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盆腔痛(通用7篇)
女性慢性盆腔痛 篇1
慢性盆腔痛是指时间≥6个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 在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占较大比例, 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本文通过对本院568例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引起慢性盆腔痛的原因,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痛患者568例, 年龄22~48岁, 均为已婚或有性生活史, 其中有妇科手术病史89例。
1.2 诊断方法
(1) 病史:询问病史, 了解腹痛诱因、疼痛部位、性质及程度, 腹痛有无放射痛、与体位及月经周期的关系, 有无手术史及婚育情况等。 (2) 体检:全身查体及腹部查体、盆腔查体。注意腹部手术瘢痕及压痛点, 注意沿尿道及膀胱底部触诊阴道前壁, 了解尿道及膀胱有无炎症。 (3) 辅助检查: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细胞分析及尿液分析、腹腔镜检查等。
2 结 果
568例患者中病因与妇科有关且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盆腔炎性疾病243例 (42.78%)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126例 (22.18%) 、妇科盆腔术后粘连性疼痛47例 (8.27%) 。非妇科疾病引起的慢性盆腔痛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肠易激惹综合征及结肠炎57例 (10.04%) 、肌肉骨骼痛31例 (5.46%) 、泌尿系疾病7例 (1.23%) 。余57例 (10.04%) , 病因不明。
3 讨 论
导致慢性盆腔痛的疾病复杂多样, 妇科疾病及非妇科疾病的炎症、肿瘤、手术损伤及心理因素等均可引起慢性盆腔痛, 有时采取多种诊断方法仍不能确诊疼痛原因, 因此治疗较困难, 而疼痛的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慢性盆腔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统计的几种疾病是引起慢性盆腔痛的常见原因, 现探讨以上几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及诊断治疗方法。
3.1 盆腔炎性疾病
此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 其中慢性盆腔炎症是由急性炎症未彻底治疗导致病程迁延, 造成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 是引起慢性盆腔痛的最主要原因。常见疾病有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肌炎、慢性输卵管炎、卵巢炎、慢性结缔组织炎。其诊断方法: (1) 病史及体征:临床可出现持续性下腹及腰骶部坠胀、隐痛, 可在月经前后、性交后或劳累后加剧, 出现白带增多, 月经不规律及不孕等症状。妇科查体:子宫后倾后屈, 子宫及附件区压痛, 宫旁组织增厚、触痛, 附件区可扪及包块。 (2) 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 (3) 一般治疗:可加强宣教,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加强营养及锻炼, 增强体质。物理疗法:通过温热刺激促进盆腔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代谢, 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对于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合并盆腔包块者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疼痛多与月经周期有关, 疼痛常于月经来潮前1~2d开始, 于经期第1天加重, 以后逐渐减轻, 月经干净时缓解, 有周期性, 但部分患者疼痛与月经周期无相关性, 疼痛呈持续性, 可能与盆腔病变较重引起盆腔粘连或盆腔充血进而造成非月经期也可出现下腹痛及腰骶部疼痛, 并在经期及经前加重。此类患者宜漏诊。据资料统计, 慢性盆腔痛妇女在诊断性腹腔镜检查中发现有10%~52%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 高度怀疑的患者可行腹腔镜检查。子宫腺肌病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子宫肌壁增厚等典型表现, 易确诊。治疗可采取药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3.3 盆腔术后粘连性疼痛
妇科术后盆腹腔粘连引起的疼痛可引起牵涉性疼痛、内脏疼痛。其疼痛特点为慢性持续性钝痛, 出现肠粘连时可出现腹部胀气、排气及排便后疼痛缓解或停止。因粘连部位不同可表现为腹部、脐周及下腹部、耻骨上、盆腔疼痛。输卵管结扎术引起的盆腔淤血综合征, 其临床特点为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极度疲劳感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可伴淤血性痛经、月经改变及白带增多。妇科附件切除术后的卵巢残留综合征及宫颈粘连、宫腔粘连综合征引起的慢性盆腔痛为下腹部坠痛, 其治疗可采取药物及手术治疗。
3.4 肠易激惹综合征
此病是累及小肠及大肠的功能紊乱, 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其临床特点为下腹部多偏左侧的胀痛及痉挛痛, 排便后减轻或缓解, 反复发作, 可伴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有的患者可伴抑郁、紧张等精神症状。治疗以避免诱因及适量应用地西泮、调节神经功能等药物治疗。可行结肠镜检查排除溃疡性结肠炎等器质性病变。
3.5 肌肉骨骼痛
因肌肉骨骼功能失调引起慢性盆腔痛, 其疼痛特点为疼痛程度及部位常随体位的改变或特殊身体活动而变化, 休息后可缓解, 受累肌肉骨骼用力时疼痛加剧, 妇科查体无异常。
3.6
泌尿系统疾病如间质性膀胱炎、尿道综合征、反复性尿道膀胱炎引起的慢性盆腔痛常合并膀胱刺激症状。
4 小 结
在慢性盆腔痛疾病的临床诊治中, 医师需全面掌握妇科及其他内外科相关疾病的诊疗方法, 仔细全面询问病史, 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要有耐心, 查体全面完整, 及时请相关疾病的专科医师会诊, 避免漏诊及误诊。
关键词:女性,盆腔痛, 慢性
参考文献
[1]黄薇.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盆腔疼痛[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8, 14 (6) :286.
