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灌注治疗(共9篇)
腹腔灌注治疗 篇1
腹腔或全身恶性肿瘤极易诱发腹腔脏壁层弥漫性病变,并进一步导致患者腹腔积液异常增多,临床上将其称为恶性腹水[1]。临床研究发现,恶性腹水进展较快,患者若不进行有效干预则可能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2]。有研究指出,恶性腹水患者预后极差,患者生存期较短,5年生存率低于35%[3]。近年来,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辅助腹腔恶性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较传统化疗手段,其在治疗及预防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具有极其明显的临床优势[4]。因此笔者对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86例恶性腹水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常规腹腔化疗与HIPEC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探讨HIPEC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患者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44例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9)岁;平均腹水量(4170±647)m L;原发胃癌患者15例,结肠癌19例,卵巢癌10例;平均KPS评分(69±11)分;平均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评分)(5±2)分。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10)岁;平均腹水量(4353±685)m L;原发胃癌14例,结肠癌19例,卵巢癌9例;平均KPS评分(69±10)分;平均PG-SGA评分(5±1)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腹水量、原发病、KPS评分及PG-SG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血常规正常;(1)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恶性腹水;(3)患者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4)Kamofsky评分不低于60分;(5)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腹水量低于1500 m L或无恶性腹水;(2)腹腔内广泛粘连;(3)采用手术方案切除肿瘤或采用姑息性减瘤术进行治疗;(4)患者肠梗阻或出现包裹性腹腔积液;(5)凝血功能异常。
1.3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腹膜腔穿刺方案将腹水放尽,观察组患者每次放腹水量为900~2300 m L,平均放腹水1600 m L,对照组患者每次放腹水量为800~2800 m L,平均放腹水1700 m L。同时采用HIPEC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灌注液配方为地塞米松(天津药液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09202)5~10 m L+2%利多卡因(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0706)5~10 m L+80 mg/m2顺铂+生理盐水2000~3000 m L,灌注液温度43~45℃,灌注时间为60~90 min。后使用四极板内生场热疗进行干预,维持温度在39.8~42.3℃,维持该温度60~90 min,全程持续时间98 min。对照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5~10 m L+2%利多卡因5~10 m L+80 mg/m2顺铂(云南个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30601)+生理盐水2000~3000 m L,灌注时间与观察组相同。治疗后两组患者定期进行检查,若出现复发则再次进行干预。
1.4 观察指标
记录HIPEC治疗时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治疗0、15、60 min时)生命体征及温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mofsky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
1.5 评价标准
1.5.1 临床疗效[5]
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时共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病情进展(PD)。CR:腹水消失时间持续4周以上;PR:腹水减少量大于50%且持续时间大于4周;SD:腹水量无显著性变化或腹水减少量低于50%;PD:腹水量增加。其中PR+CR=总有效、SD+PD=无效。
1.5.2 Kamofsky评分标准[6,7]
患者无明显症状且可正常活动,计为100分;患者仍存在轻微症状,但可正常活动,计为90分;存一定症状,可勉强活动,计为80分;生活可基本自理,但无法完成工作,计为70分;大部分情况下可生活自理,但仍需他人帮助,计为60分;需要人长时间照顾,计为50分;生活无法自理,需特殊照顾,计为40分;生活严重不可自理,计为30分;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计为20分;患者病危,计为10分;患者死亡,计为0分。
1.5.3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8]
恶心呕吐Ⅰ级:正常饮食但伴轻度恶心,或呕吐1~2次/d;恶心呕吐Ⅱ级:重度恶心,饮食受一定程度影响,或患者每天呕吐3~5次;恶心呕吐Ⅲ~Ⅳ级:需卧床,重度恶心或每天呕吐5次以上。骨髓抑制Ⅰ~Ⅱ级,白细胞数≥2.0×108/L,中性粒细胞>1.0×109/L;骨髓抑制Ⅲ~Ⅳ级:细胞数<2.0×108/L,中性粒细胞<1.0×109/L。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数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及温度检测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及温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Kamofsky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Kam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amofsky评分均显著性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注:1 mmH g=0.133 k Pa
注: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病情稳定;PD:病情进展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脂肪硬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晚期盆腔及腹腔恶性肿瘤患者人群中,腹水是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胃癌、卵巢癌、结肠癌等是导致患者病发恶性腹水的常见原发肿瘤。临床研究发现,单纯采用利尿或腹腔穿刺抽液治疗其临床疗效较差,且极易出现复发甚至反应性加重。此外反复抽液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诸多并发症[9,10]。因而选取有效的方案控制患者体内恶性腹水的量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HIPEC主要通过在患者腹腔内形成加热的化疗药物循环灌注,促使壁层腹膜、腹腔脏层、腹腔内等处的血管大量吸热,破坏血管结构,实现有效清除腹腔内亚临床病灶及游离癌细胞[11,12]。大量研究结果指出,HIPEC方案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种植转移及复发,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具有极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13]。
随着HIPEC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成熟,HIPEC治疗可持久、稳定、高效、均匀地在患者腹腔内形成目标温度及药物浓度。有研究表明,与普通静注给药方式比较,经HIPEC干预后患者腹腔液内顺铂的药物峰值浓度可提升10倍以上,持续时间可显著延长[14,15]。伴随着HIPEC的临床广泛应用,有学者对其诱发的生命体征波动及体温变化是否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提出了疑问[1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体表温度、直肠温度及鼓膜温度均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而稍有升高,但均低于38℃,并无显著性变化,属正常可控体温,不会损伤患者脑内中枢神经。此外,各时间点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等体征基本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属正常范围,提示采用HIPEC安全性较高,并不会损伤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内脏器官。虽然采用HIPEC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可能会影响患者部分生理功能,但均在正常可控范围内,且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可自行恢复。
有学者指出,采用热疗可对肿瘤细胞造成有效杀伤,破坏病灶区血管结构,减少肿瘤组织供血,有效抑制肿瘤增殖[17,18,19]。此外,热疗还可以有效增强细胞膜通透性,抑制肿瘤细胞自我修复,增强药物病灶区渗透性,提高疗效。研究发现,若热疗温度低于41℃,则无法有效进行治疗,但当温度高于45℃后则会损伤正常组织器官,且大部分肿瘤细胞临界死亡温度为43℃,因而通常将热疗温度控制在41~45℃[20,21]。本研究采用热疗联合HIPEC对患者进行干预,现将灌注化疗药物预热,有效缩短内生场温度达到平台期时间,使灌注温度持久稳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Kamofsky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HIPEC治疗恶性腹水具有极佳的临床优势。
此外,在关注HIPEC临床疗效的同时还应注重其安全性,考察其是否存在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如腹腔感染、骨髓抑制、肠梗阻等[22]。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腹痛的临床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HIPEC疗法并未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但应注意到观察组患者脂肪硬结临床发病率明显升高,但总体发病率偏低,分析认为肥胖可能是导致该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采用HIPEC对患者干预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Kamofsky评分,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治疗恶性腹水的有效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本组研究临床样本数较少,其是否具有广泛临床意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常规腹腔化疗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HIPEC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优势。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患者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腹膜腔穿刺方案将腹水放尽,观察组采用HIPEC疗法进行治疗,后使用四极板内生场热疗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仅进行腹腔灌注治疗。记录HIPEC治疗时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治疗0、15、60 min时)生命体征及温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mofsky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及温度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Kam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amofsky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脂肪硬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腹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IPEC可显著提高恶性腹水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Kamofsky评分,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治疗恶性腹水的有效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恶性腹水,疗效
