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灌注(通用7篇)
盆腔灌注 篇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 病程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1], 以往我们采用传统的中西医综合或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虽然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因其治愈率较低, 疗效不甚满意。近年来, 我们采用盆腔灌注治疗后, 明显提高了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229例, 患者年龄在20岁~4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0.8岁, 病程在1年~7年不等。按照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 盆腔灌注组110例, 中西医综合治疗组76例, 静脉给药组43例。
1.2 临床表现和体征
临床表现:22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重, 同时伴有白带增多、异味等, 病程较长者并有不孕症或异位妊娠、月经异常, 部分患者出现神经衰弱症状等。体征:若为子宫内膜炎, 则表现为子宫增大、压痛, 白带增多, 偶伴夹血丝和异味;若为慢性输卵管炎, 则表现为于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有部分患者因不孕症就诊, 行输卵管通液术显示阻力大, 液体回流;若为输卵管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 则表现为于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囊性肿物, 其肿物活动受限、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症时, 则表现为子宫呈后倾后屈, 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片状增厚、压痛, 宫骶韧带增粗、硬和有触痛。
1.3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尿、白带常规、肝、肾、凝血功能和妇科B超检查。有不孕史患者则于治疗前行输卵管通液术检查输卵管病变情况。
1.3.1 盆腔灌注组
患者排空膀胱后, 取头稍高平仰位, 取下腹部髂前上棘与脐部之间的连线中外1/3交点处作为穿刺点, 采用德国进口的Vasocan Braunu Le Introcan, 该套管针为一次性临床动静脉留置针。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后, 嘱患者稍加用力鼓起下腹部, 避开肠管, 以18号一次性套管针垂直刺入腹腔, 当有两次突破感后轻轻抽出针芯, 如无液体 (或血液) 流出则表示套管针已顺利进入腹腔, 然后接上一次性输液管分别快速滴入以下2组药液: (1) 0.9%生理盐水250 m L+硫酸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针10 mg+α糜蛋白酶4 000 U+1%利多卡因20 m L+5%碳酸氢钠20 m L; (2) 0.5%甲哨唑液100 m L.药液注入完毕后, 令患者取半坐卧位休息, 使药液充分停留于盆腔部, 同时给予下腹部超短波理疗30 min.每天1次, 疗程为1周。
1.3.2 中西医综合治疗组
采用鱼腥草注射液针剂4 m L穴位注射, 取双侧髂前上棘内侧2 cm处为注射点, 各抽取鱼腥草针剂2 m L行穴位注射。同时给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 处方:红藤30 g、紫花地丁30 g、蒲公英15 g、香附10 g、桃仁10 g、鸭跖草10 g、败酱草10 g、王不留行子10 g, 共煮水煎成约500 m L药液分2次直肠给药。再辅予口服妇炎净胶囊和下腹部超短波理疗30 min, 每天1次, 疗程1周。
1.3.3 静脉给药组
选择2种敏感的抗生素联合用药, 如青霉素类+甲硝唑、头孢类+甲硝唑或克林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等, 辅予口服妇炎净胶囊和下腹部超短波理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如为慢性盆腔炎患者则为临床表现消失, 妇科双合诊示子宫和双侧附件无增厚和压痛;如为不孕症患者则行输卵管通液术显示无阻力、无漏液;慢性盆腔炎炎性包块患者则妇科双合诊示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和宫骶韧带无增粗, 压痛、触痛消失, 复查B超示附件包块消失, 1年未见复发。好转: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减轻, 妇科双合诊示子宫和双侧附件区仍有轻度压痛;B超示附件包块较治疗前缩小;行输卵管通液术显示轻度阻力, 漏液2 m L.无效:症状与体征同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减轻, B超示附件包块同治疗前对比无改变, 行输卵管通液术仍示有阻力、漏液全部回流。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例 (%)
χ2=75.8, P<0.05, 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大多数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经彻底治疗, 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 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 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 当机体的抵抗力较差时, 可有急性发作。部分患者为急性炎症遗留的病理改变, 并无病原体[2]。慢性盆腔炎主要包括子宫内膜、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通常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 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常可引起盆腔痛, 它引起的盆腔疼痛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或腰骶部持续性隐痛、钝痛或下坠胀痛, 月经期前后、性交或劳累后疼痛可加重, 疼痛的程度不一定与炎症病变程度成正比。引起慢性盆腔炎的病原菌有两个来源, 一为来自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 如需氧菌包括阴道杆菌 (占优势) 、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梭杆菌, 此外还有支原体及念珠菌。正常情况下阴道与这些菌形成一种平衡的生态,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内分泌水平变化或某种因素 (组织损伤、性交) 破坏了这种生态平衡时, 这些常住菌群便会冲破阴道屏障而起感染成为致病菌。二为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如淋球菌、绿脓杆菌等。