神经阻滞治疗慢性盆腔痛 篇2
CPP的病因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运动系统等,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间质性膀胱炎、肠易激综合征、肌肉筋膜疼痛等。既往的治疗多局限于妇科疾病,但事实上CPP的病因中妇科疾病仅占20%,因而,CPP的治疗应着眼于多个系统。同时,针对单一病因的治疗有时难以达到很好的疗效,CPP的治疗应是综合化的治疗。
疼痛的产生是有害刺激作用于外周神经,经神经传导最终到达大脑皮层,因而,所有的疼痛均可以归结到神经。慢性疼痛的病程中,伤害性疼痛信息的反复刺激,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异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记忆、结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及异常,此时去除伤害刺激后疼痛也可能持续存在。同时,反复伤害刺激造成伤害感受器的兴奋性提高,表现为轻微刺激或无刺激时机体也感到疼痛。受伤的神经产生异常高频簇状放电,也导致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疼痛感觉扩散、泛化,痛觉皮区分布界限紊乱也是导致痛觉过敏及超敏的原因。以上可以看出,神经传导与慢性疼痛的产生密不可分,神经阻滞治疗可以作为慢性疼痛治疗的一种选择。
神经阻滞疗法是指以化学药物或者物理措施,阻断局部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疗法,包括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及物理性神经阻滞疗法。前者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或神经毁损药物来阻断或破坏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以暂时或者长期缓解疼痛。后者以物理措施刺激周围神经,导致暂时或永久性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 神经阻滞治疗CPP涉及的主要神经
CPP涉及的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及内脏神经。可以通过神经阻滞来缓解疼痛的躯体神经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阴部神经、腹壁神经等。可通过神经阻滞来缓解疼痛的内脏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腰交感干、奇神经节)及部分神经丛(腹腔丛、上腹下丛、下腹下丛)等。
2 扳机点阻滞术
扳机点又称触发点,是指患者体表疼痛最敏感、最剧烈的部位,是最强的压痛点。其可发生在任何骨骼肌,所在部位有时也与穴位密切相关,多集中在筋膜、肌缘部,肌肉、筋膜移行肌腱部,肌腱附着于关节或骨骼的部位,末梢神经自深部穿过筋膜通向体表的部位。行扳机点阻滞术时,操作者根据患者诉说或指出的疼痛部位,以手指压触,寻找反应最强烈之处。此处通常可触及皮下有条索状或游丝状硬结或块,下压时伴有向四周扩散的异感。经皮注入局麻药,患者感到针刺感加剧疼痛,注射药物后疼痛缓解并有舒适感,表明注射到位。临床上,扳机点阻滞术多用于肌筋膜疼痛、三叉神经痛等扳机点明显的疼痛的治疗。
对于CPP而言,扳机点阻滞术多用于能准确定位的腹壁疼痛的治疗,主要涉及的神经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壁神经等。Long-Ching Kuan等曾报道对130例患下腹部疼痛的患者行扳机点阻滞术,采用麻醉药及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其中95%的患者在经过1次或2次阻滞后疼痛完全缓解,随访3个月,86.5%的患者疼痛未复发。
3 阴部神经阻滞术
来自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骶、尾神经的前支构成骶丛,骶丛发出分支构成阴部神经。阴部神经随阴部血管穿梨状肌下孔至臀部,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会阴部的坐骨直肠窝。其分支包括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和直肠下神经。见图1。
阴部神经痛与阴部神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与阴部神经受到卡压有关,其诊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上,常采用Labat提出的五项诊断标准(阴部神经分布区内疼痛,坐位时疼痛加重,夜晚睡觉时不会被痛醒,临床检查不到感觉丧失,局部麻醉阴部神经可止痛)。阴部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可以采用阴部神经阻滞术,阻滞方法包括X线引导、B超引导及CT引导等,可经皮或经阴道途径。见图2。
既往研究证实,阴部神经阻滞术对于阴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缓解有一定的作用。文献中Stanley等、Thierry Vancaillie等分别对阴部神经痛患者施行阻滞术,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症状有缓解,但长期随访发现,其疗效存在局限性,疼痛有复发趋势。阴部神经支配其分布区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故通常的阻滞术仅采用局麻药,而未见施行神经破坏的研究。由此推测,这可能是其效果短暂的原因。
4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