腹腔灌注治疗 篇2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腹膜炎 腹腔穿刺 放液 抗生素 腔内注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1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病死率高。近年来,经腹腔灌注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合并SBP的临床疗效好,其病死率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73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诊断参考标准。其中男43例,女30例,年龄25~65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48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3例,其他原因肝硬化4例。据入院时SBP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36例。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常规保肝、利尿、支持、腹腔穿刺放液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仅应用静脉注射头孢曲松2.0g,2次/日。②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腹腔注射头孢曲松2.0g,1次/2日,及替硝唑100ml,1次/2日,治疗均2周。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临床感染症状消失,腹水减少或消退,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正常,腹水白细胞<0.25×109/L和腹水细菌培养阴性;②好转:临床感染症状基本消失,腹水减少,腹水白细胞<0.25×109/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接近正常,腹水细菌培养阴性;③未愈:临床感染症状无好转,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明显异常,腹水白细胞>0.3×109/L,腹水细菌培阳性;或虽临床表现和实室检查结果有好转,但由于SBP致肝腎功能死亡;④死亡:临床死亡。死因依次为肝性昏迷,胃肠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转归,见表1。
讨 论
腹腔灌注治疗 篇3
关键词:腹腔镜,腹腔热灌注,化疗,胃癌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甚高,癌肿浸润至浆膜腹膜种植转移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易出现局部复发,预后甚差。如何提高腹腔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急待解决的课题[1]。我科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年龄56岁-67岁,平均62.6岁;病程20d-3月,平均1.2月;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确诊。病例入选标准:病理诊断明确;DPD酶正常;可耐受手术治疗,卡氏评分40-70分。
1.2 方法
积极进行术前准备,气管内插管麻醉,脐下0.5cm作一1cm横行切口开放法建立人气腹,气腹压力13mmHg(1mmHg=0.133KPa),经脐下戳孔插入10mm、30°腹腔镜,探查腹腔内脏器,在腹腔镜引导下于右侧和左侧锁骨中线脐上两横指平面处各作5mm的第二、第三戳孔,在左侧锁骨中线脐下两横指平面处作5mm的第四戳孔;先行腹腔镜辅助腹腔探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临床分期、可否手术根治切除,对不能切除的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腹腔镜引导下自第二、第三、第四戳孔放入灌注和流出导管至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最后将腹腔镜放至右下腹Trocar充分深入,拔出腹腔镜,Trocar引导下将灌注管放至右下腹[2]。
首次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手术室内全麻下进行,将5-氟脲嘧啶1500mg/次根据患者的腹腔容积加人3500-5000mL生理盐水中,持续循环灌注450-60mL/min,温度控制在(43±0.2)℃,恒温循环灌注90min。以后腹腔热灌注化疗在ICU或病房内进行,治疗前10min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75mg,盐酸异丙嗪25mg,温度及循环灌注时间同前,最后一次治疗胃灌注液内加5-氟尿嘧啶1500mg及丝裂霉素10mg。患者术后均行6个周期的化疗方案FOLFOX4的全身化
术前及最后一次腹腔热灌注治疗后两周进行KPS评分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监测,全部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微机处理,各组间的均数差异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1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均进行顺利,平均操作时间180min,无与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腹腔热灌注化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除暂时性发热、腹胀、腹痛外无其它不适;腹腔灌注前、中、后动态复查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
腹腔热灌注化疗后患者一般状况、精神状态好转,食欲改善,体重增加,贫血症状明显改善,不完全肠梗阻症状缓解,KPS评分上升(P<0.01),肿瘤标志物CEA下降(P=0.02)。无腹腔感染、腹痛、肠粘连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病例出现。Ⅱ度骨髓抑制3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1例严重贫血患者血色素53g/L,3例术前幽门不完全梗阻患者临床症状可正常进食,1例患者术后3周复查CT发现腹腔转移淋巴结消失,肿瘤明显缩小1/3以上,1例患者一月后复查CT发现腹腔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患者1例腹腔热灌注化疗后存活17个月,1例存活12个月,余患者存活2-6个月不等,疗效较为满意。
3讨论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甚高,癌肿浸润至浆膜后易于出现腹腔弥散转移,即使能手术根治切除的患者,术后也很快局部复发或腹腔弥散种植转移,患者生活质量很差,长期存活率不高[2]。如何提高腹腔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上急待解决的课题。
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将化疗药物与温热灌注液混合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灌注到恶性肿瘤患者的腹腔中,既可通过灌洗除去体腔内游离的癌细胞,又可通过温热方法与化疗药物相结合杀灭腹腔内残留的癌细胞,预防手术后复发及术后种植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2]。临床初步研究表明:腹腔热灌注化疗对预防和治疗胃癌术后种植转移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3,4,5]。腹腔镜腹腔探查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临床分期、可否手术根治切除等,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对不能切除的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避免了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大切口手术带来的痛苦。因此,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探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法国FERRON所率领的课题组应用5头成年猪进行试验,Trocar分别放置在腹腔4个角的位置,首先进行大网膜全切除术,脐孔下方的Trocar由外科医生应用Dapdics最后放置以便操作肠袢,腹腔内灌注充满43℃热盐水,灌注时间30min。结果表明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进行顺利,腹腔内液体分布均匀,温度适当,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姑息性治疗可行[3]。为探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法国GESSON-PAUTE所率领的课题组将10头成年猪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试验,实验组采用腹腔镜辅助放置灌注管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放置引流管,灌注药物为奥沙利铂460mg/m2,灌注时间30 min,灌注温度41-43℃,腹腔引流管分别放置在上腹部外侧角及下腹部外侧角的位置,腹腔灌注液每10min取样测定灌注药物浓度。结果表明: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进行顺利,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热灌注结束后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实验动物药物吸收为41.5%,而开腹手术组实验动物药物吸收为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组腹腔内奥沙利铂的半衰期明显快于开腹手术组(37.5 minvs59.3min,P=0.02)。腹腔药物代谢曲线率范围反应了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奥沙利铂穿透腹膜屏障的重要过程。本实验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与开腹腹腔热灌注化疗组的曲线率为16.3vs28.1(P=0.02),作者认为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证明了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增加了人们对腹膜药物吸收知识的了解;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组腹腔内奥沙利铂药物吸收明显快于开腹手术腹腔热灌注化疗组,临床疗效应该更好[4]。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医院FACCHIANO应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了5例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灌注和引流管均放置在腹腔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灌注药物为丝裂霉素加顺铂,治疗时间60-90min,治疗温度45℃。结果表明:5例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恶性腹水患者恶性腹水消失,手术进行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81min,无与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恶性腹水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5]。