一般革兰阳性需氧菌 (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及厌氧菌可见于大多数的盆腔炎病例, 约70%的感染可培养出厌氧菌[3]。根据患者有急性盆腔炎史和反复发作史、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 不难作出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慢性盆腔炎症的结局主要是引起长期反复的盆腔疼痛影响生活质量、不孕、异位妊娠等等。我国育龄妇女不孕不育率为6.89%[4], 近年有增加的趋势, 其病因复杂多样, 其中由盆腔炎导致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占20%~40%.不孕发生率与盆腔炎发作次数有关, 因为慢性盆腔炎病情复杂, 导致病程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故临床治疗上较为棘手。迄今为止, 国内外尚无一种对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的特异性疗法。我院自1997年1月—2007年1月开始采用盆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 同以往传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和静脉滴注全身给药两种方法比较疗效有明显差异。中西医综合治疗:盆腔炎属中医“热入血室”、“带下病”、“妇人腹痛”、“产后发热”等范畴, 慢性期以湿热淤结、气滞血淤或久病致虚实夹杂之证常见, 但单一治疗方法常难获疗效, 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 即中药内服、中药直肠给药、穴位注射再配合物理疗法等。鱼腥草针剂是从鱼腥草中提取的一种中药制剂, 具有抗炎、抗病毒和清热利湿作用。中药方剂如红藤、紫花地丁、蒲公英、桃仁等中药水煎成药液通过灌肠, 经黏膜吸收到达盆腔炎症脏器部位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功用。中药直肠给药在盆腔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盆腔炎病灶在盆腔, 直肠给药后, 药物经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 50%~70%避免首过效应, 减轻肝脏的毒副反应和对胃肠道的刺激, 药物直达病所, 比口服吸收快而规律。但缺点是:中药灌肠刺激直肠, 往往刚灌完药液后患者即有强烈的便意感, 不能忍受而过早排出药液影响疗效。妇炎净为中成药制剂胶囊, 为妇科炎症常用药, 具有消炎、清热利湿等作用。下腹部理疗实为盆腔理疗, 是通过温热或内生热效应进入盆腔组织,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新陈代谢, 提高组织再生能力, 增加吞噬细胞的作用, 以利炎症吸收和消退。其方法包括激光、超短波、音频、微波等。国内有较多文献报道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超短波并辅以音频或中频、微波等治疗, 能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腰骶酸痛、月经失调、子宫附件增厚、压痛等症状和体征[5,6]。全身静脉滴注治疗组:根椐慢性盆腔炎多数为混合感染, 故采用敏感的2种抗生素联合给药, 虽然有一定疗效, 但由于病情反复发作, 长期全身用药副反应大, 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 导致患者难于坚持治疗用药和耐药菌产生。盆腔灌注治疗组:盆腔灌注是血管外给药的一种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抗生素的局部吸收浓度, 药物直接注入盆腔后, 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 有效提高局部的生物利用度, 从而达到控制炎症, 预防粘连, 促进炎症的吸收及消退的目的。此外, 由于用药剂量减少, 可明显减轻全身副反应发生。灌注药物包括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以及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等。临床对照表明[7], 盆腔灌注治疗对缓解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体征是有效的。本组采用药物联合盆腔灌注治疗, 其中甲硝唑为一种低分子量5-硝苯咪唑药物, 在体内外对革兰阴性和阳性厌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在无氧环境中还原成氨基而显示抗厌氧菌作用;硫酸庆大霉素常用其硫酸盐, 在水中易溶, 为广谱抗生素, 对于多种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具有抗菌作用, 其与血清蛋白很少结合, 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可渗入胸、腹腔等, 对腹膜刺激性小;α糜蛋白酶属蛋白水解酶, 能选择性分解由酪氨酸或苯丙氨酸所构成的肽链, 使盆腔粘连溶解, 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炎性水肿、粘连和盆腔炎等;5%碳酸氢钠则可中和体内各种细胞所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 破坏细菌生长环境, 不利于细菌繁殖;地塞米松抑制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 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 如组织粘连、瘢痕等;利多卡因为麻醉药物, 其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 穿透性扩散性强, 加入适量的利多卡因可减轻药物对腹膜的刺激, 达到止痛作用。我院对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不孕等采用腹腔灌注治疗方法, 收到满意疗效。该法操作简单, 无损伤, 灌注药液时患者无疼痛感, 无副反应发生, 且临床治愈率高, 尤其是输卵管阻塞不孕患者, 有一半以上行盆腔灌注治疗1疗程后1年以内顺利妊娠。目前, 我院对于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性包块 (小于5 cm) 、输卵管阻塞等的治疗几乎已被盆腔灌注治疗法所取代。笔者认为盆腔灌注治疗是慢性盆腔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贞, 苏应宽.盆腔炎[M].//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572-58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4.
[3]郑惠国, 梁素娣.现代妇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33-42.
[4]刘高金, 张佩珠.现代优生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209-210.
[5]鲁月红.综合物理因子治疗慢性盆腔炎[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5, 35 (5) :424-425.
[6]和永生.消炎止痛汤配合超短波和中频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J].河南中医, 2005, 25 (11) :50-51.