上腹下丛(即骶前神经),位于第5腰椎体的前方、两侧髂总动脉之间,是一宽约5 mm、长约5 cm的条索状神经束结构。其主要成分为来自子宫、宫颈及近端部分输卵管的痛觉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乙状结肠的传入神经以及来自骶交感干的交感神经纤维(见图3)。阻断骶前神经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接受的痛觉,故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CPP。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包括前入法和后入法两种途径,阻滞方法有X线引导、B超引导、CT引导以及腹腔镜直视下等。见图4。操作时应避免局部麻醉药或神经毁损剂进入髂总血管或髂内血管。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的优势在于创伤小和可反复操作。既往研究中,Plancarte、Cariati等的报道均证实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治疗CPP有效。Wechsler等发现反复施行阻滞术可以达到更好的阻滞效果,他们认为这与反复阻滞后中枢敏感性的改变有关。贾和平等国内学者对CPP患者行上腹下丛神经毁损术,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症状较前显著减轻,且未见严重并发症的报道。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的疗效持久性与选用的药物相关,同时,使用神经破坏药物治疗CPP前需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5 奇神经节阻滞术
奇神经节为两侧骶交感干的终端结合点,位于骶尾关节的前方,接受腰骶部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并提供盆腔及生殖器官的交感纤维,支配直肠末端、肛门、会阴部、阴道尾侧、尿道等部位的痛觉。见图5。
奇神经节阻滞术主要适用于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疼痛,如肛门痛、会阴痛、创伤性及特发性尾骨痛、严重痛经、各种盆腔疼痛综合征等。其路径包括自肛门尾骨韧带入路、经骶尾联合部入路、经尾骨穿刺、经侧方进针入路等,可由X线引导、B超引导及CT引导。见图6。其并发症有大小便功能异常、直肠穿孔、瘘管形成、感染等。
箭头所指为奇神经节位置
国外Khosla、Datir、Bhatnagar等的报道均证明奇神经节阻滞术可有效治疗顽固性会阴、肛门、直肠疼痛。贾和平等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证实,CT引导下奇神经节毁损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会阴痛。游昕等也证实CT引导下经皮奇神经节毁损术可以治疗顽固性骶尾部疼痛。韩坤等对5例会阴部疼痛患者行CT引导下奇神经节无水乙醇毁损联合射频热凝术,患者的疼痛症状经治疗后得到短期缓解,但远期有复发趋势,其原因可能也是相关神经未被彻底毁损或神经再生。同时,由于奇神经节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存在个体差异,这也可能导致不同患者的疗效不一致。
6 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疗法属物理性神经阻滞疗法的一种,治疗时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神经,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神经纤维传导功能障碍,从而达到神经阻滞目的、缓解顽固性神经疼痛,操作方法包括介入及经皮途径。
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具有无创、易操作的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少数文献中报道了TENS治疗CPP的研究。Lamina Sikiru等采用TENS治疗男性CPP,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国内张巍颖、吴惠琰等分别采用TENS治疗女性CPP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将TENS与传统中医穴位结合,即经皮穴位电刺激,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可以同时起到神经电刺激及中医针灸样的治疗效果。国内文献中有将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治疗女性痛经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痛经症状有改善。但该方法用于CPP的治疗,报道尚较少。
慢性盆腔痛病因及发病率分析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5月~2011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普通妇科患者5 219例,其中慢性反复发作的下腹部及盆腔疼痛不适来诊者1 017例,年龄20~55岁,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体格检查、妇科双合诊检查和妇科超声检查。
1.2 临床症状
均有反复发作下腹部疼痛及盆底部坠痛感,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主要表现为痛经、腰骶部疼痛及坠涨感、性交痛,伴有月经量增多、血块或白带增多。部分伴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症状及头晕乏力、性情烦躁的症状。
1.3 诊断标准
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进行性加重;经期可有肛门周围或腰骶部疼痛,有时伴有性交痛或慢性盆腔疼痛不适;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可有不孕史;妇科检查子宫可有增大,活动度受限,附件区可增厚或有囊肿;子宫骶韧带及子宫直肠窝部位常有结节,伴触痛。B超显示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直肠窝处异位结节等图像。
慢性盆腔炎:反复出现的下腹部、腰骶部疼痛、坠胀不适,劳累或月经期症状加剧;可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白细胞升高;子宫大小可正常,但活动度受限,附件区可有压痛,触及条索状或片状增厚,有时有骶骨韧带的增粗、质硬、触痛,但无结节;B超可见:附件区炎性包块、输卵管增粗积液或积脓、盆腔积液等炎性图像。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盆腔静脉充盈扩张及血流明显缓慢所致的一系列症候群。三痛(下腹痛、性交痛、痛经)、二多(白带多、月经量多)、一少(阳性体征少)是本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本病所致的白带增多,多为清澈的黏液,腹痛主要为较轻的腰骶部或下腹部的坠痛[2],在劳累、久立或性生活后疼痛加重,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状,检查见外阴及阴道壁为蓝紫色,静脉曲张迂曲,宫颈肥大,稍呈蓝色。B超可见宫旁、附件区串珠状或蜂窝状无回声,其内可见彩色血流充盈,严重时宫壁内扩张的静脉融合呈“彩球”状。