我们应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对1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了治疗,先行腹腔镜辅助腹腔探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临床分期、可否手术根治切除,对不能切除的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结果表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食欲明显改善,1例严重贫血患者血色素53g/L,3例术前幽门不完全梗阻患者临床症状可正常进食,1例患者术后3周复查CT发现腹腔转移淋巴结消失,肿瘤明显缩小1/3以上,1例患者一月后复查CT发现腹腔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
胃癌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是癌肿浸润至浆膜后易于出现腹腔弥散转移或术后腹腔弥散种植转移。腹腔热灌注化疗预防与治疗胃癌切除术后腹膜种植转移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共识[6,7,8]。我国胃癌患者一般就诊较晚,占很大比例的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腹膜种植转移或合并大量腹水,剖腹探查发现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只能进行全身系统化疗。腹腔镜作为一种工具在我国已广泛应用。对此类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确定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置管腹腔热灌注化疗,这样既可充分应用腹腔区域温热化疗的优势,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带来的创伤,对腹膜转移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较全身化疗具有更好的疗效。本组患者1例腹腔热灌注化疗后存活17个月,1例存活12个月,长期疗效较为满意。因本组病例较少,多数观察时间亦较短,这种治疗方案可否作为不能根治切除的胃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值得思考。
总之,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可保证腹腔内灌注液体速度一致,维持腹腔内温度稳定,维持化疗药物与肿瘤的充分接触,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Knigsrainer I.Selection criteria for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37):4153-4156.
[2]Ferron G,Gesson-Paute A,Classe JM,et al.Feasibility of laparoscopicperitonectomy followed by intra-peritoneal chemohyperthermia:anexperimental study[J].Gynecol Oncol,2005,99(2):358-361.
[3]Gesson-Paute A,Ferron G,Thomas F,et al.Pharmacokineticsof oxaliplatin during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heated intra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anexperimental study[J].Ann Surg Oncol,2008,15(1):339-344.
[4]Facchiano E,Scaringi S,Kianmanesh R,et al.Laparoscopic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for thetreatment of malignant ascites secondary to unresectable peritonealcarcinomatosis from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Eur J SurgOncol,2008,34(2):154-158.
[5]Ba MC,Cui SZ,Lin SQ,et al.Chemotherapy with laparoscope-assistedcontinuous circulatory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perfusion formalignant ascit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15):1901-1707.
[6]Hultman B,Lundkvist J,Glimelius B,et al.Costs and clinicaloutcome of neoadjuvant systemic chemotherapy followedby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 in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from gastric cancer[J].Acta Oncol,2012,51(1):112-121.
[7]Strhlein MA,Bulian DR,Heiss MM.Clinical efficacy of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chemotherapy in peritonealcarcinomatosis from gastric cancer[J].Expert Rev AnticancerTher,2011,11(10):1505-1508.
腹腔灌注治疗 篇4
腹盆腔恶性肿瘤进展往往导致腹膜转移而形成腹膜转移癌,预后很差。此类患者全身化疗只是姑息性治疗,对生存期的改善很有限。消化内科2005年3月~2009年2月对38例腹膜转移癌的患者实施了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加强了对腹腔灌注化疗前、中、后各个时间段的护理,并注重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34~78岁,平均53.0岁。胃癌转移18例,结直肠癌转移3例,卵巢癌转移17例;有腹水26例,无腹水22例。
方法:腹腔灌注均由医生操作,护士配合。应用16G单腔深静脉套管针(BD医疗器)进行穿刺。腹腔灌注药物为5-氟尿嘧啶每次7.0g+卡铂40mg,溶于氯化钠注射液500ml(在温水中加温至42~44℃),加地塞米松10mg,腹腔内灌注,在灌注化疗药物前后分别灌注500ml氯化钠注射液(42~44℃)。每7天1次,连用3次,周期均为21天。操作采取“迷路”进针方法,以防腹水及药物由针孔漏出;大量腹水者,置管后先放出適量腹水,无腹水者,置管后先灌注500ml氯化钠注射液。
护理方法
灌注前准备:①详细向患者交代穿刺时的注意事项,嘱患者穿刺时勿咳嗽、避免身体随意活动,以免误伤其他脏器。操作前嘱病人排空膀胱,避免腹腔穿刺时刺伤。②药物的准备:常规备齐氧气、急救药。化疗药现用现配。化疗药物过早配制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③有腹水者应记录腹围,并协助患者选好体位,侧卧时背部垫软枕或棉被,以支撑身体保持体位固定;协助医生进行常规消毒等。
灌注中护理:①穿刺中配合:卡铂为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外周皮肤可以引起皮肤溃烂,甚至坏死[1],在置管及灌注过程中,要确保套管针在腹腔内,输液瓶和输液器之间、输液器和套管针之间连接要紧密,严防药液渗漏。②观察疼痛反应:为了让机体适应药物的刺激,滴速应先慢后快,开始10分钟保持在20~40滴/分,待患者无不适后调至120~140滴/分,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疼痛剧烈者立即减慢滴速至30~40滴/分,症状若无改变可再将滴速减慢,必要时停止灌注。本组无因剧烈疼痛导致无法进行药物灌注者。
灌注后护理:①灌注完毕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敷贴加压覆盖穿刺点;穿刺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否渗血、肿胀。②灌注后协助患者取穿刺部位的对侧卧位20分钟,以防腹腔内压力增大使药液渗漏致皮下引起组织坏死;为了使药液充分地均匀分布,达到最佳的效果,协助病20分钟更换1次体位,依次平卧位→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头低平卧位、头高平卧位交替。使腹腔内所有脏器和腹膜表面能与抗癌药充分接触,以增强治疗疗效[2]。
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①胃肠道反应:是氟尿嘧啶、顺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尤以恶心、呕吐突出。主要是药物刺激胃肠传入受体,通过迷走神经中枢导致呕吐,常在用药后2~28小时发生。因呕吐除与化疗药物毒性有关,同时受胃充盈度的影响[3]。故化疗当天尽量减少饮食,化疗前2小时暂禁食。为预防呕吐我们采取腹腔灌注前30分钟给予甲氧氯普铵针10mg静脉注射。本组因采取了以上干预措施无严重胃肠道反应发生,未影响腹腔灌注治疗。②骨髓抑制:氟尿嘧啶、顺铂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主要是引起白细胞减少。治疗前和疗程中应每周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做好预防感冒的宣教工作,发现白细胞<4.0×109>/sup>/L时,及时给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2.0×109>/sup>/L时,应予以保护性隔离。③化学性腹膜炎化学性腹膜炎:多由于液体量少、化学药物浓度过高、温度过低引起,所以在灌注化疗药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10mg灌注,灌注前后分别灌注500ml生理盐水,以减轻药物对腹膜的刺激。灌注以减轻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
结 果
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期约11.4个月,热灌注化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讨 论
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临床多见,是癌细胞经血路腹膜转移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多继发于腹腔内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子宫的癌肿和腹膜后的恶性肿瘤,也可继发于肺、脑、骨骼、鼻咽部的肿瘤以及皮肤黑色素瘤等。此阶段的患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临床治疗难度大,多需采用联合治疗措施。
临床研究表明,腹腔内温热化疗有较好的抗癌作用。但是腹腔灌注化疗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本组显示经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腹膜转移癌患者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有利于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减少对治疗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育红.大剂量顺铂腹腔化疗治疗卵巢癌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41.