[7]蒋亚萍, 蒋松, 朱晨燕.盆腔灌注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J].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14 (6) :555-556.
盆腔灌注 篇2
关键词 腹腔灌注 慢性盆腔炎 治愈率 复发率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6年12月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2027例,平均年龄20~56岁,经腹灌病例1095例,未经腹灌病例932例,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0.5年者,腹灌病人763例,未腹灌者546例。
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按意愿治疗随机分为两组,腹灌组与未腹灌组。未腹灌组即传统的各种全身抗炎治疗组,腹灌组是指应用1~3次腹灌抗生素液体同时加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腹灌具体操作:充分消毒脐轮、脐周皮肤,用留置套管针选脐轮下缘为穿刺点,嘱患者吸气鼓起下腹后垂直进针,有落空感即拔出针芯与输液管相连;灌注的液体一般选敏感抗生素溶液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等,和抗厌氧菌药甲硝唑(或替硝唑)注射液为主,加以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促溶解并抗过敏,有时还加用阿托品抗痉挛治疗。输液量在750ml以下,灌注速度以流线型注入为佳,一般20分钟左右即完成。灌注后1~3天嘱患者多半卧位以利药物充分作用于盆腔;一般1周后再腹灌1次,3次为1疗程。
疗效评定:依据《妇产科学》第6版教材诊断,按其症状、体征评定疗效,具体依无腹痛症状和妇检盆腔无压痛体征者为治愈,明显减轻者为好转,腹痛和压痛消失半年后又出现者为复发。疗效比较应用统计学X2检验处理计算P值。
结 果
盆腔炎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效果比较:腹灌组治愈916例,好转178例,治愈率83.65%;未腹灌组治愈671例,好转261例,治愈率72.00%;两组治愈率有差别,X2 =40.26,P<0.005。
治疗后0.5年随访结果:腹灌组随访783例,治愈595例,治愈率76.12%,复发187例,复发率23.88%;未腹灌组随访606例,治愈371例,治愈率61.22%,复发235例,复发率38.78%;两组治愈率和复发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X2 =35.19,P<0.005。
不良反应:腹灌组78例出现轻度腹胀、腹痛、恶心欲吐及心慌、气短等胃肠道及膈肌刺激反应,经半卧位等对症处理后逐渐缓解;有46例患者灌注当日有失眠、兴奋的神经精神症状,大多数患者于灌注次日自觉症状及不良反应即明显缓解。2例出现扎伤腹主动脉出血,改为反麦氏点穿刺腹灌;1例出现糜蛋白酶过敏反应。以上不适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除,病人均能耐受腹灌,未发现有明显胃肠道及肝肾功能受损的表现。
讨 论
腹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药液直接浸泡在盆腔患处,起高浓度消炎的作用,同时松解粘连、吸收炎性组织和炎性包块。具体药代动力学[1]:①腹灌可使盆腔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局部药物濃度比静脉途径给药浓度高出10~1000倍,明显提高抗生素的局部血药浓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②通过扩散及渗透作用使药液直接对炎性组织起溶解、消炎作用;③部分药物可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直接治疗盆腔静脉瘀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④加入糜蛋白酶等药可以增强松解粘连的作用,充分吸收盆腔炎性组织及包块;⑤配合口服妇科中成药活血化瘀,并有利于盆腔药液的吸收。腹灌主要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对急性盆腔炎性患者,可在全身静脉抗炎1周以后选用。禁用于腹腔脏器畸形、移位,过敏体质;对有严重并发症的危重患者慎用。
本组病例传统治疗总治愈率72.0%,与最近报道的治愈率70%~80%相一致[2]。腹灌治疗总治愈率达83.65%,比传统治疗组提高了11.65%;随访后腹灌组复发率较传统治疗组降低了14.90%。所以,腹灌治疗不仅能提高盆腔炎患者的治愈率,而且使盆腔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3]。另外,发现脐部腹壁较薄,并有脐动静脉和退化的动静脉韧带及肝圆韧带,有利于穿刺和吸收。故逐渐改良以此为穿刺点。但应避免损伤腹主动脉。当然腹灌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易于掌握,用药时间短,费用低,疗效满意,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尤其对炎性继发不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李俊东,李孟达.腹腔化疗在卵巢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7):392.
2 牛桂莲,刘利萍.氧氟沙星、替硝唑等联合腹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5,3.
