, 使患者用药的顺应性下降, 许多患者被迫中断治疗。当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药的抗癌防癌作用后, 开始不断研究单独采用中药替代传统药物进行化疗。
在众多中药当中, CPT是最早发现应用于膀胱癌术后灌注疗法的中药, 李新德等[16]以22例平均年龄62.2岁的患者为样本进行研究后认为, 采用CPT进行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 局部副作用轻, 恢复时间快,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化疗药物。李扬[17]应用表没食子儿茶素联合没食子酸酯对膀胱癌5637细胞株生长抑制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EPB、EGCG随药物浓度的增高, 对膀胱癌5637细胞株生长抑制率逐渐增高。两药联合应用对膀胱癌5637细胞生长抑制率较相同浓度单用药物组有明显增高 (P<0.05) 。还有应用一种以五倍子和明矾为主要成分的纯中药复合制剂消痔灵联合CPT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报道, 研究称此法能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18]。另外对树胶脂毒素 (RTX) 的研究亦见报道。王珂楠[19]从分子机制研究应用RTX对人膀胱癌RT4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以及对RT4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浓度RTX作用人膀胱癌RT4细胞不同时间后, 抑制率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RTX干预后RT4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并出现典型凋亡细胞特征, 效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RTX干预可诱导人膀胱癌RT4细胞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 提示RTX干预诱导RT4细胞凋亡, 并呈剂量依赖性。此外对单用冬凌草的研究亦有报道, 多数学者认为冬凌草全身用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对骨髓、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赵冬[20]的研究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可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 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广安门医院泌尿科采用消癥汤治疗膀胱癌[10]。通过60例临床观察发现, 在常规膀胱灌注CPT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消癥汤可降低TCR-BT术后的复发率并能明显减少膀胱灌注后尿频、尿急、肉眼血尿、发热、恶心等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研究为单纯中医药治疗膀胱癌提供了客观依据,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 膀胱癌的新疗法
那彦群[21]教授早在1997年就研究24例膀胱癌病例进行其组织对灌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提示浅表性膀胱癌对灌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建议应对不同个体选择最敏感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 以实现治疗的个体化。现在Jong-Wei等[22]对应用纳米药物进行口服疗法做深入探索, 发现纳米颗粒药物可以大大改善膀胱上皮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增强了药物渗透到损伤膀胱上皮细胞的能力, 可极大提高治疗效果。曹广辉[23]发现甘露聚糖肽 (力凡尔) 可通过免疫增强发挥其治疗作用, 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上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是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药物。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膀胱癌术后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寻找优良的灌注化疗药物成为国内外学者努力研究的方向, 随着对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 人们更加关注祖国医药结合现代新技术的创新药物疗法,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膀胱癌灌注药物走入人们的视野, 成为临床上的主力军, 为广大膀胱癌患者带来福音。
药物灌注 篇2
尿道炎是尿路的细菌感染,是所有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尿道炎常有尿道分泌物增多、排尿困难、排尿疼痛或尿道口瘙痒等症状,多有淋球菌、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所引起。本文就药物尿道灌注并结合口服抗生素治疗男性尿道炎疗效进行对比研究。
资料与方法
患者为不愿打针或各种原因不能打针和自愿采取此疗法的患者,均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为尿道炎。
器械备制:将输液器软管前段剪掉,并用火焰将软管剪掉端烧灼,形成盲端。再用针头在软管盲端侧壁不同角度分散扎出十几个小孔。把软管消毒备用,另备100ml注射器一个待用。
药物准备:⑴灌注药物可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注射剂。使用时取100ml吸入注射器中套上制作的输液器软管套头。患者取侧卧位或站立位,将软管涂液体石蜡缓慢插入尿道10~15cm处,一手将注射器中药物注入。其速度掌握在不出现胀痛感为准,一般100ml药物大约用20分钟时间推注完。药物灌注2次/日。注意事项:①插入尿道的软管不宜过粗,如导尿管等不宜采用,因为过粗会导致液体在尿道内滞留或不能流出,轻者出现胀痛,重者则加重病情。②制作软管时应注意剪掉端用微火烧制成管腔触合不漏气为止,不宜烧成焦状,否则插入尿道后可造成尿道损伤,引起疼痛等。③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物为酸性物可用生理盐水烯释后使用。⑵口服药物:①病情较轻:口服药物,首选喹诺酮类,疗程10~14天,尿菌仍阳性,参考药敏选药治疗4~6周。②严重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住院治疗,静脉给药,必要时联合用药。用药至退热3天后,改用口服抗菌药物,疗程14天。③72小时无效,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疗程不<2周。单纯淋病合并衣原体或支原体,口服头孢克沃肟100mg/次,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感染的,口服多西环素或科特加。病原菌未明,口服琥乙红霉素或科特加。