盆腔肿物(子宫肌瘤、附件肿物):子宫肌瘤常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增大或正常,外形不规整,可触及结节;附件肿物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区肿物,可有或无月经改变。两者均可伴有盆腔疼痛、不适。B超检查可见子宫肌瘤;卵巢及附件区的囊性、嚢实性或实性肿瘤,但巧克力囊肿除外。
其他病因:除了以上疾病的症状及体征,其余盆腔痛都归为其他病因。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盆腔痛发病率及原因分布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妇科就诊患者5 219例,以慢性盆腔痛为症状就诊者1 017例,发病率为19.5%,其中发病率20~40岁组发病率为27.1%,41~60岁组发病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慢性盆腔痛病因中慢性盆腔炎位居第一,其次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他三种病因所占比例相近,见表2。
2.2 慢性盆腔痛不同组别病因构成比比较
2.2.1 不同年龄组慢性盆腔痛常见病因构成比比较
20~40岁组慢性盆腔炎引起的慢性盆腔痛比例最大,而41~55岁组则明显低一些,两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组盆腔肿物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明显低于41~55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组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比例高于41~55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原因不明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2 不同生育情况组慢性盆腔痛病因构成比比较
已生育组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盆腔肿物所致的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明显大于未生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生育组慢性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较生育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生育组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原因不明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较高,未生育组该病因构成比较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2.3 不同分娩方式组慢性盆腔痛病因构成比比较
在本研究中,有剖宫产史者占慢性盆腔痛就诊者52.9%,顺产者占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剖宫产史者中慢性盆腔炎19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65例,盆腔静脉淤血60例。引起慢性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的三大主要原因均与剖宫产有关。有剖宫产史者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较高,而顺产者该病因构成比则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剖宫产史者盆腔静脉淤血、不明原因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明显低于顺产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剖宫产史者盆腔肿物所致慢性盆腔痛与顺产者该病因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慢性盆腔痛发生率慢性盆腔痛是育龄妇女中常见症状之一,指慢性反复发作的盆腔疼痛,历时超过6个月,且盆腔器官无明显创伤和病理改变,国外报道妇科门诊以慢性盆腔疼痛就诊者占15%[3],国内报道为15%~25%。本报道中其发病率占妇科就诊人数的19.5%,与两者相近,可见其在女性妇科疾病中所占比例较大。本组资料显示患慢性盆腔痛妇女中,炎症居首位占35.0%,子宫内膜异位症占28.5%,位居第二,可继发于剖宫产手术。其他病因盆腔肿瘤、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不明原因三者发病率相近。
慢性盆腔痛的临床评估及诊断流程 篇4
由于妇女生殖器官位于盆腔内,许多CPP患者往往首先求治于妇科医生,而实际上妇科疾病所占CPP比例仅20%~30%,许多非妇科疾病也可导致CPP,应该特别注意鉴别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盆底肌肉有关的疾病。
1 对患者的临床评估
因盆腔疼痛涉及多个学科、多器官的情况,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查体,为避免遗漏,可使用CPP评估表来逐一询问病史及查体。问卷可参考国际盆腔痛协会(International Pelvic Pain Society,IPPS)的相关问卷(网址pelvicpain.org)进行。
1.1 详细询问病史
不同病因、不同器官的疼痛有其相应的特点,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可以对疾病诊断有一最初的印象,以及在交流过程中和患者建立值得信赖的医患关系和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