盆腔灌注疗法的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盆腔灌注,治疗,盆腔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50例, 年龄18~42岁, 平均30岁。其中有明显盆腔积液15例, 有的自感下腹疼, 个别伴有右上腹疼;造影显示单侧输卵管不通15例, 有的合并有积水。造影显示单侧输卵管上举10例。盆腔炎性包块10例。
1.2 方法
地塞米松10mg,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L (0.2g) , 甲哨唑葡萄糖注射液500m L (1.0g) , 患者排空膀胱, 取平卧位, 在髂前上与脐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常规皮肤消毒, 铺无菌洞巾, 用2%利多卡因5m L局部麻醉, 嘱患者鼓气, 用l6号硬膜外穿刺针垂直刺入, 术者有落空感, 拔除针芯, 抽无回血接输液器, 向腹腔灌注上述药物, 灌注后拨针用创可贴贴针眼部位, 3~7d1次, 3~5次为1疗程。灌注后有盆腔积液的情况下, 用阴道超声检查或超声下输卵管声学造影, 用以诊断或观察治疗效果。
2 结果
15例盆腔积液中, 积液消失12例, 另3例虽有少量积液但无明显症状;15例输卵管不通治疗后造影, 通畅4例;10例输卵管上举有3例得到改善。10例盆腔炎性包块经治疗后消失6例, 4例明显小于相当于原来的三分之一。
灌注液吸收情况:灌注后第3天超声检查, 药液基本全部吸收30例, 1周后吸收17例, 1周后相当于灌注后二分之一量的3例。
另在盆腔积液的情况下超声观察:有的盆腔见多条粘连带;造影输卵管上举的病人, 多表现为输卵管和卵巢一起粘连于子宫的侧壁近底部, 有的粘连于盆壁, 检查时用手压腹部时其位置固定;正常输卵管超声难以显示, 当输卵管周围有液体时, 正常的输卵管显示为具有波动性的管状结构, 管外径8~10mm, 如管腔内无液体, 超声无法区分管腔界限并测量内径, 仔细观察见输卵管在子宫与卵巢间蠕动, 伞端有摆动现象, 对输卵管不通的病人灌注后声学造影, 并有机械性的输通作用。
3讨论
盆腔炎的致病原由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梅毒和淋球菌等性传播性疾病引起, 途经淋巴、血液循环、生殖道粘膜上行、直接蔓延感染, 随病情进展炎症浸润、水肿、粘连、包裹性积液、坏死化脓;按其发病过程分急慢性两种。由感染的腹腔液体直接播散或是通过淋巴管间接至膈下形成肝周围炎和腹膜炎, 造成肝脏周围粘连, 即盆腔感染性疾病合并肝周围炎, 称为Fitz-Hugh-Curtis综合征 (FHCS) [1], 目前, 普遍认为该综合征是以沙眼衣原体感染为主要病因[2], 急性盆腔炎有FHCS时右上腹放射疼, 咳嗽、呼吸和体位变动时疼痛加剧。多数症状不典型或稍有不适, 有的在体检时才发现, 多以不孕或发生宫外孕就诊。腹腔灌注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能够明显提高抗生素的局部血药浓度,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副反应较全身用药轻且缓解快, 操作方法简单, 易于掌握, 对盆腔急慢性炎症效果显著。但对慢性炎症已造成的粘连及输卵管阻塞不能改善, 有些输卵管积水是由于分泌液不能排出, 所以持续存在, 再继续消炎治疗无效。
治疗前要询问病史、妇科检查、子宫附件B超检查确诊, 必要时行肿瘤相关标记物检测, 排除妇科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非炎性包块。行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查, 无用药禁忌证。灌注时注意有时针眼部位及皮下出血, 另注意病人腹痛时是否把药液注入前壁腹膜外、注入大网膜内 (图1) , 这样影响疗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 灵活应用。灌注液吸收慢的可能与慢性盆腔炎引起盆腔腹膜粘连纤维化有关。
盆腔灌注方法简单, 便于操作, 同时给超声检查制造了一个很好的声窗, 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有盆腔炎要早治疗。
参考文献
[1]Sharma JB, Malhotra M, Arora R.Incidential Fitz-Hugh-Curtis syndrome at lapartoscopy for hebign gynecoloicconditions[J].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2, 79 (3) :237~240.