护理措施:①多饮水,勤排尿(2~3小时尿1次);②注意局部卫生;③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④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养成2次排尿习惯;⑤与性生活有关的反复发作的尿感,于性交后即排尿,服1次抗菌药物预防。
讨 论
尿道灌注可直接对炎症局部起到冲洗分泌物、清洁创面和局部治疗的作用。灌注疗法结合口服药物,大大缩短病程,疗效显著,并且方法简便、易掌握,适用于基层医疗网点应用,值得推广。
院感染率起重要作用。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①透析室内的空气要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②使用一次性透析血路管及内瘘穿刺针,防止交叉感染。必须将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透析用品分开处理和存放。加强对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管理,血源性传染病患者要单独隔离透析,透析护士要相对固定。为准确掌握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情况,一般每半年复查血液1次。③透析室内的仪器设备及一次性耗材专人管理,器械及管路的冲洗和消毒采用封闭式,严格操作步骤和消毒时间。一次性透析用品应作为医疗废物妥善处理,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⑶完善防护设施,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工作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不同的化学消毒剂与透析液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的标记,必要时加盖存放,防止挥发性气体污染空气,造成医护人员呼吸道黏膜的损伤。⑷严格操作规范,加强防止感染的意识:一次性注射器、穿刺针、剪刀、手术刀片和其他锐器物使用后要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按损伤性废弃物废弃。为避免被锐器物刺伤皮肤,使用过的针头禁止重新复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感染機会。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排泄物时均要戴手套,取污染针头、穿刺针和其他尖锐物品时要使用持物钳。⑸加强心理性损伤因素的防护:①加强人文关怀,人力资源充足,合理排班,实行新老搭配,在保证患者护理治疗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加班,以保证护士的休息,减轻心理负担及过度疲劳。②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水平,规范护理行为,做到有培训,有记录,有制度,有考核。新分配的人员要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上岗。考核制度要严格,不断提高护士的专科护理技能,使护士在遇到各种异常情况时能冷静面对,熟练掌握处理技巧,尤其是床旁血液透析操作技能和机器异常情况的处理。③医院管理部门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鼓励和帮助护士在心理压力比较大时及时倾诉或寻求帮助。对于工作成绩比较优秀的护士要给予肯定与支持,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建立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强化服务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及护患纠纷。
抗肿瘤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新进展 篇3
膀胱癌治疗目前逐步趋于规范化, 其各种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特别是手术后各种膀胱内药物灌注辅助治疗方案的应用, 主要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及转移,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2~4]。目前用于临床上的局部化疗药物有:噻替哌、阿霉素、丝裂霉素、卡介苗、干扰素、吡柔比星、羟喜树碱。本文就近年来各类药物的治疗优缺点做一综述。
1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1.1噻替哌
噻替哌 (Thiotepa) 为一种细胞毒制剂, 该药是最早用于腔内化疗的药物, 具有明显抗瘤活性。王文忠等认为:噻替哌对临床分期为Ta-T1期肿瘤有肯定效果, 且经研究证明用于膀胱黏膜下注射不引起膀胱壁坏死, 不受尿液影响, 药物浓度较高, 既可杀伤术后存留于尿路上皮的肿瘤细胞, 又可对微癌灶或原位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但其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 在每次灌注前须检查血常规, 此外还有消化道副作用。刘贤平等对39例患者术后行噻替哌膀胱癯注预防膀胱癌复发, 复发时间8~30个月, 复发率12.8%。王冰捷等通过对96例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黏膜下注射噻替哌, 74例获得随访6~36个月, 0.5年内复发4例, 3年内复发17例 (22.9%) 。由于长期疗效不肯定及全身性副作用大, 现临床已很少应用。
1.2阿霉素
阿霉素 (ADM) 为主要作用S期的抗癌药, 分子量580, 不能为膀胱吸收, 副作用主要有化学性膀胱炎、过敏反应、胃肠反应等, 王祥卫等[5]研究发现, 阿霉素是通过诱导人膀眺癌细胞凋亡来发挥抗癌效应, 其作用有明显的剂量及时间效应, 并推测阿霉素造成的DNA不可逆的断裂可能是诱发细胞凋亡的重要契机。余志贤等利用聚维酮的免疫增强作用, 采用聚维酮联合阿霉素膀胱灌注, 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 结果显示聚维酮联合阿霉素灌注复发率 (5.9%) 明显低于单用阿霉素 (34.8%) 。