问诊需要了解疼痛发生的诱因、了解疼痛的特点、强度(通常使用VAS评分法0~10级进行评分,这一评分为主观评分,可以间接反应疼痛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也可以根据这一评分法反应主观治疗效果)、部位、性质、加重或缓解因素、与月经的关系、伴随症状、是否同时伴有痛经和性交痛、是否与排尿相关、是否合并消化道症状、疼痛是否与运动及体位相关、以往治疗效果、疼痛特点的变化过程、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可采用问卷形式由患者填写,好处是问卷全面,也可以让患者回答一些可能有难言之隐的问题,如性侵犯后的外阴阴道疼痛等;缺点是填写问卷质量差异很大,所以可在患者填写问卷的基础上再着重问几个重点问题。以下几个问题是问诊方面的一个提纲:①什么时候开始疼痛,开始疼痛是如何发作的,有什么诱因;②使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③疼痛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④是否有性交痛;⑤疼痛一旦开始是否有扩散或放射;⑥是否留意到疼痛与皮肤(疼痛、瘙痒、烧灼感)及肌肉关节有关;⑦疼痛是否与排尿相关(尿频、憋尿时疼痛、夜尿增多、尿道口痛);⑧是否有便秘、腹泻或其他与肠道相关症状;⑨疼痛是否引起情绪异常如焦虑或抑郁;⑩自己曾采取过什么措施来缓解疼痛,哪些有用,哪些不起作用;⑪曾经采用什么治疗?是否有效;⑫以前用过什么药物,现在用什么药物治疗;⑬您认为疼痛的原因是什么;⑭对于疼痛,您最关注什么。
以上问题中①、②、⑨、⑩、⑪、⑫、⑬、⑭几个问题是对疼痛本身及疼痛相关发生、诊治过程的了解;问题③、④是判断疼痛是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等相关;⑤、⑥是判断疼痛是否与神经痛、肌肉筋膜痛相关;⑦是初筛膀胱相关疼痛,如间质性膀胱炎;⑧是初筛胃肠道相关疼痛。在初筛的基础上再详细询问相关问题。如与月经相关,需详细了解具体发生时间,是月经期、排卵期。有性交痛,需了解是性交时痛还是性交后痛,持续时间,以及是阴道口痛、深部阴道痛还是下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是性交时阴道深部或下腹痛;阴部神经痛可以是性交开始时的阴道口或阴道内疼痛,疼痛一旦被激发,往往持续至性交后数小时甚至几天,坐位疼痛加重;盆腔炎及间质性膀胱炎往往性交后下腹疼痛。如与排尿相关疼痛,应具体询问有无尿频、尿痛、夜尿增多,有无诱发因素,如辛辣饮食,是否用过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等,来区分泌尿系感染及间质性膀胱炎。
1.2 多系统全面查体
因病因可能涉及盆腔以外器官,查体需包括站立位、坐位、卧位及膀胱截石位等不同体位、多系统的全面查体。最好在疼痛发作的时候进行检查,通过检查疼痛及压痛位置复制疼痛,描绘疼痛“地图”。
首先观察患者的步态、站姿,双腿靠紧观察脊柱有无侧弯,双侧骶髂关节是否对称,是否有压痛,脊柱及脊椎旁肌肉是否有压痛,是否有腹壁疝、切口疝,单腿试验,扭髋运动及前屈、后仰是否受限,耻骨联合是否有压痛以及腰背部肌肉筋膜的压痛点等来判断是否有肌肉骨骼系统的异常。其次,观察患者的坐姿。如阴部神经痛患者可能坐位加重疼痛,患者往往站立就医,不敢坐下或半边臀部着力以避免压迫疼痛侧阴部神经。再行腹部检查,看有无触痛和扳机点,如有疼痛激发点可以通过抬头试验,增加腹直肌张力来鉴别疼痛到底是来自于腹壁还是腹膜内。如疼痛与体位、劳累、体育锻炼有关,除行上述检查外,应行腰大肌试验、闭孔肌试验以及“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来除外腰椎问题以及肌肉筋膜疾患。腹部查体还应关注肌张力、有无压痛、反跳痛来判断有无腹膜刺激征。另外,需注意检查腹股沟区有无疝、淋巴结增大等。
以膀胱截石位进行外生殖器检查,特别有外阴、阴道疼痛以及性交痛患者,检查时注意皮肤有无捏痛,前庭部位的疼痛和压痛;行棉签及牙签试验来判断是否有阴部神经痛相关体征。注意阴道检查用单指检查,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对手指的压力来感知会阴部肌肉和肛提肌的强度和张力判断是否有盆底肌肉的疼痛触发点;触摸阴道前壁、感知尿道和膀胱基底部是否有压痛和憋尿感,阴道前壁的压痛和憋尿感是间质性膀胱炎的特征之一;而后按压阴部神经管看是否能诱发疼痛来判断患者是否有阴部神经痛。最后进行窥器检查及双合诊盆腔检查,了解有无宫颈摆痛及举痛,宫骶韧带是否增粗,子宫后壁、阴道后穹隆有无触痛结节,是否有肿物及盆腔器官活动度如何。
为避免遗漏,建议查体完毕立即填写IPPS相关问卷的体格检查部分。
1.3 有的放矢地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患者从未进行过任何体格检查和疾病筛查,这类患者应进行基本的体检相关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胸片,腹部肝、胆、脾、泌尿系统及妇科超声以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一般体检内容;另一类,尤其重要的是在问诊、查体的基础上进行辅助检查。如有排尿相关疼痛的患者行中段尿培养和药敏检测以及泌尿系超声检查,在除外尿路感染及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行钾离子试验以协助诊断间质性膀胱炎,膀胱镜下水扩张试验以及膀胱活检可确诊。如高度可疑盆腔炎患者可行宫颈和阴道分泌物拭子培养以及全血细胞分析,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帮助确定诊断和指导抗生素应用。彩色多普勒和盆腔CT血管造影(CTA)对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有一定的帮助。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阴道直肠隔型主要靠双合诊或三合诊诊断,但MRI及经直肠超声可以帮助判断病灶与直肠的关系。泌尿系结石或梗阻相关疼痛检查包括静脉肾盂造影、CT尿路造影(CTU)等。胃肠道相关疼痛可以行消化道造影、腹平片和胃镜、肠镜检查来除外器质性病变,甚至可以行肠道肌电评估来判断胃肠动力学;可疑椎体骨骼异常者可行骨平片、MRI检查等。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腹腔镜作为一种有创检查,不能作为CPP诊断的“魔杖”。Howard报道,大约40%的诊断性腹腔镜的检查指征是CPP,腹腔镜下CPP患者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占33%,盆腔粘连占24%,无病理异常为35%。如高度可疑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粘连患者可进行腹腔镜探查。
2 诊断流程