盆腔灌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0例。全体入选病例均经常规检查后确诊。对照组患者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 (43.57±5.62) 岁;其中急性54例, 慢性46例;临床症状:月经不调42例, 白带异常38例, 子宫底部压痛2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67岁, 平均年龄 (43.62±5.84) 岁;其中急性51例, 慢性49例;临床症状:月经不调41例, 白带异常36例, 子宫底部压痛25例。两组患者均已排除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和恶性肿瘤, 以及阴道炎患者, 所有患者已知晓本次研究详情, 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 给予患者500 m L浓度为10.05%葡萄糖注射液加入0.9 g克林霉素, 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然后再500 m L浓度为0.009%的生理盐水中加入0.4 g丁胺卡那霉素静脉注射, 1次/d, 连续治疗7天后改用口服克林霉素, 连续治疗7天。观察组患者接受喷枪灌注治疗, 即:患者体位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因后, 以超声波引导技术奖18G穿刺针探入液性暗区, 穿刺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实施全面消毒, 后向盆腔内注入0.9%生理盐水250 m L、0.4 g丁胺卡那霉素及0.6 g克林霉素混合液, 并将药液保留在盆腔内, 1次/d, 连续治疗1周。治疗期间, 注意观察患者输卵管是否存在脓性包块, 若察觉包块则需使用生理盐水处理包块后再行灌注治疗, 以免引起阻塞。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月经规律, 白带正常, B超检查结果显示, 未发现异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75%以上, B超下可探及异常回声, 液性暗区范围明显缩小;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进一步加重, B超下探及异常回声, 液性暗区范围无明显改变。
复发判定标准:治疗后随访6个月, 患者再次出现相同症状入院治疗则视为复发。
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不良反应具体症状、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及处理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 疾病复发率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 上述观察指标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 对照组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恶心13例, 呕吐7例, 占比10%;观察组6例患者出现轻微腹痛, 占3%, 其他患者未见明显异常。较对照组,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不良反应患者症状轻微, 故未给予任何处理, 患者症状自行消失。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发病率极高妇科疾病, 临床症状有:下腹部疼痛、月经不调, 情况严重时可导致不孕不育。该疾病的治疗较为棘手, 患者多半需要接受长期治疗, 且治愈后复发率高。据了解[5],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所致, 部分患者是由生殖道感染所致。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主张保守治疗, 以静脉推注或盆腔灌注药物为主。同时, 在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 还需结合患者个人病情和个体差异, 谨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研究人员发现, 相较于静脉给药, 直接对盆腔进行灌注治疗疗效更为理想, 因为药液经盆腔灌注直达病灶, 直接与炎性病变部位接触, 因此作用更明显。同时, 静脉给药会导致药物中的部分成分蓄积体内, 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因此, 现代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更主张以盆腔灌注的方式进行治疗, 该研究结论与本文论点基本吻合。
近年来, 我国慢性盆腔炎发病率逐年递增, 并表现出年轻化趋势, 严重危害到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 临床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改善慢性盆腔炎疗效, 本文以我院收纳患者展开随机对照试验。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14d的治疗后, 两组治疗疗效存在极大差异。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6%, 显著高与对照组的82%;同时, 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 对照组复发率为16%, 观察组为6%, 较对照组, 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低,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结果提示, 较常规静脉给药治疗, 盆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更显著, 且治愈后不易再复发, 具有显著优势。此外,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结果充分证实, 盆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性良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能有效减轻患者治疗期间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较为棘手, 临床若希望获得理想的治疗疗效, 就务必要加强研究力度, 从提高治疗疗效、确保用药安全性、降低复发率方面着手。本文经研究发现, 盆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 较传统静脉给药优势更显著, 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完全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不过, 基于本研究抽取样本较为有限, 故科学严谨度有待考证, 今后有关该课题的研究仍需继续跟进, 为不断提高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艾咏梅.慢性盆腔炎妇产科治疗疗效的观察与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3 (10) :202-203.
[2]王美惠.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预后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0 (12) :222-223.
[3]李慧敏, 李燕林.中药保留灌肠加电脑仿生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J].国医论坛, 2012, 17 (06) :456-457.
[4]张爱爱.自拟丹芍活血行气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 2011, 21 (03) :881-882.
[5]张梅.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替硝唑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2) :72.
盆腔灌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的入选
临床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纳入标准: (1) 患者年龄均在18~40岁。 (2) 患者就诊前一个月不曾使用过抗生素或者阴道冲洗。 (3) 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及治疗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4) 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1) 患有其他严重的身体及精神疾病。 (2) 过敏体质, 或者已知对本治疗的药物过敏。 (3) 孕妇及妊娠期妇女。 (4) 依从性比较差, 中途退出治疗[2]。根据上述标准, 我院妇科门诊在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
1.2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2岁, 年龄最大的39岁, 平均年龄 (29.5±4.1) 岁, 病程在1~5年之间, 平均病程 (2.1±0.5) 年。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将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47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洛美沙星联合替硝唑盆腔灌注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洛美沙星联合替硝唑静脉滴注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进行分析, 差异性较小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3 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患者月经完全消失后, 给予250m L的洛美沙星注射液联合100m L的替硝唑注射液为患者进行盆腔灌注。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采取平卧位, 以脐部和髂前连接线中1/3处为穿刺点, 先进性常规消毒处理, 叮嘱患者用力憋气, 使腹部隆起, 手术医师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腹壁上垂直穿刺, 有明显落空感即表示留置针已经进入到腹腔。然后将留置针的针芯抽出, 使留置针套管留于原处, 用注射器进行回抽, 如果没有气体、液体或者血液抽出, 改接入输液器将配好的液体滴入盆腔后拔出针套, 用创可贴覆于创口处, 调整理疗仪, 使之对准患者腹部疼痛的一侧进行照射, 30min一次, 为了保证患者腹腔内的药液长期留于腹腔内, 应叮嘱患者尽量在3h内保持仰卧。每5天进行一次治疗, 一次为一个疗程, 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
对照组:为患者静脉滴注250m L的洛美沙星并联合滴注200m L替硝唑, 每天一次, 3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在治疗期间, 禁止两组患者使用任何抗生素, 禁止患者进行性生活或阴道冲洗。
1.4 疗效评定
参照《盆腔炎疗效评价标准》并根据患者下腹疼痛的情况, 结合妇科检查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将患者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并计算出总有效率, 总有效率= (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 /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采用χ2进行检验, 统计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痊愈16例, 显效19例, 有效10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为95.