2 张利,贾建英.紫杉醇类药物腹腔灌注化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5(2):116-117.
腹腔灌注治疗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恶性腹水患者82例, 其中男48例, 女34例, 患者年龄为31~68岁, 平均为47.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0例, 卵巢癌16例, 结、直肠癌35例, 胃癌21例;所有患者均由影像学、遗传学染色体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腹水;所有患者Karnofsky评分均>50分, 预期生存期>3个月, 心电图、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显著异常。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0例, 观察组4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与腹水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先进行常规消毒, 之后展开腹腔穿刺并展开复压引流。给予患者生理盐水500 m L、顺铂剂量为60 mg/m2、速尿20 mg腹腔快速灌注, 7 d为1疗程, 治疗2个疗程。在腹腔灌注完成后, 利用体外射频热疗机展开局部热疗, 控制温度为42℃, 取13.56 MHz频率, 每次热疗60 min, 每周2次。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禁止与凉物接触, 禁止进食生冷食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免疫治疗机治疗, 根据患者穴位展开照射性治疗, 在前7 d时对足三里穴位和屋翳穴进行照射, 在后7 d对血海穴、关元穴进行照射, 每次照射30 min, 每天1次, 以14 d为1疗程, 治疗1疗程。
1.3疗效判定:用B超对腹水量进行探查。根据WHO1981年制定恶性腹水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完全缓解:腹水完全消失, 并且可维持时间至少为4周;部分缓解:腹水减少量多于50%, 且可维持时间至少为4周;病情稳定:腹水减少量不足50%, 或者腹水量没有任何变化;病情进展:患者腹水有所增加。治疗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 /总例数×100%。在患者治疗前后每周1次进行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 对化疗后不良反应加以记录。
1.4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相关数据展开χ2检验。当P<0.05时, 二者之间对比有显著差异, 同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完成后,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 (29/40) ,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 (32/42) ,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85.00%) , 其中骨髓抑制9例, 腹痛、腹胀9例, 恶心呕吐16例;观察组4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55.38%) , 其中骨髓抑制5例, 腹痛、腹胀6例, 恶心呕吐1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讨论
在对恶性腹水进行治疗时, 放腹水疗法常会导致患者体内大量电解质与蛋白质丢失, 使机体免疫功能衰退。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将待灌注化疗药物加以稀释[3], 同时将其加热到13~45℃后, 保持这一温度并向腹腔快速灌注, 温热、剂量大的化疗液可实现化疗药物和腹腔微小癌转移灶最大程度的接触, 使腹腔内粘连减少。在腹腔内部器官中, 可通过浓度较高的化疗药物使药物杀伤微小转移灶与游离癌细胞能力提高。同时, 根据中医观点, 对人体穴位加以刺激, 利用经络感传对血液运行进行调节, 可使机体抗病能力显著增强。利用免疫治疗机对足三里、屋翳穴、血海穴、关元穴照射治疗, 可降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还可使机体免疫能力显著增强。
我院在对恶性腹水患者进行治疗时, 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机方法, 临床疗效显著,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因此这一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崔书中, 巴明臣.腹腔镜辅助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 (11) :869-871.
[2]倪秉强, 张志红.葡萄球菌肠毒素联合热灌注化疗治疗100例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2009, 36 (1) :14-16.