门诊时间相对较短,需要短时间内捕捉到患者的有效信息从而做出判断,所以需要有效的诊断流程来提高效率。
CPP是一种综合征,诊断通常是针对病因做出诊断,通过上述全面的问诊及查体,可使我们如“大海捕鱼”般罗列出有用信息,而后根据这些有用信息,通过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加以证实或排除,最后结合已知疾病特点进行排查,得到可能的诊断。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所有可能引起CPP疾病的特点和诊断标准。最常引起CPP的情况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盆腔炎性疾病、间质性膀胱炎、肠易激综合征、神经疼痛及肌肉筋膜疼痛(本期专题对CPP主要盆腔疼痛疾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有分节详述)。
女性慢性盆腔痛 篇5
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疼痛[2]患者120例,年龄23~53岁,病程1~6年。排除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排除合并生殖系统肿瘤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1) 穴位注射: 取穴三阴交、次髎穴,常规消毒,将5 m L注射器针头换用7 号针头,垂直刺入穴位1 寸左右,待患者者有明显酸、麻、胀感时,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动注射器,注入利多卡因3 m L与阿托品1 m L混合液,每穴注入1 m L,隔日1 次; 2) 生物电刺激: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系列USB4,电极位置: 子宫穴、阿是穴。治疗方法: ( 1) 内啡肽TENS脉冲刺激,频率85 Hz,脉宽100μs,治疗15 分钟; ( 2) 内啡肽TENS联合疗法,频率为1 ~4Hz,脉宽为230 ~ 270 μs,治疗15 分钟。治疗时期: 非月经期,隔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共2 个疗程。对照组: 仅予生物电刺激( 同上) 。
2. 2 止痛效果评价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视觉模拟疼痛分级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scale,VAS) 进行疼痛评分。
2.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 0 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 χ2检验。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显效: 治疗后腹部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停药后3 个月内盆腔疼痛无复发。有效: 治疗后盆腔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疼痛分级下降1 个级别。无效: 治疗后盆腔痛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疼痛分级无改变。
3. 2 结果见表1 ~ 2。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慢性盆腔痛属祖国医学“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痛”“痛经”等范畴。内因责之肝脾肾3 脏,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元损伤,致气机不畅、湿浊阻滞冲任。外因责之六淫之邪侵袭,终致寒凝血瘀,停滞下焦,伤及冲任而为病。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三经交汇穴,通过肝脾肾三经与冲任胞宫相关联,主妇科病中的疼痛,穴位注射此穴,可使冲任气血调和,通则不痛。龚萍[2]等发现针刺三阴交可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而减轻疼痛。次髎穴为膀胱经穴位,与病位较近,针刺时要求针感向小腹或会阴放射,意在使针刺感应通过并作用于胞宫中,使气行则血行、达到止痛之效。阿托品可抑制迷走神经反射,解除内脏平滑肌、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具镇痛、解痉作用选择性高的优点。利多卡因,起区域麻醉作用,能激发体内痛觉调节系统,控制疼痛感觉和情绪反应,使痛阈提高而达到镇痛效果。现代研究证实[3],穴位注射次髎穴、三阴交穴,可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提高痛阈,增强重要生命系统的防御修复能力和适应调节能力,从而起到镇痛作用。三阴交、次髎穴位注射起到药物和穴经刺激的双重作用,故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
子宫穴[4]位于脐下正中4 寸旁开各3 寸,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深层有髂腹股沟神经,主治: 子宫下垂,盆腔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等。阿是穴取穴方式就是以痛为腧。通过仿生物电刺激两穴,可以直接刺激局部神经传导,加速局部肌肉动作,直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并能刺激体内啡肽[5]分泌,体内啡肽可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等同于天然的镇痛剂,提高痛阈,可对抗前列腺素并抑制前列腺素分泌,消除水肿,促进炎症的吸收,使疼痛缓解或消失。
本文结果表明,三阴交、次髎穴注射利多卡因、阿托品联合生物电刺激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痛疗效佳,给药方便,经济实用,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泽义.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2]龚萍,张明敏,王棋,等.针刺三阴交对痛经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51-55.