74%, 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 显效14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8.72%。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现代医学上认为, 慢性盆腔炎的病变大多以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卵巢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黏膜炎最为常见, 是女性内生殖器和周边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病变的总称[3]。本病多发生于育龄妇女中, 临床上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 本文中采用洛美沙星联合替硝唑盆腔灌注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洛美沙星联合替硝唑盆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机质的参考。方法 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将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47例患者采用洛美沙星联合替硝唑盆腔灌注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洛美沙星联合替硝唑静脉滴注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5.74%, 对照组有效率为78.72%,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有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临床上, 慢性盆腔炎采用洛美沙星联合替硝唑进行盆腔灌注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洛美沙星,替硝唑,盆腔灌注
参考文献
[1]沈宇清, 吴玉仪, 司徒文慈.复方氨基酸螯合钙预防产后出血216例[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
[2]蒋贵林, 孙田子.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干预治疗输卵管 (远端) 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盆腔灌注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NACT的作用机制[2,3], 我们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①经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②经两位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质的妇科肿瘤医师进行妇科检查, 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的分期标准诊断为IB2~IIIA期宫颈癌, 且癌灶直径≥4 cm;③均为初治患者;④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 无明显化疗禁忌证;⑤已签署化疗同意书。选择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玉林红十字会医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第一人民医院4家医院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4例宫颈癌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59岁, 平均48.8岁。按照FIGO标准, 临床分期为:ⅠB2期2例, ⅡA期2例, ⅡB期6例, ⅢA期1例, ⅢB期3例。腺癌2例 (病理分级Ⅱ级2例) , 鳞癌12例 (病理分级Ⅲ级5例, Ⅱ级3例, Ⅰ级1例, Ⅱ~Ⅲ级3例) 。
1.2 分组
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14例患者随机分为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7例和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7例, 两组间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同组医师对两组分别进行一个疗程术前动脉灌注化疗, 而后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或继续化疗或放射治疗。
1.3 药物及剂量
卡铂 (粉剂) , 齐鲁制药厂出品, 每支100 mg, 每疗程按300 mg/m2一次性给药。
1.4 给药方式
1.4.1 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
采用Seldinger′s技术完成双侧股动脉置管, 将两条5.0F Cobra-2导管分别置入左、右侧子宫动脉上、下行支分支前约0.5 cm处, 以避开子宫动脉膀胱支及输尿管支, 并行动脉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intra-arterial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IA-DSA) , 造影证实见图1。将卡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 ml内, 分装入两支50 ml注射器内, 连接动脉导管后同时推注, 每分钟推入2.5 ml, 推注时间为20分钟。
1.4.2 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
采用Seldinger′s技术完成双侧股动脉置管。将两条5.0F Cobra-2导管分别置入左、右髂内动脉前干, 避开臀上动脉, 并行IA-DSA造影证实导管位置, 见图2。将卡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 ml内, 分装入两支50 ml注射器内, 连接动脉导管后同时推注, 每分钟推入2.5 ml, 推注时间为20分钟。
1.5 宫颈癌组织取材
于灌注卡铂后0、10、20分钟, 在新鲜活体宫颈癌病灶处用宫颈活检钳咬取约0.3~0.5 g癌组织, 用0.9%氯化钠液冲洗干净组织表面的血液, 并用过滤纸吸净表面液体, 置玻璃试管中-4℃封闭保存, 备测。
1.6 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的测定
先测得癌组织干重, 用浓硝酸和浓盐酸溶液溶解后, 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其铂离子浓度。仪器为日立180-7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GF-4型石墨炉。将标本液用1%Triton X-100溶液稀释后, 加样器自动进样200 μl进行测量。根据公式得出铂离子浓度。
1.7 数据处理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the time-concentration, AUC0~20 min) 值由非房室模式获得。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样本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组间的差异表达。
2 结 果
2.1 两组峰值及曲线形态比较
两组宫颈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的峰值均出现在化疗结束后即刻, 其后铂离子浓度随时间延长而快速下降, 呈一逐渐下降的曲线, 见图3。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的峰值为251.00±119.39 ng/mg, 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峰值为186.73±110.66 ng/mg, 前者是后者的1.34倍,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灌注后10分钟、20分钟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 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仍较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高, 分别为1.23倍、1.17倍,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AUC0~20 min值比较