目前, 阿霉素不同衍生物也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吡南阿霉素 (THP) 和表阿霉素 (EPI) 。涂新华对46例膀胱癌术后THP灌注患者随访, 术后肿瘤复发率为8.6%。唐正严等究采用MTT法测定EPI对T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发现EPI浓度与肿瘤生长抑制率呈正相关, EPI使T24细胞G期前出现凋亡峰, 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 认为EPI早期一次性应用膀胱内灌注对预防和降低肿瘤复发具有一定疗效。江明友等对38例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 早期应用表阿霉素一次性膀胱腔内灌注, 定期膀胱镜检查和随访。结果4例于术后3~8个月复发, 复发率11%, 无药物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1.3丝裂霉素
丝裂霉素 (mitomycin C, MMC) 是1956年从链霉菌族中首先分离出来的抗生素类化疗剂, 可抑制DNA合成, 分子量329D, 膀胱黏膜吸引较少, 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极少。Sylvester RJ等学者研究发现, 膀胱肿瘤切除术后6~24h内进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可以使肿瘤的复发率降低40%。罗建庭通过对36例膀胱癌患者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 观察4~53个月, 平均28.5个月, 发现用MMC灌注毒副作用小, 术后灌注无肿瘤复发率为93.5%, 是一种理想的膀胱内灌注用药。
1.4卡介苗
卡介苗 (BCG) 是一种免疫制剂, 能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 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巨噬细胞功能, 活化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BCG抗肿瘤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使粘膜下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尤其是大量T细胞迅速增殖, 其分泌淋巴因子, 如IL-2、TNF大量进入病灶, 破坏肿瘤生长环境, 促使肿瘤细胞脱落、坏死。
随着BCG使用的经验日益增多, 副作用出现的严重度并不突出, 严重副作用<5%。但是, 发热, 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 急迫性尿失禁, 尿道狭窄, 睾丸副高炎, 甚至消化道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恐惧感, 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张友宏等采用卡介苗和丝裂霉素C交替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 患者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总的来说, BCG的优点是疗效确切, 缺点是膀胱刺激症状较重, 且临床观察表明, BCG的疗效与膀胱刺激症状成正比。如何更好的使用卡介苗来预防膀胱癌的复发, 还需要以后更多大量的研究。
1.5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 (主要是糖蛋白) , 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分化、生长、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杨新晶等通过建立大鼠膀胱肿瘤模型, 联合干扰素和卡介苗治疗大鼠膀胱肿瘤能明显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的生长, 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免疫细胞浸润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加而产生作用。
1.6吡柔比星
吡柔比星 (THP)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之一, 属于葸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作用机制为进入肿瘤细胞内抑制核酸合成, 使肿瘤细胞G0期中止增生, 直至死亡。药理和临床研究提示THP在肿瘤组织内弥散速度快, 抗癌性强, 可有效、迅速杀伤肿瘤细胞, 消灭残存肿瘤 (包括原位癌) , 该作用可能是THP预防或延迟肿瘤复发的重要机制[。蒲军等将68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 一组患者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32例, 另一组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6例, 随访6~24个月, 观察2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THP组2年复发率为13.9%,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9%。肖振东等随访192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 随访期60~120个月, 患者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9.7%和23.9%, 5年内复发患者肿瘤分级和分期进展率为19.6%, 80.2%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后无明显副反应或出现轻度膀胱局部症状。
综上所述,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后都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术后灌注治疗则有杀死残留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延长复发间隔及防止肿瘤进展等作用。目前已采用多种化疗药物行术后膀胱灌注, 但灌注后疗效和并发症各有优缺点。因此, 合理、有效的选择术后膀胱化疗药物灌注是预防肿瘤复发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的化疗药物灌注趋势为多药物联合灌注, 寻求可靠有效而副作用少的灌注疗法将是以后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65.
[2]Rosenberg JE, Carroll PR, Small EJ.Update on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bladder cancer[J].J Urok, 2005, 174 (1) :14~20.
[3]刘贤平, 孙延华.噻替哌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39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 4:223~224.
[4]王冰捷, 丁俊峰, 蔡惠, 等.林经尿道膀胱黏膜下注射噻替哌治疗膀胱癌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6) :1036~1037.