[3]范刚启,陆斌,刘祖舜,等.穴位注射疗法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针灸,2001,7(21):434.
[4]潘兴芳,黎波,李志道.艾灸子宫I穴、子宫II穴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8):27-28.
女性慢性盆腔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于本院妇科就诊, 确诊为CPP并行腹腔镜手术的156例妇女的临床资料。年龄27~50岁, 平均37.4岁;病程0.5~9年, 平均2.9年。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华妇产科学》CPP西医诊断标准; (2) 中西药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疼痛反复发作。
1.2 方法
全部患者行盆腔B超检查, 必要时做CT或MRI。确定病人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后, 行腹腔镜检查和治疗。
1.2.1 腹腔镜CPP诊断方法
全麻下取头低臀高位, 留置气管插管, 消毒后, 铺无菌巾, 在腹腔镜下予以常规3点穿刺, 特殊情况下加行第4点穿刺, 加刺点位于左侧反麦氏点上4cm处。腹腔内压范围控制在12~14 mm Hg, 在腹腔镜视野下严密探查膀胱子宫及子宫直肠反折腹膜、子宫、卵巢、输卵管、主韧带、骶韧带、盆腔腹膜以及阑尾等。
1.2.2 腹腔镜手术方法
(1) 盆腔炎及盆腔粘连:镜下行粘连分离, 以锐性分离为佳, 可直接剪除疏松的膜性粘连, 若粘连紧密, 通过注水予以分离, 电凝与注水冷却最好同步, 以免热辐射。术后予以中药或抗生素治疗; (2) 子宫内膜异位:切除病灶。浅表的小病灶可通过双击电凝消融;对于深而大的病灶, 应先注水分离, 再行局部双击电凝, 或直接切除、局部缝合;对卵巢异位囊肿行剥除术。术后予以Gn RH-a治疗3~6个月; (3) 子宫肌腺:以双击电凝来消除紫色与蓝色结节, 局部有突起病灶行切除术, 常规缝合; (4) 盆腔淤血征:以永不吸收线行骶韧带缩短术或圆韧带悬吊术;对病因为阔韧带裂伤者予以阔韧带筋膜横行修补; (5) 全部患者均用生理盐水、甲硝唑以及5%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盆腔进行反复、彻底冲洗, 若术中发现患者发生病理改变, 及时处理后, 用透明质酸凝胶涂敷创面, 同时予以引流管留置盆腔。
1.3 疗效评定[2]
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法 (NRS) 积分测评, 设NRS积分减少率为, 评定标准: (1) 治愈:盆腔无明显疼痛; (2) 显效:腹痛明显缓解; (3) 腹痛有所缓解; (4) 腹痛无缓解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RS评分结果
除盆腔淤血征以外, 所有CPP妇女 (含盆腔炎、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腺、盆腔结核、盆腔正常等) 疗后NR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0.05。
2.2 疗效评定结果
156例CPP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0%, 见附表。
3 讨论
有资料显示, CPP的患病率达到40%, 其中2%~5%的患者因此病而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 且CPP病因复杂, 常规诊断手段不能明确其病因。在腹腔镜下, 可以直接探查盆腔内组织及器官的变化, 必要时还可以将病灶取出进行活检, 为CPP的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3]。且经腹腔镜确诊, 明确病因后, 还可行镜下手术, 创伤小, 疗效佳。引起CPP的病因主要有:盆腔炎及其粘连、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腺、盆腔淤血征以及盆腔结核等, 其中子宫内膜异位是最常见的病因[4]。本组33.3%的CPP患者为子宫内膜异位。其次, 有报道称, 盆腔炎引发CPP的概率约为20%, 本文结果显示为23.7%, 差别不大。另外, 盆腔粘连与子宫肌腺也是引发CPP的重要病因, 本组患者中分别占比16.7%、16.0%。因此, 在腹腔镜下诊断需重点注意[5,6]: (1) 子宫的形态、大小、活动能力; (2) 卵巢是否变大; (3) 子宫内膜有无异位囊肿; (4) 两侧输卵管有无充血、扭曲或增粗, 伞部闭锁与否; (5) 盆腹腔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直肠凹陷者需查有无隐匿性病灶; (6) 骶韧带有无变短、增粗以及硬化; (7) 盆腔粘连的程度与范围; (8) 盆腔内静脉血管有无扭曲、怒张。
本组CPP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 总有效率达84.0%;除盆腔淤血征以外, 所有病人疗后NR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0.05。总之, 腹腔镜下可以明确CPP病因, 且手术效果满意, 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晶, 王成双, 张春梅, 等.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痛诊疗中的应用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8) :1203-1204.