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灌注化疗后0~20分钟内的癌组织内铂离子的AUC0~20 min为3432.50±2099.94 ng·min/mg;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的AUC0~20 min为2722.36±1474.34 ng·min/mg, 前者是后者的1.40倍,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以往认为宫颈癌属于化疗药物不敏感性肿瘤, 仅在晚期及复发的患者中将化疗作为姑息治疗的一部分。但随着新抗癌药物的出现及对宫颈癌化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化疗对宫颈癌具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将化疗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主要是集中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术前化疗, 以期达到降期的目的, 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称之为 NACT。NACT根据用药途径分为传统的静脉化疗和盆腔动脉化疗, 我们的前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 动脉化疗后癌组织内的抗癌药物峰浓度及AUC值明显高于静脉化疗[4]。
解剖学上宫颈位于盆腔的正中, 宫颈及宫颈周围组织 (主韧带和宫骶韧带) 血供主要来源于盆腔动脉, 而能够向宫颈供血的分级盆腔动脉主要如下:髂内动脉前干、子宫动脉。宫颈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局部生长为主, 早期患者局限在宫颈, 供血主要以子宫动脉为主;局部晚期患者癌灶主要向宫颈两侧的主韧带和宫骶韧带浸润, 此时除子宫动脉供血外髂内动脉前干的其他分支如阴部内动脉也参与供血[5]。在最初的宫颈癌介入性动脉灌注化疗中, 我们选择的盆腔靶动脉是髂内动脉前干, 由于该动脉在发出子宫动脉的同时, 还发出膀胱上下动脉、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等向盆腔内的其他脏器供血, 由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有部分抗癌药物被分流到盆腔内的其他脏器, 如分流到膀胱上下动脉可导致化学性膀胱炎等不必要并发症的发生。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子宫动脉插管在临床上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技术, 如果将动脉化疗的靶血管选择在子宫动脉, 是否有更多的药物直接进入到癌灶内, 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更少的并发症, 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学者曾提出:对于病情较晚期的宫颈癌患者、癌瘤侵犯宫旁组织时, 应选择髂内动脉前干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 病灶较为局限, 应选择子宫动脉进行相应的治疗。而杜端明等[6]认为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 可使药物集中作用于宫颈、宫旁及邻近组织, 既可提高疗效又可治疗可能存在的转移灶, 而栓塞则应选择更精细的动脉如子宫动脉, 但上述观点缺乏相应的基础研究依据支持。因此, 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应用常规剂量卡铂 (300 mg/m2) 分别行子宫动脉和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后, 宫颈癌癌组织内的铂离子无论是峰浓度还是AUC0~20 min值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临床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提示, 对于宫颈癌患者无论是选择子宫动脉还是选择髂内动脉前干化疗, 均可获得相同的效果。但从并发症的角度, 袁华等[7]研究报道, 超选择动脉内灌注化疗能减轻毒副反应, 增强抗癌效应。陈继明等[8]报道动脉介入NACT可提高宫颈癌的近期疗效, 化疗副反应轻, 患者耐受性好。因此, 髂内动脉前干化疗并发症高于子宫动脉化疗;从操作难度和医疗费用的角度, 子宫动脉化疗高于髂内动脉前干化疗。所以, 在宫颈癌动脉化疗分级血管的选择上, 我们建议应根据不同的宫颈癌期别、不同医院动脉插管的操作水平及患者的经济水平考虑如下:①IB2期宫颈癌患者, 此时癌灶局限于宫颈部位且无宫旁组织的浸润。最优先选择子宫动脉化疗, 可减少并发症;次选择髂内动脉前干化疗。②ⅡA期以上的宫颈癌患者, 由于此时宫颈癌灶的供血动脉除了双侧子宫动脉外, 还有源自髂内动脉前干的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等。因此, 最优先选择三阶梯动脉化疗, 即首先应用精细动脉插管技术, 将导管置于子宫动脉下行支, 灌注总量1/3的化疗药物;然后将导管退到子宫动脉主干 (子宫动脉上、下行支分支前约0.5 cm处, 以避开子宫动脉膀胱支和输尿管支) , 灌注总量1/3的化疗药物;最后将导管退到髂内动脉前干, 选择髂内动脉前干动脉化疗灌注剩余化疗药物 (总量的1/3) 。③由于宫颈的血供是来源于双侧盆腔血管, 其间存在丰富的动脉血管网, 因此建议选择双侧动脉化疗。④是否同时栓塞。栓塞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建议根据病灶情况选择是否同时栓塞。如对于IB2期患者, 建议同时栓塞。对于ⅡA期以上的患者, 如果估计1次动脉化疗能够获得手术机会者, 可同时栓塞;如果需多次化疗者, 首次治疗不建议栓塞, 以免损伤动脉血管导致血管闭塞。
由于本研究宫颈癌的病例数偏少, 同时也未按分期进行研究, 故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证实上述建议。
摘要:目的:对比术前超选择子宫动脉与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卡铂化疗宫颈癌癌组织内的铂离子浓度, 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靶血管实施动脉化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且癌灶较大易于取材的患者14例, 随机分为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和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 以卡铂300mg/m2一次性给药。在灌注后0、10、20分钟分别钳取宫颈癌组织, 测定标本内铂离子浓度。结果:①峰值及曲线形态:两组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的高峰值均出现在化疗结束后即刻, 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快速下降, 呈一下降曲线。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的峰值是251.00±119.39ng/mg, 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的峰值是186.73±110.66ng/m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②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0~20min) 值: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化疗后0~20分钟的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AUC0~20min为3432.50±2099.94ng.min/mg, 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组为2722.36±1474.34ng.min/m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与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后癌组织内铂离子无论是峰浓度还是AUC0~20min均无明显差别, 但从减少动脉化疗并发症的角度, 应根据宫颈癌的分期情况选择合适的靶血管实施动脉化疗。
关键词:宫颈癌,盆腔动脉,灌注化疗,铂离子峰浓度,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参考文献
[1]刘丽, 石红.宫颈癌15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10) :16-18.