药物灌注 篇4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改变
1.1 心肌顿抑
心肌顿抑[2]是较常见的再灌注损伤, 所谓心肌顿抑是指心肌缺血恢复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力学功能还未恢复, 表现为持久的心室收缩功能低下。临床上可见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衰等情况。即使恢复了血压和血容量, 心脏的功能也不能随之改善甚至恶化, 须经数天甚至数周后才能恢复, 它是导致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的直接原因。
1.2 再灌注心律失常
常发生在灌注的初期, 多在10~20min后发生, 各种快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出现。因为再灌注是逐步缓慢进行的, 所以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情况少见。主要表现为期前收缩、一过性非阵发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纤颤。
1.3 心肌酶及钙蛋白亚单位漏出由于再灌注损伤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使心肌内富含的酶如
CPK、LDH、CPK-MB、肌钙蛋白T (Tn-T) 大量漏出入血, 致使血清中浓度升高, 从血清酶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肌钙蛋白T为心肌具有的高度特异性小分子蛋白, 心肌受损时更易漏出入血循环, 故在血液中升高较CPK-MB还早, 维持时间长,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现认为它是反映心肌坏死的敏感指标。
1.4 微血管功能失调
缺血导致白细胞激活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发生固定粘附, 导致微血管阻塞。白细胞浸润、氧自由基的产生、补体系统的激活, 可增加远端血管阻力, 刺激小动脉痉挛, 造成微血管损伤。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目前认为, 缺血再灌注时引起的氧自由基生成过多、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细胞内钙超载、白细胞被激活, 最终导致心肌细胞调亡和死亡[3]。
2.1 氧自由基生成过多溶酶体膜的脂质过氧化导致膜的通透性增高, 溶酶释放, 使细胞结构及周围组织破坏。自由基可引起核酸碱基改变、DNA断裂和染色体畸变。自由基可使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兴奋收缩耦联受损, 导致再灌注心律失常。
2.2 钙超载钙在胞质内过度蓄积谓之钙超载。Gross等[4]研究发现, 它是导致再灌注损伤另一个重要原因和机制。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的机制有:A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导致再灌注时钙离子大量内流。B钙通道开放:组织缺血再灌注时, 能量产生不足, 受体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H+-Na+交换机制激活, 引起细胞内Na+增多, 再进一步激活Na+-Ca2+交换, 使钙离子内流增加。D.Ca2+-Mg2+-ATP酶活性降低:再灌注时, 能量产生不足, 不能将胞浆中的Ca2+排出细胞外。E.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肌质网 (SR) 释放钙增多、摄取钙减弱。钙超载可导致心室舒张不全, 引起舒张性心力衰竭;钙超载能引起酸中毒和心律失常发生;钙超载可以激活蛋白水解酶引起蛋白质水解, 细胞结构破坏。
2.3 能量代谢障碍缺血及再灌注时心肌的有氧代谢障碍, 高能磷酸化合物明显缺乏, 影响了心肌功能的恢复。缺血缺氧时线粒体及组织产生氧自由基增多, 二者均使线粒体膜发生脂质过氧化,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 利用氧能力障碍, 合成ATP减少。
2.4 激活白细胞[5]由于缺血缺氧的刺激, 冠脉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受损, 使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积、嵌顿。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粘附因子, 并释放颗粒状弹性硬蛋白、氧自由基、溶酶体酶和其它炎性介质如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这些物质可损伤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2.5 心肌细胞的凋亡再灌注引起细胞凋亡主要机制为氧自由基增多和细胞内Ca2+水平升高[6]。
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3.1 eNO和NO的减少是再灌注损伤的特征, 因此给予NO供体如有机硝酸盐、半胱氨酸, 能够扩张血管、抗氧化、抗血小板、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性, 对心脏保护作用。
3.2 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剂依达拉奉[7]、腺苷[8]、辅酶Q10、参脉、丹参酮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减少心肌顿抑的出现。
3.3 减轻钙超载, 应用Na+/H+、Na+/Ca2+交换抑制剂可以防止钙超载。
3.4 "缺血后适应"有研究证明再灌注的早期重复给予几次短暂冠脉闭塞与再通, 可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
3.5 心脏代谢保护剂极化液是由葡萄糖、胰岛素、钾组成, 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复合心脏事件的发生, 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治疗心肌再灌注损伤, 防治心肌梗死起着积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能对抗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 改善心脏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晓良.应用分子药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215~216.
[2]Ambrosio G, Tritto I.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yocardial stunning[J].CoronArtery Dis 2001, 12 (5) :357~361.
[3]Moens AL, Claeys MJ, Timmermans JP.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injury, a clinical view on a complex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J].Int J Cardiol, 2005, 100 (2) :179~190.
[4]Gross GJ, Kersten JR, Warltier DC.Mechanisms of postischemic contractiledysfunction[J].Ann Thorac Surg, 1999, 68 (5) :1898~1904.
[5]郑波, 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滨洲医学院学报, 2008, 31 (2) :122~123.
[6]Kevin LG, Novalija E, Stowe DF.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s mediators ofcardiac injury and protection:the relevance to anesthesia practice[J].Anesth Analg, 2005, 101 (5) :1275~1287.