[2]沈姣梅, 余帆.腹腔镜诊治慢性盆腔痛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2) :3508-3510.
[3]王芳.慢性盆腔痛腹腔镜诊治探讨[D].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 (6) :685-686.
[4]孙晔, 余冬娥.慢性盆腔痛腹腔镜治疗8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4) :306-307.
[5]廖金兰.68例慢性盆腔痛的腹腔镜诊治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 23 (5) :574-575.
女性慢性盆腔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间, 在我院妇科门诊以慢性盆腔痛就诊的患者中, 经行妇科检查可触及一侧或两侧附件区有压痛欠活动囊性包块, 同时B超检测亦提示有附件区囊性占位病变75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35岁。
1.2 方法
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7例, 对照组38例, 75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乳酸左氧氟沙星100mL (0.2g) +甲硝唑200mL (1g) 静脉滴注7d, 治疗组加用金刚藤胶囊口服2g/次, 每日3次, 共14d为一疗程, 于第15天复查, 判断疗效。
1.3 判断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附件区包块消失;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附件区包块缩小;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附件区包块大小不变或增大。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37例患者显效率加有效率为83.78%, 无效率为16.22%, 对照组38例患者显效率加有效率为60.53%, 无效率为39.47%, 经统计学处理 (χ2=5.08, P<0.05) , 两组有显著差异。说明抗生素联合金刚藤胶囊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附件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引起盆腔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约占慢性盆腔痛的23~30%。其盆腔疼痛的特点为:下腹部持续性钝痛及隐痛;也可表现为下腹部胀痛, 坠痛或腰骶部坠痛。文献报道约20%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造成慢性盆腔痛[2]。若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则可由于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 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等盆腔炎性疾病的后遗症, 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 主要改变为组织破裂、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的遗留改变可造成:输卵管堵塞、增粗;输卵管卵巢粘连形成输卵管卵巢肿块;输卵管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物聚集形成输卵管积水;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吸收被浆液性渗出物代替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炎症形成的粘连、瘢痕以及盆腔充血, 常引起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 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故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的慢性盆腔痛亦成为已婚妇女常见疾病, 由于附件的特殊部位和血运特点及人们抗生素滥用等导致耐药现象普遍, 长期或反复多种抗生素治疗常无显著疗效, 且严重影响妇女健康, 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
χ2=5.08 P<0.05
金刚藤胶囊是以金刚藤的根藤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 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促进炎症吸收。主要用于治疗生殖道炎症、附件炎性肿块, 无明显毒副作用[3]。现代研究证明:金刚藤含菝葜皂甙和生物碱等成分, 金刚藤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又抑制作用[4], 金刚藤制剂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5]。在我院观察的75例患者中,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能促使附件区炎性包块、慢性盆腔痛症状消失或减轻, 防止病情发展或长期迁延不愈, 在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 应用安全、方便,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摘要:目的抗生素联合金刚藤胶囊治疗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可提高疗效。方法将75例患有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7例, 对照组38例, 两组均予以抗生素治疗, 治疗组加用金刚藤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生素药物联合金刚藤胶囊治疗附件炎性包块慢性盆腔痛方便、安全、有效。
关键词:抗生素,金刚藤胶囊,治疗,附件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
参考文献
[1]朱兰, 孙智晶.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 4:193.
[2]丰有吉, 沈坚, 等.妇产科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5~282.
[3]朱关珍.实用妇产科药物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98~5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M].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313.
【女性慢性盆腔痛】推荐阅读:
慢性盆腔痛05-24
慢性盆腔痛的药物治疗05-21
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10-07
慢性盆腔疼痛症05-12
妇科慢性盆腔疼痛10-23
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06-06
急慢性盆腔炎09-11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11-12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体会07-03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08-03