[2]魏毅利, 方建玲.局部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方法探讨[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8, 22 (3) :224-228.
[3]赵月霞, 韩东亮, 刘峰.晚期宫颈癌单纯放疗配合动脉栓塞化疗的探讨[J].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 (13) :744-745.
[4]陈春林, 谭道彩, 梁立治.动、静脉灌注化疗子宫颈癌组织药物浓度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5, 30 (5) :298-300.
[5]陈春林, 刘萍主编.妇产科放射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7-272.
[6]杜端明, 刘鹏程, 余宏建, 等.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7, 14 (4) :601-603.
[7]袁华, 徐建英.超选择动脉内灌注化疗在ⅠB~ⅡA期宫颈癌术前应用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 :21-24.
盆腔灌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共68例, 其共同病史均具备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痛。年龄16~42岁, 发病时间1~5年, 随机分成静脉输液组 (34例) 、和腹腔灌注联合超短波治疗 (34例) , 疗程2周。
1.2 诊断标准
PID由于炎症轻重、感染范围大小及感染的病原体不同, 临床上PID患者症状和体征差异较大,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而定, 通常按照最低诊断标准、附加标准、特异标准等来综合性诊断[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多个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各变量相关分析采用Peason相关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硝唑联合头孢二代两联抗生素治疗。头孢呋辛1g, 加入0.9%NS100mL (有青霉素皮试阳性者改用氧氟沙星) 中, 静脉滴注, 每天2次;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每天2次。7d为1个疗程, 治疗疗程1个。治疗组:腹腔灌注, 所有药品 (甲硝唑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10mg庆大霉素16万单位生理盐水250mL, 一次性套管针1个输液器1个) , 以盆腔炎消炎灌肠方药研末与酸醋调和加热, 用纱布外包后外敷下腹部同时超短波治疗仪理疗40min, 每天1次, 7d为1个疗程, 治疗疗程1个。
1.5 操作方法
(1) 排空膀胱, 取仰卧位, 用碘络酮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取左或右髂脐连线中下1/3处为穿刺点, 取一次性套管针, 将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 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 共2组备用。 (2) 让患者鼓起腹部, 将套管针于穿刺点刺入腹腔, 当有落空感时, 抽出针芯, 用注射器回抽有无血液、肠内容物等, 如无, 连接输液器, 注入药液。 (3) 灌注完毕, 快速抽出套管针, 穿刺部位盖以无菌纱布压迫2~3min。 (4) 灌注同时取配制好的中药腌敷包敷下腹部同时配合超短波理疗约40min。
1.6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价标准
(1) 观察内容:有无恶心、呕吐、胃部不适、下腹疼痛、皮下渗液等, 如感腹疼加剧或呕吐, 应立即停药。 (2)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主要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 妇科检查盆腔及两侧附件区压痛 (-) 。好转:部分症状减轻或小部分症状消失, 盆腔及附件压痛 (±) 。无效:症状无缓解, 盆腔及附件压痛。
2 结果
2.1 穿刺情况
34例均顺利注入。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29例占.85.29%。好转3例占8.82%。无效2例占5.88%。其中1例腹腔镜探查为子宫内膜异位。对照组:治愈21例占.61.76%。好转5例占14.71%。无效8例占23.53%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靠以往的经验选择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首选广谱抗菌药物, 由于分布到局部病灶的有效药物浓度有限, 远不能彻底抑制或杀灭致病菌, 效果多不明显。我院通过腹腔灌注联合中药外用配合超短波理疗的方案, 取得较好的疗效。采取腹腔灌注治疗盆腔炎, 可使药物直接到达盆腔, 在盆腔器官及周围组织病变内保持较高的有效浓度, 从而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药物配置中运用甲硝唑有抗厌氧菌左右, 地塞米松有抗炎及抗过敏的作用, 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防止粘连, 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与抗生素联合应用, 能加强其疗效。外敷及灌肠中药均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的作用, 由于药物加热及理疗, 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增生纤维组织软化, 有利于炎症病灶消散吸收。但术后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口中有金属味、食欲减退、上腹不适、下腹胀等。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 (1) 每次灌注前患者一定要排空膀胱, 防止误穿。 (2) 用力不能过猛, 以防针头直接刺入腹主动脉, 引起血液回流, 如回抽有血液, 应立即拔出套管针, 用力压迫穿刺部20~30min。 (3) 拔出针芯时要小心, 以防针尖刺破套管针, 使药物渗入皮下组织。 (4) 穿刺2次回抽仍有肠内容物, 应停止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