[7]刘振吉, 等.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Mar, 889~890.
药物灌注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6例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 男28例, 女18例;年龄31~82岁, 平均62.5岁, 所有患者都是膀胱内原发病灶, 其中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的24例, 膀胱部分切除的22例,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病理分级: G1级17例, G2级22例, G3级7例;临床分期: Ta期9例, T1期31例, T2期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二周开始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1.2 治疗方法
1.2.1 卡介苗组
19例患者, 卡介苗用量为100 mg+30 ml生理盐水, 灌注后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2 h, 每周1次, 共计8次, 后改为每月1次, 持续10次。
1.2.2 丝裂霉素组
19例患者, 丝裂霉素40 mg+生理盐水50 ml膀胱灌注, 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1~2 h, 每周1次, 共8次, 之后每月1次, 连续10次。
1.2.3 吡柔比星组
18例患者, 吡柔比星30 mg+生理盐水50 ml膀胱灌注, 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0.5~1 h, 每周1次, 连续8次, 之后每月1次, 连续10次。
1.3 护理体会
1.3.1 膀胱灌注前护理
因膀胱癌患者中95%以上有肉眼血尿病史, 患者心理上比较恐惧, 心理负担大, 为了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安慰患者,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及家属的意见, 讲解膀胱灌注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灌注前4 h要少饮水, 排空膀胱, 灌注的化疗药物应现配现用, 所有灌注用物必须无菌。
1.3.2 灌注时护理
患者取仰卧位, 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适宜的导尿管, 一般选择10~14号气囊导尿管。按无菌导尿术操作, 插管时动作应轻柔, 放空残留尿液, 然后接注射器, 将准备好的化疗药物缓慢经尿管注入膀胱, 推注过程中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药液完全注入后, 将导尿管末端提高, 再注入5~10 ml无菌生理盐水, 冲净导尿管内药物立即夹闭导尿管, 迅速轻柔地拔出尿管, 拔管时应注意防止药液漏入尿道, 造成尿道局部烧灼感甚至加重尿频尿急症状。
1.3.3 灌注后护理
为使膀胱黏膜各部位充分接触药物, 化疗药物灌注后, 嘱患者平卧、俯卧、左右侧卧, 每种卧位各保持10~15 min, 交替更换, 让患者尽可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尽量保留2 h后再排尿, 嘱患者在排出药液后多饮水, 以稀释膀胱内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刺激。
2结果
46例患者灌注后, 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 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有尿路刺激征15例, 发生率32.61%; 肉眼血尿发生者为6例, 发生率为13.04%; 膀胱结核为1例, 发生率占灌卡介苗患者的6.21%, 随访18~36个月, 12个月内无复发, 24个月内复发2例, 36个月内复发3例。其中复发者为5例, 复发率10.87%。复发者均再进行手术治疗。
3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和保留膀胱的膀胱肿瘤切除术, 保留膀胱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全膀胱切除者, 但术后复发率高, 因此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时药液调配要准确, 药液浓度太高, 刺激膀胱, 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药液浓度太低, 达不到治疗效果, 而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明白坚持治疗和定期回院复查及灌注的必要性, 做好随访记录, 发现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
总之, 应用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对于膀胱肿瘤患者的预后事关重要,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癌术后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 减少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副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6例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 术后进行化疗药物灌注, 并对全过程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46例患者进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 有尿路刺激征的15例, 发生率32.61%;肉眼血尿发生者为6例, 发生率为13.04%;膀胱结核为1例, 发生率占灌卡介苗患者的6.21%。无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随访18~36个月, 12个月内无复发, 24个月内复发2例, 36个月内复发3例。其中复发者为5例, 复发率10.87%。结论 改进和提高膀胱灌注前后的护理措施, 能降低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副作用, 患者易接受, 使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癌,化疗,膀胱灌注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萍.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08) :189.