腹腔灌注治疗 篇6
关键词:卵巢癌,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恶性肿瘤, 临床上确诊时约70%以上患者已属晚期, 以腹盆腔播散、种植 主要转移途经。采用静脉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法可以使药物疗效增加且能让腹腔内有很长的时间存在高浓度的药物, 使药物和肿瘤接触面积增加。热疗法能使药物对肿瘤的渗透作用有效增加, 并且使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也增加, 使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也有效提高[1]。该做法可以将腹腔局部用药与全身化疗用药相互结合起来, 从而寻求治疗卵巢癌的一种新途径。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 我科对60例卵巢癌患者采用静脉化疗加腹腔热灌注顺铂化疗进行治疗, 效果十分的显著,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 年龄24~76岁, 平均年龄51.4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主要的临床表现为:15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 40例患者完成一次手术治疗, 5例患者完成两次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在化疗前出现腹水。
1.2 方法
在化疗开始的第1天, 嘱患者腹腔化疗前排空膀胱, 取平卧位, 协助医生腹腔穿刺成功。有腹水者先引流腹水, 再灌注化疗药液, 一次引流腹水1 500 mL, 每日总量不超过3 000 mL.再用顺铂80~120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置温箱中加热至46 ℃, 并避光, 注入完毕后再注入干扰素1000u及5 mg地塞米松。腹腔注药完毕后, 拔出穿刺针, 局部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每3~4周灌注化疗一次, 3次为一 疗程, 根据病程可灌注1~2个疗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 一些患者不但要进行常规护理, 而且还要按不同病程患者的心理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使护患关系融洽、信赖, 让患者以及家属对腹腔化疗的优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所了解, 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还没接受过该治疗的患者同已经接受该治疗而且效果理想的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要予以鼓励, 使患者能够克服化疗反应, 并且使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得以减轻, 可以达到积极有效地对治疗进行配合。
2.2 化疗前准备
了解患者的基本生理指标, 如全血细胞、肝肾功能等, 如果白细胞过低或肝功能异常要及时提醒医师注意, 避免了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感染。同时注意测量心率、血压, 有腹水者测量腹围。
2.3 化疗中配合
协助医生进行各项操作时要注意无菌原则, 动作要轻柔、准确, 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 尤其是在灌注过程中注意观察穿刺针是否因为患者的动作而发生移动或因此出现药液外溢或腹痛。
2.4 化疗后护理
药物灌注后嘱患者在12 h内 换不同的体位, 顺序为平卧位, 左、右侧卧位, 俯卧位, 坐位, 每个体位保持15 min。促使药物均匀分布, 充分与腹腔内脏及腹膜接触, 进一步提高杀灭癌细胞的效果[2]。并观察询问有无严重的腹痛腹泻等情况发生, 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发热, 体温在38~38.8℃, 予以消炎痛栓剂1枚塞肛及温水擦浴等降温, 卧床休息, 鼓励患者多饮水等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本组60例患者除少量患者灌注后出现轻度的腹胀及里急后重感外, 无其他不适应。患者可以自由下床活动。
2.5 毒性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2.5.1 胃肠道毒性反应
导致化疗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最严重的化疗药物之一是顺铂, 因此在进行灌注化疗时要对患者进食情况、呕吐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大多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的时间是在用药后的1~2 h之间, 会延续24 h以上。所以在进行化疗前后静脉注入格拉斯琼止吐剂, 可以达到良好效果。并且, 化疗患者一般都会出现食欲不佳的状况, 应嘱咐患者对饮食进行调节, 建议患者少食多餐, 清淡饮食, 尽量服用一些少油腻、易消化、刺激小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 以加强营养, 使抵抗力增强。
2.5.2 肾脏毒性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顺铂对肾脏的毒副作用较大, 化疗期间让患者大量饮水或输液, 之后可以利用甘露醇或速尿, 以利于顺铂的排泄。定期对血清电解质、肾功能情况进行检测, 并且要24 h观察尿量以及颜色, 进行大量饮水能使毒物的排泄得到促进, 使尿酸结晶的形成收到阻止, 引起肾功能的损害。本组病例经积极预防, 无一例出现肾脏损害。
2.5.3 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及护理
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的表现主要是白细胞与血小板的减少, 通常白细胞与血小板一般在化疗结束之后的两周会降到最低, 在这个时候患者一般都已经出院, 所以在化疗之前应该向患者予以讲明, 两周后应回院对血象进行复查。按照查血结果予以采取有效措施, 主要的保护性隔离措施主要有:减少患者外出活动, 人多 的场合尽量少去, 最好每天用消毒剂将室内的物品进行擦洗1次; 皮肤清洁也要做好, 口腔保持清洁, 嘱咐患者在饭前、便后一定洗手, 对体温也要予以定时监测;指导患者对有无牙龋出血、鼻衄、皮下淤血、甲床颜色等出血征象进行观察, 防止感染和出血[3]。
3 讨论
静脉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 使腹腔内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 接触面积大, 作用时间长, 药物主要作用于盆腔内组织, 进入体循环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对肝肾毒副作用小, 所以近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4]。此外, 通过灌注给药, 减轻了胃肠道不良反应, 缩短了卧床时间,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强调的是, 在灌注前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灌注过程中及灌注完成之后, 护士应及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密切观察各种不良反应, 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张蓉, 吴令英, 张凯, 等.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热灌注化疗近期疗效探讨[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 11 (10) :789-790.
[2]陈振东, 主编.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学治疗学[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68-169.
[3]吴宇殊, 吴宇哲.恶性肿瘤病人化疗的整体护理[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6, 20 (2) :132.
[4]朱丹, 王杨, 李楷槟.手术加顺铂腹腔灌注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 (4) :265-268.
腹腔灌注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30例肿瘤合并腹腔积液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14例, 女性16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3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0±14.6) 岁。其中, 1例胰腺癌, 1例原发性肝癌, 3例结肠癌, 5例胃癌, 2例卵巢癌, 6例食管癌, 9例乳腺癌, 3例肺癌。所有患者经过病理学检测, 均确诊为腹腔积液中有癌细胞。所有患者均无心电图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异常, 以及化疗药物禁忌证。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 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B超定位下腹腔穿刺术。依据B超定位结果, 选择最佳穿刺点皮肤局部麻醉后进针, 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并与引流袋相连接, 实施闭式腹腔引流。尽量抽净腹腔积液, 每次注药前将腹腔积液排出约1000~2000mL, 再行腔内注药。实验组患者使用4mg香菇多糖和40mg顺铂, 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40mg顺铂。患者每次注药2h内患者需连续改变体位, 以保证药物均匀分布。患者每周接受B超检查, 若腹腔积液仍未排净, 需再行1次注药治疗, 若注药2次后, 腹腔积液仍未彻底排除, 则不再注药治疗。每周对患者行2次血常规检查, 1次心电图和肝肾功能检查, 对患者的用药反应进行准确记录, 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第一, 用药后心电图、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第二, 治疗前后的腹部B超、腹部X线片、CT等检查结果, 以了解腹腔积液排出情况。第三, 观察患者注药后是否存在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皮疹、骨髓抑制、发热、胸痛、胸闷等症状。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WHO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对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评定。完全缓解 (CR) 指的是患者腹腔积液全部消失, 并保持超过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指的是患者腹腔积液量降低至原有量的一半以上, 并保持超过4周以上;无效 (NC) 指的是腹腔积液降低不足原有量的一半, 甚至积液量有所增加。总有效率 (RR) =PR+CR。使用KPS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临床治疗前后KPS得分减少为生活质量降低, 增加达10分以上为生活质量提高, 其余为生活质量稳定。生活质量改善率=提高+稳定[1]。使用WHO统一标准对患者的毒副反应进行评价[2]。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卡方软件V1.61版本对本次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作为计量单位, 若P<0.05, 则说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4例NC, 9例PR, 2例CR, 总有效率为73.33%, 对照组5例NC, 8例PR, 2例CR, 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活质量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如表1所示。
2.3 不良反应
实验组中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包括1例轻微腹痛, 1例Ⅱ度恶心呕吐, 1例Ⅰ度恶心呕吐;对照组中共有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包括2例Ⅱ度骨髓抑制, 1例Ⅰ度骨髓抑制, 2例轻微腹痛, 1例Ⅱ度恶心呕吐, 2例Ⅰ度恶心呕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一定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腹腔积液是晚期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 形成机制较为复杂, 主要原因见于正常组织受到肿瘤浸润, 致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组织液外渗入腹腔;肿瘤组织过度生长, 突入管腔内造成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受阻, 组织液回流受阻, 也可漏入腹腔形成积液;肿瘤组织过度生长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 造成血液循环中蛋白含量减低, 造成低蛋白血症, 引起组织液外漏。通常穿刺将腹腔积液抽出并行腔内注药, 是该疾病较为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药物以化疗药物结合免疫制剂为主, 因其药效协同增强, 因而具有良好的效果, 该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缓解其临床症状, 提高药物浓度。
局部使用香菇多糖, 可使肿瘤病变的组织中纤维增生的间质反应增强, 使T细胞能更好的浸润肿瘤病灶, 达到抵抗肿瘤组织生长, 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4]。顺铂作为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广谱抗癌药物, 通过与肿瘤组织细胞的DNA结合, 并破坏肿瘤细胞DNA, 阻止其分裂复制, 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 在胸腔内注射给药可对胸膜产生刺激作用, 促使其增殖分泌纤维化, 防止组织液渗出, 也可达到抑制胸腹水产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 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肿瘤患者腹腔积液, 具有较为稳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能够减轻顺铂化疗的毒副反应, 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尤其适用于无法接受强烈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生物反应调节剂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肿瘤患者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将30例肿瘤合并腹腔积液患者, 分别给予顺铂和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 并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4例NC, 9例PR, 2例CR, 总有效率为73.33%, 对照组5例NC, 8例PR, 2例CR, 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肿瘤患者腹腔积液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香菇多糖,顺铂,腹腔灌注,腹腔积液
参考文献
[1]李志英.闭式引流合香菇多糖与顺铂治疗肺癌癌性胸腔积液[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7 (6) :338-339.