药物灌注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 男13例, 女10例;年龄36~78岁, 平均56.8岁;原发疾病:肺癌6例, 食管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9例, 乳腺癌5例, 淋巴瘤3例;既往治疗:手术后12例 (其中7例术后给予后续放疗和化疗) , 放疗后11例 (其中6例给予静脉化疗) 。对照组23例, 男12例, 女11例;年龄38~76岁, 平均55.7岁;原发疾病:肺癌5例, 食管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10例, 乳腺癌4例, 淋巴瘤2例, 卵巢癌2例;既往治疗手术后14例, (其中9例术后给予后续放疗、化疗) , 放疗后9例 (其中4例给予静脉化疗) 。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呼吸困难及胸部隐痛, 引流胸液均为血性胸液。两组病例数, 性别、年龄及原发疾病及初始治疗方法, 例数等,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 B超下定位, 选择最佳肋间, 按要求无菌操作,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接引流装置, 固定导管, 以10 cm×10 cm敷贴覆盖。打开夹子, 调节引流速度。待引流基本干净后, 向胸腔内注药, 夹闭导管, 尾端用肝素帽封闭48~72 h, 要求患者卧床30 min, 并多方位变换体位, 使药物与胸膜广泛接触。根据患者胸水情况, 决定开放引流。注药1次/W, 3次为一疗程。
1.2.2 胸腔注射药物 观察组:选用顺铂60 mg, 白介素-Ⅱ200万U, 干扰素500万U, 地塞米松10 mg, 利多卡因0.2 g加入生理盐水50 ml。对照组选用顺铂60 mg, 地塞米松10 mg, 利多卡因200 mg加入生理盐水50 ml。
1.2.3 疗效评定 参照Ostrowski MJ制定的标准[2], 完全缓解 (CR) :胸腔积液完全消失, 并维持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 (PR) :胸腔积液减少50%以上, 症状明显改善, 维持1个月以上不再抽液;无效 (NR) :胸腔积液继续迅速产生或胸腔积液减少50%以下, 症状无改善, 1个月须再次抽液者。以CR+PR计算总有效率, 毒副反应分级标准0~Ⅳ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TATA 9.0,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CR 12例, PR 7例, NR 4例, 总有效率为CE+PR (19/23) 82.6%;对照组:CR6例, PR7例, NR10例;总有效率CE+PR (13/23) 56.5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3.1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的优点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胸腔穿刺, 需要反复进行, 容易形成包裹;胸腔闭式引流创口较大, 管子粗, 一般需要密封排液瓶, 一旦不慎容易脱落而形成气胸、诱发胸腔感染等。采用中心静脉置管, 不需要皮肤切口, 创伤小, 操作安全, 可减少并发症如气胸、血胸、切口感染等风险;导管插入深度、引流速度及引流量均可调节;中心静脉导管质地柔韧, 无不适感, 易于为患者接受[3];该导管远端具有双通道, 可以随时进行胸腔药物灌注。人工形成胸膜粘连, 控制胸腔积液形成。
3.2 胸腔注射药物的作用特点
白介素-Ⅱ在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参与下, Th细胞受植物凝血素、刀豆素或抗原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本品与反应细胞的IL-2受体结合, 可诱导Th细胞和Tc细胞增殖, 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活化巨噬细胞, 增强NK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的活性, 诱导产生干扰素[4]。而干扰素可增强或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可以调节抗体生成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和杀伤作用等。有人应用干扰素治疗肿瘤, 约1/3的患者有效, 1/4的患者肿瘤明显缩小, 肿块缩小超过50%[4]。顺铂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腔内给药治疗胸水的化疗药之一, 它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作用于 S期、G2期的开始, 切断拓扑酶Ⅱ结合的DNA双链, 临床研究表明胸腔内注射PDD后腔内浓度峰值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是血浆的20倍和12倍。临床主要用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及恶性淋巴瘤引起的胸水[5]。本组结果显示, 观察组CR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 胸腔灌注白介素-2、顺铂、干扰素等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安全可靠, 效果良好,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 谢毅, 等.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0.
[2]Ostrowski MJ.An assessment of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controlling the reaccumularion of malignant effusion using intracavity bleomy-ci.Cancer, 1986, 5 (7) :221.
[3]潘建新, 任臻, 高力明.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在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临床军医杂志, 2008, 36 (6) :925-926.
[4]李俊.临床药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46-447.
药物灌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2例, 男106例, 女76例。年龄38~82岁, 平均58.6岁, 所有病例均行TURBT术, 病理检查均为移行细胞癌, 病理分级分别为G1为123例, G2为42例, G3为17例;临床分期分别为Ta为113例, T1为48例, T2为12例, T3为9例。
1.2 灌注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一周行膀胱灌注, 灌注前4h禁饮食, 排空膀胱内尿液, 将化疗药物加入注射用水30ml, 经导尿管注入膀胱。每周1次, 共6次, 每两周1次共6次, 每月1次共24次, 术后一年内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 以后每6个月行膀胱镜检查。灌注剂量及保留时间见表1。
注:HCTP:羟基喜树碱组;THP:吡柔比星组;MMC:丝裂霉素组
2 结果
三组患者3年内无瘤生存率见表2。在1年无瘤生存率上吡柔比星组明显高于羟基喜树碱组及丝裂霉素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年无瘤生存率上丝裂霉素组明显低于羟基喜树碱组及吡柔比星组, 3年无瘤生存率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膀胱癌是尿路上皮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 约70%以上为浅表性癌。目前, 治疗膀胱癌的方法主要是保留膀胱的开放切除手术或经尿道切除手术。由于膀胱癌有多中心性及多发性的特点, 保留膀胱手术后的复发率一般为60%~70%[1], 膀胱灌注治疗是膀胱肿瘤术后最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膀胱肿瘤复发率除了与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关, 还与患者本身的免疫状态、肿瘤的分期以及给药途径与药物剂量等因素有关。国内外报道, 通过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可使浅表性膀胱肿瘤近期复发率下降约15%~20%, 远期复发率下降约6%左右[2]。
羟基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的珙垌科乔木——喜树种子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微量生物碱, 是一种天然的抗肿瘤药物。分子量392.40, 是一种Topo-Ⅰ抑制剂, 在体内与Topo-Ⅰ以r DNA结合后, 阻断DNA在切口部位的重新组合, 结合成的复合体出现在DNA复制区, 抑制DNA合成并导致双链DNA断裂, 从而控制DNA复制, 阻断RNA合成, 干扰细胞周期, 延迟G2期, 使染色体DNA断裂并降解, 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通过现在细胞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 羟基喜树碱对体外培养人膀胱癌细胞有急性杀伤作用, 明显抑制C-myc癌基因的表达[3,4]。
吡柔比星是第一代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分子量为664.1, 进入细胞核内迅速嵌入DNA核酸碱基对间, 干扰转录过程, 阻止m RNA合成, 抑制DNA聚合酶及DNA拓扑异构酶Ⅱ (TopoisomeraseⅡ, TopoⅡ) 活性, 干扰DNA合成。因本品同时干扰DNA、m RNA合成, 在细胞分裂的G2期阻断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生长, 故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
丝裂霉素为抗生素类烷化剂, 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能与肿瘤细胞DNA双链交叉连结或使DNA降解, 抑制其复制, 从而抑制其蛋白合成, 发挥抗肿瘤作用[5]。
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应是药物能迅速在膀胱上皮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而全身吸收量少, 毒副作用小[6]。目前膀胱化疗药物分为两种:一种为生物制剂, 包括卡介苗、干扰素等;另一类为化学药物, 如:有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前者可以通过诱导机体的免疫功能, 预防肿瘤的复发和浸润;后者可以延长肿瘤复发的时间。
本实验三种化疗药物在1年无瘤生存率上吡柔比星组要明显高于羟基喜树碱及丝裂霉素组, 2年无瘤生存率上丝裂霉素组明显低于羟基喜树碱组及吡柔比星组, 而3年生存率上则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三种药物虽然作用机制不同, 但是总体疗效是相似的, 预后基本相同。
摘要:目的 观察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 将182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分成羟基喜树碱组、吡柔比星组及丝裂霉素组, 进行膀胱内灌注并随访观察三年。结果 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及丝裂霉素三组患者无瘤生存率1年为69.4% (43/62) , 86.2% (50/58) , 64.5% (40/62) ;2年为69.4% (25/36) , 77.6% (45/58) , 50% (31/62) ;3年为64.5% (40/62) , 69% (40/58) , 50% (31/62) 。结论 三种药物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3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浅表型膀胱肿瘤,膀胱灌注
参考文献
[1]Nonomura N, Nakai Y, Nakayama M,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ymidine phos-phorylase is a prognostic predictor for the intravesical recurrence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Int J Clin Oncol, 2006, 11 (4) :297-302.
[2]Lamn DI.Intravesical therapy for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slow but steady progress[J].J Clin Oncol, 2003, 21 (5) :4259-4260.
[3]Hashimura T, Shirahase T, Inoue T, et al.A randomized study of prophylactic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of pirarubicin (THP) prior to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Hinyokika Kiyo, 2005, 51 (7) :439-442.
[4]夏冥.10-羟基喜树碱对人膀胱癌细胞杀伤作用的机理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1998, 25 (4) :154-155.
[5]Volpe A, Racioppi M, D'Agostino D, et al.Mitomycin C for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J].Minerva Urol Nefrol, 2010, 62 (2) :133-144.