[2]王雪飞.香菇多糖联合顺铂治疗卵巢癌并发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和护理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6) :2286-2287.
[3]涂建国.顺铂及香菇多糖腹腔灌注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胃癌患者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25 (14) :66-67.
腹腔灌注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7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部分经细胞学诊断,部分通过腹水癌标抗原检测(AFP、CEA、CA125)和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检测,并排除良性腹水或感染性腹水后诊断。所有患者Kamofsky评分≥40分,预计生存期>2个月,2个月内未行放化疗,肝肾功能、骨髓造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8~86岁,中位年龄56.6岁;胃癌11例,原发性肝癌11例,胰腺癌2例,结肠癌13例,卵巢癌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8岁,中位年龄51.38岁;胃癌4例,原发性肝癌9例,食管癌2例,结肠癌7例,卵巢癌6例。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以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处为穿刺点,必要时B型超声定位;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局麻,使用一次性抽液器行腹腔穿刺,根据患者情况尽可能抽尽腹水,每次不宜>5000ml,肝脏基础疾病及肝癌患者视情况而定,不宜>3000ml;抽液完成后,先行腹腔内注入地塞米松10mg+多巴胺40mg+呋塞米40mg,再行腹腔灌注治疗。治疗组予香菇多糖注射液6mg+羟基喜树碱20mg+鸦胆子油60ml+香丹注射液30ml混合腹腔灌注,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顺铂80~100mg+生理盐水20ml腹腔灌注,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术毕,均嘱患者每10分钟变换体位1次,以利药物于腹腔内充分分布。治疗期间注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及加强支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行B型超声检查监测腹水变化。
1.3 疗效评价
1.3.1 腹水缓解情况:
完全缓解(CR):腹水消失,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腹水量减少>50%,维持4周以上;稳定(SD):腹水减少<50%;无效(NC):腹水4周内恢复原状或较治疗前增加。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1.3.2 治疗前后Kamofsky评分:
评分标准:升高20分为显效,升高10分为有效,无变化或下降为无效。
1.3.3 不良反应:
按WHO抗癌药物毒性分度标准分0~Ⅳ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Kamofsky评分
治疗组Kamofsky评分总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出现过敏、休克等不良事件。2组病例治疗期间均可见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恶心、呕吐、腹痛、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较对照组轻微(P<0.05或P<0.01)。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 论
恶性腹水成因主要有:肿瘤浸润或转移导致受累腹膜渗出面积增加,腹腔内原发肿瘤血管渗出,腹腔压力增高导致未受侵腹膜继发性渗出增加,腹腔淋巴回流障碍等。抗肿瘤、抗渗出、改善脉管回流等病因治疗是遏制腹水的关键。恶性腹水患者一般处于疾病晚期和伴有恶液质,对于常规化疗和腹腔灌注化疗耐受较差。因此,寻找低毒、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肿瘤临床工作的目标。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腹腔内给药可以提高抗癌药的浓度、延长药物与癌细胞的接触时间,具有局部药代动力学优势,同时腔内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可随血流再次达到肿瘤组织,产生双途径治疗作用,因此广泛用于恶性腹水的治疗[3,4]。
羟基喜树碱(HCPT)是从珙垌科植物喜树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Ⅰ,TopoⅠ)是其作用靶点,由于其独特的抗癌作用机制及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疗效和相对低毒性,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5]。鸦胆子油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取得到的脂肪油,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破坏肿瘤细胞生物膜结构及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TopoⅡ)产生很强的抗癌活性[6]HCPT、鸦胆子油乳联合给药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7]。香菇多糖是从香菇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的高分子多糖,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促进干扰素生成,从而发挥防癌抗癌作用[8]。国内有学者将其单独用于恶性胸水的治疗取得60%的总有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9]。有报道香菇多糖腹腔灌注可以引起腹膜粘连[10]。香丹注射液是由中药丹参和降香经过现代工艺提取制成的一种纯中药制剂。研究资料显示,丹参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杀作用[11]。丹参可以化解癌瘤周围形成的纤维蛋白网络,增强药物渗透性,使抗癌药和免疫活性细胞更易进入肿瘤细胞内而发挥治疗作用[12],因此,丹参腔内用药可对抗香菇多糖引起的腹膜粘连。降香的药效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挥发油如β-没药烯、反式-β-金合欢烯、反式-苦橙油醇等,目前临床研究大多是以其提取物作为研究对象,已明确其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等作用[13]。
中医认为肿瘤患者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热毒、痰湿、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其核心机制为血瘀、热毒,因此中医在肿瘤防治方面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尤为重要。喜树皮味苦性寒有毒,入归脾、胃、肝经,破血化瘀,制癌消结;鸦胆子味苦性寒有毒,入大肠、肝经,清热燥湿,杀虫解毒,破积消痞去腐,治疔毒去赘瘤;香菇味甘性平,入肝、胃经,补脾益气扶正;降香味辛性温,入肝脾经,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辟秽,治痈疽恶毒;丹参味苦性微温,入心肝经,活血祛瘀,排脓止痛。喜树皮配伍鸦胆子,共奏化瘀破积、去腐消痞之功,同为主药;香菇补益扶正,增强免疫;丹参制癌、活血祛瘀,降香行气止痛,二者合用行而有力,助喜树皮鸦胆子破积消痞之效,防香菇补益而留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邪。诸药合用性味相济,药效互补,攻邪而扶正,减毒而增效。
本研究采用中成药香菇多糖注射液、鸦胆子油乳、香丹注射液及成分中药羟基喜树碱联合腹腔灌注方案,药物组成兼顾免疫调控、靶向联合用药、促进药物渗透、防止腹膜粘连等药理作用,起到抗癌、扶正、止痛、利水的综合治疗作用。临床显示,治疗组恶性腹水患者45例,CR 18例(40.0%),PR 17例(37.8%),有效率为77.8%。故采用香菇多糖、羟基喜树碱、鸦胆子油乳、香丹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安全性高,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对于不能耐受化疗的恶性腹水患者最为适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中药制剂(香菇多糖、羟基喜树碱、鸦胆子油乳、香丹)联合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予香菇多糖注射液6mg+羟基喜树碱20mg+鸦胆子油60ml+香丹注射液30ml行腹腔灌注,每周重复1次,共4次;对照组予顺铂80~100mg腹腔灌注,每周重复1次,共4次。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腹水控制有效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mofsky评分:治疗组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其中恶心、呕吐、腹痛、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香菇多糖、羟基喜树碱、鸦胆子油乳、香丹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腹腔灌注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男9例,女l4例;中位年龄46岁;卡氏评分40-70分,病程5天至6个月,平均1.2月。病例入选标准:原发病病理诊断明确,DPD酶正常,可耐受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原发病包括胃癌术后患者8例、卵巢癌术后患者7例、大肠癌术后患者5例、胰腺癌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腹膜种植转移1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术后1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有大量腹腔积液,均经剖腹探查、影像学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CEA、CA199、CA125)、腹水细胞学检查确诊断。