药物灌注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30~75岁,平均56岁,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膀胱移行性细胞癌,术后1周无血尿按治疗方案在我科治疗室行膀胱灌注治疗。
1.2 灌注方法
灌注前4h嘱患者少饮水或不饮水,以减少尿液的生成,备好药液后,嘱患者排空膀胱,清洁会阴部,取仰卧位,屈膝双下肢自然分开,按导尿程序进行消毒,插尿管排尽余尿,将吡柔比星20mg稀释于生理盐水40 mL或丝裂霉素30 mg稀释于生理盐水40 mL,混匀溶解后注入膀胱,注毕再注5~10mL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尿管,15 min更换体位(仰卧→左侧卧→右侧卧→俯卧),保留1~2h后排出。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个月1次,共8次[5],术后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术后3、6、12个月复查膀胱镜,对发现可疑病变取活检以确定是否复发。
1.3 结果
对用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施行膀胱灌注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在本组患者中,有36例患者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镜检黏膜正常;有7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尿路刺激征或血尿,镜检可见散在病灶,活检组织为慢性炎症。2例术后8~11个月复发,复发率4.4%,再次行TURBT及膀胱灌注化疗,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改变。通过平时在院咨询和电话联系,多数患者对膀胱肿瘤有很好的认识,并知道如何在生活及治疗中配合医师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生活态度乐观。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膀胱肿瘤患者多有血尿病史,且部分为多发性、复发性膀胱肿瘤,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治疗长期性的顾虑,患者有很大心理压力,护士应耐心细致地作好解释工作,讲明手术治疗重要性和后续膀胱药物灌注的必要性,膀胱内药物灌注无痛苦(区别于全身化疗),不住院,费用低,基本上不影响生活、工作,使患者了解完整的膀胱肿瘤治疗过程,树立良好的康复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2 灌注前护理
①首先根据医嘱正确配置灌注药物。②询问患者上次膀胱灌注时间及灌注后的反应,饮食情况。③嘱患者灌注前4 h禁饮水,灌注前排空膀胱内尿液,避免膀胱内尿液稀释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治疗效果。
2.3 灌注中的护理
术后1~2周开始灌注,采取正确的灌注方法:①灌注前要详细了解药物的灌注剂量及药品有效期。②嘱患者排尽尿液,选用无刺激性硅胶尿管,在无菌操作下行膀胱内药物灌注。对于女性患者在经期或有泌尿系统感染时禁止灌注。③操作轻柔,避免反复插管引起患者恐惧和尿道黏膜损伤,尿管置入膀胱后灌药,拔出尿管前用5~10mL生理盐水冲洗尿管,防止药液浪费。④膀胱刺激症状较重者可嘱其灌注前半小时口服M受体阻止剂。⑤灌药后指导患者变换体位使药物弥散分布于膀胱黏膜,保留1~2h排出,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
2.4 灌注后的护理
①药物灌入膀胱后应嘱患者每15min变换一次体位以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使药物充分与膀胱黏膜接触,吡柔比星保留1 h丝裂霉素保留2h后排出。如患者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灌注药物后应将引流管夹闭,1~2h后开放。灌注后2h内应控制饮水,待药物排出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不少于3000 mL,其目的是加速尿液生成以起到内冲洗的作用,保护膀胱黏膜,以免造成化学性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灌注后如出现尿痛、尿频或血尿等症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②重视B超及膀胱镜检查:向患者讲明B超及膀胱镜复查的必要性,嘱患者一旦发生血尿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复查,术后3、6、12个月复查膀胱镜。③饮食护理:多数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后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高营养食物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宣传摒弃不良嗜好,改变饮食结构,少食油炸、烧烤及含亚硝酸盐食物,多喝水的必要性,每天2500~3000mL为宜,嘱其定时排尿,禁止憋尿,训练膀胱逼尿肌的功能。
2.5 出院指导
膀胱药物灌注疗程长,每次间隔时间随疗程有所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灌注疗程、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以及出院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同时给患者建立随诊指导卡,留下随访的通讯录,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地进行随访。
3 讨论
膀胱灌注治疗是膀胱肿瘤术后预防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正确的灌注方法和细致的观察是确保膀胱药物灌注疗效发挥、降低术后复发的关键,使患者主动配合并坚持连续性治疗,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与护理特别重要,而且全面和良好的护理能增强患者治病的信心,在平时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摘要:目的总结膀胱癌术后化疗药物灌注的细心观察与护理。方法对45例患者用不同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结果45例患者随访34例患者痊愈,9例好转.2例术后8~11个月复发,复发率4.4%。结论正确的灌注方法和细致的观察是确保膀胱药物灌注疗效发挥、降低术后复发的关键,全面和良好的健康教育与护理能增强患者治病的信心,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膀胱癌,化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宋晓东,周四维,叶章群,等.膀胱灌注黏膜黏附化疗药物HPC MMC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489.
[2]任黎刚.卡介苗治疗膀胱肿瘤机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147.
[3]孙祥宙,戴宇平,丘少鹏,等.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157.
[4]吴伟江,邹伟波,王行环,等膀胱癌经尿道电切除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复发临床观察[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8(22):612.
[5]王玉梅.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