1.2 主要仪器设备
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广州保瑞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液体流量200-600m L/min之间可调,控温精度:±0.2℃。
1.2 方法
1.2.1 本组患者由腹腔镜腹腔探查完成18例,剖腹探查完成5例。
腹腔镜腹腔探查患者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后,气管内插管麻醉,脐下0.5cm作一1cm横行切口吸尽腹腔内积液,开放法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13mm Hg,经脐下戳孔插入10mm、30°腹腔镜,探查腹腔内脏器,在腹腔镜引导下于右侧和左侧锁骨中线脐上两横指平面处各作5mm的第二、第三戳孔,在左侧锁骨中线脐下两横指平面处各作5mm的第四戳孔;先行腹腔镜辅助腹腔探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临床分期、可否手术根治切除,对不能切除的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腹腔镜引导下自第二、第三、第四戳孔各放入一条长20cm、内径为0.8cm、外径为1cm、前端有多个侧孔的灌注管至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最后将腹腔镜放至右下腹Trocar充分深入,拔出腹腔镜,在Trocar引导下将灌注管放至右下腹,灌注管分别固定于腹壁。
剖腹探查证实为恶性腹腔积液、肿瘤不能切除及减瘤,切取部分肿瘤取活检后于盆腔两侧和腹腔左右膈下各置一条灌注管,放置于盆腔的导管分别从同侧上腹壁另戳口引出,腹腔左右灌注管则从同侧下腹壁引出,缝合固定后关腹。
打开循环管路包装,按照说明及无菌要求将管路安装于灌注机上,并将热探头测温传感器置入相应管路测温筒的测温管内,将5-氟脲嘧啶1500mg、生理盐水3000m L加入腹腔热灌注化疗专用袋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根据患者腹腔容积续加生理盐水至腹腔全部充满灌注液体,开动腹腔热灌注化疗设备,先设定至预热状态,待灌注液温度升高到40℃时,打开腹腔灌注管,开始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管温度设定在43℃,恒温持续循环灌注90min,结束后腹腔内保留1000m L的化疗液,其余的放出体外。首次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手术室内全麻下进行,以后4次在ICU或病房内进行,治疗前10min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75mg、盐酸异丙嗪25mg,温度及循环灌注时间同前,最后一次治疗胃癌、大肠癌、胰腺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灌注液内加5-氟尿嘧啶1500mg及丝裂霉素10mg,卵巢癌、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灌注液内加5-氟尿嘧啶1500mg及卡铂120mg。每次热灌注化疗结束后关闭循环管路,解除引流管与管路的连接,引流管接上负压引流袋或引流瓶。患者术后均行6个周期的全身化疗,化疗方案根据原发肿瘤病理类型进行选择。
术前及最后一次热灌注治疗后两周进行KPS评分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监测,全部数据使用SPSS13.O统计软件微机处理,各组间的均数差异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1.2.2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CR):治疗后腹水完全吸收,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腹水减少l/2,持续4周以上;无效(NC):治疗后腹水减少不明显或腹水增加者[3]。
2 结果
本组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均进行顺利,热灌注化疗过程中患者靠近腹腔的两条进水管温度为(43±0.2)℃,一般进水管温度稳定10-15min后出水口温度恒定,一般可达41-42℃。本组23例患者中CR 21例(91.3%);PR 2例(8.7%),总有效率100%(CR+PR23例)。KPS评分上升(P<0.01),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1、P<0.05)。患者一般状况、精神状态好转,食欲改善,体重增加,贫血症状明显缓解,2例严重贫血患者未输血血色素分别由术前57g/L、53g/L上升至腹腔热灌注化疗一周后的110g/L、97g/L。
腹腔热灌注化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除暂时性发热、腹胀、腹痛外无其它不适。腹腔灌注前、中、后动态复查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Ⅰ-Ⅱ°骨髓抑制3例,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腹腔感染、腹痛、肠粘连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病例出现。3例部分缓解患者术后出现戳孔种植转移,分别在治疗后1个半月、2个月及3个月死亡,另2例分别在治疗后3个月及8个月死于恶病质及肠梗阻。
所有患者均有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3个月。3例患者仍健在,存活时间分别为3月、5月、13月。本组患者生存期1个半月-13个月,中位生存期7个月,存活最长一例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存活13个月仍健在,在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继续治疗。随访期间:5例患者术后出现戳孔种植转移及恶病质,分别在治疗后1个半月及2个月、3个月、5个月、6个月死亡。8例患者死于肠梗阻、恶病质,5例患者死于恶病质。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腹膜种植转移患者术后2个月AFP下降后再次升高,再次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5次,AFP下降效果不明显,术后8月死于肠梗阻。1例结肠肝曲癌腹膜种植转移患者术后3个月行剖腹探查发现肿瘤已经浸润肠系膜上血管、肝门部血管,再次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5次,术后6个月因肠梗阻行盲肠造瘘手,术后2个月死于幽门梗阻,恶病质。
3 讨论
恶性腹水是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引起恶性腹水的原发病以卵巢癌最多,其次是消化道的胃癌、大肠癌、肝癌等。多数恶性腹水患者除了表现原发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恶病质,腹水的迅速增长所致的腹胀、腹痛症状较为突出,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穿刺放腹水后有迅速再增加的倾向,多次穿刺放液易于引起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控制腹水快速生长或消除腹水在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意义[4,5]。
腹腔热灌注化疗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腹腔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手段[6],大剂量的温热化疗液能够使腹腔的微小癌转移灶更充分地与化疗药接触,在腹腔内有较高、恒定、持久的药物浓度,灌注过程中化疗液对腹腔的游离癌细胞可起到机械清除作用,因此,腹腔热灌注化疗较单纯腹腔化疗治疗恶性腹水有明显的优势[5,7]。但目前临床应用的腹腔热灌注化疗设备制作工艺水平不高、操作不便,目前国内腹腔热灌注化疗多采用内生场加热法或加热后的温水直接灌洗法,由于机体存在很强的自身调节作用,存在控温精度不高、灌注速度不稳、腹腔内温度不能调控等缺陷。在粤港澳招标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等重大科研项目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已成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核心技术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化疗系统,临床应用效果很好。
多数恶性腹水患者进展为恶性肿瘤晚期时已失去了根治切除或减瘤的机会,单纯为腹腔热灌注化疗而行剖腹探查、放置腹腔引流管创伤较大,略显得不偿失。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可先用腹腔镜探查腹腔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临床分期、可否手术根治切除,对不能切除的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避免了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大切口手术带来的痛苦,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5]。
为探讨法国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的可行性,FACCHIANO应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了5例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灌注和引流管放置在上腹部及下腹部象限位置,灌注药物为丝裂霉素加顺铂,治疗时间60-90min,治疗温度45℃。结果表明:5例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恶性腹水患者恶性腹水消失,平均手术时间231min。作者认为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恶性腹水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8]。GAROFALO对14例恶性腹水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42℃,时间90min,化疗药物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选择卡铂、顺铂或丝裂霉素。结果表明:14例恶性腹水患者均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例患者术后CT扫描证实少量盆腔积液。作者认为:对腹膜种植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并大量腹水患者不能进行减瘤外科治疗时进行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有效[9]。KNUTSEN对5例经过开腹手术进行减瘤术后3-8周的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灌注管流入温度为42.1℃,流出温度为40.5℃,术后1例患者产生戳孔种植转移,一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而存活,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后4个月生活质量仍维持在正常水平。作者认为开腹减瘤术后进行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以保证腹腔内灌注液体速度一致,维持腹腔内温度稳定[10]。
2007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自行研制的体腔热灌注化疗系统对23例恶性腹水患者进行了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结果全部患者腹水症状缓解,有效率为100%,患者一般状况、精神状态好转,食欲改善,体重增加,贫血症状明显缓解,近期临床疗效满意,表明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我们临床观察还表明:虽然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恶性腹水患者原发肿瘤依然存在,但恶性腹水症状明显缓解或完全消失,甚至腹腔内种植转移灶进展或加剧,但腹水症状并无复发,这一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21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辅助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戳孔种植转移是腹腔镜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恶性腹水患者腹腔内游离癌细胞一般甚多,戳孔种植转移问题更为严重,本研究3例患者出现术后戳孔种植转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好,预后甚差。
本试验并非随机对照研究,样本例数也较少,并不能证明腹腔热灌注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恶性腹水患者经腹腔热灌注化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改善,恶性腹水所引起的腹痛、腹胀消失,但患者很快死于恶病质或肠梗阻,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保证腹腔内灌注液体速度一致,维持腹腔内温度稳定,维持化疗药物与肿瘤的充分接触,不良反应少,患者可以耐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恶性腹水治疗方法,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可行性、临床初步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我院2007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的23例恶性腹水患者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18例患者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5例患者剖腹探查完成。每例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5次,首次治疗在手术室内全麻下监护下完成,随后两次在病房或ICU内进行,持续循环灌注生理盐水400-600mL/min,治疗温度(43±0.2)℃,灌注90min,灌注药物根据原发病的不同选择5-氟尿嘧啶加丝裂霉素或卡铂,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腹腔热灌注化疗后23例恶性腹水患者21例腹水全部消失,2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100%;患者KPS评分上升(P<0.01),肿瘤标志物下降(P<0.05),一般状况、精神状态好转,食欲改善,体重增加,贫血症状明显缓解;热灌注化疗期间患者均感不同程度的腹胀,但尚可忍受,4例患者I°、Ⅱ°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自行缓解,近期临床疗效满意。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3个月,患者生存期1个半月-13个月,中位生存期7个月,存活最长一例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存活13个月仍健在。结论 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保证腹腔内灌注液体速度一致,维持腹腔内温度稳定,维持化疗药物与肿瘤的充分接触,不良反应少,患者可以耐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恶性腹水治疗方法,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腹腔镜,腹腔热灌注,化疗,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Al-Shammaa HA,Li Y,Yonemura 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strategies of cytoreductive surgery plus 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chemotherapy for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28,14(8):1159-1166.
[2]Levine EA,Stewart JH,Russell GB,et al.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chemotherapy for peritoneal surfacemalignancy:experience with 501 procedures[J].J Am Coll Surg.2007,204(5):943-955.
[3]李建宁,聂峰.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21例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4):260-226.
[4]Al-Shammaa HA,Li Y,Yonemura 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strategies of cytoreductive surgery plus 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chemotherapy for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28,14(8):1159-1166.
[5]Leblanc E,Narducci F,Frumovitz M,et al.Therapeuticvalue of pretherapeutic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staging of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rcinoma[J].GynecolOncol,2007,105(2):304-311.
[6]Turrini O,Lambaudie E,Faucher M,et al.Initial experiencewith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J].ArchSurg,2012,7:919-923.
[7]Gonzalez-Moreno S,Gonzalez-Bayon LA,Ortega-Perez G,etal.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Rationale andtechnique[J].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2010,8:68-75.
[8]Facchiano E,Scaringi S,Kianmanesh R,et al.Laparoscopic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for thetreatment of malignant ascites secondary to unresectable peritonealcarcinomatosis from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Eur J SurgOncol,2008,34(2):154-158.
[9]Garofalo A,Valle M,Garcia J,et a1.Laparoscopic intraperitonealhyperthermic chemotherapy for palliation of debilitating malignantascites[J].Eur J Surg Oncol,2006,32(6):68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